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解放军文职招聘——马原试题常考考点:商品经济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1、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经历了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两个阶段。
2、自然经济是与较低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以自给自是为特征的经济形态。其基本特征有:社会分工不发展、自给自是、以简单再生产为主以及保守、封闭。自然经济以分散的、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为基础,生产规模狭小,社会分工低下,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
3、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统一。
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第一,社会分工,它决定了生产者或生产单位之间必须进行产品的相互交换,——这是生产力方面的条件。所谓社会分工是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第二,生产资料和产品归不同的所有者所有(私有制)。它意味着各经济单位不同的利益主体,因而它们之间的产品交流必须采取等价有偿的方式进行,这是生产关系方面的条件。
商品经济的特征有: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存在交换关系、主要采取扩大再生产的形式以及开放。
4、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等阶段。资本主义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财富通常采取商品的表现形式,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包含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因此,剖析商品,剖析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就成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历史和逻辑的出发点。
(二)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构成:商品的二因素
(1)商品的二因素就是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指商品的效用或有用性,即它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其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属性决定的,它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用价值在一切社会都存在,它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体力和脑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社会劳动的经济关系。价值是商品特有的本质属性,是一个历史范畴。
(2)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其一,其同一性表现在: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商品;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也不能成为商品。其二,其矛盾性表现在: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
使用价值是一切物品包括商品都具有的共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的特性,是历史的范畴。
对同一个人(商品的买卖双方)而言,不能同时兼有二者。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而要获得使用价值,就不能占有商品的价值.。具体而言,对商品生产者而言,他生产商品的目的是为了得到价值;只是由于价值凝结在使用价值里面,所以他才关心使用价值。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商品的买卖才能得到解决。
3、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
商品的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价值和交换价值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价值凝结在商品里面,它要表现出来必须借助交换价值这一形式。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不是使用价值,而是价值。
4、商品二因素的根源或决定因素:劳动的二重性
(1)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就是劳动的具体性(具体劳动)和劳动的抽象性(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生产不同商品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劳动;马克思也称之为有用劳动。
抽象劳动是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同一性表现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种劳动、两类劳动或者两次劳动,而是商品生产者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或两种属性。
矛盾性表现在,具体劳动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各种具体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异质性),上是无法比较的(不可比性);抽象劳动在性质上是没有差别的(同质性),在量上可以相互比较(可比性)。
5、劳动的二重性与商品的二重性的关系
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着商品的二重性。具体而言,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具体劳动是使用价值的源泉,但不是唯一源泉。除了具体劳动之外,自然物质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惟一源泉。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