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总论答案
答案:
一、填空题
1.寄生虫
2.兼性寄生虫
3,永久性寄生虫
4.终宿主
5.夺取营养和影响营养吸收 机械性损害 毒素作用 免疫病理
6.形态 生理和生物化学 免疫学 幼体增殖
7.压迫组织 堵塞腔道 破坏细胞
8.经口 直接经皮肤 经媒介昆虫叮咬 经接触.经胎盘
9.免疫反应
10.互利共生 片利共生 寄生生活
11.直接型 间接型 是否需要中间宿主
12.寄生虫体内和体表抗原 线虫的蜕皮液 绦虫的囊液 代谢产物
13.低
14.受体封闭限制寄生虫侵入宿主细胞 抗体依赖细胞杀伤作用由经典的补体途径介导抗体杀伤寄生虫
15.淋巴因子活化效应细胞 细胞毒淋巴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
16.体内寄生虫 体外寄生虫
17.患者 带虫者 感染动物
18.免疫逃避 免疫抑制 寄生虫抗原性或免疫源性改变
19.永久性寄生虫 暂时性寄生虫20.兼性寄生虫 专性寄生虫
21.医学蠕虫 医学昆虫 医学原虫
22.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23.地方性 季节性 自然疫源性
24.生活史 第一 第二
25.疟原虫 细粒棘球绦虫 猪带绦虫 弓形虫 旋毛虫
26.血吸虫 钩虫 粪类圆线虫
27.自体内感染 自体外感染
28.伴随免疫、血吸虫、带虫免疫、疟原虫
29.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30.不被感染,具有免疫力,隐性感染,寄生虫病
31.虱,疥螨,蠕形螨
32.疟原虫病、黑热病、弓形虫病
二、单选题
1.A 2.A 3.C 4.E 5.E 6.A 7.A 8.D9.A 10.E 11.B 12.D
13.E 14 .D 15.B 16.B 17.D 18.A 19.D 20.D 21.A 22.A 23.E 24.E 25.C 26.D 27.C
三、名词解释
1.寄生生活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就营养、居住和利害关系来看,其中一种生物从中获利、生存,而另一种生物受到损害。获利并生存的动物叫寄生虫,受害的一方叫宿主。寄生虫通过夺取营养、摄取、消化和吸收宿主组织、机械性损害、有毒的代谢产物毒害作用和免疫病理作用等综合作用损害宿主。
2.保虫宿主 寄生在人体内的某些寄生虫,还可寄生在某些脊椎动物,这些动物是寄生虫的正常宿主,是人体寄生虫病的重要传染源,就人的动物源性感染来说,它们是一种贮藏所。如感染血吸虫的牛和鼠。
3.感染阶段 寄生虫侵人人体,并在体内能继续发育或繁殖的阶段叫感染阶段。只有达到感染阶段,才能感染人。如肝吸虫的感染阶段是囊蚴,人只有食人含活囊蚴的淡水鱼才被感染,其他阶段即使进入人体,也不能存活和建立感染。
4.生活史 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繁殖及宿主转换的整个过程。包括寄生虫感染阶段侵入人体,移行到寄生部位,并继续发育、繁殖,通过不同途径排出体外,在外界或中间宿主和媒介昆虫体内发育为感染阶段的全部过程。如:肝吸虫的感染阶段为囊蚴,被人食人后在十二指肠脱囊为童虫,移行至肝胆管,发育为成虫,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经过在第一、第二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最后发育为囊蚴。
5.寄生虫病的地方性流行 寄生虫病的流行有明显的地方性,影响地方性流行的因素主要有:①自然因素(如气候条件,多数寄生虫病流行与分布在温暖、潮湿的地方)、②生物因素(如与中间宿主或媒介节肢动物的地理分布有关,血吸虫病的流行与中间宿主钉螺的地理分布相符合)和③社会因素(如人群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肺吸虫病流行于生吃或半生吃石蟹或蜊蛄的地区,钩虫病流行在用新鲜人粪施肥的农作物地区)。
6.寄生虫病的季节性流行 寄生虫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影响寄生虫病季节性流行的主要因素有:①温度和湿度的影响,使大多数寄生虫感染主要在温暖潮湿季节;②由医学节肢动物传播的寄生虫病的传播季节与其节肢动物出现的季节一致,如间日疟原虫流行在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等传疟蚊种出现的季节;③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因季节而异,如春夏季田间操作多,易感染钩虫病。急性血吸虫病常出现在夏季,因生活和生产活动接触疫水而感染。
7.人兽共患病 有的寄生虫寄生在人体,又可寄生在某些脊椎动物(包括家畜和野生动物),人和动物体内的寄生虫可互为传染来源,在人与脊椎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寄生虫病叫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如旋毛虫病和血吸虫病均为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8.幼虫移行症 有些动物体内寄生的蠕虫幼虫侵人非正常宿主(包括人体)内,发育受阻,不能发育为成虫,但可在人体或脊椎动物体内长期移行,破坏组织,引起疾病。如斯氏狸殖吸虫可引起皮肤和内脏幼虫移行症。
9.带虫者 有些人虽然体内有寄生虫寄生,但无临床症状,而用常规的实验诊断方法却可检出,并可成为传染的来源。带虫者是否出现症状与感染的虫数、人体的免疫状态和营养健康状况等因素有关。如许多蛔虫感染者表现为带虫状态。
10.异位寄生 有些寄生虫在主要寄生部位以外的组织或器官内寄生,并造成损伤。如卫氏并殖吸虫主要寄生在肺,也可寄生在皮下和脑等部位。
11.隐性感染 机会致病寄生虫感染人体后,通常不出现临床症状,而用常规的实验诊断方法又不易查出病原体的一种寄生现象。如健康人群中弓形虫和卡氏肺孢子虫感染多为隐性感染。
12. 某些幼虫在宿主体内移行,在进入正常的寄生部位之前,滞留在其它部位,停止发育或发育缓慢,当受到外界刺激后,再进入正常寄生部位继续发育,这种现象就称迁延移行现象。
13.某些蠕虫成虫或原虫某一发育阶段既可寄生于人体,也可寄生于某些脊椎动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传播给人。在流行病学上称这些动物为保虫宿主。
14.是研究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活动和生存繁殖规律,阐明寄生虫与人体及外界因素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15. 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
16.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在营养上互相依赖,长期共生,双方有利。
17. 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这种关系称寄生关系。
18. 过寄生生活的多细胞的无脊椎动物和单细胞的原生生物则称寄生虫。
19.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受益的一方称为寄生物,另一方称为宿主。
20. 寄生虫只能选择性地寄生于某种或某类宿主,寄生虫对宿主的这种选择性称为宿主特异性。
21.是研究寄生虫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从不同生态组织层次又可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几个分支。对寄生虫生态的研究是为了掌握其发生、发展规律,找出其生存的有利和不利因素,针对薄弱环节,制定切实可行的防制措施。
22. 是指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整个过程。
23. 寄生虫进入宿主体内后如果能够定居、生存与繁殖而建立感染,但宿主未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此时称为寄生虫感染。
24. 寄生虫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中,具有感染人体能力的阶段。
25. 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但可传播病原体 ,称为带虫者。
26.人体感染寄生虫后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称为寄生虫病。
27. 是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既没有临床表现,又不易用常规方法检获病原体的一种寄生现象。
28.无性生殖世代与有性生殖世代交替进行,称为世代交替。
29.是指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30.是指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寄生的第一个宿主。
31.是指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寄生的第二个宿主。
32. 是指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33. 某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不能发肓为成虫,长期保持幼虫状态,当此幼虫期有机会再进入正常宿主体内后才可继续发育为成虫,这种非正常宿主称为转续宿主。
34. 是指一些寄生蠕虫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人或动物)后,不能发育为成虫,这些幼虫在体内长期移行造成局部或全身性的病变。
35. 是指一些寄生蠕虫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人或动物)后,不能发育为成虫,这些幼虫在体内长期移行造成局部或全身性的病变。以皮肤损害为主。
36. 是指一些寄生蠕虫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人或动物)后,不能发育为成虫,这些幼虫在体内长期移行造成局部或全身性的病变。以有关器官损害为主。
37.完成生活史需要中间宿主的蠕虫。
38.完成生活史不需要中间宿主的蠕虫。
39.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整个过程,其中,不需要中间宿主,虫卵或幼虫在外界发育到感染期后直接感染人体。
40. 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整个过程,其中、完成生活史需要中间宿主、幼虫在其体内发育到感染期后经中间宿主感染人体的。
41.寄生于宿主体表的寄生虫。
42.寄生于宿主肠道、组织或细胞内的寄生虫。
43.寄生虫因吸食时暂时侵袭宿主的。
44.寄生虫其成虫期必须过寄生生活的。
45. 因偶然机会进入非正常宿主体内寄生的寄生虫。
46. 生活史各个阶段或某个阶段必须营寄生生活的寄生虫。
47.既可营自生生活,又能营寄生生活的。
48.寄生虫在宿主体内通常处于隐性感染状态,但当宿主免疫功能受累时,可出现异常增殖且致病力增强。
49.宿主感染蠕虫或原虫可降低对异种抗原的免疫反应现象。
50.在寄生虫的抗原中,能引起宿主对体内寄生虫或对再感染产生保护性免疫作用的抗原。
51.宿主能消除体内寄生虫,并对再感染产生完全的抵抗力。
52.大多数寄生虫感染可引起宿主对再感染产生一定程度的免疫力,但是对宿主体内原有的寄生虫不能完全被清除,维持在一个低水平,临床表现为不完全性免疫,主要表现为带虫免疫和伴随免疫。
53.有些寄生虫感染可诱导一种特异性免疫应答,它可杀伤体内的寄生虫,当不能消除全部寄生虫,体内仍残留少量寄生虫,可导致临床症状消失,并具有抗再感染的抵抗力,一旦体内寄生虫全部被消灭,体内获得的免疫力便会逐渐消失。
54.寄生虫与宿主在长期相互适应的过程中,有些寄生虫能逃避宿主的免疫效应的现象。
55.在血吸虫感染时,活的成虫可使使宿主产生获得性免疫力,这种免疫力对体内原有的成虫不发生影响,可以存活下去,但对再感染时侵入的童虫有一定的抵抗力,称谓伴随免疫。
56.有人体寄生虫寄生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带虫者和储存宿主。
57.寄生虫从传染源传播到易感宿主的过程。
58.对寄生虫缺乏免疫力的人。
59.某些寄生虫病患者反胃、呕吐时,肠道的逆蠕动将虫卵或孕节反入胃中引起感染,或者虫卵在小肠内孵出幼虫,发育为成虫。这种感染方式称自体内重复感染。
60.蛲虫在人体肛周产卵,虫卵可在肛门附近孵化,幼虫经肛门进入肠内寄生部位发育成成虫,这种感染称逆行感染。
61.每克粪便中的虫卵数,可以反应人体感染寄生虫的严重程度。
四.问答题
1.寄生虫经多种途径感染宿主后,其抗原物质可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可清除或杀伤宿主体内的寄生虫,或抑制寄生虫的生长、发育、繁殖,并对同种寄生虫的再感染也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研究抗寄生虫的获得性免疫在鉴定寄生虫种株、了解寄生虫致病、免疫学诊断、寄生虫病流行病学和防治,以及研制抗寄生虫感染的疫苗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2.寄生虫生活史是指寄生虫发育的整个过程。即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及宿主转换的全部过程。寄生虫完成生活史需要有适宜宿主和外界环境条件,包括寄生虫的感染阶段侵入宿主,在宿主体内移行、寄生、离开宿主的方式以及所需的各种宿主,或传播媒介等。蠕虫的生活史包括自卵经幼虫到成虫的发育过程,依是否需中间宿主分为两大类型:在发育过程中不需要中间宿主的为直接型,其虫卵在外界适宜的环境中发育成具有感染性的虫卵或幼虫,经口或皮肤侵入终宿主,发育为成虫,此类蠕虫称土源性蠕虫,肠道线虫多属此类蠕虫。发育过程需要中间宿主的为间接型,其幼虫需在1个或1个以上的中间宿主体内发育为感染期幼虫,再感染终宿主,此类蠕虫称生物源性蠕虫,吸虫、棘头虫、大部分绦虫、组织内线虫多属此类。
3.(1)夺取营养:寄生虫从宿主获取营养,可通过夺取营养物质致宿主营养损耗,抵抗力降低,如蛔虫和某些绦虫。
(2)机械性损伤:寄生虫在其寄生局部造成阻塞、压迫及其它物理损害,如囊尾蚴和棘球蚴压迫组织,蛔虫阻塞胆管,钩虫的钩齿或板齿致肠粘膜损伤。
(3)毒性作用与过敏反应:寄生虫的分泌物、排泄物及代谢产物可对宿主产生化学刺激或诱发超敏反应,前者如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分泌溶组织酶致肠粘膜形成溃疡,后者如血吸虫虫卵可溶性抗原引起虫卵肉芽肿形成肝、肠病变。
4.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可概括为三方面:
(1)自然因素:地理环境、温度、湿度、光照、雨量等自然因素可通过影响寄生虫生活史中在外环境的发育及影响相应的生物如中间宿主和媒介昆虫的生态,而直接或间接对寄生虫病流行产生重要影响。
(2)生物因素:寄生虫发育所涉及的储蓄宿主、中间宿主、媒介昆虫或媒介植物,甚至包括这些生物的天敌和致病微生物,构成了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复杂生态系统。广义言之生物因素亦可被视为自然因素。
(3)社会因素:社会的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卫生水平;以及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寄生虫病流行;另外对寄生虫病流行的人为介入,如防治工作的开展,也是重要影响因素。
5.寄生虫病作为病原生物所致的一类疾病,其流行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
(1)传染源:寄生虫病患者、带虫者及保虫宿主构成寄生虫病的传染源;广义地说还包括有感染阶段的寄生虫病原存在的外环境。但有些寄生虫感染的早期尚不构成传染源,如疟疾患者在血中配子体出现之前;也有些在晚期不再排出病原体,如晚期血吸虫病等。
(2)传播途径:指感染阶段的寄生虫病原侵人人体的途径。人体感染寄生虫病的途径和方式主要有:经口感染、经皮肤感染、经媒介昆虫感染、经接触感染、经胎盘感染。除以上较常见的感染方式以外,尚有其它一些途径致寄生虫感染,如输血感染、吸入感染、自体感染等。
(3)易感人群:一般说来,人对人体寄生虫普遍易感,而一些特定人群,如儿童从非流行区进入流行区即以前未曾接触该病原的人群尤其易感。
6.(1)地方性:受地理环境和中间宿主及媒介昆虫等因素的影响,寄生虫病有明显地域性,多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如由于有中间宿主钉螺存在等因素,日本血吸虫病在我国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2个省、市、区;西北高寒地区因外界环境不适宜钩蚴发育,而无钩虫病流行。
(2)季节性:与寄生虫生活史中存在外环境发育和中间宿主及媒介昆虫体内发育过程有关,如蚊媒传播的疟疾与蚊的季节消长呈相关关系;肠道线虫虫卵在气温适合的季节能较快发育至感染期。
7.寄生虫的生活史因虫种而异各具特点,影响流行的因素多种多样,因而必须根据每种寄生虫病的流行特征采取防治措施,从一个或多个环节中止流行,从而控制或消灭寄生虫病。
(1)控制传染源 可通过治疗患者、普查普治带虫者,查治或适当处理保虫宿主,达到控制和消灭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针对各种寄生虫病传播的不同途径,采取综合措施,搞好环境和个人卫生,加强粪便和水源管理,消灭及控制媒介节肢动物和中间宿主。
(3)保护易感者 对流行的特定易感群体和个体以及初进入流行区的来自非流行区人群采取必要防护措施,如应用防护用品和驱避剂及预防服药并进行寄生虫病防治的健康教育,提高防病意识。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