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军队文职招聘医学检验技术资料整理: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
1、概念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是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自限性传染病,又称腺性热。典型临床三联征为发热、咽峡炎和淋巴结肿大,可合并肝脾肿大、外周淋巴细胞及异形淋巴细胞比例增高。
2、传播途径
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口亲密接触传播(即口-口传播),而性行为、飞沫、母乳喂养、血液制品等虽也有传播可能,但并不是主要传播途径,发生概率较低。
3、病因和发病机制
EB病毒是一种嗜B淋巴细胞的DNA病毒,为本病的病原体。EBV进入口腔先在咽部上皮细胞和淋巴组织内复制,随后入血液循环而致病毒血症,并进-步累及淋巴系统的各组织和脏器。
4、实验诊断
①血象: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增加,大多在(10~30)×109/L之间,少数可减低。病程早期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后期淋巴细胞增多,可达60%~97%,部分淋巴细胞伴有形态异常。后者于疾病第4、5天开始出现,第7~10天达高峰,大多超过10%。儿童患者中,年龄越小反应性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越多。白细胞增多可持续数周,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多为正常。
②骨髓象:多数变化不大,淋巴细胞增多或正常,亦可见异型淋巴细胞,但数量不及外周血,原始、幼稚淋巴细胞不增多。若非鉴别诊断需要,一般不做骨髓细胞学检查。
③EBV抗体检测:EB病毒主要有5种抗原成分,即病毒壳抗原(VCA)、膜抗原(MA)、早期抗原(EA,可分为弥散组分D和局限组分R)、核抗原(EBNA)和淋巴细胞确定的膜抗原(LyDi)。临床上常测VCA-IgM和IgG抗体,其在病程早期即可增高,阳性率可达100%,尤其是VCA-IgM最有诊断意义,VCA-IgG因终身持续阳性,故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④嗜异性抗体检测:IM患者血清中存在嗜异性抗体,该抗体属于IgM,能使绵羊和马的红细胞凝集,故称嗜异性凝集素。它不被含有Forssman抗原组织(例如豚鼠肾、马肾)所吸收,因而与正常血清中的嗜异性Forssman抗体不同。患者嗜异性凝集素阳性反应在起病后第1~2周出现,第2~3周凝集素滴度最高,一般能在体内保持3~6个月或更长时间。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