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马克思主义原理(马经、科社)

来源: 2017-05-13 18:13
 马克思主义原理(马经、科社)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本质
本章重要概念:
资本原始积累、资本积累、商品、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具体劳动、抽象劳动、简单劳动、复杂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货币、劳动力、所有制、剩余价值、资本、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资本的技术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循环、资本周转、社会总产品、工资、平均利润、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垄断、金融资本、金融寡头、垄断利润、垄断价格、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际垄断同盟、经济全球化。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的工业城市出现,其途径有两个:
1.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
手工作坊中的师徒关系逐渐转变为雇佣关系,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形式之一。
2.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随着商人入侵手工业领域,小生产者沦为商人、高利贷者的债务人,一旦无力还债,只好交出自己的作坊来抵债。于是,作坊主丧失了独立的生产者身份,连同其帮工和学徒成了商人或高利贷者的雇佣工人,商人或高利贷者则成了工业资本家,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另一种形式。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
1.资本原始积累的涵义。
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2.资本原始积累的原因。
15世纪末美洲和通往印度航道的新发现,世界市场的迅速扩大,要求商品生产以更大的规模和更快的速度发展。
这一任务只能靠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来实现。新兴资产阶级便开始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利用暴力手段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
3.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
(1)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这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
(2)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17世纪中期和18世纪后半期,英、法等国先后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经过复辟和反复辟的长期斗争,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进而在资产阶级政权的帮助下,实现了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空前大发展,最终建立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商品经济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1.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自然经济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这些社会形态的基本经济形式。
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是:
(1)自给自足的经济。
(2)封闭、保守型经济。
(3)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劳动以自然分工为基础。
2.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1)商品经济本质上是交换经济。
(2)商品经济是开放、开拓进取经济。
(3)商品经济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
3.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1)社会分工的出现。
所谓社会分工,是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
(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在私有制下,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私人占有,一个人要想得到别人的产品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只有进行交换并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因而劳动产品便必然采取商品的形式,产品的生产和交换便必然采取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形式,这种形式就是商品经济。
(二)商品的二因素
1.商品。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2.商品二因素。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
(1)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
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2)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只有这种有用物品是劳动产品并作为商品时,它才具有价值。它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价值是商品的内在属性、特有属性、本质属性、社会属性。
3.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外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价值。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
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因而它们可以相互比较。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
4.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1)对立性表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得到商品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对于商品生产者而言,他生产商品并不是为了取得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取得价值,只是为了取得价值,才关心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只有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给商品购买者,才能取得价值。
(2)统一性表现: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即使人们为了它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也没有价值。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
如何理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1)作为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
(2)作为商品必须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3)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三)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马克思称之为有用劳动。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
2.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3.劳动的二重性的涵义。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1)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2)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四)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包括质的规定与量的规定两个方面。价值的质的规定回答的是价值的实体是什么,价值的量的规定则回答由什么决定和怎样决定。
1.价值量的涵义。
价值量指商品的价值的量的规定性,即价值的大小和多少问题。
2.价值量的决定因素。
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是指个别商品生产者或个别企业生产某种商品的劳动时间。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生产部门内部的竞争自发地形成的。
3.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指的是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与使用价值量的关系:
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如果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不变,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发生变化,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②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使用价值量增加,单位商品价值量下降。
③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高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的生产者劳动,可以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创造更多的价值。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主要有:
(1)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2)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3)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
(4)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等。
4.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以简单劳动为尺度。
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
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以简单劳动为尺度。
在相同的劳动时间里,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不是商品生产者自觉计算出来的,而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实现的。
(五)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商品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二因素,因而有两重表现形式。使用价值形式即商品自身,而价值形式就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即交换价值。但是一件商品的价值却不能通过这件商品本身表现出来,它只能在商品交换中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
1.价值形式的演变。
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过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
(1)简单价值形式——就是一种商品偶然地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它的价值也只是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这就是简单价值形式。
(2)扩大价值形式——就是一种商品与其他一系列的商品相交换,其价值也表现在其他一系列的商品上。
(3)一般价值形式——就是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成为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通过这种商品表现出来。
(4)货币形式——就是一种商品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2.货币的涵义
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是商品交换中的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职能是指货币是衡量和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
货币之所以能起这个作用,是因为它本身也是商品,也有价值。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价值的外在尺度,是商品价值在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可以仅仅用想象的货币。      
例如商店卖货,只需写价格标签,或列个价目表,就可以表明商品价值的大小。
商品的价值用货币来表示就是商品的价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商品价格的变化既取决于商品价值的变化(成正比),又取决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
商品的价格形式本身包含着深刻的矛盾:        
首先,作为价值表现的价格,可能与价值在量上相背离.      
例如,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会高于或低于价值。所以,在每一个个别商品交换的场合,价格和价值经常不一致。价格与价值相一致的要求,只能作为一种平均化的趋势来贯彻。
        
其次,价格和价值还可能在质的方面发生背离.         
即价格甚至可以不是价值的表现。没有价值的东西也可以有价格,例如,未开垦的土地、人的名誉和良心等也可以出卖,也有价格。
为了用货币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货币本身必须确定一个计量单位,这种计量单位及其等份,就叫做价格标准。
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起的作用完全不同:
①价值尺度是货币的一个独能;价格标准不是货币的一个独立职能,而是由价值尺度职能派生出来的技术性规定。
②作为价值尺度,它代表一定量的社会劳动,用来衡量商品的价值;而价格标准是货币的计量单位,用来衡量货币本身的数量。
③作为价值尺度,它本身的价值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作为价格标准,则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动无关。
④作为价值尺度,是在商品经济中自发产生的;作为价格标准,则通常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
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价格标准是为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而规定的,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是通过价格标准来实现的。
(2)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职能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流通,它包括卖和买两个阶段。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货币作为购买手段不断地在卖主和买主之间转手,构成了货币流通。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表现;货币流通由商品流通引起,并为商品流通服务。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要实现商品的价值,则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但不一定非要足值的货币。
这是因为: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每次都只是转瞬即逝的事情,人们关心的是它能起交换媒介的作用,而不关心它的实足价值是多少。只要社会公认它代表一定数目的货币,代表一定的价值就行了。这就产生了在货币执行流通手段时,可以用贵金属以外的别的材料制定的价值记号乃至象征性的价值符号来代替金属货币的可能性。纸币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当然,要人们接受和使用价值记号或符号,必须对它们确能代表一定量的价值给以强有力的保证。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使商品交换分解为买和卖两个过程,这一方面打破了物物直接交换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买和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离又可能促成买卖脱节,形成经济危机的形式上的可能性,加深了商品经济的矛盾。
(3)贮藏手段。
在商品流通中,卖者出卖商品以后,不接着购买,货币就退出流通而被贮藏起来。这时,货币就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
货币所以能成为贮藏手段,是因为它是一般等价物,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贮藏货币等于贮藏财富,拥有对社会财富的索取权。
执行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足值的货币。         
贮藏金属货币或金属条块,在历史上,曾经是货币贮藏的主要形式。今天,更普遍的货币贮藏方式是银行储蓄存款。但纸币充当贮藏手段是有条件的。因为现代纸币不能兑换成金属货币,纸币发行也已与黄金储备没有法定关系,纸币币值存在着贬值的可能。所以,只有在纸币币值长期保持稳定的条件下,人们才会储存纸币。当发生严重通货膨胀,物价急剧上涨时,人们就不会储存纸币,而是去抢购能保值的物品了。
纸币储蓄与金属货币贮藏的区别在于:
①金属货币贮藏会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而银行储蓄则并不会减少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因为银行储蓄实质是储户的延期消费,储蓄存款通过银行转化为贷款,再投入流通。
②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货币贮藏好比一个蓄水池,会自发调节化币流通量:当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是,多余的金属货币就会退出流通,变成贮藏货币;在相反的情况下,贮藏货币会重新投入流通,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使流通中的货币量与货币需要量相适应。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纸币储蓄不能发挥这种自动调节作用,货币供应量的调节是由政府货币管理当局加以控制的。
(4)支付手段。
支付手段职能是指在赊购赊销即用延期支付的方式买卖商品的情况下,货币用于清偿债务时执行的职能。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还用于缴纳租金和税金,发放工资,等等。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一方面解除了现金交易规模的限制和买者暂时不能支付的矛盾,从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又在买者和卖者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一些人到期不能偿还债务,就会引起连锁反应,使整个信用关系遭到破坏,进一步加强了危机的形式上的可能性,从而又深化了商品经济的矛盾。
(5)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职能指货币在世界市场上作为一般的购买手段、支付手段和社会财富的代表发挥作用,它实际上是货币职能越出国界,在世界范围内的延伸和应用。
从历史上看,执行世界职能的货币,长期限于贵金属(黄金)。
今天,一些货币比较坚挺的经济发达国家的纸币,如美元和欧元等,也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世界货币的作用。
随着货币的产生,整个商品世界就分化为两极,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具体商品,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使用价值;一极是货币,它只代表商品的价值。
这样就使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发展成为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矛盾。
一切商品只要转换成货币,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能得到解决,从而使商品的价值得到实现。
货币的出现有利于解决商品交换的困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它并没有也不可能解决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反而使矛盾更加扩大和加深了。
所以,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
货币流通规律
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商品流通客观上需要多少货币,即货币需要量的规律。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
(1)市场上待售的商品数量。
(2)各种商品的价格水平。
(3)货币流通速度。         
即同一时期内货币在买者和卖者之间转手的平均次数。
纸币和信用货币
纸币是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中产生的,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本身没有价值。现代纸币由国家中央银行垄断发行,其发行数量与黄金储备没有法定关系。
信用货币如银行券、支票、期票和汇票等,是直接从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中产生的,它具有双重性,既是体现债权债务关系的信用证券,又和纸币一样,本身没有价值,是以信用关系为基础的一种价值符号。
       
货币供应量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货币供应量包括流通中的现金和活期存款,因为活期存款人开出的支票(或信用卡)同现金一样,可以购买商品和劳力。       
广义的货币供应量除狭义货币供应量外,还包括定期存款和居民储蓄存款等。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是现代纸币流通条件下出现的两种经济现象。
按照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应符合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这样,币值和物价总水平稳定,形成良好的金融环境,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增长。
如果货币供应量过多,超过客观需要量,也就是流通中的价值符号供应过多,它们代表的价值或者说象征的社会劳动就会减少,即发生货币贬值,物价总水平就会持续普遍上涨,这就被称为通货膨胀。
相反,如果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不足,则会导致货币升值,引起物价持续普遍下跌,这就是通货紧缩。
          国际上普遍采取的衡量通货膨胀和通货缩现象的指标是消费价格的总指数。CPI
引发通货膨胀的具体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有四类(相反方向的变化,就成为通货紧缩的原因):
(1)成本推动
即经济在加速增长过程中,由于工资成本的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机器设备和原材料消耗的增长超过经济效益的增长等原因,导致单位产品生产成本增加,推动产品销售价格上升;
(2)需求拉动
即货币供应量多了,买东西的钱多了,但可买的东西没有相应增加,需求大大超过供给,导致物价总水平上涨;
(3)结构失调
如农业歉收;
(4)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
如进口商品价格冲击,也会推动物价总水平上涨。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都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危害:
严重的通货膨胀会引起社会收入和国民财富的再分配,使工薪阶层和债权人深受其害,会使价格上升快的行业趋于扩张,价格上升慢的行业趋于收缩,扰乱价格体系,扭曲资源配置,使整个分配秩序和经济秩序出现混乱。
严重的通货紧缩会使资源无法有效利用,造成大量闲置浪费现象,使再就业人数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进而引发社会和政治问题。
防止和消除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是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
(六)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是贯穿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从较长时间来看,价格高于价值的部分和价格低于价值的部分能够相抵,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相一致的。
无论是价格高于价值还是低于价值,都不能持久,而只是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就是价值规律强制贯彻其作用的表现。
在供求关系平衡的条件下,影响价格的重要因素:
3.价值规律的作用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按比例合理分配社会劳动的合理要求,是通过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实现的。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商品生产者为了获得较多的利益,并在竞争中取胜,必然要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在实际的生产活动中,生产同种商品的各个生产者,由于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不同,生产中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也不一样。因此,有点获得较多的收入,有的无利可图,甚至可能亏本或破产。这样就调节了社会收入在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分配。
4.价值规律产生的消极后果
(1)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2)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3)可能出现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的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七)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品有四对内在的矛盾:
即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其中,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其原因在于: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马克思阐明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劳动二重性理论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三)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一百多年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范围不断扩大,使得当代劳动的内容,形式和结构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现代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使得服务型劳动种类增加,比重上升,成为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2)科技型劳动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大作用。科技劳动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社会财富急剧增加,而且作为复杂劳动,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3)管理型劳动在经济运行和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成为现代生产力发展重要因素。高水平的经营管理劳动的贡献,不仅在于参与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还在于善于驾驶市场,实现商品及其价值。
随着分工和社会生产的发展,“总体劳动”和“总体工人”的范围也在扩大。
这表现在:一方面,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种类在增加,不只局限于工人的直接生产劳动;另一方面,创造价值的劳动的领域在拓展,即从物质生产领域向一些非物质生产领域拓展,而不只局限于物质生产领域。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形成是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的。因此,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必须从理解劳动力成为商品入手。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1.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2.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的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二)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它包括三个部分:
(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由于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在不同的国家或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构成也是有区别的。
2.劳动力商品特点
一般商品的消费或使用时,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它的价值也就消失或转移到新产品上去。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消费或使用就是劳动,而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则形成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劳动力自身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的源泉。
(三)货币转化为资本
正是由于劳动力商品具有能创造比自身价值大的价值的特点,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
资本家之所以能够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把工人变成雇佣工人,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一)所有制和所有权
马克思对所有制从经济意义和法律意义上作了区分。
1.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是指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凭借这种所有和支配实现生产和获得剩余产品(利润或超额利润)。
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以实际占有为基础,体现了现实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并表现了经济利益的实现形式。
2.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是指为了维护经济上的所有制关系而建立的一整套规章制度逐步以法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所有制关系,即所有权范畴。
所有权是一种排他性权利,它强制地规定了人们在经济生活中对占有物行使权力的界限,直接影响到现实经济生活中生产资料的实际利用及其劳动者关系。
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所有制的性质和特点只能从现实的生产关系的实际运动中去把握和理解,而不能从所有权出发去认识。
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1.资本主义所有制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而劳动者则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不是完全占有,也不是人身依附,而是基于劳动者的完全的人身自由。正因为如此,资本家只能通过购买劳动力的方式,将出卖了劳动力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在一起进行生产并取得剩余价值。
生产资料和货币采取了资本的形式,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成为资本人格化的资本家,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
2.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这样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
(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产生出来的。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即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物质资料生产过程。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又逐渐加入某些新的要素,如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济信息等。
劳动过程是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即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创造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
2.价值增殖过程。
所谓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二)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由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要素都被资本家所占有,由此决定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
(1)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
(2)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三)剩余价值的含义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四)资本的本质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或者说是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关系。
(五)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
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不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的这部分资本。C
2.可变资本。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V
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在生产过程中,工人创造的新价值(v+m),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
3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1)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2)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
(六)剩余价值率
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
要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可以用剩余价值率公司来表示:
m’=m/v
该公示中,m’为剩余价值率,m为剩余价值,v为可变资本。
此公式是以物化劳动的形式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由于工人的必要劳动是用来生产劳动力价值或可变资本的价值的,而剩余劳动则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因此,剩余价值率还可以用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或者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来表示:
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此公式则是以活劳动的形式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七)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包括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此外,由提高工人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也是绝对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
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3.超额剩余价值
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资本家之间进行着激烈的竞争。企业竞相采用新技术,当先进技术在部门内部普及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就会提高,此时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减少。这种因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就是相对剩余价值。
要点:
(1)个别企业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2)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普遍地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4. 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由机器大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工业机器人的开发和利用代替了工人大量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同时由于自动化生产线的广泛使用,直接从事生产操作的工人大大减少,甚至出现了少数的所谓“无人工厂”。
据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指出技术和科学“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已不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原因在于:
(1)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只是意味着剩余价值生产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更加先进了,不论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还是“无人工厂”,它们在本质上依然是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
(2)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人相对减少,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强度日益提高,从而成为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劳动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3)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依然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八)资本积累
1.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就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是把剩余价值资本化。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因。
2.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是指资本家瓜分到剩余价值后,如果将其完全用于个人消费,则生产就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重复进行。资本主义简单在生产,就其实质而言,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3.资本主义的扩大在生产
是指资本家获得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后,并不是将其完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将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4.资本积累的本质
就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5.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因素
(1)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2)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    
(3)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         
(4)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以及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
6.资本的技术构成
从自然形式上看,资本总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存在着一定比例,这个比例取决于生产技术的发展水平。生产技术水平愈高,每个劳动力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就愈多;反之,生产技术水平愈低,每个劳动力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数量也就愈少。
资本的技术构成即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7.资本的价值构成
资本的价值构成指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
8.资本的有机构成
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
9.相对过剩人口
相对过剩人口就是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
这种过剩人口之所以是相对的,是因为它并不是社会生产发展所绝对不需要的,而是由于他们不为资本价值增殖所需要,使他们成为“过剩”的或“多余”的人了。
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相对过剩人口基本上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是流动的过剩人口;
第二种是潜伏的过剩人口;
第三种是停滞的过剩人口。
随着资本积累而产生的失业是由资本追逐剩余价值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所导致的。
  
10.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
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愈来愈具有社会性,另一方面,资本愈来愈集中于少数资本家手中。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这是资本主义被新的、更能够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社会形态所取代的根本原因。
(九)个别资本的运动
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的运动。
产业资本——是指投在工业、矿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
1.产业资本运动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1)资本运动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①三个阶段:购买阶段   生产阶段  出售阶段
②三种职能资本:货币资本  生产资本  商品资本
③三种职能: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条件  生产剩余价值  实现剩余价值
(2)三种资本循环形式
①货币资本循环即G-W…P…;
②生产资本循环P…·G-W…P;
③商品资本循环·G-W…P…。   
2.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产业资本实现连续不断的循环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
(1)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
(2)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前后继起。
空间上的并存性和时间上的继起性是互为前提、互相制约的。如果破坏了这种统一性,产业资本就不能正常循环,就会出现生产中断。
3.资本的周转、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1)资本周转是指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
(2)资本的周转时间,是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起,到这个资本带着剩余价值回到原来的形式为止的时间。            资本的周转时间是由资本处在生产领域的时间和处于流通领域的时间构成的,资本周转时间是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
(3)资本周转次数是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以“年”为自然计量单位)资本价值的周转次数,若以U表示资本周转的自然计量单位“年”,以小写字母u表示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以n表示1年内的周转次数。则一年中资本周转次数的公式是:。
由上述可见,资本的周转速度与周转时间成反比,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4、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生产资本的构成按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可以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①固定资本是以厂房、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它的各种实物要素全部参加生产过程,并在多次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它的价值根据它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磨损程度,一部分一部分转移到新产品中,随着商品的销售逐渐周转回来。根据这部分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特点,称之为固定资本。
②流动资本是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和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流动资本一次投入生产过程,其实物形态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全部被消耗,其价值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并随商品销售一次全部周转回来。根据这部分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特点,称之为流动资本。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其价值不是被转移,而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来补偿,构成新产品价值的组成部分,并随产品销售全部周转回来。由于其价值周转方式与投在劳动对象上的资料基本相同,故也属于流动资本。
5.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
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有两个:
①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资本周转快慢,一是取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自身的周转速度,二是取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所占比重。由于固定资本周转慢,流动资本周转快,因此,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所占比重大小,直接影响资本周转速度。
②资本周转时间。               
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构成资本的周转时间。     
生产时间是指资本停留在生产领域的时间,它包括劳动时间、劳动过程中断,即受自然力独立作用的时间;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和停工(休工)时间,其中最主要的是劳动时间。生产时间的长短对资本周转速度有直接的影响。   
流通时间是指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的时间,它包括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其中有决定性意义的是销售时间。流通时间越长,资本周转速度就越慢。
(1)资本周转时间:
(2)生产资本的构成: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以及它们各自周转的速度
6.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着重大影响:      
①可以节省预付资本量。          
②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
③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资本周转越快,特别是流动资本周转越快,一定量预付可变资本就能雇佣更多工人,从而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直接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即:
资本循环与周转规律作用的发挥,必然受到经济制度因素的制约。由于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的存在,特别是基本矛盾的存在,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和波动,使得资本连续和高速运动的条件经常遭到破坏。
(十)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
社会总资本是互相联系的个别资本的总和。
1.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社会生产是连续不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2.社会总产品的划分
所谓社会总产品就是社会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1)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态上划分为两大部分,即用于生产性消费的生产资料和用于生活消费的消费资料。相应地,社会生产可以划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Ⅰ)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产领域;第二部类(Ⅱ)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活消费领域。
(2)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
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又叫社会总价值,它划分为包括在产品中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c)和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v),以及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m)。
3.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要求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同时要求实际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实物的替换。
4、社会总体资本的简单再生产和实现条件
简单再生产——就是生产的产品仅够补偿已经消耗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使生产过程中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
(1)研究社会总产品实现的假定条件。
为了便于研究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必须先作如下假定:
①假定所考察的是纯粹的资本主义经济,并且其中只有资本家和工人两个阶级。
②假定全部不变资本都在一年内消耗掉。
③假定商品都按价值出售,没有对外贸易等。
(2)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
I(v+m)=II c
I(c+v+m)=Ic+IIc
II(c+v+m)=I(v+m)+II(v+m)
5、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及其两种方式,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实现条件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就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追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规模扩大。
扩大再生产的两种方式
扩大再生产从其实现方式来看,分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含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前者也称粗放型扩大再生产,后者称为集约型扩大再生产。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及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I(v+m)>IIc
 I(c+v+m)> I c+IIc 
II(c+v+m)> I (v+m/x)+ II(v+m/x)
II(c+m-m/x)> I(v+m/x)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I(v+△v+m/x)=II(c+△c)
由基本实现条件又派生出两个条件:
I(c+v+m)=I(c+△c)+II(c+△c)
II(c+v+m)=I(v + △v + m/x)+II(v+ △v + m/x)
(十一)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1.工资。
(1)工资的涵义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2)工资的形式
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即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除此之外,资本家还建立了各种形式的血汗工资制度,其特点是利用“科学的劳动组织”,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以榨取更多的血汗。
典型形式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的“泰罗制”和“福特制”。关于血汗工资制度的实质,列宁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它的实行“意味着榨取血汗的艺术的进步”。
2.利润
(1)利润的涵义
资本家并不是把剩余价值看做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把它看做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剩余价值便转化成利润。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时,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关系便被掩盖了。P
(2)利润率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例。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m/c+v),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3)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与全社会总资本的比例。
为了得到尽可能高的利润率和尽可能多的利润,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必然展开剧烈的竞争,大量资本必然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投到利润率高的部门,从而导致利润率平均化。
(4)平均利润。平均利润是按照平均利润率来计算和获得的利润。在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中,产业资本家得到产业利润,商业资本家得到商业利润,银行资本家得到银行利润,这些不同部门的资本家瓜分到的利润只是平均利润。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总资本的比率(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量/社会总资本)。
(1)平均利润率是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
(2)部门之间竞争的方式是资本转移
(3)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是形成平均利润
使各部门之间原来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资本周转快慢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
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成本价格——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用K来表示。
生产价格——是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
商品价值---是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
随着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商品就不能再按价值出卖,而只能按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的价格即生产价格出卖。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后,商品的市场价格由于供求关系的影响而发生的变动,就不再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而上下波动了。     
平均利润率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
(1)各部门利润率水平的高低;
(2)利润率不同的各部门的资本量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的大小。 
平均利润的意义:
(1)从理论上揭示了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这一现象同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在联系,使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印证。
(2)这个理论还从阶级整体上揭露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
获得平均利润的资本:商业资本  银行资本  产业资本
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产业利润、商业利润、银行利润、利息、股息、地租
(十二)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1.剩余价值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
2.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
3.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四、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不断社会化。但是,在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中,社会化的生产力却变成资本的生产力,变成资本高效能地榨取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殖的能力。
这样,无论是已经社会化的生产资料、生产过程,还是社会化的产品,却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私人支配,成为他们的私有财产。这就形成了资本主义特有的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这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体现。
资本主义越发展,科学技术以至社会生产力越发展 ,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就越是成为资本的生产力,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的手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就越是不可避免。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经济危机的表现
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当经济危机发生时,大量商品积压,大批生产企业减产或停工,许多金融机构倒闭,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一片混乱。
2.经济危机的实质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
3.经济危机的根源。
经济危机从形式上是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引起的,但这仅是一种表象。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大规模固定资本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指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每隔若干年就爆发,周期性出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
5.社会资本再生产也呈现了周期性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特点,使社会资本再生产也呈现了周期性的特点,从一次危机开始到另一次危机的爆发,就是再生产的一个周期。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周期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即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四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其中危机阶段是周期的基本阶段或决定阶段。资本主义的再生产不一定都经过四个阶段,但是危机阶段是必经阶段。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