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中医诊断学》复习重点
《中医诊断学》复习重点
中医诊断学教研室
陈 启 松
中医诊断学教研室
陈 启 松
绪 论
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1、公元前五世纪扁鹊
“切脉、望色、听声、写形”
2、公元前三世纪《黄帝内经》
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
3、西汉 淳如意 创“诊籍”
4、东汉 张仲景《伤寒论》
创六经辨证,概念清楚,层次分明
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1、公元前五世纪扁鹊
“切脉、望色、听声、写形”
2、公元前三世纪《黄帝内经》
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
3、西汉 淳如意 创“诊籍”
4、东汉 张仲景《伤寒论》
创六经辨证,概念清楚,层次分明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6、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
7、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源诊断的专著
8、元朝敖氏《点点金》《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
9、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
10、明朝李时珍《濒湖脉学》
6、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
7、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源诊断的专著
8、元朝敖氏《点点金》《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
9、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
10、明朝李时珍《濒湖脉学》
第二节 中医诊断学的范围与原则
第二章 四诊
第一节 全身望诊
一、望神
(一)望神的含意: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
广义──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
的外在表现:生命
狭义──人体的精神活动:精神
(三)望神的要点
•目光(重点)、神情、气色
第一节 全身望诊
一、望神
(一)望神的含意: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
广义──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
的外在表现:生命
狭义──人体的精神活动:精神
(三)望神的要点
•目光(重点)、神情、气色
•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
•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
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
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
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
面色:突然颧红如妆
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
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
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
饮食:突然思食、索食
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
阴不敛阳,虚阳外越
•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
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
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
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
面色:突然颧红如妆
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
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
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
饮食:突然思食、索食
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
阴不敛阳,虚阳外越
二、望面色
•望色,又称色诊,是医生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望色,又称色诊,是医生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一般以望面部色泽为主
色与泽的关系
色与泽,又称“气色”
色属阴,主血,反映血液的盈亏
泽属阳,主气,反映脏腑精气和津液盛衰
色与泽的关系
色与泽,又称“气色”
色属阴,主血,反映血液的盈亏
泽属阳,主气,反映脏腑精气和津液盛衰
(四)常色与病色
1、常色:健康人面部的色泽
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
气,有神气
(1)主色──面色、肤色一生不变的色泽
(2)客色──因季节、气候不同而发生正常变化的面色
常色
2、病色
(1)五色善恶顺逆
1、常色:健康人面部的色泽
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
气,有神气
(1)主色──面色、肤色一生不变的色泽
(2)客色──因季节、气候不同而发生正常变化的面色
常色
2、病色
(1)五色善恶顺逆
(2) 五色主病
1、青色 主寒证、痛证、瘀血和惊风
面色淡青或青黑-阴寒内盛
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心阳虚衰
面色青灰,突发剧烈心痛-心阳暴脱
眉间、唇周青灰-小儿惊风
2、赤色 主热证,亦可主戴阳证
实热:满脸通红、目赤
虚热:午后颧红
戴阳证:面红如妆
3、黄色 主虚证、 湿证
虚证:脾虚──黄胖(黄而虚浮)
血虚──萎黄(淡黄枯槁无光)
黄疸:阳黄──黄而鲜明如橘子
阴黄──黄而晦暗如烟熏
4、白色 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
淡白无华──气血不足
恍 白 ──阳虚水泛
苍 白──阳气暴脱或阴寒凝滞
大失血证
5、黑色 主肾虚、寒证、痛证、水饮和瘀血
肾虚:阳虚──面黑暗淡
阴虚──黑而干焦
水饮:眼眶黑
瘀血:黧黑,肌肤甲错
三、望形态
1、青色 主寒证、痛证、瘀血和惊风
面色淡青或青黑-阴寒内盛
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心阳虚衰
面色青灰,突发剧烈心痛-心阳暴脱
眉间、唇周青灰-小儿惊风
2、赤色 主热证,亦可主戴阳证
实热:满脸通红、目赤
虚热:午后颧红
戴阳证:面红如妆
3、黄色 主虚证、 湿证
虚证:脾虚──黄胖(黄而虚浮)
血虚──萎黄(淡黄枯槁无光)
黄疸:阳黄──黄而鲜明如橘子
阴黄──黄而晦暗如烟熏
4、白色 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
淡白无华──气血不足
恍 白 ──阳虚水泛
苍 白──阳气暴脱或阴寒凝滞
大失血证
5、黑色 主肾虚、寒证、痛证、水饮和瘀血
肾虚:阳虚──面黑暗淡
阴虚──黑而干焦
水饮:眼眶黑
瘀血:黧黑,肌肤甲错
三、望形态
四、望头颈五官九窍
(一)望头面颈项与头发
(一)望头面颈项与头发
(一)望头面
1、头形
过小──囟门早闭
过大──先天性脑积水
均属先天性发育不良,多伴智力不全(肾精亏虚)
1、头形
过小──囟门早闭
过大──先天性脑积水
均属先天性发育不良,多伴智力不全(肾精亏虚)
2、囟门
高突:“囟填”──多属实证、热证
下陷:“囟陷”──多属虚证
迟闭、不闭:“解颅” ──肾气不足
3、头摇
4、面肿──水肿:阳水、阴水
火肿:红肿焮热──火毒邪热上攻
5、腮肿:耳下肿痛──感受时邪热毒
6、口眼歪斜:中风
三、望躯体
2、望颈项
瘿瘤──颈前颌下结喉之处,有肿物如
瘤,逐渐 长大,可随吞咽移动。
肝郁气结痰凝,或与地方水土有关
瘰疬──颈侧颌下,肿块如垒,累累如串
珠,历历可数。
肺肾阴虚、感受风火时毒
高突:“囟填”──多属实证、热证
下陷:“囟陷”──多属虚证
迟闭、不闭:“解颅” ──肾气不足
3、头摇
4、面肿──水肿:阳水、阴水
火肿:红肿焮热──火毒邪热上攻
5、腮肿:耳下肿痛──感受时邪热毒
6、口眼歪斜:中风
三、望躯体
2、望颈项
瘿瘤──颈前颌下结喉之处,有肿物如
瘤,逐渐 长大,可随吞咽移动。
肝郁气结痰凝,或与地方水土有关
瘰疬──颈侧颌下,肿块如垒,累累如串
珠,历历可数。
肺肾阴虚、感受风火时毒
3、头发
发黑浓密润泽——肾气盛,精血充足
发黄稀疏干枯——精血不足
片状脱发——血虚受风
白发——肾虚 禀赋
小儿发结如穗——疳积
发黑浓密润泽——肾气盛,精血充足
发黄稀疏干枯——精血不足
片状脱发——血虚受风
白发——肾虚 禀赋
小儿发结如穗——疳积
(二)望目
五轮学说:
心──内外眦的血络──血轮
肝──黑睛──风轮
肺──白睛──气轮
脾──眼胞──肉轮
肾──瞳人──水轮
目部色诊
目赤肿痛──热证
眦赤:心火
白睛赤:肺火
全目赤肿:肝火、肝经风热上攻
眼胞红肿湿烂:脾火
白睛黄──黄疸(湿热、寒湿)、脂肪沉着
目眦淡白──血虚、失血
目胞色黑晦暗──肾虚
目形主病
眼球突出──瘿瘤、肺胀、肿瘤(单侧)
昏睡露晴──脾虚、疳积
心──内外眦的血络──血轮
肝──黑睛──风轮
肺──白睛──气轮
脾──眼胞──肉轮
肾──瞳人──水轮
目部色诊
目赤肿痛──热证
眦赤:心火
白睛赤:肺火
全目赤肿:肝火、肝经风热上攻
眼胞红肿湿烂:脾火
白睛黄──黄疸(湿热、寒湿)、脂肪沉着
目眦淡白──血虚、失血
目胞色黑晦暗──肾虚
目形主病
眼球突出──瘿瘤、肺胀、肿瘤(单侧)
昏睡露晴──脾虚、疳积
(四)望鼻
1、五色变化
鼻头色青——腹中冷痛
鼻头色黄——里有湿热
(四)望鼻
2、形态变化与意义:
鼻煽──肺热、喘证
鼻流清涕──外感风寒或阳气虚弱
鼻流浊涕──外感风热
鼻衄──肺胃蕴热、阴虚肺燥灼伤鼻络
(五)望口与唇
1、色泽
唇色红润:胃气充足,气血调和
淡白──血虚、气血两虚
(六)望齿与龈
1、望齿
牙齿洁白润泽──津液内充,肾气充足
干燥如枯骨──阴液已伤(胃阴或肾精)
牙齿松动──肾虚
咬牙啮齿──动风、小儿虫积、胃有积滞
2、望龈
正常──色淡红而明润:胃气充足,气血调匀
淡白──血虚、失血
牙龈肿痛──胃火上炎
齿衄──兼红肿:胃火上炎
红肿不甚:脾虚失摄
(七)望咽喉
1、红肿痛: 红肿、疼痛、溃烂、脓点(乳蛾)
──实热(肺胃热毒壅盛)
红色娇嫩,肿痛不甚
──虚热(肾水亏少,虚火上炎)
2、伪膜
五、望皮肤
(一)色泽
发赤── 丹毒(抱头火丹、流火、赤游丹)
发黄──黄疸:阳黄、阴黄
发黑──肾阳虚衰
白斑──白殿风:风湿侵袭,气血不荣
(二)润枯
皮肤润燥── 干涩:津液已伤
如鱼鳞片:肌肤甲错
(三)肿胀
肿胀──近按之如泥:水肿(阳水、阴水)
按之随手而起:气胀(气机不畅)
(五)斑疹
斑──色深红或青紫,点大成片,平摊于皮肤下,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
阳斑、阴斑
疹──形如粟粒,色红而高起,摸之碍手,压之褪色
麻疹、风疹、瘾疹
2、形态变化与意义:
鼻煽──肺热、喘证
鼻流清涕──外感风寒或阳气虚弱
鼻流浊涕──外感风热
鼻衄──肺胃蕴热、阴虚肺燥灼伤鼻络
(五)望口与唇
1、色泽
唇色红润:胃气充足,气血调和
淡白──血虚、气血两虚
(六)望齿与龈
1、望齿
牙齿洁白润泽──津液内充,肾气充足
干燥如枯骨──阴液已伤(胃阴或肾精)
牙齿松动──肾虚
咬牙啮齿──动风、小儿虫积、胃有积滞
2、望龈
正常──色淡红而明润:胃气充足,气血调匀
淡白──血虚、失血
牙龈肿痛──胃火上炎
齿衄──兼红肿:胃火上炎
红肿不甚:脾虚失摄
(七)望咽喉
1、红肿痛: 红肿、疼痛、溃烂、脓点(乳蛾)
──实热(肺胃热毒壅盛)
红色娇嫩,肿痛不甚
──虚热(肾水亏少,虚火上炎)
2、伪膜
五、望皮肤
(一)色泽
发赤── 丹毒(抱头火丹、流火、赤游丹)
发黄──黄疸:阳黄、阴黄
发黑──肾阳虚衰
白斑──白殿风:风湿侵袭,气血不荣
(二)润枯
皮肤润燥── 干涩:津液已伤
如鱼鳞片:肌肤甲错
(三)肿胀
肿胀──近按之如泥:水肿(阳水、阴水)
按之随手而起:气胀(气机不畅)
(五)斑疹
斑──色深红或青紫,点大成片,平摊于皮肤下,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
阳斑、阴斑
疹──形如粟粒,色红而高起,摸之碍手,压之褪色
麻疹、风疹、瘾疹
(六)白 与水疱
白碚—湿温等患者皮肤上出现的白色小颗
粒,多由湿郁,汗出不畅所致
痱子──湿郁湿出不彻(暑湿、湿温)
热气疮──外感风热或肺胃蕴热
缠腰火丹——多为肝火所致
湿疹──湿热蕴结,复感风邪
粒,多由湿郁,汗出不畅所致
痱子──湿郁湿出不彻(暑湿、湿温)
热气疮──外感风热或肺胃蕴热
缠腰火丹——多为肝火所致
湿疹──湿热蕴结,复感风邪
(七)痈疽疔疖
痈:红肿高大,根盘紧缩(阳证)
疽:漫肿无边,皮色不变(阴证)
疔:形小根深,麻木痒痛
疖: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
痈:红肿高大,根盘紧缩(阳证)
疽:漫肿无边,皮色不变(阴证)
疔:形小根深,麻木痒痛
疖: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
六、望小儿指纹
适合于3岁以下小儿
色泽辨寒热
紫热红伤寒,青惊白是疳
三关测轻重
风关──邪浅病轻
气关──邪深病重
命关──危重
透关射甲──凶
适合于3岁以下小儿
色泽辨寒热
紫热红伤寒,青惊白是疳
三关测轻重
风关──邪浅病轻
气关──邪深病重
命关──危重
透关射甲──凶
七、望排出物与分泌物
(一)望痰涎涕唾
1、痰与涕
痰黄粘稠成块──热痰
痰白清稀,灰黑点──寒痰
痰少而粘难咯──燥痰
痰白滑量多易咯出──湿痰
脓血腥臭痰──肺痈
2、涎与唾
口流清涎量多──脾胃虚寒(脾冷)
口中时吐粘涎──脾胃湿热(脾热)
不自主流涎──中风后遗症
“滞颐”(小儿口角流涎)──脾虚、胃热虫积
八、 望舌
包括舌质与舌苔两个部分。
(一)正常舌象: 淡红舌、薄白苔
舌体大小适中,柔软灵活,舌苔均匀
干湿适中--为气血充足,阳气旺盛
四、望舌质
概念:即舌体的颜色、形态的变化
分类
正常舌象:淡红舌
(1)察舌神
(二)望舌色
(1)淡白舌:主气血两虚,阳气不足
(2)红舌:主热证 实热 虚热(阴虚)
(3)绛舌
(4)紫舌
淡紫舌:为气虚寒凝,温运无力所致
绛紫舌:热盛伤津,血凝所致
淡红瘀点:气滞血瘀所致
注意点:青紫舌主病的两重性
绛紫舌色红,干枯少津--热盛血瘀
淡紫舌色白,湿润多津--寒凝血瘀
望舌形
(一)望痰涎涕唾
1、痰与涕
痰黄粘稠成块──热痰
痰白清稀,灰黑点──寒痰
痰少而粘难咯──燥痰
痰白滑量多易咯出──湿痰
脓血腥臭痰──肺痈
2、涎与唾
口流清涎量多──脾胃虚寒(脾冷)
口中时吐粘涎──脾胃湿热(脾热)
不自主流涎──中风后遗症
“滞颐”(小儿口角流涎)──脾虚、胃热虫积
八、 望舌
包括舌质与舌苔两个部分。
(一)正常舌象: 淡红舌、薄白苔
舌体大小适中,柔软灵活,舌苔均匀
干湿适中--为气血充足,阳气旺盛
四、望舌质
概念:即舌体的颜色、形态的变化
分类
正常舌象:淡红舌
(1)察舌神
(二)望舌色
(1)淡白舌:主气血两虚,阳气不足
(2)红舌:主热证 实热 虚热(阴虚)
(3)绛舌
(4)紫舌
淡紫舌:为气虚寒凝,温运无力所致
绛紫舌:热盛伤津,血凝所致
淡红瘀点:气滞血瘀所致
注意点:青紫舌主病的两重性
绛紫舌色红,干枯少津--热盛血瘀
淡紫舌色白,湿润多津--寒凝血瘀
望舌形
(1)老嫩
老:舌体坚敛苍老,纹理粗糙,舌色较暗;
-- 主实证
嫩:纹理细腻,舌色浅多津;
-- 主虚证
老:舌体坚敛苍老,纹理粗糙,舌色较暗;
-- 主实证
嫩:纹理细腻,舌色浅多津;
-- 主虚证
(2)肿胀:舌体较正常大而厚
淡白而胖大--气虚、阳虚;
红肿而胖大--心脾积热;
(3)瘦小舌:舌体较正常瘦小而薄;
淡白而瘦小--气血两虚;
红绛而瘦小,少苔或无苔--阴虚火旺;
(4)裂纹舌 舌表面有各种形状的裂纹
红而干燥有裂--热盛伤津;
淡白有裂--阴血不足;
多津而有裂纹——湿盛
(5)芒剌 舌乳头增生,肥大,高起如剌,邪热亢盛;
舌尖--心火亢盛
舌中--胃火亢盛
(4)望舌态
(1)强硬:热入心包 痰浊内阻 中风先兆
(2)痿软:气血两虚 阴液枯竭
(3)震颤:气血亏虚 肝风内动
(4)吐弄:心脾有热 动风先兆
(5)歪斜:肝风内动 痰瘀阻络
(6)短缩:寒凝经脉 热灼筋痿
二、望舌苔
舌苔为胃气上蒸所形成。
正常为薄白苔
(1)白苔:主表证、寒证
白而干裂如积粉--内热伤津,瘟疫暴起
淡白而胖大--气虚、阳虚;
红肿而胖大--心脾积热;
(3)瘦小舌:舌体较正常瘦小而薄;
淡白而瘦小--气血两虚;
红绛而瘦小,少苔或无苔--阴虚火旺;
(4)裂纹舌 舌表面有各种形状的裂纹
红而干燥有裂--热盛伤津;
淡白有裂--阴血不足;
多津而有裂纹——湿盛
(5)芒剌 舌乳头增生,肥大,高起如剌,邪热亢盛;
舌尖--心火亢盛
舌中--胃火亢盛
(4)望舌态
(1)强硬:热入心包 痰浊内阻 中风先兆
(2)痿软:气血两虚 阴液枯竭
(3)震颤:气血亏虚 肝风内动
(4)吐弄:心脾有热 动风先兆
(5)歪斜:肝风内动 痰瘀阻络
(6)短缩:寒凝经脉 热灼筋痿
二、望舌苔
舌苔为胃气上蒸所形成。
正常为薄白苔
(1)白苔:主表证、寒证
白而干裂如积粉--内热伤津,瘟疫暴起
(2)黄苔:主里证、热证
黄色有浅黄与焦黄的不同
黄色越深则表示热越深
黄色有浅黄与焦黄的不同
黄色越深则表示热越深
(3)灰苔:主热证、寒湿证
灰而干燥--热甚伤津
灰而滑润--内有寒湿
灰而干燥--热甚伤津
灰而滑润--内有寒湿
(4)黑苔:主里证(热极或寒极)
多由灰苔发展而来
黑而干燥--热极津枯
黑而滑润--寒湿内盛
多由灰苔发展而来
黑而干燥--热极津枯
黑而滑润--寒湿内盛
(2)润燥:反映津液状况
润苔--为津液未伤,过润则为水湿内停;
燥苔--为津液已伤,主热盛;
由润变燥--病情加重;
由燥变润--病情好转;
润苔--为津液未伤,过润则为水湿内停;
燥苔--为津液已伤,主热盛;
由润变燥--病情加重;
由燥变润--病情好转;
(3)腐腻:
腐苔--如豆腐渣 主胃气衰败;
腻苔--如油状物 主湿浊内盛;
腐苔--如豆腐渣 主胃气衰败;
腻苔--如油状物 主湿浊内盛;
(4)剥脱苔:主胃阴大伤、正气受损
全部脱落--镜面舌、猪腰舌
部分脱落--地图舌
全部脱落--镜面舌、猪腰舌
部分脱落--地图舌
第二节 闻 诊
概念:听声音、嗅气味
病 变 声 音
(一)语声
1、语声重浊:外感风寒,肺气失宣
2、 嘶哑 音哑——发音困难
失音——完全不能发音
实证:肺气不宣,清肃失职(金实不鸣)
虚证:肺肾阴虚,虚火灼金(金破不鸣)
妊娠:胞胎阻碍经脉,肾精不能上荣
痫病-口中如作猪羊声
(二)语 言
(1)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
---热扰神明(实证)
(2)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
---心气大伤(虚证)
(3)独语:自言自语,喃喃不休,首尾不续, 见人则止
——气郁痰结(癫症)
(一)语声
1、语声重浊:外感风寒,肺气失宣
2、 嘶哑 音哑——发音困难
失音——完全不能发音
实证:肺气不宣,清肃失职(金实不鸣)
虚证:肺肾阴虚,虚火灼金(金破不鸣)
妊娠:胞胎阻碍经脉,肾精不能上荣
痫病-口中如作猪羊声
(二)语 言
(1)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
---热扰神明(实证)
(2)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
---心气大伤(虚证)
(3)独语:自言自语,喃喃不休,首尾不续, 见人则止
——气郁痰结(癫症)
(三)呼 吸
•喘:呼吸困难,气促,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
实证:病邪壅塞肺气,气机不利
虚证:肺虚不能主气,肾虚不能纳气
•哮:呼吸急促,喉中有痰鸣声,时发时止
宿痰内伏,复感外邪
(四) 咳 嗽
咳——有声无痰;嗽——有痰无声;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实证—咳声重浊
虚证—咳声无力,声低气怯
咳——有声无痰;嗽——有痰无声;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实证—咳声重浊
虚证—咳声无力,声低气怯
咳 嗽
咳声重浊紧闷——寒痰湿浊停聚
咳声不扬,痰稠而黄——热证
燥咳—干咳无力,痰少而粘
湿痰咳嗽——痰白量多而易咳
顿咳—阵发,气急,连声不断,终止作
鹭鸶叫百日咳
白喉—咳声如犬吠(白喉)
咳声重浊紧闷——寒痰湿浊停聚
咳声不扬,痰稠而黄——热证
燥咳—干咳无力,痰少而粘
湿痰咳嗽——痰白量多而易咳
顿咳—阵发,气急,连声不断,终止作
鹭鸶叫百日咳
白喉—咳声如犬吠(白喉)
(五)呕吐 实热—声大、势猛、黄绿苦水
虚寒—声小、势缓、清水
“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六)呃逆 实热—呃声频作、声高有力
虚寒—呃声低沉、气弱无力
(七)嗳气 食滞胃脘—嗳气酸腐,
肝气犯胃—嗳气频作与情绪相关
脾胃虚弱—嗳声低沉,纳呆乏力
(八)太息:又称叹息 肝气不舒
(九)喷嚏:新病为风寒侵袭,阳气无所发越
久病突发喷嚏为阳气回复之证
(十)鼻鼾:肥胖气道不利,痰湿内停
热入心包或中风入脏
(十一)肠鸣:
第二节 嗅 气 味
一、病体之气
(一)口气 秽臭----胃热
酸臭气---胃有宿食
腐臭---牙疳或内痈
(二)汗气 汗出腥膻---湿热久蕴
汗出臭秽---热毒内盛
腋下汗气膻臊---狐臭
虚寒—声小、势缓、清水
“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六)呃逆 实热—呃声频作、声高有力
虚寒—呃声低沉、气弱无力
(七)嗳气 食滞胃脘—嗳气酸腐,
肝气犯胃—嗳气频作与情绪相关
脾胃虚弱—嗳声低沉,纳呆乏力
(八)太息:又称叹息 肝气不舒
(九)喷嚏:新病为风寒侵袭,阳气无所发越
久病突发喷嚏为阳气回复之证
(十)鼻鼾:肥胖气道不利,痰湿内停
热入心包或中风入脏
(十一)肠鸣:
第二节 嗅 气 味
一、病体之气
(一)口气 秽臭----胃热
酸臭气---胃有宿食
腐臭---牙疳或内痈
(二)汗气 汗出腥膻---湿热久蕴
汗出臭秽---热毒内盛
腋下汗气膻臊---狐臭
二、病室气味
尿臊味——水肿晚期
烂苹果味——消渴病
尿臊味——水肿晚期
烂苹果味——消渴病
第三节 问 诊
《 十 问 歌》(明 · 张景岳)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一、问寒热
寒—怕冷:
“恶寒”加衣被,近火取暖,寒热不减
——外邪侵袭,卫阳被遏
“畏寒”加衣被,近火取暖,寒热缓解
——阳气不足,失去温煦
寒热症状有四个证型
(一)恶寒发热 —— 恶寒发热并见,多见于外感表证
•机理:卫阳被遏不能达于肌表则恶寒,邪正相争则发热
(二)但寒不热——只怕冷而不发热,有虚实之分
•实寒:寒邪直接侵袭,损伤机体阳气(新病)
•虚寒:素体阳虚,不能温煦肌表(久病)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一、问寒热
寒—怕冷:
“恶寒”加衣被,近火取暖,寒热不减
——外邪侵袭,卫阳被遏
“畏寒”加衣被,近火取暖,寒热缓解
——阳气不足,失去温煦
寒热症状有四个证型
(一)恶寒发热 —— 恶寒发热并见,多见于外感表证
•机理:卫阳被遏不能达于肌表则恶寒,邪正相争则发热
(二)但寒不热——只怕冷而不发热,有虚实之分
•实寒:寒邪直接侵袭,损伤机体阳气(新病)
•虚寒:素体阳虚,不能温煦肌表(久病)
(三)但热不寒——只发热不怕冷,见于里热证,根据发热的特点分为三种类型:
但 热 不 寒
壮热:持续高热,多见于里热实证,乃阳盛热实的表现,伴面赤、汗多、口渴多饮
但 热 不 寒
壮热:持续高热,多见于里热实证,乃阳盛热实的表现,伴面赤、汗多、口渴多饮
潮热:发热象潮水一样有定时,按时而热或
按时热势增高
阳明潮热:
湿温潮热:
阴虚潮热:
(四)寒热往来 — 恶寒发热交替而作,邪正分争在半表半里
少阳病:寒热往来无定时
——外感病达半表半里阶段
疟疾:寒热往来,发有定时
——邪伏膜原,定时而发
二、问汗
概念
“汗”阳气蒸化津液从汗孔排出体外的一种代谢产物。
意义
诊察津液的盈亏,阴阳的盛衰,病情的轻重和预后。
按时热势增高
阳明潮热:
湿温潮热:
阴虚潮热:
(四)寒热往来 — 恶寒发热交替而作,邪正分争在半表半里
少阳病:寒热往来无定时
——外感病达半表半里阶段
疟疾:寒热往来,发有定时
——邪伏膜原,定时而发
二、问汗
概念
“汗”阳气蒸化津液从汗孔排出体外的一种代谢产物。
意义
诊察津液的盈亏,阴阳的盛衰,病情的轻重和预后。
(一)表证辨汗
•表证有汗--外感风邪(中风证)
•表证无汗--外感寒邪(伤寒证)
(二)里证辨汗
•自汗: 气虚或阳虚
•盗汗: 阴虚或气阴两虚
•大汗: 里热证 亡阳证
•战汗: 邪正相争之转折点
•黄汗: 湿热交争
•表证有汗--外感风邪(中风证)
•表证无汗--外感寒邪(伤寒证)
(二)里证辨汗
•自汗: 气虚或阳虚
•盗汗: 阴虚或气阴两虚
•大汗: 里热证 亡阳证
•战汗: 邪正相争之转折点
•黄汗: 湿热交争
三、问 疼 痛
病机
实——邪气壅盛,阻滞气血、经络;
“不通则痛”
虚——阴阳气血不足、脏腑经络失
于濡养;
“不荣则痛”
(一)问 疼 痛 性 质
胀痛——痛而有胀感,多为气滞
刺痛——疼痛如针刺锥穿,多为瘀血所致
冷痛——疼痛有冷感而喜暖,多为寒邪伤阳
灼痛——疼痛有灼热感而喜冷,多为火邪窜入经络所致
绞痛——痛势剧烈如刀绞;有形实邪阻碍气机
隐痛——疼痛不剧烈,但连绵不止,多因精血不足、阳气不足筋脉失养所致
重痛——疼痛并有沉重感,多是湿邪困阻气血所致
空痛——气血精血亏虚
掣痛-经脉失养,多与肝有关
酸痛——疼痛而有酸软的感觉,可因湿邪侵袭或因肾虚
病机
实——邪气壅盛,阻滞气血、经络;
“不通则痛”
虚——阴阳气血不足、脏腑经络失
于濡养;
“不荣则痛”
(一)问 疼 痛 性 质
胀痛——痛而有胀感,多为气滞
刺痛——疼痛如针刺锥穿,多为瘀血所致
冷痛——疼痛有冷感而喜暖,多为寒邪伤阳
灼痛——疼痛有灼热感而喜冷,多为火邪窜入经络所致
绞痛——痛势剧烈如刀绞;有形实邪阻碍气机
隐痛——疼痛不剧烈,但连绵不止,多因精血不足、阳气不足筋脉失养所致
重痛——疼痛并有沉重感,多是湿邪困阻气血所致
空痛——气血精血亏虚
掣痛-经脉失养,多与肝有关
酸痛——疼痛而有酸软的感觉,可因湿邪侵袭或因肾虚
1、头痛
头痛的部位与经络的关系:(从部位分)
头痛连项——太阳经
两侧头痛——少阳经
前额痛——阳明经
巅顶痛——厥阴经
2、 胸 痛
(5)真心痛——胸痛彻背如针刺刀绞,面色青紫,脉微欲绝
头痛的部位与经络的关系:(从部位分)
头痛连项——太阳经
两侧头痛——少阳经
前额痛——阳明经
巅顶痛——厥阴经
2、 胸 痛
(5)真心痛——胸痛彻背如针刺刀绞,面色青紫,脉微欲绝
四、问头身胸腹不适
(一)头晕:有晕眩之感,视物旋转,站立不稳;
(一)头晕:有晕眩之感,视物旋转,站立不稳;
五、问耳目
(一)问耳
(一)问耳
(二)问目
1、目痛:
红肿疼痛明显——肝火上炎,暴发火眼等
微痛并感干涩——阴虚火旺
2、目眩:眩晕症
3、目昏——视物不清(视力减退)
雀盲——每至黄昏视物不见
歧视——视一为二
七、问饮食口味
(一)口渴与饮水:
1、口不渴:多见于寒证、湿证
2、口渴多饮 :
伴壮热、口渴喜冷饮——阳明经证
伴小便量多,体渐瘦——消渴病
3、口渴不多饮:阴虚、湿热、痰饮证、瘀血内停、热入营血证
渴欲饮但水入即吐 :饮停于胃
渴但欲漱水不咽: 内有瘀血
(二)食欲与食量:
1、食欲减退:邪气困阻中焦或脾失健运
纳少—脾虚;纳呆—湿邪困脾
2、厌食:食积-“伤食必恶食”
厌油腻—湿热
妊妇—胃失和降
3、消谷善饥:胃火炽盛
4、饥不欲食:胃阴不足
5、偏嗜食物:小儿虫积等
6、除中:脾胃之气将绝
1、目痛:
红肿疼痛明显——肝火上炎,暴发火眼等
微痛并感干涩——阴虚火旺
2、目眩:眩晕症
3、目昏——视物不清(视力减退)
雀盲——每至黄昏视物不见
歧视——视一为二
七、问饮食口味
(一)口渴与饮水:
1、口不渴:多见于寒证、湿证
2、口渴多饮 :
伴壮热、口渴喜冷饮——阳明经证
伴小便量多,体渐瘦——消渴病
3、口渴不多饮:阴虚、湿热、痰饮证、瘀血内停、热入营血证
渴欲饮但水入即吐 :饮停于胃
渴但欲漱水不咽: 内有瘀血
(二)食欲与食量:
1、食欲减退:邪气困阻中焦或脾失健运
纳少—脾虚;纳呆—湿邪困脾
2、厌食:食积-“伤食必恶食”
厌油腻—湿热
妊妇—胃失和降
3、消谷善饥:胃火炽盛
4、饥不欲食:胃阴不足
5、偏嗜食物:小儿虫积等
6、除中:脾胃之气将绝
(三)问口味
1、口淡:脾胃气虚,寒证
2、口苦:热证
3、口甜:湿热蕴脾
4、口酸:消化不良,肝气犯胃
5、口涩:燥热伤津
6、口咸:肾虚及寒水上犯
7、口粘腻:湿浊,痰饮
六、问睡眠
(一)失眠:难入睡 浅睡眠 早醒 多梦
心肾不交,虚火上扰—烦躁多梦,难入睡
心脾两虚,血不养心—浅睡眠,早醒
胆郁痰扰,神志不宁—易惊醒,口苦
食滞胃脘,上干心神—腹胀,难入眠
“胃不和则卧不安”
1、口淡:脾胃气虚,寒证
2、口苦:热证
3、口甜:湿热蕴脾
4、口酸:消化不良,肝气犯胃
5、口涩:燥热伤津
6、口咸:肾虚及寒水上犯
7、口粘腻:湿浊,痰饮
六、问睡眠
(一)失眠:难入睡 浅睡眠 早醒 多梦
心肾不交,虚火上扰—烦躁多梦,难入睡
心脾两虚,血不养心—浅睡眠,早醒
胆郁痰扰,神志不宁—易惊醒,口苦
食滞胃脘,上干心神—腹胀,难入眠
“胃不和则卧不安”
(二)嗜睡:气虚 痰湿 阳衰
饭后易困—气虚,阳虚
易困倦,体胖脘痞—痰湿困脾
精神极度疲乏,似睡非睡—心肾阳衰
八、 问 二 便
(一)问大便
1、便次异常
(1)便秘—秘结不通或排便时间延长
(2)泄泻—脾失健运,水走肠间
水样泄:脾失健运
五更泄:肾阳亏虚,命门火衰,脾土失温
湿热泄:饮食不洁,湿热内蕴
问 大 便
2、便质异常
饭后易困—气虚,阳虚
易困倦,体胖脘痞—痰湿困脾
精神极度疲乏,似睡非睡—心肾阳衰
八、 问 二 便
(一)问大便
1、便次异常
(1)便秘—秘结不通或排便时间延长
(2)泄泻—脾失健运,水走肠间
水样泄:脾失健运
五更泄:肾阳亏虚,命门火衰,脾土失温
湿热泄:饮食不洁,湿热内蕴
问 大 便
2、便质异常
完谷不化——大便中有较多未消化的食物
脾肾阳虚,不能腐熟水谷
溏结不调—— 大便时干时稀,稠结不爽
肝郁脾虚,肝脾不调
脓血便——大便中夹有脓血粘液
痢疾,湿热交阻肠间,脉络受损
脾肾阳虚,不能腐熟水谷
溏结不调—— 大便时干时稀,稠结不爽
肝郁脾虚,肝脾不调
脓血便——大便中夹有脓血粘液
痢疾,湿热交阻肠间,脉络受损
问大便
3、排便感异常
肛门灼热—大肠湿热
里急后重—痢疾,湿热内阻肠道气滞
排便不爽—肝郁乘脾:腹痛作泻,泻后痛减
伤食:酸腐臭秽,泻后痛减
湿热蕴结:泻下黄糜,粘滞不爽
滑泻—肾阳虚衰
肛门气坠:脾虚中气下陷
3、排便感异常
肛门灼热—大肠湿热
里急后重—痢疾,湿热内阻肠道气滞
排便不爽—肝郁乘脾:腹痛作泻,泻后痛减
伤食:酸腐臭秽,泻后痛减
湿热蕴结:泻下黄糜,粘滞不爽
滑泻—肾阳虚衰
肛门气坠:脾虚中气下陷
(二)问 小 便
1、尿量异常:
(1)尿量增多
虚寒证——气不化津
消渴证——肾虚
(2)尿量减少
里热证——热盛伤津
水肿病——肺、脾、肾功能失常
2、尿次异常
(1)小便频数
下焦湿热:小便频数,短赤而急
肾气不足:量多色清,夜间尤甚
(2)癃闭:点滴而出为癃;点滴不出为闭
虚证:阳虚气化无力,开合失司
实证:瘀血、结石阻塞
1、尿量异常:
(1)尿量增多
虚寒证——气不化津
消渴证——肾虚
(2)尿量减少
里热证——热盛伤津
水肿病——肺、脾、肾功能失常
2、尿次异常
(1)小便频数
下焦湿热:小便频数,短赤而急
肾气不足:量多色清,夜间尤甚
(2)癃闭:点滴而出为癃;点滴不出为闭
虚证:阳虚气化无力,开合失司
实证:瘀血、结石阻塞
第四节 切 诊
二、诊脉的部位和方法
(一)脉诊的部位
1、遍诊法(三部九候法):
2、仲景三部诊法:
二、诊脉的部位和方法
二、诊脉的部位和方法
(一)脉诊的部位
1、遍诊法(三部九候法):
2、仲景三部诊法:
二、诊脉的部位和方法
3、寸口诊法:寸口是指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桡动脉。又称“气口” “脉口”
寸关尺的定位
•1、先定关:以高骨(桡骨茎突)为标记
•2、再定寸、尺:
关前为寸 关后为尺
•1、先定关:以高骨(桡骨茎突)为标记
•2、再定寸、尺:
关前为寸 关后为尺
寸口与脏腑相配
• 左手 右手
心(君火) 肺(金)
• 左手 右手
心(君火) 肺(金)
肝(木) 脾(土)
肾(水) 肾(相火)
——————————————————
阴、血、精 阳、气
左为心肝肾,右为肺脾命
——————————————————
阴、血、精 阳、气
左为心肝肾,右为肺脾命
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平息和体位
• 平息:“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 闰以太息,命曰平人”
• 体位: 坐位 卧位
• 与心脏等高
•2、诊脉时间:平旦为佳,安静
诊脉方法
指法:手指略成弓形倾斜,指腹对脉脊。高大者宜疏,矮小者宜密,小儿用拇指定关法
1、举:轻取
2、按:重取
3、寻:中取
循法、推法、总按、单按
总按
单按
(二)平 脉
平脉既正常脉象的特点
1、胃:脉来从容、和缓、流利
“脉弱以滑是有胃气”
“胃少为病” “无胃为死” 《素问•玉机真脏篇》
2、神:应指有力,节律整齐
“按指下之有条理,先后秩然不乱者,此有神之至。”
3、根:尺脉沉取有力,按之不绝
“寸关虽无,尺犹不绝,如此之流,何忧殒灭。”
《脉经》
四、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
•1、平息和体位
• 平息:“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 闰以太息,命曰平人”
• 体位: 坐位 卧位
• 与心脏等高
•2、诊脉时间:平旦为佳,安静
诊脉方法
指法:手指略成弓形倾斜,指腹对脉脊。高大者宜疏,矮小者宜密,小儿用拇指定关法
1、举:轻取
2、按:重取
3、寻:中取
循法、推法、总按、单按
总按
单按
(二)平 脉
平脉既正常脉象的特点
1、胃:脉来从容、和缓、流利
“脉弱以滑是有胃气”
“胃少为病” “无胃为死” 《素问•玉机真脏篇》
2、神:应指有力,节律整齐
“按指下之有条理,先后秩然不乱者,此有神之至。”
3、根:尺脉沉取有力,按之不绝
“寸关虽无,尺犹不绝,如此之流,何忧殒灭。”
《脉经》
四、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
1、浮脉
【脉象特征】轻取即得,重按反减
【临床意义】主表证,亦主里虚(虚阳外越)
脉理:
1)主表证--外邪侵袭,人体正气趋向于表,故脉浮
2)主里虚--久病精气衰竭,阴不敛阳,虚阳外越。
“三秋得之应无恙,久病逢之确可惊”
二者的区别:表证脉浮但有根;里虚脉浮而无根
【脉象特征】轻取即得,重按反减
【临床意义】主表证,亦主里虚(虚阳外越)
脉理:
1)主表证--外邪侵袭,人体正气趋向于表,故脉浮
2)主里虚--久病精气衰竭,阴不敛阳,虚阳外越。
“三秋得之应无恙,久病逢之确可惊”
二者的区别:表证脉浮但有根;里虚脉浮而无根
2、沉脉
【脉象特征】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临床意义】里证
常见于下痢、浮肿、呕吐、郁结气滞等
沉而有力-里实:气血内困于里;多因水、寒、积滞所致(寒主收引,水性沉潜,积滞则阳气伏郁)
沉而无力-里虚:阳气虚不能升举
3、迟脉
【脉象特征】脉来迟缓,一息不足4至(一分钟不满60次)
【临床意义】主寒证,亦主邪热结聚里实证
1)主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实寒:寒邪凝滞,阳气失于宣通
虚寒:阳气虚弱失于温运
2)亦主热证:邪热结聚,经隧阻滞
【脉象特征】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临床意义】里证
常见于下痢、浮肿、呕吐、郁结气滞等
沉而有力-里实:气血内困于里;多因水、寒、积滞所致(寒主收引,水性沉潜,积滞则阳气伏郁)
沉而无力-里虚:阳气虚不能升举
3、迟脉
【脉象特征】脉来迟缓,一息不足4至(一分钟不满60次)
【临床意义】主寒证,亦主邪热结聚里实证
1)主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实寒:寒邪凝滞,阳气失于宣通
虚寒:阳气虚弱失于温运
2)亦主热证:邪热结聚,经隧阻滞
4、数脉
【脉象特征】脉来急促,一息5-6至
【临床意义】主热证,亦主虚证
1)主热证--因热迫血妄行,故脉数
凡外感发热、胃热、肠热、肺痈、肠痈、疮疡、或阴虚火旺等均可见数脉
2)主虚证--精血耗损,元气亏虚,脉来虚数。多见于虚劳日久之人
5、洪脉
【脉象特征】脉形宽大,滔滔满指,来盛去衰
【临床意义】主热甚(气分热甚)
里热内盛,气盛血涌故脉来洪
洪大有力,此为太过,多为里热炽盛,必伴见壮热,烦躁,口渴,
【脉象特征】脉形宽大,滔滔满指,来盛去衰
【临床意义】主热甚(气分热甚)
里热内盛,气盛血涌故脉来洪
洪大有力,此为太过,多为里热炽盛,必伴见壮热,烦躁,口渴,
6、细脉
【脉象特征】脉细如线,应指明显,按之不绝
【临床意义】主气血两虚,诸虚劳损;主湿侵
1)气血不足,不能充盈脉道,则脉来细而无力
【脉象特征】脉细如线,应指明显,按之不绝
【临床意义】主气血两虚,诸虚劳损;主湿侵
1)气血不足,不能充盈脉道,则脉来细而无力
2)主湿侵:脾虚湿盛或感受湿邪,湿邪阻碍脉道,故脉细
凡湿邪伤人,或内困脾胃,或留滞经络,常可见到细脉
凡湿邪伤人,或内困脾胃,或留滞经络,常可见到细脉
9、虚脉
【脉象特征】举之无力,按之空豁,应指松软,是一切无力脉的总称
【临床意义】主虚证
血虚不能充盈,气虚不敛而外张
可见于久病虚劳、伤暑气阴两伤等
《诊家枢要》:“虚,气血俱虚之诊也,为暑,为虚烦多汗,为恍惚多惊”
《三指禅》:“多因伤暑毒,亦或血虚空”
【脉象特征】举之无力,按之空豁,应指松软,是一切无力脉的总称
【临床意义】主虚证
血虚不能充盈,气虚不敛而外张
可见于久病虚劳、伤暑气阴两伤等
《诊家枢要》:“虚,气血俱虚之诊也,为暑,为虚烦多汗,为恍惚多惊”
《三指禅》:“多因伤暑毒,亦或血虚空”
10、实脉
【脉象特征】应指幅幅,举按皆然
是一切有力脉的总称
【临床意义】主实证
邪盛正实,正邪相搏,气血涌盛脉道充满故实
凡邪气有余,阳热内郁所致高热谵语,腑实便坚,三焦火盛,食滞胁痛等,皆可见实脉
…”
11、滑脉
【脉象特征】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应指圆滑
《诊家正眼》“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
《脉经》“与数脉相似”
【临床意义】主痰饮、食滞、实热诸证
1)主痰饮:痰饮为阴滑之物,痰湿聚于体内,足使脉内阴液增加,血流如粒而现滑象
《素问 脉要精微论》“滑为阴气有余也”
2)主食滞:宿食化热,气实血涌
《金匮要略》“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3)主实热:正盛邪实,气血涌盛
《伤寒论》“伤寒脉滑而厥者,有里热,白虎汤主之”
脉流利度分类 滑脉
1)主妇人的孕脉:气血充盛
《景岳全书》“妇女脉滑数而经断者,为有孕”
《脉诀》“尺脉滑利,妊娠可喜,滑疾不散,胎必三月,但疾不散,五月可别”
2)见于正常人:滑缓为平人之常,多见于青壮年,尤以女性明显
《景岳全书》“若平人脉滑而和缓,此自营卫充实之佳兆”
【脉象特征】应指幅幅,举按皆然
是一切有力脉的总称
【临床意义】主实证
邪盛正实,正邪相搏,气血涌盛脉道充满故实
凡邪气有余,阳热内郁所致高热谵语,腑实便坚,三焦火盛,食滞胁痛等,皆可见实脉
…”
11、滑脉
【脉象特征】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应指圆滑
《诊家正眼》“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
《脉经》“与数脉相似”
【临床意义】主痰饮、食滞、实热诸证
1)主痰饮:痰饮为阴滑之物,痰湿聚于体内,足使脉内阴液增加,血流如粒而现滑象
《素问 脉要精微论》“滑为阴气有余也”
2)主食滞:宿食化热,气实血涌
《金匮要略》“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3)主实热:正盛邪实,气血涌盛
《伤寒论》“伤寒脉滑而厥者,有里热,白虎汤主之”
脉流利度分类 滑脉
1)主妇人的孕脉:气血充盛
《景岳全书》“妇女脉滑数而经断者,为有孕”
《脉诀》“尺脉滑利,妊娠可喜,滑疾不散,胎必三月,但疾不散,五月可别”
2)见于正常人:滑缓为平人之常,多见于青壮年,尤以女性明显
《景岳全书》“若平人脉滑而和缓,此自营卫充实之佳兆”
12、涩脉
【脉象特征】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
【临床意义】主伤精、血少、痰食内停,气滞血瘀
1)涩而无力--伤精、血少
多见于亡血,失精,闭经,死胎,或精冷阳萎
《金匮要略》“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
2)涩而有力--实证(痰食积滞、瘀血)
气、血、食、痰阻碍脉道,脉行不畅
《金匮要略》“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故知有宿食”
主瘀血:凡胸痹、腹中积块、症瘕、痛经、经
闭,及附件包块、陈旧性宫外孕包块等,可见之
《素问 脉要精微论》“涩则心痛”
【脉象特征】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
【临床意义】主伤精、血少、痰食内停,气滞血瘀
1)涩而无力--伤精、血少
多见于亡血,失精,闭经,死胎,或精冷阳萎
《金匮要略》“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
2)涩而有力--实证(痰食积滞、瘀血)
气、血、食、痰阻碍脉道,脉行不畅
《金匮要略》“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故知有宿食”
主瘀血:凡胸痹、腹中积块、症瘕、痛经、经
闭,及附件包块、陈旧性宫外孕包块等,可见之
《素问 脉要精微论》“涩则心痛”
15、弦脉
【脉象特征】: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临床意义】:主肝胆病、诸痛症、痰饮、疟疾等
弦为肝脉,为气机不畅之象
凡肝气胁痛、腹痛、冷痹、疝瘕、疟疾等多见弦脉
《伤寒论》“脉弦者,必两胁拘急”
《金匮要略》“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
“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
“疟脉自弦”
《内经》“阳弦头痛,阴弦腹痛”
【脉象特征】: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临床意义】:主肝胆病、诸痛症、痰饮、疟疾等
弦为肝脉,为气机不畅之象
凡肝气胁痛、腹痛、冷痹、疝瘕、疟疾等多见弦脉
《伤寒论》“脉弦者,必两胁拘急”
《金匮要略》“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
“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
“疟脉自弦”
《内经》“阳弦头痛,阴弦腹痛”
16、芤脉
【脉象特征】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临床意义】失血
脉理:阴血不能维阳气,阳气浮散
《金匮要略》“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
《景岳全书》“芤脉为孤阳脱阴之候,为失血脱血,为气无所归,为阳无所附”
17、紧脉
【脉象特征】脉形紧急,如牵绳转索
【临床意义】主寒证、痛证、宿食
寒主收引,脉管内缩故紧
多见于寒邪内侵引起的伤寒发热,头痛咳嗽心
腹痛或胀满,呕吐泻利,阴疝痃癖等
《脉诀刊误》“紧为寒为痛”
《金匮要略》“紧脉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
“紧脉,头痛风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
【脉象特征】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临床意义】失血
脉理:阴血不能维阳气,阳气浮散
《金匮要略》“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
《景岳全书》“芤脉为孤阳脱阴之候,为失血脱血,为气无所归,为阳无所附”
17、紧脉
【脉象特征】脉形紧急,如牵绳转索
【临床意义】主寒证、痛证、宿食
寒主收引,脉管内缩故紧
多见于寒邪内侵引起的伤寒发热,头痛咳嗽心
腹痛或胀满,呕吐泻利,阴疝痃癖等
《脉诀刊误》“紧为寒为痛”
《金匮要略》“紧脉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
“紧脉,头痛风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
18、缓脉
【脉象特征】一息四至,来去有怠
有二种意义
1)脉管柔和,脉来和缓,有悠然之意。为有神,有胃之平脉
2)脉管纵使缓,脉来懈怠
《脉经》“去来亦迟,小快于迟”
主病:多由脾虚,或湿邪困阻
【脉象特征】一息四至,来去有怠
有二种意义
1)脉管柔和,脉来和缓,有悠然之意。为有神,有胃之平脉
2)脉管纵使缓,脉来懈怠
《脉经》“去来亦迟,小快于迟”
主病:多由脾虚,或湿邪困阻
19、革脉
【脉象特征】中空外坚,如按鼓皮
《濒湖脉学》“芤脉,弦而芤,如按鼓皮”
《医学实在易》“革脉外强”
徐春甫:“革为皮革,浮弦大虚,如按鼓皮,内虚外急”
【临床意义】亡血、失精、半产、漏下等
革为精气内虚,气无所恋而浮越于外所致
【脉象特征】中空外坚,如按鼓皮
《濒湖脉学》“芤脉,弦而芤,如按鼓皮”
《医学实在易》“革脉外强”
徐春甫:“革为皮革,浮弦大虚,如按鼓皮,内虚外急”
【临床意义】亡血、失精、半产、漏下等
革为精气内虚,气无所恋而浮越于外所致
芤脉与革脉的比较
二脉均为中空外强脉,主里虚阳无所附
芤脉:皮软而中空,主失血或失血先兆
革脉:皮硬而中空,主精亏虚寒
二脉均为中空外强脉,主里虚阳无所附
芤脉:皮软而中空,主失血或失血先兆
革脉:皮硬而中空,主精亏虚寒
21、弱脉
【脉象特征】极软而沉细
主病:主阳气虚衰或气血俱虚
阳虚不能温运,鼓动无力
多见于元气虚耗,阳气衰微之人。症见面白肢冷
【脉象特征】极软而沉细
主病:主阳气虚衰或气血俱虚
阳虚不能温运,鼓动无力
多见于元气虚耗,阳气衰微之人。症见面白肢冷
22、濡脉
【脉象特征】浮而细软,如絮浮水
【临床意义】:主诸虚,又主湿
凡气虚,自汗,身倦乏力,短气等可见濡
《诊家枢要》:“濡,为气血俱足之候,为血少,为无血,为疲损,为自汗,为下冷,为痹”
《略谈色脉诊》:“濡脉多为湿邪盛的反映,正因为濡脉主湿邪,所以凡患身体困倦,肌肤浮肿,以及疮疡癣疥等,脉来多濡,按如泥浆而不爽也”
【脉象特征】浮而细软,如絮浮水
【临床意义】:主诸虚,又主湿
凡气虚,自汗,身倦乏力,短气等可见濡
《诊家枢要》:“濡,为气血俱足之候,为血少,为无血,为疲损,为自汗,为下冷,为痹”
《略谈色脉诊》:“濡脉多为湿邪盛的反映,正因为濡脉主湿邪,所以凡患身体困倦,肌肤浮肿,以及疮疡癣疥等,脉来多濡,按如泥浆而不爽也”
25、促脉
【脉象特征】数而一止,止无定数
《脉经》“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
【临床意义】主阳盛热实
邪热内盛,壅滞脉道,脉行不利
26、结脉
【脉象特征】缓而一止,止无定数
《伤寒论》“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
【临床意义】主阴盛气结
阴寒凝滞,心阳被抑
多见于气结、血瘀、寒痰、饮食停滞、癥瘕积聚等
【脉象特征】缓而一止,止无定数
《伤寒论》“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
【临床意义】主阴盛气结
阴寒凝滞,心阳被抑
多见于气结、血瘀、寒痰、饮食停滞、癥瘕积聚等
27、代脉
【脉象特征】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
《脉经》“代脉来数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
【临床意义】主脏气衰微
1)脏气衰微,无力继续,故脉歇止难复
《诊家正眼》“代主脏衰,危恶之候”“心疼夺食,脉三动一止,良久不能自还”
2)又主痛症、七情惊恐、跌仆损伤
“惊则气乱”
【脉象特征】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
《脉经》“代脉来数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
【临床意义】主脏气衰微
1)脏气衰微,无力继续,故脉歇止难复
《诊家正眼》“代主脏衰,危恶之候”“心疼夺食,脉三动一止,良久不能自还”
2)又主痛症、七情惊恐、跌仆损伤
“惊则气乱”
28、疾脉
【脉象特征】 一息七至以上
【临床意义】多见于阳亢无制,真阴垂绝之候。为虚弱,阳气将绝之征
注意:“室上性心动过速”,其心率可达160/分以上,但不属于危症及死症
【脉象特征】 一息七至以上
【临床意义】多见于阳亢无制,真阴垂绝之候。为虚弱,阳气将绝之征
注意:“室上性心动过速”,其心率可达160/分以上,但不属于危症及死症
相 兼 脉 的 主 病 规律
•概念:两种以上的脉同时出现称为相兼脉
•原因:
(1)正气有盛衰,邪气常兼夹
(2)脉的位、数、形、势、律
•主病-各脉所主病之总和
浮数脉=浮(表)+数(热) 表热证
沉数=里热; 弦数=肝郁化火; 滑数=痰热
三、真脏脉
病情深重,胃气衰败,真脏脉现
1、无胃之脉:弦硬不柔,如循刀刃
偃刀脉、弹石脉
2、无根之脉:浮大无根,按之消失
釜沸脉、鱼翔脉、虾游脉
3、无神之脉:脉率无序,脉形散乱
雀啄脉、屋漏脉、解索脉
脉 症 顺 逆 与 从 舍
病情深重,胃气衰败,真脏脉现
1、无胃之脉:弦硬不柔,如循刀刃
偃刀脉、弹石脉
2、无根之脉:浮大无根,按之消失
釜沸脉、鱼翔脉、虾游脉
3、无神之脉:脉率无序,脉形散乱
雀啄脉、屋漏脉、解索脉
脉 症 顺 逆 与 从 舍
•脉症的顺逆
(1)脉症相符
实证,新病,暴病-阳脉,实脉
虚证,久病,缓病-阴脉,虚脉
(2)脉症不符
•脉症的从舍-常用于寒热、虚实的真假
(1)症真脉假-舍脉从症
腹痛,便秘,舌红苔黄-胃肠燥热
脉沉迟-热结胃肠,脉道不通
(2)症假脉真-舍症从脉
四肢厥冷伴身热烦渴舌红-假寒
脉洪数-热闭于内,格阴于外-真热
(1)脉症相符
实证,新病,暴病-阳脉,实脉
虚证,久病,缓病-阴脉,虚脉
(2)脉症不符
•脉症的从舍-常用于寒热、虚实的真假
(1)症真脉假-舍脉从症
腹痛,便秘,舌红苔黄-胃肠燥热
脉沉迟-热结胃肠,脉道不通
(2)症假脉真-舍症从脉
四肢厥冷伴身热烦渴舌红-假寒
脉洪数-热闭于内,格阴于外-真热
按 诊
(一)按胸胁
1、按胸部:虚里(心尖搏动处)
正常-- 动而不紧,缓而不急
异常--微弱:宗气虚
其动应衣:宗气外泄
2、按胁下:
(二)按脘腹(胃脘、腹部)
1、按胃脘
2、按大腹
按之充实,痛而拒按,叩之浊音-实证
按之空虚,痛而喜按,叩之空声-实证
辨肿胀 有波动感-水臌;无波动感-气臌
(三)按 肌 肤
辨寒热
肌肤热而喜冷-阳证、热证
肌肤冷而喜温-阴证、寒证
•察润燥
肌肤湿润-汗出或津液未伤
肌肤干燥-无汗或津液已伤
(一)按胸胁
1、按胸部:虚里(心尖搏动处)
正常-- 动而不紧,缓而不急
异常--微弱:宗气虚
其动应衣:宗气外泄
2、按胁下:
(二)按脘腹(胃脘、腹部)
1、按胃脘
2、按大腹
按之充实,痛而拒按,叩之浊音-实证
按之空虚,痛而喜按,叩之空声-实证
辨肿胀 有波动感-水臌;无波动感-气臌
(三)按 肌 肤
辨寒热
肌肤热而喜冷-阳证、热证
肌肤冷而喜温-阴证、寒证
•察润燥
肌肤湿润-汗出或津液未伤
肌肤干燥-无汗或津液已伤
按 肌 肤
•3、诊肿胀
水肿-按之凹陷不起
气肿-按之凹陷,随之而起者
•3、诊肿胀
水肿-按之凹陷不起
气肿-按之凹陷,随之而起者
(四)按 手 足
•辨手足冷热
俱冷-阳虚或阴盛
俱热-阴虚或阳盛
•辨手掌冷热
手心热甚于手背——内伤发热
手背热甚于手心——外感发热
手足心热-内伤发热
麻疹患儿,中指尖独冷-发疹
•辨手足冷热
俱冷-阳虚或阴盛
俱热-阴虚或阳盛
•辨手掌冷热
手心热甚于手背——内伤发热
手背热甚于手心——外感发热
手足心热-内伤发热
麻疹患儿,中指尖独冷-发疹
(五)按 俞 穴
•对病位判断具有一定意义
•肺病:中府、肺俞、太渊
•肝病:期门、肝俞、太冲
•胃病:胃俞、足三里
第三章 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的概念
概念:是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
表里——辨别病位的浅深
寒热——辨别疾病的性质
虚实——判断邪正的盛衰
阴阳——划分疾病的类别
•对病位判断具有一定意义
•肺病:中府、肺俞、太渊
•肝病:期门、肝俞、太冲
•胃病:胃俞、足三里
第三章 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的概念
概念:是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
表里——辨别病位的浅深
寒热——辨别疾病的性质
虚实——判断邪正的盛衰
阴阳——划分疾病的类别
第一节 表 里
里证:邪盛病重 里证出表 病退
一、 表 证
概念:表证是指六淫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时所
产生的证候。属外感病的初期阶段。
临床表现:
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或鼻塞、流清涕、咽喉痒痛,咳嗽
二、 里 证
概念:里证是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成因:
1、表邪失治,内传入里
2、外邪直中,侵犯脏腑
3、七情、饮食、劳倦等
里 证
临床表现:(症状多种多样,取其1,以与表证相鉴别)
壮热或潮热,不恶寒反恶热,口渴烦躁,腹胀腹痛,呕恶,大便干结,小便短赤,或神昏谵语,舌红苔黄厚,脉洪数或沉数有力
特点:1、病位深在
2、有内脏各系统的功能障碍
三、半表半里
是指病邪在由表入里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又称为“少阳病”
临床表现: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或疼痛,心烦欲呕,不欲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四)表里证的鉴别要点
主要是审察其寒热、舌象、脉象等变化
1、发热恶寒属表,但热不寒属里
2、表证小便清利,饮食如故
3、里证有内脏系统的机能障碍
4、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
第二节 寒 热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一对纲领
《景岳全书》“寒热者,阴阳之化也”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素问• 调经论》
“阳虚生外寒,阴虚生内热”
一、 寒 证
是疾病的本质属于寒性的证候
外寒:寒邪入侵肌表所致--表寒
内寒:寒邪直中脏腑--实寒
自身阳虚----虚寒
临床表现:
恶寒、畏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蜷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主要是审察其寒热、舌象、脉象等变化
1、发热恶寒属表,但热不寒属里
2、表证小便清利,饮食如故
3、里证有内脏系统的机能障碍
4、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
第二节 寒 热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一对纲领
《景岳全书》“寒热者,阴阳之化也”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素问• 调经论》
“阳虚生外寒,阴虚生内热”
一、 寒 证
是疾病的本质属于寒性的证候
外寒:寒邪入侵肌表所致--表寒
内寒:寒邪直中脏腑--实寒
自身阳虚----虚寒
临床表现:
恶寒、畏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蜷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二、 热 证
是疾病的本质属于热性的证候。
表热:热邪外袭肌表所致
里热:外邪入里化热
气郁化火,食积化火
阴虚生内热 --虚热
临床表现:
发热喜凉,口渴饮冷,面红目赤,烦燥不宁,痰黄涕浊,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
是疾病的本质属于热性的证候。
表热:热邪外袭肌表所致
里热:外邪入里化热
气郁化火,食积化火
阴虚生内热 --虚热
临床表现:
发热喜凉,口渴饮冷,面红目赤,烦燥不宁,痰黄涕浊,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
四、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一)寒热错杂:是指在同一病人身上存在着不同性质的症状
(一)寒热错杂:是指在同一病人身上存在着不同性质的症状
1、上热下寒:如《伤寒论》中的“黄连汤”证
胸中有热,腹中冷痛,黄连汤主之
2、上寒下热:如胃脘冷痛,呕吐清涎,又兼见尿频,尿痛,小便短赤
胸中有热,腹中冷痛,黄连汤主之
2、上寒下热:如胃脘冷痛,呕吐清涎,又兼见尿频,尿痛,小便短赤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3、表寒里热:《伤寒论》中“大青龙汤”证
发热恶寒,身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4、表热里寒:《伤寒论》中“桂枝人参汤”证
外证未解,而数下之,利下不止,桂枝人参汤主之
发热恶寒,身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4、表热里寒:《伤寒论》中“桂枝人参汤”证
外证未解,而数下之,利下不止,桂枝人参汤主之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二)寒热转化
1、寒证化热,
2、热证化寒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三)寒热真假:是指疾病在危重阶段,可以出现一些症状与本质相反的“假象”
1、真热假寒:“热极似寒”
(二)寒热转化
1、寒证化热,
2、热证化寒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三)寒热真假:是指疾病在危重阶段,可以出现一些症状与本质相反的“假象”
1、真热假寒:“热极似寒”
2、真寒假热:“寒极似热”
证候真假
真热假寒--内有真热,外现假寒
产生机理:邪热内盛,阳气郁而不能外达
临床表现:高热伴四肢厥冷,恶寒或寒战,神识昏沉,面色紫暗,脉沉;又见口鼻气粗,口渴引饮,小便短黄,舌苔黄而焦干
证候真假
真热假寒--内有真热,外现假寒
产生机理:邪热内盛,阳气郁而不能外达
临床表现:高热伴四肢厥冷,恶寒或寒战,神识昏沉,面色紫暗,脉沉;又见口鼻气粗,口渴引饮,小便短黄,舌苔黄而焦干
证候真假
2、真寒假热--内有真寒,外现假热
产生机理:阴寒内盛,格阳于外(阴盛格阳)
临床表现:身热烦躁,面红如妆,神志躁扰又见下肢厥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浮大但重按无力
2、真寒假热--内有真寒,外现假热
产生机理:阴寒内盛,格阳于外(阴盛格阳)
临床表现:身热烦躁,面红如妆,神志躁扰又见下肢厥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浮大但重按无力
寒热真假的鉴别
寒热真假的鉴别要点:
①假象的出现,多在四肢,皮肤和面色方面,而脏腑、气血、津液等方面的内在表现,是如实的反映了疾病的本质,故辨证时应以里证、舌象、脉象等作为诊断的依据
寒热真假的鉴别要点:
①假象的出现,多在四肢,皮肤和面色方面,而脏腑、气血、津液等方面的内在表现,是如实的反映了疾病的本质,故辨证时应以里证、舌象、脉象等作为诊断的依据
寒热真假的鉴别
②假象毕竟和真象不同,如假热之面赤,是面色恍白而仅在颧颊上浅红娇嫩,时隐时现,而真热的面红却是满面通红;假寒常表现为四肢厥冷,而胸腹部却是大热,按之灼手,或周身寒冷而反不欲近衣被;真寒是身卷卧,欲得衣被
第三节 虚 实
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一对纲领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素问•通评虚实论》
一 、 虚 证
虚证是对人体正气虚弱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
成因:先天不足
后天失养
久病耗损正气
临床表现:
面色苍白或萎黄,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气短,形寒肢冷或五心烦热,自汗盗汗,大便滑脱,小便失禁,舌上无苔,脉虚无力等
②假象毕竟和真象不同,如假热之面赤,是面色恍白而仅在颧颊上浅红娇嫩,时隐时现,而真热的面红却是满面通红;假寒常表现为四肢厥冷,而胸腹部却是大热,按之灼手,或周身寒冷而反不欲近衣被;真寒是身卷卧,欲得衣被
第三节 虚 实
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一对纲领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素问•通评虚实论》
一 、 虚 证
虚证是对人体正气虚弱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
成因:先天不足
后天失养
久病耗损正气
临床表现:
面色苍白或萎黄,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气短,形寒肢冷或五心烦热,自汗盗汗,大便滑脱,小便失禁,舌上无苔,脉虚无力等
二、实 证
实证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体内病理产物蓄积
而产生的各种临床表现的概括
成因:外邪入侵人体
内脏功能失调,病理产物堆积
(痰饮、水湿、瘀血等)
临床表现:
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甚至神昏谵语,呼吸喘粗,痰涎壅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
四、虚实的错杂、转化和真假
(一)虚实错杂
(二)虚实转化
(三)虚实真假
1、假实:“至虚有盛候”
2、假虚:“大实有羸状”
虚实真假的辨别
虚实真假的辨别
杨乘六指出:“证有真假凭诸脉,脉有真假凭诸舌。果系实证,则脉必洪大躁疾而重按有力;果系实火,则舌必干燥焦黄而敛束且坚牢也。岂有重按全无脉者,而尚得谓之实证;满舌俱胖嫩者,而尚得谓之实火哉?”
实证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体内病理产物蓄积
而产生的各种临床表现的概括
成因:外邪入侵人体
内脏功能失调,病理产物堆积
(痰饮、水湿、瘀血等)
临床表现:
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甚至神昏谵语,呼吸喘粗,痰涎壅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
四、虚实的错杂、转化和真假
(一)虚实错杂
(二)虚实转化
(三)虚实真假
1、假实:“至虚有盛候”
2、假虚:“大实有羸状”
虚实真假的辨别
虚实真假的辨别
杨乘六指出:“证有真假凭诸脉,脉有真假凭诸舌。果系实证,则脉必洪大躁疾而重按有力;果系实火,则舌必干燥焦黄而敛束且坚牢也。岂有重按全无脉者,而尚得谓之实证;满舌俱胖嫩者,而尚得谓之实火哉?”
第四节 阴 阳
(一)阴阳是类证的纲领
阳证--表、热、实
阴证--里、寒、虚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三、亡阳证与亡阴证
一、亡阳证:是指体内阳气极度衰微而表现出阳
气欲脱的危重证候
成因:大汗、大失血等亡阳
久病阳气衰微
临床表现:
冷汗淋漓,汗质稀淡,神情淡漠,肌肤不温,手足厥冷,呼吸气微,面色苍白,舌淡而润,脉微欲绝等
(一)阴阳是类证的纲领
阳证--表、热、实
阴证--里、寒、虚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三、亡阳证与亡阴证
一、亡阳证:是指体内阳气极度衰微而表现出阳
气欲脱的危重证候
成因:大汗、大失血等亡阳
久病阳气衰微
临床表现:
冷汗淋漓,汗质稀淡,神情淡漠,肌肤不温,手足厥冷,呼吸气微,面色苍白,舌淡而润,脉微欲绝等
二、亡阴证:是指体液大量耗损,阴液严重亏乏而表现出的危重证候
成因:壮热耗津、大吐大泻等
严重烧伤
临床表现:
汗热味咸而粘,如珠如油,身灼肢温,虚烦躁扰,口渴欲饮,皮肤皱瘪,小便极少,面色赤,唇舌干燥,脉细数疾等
亡阴亡鉴别表:
思考题:
1、寒证与热证的鉴别?
2、表证与里证发热症状有何不同?其机理如何?
3、“真寒假热”“与真热假寒”的病机如何?
4、何谓“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5、亡阴与亡阳证临床表现与鉴别要点?
第四章 辨 证
成因:壮热耗津、大吐大泻等
严重烧伤
临床表现:
汗热味咸而粘,如珠如油,身灼肢温,虚烦躁扰,口渴欲饮,皮肤皱瘪,小便极少,面色赤,唇舌干燥,脉细数疾等
亡阴亡鉴别表:
思考题:
1、寒证与热证的鉴别?
2、表证与里证发热症状有何不同?其机理如何?
3、“真寒假热”“与真热假寒”的病机如何?
4、何谓“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5、亡阴与亡阳证临床表现与鉴别要点?
第四章 辨 证
第一节 病因辨证
概念及重点:
病因辨证,是运用病因学的基本理论,综合分析各种病因侵入人体所致疾病各种证候的辨证方法
本节内容:重点阐述外因致病的临床特征
六淫证候
疫毒
要点:外感六淫的致病特点及常见临床表现
第一节 外感病因辨证
•外感病是指感受六淫、疠气等外邪引起的疾病
•一、六淫辨证
风、寒、暑、湿、燥、火
•注意:要与“内生六淫”的相区别
(一)风淫证候
•概念:外感风邪引起的证候。又称外风证
•风淫特点:
•临床表现:
1、风邪侵表:发热恶寒、汗出、鼻塞或喷嚏,咳嗽,咽喉痒或痛,苔薄白,脉浮缓
2、风客肌肤:皮肤瘙痒,或起丘疹,或起风团,此起彼伏,游走不定
概念及重点:
病因辨证,是运用病因学的基本理论,综合分析各种病因侵入人体所致疾病各种证候的辨证方法
本节内容:重点阐述外因致病的临床特征
六淫证候
疫毒
要点:外感六淫的致病特点及常见临床表现
第一节 外感病因辨证
•外感病是指感受六淫、疠气等外邪引起的疾病
•一、六淫辨证
风、寒、暑、湿、燥、火
•注意:要与“内生六淫”的相区别
(一)风淫证候
•概念:外感风邪引起的证候。又称外风证
•风淫特点:
•临床表现:
1、风邪侵表:发热恶寒、汗出、鼻塞或喷嚏,咳嗽,咽喉痒或痛,苔薄白,脉浮缓
2、风客肌肤:皮肤瘙痒,或起丘疹,或起风团,此起彼伏,游走不定
3、风袭经络:颜面麻木仁,口眼歪斜,颈项拘急,四肢抽搐
4、风袭关节:关节疼痛,游走不定
5、风水相搏:颜面先肿,继则全身
(二)寒淫证候
•概念:外感寒邪引起的证候,又称外寒证
•寒淫特点:
•临床表现:
1、伤寒证:寒邪伤于肌表
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舌苔白,脉浮紧
2、中寒证:寒邪直中脏腑(寒邪客肺、寒滞胃肠、寒滞肝脉、寒滞心脉、寒凝胞宫证等
4、风袭关节:关节疼痛,游走不定
5、风水相搏:颜面先肿,继则全身
(二)寒淫证候
•概念:外感寒邪引起的证候,又称外寒证
•寒淫特点:
•临床表现:
1、伤寒证:寒邪伤于肌表
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舌苔白,脉浮紧
2、中寒证:寒邪直中脏腑(寒邪客肺、寒滞胃肠、寒滞肝脉、寒滞心脉、寒凝胞宫证等
临床表现:腹部冷痛,喜温,口淡不渴,小便清长或咳喘,或泄泻,或手足拘挛,或囊缩等,舌淡苔白,脉沉紧
3、寒凝经脉:关节冷痛,痛有定处,喜温
(三)暑淫证候
•概念:
•暑淫致病特点:
•临床表现:
1、伤暑:恶热、汗出、口渴、疲乏、尿黄、舌红,苔白或黄,脉虚
天气炎热,汗出过多,气阴两伤
(三)暑淫证候
•概念:
•暑淫致病特点:
•临床表现:
1、伤暑:恶热、汗出、口渴、疲乏、尿黄、舌红,苔白或黄,脉虚
天气炎热,汗出过多,气阴两伤
暑淫证候
2、中暑:发热,卒然昏倒,汗不出,烦闷,气急,甚或昏迷惊厥,舌绛干燥,脉濡数
暴晒于烈日之下,体热难散
程钟龄认为辨暑方法:以自汗、口渴、烦心、溺赤、身热、脉虚为要点
二者鉴别:
2、中暑:发热,卒然昏倒,汗不出,烦闷,气急,甚或昏迷惊厥,舌绛干燥,脉濡数
暴晒于烈日之下,体热难散
程钟龄认为辨暑方法:以自汗、口渴、烦心、溺赤、身热、脉虚为要点
二者鉴别:
(四)湿淫证候
•概念:
•湿淫特点:
•临床表现:
1、湿邪伤表:头重如裹,身热无汗,关节疼痛,四肢倦怠
2、湿侵皮肤:皮肤起泡,破流黄水(黄水疮),或足趾奇痒,皮破流水
3、湿流关节:关节重着酸痛,肌肤麻木,疼痛固定,脉濡缓,舌苔腻
(五)燥淫证候
•概念:
•燥淫特征:
•临床表现:
1、凉燥: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喉痒,鼻塞,舌白而干,脉浮
秋深初凉,西风肃杀,感之而成凉燥
•概念:
•湿淫特点:
•临床表现:
1、湿邪伤表:头重如裹,身热无汗,关节疼痛,四肢倦怠
2、湿侵皮肤:皮肤起泡,破流黄水(黄水疮),或足趾奇痒,皮破流水
3、湿流关节:关节重着酸痛,肌肤麻木,疼痛固定,脉濡缓,舌苔腻
(五)燥淫证候
•概念:
•燥淫特征:
•临床表现:
1、凉燥: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喉痒,鼻塞,舌白而干,脉浮
秋深初凉,西风肃杀,感之而成凉燥
燥淫证候
2、温燥:身热有汗,口渴,咽干,咳嗽,胸痛,甚者痰中带血,以及上气鼻干,舌干苔黄,脉象浮数
久晴无雨,秋阳暴晒,感之而成温燥
2、温燥:身热有汗,口渴,咽干,咳嗽,胸痛,甚者痰中带血,以及上气鼻干,舌干苔黄,脉象浮数
久晴无雨,秋阳暴晒,感之而成温燥
(六)火淫证候
•概念:
•火淫特点:
•临床表现:
火灼气分-壮热口渴,面红目赤
热入营血,迫血妄行-吐血、衄血、发疹
热扰神明-发狂
热灼肌肤-皮肤生痈疖
热伤津液-便秘,尿黄
舌-红绛 脉-数而有力
热与暑的异同
相同点:同为夏令主气。《素问 五运行大论》:“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南方生热,热生火”“七月流火”
不同点:
暑-以汗出过多,气阴两伤为损害的一组症状,治以清暑益气(清暑益气汤)
火-以火毒内侵,或灼伤肌肤为损害的一组症状,治以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
(七)疫疠辨证
概念:是中医对急性、烈性传染病的总称。
致病特点:
1、传染性强,流行面广
2、发病急骤,病情危重
3、多从口鼻而入
4、其产生有一定的条件
疫疠的临床表现
1、大热、大渴、头痛如劈
2、绞肠痛绝,或抽搐强直
3、狂躁昏谵,吐衄发斑,咽痛喉烂
4、憎寒壮热,痰喘肿胀
5、舌质红绛,苔厚浊腻或白厚如积粉
6、脉濡数
二、 七情证候
概念:过度、过久的情志剌激,导致脏腑气血失调而引起的疾病
致病特点:
1、与患者的情绪波动密切相关
2、以精神症状主
三、饮食劳伤
(一)饮食所伤:
胃痛,恶闻食臭,饮食不佳,胸膈痞满,吞酸嗳腐,舌苔厚腻,脉滑有力。
•概念:
•火淫特点:
•临床表现:
火灼气分-壮热口渴,面红目赤
热入营血,迫血妄行-吐血、衄血、发疹
热扰神明-发狂
热灼肌肤-皮肤生痈疖
热伤津液-便秘,尿黄
舌-红绛 脉-数而有力
热与暑的异同
相同点:同为夏令主气。《素问 五运行大论》:“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南方生热,热生火”“七月流火”
不同点:
暑-以汗出过多,气阴两伤为损害的一组症状,治以清暑益气(清暑益气汤)
火-以火毒内侵,或灼伤肌肤为损害的一组症状,治以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
(七)疫疠辨证
概念:是中医对急性、烈性传染病的总称。
致病特点:
1、传染性强,流行面广
2、发病急骤,病情危重
3、多从口鼻而入
4、其产生有一定的条件
疫疠的临床表现
1、大热、大渴、头痛如劈
2、绞肠痛绝,或抽搐强直
3、狂躁昏谵,吐衄发斑,咽痛喉烂
4、憎寒壮热,痰喘肿胀
5、舌质红绛,苔厚浊腻或白厚如积粉
6、脉濡数
二、 七情证候
概念:过度、过久的情志剌激,导致脏腑气血失调而引起的疾病
致病特点:
1、与患者的情绪波动密切相关
2、以精神症状主
三、饮食劳伤
(一)饮食所伤:
胃痛,恶闻食臭,饮食不佳,胸膈痞满,吞酸嗳腐,舌苔厚腻,脉滑有力。
(二)劳逸所伤:
倦怠无力,嗜卧,懒言,饮食减退,脉缓大或浮或细。
倦怠无力,嗜卧,懒言,饮食减退,脉缓大或浮或细。
(三)房室所伤
阴虚,则咳嗽咯血,骨蒸潮热,心悸盗汗;
阳虚,则阳萎早泄,手足清冷,腰酸腿软,梦遗滑精。
阴虚,则咳嗽咯血,骨蒸潮热,心悸盗汗;
阳虚,则阳萎早泄,手足清冷,腰酸腿软,梦遗滑精。
四、 外伤
指外受创伤,如金刃。跌打,兽类咬伤及毒虫螫所引起的一类症候。
小结
1、六淫致病的特点
2、六淫的主要临床证型
3、疫疠的临床表现特征
4、七情致病的临床表现
5、劳伤、食积的临床表现特征
1、六淫致病的特点
2、六淫的主要临床证型
3、疫疠的临床表现特征
4、七情致病的临床表现
5、劳伤、食积的临床表现特征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
一、 气病辨证
(一)气虚证
概念:是人体之气不足导致气的基本功能减退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
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自汗,活动后诸症加剧,舌淡苔白,脉虚无力
(二)气陷证
概念:是因气虚而升举乏力、清阳下陷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气虚证+脏器下垂
腰腹气坠感,久泻久痢,便意频频脏器下垂
(三)气滞证
概念:气机运行不畅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胀闷、疼痛、脉弦
(一)气虚证
概念:是人体之气不足导致气的基本功能减退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
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自汗,活动后诸症加剧,舌淡苔白,脉虚无力
(二)气陷证
概念:是因气虚而升举乏力、清阳下陷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气虚证+脏器下垂
腰腹气坠感,久泻久痢,便意频频脏器下垂
(三)气滞证
概念:气机运行不畅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胀闷、疼痛、脉弦
(四) 气逆证
概念:气机逆而向上或升发太过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肺气上逆-咳嗽,气喘,不得平卧
•胃气上逆-呕吐,呃逆,嗳气
•肝气上逆-头痛目胀,眩晕耳鸣,面红目赤,吐血衄血,甚至晕厥
气病辨证小结
重点:
虚证--气虚证 气陷证
实证--气滞证 气逆证
概念:气机逆而向上或升发太过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肺气上逆-咳嗽,气喘,不得平卧
•胃气上逆-呕吐,呃逆,嗳气
•肝气上逆-头痛目胀,眩晕耳鸣,面红目赤,吐血衄血,甚至晕厥
气病辨证小结
重点:
虚证--气虚证 气陷证
实证--气滞证 气逆证
第二节 血病辨证
(一)血虚证
概念:血不足肌体失去濡养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
1、失血过多(急慢性失血)
2、生血不足(脾虚生化足)
3、瘀血阻络,新血不生
血虚证
临床表现:
面色苍白或萎黄无华,唇色淡白,爪甲色淡
头晕目眩,心悸失眠--血不养心
手足麻木--经脉失养
月经量少、色淡--化源不足
舌淡、脉细无力--脉道不充
(二)血瘀证
概念:血液运行迟缓或溢出而停积于脉外所引起的证候
成因:
临床表现: 血瘀证
•疼痛部位固定,痛如针剌,夜间加重
•胸痛,口唇指甲青紫
•肿块,质地较硬,推之不移
•呕血,大便色黑如柏油
•月经不调,痛经
•面色黎黑,青筋显露,肌肤甲错
•舌上有瘀点或瘀斑,脉涩或结代
(三)血热证
概念:血分有热,迫血妄行所导致的证候
成因:
感受外邪--外来之火
五志化火--内生之火
临床表现:
咳血,吐血,尿血,衄血;面红目赤,口干,尿黄;甚狂躁;舌红绛,脉弦数
(四)血寒证
概念:是指寒邪客于血脉,凝滞气血,运行不畅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外感寒邪;阳虚失温
临床表现:
手足冷痛,肤色紫暗发凉,喜暖恶寒,得温痛减,或少腹疼痛,形寒肢冷,月经衍期,经色紫暗夹有血块。舌淡暗苔白,脉沉迟或涩
三、气血同病辨证
(一)气滞血瘀证
是气机郁滞而致血行瘀阻所出现的证候
成因:情志不遂
病邪阻滞气机
临床表现: 气滞证 + 血瘀证
胸胁胀闷疼痛,胁下痞块,剌痛拒按,妇女可见经闭或痛经,经色紫暗,有瘀块等,舌紫暗或见紫斑,脉涩
(二)气虚血瘀证
是气虚运血无力,血行瘀滞而表现的候
成因:久病耗气
年老气衰
临床表现:气虚证 + 血瘀证
气虚证-面色淡白,神疲乏力,少气懒言
血瘀证-疼如针剌,痛处不移
舌脉-舌淡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一)血虚证
概念:血不足肌体失去濡养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
1、失血过多(急慢性失血)
2、生血不足(脾虚生化足)
3、瘀血阻络,新血不生
血虚证
临床表现:
面色苍白或萎黄无华,唇色淡白,爪甲色淡
头晕目眩,心悸失眠--血不养心
手足麻木--经脉失养
月经量少、色淡--化源不足
舌淡、脉细无力--脉道不充
(二)血瘀证
概念:血液运行迟缓或溢出而停积于脉外所引起的证候
成因:
临床表现: 血瘀证
•疼痛部位固定,痛如针剌,夜间加重
•胸痛,口唇指甲青紫
•肿块,质地较硬,推之不移
•呕血,大便色黑如柏油
•月经不调,痛经
•面色黎黑,青筋显露,肌肤甲错
•舌上有瘀点或瘀斑,脉涩或结代
(三)血热证
概念:血分有热,迫血妄行所导致的证候
成因:
感受外邪--外来之火
五志化火--内生之火
临床表现:
咳血,吐血,尿血,衄血;面红目赤,口干,尿黄;甚狂躁;舌红绛,脉弦数
(四)血寒证
概念:是指寒邪客于血脉,凝滞气血,运行不畅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外感寒邪;阳虚失温
临床表现:
手足冷痛,肤色紫暗发凉,喜暖恶寒,得温痛减,或少腹疼痛,形寒肢冷,月经衍期,经色紫暗夹有血块。舌淡暗苔白,脉沉迟或涩
三、气血同病辨证
(一)气滞血瘀证
是气机郁滞而致血行瘀阻所出现的证候
成因:情志不遂
病邪阻滞气机
临床表现: 气滞证 + 血瘀证
胸胁胀闷疼痛,胁下痞块,剌痛拒按,妇女可见经闭或痛经,经色紫暗,有瘀块等,舌紫暗或见紫斑,脉涩
(二)气虚血瘀证
是气虚运血无力,血行瘀滞而表现的候
成因:久病耗气
年老气衰
临床表现:气虚证 + 血瘀证
气虚证-面色淡白,神疲乏力,少气懒言
血瘀证-疼如针剌,痛处不移
舌脉-舌淡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三)气血两虚证
是指气虚证与血虚证同时存在的证候
临床表现: 气虚证 + 血虚证
气虚证-头晕目眩,少气懒言,自汗
血虚证-面色淡白或萎黄,心悸失眠
舌脉-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是指气虚证与血虚证同时存在的证候
临床表现: 气虚证 + 血虚证
气虚证-头晕目眩,少气懒言,自汗
血虚证-面色淡白或萎黄,心悸失眠
舌脉-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四)气不摄血证
气虚不能统摄血液而见失血的证候
成因:久病气虚
慢性失血,气随血耗
临床表现:气虚证 + 失血
气虚-面白无华,气短懒言,神疲乏力
失血-吐血、便血、尿血、皮下出血等
舌脉-舌淡嫩苔薄白,脉弱或芤
气不摄血证与血热证鉴别表
气虚不能统摄血液而见失血的证候
成因:久病气虚
慢性失血,气随血耗
临床表现:气虚证 + 失血
气虚-面白无华,气短懒言,神疲乏力
失血-吐血、便血、尿血、皮下出血等
舌脉-舌淡嫩苔薄白,脉弱或芤
气不摄血证与血热证鉴别表
四 津液病辨证
(一)津液不足证
概念:是指体内津液不足,组织失去润养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
津液亏虚证
临床表现:
口燥咽干,唇燥而裂,皮肤干枯无泽,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注意与“外燥”相区别
(二)水液停聚
1、水肿
概念:是指水液停聚于体内的病证
成因:
脾、肺、肾三脏功能失调
临床表现:
阳水-从面部开始,渐及全身
外邪袭表,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
阴水-从足部开始,腰以下为甚
阳虚气化失司
(一)津液不足证
概念:是指体内津液不足,组织失去润养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
津液亏虚证
临床表现:
口燥咽干,唇燥而裂,皮肤干枯无泽,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注意与“外燥”相区别
(二)水液停聚
1、水肿
概念:是指水液停聚于体内的病证
成因:
脾、肺、肾三脏功能失调
临床表现:
阳水-从面部开始,渐及全身
外邪袭表,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
阴水-从足部开始,腰以下为甚
阳虚气化失司
(1)痰证
概念:是指体内津液内聚所形成的稠浊而粘滞的病理产物内停而引起的病证
成因:
多种因素(内外因)
脾、肺、肾功能失调
水液停聚
痰
痰证
临床表现:
在肺-咳嗽,咯痰,胸闷
在脾胃-纳呆,呕吐痰涎
在心神-癫、狂、痫
在脑-头晕目眩
在四肢、经络-局部冷痛,肢麻
在皮下、肌肉-瘰疠,瘿瘤,乳癖
在咽喉-梅核气
舌脉象-舌苔腻,脉滑
(2)饮证
概念:是指津液内停所形成的质地清稀的病理产生所引起的病证
临床表现:
在胃肠-水声漉漉,脘痞,吐清水
在肺-咳嗽气喘痰稀白
在胸胁-满痛,咳则加剧
在心-心悸,不得平卧,下肢浮肿
舌脉象-舌苔白滑,脉弦
概念:是指体内津液内聚所形成的稠浊而粘滞的病理产物内停而引起的病证
成因:
多种因素(内外因)
脾、肺、肾功能失调
水液停聚
痰
痰证
临床表现:
在肺-咳嗽,咯痰,胸闷
在脾胃-纳呆,呕吐痰涎
在心神-癫、狂、痫
在脑-头晕目眩
在四肢、经络-局部冷痛,肢麻
在皮下、肌肉-瘰疠,瘿瘤,乳癖
在咽喉-梅核气
舌脉象-舌苔腻,脉滑
(2)饮证
概念:是指津液内停所形成的质地清稀的病理产生所引起的病证
临床表现:
在胃肠-水声漉漉,脘痞,吐清水
在肺-咳嗽气喘痰稀白
在胸胁-满痛,咳则加剧
在心-心悸,不得平卧,下肢浮肿
舌脉象-舌苔白滑,脉弦
第五章 脏腑辨证
一、心与小肠辨证
概述:
心的生理、病理
1 主血脉
2 主神明
3 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4 小肠主受盛、化物和分清泌浊
心病的主要症状
心区:心痛、胸闷、心悸、怔忡
主神明:心烦、失眠、多梦
狂乱、神昏谵语
开窍于舌:口舌生疮
移热于小肠:小便赤涩灼痛、尿血
概述:
心的生理、病理
1 主血脉
2 主神明
3 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4 小肠主受盛、化物和分清泌浊
心病的主要症状
心区:心痛、胸闷、心悸、怔忡
主神明:心烦、失眠、多梦
狂乱、神昏谵语
开窍于舌:口舌生疮
移热于小肠:小便赤涩灼痛、尿血
(一)心气虚证、心阳虚与心阳暴脱证
1、心气虚
概念:是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表现的证候
成因: 久病体弱; 年老气衰
临床表现:气虚证 + 心动无力症
气虚-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自汗
心-胸闷、心悸、怔忡、失眠、多梦
舌脉-舌淡、苔白,脉弱
2、心阳虚证
概念:是心阳虚,温运无力,虚寒内生所 表现的证候
成因:心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成
临床表现:阳虚 + 心失温养
阳虚-形寒肢冷,面色恍白或面唇青紫
心-心悸怔忡,心胸憋闷
舌脉-舌质淡胖,脉弱
3、心阳暴脱证
概念:是心阳衰极,阳气暴脱所表现的亡 阳证候
成因:本证在心阳虚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临床表现:亡阳证 + 心衰
亡阳-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
心-胸痛暴作,面唇青灰,甚或神志模 糊,昏迷
舌脉-舌淡或淡紫,脉微细欲绝
1、心气虚
概念:是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表现的证候
成因: 久病体弱; 年老气衰
临床表现:气虚证 + 心动无力症
气虚-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自汗
心-胸闷、心悸、怔忡、失眠、多梦
舌脉-舌淡、苔白,脉弱
2、心阳虚证
概念:是心阳虚,温运无力,虚寒内生所 表现的证候
成因:心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成
临床表现:阳虚 + 心失温养
阳虚-形寒肢冷,面色恍白或面唇青紫
心-心悸怔忡,心胸憋闷
舌脉-舌质淡胖,脉弱
3、心阳暴脱证
概念:是心阳衰极,阳气暴脱所表现的亡 阳证候
成因:本证在心阳虚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临床表现:亡阳证 + 心衰
亡阳-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
心-胸痛暴作,面唇青灰,甚或神志模 糊,昏迷
舌脉-舌淡或淡紫,脉微细欲绝
(三)心火亢盛证
概念:是指心火内炽表现的实热证候
成因:外邪入里化火;情志抑郁化火
临床表现:火热证 + 心与小肠症状
实火-面赤口渴,身热,便秘溲赤,
苔黄,脉数
心-心烦,失眠,甚则狂躁谵语,口
舌生疮,或舌尖红赤生芒剌
移热于小肠-小便赤、涩、灼、痛
概念:是指心火内炽表现的实热证候
成因:外邪入里化火;情志抑郁化火
临床表现:火热证 + 心与小肠症状
实火-面赤口渴,身热,便秘溲赤,
苔黄,脉数
心-心烦,失眠,甚则狂躁谵语,口
舌生疮,或舌尖红赤生芒剌
移热于小肠-小便赤、涩、灼、痛
(四)心脉痹阻证
概念:是多种因素导致心脉闭塞不通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年高体弱;久病正虚
临床表现:
心悸怔忡,心胸憋闷作痛,痛引肩背或内臂,时作时止
临床根据成因不同,可分为四型
心脉痹阻的分型
瘀血内阻-痛如针剌,舌紫暗或有瘀点,
脉细涩
痰浊停聚-闷痛甚,体胖痰多,身重困倦,
舌苔白腻,脉沉滑
阴寒凝滞-突发剧痛,得温痛减,畏寒肢
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
气机郁滞-胀痛,发作常与精神因素有关,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概念:是多种因素导致心脉闭塞不通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年高体弱;久病正虚
临床表现:
心悸怔忡,心胸憋闷作痛,痛引肩背或内臂,时作时止
临床根据成因不同,可分为四型
心脉痹阻的分型
瘀血内阻-痛如针剌,舌紫暗或有瘀点,
脉细涩
痰浊停聚-闷痛甚,体胖痰多,身重困倦,
舌苔白腻,脉沉滑
阴寒凝滞-突发剧痛,得温痛减,畏寒肢
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
气机郁滞-胀痛,发作常与精神因素有关,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二、 肺与大肠辨证
概述:肺的生理、病理
1、肺主气,司呼吸;
“肺朝百脉”
2、主宣发,肃降,能调水道;
3、外合皮毛,开窍于鼻;
4、大肠主传导,排泄糟粕;
肺的主要症状
1、主气,司呼吸:咳嗽,气喘
2、主宣发、肃降:鼻塞
3、主通调水道:阳水
4、外合皮毛:外感病初期,皮肤病
5、大肠:便秘,泄泻,腹痛,里急后重
概述:肺的生理、病理
1、肺主气,司呼吸;
“肺朝百脉”
2、主宣发,肃降,能调水道;
3、外合皮毛,开窍于鼻;
4、大肠主传导,排泄糟粕;
肺的主要症状
1、主气,司呼吸:咳嗽,气喘
2、主宣发、肃降:鼻塞
3、主通调水道:阳水
4、外合皮毛:外感病初期,皮肤病
5、大肠:便秘,泄泻,腹痛,里急后重
(一)肺气虚证
概念:是肺气虚弱,卫气不固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久病咳喘
脾虚土不生金
临床表现:气虚证 + 肺的机能减退
气虚-面色淡白,少气懒言,神疲乏力
肺-咳喘无力,短气,咳痰清稀,语声低怯
或自汗恶风易感冒。
舌脉-舌淡苔白,脉弱
(二)肺阴虚证
概念:是指肺阴不足,虚热内生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久咳伤阴;痨虫蚀肺
热病后期伤阴
临床表现:阴虚证 + 肺虚热证
阴虚-口燥咽干,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
盗汗,颧红
肺-干咳少痰或痰少而粘,甚痰中带血,声音
嘶哑
舌脉-舌红少津,脉细数
(三)风寒束肺证
概念:是风寒外袭,肺卫失宣表现的证候
成因:外感风寒
临床表现:风寒表证 + 肺气失宣
风寒表证-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身
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肺-咳嗽,咯痰色白清稀,喉痒不适
概念:是肺气虚弱,卫气不固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久病咳喘
脾虚土不生金
临床表现:气虚证 + 肺的机能减退
气虚-面色淡白,少气懒言,神疲乏力
肺-咳喘无力,短气,咳痰清稀,语声低怯
或自汗恶风易感冒。
舌脉-舌淡苔白,脉弱
(二)肺阴虚证
概念:是指肺阴不足,虚热内生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久咳伤阴;痨虫蚀肺
热病后期伤阴
临床表现:阴虚证 + 肺虚热证
阴虚-口燥咽干,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
盗汗,颧红
肺-干咳少痰或痰少而粘,甚痰中带血,声音
嘶哑
舌脉-舌红少津,脉细数
(三)风寒束肺证
概念:是风寒外袭,肺卫失宣表现的证候
成因:外感风寒
临床表现:风寒表证 + 肺气失宣
风寒表证-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身
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肺-咳嗽,咯痰色白清稀,喉痒不适
(四)寒邪客肺证
概念:是指寒邪客于肺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肺气虚发展而来
年老体弱,阳气耗伤
临床表现:寒证 + 肺气上逆
寒证-形寒肢冷,或面浮肢肿
肺-咳喘无力,痰白清稀量多如泡沫,胸闷
舌脉-舌淡苔白滑,脉迟缓
(五)痰湿阻肺证
概念:是指寒痰湿阻滞于肺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寒湿外邪侵袭于肺
中阳不振,寒从内生,聚湿生痰
临床表现:湿痰证 + 肺气失宣
湿痰-痰多色白易咯
肺-咳嗽,气喘,胸闷
舌脉-舌质淡苔白腻,脉滑
(六)风热犯肺证
概念:风热外袭,肺卫失宣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外感风热
临床表现:风热表证 + 肺失宣降
风热表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肢酸,
鼻塞流浊涕,口干咽痛
肺-咳嗽,咯痰黄稠
舌脉-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七)热邪壅肺证
概念:是邪热壅肺,肺失宣降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
表邪不解,入里(肺)化热
临床表现:里热实证 + 肺失清肃
里热-发热,口渴,烦躁不安,小便短
赤,大便秘结
肺 -咳嗽,气喘,痰黄,鼻煽,胸痛甚吐痰血
腥臭痰
舌脉-舌红苔黄,脉洪数有力
(八)燥邪犯肺证
概念:燥邪外袭,肺失清润表现的证候
成因:秋季外感燥邪
临床表现:外燥证 + 肺失清润
外燥-唇、舌、鼻、咽干燥,尿少便干,
轻微发热恶寒,头身酸痛
肺-干咳无痰,或痰少难咯,甚痰中带血;
舌脉-舌尖红苔薄而干,脉浮细
(九)大肠湿热证
概念:是湿热蕴结大肠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暑湿之邪外侵
饮食不洁,湿热内生
临床表现:湿热证 + 大肠传导失常
湿热-发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大肠-下痢脓血粘液便,或暴注下迫黄褐臭秽稀便,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
(十)大肠液亏证
概念:是大肠津亏,肠失濡润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年老阴血不足
高热、吐泻伤阴
产后失血
临床表现:津亏证 + 大便燥结
津亏-口燥咽干,舌红少苔或黄燥,脉细涩
大肠-大便干结难解,数日一行,伴口臭,
嗳气,腹胀
概念:是指寒邪客于肺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肺气虚发展而来
年老体弱,阳气耗伤
临床表现:寒证 + 肺气上逆
寒证-形寒肢冷,或面浮肢肿
肺-咳喘无力,痰白清稀量多如泡沫,胸闷
舌脉-舌淡苔白滑,脉迟缓
(五)痰湿阻肺证
概念:是指寒痰湿阻滞于肺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寒湿外邪侵袭于肺
中阳不振,寒从内生,聚湿生痰
临床表现:湿痰证 + 肺气失宣
湿痰-痰多色白易咯
肺-咳嗽,气喘,胸闷
舌脉-舌质淡苔白腻,脉滑
(六)风热犯肺证
概念:风热外袭,肺卫失宣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外感风热
临床表现:风热表证 + 肺失宣降
风热表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肢酸,
鼻塞流浊涕,口干咽痛
肺-咳嗽,咯痰黄稠
舌脉-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七)热邪壅肺证
概念:是邪热壅肺,肺失宣降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
表邪不解,入里(肺)化热
临床表现:里热实证 + 肺失清肃
里热-发热,口渴,烦躁不安,小便短
赤,大便秘结
肺 -咳嗽,气喘,痰黄,鼻煽,胸痛甚吐痰血
腥臭痰
舌脉-舌红苔黄,脉洪数有力
(八)燥邪犯肺证
概念:燥邪外袭,肺失清润表现的证候
成因:秋季外感燥邪
临床表现:外燥证 + 肺失清润
外燥-唇、舌、鼻、咽干燥,尿少便干,
轻微发热恶寒,头身酸痛
肺-干咳无痰,或痰少难咯,甚痰中带血;
舌脉-舌尖红苔薄而干,脉浮细
(九)大肠湿热证
概念:是湿热蕴结大肠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暑湿之邪外侵
饮食不洁,湿热内生
临床表现:湿热证 + 大肠传导失常
湿热-发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大肠-下痢脓血粘液便,或暴注下迫黄褐臭秽稀便,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
(十)大肠液亏证
概念:是大肠津亏,肠失濡润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年老阴血不足
高热、吐泻伤阴
产后失血
临床表现:津亏证 + 大便燥结
津亏-口燥咽干,舌红少苔或黄燥,脉细涩
大肠-大便干结难解,数日一行,伴口臭,
嗳气,腹胀
三、 脾与胃病辨证
概述:
脾的生理、病理
1、脾主运化,主升清
2、脾主统血
3、主肌肉四肢
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
脾病的主要症状
1、运化失常:食少纳呆,腹胀,浮肿
便溏,湿聚生痰
2、清气不升:头晕,神疲
3、失统血:慢性出血
4、四肢失充:肌肉瘦弱无力
5、胃失和降:嗳气、恶心、呕吐、呃逆等
(一)脾气虚证
概念:是脾(胃)气不足,运化失健所表现的证候
概述:
脾的生理、病理
1、脾主运化,主升清
2、脾主统血
3、主肌肉四肢
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
脾病的主要症状
1、运化失常:食少纳呆,腹胀,浮肿
便溏,湿聚生痰
2、清气不升:头晕,神疲
3、失统血:慢性出血
4、四肢失充:肌肉瘦弱无力
5、胃失和降:嗳气、恶心、呕吐、呃逆等
(一)脾气虚证
概念:是脾(胃)气不足,运化失健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气虚证 + 运化失司
气虚-少气懒言,神疲乏力
运化失司-腹胀纳呆,便溏
面色萎黄,形体消瘦
面色恍白,形体肥胖
舌脉-舌淡苔白,脉缓弱
(二)脾阳虚证
概念: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
气虚-少气懒言,神疲乏力
运化失司-腹胀纳呆,便溏
面色萎黄,形体消瘦
面色恍白,形体肥胖
舌脉-舌淡苔白,脉缓弱
(二)脾阳虚证
概念: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
脾阳虚证
临床表现:阳虚证 + 脾虚证
阳虚-形寒肢冷,四肢不温,面白,口
淡不渴
脾-腹部冷疼,喜温喜按,大便稀溏,
或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带下量
多而清稀色白
舌脉-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滑,脉
沉迟无力
(三)中气下陷证
概念:是脾气亏虚升举无力反而下陷的证候
成因:多由脾气虚进一步发展而致
临床表现:脾气虚证 + 脏器下垂
脾气虚-腹胀纳少,神疲,四肢乏力,头
目眩晕,面白无华;舌淡苔白,脉缓弱
气陷-脘腹坠胀,或便意频频,或久泄不止
精微物下泻-小便浑浊如米泔
脏器下垂-子宫、胃、肝、肾、直肠等
(四)脾不统血证
概念:是脾气亏虚不能统摄血液所表现的 证候
成因:久病脾虚; 劳倦伤脾
临床表现:脾虚证 + 出血症
脾虚-面色萎黄或苍白,食少便溏
出血-便血、尿血、肌衄、齿衄、崩漏
舌脉-舌淡,脉细无力
临床表现:阳虚证 + 脾虚证
阳虚-形寒肢冷,四肢不温,面白,口
淡不渴
脾-腹部冷疼,喜温喜按,大便稀溏,
或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带下量
多而清稀色白
舌脉-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滑,脉
沉迟无力
(三)中气下陷证
概念:是脾气亏虚升举无力反而下陷的证候
成因:多由脾气虚进一步发展而致
临床表现:脾气虚证 + 脏器下垂
脾气虚-腹胀纳少,神疲,四肢乏力,头
目眩晕,面白无华;舌淡苔白,脉缓弱
气陷-脘腹坠胀,或便意频频,或久泄不止
精微物下泻-小便浑浊如米泔
脏器下垂-子宫、胃、肝、肾、直肠等
(四)脾不统血证
概念:是脾气亏虚不能统摄血液所表现的 证候
成因:久病脾虚; 劳倦伤脾
临床表现:脾虚证 + 出血症
脾虚-面色萎黄或苍白,食少便溏
出血-便血、尿血、肌衄、齿衄、崩漏
舌脉-舌淡,脉细无力
(六)寒湿困脾证
概念:是寒湿内盛,中阳受困表现的证候
成因:过食生冷;久居潮湿,寒湿内生
嗜食肥甘,湿浊内生
临床表现:寒湿证 + 脾失健运
寒湿-头身困重,面色晦暗,泛恶欲吐
脾-脘腹胀痞闷胀痛,食少便溏
舌脉-舌淡,苔白腻,脉濡缓
(七)湿热蕴脾证
概念:是湿热内蕴中焦,脾主运化功能受困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
临床表现:湿热证 + 脾运受困
湿热-身热不扬,汗出不畅,身目鲜黄,或皮肤发痒
脾 -脘腹痞闷,纳呆呕恶,大便不爽,肢体困重,渴不多饮
舌脉-
概念:是寒湿内盛,中阳受困表现的证候
成因:过食生冷;久居潮湿,寒湿内生
嗜食肥甘,湿浊内生
临床表现:寒湿证 + 脾失健运
寒湿-头身困重,面色晦暗,泛恶欲吐
脾-脘腹胀痞闷胀痛,食少便溏
舌脉-舌淡,苔白腻,脉濡缓
(七)湿热蕴脾证
概念:是湿热内蕴中焦,脾主运化功能受困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
临床表现:湿热证 + 脾运受困
湿热-身热不扬,汗出不畅,身目鲜黄,或皮肤发痒
脾 -脘腹痞闷,纳呆呕恶,大便不爽,肢体困重,渴不多饮
舌脉-
(八)胃阴虚证
概念:是指胃阴不足,胃失濡养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
临床表现: 胃部症状+ 阴虚证
胃 -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干呕,嘈杂,呃逆
阴虚-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少
舌脉-
(九)食滞胃脘证
概念:指饮食停滞胃肠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
临床表现:胃脘痛 + 食滞证
胃 -胃脘胀闷,甚则攻撑作痛,拒按,
吐后痛减
食滞-嗳腐吞酸,厌食,泻下不爽,便如败
卵,或大便秘结
舌脉-舌苔厚腻,脉滑或沉实
(十)胃寒证
概念:是寒邪犯胃,胃气凝滞,胃失和降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
概念:是指胃阴不足,胃失濡养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
临床表现: 胃部症状+ 阴虚证
胃 -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干呕,嘈杂,呃逆
阴虚-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少
舌脉-
(九)食滞胃脘证
概念:指饮食停滞胃肠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
临床表现:胃脘痛 + 食滞证
胃 -胃脘胀闷,甚则攻撑作痛,拒按,
吐后痛减
食滞-嗳腐吞酸,厌食,泻下不爽,便如败
卵,或大便秘结
舌脉-舌苔厚腻,脉滑或沉实
(十)胃寒证
概念:是寒邪犯胃,胃气凝滞,胃失和降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
临床表现:胃脘疼痛 + 寒证
胃 -胃脘冷痛,甚剧痛,得温痛减,恶心呕吐,呃逆嗳气
寒证-口淡不渴,畏寒肢冷
舌脉-舌质淡白苔白滑,脉沉紧或弦
(十一)胃热证
概念:是指胃中火热炽盛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过食辛辣,食积化火
情志不遂,气郁化火
临床表现:胃脘痛 + 热象
胃 -胃脘灼痛,拒按,消谷善饥,或 口臭;牙龈肿痛,溃烂
热象-大便秘结,小便短黄
舌脉-舌红苔黄,脉滑数
胃病寒热虚实鉴别表
十一、胃脘气滞证
概念:是胃气不降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情志不遂,肝气犯胃
临床表现:气滞证 + 胃部症状
气滞-胀痛,窜痛,嗳气呃逆
胃-胃痛,恶心呕吐,食少纳呆
舌脉-舌淡红苔白,脉弦
胃 -胃脘冷痛,甚剧痛,得温痛减,恶心呕吐,呃逆嗳气
寒证-口淡不渴,畏寒肢冷
舌脉-舌质淡白苔白滑,脉沉紧或弦
(十一)胃热证
概念:是指胃中火热炽盛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过食辛辣,食积化火
情志不遂,气郁化火
临床表现:胃脘痛 + 热象
胃 -胃脘灼痛,拒按,消谷善饥,或 口臭;牙龈肿痛,溃烂
热象-大便秘结,小便短黄
舌脉-舌红苔黄,脉滑数
胃病寒热虚实鉴别表
十一、胃脘气滞证
概念:是胃气不降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情志不遂,肝气犯胃
临床表现:气滞证 + 胃部症状
气滞-胀痛,窜痛,嗳气呃逆
胃-胃痛,恶心呕吐,食少纳呆
舌脉-舌淡红苔白,脉弦
第四节 肝与胆病辨证
概述:
肝、胆的生理、病理
1、主藏血:贮藏血液,调节血量
2、主疏泄:调节情志,协助消化
3、开窍于目,在体为筋,其华在爪
肝胆病的常见症状
•肝区:胁肋胀痛
•主情志:烦燥易怒
•主筋:抽搐、震颤
• 冲任失调:月经病
•开窍于目:目疾
•经脉所过:睾丸胀痛
•胆病:口苦、黄疸、惊悸
概述:
肝、胆的生理、病理
1、主藏血:贮藏血液,调节血量
2、主疏泄:调节情志,协助消化
3、开窍于目,在体为筋,其华在爪
肝胆病的常见症状
•肝区:胁肋胀痛
•主情志:烦燥易怒
•主筋:抽搐、震颤
• 冲任失调:月经病
•开窍于目:目疾
•经脉所过:睾丸胀痛
•胆病:口苦、黄疸、惊悸
一、肝气郁结证
概念:是肝的疏泄功能异常,气机郁滞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
• 情志抑郁不遂
• 或突然精神剌激
临床表现:气滞证 + 肝失疏泄
气滞证-胸胁或少腹胀痛
肝气不舒-情志抑郁,善太息
气郁痰凝-咽喉异物感,或瘿瘤
气结-瘕块,时聚时散
妇科-乳房胀痛,月经不调
舌脉-舌苔薄白,脉弦
二、肝火上炎证
概念:是指肝经气为上逆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
情志不遂,气郁化火
火热之邪内侵累及于肝
肝火炽盛证
临床表现:实火证 + 肝经症状
实火-面红目赤,口苦口干,吐血、衄血,大便秘结,小便短黄
肝-急躁易怒,头晕胀痛,痛势剧,胁胁灼痛,耳鸣如潮
舌脉-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三、肝血虚证
概念:是因肝血亏虚而相关组织器官失养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
肝血虚证
临床表现:血虚证 + 筋脉失养症
血虚-面白无华,头晕目眩,爪甲不荣;视物模糊,夜盲;经量少,色淡
筋脉失养-肢体麻木,关节拘急,手足震颤,肌肉瞬动
舌脉-舌淡,脉细
四、肝阳上亢证
概念:是指肝肾阴亏,肝阳偏亢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
• 伤精失血,阴液亏耗
• 年高阴亏,肝肾不足
肝阳上亢证
临床表现:本虚标实
标实-头目胀痛,眩晕耳鸣,面红目赤,急躁易怒
本虚-腰膝酸软,头重脚轻,失眠多梦
舌脉-舌红少津,脉弦劲
附:肝阳上亢与肝火上炎的区别
六、肝风内动证
是指肝阴亏虚,肝阳亢动而出现的眩晕、抽搐、颤动等动摇特点的证候
成因:
概念:是肝的疏泄功能异常,气机郁滞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
• 情志抑郁不遂
• 或突然精神剌激
临床表现:气滞证 + 肝失疏泄
气滞证-胸胁或少腹胀痛
肝气不舒-情志抑郁,善太息
气郁痰凝-咽喉异物感,或瘿瘤
气结-瘕块,时聚时散
妇科-乳房胀痛,月经不调
舌脉-舌苔薄白,脉弦
二、肝火上炎证
概念:是指肝经气为上逆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
情志不遂,气郁化火
火热之邪内侵累及于肝
肝火炽盛证
临床表现:实火证 + 肝经症状
实火-面红目赤,口苦口干,吐血、衄血,大便秘结,小便短黄
肝-急躁易怒,头晕胀痛,痛势剧,胁胁灼痛,耳鸣如潮
舌脉-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三、肝血虚证
概念:是因肝血亏虚而相关组织器官失养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
肝血虚证
临床表现:血虚证 + 筋脉失养症
血虚-面白无华,头晕目眩,爪甲不荣;视物模糊,夜盲;经量少,色淡
筋脉失养-肢体麻木,关节拘急,手足震颤,肌肉瞬动
舌脉-舌淡,脉细
四、肝阳上亢证
概念:是指肝肾阴亏,肝阳偏亢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
• 伤精失血,阴液亏耗
• 年高阴亏,肝肾不足
肝阳上亢证
临床表现:本虚标实
标实-头目胀痛,眩晕耳鸣,面红目赤,急躁易怒
本虚-腰膝酸软,头重脚轻,失眠多梦
舌脉-舌红少津,脉弦劲
附:肝阳上亢与肝火上炎的区别
六、肝风内动证
是指肝阴亏虚,肝阳亢动而出现的眩晕、抽搐、颤动等动摇特点的证候
成因:
肝风内动证
(一)肝阳化风证
成因:肾水不足,不能涵养肝木,而使肝阳亢动所产生的证候
临床表现:肝阳上亢 + 内风证
肝阳上亢-眩晕,头摇头痛,肢颤
内风证-突然倒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不语;脉弦劲
肝风内动证
(二)热极生风证
成因:高热伤津
临床表现:实热证 + 内风证
实热证-高热神昏,躁扰如狂
内风-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牙关紧闭
舌脉-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数
(三)阴虚动风证
成因:热病后期,肝肾阴液耗损未复
临床表现:虚热证 + 筋脉失养
虚热-潮热盗汗,颧红咽干,形体消瘦
阳亢-眩晕耳鸣,头痛
筋脉失养-手足蠕动
舌脉-舌红少苔,脉细数
(四)血虚生风证
成因:慢性失血或生血不足
临床表现:血虚证 + 筋脉失养
血虚-面白无华,爪甲不荣,眩晕耳鸣,
视物模糊;舌淡苔白,脉细
筋脉失养-手足震颤,肌肉瞬动,肢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
肝风四证鉴别表
一、内风证明显
肝阳化风:病重而险,可留后遗症
热极生风:来急去快,见于小儿高热患者
二、内风证不明显,以筋脉失养为主
阴虚动风:热病后期,伴阴虚内热
血虚动风:慢性贫血患者,伴血虚证
八、肝胆湿热证
概念:是指湿热蕴结肝胆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
• 感受湿热邪
• 嗜食肥甘及饮酒
• 脾胃湿热,蕴结肝胆
肝胆湿热证
临床表现:湿热证 + 肝失疏泄
湿热-纳呆腹胀,口苦,泛恶,大便不爽,小便短赤
肝-胁肋灼痛或胀痛,目黄,寒热往来
湿热下注-阴部瘙痒,或带下色黄秽臭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一)肝阳化风证
成因:肾水不足,不能涵养肝木,而使肝阳亢动所产生的证候
临床表现:肝阳上亢 + 内风证
肝阳上亢-眩晕,头摇头痛,肢颤
内风证-突然倒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不语;脉弦劲
肝风内动证
(二)热极生风证
成因:高热伤津
临床表现:实热证 + 内风证
实热证-高热神昏,躁扰如狂
内风-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牙关紧闭
舌脉-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数
(三)阴虚动风证
成因:热病后期,肝肾阴液耗损未复
临床表现:虚热证 + 筋脉失养
虚热-潮热盗汗,颧红咽干,形体消瘦
阳亢-眩晕耳鸣,头痛
筋脉失养-手足蠕动
舌脉-舌红少苔,脉细数
(四)血虚生风证
成因:慢性失血或生血不足
临床表现:血虚证 + 筋脉失养
血虚-面白无华,爪甲不荣,眩晕耳鸣,
视物模糊;舌淡苔白,脉细
筋脉失养-手足震颤,肌肉瞬动,肢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
肝风四证鉴别表
一、内风证明显
肝阳化风:病重而险,可留后遗症
热极生风:来急去快,见于小儿高热患者
二、内风证不明显,以筋脉失养为主
阴虚动风:热病后期,伴阴虚内热
血虚动风:慢性贫血患者,伴血虚证
八、肝胆湿热证
概念:是指湿热蕴结肝胆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
• 感受湿热邪
• 嗜食肥甘及饮酒
• 脾胃湿热,蕴结肝胆
肝胆湿热证
临床表现:湿热证 + 肝失疏泄
湿热-纳呆腹胀,口苦,泛恶,大便不爽,小便短赤
肝-胁肋灼痛或胀痛,目黄,寒热往来
湿热下注-阴部瘙痒,或带下色黄秽臭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第五节 肾与膀胱病辨证
概述:肾的生理与病理
1、肾藏精,主生殖
2、肾主水
3、肾主纳气
4、肾主骨生髓
5、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
肾的主要症状
1、腰膝酸软或腰痛
2、水肿(阴水)
3、脱发、耳鸣、头晕,齿摇
4、阳痿遗精、精少不育;宫寒不孕
5、虚喘
一、肾精不足证
概念:是由于肾精不足,以致生长发育迟缓、生殖功能低下及早衰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
• 先天禀赋不足
• 后天失于调养
• 久病伤肾,房劳伤肾
一、肾精不足证
临床表现:发育迟缓 + 早衰
小儿-身体矮小,囟门迟闭,智力低下,骨骼痿软,动作迟钝
成人-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经闭不孕,性功能减退
老人-早衰,耳鸣,健忘恍惚,两足痿软,发脱齿摇,神情呆钝
舌脉-舌淡,脉细弱
二、肾阴虚证
概念:是肾阴亏虚,虚火内生表现的证候
成因:久病伤肾;热病后期伤阴
临床表现:阴虚证 + 肾虚
阴虚-五心烦热,潮热盗汗,或骨蒸发热,口咽干燥,形体消瘦
肾虚-腰膝酸软,耳鸣
男子遗精早泄,女子闭经或崩漏
舌脉-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三、肾气不固证
概念:是肾的固摄功能失职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年幼肾气未充;年高肾气亏虚
临床表现:固摄失司 + 肾气亏虚
肾亏-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耳鸣失聪
失固摄-尿后余沥不尽,或遗尿,或夜 尿频多,或小便失禁
男子滑精,早泄;女子滑胎
舌脉-舌淡苔白,脉弱
四、肾阳虚证
概念:是肾阳不足,其温煦、生殖、气化功能下降所引起的一类虚寒证候
成因:
• 久病伤肾
• 房劳伤肾
• 年高肾亏
概述:肾的生理与病理
1、肾藏精,主生殖
2、肾主水
3、肾主纳气
4、肾主骨生髓
5、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
肾的主要症状
1、腰膝酸软或腰痛
2、水肿(阴水)
3、脱发、耳鸣、头晕,齿摇
4、阳痿遗精、精少不育;宫寒不孕
5、虚喘
一、肾精不足证
概念:是由于肾精不足,以致生长发育迟缓、生殖功能低下及早衰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
• 先天禀赋不足
• 后天失于调养
• 久病伤肾,房劳伤肾
一、肾精不足证
临床表现:发育迟缓 + 早衰
小儿-身体矮小,囟门迟闭,智力低下,骨骼痿软,动作迟钝
成人-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经闭不孕,性功能减退
老人-早衰,耳鸣,健忘恍惚,两足痿软,发脱齿摇,神情呆钝
舌脉-舌淡,脉细弱
二、肾阴虚证
概念:是肾阴亏虚,虚火内生表现的证候
成因:久病伤肾;热病后期伤阴
临床表现:阴虚证 + 肾虚
阴虚-五心烦热,潮热盗汗,或骨蒸发热,口咽干燥,形体消瘦
肾虚-腰膝酸软,耳鸣
男子遗精早泄,女子闭经或崩漏
舌脉-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三、肾气不固证
概念:是肾的固摄功能失职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年幼肾气未充;年高肾气亏虚
临床表现:固摄失司 + 肾气亏虚
肾亏-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耳鸣失聪
失固摄-尿后余沥不尽,或遗尿,或夜 尿频多,或小便失禁
男子滑精,早泄;女子滑胎
舌脉-舌淡苔白,脉弱
四、肾阳虚证
概念:是肾阳不足,其温煦、生殖、气化功能下降所引起的一类虚寒证候
成因:
• 久病伤肾
• 房劳伤肾
• 年高肾亏
四、肾阳虚证
临床表现:阳虚证 + 肾亏
阳虚-面色恍白或黧黑,形寒肢冷,夜尿多,小便清长,五更泄泻
男子:阳萎、早泄、精冷
女子:宫寒不孕
肾亏-腰膝酸软
舌脉-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尺部尤甚
五、肾虚水泛证
概念:是肾阳虚衰,水湿泛溢的证候
成因:久病伤肾,肾阳虚衰,气化无权
临床表现:水泛 + 肾阳虚
水泛-身体浮肿,腰以下为甚,按之 没指,或见心悸气短,咳喘痰鸣
肾阳虚-畏寒肢冷,小便短少
舌脉-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六、肾不纳气证
概念:是肾气亏虚,纳气无权表现的证候。
成因:久病咳喘,肺虚及肾
年老肾亏
临床表现:肾虚 + 虚喘证
虚喘-咳喘无力,动则尤甚,呼多吸少
甚冷汗淋漓,肢冷面青,脉浮大
肾虚-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弱
七、膀胱湿热证
概念:是湿热蕴结膀胱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感受湿热
饮食不洁,湿热内生,下注
临床表现:尿道症 + 湿热证
尿道-尿频急、剌痛,或尿血,或挟有 砂石
湿热-发热,腰部胀痛或腹痛,尿黄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临床表现:阳虚证 + 肾亏
阳虚-面色恍白或黧黑,形寒肢冷,夜尿多,小便清长,五更泄泻
男子:阳萎、早泄、精冷
女子:宫寒不孕
肾亏-腰膝酸软
舌脉-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尺部尤甚
五、肾虚水泛证
概念:是肾阳虚衰,水湿泛溢的证候
成因:久病伤肾,肾阳虚衰,气化无权
临床表现:水泛 + 肾阳虚
水泛-身体浮肿,腰以下为甚,按之 没指,或见心悸气短,咳喘痰鸣
肾阳虚-畏寒肢冷,小便短少
舌脉-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六、肾不纳气证
概念:是肾气亏虚,纳气无权表现的证候。
成因:久病咳喘,肺虚及肾
年老肾亏
临床表现:肾虚 + 虚喘证
虚喘-咳喘无力,动则尤甚,呼多吸少
甚冷汗淋漓,肢冷面青,脉浮大
肾虚-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弱
七、膀胱湿热证
概念:是湿热蕴结膀胱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感受湿热
饮食不洁,湿热内生,下注
临床表现:尿道症 + 湿热证
尿道-尿频急、剌痛,或尿血,或挟有 砂石
湿热-发热,腰部胀痛或腹痛,尿黄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脏腑兼证
一、心肾不交证
概念:是水火既济失调所反映的证候
成因:思虑劳神太过
久病肾阴亏耗
临床表现:肾亏 + 心火
肾亏于下-腰膝酸软,遗精,口燥咽干,或五心烦热,潮热
心火亢于上-心烦不寐,心悸,或口舌生疮
舌脉-舌红,脉细数
二、心脾两虚证
概念:是心血虚与脾气虚证同时出现
成因:思虑过度
慢性失血,久病失养
临床表现:失眠证 + 气血虚证
失眠-浅睡眠,易醒
气血虚-面色萎黄或淡白无华;舌淡脉弱
心-心悸; 脾-腹胀便溏
三、心肝血虚证
概念:是心肝两藏血虚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思虑劳神,暗耗心血
失血过多,心肝失养
临床表现:血虚证 + 心肝失养
血虚-面白无华,头晕目眩,爪甲色淡
心-心悸怔忡,失眠多梦
肝-两目干涩,视物模糊,肢体麻木
舌脉-舌淡苔白,脉细
四、脾肺气虚证
概念:是脾肺两脏气虚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久病咳喘,肺虚及脾
脾气虚弱,土不生金
临床表现:气虚证 + 脾肺虚
气虚-少气懒言,神疲乏力,面白无华
脾-食欲不振,腹胀便溏
肺-咳喘无力,痰液清稀
舌脉-舌淡苔白,脉缓弱
五、心肺气虚证
概念:心肺助气行血功能减弱表现的证候
成因:久病咳喘,耗伤心肺之气
年高体弱,精气渐损
临床表现:气虚证 + 心肺功能减弱
心-心悸,胸闷气短,动则尤甚
肺-咳喘,不能平卧,痰液清稀
舌脉-舌淡苔白,脉沉弱或结代
六、肺肾阴虚证
概念:是肺肾两脏阴液亏虚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痨虫、久咳伤肺,损及肾阴
房劳过度,肾阴亏耗
临床表现:阴虚证 + 肺肾虚
阴虚-骨蒸潮热,颧红盗汗
肺-干咳少痰,声音嘶哑,痰中带血,瘰疬
肾-腰膝酸软,男子遗精
舌脉-舌红少苔,脉细数
七、肝肾阴虚证
概念:是肝肾两脏阴液亏虚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温热病后期伤阴
久病耗伤精血
临床表现:阴虚证 + 肝肾症状
阴虚-五心烦热,颧红盗汗,口咽干燥
肝-胁肋灼痛,头晕目眩
肾-腰膝酸软,耳鸣健忘
舌脉-舌红少苔,脉细数
八、脾肾阳虚证
概念:是脾肾两脏阳虚,温化失职的证候
成因:肾阳虚不能温养脾阳
久泻久痢,脾病及肾
临床表现:阳虚证 + 脾肾虚症状
阳虚-形寒肢冷,面色恍白
脾-腹部冷痛,久泻久痢或五更泻
肾-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甚面浮肢肿
舌脉-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九、肝胃不和证
概念:是肝气犯胃所引起的证候
成因:情志不遂,肝气郁滞,横逆犯胃
临床表现:胃气滞证 + 肝郁证
胃-胃脘胀痛,嗳气呃逆,吞酸嘈杂
肝-胁肋胀痛,情志抑郁,善太息
舌脉-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弦数
十一、肝脾不调证
概念:是肝气犯脾所引起的证候
成因:情志不遂,肝气郁滞,横逆犯脾
临床表现:腹部症状 + 肝郁证
脾-腹痛欲泻,泻后痛减
肝-胁肋胀痛,情志抑郁,善太息
舌脉-舌红苔薄黄,脉弦
一、心肾不交证
概念:是水火既济失调所反映的证候
成因:思虑劳神太过
久病肾阴亏耗
临床表现:肾亏 + 心火
肾亏于下-腰膝酸软,遗精,口燥咽干,或五心烦热,潮热
心火亢于上-心烦不寐,心悸,或口舌生疮
舌脉-舌红,脉细数
二、心脾两虚证
概念:是心血虚与脾气虚证同时出现
成因:思虑过度
慢性失血,久病失养
临床表现:失眠证 + 气血虚证
失眠-浅睡眠,易醒
气血虚-面色萎黄或淡白无华;舌淡脉弱
心-心悸; 脾-腹胀便溏
三、心肝血虚证
概念:是心肝两藏血虚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思虑劳神,暗耗心血
失血过多,心肝失养
临床表现:血虚证 + 心肝失养
血虚-面白无华,头晕目眩,爪甲色淡
心-心悸怔忡,失眠多梦
肝-两目干涩,视物模糊,肢体麻木
舌脉-舌淡苔白,脉细
四、脾肺气虚证
概念:是脾肺两脏气虚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久病咳喘,肺虚及脾
脾气虚弱,土不生金
临床表现:气虚证 + 脾肺虚
气虚-少气懒言,神疲乏力,面白无华
脾-食欲不振,腹胀便溏
肺-咳喘无力,痰液清稀
舌脉-舌淡苔白,脉缓弱
五、心肺气虚证
概念:心肺助气行血功能减弱表现的证候
成因:久病咳喘,耗伤心肺之气
年高体弱,精气渐损
临床表现:气虚证 + 心肺功能减弱
心-心悸,胸闷气短,动则尤甚
肺-咳喘,不能平卧,痰液清稀
舌脉-舌淡苔白,脉沉弱或结代
六、肺肾阴虚证
概念:是肺肾两脏阴液亏虚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痨虫、久咳伤肺,损及肾阴
房劳过度,肾阴亏耗
临床表现:阴虚证 + 肺肾虚
阴虚-骨蒸潮热,颧红盗汗
肺-干咳少痰,声音嘶哑,痰中带血,瘰疬
肾-腰膝酸软,男子遗精
舌脉-舌红少苔,脉细数
七、肝肾阴虚证
概念:是肝肾两脏阴液亏虚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温热病后期伤阴
久病耗伤精血
临床表现:阴虚证 + 肝肾症状
阴虚-五心烦热,颧红盗汗,口咽干燥
肝-胁肋灼痛,头晕目眩
肾-腰膝酸软,耳鸣健忘
舌脉-舌红少苔,脉细数
八、脾肾阳虚证
概念:是脾肾两脏阳虚,温化失职的证候
成因:肾阳虚不能温养脾阳
久泻久痢,脾病及肾
临床表现:阳虚证 + 脾肾虚症状
阳虚-形寒肢冷,面色恍白
脾-腹部冷痛,久泻久痢或五更泻
肾-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甚面浮肢肿
舌脉-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九、肝胃不和证
概念:是肝气犯胃所引起的证候
成因:情志不遂,肝气郁滞,横逆犯胃
临床表现:胃气滞证 + 肝郁证
胃-胃脘胀痛,嗳气呃逆,吞酸嘈杂
肝-胁肋胀痛,情志抑郁,善太息
舌脉-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弦数
十一、肝脾不调证
概念:是肝气犯脾所引起的证候
成因:情志不遂,肝气郁滞,横逆犯脾
临床表现:腹部症状 + 肝郁证
脾-腹痛欲泻,泻后痛减
肝-胁肋胀痛,情志抑郁,善太息
舌脉-舌红苔薄黄,脉弦
十二、肝火犯肺证
概念:是肝火灼,逆而犯肺的证候
成因:气郁化火
表邪入里,邪居少阳
临床表现:实火证 + 肺肝症状
实火-面红目赤,烦热口苦
肺-咳嗽阵作,痰黄粘稠,甚咳血
肝-胸胁灼痛,急燥易怒
舌脉-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概念:是肝火灼,逆而犯肺的证候
成因:气郁化火
表邪入里,邪居少阳
临床表现:实火证 + 肺肝症状
实火-面红目赤,烦热口苦
肺-咳嗽阵作,痰黄粘稠,甚咳血
肝-胸胁灼痛,急燥易怒
舌脉-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其它辨证方法
•六经辨证
第一节 六经辨证
创立者:东汉 张仲景《伤寒论》
适应范围:外感寒邪引起的发热性疾病
三阳经:太阳经 阳明经 少阳经
三阴经:太阴经 少阴经 厥阴经
一、太阳病证
太阳(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抗御外邪侵袭,为人体的藩篱
临床表现:恶寒,头项强痛,脉浮
创立者:东汉 张仲景《伤寒论》
适应范围:外感寒邪引起的发热性疾病
三阳经:太阳经 阳明经 少阳经
三阴经:太阴经 少阴经 厥阴经
一、太阳病证
太阳(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抗御外邪侵袭,为人体的藩篱
临床表现:恶寒,头项强痛,脉浮
(一)太阳经证
1、太阳中风证:外感风寒,营卫失和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自汗出,脉浮缓
1、太阳中风证:外感风寒,营卫失和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自汗出,脉浮缓
2、太阳伤寒证:寒邪侵袭,卫阳被遏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体痛,
无汗而喘,脉浮紧
二、阳明病证
表证不解 入里(胃肠):里热实证
临床表现:
身热,不恶寒,反恶热,汗自出,脉大
阳明经证-胃经实热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体痛,
无汗而喘,脉浮紧
二、阳明病证
表证不解 入里(胃肠):里热实证
临床表现:
身热,不恶寒,反恶热,汗自出,脉大
阳明经证-胃经实热
阳明腑证-大肠实热
(一)阳明经证
病机:邪热充斥阳明胃经
临床表现:
身大热,汗大出,烦渴引饮,面赤气粗,心烦,舌苔黄,脉洪大。
特点:大热 大汗 大渴 脉洪大
(二)阳明腑证
病机:热传大肠,与肠中燥屎相结
临床表现:
日晡潮热,手足汗出,脐腹胀满胀疼痛,痛而拒按,大便秘结不通,甚则神昏谵语,狂乱,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剌,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实,或沉数
特点:痞 满 燥 实
三、少阳病证
病机:邪在少阳半表半里
临床表现: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
四、太阴病证
病机:脾阳虚衰,寒湿内停
临床表现:
腹满而吐,食欲不振,腹泻,时腹自痛,喜温喜按,口不渴,舌淡苔白滑或白腻,脉缓弱
五、少阴病证
外感病后期,心肾阳衰
主症:脉微细,但欲寐
(一)少阴寒化证
病机:邪热充斥阳明胃经
临床表现:
身大热,汗大出,烦渴引饮,面赤气粗,心烦,舌苔黄,脉洪大。
特点:大热 大汗 大渴 脉洪大
(二)阳明腑证
病机:热传大肠,与肠中燥屎相结
临床表现:
日晡潮热,手足汗出,脐腹胀满胀疼痛,痛而拒按,大便秘结不通,甚则神昏谵语,狂乱,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剌,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实,或沉数
特点:痞 满 燥 实
三、少阳病证
病机:邪在少阳半表半里
临床表现: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
四、太阴病证
病机:脾阳虚衰,寒湿内停
临床表现:
腹满而吐,食欲不振,腹泻,时腹自痛,喜温喜按,口不渴,舌淡苔白滑或白腻,脉缓弱
五、少阴病证
外感病后期,心肾阳衰
主症:脉微细,但欲寐
(一)少阴寒化证
(二)少阴热化证
(一)少阴寒化证
病机:心肾阳虚,阴寒内生
临床表现:
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微细
(一)少阴寒化证
病机:心肾阳虚,阴寒内生
临床表现:
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微细
(二)少阴热化证
病机:肾水亏虚,心火上亢
临床表现:
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舌尖红赤,或舌绛少苔,脉细数。
六、厥阴病证
病机:寒热交错,厥热胜复
临床表现: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
七、六经病证的传变
(一)传经
1、循经传:
2、越经传:
3、表里传:
(二)合病:二经以上同时出现
(三)并病:一经未罢,另一经又现
(四)直中:不从阳经,直中阴经
病机:寒热交错,厥热胜复
临床表现: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
七、六经病证的传变
(一)传经
1、循经传:
2、越经传:
3、表里传:
(二)合病:二经以上同时出现
(三)并病:一经未罢,另一经又现
(四)直中:不从阳经,直中阴经
第二节 卫气营血辨证
创立者:清朝-叶天士《温热论》
适用范围:外感温热病
理论来源:《内经》
《伤寒论》
卫 气 营 血
表 ( 里 )
肌肤 六腑 血液(五脏)
一、卫分证
病机:温热病初期,邪犯肺卫
临床表现:
发热,微恶风寒,常伴头痛,咳嗽,口干,微渴,咽喉痛,舌边尖红,脉浮数。
创立者:清朝-叶天士《温热论》
适用范围:外感温热病
理论来源:《内经》
《伤寒论》
卫 气 营 血
表 ( 里 )
肌肤 六腑 血液(五脏)
一、卫分证
病机:温热病初期,邪犯肺卫
临床表现:
发热,微恶风寒,常伴头痛,咳嗽,口干,微渴,咽喉痛,舌边尖红,脉浮数。
二、气分证
病机:表邪内传入里,正盛邪实
临床表现:
发热,不恶寒反恶热,口渴尿黄,舌红苔黄,脉数。
热邪壅肺
热扰胸膈
胃热亢盛
热结肠道
临床表现
1、热邪壅肺:咳喘气粗,胸痛,咯黄痰
2、热扰胸膈:心烦懊恼,坐卧不安,甚则 膈上如焚
3、胃热亢盛:壮热,大渴,大汗,脉洪大
4、热结肠道:日晡潮热,大便秘结,腹痛 拒按,舌苔黄燥或黑而干焦
三、营分证
病机:邪热内陷,劫伤营阴
临床表现:
身热夜甚,口不甚渴或不渴,心烦不寐,甚或神昏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无苔,脉细数
四、血分证
病机:病邪深入血分,生风动血
临床表现:
身热夜甚,躁扰不宁,甚或昏狂,斑诊显露,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或见抽搐,角弓反张,或手足蠕动;舌深绛或绛紫,脉细数。
第三节 三焦辨证
创立者: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
适应范围:温热病 湿温病
理论来源:《内经》《伤寒论》《温热论》
上焦: 心肺
创立者: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
适应范围:温热病 湿温病
理论来源:《内经》《伤寒论》《温热论》
上焦: 心肺
中焦: 脾胃
下焦: 肝肾
一、上焦病证
(1)温病初起,邪袭肺卫:
发热,微恶风寒,咳嗽,脉浮数
(2)热邪壅肺,肺失宣降:
高热,咳喘气粗,口渴,舌红苔黄,脉数
(3)肺卫之邪,逆传心包:
身灼热,神昏 谵语,舌蹇肢厥,舌红绛
二、中焦病证
(1)阳明燥热,里热炽盛:
①壮热,口渴,汗大出,脉洪大(经热证)
②日晡潮热,腹胀满硬痛,便秘,脉沉实 (腑实证)
(2)太阴湿热:
①身热不扬,汗出不解,苔黄腻,脉濡数
(湿热薰蒸)
②脘腹痞闷,肢体困重,泛恶欲吐,大便溏泄
(湿阻气机)
三、下焦病证
(1)肾阴耗损,虚热内扰:
身热颧红,手足心热甚于手背,舌绛,脉细数,舌燥咽干,耳聋,神倦,脉虚
(2)虚风内动:
手足蠕动或瘛疭;或心烦不寐,心憺憺大动
•4、都认为外感病的发展过程是由轻到重,由浅入深
•7、卫气营血、三焦辨证是对六经辨证的很好发挥和补充,更符合现代临床实际
一、上焦病证
(1)温病初起,邪袭肺卫:
发热,微恶风寒,咳嗽,脉浮数
(2)热邪壅肺,肺失宣降:
高热,咳喘气粗,口渴,舌红苔黄,脉数
(3)肺卫之邪,逆传心包:
身灼热,神昏 谵语,舌蹇肢厥,舌红绛
二、中焦病证
(1)阳明燥热,里热炽盛:
①壮热,口渴,汗大出,脉洪大(经热证)
②日晡潮热,腹胀满硬痛,便秘,脉沉实 (腑实证)
(2)太阴湿热:
①身热不扬,汗出不解,苔黄腻,脉濡数
(湿热薰蒸)
②脘腹痞闷,肢体困重,泛恶欲吐,大便溏泄
(湿阻气机)
三、下焦病证
(1)肾阴耗损,虚热内扰:
身热颧红,手足心热甚于手背,舌绛,脉细数,舌燥咽干,耳聋,神倦,脉虚
(2)虚风内动:
手足蠕动或瘛疭;或心烦不寐,心憺憺大动
•4、都认为外感病的发展过程是由轻到重,由浅入深
•7、卫气营血、三焦辨证是对六经辨证的很好发挥和补充,更符合现代临床实际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