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军队文职招聘公基法律类知识速记:刑法分论中的诈骗罪你真的了解了么?
首先,什么是诈骗罪,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作为)或者隐瞒真相(不作为)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其法律来源是《刑法》第266条。
从概念中我们可以推断出诈骗罪的行为结构,一、行为人实施欺骗行为;(虚构事实作为与隐瞒真相不作为)二、相对人产生错误认识;三、受骗者基于错误认识而处分财产;(机器和无处分能力的人不能被骗)四、行为人或第三者因此取得财产;(包括积极财产的增加和消极财产的减少)五、受骗者遭受财产损害。其中最为核心的要件也就是第三个要件,受骗者基于错误认识而处分财物。
其次,前述所说的诈骗所用虚构事实(作为)或者隐瞒真相(不作为)的方法也很好理解,比如虚构事实的作为,例一,抠脚大汉张三假扮妙龄少女网聊骗财;例二,身体健全的张三打扮成残疾人在路边乞讨;例三,张三减少机动车里程数后将机动车卖给他人。比如隐瞒真相的不作为,例一,张三出卖不动产时隐瞒不动产被抵押的事实;例二,首饰店将纯金首饰与镀金首饰并陈橱窗,顾客将镀金当纯金购买,店员未履行告知义务,以真金价格出卖顾客。
最后,实际考察当中可能会用一些相类似的犯罪考察诈骗罪与其区分,相对来说较为常见的就是诈骗罪与盗窃罪,诈骗罪与敲诈勒索罪。先说诈骗与盗窃的区分,关键点就在于是否受害人基于错误认识而处分财物,所以两种易混淆的诈骗就要排除,其一是“欺骗”没有处分能力的幼儿、高度精神病患者或者自动取款机、自动售货机等,取得财物的,对方不可能被骗而处分财物,成立盗窃罪,不成立诈骗罪。其二是通过“调包”或者“调虎离山”式的欺骗,转移对方注意力,或者造成对方占有财物的迟缓状态,更容易接触对方占有的财物,从而完全违反对方意志,取得对方占有的财物,成立盗窃罪,而非诈骗罪。最后来看下诈骗与敲诈勒索罪的区别,对其二者的界定,主要考量两个因素,一是二者立案标准,二是二者从一重罪。
【例题再现】女孩张红在世纪佳缘网结识一位黄姓男网友,自称是美籍华人,并透露自己正打理新加坡某集团股票发行,该股票回报惊人,三个月后上市增值600%。购买起点是100万美元。张深信不疑,拿出全部积蓄并抵押房产筹到705万元人民币,交给黄某派来的人,之后,张在QQ上收到“男友”信息称:“两个月后见面,将如数返给你本金和投资回报。”两个月后,张未等来“男友”,QQ上的头像熄灭,手机也打不通。她意识到上当后报警。案发后查实,黄某系福建无业游民,巨款已被他挥霍得所剩无几。本案中,黄某行为涉嫌犯何罪( )
A.盗窃罪
B.招摇撞骗罪
C.敲诈勒索罪
D.诈骗罪
【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对于诈骗罪内涵的理解,相对来说较为简单,审清题干即可。《刑法》第266条规定,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题干中黄某用虚构事实的方式,使得受害者张红基于错误认识处分了自己的财产,符合我国刑法对于诈骗罪的规定。故D选项正确;本题中不涉及财物的窃取,故A选项错误;招摇撞骗罪需要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招摇撞骗,侵犯的是社会管理秩序,本题不涉及,故B选项错误;敲诈勒索罪其核心要件是受害者基于恐惧心理给付财物,本题当中也无涉及,故C选项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D。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