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解放军文职招聘公共基础历史文化常识:中国古代著名选官制度
一、知识介绍
(一)世官制
指世代为官,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
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世官”,顾名思义 ,即贵族世代为官的制度。但世官并不等于世职 ,并不局限于某家族世代担任某一固定官职 ,
世官制的产生是由于西周时人们仍保持着牢固的族的血缘联系,人群基本以族区分,并得到宗法封建制的制度上的保证,从而自然形成了各级宗族长同时也就是各级官长,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统治模式、格局。
(二)军功授爵制
军功爵制的出现和确立,这一制度,彻底打破了世官制,在先秦军事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春秋以前列国普遍存在"世卿世禄"制度。战国时列国推行的变法运动,有力地打击了旧贵族特权。而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就为新的军功爵制出台准备了社会条件。
秦国是推行军功爵制最彻底的国家,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也最大。秦国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三)察举制
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朝。
察举制不同于以前先秦时期的世官制和从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考试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被举者经考试后,由政府量才录用,这样既保证了选才标准能贯彻实行,选出真正的人才,还能保证竞争的相对公平,令下层人士有进入国家管理层的可能。
(四)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220年)命其制定的制度。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期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
首先,在某一地区设立中正官,就是对某一地区的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然后根据某人的家世(出身和背景)以及行状(品行)进行定品。此项制度使得当时的官吏选拔有了一客观标准,此标准其实依然是采取地方群众舆论和公共意见,保留了汉代乡举里选的遗意。但是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也能列上品。因此,也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族”的局面。
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一方面解决了选拔官吏无标准的问题,使当时一时间吏治澄清。另一方面缓解了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促成魏晋实现全国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科举制
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选官不问门第。规定各州每年向中央选送三人,参加秀才、明经等科的考试,合格者录用为官。隋炀帝在考试科目中设进士科,是科举制的真正开始。
科举制持续了1300多年,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制度。清光绪31年(1905年)正式废除。
唐代的考试主要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种。常科的考试报考人数最多的两科是明经和进士。
宋朝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考试分为解试(州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考试方法采用糊名法,还实行誉录制度,以防作弊行为。
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采用八股取士,科举制度凸显弊端。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1.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2.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
3.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
4.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第一名为状元。
在科举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与之相关的成语,如金榜题名、五子登科、独占鳌头 名落孙山、走马观花、连中三元。
二、例题展示
例:古代科举考试中殿试的第三名叫什么?( )
A状元
B榜眼
C探花
D进士
【答案】C。解析:科举考试中,殿试的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因此正确答案选择B。
三、考察形式
本知识点为记忆型考点,需要着重掌握注意日常积累。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