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戏剧与影视知识:革命现实主义题材的集中创作

来源: 2020-05-11 16:15

建国十七年,革命现实主义成为新中国电影文学的主要特征。正如已故电影理论家钟惦斐先生所说的那样,“新中国电影文学的起点很高”。建国初期的电影创作,不仅继承了30、40年代的中国电影的成功经验,而且初步形成了新中国电影的独特风格。

(一)革命现实主义题材的集中创作

1.反映革命斗争的现实性题材

十七年中涌现出了大批的革命斗争题材的影片,有建国初期的《新儿女英雄传》(1951)、《翠岗红旗》(1951)、《中华儿女》(1951)、《南征北战》(1952)、《智取华山》(1953)、《鸡毛信》(1954),有1956年前后的《董存瑞》、《平原游击队》、《上甘岭》、《铁道游击队》、《柳堡的故事》等一批战争名片,有庆祝建国十周年而创作的《青春之歌》、《战火中的青春》、(风暴》、《林则徐》、《万水千山》等革命史诗片,还有文革以前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关怀下问世的《红旗语》(1960)、《革命家庭》(1960)、《暴风骤雨》(1961)、《洪湖赤卫队》(1961)、《红色娘子军》(1961)、《甲午风云》(1962)、《野火春风斗古城》(1963)、《英雄儿女》(1964)、《烈火中永生》(1965)等一大批革命斗争电影。

2.反映现实生活的革命性题材

《老兵新传》、《李双双》、《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二)电影文学样式的多元化尝试

《新局长到来之前》、《不拘小节的人》、《未完成的喜剧》、《五朵金花》、《今天我休息》《小李和老李》、《锦上添花》、《女理发师》

(三)独具中国革前豪情的电影文学改编

《林家铺子》、《祝福》、《青春之歌》、《早春二月》、《党的女儿》

成长于旧时代的第三代导演,改编时注重更多的还是忠实于原著或者原著精神。

从1979年开始,《小花》、《苦恼人的笑》等影片起到了开创中国电影新面貌的先河作用  根据约定俗成的说法,成长于旧时代,在建国初期就各有丰硕成就的诸如水华、凌子风、谢晋等在内的老一辈艺术家们被划分为第三代,第四代是毕业于60年代,执导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谢飞、郑洞天、张暖忻等人,第五代则是第四代的学生,大多数如张艺谋、陈凯歌、吴子牛、张军钊等一批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包括其后的进修班),而后90年代才得以现身影坛的一批青年导演们则被命名为新生代(或者第六代)。其中,老一辈艺术家们因为永久常青的艺术生命力、强烈的民族文化责任感和坚韧的艺术探索精神,永远都是首当其冲,具有强烈表率作用。

第三代导演代表作品就是凌子风的《骆驼样子》、水华的《伤逝》、谢晋的《天云山传奇》。

第四代张暖忻导演的影片《沙鸥》,郑洞天和徐谷明联合导演的《邻居》,吴贻弓的处女作《城南旧事》,胡柄榴的《乡情》、《乡音》、《乡民》三部曲。

第五代电影发韧之作的张军钊的《一个和八个》是根据郭小川的同名长篇叙事诗改编而成的,陈凯歌的处女作《黄土地》和《孩子王》分别是以柯蓝的散文《深谷回声》和阿城的同名小说为文学基础的,黄建新的《黑炮事件》改编自张贤亮的小说《浪漫的黑炮》,李少红的《红粉》则是以苏童小说作为创作基础的……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