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2019MPA关注:一文看透MPA对商业银行的深层次影响

来源: 2018-11-25 10:05

  一、深刻理解MPA管理的背景

  1、MPA是金融深化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举措

  中国的金融发展历程实际上也是一个金融深化过程。金融深化意味着从过去单一的投融资方式、简单结构的金融市场,逐步过渡到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体系。也即从以商业银行信贷为主导的间接融资模式,转向多种融资手段组合的综合融资模式。这种转变首先体现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上,就是信贷资产比重逐步下降,结构化融资和标准化证券(债券、基金等)的配置比例不断上升。而且,在银行的资金来源端,代客模式的表外、表表外资产管理业务也在快速发展。这些都形成了不同于过去简单的以商业银行信贷为主的金融结构,因此在监管层面,也就要求一种格局更高的监管模式。MPA就是顺应上述金融深化的进程,在监管层面做出的必然应对。发达金融市场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

  2、MPA是完善逆周期宏观调控能力的需要

  平滑经济周期,防止经济大起大落,是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宏观调控必须具备逆周期调节的能力。众所周知,商业银行是较强的顺周期行业,也主导着我国的信用供给体系。在金融加速器机制(信用的正反馈效益)下,如果不加调控,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会加大经济的波动。过去监管部门和货币政策当局,实际上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逆周期调控机制,比如经济过热时提高资本充足率要求,限制“两高一剩”的信贷额度,建立合意贷款指标约束体系等。但是,随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非信贷资产、表外理财等占比越来越高,传统的宏观调节方式所起到的效果越来越弱,迫切需要建立一套能够统筹商业银行表内外的全面宏观调控体系。MPA通过建立广义信贷、逆周期调节资本等更加全面的调控指标体系,是对原有以合议贷款规模为主的宏观审慎框架的完善升级,能更好地满足新形势下的逆周期调控要求。

  3、MPA是实施综合监管防范系统性风险的体现

  自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全球进入了金融波动和风险的高发期,美国次贷危机后相继发生了欧洲债务危机、新兴国家货币危机,各国央行都将防范系统性风险作为货币和监管政策的首要目标,而不是传统上简单的通货膨胀目标制或就业目标制。随着我国的金融体系日益完善,市场深化程度越来越高,随之相伴的非稳定性也在上升,这是金融体系演进的一般规律。因此,考虑到当前并不安定的外部环境,防范系统性风险也是监管和货币政策当局的首要任务。MPA借鉴了发达金融市场的宏观审慎管理思路和框架,通过建立完善的监管和监测指标体系,对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机构进行全面审慎和前瞻动态管理,可以有效地“穿透”由于分业监管带来的嵌套和通道结构,较好地起到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目的。

  4、MPA是市场化改革后强化银行自我约束能力的需要

  利率市场化完成以后,银行的经营自主权有所扩大,在资产定价以及资产负债的安排上,有了更大的自我决策空间。这样就可能导致,以利润为导向的商业银行降低自我约束标准,采取过度的表内外资产扩张策略,形成“个体的理性行为导致集体不理性的局面”,造成系统性风险隐患。MPA在利率市场化接近尾声的背景下推出,实际上也是看到了这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更加全面的指标监测和监管,通过外部框架强化商业银行的自身约束能力,既有助于银行个体实现稳健经营,又在总体上增强了金融体系运行的稳定性。

  二、准确把握MPA管理的影响

  MPA指标体系包括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外债风险、信贷政策执行七大方面和14个指标。七大方面内容之间具有很强的内在关联性,充分体现出“资产负债相协调;资本资产相匹配;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相统一;市场行为与监管合规相一致”四大监管导向。其逻辑在于,通过系统梳理商业银行经营行为,设定监管指标要求,将宏观审慎要求转化为商业银行的自我约束,以提高整个银行体系的风险防控能力,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因此,MPA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是系统性、长期性、深层次的,而非局部性、临时性和指标性的。突出表现在:

  1、对商业银行发展方式的冲击首当其中

  MPA指标体系中对商业银行影响最大的是资本充足率和广义信贷。这两个指标通过将广义信贷增速与M2增速、资本充足率挂钩,建立起对广义信贷增长的约束机制。更重要的是,广义信贷口径涵盖了各项贷款、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买入返售和存放非金融机构等资产,基本覆盖了当前商业银行资产扩张的主要业务品种。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指标时,人民银行并未完全采用银监口径资本充足率,而是设计了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指标,既考虑了银监口径资本充足率对风险资产扩张的约束,又充分体现了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从实体经济视角来看,与风险权重的无关联性。这将对商业银行的资产扩张在更大范围和更严程度上进行约束。显然,当前众多银行所采取的、产生于监管软约束环境下的粗放式资产扩张发展方式将受到直接冲击。换言之,通过实施MPA,人民银行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商业银行资产扩张速度的阶段性放缓,更重要的是发展方式的转变。

  2、对商业银行系统性管理提出新要求

  如前所述,MPA指标体系几乎涉及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且七大方面内容和14个指标间存在较强的钩稽关系和内在联系,因而对商业银行提出系统性管理要求。而在长期利率管制和规模管控的经营环境下,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呈现出很强的部门管理、条线管理特点,部门之间、条线之间的协同管理既缺乏经济上的必要性,也无现实压力和管理要求。最直接的体现是资产管理与负债管理的分割,不同资产、不同负债间管理的割裂,以及资产负债管理体系的缺乏。造成的管理体制上的问题是,以资产负债管理部门为核心、不同条线间有效协同的管理架构未能建立。从落实MPA监管要求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迫切需要树立系统性管理理念,建立基于全行经营视角的系统性管理体系。

  3、商业银行加强资本管理迫在眉睫

  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是MPA评估体系的核心,目的是推动建立并强化商业银行的自我约束能力。但在长期依赖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以及较为宽松的货币环境和持续快速增长的宏观经济环境下,商业银行面临的资本约束弱化。与之相适应,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并未建立起真正的资本管理体系,所谓资本管理更多体现为增资扩股、上市、发行二级资本债等筹资管理,近年来一直被提及的、更为核心的经济资本管理并未得到落实。而MPA评估体系中资本和杠杆情况为一票否决,即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不达标,该银行的最终评级结果将直接变为C档。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根据资本充足情况合理把控资产增长速度。更重要的是,为实现资本约束条件下收益最大化,商业银行需要建立科学的资本配置机制。在这方面,很多中小银行还有大量基础性工作需要开展。

  4、商业银行定价管理面临新课题

  MPA评估体系中的另一项一票否决内容为定价行为。该内容主要评估商业银行的定价能力和规范定价情况。定价管理是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面临的新课题。从目前来看,由于叠加经济下行、风险暴露、市场利率波动等银行业绩的负面影响因素,以及同业资产快速发展、fin-tech创新等银行业绩的正面影响因素,商业银行定价管理面临较大挑战。一方面,商业银行的定价意识还不强,尤其是在存款端,存在通过更高定价获取存款的冲动,甚至通过所谓的“金融创新”突破现有定价自律机制框架;另一方面,内部定价管理体系还不完善,支撑商业银行科学定价的系统、模型、机制、流程等尚未完全建立,商业银行定价的市场化、可比性不强。MPA体系中,定价行为的评估结果对商业银行的总体评估结果有重要影响,这既是利率市场化初期维护定价秩序的重要考量,也是推动商业银行尽快建立基于财务硬约束的定价能力的考虑。商业银行需要通过体系化设计尽快建立起意识清晰、逻辑科学、系统支撑的定价管理体系。

  5、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亟待转型升级

  MPA评估体系将流动性作为七项内容之一,微观视角的考虑是体现商业银行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三性”统一的资产负债管理要求,宏观视角的考虑则是避免商业银行个体流动性对整个金融系统产生影响。从现实来看,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大多停留在资金头寸管理阶段,前瞻性管理缺乏,这很大程度上与过往宽松的货币政策直接相关。MPA实施后,季度考核时点的资金市场波动有所加强,既体现出MPA对商业银行资产扩张的约束,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与新形势的不适应性。商业银行既需要关注并采取措施实现MPA评估体系中流动性指标的达标,更重要的是,要尽快适应市场波动情况下的动态、前瞻性流动性管理要求

  三、积极适应MPA管理新趋势

  宏观审慎管理是金融危机后各国金融监管的大趋势,对微观金融主体的经营管理行为将产生系统性影响。国内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需要从转变发展理念入手,尽快提升战略管理、协同管理、前瞻管理水平,以MPA管理为契机实现转型发展、管理升级。

  1、转变发展理念

  商业银行应充分理解当前经济金融形势下,政策层推出MPA管理框架的长远意义,在关注当下MPA达标的同时,更应该按照监管精神结合自身发展情况转变发展理念,从过去追求利润、规模和速度的传统经营管理理念,转变为追求质量、结构和效益保持平衡的商业银行科学发展观。MPA是一个综合微观和宏观、表内和表外、现在和未来的综合性、前瞻性、动态性管理模式,意在保持微观层面的商业银行和宏观层面的金融体系共同和谐稳定发展。尤其是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商业银行原有发展模式的空间日渐缩小。按照MPA管理框架要求进行资产负债调整,统筹表内外进行统一管理,建立符合中国现代金融发展规律的商业银行经营模式,既是监管和货币政策当局的要求,也是商业银行自身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代要求。

  2、加强战略管理

  MPA管理指标的背后,是一系列深刻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逻辑的重构。MPA设计的七个方面的指标,几乎涵盖了商银行经营的所有方面,因此对这些指标体系的执行,不仅仅是数字和报表的调整,背后是更加深刻和长远的管理行为改变,而这些改变必须要通过加强战略管理来实现。首先,在制定战略规划时,就要将MPA管理框架的要求融入战略的远景、目标和路径中,使银行的长期发展与宏观审慎管理保持一致。其次,在战略的选择上,要深刻领悟MPA管理指标背后的政策意图,使得商业银行的客户、业务定位,与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保持一致。第三,在战略的执行和修订上,将MPA管理的因素充分考虑在内,建立完善的战略分解、传导、落地和评估体系,在每年进行滚动修订时,将MPA的要求作为评估的重要因子,真正保证MPA的管理要求能融入到银行的战略管理活动中。

  3、强化协同管理

  宏观上的MPA管理,落实到商业银行操作层面主要体现为体系化的资产负债管理。为落实MPA管理的内在要求,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方面至少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建立统筹表内、表外、表表外的大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建立广义信贷和大资产概念,按照广义资产负债的格局从事经营管理活动。二是强化资产负债管理在银行经营中的中枢管理地位,构建资产负债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高效协同的运作体系,从过去的营销导向、业务导向,逐步转变为科学的资产负债管理统筹经营行为的模式,使得全行的资产负债摆布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三是提高资产负债管理的精细化程度,通过人才、系统等要素保障,提高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并围绕资产负债管理建立相应的定价、考核体系,保持前台的业务经营与中后台的管理保障保持内在的统一。

  4、提高前瞻管理

  MPA的内在逻辑是逆周期调节,核心是资本的逆周期调节机制,对商业银行加强以资本管理为核心的前瞻性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商业银行需要按照新的要求,尽快开发上线内部评级体系,准确计量各类风险的非预期损失和资本占用,夯实资本管理基础。同时,还需要加强具有前瞻性的资本管理,在科学计算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的基础上,认真、细致分析计算公式中的不同因子,并结合未来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自身资本补充的要求,合理摆布好内源性融资、外部融资,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的结构,创新资本管理工具,合理运用资本杠杆,进行前瞻性、动态性的资本规划和管理。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