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当代世界经济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名词解释
1.世界经济格局
世界经济格局,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活跃于世界经济领域的国家或国家集团等各种力量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和形态。其核心内容是大国或大国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世界经济的权力分配状况。
2.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范围内生产力发展的客观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它一般是指由于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超越一国领土界限的大规模活动。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这样一种竞技状态,也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流动,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过程。
3.综合国力
综合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强弱和国际地位高低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制定国家战略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制定和推行国家政策的基本依据
4.雅尔塔体制
反法西斯同盟的主要国家:美国、苏联和英国为了处理战败国问题,重新安排战后世界政治秩序,先后召开了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为战后世界秩序勾画出一幅蓝图。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形成了关于战后世界政治秩序的基本方案,实质上就是美国和苏联两个大国安排战后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体制。
5.杜鲁门主义
两极格局对峙时期,政治上表现为社会主义阵营高举和平民主的大旗同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的斗争,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采取除了直接武装斗争(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
6.马歇尔计划
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实现对欧洲政治和经济的控制,为美国控制日本打下基础。
7.时代主题
时代主题是指在一定历史阶段内,反映世界主要矛盾及其表现形态的特征,并对未来世界的发展具有全局性战略意义的问题。
8.国际秩序
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世界格局为基础的国际社会中,行为主体处理彼此间关系的原则、手段和相应保障机制的总和。
9.尼克松主义
为了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1969年上台的尼克松总统提出了一套全新的对外战略,即所谓的“尼克松主义”。其具体内容是:一是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要求同盟国在政策上与美国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在经济上互相让步,帮助美国渡过难关;在军事上共同分担军费和防务责任。二是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通过谈判制约苏联,维护美苏之间的均势。三是改变敌视中国的政策。四是利用中国制约苏联,积极打开了对华关系的大门,在第三世界缩短战线,加强重点。
10.超越遏制战略
在不放弃对苏联军事遏制的同时,加大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实施与推行;以经济援助为诱饵,采取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多种手段,使东欧脱离苏联影响;促使苏联削减经济实力,同美国合作解决全球范围内的地区冲突,最终是苏联国内政治“多元化”,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11.戴高乐主义
戴高乐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法国总统戴高乐制定的法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构想和指导原则。戴高乐主义就其本质而言可称为法兰西民族主义,它包括三方面思想:民族主义思想、集权主义思想和独立自主思想。戴高乐主义以谋求法国在国际政治中的独立自主和世界大国地位为政治目标。
12.新东方政策
勃兰特政府于1969年提出了“新东方政策”,在“与西方合作,与东方和解”的方针下,先后同苏联、波兰签订条约,承认彼此边界的现状
13.亚非会议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又称“万隆会议”。亚非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是亚非民族独立国家作为一股新兴力量登上国际舞台,联合起来发挥独立作用的一个起点。
14.不结盟运动
不结盟运动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由参加不结盟会议,执行独立自主、和平中立和不结盟政策的中小国家组成的国际性政治运动。
15.七十七国集团
77国集团形成于1963年。1964年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77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发表了《77国联合宣言》,77国集团因此而得名,并一直沿用至今。77国集团没有总部、秘书处等常设机构,只有在联合国总部和其他一些经济的国际机构中建立了办事机构。其活动方式主要是在联合国贸发会议等重要国际经济会议召开之前,举行部长级会议。协调立场,研究对策,为在贸发会议上维护第三世界国家利益作准备。
16.苏联模式
苏联从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它包括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模式和政治体制模式两个方面。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模式的特点是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和行政强制。
17.布拉格之春
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是6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中最引人瞩目的事件。捷克斯洛伐克党制定了行动纲领,系统而深刻的阐明了改革方针,提出建立一种十分民主的、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新模式。
18.东欧剧变
东欧剧变 ,又称苏东剧变、西方社会称为1989年革命。指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是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西方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最先在波兰出现,后来扩展到东德、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前华沙条约组织国家。这个事件以苏联解体告终,一般被认为标志着冷战的结束。东欧剧变的实质是东欧各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19.独联体
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加上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11国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首都签署并发表了《阿拉木图宣言》、《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议定书》等文件,宣布11国将在平等基础上正式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简称独联体。
20.独立自主
独立自主,就是国家主权独立,在对内对外事务中,不屈服于任何外来的干涉和指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国际形势的发展,独立地处理本国对内对外的一切事务。
2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互相尊重领土和主权完整”是五项原则的核心和主要内容;“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实现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一项根本保证;“平等互利”是各国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必须遵循的原则;“和平共处”则是上述四项原则的目标和结果。
简答题
1.战后世界经济格局是怎样演变的?
世界经济格局经历了有一极化到多极化的演变过程:
①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战后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末):通过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缔结《关贸总协定》、对西欧和日本采取扶植和控制政策等措施成为世界经济的霸主。
②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一方面,美国经济危机、通货膨胀频发,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元世界霸主地位丧失;另一方面,西欧、日本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导致美国相对衰落。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③区域集团化加速(20世纪90年代):西欧是区域集团化发展最早也是发展最快的地区。1993年,欧共体改成欧洲联盟,1999年1月1日欧洲单一货币欧元启动并于200年1月1日进入流通领域。
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成立
2.经济全球化的利弊
积极作用:①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与优势互补
②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
③有利于科技成果在全球范围内快速传播
④为个国家提供了经济发展机遇
存在问题:①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南北差距继续扩大,贫富分化加剧
②参与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③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固有的内在矛盾和消极方面,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周期性波动和弊端影响全球
④经济全球化对世界政治、文化等方面已经产生十分巨大的影响
3.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问题
特点:①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②科技革命和经济信息化
③综合国力的竞争加剧
④各国经济朝着市场化方向发展
问题:1.全球性经济问题①世界人口问题:增加就业困难;影响教育水平;减少人均资源占有量,破坏生态平衡
②世界粮食问题:粮食的生产、供应和需求方面存在问题;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粮食危机出现
③世界能源危机
④水资源危机
⑤生态环境破坏
2.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3.国际金融市场不稳定
4.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是怎样演变的?
①雅尔塔体制确立和两大阵营的形成与对峙:1945年2月4日至11日,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举行会议达成一系列协议和谅解,形成“雅尔塔体制”
1949年8月24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正式成立,最终形成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19502年2月,苏联与中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它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②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③两极格局终结: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各国先后发生剧变;1991年12月,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④冷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西方大国间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欧盟、日本迅速崛起;新兴力量在经济危机中崛起
5.什么是雅尔塔体制?它对战后世界产生了哪些影响?
定义见名词解释
影响:雅尔塔体制是美、英与苏联互相让步、相互妥协的产物,它基本上是按当时军事力量的现实对战后世界做出安排、划分势力范围。它对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消除德、日军国主义势力,,以及战后欧洲大陆的相对稳定、战后世界长期和平局面的维持、避免世界大战的爆发都起了重大作用。
它的消极作用也是明显的。总体上是美国、苏联、英国划分势力范围,大国安排国际事务,具有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特点。另外,苏联通过秘密协定牟取不合理利益,侵犯了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主权和利益,有损社会主义的声誉。
6.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①世界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②大国关系的深刻调整:朝多元化、建立和平稳定外部环境的方向发展;探索构筑新型伙伴关系;各国元首通过直接的沟通与交流,克服障碍,发展国家间关系;
③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增强
④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
⑤国际形势总体和平、缓和、稳定,局部混乱、紧张、动荡
7.怎样认识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依据:①和平的力量增强
②主权原则的普遍化和国际机制的建立
③新科技革命和经济相互依赖的迅速发展
意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时代特征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为端正中国外交思想和制定正确的国家大战略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是战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的必然结果。
一、时代主题转化的主要依据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战略均势和全球战略部署没有完成制约了战争的爆发。
②.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
③.国际竞争的重点日益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
④.现代战争的巨大消耗成为制约战争的因素。
⑤.科学技术取代战争成为经济利益的重要手段。
⑥.世界经济的纽带把各国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
①.霸权主义仍然是威胁和平稳定的主要根源。
②.地区不稳定因素增长局部冲突此起彼伏。
③.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南北发展不平衡现象更加严重。
④.日益突出的全球性问题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
8.为什么说建立国际新秩序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
第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概括了最基本的国际关系准则,反映了新型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完全符合联系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第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套完整的国家行为规范,比其他国际性、区域性的法律原则更全面、更合理。邓小平同志说:“还是五项原则最好,非常明确,干净利落,清清楚楚。我们应当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准则,作为指导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
第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完全、彻底、全部摆脱了旧国际关系中的不公正、不合理的因素和消极影响,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针锋相对,符合现代国际关系中的民主精神,反映了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体现了时代的特点,符合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 中国倡导的国际新秩序是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概括了最根
本的国际关机西准则反映出新型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与《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是一致的。
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建立新秩序的的基础和指导原则符合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世界的
和平与稳定、进步与发展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赞赏和支持。
二、中国倡导的国际新秩序具有鲜明的特点与合理性。
①.它第一次不是笼统地提出国家主权平等而是明确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独立自主的反对以任何借口干涉他国内政
②.承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让每个国家都有选择自己发展道路的自由
③.主张改变国际政治旧秩序的同时也要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实现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南北国家的共赢共存。
9.如何正确认识“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的原因:新科技革命的作用;社会生产关系的调整;相互依存关系的加深和经济协调的加强;对第三世界原材料的掠夺
10.如何认识“二战”后美国的对外战略和政策?
实质上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二战以后美国的全球战略一直把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作为自己的目标,其称霸全球的战略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战后初期到 20 世纪 60 年代末的战略扩张阶段。
①.杜鲁门上台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为美国称霸世界的重大障碍,制定了以反苏反共为中心的冷战、遏制战略。
②.朝鲜战争以后艾森豪威尔政府在坚持冷战、遏制战略的同时调整了美国全球战略的重点。
③.肯尼迪政府奉行冷战、遏制战略。通过运用和平与战争的两手策略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在亚非拉地区推行新殖民主义。
二、20 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战略调整阶段。
美国内政外交陷入困境为了保住美国霸权地位尼克松提出“尼克松主义” 通过适当收缩减轻内外压力通过缓和与苏联的关系扭转战略上的被动通过改善对华关系加强对苏联的制约等。冷战与遏制战略色彩仍浓,和平演变内容增加。
三、20 世纪 80 年代初到 90 年代初的战略推进阶段。
针对苏联攻势和美国国内经济困难的状况里根政府放弃了缓和与均势战略,提出实施了“新遏制战略”。乔治·布什政府对全球战略作出重大调整
四、20 世界 90 年代初至今的战略扩展和单边主义阶段。
冷战结束后,克林顿政府提出了美国外交政策的三项指导原则,即维护经济安全、 军事安全和推进民主。2001年乔治·W·布什政府实行更强硬的外交政策,在一系列问题上推行“单边主义”。“9·11”事件后把反恐作为主要战略任务。2003年在没有联合国授权情况下出兵伊拉克推翻萨达姆政权,给伊拉克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进一步暴露了美国强权政治、霸权主义的危害与实质。
11.冷战后南北关系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1.南北关系中的政治问题日益突出
2.南北经济矛盾依然存在:南北差距继续扩大;南方债务负担有增无减;北方发展援助远未达标;国际资金供求矛盾日益尖锐;南北贸易权利及不平等;环保问题日益尖锐;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更加艰难曲折
3.南北对话与合作增强
4.区域内部或集团内部的南北关系正在升温
12.亚非会议的意义
亚非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是亚非民族独立国家作为一股新兴力量登上国际舞台,联合起来发挥独立作用的一个起点。
①他成功排除了帝国主义的种种干扰,独立自主的商讨和处理自己的事务和问题,标志着亚非人民的觉醒与团结,表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主宰亚非人民命运的时代一去不复发
②极大的提高了亚非国家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促进了亚非各国的相互了解、同情与支持,消除了彼此间的疑虑和对立,促进了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③促进了第三世界各国联合反帝、反殖、反霸的斗争,为后来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为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开了先河
④是第三世界崛起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13.苏联、东欧剧变的原因和历史教训分别是什么?
原因:
直接原因:苏联、东欧国家共产党在改革中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错误路线,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原则和社会主义方向,导致社会陷入全面危机
内在原因:体制的弊端和政策失误产生的问题和矛盾的长期积累则是苏东巨变的深层根源
外在原因: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在苏东剧变中起到了催化作用
历史因素:苏联国家的民族关系问题和大党大国主义对苏东改革失败发生巨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教训
社会主义国家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力以赴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进行改革,同时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时刻警惕国际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阴谋和渗透颠覆活动
必须坚持平等原则,正确处理民族之间关系,制定正确的民族政策
在制定对外政策上要坚持和平外交方针,既要维护自己正当利益,又要与其他国家和平共处,不称霸
14.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性
理论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要求变革。
实践上,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经济政治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已不适应社会主义的发展
15.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
(1)经济领域: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2)加速发展战略重点: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3)经济改革陷入困境,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16.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政治方面】:主要是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经济方面】:改革重点放在农业领域: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鼓励垦荒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工业方面】:放弃部门管理体制,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地方;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17.分析俄罗斯经济转轨的后果;休克疗法的举措
休克疗法的举措:
自由化:废除过去国家对经济的计划管理,使经济市场化。
私有化:把原有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改造为以私有制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结构。
稳定化:通过采取严厉的财政金融紧缩政策来维持宏观经济的相对稳定。
后果:
经济进一步滑坡,各项经济指标大幅度下降
通货膨胀失控,财政赤字更加严重
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居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进出口额大幅下降,外汇储备趋于枯竭
18.如何理解俄罗斯对外政策的调整?
一、 俄罗斯独立之初,问题重重。从1992年新年开始俄罗斯推行“休克疗法”。 为了达到改革经济、政治目标,俄罗斯实行向西方国家“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力图消除与西方的对抗,得到西方国家更多的援助。
二、西方仍然视俄罗斯为异己,继续对俄罗斯进行防范、削弱和限制。1933年4 月俄罗斯决心从实行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调整为被称为“以西为主东西兼顾”的外交或叫“双头鹰外交”。总的目标是复兴俄罗斯
三、1961年1月俄罗斯对外政策做出重大调整。一是提出多极化外交思想;二是在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中,力图通过协议形式划分一条使双方利益均不受损害的界限,实现双方关系的稳定;三是在国际重大问题上,俄罗斯改变迁就西方大国的做法,态度开始强硬;四是提升与中国的外交关系,巩固与中亚五国的关系。
四、1997年以后,俄罗斯对外政策进一步表现出独立性、全方位性和大国关系零距离的特点。
五、普京出任总统以来,基本上保持了叶利钦后期外交政策的连续性。同时也做出重大调整展示了其强硬与妥协、积极与务实同时并举的外交风貌。
3 0 年来的俄罗斯外交表明,俄罗斯开始了独立自主的全方位振兴大国地位的外交政策。
19.独联体成立的原因
首先,经济上的共同需要促使各国维护某种形式的经济联盟。各共和国自然资源、产业布局极不均衡,经济上各有长短,经过几十年有计划建设,生产力布局、工业结构、经济流通都是由前苏联统筹安排,各国相互依赖性较强;
其次,独联体的成立,是各共和国矛盾暂时妥协的结果。在政治上,一些加盟共和国力图摆脱中央控制,逐步争得本国独立;在边界领土、军事力量以及模式控制问题上,需要彼此之间一起协商;在经济上分割联盟的财产,也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短期内仍需合作;
同时,独联体的成立,是各共和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20.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外交政策进行了哪些调整?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第一阶段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末的“一边倒”政策
新中国三大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第二阶段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末采取既反苏修又反美霸的“两个拳头打人”政策
第三阶段 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的“一条线、一大片”政策
第四阶段 20世纪80年代采取不同任何超级大国结盟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21.论述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
(一)科学分析了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带有全球性、战略性的问题的思想。
(二)强调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的思想。
(三)坚持和发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思想
(四)探索新时期解决国际争端的新途径
(五)确定了祖国统一的方针
(六)确立了对外开放的国策,勾画了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蓝图
(七)关于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思想
(八)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对外工作中应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新方针
22.怎样评价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
(一)中国在世界战略平衡中居于特殊地位,并将促进世界多极格局均衡化发展
(二)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重要力量
(三)中国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一、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①.新中国的成立打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率先突破雅尔塔体制,打击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了战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②.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屈辱的历史,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二、中国是当代世界的重要力量
①.在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中,中国是保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平衡力量。
②.中国是推动世界多极化格局发展的主要力量,是未来多极化世界格局的一极。
③.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上升,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①.中国的发展与强大不是世界的威胁,而是世界的机遇。
②.中国积极实施对外开放政策,不断融入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
③.中国国力有限,但努力有所作为,尽自己应尽的责任
④.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其对外活动除了对本国人民负责外�还必须对世界人民负责。
⑤.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在对外交往中必须守信践
23.简述“和谐世界”外交理念的内涵
和谐世界理念是中国和平发展进入21世纪新时期的外交理念,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新领导集体关于国际政治、对外关系的认知与主张的集中体现。
“和谐世界”理念的内涵可以综合概括为:以开放包容的思维,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国与国之间的和平、人类与自然的和谐,通过对话与合作谋求共存共赢。
首先,和谐世界理念与我们的外交基本理念一脉相承。中国外交的根基是独立自主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谐世界的提法来源于这一根基,同时又在此根基上有所发展。和谐世界要求各个国家、各种制度和各种文明之间不仅仅是和平共处、互不干涉内政、井水不犯河水,还进一步发展为和谐共存,增添了彼此尊重、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等一些新的内涵。换句话说,增加了各类国家和各种力量之间积极互动的新要素。从和平共处到和谐共存,体现了中国外交理念既与时俱进,又一脉相承。
第二,和谐世界理念是迄今我们提出的外交战略思想的重要延伸。建国以来,尤其是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根据不同时期所处的国际环境,以及维护我们根本利益的需要,相继提出了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解决和平与发展两大课题、推进世界多极化进程、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等一系列重大外交战略思想。和谐世界理念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我认为,这一理念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具有更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涵盖了更多的普世价值,体现了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的精神。这就使和谐世界理念能够获得外界更多的共识和共鸣,也能够得到国际社会更多的认可和支持。
第三,和谐世界理念传承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深厚底蕴。中国文化或者东方文明的精髓之一,就是重视和提倡“和”这个概念。和谐世界发出的第一个强烈信息,就是“和”。所以说,以“和”为核心的理念,以及今后可能由此而逐渐发展完善的一个理论体系,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国际关系理论数百年来的权威学说。和谐世界理念不仅使东方的优秀文化传统具有了现代化意义,也将为我们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国际关系理论开辟道路。
第四,和谐世界理念初步勾画了有中国特色的新世界观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从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环保五个方面阐述了和谐世界的基本要素,从而使和谐世界的理念实际上涵盖了我们迄今陆续提出的新秩序观、新安全观、新文明观以及新环境观,尽管还只是一个框架,但是否可以说初步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新世界观。
第五,和谐世界理念全面启动了中国建设软实力的进程。任何一个世界强国地位的确立,不仅仅需要硬实力,也需要具备相应的软实力。我们国家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要下气力进一步增强软实力的新阶段,或者说到了一个下力气来发掘我们软实力巨大潜力的新阶段。和谐世界理念提出之后,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众理解和接受,这本身就反映了我们的影响力、感召力在不断扩展。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