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公共基础法律知识:交通肇事逃逸恶果
交通肇事后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而逃逸的如何处理,《刑法》第133条规定,交通肇事逃逸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即将逃逸致人死亡作为交通肇事罪的结果加重犯处理。
根据刑法理论以及《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明知道自己的行为造成了重大交通事故,为逃避法律的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这是情节特别恶劣的首要标志。
一般情况下,交通肇事后因逃逸的应在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幅度内处罚。对于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而致人死亡的,应在7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幅度内处罚。但鉴于交通肇事后逃逸过程中行为人逃逸行为的复杂性,可以认定:对此问题还是应当结合主客观相统一的定罪原则以及不作为犯罪理论来准确把握,应当注意区分侵犯课题及发生的场合,即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的不同情况:
一是,刑法第133条所规定的“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在出现交通事故后,肇事者不及时抢救被害人,而是逃离现场、一走了之,致使被害人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即可称为“消极地逃逸”,因为,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来源之——现行行为原则上并不包括犯罪行为,此时直接以交通肇事罪一罪论处,致人死亡的情形应当作为本罪的量刑情节。
二是,如果肇事者在肇事后逃逸之际又采取了积极的手段或措施,正是由于这些积极的手段、措施而直接导致被害人死亡的,则该“积极逃逸”行为本身又可能构成故意杀人罪等新的罪名,比如:1.将被害人带至荒郊野外、人迹罕见处隐藏或遗弃;2.出现事故后,再倒车轧一下,导致被害人死亡后逃逸的;3.为了逃跑而不顾周围群众的拦截,又造成撞死撞伤的。前两种“积极逃逸”情形本身可能构成故意杀人罪;第三种“积极逃逸”本身有对公共安全造成危害,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