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军队文职招聘考试临床医学专业资料整理:血常规检查数值分析与临床意义
一、参考值。
名称 | 参考值 | |
红细胞 | 男:(4.0-5.5)×10*12/L | 女:(3.5-5.0)×10*12/L |
血红蛋白 | 男:120-160g/L | 女:110-150g/L |
白细胞 | (4-10)×10*9/L | |
血小板 | (100-300)×10*9/L |
二、各数值临床意义
(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
1、增加
(1)相对性增加: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出汗、大面积烧伤、尿崩症、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绝对性增多
a、继发红细胞增多症:胎儿及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严重慢性心、肺疾患如心脏病、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以及携氧能力低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异常血红蛋白病,某些肿瘤或肾脏疾患有关。
b、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减少
a、生理性减少:婴幼儿及15岁以前的儿童,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一般比正常人低10%-20%;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均可使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减少。
b、病理性减少:见于各种贫血。
(二)白细胞
1、中性粒细胞
a、增多:急性感染和炎症、组织损伤坏死及大量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性疾病及恶性肿瘤。
b、减少:感染
血液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巨幼细胞贫血等
物理化学因素损伤
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脏肿大及其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
c、核象变化
(a)核左移:常见于感染,特别为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白血病。
(b)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物如阿糖胞苷或6-巯基嘌呤。
2、嗜酸性粒细胞
a、增多: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血液病、某些恶性肿瘤、某些传染病等
b、减少:常见于伤寒、副伤寒初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或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3、嗜碱性粒细胞
a、增多:过敏性疾病、血液病、恶性肿瘤、糖尿病、传染病等。
b、减少:无临床意义。
4、淋巴细胞
a、增多:生理性增多(儿童期偏高)
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移植排斥反应。
b、减少:主要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的治疗以及放射线损伤、免疫缺陷性疾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
5、单核细胞
a、增多:生理性增多(婴幼儿、儿童增多)
某些感染如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等
某些血液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多发性肺结核等
b、减少:无临床意义。
(三)血小板
1、增多:
a、原发性增多: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早期、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b、反应性增多:多为轻度增加,如急性感染、急性溶血、恶性肿瘤等。
2、减少:
a、血小板的生成障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放射性损伤、急性白血病、巨幼细胞贫血等。b、血小板的消耗过多: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
c、血小板的破坏过多: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感染、皮亢。
d、血小板分布异常:脾肿大、血液被稀释。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