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马列
◆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创作论和批评论的的四封书信:
◆马克思:《致斐迪南·拉萨尔》
◆恩格斯:《致斐迪南·拉萨尔》
《致敏娜·考茨基》
《致玛·哈克奈斯》
1.回到马克思,文艺意义上的回到。
2.《评普鲁士最新的书报检查令》(风格就是人的理解)
3.康德美的理想(论述)
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亚里士多德:材料因与形式因
黑格尔:内容即“具有形式于自身内”、“内容非他,即形式之转化为内容;形式非他,即内容之转化为形式。”
马克思:如果形式不是内容的形式,那么它就没有任何价值了。
恩格斯:整个有机界在不断地证明形式和内容的同一或不可分离。
◆19世界中叶英国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以他们那明白晓畅和令人感动的描写,向世界揭示了政治和社会的真理。”
形式是一定内容的形式
内容对形式的决定作用
反对忽略内容二单纯追求形式
“既然你用韵文写,你就应该把你的韵律安排得更艺术一些。但是,不管职业诗人将会对这种疏忽感到多大的震惊,而总的说来,我却认为他是一个优点,因为我们的专事模仿的诗人除了形式上的光泽,就再没有别的什么了。”(马克思)
形式的相对独立性
形式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不仅同一艺术形式可以表现多种内容,而且不同的艺术形式的可以表现相同的内容。
二、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适合于做祭品内容的艺术形式,既有利于表现作品的内容,也有利于增强其艺术感染力,而不适合于内容的低劣的形式,则会妨碍作品内容的表达,削弱它的艺术感染力。
形式与内容的融合
◆马克思评论欧仁·苏的《巴黎的秘密》时指出这部小说的内容和形式的不和谐。
◆恩格斯对“青年德意志”诗人卡尔·倍克的诗作的评价:
“一首诗可能以诗句的流畅和响亮见称,具有美丽的外在形式,可是不能给人留下特别的印象。”这位诗人“完全陷到自由主义的‘青年的意志’派关于犹太人的空谈中去了,诗在这里销声匿迹。”
4.文学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宋代润笔)
“艺术产生”概念的想法
亚里士多德:一切技术都和生成有关,而创新就用思辨某种可能生成的东西怎样生成,它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这些食物的开始之点式在创制者中,而不是在被创制物种。
生产与消费
①在生产中,人客体化;在消费中,物主体化
②生产与消费的“互动”
③从生产环节来说,生产生产着消费:⑴生产为消费提供对象3
⑵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⑶生产创造出消费动力。“艺术的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钢琴演奏者生产音乐,满足我们的音乐感,不是也在某种意义上生产音乐感吗?
④从消费环节来说,消费消费着生产:⑴产品在消费中得到最后的完成
⑵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和目的
“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没有消费,生产就没有目的。”巴黎对通俗喜剧和小说的极大爱好促使从事这些创作劳动组织出现。
5.马歇雷的文学生产理论
马歇雷队艺术“创造”论的批判
哪些认为作家或者艺术家是创造者的主张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人本主义的主张。在人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中,人以一种外在自身的律令超越了自身的功能,获得了所谓的权力。个体通过自我本质之源的界定,魔法般地变出了。
任何创作,本质上都只能是一种生产,然而“形形色色的创造”理论都忽视作品的制作过程,它们对生产不做任何解释。而认为创造要不是一种永不衰落的力量…要么创造是因觑见了突现的神灵。然而出现的一种突发文思,顿悟真义,犹如神助的神秘状态。这两种情况的任何可能的解释实际都已变得不可能。前者等于什么也没有发生过,后者对所发生的显得吱吱唔唔。所有认为认识创造者的观点都将导致这样一个真知的泯灭,即“创造过程”准确地说不是一个过程而是一种劳动。
6.艺术生产论的当代意义
“艺术生产论”的当代意义
艺术生产论,仅指艺术家头脑中的思维活动,而艺术生产论则可以说既包含了艺术生产的主体和客体,又包含了艺术生产的目的、手段、产品、产品的价值、产品的消费,更为重要的是艺术生产所表达的过程,即生动的艺术生产的全过程,普通联系和不断发展着的。
艺术生产概念的确立,不但指明中间环节,而且突出了文学艺术活动的“生产”的特性。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揭示了艺术的整个活动过程的生产——加工(即创造)的特性。
三、“艺术生产论”的当代意义
艺术生产论提出的结果是,它使文学艺术从神圣的形而上的王国回到了劳动创造美的现实世界。
它从根本上克服了以往艺术理论脱离艺术实践的大毛病,克服了主要从静止的观点,主要从创作成果(作品)去看问题的缺点,而是更把艺术当做一个感性生活过程来考察。
7.意识形态
a)何谓“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历史唯物主义
德语的Idelogio一词由马克思创制,最早出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中。
在马克思看来,从本质上说,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思想的体现。它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化的形式,借此达成遮蔽或歪曲现实关系的目的。
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的使用
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一词的使用情况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指述性的即不带任何价值评价的色彩
一是否定性的即带有价值评价的色彩
8.伊格尔顿的文学是意识形态的再生产,形式的意识形态
伊格尔顿“形式的意识形态”
伊格尔顿的“形式的意识形态”概念,有两层含义:它首先标示出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生产方式的特性,恰恰在于文学的审美形式;其次,文学常常能把真实的关系重新编码,转换为审美想象关系的暗码。
伊格尔顿:“文学是意识形态的再生产”
◆ 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经典言论阐释了六大范畴及其相互关系:一般生产方式、文学生产方式、一般意识形态、作者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和文本。文学阐释的目标就是去发现文本结构中诸范畴的复杂关系。简言之,即是解释出文学文本和意识形态的再生产关系。
9.文学与意识形态的批判
a)文学与意识形态批判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曾把意识形态视作“错误意识”,“因为几乎整个意识形态不是把人类史归结为一种歪曲的理解,就是归结为一种完全的抽象”。就是说意识形态不真实,它常常遮蔽或扭曲现实,把自己的思想普遍化,编造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谎言,达成维护其统治的目的。
马克思接着又在《资本论》中提出“商品拜物教”的概念,进一步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中掩藏着的……
如何理解阿多诺的“有些艺术作品是完全属于意识形态的,真理性内容能够存在于作品中”。
10.文学审美之维与反叛姿态
文学的审美之维与反叛姿态
◆如果文学可以称之为伟大的艺术,那么审美是它最基本的特征。
◆文学的审美维度创造了“反抗的主体”:
任何对既定的秩序可能产生颠覆功能的事物都包含着反抗的意味。文学“向既定现实决定何谓‘真实’的垄断权提出了挑战,它是通过创造一个‘比现实本身更真实’的虚构世界来提出挑战的”(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总之,审美中的各种想象性活动室对于人类异化的一种解放形式。首先,文学的反叛性源于它同现实之间的关系。无论是浪漫的赞美,还是按照现实主义成规进行“真实”的描摹,或者对于现实标示出现代主义的绝望——虚构的文学世界反而使现实的经验世界显示出它的“虚假性”,从而号召与激发人们行动起来,创造一个“比现实本身更真实”的世界。尽管文学话语不是已然的现实,但它却以应然的价值方式指出现实的阴影与缺陷。所以,文学话题既纳入现实,同时又在价值尺度上背离现实。
11.分析文学艺术掌握的特征
“艺术掌握”概念的提出
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思想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精神的,宗教精神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
二、艺术掌握的特征
■形象性
◆ 马克思:“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希腊艺术的前提是希腊神话,也就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形象化”
■情感性
◆“道义上的愤怒,无论多么入情入理,经济科学总不能把它看作证据,而只能看作象征。”(恩格斯)
◆“愤怒出诗人,在描写这些弊病或抨击那些替统治阶级否认或美化这些弊病的和谐派的时候,愤怒是使得其所的。可是愤怒在每一个这样的场合下能证明的东西是多么少。”(恩格斯)
■个体性
◆“情感大致相同的题材,在海涅的笔下会变成对德国人的极辛辣的讽刺,而在倍克那里仅仅成了对于把自己和无力地沉溺于幻想的青年人看作同一个人的诗人本身的讽刺。在海涅那里,市民的幻想被故意捧到高空,是为了再故意把它们抛到现实的地面,而在倍克那里,诗人自己同这种幻想一起翱翔,自然,当他跃落到现实世界的时候,同样是要受伤的…”(恩格斯)
■审美性
◆审美性
◆“诚然,动物也生产。它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动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还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马克思)
◆“艺术对象创造出艺术和审美能力的大众。”(马克思)
12.莎士比亚化
“莎士比亚化”
其基本含义是形象化、审美化
一要从社会生活出发,生动而真实地、正确地反映时代的本质;
二要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三要要使情节不仅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而且要使反映出来的生活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四要要使作家的倾向性与现实生活的真实性以及艺术形象性三者有效结合。
13.席勒式
“席勒式”
主要指席勒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观念化、概念化,即不从生活出发,而是从抽象观念出发。也就是,把他所描写的人物和世界无限加以美化,离开和超越了现实生活的土壤,并把人物当做表达自己观念和理想的工具即马克思说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这样一个创作倾向。
◆歌德“席勒对哲学的倾向损害了他的诗,因为这种倾向使他把理念看得高于一切自然,甚至消失了自然。”
◆“我主张诗应采取从客观世界出发的原则,认为只有这种创作方式才可取…”
◆“从前我在波萨和卡洛斯的人物身上试图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现实,如今在华伦斯身上,我试着单纯用真实来弥补贫乏的理想(也就是热情)。”
◆“遵循纯粹现实主义的途径来创造出一个戏剧性强烈的,包括真正生活原则的性格。”
◆“正是现在,当我的全部活动集中在创作上的时候,我每天都感到,一般抽象性的概念对于诗人的创作没有什么帮助。”
14.文艺的真实性以及其原则,关于文艺的倾向性以及其原则,真实性与倾向性的统一(231.247页)
一、 什么是文艺的真实性
◆所谓文艺的真实性,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解,是指文学艺术对社会生活的“真是描写”、“真实地再现”、“真实地叙述”等等。
二、 文艺的真实性原则
第一,忠实于现实,真实地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
◆马克思:“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他们在自己的卓越的、描写生动的书籍中向世界解释的政治和社会真理,比一切的职业政客、政治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缩揭示的还要多。”
第二,真实地描写现实社会关系,揭示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作家要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要使自己所塑造的各种性格的人物及其矛盾冲突真实地再现现实的社会关系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
◆巴尔扎克和他的《人间喜剧》。
第三,真实性还要求艺术描写的具体性和生动性
◆“莎士比亚化”
◆“席勒式”
二、文艺的真实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真实性是现实主义的核心问题,但真实性并不等同于毫无选择地反映和描写。文艺的真实性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同时又体现了作家对生活的选择、改造和提炼,它是真实生活的升华。
三、关于文艺的倾向性问题
所谓文艺的倾向性,指的是文艺家的阶级立场、道德意识、爱憎情感、理想追求等在作品中的体现。
恩格斯说:“我决不是责备您没有写出一部直截了当的社会主义的小说,一部像我们德国人所说的‘倾向性小说’,来鼓吹作家的社会观点和政治观点。”
艺术的倾向性
◆恩格斯并不一概反对具有强烈倾向的文艺作品,但是也不赞成把强烈倾向作为衡量文艺作品优劣的普遍标准。
◆“我绝不反对倾向诗本身,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和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都是有强烈倾向的诗人,但丁和塞万提斯也不逊色;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它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现代的那些写出优秀小说的俄国人和挪威人全是具有倾向的作家。”
◆倾向性的表现应当寓于艺术形象的描绘之中。
◆“可是我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无需特别把它指点出来;同时我认为作家不必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的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
◆“作者的见解越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越好。”
◆恩格斯认为,在当前条件下,一部作品只要真实地描写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现实关系,本身就具备了社会主义的倾向,而无需作者公开表明自己的立场。
◆“在当前条件下,小说主要是面向资产阶级圈子里的读者,那还不直接属于我们的人的那个圈子里的读者,因此,如果一部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小说通过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来打破关于这些关系的流行的传统幻想,动摇资产阶级世界的乐观主义,不可避免地引起对现存事物的永世长存的怀疑,那末,及时作者没有直接提出任何解决办法,甚至作者有时并没有明确地表明自己的立场,但我认为这部小说也完全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从宣传社会主义这个角度来看,这幅画所起的作用要比一百本小册子大得多。它画的是一群向厂主交亚麻布的西里西亚织工,画面异常有力地把冷酷的富有和绝望的贫困做了鲜明的对比。”
15.什么是文艺的典型性,如何塑造艺术的典型,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什么是文艺的典型性
◆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做什么”,而且表现在“怎么做”。
◆只有把人物“做什么”与“怎么做”统一起来,才能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才能表现出人物的独特的鲜明的个性。
恩格斯认为文艺创作应该做到“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而且应当是如此。”这里所说的“典型”,指的就是典型性、代表性。这是所说的“单个人”,指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的性格鲜明的人物。
典型性问题:
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一方面,文艺典型的创造,应该从“这一个”的形态出发,而不应该从“这一个” 的抽象“共性”出发。
◆黑格尔:“艺术所应该做的事不是把它的内容刨平磨光,成为一种平滑的概念化的东西;而是把它的内容加以独特化,成为一种有生命的个性的东西。”
◆个性并不是局限于人物的性格的某种特征,艺术形象的个性是指“许多性格特征的充满生气的总和”。现实主义的个性描写,应当力图再现人物思想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另一方面,文艺典型所概括的“共性”,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是“类”的完满无遗的体现。
◆另:在典型塑造中,作家不可能不对人物作一定程度的理想化,理想化和典型化,并不是根本对立的。对现实主义的艺术来说,典型化是人物塑造的主要手段,理想化仅仅是必要的补充,而且不能离开典型性原则。
人物与环境的统一:
◆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统一
◆即“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的信》
如果我要提出什么批评的话,那就是,您的小说也许还不够现实主义。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您的人物,就他们本身而言,是够典型的;但是环绕着这些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也许就不是那样典型了。
所谓典型环境,实际上是指充分体现了社会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互动关系
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生成的。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还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另一方面,典型人物在环境面前并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的。
巴尔扎克:《高老头》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典型的三个基本要素:典型细节、典型环境、典型人物。
16.美学观点,美学观点的批评原则,历史观点,历史观点的批评原则,没有观点与历史观点的结合
一、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
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指衡量作家是否按照美的规律进行……
美学观点的批评原则
一、作品要具有“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济金根》:“情节的巧妙安排和剧本从头到尾的戏剧性”
莎士比亚:“福斯泰夫式的背景”
二、作品要塑造“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关系中的个人”
个人“是处于既有的历史条件下和关系范围之内的自己,而不是玄想家们所理解‘纯粹的’个人”
皮普勒太太:“巴黎看门女人的典型”
阿瑟·格兰特:“一个杰作”
◆此外,美学观点还包括结构、比例、语言、韵律等方面的标准和要求。
◆“如果我向一个裁缝定做的是巴黎式燕尾服,而他却送来一件罗马式的长袍,因为他认为这种长袍更符合美的永恒规律,那该怎么办啊!”
◆“要精心把诗印好,诗节之间应有适当的间隔,总之,不要吝啬版面。如果间隔太小,挤在一起,诗就要受很大影响。”
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
总而言之,“美学观点”就是指文艺批评必须着眼于大同世界的审美关系。批评家要充分主义艺术的审美特性,理解文艺创作、作品构成以及文艺鉴赏的各种规律:对作家、作品及其他文艺现象作出符合艺术审美规律的具体分析,把艺术审美价值作为衡量批评对象价值的一个尺度或批评
三、 文学批评的历史观点
恩格斯:“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比任何一个哲学学派,甚至比黑格尔都更忠实历史。”
列宁:“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历史范围之内。”
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观:我们的历史观首先是进行研究工作的指南,并不是按照黑格尔学派的方式构造体系的诀窍,必须重新研究……
“历史的观点”,是指文艺批评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着眼于文艺所反映或体现的人的社会关系和历史关系。批评家要把作家及其作品放在特定的时代和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作历史的、阶级的具体分析,把它们反映历史真实的程度、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的程度以及具有的进步的倾向,作为衡量批评对象价值的一个尺度或标准。
历史观点的批评原则
一、评价作家和作品中的人物时要注意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历史除了主要研究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还要“深入研究人们的自身的生理特性”以及“人们所遇到”的“各种自然条件”等,“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
二、评价作品时要看其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巴尔扎克,我认为他是比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左拉都要伟大得多的现实主义大师,他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他用编年史的方式几乎逐年地把上升的资产阶级在1816-1848年这一时期对贵族社会日甚一日的冲击描写出来。”
葛朗台→米歇尔·克雷斯→祖沁根
三、评价作品时要看其是否真实地描写现实关系
对拉萨尔的《济金根》的批评
对欧仁·苏的《巴黎的秘密》的批评
四、关于美学批评与历史批评的结合
◆美学批评和历史批评各有所长,各有侧重。美学批评侧重于艺术的审美价值的评判,历史批评侧重的是艺术内容的历史价值或社会价值的评判。
◆两者既不能互相取代,也不能截然分开。离开历史批评的美学批评,就无法判断、传达所要表现的历史内容的艺术的形式和技巧是否成功;离开美学批评的历史批评,更无法判断理应由艺术方式传达的历史内容是否被艺术地表现出来。
17.请结合具体作品,对阿多诺“有些艺术作品是完全属于意识形态的,而真理性内容依然能够存在与作品中”的理解。
18.马克思在1859年《致拉萨尔的信中》提倡莎士比亚化,反对席勒式,恩格斯也有相似的观点,谈谈你的认识。
“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
◆马克思和恩格斯反对“席勒式”,并不意味这对席勒创作的全面否定,而只是限于对他的创作的薄弱方面和严重缺陷作些批判。
◆在历史上,席勒的功绩和贡献都是不可磨灭的,也就是说,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是有其特定的语境和针对性的。
19.根据恩格斯“青年德意志派”派的历史,谈谈对艺术倾向性的认识。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