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论文: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视域下外贸人才提升对策
2011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义乌作为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这是浙江省惟一的国家级国际贸易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不仅给外贸面临发展瓶颈问题的义乌带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希望,也寄托了全国党中央对浙江创新发展、率先转型的厚望。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是个系统的工程,全方位的推动试点改革必然对外贸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义乌市外贸人才现状调查结果
义乌是一座国际贸易城市,但并不能称之为是一个外贸人才济济的商业宝地。外贸人才水平远不能满足顺利推进国际贸易综合改革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1.外贸人才队伍的年龄、学历结构、专业贴近度欠合理
义乌市外贸人员年龄普遍不大,根据调查,20岁~25岁占46%,26岁~30岁占25%,30岁以上占29%。外贸人才年轻化趋势比较明显,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外贸行业充满挑战的特点,但也显示出大多外贸人才缺乏工作经验。36%从业人员学历在本科及以上,45%大专或高职毕业,19%甚至高中或以下。英语或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的外贸人员占56%,有44%的工作人员并没有接受过相关专业系统的理论教育,专业对口程度不高。由于学历较低,专业不对口,再学习能力弱导致知识性结构存在明显的欠缺和不合理。
2.外贸实务型人员基本饱和,外贸营销型人才需求量大
87%受调查的义乌外贸公司表示需要外贸营销型、能力型人才。营销型外贸人员不仅要有比较系统的外贸营销专业知识,更要具备较高的沟通能力、抗挫折能力、组织能力、创新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而外贸实务型人才需求量不大,基本达到饱和状态。
3.外贸人才队伍流动性大,"熟去新来"现象明显
外贸人员平均两年更换一份以上工作的占57%,相当一部分外贸人员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后就跳槽离开义乌,外贸人才呈现明显的"熟去新来"现象。
4.外贸人员从业期间培训提升机会难得
93%外贸人员都表示,自从事外贸工作以来没有接受过外贸职前培训和期间培训。政府部门或行业协会组织过一些外贸业务培训,但影响范围不大。中小型外贸企业也基本不鼓励员工参加培训。
二、义乌市外贸人才现状原因分析
1.人才意识不强,人才优先理念尚未完全确立
要全方位推动义乌市外贸综合改革,需要着重审视"人才"这个关键性问题。义乌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努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人才作用的发挥。但人才优先的理念没有深入到各部门、各组织,相关政策还没有充分落到实处,外贸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人才创新环境有待改善。
2.行业协会管理力度不够
外贸行业协会近年来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强对外贸企业的管理和引导,但这个速度和力度都远远赶不上外贸企业的发展,其影响范围基本局限于少数大型的外贸公司。行业协会没有足够的人力、精力、财力及时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开展对企业员工的培训。
3.外贸企业内部管理存在缺陷
义乌市中小型外贸企业在过去的十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规模普遍较小,53%的外贸企业员工人数在10人以下,有的甚至只有2~3名员工组成。加之创办时间短,企业几乎没有时间和财力去完善管理制度,分工不明确,工作绩效无法准备衡量,缺乏适合外贸人才发展的职业环境。
4.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着缺陷
高校普遍重视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建设、教学教法等,但对人才市场信息把握往往不够准确,掌握信息不够及时。教材与现实脱节,对学生评价体系不能符合经济、时代发展形势。高校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教学,却不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没有对学生进行外贸政策和行业发展前景的分析教育,学生在校学期间得到外贸操作训练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
三、提升外贸人才的策略
外贸人才是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关键因素,人才的提升是个需要全社会关注和参与的问题。
1.政府部门
政府部门是试点改革和外贸人才提升的领导,牵一发而动全身,义乌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人才强市战略,积极采取各项措施推动人才建设。
(1)制定人才政策,完善人才管理制度
义乌市委市政府早已经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一系列人才建设的新思路和新举措,如"海外领军型创新创意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并认真讨论审议"人才住房建设和使用管理实施意见";义乌市人才领导工作小组和人事劳动保障局专门出台了年度人才工作要点,先后发布了义乌紧缺人才白皮书和义乌紧缺人才薪酬导向目录;2011年义乌市委市政府又制定了《义乌市人才发展规划(2011-2015年)》,努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义乌市人力社保局制定了《义乌市职业培训工作流程》,对培训事前申报、计划审核、培训监督、鉴定管理、经费补助等环节作了进一步明确,建立工作时限承诺制;还制定了《义乌市职业技能鉴定考评人员管理办法》等。随着试点改革的深入,相关部门应将各项政策进行分解,对外贸人才发展做相应的深入规划,完善外贸人才管理制度。
(2)落实外贸人才管理制度,政府为提升外贸人才适量买单
据调查,70%的外贸企业并没有经过工商部门的登记注册,对这些企业的管理几乎没法实行,应及时开展对企业的普查、登记注册,避免管理缺位;要进一步发挥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的人才市场管理职能,构筑人才招聘服务平台;义乌市政府部门要划拨一定的财政,架设企业和人才之间的桥梁,为举办人才招聘会、提供员工培训等适量买单,把外贸人才管理体制落到实处。
(3)创设有利外围环境,为保护外贸人才建立保障
试点改革以来,政府部门通过出入境、长期居留、人才住房、子女入学等政策吸引和保护高级外贸人才;通过税收、财政政策鼓励外贸企业改善员工福利待遇,为外贸人才营造良好工作环境;执法部门要加大法律监督力度,杜绝任意克扣工资、恶意拖欠薪酬、随意加班加点、扣押财物证件等行为发生,保护外贸人才的合法权益;政府人事管理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要完善人事社会化管理和服务职能,在做好现有人事代理服务项目的基础上,广泛地听取外贸企业意见,增加服务项目,拓展服务范围,为保护外贸人才建立保障。
2.行业协会
行业协会作为政府与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义务协助政府部门政策的落实,提升外贸人才水平。
(1)加强管理意识,落实管理措施
目前外贸行业都设有行业协会,起到了一定的沟通作用。但是行业协会大多由少数大型外贸企业负责人组织形成,较少考虑为数众多的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利益;行业协会有必要加强管理意识,及时制定行规,解释、传达政府政策,发挥桥梁作用。
(2)开展多形式的行业培训和指导
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行业协会要邀请行业精英、高校教授,分对象开展多种形式的外贸行业培训,如业务会议、讲座、专题研讨、培训班等。
①分对象培训。对中小型外贸企业负责人加强企业管理培训,负责人管理素质和能力的提高,直接关系到企业管理健全与否,同时也影响员工素质;对外贸人员的培训可以按照外贸流程,分为业务、单证、跟单、货代等不同环节分别培训,效果会更好。
②分行业培训。目前义乌国际贸易城划分成镇街不同产品制造区域,如义亭做饰品、苏溪做玩具等,产品制造区域化也形成了外贸工作行业细化的特点,协会组织的外贸人才的培训根据企业的业务范围分行业进行。
③分外贸人员的学历、知识层次培训。不同学历、知识层次的外贸人员原有的理论基础和接受能力都有较大的差异,按学历、知识层次不同分批进行培训,便于安排培训内容安排,达到较好的培训效果。
3.外贸企业
外贸企业是提升外贸人才最关键的场所,外贸人员在企业中工作成长,企业的发展是外贸人才发展的依托。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管理
外贸企业的管理影响到企业的运作效率。义乌市外贸企业首先要建立健全的现代制度,规范人力资源管理,不因人而异,做到公平公正;要合理安排工作流程,使外贸人员之间分工明确,准确衡量个人的业绩;外贸企业还要为员工缴纳足额的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五大社会保险,改善员工的福利待遇;营造先进的企业文化氛围,用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观来指导企业的长远发展,使员工看到自身的职业发展,提高工作热情,安心地为企业工作。
(2)注重员工的培训培养
企业应该定期以不同的方式给予员工更新知识、增长技能的机会,组织员工参加培训和职业学习,支持员工进修,适应贸易综合改革的形势;企业要关心员工的发展,对于工作能力一般的员工要鼓励他们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对于优秀员工,适当的时候给予提升职位,让员工在企业得以充分发挥才干。
(3)建立精神激励机制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当一个人的低级需要都得到满足时,他往往会追求高级需要,因为高级需要更有价值。只有当高级需要得到满足时,才具有更深刻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所以在员工物质待遇得到满足后,精神激励就显得尤为重要。精神激励包括工作目标激励、荣誉激励、情感激励等。
工作目标激励。企业首先要给员工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实现其人生价值,进而积极发挥潜能;其次要为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协调企业和员工的目标,给员工提供与企业共同成长的环境和机会。员工明确了在企业发展的前景和努力方向,从而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而不愿轻易离开企业。
荣誉激励。企业还可以通过荣誉激励,评选"年度先进"、"管理之星"、"创利之星"、"创新之星"、"业务之星"等与企业文化理念相结合的奖项,树立正面的先进模范典型来引导和教育员工,在企业内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激发员工为企业的发展不懈奋斗。
情感激励。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情感在人的心理生活中起着组织作用,它组织和支配着个体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只有善于感情投资,才能把人际关系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发挥到极致。贴心关爱人才,及时表扬人才,充分信任人才,这样就形成了"激励--努力--绩效提高--满意--再激励"的良性循环。人才就会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企业献计献策,从而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和整体目标的实现。
4.高等学校
(1)本地高校要依托市场,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课程
高校培养人才必须要适应社会需求,根据本地人才市场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率为目标,立足区域经济的发展实际,开设适销对路的专业和课程。义乌市邻近地区高校有浙江师范大学、义乌工商学院、浙江广厦学院等,综合型高校有师资、生源等方面的优势,侧重培养研究型、创新型、复合型外贸人才,高职类院校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领域特长,培养专业人才,或者与大型的外贸企业联合培养"定制人才"。义乌市外贸市场因为外商客户群来源的特点,需要大量的会阿拉伯语、日语、韩语等小语种的外贸人才。课程的开设要着眼于提高学生核心能力,培养适合外贸企业各具体岗位群的应用型人才。
(2)培养目标由外贸实务型向能力素质型转变
目前高校侧重于培养外贸专业学生的国际贸易实务操作能力,但87%的义乌市外贸企业都表示具有外贸营销型能力的人才需求量大,而会外贸实务操作的人才基本趋于饱和。所以高校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纠纷能力、抗挫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在校期间了解行业信息,获得外贸训练的机会,甚至在校期间就完成职前培训,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办出外贸专业特色,提高从业人员的竞争力。
(3)高校与外贸企业建立互动,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
高校与企业互动,不仅要选派教师下企业应了解外贸信息,获得实际工作经验;也能帮助企业开展专业培训和人力资源管理培训。同时高校结合外贸行业现状和前景,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确立奋斗目标,使他们发挥学习积极性,为将来成为外贸行业精英奠定基础。
四、小结
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不仅是义乌突破发展瓶颈问题的关键,也是浙江省加快富民强省的重要契机。高素质的外贸人才是顺利推进试点改革的核心要素之一,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提升外贸人才的对策,以供相关的主体参考。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