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面试热点:事业单位面试文化热点预测——文化自信
在文化热点方面,我们需要特别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在这段讲话中,有两个词值得大家特别注意,一是“不忘初心”,二是“文化自信”。下面就重点来跟大家聊一下“文化自信”。
一、 基本含义
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
那么,何谓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文化自信从内涵上可解构为三个层面:一是民族、国家以及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强烈认同与自豪感;二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有着坚定信念,从发展实践中把握文化发展前景;三是对自身文化与外来文化合理的扬弃。可见文化自信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观导向,是其他三个自信的必然结果与目标所在。对中华文化的自觉、自信与自强,根本上推动了对中国理论、道路、制度的自觉、自信与自强。文化自信的建立使理论自信更富有引导性、道路自信更有行动力、制度自信更有保障性。
二、 问题及影响
文化自信问题是针对我们民族的文化不自信而提出来的,即针对文化自卑心理、文化弱势心理、文化防御心理等提出的。
大家知道,中华文化有5000年的历史,曾经几度于世界,培养了中华民族胸怀天下的豪迈自信精神,但近代以来情况发生了逆转。鸦片战争之后,在外部帝国主义和内部封建势力的重压下,我们民族的文化逐渐衰微,长期处于弱势状态。我们的人民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由于长期落后挨打而形成了严重的弱势文化心理。不仅我们的普通人民常常在外国人面前抬不起头来,即使是学界精英也鲜有自信。从清朝末年以来一直在争论的 “中体西用”、“西体中用”等等,尽管争论的具体内容不同,但背后都隐含着同样的弱势文化心理。
这种文化自卑心理、弱势心理、防御心理直到今天还不同程度地、自觉不自觉地存在着。比如,有的人崇洋媚外,总觉得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于是照抄照搬,食洋不化,误国误民;有的人封闭保守,不敢接触外来文化,死抱传统不放,甚至想用传统的某种思想改造中国;有的人表面上很强势,批判西方文化言辞激烈,以中国文化特殊论否定世界文化共同性,实际上是不敢面对世界文化,不敢参与国际文化对话,这仍然是一种文化弱势心理、防御心理的表现。凡此种种文化自卑心理,都严重地影响着我们的文化建设,特别是影响着我们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三、 解决对策
第一,增强文化自信需要坚守。
中华五千年文明,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融合的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基因,其中传达的许多理念,诸如“和而不同”、“周而不比”等不仅是中国人的行动圭臬,就目前来说也被许多国家认为是世界各国打造命运共同体所应遵循的准则,而对个人修养所要求的“修齐治平”准则,也被许多国家所认同。这些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内核,需要我们去坚守和实践,方能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那种文化虚无主义观念,认为月亮是外国的圆的盲目崇洋媚外观念需要通过增强文化自信,需要通过坚守传统优秀文化来消除和克服。
第二,增强文化自信需要传承。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何以能流传至今,成为世界上唯一传承下来的古老文明?就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得以一代代薪火相传,纵观中国历史,无论王朝如何更替,统治者无不以传承中华文明为乐事并不遗余力地加以弘扬。尽管他们为了自己统治的需要传承了不少封建的糟粕,但不可否认的是许多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也得以因此而传承至今。今天,我们要增强文化自信,就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将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第三,增强文化自信需要融合。
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有被历史与现实证明了是值得传承的优秀传统,也有被证明了属于封建统治需要而同样被传承下来的封建糟粕,这就需要我们要正确对待与扬弃。我们既不能因为其属于传统文化而不加辨析地全盘接受,也不能因此就否定传统文化的价值。我们应将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与中华传统文化不断地加以融合,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加大对中华传统文化与优秀世界文明成果融合的研究。在学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赋予其时代特征,与时俱进地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注意对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辨析,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此方能保持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方能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