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解放军文职招聘体育-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3
第三节 疲劳
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其分类
(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运动性疲劳是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的机能能力或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水平上的生理过程。
1982年的第五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上,将疲劳定义为: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维持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二)运动性疲劳的分类
二、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理
1.“衰竭”学说 认为疲劳产生的机理是能源物质的消耗。
2.“堵塞”学说 认为疲劳产生的原因是某些代谢物在肌组织中堆积造成的。
3.“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
机体内pH下降、水盐代谢紊乱和血浆渗透压改变等因素所致。
4.“保护性抑制学说” 由于大脑皮质产生了保护性抑制。
5.“突变理论” 能量消耗、机理下降、兴奋性改变
主要途径: 单纯的能量消耗。 在能量消耗和兴奋性衰减过程,存在一个急剧下降的突变峰。
肌肉能源物质逐渐消耗,兴奋性下降。 单纯的兴奋性丧失,并不包括肌肉能量的大量消耗。
6.“自由基损伤学说”
举例解释疲劳每个学说的主要观点和机理,使学生认识疲劳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了解疲劳产生原因不是防止疲劳的产生,而是推迟疲劳的出现,为比赛赢得胜利。
7.内分泌失调
三、运动性疲劳的发生部位和特征
(一)运动性疲劳的发生部位
1.中枢性疲劳
特点:①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发生功能紊乱,改变了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
②中枢内功能失调,大脑中ATP、CP水平降低,血糖下降等。
2.外周性疲劳
外周性疲劳可能发生的部位是从神经肌肉接头到肌纤维内部线粒体。
①神经肌肉接点②肌细胞膜③肌质网④线粒体⑤收缩蛋白
(二)不同类型运动性疲劳的特征
短时间最大限度运动疲劳是因为肌细胞代谢变化导致ATP转换速率下降;较大强度,较短时间运动所造成的疲劳往往是因为由于乳酸堆积所致;长时间中等强度运动的疲劳往往与肌糖原大量消耗、血糖浓度下降、体温升高脱水和无机盐丢失有关。
四、运动性疲劳的判断
(一)测定肌力评价疲劳 1.背力与握力 2.呼吸肌耐力
(二)测定神经系统机能判断疲劳 1. 膝跳反射阈值 2. 反应时 3. 血压体位反射
(三)测试感觉机能评价疲劳 1. 皮肤空间阈 2. 闪光融合频率
(四)用生物电评价疲劳 1. 心电图 2. 肌电图 3. 脑电图
(五)主观感觉判断疲劳
瑞典生理学家冈奈尔﹒鲍格,主观体力感觉等级表
(六)测定运动中心率评定疲劳 1. 基础心率 2. 运动中心率 3. 运动后心率恢复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