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论文:基于STC理念对当前高职国贸实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
[摘要]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国贸专业已逐步形成就业岗位较为清晰、能力培养目标相对明确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职业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但高职国贸专业人才供给质量与外贸行业需求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文章认真分析其症结所在,基于"学校到职业生涯"(STC)理念重新审视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课程整合,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对进一步提高我国高职国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深化高职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STC理念 国贸实务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肖利秋(1968-),女,湖南湘潭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和国际经济贸易;宋翎(1958-),女,重庆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广东广州51 066 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8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研究项目"面向中小企业、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8JTll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2-0090-02
一、引言
随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高职办学理念日益深入人心,高职院校国贸专业逐步形成就业岗位较为清晰、能力培养目标相对明确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多数院校国贸专业都将外贸业务员、跟单员、报关员、报检员等涉外企业相关岗位作为学生的目标就业岗位,根据就业岗位要求,不同程度地建立起包含单证操作、跟单、报关与货代、外贸业务操作等能力在内的职业能力训练体系,并将部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体系。
高职国贸专业这些改革与《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是相适应的,学生职业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高。但从笔者对外贸企业的调查中得知,尽管高职院校进行了改革,但目前高职国贸专业培养的人才与企业实际用人需要仍存在一定差距。认真分析其症结所在,用代表当前世界职业教育改革趋势的STC理念重新审视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进一步提高我国高职国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深化高职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
1 专业定位偏差导致学生综合素质难以满足企业需要。高职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存在两种偏差:一是沿袭普通高等教育以学科体系为中心,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作为目标。随着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的深入,这种专业定位偏向的比重在不断降低。二是过分强调岗位操作技能的培养,把学生培养成具备某一岗位或相关岗位群的单一技能型人才,如报关员、单证员、报检员等。根据我们对企业的调查,大部分中小企业由于业务量不大,会从控制成本角度出发减少岗位设置,相应地要求外贸人才要具有较为全面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而这种过分强调单项技能培养的模式难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应用能力,无法满足这些企业的需求,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 尚未将掌握外语能力和国际电子商务应用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具有显著的涉外特性,因而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外语沟通能力,包括书面交流(函电往来)和口头表达能力。绝大部分外贸企业认为具有较好的外语沟通能力是从事外贸工作的前提。但在我国高考制度下,高职学生录取批次及其分数的现实情况决定了高职院校的生源外语基础普遍不好,加上与商务英语等外语类专业在设置以及定位上存在偏差,导致高职院校的国贸专业尽管开设商务英语、外贸函电、外贸英语口语等专业英语课程,但绝大部分不会像商务英语专业一样给学生系统开设读、昕、说、写等课程,外语类课程总学时比例也远远不及商务英语专业,导致培养出来的大部分学生英语能力不强,口语沟通能力较差。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商务对中小企业开展国际贸易产生了深远影响。外贸企业在互联网应用上,已从前期的电子邮件和商业信息搜寻逐步扩展到网络发布信息、商务采购、寻找潜在客户和市场、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获取订单、实现支付等一系列活动,企业对招聘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据调查,95%的外贸企业表示急需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和实战应用能力,且懂得利用电子商务从事国际贸易工作的外贸行业人才。然而,尽管目前高职院校国贸专业都会开设电子商务课程,但大部分未能将其与外贸业务流程及其操作要领有机结合,致使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后不能直接"上岗"。
3 师资队伍结构及其整体质素与高职教育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外贸行业的特性决定了国贸专业教师既要熟悉对外贸业务流程细节,又要熟练掌握商务函电的写作,能够运用口语和相关软件与外商进行沟通。但由于种种原因,高职院校国贸专业教师要么是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从教,未曾有过外贸企业从业经历;要么是国贸专业功底较好但英语口语能力较差,双语教学水平有限;又或者是一些外语专业毕业的教师,虽然英语写作与交流能力较强,但外贸专业知识欠缺一定的火候。
为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多数高职院校聘请外贸企业的经理或业务骨干担任兼职教师,承担部分实训课程的教学任务。这种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专任教师企业经历欠缺的不足,但由于要照顾这些兼职教师的正常上班时间,因此大都将他们的课程安排在周末或晚上集中授课,教学缺乏有效监管,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这种基于"工学结合"要求建立起来的兼职教师队伍作用的发挥停留在教学层面和指导学生顶岗实习层面的居多,真正参与到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乃至专业建设的不多,对专任教师的引领带动作用也相当有限。
4 现有实训教学模式以及校企合作关系难以满足"工学结合"的教学要求。作为实践性较强的高职教育经济贸易类专业,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实践教学一直是人才培养中的重点和难点。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校内实践教学环节主要通过模拟操作来完成。国际贸易模拟实训是以出口业务流程为主线,针对出口业务中涉及的函电草拟、出口报价核算、交易条件磋商、买卖合同签订、信用证审核与修改、租船订舱、报检通关、办理保险以及相关单据制作与审核等主要业务板块,通过操作出口模拟操作软件系统,让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出口交易的全过程,而且能通过谈判、签约、履约、结算等环节的操作训练,系统、规范地掌握外贸业务的主要操作技能。这种仿真的国际贸易模拟实训已成为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国际贸易技能训练的重要途径。
笔者认为,这种过分依赖仿真模拟的实训教学模式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一是导致学生技能训练"机械化"。如面对由学生扮演的出口商身份集中发来的众多业务函电,作为交易对方的教师的业务反馈却很难做到针对每一位学生的具体函电内容予以有针对性地回复,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指导。二是导致实训过程"程式化"。国际贸易模拟软件教学的好处是让学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全面、系统地把握外贸业务流程,掌握主要操作技能。但这种"人机对话"的训练模式难以使学生遇到真实贸易环境中可能遇到的风险评估、成本核算等问题,缺乏风险导致的压力以及利益驱动的动力;对企业的真实运作模式缺乏真正了解,人际沟通与协作能力难以提高,最终使得学生所训练和学习的内容与外贸企业工作内容存在较大差距。另外,由于目前我国缺乏校企深度合作的制度环境,企业接收学生顶岗实习的动力不足,担心泄露商业机密以及外贸岗位相对于一般岗位所需人员较少等因素,外贸企业一般不愿接受学生顶岗实习。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对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训教学模式提出了更迫切和更高的要求。
三、进一步提高国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改革思考
1 实现基于STC理念的国贸专业课程整合,为学生实现"学校到职业生涯"的转变创造良好条件。随着知识经济时代职业岗位及其内涵的变化,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越来越强调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就业情况,而且要高度重视学生就业的可持续性及其职业生涯发展。当前世界职业教育改革动向之一便是由"学校到工作(STW)"向"学校到职业生涯(STC)"变化。STC理念在秉承STW内核的基础上,着眼于学生个体职业生涯的发展,强调让所有学生都"能发展对学习的热情,并为胜任高工资高技能的职业生涯、成为有贡献的公民以及个人和专业的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STC理念正主导着当前美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成为一种面向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模式。理念的转变必然要求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重心要在满足工作领域需要的基础上,转变到更加关注学生个体职业生涯的发展上,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职业生涯发展道路选择。具体到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上,即应采用多元整合的策略思想,打破原有课程与学科界限,立足于外贸企业真实需求,以有利于学生个体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对电子商务、商务英语以及国贸等三个专业的相关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强化对学生电子商务、英语应用能力以及综合才能的培养,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更加灵活、宽泛的基础。
2 多渠道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一专多能的"三师型"教师队伍。从一定层面上讲,教师是保障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在工学结合背景下,打造一支优秀的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对高职教育的企业支持力度缺乏政策激励的宏观制度,单纯依靠校方探索建立两者之间的长效融合机制存在一定的操作难度。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应该是"走出去"与"请进来"双管齐下,充分发挥专任教师在其中的主体和桥梁作用,努力建设一支集理论、实践、职业指导于一体的"三师型"专任教师队伍。第一,学校要严把进人关,将新进人员或引进人才的选拔重点放在相关从业经历和行业影响力上。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再加之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由企业到高校从教的良性机制,致使职业院校在新进或引进人才时经常出现"事与愿违"的现象。因此,专任教师队伍建设的着眼点应是立足于现有师资:一方面积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教师出国或到国内相关院校进修学习外语,力争专业核心课程全部实现双语教学;另一方面通过制度安排,分批选送青年骨干教师深入外贸企业开展为期至少一年的生产实践,之后再采取不定期下企业的做法,切实提高教师的外贸业务能力。在此基础上,鼓励教师主动与企业联合,承担横向课题,为涉外企业进行业务策划和咨询,探索建立教学与科技项目开发与运行机制,使教师专项技能和"市场价值"不断提升。只有当教师完全与外贸行业发展相融合时,才能真正承担起对学生进行国贸职业定位指导及其职业要求教育等职业指导教师的重任,进而真正帮助学生完成STC理念所要求的从学校到职业生涯的顺利过渡。第二,找准兼职教师的角色定位。一是充分发挥专业指导与教学协作的作用,重点集中在岗位技能要求、外贸人才培养规格、外贸产品知识及行业发展形势介绍等方面。二是对校内专任教师的培训任务。利用外贸企业业务周期性特点,在淡季时把外贸企业相关实战专家请进校园,与校内专任教师结成"一对一"关系,对教师进行项目培训。在条件成熟时,探索建立"专""兼"教师在彼此单位双向"任职"的运行机制。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