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类联考写作论证有效性分析逻辑错误点睛(二):概念混淆
今天和大家说说论证有效性分析题型中如何对于逻辑错误进行分析。逻辑错误一般考查三类问题,分别是概念问题、论据问题、推理问题。今天我们聚焦于概念,重点来为同学们解析下概念问题中的概念混淆。
概念问题对应试题题干命题要点“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根据考查侧重点的不同,分为概念模糊和概念混淆。概念模糊,是对于概念的具体内容没有界定清楚;概念混淆,是将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混淆在一起。
概念混淆在实质上就是对于概念的涵义偷梁换柱,将原本不属于概念的涵义强行与概念捆绑起来,违反了同一律。比如,有这样一句话“唯物主义等同于物质主义,都在揭示着世界的本源问题,即物质决定精神”。但是唯物主义的内涵与物质主义并不相同,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关于世界本源的哲学原理,而物质主义只是当下追逐物质潮流的不良风气,两者在内涵层面存在天壤之别。
下面刘老师具体展开说下概念混淆的题型解读、应对策略、例题分析和答题公式。希望同学们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对于概念混淆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
1.题型解读
在论证有效性分析考试时间比较紧张、题干字数较多的情况下,大多数考生在短时间的阅读中很难考虑周全,因此很难发现一些被命题老师精心设计的概念混淆。
此外,命题老师有时刻意把两个外在形式类似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使用。虽然材料中不会明显地给出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会在接下来的论述中,引用偏离原来概念本身内涵的另外一个概念去描述事物,考生往往自动跳进命题老师安排好的陷阱而不自知,以为概念就应该是题干中这样使用。
2.析错策略
若要正确地对概念混淆进行分析,关键在于区分概念内涵和外延。首先应该找到被混淆的两个概念,然后分别进行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区分,找到这两个概念不同的地方,然后针对这个不同之处进行论述,言简意赅地进行深刻的论证无效性分析。
3.真题片段
其次,经济运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产品的供求不可能达到绝对的平衡状态,因而生产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常见现象。既然如此,那么生产过剩也就是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2015年1月)
4.例题分析
前文说“生产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常见现象”,后文又说“生产过剩也就是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对于同一个事物“生产过剩”有两个不同的定义,一个是市场经济的常见现象,另一个则是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那么常见现象和客观规律这两个概念是不是等同的呢?显然不是,常见现象和客观规律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是外在与内在的关系。所以,此处逻辑错误是“概念混淆”。
5.答题公式
“……”与“——”概念不同,不能混淆。“……”指的是X,而“——”指的是Y。因此,两者看似相近,实质上差异很大,所以不能简单地将两个概念等同。
6.标准答题
“市场经济的常见现象”与“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概念不同,不能混淆。常见现象指的是观察到的事物表象,是外在联系和客观形式,而客观规律指的是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方向,是本质联系和普遍形式。因此两者看似相近,实质上差异很大,所以不能简单地将两个概念等同。
作者:刘连帆老师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