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经济学论文:生产方式视角下不同国家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差异探讨

来源: 2017-08-23 21:29

  内容摘要:由于生产方式决定了社会制度的性质,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所以,主流的理论和政策其实都是具体社会生产方式的产物。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由于生产方式的不同,必然导致其国际贸易的理论和政策存在较大差别。文章指出转变生产方式是发展中国家改善国际贸易的唯一途径,并提出了改革建议。
  关键词:生产方式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政策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结成了一定的关系,这些关系是不可或缺的,也是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些生产关系是与它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结构,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法律与政治的上层建筑,所以,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了社会、政治与精神生活的一般特征。具体又表现在:生产方式决定了社会制度的性质,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随着一种生产方式被另一种生产方式所代替,原来的社会制度也就被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作为社会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所谓的理论和政策都是具体社会生产方式的产物。
  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一)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理论
  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以及随后的产业革命,导致了机器大生产和工厂制度的建立,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彻底战胜了封建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
  马克思概括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两大特征是:"它生产的产品是商品"、"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由于商品生产离不开交换和市场,从而使国际贸易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开拓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由之路。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基础。 
  要打开海外市场,有两个手段,一个是暴力,另一个就是所谓的"贸易"。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西欧各国通过积极推动对外贸易,促进货币资本的积累。欧洲殖民主义者对殖民地的开拓和掠夺,以及随之开展的对外贸易,使世界各地的金银财物不断流向欧洲,转化为资本。据统计,从16世纪到18世纪,从世界各地运回欧洲的黄金多达2000吨、白银达12000吨。
  为节省贸易成本,在贸易的过程中,资产阶级不断将自己的意识强加给他国。首先是重商主义。该学派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增加货币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开采金矿、银矿。二是扩大出口。因为国内贸易是由一部分人支付货币给另一部分人,其结果只是社会财富在国内不同集团之间的再分配,整个社会财富的总量并没有增加。为此,国际贸易和海外掠夺是西欧国家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又由于不可能所有国家在同一时间的出口都大于进口,因此一国促进出口和积累财富都是以牺牲邻国的利益为代价的。只有强大的国家才能攫取和控制殖民地,主导贸易规则,在国际贸易中获得优势。所以,重商主义者的民族主义很自然地导致了军国主义,促进了中央政府的强大。
  在此过程中,工业革命从萌芽到不断发展。到1776年,英国作为工业效率最高、世界上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从自由国际贸易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英国的企业家变得越来越强大,他们不再依赖政府的政策保护。随着企业家数量的不断增加,垄断协议的达成和执行也越来越难,竞争越来越依靠产品的低价格和高质量。市场调节成为理论的主流。Sir Dudley North提出:贸易的目标不在于积累金银,而在于交换盈余;即使不存在金银,劳动分工与国际贸易也会增加财富;财富不是由一国的贵金属存量来衡量,而是工商企业和积累;Adam Smith则提出"绝对优势原理":即当一个国家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上比另一个国家更有效率(或具有绝对优势),而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上比其他国家效率低(或具有绝对劣势)。那么,每一个国家都能通过专业化生产它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与其他国家交换而获得利益,资源得到了最有效方式的使用,两国的产品产量都会提高。
  由于Adam Smith的这套理论无法说明弱势国家如何参加贸易。不能为资产阶级打开弱势国家市场提供帮助。于是,David Ricardo提出了"比较优势原理",论证了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所有商品上都比另一个国家更有效率,两国之间的贸易仍然能够使两国互相得益。但是David Ricardo的这套理论又没有说明国际交换的比例如何决定。随后,John Stuart Mill论证了国际交换比例的范围和变动,Alfred Marshall则用提供曲线说明了国际交换初始比例的确定。
  上述的这些理论,均是把劳动看成创造价值和造成生产成本差异的唯一要素。不符合资产所有者的利益和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于是,EliF. Heckscher和Bertil Gotthard Ohlin提出了要素禀赋说,认为各国将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丰富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Jeremy Bentham、Jean-Baptiste 和SayNassau William Senior等人把财富归结为主观判断和多要素投入,给资产拥有者参与分配提供了舆论基础;包含了人力技能说、技术差距说、信息要素说等学说的"新要素贸易论"则提出:在确定商品的比较优势时,既要考虑传统的资本、劳动、自然资源要素,也要考虑技术、信息等要素,既解释了产品从发达国家出口转向发展中国家出口的现象,也给发展中国家缺乏的技术资本参与贸易剥削提供了"科学的理由"。
  之后,针对发达国家之间出现的产业内贸易现象。一大批被雇佣的经济学家又从需求角度(收入偏好相似说和需求重叠说)和供给角度(规模经济理论)给予了解释。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不断要求资源得以集中。由于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在资源的集中过程中,主流的贸易理论出现了分化:一派是包括维护国内市场的垄断价格和夺取国外市场的超保护贸易学说、对抗发展中国家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环境成本的新保护贸易学说等保护贸易理论;一派则是包含诸多学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二)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政策
  我们知道,理论的出现是为政策的出台扫除思想障碍。当重商主义高调宣扬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出口是获得财富的唯一途径时,降低出口成本的劳动大军、保护出口贸易的海军舰队、增加出口贸易利益的殖民地统治就变得非常必要。以英国为例,为确保充足的劳动力,英国对小偷、流浪汉和乞丐实行重典。国王亨利八世在位期间(1509~1547年),曾有7200个小偷被处以绞刑;1536年颁布的法令宣布"强健的流浪汉"将被割掉耳朵,第三次被发现流浪则处以死刑。1547年拒绝工作的人将被判给揭发他们的人做奴隶。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通过一项法令:未经许可的14岁及14岁以上的乞丐要受到鞭打并打上烙印,除非有人愿意雇用他们;若第二次触犯该法令而又没有人愿意雇用他们,他们将被处死;若第三次触犯该法令,他们将被视为重罪犯马上处死。为建立强大的海军和商人舰队,英国的重商主义者在1549年强制实施了"政治斋戒",在一周内的特定日子里法律禁止人们吃肉,以保证水手的需求;为控制殖民地,英国的航海法草案规定:进口到大不列颠及其殖民地的商品,必须用英国及其殖民地或者用原产国的船只运输。殖民地的某些商品只能销售到英国,其他商品卖到外国之前也要先运到英国。殖民地从外国进口以及殖民地的制造业均受到严格控制,以确保附属国能成为英国的原材料供应者和制成品的进口者。

到1798年,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进程的一些负面效应开始显现。失业和贫困越来越成为社会问题。为缓和国内矛盾,英国出台了为穷人提供最低收入保障的"济贫法"。出于维护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利益,Thomas Robert Malthus马上提出了人口理论和市场过剩理论,1834年,英国对"旧济贫法"做了修正,该法案的目的就是使公共资助让人无法忍受,以至于大多数人宁愿默默地挨饿也不愿忍受这样的侮辱。例如该法案规定:一个申请救济的人在获得救济之前,必须先抵押他的全部财产并进入济贫院。他的妻子和孩子或者进入济贫院,或者被送到棉纺厂工作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不断要求资源得以集中。这又需要进行技术整合和制度整合。技术整合方面,表现在为维持自己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在技术研发上出台扶植政策。例如,新西兰将人员培训和研发经费投入看成是提高国家生产力水平的有效政策选择,美国政府则直接支持基于大学的基础研究和因研究与发展而减税的产业,制定提高美国全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各类计划;德国国内两个最大的政党之间达成了第一个具有一致性的协议,即增加研究经费。根据达成的协议,德国在2010年之前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要达到3%;自20世纪50年代,日本政府就开始鼓励私人领域商业研发中心的发展等;欧洲委员会于2002年3月决定到2010年将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升到3%。与之对应的是,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贸易的技术标准不断提升,使发展中国家所遭遇的贸易阻力越来越大;制度整合方面,主要表现在各种资源整合政策,如各种形式的经济一体化,以及贸易的环保标准和技术标准等。
  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一)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理论
  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等先进工业国打着自由贸易的大旗,涌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领域,强烈冲击着这些国家脆弱的民族工业。由于生产方式的差异,发展中国家整合资源的能力无法与发达国家抗衡,这些国家需要找到借口,保护自己的利益。
  1776年,美国宣布成为独立国家,为了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避免成为英国的农业附庸,A·汉密尔顿坚决主张实行保护关税制度,保护美国当时尚处于幼稚的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F·李斯特在他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中对这一思想做了十分深刻的论述:"在自由竞争下一个无保护的国家要想成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国已经没有可能。……必须牺牲眼前利益,使将来的利益获得保障。……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多少倍"。李斯特认为:斯密提倡的自由贸易,反映的是英国的利益;德国需要贸易保护,因为它处在后发的位置上。如果按部就班跟着走,只能永远成为被掠夺的对象。他认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都经历5个阶段,即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时期。不同时期实行不同贸易政策。在农业时期,实行自由贸易;在农工业时期转而实行保护贸易,对具有发展可能的工业,采取措施防止外国竞争,保护民族工业的建立与发展。在农工商业时期实行自由贸易,用先进工业打入外国市场,以获得最大的贸易利益。美国、德国正处于农工业时期,以实行保护贸易为有利。
  之后,普莱维什以英国1876~1938年的进出口统计资料为基础做了如下分析:设定这60多年的英国进出口商品的平均价格指数分别代表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价格,以1876~1880年的世界价格为100,发现到1936~1938年,世界平均初级产品价格已降为工业制成品价格的64.1%。因此,按传统的比较利益原则进行的国际分工,反而使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为此,1949~1950年,普雷维什和辛格提出:国际经济是由"中心"和"外围"两种非对称性经济组成的。由于这两种经济在经济实力、技术水平、资源结构、产品的生产与出口等方面的差异,从而产生了"中心剥削外围"的情况。其结果是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导致"贸易条件恶化"。因此,外围国家应该"优先发展进口替代工业"。
  除了"幼稚产业论"和"中心-外围论"外,发展中国家的其他保护理由则包括:民族自尊论、改善国际收支论、改善贸易条件论、增加政府收入论等。
  发展中国家提出上述理论的现实背景在于:当资源围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分配时,一些原先依赖权力而不是市场或资本进行资源分配的国家,必然面临着如何整合资源,控制资源分配规则。由于资源越来越多地按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消费和生产,生产方式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明显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一方面,发达国家通过跨国公司、资本输出等方式来控制发展中国家的资源生产与消费;另一方面,发达国家通过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和限制性的商业惯例等办法,维护和加强资源交换规则。它们控制着国际经济、贸易和金融机构,拥有对重大问题的决定权。在这些国际机构里,发展中国家不能充分地、平等地参与决策。
  (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政策
  为改善自己的贸易条件,发展中国家从两个途径做了尝试。一是进口替代战略,即限制工业制成品的进口,用本国产品来替代进口品,促进本国工业化的战略。其措施是限制工业制成品进口、本国币值高估、扶植和保护进口替代工业。
  进口替代一般要经过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先建立和发展一批最终消费品工业,如食品、服装、家电制造业及木材工业等,以替代进口品来满足国内消费。如果成功了就进入第二阶段,即生产国内短缺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如机器制造、石油加工、钢铁工业等,以替代进口品来满足国内消费。经过这两个阶段的发展,进口替代工业日趋成熟,为全面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亚非拉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行了进口替代战略。
  由于该政策的实施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依然要依赖进口,其实质只是改变了进口商品的结构,从成品进口改为进口国内不具备的原料、技术专利、机器设备、中间产品与资本等。另一方面,需要实行包含关税、配额等在内的贸易保护政策。这样,发达国家也用各种措施来抵制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替代。进口替代战略在实践中逐渐暴露出许多缺陷。如1970年,利特尔等人考察了巴西、印度、墨西哥、巴基斯坦、菲律宾等国家及我国台湾地区的工业化发展经验后认为,进口替代战略严重降低了经济效率、抑制出口、加剧失业、导致国际收支恶化。因此,一些国家和地区就开始转向另外一个贸易战略-出口导向战略。
  出口替代战略是指一国采取各种措施扩大出口,发展出口工业,逐步用轻工业产品出口替代初级产品出口,用重、化工业产品出口替代轻工业产品出口,以带动经济发展,实现工业化的政策。该战略是根据国际比较利益的原则,通过扩大其有比较利益的产品的出口,以改善本国资源的配置,从中获得贸易利益和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实施该战略的发展中国家一般是以本地廉价的资源与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相结合,发展出口产品的生产,从而加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其措施主要是在税收和信贷上不断降低出口企业的成本。
  出口替代战略一般也要经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轻工业产品出口替代初级产品出口,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如食品、服装、纺织品、一般家电制造业等,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以重化工业产品出口替代轻工业产品的出口,致力于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如机械电子、石化等行业。此后,极少数发展中国家开始着手建立高科技产业。
  发展中国家实施出口替代政策的一个出发点,本身是想通过国际市场的转换机制,实现经济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但由于国际贸易的交易规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而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分配规则往往是建立在落后生产方式基础上的。分散的、低水平的资源生产,使这些发展中国家的资源配置规则更像是一盘散沙。缺乏相关技术和制度的支撑又遵循市场的规则,结果是使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被国际市场体系和国内官僚体系侵蚀,出卖各种资源成为这些国家出口的主要途径。"悲惨式增长"使得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差距和贫富差距均在不断扩大。成功步入发达国家或赶超的例子其实很少,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是成功的典型。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