经济学论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公共需求指标分析
一、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 的社会公共需求指标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我国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些目标是:
第一,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 工业 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第二,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 政治 、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第三,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科学 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 现代 国民 教育 体系、 科技 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 学习 、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 发展 。
第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 自然 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是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公共需求指标,主要分为如下七大类:
(1)城镇化指标。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
(2)社会保障指标。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
(3)教育指标。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
(4)医疗卫生指标。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5)环境指标。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6)科技和文化指标。形成比较完善的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
(7)人民权利指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公共需求指标的确立,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 规律 、对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主要是因为:
第一,人民在小康社会的需要主要体现为社会公共需要。社会公共需要与个人需要、集团需要相区别,是社会成员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共同需要,是除政府以外的其它社会团体和市场不能满足、不能提供的需要,具有社会成员的平等享用性。社会公共需要是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变化的,在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极低,处于温饱阶段时,人民的公共需求较少,人们的需要主要集中于个人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存需要;当社会进入小康社会时,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已经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就会成为突出的需要,如城市自来水的供应、城市环境保护与绿化、城市 交通 快速道的建设、公共文化与教育设施的建设等等。
第二,在小康社会,随着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人民的消费结构升级,对教育、文化等方面的社会公共需求上升,要求政府提供更多的社会公共投资。据 研究 ,在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阶段之后,吃、穿需求的长期收入弹性(收入变化1个百分点导致的消费变化的百分点)都低于0.4,住的需求弹性接近但仍然低于1.0,但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需求的弹性却高达1.6,这意味着教育、卫生等社会公共需求部分随着收入增长而急剧增加。以美国为例,在1875年,人们吃、穿、住约占家庭消费的87%;而在1995年只占30%;同期,医疗开支却从不足2%上升到近23%;教育开支从1%上升到12%。见下表:
表一:美国消费结构的长期趋势和几种消费品的收入弹性
附图
数据来源: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芝加哥大学国家经济研究院教授:罗伯特·W·福格尔:《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国家与 中国 的卫生服务需求预测》,载于陈甬军、陈爱民主编:《中国城市化:实证 分析 与对策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第三,在市场经济国家发展的过程,当人均GDP迈进1000美元左右的小康门槛,向人均GDP3000美元左右的全面小康水平发展时,城镇化、社会结构现代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保障普及化的过程大大加快。这一规律从当今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人均GDP指标、城镇化指标、社会结构指标、公共教育指标、社会保障指标的相关性中可以明显看到。这也是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公共支出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
二、全面小康社会的社会公共需求指标的国际比较
我国从初步的小康社会发展到全面小康社会,人均GDP从 目前 的1000美元左右增长到3000美元左右,大体上从目前的中下收入国家水平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我们可以进行两个方面的分析,一个是分析目前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的社会公共需求指标的平均值,一个是比较我国目前的公共需求指标值与中等收入国家社会公共需求指标的差距,确定我国社会公共需求的未来增长规模。
在社会公共需求指标中,我们选择了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公共医疗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重这四个代表社会公共需求的重点指标来进行说明。这四个指标同时也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政府的公共支出的主要范围。
表二:中国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的国际比较
国别 比重 年份
中国 2.19% 2001
高收入国家 5.4% 1997
中等收入国家 4.8% 1997
世界平均水平 4.8% 1997
表三:中国公共医疗卫生支出占GDP比重的国际比较(1990-1998)
中国 2.0%
中等收入国家 3.1%
当前中等收入国家中城市化水平约为62%左右,若21世纪前20年,每年中国城市化率增长1个百分点左右,则到2020年左右,中国城市化水平为55%~60%左右,届时,城市人口将为6.7~7亿左右。若按社会保障覆盖面来算,则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将在现有基础上增长3倍。2001年中国社会保障支出为1857亿元,占GDP的比例为1.9%;到2020年时,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至少应为5.7%。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