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华威先生》研读
《华威先生》研读
一、作者自述
我既然也在学习着写写东西,就不免也染上了这个讨厌的坏习惯。于是看到了有几位先生,在抗战期间的工作,都有那么一种特别作风。所谓“都有”者,是说他们这几位先生共同有这么一种作风,在这几位先生说来,这种作风是有一般性的。所谓“特别”者,是说这种作风仅只是这几位先生一类的人物所具有,而有别于其他的先生们。
在我这爱管闲事的人看来,他们那种作风——在抗战之中实在是个缺点。我感到痛心,而痛心之外又有几分觉得他们可笑,但这只是一种苦笑,于是就有这么一种冲动,想把它指出来。于是就把那几位先生拼拼凑凑,弄成一个人物,写了那篇速写。
做了模特儿的并不是哪“一个”人,而是他那‘一类'人。
我原意是企图提醒一般在抗战中做工作的朋友们:在我们的进步之中还留下了些许缺点。我们一定要勇于承认我们自身上这些缺点,而努力克服它,要是发现我们中间有华威先生这种作风的,那就得指出来,好生批评他,说服他,使他健全起来。要是发现自己也有那种毛病,就得反省一下 ,切实加以改正。
摘自 张天翼:《张天翼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年,第54--56页。
华威先生是那时国民党反动集团里的家伙。他们力图打进一切群众团体中去 “领导”'以便一面探听和监视,一面设法阻碍群众运动。但群众还是利用种种合法手段来进行了自己的工作,而这并不是出于什么自发性,而是有组织有领导的,“华威先生”们就只好发怒而且害怕了。
那么华威先生究竟是不是一个 “文化特务”?很可能是。但不一定是。把华威先生写成一个特务,也未尝不合理,不过那样一来,我恐怕那时(抗战时期,一九三八年春)的读者群众就不免会有这么一种错觉,以为只有“中统”或“军统”的特务才会那么坏,我们就可以只同他们讲团结而不必和他们作斗争了。国民党的特务机关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政权的反人民的工具之一。不管华威先生是属于哪一类反动工具,他总是有那一般的反动实质的。
摘自 张天翼:《张天翼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年, 第63--64页。
《华威先生》没有一个固定的模特儿。你要我说他是哪一个,我说不出。只是当时抗日战争刚刚开始,我在湖南搞统一战线工作,要和许多类似华威先生这样的人来往;在来往接触中,感到这些人很可气,对那些被华威先生之流打击的青年很同情。自己也受过这样的打击,为了和他们斗争,使他们出丑,就这样写了《华威先生》。华威先生这号人物不是从一个模特儿出发的,是根据生活中所看到的同类人的表现——概括出来的。
摘自 张天翼:《张天翼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年,第334页。
抗战初期,我在长沙搞文化界的统一战线工作。当时“文化界抗敌后援会”有三个邻,部长都是民主人士,后来国民党要来争领导,要争做部长,当了部长又不干抗日的事,因此斗争很尖锐。那时茅盾同志主编《文艺阵地》,要稿子,我有感于此,一天赶写了这篇《华威先生》,看着不象小说,我在题目下面注明是“速写”,发表时茅盾同志把这两个字涂掉了。发表以后,议论纷纷,不少人说是写他;其实没有一个固定的模特儿。象“华威先生”这种人,当时很多,写作的时候就自己跳了出来。……“华威先生”是抗战初期国民党中的一种人物,那时还桂着抗战招牌,但是不干抗战的实际事情,专门闹磨擦;到后来,这一号人物也许就做“盯稍”之类的勾当去了。解放后有个学校讲这篇文章,说“华威先生”东一个会,西一个会,是官僚主义,这是不对的。有人问:他是不是特务 ?可能是,但没有写成特务。我想这样意义可能大些;不然别人也许会认为国民党闹磨擦的只有中统、军统之类的特务,除此之外就都是好人,只要团结不要斗争就行了。
摘自 张天翼:《和部队作者的谈话》,《解放军文艺》 1959年第7期。
二、重要评价观点
华威是个很可笑可鄙的角色,并非十恶不赦。在国民党统治区却是到处都有的。他是国统区一种官气十足的文化人,在抗战初期极多。作者嘲笑、挖苦了他,为统一战线内部塑造这样一个形象是很有意义的。有人把华威先生说成是个文化特务,看成敌我矛盾,那并不符合作品的处理态度和人物性格的特质。
摘自《吴组缃谈张天翼》,沈承宽黄侯兴 吴福辉,《张天翼研究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年,第79页。
现在,看日本报,《华威先生》是到日本去了,在《改造》十一月号,有日本作家翻译过去。这样内容的作品,被翻译是不是有影响呢?当然是个问题。……
“华威先生”这种可鄙的人物,……他出现在日本读者的面前,会使他们更把中国人瞧不起,符合着法西斯主义的宣传,而增强他们侵略的信念。一句话:我们是“减自己的威风,展他人的志气”了。
所以,固然在神圣的民族解放的战争中,在许多可歌可泣的悲壮的故事中,也有一些可鄙可夷的人物,但无论如何,颂扬光明方面,比之暴露黑暗方面,是来得占主要的地位的。
目前有人在提倡把文学作品介绍到国际上去,使世界人士明了中国人民怎样英勇地在拼命苦斗,中国文学,怎样在抗战中尽了光辉的任务。这是对的。但是我们不能不留心:有些可资敌作反宣传的资料,象《华威先生》这样,不但不该出洋,并且最好也不要在香港这地带露面。
摘自林林:《谈华威先生到日本》,原载《救亡日报》(桂林版) 1939年2月22日,
《张天翼研究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年, 第311页。
那时的中国,无论是战争空气还是文坛空气,都是一片昂扬,速胜论到处弥漫,与民族尊严、民族自信扭结在一起,不易分辨。可是张天翼有广阔的历史视角,有敏锐的社会观察的眼光,他透过光明,一眼便看到了潜伏的危机,通过讽刺华威这个人物,揭露了民族矛盾掩盖下的阶级矛盾,揭露了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严重斗争。
在小说中,作者给了华威先生一个贯穿动作:忙。他忙于赴会,忙于发言,忙于打进一切抗日组织。……原来,他的忙,不解决任何抗日问题,只是为了夸夸其谈地兜售“一个领导中心”的反动货色,只是为了到处伸手攫取一切“会”的领导权益,管它是“保婴会”,还是“座谈会”。这是他性格的核心。这个核心——强烈的权力欲,俨然把自己打扮成抗战领导者的投机性,被华威装模做样地用表面的洒脱、不拘行迹等加以掩盖,但转眼间就被自己另外一套言行揭破了。……抓住这些细节并加以对照,作者把讽刺的利笔,伸进了华威先生虚假复虚弱的内心世界去。
你几乎无法讲清华威的故事,也找不到情节的发生、发展与高潮。它只有华威一个个的人生片断,一鼻、一眼、一嘴、一毛,便构成一个活生生的小官僚。这种形象,色彩明净、不驳杂。讽刺性格的各个面的描述,流动迅速,就象一张张肖象摄影,很快叠印到你脑中来。待到人物脸相勾勒一成,小说便告结束。仔细想来,华威的年纪、籍贯、学历、爱好、脾气,似乎部未曾特别交待,但一切又都映照在他当前的几种言行之中,可以听闻,可以推想,就象在一瞬间的人生片断中集中了那么长的人物性格史,那么多的社会生活史一样,增强了讽刺人物的典型性。
作者写华威先生,每一个小特点,都是与他的权力欲相联而能穿透灵魂的。比如。在门口下车的时候,总得顺便把踏铃踏它一下:叮!”这个“顺便”的动作,实在是要特意告诉人们——我,华威,来了!一笔就把华威先生那种君临一切的心理,活活托出。
这种写法,造成了张天翼人物的浮雕性。他总是几笔把—个人物写完。……张天冀人物的脸相是凸起的,但线条简洁,具有一种浮雕美。
这种人物线条清晰的白描写法,是纯粹中国风格的。张天翼讲求描写方法的单纯,他不惜将其他手段都隐退到后面去。他追求的是“笨重沉闷的心理描写最好能够避免,每个人物都拿举动来说明。写景也愈少愈妙”,他善于在情节开展中融进人物的心理,锻造出一种特异的表现手段——在故事的叙述中简劲地写人。
张天冀的风格是明快、冷峭、尖刻。
摘自 吴福辉:《锋利·新鲜·夸张 --试论张天翼讽刺小说的人物及其描写艺术》,
《文学评论》 1980年第5期。
三、作品简析
《华威先生》最初发表于是 1938 年 4 月,《文艺阵地》第 1 卷第 1 期,后与《谭九先生的工作》、《新生》一起收入《速写三篇》于 1943 年由重庆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1957 年 7 月张天翼曾计划写作话剧《华威先生在今天》,未写完。
关于《华威先生》有两方面的分歧。在历史上围绕这篇小说曾发生过对于抗日统一战线内部的问题要不要讽刺暴露的争论。争论的一方肯定对于华威先生这类“救亡要人”讽刺的必要性,不同意的一方则认为不利于抗战,双方观点虽然对立,但立论的基础是一样的:文学的社会功利性,主要的分歧在于,对于战时文学功用的估价和隐在关于功用判断背后的政治立场。在真实论的支持下,争论以讽刺暴露的正当性论证而结束。
1949 年之后,人们在新的形势下读解《华威先生》时,多有脱离作品创作时特定背景评论华威先生的倾向。从解放战争开始,国民党政府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的革命对象,是之谓人民的敌人。人们以“国民党反动派”的观念定性华威先生这一形象,又出现了华威先生定性方面的分歧,以致作家一再说明华威还不是特务。这些都说明,长期以来,关于这篇作品的读解一直被政治意识形态笼罩着。自然,《华威先生》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倾向性,因此从历史背景的角度,解读出作品的政治内容不仅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但仅此是不充分的,文学作品中,在那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性格、类型上往往体现民族文化某些方面的某些东西,也就是说,具有某些超越时代的甚至阶级的内容,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华威这一形象就是如此。华威,正如吴组缃所说,是一种官气十足的文化人。他是文化人,但是对于自己领域内的东西早已不感兴趣,热衷于依附官场,托身官场,寄身官场,在下一层级单位里的重要性以及与在上一层级(权力核心)的亲近、亲密就成为他们的自我价值认同的主要指标,他的忙于开会,他的一再渲染自己的忙,他的一再渲染与刘主任的特别关系,是炫耀自我价值,也暴露了心灵的空虚。这里有着中国官场文人的普遍性格,也折出中国官场文化的一角。这或许正是 1957 年张天翼一度动手写作《华威先生在今天》的原因。
四、重要研究论著目录:
1 .林林:《谈〈华威先生〉到日本》,收入沈承宽 黄侯兴 吴福辉:《张天翼研究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 年。
2 .周行:《关于〈华威先生〉的出国及创作方法问题》,收入《张天翼研究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 年。
3 .吴组缃:《一味颂扬是不够的》收入《张天翼研究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 年。
4 .蒋星煜:《论华威先生——华威先生的时代还没有死去》,收入《张天翼研究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 年。
5 .乐黛云:《“华威先生”的艺术形象》,收入《张天翼研究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 年。
6 .吴福辉:《锋利·新鲜·夸张——试论张天翼讽刺小说的人物及其描写艺术》,《文学评论》, 1980 年第 5 期。
7 .杜元明:《关于华威典型的思考》,吴福辉 黄侯兴等,《张天翼论》,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7 年。
8 .赵园:《论十小说家》,浙江文艺出版社, 1987 年 5 月。
7 .苏光文:《暴露与讽刺仍旧需要——关于〈华威先生〉所引起的论争》,重庆地区中国抗战文艺研究会、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国统区抗战文艺研究论文集》,重庆出版社出版, 1984 年 12 月。
(刘祥安)
五、名师导评
张天翼的讽刺小说在艺术上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在艺术构思上,他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的喜剧性的矛盾,使之交错并结,从而在假象和实质的强烈反差中揭示人物的真实面目;在人物刻画上,他善于抓住被讽刺人物的某个细节特征,以白描的手法加以夸张、反复,以突出人物性格;在结构上,他不注重情节的完整性,常常把捉住一些生活的片段和戏剧化场面作出速写式的描写,因此,其短篇小说的结构单纯明快,结尾干脆利落而余味无穷;小说语言简劲、犀利,叙述推进快疾,富有跳跃感,从而形成了泼辣、劲捷的艺术风格。学者评其风格为“明快、冷峭、尖刻”,“张天翼泼辣豪放而意气浮露,他追求新鲜,出奇制胜,人物的矛盾冲突前后激变,在冷笑中,常使蔑视旧世界的锋芒脱颖而出”,“张天翼对小资产阶级进步性的一面,很少凝神思考,他只对人物的种种丑相,极尽描写,它挖掘的是恶。老舍温婉,讽刺中带绅士气度。张天翼尖辣,笔调愤激而夸张。” 张天翼的讽刺小说在抗战以后还有新的发展,写出了《华威先生》这样的讽刺名篇。
(秦林芳执笔)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