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形式与政策一
一.分析形势与政策的立场、观点与方法
1.观察分析形势的正确立场
(1)正确立场是观察分析形势的根本要求
观察形势,首先必须有一个正确的立场。这关系到能否正确观察形势,能否抓住形势发展的主流和本质,从而也关系到人们的行为是顺应历史潮流而动,还是阻止形势向好的方向发展。社会形势作为客观事物,具有社会性,它是由社会中各种不同的经济利益、政治倾向、思想意识的阶级、集团或个人怀着各自不同的目的、态度,乃至情感共同参与形成的。这种形势一经形成,参与者往往从自己的群体利益角度和阶级利益角度来评价形势的有利或不利,用各自的价值标准来衡量形势的好与坏,由此得出对形势的不同认识,甚至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这种阶级的利益角度,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阶级立场。
评价形势的立场不同,对待形势的态度也就不同,这就说明,由于立场不同,对同一客观形势,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甚至完全相反的结论。对于社会形势的认识,观察者的基本立场是至关重要的。立场不同,分析形势的结论就不同,错误的立场甚至会导致比无知离真理更远的错误结论。
因此,观察分析形势首先必须解决立场问题。正确的立场,就是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党的立场,这是正确观察和分析形势的根本要求。
(2)坚持阶级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正确立场
立场问题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无产阶级党性立场的阶级性不同于其他任何阶级的阶级性,它是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之上的,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因而是我们观察分析形势唯一正确的立场。
立场的阶级性,是指观察分析形势,必须牢牢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需要出发。这是立场阶级性的本质体现。充分体现了分析形势站在党的立场,就是站在人民大众根本利益的立场。
所谓科学性,是指我们观察分析形势所持的立场,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避免剥削阶级的偏见。这是立场的科学性。这种立场的科学性越深刻,其阶级性就越彻底,也就越是符合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性也就坚持了科学性,反之亦然。
因此,在立场问题上,我们必须坚持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只有从党的立场、人民的立场,去观察分析客观形势,才会得出与客观形势本质相一致的正确结论。
2.观察分析形势应遵循的基本观点
(1)实事求是是分析形势的基本观点
实事求是是观察分析形势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实事求是是正确分析形势的基本观点,在具体分析形势时,既要坚持唯物主义又要坚持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因此,在观察分析形势时必须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才可能得到正确结论。
(2)观察分析形势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
要正确认识形势,就要注意事物联系的普遍性,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形势,注意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去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就要注意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对不同联系进行具体分析,防止简单化,反对形而上学的孤立静止的观点。同时,还要考虑到事物的普遍联系中有相对独立的系统、考虑到事物在普遍联系中各种条件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对形势作出符合实际的正确结论。因此,联系的观点是正确认识形势的基本前提。
(3)观察分析形势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
要正确认识形势,就要注意事物是过程的集合体,既不能否认具体过程的变化性,把运动发展着的事物凝固化,又不能否认具体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相对稳定性;还要注意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因此,发展的观点是把握形势的思想指导。
(4)观察分析形势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
任何客观事物都是全面的,都有矛盾着的各方面及其相互联结的特点。要正确认识形势,就必须看到矛盾各方面的特点及其所有方面的相互联结,并把它们综合起来,从总体上把握形势的特点、分清本质和现象、主流和支流,达到对于形势的正确认识。针对形而上学的片面性,全面性的要求可以使我们防止由于片面性导致的错误并防止僵化。因此,全面的观点是分析形势的根本要求。
分析形势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下几种。 -
(1)矛盾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和矛盾观点、按照事物固有的矛盾去观察分析问题。
阶级分析方法,即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去观察、分析阶级社会的社会现状和历史现象。
(2)一般逻辑方法
归纳演绎的方法
归纳法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的一种方法。
演绎法是从一般原理、概念到个别结论的一种方法,是从真实的前提中一定能得出真实结论的一种必然性推理,是人们作出科学预见的一种手段,因而也是科学认识形势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方法。
归纳和演绎是相辅相成的。演绎必须以归纳为基础,归纳必须以演绎为指导,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推动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
(3)分析、综合的方法 .
分析就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方法。
综合是同分析既对立又统一的方法,即把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结起来考虑的一种方法。
认识过程是分析和综合的辩证统一。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完成。只有把分析和综合结合起来,才能组成一个完整、科学的方法。如果离开二者的结合,那就无法正确认识和观察形势。这是正确认识形势最起码的一般方法。
(4)比较、分类的方法
比较是确定研究对象之间差异点和共同点的一种方法。
分类是根据对象共同点和差异点,将对象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方法。
比较和分类是认识事物的两种基本方法,比较是分类的前提,分类是比较的结果,有比较才能鉴别,这是认清形势的本质和主流最重要的方法。
(5)实践调查方法
实践调查方法,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
二.怎样认识和理解中共重庆市委三届九次全委会的重大意义
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抱负和价值追求,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展示了重庆人民勇于改革大胆探索的创新精神。市委三届九次全委会对“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作出决定,对于推动重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建设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既具有举旗定向的政治意义,又具有继往开来的理论意义,更具有开拓创新的实践意义。
第一,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搞资本主义行不通,只有搞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社会才能稳定,才能发展。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就是社会主义坚持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重庆努力缩小贫富、城乡、区域差距,价值取向就是要在又好又快推进发展的同时,促进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富裕、和谐共生、全面发展,实现“共建共享共富”,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只有共产党人以彻底唯物主义的勇气和大公无私的精神,把“共同富裕”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二,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抱负和价值追求。党的历史就是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联的历史,就是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历史。共产党人始终把服务群众、造福百姓、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最大责任。共同富裕不仅是理想,也是动力。只有共产党人把“共同富裕”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重庆努力缩小贫富、城乡、区域差距,勇于破解世界级难题,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为最广大人民谋福利、谋幸福的政治理想和价值追求。
第三,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是工农大众。我们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最终夺取政权,依靠的就是身无半文的工农大众,不知有多少工人、农民为了革命的胜利不屈不挠、流血牺牲。重庆提出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有助于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公平正义,培育和谐社会的沃土,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回答了广大群众的关切与呼唤,顺应了老百姓的愿望与期待。
第四,展示了重庆人民完成中央“交办”的改革创新精神。缩小三个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就是一个大改革、大发展、大探索的过程。可以说,每次全委会都在为“促进共同富裕”作铺垫。在一系列举措初见成效之后,在全国尚无任何一个省市提出这一课题的情况下,这次全委会把“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作为主题,作出《决定》,充分展示了市委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先行先试的勇气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三.“缩差共富”的12条举措是什么
1.新增330万个就业岗位,发展微型企业15万个,个体工商户增加到150万个,有效增加普通劳动者收入。
2.积极稳妥地实施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农民工等转户进城500万人,户籍城镇化率达到50%,加快缩小城乡差别。
3.发展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2000个,实现农村“三权”抵押融资1000亿元以上。
4.建成2500个农民新村,利用“地票”交易制度等办法拓宽农民财产性收入渠道。
5.两年消除绝对贫困,三年实现2000个贫困村整村脱贫,并实行动态扶贫开发机制。
6.实施两大“关爱行动”,使130万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200万空巢老人老有所养。
7.继续坚持“国进民也进”的原则,发挥公有制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基础性作用,确保国有资本收益的30%用于民生。
8.建成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改善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条件,大幅减少住房支出。为200万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城镇住房困难户提供住房保障。
9.加强收入分配调节,将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例由目前的43%提高到50%以上。
10.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上涨“双联动”,使全市220万困难群众生活随经济发展而提高,不因物价上涨而下降。
11.五年投入3000亿元,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
12、把31个远郊区县城打造成区域经济中心,建设500个现代化小城镇,加快缩小区域差距。
四.西亚北非动荡给我国的机遇和挑战
1、经济方面
(1)改善我国的经济类型避免经济结构单一化。结合国家实际情况发展有计划的有条理的吸收外资,避免外向型经济的出现,使国家的经济命脉被人掌控。
(2)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在发展中逐步缩小人民群众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避免经济的两极分化,减少贫富差距。完善财税制度,普及社会保障。
(3)鼓励自主创业,大力推行下岗职工创业的优惠政策,减少下岗人员,降低下岗率。对农民工加大关注力度,切实解决农民工外出打工时工资拖欠等问题。
2、政治方面
(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加大反腐力度
(3)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消除腐败土壤,建立健全预防腐败机制,加大惩治腐败力度,坚持和完善人大制度,完善决策机制,使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确保国家机关始终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3、文化方面
(1)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2)有选择的吸收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接受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文化,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坚决抵制低俗文化,减少其对青少年的危害。
4、宗教、民族方面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一)第一个机遇:阿拉伯国家与我们从一般的商业合作到战略合作的意愿加强。西方抛弃穆巴拉克,令海湾国家失望,在战略伙伴的选择上向东倾斜。同时阿拉伯国家寻求稳定的外部支持,充分发挥本国的资源优势,加快推进产业多元化的愿望更加强烈,对我们资金、技术和经验借助的诉求有所提高。据悉,有北非的国家提出来,希望加强和我们在矿产开发领域的合作。此外,在农业、制造业、高技术人才交流领域我们也迎来战略合作机会。
(二)第二个机遇:阿拉伯国家的私有化进程有分析认为,这次地区动荡之后,部分阿拉伯国家的金融服务、电信、旅游等行业私有化进程将加速。据统计,阿拉伯国家政府在公开上市企业里边,拥有的股份达到3200亿美元,比如突尼斯政府表示,本阿里家族控制的矿业和旅游业将直接出售或上市来吸引外部资金。这些领域包括金融服务、电信、旅游,这些都是我们对阿拉伯国家合作中的短板,如果我们企业能够借投资私有化进入,对于拓展商业利益,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商机和服务,都会有很大帮助。
(三)第三个机遇:利用西方对阿拉伯的优惠政策,不断扩大合作规模。美欧这些西方国家为了维护他们地区的战略利益,将会进一步加大经济投入,给这个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美国政府在3月15号的时候宣布,将增加埃及合格投资区的数量。美国和约旦在埃及建设的合格投资区,在合格投资区里的企业本地化达到30%或者40%;在劳工环保的标准上满足一定的要求,你区域的产品就可以免关税出口到美国。另外,近日在法国召开的8G会议上,已传出与会国家将对埃及和突尼斯提供400亿美元的援助投资,以推动两国的经济重建。现在我们有些企业已经在合作区内进行了投资。今后将会有更多的投资机会,我们应抓住这些机遇,扩大我们投资规模,以加快我们产业转型。
五.结合《怎么办》谈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我国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何在
一是自然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自然条件迥异,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存在"先天性"差异。比如,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气候宜人,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占据先天发展优势;西部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和戈壁沙漠,气候干燥,生态恶化,交通闭塞,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及贸易往来受到限制,经济社会发展不利因素多。
二是历史原因。数千年来我国就一直存在发展差距,国家的经济重心处在不断变迁中。中原地区很长时间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唐代以后特别是北宋以后,经济中心逐步向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转移。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70%以上的工业和交通运输设施主要集中在占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虽然国家在"一五"计划、"三线"建设时期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和扶持,但总体不平衡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改革开放以来,纵向比较,各个地区都有很大发展;横向比较,地区差距在拉大。
三是政策原因。我国发展不平衡的一些问题,也与一定时期内实施的具体政策有关。比如,改革开放后,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实施了非均衡发展战略,采取积极促进东部沿海率先发展、率先开放的政策,在投资、财税和金融等方面对东部地区进行倾斜。这些政策给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带动了整个国家的发展,但客观上也拉大了东部与中西部发展的差距。
四是体制原因。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还有体制的因素。比如,计划经济时代不尽合理的价格体制对城乡、区域差距扩大有明显影响,国家为积累工业化所需资金,长期维持了能源原材料产品和农产品的低价格,使中西部和农村发展受到抑制。又比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观念、资金和管理等的差异,市场竞争会造成不同市场主体的优胜劣汰,从而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也会扩大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不同主体间的差距。
由“‘涨’字牵动百姓心”开始解读怎么保持物价稳定问题,从组合拳、转稳定、保供应、畅流通、强监管、增补贴几个方面生动阐述了中央宏观调控为保持物价稳定制定具体的政策和措施,体现了中央坚决保持物价稳定,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决心。“劳有所得,干有所值”,是广大劳动者的心声。当前存在的分配不公现象是多种原因造成的,解决分配不公迫在眉睫。提高劳动报酬,提升最低工资标准;规范分配秩序,强化监管保公平;加大调节力度,财税杠杆缩差距;帮助困难群体扶贫济困促公平,这一系列措施现在已经初显成效。“重拳抑房价,保障助安居”,高居不下的房价牵动着广大百姓的神经。“新国八条”的出台、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体现了中央强力控制房地产市场,抑制房价过高过快上涨的决心和信心。“优先战略保民生”,就业是民生之本。中央主要从制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加大扶持力度;扩大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提供公共就业服务,保障就业畅通等几个方面着手来缓解当前就业难的问题,努力为劳动者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铺就13亿人的健康之路”,解决看病难,任重而道远。中央提出必须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改革,着力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在缓解看病难上取得扎实进展。“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教育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是人生公平的起点。由此,中央从缓解“择校热”、公平惠及“民工娃”、破解“入园难”、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方面努力促进实现教育公平。“走好统筹路,下好一盘棋”,发展不平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推动一体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推动主体功能区建设,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打破身份束缚,财政“三农”投入稳定增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统一基本医保政策、全面覆盖养老保险、城乡就业服务平等,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措施是中央逐步解决城乡、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所做的重大决策。“由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说起”阐述了中央对遏制腐败现象蔓延的强大决心,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体系,只要领导干部搞腐败,就要一查到底,绝不手软。
国家现在十分重视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创业容易守业难,往往不是在于事情本身的难度,而是在于人们的心态。仗易打,功难平,如果长期发展不平衡,从社会层面看,容易使整个社会产生心理鸿沟,削弱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社会成员身心和谐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发展差距过大,会导致沟通理解的障碍,滋生冷漠、不满、对立、仇视情绪,加剧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一些地方社会仇富心理滋生、群体性事件增多等,与发展差距过大有很大关系。
能否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发展不平衡,说到底就是发展不科学的表现;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根本还是要靠科学发展。因此我们应当坚定不移的走科学发展道路,逐步推进城乡、区域的均衡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六.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对热点问题进行述评
若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角度来说,物价上涨的原因还有很多方面。第一,世界经济的强劲增长,加大了全球通胀压力。而在唯物辩证法中,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因此全球的通胀压力势必会对中国经济及货币政策产生影响。在全球经济持续强劲增长的情况下,供应限制因素增强,通胀风险增大。第二,城乡居民收入出现了快速增长态势。辩证法中,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因而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增多,消费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第三,股市、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持续上涨,食品价格上涨有蔓延之势。因为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所以像食品、住房等生活必需品价格的上涨更是给物价的上涨助了一臂之力。
物价水平的连续上涨,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治理物价水平的连续上涨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抓住重点,又要进行综合治理,既要有长期持久的措施,又要采取应急措施。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看问题,做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而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意识具有能动性,它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所以,要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控制物价上涨。但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的原则,立足于中国国情,制定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措施。
不过,尽管物价上涨一直呈上升趋势,但是并不值得太过恐慌。因为,在今年的两会期间,党和政府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针对物价上涨过快的情况,国家会陆续推出各项措施来稳定物价、打击价格违法行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物价的波动不过是经济生活的正常现象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迟早会回到合理的本位上来。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及其发展的各个阶段、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的;事物与周围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着;世界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的整体。因此,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不能靠单边的贸易保护发展自己。
当今世界的经济是一个联系的有机体,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立存在。我国的贸易是世界贸易的一部分,会对世界贸易起作用,同时,世界贸易的形式也会影响中国的贸易。
在对待贸易保护主义的问题上,我们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地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的看问题。
商品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它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在市场上的反映。通过价格与市场的偏离自发地调节供求关系,供大于求,价格就下落;求大于供,价格就上升。
只有坚定不移的以市场经济的“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作用,才能是市场主体的全面开放。在正常情况下,市场会以它内在的机制维持其健康的运行。其中主要依据的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 经济人理性原则,以及由经济人理性原则支配下的理性选择。这些选择逐步形成了市场经济中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在此同时“看不见的手”也会给市场经济带来一定的危机,所以在此同时也需要“看得见的手”来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