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王世英教授谈德语学习

来源: 2017-08-15 13:55

  经常有人问我德语好学吗?这个问题也是每个下决心要学习德语的同学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然而很多人却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不少同学因 学习之 前的思想准备不足而中途放弃了学习。也有不少同学听说德语难学便知 难而退,或改学了其它语言。这两种情况都影响了更多的同学来学习和掌握这门语言。

  关于德语学习也有许多说法。最著名的大概要算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1 835-1910)的名言了吧。马克吐温把德语称作 "the awful German language",译成德语就是"die schreckliche deutsche Sprache",中文的意思是"可怕的德语"。尤其是马克?吐温还说:"一个有天赋的人,可以在30小时内学会英语(正字法和发音除外),可以在30天内学会法语,而德语却只有用30年才能学会。"

  大师们都这样说,是不是就可以笼统地讲德语难学,德语没法学了呢?高年生教授在《德语学习》2001年第6期中讲得好:"平心而论,德语并不像很多人所想像的那样难 学。"我很同意这个观点。

  客观地讲,要掌握 任何一门语言都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就拿我们的母语汉语来说吧。汉语是一门专业。要专门去学习它。很多人活了几十岁,有些字的读音还读不准或读不对。电台和电视台的播音员们也时常要翻阅词典来校正自己的读音。而 且 汉语中又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两个门类。要找到一位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均佳的人是很困难的。但我们从小使用汉语却没有感觉遇到过多大的困难呀!这是一个语言层面的问题。用语言进行一般性的交流与研究一门语言是两 码 事。德语学习中同样存在着这方面的问题。在学习德语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学习德语的目的性。从目前国内的德语教学来看,可以把德语的学习分成三种类型:作为专业的德语学习,或叫日耳曼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德语 强 化培训班的学习;作为第二外语的德语学习。从学时数来看,作为第二外语的德语学习最少。这类学习一般被安排在144学时左右。学制为一年,每学期授课18周,每周4学时。这类学习由于时间少,教学班大(一般在六 、 七十人左右,最大的可达一百六七十人),教学内容只能以语法和阅读为主,很难做到听、说、读、写、译全面发展。其次是德语强化培训班的学习。这类学习一般被安排在800学时左右。学制也是一年。每学期授课18周 , 每周20-22学时左右。这类学习由于时间相对较长,教学班小(一般在二十人左右),教学内容可以、而且必须做到全面发展。尤其在初级班(前半年)尤其要注重听和说的训练。中级班(后半年)则更偏重于书面材料的 处 理。至于专业德语则是需要四年漫长时间的在校学习和毕业后的终生努力也无法穷尽的事业了。

  除了层面的问题以外,也确实有个语种之间的对比问 题。对于中国人而言,似乎东方语言(日语、朝语、越南语、缅甸语、 泰语)较易,而西方语言(包括英语、法语、俄语、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则较难。但对于欧美人来说却正好相反。在他们的眼中,汉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而欧洲诸语言却较易。通晓欧美四、五种语言的人应该 是 不难找的。在德国,中学生便已经要学习两、三种外语(拉丁语、英语和法语)了。这是个语系差别的问题。中国人比欧美人学英语要困难,就是这个道理。

  目标语言之间也有一个对比的问题。比如英语和德语对比、 英 语和俄语对比等等。这又是由这些语言本身的特点以及与汉语的近似程度来决定了。

  这些语言的难易,词形的屈折变化是很主要的。汉语是没有词形变化的。我吃、你吃、我昨天吃、我明天吃都是同一个吃。我打你和 你 打我也没有词形的变化。而英语、德语、俄语等则不然。这样一来,哪种语言词形的屈折变化最少,当然也就最容易被中国人所接受了。在英语、德语、俄语三种语言中俄语有六个格,德语有四个格,英语只有主格和宾格(而 且 很不完善),当然英语就相对容易了。英语由于变格少,便不得不把语序弄得比较固定。而这又恰好是汉语的特点。这也加大了英语的容易程度。德语由于有格的约束,语序便可以搞得很乱。主语可以满天飞,全靠格来决定。 这 是汉语所不习惯的,因而也就加大了德语的难度。英语中"性"的概念较弱,如my father, my mother, my book,都是my。这点很像汉语我的父亲、我的母亲、我的书,都是"我的"。而德语中却要说mein Vater, meine Mutter, mein Buch。另外,同样都是物,却有不同的性,der Tisch, die Tür, das Fenster。再加上变格,在英语中只需记一个my就行了,而德语中却要记六种词形(mein, meine, meines, meinem, meinen, meiner)在16种情况(阳、阴、中、复数各有四个格)中的分配,也就是说,光学一个"我的??英语中是my"在德语中就要花费16倍于英语的工作量。除了"我的"之外,当然还要学"你的""他的""她的" "它的""我们的""你们的""他们的""您的""您们的"等等,也都是16倍于英语的工作量。需要说明的是,这在德语中还远不是最困难的语法现象。这样讲,只不过是为了强调德语确实比英语难学的一个侧面。其目 的 是要使每一个初学德语的同学在学习之前就要作好思想准备,决心去克服这些困难。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个方面。德语也有容易的一面。比如许多词和英语一样(如Computer, Jeans, Teenager, USA, UNO, WC等),我们就不需要另外再记了。许多词发音近似(Boot, Haus, Hand)或相互转写很有规律,也都可以给我们带来方便。德语发音比英语规则得多也是初学者感到方便的地方。德语中复合词很多,与汉语非常近似,这也是易学的一个方面。另外,我们现在学习已经不是在母语的基础上 来学习了。我们都已经有了多年学习英语的经验。有的同学甚至于英语水平已经相当不错了。这也是我们学好德语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换句话说,我们已经不需要再跨越语系之间的鸿沟了。什么叫变位,什么叫时态,什么叫 被 动式,什么叫比较级等等都不需要重新从定义上再去学习了。这也是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大成绩的根据。在楼上盖楼不是要比从地基上盖楼省时省力得多吗?这又是问题的另一个方面。这样讲,是让大家不要光看到困难 的 一面。还要建立起坚定的信心。德国人能办到的,中国人一定也能办到。

  要准备克服困难,又要有信心。这就是我们学好德语的基本保证。

  世界上有多少种语言?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语言 和 方言的界限是很难分清的。据说,所有已知语言的总数约为2000种。但也有人估计是2500-5000种,甚至于还有人估计为400-8000种(《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355页)。

  语言是分成语系的。我们的母语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有人也将其称作藏汉语系或印支语系(indo-chinesische Familie)。

  德语和英语一样,都是字母文字。它们同属于印欧语系。印欧语系也叫印度?日耳曼语系(indogermanische Fmilie)。换句话说,学过英语的同学再学德语可以少走许多弯路。因为这些同学在学习英语时已经跨越过了汉藏语系与印欧语系之间的语言障碍。因此他们再学习德语的时候便可以省去这个步骤,并因而可以起到事半 功倍的效果。德语和英语还同属于日耳曼语族的西日耳曼语支。因此,德语和英语之间的亲缘关系远密切于与法语、西班牙语(这二者属于罗曼语族)、俄语(属斯拉夫语族)之间的关系。这就是说,德语与英语的关系更近。 学 习起来当然也就更容易。

  现代德语所使用的字母并不是德国人或日耳曼人自己创造的,而是在与具有先进文化的罗马人的交往中从罗马人那里借用过来的。其实,罗马人的文字也不是自己创造的,而是从下意 大 利地区的希腊文中借用过来的。这种文字,对于罗马人来说就已经不能完全令人满足了。用它来表示德语,困难当然就更大了。

  因此德语不是像英语那样有26个字母,而是有30个字母。除了与英语相同的 2 6个字母之外,还有3个上面带两点的字母(Ää, Öö, Üü)及一个很像希腊字母β的字母ß。变音字母Ää, Öö, Üü是由a, o, u与字母e复合而成的。在哥特体中人们把字母e写在元音字母a, o, u的上方。现在使用的变音字母上部的两竖或两点都是字母e的残余。字母ß是由字母s和字母z复合而成的,且只有小写,没有大写。

  增加了4个字母后,德语仍然不能作到音素与字 母之间的一一对应。有的字母要读两个音。如字母x = ; z = 。反过来,有的音素又需要用多个字母来表示。如sch, ch, ng。有的字母或字母组合有两种或多种读音。如在Celsius中c = z,在Cafe中c = k;在lachen中ch = ch,在riechen中ch = ch,在Christ中ch = k,在Chef中ch = sch。反过来,有的音素又用不同的字母或字母组合来表示。如在Philosophie, Fach, Vater中,ph = f = v = ;在Achse, Hexe, Knicks中,chs = x = cks = 。

  这些都是书写符号不能满足语言的需要而造成的结果。

  尽管如此,与英语相比德语的读音要规则得多,因而也比英语容易得多。这对德语的出学者来说,是很有好处的。由于德语 发音比较规则,所以在学习德语时可以不必学习国际音标。德国人在教德语时也往往不教音标,甚至于根本不安排语音教学。课本中也多不包括语音教程。在需要对字母的读音加以说明时,德国人也常常不使用国际音标,而更 习 惯于用德语字母来标音。教材《目标》综合课第一册第7页字母表中的名称用的就是德语的注音,而没有用国际音标注音。同学们可以把它和下面语音教程中的德语字母表加以对照使用。该教材中音标、字母含混不清的地方比 比 皆是,希望同学们在使用本教材时加以注意。用圆括弧:" ( )"来表音也不规范,应一律改为方括弧"[]" 。

  根据中国学生的情况和他们学习的习惯,语音阶段的教学还是有用的和必要的。因为"听"和"说"的技能训练主要要靠这一阶段的学习来打好基础。但不少同学却不很重视或很不重视这个阶段的学习。 尤其是在强化班中,我们不可能用更多的时间去进行语音教学,从客观上使同学们产生了语音阶段学习不重要的误解。有的同学到了中级班还不能自己预习单词,单词的重音还读不对,更不用说正确而流利地朗读课文了。如果 是 这样,他们"听"和"说"的能力又如何去提高呢?自己都不能正确地和较快地朗读单词和课文,又如何能听懂录音和外国人的讲话呢?

  德语的语音学习要抓住重点去学。这样收效就会较大。其实,难学的只 有 很少的几个音。在这些音上可以多花些力气,多花些时间。不要把时间平均分配。用平均主义的学习方法,学习语音不行,学习任何知识都不行。任何学习一定要弄清楚自己的弱点和难点。针对自己的弱点和难点去下工夫,就 很 容易受到成效。

  德语中的是一个卷舌音。在德语中,这个音既可以像俄语一样发大舌的卷舌音,也可以像法语一样发小舌的卷舌音。关键是要让舌头能颤起来。不少同学感到很困难。越发不出来越着急 。 急是急不出来的。如果发这个音有困难,我劝你千万不要着急。方法对头地去认真练,是可以练会的。怎么练呢?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在每天早上洗漱时嘴里含上半口水,扬起脖子,向外吐气。这时嘴里便会咕噜咕噜地冒起泡 来 。你在有意识地发的音。练上一段时间,舌头往往就在不知不觉中颤了起来。舌头能颤后再慢慢地将前面的音去掉。这个音就学会了。另一个办法更方便,随时都可以练,而且不需要其他东西。这就是在发 这 个音时,加大力度和突然性。这样也很容易就把舌头带动得颤起来。舌头能颤后当然也要慢慢地将前面的音去掉。

  除了这个卷舌音之外,绝大多数同学就没有什么困难了。可能有个别同学在发这个音时有些困难。这个困难要比卷舌音的困难容易克服得多。办法是先发这个音。然后舌头保持不动,但要把双唇前伸,作成发的样子,即使口形变成圆形。你会发现在不知不觉中你已经 发 出了这个音。反过来做也可以。这就是先发这个音。然后口形保持不动,但要把舌头往下放,作成发的样子既可。换句话说,的口形加的舌位就可以发出这个音。

  再有就是和这两个音。在国际音标中,写法与英语中相应的音素相同,其实音并不同。要发准德语中的和这两个音,可从发英语的双元音和着手。但注意不要使舌位及口形发生变化,而是将发音开始时的姿态一直保持下去,和这两个音就发对了。

  语音正确了,词的重音也很重要。德语教材中一般不注音标,也不注重音。所以掌 握 重音的规律和发音规则是十分重要的。经过语音阶段的学习后,除去个别的外来语之外,一般的词汇,同学们都应该能够正确地朗读出来。

  德语词的重音一般都在词干元音上,而外来语的重音则多在后面。前 缀 be-, ge-, ent-, er-, ver-, zer-永远不重读。如有这些前缀,重音一定在这些前缀的后面。代副词的重音都在后面。

  这就是我对同学们语音阶段学习的几点嘱咐。希望同学们从第一天起就要非常努力地去学习,非常刻苦地去学习。 你们会尝到这种辛勤劳动的甜头的。

  语音阶段学完以后,便要开始一段以语法为主的学习了。根据经验,这段时间大约要半年到一年之久。

  德国人不习惯于用很多时间讲授语法,中国教师则 习 惯于把语法讲透。这大概是由于母语不同的原因吧!许多不懂汉语语法的人不是汉语也讲得很不错吗?另外,德国人是单语教学。在学习德语的初期,德国教师也不可能给中国学生在语法上作更多的理论上的讲解。因此,德国 教 师通常通过实例让学生自己去归纳和总结语法规律,而不是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应该是什么。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的主动性,但过于费时间。有时候还会出现对语法规则的理解错误。等到发现时已经很晚,损失较大。中国教师教起 来 则更加直截了当。学生不容易走弯路。两种教法究竟哪一种好,并不是绝对的。但一般说来,在初学阶段由中国老师授课似乎更容易入门。和英语比较,德语又是一种入门较难的语言,所以还是在学习初期由中国老师讲授效果 更 好些。

  学语法就要学词法。词法是语法中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国同学感到最困难的部分。词法中很主要的任务是要学习词形变化。德语是词形变化比较多的语言,不但比汉语多,而且比英语多。词形变化,在 语 言学上叫作"屈折"(注意:不是"曲折"!),德语叫Beugung, Flexion。它包括变位(Konjugation)、变格(Deklination)。在德语语法中大都不把升级(Steigerung)算在屈折的范围之内。于是有的语法书便把需要升级的副词算作所谓的不 变词(Partikel)。然而在严格意义上说,升级也是一种词形变化。把升级也算作屈折的内容更符合于中国人的思维习惯。

  按照传统的分类方法,德语也可被分成10大词类:即动词(Verb)、 名 词(Substantiv)、冠词(Artikel)、代词(Pronomen)、形容词(Adjektiv)、数词(Numerale)、副词(Adverb)、介词(Präpositio n )、连词(Konjunktion)、感叹词(Interjektion)。在这10大词类中需要变格和变位的有动词、名词、冠词、代词、形容词和数词,占60%。如果把升级(Steigerung)也算成词形 变 化的话,则还需要再加上副词。由此可见,学好德语的词形变化有多么重要。

  首先来介绍动词的变位。所谓"变位",在德语中指的就是限定动词根据人称、数、时态、语态和语气所发生的变化。非限定动词 是 不根据人称、数、时态、语态和语气而发生变化的。德语中的非限定动词只包括不定式和分词。动名词不属于非限定动词,而属于名词。这一点是与英语不同的,同学们需要加以注意。这个问题以后再讲。

  德 语 中有3个人称、2个数、6个时态、3个语态和3个语气。德语限定动词与非限定动词的内容。德语的人称和数是通过相应的人称代词与动词的词尾来表达的。所以在学习动词变位之前又首先必须学习人称代词。

  德语 的人称代词不完全等同于汉语,也不完全等同于英语和俄语。所以我们在学习中要注意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 在英语中I要大写,在德语中ich却不大写。

  2. 在第二人称中,英语不分单数和复数,只有一个you,而德语中不但要区分单数和复数,而且要区分亲切称呼和尊称。俄语分单数和复数,但复数中却不分亲切称呼和尊称。即英语中的you分别相当于德语中的du, ihr, Sie,俄语中的вы在单数中相当于德语中的Sie,在复数中相当于德语中的ihr和Sie。

  3. 德语第三人称中的阳性、阴性、中性指的不是事物的天然属性,而是指的语法性别。这一点既不同于英语,也不同于汉语。在德语中,er除了指男性的人以外,还可以指一张桌子,因为在德语中桌子(der Tisch)是阳性的。sie除了指女性的人以外,还可以指一扇门,因为在德语中门(die Tür)是阴性的。es除了指中性的物以外,还可以指一个儿童或一个女孩,因为在德语中儿童(das Kind)和女孩(das Mädchen)都是中性的。这个用法与俄语类似,如:Это журнал. Он здесь.(Das ist eine Zeitschrift. Sie ist hier.) Это газета. Она там.(Das ist eine Zeitung. Sie ist dort.) Это письмо. Оно здесь.(Das ist ein Brief. Er ist hier.)因为俄语中非动物名词也是有"性"的。журнал是阳性,所以用он。газета是阴性,所以用она。письмо是中性,所以用оно。但俄语中的оно却不能用来代替人。俄语中没有表示人 的中性名词。

  4. 德语中表示尊称的Sie永远要大写,在句子开头时,要大写。不在句子开头时,也要大写。这样,如果是在句子开头来使用Sie的时候,它还有可能与小写的sie相混同。

  5. 小写的sie本身就已经很混乱了。它既可以表示单个女性或阴性单数名词的"她"或"它",又可以表示复数概念的"他们"。

  谈到德语动词的变位,首先还有弄清楚两个概念。这就是所谓的强变化动词和 弱变化动词。强变化动词的概念在德语文献中的含义和用法并不统一。

  G. Helbig和J. Buscha在《Deutsche Grammatik》(1974年版)中只把动词分成了规则动词和不规则动词, 根本未使用强变化动词这个概念。但作者在书中却用得也很乱。例如在第2.1.1.4.节(第34页)中, 作者把动词brennen, kennen, nennen, rennen, senden, wenden, bringen, denken, dürfen, können, messen, müssen, sollen, wissen, wollen, haben称作规则动词。而在不规则动词表(第42页)中却又把这些所谓的规则动词都包括了进去。

  《Duden Grammatik der deutschen Gegenwartssprache》(第四版) 也把动词分成规则动词和不规则动词。作者在第115页的脚注中写到:比较老的语法沿用雅?格林的分类法把动词分成强变化动词和弱变化动词。因为这种分类法不能令人满意, 所以有时还要另外分出什么混合变化动词及不规则动词等等。该书作者认为,这种细分也并不科学,尤其是对于学习德语的人来说并没有多大的帮助,甚至还可能造成误解。

  但在《Duden Deutsches Universalwöterbuch A-Z》(1983年版和1989年版), D. Schulz 和 H. Griesbach 合著的《Grammatik der deutschen Sprache》及 W. Jung的《Grammatik der deutschen Sprache》等语法书以及目前仍在广泛使用的教科书中却仍在使用强变化动词和弱变化动词的概念。1991年5 月出版的《大学德语教学大纲》中也仍在使用这些概念。

  为了与《大纲》保持一致, 本文中仍称强变化动词。其含义包括所有不规则变化的动词。之所以要这样分类,是为了方便于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德语动词变位的规律。

  不少的教科书在介绍动词变位,尤其是现在时变位时,往往把强变化动 词等同于现在时带变音和换音的动词。《大学德语》(1994年版)第一卷,第70-71页,就是这样讲的。《目标》综合课第一册第87页的表中除了列有带变音和换音的动词外,还列入了werden, wissen这样特殊变化的动词。但仍然没有把概念搞清楚。

  强变化动词不是根据其现在时的变位形式来判断的。因此,从现在时变位的角度来看,强变化动词可以分为4个部分:1. 现在时规则变化的动词;2. 变音动词;3.换音动词;4. 特殊变化的动词。

  从德语全部强变化基本动词的统计数字来看,现在时规则变化的动词有132个;变音动词有20个;换音动词有37个;特殊变化的动词有10个。后三项的总和为67个,只约占全部强 变化基本动词的33.4%,即三分之一略强。可见,现在时带变音和换音的动词还不到全部强变化基本动词的三分之一,远不是强变化动词的全部。

  因此,带变音和换音的动词现在时变位还不是真正的难点 。 真正的难点在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的学习上。同学们觉得强变化动词似乎一下子多了许多。其实,不是一下子多了许多,而是过去没有注意到许多动词是强变化动词而已。在这里提示一下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因为德语动词的强 变 化和弱变化是需要同学们一一去记的。一开始记对了,对以后帮助很大。如果一开始就糊里糊涂,以后便会更加糊涂。这是学习外语所最忌讳的。

  这样,将来学习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发现gehen, kommen, heißen, stehen, trinken, sitzen, bleiben, schreiben等动词需要作不规则变化的时候,就很容易理解了。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