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事业单位面试考点:校园暴力引发的思考
【背景资料】
在校园暴力事件中,施暴者大多都是未成年人,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市第四医院老年病科主任高广生建议,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将承担法律责任的年龄由14周岁改为12周岁(学生上初中的年龄),进一步修改完善保护未成年人的相关法律。
【解析】
近年来,公众越来越多地关注到校园欺凌事件,施暴者的残忍手、受害者的无助、旁观者的冷漠以及犯罪低龄化的趋势,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针对人大代表提出的通过降低刑事处罚年龄的提议,对于解决校园暴力问题有一定效果,但考虑到法律的严谨性与普遍适用性,仍需谨慎,不可贸然执行。
先前,校园暴力事件往往被学校、家长所忽视,而且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未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不负刑事责任,年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承担刑事责任的情形中不包括欺凌和暴力行为。不少学生会误读这样的法律设计,认为当校园欺凌和暴力发生后也会从轻处罚。导致施暴者得不到应有处罚,如果施暴者没有得到警醒,之后可能会酿成更大的错误。对于受害者,他们没有得到保护,身体和心理承受着双重伤害。校园暴力事件严重影响着校园正常秩序,也已经冲破了道德甚至是法律的底线。
降低刑事处罚年龄确实存在一定合理性,体现在三方面:
一、可以加大对施暴者的惩罚力度,增加违法成本;
二、法律本身就具有惩戒作用,惩戒又是一种有效的教育警示手段,具有一定预防性;
三、随着生活、教育水平提高,现今未成年人成熟度、认知能力有所提升,部分14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能够充分意识到暴力后果。
但是,也应充分全面看到这一举措的局限性与不足。
一、一旦降低刑事处罚年龄,从法律层面认定未满14周岁未成年对于犯罪行为有充分认识,那么每降低一岁就有更多的未成年人的得不到法律应有的保护――影响法律的公平性。
二、要想修改法规,一定要经过充分论证,而且目前国际社会上大多数国家法律均规定未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不负刑事责任,证明14周岁是一个相对合理的年龄划分――缺乏严谨的科学论证。
三、施暴者年纪偏小,相对容易受到教育感化,如果贸然处罚,他们之后更难以融入社会――易出现极端心理。
四、发生此类事件的主要原因往往是家庭教育缺位、家长放任纵容,学员不够重视,缺乏监管,以及社会上暴力文化的传播――降低刑事处罚年龄重在事后处罚,要从源头杜绝。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