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登泰山记》
《登泰山记》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一.上文选自于 朝的 的《 》,他字 。
二.
⑴ 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京师乘风雪。 乘:冒着
B.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循:沿着
C.其远古刻尽漫失 漫:流失
D.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几:几乎
⑵ 泰山之阳 ( ) 长城之限( )
余始循以入 ( ) 崖限当道者 ( )( )
极天云一线 ( )
绛皓驳色 ( )( )( )
少圜 ( )
⑶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其远古刻尽漫失
崖限当道者
僻不当道者
当其租入
当奖率三军
皆不及往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
及既上
三.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2.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四.
1.作者与友人登泰山,“ , ”两句最能反映当时气候之恶劣,登山之艰难。文中能表明登山季节特征的句子是:
2.第四节集中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按照_______顺序,依次写了 、 、 和 的不同景色。
3.本文在泰山壮丽景色的描写中,饱含着作者 的思想感情。
4.对文中第四段分析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
A.先从日出前的风、雪、云写起,与上文“苍山负雪”照应:“大风扬积雪击面”,这是日出前在寒山之顶的感受,十分真切。
B.作者抓住日出时色彩变化的这一特点,以鲜明的色彩勾勒出了日出的雄伟、壮丽的景象。
C.作者回头看西边山峰,是由低向高俯视,“絳皓驳色”显示了日出之美。
D.本段上文是泰山夕照图,本段是泰山日出图,动静相宜,相辅相成。
5.除东岳泰山外,其他四岳是(...岳...山)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本诗作者是 ,字 , 时期 家、 家、 。他是 文学的代表人物。与 和 并称为 。
二.
临 ( ) 何 ( ) 澹澹 ( )
竦峙 ( ) ( )
萧瑟 ( )
三.
1.本诗中虚写诗人想像之景的句子是: , ,
, 。
2.曹操得胜归来,登临碣石山,诗人借 ,表现了
,抒发了 。
3.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B.“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
C.“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全景式地描绘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D. 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借以丰富想象力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宏伟气魄,表现了诗人旷达与乐观。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