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论文:国际贸易理论视角下的优势产业内涵界定
优势产业形成的国际贸易理论基础
(一)比较优势理论
上述理论强调产生比较优势的两个原因不容忽视:一是,绝对比较优势理论和相对比较优势是在既定的生产要素禀赋条件下,强调各国产业的比较优势主要来源于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显然劳动生产率可以衡量当时的技术水平,因此各国产业的比较优势源于技术水平差异;二是,要素禀赋理论却是在既定的技术水平条件下,强调比较优势来源于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
需求相似理论或需求重叠理论认为产业一开始往往表现为国内经营,待国内市场饱和后或因偶然机会(被动地)才向外延伸到国际市场,但只能与收入水平相近和需求相似的国家发生贸易。这是因为若两国的人均收入水平相差悬殊,需求偏好相异,两国之间重复需要的商品就可能很少,从而产业内贸易密切程度会很小。新贸易理论认为产业内贸易是建立在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基础上的,而且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产业间贸易和以规模经济、产品差异为基础的产业内贸易是可以共生并存的。
3.内生比较优势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澳大利亚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发展出新兴古典经济学,使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由给定经济组织结构下的最优资源配置问题转向技术与经济组织的互动关系及其演进过程的研究。
内生比较优势理论是现代国际分工与贸易分析的基石,与外生比较优势理论相比,内生比较优势理论对于后发国家的指导意义似乎更大。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从企业竞争优势、产业竞争优势出发,扩展到分析国家竞争优势问题,认为竞争优势状况在各国企业、产业、产品上的体现是千差万别的,将局部的企业、产业、产品竞争优势整合为整体竞争优势,就是国家竞争优势,并构建钻石模型(见图1)。该理论表明产业的竞争优势是国内各关键因素彼此长时间强化而衍生出来的,任何一个关键因素弱化都会影响产业升级的潜力。
所谓后发优势是指落后国家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学习和借鉴国外发达地区成功经验,选择更快的发展道路和更开放的发展政策,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该理论表明,作为后发地区存在着有别于先发地区的方式或途径来达到与先发地区同样发展水平或状态的可能性,即后发地区也存在着因其相对落后所拥有的特殊利益。这种益处完全是与其经济的相对落后性共生的,这种特殊利益既有技术性的,也有制度性的。但是,这种后发优势是潜在的不是现实的,只有通过自身努力、创造条件,才能使潜在变为现实。
(一)产业视角
(二)贸易视角
(三)综合视角
(四)核心视角
优势产业的内涵及特征
通过对优势产业相关理论分析,可以看出外生比较优势即生产要素禀赋在产业形成的起步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为产业专业化路线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该产业具备外生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经过众多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产业又逐渐形成了内生比较优势即产业专业化后产生的规模经济、人力资本、产品差异性、需求因素和交易效率,它们其中的一部分优势能够推动产业发挥领先于其他比较对手的经济优势,从而成为产业的竞争优势,需要补充的是,对于后发优势产业本身可以通过实行后发优势战略即学习先发优势产业的技术和制度来加速产业内生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形成。可见,优势产业发展中"优势"的形成过程贯穿了产业发展的整个过程,具体的发展过程如图2所示。
在选择各区域优势产业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区域内不同类型产业进行比较,而且还要对区域间同类型产业进行比较。因此为了使得优势产业定义更加具有大局观,我们认为产业的比较范围应包含区域内和区域间。具体的优势产业选择范围如图3所示。需要说明的是,图3存在一个隐含假设,即区域间产业比较的区域经济水平应是相当的,因为若是不同经济水平区域产业比较,那么有可能不发达区域的潜在优势产业排在后列,从而使得不发达地区不存在潜在优势产业。另外优势产业形成后,可以是传统意义上大的产业类别;也可以是大的产业类别内部的各种行业;很多时候优势产业也不是一个或一类产业,而是呈现多层次的优势产业群。
这种可持续发展性是指广义上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包括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性而且还包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性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性。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