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热点话题:基层工作人员疲于迎检,忙得“脚都没时间沾地”
【热点概述】
有位中部某省领导到贫困地区调研,看到各类登记表、记录表甚多,各种展板、作战图满墙挂,脸一沉:不把时间用在办实事上,搞这么多花里胡哨的东西干什么?类似这种不重实绩、摆花架子的现象,在基层一些地方还较多地存在着。
有位驻村第一书记感慨,全村130户贫困户,仅一式四份的信息统计表一项,他就要逐一签字多遍,而且类似的表格今天填了明天又填。当时间都花在了开会、填表、写材料等方面,那些本该出现在田间地头的扶贫干部,自然消失在了群众的视野中。不只是扶贫,现在一到基层大家都喊忙。忙什么?很多时候都在填表、写材料、开会。有时,上级的政策初衷是好的,可一到基层就变了味。尤其是每逢检查考核,很容易出现偏重形式、简单粗放等问题,以致基层干部疲于应付,忙得“脚都没时间沾泥”。
在有的地方,一边是公务员抱怨工作“白加黑,五加二”,另一边民众却认为他们“一张报纸一杯茶,悠悠闲闲等下班”。为什么感受如此不一致?因为一些干部看重的是程式上的完成、材料上的工整好看、上级验收的满意,而老百姓看重的是实实在在的变化。
绝大多数的工作,基层干部都应该围绕着百姓而开展,以民为本就应问需于民,常与群众跑田坎,多和百姓唠家常,倘若连基层干部“脚都没时间沾泥”,那百姓的呼声从何听取?执政为民的行动从何说起?
焦裕禄在兰考仅仅工作了475天,不过一年多的时间,但475天却成为“永远”。因为他这475天光阴无虚度,他找准“治理风沙”这个工作的着力点,把几乎所有时间都用在带领干部群众锁风沙、战旱涝、兴水利、谋民福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对于一些“看起来很忙”的人而言,一年一年一晃而过,如微风吹起波澜转瞬即逝,什么也没能留下。可对那些把时间用在刀刃上的干部来说,集聚有限的时间资源,把精力用在推动改革发展、为百姓解决实际问题上,事业有进展、百姓有获得感,分分秒秒时间都富有质量,自己的生命也才具有品质、深刻隽永。
哲人说,时间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土壤,它给空想者痛苦,给创造者幸福。时光如水,堪称最可宝贵的稀缺资源。把过多的时间用在填表、赶材料中,是一种令人痛心的浪费,是对百姓、对事业的耽误,也是对自己生命的虚度。多打量打量自己的“忙”,把时间用在刀刃上,脚踏实地干实事,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提升自身生命的质量,才能更深刻地感知时间的意义。
【模拟命题】
请结合材料,谈谈对“脚都没时间沾地”的看法。
【参考答案】
细化工作目标、做好流程管理,往往是必要的,但如果作为一线基层干部,只能在办公室看到忙碌身影,一味追求宣传展示,就容易陷入形式主义的窠臼,挤占大量时间与精力,以致忙而无功。在这个问题上应引起每一位干部重视,积极纠正。
一说起“基层”,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句形象的描述。作为基层干部,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落实所有政策的执行者,也是直面老百姓的最前沿,基层工作做的好与不好,其实就是看老百姓是不是真的得了实惠。所以说,作为基层干部,都应向我们的焦裕禄同志学习,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应该是围绕百姓开展,多跑几趟百姓家、多与群众唠家常、多了解点儿群众需求,把时间都用在刀刃上,才能根据实际把政策落实到位,把工作干好。
但从这篇材料来看,当前基层干部也是很忙,可是忙的和我们想象的似乎不大一样。铺天盖地的表表册册,各种写不完的汇报总结,应付着各级各类的“督查”“考察”,不得不顾此失彼,完成了各个上级单位部门的督促,却一再压缩了真正为百姓干实事的时间,弱化了具体落实政策、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的工作。一方面让基层干部不堪重负,另一方面让老百姓毫不买账,得不偿失。那么这样的一种将老百姓“孤立”的 工作状态,又如何指望能在老百姓的维护下推动农村事业的开展?
再好的决策战略,都贵在落实,也难在落实。因此为了真正改变这种困境,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努力,而我认为改变的根源是给基层干部在报表、考核方面减压。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是对基层干部来说,开展学习培训,强化宗旨意识、明确结果导向,立足基层施展才干、求取实效,至为关键。强调多与群众沟通联系、多干实事,把惠民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位,真正做到急群众之急、解群众之需,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
二是上级部门一方面简化考核督查,将一些督查项目集中或合并,多给基层留些“脚底沾泥”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运用“大数据思维”,建立基层工作数据库,各部门利用数据平台共享基层干部工作信息,从而提高督查效率。
三是优化干部绩效考核制度,不单以材料的工整好看、程序的完成,来考量一位干部的工作成绩,应多方位考查,增加多个衡量因素,如群众的满意度,村民经济收入等。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