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建筑—人民幸福的前提

来源: 2019-05-30 11:13

 一代词人范仲淹曾感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于人民而言,建筑是遮风挡雨的房子,更是人民赖以生存的精神栖居之地。建筑如此之重要,那么在城市建设中,城市管理者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就必须充分考虑建筑给人民带来的影响,必须始终坚持以民为本的建设理念。

建筑只有提高建设质量,才能够真正成为人民的遮风挡雨之地。房子是用来住的,能够遮风挡雨是房子的基本功能,所以房子的质量决定了居住的舒适性,人的幸福感。中国人常说:“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形象地说明了房屋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整个社会对于房屋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从建筑能耗的降低到防震减灾能力的增强,时至今日,居住质量已经突破建筑本身,开始延伸到社区范围内,从电梯到小区绿化再到附属的便民措施,全面提升人的s幸福感。实际上,人们正是通过不断提高房屋的质量标准,来提升居住的舒适性,优化居住体验,让家的温暖体现在一种具体的居住感受上。

建筑只有充分融合城市文化,彰显艺术气息,方能成为人民的精神家园。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传承,这种文化传承会具体体现为一种生活方式,而房子本身就是某种生活方式的具体体现,所以房子和文化密切相关。房子是不是符合文化背景,直接影响居住的感受。比如中国家族式的生活方式对应的合院模式,这种居住模式是和中国社会伦理模式相对应的,人们彼此的情感关系和空间关系非常密切。中国人在这种居住环境中,会感到舒适,热闹,充满人情味。令人遗憾的是,现在高楼大厦改善了人们的居住质量,也改变了人们的居住文化,人们不再有一种密切的关系,物理距离进了,心理距离远了。如何在使得居住环境的改善与传统的文化相融合,是需要我们重视的一个难题。

建筑和人要相得益彰,因人制宜。人在居住过程中,会和建筑,和居住环境形成一种互动,比如和谐友爱的邻里关系,不仅给人带来轻松愉悦的心理感受,也容易形成一种良好的生活秩序,进而形成良性循环。比如公共社区遇到问题,在理性的邻里关系下,人们可以共同协商解决问题和困难,共同提升社区的生活质量,从而形成一种理性文明的社会共识与生活秩序,并形成良性循环。这才是文明社会的表现,幸福的具体体现。

正所谓: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而良好的建筑作为人民生活的前提条件,必须加以重视。只有不断提升建筑质量,融入文化特色,切实以人为本,才能够为人民建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为社会稳定发展创造前提条件。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