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医院感染和消毒灭菌

来源: 2017-06-11 23:16
 医院感染和消毒灭菌
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病原体
常见的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流行病学
医院感染调查
消毒灭菌
概念;消毒灭菌技术;消毒灭菌效果评估
  一、医院感染
医疗机构相关感染,指在医疗机构中获得的感染。
(医院获得性感染或院内感染,是指发生在医院中的一切感染)
注:入院时处于潜伏期的感染,不属于医院感染
感染来源
外源性感染:来自于另一感染者或环境
通过空气传播、间接传播、直接接触、注射或接种、医疗器械未彻底灭菌或污染、昆虫媒介等传播。
内源性感染:来自于患者自身,由于菌群失调(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寄居部位发生改变、机体抵抗力下降。
(一)医院感染的病原体
几乎所有病原体都可以导致医院感染。
因年龄、感染部位、基础疾病、诊疗措施及抗菌药物使用史等而异。
医院感染病原谱(细菌):
抗菌药物问世以前,主要是G+细菌,尤其是化脓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青霉素类等具有抗葡萄球菌活性的抗菌药物使用后,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G-细菌出现,成为主要的病原菌。
近年来,多重耐药细菌分离率升高,如表皮葡萄球菌、肠球菌等耐药革兰阳性细菌、耐苯唑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医院感染病原谱:
病毒:受季节影响,儿科、老年病区易发
呼吸道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
真菌:条件致病菌
白色念珠菌、曲霉菌属、新型隐球菌、隐孢子虫属、放线菌、球孢子组织浆菌等。
支原体、寄生虫(输血、免疫功能低下)
(二)常见的医院感染
(1)泌尿道感染:最常见的医院感染,与留置膀胱导管有关。
肠道正常菌群或医院获得的耐药细菌,感染率高,能导致菌血症和死亡。
(2)手术部位感染:常发生在手术过程中
外源性、内源性感染。
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手术部位污染程度、手术技巧、引流管留置、病原体致病性、其他部位的感染等。
(3)呼吸道感染:所有患者,感染病原体常为内源性。
(4)菌血症:占医院感染的小部分,发病率增加,病死率高。
皮肤常驻菌或暂居菌,多重耐药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念珠菌呈上升趋势。
(5)其他医院感染:
烧伤、皮肤和软组织感染创面
6个月以上婴幼儿、有抗菌和药物治疗史的住院患者,严重腹泻主要由艰难梭菌引起。
眼和结膜感染、子宫内膜炎、产后生殖道感染等。
(三)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
1.感染源
(1)人类:其他患者、医务人员或探视者、患者自身。
(2)环境:污染的物品,食物、水或空气,病原体存在于不同的环境。常存在污染库。
2.传播途径
医院感染传播途径与社区感染相同
以空气、接触及媒介更为重要。
3.易感人群:影响因素包括
(1)年龄:婴幼儿及老年人
(2)免疫状况:缺乏麻疹、水痘、百日咳等保护性抗体的患者
(3)基础疾病:肝脏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皮肤损伤、肾衰竭、中性粒细胞等患者对感染敏感性增强
(4)继发感染:HIV及其他免疫抑制病毒感染者易继发其他病原体感染
(5)特殊药物:降低宿主免疫力的药物,如细胞毒药物、类固醇药物、抗菌药物等
(6)创伤:无论是意外创伤,还是诊疗操作导致的创伤,均因破坏机体正常防御机制而易发生感染
4.医院感染预防
去除传染源:
使用无菌器械、物品、药品,清洗织物及食品去污染。
切断传播途径:
空气飞沫传播、接触传播。
增强宿主抗感染能力:
增强特异性免疫力、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侵入性操作规范化及减少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
(四)医院感染的调查
由医院感染控制委员会完成
检测医院感染
制定医院感染预防条例并监督执行
开展医院感染暴发调查
1.医院感染监测
监测目的:掌握医院感染变化趋势,及早发现感染病例、感染种类的变化,以便采取预防措施。
监测资料:来源于微生物学报告、病房巡视、活检报告、医务人员健康记录、出院患者随访等。
常规监测灭菌、消毒效果;医院配置产品;开放系统中准备的血液成分;血液透析液等。
2.暴发调查——流行病学调查
流行病学证据:流行病学分析
微生物学证据:病原体分离、分型结果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分离病原体并证实所分离的病原体具有同源性。
  二、消毒灭菌
消毒(disinfection):是去除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过程。
灭菌(sterilization):是去除或杀灭所有微生物的过程。
根据传播病原体、发生感染的危险性,将医疗器械分为三类:
进入正常无菌部位的物品属高度危险类,必须灭菌
接触黏膜、不完整皮肤的物品属中度危险类,需要消毒
接触完整皮肤的物品,使用低效消毒剂消毒
(一)消毒灭菌技术
(1)湿热灭菌:饱和蒸汽121℃ 30min,或高压蒸汽灭菌134℃ 13min,朊粒(134℃18min)。
(2)干热灭菌:160℃ 120min或170℃ 60min。
(3)煮沸或低压蒸汽灭菌技术:用于去除热敏感物品的病原体,杀灭布鲁菌、分枝杆菌及多种病毒等细胞内生长微生物,不能杀灭芽胞。
(4)化学法:采用不同消毒剂,对物品进行消毒。
(5)γ辐射:通过破坏DNA链发挥灭菌作用,常用于注射器、注射针、导管、手套等小物件的大批量灭菌。
(6)紫外线:通过抑制细菌生长达到消毒灭菌效果。
(7)过滤技术:可用于去除溶液中的颗粒及热源,也可用于去除大容量液体中的少量微生物、溶液中的细菌定量。
(二)消毒灭菌效果评估
高压蒸汽灭菌法
化学指示卡、生物指示剂、指示胶带
嗜热脂肪芽胞杆菌(ATCC7953)
紫外线灭菌
——枯草杆菌芽胞黑色变种(ATCC9372)
化学消毒剂
检测使用中消毒剂的微生物浓度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