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濒湖脉学
濒湖脉学
李时珍曰宋有俗子杜撰脉诀鄙陋紕缪医学习诵以为权舆建臻颁白脉理竟昧戴同父常刊其误先考月池翁著四诊发明八卷皆精诣奥室浅学未能窥造珍因撮粹撷华僣撰此书以便习读为脉指南之医病之家咸以脉为首务不知脉乃四诊之末谓之巧者尔上士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
明嘉靖甲子上元日谨书于濒湖薖
编写说明
《濒湖脉学》为明代李时珍为纠正五代高阳生《脉诀》之误,汲取其父李言闻《四诊发明》(未刊行)中有关脉学内容,并参以诸家学说及自己的临证经验编撰而成。李时珍号濒湖,故书名《濒湖脉学》。
该书分两部分,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了浮、沉、迟、数入地无门27种脉象。其中同类异脉的鉴别和各脉主病均编成七言歌诀,便于读者背诵,后半部分为李闻根据宋·崔嘉彦的《紫虚脉诀》加以删补而成,全面论述了脉象机理、诊脉法、五脏平脉、辨脉提纲、各种脉体状、脉象主病等问题。原书语言简炼,易诵易记,为广大医者推崇。
但是由于书中古词、术语较多,对于现代读者,特别是初学中医者来说,有些内容比较难懂,所以在原书的基础上对较难懂的字词给予注释。语译部分基本保留原北京中医医学院诊断教研组的原翻译。书后附中国书店1985年出版的《濒湖脉学》(张绍棠味古斋)影印本(部分),以供读者参阅。
本书在注释过程中参考引用部分书刊文献资料,其中有《中医诊断学》邓铁涛主编,在此向原作者表示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在编撰过程中难免有不足之处,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便今后修订改正。
作者
濒湖脉学
浮(阳)
浮脉①:举②之有余,按之不足。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聂聂。如循榆荚。如水漂木。如捻葱叶。
[原注]浮脉法天,有轻清在上之象,在卦为乾,在时为秋,在人为肺,又谓之毛,太过则中坚,旁虚如循难羽,病在外也,不及则气来毛微,病在中也。
脉诀言,寻之如太过,乃浮兼洪紧之象,非浮脉也。
[释译]浮脉是浮现于寸口部的一种脉象。用手指轻轻地按它,即感觉跳动很明显;用手指重重地按它,即感觉它的动力不足。假使用比喻来说,它的跳动情况,好象微小的风吹动鸟背上的羽毛,轻飘飘地振动着;也好象摸到飘动着的榆荚(亦称榆钱)一样,力量是很轻微的;又好象木浮水面,是浮而不实的;还如同手捻葱叶一样,轻手捻时,感觉它是圆软的,用力捻时,则感觉抵抗力差多了。
体状诗 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释译]脉的种类很多,惟独浮脉是行走在肌肉之上的。它的博动象榆荚那样的轻飘,又象羽毛那样的轻软。
在秋季的三个月内出现浮脉是合乎时令的,一般属正常脉,是健康的征象,不属于病脉。若久病之后,反见浮脉,却是可怕的。因为久病之后,正气必然受到损伤,致使气血的运行不能通畅,应当出现沉脉;如果相反地出现了浮脉,说明阳气已不能潜藏,病情严重。
相类诗 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⑤;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
[原注]浮而有力为洪 浮而迟大为虚 虚甚为散 浮而无力为芤 浮而柔细为濡
[释译]浮脉的轻浮,如同木浮水面一样;如果浮脉脉形较大而中间空虚的,便是芤脉;洪脉跳动有力,在指下拍拍而动,但是仔细按一下,则可以发现在它跳起的时候,比较急迫有力,而下落的时候,却是慢而无力了。
手指对于浮脉的感觉,就象指捻葱叶一样,是很柔软的;虚脉的形态是浮而大,跳动较慢,重按的时候,就有豁然而空的感觉;脉虽见浮象,但感到细小而柔软的,便是濡脉;散脉,脉形极大,脉势极弱,指下的感觉好象触到散漫飞舞的杨花,轻软到极点,似乎有脉,又似乎没有脉,隐隐约约地捉摸不定。
主病诗 浮脉为阳③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④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原注]浮脉主表 有力表实 无力表虚 浮迟中风 浮数风热 浮紧风寒 浮缓风湿 浮虚伤暑 浮散劳极
[释译]浮脉属于阳脉之类,出现浮脉的疾病,就是病在体表。脉浮而跳动缓慢的,是中风病;脉浮而跳动较快的,是阳气亢盛的外感热病;浮而无力的,是血虚病。
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在掌后高骨处,名为关部,关前为寸部,关后为尺部。如果寸部出现浮脉时,其病多为头痛、目眩,或发生内风外风等证候,或者是胸部有风痰积聚;因关部脉在右手属脾、土地,在左手属肝、木,所以关部脉浮多为脾土衰弱,或者是肝木过旺;尺部脉属肾,肾是兼理二便的,所以尺部脉浮在肾病较严重时多见,从而常伴有小便、大便的排泄不爽利的证候。
注:① 手指轻按寸口部,感觉跳动明显的,称为浮脉。浮脉跳动有力的,多 是外感实症;跳动无力的,多是气血虚症。例如:风寒病脉浮紧,风热病脉浮数,都是外感实症;失血病脉浮芤,中风病脉浮迟,气虚病脉浮虚,虚劳病脉浮散,都是气血虚症。
举、按、寻:诊脉时运用指力的轻重和挪移,以探索脉象一种手法。“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滑拍仁《诊家枢要》)
浮脉为阳:脉象可以分为阴阳两大类。表现正气旺盛的脉象,称为阳脉,如浮、数、实、长、洪、紧、动、促等。表现正气不足的脉象,称为阴脉,如沉迟、涩、虚、短、微、缓、革、濡、弱、散细、伏、结、代等。还有表现虚中夹实的牢脉属阴中阳脉;表现实中夹虚的滑、芤、弦等脉,为阳中阴脉。这种分类方法,主要是说明脉的虚实问题。
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的问题大致是寸部诊上焦头面、胸中(心、肺)病,关部诊中焦肝胆脾胃病,尺部诊下焦、肾与命门病。
芤:(kou,阴平)音抠,古书上指葱。芤脉,中医脉诊中一种。
沉(阴)
沉脉①:重手按至筋骨乃得。如绵裹砂,内刚外柔。如石投水,必极其底。
[原注]沉脉法地,有源泉在下之象,在卦为坎,在时为冬,在人为肾,又谓之石,亦曰营,太过则如弹石,按之益坚,病在外也,不及则气来虚微去,如数者,病在中也。
脉诀言,缓度三关,状如烂绵者非也,沉有缓数及各部之沉烂。
绵乃弱脉,非沉也。
[释译]手指用力重按至筋骨才觉得跳动的,称为沉脉。切诊沉脉时,轻按不觉脉动,重按才觉有脉,正如同绵絮裹砂一样,外面是软的,里面是硬的;又好象投石于水中,必定要摸到水底才能摸到。
体状诗 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耎②滑匀,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释译]水的性质善于下行,沉脉的性质也和它同样。沉脉深藏在筋骨之间,它的跳动如果滑利均匀,而在一年四季之中见于女子寸部或男子尺部脉者,便称为平脉(正常脉)。
相类诗 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推筋着骨寻;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释译]一般的沉脉靠近筋骨,跳动均匀;伏脉比一般的沉脉更深入,必须重力按到筋骨上才能寻得到;沉细软弱如绵的为弱脉;脉象弦硬而且长大的为牢脉。
主病诗 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尺部浊遗并泄痢,肾虚腰及下元痌③。
[原注]沉脉主里 有力里实 无力里虚 沉则为气 又主水畜 沉迟痼冷 沉数内热 沉滑痰食 沉涩气郁 沉弱寒热 沉缓寒湿 沉紧冷痛
[释译]沉脉潜藏深部,为水饮内蓄于阴经的疾病。沉数为内热,沉迟为内寒,沉滑为有痰,沉而无力为气虚,沉而有力为体内有寒邪积滞。
寸部是候胸中(上焦)病的,寸部沉滑,证明胸中有痰饮停留;关部是候中焦病的,关脉沉迟,证明中焦(脾胃)有寒邪壅滞,气血不通,不通则痛;尺部是候下病的,尺部脉沉,证明是肾亏,可能有尿浊、遗尿病,或发生泄泻痢疾,以及腰部和下腹作痛等下焦病症。
注:① 手指用力重按寸口部方觉有脉跳动的,名为沉脉。常主体内的各种疾 病。沉脉无力的为虚证;沉脉有力的为实证。脉沉伏于筋骨之处的,为伏脉;沉细无力,为弱脉;沉大而硬的,为牢脉。
耎:(ruan,上声)音软,与“软”同。
痌:恫,(tong,阴平)音通,与痛字通。
迟 (阴)
迟脉①:一息②三至,去来极慢。
[原注]迟脉为阳不胜阴,故脉来不及。
脉诀言,重手乃得,是有沉无浮,一息三至,甚为易见。而曰:隐隐曰状且难,是涩脉矣,其谬可知。
[释译]在一呼一吸之的时间内,脉跳动三次的,名为迟脉。迟脉的跳起和下落过程非常慢的。
体状诗 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原。
[释译]迟脉的跳动,在一息之间,只有三次。出现迟脉的病,多数是阳虚阴盛、气血不足的虚寒病。发现迟脉时,还须要注意它的脉位,是浮呢,还是沉?以分别病位是在表,还是在里。浮迟,即为表寒;沉迟,即为里寒。若要消除阴寒之邪,则必须用辛温或辛热的药,补益人体阳气的根源。使阳气旺盛,寒气消退。
相类诗 脉来三至号为迟;小快于迟作缓持;迟细而难知是涩;浮而迟大以虚推。
[原注]三至为迟 有力为缓 无力为涩 有止为弦 迟甚为败 浮大而耎为虚
黎氏曰:迟小而实,缓大而慢,迟为阴盛阳衰,缓为卫盛营弱,宜别之。
[释译]脉来一息三至的为迟脉;比迟脉稍快的为缓脉(一息四至);迟而细小,并跳动不流利的为涩脉;迟脉浮大无力的为虚脉。
主病诗 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癥瘕仔细看。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原注]迟脉主脏 有力冷痛 无力虚寒 浮迟表寒 沉迟里寒
[释译]迟脉多由内脏发生病变或者由于痰多气滞,以致气血行之不畅而产生。迟脉常表现为内部阴寒之病,因而见到迟脉,必须仔细观察,是否有寒邪久伏的顽症或腹中积块的癥瘕等病。脉迟而有力的,是因内部有寒痛;脉迟无力的,定是虚寒病。
寸部沉迟的,必定是上焦虚寒;关部沉迟的,为中焦寒痛剧烈;尺部沉迟的,多是肾虚、腰脚沉重、溲便失禁,以及疝气发作痛牵睾丸等病。
注:① 迟脉的特点,是一息三至。迟而有力的,由于邪盛气滞;迟而无力 的,由于阳虚气弱。出现迟脉的病,以寒症居多。
②一息:一呼一吸为一息,医生以自己一呼一吸的时间计算病人脉博的至数,一息四至为正常脉(约72~80次/分)。
数(阳)
数脉①:一息六至,脉流薄疾。
[原注]数为阴不胜阳,故脉来太过焉,浮沉迟数,脉之纲领。素问、脉经皆为正脉。脉诀:立七表八,里而遗数,脉止调于心脏。其妄甚矣。
[释译]数脉的跳动,是一息六次。说明血脉的流动是非常快的。
体状诗 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浮沉表里人虚实,惟有儿童作吉看。
[释译]数脉的跳动,常常是一息六次。病见数脉的,多是阳气亢盛,阴液不足的热病,每有神志狂乱,烦躁不安等证。浮而数为表热;沉而数为里热;数而无力为虚热;数而有力为实热。惟独儿童的脉息在健康时,亦是较快的,这是生理的现象,所以一息六至,也当作平脉看待。
相类诗 数比平人多一至,紧来如数似弹绳;而时止名为促;数见关中动脉形。
[原注]数而弦急为紧 流利数甚为极 数见关中为动
[释译]正常人的脉博,是一息四至或五至。数脉比正常人的脉博跳得快,每一息中要再多跳一次。和数脉同类的还有紧脉、促脉和动脉。紧脉的搏动,如同触到被弹动绷紧的绳索一样,是比较硬而有劲的;数脉中带有歇止的,名为促脉;数脉出现在关部的称为动脉。
主病诗 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
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阴降火汤。
[原注]数脉主腑 有力实火 无力虚火 浮数表热 沉数里热 气口数实肺痈 数虚肺痿
[释译]数脉属于阳类脉。有数脉的病,可知他是热性病。热性病又多是心火过旺或肝胆之火过旺所致,所以治疗时应当以治心火或肝胆之火为主。实热病,治宜凉药泻火;虚热病,治宜温约滋补。患肺病的人在深秋时,出现数脉,却是可怕的。因为肺脏属金,秋天又为金气当令,而数脉必见于火盛之病中,火与金有相克关系,金被火克,可能病转严重。
寸部脉数,证明热在上焦,其病多为咽喉口舌生疮、吐血、咳嗽、肺痈等症;关部脉数,即是胃火或肝火过旺;尺部脉数,为肾阴不足,肝胆之火上升,治宜滋阴降火。
注:① 数脉:一息脉动六次的,为数脉;数:(shuo,去声)音硕。诊数脉宜辨虚实:数脉有力的,为实热病;数脉无力的,为阴虚病。惟独小儿之脉平时跳动较快,脉见六至,不属数脉,必须注意。另外,在虚寒病中如果出现数脉,必定正气已很衰弱,并非内部有热。
滑(阳中阴)
滑脉①: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如珠之应指,漉漉如欲脱。
[原注]滑为阴气有余,故脉来流利如水脉者,血之府也,血盛则脉滑,故肾脉宜之。气盛则脉涩,故肺脉宜之。
脉诀云:按之即伏,三关如珠,不进不退,是不分浮滑、沉滑,尺寸之滑也。今正之。
[释译]滑脉,好象在来时之前有所畏却,速来速去,不敢逗留。它很流利地滚动,类似圆滑的珍珠从指下一滑而过,流动极速,欲脱手而去。
体状相类诗 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惟看至数间。
[原注]滑则如珠 数则六至
[释译]滑脉的跳动象珍珠那样的圆滑,往来流利,进退极快;滑脉和数脉不同,滑脉只是往来流利,但在每息中的至数并不增加,而数脉则不一样,每息就有六至。
主病诗 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上为吐逆下蓄血,女脉调时定有胎。
寸滑膈痰生呕吐,吞酸舌强或咳嗽;当关宿食肝脾热;渴痢痜②淋看尺部。
[原注]滑主痰饮 浮滑风痰 沉滑食痰 滑数痰火 滑短宿食 脉诀言:关滑胃寒,尺滑脐似水。与脉经言:关滑胃热,尺滑血畜,妇人经病之旨相反,其谬如此。
[释译]滑脉为阳脉之类。病中出现滑脉,一般为元气已经不足,但多数属痰病和伤食病。在上部为呕吐,在下部为瘀血。妇女停经之后,脉象滑利调匀的,便有怀孕的可能。
寸部脉滑,为胸膈部有痰。痰在胃中,就要发生呕吐、吞酸;痰上升到达舌根,就要舌根强硬,掉动不灵;痰聚肺中,就会引起咳嗽。关部脉滑,则为伤食病,或肝脾两脏有邪热;尺部脉滑,为下焦火旺,容易发生消渴、痢疾、囗㿗疝、淋病等疾患。
注:① 滑脉:滑脉象在于能往来流利,一般多出现于实证中,或为痰病或为伤食,或为体内有邪热。妇人脉滑而经停,便有怀孕可能。
②痜:疝气的一种,《儒门事亲》“痜疝,其状阴囊肿缒,如升如斗,不痒不痛者是也”。
涩(阴)
涩脉①、细而迟,往来难,短且散,或一止复来,参伍不调。如雨沾沙。如病蚕食叶。
[原注]涩为阳气有余,气盛则血少,故脉来蹇滞,而肺宜之
脉诀言:指下寻之似有,举之全无。与脉经所云绝不相干。
[释译] 涩脉的形态是:脉形细小,跳起缓慢,一息约有三至。每次跳起和下落的过程较慢,似乎有难起难落的感觉。而且寸口脉的长度较短,如果仔细地揣度脉管的软硬,还感觉有散漫软弱的现象。有的还带有歇止脉,跳动的速度或快或慢,是错杂不均匀的。若用比喻来说,它的涩慢情况,如轻刀刮竹,涩滞不前;如雨沾沙,虽沾,仍是细而散;又如病蚕食叶,慢慢地一进一退。
体状诗 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
[释译]涩脉具有细、迟、短、涩四种形象,指下的感觉,仿佛有散漫歇止现象。如同雨点渗入沙中,进度很慢,而又容易散漫开去;又如同病蚕食叶,动作缓慢而困难。
相类诗 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微似秒芒微耎甚,浮沉不别有无间。
[原注]细迟短散时一止曰涩;极细而耎,重按若绝曰微;浮而柔细曰濡;沉而柔细曰弱。
[释译]脉的跳动或快或慢,错杂不均匀的名为涩脉。它的往来涩滞,象轻刀刮竹,短而不爽利。微脉有点象禾芒似的,细软得很,振幅小,不别沉浮,只觉得似有似无,辨别不清。
主病诗 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寒温入营为痹,女人非孕即却轻。
寸涩心虚痛对胸;胃虚胁胀察关中;尺为精血俱伤候,肠结溲淋或下红。
[原注]涩主血少精伤之病,女人有孕为胎病,无孕为败血。
杜光庭云:涩脉独见尺中形
同代为死脉
[释译]涩脉是由于血虚或精气受伤而致的。它常见于食后经过一定时间又呕出的反胃病、阳气衰极大汗不止的亡阳病、寒湿病、及血痹病中。妇女有了涩脉,常见月经停止,但并非怀孕,却是血枯或血滞。
寸部脉涩,为心血虚或胸中痛;关部脉涩,为脾胃虚或胁肋胀痛的肝经病;尺部脉涩,为精血俱伤,或是肠结便秘、小便淋沥涩痛、大便带血等症。
注:① 涩脉的主要特点是:迟速不匀,往来缓慢,脉细而短。凡见涩脉的病,都是气血涩滞的疾病。
虚(阴)
虚脉①:迟大而软,按之无力,隐指豁豁然空。
[原注]崔紫虚云:形大力薄其虚可知。
脉诀言:寻之不足,举之有余,上言浮脉,不见虚状。
杨仁齐言:状似柳絮散漫而迟滑。氏言散大而耎皆是散脉非虚也。
[释译]脉粗大而软,跳动缓慢无力,为虚脉。重按时,脉隐隐地在指下微动,并有豁然中空的感觉。
体状相类诗 举之迟大按之松,脉状无涯类谷空。莫把芤虚为一例,芤来浮大似慈葱。
[原注]虚脉浮大而迟,按之无力;芤脉浮大而按之中空。
芤为脱血 虚为血虚 浮散二脉见浮脉。
[释译]虚脉是轻手按它,感觉脉迟而大;用力按它,便感觉松软而无边际,似乎是空虚的。但不要认为虚脉和芤脉是同样的,芤脉浮大中空如慈葱的,而虚脉是浮大无力的。
主病诗 脉虚身热为伤暑,自汗怔忡②惊悸多。发热阴虚须早治,养营益气莫蹉跎。
血不荣心寸口虚;关中腹胀食难舒;骨蒸痿痹伤精血,却在神门两部居。
[原注]经曰:血虚脉虚曰气来虚微,为不及病,在内曰久病,脉虚者死。
[释译]当夏天时时候,身上发热不退,而脉虚的,为伤暑病。此外,体表气虚、汗出过多的自汗证,心中跳动不安的怔忡、惊悸等病中亦多虚脉。阴虚发热的病,出现了虚脉,证明阴虚已甚,正气衰弱,必须及早治疗,急速养营益气,不要把握不定耽误时机了。
寸口脉,为心血不足;关部脉虚,为食后腹胀不舒服;阴虚劳热的骨蒸病、手足软弱无力的痿痹病以及伤精血的病,都在两神门处——尺部见虚脉。
注:① 虚脉:一般都以浮大无力的脉为虚脉。病现虚脉,必定正气不足。
怔忡(zheng chong)音正冲。中医指心悸。
实(阳)
实脉①:浮沉皆得,脉大而长,微弦,应指愊愊②然。
[原注]愊愊坚实貌
脉诀言:如绳应指来,乃紧脉,非实脉也。
[释译]实脉粗大而长(长度超过寸、关、尺三部),微带弦紧,在浮、中、沉三候都可感觉它跳动有力,颇为坚实。
体状诗 浮沉皆得大而长,应指无虚愊愊强。热蕴三焦成壮火,通肠发汗始安康。
[释译]实脉粗大又长,浮、中、沉三候都坚实有力。是因为三焦邪热蓄积过甚所致,须要服泻药或发汗药才能恢复健康。
相类诗 实脉浮沉有力强;紧如弹索转无常;须知牢脉帮筋骨,实大微弦更带长。
[原注]浮沉有力为实 弦急弹人为紧
沉而实大,微弦而长为牢。
[释译]实脉是浮、中、沉三候都坚强有力;紧脉和它相似,但是紧脉的动态象触到被弹动绷紧的绳索一样,而且形有转动之势;要知道牢脉亦和实脉相似,也是实大微弦又带长的,但是它沉入深部,靠近筋骨,在浮候是没有的。
主病诗 实脉为阳火郁成,发狂谵语吐频频。或为阳毒或伤食,大便不通或气疼。
寸实应知面热风,咽疼舌强气填胸;当关脾热中宫满;尺实腰肠痛不通。
[原注]经曰:血实脉实曰脉实者,水谷为病。曰气来实强,是为太过
脉诀言:尺实小便不禁,与脉经尺实小腹痛,小便难之说何反?洁古不知其谬,诀为虚寒,药川姜附愈,谬矣!
[释译]实脉属于阳脉一类。由于内火郁积,促使气血充实于脉中所形成。所以有实脉的疾病,常有发狂、谵语、频频呕吐等症。其它如患有阳毒、伤食、大便不通、气滞疼痛等实热病时,也可见到实脉。
寸部脉实,为热在上部,如头面风热病,咽喉疼痛病,舌根强硬病以及胸中气闷病等;关部脉实,为脾胃实热,胃脘部胀满病;尺部脉实,为下部病,如腰痛、腹痛等气血不通之病。
注:① 实脉:浮、中、沉三候都大而有力,带有坚实状态的脉,为实脉。病人必定气血旺盛,阳气有余。所生的病,都是实热病。
愊愊:音毕。坚实的状态。
长(阳)
长脉①:不大不小,迢迢自若。如揭长竿末捎,为平;如引绳,如循长竿,为病。
[原注]长有三部之长、一部之长,在时为春,在人为肝。心脉长,神强气壮;肾脉长,蒂固根深。经曰:长则气治。皆言平脉也。
[释译]长脉的宽度不大不小,如同正常脉;但是它的长度方面则超过一般的脉,超出三部之外。长脉有比较柔和和比较弦硬的两种。柔和的,象拿着长竿末梢一样,为正常脉;弦硬的,象摸拉直的,也象沿摸长竿的身子,为病脉。
体状相类诗 过于本位脉名长;弦则非然但满张。弦脉与长争较远,良工尺度自能量。
[释译]长度超过寸、关、尺三部(本位)的脉,名为长脉;弦脉则不是如此,而是如同张满的弓弦那样紧张的。究竟弦脉和长脉的长短怎样区别呢?有一定经验的医生自然能衡量得出。大致弦脉比长脉略短,长脉可以超过四指,弦脉则不会超过四指。而更重要的区别点是弦脉比长脉更加紧张。
主病诗 长脉迢迢大小匀,反常为病似牵绳。若非阳毒癫癎病,即是阳明热势深。
[原注]长主有余之病。
[释译]长脉是长长地而大小均匀。长而弦硬如绷紧的绳索,便是反常的病脉。出现长脉的病,如果不是高热或癫癎病,就是阳明经热势极重的证候。
注:① 长脉:首尾端直,长度超过三部的脉名为长脉。
② 气血旺盛的人,脉中气血充足,才会出现长脉,此也称为健康人脉象;如果肝阳有余,阳盛内热,则脉象长而弦硬“搏坚者为病脉之长”。因此,长脉都出现在实热病中。
短(阴)
短脉①:不及本位,应指而回,不能满部。
[原注]戴同殳云:短脉只见尺寸,若关中见短,上不通寸,下不通尺,是阴阳绝脉,必死矣。故关不诊短。
黎居上云:长短未有定体,诸脉举按之,附过于本位者为长,不及本位者为短。
长脉属肝,宜于春。短脉属肺,宜于秋。但诊肝肺,长短自见。
[释译]短脉的长度是不足于三部的,或为寸部不足,或为尺部不足,它的跳动刚才接触到指头,立即就回去了,总不能使手指在三部都感觉到。
体状相类诗 两头缩缩名为短;涩短迟迟细且难。短涩而浮秋喜见,三春为贼有邪干。
[释译]脉的寸部或尺部短缩的,名为短脉;涩脉,往来缓慢,迟细而短。秋天属肺金,秋天见到浮短、浮涩的脉,是合乎时令的正常脉,是可喜的现象。春天是肝木的时令。春三月里见到浮短、浮涩的脉,为金克木,为病脉,是被病邪所侵犯的缘故。
主病诗 短脉惟于尺寸寻,短而滑数酒伤神;浮为血涩沉为痞;寸主头疼尺腹疼
[释译]诊短脉,只有从尺部或寸部来检查它,就是说不是尺部脉太短,便是寸部脉太短。病见短而滑数的脉,多因酒毒所伤;浮短的脉,因于血流涩滞;沉短的脉,因于内部有痞块;寸部脉短主头疼;尺部脉短主腹疼。都是因正气不足,血流不畅的关系。
注:① 短脉:短脉长度可与长脉、正常脉的长度相比较而感觉不同。脉象为,首尾俱短,不能满部。
洪(阳)
洪脉①:指下极大,来盛去衰,来大去长②。
[原注]洪脉在卦为离,在时为夏,在人为心。素问谓之大亦曰鉤。滑氏曰:来盛去衰,如鉤之曲,上而复下,应血脉来去之象,象万物敷布下垂之状。
詹炎举言:如环珠者非。脉诀云:季夏宜之,秋季冬季发汗所宜。盖谬也。
[释译]指下觉得脉极粗大。跳起的时候急而有力,下落的时候势力不足;跳起的时候,脉形较大,下落的时候,因慢慢地下落,所以时间较长。
体状诗 脉来洪盛去还衰,满指滔滔应夏时,若在春秋冬月份,升阳散火莫狐疑。
[释译]洪脉来的时候大而有力,去的时候,虽仍粗大,但势力不足。总的说来,洪脉给人的感觉是:脉管阔大,流势极盛。洪脉的成因,由于阳气亢盛,所以见于夏季,是合乎时令的。若在春、秋、冬三季内,诊到病有洪脉,就可以用升阳散火的药,不必过分怀疑。
相类诗 洪脉来时拍拍然,去总表来盛似波澜。欲知实脉参差处,举按弦长愊愊坚。
[释译]洪脉来的时候,在指下象拍动的样子,并且有劲;去的时候势力不足。一盛一衰,如同波澜起伏一样。它与实脉的主要差别,是实脉不论轻按、重按,都是弦长而坚实的。
主病诗 脉洪阳盛血应虚,相火炎炎热病居。胀满胃翻须早治,阴虚泄痢可踌躇。
寸洪心火上焦炎,肺脉洪时金不堪,肝火胃虚关内察,肾虚阴火尺中看。
[原注]洪主阳盛阴虚之病,洩痢失血又嗽者忌之。经曰:形瘦脉大多气者死,曰脉大则病进。
[释译]脉象洪大是因阳气亢盛所致。阳气亢盛,会伤津液,血液应当是不足的。凡是见洪脉的病,大致是肝胆之火旺盛的热病居多数。胀满或胃翻病,因长期缺乏足够的营养,会造成阴虚火旺,必须赶早治疗。还有阴虚病及泄泻、下痢等病,出现洪脉也同样需要慎重的研究。
寸部脉洪,是心火过旺,上焦有热;肺脉洪大,为肺热盛极,金被火克,肺部痛苦难受;肝火过旺,或胃虚之病,在关部可以诊到洪脉;肾虚或阴虚火旺的病,在尺部可以诊到洪脉。
注:① 洪脉:脉形粗大,搏动有力,而脉柔软的,为洪脉。脉象洪大的病,多是阳气过旺的实热病或阴虚火旺病。
② 来盛去衰,来大去长:“盛”与“大”,是对脉形的解释;而“衰”与“长”则被认为是对“盛”、“大”的一种陪衬,亦或是起到对“盛”、“大”的突出,不再作它释。(详见《中医脉诊学·洪脉》天津科技出版社)。
微(阴)
微脉①:极细而耎,按之如欲绝,若有若无,细而稍长。
[原注]戴氏、素问谓之心气血微则脉微。
[释译]微脉的脉象极细而软,稍为用力的按它,就象要没有了,隐隐约约地似有似无。另有人认为细而稍长的为微脉。
体状相类诗 微脉轻微潎乎,按之欲绝有如无,微为阳弱细阴弱细比于微略较粗。
[原注]轻诊即见,重按如欲绝者微也;往来如線而常有者细也。
仲景曰:脉瞥瞥如羔上肥者,阳气微;萦萦如蚕丝细者,阴气衰。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释译]微脉是极轻微无力的,用力的按它,就似有似无。象要没有了。微脉主阳虚证,细脉主阴虚证。细脉仅仅比微脉略为粗了一点。
主病诗 气血微兮脉亦微,恶寒发热汗淋漓。男为劳极诸虚候,女作崩中带下医。
寸微气促或心惊;关脉微时胀满形;尺部见之精血弱,恶寒消瘅②痛呻吟。
[原注]微主久虚血弱之病,阳微恶寒发热。脉诀云:岁中日久为白带,漏下多时骨亦枯。
[释译]气血衰到极点的时候,脉也出现微脉。阳气虚极的,则体表恶寒,或大汗淋漓;阴虚过甚,则发热盗汗。男人见到微脉,多在五脏衰极的五劳或筋、骨、血、肉、精、气衰到极点的六极等各种虚损病中;女人见到微脉,多见崩漏病、带下病。
寸部脉微,为心肺气虚,当有气促、心惊等证;关部脉微,为肝脾病,可能腹部胀满;尺部脉微,为肾脏病,可能是精血衰极,也可能是阳虚恶寒或阴虚所成消瘅病(中消病)等证,甚至有的是筋骨疼痛不堪。
注:① 微脉:脉象极细,似有似无的为微脉。多见于气血虚极的各种疾病中。不论新病、久病,都是严重的。
② 瘅:(dan,去声)音弹。消瘅,消渴病总称。又热中,与三消异。其症阴虚内热,肌肉消瘦,脉微细。
紧(阳)
紧脉①:来往有力,左右弹人手。如转索无常。数如切绳。如纫箪②线。
[原注]紧乃热为寒束之脉,故急数如此,要有神气。素问谓之急。
脉诀云:寥寥入尺来。崔氏言:如线皆非紧状,或以浮紧为弦,沉紧为牢,亦近似耳。
[释译]紧脉的来去都有力,跳起的弹劲很大,能向两侧弹动着。它的一来一往,如同绳索转动不停,有不稳定按捺不住之感。亦如同编织竹筐,所系的细绳劲挺有力。
体状诗 举如转索切如绳,脉象因之得紧名。总是寒邪来作寇,内为腹痛外身疼。
[释译]轻按的时候,脉如转索,起落分明;重按的时候,脉如绳子紧张。因此名为紧脉。总的是因为寒邪的侵犯所引起。寒邪在内,则见腹痛;寒邪在外,则发身疼。
相类诗 见弦、实。
主病诗 紧为诸痛主于寒,喘咳风痫③吐冷痰,浮紧表寒须发越,紧沉温散自然安。
寸紧人迎气口分;当关心腹痛沉沉;尺中有紧为阴冷,定是奔豚④与疝疼。
[原注]诸紧为寒为痛,人迎紧盛伤于寒气;口紧盛伤于食;尺紧痛居其腹,况乃疾在其腹。
中恶浮紧咳嗽,沉紧皆主死。
[释译]紧脉为各种疼痛和寒邪所引起。肺寒的喘咳病,脾肾寒的风癎病,胃寒的吐痰病,都可见到紧脉。脉浮紧,为寒邪在表,必须发汗、散寒解表;脉沉紧,为寒邪在里,施以温中散寒,自然会好。
寸部脉紧时,宜分别人迎(左)脉紧,还是气口(右)脉紧。人迎脉紧,为伤寒,气口脉紧,为伤食;关部脉紧,为肝脾病,有可能心腹部隐隐作痛;尺部脉紧,为阴寒冷痛,如奔豚和疝气疼等证。
注:① 紧脉:脉来绷急,状如转索牵绳,为紧脉。紧脉是因寒邪或疼痛刺激引起经脉拘急所致。外寒则浮紧;内寒或疼痛,则沉紧。
② 箪(dan,阴平)音单。竹制或苇制盛器。小竹筐或小竹桶。
③ 风痫:病名,指痫症发作由本虚蓄热,风邪乘袭,或肝经有热引起者,另指发痫瘥后出现身体点面肿满或不能言语之证。又指手足偏废如瘫痪之证。
④ 奔豚:少腹气上冲,胸腹痛,时发时止。象猪奔走一样。
缓(阴)
缓脉①:去来小駃②于迟,一息四至。如丝在经,不卷其轴,应指和缓,往来甚匀。如初春杨柳舞风之象。如微风轻飐柳梢。
[原注]缓脉在卦为坤,在时为四季,在人为脾,阳寸阴尺,上下同等,浮大而耎,无有偏胜者,平脉也。若非 进即为有病,缓而和匀,不浮不沉,不疾不徐,不微不弱者,即为胃气。故杜光庭云:欲知死期何以取,古贤推定五般土,须知不遇阴阳土,遇阴当细数。详玉函经。
[释译]缓脉的去来,比迟脉稍快,一息有四至。它的松弛状态象织机上的经丝在机轴没有转紧时的样子,按上去觉得相当驰缓,一点也不紧张,往来速度很均匀。缓脉好比初春的杨柳在风中飘舞,又好比微风轻轻吹动柳梢,给人以柔和的感觉。
体状诗 缓脉阿阿四至通,柳梢袅袅③飐轻风。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中。
[释译]通常的缓脉跳动是慢慢地一息四至。象轻风吹动柳梢,柳梢袅袅飘动,是很柔弱缓和的。要从病脉中辨别有无生机(神气),就在于辨识它是否来去从容和缓。从容和缓的,为有神气;否则为无神气。脉无神气,即会表现为脉息太快、太慢,或太强、太弱,证明病理变化严重,生气衰极。
相类诗 见迟脉。
主病诗 缓脉营衰卫有余,或风或湿或脾虚,上为项强下痿痹,分别浮沉大小区。
寸缓风邪项背拘;关为风眩胃家虚;神门濡泄或风秘,或是蹒跚足力迂。
[释译]缓脉的成因,由于营血衰少,卫气有余。见于伤风、湿邪、脾虚等病中。在风、湿病中可以同时发生上部项强;在脾虚病中可以发生下部痿痹,分别浮沉大小来区别。大致浮缓为伤风;沉缓为伤湿;缓大为风虚;缓小为脾虚。
寸部浮缓,为伤于风邪,项背拘急;关部脉缓,为肝风头眩或胃家虚弱;尺部(神门)脉缓,或为肾阳虚而泄泻,或伤于风邪便秘,或为两足无力而行走蹒跚。
注:① 缓脉:是正气不足,经脉弛缓,因而博动力减退,来去怠慢。故一息四至,慢于平脉而快于迟脉。各种气虚病中常可见到。
②駃:(kuai,去声)音快,通快。
③袅:(niao,上声)音鸟,袅袅:摇曳貌,此处为形容微风的吹拂。
芤(阳中阴)
芤脉①:浮大而耎。按之中央空,两边实。中空外实,状如慈葱。
[原注]芤,慈葱也,素问无芤名。刘三点云:芤脉何似?绝类慈葱。指下成窟,有边无中。戴同殳云:营行脉中,脉似血为形,芤脉中空脱血之象也。
脉经云:三部脉芤,长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
脉诀言:两头有,中间无,是脉断截矣。又言:主淋沥,气入小肠。与失血之候相反,误世不小。
[释译]芤脉浮大而柔软。按在脉上觉得中间空洞无物。但是内外两侧还是有形的。形状象葱管一样,中间是空虚的。
体状诗 芤形浮大耎如葱,边实须知内已空。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侵阴络下流红。
[释译]芤脉的形状浮大而柔软象葱管。两边虽然在跳动,但是必须知道中间是空豁的。芤脉多是因为大量出血所造成。邪火侵入上部经脉中,则血从上部而出,邪热侵入下部经络,则下部出血。
相类诗 中空旁实乃为芤;浮大而迟虚脉呼;芤更带弦名为革,芤为失血革血虚。
[释译]中间空虚而两旁尚实的,名为芤脉;脉浮大而迟的,称为虚脉;芤脉是浮大而软的,若脉形浮大弦硬的,名为革脉。芤脉常见于失血初期,革脉常见于血虚久病。
主病诗 寸芤积血在于胸;关里逢芤肠胃痛;尺部见之多下血,赤淋红痢漏崩中。
[释译]寸部有芤脉,为胸中有积血(瘀血);关部遇到芤脉,为肠痈、胃痈等病;尺部见到芤脉,多属下血、血淋、红痢、漏经、血崩等症。
注:① 浮大中空,如按葱管,是为芤脉,芤脉是由于大失血所形成。由于阴血不足,阳气外浮,以致脉体浮大又无充实之感,所以指下感觉脉体软而中空,如按葱管。另一种说法认为轻按和重按时,都有脉息,而重按时,感觉空虚的,为芤脉。也就是上下实而中间空,如按葱管一样。
弦(阳中阴)
弦脉①:端直以长,如张弓弦。按之不移,绰绰如按琴瑟弦。状若筝弦。从中直过,挺然指下。
[原注]弦脉在卦为震,在时为春,在人为肝,轻虚以滑者,平实滑如循长竿者病,劲急如新张弓弦者死。池氏曰:弦紧而数劲为太过,弦紧而细为不及。戴同殳曰:弦而耎,其病轻,弦而硬,其病重。
脉诀言:时时带数,又言脉紧状绳牵,皆非弦象,今削之。
[释译]弦脉是长而笔直的,象张开的弓弦那样的紧张。医者若用手指把它向内外推动,是不容易移动它的位置的,共脉绰有余裕的长度,在指下感到有如按在琴瑟上的弦线一般。有的书中说它象筝弦,又有的书中说弦脉是从寸口劲直而过,挺直地现于指下。
体状诗 弦脉迢迢端直长,肝经木旺土应伤。怒气满胸常欲叫,翳②蒙瞳子泪淋浪。
[释译]弦脉是长而笔直的。病见弦脉多是肝经有病,而肝木过旺,必使脾土受伤。肝气郁结,胸中满闷难熬。肝阳过亢,则眼上生翳,眼泪淋漓。
相类诗 弦来端直似丝弦;紧则如绳左右弹。紧看其力弦言象;牢脉弦长沉伏间。
[释译]弦脉的笔直情形,象琴上的丝弦,不可向左右推移;紧脉象是被弹动的绳索,它能左右弹动。紧脉,主要是因为它的搏动有劲,使脉体带有紧张;弦脉,主要是因为脉象挺直象琴弦。至于牢脉是沉而弦长的,和弦脉、紧脉都不同。
主病诗 弦应东方肝胆经,饮痰寒热疟缠身。浮沉迟数须分别,大小单双有重轻。
寸弦头痛膈多痰;寒热癥瘕察左关;关右胃寒心腹痛;尺中阴疝脚拘挛。
[原注]弦为木盛之病,浮弦支饮外溢。沉弦悬饮痛。疟脉自弦,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弦在主虚,弦细拘急,阳弦头痛,阴弦腹痛,单弦饮癖,双弦寒痼,若不食者,木来克土,必难治。
[释译]弦脉为肝之脉。肝是属木的,而东方亦属木,肝和胆又是相表里的,因此弦脉和肝、胆都是相应的。生痰饮病、寒热病及疟疾病的常见弦脉。弦脉有浮沉迟数的不同,必须分别清楚。浮弦为支饮(胸膈中有水饮),沉弦为疼痛,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弦脉还有大小单双的区别,可以区别病的轻重,如弦大主气虚,弦细主经脉拘急,一手脉弦,为内有停饮,两手脉弦,为内有久寒。
寸弦,主头痛或胸膈有痰饮;左关弦,主寒热病或癥瘕病;右关弦,主胃寒腹痛;尺部弦,主寒疝或脚拘挛。
注:① 弦脉:挺直如弓弦,是经脉紧张拘急的表现。凡足以促使经脉拘急的寒、痛、痉挛等病,多见弦脉。
② 翳:(yi,阴平)音益。此处指病症名,多由肝风热邪引起,或肝胃亏损,阴虚火旺所致。
革(阴)
革脉①:弦而芤,如按鼓皮。
[原注]仲景曰:弦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曰革。男子亡血失精,妇人半产漏下。脉经曰:三部脉革,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时珍曰:此即芤弦二脉相合,故均主失血之候。诸家脉书皆以为牢脉。故或有革换牢,有牢无革,混淆不辨,不知革浮牢沉,革虚牢实,形证皆异也。
又按甲乙经曰:浑浑革革,至如涌泉,病进而危,弊弊绰绰,其去如弦,绝者死。谓脉来浑浊,革变急如涌泉,出而不反也。王贶以为溢脉,与此不同。
[释译]革脉是带有弦急状态而又类似芤脉的一种脉,轻按时,脉浮大弦急有张力;重按时,脉似中空,如同按鼓皮一样,外坚中空。
体状主病诗 革脉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脉寒虚。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虚或梦遗。
[释译]按在革脉上,就象按在鼓皮上,它浮大弦急,重按则觉空虚,可以说是芤脉而兼弦急的一种脉。革脉常主虚寒病。在女子多为半产②、崩漏等病,在男子多血虚或梦遗等病。
相类诗 见芤、牢。
注:① 革脉: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
② 半产:病名,即小产。指妇人怀孕三个月以上,未足月而产者。
③ 浮大弦的脉为革脉,浮大不弦急的脉,为芤脉。革脉和芤脉都是重按如空的。脉道中空,证明气血不足,故革脉和芤脉都主虚证。。而革脉所主的病,比芤脉所主的病更严重些。芤脉属暴虚,恢复较易;革脉属久虚,恢复较难。因为革脉是因阴虚精伤引起经脉拘急所致。所以女子半产、崩漏、男子营虚、梦遗,就常见革脉。
牢(阴中阳)
牢脉①:似沉似伏,实大而长,微弦。
[原注]扁鹊曰:牢而长者,肝也。仲景曰:寒则牢坚,有牢固之象。沈氏曰:似沉似伏,牢之位也。实大弦长,牢之体也。
脉诀不言形状,但云寻之则无,按之则有。云脉入皮肤,辨息难,又以牢为死脉,皆孟浪谬误。
[释译]牢脉是轻按不觉有脉,重按才觉脉长大坚实,略带弦急状态。它属于沉脉一类。沉到极点的,又象伏脉。
体状相类诗 弦长实大脉牢坚,牢位常居沉伏间。革脉芤弦自浮起,革虚牢实要详看。
[释译]长大坚实的沉弦脉,名为牢脉。有的牢脉是一般地深沉,有的牢脉因深沉到极点,便近于伏脉。牢脉和革脉都是长大坚实略带弦急的脉。所不同的是:革脉见浮,牢脉见沉。革脉是内部空虚的,牢脉是内部坚实的。这些,都有详细辨别的必要。
主病诗 寒则牢坚里有余,腹心寒痛木乘脾,疝癫癥瘕何愁也,失血阴虚却忌之。
[原注]牢主寒实之病,木实则为痛。扁鹊云:耎为虚,牢为实。失血者脉宜沉细,反浮大而牢者死,虚病见实脉也。
脉诀言:骨间疼痛气居于表。池氏以为:肾传于脾,皆谬妄不经。
[释译]伤于寒邪的疾病,则可能出现牢脉,沉候坚实有力。象心腹寒痛病、肝木克脾土病、癫疝、癥瘕病等,如因寒邪所引起的,比较容易治疗,没有忧虑的必要;反之,失血阴虚病出现牢脉时,证明阴虚已甚,不是好现象,所以在脉诊上是忌见的。
注:① 牢脉:是综合沉(伏)实长、大、弦几种条件所构成的。故有“沉按实大张长”之说。
濡 即软字(阴)
濡脉①:极耎而浮细,如帛在水中,轻手相得,按之无有。如水上浮沤。
[原注]帛浮水中,重手按之,随手而及之象。
脉诀言:按之似有举还无,是微脉,非濡脉也。
[释译]濡脉浮细极软,象丝绸在水中,轻手接触时,指下有一些感觉,用力按时,又好象指下没有什么。其浮而细软的情形,就象水泡浮在水面,是毫无力量的。
体状诗 濡脉浮细按须轻,水面浮绵力不禁。病后产中犹有药,平人若见是无根。
[释译]濡脉浮细极软,必须轻按才可按到。它象水面的浮绵一样,是经不起用力重按的。在病后或产后见到濡脉,是气血不足所致,还可服药治疗,有一定希望。反之,假使在没有什么病证表现的人身上见到濡脉,则称为无根脉(即沉候无脉跳动),为脾肾之气衰极的征象,是很危险的。
相类诗 浮而柔细知为濡;沉细而柔作弱持。微则浮微如欲绝,细来沉细近于微。
[原注]浮细如绵曰濡 沉细如绵曰弱 浮而极细如绝曰微 沉而极细不断曰细。
[释译]浮而柔细的,为濡脉;沉而柔细的,为弱脉。微脉为似有似无的浮脉;细脉为沉而极细近于微脉的一种脉。细脉和微脉的分别是:微脉似有似无;细脉常明显,不断绝。
主病诗 濡为亡血阴虚病,髓海丹田暗已亏,汗雨夜来蒸入骨,血山崩倒湿侵脾。
寸濡阳微自汗多;关中其奈气虚何?尺伤精血虚寒甚,温补真阴可起疴②。
[原注]濡主血虚之病,又为伤湿。
[释译]濡脉常主亡血阴虚病;病见濡脉的人,往往是脑髓、丹田已经亏弱。有的夜间盗汗,骨蒸内热;有的崩漏下血或虚脾湿盛。
寸脉濡,为体表阳虚自汗病;关部脉濡,为气虚病;尺脉濡,为精血虚或虚寒病,用温补真阴的方法治疗,可以治愈这些慢性病。
注:① 濡:(ru,阳平)音儒。柔顺,此作软解。濡脉浮而细软,是因正气总表极,脉力微弱所形成。凡见濡脉的病,都比较严重。
② 疴:(ke,阴平)音科。旧读(e,阴平)。指病。
弱(阴)
弱脉①:极软而沉细,按之乃得,举之无有。
[原注]弱乃濡之乾者。脉诀言:轻手乃得。黎氏言:譬如浮沤,皆是濡脉,非弱也。
素问曰:脉弱以滑,是有胃气。脉弱以涩,是谓久病。病后老弱见之顺,平人少年见之逆。
[释译]弱脉是沉细而极其柔软的脉,用力按脉,才能诊到,轻手按脉,就摸不到了。
体状诗 弱来无力按之柔,柔细而沉不见浮。阳陷入阴精血弱,白头犹可少年愁。
[释译]弱脉的跳动是无力的,用力虽能按到它,但总是觉得柔软而细小。因它是柔细而沉的脉,所以在浮候是诊不到的。出现弱脉的病,多是阳分(表)病已经转为阴分(里)病,这时病人的精血已经非常的衰弱了。老年人本来是精血衰少的,出现弱脉,还是常有的;但是少年人出现弱脉,就有问题了。
相类诗 见濡脉。
主病诗 弱脉阴虚阳气衰,恶寒发热骨筋痿。多惊多汗精神减,益气调营急早医。
寸弱阳虚病可知;关为胃弱与脾衰;欲求阳陷阴虚病,须把神门②两部推。
[原注]弱主气虚之病。仲景曰:阳陷入阴,故恶寒发热。又云:弱主筋,沉主骨,阳浮阴弱,血虚筋急。柳氏曰:气虚则脉弱,寸弱阳虚,尺弱阴虚,关弱胃虚。
[释译]弱脉主阴虚或阳虚。每有恶寒、发热、筋骨痿弱等证候出现。阴虚的则多惊悸、盗汗;虚的则多表虚自汗。在精神方面,二者都是不足的。治疗脉弱的病,必须及早补益正气、调补营血。
寸部脉弱,可知是阳虚病;关部脉弱,为脾胃衰弱;若要了解是否阳陷阴虚病,就须根据两手尺部的脉是否细弱来判断。
注:① 弱脉:极软而沉细,有虚而小之意。沉细无力,必定气血大伤,才会如此。不论是阴虚病或阳虚病,都是严重的。
② 神门:经穴名,此指神门脉,手少阴心经神门穴处动脉《素问·至真要大论》曰“神门绝,死不治”。
散(阴)
散脉①:大而散,有表无里。涣散不收。无统纪无拘束,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涣散不收,如杨花散漫之象。
[原注]戴同殳曰:心脉浮大而散,肺脉短涩而散,平脉也。心脉耎散怔忡;肺脉耎散汗出;肝脉耎散溢饮;脾脉耎散胻肿;病脉也。肾脉耎散诸病脉,代散死脉也难。经曰:散脉独见则危。柳氏曰散为气血俱虚得之生,孕妇得之堕。
[释译]散脉虚大而散漫无力,好象没有边缘,只有浮候有脉,在沉候是没有的。散脉散漫没有收束力。至数既不均匀,来去亦不分明,有的时候好象在跳动,有的时候又好象不跳动,很难统计清楚它的来去次数。它浮弱无力的程度,如同散漫的杨花,按上去很难有明显的感觉。
体状诗 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不必医。
[释译]散脉就象散漫飞舞的杨花一样,是极其轻浮无力的。或来或去没有一定规律,跳动的次数亦不均匀。产妇出现散脉,是小儿将要出生的预兆。孕妇脉散,便有堕胎的可能。久病之后见到散脉,证明病人的正气衰竭是很严重的,当然治疗就更加困难了。
相类诗 散脉无拘散漫然;濡来浮细水中绵;浮而迟大为虚脉;芤脉中空有两边。
[释译]散脉是虚大面毫无约束的,有很散漫的样子;濡脉是浮细而柔软的,软如水中之绵;虚脉是浮大而迟的;芤脉是中间无脉,两边有脉的。
主病诗 左寸怔忡右寸汗,溢饮左关应软散,右关软散胻②腑③肿,散居两尺魂应断。
[释译]左寸脉散,为心病怔忡;右寸脉散,为肺病表虚多汗。左关脉散,为肝病两胁有停饮;右关脉散,为脾虚腿脚肿。两尺脉散,为肾病已重,脉已无根,可能有生命危险。
注:① 散脉:浮散无根,至数不齐,大极无力,轻浮于外,重按即无,为正气衰到极点之征象。脉现驰缓松大,毫无约束能力,亦无搏动能力。凡是见到散脉的病,都是非常衰弱的。
② 胻:(heng,阳平)音衡,脚胫。
③ 腑:(fu,阳平)音浮,腑肿,谓肿满,按之不起。
细(阴)
细脉①:小大于微而常有,细直而耎,若丝线之应指。
[原注]素问谓之小。王启玄言:如莠蓬,状其柔细也。
脉诀言:往来极微是微反大于细矣。与经指背。
[释译]细脉比微脉稍大,但是它不象微脉的似有似无,而是始终可以摸到的。它的形态细直而软,有如丝线接触指头似的。
体状诗 细来累累细如丝,应指沉沉无绝期。春夏少年惧不利,秋冬老弱却相宜。
[释译]细脉的跳动相连不断,其细如丝。应指隐隐地没有断绝的时候。在春夏两季中及在少年人身上见到细脉,都是不好的。因为春夏两季阳气旺盛,脉应浮大;少年人气血正盛,脉应较粗。假使反见细脉,说明气血虚衰。秋冬两季阳总表阴盛,天气寒凉,人体气血潜伏于内部,脉象细小,是合理的;而年老体弱的人,气血不足,脉象细小,也是相称的。
相类诗 见微、濡。
主病诗 细脉萦萦血气衰,诸虚劳损七情乖②,若非湿气侵腰肾,即是伤精汗泄来。
寸细应知呕吐频;入关腹胀胃虚形;尺逢定是丹田冷,泄痢遗精号脱阴。
[原注]脉经曰:细为血少,气衰有此证则顺,否则逆。故吐衄得沉细者生。忧劳过度者脉亦细。
[释译]细脉萦细如丝,由于气血衰败所引起。多出现在各种虚劳病中,这些病往往是由于心情激动,七情乖和所引起。除此以外,如见细脉的病,不是因湿气侵害腰肾,就是有伤精、自汗或盗汗等证。
寸部脉细,应该知道常因呕吐不止所引起;关部脉细,可能为胃虚腹胀;尺部脉细,一定是下焦(丹田)虚寒,或者是泄痢、遗精以及液耗精亏,阴血大伤的脱阴等症。
注:① 细脉:细脉细小如丝线,但应指明显。见于虚寒病中,为阳气不足,精血俱伤;见于阳盛病中,为阴津血液大伤。并不能固定地说某一种病一定出现细脉。
② 乖:(guai,阴平)乖张、乖戾(li,去声),怪僻,不讲情理,(语言、性情、行为)不合情理。此处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情志疾病。
伏(阴)
伏脉①:重按着骨,指下裁动。脉行筋下。
[原注]脉诀言:寻之似有,定息全无。殊为舛谬。
[释译]伏脉,必须用力重按到骨骼上,才感觉到指下有脉在跳动。伏脉通行在筋肉之下。
体状诗 伏脉推筋着骨寻,指间裁动隐然深。伤寒欲汗阳将解,厥逆脐疼证属阴。
[释译]伏脉,心谤腹非推动筋肉在近骨处仔细寻找,指头下感觉到脉在深处隐隐约约地跳动。在外感寒邪姝病中出现伏脉,而没有其它严重证状时,这是正要出汗,表邪将要解除的表现(由于恶寒剧烈,经脉收缩,脉管细小而沉伏。皮肤收缩之后,体内阳气不得向外发散,势必引起发热,结果一身汗出,表病才除)。四肢清冷的厥逆症和脐部的寒痛病,见到伏脉,则是阴寒之症。
相类诗 见沉脉。
主病诗 伏为霍乱吐频频,腹痛多缘宿食停。畜饮老痰成积聚,散寒温里莫因循。
食郁胸中双寸伏,欲吐不吐常兀兀②;当尖腹痛困沉沉;关后疝疼还破腹。
[原注]伤寒一手脉伏曰单伏,两手脉伏曰双伏,不可以阳证见阴为诊,乃火邪内郁不得发越,阳极似阴,故脉伏必有大汗而解,正如久旱将雨,六合阴晦,雨后庶物皆苏之义。又有夹阴伤寒,先有伏阴在内,外复感寒,阴盛阳衰,四脉厥逆,六脉沉伏,投姜附及炙关元脉乃复出也。若太溪冲阳皆无脉者必死。
脉诀言:徐徐发汗,洁古以附子、细辛、麻黄汤主之,皆非也。刘元宾曰:伏脉不可发汗。
[释译]伏脉见于霍乱病中,是因连续的呕吐,以致正气和津液大伤所引起。伏脉见于腹痛病中,多因胃肠中有宿食停滞,引起剧烈疼痛,剧烈疼痛促使经脉拘急收缩,所以有时出现伏脉。如有水饮积蓄或老痰凝聚的病,若同时见到伏脉,多属寒性的痰饮病,应采用温里散寒的治法,而不能因循化痰逐饮的治法。
食积停留,胸中气郁,则两手寸脉俱伏,胃气上逆,则欲吐不吐,常作兀兀干呕声;关部脉伏,则为肝木克土,会有隐隐腹痛;关后(尺部)脉伏,为肝肾虚寒,当有破腹般的剧烈的疝疼。
注:① 伏脉:隐现于筋骨间,重于推筋按骨始得,甚则伏而不见,名为伏脉。伏脉的成因有伤寒、剧痛、阳衰等原因。因为外伤严寒和剧烈疼痛的病引起经脉收缩,气血难以畅行体表,故脉道沉伏。阳气衰弱的人,气血运行不畅,故脉亦沉伏。
② 兀兀:(wu,去声)音误。高高地突起,此为形容干呕声。
动(阳)
动脉①:动乃数脉见于关②,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
[原注]仲景曰: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此三焦伤也。成无已曰:阴阳相搏,则虚者动。故阳虚则阳动,阴虚则阴动。庞安常曰:关前三分为阳,后三分为阴,关位半阴半阳。故动随虚见。
脉诀言:寻之似有,举之还无,不离其处,不往不来,三关沉沉,含糊谬妄殊非动脉。詹氏言:其形鼓动如鉤如毛者危。谬。
[释译]动脉是数脉一类的脉,出现在关部,上下都没头没尾地短如豆大,在关部厥厥动摇。
体状诗 动脉摇摇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团。其原本是阴阳搏,虚者摇兮胜者安。
[释译]动脉厥厥动摇,在关部搏动较快,短短地无头无尾,象豆形般的团圆。动脉产生的原因是由于阴阳相搏所引起。虚弱的人见到动脉,有生命动摇的危险;身体强盛的人出现动脉,则无关紧要。
主病诗 动脉专司痛与惊,汗因阳动热因阴。或为泄痢拘挛病,男子亡精女子崩。
[原注]促景曰:动则为痛为惊。素问曰:阴虚阳搏谓之崩。又曰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
[释译]动脉专主疼痛及惊风病。多汗的则因于阳虚而体表不密所致;热盛的则因于阴虚阳旺而成。在泄泻痢疾病、经脉拘挛病、男子亡精病及女子崩漏病中,有时亦有动脉。
注:① 动脉:是在一般的脉息中间有数脉。常为脉息下落至中途的时候,忽然又来一次小的跳动。前后两动紧紧相连,后来的跳动又来去较快,便在关部形成厥厥动摇。动脉的成因主要是阴虚或阳虚以及精神不宁引起心悸怔忡所发生。病中出现动脉,有的有危险性,有的无危险性,必须根据精神强弱而决定。
② 动乃数脉见于关:动脉均可于寸、关、尺三部见到,或单见于某部。如“动脉多见于关部,为寸阳,动主阳之汗多,尺为阴,动乃阴虚发热。”(马冠群《医悟》)等。
促(阳)
促脉①:来去数,时一止复来。如厥之趣,徐疾不常。
[原注]脉经但言:数而止为促。脉诀乃云:并居寸口不言时止者谬矣。数止为促,缓止为结,何独寸口哉?
[释译]促脉来去较快,时常间有歇止,一止以后,随即又来,如同快走时忽然跌倒,立起后又继续再行,其间歇或快(疾)或慢(徐),没有一定规律。
体状诗 促脉数而时一止,此为阳极欲亡阴。三焦郁火炎炎盛,进必无生退可生。
[释译]促脉是数脉中带有歇止的脉。它是阳气极盛,阴液将涸的证象。必定三焦中的内火甚大。如果歇止情况进一步发展,歇止次数增多,便证明病情严重,有生命危险;如果歇止次数逐步减少,便是病情好转了。
相类诗 见代脉。
主病诗 促脉惟将火病医,其因有五细推之。时时喘咳皆痰积,或发狂斑与毒疽②。
[原注]促主阴盛之病。
促结之因,皆有气、血、痰、饮、食五者之别,一有留滞,则脉必见止也。
[释译]见到有促脉的病,就当按照火症朝廷治疗。引起火盛的原因,有气、血、痰、饮、食等五种,有必要仔细地研究和鉴别。兼有时时喘咳的,都是痰积所引起。阳气亢极的,则兼有发狂、发斑或毒疽等症。
注:① 促脉:带有歇止的数脉,名为促脉。是阳气亢盛,阴液大伤的表现。歇止的次数愈密,则病势愈重。
② 疽:(ju,阴平)音居。病名,局部皮肤肿胀坚硬而皮色不变的毒疮。
结(阴)
结脉①:往来缓,时一止复来。
[原注]脉诀言:或来或去,聚而却还,无结换关。仲景有:累累如循长竿,曰阴结;蔼蔼如车盖,曰阳结。脉经又有:如麻子动摇旋引旋收,聚散不常者曰结,主死此三脉名同实异也。
[释译]结脉的往来,比正常脉缓慢,在缓慢中更间有歇止,而一止以后脉又续来。
体状诗 结脉缓而时一止,独阴偏盛欲亡阳。浮为气滞沉为积,汗下分明在主张。
[释译]结脉是搏动缓慢而时常间有一次歇止的脉。它是阴寒独盛 、阳气衰极的证象。结脉兼浮的,为外感病引起气滞;结脉兼沉的,为肠中积滞不通。前者宜于发汗,后者宜于泻下,汗与下要根据脉的浮沉而定。
相类诗 见代脉。
主病诗 结脉皆因气血凝,老痰②结滞苦沉吟,内生积聚③、外痈肿,疝瘕④为殃病属阴。
[原注]结主阴盛之病,越人曰:结甚则积甚,结微则气微,浮结外有痛积,伏结内有积聚。
[释译]结脉都是因为气血凝滞所引起的。象老痰结滞、内生积聚、外生痈肿以及虚寒性的疝气癥瘕等病中,都可因气血凝滞而发生结脉。
注:① 结脉:脉来缓而时一止,止无定数,名为结脉。结脉是迟脉的进一步发展,它是反映阳衰已盛的脉象。所以结脉的主病多数是虚病。但是迟脉有属实证气滞的,因此结脉也有属于实证气滞的。例如结脉见于积聚和痈肿病中则不一定是虚寒病。
② 老痰:痰证之一。指气火郁结,凝结胶因之痰证。又名郁痰、结痰、顽痰。治宜开郁降火,清润肺金,以消化其凝结之痰。
③ 积聚:病名。积病与聚病的合称。积:病证名,指胸腹内积块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的一类疾患。聚:病证名。指腹中有块而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的病症。
④ 疝瘕:病名。又名瘕疝、蛊。因风邪化热传于下焦,与湿相合而致;也有因风寒与腹内气血相结而致。前者治宜五苓散之类,后者治宜茴香丸。
代(阴)
代脉①: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脉至还入尺,良久方来。
[原注]脉一息五至,肺、心、脾、肝、肾五脏之气皆足五十动,而一息合大衍之数,谓之平脉,反此则止乃见焉,动一止,盖一脏之气衰而他脏之气代至也。经曰:代则气衰滑。伯仁曰:若无病蠃瘦,脉代者,危脉也,有病而气血乍损,气不能续者,秪为病脉伤寒心者,其胎百日代之生死,不可不辨。
[释译]脉管有时正当向上跳动的时候,忽然有中止现象,这一动就此停止了,不能恢复,因而又来另一跳动,这样似乎刚觉脉来而又回入尺部,待好久才来。名为代脉。
体状诗 动而中止不能还,复动因而作代看。病者得之犹可疗,平人却与寿相关。
[释译]脉息跳动中止,不能立即恢复,稍久来另一跳动,间歇相代,故称代脉。病中出现代脉,并不一定危险,还可以设法治愈。平人出现代脉,反面严重了,甚至关系到寿命。
相类诗 数而时止名为促;缓止须将结脉呼;止不能回方为代;结生代死自殊途。
[原注]促结之止,无常数,或二动三动一止即来。代脉之止,有常数必依数而止,还入尺中,良久方来也。
[释译]数脉中时时有歇止的,为促脉;迟缓脉中时时有歇止的,为结脉;动而中止,不能还的,为代脉;以结脉和代脉相比较,则结脉病轻,代脉病重,二者是不相同的。
主病诗 代脉原因脏气衰,腹疼泄痢下元亏,或为吐泻中宫病,女子怀胎三月兮。
[释译]发生代脉的原因,由于五脏之气衰弱。在腹痛泄痢等下元亏虚的病中或在脾胃衰弱的吐泻病中,都可见到代脉。另外女子怀孕三月以后,亦可见到代脉。
五十不止身无病,数内有止皆知定,四十一止一脏绝,四年之后多亡命,三十一止即三年,二十一止二年应。十动一止一年殂,更观气色兼形证②。
[释译]脉的搏动,在五十次中没有发现代脉性歇止的,证明身上没有严重的病变。在五十次以内间有代脉性歇止的,均可由此作出决定。四十次中有一次歇止的,为一脏之气已断绝,四年之后多有死亡的危险。在三十次中有一次歇止的,即在三年之后有危险。在二十次中有一次歇止的,即在二年之后多危险。在十次中不一次歇止的,即在一年之后有危险。以上这种推论,只是在某种特定情况下有些参考意义,它并不是绝对如此的。所以还要观察病人的气色变化,体质强弱以及症状是否表现严重等等。绝不能机械地搬用。
两动一止三四日,三四动止应六七,五六一止七八朝,次第推之自无失。
[原注]戴同殳曰:脉必满五十动,出自难经。而脉诀五脏謌皆以四十五动为准,乖于经旨。
柳东阳曰:古以动数候脉,是吃紧语,须候五十动乃知五脏缺失,今人指到腕臂,即云见了。夫五十动岂弹指间,声观色斯备四诊而无失。
[释译]脉来每隔两动有一次代脉性歇止的,在三、四天内会死亡。每隔三、四动有一次歇止的,在六、七天内会死亡。每隔五、六动有一次歇止的,在七、八天内会死亡。依照歇止脉的间隔动数多少,推测他的死亡期限,自然不会有失误的。
注:① 代脉: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为代脉。诊断代脉吉凶,常在于兼证,代脉见于虚寒病中,为正气衰甚,病较严重。代脉见于阴虚病中另,还可带疾延年。孕妇出现代脉,多在怀孕三月之后,并非严重病证。
② 古代学者以歇止脉的间隔脉息的多少来推测寿命的长短及死亡的期限,现在看来是不可靠的。而且脉的歇止现象常是没有一定规律的,在某一个病人的歇止脉上,可能有时十几次中歇止一次,有时几十次中歇止一次,有时数次中歇止一次。在这种情况下就无法决定他的死亡年限,实际上他亦不一定有什么危险性。只有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出现了歇止脉,不论它是促脉也好,结脉也好,代脉也好,凡歇止次数较多的,可以说都是危险的。
四言举要
[原注]宋南康紫虚隐君崔嘉彦希范著 明蕲州月池子李言闻子郁刚补。
脉乃血派,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
[释译]脉是血液循环的系统。有引导气血运行的作用,它是血液通行的隧道,脉的搏动次数和呼吸的次数常有一定的比例而相适应的。
其象法地,血之府也,心之合也,皮之部也。
[释译]它的形象宛如大地的江流河道,是容纳血液的场所,和心脏相连合,分布在皮肤下部(指可切诊之动脉)。
资始于肾,资生于胃,阳中之阴,本乎营卫。
[释译]脉的生成和其功能,在开始时依赖于母体的肾气,后来的生长发育,便依赖着胃气的消化和吸收的能力,得助于食物的营养。它既不纯属于阳性,亦不纯属于阴性,因它本身属阴,而分布在阳部(体表),所以认为它属阳中之阴。它本身的存在,又完全依赖于营卫的濡养。
营者阴血,卫者阳气,营行脉中,卫于脉外。
[释译]营,即指阴血。卫,即指阳气。营血行于干脉中,卫气行于脉外,它们是相互并行的。
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气动脉应,阴阳之义。
[释译]脉(血)不能自动运行,必须跟随着卫气的运行而运行,卫气行到那里,它亦跟随到那里。卫气行动不歇,脉即相应地搏动不休,这就是阴阳相互影响的道理。
气如槖籥(yue,去声),血如波澜,血脉气息,上下循环。
[释译]阳气如同风箱中喷出的风气,有相当的鼓动力。血液被阳气鼓动而运行,使脉发生搏动,如同流水受到风力的推动而发生波澜一样。血液在脉中运行,和气息相应,循环全身上下,来回不停。
十二经中,皆有动脉,惟手太阴,雨口取决。此经属肺,上系吭嗌,脉之大会,息之出入。
[释译]人体的十二条主要经脉中,虽然都有动脉,但是,惟独手太阴经的动脉行于寸口部位,可以作为决断疾病的依据。此经属于肺脏,向上联系到咽喉部,是各条经脉的大会处,亦与呼吸之气的出入有密切关系。
一呼一吸,四至为息,日夜一万,三千五百。一呼一吸,脉行六寸,日夜八百,十丈为准。
[释译]一呼一吸的过程,称为一息。一息的时间内,正常的脉搏常跳动四次。统计在一天一夜之久,共计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次。在一呼一吸的时间内,脉中血液前进六寸,一天一夜中,血液前进八百一十丈的距离,这是一般的计算标准。(按现代计算,一天一夜之内,呼吸约为两万四千至二万六千息。但一息脉四至的比率是很正确的)。
初持脉时,令抑其掌,掌后高骨,是谓关上。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寸阴尺,先后推寻。
[释译]开始切脉的时候,需要叫病人伸出手臂,掌心向上。掌后的高骨处,称为关上——即关部。关前为阳部,关后为阴部。阳部称为寸部,阴部称为尺部。切脉时,要仔细地在寸、关、尺三部依次诊查。
心肝居左,肺脾居右:肾与命门,居两尺部。魂魄谷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腑。左大顺男,右大顺女,本命扶命,男左女右。
[释译]寸口脉的六个部位和五脏之气有一定关系。左手的寸部属心,关部属肝,尺部属肾;右手的寸部属肺,关部属脾,尺部属命门。肝气(魂),肺气(魄),脾气(谷),心气(神)等的变动,都可表现在寸口脉上。左手和右手的脉都能诊察五脏和六腑的病症。一般的脉,多是男人左脉比右脉大,妇人右脉比左脉大。诊断人体的先天性(本命)的和后天性(扶命)的有余或不足,在男人是根据左脉为主;在妇人是根据右脉为主。
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神门决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愈。
[释译]关前一分为寸部,可以候心肺之病,寸部脉的好坏,关系到人命安危。左寸部称为人迎,右寸部称为气口。另外,神门部的诊断亦很重要,两个神门部都在关后——尺部。尺部是诊肾气盛衰之处,肾中蕴藏真阴真阳,是人生命的根本,在两尺部无脉时,证明人的根本已经断绝,治愈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男女脉同,惟尺则异,阳弱阴盛,反此病至。
[释译]男人和女人的脉象基本上是相同的,惟独尺部脉则有些不同。男人(阳)尺部脉较弱,女人(阴)尺部脉较盛。假使与此相反,男人尺部脉盛,女人尺部脉弱,即是有病的表现。
脉有七诊,曰浮中沉,上下左右,消息求寻。又有九候,举按轻重,三部浮沉,各候五动。
[释译]诊脉有“七诊”之法,就是浮、中、沉、上(关前)、下(关后)、左、右七种诊法。用这七种诊法去仔细诊察疾病,就可测知病的轻重。还有“九候”之法,即用轻按、重按等手法,在寸、关、尺三部诊查浮、中、沉三候的脉象,在每部的每一候中起码要等待脉动五次。有这样细致的诊脉,才能对于脉象变化有深刻的了解。
寸候胸上,关候膈下,尺候于脐,下至脚踝。左脉候左,右脉候右,病随所在,不病者否。
[释译]寸部脉,可以诊胸中心肺之病;关部脉,可以诊膈下肝脾之病;尺部脉,可以诊脐以下至足跟的肾脏病。左手脉诊左边病,右手脉诊右边病,那一边的脉有变动,即是发生疾病的一边。没有病的人,脉就没有变动。
浮为心肺,沉为肾肝,脾胃中州,浮沉之间。心脉之浮,浮大而散;肺脉之浮,浮涩而短。肝脉之沉,沉而弦长;肾脉之沉,沉实而濡。脾胃属土,脉宜和缓。命为相火,左寸同断。
[释译]心肺之脉是浮的,肾肝之脉是沉的,脾胃位于中间,它的脉亦在浮沉之间。心脉的浮,浮大而散漫;肺脉之浮,浮涩而短。肝脉之沉,沉而弦长;肾脉之沉,沉实而濡。脾胃属土,脉宜和缓。命门是藏相火的,相火过旺,也会促使心火过旺,因此原诊心病的左寸,亦可以诊断命门之病。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太过实强,病生于外,不及虚微,病生于内。春得秋脉,死在命日,五脏准此,推之不失。四时百病,胃气为本,脉贵有神,不可不审。
[释译]一般的正常脉,在春季比较弦紧;在夏季比较洪大;在秋季比较浮弱,象羽毛轻触指头一样;在冬季比较沉实,象石投水中,沉到深部。四季的脉虽各有不同,但是基本上都是和缓的,统称为平脉。脉搏的力量若超过正常,有充实过盛状态的,多见于外感病中,疾病发生在体表;脉搏的力量不及正常脉,表现虚弱微小的,多因正气已衰,内部脏气不足所致。病人在春季里出现秋季的脉象,即是金克木的现象,如果再逢金日,则肝木更经不起克制,自有危险的可能。五脏病的轻重,一般都可根据这种五行生克的关系,来推算它,在一年四季中,不论患什么病,在脉象上都要有胃气为基础才好。所谓有胃气的脉,就是脉搏和缓,接近正常脉,既不过大,亦不过小,既不过强,亦不过弱。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是决定疾病转归的重要问题。脉中最好还要有神气,没有神气,也是危险的。所谓有神,就是脉搏既和缓,而又有力量,表现正气旺盛。在诊察疾病时,关于这些方面,也不可不审查清楚。
调停自气,呼吸定息,四至五至,平和之则。
[释译]在诊脉的时候,医师须调整自己的呼吸速度,以一呼一吸作为一息。一息之久,脉搏是四动或五动的,为一般正常的脉象,可以作为测量脉象是否平和的准则。
三至为迟,迟则为冷,六至为数,数即热证。转迟转冷,转速转热。迟速既明,浮沉当别。
[释译]一息之久,脉动三次的,为迟脉,出现迟脉的病为寒症;一息之久,脉动六次的,为数脉,出现数脉的病,是热症。对于迟脉和数脉的诊断意义既然明白了,对于浮脉和沉脉的诊断意义还应当辨别清楚。浮主表病,沉主里病。
浮沉迟数,辨内外因。外因于天,内因于人。天有阴阳,风雨晦冥,人喜怒忧,思悲恐惊。
[释译]根据脉象的浮、沉、迟、数变化,可以辨别疾病的发生原因,究竟是内因呢?还是外因?外因是指天时的变化,内因是指人事的影响。天时的变化,会发生寒、热、风、雨、阴暗。人事的影响,会使人产生喜、怒、忧、思、恐、惊。这些内外素因,都能使人患病。
外因之浮,则为表证,沉里迟阴,数则阳盛。内因之浮,虚风所为,沉气迟冷,数热何疑?
[释译]在感受外邪所发生的病中,脉象浮的时候,病还在表;脉象已沉的时候,病已入里。脉迟的,为虚寒病;脉数的,为热病。在内伤七情的病中 ,脉浮的,为虚风所引起;脉沉的,为气虚;脉迟的,为寒证;脉数的,为热病。这是一般的规律,还有什么值得怀疑?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浮迟表虚,沉迟冷结。表里阴阳,风气冷热,辨内外因,脉证参别。
[释译]脉浮数,为体表有热,脉沉数,为体内有热;脉浮迟,为体表虚寒;脉沉迟,为体内寒积(冷结)。总之,要想明白认识疾病在表、在里,属阴、属阳,或者是要了解它是风病、气病?还是寒病、热病?或者是要辨清发病的原因,是属内因?还是属外因?都须要根据脉象和病证两方面来互相参考,辨别清楚,不能单单根据脉象作决定。
脉理浩繁,总括于四,既得提纲,引伸触类。
[释译]脉象的变化原理很多、很复杂,归纳起来,可概括为四类:浮、沉、迟、数。有了这四个提纲,便可运用这种道理推测其它各种的脉象,以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浮脉法天,轻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
[释译]浮脉浮于表面,象征着天有轻清上浮之性。切诊浮脉,只要轻轻地按在寸口,就能觉到搏动,很轻浮地在寸口上部,好象木类漂浮在水面一样。
有力洪大,来盛去悠。无力虚大,迟而且柔。
[释译]脉浮大有力的,称为洪脉,其跳动情况是来的时候比较有力,去的时候是慢慢的。浮大无力的,称为虚脉,其搏动较慢,近于迟脉,而且脉体是柔软的。
虚甚则散,涣散不收。有边无中,其名曰芤。
[释译]比虚脉更大更无力的,则为 散脉,散脉是极软极大没有收束力的。浮脉在两边有,而中间没有的,它的名称叫芤脉。
浮小为濡,绵浮水面。濡甚则微,不任寻按。
[释译]脉浮小的为濡脉,濡脉极软,好象浮在水面的绵絮。比濡脉更小更软的,则为微脉,微脉是经不起重按的,重按之后,就不觉得脉在搏动了。
沉脉法地,近于筋骨。深深在下,沉极为伏。
[释译]沉脉象征着地的沉降的性质,常靠近在筋骨之处。沉脉沉入深部,沉到极点的,名为伏脉。
有力为牢,实大弦长。牢甚则实,愊愊而强。
[释译]沉脉大而有力,并且坚实弦长的,为牢脉。比牢脉更坚实有力的则为实脉,最坚实而力强。
无力为弱,柔小如绵。弱甚则细,如蛛丝然。
[释译]沉脉无力而小,柔软如绵的,为弱脉。比弱脉更细的,则为细脉,细如蛛丝一样。
迟脉属阴,一息三至。小快于迟,缓不及四。
[释译]迟脉属于阴性脉,一息只有三至。略快于迟脉,而平均每息仍不足四至的,为缓脉。
二损一败,病不可治,两息夺精,脉已无气。
[释译]一息之久,脉动两次的,名为损脉;脉动一次的,名为败脉。出现损脉或败脉的病,治疗已相当困难。在两息的时间内,脉动一次的,为夺精脉,说明在脉象的表现上已无生气了。
浮大虚散,或见芤革,浮小濡微,沉小细弱。
[释译]浮大的脉有虚脉、散脉、芤脉、革脉四种。浮小的脉有濡脉和微脉两种。
迟细为涩,往来极难,易散一止,止而复还。
[释译]脉搏一息三动,而脉体细小的,称为涩脉。它的起落过程比较缓慢,似乎是很困难的。有时容易散乱,在多次的搏动中间有一次歇止,一止以后又恢复如前。
结则来缓,止而复来。代则来缓,止不能回。
[释译]结脉搏动缓慢,并且间有歇止,但一止后又有暂时恢复均匀的搏动。代脉的搏动也是缓慢的,并且也间有歇止,但是它是动而中止,不能自还,良久复动,同结脉是有区别的。
数脉属阳,六至一息。七疾八极,九至为脱。
[释译]数脉是属于阳性一类的脉,一息之久,搏动六次,比数脉的搏动更快的,还有疾脉、极脉、脱脉等。疾脉一息七至,极脉一息八至,脱脉一息九至。
浮大者洪,沉大牢实。往来流利,是谓之滑。
[释译]浮大有力的脉为洪脉。沉大有力的脉为牢脉和实脉。往来流利的脉,称它为滑脉。
有力为紧,弹如转索。数见寸口,有止为促。
[释译]脉来有力,好象转索弹指的,为紧脉。寸口脉数,带有歇止的,为促脉。
数见关中,动脉可候,厥厥动摇,状如小豆。
[释译]数脉见于关部,上下无头无尾,就是动脉。动脉厥厥动摇,形状很短,象圆圆的小豆。
长则气治,过于本位。长而端直,弦脉应指。
[释译]脉体较长,超过寸、关、尺三部,表现正气调和。若脉长而笔直的,便是弦脉。
短则气病,不能满部,不见于关,惟尺寸候。
[释译]正气不调和,则出现短脉,它的长度不能满于三部。短脉在关部是无变化的,只有在尺部或寸部才可以比较明显地感觉出来。也就是说,短脉不是寸部较短,就是尺部较短。
一脉一形,各有主病,数脉相兼,则见诸证。
[释译]每一种脉各有一种形态,每一种脉又各有一定的主病。假使某种脉兼有数种脉象,那么这个疾病中也可见到数种脉所主的证候。
浮脉主表,里必不足,有力风热,无力血弱。
[释译]浮脉多主表证,如果没有表证,必定是里虚证。浮而有力的主风热病,浮而无力的主血弱。
浮迟风虚,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
[释译]脉浮迟,为风虚病,浮数为风热病,浮紧为风寒病,浮缓为风湿病。(风性善动,能鼓动气血向外,促使脉浮。虚则脉迟,热则脉数,寒则脉紧,湿则脉缓)。
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火,浮微劳极。
[释译]浮虚脉可见于伤暑病中。浮芤脉为失血病。慢性病中的浮洪脉,为阴虚火旺证。浮而微弱的脉,多见于五劳六极等病中。
浮濡阴虚,浮散虚剧,浮弦痰饮,浮滑痰热。
[释译]浮濡为阴虚病,浮散为严重的虚病,浮弦为痰饮病,浮滑为痰热病。
沉脉主里,主寒主积,有力痰食,无力气郁。
[释译]沉脉多主病在里,以及寒证或积滞等病。有力的沉脉,主痰饮病或食积病。无力的沉脉,主气郁病。
沉迟虚寒,沉数热伏,沉紧冷痛,沉缓水畜。
[释译]脉沉迟为虚寒病。沉数为体内有热邪未散。沉紧为内部受寒作痛。沉缓为体内有水饮积蓄。
沉牢痼冷,沉实热极,沉弱阴虚,沉细痹湿。
[释译]脉沉牢为体内有长久的寒积,沉实为热盛之极,沉弱为阴虚,沉细为痹湿之病。
沉弦饮痛,沉滑宿食,沉伏吐利,阴毒聚积。
[释译]脉沉弦,为停饮或腹痛。沉滑为宿食不消病。沉伏由于吐泻过甚,正气大伤,气血不能外达,或体内有寒气(阴毒)积聚所致。
迟脉主脏,阳气伏潜,有力为痛,无力虚寒。
[释译]迟脉主五脏病,反映阳气潜伏。迟而有力,为疼痛;迟而无力为,为虚寒。
数脉主腑,主吐主狂,有力为热,无力为疮。
[释译]迟脉主腑病以及呕吐、发狂等病,数而有力为热病,数而无力为疮疡。
注:关于脉的一般诊断,大致是浮脉主表,沉脉主里,迟脉主寒,数脉主热。脉搏有力的,证明正气不衰,多患实证或热证。脉搏无力的,证明正气已衰,多患虚证或寒证。各种表证和里证都有寒热虚实的不同。各种脉象都可出现在多种疾病中,因此在诊病的时候,切不可单凭脉象判断疾病,必须以脉象和症状结合起来加以分析,才能诊断正确。脉书中所载某种脉主某种病,只可作为参考,并不是固定的。也只可以说某种脉可以出现在某种病中。其实必定要在某种病中具备一定的条件,才会出现某种脉象。不同的疾病具备了同样的条件,便有同样的脉象出现。同样的疾病在本质变化上有了差别,便会有不同的脉象。所以对于脉学中各脉的主病,绝不能看作是固定的。
滑脉主痰,或伤于食,下为畜血,上为吐逆。
[释译]病中出现滑脉,常主痰病或伤食。下部畜血病或上部吐逆病,也可出现滑脉。
涩脉少血,或中寒湿,反胃结肠,自汗厥逆。
[释译]涩脉主血虚或伤于寒湿。亦觉于反胃病、结肠病(肠中上下不通)、自汗厥逆等病中。
弦脉主饮,病属肝胆,弦数多热,弦迟多寒。浮弦支饮,沉弦悬痛,阳弦头痛,阴弦腹痛。。
[释译]弦脉多主水饮病及肝胆病。弦数多热,弦迟多寒。浮弦主支饮(膈间有停水),沉弦主悬饮(胁间停水)作痛。寸部脉弦,为病在上,主头痛;尺部脉弦,为病在下,主腹痛。
紧脉主寒,又主诸痛,浮紧表寒,沉紧里痛。
[释译]紧脉主寒邪所伤病,又主各种疼痛病,因为寒和痛都能引起经脉紧张。浮紧主体表感受了寒邪,沉紧主体内疼痛。
长脉气平,短脉气病,细则气少,大则病进。浮长风癎,沉短宿食,血虚脉虚,气实脉实。
[释译]脉长为正气不病,脉短为正气已病,脉细为气虚,脉大为病进(向前发展)。脉浮长为风癎(风痰发癎),沉短为宿食未消,气滞于里。总之,血虚的人,脉亦虚弱,正气旺盛的人,脉亦充实有力。
洪脉为热,其阴则虚。细脉为湿,其血则虚。
[释译]洪脉主热盛,热盛必伤阴液,故阴液不足。细脉主伤湿,这是因为血不足,湿气才能停留。
缓大者风,缓细者湿,缓涩血少,缓滑风热。
[释译]脉缓大,为伤于风邪;缓细,为伤于湿邪。缓涩,为血少;缓滑,为内热。
濡小阴虚,弱小阳竭,阳竭恶寒,阴虚发热。
[释译]脉濡小,主阴虚;脉细弱,主阳竭(阳气将无)。阳竭的人,有恶寒证;阴虚的人,有发热证。
阳微恶寒,阴微发热,男微虚损,女微泻血。
[释译]寸部脉微,为恶寒症;尺部脉微,为发热症。男人脉微,为虚损病;女人脉微,为泄泻或亡血病。
阳动汗出,阴动发热,为痛与惊,崩中失血。
[释译]动脉出现在寸部,则为表虚汗出;动脉出现在尺部,则为阴虚发热。动脉还可能出现在疼痛、惊风、崩漏、失血等病中。
虚寒相搏,其名曰革,男子失精,女子失血。
[释译]空虚和浮紧相兼的脉,名为革脉。革脉在男人身上,为失精病;在女人身上,为失血病。
阳盛则促,肺痈阳毒;阴盛则结,疝瘕积郁。
[释译]阳气亢盛,则可出现促脉,例如肺痈病和阳毒病(热极之病)每见促脉。阴气过盛,便可出现结脉,例如寒疝、癥瘕、积滞郁结等病,每见结脉。
代则气衰,或泄脓血,伤寒心悸,女胎三月。
[释译]病中出现代脉,可知正气已衰,例如外科病脓血久流不止。伤寒病发生心悸的时候,可以出现代脉。孕妇在怀孕三个月左右,也可能出现代脉。
脉之主病,有宜不宜,阴阳顺逆,凶吉可推。
[释译]各种脉象都有一定的主病,而有的脉象只宜于出现在某一种病中,不宜于出现在另一种病中。根据脉象和症状的表现,对于疾病的阴阳、顺逆、吉凶等变化,都可以推测判断。
中风浮缓,急实则忌。浮滑中痰,沉迟中气。
[释译]中风病属于虚证,脉宜浮缓,不宜数而坚实。脉浮滑为中痰(痰迷昏厥),沉迟为中气(气虚昏厥)。
尸厥沉滑,卒不知人,入脏身冷,入腑身温。
[释译]尸厥症是因感受了某种戾气所引起,脉象是沉滑的,它的症状是卒然昏厥,不知人事。邪气伤脏,则身体寒冷;邪气伤腑,则身体温暖。
风伤于卫,浮缓有汗。寒伤于营,浮紧无汗。
[释译]风邪损伤人体的卫气,体表经脉肌肤弛缓,常见脉浮缓,自汗出。寒邪侵害人体营气,体表经脉皮肤紧张,便有脉浮紧、无汗等证候。
暑伤于气,脉虚身热。湿伤于血,脉缓细涩。
夏季的伤暑病,由于暑热伤气,故脉虚而身热。湿气浸入血分,血流不畅,脉多徐缓细涩。
伤寒热病,脉喜浮洪,没微涩小,证反必凶。
[释译]外感寒邪所发生的热病,阳气旺盛,血流通畅,脉象宜乎浮洪。若脉象沉微涩小,必定正气受伤。如果脉象和病证发生相反现象,必定是凶险之病。
汗后脉静,身凉则安;汗后脉躁,热甚必难。
[释译]出汗以后,脉象转为平静如正常,同时身上变凉爽而不发热,就是良好的现象。汗出以后,脉象仍不平静,同时高热不退,势必热极伤津,病较难治。
阳病见阴,病必危殆;阴病见阳,虽困无害。
[释译]热盛的阳性病,出现无力的阴类脉,说明正气已衰,病情必定是危险的。寒盛的阴性病,出现有力的阳类脉,说明正气尚旺,虽然病证表现严重,还不致有妨害。
上不至关,阴气已绝,下不至关,阳气已竭。
[释译]寸口脉的搏动仅在寸部,而关部脉不起搏动的,为阴气已绝,阳气独旺。尺部脉动,而关部脉不动的,为阳气已竭,阴气独盛。
代脉止歇,脏绝倾危。散脉无根,形损难医。
[释译]病中出现代脉的那种歇止现象,为脏气已绝,病多危险。散脉是无根脉,当身体已经衰弱到极点的时候出现便很难医好了。
饮食内伤,气口急滑。劳倦内伤,脾脉大弱。
[释译]偶然饮食不节,内伤肠胃,可以引起内部发热,气口脉(右手寸部脉)就会数而兼滑。劳力过度,则正气受伤,正气受伤,则内部脾胃之气亦不足,因此脾脉(右关脉)虚大或细弱。
欲知是气,下手脉沉,沉极则伏,涩弱久深。
[释译]要知道正气是否衰弱,就在于下手诊脉时是否诊得沉脉。沉到深部的脉,便成伏脉。病现涩脉或弱脉,可知正气已经衰甚,患病已久,病势很深重了。
火郁多沉,滑痰紧食,气涩血芤,数火细湿。
[释译]内火过盛,则气血集中于里,四肢部分气血较少,于是脉象多沉。脉滑为痰病,脉紧为伤食病。气虚则脉涩,血脱则脉芤。脉数为热甚,脉细为湿病。
滑主多痰,弦主留饮,热则滑数,寒则弦紧。
[释译]滑脉多见于痰病中,弦脉多见于水饮停留的病中。热盛则气血流畅,脉象滑数;寒邪盛,则经脉挛缩,脉象弦紧。
浮滑兼风,沉滑兼气,食伤短疾,湿留濡细。
[释译]脉象浮滑,为痰病或热病兼感风邪。脉象沉滑,兼有气实。饮食所伤的病,若气滞则脉短,若有热则脉疾。湿气停留之病,脾气不足,则脉濡细。
疟脉自弦,弦数者热,弦迟者寒,代散者近。
[释译]疟疾病当恶寒战栗的时候,全身经脉拘急,脉象自会弦急。弦数为夹热证,弦迟为夹寒证。疟疾病出现代脉或散脉,表现正气衰极,有危及生命的可能。
泄泻下痢,沉小滑弱,实则浮洪,发热则恶。
[释译]泄泻下痢,多伤气血,脉宜沉小滑弱。若脉象实大浮洪兼有发热,势必阴虚阳亢,病已恶化。
呕吐反胃,浮滑者昌,弦数紧涩,结肠者亡。
[释译]不论是骤然呕吐,或者是经常呕吐的反胃病,脉浮滑的,证明正气未衰,是良好现象。若脉弦数紧涩,证明体内经脉十分拘急,病情严重,如果腹痛大便不通,可知肠中已有阻塞,其呕吐反胃主要是因胃气不得下降所引起,病是危险的。
霍乱之候,脉代勿讶,厥逆迟微,是则可怕。
[释译]吐泻交作的霍乱病,骤然间气血错乱,而出现代脉,是常有的事,可不必十分惊讶。若发展到四肢寒凉,脉搏迟微时,倒是可怕的,因为这是阳气衰败的表现。
咳嗽多浮,聚肺关胃,沉紧小危,浮濡易治。
[释译]一般的咳嗽病,属外感 居多,故多见浮脉。病邪常聚集在肺部,但和胃也有一定关系。胃热上熏,或胃病生痰,也可引起咳嗽。咳嗽病见到沉紧脉,为阴虚病,是有些危险的。咳嗽病见到浮濡脉,是容易治疗的,因为浮濡是肺的正常脉,证明肺中邪气不重。
喘急息肩,浮滑者顺,沉涩肢寒,散脉逆证。
[释译]呼吸喘急,甚至严重到肩部随呼吸而上下活动,但脉象浮滑的,为实证,预后良好。假使脉象沉涩兼有肢寒,或有散脉出现,是为正气大伤之证,预后不良。
病热有火,洪数可医,沉微无火,无根者危。
[释译]各种热病都是体内有火,脉象洪数正是有火的证据,用清热泻火法是可以治愈的。本属热病,反见沉微脉,表现内部阳衰;或反见无根之脉,表现正气衰败,都是危险的。
骨蒸发热,脉数而虚,热而涩小,必殒其躯。
[释译]骨蒸发热,属于阴虚症,脉宜数而无力;若热势很盛而脉象涩小,可见阴虚已甚,有死亡的危险。
劳极诸虚,浮耎微弱,土败双弦,火炎急数。
[释译]五劳、六极各种虚症,脉多浮耎微弱。如木旺土败(肝强脾弱),则两脉俱弦;如内火旺盛,则脉象急数。
诸病失血,脉必见芤,缓小可喜,数大可忧。
[释译]各种大量失血之病,脉必见芤。芤脉转为缓小,是因脉中气血不足,但是正气还未大伤,可以不必忧虑。芤脉转为数大,是因血虚又兼气虚,脉象近于散脉,是堪担忧的。
瘀血内田畜,却宜牢大,沉小涩微,反成其害。
[释译]体内有瘀血积蓄的病,宜见牢大之脉。脉象牢大,证明正气尚旺,还有驱邪能力。脉象沉小涩微,为气血俱衰,反而为害更大。
遗精白浊,微涩而弱,火盛阴虚,芤濡洪数。
[释译]遗精病和白浊病,长久之后,精气必衰,脉多微涩而无力。如果发展到阴虚火盛时,脉象便有芤、濡、洪、数等不同。
三消①之脉,浮大者生,细小微涩,形脱可惊。
[释译]三消病是体内燥热之病,脉象浮大的,以热重为主,尚容易治疗。脉象细小或微涩,并且身体非常瘦弱,是阴虚极甚,很难治愈,这种病情,是可怕的。
小便淋闭,鼻头色黄,涩小无血,数大何妨。
[释译]小便淋沥或小便不通,同时鼻头色黄的,有湿热和血虚两种成因。脉涩小的,为血虚;脉数大的,为湿热。湿热病比较容易治疗,没有什么妨害。
大便燥结,须分气血,阳数而实,阴迟而涩。
[释译]大便干燥不通,必须分清病在气分,还是病在血分。病在气分的,为高热伤津;病在血分的,为血热阴虚。属阳证的病,脉数而实;属阴证的病,脉迟而涩。
癫乃重阴,狂乃重阳,浮洪吉兆,沉急凶殃。
[释译]癫症是阴气盛的病;狂症是阳气盛的病。脉浮洪是好现象;脉沉数是坏现象。
癎脉宜虚,实急者恶,浮阳沉阴,滑痰数热。
[释译]癎症为虚性病,脉亦宜虚。如果脉坚实弦急,为新形势深入肝经,不易治愈。脉浮的为阳癎;脉沉的为阴癎;脉滑为痰多;脉数为热盛。
喉痹之脉,数热迟寒。缠喉走马,微伏则难。
[释译]喉部闭塞不通的喉痹病,脉象有数有迟。数为热证;迟为寒证。缠喉风是一种急性病,多是风火痰热上涌,脉宜浮洪或浮滑。如脉微细或沉伏,证明气虚邪盛,必难治疗。
诸风眩晕,有火有痰,左涩死血,右大虚看。
[释译]各种风病的头目眩晕,有因于火旺的,也有因于痰多的。左脉涩,为心肝有病,多为瘀血而致眩晕;右脉大,为肺脾有病,多为气虚眩晕。
头痛多弦,浮风紧寒,热洪湿细,缓滑厥痰。
[释译]头痛病多见弦脉。脉浮为外感风邪,脉紧为外感寒邪。有热则脉洪,有湿则脉细。脉象缓滑,为气虚挟痰。
气虚弦耎,血虚微涩,肾厥弦坚,真痛短涩。
[释译]头痛之属气虚的,痛则脉弦,虚则脉耎;头痛之属于血虚的,则脉微涩。肾气厥逆性头痛,脉浮候则弦,沉候则坚。真头痛,脉短涩。
心腹之痛,其类有九,细迟从吉,浮大延久。
[释译]心腹之痛,分有九类(饮、食、气、血、冷、热、悸、虫、疰痛)。脉细迟的较好,脉浮大的难愈。因为脉迟细,是由于疼痛而经脉敛缩,正气还有反应能力;脉浮大,是由于痛剧气衰而见虚脉,正气既衰,病难速愈。
疝气弦急,积聚在里,牢急者生,弱急者死。
[释译]疝气病,多见弦急脉。积聚在里之病,脉牢急的,可以治愈;脉弱急(沉细而数)的,则危险。
腰痛之脉,多沉而弦,兼浮者风,兼紧者寒。弦滑痰饮,濡细肾著,大乃肾虚,沉实闪肭。
[释译]腰痛之脉,多沉而弦。浮弦的,为风痛;沉紧的,为寒痛;浮紧的,为外感寒邪;弦滑的,为兼有痰饮;濡细的,为寒湿沉着下焦的肾着病;脉大(虚脉)的,为肾虚;脉沉实的,为腰部闪伤。
注:辨别疾病吉凶,主要决定于正气的盛衰。正气旺盛的则吉,正气衰极的则凶。有些实热之病,反见沉、微、细、涩等虚脉;有些虚寒的病,反见虚、大、洪、实等脉,都是正气衰极,脉和证相反的危险现象。
脚气有四,迟寒速热,浮滑者风,濡细者湿。
[释译]脚气病有寒、热、风、湿四种。脉迟的,为寒证;脉数的,为热证;脉浮滑的,为风证;脉濡细的,为湿证。
痿病肺虚,脉多微缓,或涩或紧,或细或濡。
[释译]手足痿软的痿病多因肺虚所引起,所出现的脉多是虚脉,如:或微缓,或涩或紧,或细或濡等。风寒湿气,合而为痹,浮涩而紧,三脉乃备。
[释译]风、寒、湿三种邪气同进侵害人体,以致气血不畅而发生肢体疼痛麻木的痹症,它常可具备浮、涩、紧三种脉象。
五疸实热,脉必洪数,涩微属虚,切忌发渴。
[释译]疸病有黄疸、黑疸、酒疸、谷疸、女劳疸五种,属于湿热的,脉必洪数;属于虚寒的,脉必涩微。疸病切忌发渴,口渴的难治。
脉得诸沉,责其有水。浮气与风,沉石或里,沉数为阳,沉迟为阴,浮大出厄,虚小可惊。
[释译]水气病,脉象多沉。若脉浮的,为水气在外的风水;脉沉的,为水气在里的石水;脉沉数的,为阳水;沉迟的,为阴水;脉浮大的,是病势转好,脱离了险境;脉虚小的,是正气大衰,难以治愈,实在可怕。
胀满脉弦,土制于木,湿热数洪,阴寒迟弱。浮为虚满,紧则中实,浮大可治,虚小危极。
[释译]胀满病中,脉弦的,是肝木克脾土;脉数洪的,属湿热;弱的,属阴寒;脉浮的,为虚满;脉紧的,为腹中有实滞。总之,胀满病脉浮大的,可治;虚小的,极有危险。
五脏为积,六腑为聚,实强者生,沉细者死。
[释译]邪气聚而成型,积于五脏的,名为积。忽聚忽散,聚于六腑的,名为聚。积聚颊,脉实强的,容易治好;脉沉细的,比较难治。
中恶腹胀,紧细者生;脉若浮大,邪气已深。
[释译]中恶(忽然假死)腹胀,脉紧细的,证明经脉还有收缩能力,正气未败,可以回生。中恶腹胀,属于里症,理当出现沉脉,若脉象浮大,是邪气深重,由于正气虚甚,故脉有弛缓状态。
痈疽浮数,恶寒发热,若有痛处,痈疽所发。
[释译]痈疽病中多见浮数脉。在有恶寒发热的病中,若另有肩部疼痛症状,这就是因为患了痈疽所发生的。
脉数发热,而痛者阳,不数不热,不疼阴疮。
[释译]痈疽病脉数有发热,作痛的为阳证,脉不数,不发热,不疼痛的,为阴证。
未溃痈疽,不怕洪大,已溃痈疽,洪大可怕。
[释译]没有破溃的痈疽,脉象洪大的,为实热证,下必畏惧。痈疽已溃之后,脓血已经排除,不会还有实热,若脉象洪大,多属阴虚火旺,必须慎重处理。
肺痈已成,寸数而实,肺痿之形,数而无力。
[释译]肺痈是实热证,肺痈已经生成的时候,寸部脉数而坚实。肺痿是虚证,肺痿的脉形,多数而无力。
肺痈色白,肺宜短涩,不宜浮大,唾糊呕血。
[释译]肺痈病发展到面色晄白时,气血已虚,脉宜短涩,不宜浮大,更不宜唾痰如糊浆,或呕吐血液。
肠痈实热,滑数可知,数而不热,关脉芤虚。微涩而紧,未浓当下,紧数脓成,切不可下。
[释译]属于实热的肠痈,应知脉多滑数;不是实热的肠痈,脉虽数,而关部脉常见芤虚。肠痈症,当脉微涩而紧的时候,还未成脓,应当进行攻下;当脉已紧数时,痈已成脓,切不可攻下。
妇人之脉,以血为本,血旺易胎,气旺难孕。
少阴②动甚,谓之有子,尺脉滑利,妊娠可喜。滑疾不散,胎必三月,但疾不散,五月可别。
[释译]妇人的脉是以血为根本的。血旺的人,容易怀孕;气旺而血不旺的人,难以怀孕。妇人少阴脉搏动力强的,可以证明她已怀孕。尺部脉滑利的,表现气血旺盛,可见于妊娠的喜脉。孕妇脉滑速流利而不散乱的,多为怀孕已经三个月;若脉来去速而不散,仍很滑利,以此可以识别她已怀孕五个月了。
左疾③为男,右疾为妇,女腹如箕,男腹如釜。
[释译]孕妇左脉较快的,为男胎;右脉较快的,为女胎。有女胎的孕妇腹部如簸箕底般的隆起,横面长而宽;有男胎的孕妇腹部如锅底般的突出,其状是尖圆的。
欲产之脉,其至离经,水下乃产,未下勿惊。
[释译]将要生产的时候,她的脉搏滑快异常,称为离经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见到胞浆水(亦称羊水)流下,是小孩快要产生了;在没有胞浆水流下时是产时未到,不必惊慌紧张。
新产之脉,缓滑为吉,实大弦牢,有证则逆。
[释译]新产妇人失血不多,正气不伤,则脉来缓滑,是好现象。假使见到实、大、弦、牢等某一种脉,同时还有病证表现,就不是好现象了。
小儿之脉,七至为平,更察色证,与虎口纹④。
[释译]小儿的脉搏,以一息七至为正常。诊小儿病,除诊脉以外,更重要的,还是观察气色变化,症状表现,以及虎口脉纹(亦称指纹)的形色。
奇经八脉,其诊又别。直上直下,浮则为督;牢则为冲;紧则任脉。寸则右弹,阳跷可决;尺左右弹,阴跷可别;关左右弹,带脉当决。尺外斜上,至寸阴维;尺内斜上,至寸阳维。
[释译]在十二经脉之外,还有奇经八脉,它的诊断意义与十二经脉略有区别。寸口脉直上直下如弓弦,见于浮候的,为督脉的脉象;牢脉为冲脉的脉象;紧脉为任脉的脉象。寸部脉的弹指,时而向外,时而向里的,可以识别它是阳跷脉;尺部脉是这样的,可以识别它是阴跷脉;关部脉是这样的,为带脉脉象。脉自尺部外侧斜向前行而达寸部的,为阴维脉;脉自尺部内侧斜向前行而达寸部的,为阳维脉。
督脉为病,脊强癫癎;任脉为病,七疝⑤瘕坚
[释译]督脉有病,发生脊强癫癎,任脉有病,发生七疝瘕块。
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带主带下,脐痛精失。
[释译]冲脉有病,则内部气逆上冲,急迫不安;带脉有病,则有带下、脐痛、遗精等病。
阳维寒热,目眩僵仆;阴维心痛,胸胁刺筑⑥。
[释译]阳维主一身之表,阳维有病,则发生恶寒发热、目眩和僵仆等症;阴维主一身之里,病有阴维,则心痛、胸胁刺痛。
阳跷为病,阳缓阴急;阴跷为病,阴缓阳急。
[释译]阳跷脉起于足跟中,经外踝上行,阳跷脉有病,则外踝以肌肤弛缓,内踝以上肌肤紧急;阴跷脉起于足跟中,经内踝上行,阴跷脉有病,则内踝以上肌肤弛缓,外踝以上肌肤紧急。
癫癎瘛瘲,寒热恍惚,八脉脉证,各有所属。
[释译]总之,因奇经失和而引起的如:癫痫病、瘛瘲病、寒热病、恍惚病等,除在奇经八脉的脉象上有所变化外,还应该出现各自所属的一定的证征。如果出现了那一经的病证,即可断定那一经有病。
平人无脉,移于外络,兄位弟乘,阳溪列缺。
[释译]一般的寸口脉,都通过寸、关、尺三部。但有的人虽然没有病,可是寸口部却没有脉,而寸口部的脉反移到手臂外侧的脉络部位。这如同兄弟关系,弟弟占据了哥哥的地位,所以不是病脉。它经过阳溪、列缺两个穴位。(此种脉又称反关脉)。
病脉既明,吉凶当别。经脉之外,又有真脉。
[释译]对于以上所讲的各种病脉,既然明白了,对于疾病的吉凶还当辨别清楚。在常见脉之外,还有几种真脏脉,是某脏之气已绝所出现的一种脉。
肝绝之脉,循刀责责;心绝之脉,转豆躁疾。
[释译]肝气已绝时,切诊肝脉,就象手指抚摩在刀口上,感觉弦急而细硬;心气绝时,脉形极短,象豆粒转动,来去急速。
脾则雀啄,如屋之漏,如水之流,如杯之复。
[释译]脾脏气绝,脉有数种:有的象麻雀啄食的情况,跳动数次后即间有歇止;有的如漏屋滴水,好久脉来一次;有的如水之流,前后相接,脉搏至数不清;有的如杯倾复,水流四溢,脉形散大而即行消失。
肺绝如毛,无根萧索,麻子动摇,浮波之合。
[释译]肺脏气绝时,肺脉浮软无力如羽毛轻微触指,稍为重按时,沉候全无脉搏,冷冷落落地不见动静。肺绝之脉,极速极微,次数好象麻子那样的细小而多;又好象水面微波两相撞击,动力是很微弱的。
痛脉将绝,至如省客,来如弹石,去如解索。
[释译]肾脏之气将绝的时候,脉来如访客(脉来数次后,即停止好久,如此反复轮回,如同访问客人一样,来了不久就去了,去了不久可能又来了)。肾绝之脉,来时如弹石(弹指特别有力);去时如解索(散乱不规则)。
命脉将绝,虾游鱼翔;至如涌泉,绝在膀胱。
[释译]命门将绝,脉如虾游——脉在沉候搏动,忽然间有一次浮脉;又如鱼翔之状,脉寸部不动,仅仅尺部微动,象鱼游泳,头不动,而尾部摆动不已。另外还有一种脉,它在浮候跳动极速,至数不清,如泉水涌出的样子,翻滚如水沸,这是膀胱之气已绝。
真脉既形,胃已无气,参察色证,断之以臆。
[释译]既然已经出现了真脏脉,证明胃气已绝,再结合观察病色病证,便可以心中有数地对它朝廷判断了。
注:① 三消:上消、中消、下消。
上消证:舌上赤裂,咽如火烧,口大渴,食量减少,大便如常,小便清利。
中消证:口渴引饮、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硬结,小便频数。
下消证:初起便溺不摄,溺如膏淋,烦躁引饮,渐至面目黧黑,耳轮焦黑,小便浊而上 浮如脂。
②少阴脉:一说指手少阴脉,心主血脉,血盛则易孕;一说指足少阴脉,肾主藏 精,精足则易孕。
③疾:脉来时急速,去亦急速,但是它不同于数脉之类的疾脉——一息七至。
④虎口纹:见于食指近掌之处的脉管纹。将食指的三个关节定为三关。近掌的一节名为风关;第二节名为气关;第三节名为命关。脉纹透过风关时,病尚轻;透过气关时,病已重;透过命关时,则病情危险。通常以正常的纹色作标准,色较红的,为外感风寒,体表发热;色较紫的,为热势已盛;色青的,为惊风或疼痛;青紫带黑,为气血瘀滞;色不红的,为气血不足。
⑤七疝:冲疝、狐疝、痜疝、厥疝、瘕疝、溃疝、癃疝。
⑥刺筑:如捣动般地刺痛。
二〇〇七年三月三十一日 于呼和浩特输入
编辑此页面(如果您有权限) |
Google 文档 - 网络文字处理、演示文稿和电子表格。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