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2020年解放军文职临床医学专业知识归纳:发热的发生机制

来源: 2020-03-25 01:07

发热的发生机制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产热增加或散热减少,则出现发热。

1.致热源性发热致热源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

(1)外源性致热源

外源性致热源的种类甚多,包括

①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如细菌、病毒、真菌及支原体等

②炎性渗出物及无菌性坏死组织

③抗原抗体复合物

④某些类固醇物质,特别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代谢产物原胆烷醇酮

⑤多糖体成分及多核苷酸、淋巴细胞激活因子等。

外源性致热源多为大分子物质,特别是细菌内毒素分子量非常大,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是通过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使其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源,通过下述机制引起发热。

(2)内源性致热源

又称白细胞致热源,如白介素(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和干扰素等。通过血-脑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使调定点(温阈)上升,体温调节中枢必须对体温加以重新调节发出冲动,并通过垂体内分泌因素使代谢增加或通过运动神经使骨骼肌阵缩(临床表现为寒战),使产热增多。另一方面可通过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停止排汗,散热减少。这一综合调节作用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引起发热。

2.非致热源性发热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1)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颅脑外伤、出血、炎症等。

(2)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瘢癎持续状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3)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如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等。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