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当代世界政治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1
第二章 当代世界政治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教案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重点了解和掌握中国党和政府观察和认识冷战结束以来当今世界政治形势后所得出的基本认识和结论。学生应该牢记这些基本认识和结论,并以之作为我们分析、认识当前具体国际政治问题的基本立场、基本出发点之一。学生在分析有关具体国际政治的材料题和辨析题时,不能偏离这些基本观点和结论。
使学生重点理解多极化趋势发展的意义、原因,并注意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发展这一过程的逻辑联系。
使学生重点了解和掌握中国党和政府观察和认识冷战结束以来当今世界政治形势后所得出的基本认识和结论。学生应该牢记这些基本认识和结论,并以之作为我们分析、认识当前具体国际政治问题的基本立场、基本出发点之一。学生在分析有关具体国际政治的材料题和辨析题时,不能偏离这些基本观点和结论。
使学生重点理解多极化趋势发展的意义、原因,并注意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发展这一过程的逻辑联系。
让学生学会不仅要从总体上认识当前大国关系深刻调整的原因、进程和意义,而且更要弄清各个具体的大国之间关系同以前(特别是冷战时期)的变化。不要将眼光仅局限于当前,而应结合过去大国间的具体关系来认识当前它们间关系的变化,离开对过去大国间关系的了解,就不能很好了解当前大国关系发生了哪些调整? 是什么样的调整? 是良性调整,还是恶性调整? 对日本、美国、欧洲、俄罗斯之间的关系调整要重点认识和掌握。
还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国际形势总体和平、缓和、稳定,局部战争、紧张、动荡”,“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这些基本观点和结论的真正内涵;并将之应用在对当今世界政治问题的观察和分析上。
还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国际形势总体和平、缓和、稳定,局部战争、紧张、动荡”,“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这些基本观点和结论的真正内涵;并将之应用在对当今世界政治问题的观察和分析上。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
战后各大国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苏、美、英划分势力范围,雅尔塔体制确立。
50年代中期,两大集团和两大阵营对抗,美苏两大国争夺的两大格局形成。
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第三世界兴起、西欧走上了联合自强的道路,日本的经济实力不断壮大、社会主义阵营解体,标志着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下出现动荡、分化和组合。
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开始从两极向多极化发展,美苏激烈争夺,苏联在争夺过程中逐渐衰败。
于是,到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美苏缓和,苏联东欧巨变,“华沙条约组织”解散,两极格局终结。90年代以来,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
战后各大国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苏、美、英划分势力范围,雅尔塔体制确立。
50年代中期,两大集团和两大阵营对抗,美苏两大国争夺的两大格局形成。
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第三世界兴起、西欧走上了联合自强的道路,日本的经济实力不断壮大、社会主义阵营解体,标志着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下出现动荡、分化和组合。
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开始从两极向多极化发展,美苏激烈争夺,苏联在争夺过程中逐渐衰败。
于是,到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美苏缓和,苏联东欧巨变,“华沙条约组织”解散,两极格局终结。90年代以来,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
当今世界的五大特点是: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大国关系进行着深刻的调整;以联合国为主的全球性、区域性组织的作用不断加强;国际形势总体缓和,地区动荡因素仍然很多;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有时表现还很突出;经济的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
冷战后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突出表现在世界的多极化趋势上。其原因在于:苏联解体,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的实力相对下降;欧洲正在走向一体化;中国的实力不断增强;第三世界走上了联合的道路;科技和经济实力越来越成为重要的决定因素;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各国政治地位与作用发生变化。
从90年代后半期开始,随着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发展,大国关系出现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表现为两个主要特征:
一是大国之间的首脑外交空前活跃;二是大国之间纷纷建立和加强战略伙伴关系。
大国关系的调整,既是国际经济格局多极化的产物,也反过来进一步促进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大国关系的调整反映了当今世界正在走向以平等、互利、协调、合作与对话为主要特征的多极化时代。
冷战后,国际形势另一重大变化是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其原因在于:
科技革命、经济发展直接导致各国综合国力强弱和升降,从而影响到世界政治的发展;
各国都把加速发展本国经济作为首要的任务,外交工作和对外交流都成为经济发展的手段,经济利益成为发展各国关系的至关重要的因素,这一目标的实现结果往往导致政府的更迭,从而影响世界的政治发展;
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密切了各国与各地区的联系,也使世界政治关系更加复杂化;
国家之间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和对立越来越被淡化,国家之间的贸易、投资、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交流与合作也逐渐转向非意识形态化,集团利益被国家利益所取代,经济安全成为国家安全首要考虑的问题。
一是大国之间的首脑外交空前活跃;二是大国之间纷纷建立和加强战略伙伴关系。
大国关系的调整,既是国际经济格局多极化的产物,也反过来进一步促进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大国关系的调整反映了当今世界正在走向以平等、互利、协调、合作与对话为主要特征的多极化时代。
冷战后,国际形势另一重大变化是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其原因在于:
科技革命、经济发展直接导致各国综合国力强弱和升降,从而影响到世界政治的发展;
各国都把加速发展本国经济作为首要的任务,外交工作和对外交流都成为经济发展的手段,经济利益成为发展各国关系的至关重要的因素,这一目标的实现结果往往导致政府的更迭,从而影响世界的政治发展;
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密切了各国与各地区的联系,也使世界政治关系更加复杂化;
国家之间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和对立越来越被淡化,国家之间的贸易、投资、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交流与合作也逐渐转向非意识形态化,集团利益被国家利益所取代,经济安全成为国家安全首要考虑的问题。
【本章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章既从历史角度把握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演变和崩溃(其内容基本上是史实的堆砌,但涉及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总体变化、各个大国关系变化的内容要重点掌握);又从现实着眼分析了当今世界政治的特点和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了简单分析。从整体上看,本章教学重点应该放在现实分析方面。基本重点实际上是中国政府、中国共产党观察和认识冷战结束以来当今世界政治形势后所得出的基本认识和结论。
其他的重点还有:
“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在继续发展”;“大国关系的深刻调整”;
“国际形势总体和平、缓和、稳定,局部战争、紧张、动荡” ;
“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 ;
“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
“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在继续发展”;“大国关系的深刻调整”;
“国际形势总体和平、缓和、稳定,局部战争、紧张、动荡” ;
“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 ;
“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
本章的难点在于:
1、理解多极化趋势发展的原因和意义,并注意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与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发展这一过程之间的逻辑联系。
1、理解多极化趋势发展的原因和意义,并注意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与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发展这一过程之间的逻辑联系。
2、在理解和掌握大国关系深刻调整这一重点时,不仅要从总体上认识当前大国关系深刻调整的原因、进程和意义,而且更要弄清各个具体的大国之间关系同以前,特别是冷战时期的变化。如中美关系当前的调整与变化、同冷战时期的差异及原因;中俄、中欧、中日当前关系的调整及其同冷战时期的差异,并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不要将眼光仅局限于当前,而应该结合过去大国之间的具体关系来认识当前它们之间关系的变化,离开对过去大国之间关系的了解,就不能很好地了解当前大国关系发生了哪些调整? 是什么样的调整? 是良性的调整,还是恶性的调整? 对日本、美国、欧洲、俄罗斯之间的关系调整要重点认识和掌握。
不要将眼光仅局限于当前,而应该结合过去大国之间的具体关系来认识当前它们之间关系的变化,离开对过去大国之间关系的了解,就不能很好地了解当前大国关系发生了哪些调整? 是什么样的调整? 是良性的调整,还是恶性的调整? 对日本、美国、欧洲、俄罗斯之间的关系调整要重点认识和掌握。
【本章教学时间】:4课时(第一、二周)
第一周:前三节(一、影响当代世界政治发展的重要因素;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和演变;三、世界政治格局开始从两极向多极转变)
第二周:后两节(四、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基本特点;五、当今世界政治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周:前三节(一、影响当代世界政治发展的重要因素;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和演变;三、世界政治格局开始从两极向多极转变)
第二周:后两节(四、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基本特点;五、当今世界政治面临的主要问题)
【教具】:多媒体课件;录像(课间放五分钟录像短片);多媒体教室
【阅读文献】:(分组任选)
1.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争取权力与和平的斗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美):权力与相互依赖,门洪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版
3.卡尔·多伊奇:《国际关系分析》,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
4.罗伯特·基欧汉:《跨国关系与世界政治》,哈佛大学出版社,1972年版
5.基欧汉(美):《权力与相互依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版
6.布鲁斯.拉西特 哈维.斯塔尔(美):《世界政治》(第五版),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7.哈特(英) :《 二次世界大战战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8.梅尔·格托夫(美):《人类关注的全球政治》,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9.刘金质:《冷战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10.张蕴岭:《21世纪:世界格局与大国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1.陈启懋.金应忠:《跨世纪的世界格局大转换》,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2.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3.李铁城:《世纪之交的联合国》, 人民出版社,2002版
14.朱锋:《弹道导弹防御计划与国际安全》,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版
15.冯特君:《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学习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16.王铁崖:《国际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17.李铁诚:《联合国五十年》北京, 中国书籍出版社,1996
18.张季良:《国际关系学概论》,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
19.布鲁斯.拉西特 哈维.斯塔尔 (美):《世界政治》(第五版),王玉珍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20.麦克尔.哈特 (英):《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畲江涛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阅读文献】:(分组任选)
1.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争取权力与和平的斗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美):权力与相互依赖,门洪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版
3.卡尔·多伊奇:《国际关系分析》,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
4.罗伯特·基欧汉:《跨国关系与世界政治》,哈佛大学出版社,1972年版
5.基欧汉(美):《权力与相互依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版
6.布鲁斯.拉西特 哈维.斯塔尔(美):《世界政治》(第五版),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7.哈特(英) :《 二次世界大战战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8.梅尔·格托夫(美):《人类关注的全球政治》,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9.刘金质:《冷战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10.张蕴岭:《21世纪:世界格局与大国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1.陈启懋.金应忠:《跨世纪的世界格局大转换》,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2.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3.李铁城:《世纪之交的联合国》, 人民出版社,2002版
14.朱锋:《弹道导弹防御计划与国际安全》,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版
15.冯特君:《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学习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16.王铁崖:《国际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17.李铁诚:《联合国五十年》北京, 中国书籍出版社,1996
18.张季良:《国际关系学概论》,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
19.布鲁斯.拉西特 哈维.斯塔尔 (美):《世界政治》(第五版),王玉珍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20.麦克尔.哈特 (英):《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畲江涛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作业和思考题】:(分组任选)
1、对二战前后的世界政治格局和秩序做出比较
2 、“缓和”的概念、原因、标志及其影响
3、经济因素是如何影响当今世界政治的
4、两极格局的起源及其形成过程
5、当前的这次新旧世界政治格局的交替转换有何独特之处
6、雅尔塔格局崩溃的原因、标志及其影响,并对该格局作出评价
7、当今世界政治的发展呈现出何种特点和趋势
8、简述1945-89年间各个时期美苏双方的力量对比状态及其争霸的形式和态势
9、三世界兴起的背景、特点、主要标志及其重大意义
10、对五十年代的世界政治格局和六十年代的世界政治格局做出比较
11、简述美苏双方的冷战对抗在各个领域的主要表现
12、雅尔塔体制的主要内容及其主要支柱
13、论述世界政治、世界政治格局、世界政治秩序和世界政治体系之间的关系
14、“尼克松主义”的产生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后果
1 5、何为“冷战”?并分析其原因和结果
16、“东欧剧变”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17、何以见得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将是个曲折、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
18、联合国的主要权责更适合赋予安理会还是联大
19、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是应该取消还是应该保留
20、当前,大国关系的调整有何特点,并分析其原因;其中,各大国与中国关系的现状又如何
第二章 当代世界政治:教案【本章知识结构图如下】:
二战期间、四大国四次首脑会晤、
当 战 两 战后世界 (开罗、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
政治秩序 一系列协定、公告、及联合国宣言等
后 极
雅尔塔体制的内容 1、势力范围的划分
世 格 (五部分、两方面) 2、联合国的成立
代
界 局 罗斯福去世、意识形态分歧、国家利益不同、共同敌人消失
冷
政 的 理论:凯南的遏制论 舆论: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世 美国 政治:杜鲁门主义 军事:北约、日美安保
治 形 经济:马歇尔计划、道奇计划、第四点计划等
格 成 战 理论:世界革命论 政治:欧洲九国情报局
界 苏联 经济:莫洛托夫计划、经互会
局 军事:中苏同盟、华约 、与朝鲜、越南联手
的 两大阵营 政治:两面旗帜的斗争 军事: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
政 两极对峙 经济:封锁与反封锁 意识形态:和平演变与反演变
形
两极 西方分化 :法国戴高乐主义、西德新东方政策、日多边自主外交
成 格局 东方分裂 :苏南冲突、波匈事件、苏阿破裂、中苏分裂和较量
治 、 松动 国际力量重组:美国衰、苏联追、欧日升、第三世界和中国崛起
演
美苏 头十年美国企图独霸、苏联反霸;次十年苏攻美守、美占上风;
变 争霸 次十五年苏攻美守、苏占便宜; 后十年美攻苏守、美占上风。
与 、
崩 两极 戈氏上台、改革与新思维、美苏首脑会晤、裁军限武、热点降温、
终结 东欧巨变、两德统一、华约解散、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
溃
政 格局转换时期:旧格局已破、新格局未成,世界进入格局转换的新时期
1、对二战前后的世界政治格局和秩序做出比较
2 、“缓和”的概念、原因、标志及其影响
3、经济因素是如何影响当今世界政治的
4、两极格局的起源及其形成过程
5、当前的这次新旧世界政治格局的交替转换有何独特之处
6、雅尔塔格局崩溃的原因、标志及其影响,并对该格局作出评价
7、当今世界政治的发展呈现出何种特点和趋势
8、简述1945-89年间各个时期美苏双方的力量对比状态及其争霸的形式和态势
9、三世界兴起的背景、特点、主要标志及其重大意义
10、对五十年代的世界政治格局和六十年代的世界政治格局做出比较
11、简述美苏双方的冷战对抗在各个领域的主要表现
12、雅尔塔体制的主要内容及其主要支柱
13、论述世界政治、世界政治格局、世界政治秩序和世界政治体系之间的关系
14、“尼克松主义”的产生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后果
1 5、何为“冷战”?并分析其原因和结果
16、“东欧剧变”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17、何以见得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将是个曲折、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
18、联合国的主要权责更适合赋予安理会还是联大
19、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是应该取消还是应该保留
20、当前,大国关系的调整有何特点,并分析其原因;其中,各大国与中国关系的现状又如何
第二章 当代世界政治:教案【本章知识结构图如下】:
二战期间、四大国四次首脑会晤、
当 战 两 战后世界 (开罗、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
政治秩序 一系列协定、公告、及联合国宣言等
后 极
雅尔塔体制的内容 1、势力范围的划分
世 格 (五部分、两方面) 2、联合国的成立
代
界 局 罗斯福去世、意识形态分歧、国家利益不同、共同敌人消失
冷
政 的 理论:凯南的遏制论 舆论: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世 美国 政治:杜鲁门主义 军事:北约、日美安保
治 形 经济:马歇尔计划、道奇计划、第四点计划等
格 成 战 理论:世界革命论 政治:欧洲九国情报局
界 苏联 经济:莫洛托夫计划、经互会
局 军事:中苏同盟、华约 、与朝鲜、越南联手
的 两大阵营 政治:两面旗帜的斗争 军事: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
政 两极对峙 经济:封锁与反封锁 意识形态:和平演变与反演变
形
两极 西方分化 :法国戴高乐主义、西德新东方政策、日多边自主外交
成 格局 东方分裂 :苏南冲突、波匈事件、苏阿破裂、中苏分裂和较量
治 、 松动 国际力量重组:美国衰、苏联追、欧日升、第三世界和中国崛起
演
美苏 头十年美国企图独霸、苏联反霸;次十年苏攻美守、美占上风;
变 争霸 次十五年苏攻美守、苏占便宜; 后十年美攻苏守、美占上风。
与 、
崩 两极 戈氏上台、改革与新思维、美苏首脑会晤、裁军限武、热点降温、
终结 东欧巨变、两德统一、华约解散、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
溃
政 格局转换时期:旧格局已破、新格局未成,世界进入格局转换的新时期
当今世界 1、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在继续发展
政治发展 2、国际形势总体和平、缓和,局部紧张、动荡
治 的 3、大国关系正在进行重大而深刻的调整
主要特点 4、以联合国为主的国际组织作用日益重要
5、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
格 当今世界 1、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
政治面临 2、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单边主义还很严重
的 3、非传统安全因素对世界政治局势的影响日益加深,恐怖主义
主要问题 危害有所上升; 4、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南北矛盾时有激化
局 5、局部冲突与地区战争仍然威胁着世界和平
6、经济全球化给世界政治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第二章 当代世界政治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教案
政治发展 2、国际形势总体和平、缓和,局部紧张、动荡
治 的 3、大国关系正在进行重大而深刻的调整
主要特点 4、以联合国为主的国际组织作用日益重要
5、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
格 当今世界 1、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
政治面临 2、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单边主义还很严重
的 3、非传统安全因素对世界政治局势的影响日益加深,恐怖主义
主要问题 危害有所上升; 4、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南北矛盾时有激化
局 5、局部冲突与地区战争仍然威胁着世界和平
6、经济全球化给世界政治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第二章 当代世界政治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教案
当代世界政治的构成和运行机制
世界政治是世界政治行为主体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的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以及相互间形成的各种政治关系的总和。它主要涉及各国对外政策及其发展演变,国家之间的冲突与合作,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及其变化,国家集团的形成、分化和改组,世界秩序的形成、发展与变革等。
世界政治行为主体包括主权国家行为主体和非主权国家行为主体。二战结束前,世界政治的行为主体主要是国家。当时,外交、国际贸易、相互宣战等基本上都在代表不同民族的政府之间进行。
二战后,由于科技革命的不断推进、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家的不断增加、国际秩序的重新确立与演变,世界政治变得越来越复杂。国家仍然是世界政治的主要行为主体,但行为主体的多样化和多样性的特点越来越明显。世界政治的参与者不仅只是国家和政府,还有众多非国家行为主体。
国家是国际事务的主要参与者,是一国对外活动的责任承担者,是世界政治中惟一享有对外主权的行为主体。二战结束时,主权国家仅有50多个。二战后,随着大批亚非拉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走向独立,先后出现了100多个新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苏联、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多民族联邦制国家相继瓦解,分解出近20个新国家。
当今,全世界有近200个国家。在这些国家中,有发达国家,又有发展中国家;有资本主义国家,又有社会主义国家;有美国、法国、俄罗斯和中国等这些大国,也有圣马力诺、斐济和文莱等这样的小国。
非国家行为主体指除主权国家以外的、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的政治实体,如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各种利益集团、宗教组织等超国家和跨国界的集团与势力。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国际组织。国际组织是跨国界的联合机构,有其自身的宗旨、目标、行为规 范和组织机构,是联系国家和国际社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对国际组织,从不同的角度,大致有四种分类方法:
一是按宗旨、目标和职能划分,可分为一般性(或称综合性)和专业性国际组织;
二是按地域范围划分,可分为世界性和区域性国际组织;
三是按活动性质划分, 可分为政治、经济和军事性国际组织;
四是按组织主体构成情况划分,可分为政府间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政府间组织是指两个以上国家的政府,经一定的协议而创立的机构,其成员 构成仅限于主权国家。
据国际协会联盟编写的《国际组织年鉴2000—01》提供的数字,19 54年政府间组织有118个,到2000年达到6556个。非政府间组织是非官方的社会团体或个人以一定的民间协议的形式设立的机构。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民族、宗教、体育、卫生等各个领域,比较著名的有国际红十字会、国际奥委会、大赦国际、核裁军委员会、绿色和平组织等。
一是按宗旨、目标和职能划分,可分为一般性(或称综合性)和专业性国际组织;
二是按地域范围划分,可分为世界性和区域性国际组织;
三是按活动性质划分, 可分为政治、经济和军事性国际组织;
四是按组织主体构成情况划分,可分为政府间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政府间组织是指两个以上国家的政府,经一定的协议而创立的机构,其成员 构成仅限于主权国家。
据国际协会联盟编写的《国际组织年鉴2000—01》提供的数字,19 54年政府间组织有118个,到2000年达到6556个。非政府间组织是非官方的社会团体或个人以一定的民间协议的形式设立的机构。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民族、宗教、体育、卫生等各个领域,比较著名的有国际红十字会、国际奥委会、大赦国际、核裁军委员会、绿色和平组织等。
据国际协会联盟2000年度报告,1954年非政府间组织为1 008个,到2000年非政府间组织总数达45 647个,其中与联合国建立正式关系的各类非政府组织共有1 672个。虽然 它们不能直接承受国际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但由于非政府间组织的主要目的是在特定的功能性问题领域共同追求跨国利益和促进跨国合作,非政府组织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一种压力集团,对跨国事务正在发挥日益增长的影响。
国际竞争、国际合作和国际冲突是世界政治的三种基本状态。
国际竞争,是指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主体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利益与价值,在世界政治的各领域,通过各种比赛来夺取优胜的一种状态。国际竞争是各世界政治行为主体在国际社会里相互协调关系的形式之一。国际竞争有利于一国的经济、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利于维持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繁荣。
国际合作,是指为达到共同的目的,在一定领域内利益和目标一致或部分一致的世界政治行为主体间所进行的全面或局部的相互配合行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进程,世界政治行为主体间相互依存关系日益发展,共同利益范围日益扩大,出现了许多单个行为主体难以解决的问题,国际合作已成为国际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和各个世界政治行为主体的自觉行为。战后国际合作越来越具有全球性、普遍性、超越意识形态性、机制性等特点。国际合作成为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行为方式。
国际冲突,是指各世界政治行为主体由于所谋求的利益、目标和价值的不同或相悖,或由于国际社会结构性差异等原因引发的矛盾,而处于一种自觉的抵制、磨擦、对立和对抗状态。由于世界政治行为众多主体所确认的各自利益和目标的不同,国际冲突遍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环境以及其它社会问题等领域。
战后美国与苏联、中国,苏联与中国,第三世界国家与西方国家,第三世界内部,都曾发生了一系列的武装干涉、边界磨擦、封锁以及各种国际危机和地区性战争。随着冷战的结束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源于经济、文化包括价值标准、法制与文明等为主要内容的“软权力”之间的冲突在国际关系中凸现。
国际法的不断完善,为世界各国及其它行为主体提供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主权平等原则、互不侵犯原则、互不干涉内政原则、平等互利原则、和平共处原则、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和反对霸权主义原则等七大原则是国际社会公认的、适用于国际关系的、具有法律性的普遍原则。
2.1(第一节) 当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与演变
什幺是世界政治格局?世界政治格局就是国际舞台上各种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政治结构,它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关系的比较集中而概括的表现形式。
2.1(第一节) 当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与演变
什幺是世界政治格局?世界政治格局就是国际舞台上各种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政治结构,它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关系的比较集中而概括的表现形式。
2.11 两极政治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美苏两国的变化
一、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美苏两国的变化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使国际舞台上的各种力量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
意、德、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相继投降,被彻底打败;
英、法两个世界强国极大的被削弱,欧洲丧失了世界中心的地位;
美国在经济、军事、科技诸多方面都居世界领先地位,成了“全球性”强国;
苏联经受了战争的严酷考验,成为拥有巨大实力、享有崇高威望的社会主义强国;
欧洲和亚洲相继建立一批人民民主国家,从二战临近结束的1944年到1949年10月,社会主义越出—国范围、在欧亚大陆先后以现了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同、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因、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越南民主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等—系列社会主义国家。
意、德、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相继投降,被彻底打败;
英、法两个世界强国极大的被削弱,欧洲丧失了世界中心的地位;
美国在经济、军事、科技诸多方面都居世界领先地位,成了“全球性”强国;
苏联经受了战争的严酷考验,成为拥有巨大实力、享有崇高威望的社会主义强国;
欧洲和亚洲相继建立一批人民民主国家,从二战临近结束的1944年到1949年10月,社会主义越出—国范围、在欧亚大陆先后以现了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同、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因、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越南民主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等—系列社会主义国家。
使国际舞台上力量对比发生了极有利于苏联的新变化。正是这种力量对比的变化,使战后政治格局形成了以美苏为中心的两个力量中心,这是战后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形成的力量基础。
二、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两极政治格局的基础。
雅尔塔体制,也称雅尔塔体系,是指美、苏、英三大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战后世界秩序安排等问题,通过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国际会议达成的一系列协议而建立的战后国际体制。雅尔塔体制确定美、苏两国在欧洲及远东的势力范围和保持均势的各项措施,从而确定了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
雅尔塔体制的最终形成对于迅速结束“二战”,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消除德、日军国主义势力起了重大作用,雅尔塔体制还力图实现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的合作和和平共处,因此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谈到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两极政治格局的基础却是从它的性质来看的,雅尔塔体制具有美、英、苏三国根据各自的实力和利益争夺胜利果实的性质。
从二战中后期的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等一系列会议的内容来看,三大国首脑经过讨价还价达成的谅解和协议,概括起来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关于协调盟国最后战胜法西斯的战略步骤,制定盟国在反法西斯战争最后阶段中协同作战的军事计划。
第二类是关于确定对战败国的处置原则及势力范围的划分。
第三类是关于确定维护战后世界和平与国际安全的机制。
第二、三类主要表现为战后美苏英三大国(主要是美苏两大国)按照政治、军事的实力对比重新安排和划分势力范围,确立了大国控制世界,实际上主要是由美苏两个大国控制世界的原则和组织形式。大国根据各自利益划分战后的势力范围,实质上是一种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行为。大国力量对比框架下的势力范围的划分,确定了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
三、美国独霸世界战略与两极政治格局的形成。
第二类是关于确定对战败国的处置原则及势力范围的划分。
第三类是关于确定维护战后世界和平与国际安全的机制。
第二、三类主要表现为战后美苏英三大国(主要是美苏两大国)按照政治、军事的实力对比重新安排和划分势力范围,确立了大国控制世界,实际上主要是由美苏两个大国控制世界的原则和组织形式。大国根据各自利益划分战后的势力范围,实质上是一种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行为。大国力量对比框架下的势力范围的划分,确定了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
三、美国独霸世界战略与两极政治格局的形成。
(一)美国对外战略的转变
1945年杜鲁门继任美国总统后反复强调“美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导地位”,大大加快了谋取世界霸权的战略部署,不断强化反苏政策。
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于提出了一整套“遏制”苏联的理论和政策。他认为,由于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苏联是政治上的“敌手”,美苏不可能建立“合作”关系;应以武力为后盾,用“消除非共产主义世界中所存在的大片软弱地区的方法,来遏制苏联”。他的主张为美国推行遏制苏联的“冷战”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应杜鲁门邀请,在美国富尔敦发表著名的“铁幕演说”,攻击苏联威胁欧洲和世界和平,鼓吹西方国家“联合起来”,英美“建立特殊关系”,共同对付苏联。“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美国国会特别联席会议上作了关于援助希腊、土耳其的演说,声称希腊受到了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的威胁,如果希腊陷落,将严重影响土耳其,从而直接影响欧洲、中东和整个“自由世界”。他要求国会批准拨款几亿美元,援助希、土重建经济生活,抵制共产主义的扩张,“杜鲁门主义” 公开打出了反苏、反共的旗号,是美国对外政策的转折点,标志对苏“冷战”开始。
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复兴欧洲经济的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帮助西欧各国恢复和发展了经济,稳定了政局,推动了西欧各国的联合,同时也加强了美国对西欧各国的控制,为西方内部建立稳固的政治军事联盟奠定了经济基础。
继马歇尔计划之后, 1949年4月,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葡萄牙、意大利和冰岛等12个国家在华盛顿正式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条约规定,缔约国实行协商共同行动和集体防御,任何缔约国同他国发生战争时,必须给予援助包括使用武力。北约的建立是资本主义世界在军事上实现战略同盟的标志,也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正式形成的标志。
(二)两大阵营的对峙和两极政治格局的形成
美国杜鲁门政府咄咄逼人的攻势,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形成,构成了对苏联和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严重威胁。苏联采取相应的措施,把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组织起来,逐步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相抗衡。从1947年夏天开始,苏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与美国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并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阵营。
在政治上,为了稳定东欧政局,苏联帮助东欧各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针对美国的杜鲁门主义,1947年9月,苏联推动成立了欧洲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号召各国共产党团结起来,经常交流经验,互通情报,协同行动。朝鲜、中国、越南等人民民主国家成立后,立即得到了苏联、东欧国家的承认和支持。
在经济上,针对“马歇尔计划”,苏联加强与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联系,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签订了一系列经贸协定,帮助东欧国家恢复和发展经济。1949年1月,苏联同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六国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1950年与中国签订了为期3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把社会主义国家从经济上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某种程度上被纳入苏联对外战略的轨道上。
在军事上苏联加强自身军事实力,积极研制核武器。1949年,苏联的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从而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1947年-1949年苏联与东欧国家之间先后签署了多个双边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大批苏军进驻东欧。针对西方国家重新武装联邦德国并把它拉入北约这冷战行为,苏联全面实施了自己的军事安全计划。
在军事上苏联加强自身军事实力,积极研制核武器。1949年,苏联的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从而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1947年-1949年苏联与东欧国家之间先后签署了多个双边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大批苏军进驻东欧。针对西方国家重新武装联邦德国并把它拉入北约这冷战行为,苏联全面实施了自己的军事安全计划。
1955年5月14日,与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和民主德国在华沙举行会议,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与北约相对抗,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建成。
(三)两极政治格局的特点
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标志着战后两极政治格局的确立。以美国为首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是当时世界政治中全球层面的最重要的战略力量。尽管这一时期涌现了一批民族独立国家,但这些国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有限。
两极对峙的世界政治格局对战后世界时局发展有有利的一面,也有很大的弊端。
两极格局使两大政治力量相对处于平衡状态,维持了世界近40年的和平,为战后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稳定和平的国际大环境。但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把世界分成两大阵营,不同阵营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联系渠道被人为割断,不利于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联系交流与合作。由于两大集团的竞争对抗,不断引发局部战争与冲突,使世界和平长期面临战争的威胁。
两极格局使两大政治力量相对处于平衡状态,维持了世界近40年的和平,为战后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稳定和平的国际大环境。但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把世界分成两大阵营,不同阵营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联系渠道被人为割断,不利于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联系交流与合作。由于两大集团的竞争对抗,不断引发局部战争与冲突,使世界和平长期面临战争的威胁。
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以地域为基础、以地缘政治为核心所形成的板块式政治、经济和军事格局,在欧洲以一道具有象征意义的柏林墙为界,在亚洲以“三八线”为界,全球被分割为以美苏两大国为核心的两大政治板块、东西方两个世界。
美、苏作为世界政治格局中的两极,地位非常突出,也相对稳固。板块以条约和政治、军事、经济集团等形式固定化,几十年来虽有这样或那样的变化,但总体上相对稳定,一直延续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具体表现为以下特点:
政治上两面旗帜针锋相对。 帝国主义阵营以防止共产主义扩张为幌子,打着反苏、反共的旗号,在全世界推行侵略和战争政策,镇压人民革命斗争和民族民主运动。社会主义阵营高举和平民主的大旗,开展声势浩大的和平运动,同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政策进行坚决斗争,支持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斗争。
经济上封锁与反封锁。 早在1947年,美国就宣布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战略物资禁运。为此,以美国为首的15个西方国家于1949年成立了“巴黎统筹委员会”。在美国控制下,“巴统”长期对社会主义各国实行封锁禁运。为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社会主义国家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加强彼此的合作,同时通过各种途径开展与西方的民间贸易。
军事上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 美国加强“北约”力量,重新武装日本、德国,在军事上援助各反共政府在世界各地建立军事基地,包围社会主义国家,不断加剧紧张局势,制造冷战“气氛”。社会主义国家通过加强“华约”及亚欧国家间的联系,援助各国革命斗争来反击帝国主义的挑衅。在这种情况下,爆发了局部的侵略与反侵略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意识形态上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50年代初,西方国家在军事取胜无望的情况下,提出了和平演变的战略思想,妄图在社会主义国家复辟资本主义。从艾森豪威尔开始的美国历届总统都卖力地推行这一战略,企图用和平渗透的手段来瓦解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家则采取措施反对和防止和平演变。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