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军队文职招聘医学检验技术资料整理:溶血性贫血的诊断
1.概念
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破坏速率增加(寿命缩短),超过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而发生的贫血。骨髓有6~8倍的红系造血代偿潜力。如红细胞破坏速率在骨髓的代偿范围内,则虽有溶血,但不出现贫血,称为溶血性疾患,或溶血性状态。正常红细胞的寿命约120天,只有在红细胞的寿命缩短至15~20天时才会发生贫血。
2.病因和发病机制
①红细胞内在缺陷:包括红细胞膜缺陷(如遗传性红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缺陷、获得性红细胞膜锚链膜蛋白异常),红细胞酶缺陷(如遗传性红细胞内酶缺乏),珠蛋白异常(如遗传性血红蛋白病)等。
②红细胞外部因素异常:包括免疫性因素、非免疫性因素。(1)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新生儿溶血、血型不合的输血、药物性溶贫等。(2)非免疫性因素:物理机械因素、化学因素、感染因素。
③溶血发生场所:红细胞破坏可发生于血循环中或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分别称为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血管内溶血临床表现常较为明显,并伴有血红蛋白血症、血红蛋白尿和含铁血黄素尿。血管外溶血主要发生于脾脏,临床表现一般较轻,不出现血红蛋白尿。在某些疾病情况下可发生原位溶血,如在巨幼细胞贫血及骨髓增殖异常综合征(MDS)等疾病时,骨髓内的幼红细胞在释放入外周血前已在骨髓内破坏,称为原位溶血或无效性红细胞生成,它亦属于血管外溶血,也可有黄疸。
3.症状
寒战、发热、黄疸、酱油色尿等。
4.实验诊断
①检查外周血红细胞形态是否有改变:可有点彩红细胞、H-J小体、卡波环、嗜多色性红细胞。溶血原因不同还会出现球形、口形、棘形、靶性、镰形等。
②红细胞破坏增加;检查是否存在血红蛋白血症、高胆红素血症(间接胆红素)、血清结合珠蛋白降低,尿检查可见血红蛋白尿、含铁血黄素尿、尿胆原排出增多,粪便检查有粪胆原排出增多。
③红系造血代偿性增生:检查是否存在网织红细胞增多,因红细胞代偿性增生,网织红细胞明显增多。血象:外周血液中出现幼红细胞,主要为晚幼红。骨髓象:红系增生旺盛,幼红细胞比例明显增加,粒红比值下降。
【例题】下列哪项不属于红细胞过度破坏引起的贫血:
A.红细胞膜缺陷
B.红细胞酶缺陷
C.红细胞受铁补充不足所影响
D.珠蛋白肽链改变及分子结构变异
E.以上均是
【答案】C。解析:红细胞受铁补充不足所影响属于红细胞的造血原料的缺乏,属于缺铁性贫血,不属于溶血性贫血。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