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
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专业名称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050102)
科目名称(代码) 古代汉语与语言学概论(840)
(注意:答案必须写在统一印制的答题纸上,否则不给分)
一、概念解释(每小题5分,共40分。)
01、《经传释词》
清王引之著。出版于1819年。共收字160个。全书分十卷,按古声母排列。它所收的虚字以经传为主,以子书和其它书的材料为辅,东汉以后的一概不录。(2分)
它的体例比较严密,引证博赡,解说详备,有不少好的见解。它还能突破字形的框框,用同音假借的道理,说明一些虚词的意义。(2分)
但它所使用的语法术语与今天的术语很不一样,初学者不易读懂,对虚词的分类也不如现在的分类科学,而且收字太少,也是本书的缺点。(1分)
02、反切
反切法是用两个汉字合注一个汉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合成被注字的音。(2分)
如“毛,莫袍切”。“莫”的声母m和“袍”的韵母、声调 áo,合起来是máo,正是“毛”字的读音。(2分)
在多数情况下,古代的反切和现在的读音是一致的,只要我们掌握反切的基本用法,就能切出现在的读音来。但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有的的反切已经切不出来现在的读音了。(1分)
03、递归性
语法的组合结构一层套一层,所以同样的结构规则可以重复使用而不致造成结构上的混乱。同样的结构可以层层嵌套,借用数学的术语来说,这就是结构规则的“递归性”。(2分)
结构中某个单位(例如词)可以不断地被一个同功能的词组去替换,结果可以使基本结构里面的项扩展成非常复杂的结构,但作用仍等于原先的那个项。举例说明。(3分)
04、同化和异化
同化:两个不同的音位,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的影响,变成跟它相同或相近的音位。举例说明。(3分)
异化:两个本来相同或相近的音位,其中一个由于某种原因变得跟它不同。举例说明。(2分)
05、谱系分类
根据语言的亲属关系对语言所作的分类叫做语言的“谱系分类”。(2分)
凡是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组成一个语系。同一语系中的语言还可以根据它们的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依次分为语族、语支、语群等。(2分)
语系的形成是一种语言长期地、不断地分化发展的结果:原始基础语(母语)分化为不同的语族,一个语族又分化为不同的语支乃至语群,一个语支或语群再分化为不同的语言。(1分)
06、世界语
波兰医生柴门霍夫在1887年创造的世界语。(1分)
这种语言的词汇材料主要取自拉丁族语言,也有一部分取自日耳曼族语言和希腊语。语法规则十六条,没有例外。(2分)
采用拉丁字母书写,一母一音,多音节词的重音一律落在倒数第二个音节。词根可以自由地复合成词;派生词的构成可利用一套丰富的前后缀,方便灵活。(2分)
07、水平测试
水平测试的目的是测量测试对象的第二语言水平。水平测试通常有专门的考试大纲、统一的试题和统一的评分标准。(2分)
水平测试的内容和方法应该能够有效地测量出测试对象的实际语言水平,能够证明达到同样分数线的考生具有基本相同的目的语水平。(2分)
水平测试一般不需要考虑测试对象的特点和他们的学习过程,同一种水平测试可以用于不同的测试对象。(1分)
08、输入假说
输入假说是由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的,是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早期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研究中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2分)
输入假说由五个互相关联的“假说”组成:(1)习得和学习区分假说;(2)监控假说;(3)自然顺序假说;(4)输入假说;(5)情感过滤假说。(3分)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09、音素的对立和互补是归纳音位的基础,请以英语和汉语为例说明音素的对立和互补关系。
音素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同样一个音素,就其自然属性来说,对各个语言来说都是一样的,但在不同语言中所起的作用却可以很不一样。(2分)
有时两个音素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彼此处于对立的关系,人们对它们的区别十分敏感,认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语音单位。必须列举汉语和英语的实例说明。(3分)
有时两个音素没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彼此处于互补的关系,这主要是由于音节中不同的语音条件造成的。必须列举汉语和英语的实例说明。(3分)
凡是处于对立关系中而能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几个音素必定分属于几个不同的音位;处于互补关系中的相似的音素彼此不对立,即不起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我们可以把它们归并为一个音位。(2分)
10、印欧语系的语言具有丰富的形态,通过词形变化来表示各类语法范畴,请举例说明语法范畴的概念以及主要的类型。
在印欧语系的一些语言中,词与词组合时形式要发生变化。同一个词与不同的词组合就有不同的变化。这些不同的变化形成一个聚合,叫做词形变化,或者叫做形态。(1分)
词形变化是语法形式,每种变化都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法范畴就是语法意义的类。如果说形态是词的变化形式方面的聚合,那么法范畴就是由词的变化形式所表示的意义方面的聚合。(2分)
列举主要的语法范畴类型。必须列举性、数、格、时、体、态、人称7种,举例说明范畴意义。(各占1分,共7分。)
11、语言接触过程中,借词有一种借出去再借回来的现象,其中最典型、最大量的存在于日语和汉语之间,请举例说明这种现象的产生和结果。
魏晋以后,汉语对日语有很大的影响,汉字也被用作日语的书写工具。在那个时期,日语先从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借去“吴音”,后来又从中原地区借去“汉音”,汉语的词大量涌入日语。(2分)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提倡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他们或者赋予汉语借词以新的意义,或者用汉语的构词材料构成新词,借以反映西方的新事物、新概念。中国开始大规模地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是在日本之后,日语的这些表达新事物、新概念的词也适合汉语表达新事物的需要,于是又成批地从日语借回来。这些词与本族词没有什么区别,从构词材料、构词规则甚至语词本身都是汉语所固有的,所以从日语借回来并不感到有外来词的色彩,一般人也不知道它们是从日语借回来的词语。(3分)
实例:思想、具体、资本、政治、演绎、政府、侵略、劳动、理性、想象、现象、垄断、悲观、乐观、储蓄、节约、自由、警察、选举、民法、间谍、交涉、列车、理论、助教、学士、硕士、博士、卫生、封建、反对、哲学、主观、共产、归纳、观念、经验、政党、方针、谈判、战线、领土、汽船、地质、分子、园子、反应、纤维、资料、学位、体操、批评、反动、支部。举例不得少于20个词。(5分)
12、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容易产生偏误,这是第二语言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请说明学习者偏误的来源和偏误的类型。
(1)偏误的来源(包含1个要点和5个来源,各占1分,共6分。)
误分析认为偏误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母语干扰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偏误分析将偏误的来源归结为以下几种:
① 语际迁移,即母语知识向目的语迁移。
② 语内迁移,也称语内干扰,指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目的语内部规则的相互迁移。
③ 学习语境,主要是指课堂、教材、教师、社会环境。教材或者教师不恰当的解释和引导可能会导致曲解,从而产生偏误。
④ 交际策略,由于交际策略造成的偏误与语际、语内迁移有交叉。常见偏误形式有回避、套用预先制作的话语模式等。
⑤ 文化迁移,即母语文化对目的语的学习产生干扰。
(2)偏误的类型(包含1个要点和3种类型,各占1分,共4分。)
偏误分析非常重视语言偏误的类型划分。不少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偏误进行了分类:
① 根据偏误的严重程度,把偏误分为全局性偏误和局部性偏误。
② 根据学习者所处的学习阶段,将偏误分为形成系统前的偏误、系统的偏误和形成系统后的偏误。
③ 根据偏误的形式特征,将偏误分为添加、遗漏、替代、错序等。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现代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上古汉语中“是”主要用作指示代词,请说明“是”的用法,并说明上古汉语判断句的构成形式。
(1)古代汉语也常常出现“是”字,但它往往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用和“此”一样,常用来作判断句的主语。举例说明。(要点和举例各占2分,共4分。)
(2)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很不相同,主要有如下一些格式和特点:
① 不用判断词,在判断句的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
② 在主语后面加上代词“者”复指,引出谓语。
③ 有时候“也”字可以不用,甚至“者”字、“也”字都不用,也可以形成判断句。
④ 古代汉语表示否定判断,是在判断句的谓语之前加上“非”字。这种“非”字虽然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不是”,但它本身并不是判断词,而是副词。
(上述4种格式各占4分,都必须举例说明,要点和举例各占2分,共16分。)
14、语言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处于相互制约的平衡状态之中,这种关系的失衡和调整是语言发展的内部动因,请从这个角度谈谈汉语词语双音化的历时发展。
语言是符号系统,它内部的各种因素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相互间呈现一种平衡状态。如果其中某一种因素因为要满足新的表达要求,或受到其他语言的影响,或由于孩子学话的偏离,或者其他什么原因而发生变化,破坏了原有的平衡,那么系统内的有关部分就会重新调整相互间的关系,达到新的平衡。(4分)
古汉语是单音节占优势的语言,那时候语音系统比较复杂,音位和音位的组合方式比较多样,因而单音节的词互相有区别。后来由于浊音清化,辅音韵尾消失等变化,语音趋向简化,语言中同音词大量增加,而新词又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产生,这就使得语言符号的区别性逐渐模糊,给交际带来困难,需要有新的方式来解决由语音简化所带来的矛盾。汉语的解决办法是增加词的长度,用双音节词的格局代替古代的单音节词的格局。举例说明。(要点和举例各占4分,共8分。)
随着双音节词的产生,一个词内部的两个成分之间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在语音上、语义上产生轻重主次的区别,如出现轻音、儿化,某些实词的词缀化(如“初、第、老、子、儿、头、性、化等)和派生词构词规则等等,从而使汉语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举例说明。(要点和举例各占4分,共8分。)
四、综合分析题(第15题16分,第16题14分,共30分。)
15、句读下列古文,并译成现代汉语白话文(共16分):
(1)句读:
在天者莫明於日月,在地者莫明於水火,在物者莫明於珠玉,在人者莫明於禮儀。故日月不高,則光輝不赫;水火不積,則暉潤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則王公不以為寶;禮儀不加於國家,則功名不白。故人之命在天,國之命在禮。君人者,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好利多詐而危,權謀傾覆幽險而盡亡矣。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與騁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與理物而勿失之?願於物之所生,孰與有物之所以成?故錯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
(2)翻译:
天上的物体没有什么东西能比日月更明亮,地上的物体没有什么东西能比水火更显著,实物中没有什么东西能比珠玉更宝贵,对人来说没有什么东西能比礼仪更重要。所以日月不是高高在上,那么光辉就不会显著;水火不积聚到一定规模,那么水的润泽和火的光辉就不会盛大;珠玉的光彩不显现在外表,那么王公贵族不会认为它们是宝物;礼仪在国家中不能施行,功绩和名声就不会显赫。所以人的生命受之于自然,而国家的命运取决于礼仪。与其尊崇、思慕自然造化,哪里比得上把自然资源当作物一样蓄养起来而控制它呢?与其顺从、颂扬自然造化,哪里比得上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使用它呢?与其盼望天时而等待它,哪里比得上顺应天时而使役它呢?与其顺其自然使物产自然繁殖而增多,哪里比得上施展才能而使它按照人的需要有所变化呢?与其思慕万物而使它成为能供自己使用的物产,哪里比得上管理好万物而不失去它呢?与其希望万物能自然地生长出来,哪里比得上掌握物产的生长规律呢?所以放弃人的努力而只是寄希望于天,那就不能理解万物的本性,也就不能去利用它了。
(评分标准:以端正的繁体字书写(2分),正确进行句读(6分),然后准确地译为现代汉语白话文(8分),意译的要酌情扣分。)
16、阅读下列古文,解释打点的字词的意义或用法(每小题1分,共14分)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
[1] [2] [3] [4] [5] [6] [7]
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
[8] [9]
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
[10] [11] [12]
下可运于掌。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13] [14]
解释:
[1] 助词:……的情形 [8] 按摩肢体
[2] 指表现 [9] 名词用如动词:称王
[3] 以何,疑问句代词前置 [10] 形容词用如动词:指尊敬、伺奉
[4] 用胳膊夹着 [11] 推及
[5] 跳过 [12] 形容词用如名词:指老人
[6] 告诉 [13] 转动,“运于掌”比喻王天下像掌中转动物体一样容易
[7] 指示代词:这 [14] 推广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