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考试哲学知识:存在就是被感知
18世纪英国经验派哲学家巴克莱在《人类知识原理》中提出的关于存在与感知关系的命题。这个命题是巴克莱唯心主义经验论三大命题中的第二个,是他整个哲学的核心命题。“存在就是被感知”在巴克莱那里是逻辑地从“物是观念的集合”这一命题中推演出来的。在巴克莱看来,既然外界存在的对象都只是感官所感知的“观念的集合”,那么它们的存在当然也就离不开心灵的感知,或者说存在于心灵之中。他说道,天上的星辰,底墒的山川景物,宇宙中的一切物体,在心灵以外都无独立的存在;它们的存在就在于其为心灵所感知,所认识。我写字用的这张桌子所以存在,只是因为我看见它、摸着它;我在走出书房后,如果我还说它存在,我的意思就是说,我如果还在书房中,我原可以看见它。
很明显,这里巴克莱是从“我”出发来理解“感知”和“存在”的。但这样一来,他立刻就面临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如何解释事物存在的连续性?因为事情很清楚,“我”的感知总是间断性的,如果事物只存在于“我”的感知中,那么事物的存在就要因此失去连续性了。这个结论是常识和理智所不允许的。为了消除这个矛盾,巴克莱别无他法,只有设法跳出唯我论的圈子。着就是说,在承认“我”存在的同时,也承认其他心灵的存“在。这样,当“我”不去感知时,外界事物仍可以存在于其他感知它们的心灵中。于是,他宣称,他所谓“心灵”,不是指个别的心灵,而是指一切的心灵。巴克莱原来以为这样一来,就可以使自己的哲学摆脱困境了。其实不然。因为只要他抱住“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一公式,那么在“我”以外的一切事物包括其他心灵在内就都不能离开“我”而存在,都只不过是“观念的结合”、是“物”。这样以“物”证“物”的逻辑上是无效的。
而且,即便认可他这一修补,问题也还是无法解决。因为他既承认了“我”的感知的间断性,也就必须承认别人感知的间断性,而间断性的总和并不等于连续性。因此事物存在的连续性仍然得不到说明。在这重重困难之下,巴克莱终于找到了一条出路,就是:承认一种不同于有限心灵的“无限心灵”即上帝的存在。这样,由“我”到上帝,巴克莱就从主观唯心主义走向了客观唯心主义。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