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来源: 2017-05-13 18:16
 (一)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生产资料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核心,其实现形式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变化的。
自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开始,资本主义私有制经历了个体资本所有制、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国家资本所有制和法人资本所有制(企业法人资本所有制和机构法人资本所有制)的发展过程。
资本主义所有制经过这些形式的演变,资本占有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但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占有的私人性质。
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人阶级反抗力量的不断壮大,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开始采取一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这些制度包括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职工持股。
此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和矛盾,建立并实施了普及化、全民化的社会福利制度。
这些变化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对于其分配关系的新调整,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由此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阶层、阶级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表现在:
(1)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拥有所有权的资本家一般不再直接经营和管理企业。
(2)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
(3)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
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市场机制已不是唯一的经济调节机制了,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增强,与市场机制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和发展。
在经济调节机制变化的同时,经济危机形态也发生了变化,表现在:
(1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干扰减轻,破坏性减弱,生产下降的幅度减小,失业率有所降低,企业破产的数量减少;
(2)危机周期的长度缩短;
(3)经济危机的四个阶段之间的差别有所减弱,各阶段的交替过程已不如过去那样明显;
(4)金融危机对整个经济危机的影响加强。
5.政治制度的变化
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变化表现在:
(1)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
(2)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
(3)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
(4)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等。
(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1.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而作出的自我调节的结果。
2.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1)无止境地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规律。
(2)生产资料私有制依然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3)福利制度并没有改变导致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制度基础.
(4)周期性经济危机仍然是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经济特征。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要从两方面把握:一方面是历史进步性,另一方面是它的历史局限性和过渡性。
1.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
(1)从经济基础的角度看,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2)从经济体制角度看,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
(3)从上层建筑的角度看,促进了社会进步。
2.历史局限性和过渡性。
资本主义自身不可克服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
(二)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1.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在阶级关系上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在生产上,是个别企业中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正是这个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
2.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1)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资本主义也不例外。
(2)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
(3)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总趋势,是必然的历史走向。

第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本章重要概念:
科学社会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马克思主义政党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20世纪初,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
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也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即:
(1)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2)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3)19世纪初期批评的空想社会主义。
2.以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1)进步性。
空想社会主义者在理论上致力于社会制度的分析,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是一种“历史谬误”、“人世间的祸害”,必须尽快代之以最好的社会制度。他们对资本主义旧制度的辛辣批判,包含着许多击中要害的见解;对社会主义新制度的描绘,闪烁着诸多天才的火花。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
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2)局限性。
①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②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
③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3.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同盟”所写的党纲《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
(二)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
1.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的原因。
(1)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
(2)无产阶级革命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3)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它的阶级利益同所有其他劳动者的利益是根本一致的。
(4)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无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绝不意味着革命的结束,而是更重要更困难的革命任务的开始。无产阶级必须永葆革命性和先进性,直至实现共产主义。
2.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
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的与和平的两种形式。
(1)暴力革命。
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的形式。
1871年3月18日的巴黎工人起义和由此建立起的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2)和平过渡。
马克思主义也并不完全排除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
列宁认为和平过渡只是“革命史上极为罕见的机会”。
3.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理论。
(1)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条件出发,认为无产阶级革命至少将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发生。无产阶级革命将在几个重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并不意味着是这种革命将在某一天或某一时刻“同时发生”,而是指同一个历史的发展时期。
(2)列宁的观点。
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政治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进一步加剧和尖锐化。列宁认真总结了当时变化了的新情况,指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将是由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然后波浪式地发展为全世界的胜利。
4.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十月革命的胜利,显示了暴力革命的伟大历史作用,证实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内首先取得胜利的科学论断。
二、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一)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1.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
从1917年11月到1918年春天,苏维埃政权基本上完成了“剥夺剥夺者”的任务。
2.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从1918年夏天到1921年春,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实行了以取消商品货币关系为主要特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新经济政策时期。
1921年3月,俄共(布)召开十大,毅然决定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实行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政策。
在实行新经济政策期间,列宁对苏维埃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了许多精辟理论,包括:
(1)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
(2)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
(3)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
(4)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列宁还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极端重要性,阐明了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系列措施。
4.列宁晚年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构想。
在列宁晚年口授的《日记摘录》、《论合作社》、《论我国革命》、《怎样改组工农检察院》、《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等被人们称为“政治遗嘱”,对十月革命以来所走过的道路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构想。
这些思想主要包括:
(1)用合作社的形式将农民引向社会主义道路;
 (2)发展大工业,实现工业化和电气化;
 (3)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4)进行文化革命,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5)进行党和国家机构的改革,努力提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
 (6)必须反对官僚主义,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7)维护党的团结,特别是党中央领导核心的团结等。
(二)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1928年10月,苏联开始实行以优先发展工业为中心建立社会主义大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32年底完成。
1936年12月,在苏维埃第八次非常代表大会通过的宪法中,宣布苏联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
在这个过程中,苏联模式也得以形成并最终确立。
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
1.从经济方面来看,主要是由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两部分组成。
(1)在发展战略方面
以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为首要任务,以重工业为发展重点,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
(2)在经济体制方面
在所有制结构上形成了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在经济运行中排斥市场机制,形成了过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
2.从政治方面来看,主要表现为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
苏联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这种模式的弊端,主要是集中过多,管的过死,否定市场的作用,严重束缚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
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证明,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的实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在欧洲、亚洲、拉丁美洲,先后有一批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
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继十月革命之后20世纪最重大的事件。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成功地解决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改变,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毛泽东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列宁关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和实践。
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发展为多国实践是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又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二)20世纪的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1.社会主义开始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发挥出历史作用,逐步改变着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进一步削弱了资本主义的统治基础,赋予当代世界的发展以新的内容,因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2.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及其在经济、政治、外交、军事上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
3.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着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4.社会主义在当代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
社会主义在20世纪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在发展中也发生过曲折,特别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严重挫折。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最深刻的教训是:
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邓小平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21世纪,社会主义将进行新的开拓,经过全世界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共同奋斗,必将迎来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复兴。
四、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
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建设高度的社会民主,是工人阶级执政党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和根本任务。
(一)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马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1.无产阶级专政的涵义。
无产阶级专政就是工人阶级领导全体劳动者,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以消灭剥削、消灭阶级为使命的新型国家政权。
人。
2.无产阶级专政的领导。
工人阶级对无产阶级专政的领导作用是通过共产党的领导来实现的,共产党是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领导核心。
3.无产阶级政权的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专政是以工农联盟为阶级基础的国家政权。
无产阶级专政的最高原则,就是维护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使无产阶级能够保持领导作用和国家权力。
4.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
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
5.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这是因为:
(1)社会主义时期还存在着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
(2)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需要无产阶级专政。
(3)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无产阶级专政。
(二)社会主义民主
1.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从国体上说,社会主义民主首先表明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从政体上说,社会主义民主表明,社会主义国家采取民主共和国的形式。
3.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社,社会主义民主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手段。但是,社会主义民主作为一种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同时也是人民革命长期奋斗和追求的目的。
4.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联系与区别。
(1)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历史联系,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某些民主原则的历史联系,如主权在民的原则、服从多数意志的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等;其次是某些民主形式的历史联系,如普选制、代议制等。
(2)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之间又存在着根本区别,主要表现在:
经济基础不同、阶级本质不同、原则与实践的关系不同等等。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需要一个历史过程:
(1)肃清封建专制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影响需要一个历史过程;
(2)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成员素质的普遍提高需要一个过程;
(3)社会主义法制的建设需要一个过程等。

第二节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一、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把未来社会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则明确地把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
1.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以在发达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为前提,设想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
(2)根据社会的需要,有计划地调节生产;
(3)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扣除之后,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4)没有商品生产,没有货币交换;
(5)没有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国家开始消亡但尚未完全消亡等。
2.列宁的论述
列宁在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主要有:
(1)实行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
(2)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3)具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4)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及其民主制度等。+
(二)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
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 根据已有的社会主义各国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根据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可以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作如下的概括: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2.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3.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4.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5.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6.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共产党人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诸方面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表现。在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理解中,最重要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
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一)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1.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1.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要很长时间的努力,进行艰苦的探索和奋斗。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3.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4.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对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必须有充分的估计。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同资产阶级革命不同,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任重而道远。它面临着崇高宏伟而又艰巨复杂的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三、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一)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1.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2.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3.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实践证明,坚持社会主义,不等于坚持某种单一的社会主义模式;改革或抛弃某种社会主义模式,不等于改掉或抛弃社会主义;某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也不等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
(二)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1.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2.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以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坚持“走自己的路”。
3.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四、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决定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因素
1.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3.经济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二)社会主义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走向辉煌
1.社会主义在曲折中持续前进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扭转的历史趋势
(1)社会主义制度能够从根本上克服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
(2)社会主义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3)社会主义能够在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如何进行改革
(1)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2)要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和步骤。
(3)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必须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没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不能取得胜利。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1.政党。
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意志,有独立的纲领、路线、策略,为参与或掌握政权而斗争的政治组织。
2.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
(1)工人运动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阶级基础。
(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思想基础。
只有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产生马克思主义政党。
1847年6月成立的共产主义同盟,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工人运动相结合,建立的第一个国际性的党组织。
1869年成立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是最早在一个国家内建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1898年,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创立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1921年,以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为榜样,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就出现了新局面。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所作的最简要最明确的表述。。
2.肩负着推翻资产阶级,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
3. 马克思主义政党由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组成,但并不排斥那些虽然来自其他阶级和阶层但符合入党条件的人入党。
(三)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指导思想。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才是代表工人阶级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先进政党。
能够真正实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科学地解决本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熟的根本标志。
(四)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
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服务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
(五)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是民主与集中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团结统一的党。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个原则。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
1.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中起着思想领导的作用。
2.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中起着政治领导的作用。
3.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中起着组织领导的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
1.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党的思想领导。
2.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党的政治领导。
3.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党的组织领导。
4.社会主义改革需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三)坚持和改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是实现工人阶级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
1.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首要内容。
2.要改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思主义政党更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
3.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建设。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