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 政党与政党制度

来源: 2017-05-14 10:12
 第一章  政党与政党制度
【本章导读】
政党是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以来,适应阶级斗争的客现需求而产生的。政党在当代世界各国的政治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政党的活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国社会政治的走向,从而也深刻影着一国经济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是19世纪工人阶级运动风起云涌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以马充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它代表着现代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自己,是当代世界政治中举足轻重的重要政治力量。
政党制度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作用,执政或参政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定,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党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玫党制度是指一国中各种政党的法律地位,政党同各种团体的关系,政党同政权的关系,政党对政治生活的影响及其存在和活动方式。狭义的政党制度是指一国内掌握或可能掌握国家政权的政党的法律地位,以及它们同其他政党及政权之间关系的制度性安排。
了解、掌握政党和政党制度的起源、作用,对科学地分析社会主义政党,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光性历程和丰功伟绩,正确理解坚持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基本原理】
第一节  政党与政党制度的起源与作用
一、政党的含义
汉语中的“党”字,原来并无政党的含义。现在使用的””政党”丁词,来自于日语,印语译自英语,英语所依据的是拉丁文。所谓政党,英文Party,法文Pait,西文Partido,全来自拉丁文Pars,其字面意思是社会的二部分,引申为一种社会政治组织。
政党是现代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政治现象,当今世界的200多个国家中,除了约20个国家之外,都有政党组织的存在。小的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二般的是一个国家几个、十几个政党,最多的一个国家有300多个政党同时存在。目前,世界上的政党至少有2000 多个。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产阶级操纵选举活动,控制议会立法,掌握政府权力,通常都是通过政党来实现的。工人阶级反对垄断资本主义制度,争取本阶级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斗争,通常也是由政党来领导的。在社会主义国家,取得政权的工人阶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核心地位。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在第三世界国家,广大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是由政党来领导的。
二、政党政治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党的阐述,结合政党政治的历史与现实,我们可以将政党定义为: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由其中一部分最积极的分子组成,有共同的政治主张、理论和纲领,采取共同的行动,为夺取和巩固政权而联合起来的有组织有纪律的政治组织。所谓政党政治,从狭义上讲,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权通过政党来行使;从广义上来理解,是指由政党掌权并在社会政治生活、国家事务和政体运作申处于申心地位的政治。它随着政党的产生、发展和在社会政治生活及政体运作中发挥的作用而逐渐形成。利益表达是政党政治的基本功能。政党政治同政党制度、政治制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政党领导和掌握国家政权是政党政治的核心。政党的基本特征就是政党区别于丁般社会组织和其他政治组织之外。政党具有五个基本特征。
第一,政党都有自己的政治纲领。政党为了有效地组织力量,开展政治活动,必然要把自己的政治目标上升为特定的政治纲领。政治纲领通常规定了政党的政治目的、任务和政策,集申反映了政党所代表的阶级、阶层或社会团体的根本利益和意志。
政党纲领作为一个政党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党的理想和信仰。任何一个政党,要想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就必须有共同的理想和信仰。二是政党的路线和政策,政党的核心目标是掌握政权、推行政策,因而必须有一套组织政府,治理国家、行使权力所必需的政治主张。政治主张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可能会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其体现就是政党的路线和政策。
第二,政党具有明确的政治目标。政党的政治月标二般包含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即政权目标和社会目标。政权目标是所有政党的核心政治目标,政党的各种活动一般都是直接指向政权的。社会目标,即社会治理和社会发展的目标。政党的社会目标又可分为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近期目标是政党对于社会发展现阶段的政治要求,长远目标是政党最终要达到和实现的社会状况和社会要求。社会目标是政党为实现政权目标而提出的政治见解和主张。
第三,政党通常都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的领袖集团主持的。任何政党都有一个比较稳定时领导核心。一定的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都要造就和选择一批经过考验,具有政治经验、斗争艺术和组织才能的政治人物来充当政党的领袖。政党主要由领袖集团去统一全体党员,进而统一本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思想和意志。
第四,政党具有较稳定的组织成员。政党作为一个政治组织,其组织成员即党员无疑是构成政党的基本细胞。政党是由本阶级或阶层中最积极、最活跃、最优秀、最有能力的一部分人组成,他们能够代表本阶级或阶层的根本利益或长远利益,有效地组织和领导本阶级或阶层成员实现自身的政治目标。
第五,政党具有较稳定的组织系统。任何政党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和政治纲领,都必须建立一套文定的组织系统,否则,政党就无法把分散的党员聚集起来。共同行动,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因此,有一套较为稳定的组织系统是政党的重要特征,也是政党发挥作用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政党与政党制度的分类
按照政党的阶级基础可分为无产阶级政党和资产阶级政党;
按照是否掌握政权可分为执政党、在野党和参政党;
按照政党的组织主体可分为干部党与群众党;
按照政党的活动范围可分为国际政党、全国政党、地区政党、民族政党;
按照政党的政治力量可分为独裁政党、优势政党、多数政党、申型政党和小型政党;
从意识形态和原则纲领方面,可分为:共产主义政党、民主社会主义政党、保守主义政党、民族主义政党、法西斯主义政党、生态主义政党、地区主义政党。
四、资产阶级政党与政党制度的类型及起源
在前资本主义的封建社会时期,没有政党,也不存在政党产生的条件。真正科学意义上的政党,是在欧洲和北美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1.资产阶级政党制度的类型
从政党数目、政党关系、政党执政方式等方面综合考察,资产阶级政党制度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多党制、两党制和一党制。
多党制:多党制是指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多党并立,很少有某个政党能够长期稳定地取得议会多数席位而单独执政,而只能联合其他政党竞选和执政的政党制度。在多党制国家中,由选举中获得议会相对多数席位的政党为主,联合其他政党组成联合政府,而联合成为执政党;未参加政府的政党成为在野党。实行多党制的国家主要有西欧、北欧绝大部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等。一些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实行多党制,如土耳其、印度、菲律宾等。现在的俄罗斯也实行多党制。
两党制:两党制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中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取得议会多数席位,或赢取总统选举胜利而轮流执掌政权的一种政党制度。在议会选举申获得多数席位或在总统竞选中获胜的政党执掌政权,成为“执政党”或“在朝党”;而在议会选举中没有取得多数席位或在总统竞选申失败的政党,就是 “反对党”或“在党”。“在野党”以合法监督政府、制约执政党的活动为己任。在 “执政党”陷人政治危机时取而代之,从而使整个国家机器正常有序运转。两党制最初产生于英国,后传人英国的殖民地和受英国影响较深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奥地利、哥伦比亚等国家。目前,实行两党制的国家中以英国和美国最为典型。
一党制:一党制是指一个屈家中的政权完全掌握在单一的一个政党手中,法律上和事实上不允许其他政党存在或与之争夺政权。现代国家的一党制有两种典型形式:一类是法西斯主义的一党制,一类是亚非拉一部分民族独立国家的一党制。
2.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及政党制度的起源
西方最早出现的政党是资产阶级政党。它的产生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思想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是在资产阶级哉胜封建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形成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过程中产生的,也是在资产阶级实施统治和对付无产阶级的反抗中发展和演变的。政党制度是随着政党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形成和演变的。由于各国的历史传统、政治制度、阶级结构以及各种政治力量对此情况的差异,特别是选举制度的不同,各国实行的政党制度形式也各不相同。
最早出现的资产阶级政党,其萌芽为17世纪70年代英国的辉格 (意为“强盗”)党和托利 (意为“歹徒”)党,19世纪30年代以后逐渐演变成保守党和自由党。
保守党一词最早出现于1817年英国《保守党人》杂志上,主要指维护君主制、君主制原则或正统主义原则的政治力量。当代保守党主要指奉行传统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坚持自由资本主义制度的具有保守倾向的政党。这些政党大多强调要实现民主、有限政府、社会正义、个人自由和公民自由,建设“自由、正义、开放和民主的社会”,反对“第三条道路”;经济上主张实行 “有竞争的市场经济”,支持经济全球化进程。1983年6月,以英国保守党为首的17个国家的19个保守党共同成立了“国际民主联盟”(俗称保守党国际)。该联盟现有87个成员党和5个地区性组织。
自由党最早出现在19世纪的欧洲,政治上与支持君主或贵族政府的保守派相对立。自由党具有反对保守党的历史传统,在现代政治中则多倾向于中间立场。自由党以强调政治自由、人权和立宪问题为特征,主张建立以个人自曲和社会公正为基础的自由社会;经济上主张实行混合经济体制,支持公共福利开支。1947年,比利时、英国、挪威三国自由党发起成立自由党国际,并发表《自由宣言》。目前,该国际有成员党54个、观察员党27个。18世纪70年代美国独立后,在美国议会中也曾出现联邦党和反联邦党两个不同的政治派别,后演变成民主党和共和党。一般说来,资产阶级政党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在资产阶级政治发展达到取得国家统治权和建立资本主义议会制度的条件下产生的。
五、无产阶级政党与政党制度的类型及起源
1.无产阶级政党制度的类型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表现,是实行一党制还是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是由各国不同的阶级关系状况、不同的历史条件。不同竹革命进程决定的。
多党合作制:中国、朝鲜以及东欧剧变前的波兰、民主德国、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它们有着相似的历史背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这些国家的各种民主力量在反对法西斯侵略酌斗争中联合起来。它们相互合作、相互信任。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以后,由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这些国家的民主党派也认识到,共产党所确立的目标是最具代表性的,可时也代表着他们的利益,因而在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过程中继续与共产党合作,从而形成了新兴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
一党制:实行和曾经实行一党制的国家有蒙古、南斯拉夫、匈牙利、罗马尼亚、古巴和苏联等国家。这些国家建立亡党制的过程有所不同。俄国十月革命后,国内存在着布尔什维克党和社会革命党。I918年4月社会革命党人发动叛乱,被苏维埃政权镇压,从此苏俄和其后的苏联实行了一党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罗马尼亚和匈牙利都分别存在着两个工人阶级的政党和其他政党。其中1948年2月,罗马尼亚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召开两党联合会议,宣布成立统一工人党;1948午6月,匈牙利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宣布合并,成立匈牙利工人党。
2.无产阶级政党与政党制度的起源
无产阶级成为成熟、独立的政治力量是无产阶级政党产生的阶级基础。工业革命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无产阶级诞生之初只是作为“自在阶级”而存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的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等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工人阶级开始作为“自为的阶级”而存在。1848年欧洲革命前夕,第一个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武装的工人阶级革命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终于诞生。以此为开端和基础,建立了“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19世纪后期,欧洲的许多国家陆续建立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性质的政党组织,并进行了法国“巴黎公社”的尝试。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成为第一个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第三国际”,即共产国际,推动了各国共产党的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亚一批人民民主国家建立,工人阶级政党成为这些国家的执政党。而在民族解放和争取国家独立的运动中,更是涌现出大批政党组织,使政党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最有力量的政治主体,使共产党成为了改变和影响亿万人民命运和生活的组织实体。
六、政党与政党制度的作用
政党作为一种政治组织,作为连接政府与社会的亡条纽带,在现代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党制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党制度为政党在表达和凝聚民意,使之上升为“公意”和立法以及监督其实施等方面发挥作用,并提供制度上的规范和保证。
在阶级社会里,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阶层,他们无论作为个体还是某个利益群体,都有自己的利益、要求和愿望,都希望得到权力上的承认和保障。但这些利益和愿望,不仅是散乱无序的,而且彼此间千差万别,甚至相互矛盾。这就需要有一种组织和力量来表达利益和要求,并进行筛选和协调,形成共同的利益和要求,聚集成一种“公意”或共同性原则、方向,以传达到国家决策机构,使之按照一定的程序加以采纳和立法,即变成国家的意志加以贯彻执行。历史和现实表明,能够承担这种利益表达和凝聚责任的就是政党。
第二,政党制度为政党在动员、组织和指导民众参政活动中发挥功能作用创造了制度上的有利条件。在实行代议民主的时代,相关阶级民众如何参与政治的问题提上了日程。而人们的政治参与除了总体上的民主制度外,需要有对国家政治生活的知情、了解等政治信息,需要不断提高人们参与的知识和本领,也就是需要一种力量来担当对民众的动员、组织和指导责任,把民众引入政治生活并发挥积极作用。在这方面,政党的组织,政党的施政或竞选纲领,政党对本党民众乃至对社会的精神鼓舞、教育与影响,对民众政治参与方向的引导等所起的作用,是社会一切个体或一般社会团体所难以做到的。
第三,政党制度为政党举荐国家领导人的候选人提供了规范化的方法和途径。
政党以其聚集、发现、培育、举荐人才和杰出人物的独特优势,有效地向选民推出国家各种领导人的候选人,对民众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和影响,避免选民在投票时失去目标或目标分散而造成无效结果。通过政党来选拔和录用政治领导人,是现代民主体制的一大创新,是民主体制赖以运作的重要基础。 
第四,政党制度对协调和缓和社会利益矛盾,增进社会稳定团结,起着重要作用。
政党的形成和发展为一个社会形成一定的政治共识提供了保障,从而在这方面履行一种政治整合职能。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一般说来,阶级政党的存在本身,就是社会阶级矛盾的产物和体现。政党制度的实行,一方面是对社会阶级矛盾与分裂的现实的承认;但另一方面,它通过党派竞争、监督或相互争论与批评,而起着协调矛盾、缓和冲突乃至一定程度上增进社会一致酌作用。
第二节  中国的政党制度
中国实行的政党制度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它是申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申共同确立和发展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各民主党派同中国共产党长期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为呻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文重要力量,也是实现祖国统一、民族振兴的一支重要力量;发挥无党派人士的作用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必然要求;人民政协要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
中国的政党制度起源于辛亥革命前后。1905年孙中山先生创立的中国同盟会是中国最早的政党。国民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在以军事力量打击其他党派的基础上上台执政。它在指导思想、政治实践和组织形式等都表明其是典型的一党独裁体制。国民党在中国推行20余年的一党专制的“训政”和”宪政”,本来是为了标榜它遵循孙中山先生的遗教并用来孤立中国共产党及其他民主党派,以巩固其统治地位。但是,国民党当局的所作所为与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三民主义真谤相去甚远,中国并没有走上独立、自由、富强之途,因而为全国人民所不齿,从而加速了它在大陆溃败的进程、这也向人们昭示,中国社会政治的进步,有待于新的民主政治和政党制度时产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一党独裁瓦解的可时,加强了与民主党派的合作关系, 在打败国民党反动势力的基础上,在筹建新中国成立的过程申,形成了中国共产新型的政党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的形成。
一、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中国探索适合国情的政党制度十分曲折,中国的政党制度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多党制阶段。民国初年出现了多元的政党体制,相继成立了300多个政党,形成了“四党、三派、两阵营”的政党格局。“四党”是指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黎元洪为首的共和党、章太炎牵头的统一党、梁启超一度为领袖的民主党;“三派”是指分别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三个派系,即资产阶级革命派、立宪派、保皇派 (帝制派);“两阵营”是指所有政党,无不 “站队”到两个阵营,其分水岭是拥护孙中山,还是拥护袁世凯。多党制并没有给中国带来稳定繁荣,而是无休止的军阀混战、割据,民不聊生。因此,这一时期的多党制毫无疑问地彻底破产了。
第二,“一党专制”阶段。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通过《训政纲领》、《训政时期约法》,规定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行使中央统治权,将其 “一党专政”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在国民党独裁统治的22年中,中国大地到处是白色恐怖,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此,这一制度也毫无疑问地失败了。
第三,多党合作阶段。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成立时,并不具有在全国的领导地位,更不具有执政地位。民主党派在与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也曾想以“第三党”的立场协调国共两党的对立,但血的事实使他们认识到,国民党的独裁政策不会改变,实现民主建国的目标,不能指望国民党改变政策,而只有同共产党合作。
1948年,当人民解放战争进人生死抉择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发布“五一”口号,号召召开新政协会议,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得到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的热烈响应。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奋斗己久的民主联合政府的目标己经实现,也标志着民主党派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们不再是旧中国反动政权下的在野党,而成为新中国人民民主政权的参政党,从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担负起管理国家和建设国家的重任。
中共八大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写入了决议。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对此方针作了更为系统的阐述,指出凡属一切确实致力于团结人民从事社会主义事业的、得到人民信任的党派,我们没有理由不对它们采取长期共存的方针。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主要监督共产党的是劳动人民和党员群众,但是有了民主党派,对我们更为有益。在这一正确方针的指导下,形成了我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既真诚合作又互相监督的新型政党关系,奠定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在1966年到1976年期间,由于“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的冲击, 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合作基本中断,各民主党派的活动几乎停止。“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关系得到恢复。
1982年,中共十二大把八大确定的八字方针发展成为十六字方针,明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也进人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根据邓小平的批示精神,1989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明确了民主党派在我国国家政权中的参政党地位,提出了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和履行监督职责的总原则,提出了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参政和监督作用的各项制度措施。这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文件,具有里程碑意义。
党的十四大把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在序言中增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确立了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在宪法中的地位。
党的十五大把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列入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政治纲领。
党的十六大把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联系起来,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联系起来,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体现了我国政党制度与时俱迸的特点和生命力。2005年2月,中共中央正式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这是继1989年12月颁发《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以来,进一步推进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重大举措。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提高参政议政实效;加强政协自身建设,发挥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
二、中国政党制度的特点
坚持和完善申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同这种国体相适应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其显著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各民主党派不是在野党和反对党,而是同共产党亲密合作的友党和参政党;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国家重大问题上进行民主协商、科学决策,集中力量办大事;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互相监督,促进共产党领导的改善和参政党建设的加强。这一政党制度反映了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体现了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也是同国外一党制和多党制的根本区别。
1.共产党在中国各政党中处于领导地位,各民主党派接受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要善于通过广泛深入的协商讨论,使党的主张成为各民主党派的共识;要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照顾同盟者酌利益;切实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履行职能、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2.各政党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
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的行为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在新的历史时期,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的奋斗目标。
3.在国家政权中,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是:民主党派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基础,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政治责任。支持民主党派根据各自章程规定的参政党建设目标,按照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体现政治联盟特点、体现进步性和广泛性相统一的原则,以思想建设为核心,以组织建设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把自身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
4.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实行政治协商、互相监督
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是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把政治协商纳人决策程序,就重大问题在决策前和决策执行中进行协商,是政治协商的重要原则。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实行互相监督,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提出意见、批评、建议的方式进行的政治监督,是我国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和执政地位,更加需要自觉接受民主党派的监督。
 5.共产党和民主党派都享有宪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各政党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护宪法实施的职责。
三、中国政治制度的主要体现
1.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合作与协商
一是邀请民主党派领导人和无党派代表人士举行民主协商会,就大政方针进行协商;二是邀请民主党派领导人和无党派代表人士举行谈心活动;三是召开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座谈会,通报交流情况,传达重要文件,听取意见、建议或讨论某些专题。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也可以就国家大政方针及其他重大问题,约请共产党的各级负责人进行交淡。
2.在人民代表大会中发挥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民主人士的作用
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接受申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
无党派人士是指没有参加任何党派、对社会有积极贡献和一定影响的人士,其主体是知识分子。无党派人士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发挥无党派人士的作用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必然要求。在政治生活中应充分发挥无党派人士的自身优势,鼓励和支持无党派人士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中发挥积极作用。要积极稳妥地培养、选拔和安排新一代无党派代表人士,推进新老交替。
在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和人大常设专门委员会及各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中,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占有适当比例,在各级人大领导班子成员中有适当数量。中共人大党组成员与担任人大领导职务的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经常沟通思想,交流情况,交换意见;人大常委会和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在组织调查研究时,吸收人大代表中的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参加,并可聘请民主党派、无党派的有关专家参加。
3.在各级人民政府中的共产党员同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合作共事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根据需要召开有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参加的座谈会,就拟提交人民代表大会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有关重大政策措施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建设项月征求意见,通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关情况。
加大政府职能部门党外人士的选配力度,重点在涉及行政执法监督、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紧密联系知识分子、专业技术性强的政府部门领导班子申选配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担任领导职务,符合条件的可以担任正职。国务院有关部委领导班子中要注意选配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各级政府机构设置情况,明确需要选配的适当比例。
健全民主党派负责人参加重要外事、内事活动制度和民主党派考察调研制度,积极拓宽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发挥作用的渠道。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积极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就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进行组织的考察调研,也可委托民主党派就有关问题进行考察调研。对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调研成果,要认真研究并反馈情况。包括举荐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在各级政府及司法机关中担任领导职务;国务院和各级地方政府召开会议讨论工作时,视需要邀请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列席,政府及有关部门聘请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兼职、任顾问,或参加咨询机构;一些单位根据工作需要,聘请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担任特约监察员、检察员、审计员和教育督导员等。
4.在人民政协中发挥民主党派的作用
进一步做好党外人士在政协中的安排,要保证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等在各级政协中占有较大比例。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政协委员、政协常委和政协领导人中占有一定比例;在政协会议上,民主党派可以以本党名义发言,或提出提案;政协各专门委员会有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加并担任领导职务;政协机关中有一定数量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担任专职领导干部。
四、中国领导人对政党制度的认识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
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指出:“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江泽民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毛泽东、邓小平的有关论述,第一次系统、完整地提出了衡量我国政党制度的标准,指出:“衡量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最根本的是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效果着眼,一是看能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二是看能否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保持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与优势;三是看能否保持国家政体的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四是看能否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胡锦涛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政党制度的稳定是国家政治稳定的重要保证。政党制度的发展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基础,政党制度的选择不能生搬硬套,必须符合国情。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基本政治制度坚持好、完善好、落实好,有利于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有利于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保持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与优势;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避免西方多党制或两党制轮流执政带来的弊端,充分实现广泛民主和集中领导的统一,充满活力和富有效率的统一;有利于保持国家政局的稳定和社会安定;有利于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相关链接】
链接一:党史知识
1. “中国共产党”名称的由来
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早期组织。1920年9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对于时局之我见》一文中,曾称“吾党”为“社会党”,后来才改称为“共产党”。
最早提出“中国共产党”这一名称的是蔡和森。1920年8月13日和9月16日,正在留法勤工俭学的他,在给毛泽东写的两封信中,详细地研讨了共产党问题,提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它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他在对西欧各国共产党特别是俄国共产党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建党步骤,其中包括 “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
在此前后,陈独秀在上海,李大钊、张申府在北京也通过信函讨论了党的名称问题,决定采用“共产党”作为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名称。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国共产党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适应中国近代革命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
1920年初,李大钊和陈独秀等人开始酝酿建党的问题。在法国留学的蔡和森则明确提出应该建立 “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代表的帮助下,上海、北京、武汉、广州、长沙、济南等地的先进知识分子,建立了党的早期组织。在法国和日本留学的青年学生,也成立了党的早期组织。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原法租界望志路16号(今兴业路76号)举行。参加会议的各地代表有: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毛泽东、何叔衡、王尽美、邓恩铭、陈潭秋、董必武、周佛海、陈公博,包惠僧受陈独秀派遣参加了会议。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列席了会议,在会议进行过程中,突然有法租界巡捕闯进了会场,会议被迫中断。最后一天的会议,便转到了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艇上举行。经过讨论,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并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
3.历次党代会
届次 时间 地点 代表
人数 全党人数 选举产生党的主要领导人
一大 1921.7.23—8月初 上海
南湖 12 50多 中央局书记:陈独秀
二大 1922.7.16—23 上海 12 195 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陈独秀
三大 1923.6.12—20 广州 30多 420 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陈独秀
四大 1925.1.11—22 上海 20 994 中央执行委员会总书记:陈独秀
五大 1927.4.27—5.9 武汉 82 57900多 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陈独秀
六大 1928.6.18—7.11 莫斯科 142 13万多 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向忠发
七大 1945.4.23—6.11 延安 755 121万 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
八大 1956.9.15—27 北京 1026 1073万 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
九大 1969.4.1—24 北京 1512 2200万左右 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
十大 1973.8.24—26 北京 1249 2800多万 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
十一大 1977.8.12—18 北京 1510 3500多万 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华国锋
十二大 1982.9.1—11 北京 1690 3900多万 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耀邦
十三大 1987.10.25—11.1 北京 1936 4600多万 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赵紫阳
十四大 1992.10.12—18 北京 1989 5100多万 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江泽民
十五大 1997.9.12—18 北京 2048 5800多万 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江泽民
十六大 2002.11.8—14 北京 2114 6635.5多万 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
十七大 2007.10.15 北京 2213 7300多万 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
4.党旗、党徽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时,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党的旗帜与列宁创建的苏维埃的旗帜完全一致。当时,党旗由各级党组织模仿联共(布)党旗的式样自己制作,具体规格式样不尽相同。
 中国共产党的党旗党徽是中国共产党的象征和标志,党旗党徽制度是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党旗党徽寓意十分深刻。党旗旗面为红色,旗面左上角级有金黄色党徽图案。党徽底色也为红色。早期,中国共产党党旗党徽的红色是代表革命,黄色象征光明;而镰刀、锤子为工农的劳动工具,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自1996年起,中国共产党党旗党徽的含义有了更加完备的解释:红色象征革命,黄色的锤子、镰刀代表工人和农民的劳动工具,象征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2007年,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在第十一章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徽为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图案;中国共产党党旗为旗面缀有金黄色党徽图案的红旗;中国共产党的党徽党旗是中国共产党的象征和标志;党的各级组织和每一个党员都要维护党徽党旗的尊严。要按照规定制作和使用党徽党旗。
 5.党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几部党章
 党章,是党的最高行为规范,是党内政治生活和党内关系的基本准则。它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讨论并通过,具有最高的权威、最大的效力。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党的十七大,中国共产党总共通过了十多部党章,并根据革命和建设形势的发展,新的政治任务的变化和党自身建设的需要,先后对党章进行了修改。党章的修改过程,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由幼年走向成熟的全部历程,记录着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实践活动与时俱进的发展轨迹。在党的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党章主要有以下几部:
 一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部正式党章。1922年党的二大对一大制定的《中国共产党纲领》进行了重大修改,制定通过了党的历史上第一部正式党章——《中国共产党章程》,它标志着党的创建工作的最后完成,从此这个年轻的政党有了自己的立党之本和最高的政治行为规范。
 二是民主革命时期最好的党章。1945年党的七大,总结了党领导革命斗争的新经验,继承了以前历届党章的优点 ,制定并通过了新党章。七大党章最重要的新突破,就是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因而使七大党章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三是执政党的第一部党章。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八大总结了执政以后党的地位、自身状况及党所面临的新任务,为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需要,对七大党章进行了修改和通过。八大党章为执政党的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四是20世纪最后一部党章。1997年党的十五大是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召开的最后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因而十五大党章就成了我们党20世纪最后一部党章,它最重要的突破就是把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并列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五是21世纪的第一部党章。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通过的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又一次修改、完善了党章,是我党在新世纪的第一部党章。十六大党章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规定为党的行动指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丰富的理论内涵、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十六大党章与十五大党章相比,有65处修改。其中特别重要的有17处,包括总纲部分的8处,条文部分的9处,在这些修改的地方,显示出了十六大党章的新突破和新贡献。
 六是最断修订的十七大党章。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将科学发展观、开辟了中国转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写入了党章。
 6.中国共产党各时期的入党誓词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党的一大和二大上,分别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章程》,《纲领》和《章程》都对党员的言行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要求,并在以后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上,对党章不断进行了修改,从而对党员的要求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红军时代,入党誓词已经比较规范,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建国初期入党誓词几经修改。
 1982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大首次把入党誓词作为一条写进了党章。把入党誓词写进党章,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次。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通过的党章都重申了这一条。
 中国共产党的入党誓词共分为5个时期。
 红军时期:严守秘密,服从纪律,栖牲个人,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永不叛党。
 抗日战争时期: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坚持执行党的纪律,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
 解放战争时期: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作如下宣誓:一、终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二、党的利益高于一切。三、遵守党的纪律。四、不怕困难,永远为党工作。五、要做群众的模范。六、要保守党的秘密。七、对党有信心。八、百折不挠永不叛党。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承认党纲党章,执行党的决议,遵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随时准备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全人类彻底解放奋斗终身。
 十二大以后: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机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链接二:党史上的“第一”
 李大钊——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作系统完整介绍的人
 在中国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是李大钊。1919年5月,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并亲自撰写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做了系统介绍。这是中国人著作中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作系统完整的介绍,它对毛泽东、周恩来等一大批先进青年了解并接受马克思主义起了重要作用。
 第一个把《共产党宣言》全文传入中国的人
 陈望道是第一个把《共产党宣言》翻译成中文,把这一著作全文传入中国的人,他是浙江义乌县人,1915年留学日本,1919年6月回国后,任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教师,积极从事新文化运动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活动。1920年6月,他参加了陈独秀等成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他于1919年底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工作。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公开出版,《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传播对中国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2年7月在上海举行,大会的主要任务是要确定党在现阶段的革命纲领。大会宣言根据列宁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的理论和党成立后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探索,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主要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实际上就是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并与此进行着斗争。但是80年来,从没有任何政治力量明确地提出过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张。中共二大的主要历史功绩就是,在中国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各族人民指明了现阶段革命斗争的任务和方向。
 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反贪文件
 1926年8月4日,中国共产党发布了第一个反贪污腐化的文件——《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的中央扩大会议通告。这个通告发布于大革命的高潮中。当时,工农群众运动蓬勃发展,为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党的中央执委扩大会议确定,应当大力发展党的组织。但一些投机分子乘大革命之机“也来敲CP(即中共)的门”,他们混入党内后,继而发生侵吞公款、化公为私等贪污行为,败坏了党在群众中的威望。为此党中央发出这个通告,要求各地党组织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制止党内腐化现象的发生。通告指出:“一个革命的党若是容留这些分子(腐化分子)在内,必定会使他的党陷于腐化,不但不能执行革命的工作,且将为群众所厌弃。所以应该很坚决地清洗这些不良分子,和这些不良倾向做斗争,才能巩固我们的营垒,才能树立党在群众中的威望。”
 第一次提出把“七一”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生日来纪念
 最早提出七一作为党的诞辰纪念日的,是毛泽东。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作《论持久战》的演讲时说:“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十七周年纪念日,这个日子又正当抗战一周年。”这是第一次正式公开提出把 “七一”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生日来纪念。当时在延安的“一大”代表只有毛泽东和董必武两人,他们回忆的时候,记不清“一大”召开的准确时间了,只记得是一个夏天,天气很热。于是就决定把7月的月首作为党的纪念日了。不久,6月12日 ,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决定7月1日到7月7日为抗日周年纪念与中共建立17周立纪念宣传周。中共中央也于6月24 日发表了《中央关于中共十七周年纪念宣传纲要》这一文献,根据这两个文件的精神,在纪念周每天都有群众性的纪念活动,各抗日根据地所办的报刊也都发表了社论和纪念文章。
 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
 最早酝酿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是李大钊和陈独秀,那是在1920年1月。3月,李大钊等在北京大学秘密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5月,陈独秀等在上海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建党作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5月,毛泽东与陈独秀,蔡和森与毛泽东、陈独秀交换了建立中国共产党的设想。1920年8月,陈独秀、李汉俊、沈宏庐、杨明斋、李达等人经过反复讨论酝酿后,在上海发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据回忆,当时不叫共产主义小组这个名称,当时的名称为“共产党”,或“共产党临时中央”)。不久,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以及旅日、旅法勤工俭学青年中也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当时各地成立的党组织也不叫共产主义小组,而称“共产党支部”或“共产党小组”。采用“共产主义小组”这一名称,主要是根据中共一大给共产国际的报告中有“中国的共产主义组织”、“小组”和“地方小组”的提法,故后来统称为“共产主义小组”)。
 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
 1921年7月23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纲领确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纲领提出党的奋斗目标是:一、以无产阶级的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二、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三、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党纲明确了,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宣传共产主义,承认社会革命为党的首要政策。党纲规定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和党的纪律。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频道》)
链接三:世界上的政党及政党类型
 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或阶层的利益,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力求取得和保持国家政权而进行活动的政治组织。根据不同的标准,政党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按政党是否具有法律地位可以划分为合法政党和非法政党;按照政党是否掌握政权,可以划分为执政党、参政党和在野党;按照政党在议会中掌握的议席多少,可以划分为多数党和少数党;还可以按照政党的意识形态、政治主张和思想倾向,划分为共产党、社会党、基民党、自由党、保守党、民族主义政党等。
 1.共产党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代表劳动人民利益的工人阶级政党,是工人阶级的最高组织形式。1847年共产主义者同盟创立,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正式把接受科手社会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称为共产党。19世纪下半叶,各国相继成立无产阶级政党,一般命名为社会民主党。后来第二国际分裂,列宁为了同第二国际中各国社会民主党的机会主义相区别,1914年提出要改变党的名称。1918年3月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举行第七次代表大会,正式改党名为俄国共产党(布)。此后世界各国凡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建党学说为指导建立的工人阶级政党,不管名为工人党、劳动党或共产主义联盟,通称为共产党。
2.社会民主党
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19世纪40年代,“民主党”当时在法国指无产阶级社会主义者,“社会党”指具有社会主义色彩的民主共和主义者,两者联盟,合称社会民主党或民主社会党。1869年德国建立了社会民主工党,后来各国建立的无产阶级政党大都用社会民主党这一名称。并于1889年共同组成了第二国际,后来,第二国际各国党内的机会主义日益滋长。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国社会民主党纷纷支持本国政府进行战争,第二国际破产。一些社会民主党内的左派另建新党,取名为共产党,此后,在工人运动中,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成为两类不同性质的政党。在当代社会民主党通常是对以民主社会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的泛称,其中包括社会民主党、社会党、工党、独立社会党、社会劳动人民党等。社会党国际为这些政党和组织的国际联合体。现有成员党及组织143个。
3.民族民主政党
发展中国家中以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发展和壮大民族经济为目标,具有鲜明的反帝反殖和反封建性质的政党。这些政党代表本国主张维护民族独立的各阶层的利益,虽名称各异,思想纲领不同,但在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中属爱国、进步力量,为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有些党长期执政并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当今国际舞台上,民族民主政党是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主张和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一支重要力量。
4.基督教民主党
大部分西欧国家和一些拉美国家中的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基督教民主党创始于19世纪,它把基督教关于社会和经济公正的观点同关于政治民主的自由主义观点结合起来,主张维护有关教会和家庭的传统价值观。但各国的基督教民主党的思想主张和政治取向差别较大,西欧地区的基民党大多数奉行保守主义政策,有的则相对温和。拉美地区的一些基民党更注重政治民主和社会正义,具有改良主义倾向。
5.保守党
保守党一词最早出现于1817年英国《保守党人》杂志上,主要指维护君主制、君主制原则或正统主义原则的政治力量。当代保守党主要指奉行传统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坚持自由资本主义制度的具有保守倾向的政党。这些党大多强调要实现民主、有限政府、社会正义、个人自由和公民自由,建设“自由、正义、开放和民主的社会”,反讨“第三条道路”。经济上主张实行有竞争的市场经济,支持经济全球化进程。1983年6月,以英国保守党为首的17个国家的19个保守党共同成立了“国际民主联盟”(俗称保守党国际)。该联盟现有87个成员党和5个地区性组织。
6.自由党
最早出现在19世纪的欧洲,政治上与支持君主或贵族政府的保守派相对立。自由党具有反对保守党的历史传统,在现代政治中则多倾向于中间立场。自由党以强调政治自由、人权和立宪问题为特征,主张建立以个人自由和社会公正为基础的自由社会;经济上主张实行混合经济体制,支持公共福利开支。1947年,比利时、英国、挪威三国自由党发起成立自由党国际,并发表《自由宣言》。目前,该国际有成员党54个,观察员党27个。由于自由党在西欧政党体系中的中间地位,它们经常成为联盟的伙伴。自由党在西班牙语和英语国家有很大的影响。
7.绿党
20世纪后半叶随着西方生态运动的发展而出现的政党组织。1981年,西德绿党成立,随后欧洲许多国家也相继建立了绿党。绿党主张维护生态平衡,反对经济无限增长;主张社会正义,实行基层民主;强调非力原则;尊重妇女权利等。
8.政党制度
政党制度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政冶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作用、执政或参政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定,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党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政党制度指一国中各种政党的法律地位,政党同各种团体的关系,政党同政权的关系,政党对政治生活的影响及其存在和活动方式。狭义的政党制度指一国内掌握或可能掌握国家政权的政党的法律地位,以及它们同其他政党及政权之间关系的制度性安排。目前世界上以政党的数目来划分的政党制度有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等各种形式。执政方式有一党执政、一党为主多党参政、多党联盟执政手等。
9.政党国际组织
政党国际组织是政党的跨国联合或联盟。在国际共运史上,最早的政党国际组织是共产主义者同盟,它成立于1847年6月,是第一个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的国际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政党。此后有第一国际,即国际工人协会,成立于1864年。第二国际,即社会民主党和社会主义工人团体的国际联合组织,成立于1889年。第三国际,亦称共产国际,各国共产党的联合组织,成立于1919年,1943年宣布解散。第四国际,托洛茨基分子的国际性联合组织,成立于1938年,至今仍在美国和一些拉美国家活动,但影响不大。二战后成立的较有影响的政党国际组织还有社会党国际、基督教民主党国际、国际民主联盟(即保守党国际)、自由党国际等。
                                          (来源:《人民日报》2002年5月12日)
链接四:国外一些政党近年来怎样应对执政难题
近年来,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许多国家经济衰退,社会矛盾突出。在此形势下,世界上一些国家执政党的执政安全受到挑战,面临着应对危机、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的严峻考验。这些政党及时调整政策,其经验教训有一定借鉴意义。
调整执政理念:比如日本民主党上台后,提出“友爱政治”理念。推行“脱官僚主导政治”的改革
面对挑战,一些发达国家的执政党修改党的纲领,使其政治理念趋向“中间化”。例如,英国工党提出要建设“新资本主义”,强调创新、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德国中右翼执政党也调整执政理念,强调党是“全民党、中间党”,以争取中间阶层的支持。当前,欧洲政党“右强左弱”,中右翼政党在欧盟27国中的22国执政或联合执政。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左翼政党在执政期间政策出现失误,没能有效地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体现社会公正,因而失去了中间阶层选民的支持。而中右翼政党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却实施了一些改良措施,获得了选民的支持,挤压了中左翼政党的政冶空间。
日本民主党在2009年8月上台后,以“变革”旗号争取人心,提出“友爱政治”理念,推行“脱官僚主导政治’,实行“国民为主导”的改革。统一俄罗斯党也开始注意改革党的纲领,确立了党的意识形态为“俄罗斯保守主义”,强调以维护和发展俄罗斯为宗旨,以人为绝对优先取向,在共同价值观基础上,走俄罗斯特色发展道路,实现建设自由、繁荣、强大的新俄罗斯目标。
一些发展中国家执政党也与时俱进,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越、老、古等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也开始注重理论创新,党的指导思想体现出民族化、本土化。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等一些非洲国家执政党淡化意识形态和部族色彩,主张建设“全民党”。以委内瑞拉为代表的一些拉美国家的“激进”左翼执政党反美、反新自由主义,提出建设“21世纪社会主义”思想。
探索符合国情的发展模式:比如法国执政的人民运动联盟强调国家干预和调节作用
长期以来,欧美等许多国家推行新自由主义模式,崇拜市场力量,忽视社会公正,社会矛盾突出。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这些国家执政党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调整,强调以人为本,把市场与社会公正结合起来,更加重视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法国执政的人民运动联盟提出规范和重建资本主义,强调国家干预和调节作用,将危机治理和结构调整相结合,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英国工党强调加大改革福利制度,把更多的资金用于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欧洲社会党提出对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进行改革,简政放权,提高经济效益,创新福利制度。欧洲一些中右翼执政党强调发展实体经济,强化对市场的规范和调节,兼顾效率与公平。美国总统奥巴马针对新自由主义政策存在的弊端,提出“经济再平衡”政策,力图改革美国过度消费、过度依赖进口的经济结构。统一俄罗斯党反思俄发展模式,提出要降低对能源出口的依赖,创新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多元化发展。日本民主党执政后调整经济增长方式,提出改变出口主导型传统发展战略,将刺激国内需求作为经济增长中心,并制定了新的经济发展战略。
 一些发展中国家执政党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例和,印度国大党继续推进经济改革,扩大内需,加大对基础没施和IT技术等高新科技及人才培养的投入,加快发展农业和服务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韩国、新加坡等国的执政党推动政府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创造新的增长点,扩大内需,扶特中小企业发展,吸引国外高新技术,加大对研发和人才培训的投入。拉美一些国家强调国家干预,加大社会投入,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正。越、老、古、朝等社会主义国家,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都强调要坚持和发展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保持经济增长。
改善民生:比如印度国大党提出“惠及全民的经济增长”口号,努力抑制两极分化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执政党强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大对改善民生的投入,着重解决民众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解决民族、宗教、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如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投入,改善住房和医疗条件;加强人员培训,扩大就业;关注弱势群体,扩大社会救助,加大扶贫力度,消除贫困等。印度国大党还提出“惠及全民的经济增长”口号,努力抑制两极分化,扩大对穷人的救助面,增加就业和住房,加大农村扶贫力度,实施“农村发展计划”和“农村就业保障法”,为低种姓、少数民族增加教育、卫生等投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贫困阶层的不满。印度国大党坚持世俗主义,反对教派主义,强调各种族、宗教相互包容,和睦相处;对大规模骚乱在进行镇压的同时,也注意采取安抚措施解决有关问题。
一些发达国家的执政党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救助,增加就业;探讨福利制度改革模式,强调“不承担责任就没有权利”,促使适龄失业者再就业。德国联盟党下调保险缴费率,减少民众和企业开支。日本民主党提出“国民生活第一”口号,并出台多项惠民措施,如强化社保体系、增加儿童教育和就业培训补贴等。
探索政治民主发展的新路:越、老、古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继续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赋予党员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近年来,一些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执政党在推进政治民主化过程中,顺应政治民主化发展趋势,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政治民主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是探索建立符合国情的政党体制。
二战以来尤其是苏东剧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照搬西方多党制,但由于“衣不合体”,党派竞争和冲突加剧了民族纷争和社会动乱,严重阻碍了经济社会发展。这些国家的执政党总结经验教训,从本国实际出发,逐步形成了“一党为主,多党参政”或“一党独大,多党陪衬”的政党休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俄罗斯、委内瑞拉等。
二是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民主制度。
有些国家的执政党主张在党内实行民主集中制、提倡集体领导,民主治党,实行中央集权下的“可控民主”、“秩序民主”、“参与式民主”等。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执政党都较重视以民主方式改革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年会制度和选举制度,赋予党员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并鼓励社会各阶层民众广泛参与国家治理。近年来,随着技术信息化发展,多数国家的执政党愈加重视大众传媒的作用,普遍建立党的网站,推行党务公开,加强对话与沟通,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强化舆论监督。越、老,古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继续坚特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并赋予党员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改革党内选举制度,扩大差额选举比例,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加强对非政府组织的管理。
冷战后,一些西方国家大肆利用政府组织干涉发展中国家内政。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执政党为维护社会稳定和自身执政安全,采取多种措施对非政府组织加强引导、现范和管理,如制定和颁布专门的社团法、非政府组织管理法等,依法加强对其管理。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李成仁  中联部原副部长、全国党建研究会顾问)

【自我测试】
一、填空题
1.马充思主义认为。政党是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积极分子为         ,围绕着                  _________而结合起来采取共同行动的阶级组织。
    2.所谓政党章程,是一个政党为保证全党在_________和_________的集中体现,是完备的政党组织所不可块少的组成部分。
    3.拥有一定的_________,这是政党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一个主要标志。
    4.政党的_________性是政党的本质属性。
    5.一个国家的政党制度同该国的_________、_________具有很强的一致性。
    二、选择题
    1.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部组织章程是__________。
       A.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
       B.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童程
       C.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
    2.世界上第一部无产阶级政党章程是_________参与制定的。
       A.马克思       B.马克思,恩格斯       C.列宁
    3.列宁首经指出:为了保证党内团结,为了保证党的工作的集中化,还需要有组织上的统一。而这种统一在一个多少走出了家庭式的小范围的党里面,如果没有正式规定的_________,没有少数服从多教的原则,没有部分服从整体的原则,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A.民主集中制          B.党章             C.党内规定
4.在中国大地上举起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旗帜的第一人是_________
       A.陈独秀              B.李大钊           C.毛泽东
5.中国共产党最早的组织是_________由等发起,在_________首先建立的。
       A.陈独秀  上海        B.李大钊 北京        C.毛泽东  长沙
    6.“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是_________中提出来的。
       A.《共产主义原理》
       B.《共产党宣言》
       C.《关于波兰的演说》
    7.1889年7月14日,在恩格斯的直接指导下,_________在法国巴黎成立。
       A.第一国际            B.第二国际          C.第三国际
    8.1848年6月,马克思、恩格斯在德国创办了_________,该报起到了德国1848年革命中民主派神经中枢的作用。
       A.《新莱茵报》        B.《火星报》         C.《消息报》
    9.“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坚强的社会主义政党。”这一论断是列宁在_________中提出来的。
       A.《我们的纲领诊
       B.《怎么办》
       C.《进一步,退两步》
   10._________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创造历史的主体,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石。
       A.政治精英            B.人民群众          C.统治阶层
    三、思考题
    1.一个政党是什么性质,关键是看这个党到底代表谁的意志和利益,是为哪个阶级服务。
    2.无产阶级政党为了实现自己的纲领,必须在革命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上制定自己的政治路线,以及与这一路线相适应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这是实现纲领的保证。
    3.谈谈在当今时代条件下,你对政党的作用和无产阶级政党性质的认识。
    4.如何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党?
    5.如何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