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过渡时期总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
简介
1952年底到1953年初,中国的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抗美援朝可望结束;土地改革的任务已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提前实现预定目标;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开始;中国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需要提出新的任务和目标。
1952年以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多次讲过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6月1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此作了较为完整的概括“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央政治局会议后,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宣传部起草的关于总路线的宣传提纲上,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进一步完整准确地表述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指出,“这条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12月,中共中央批准并转发了《为动员一切力量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标志着总路线的最终形成。1954年2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通过决议,正式批准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并于同年9月载入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特点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以工业化为主体,三大改造为两翼,二者是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这条总路线的实质是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1953年6月1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第一次对党 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内容作了比较完整的表述。他说:“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10年到15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不要脱离这条路线,脱离了就要发生‘左’倾或右倾的错误。”这是一条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并举的总路线。它的根本思想,早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就提出来了。1952年9月以后,毛泽东曾多次讲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问题。在6月15日的这次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以后,中央宣传部着手起草关于总路线的宣传提纲。毛泽东在修改这个提纲时,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进一步完整准确地表述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中国共产党在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过渡时期的基本任务和准则。即“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2年下半年由毛泽东提出,1954年为中共七届四中全会批准,并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原来估计十五年左右时间完成,但在实际执行中,于1956年完成了三大改造,接着又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重要作用
这条总路线,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反映了当时全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下,处于贫困落后状态的中国人民,一旦掌握了国家政权和国民经济命脉以后,迫切过渡时期总路线需要,并且也有可能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以便迅速发展生产力。
只有社会主义工业化,才能用先进的生产手段改造和装备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迅速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增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巩固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确保国家的独立与安全,使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而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又必须对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因为在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不解决这一矛盾,不仅社会主义工业化将得不到它所需要的劳动力、资金、粮食、原料和市场,而且土地改革以后的农村也会出现新的两极分化。因此毛泽东曾形象地把工业化比作鸟的“主体”,把社会主义改造比作鸟的“两翼”,两者只有同时并举,才能展翅飞翔。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以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生产资料私有制。
系统解释
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实质和特点作了全面系统的解释。提纲指出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的第一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基本结束,第二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2、由于中国经济的极端落后性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需要一个相当长的 过渡时期总路线
时期。当时估计至少需要三个五年计划或更长一点的时间。
3、党在过渡时期有着两项互相联系的基本任务,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过渡时期总路线是革命和建设同时并举的路线,“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二者互相关联而不可分离。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经济基础。
6、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是发展重工业,以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由于我国的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工业化,因此,必须首先发展国营工业,并逐步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7、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必须经过合作化的道路,必须采用说服教育、示范和国家援助的方法。
8、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样要经过合作化的道路。
9、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在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方针指导下,第一步把私人资本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来,第二步逐步地变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为社会主义经济。
10、加强党的领导作用,是中国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彻底胜利的保证。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向是正确的,它指导我国顺利地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指导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胜利建立。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过渡时期总路线也存在着难以避免的历史局限性,如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性问题,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解决。
评价
简介
1952年底到1953年初,中国的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抗美援朝可望结束;土地改革的任务已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提前实现预定目标;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开始;中国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需要提出新的任务和目标。
1952年以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多次讲过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6月1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此作了较为完整的概括“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央政治局会议后,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宣传部起草的关于总路线的宣传提纲上,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进一步完整准确地表述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指出,“这条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12月,中共中央批准并转发了《为动员一切力量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标志着总路线的最终形成。1954年2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通过决议,正式批准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并于同年9月载入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特点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以工业化为主体,三大改造为两翼,二者是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这条总路线的实质是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1953年6月1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第一次对党 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内容作了比较完整的表述。他说:“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10年到15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不要脱离这条路线,脱离了就要发生‘左’倾或右倾的错误。”这是一条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并举的总路线。它的根本思想,早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就提出来了。1952年9月以后,毛泽东曾多次讲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问题。在6月15日的这次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以后,中央宣传部着手起草关于总路线的宣传提纲。毛泽东在修改这个提纲时,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进一步完整准确地表述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中国共产党在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过渡时期的基本任务和准则。即“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2年下半年由毛泽东提出,1954年为中共七届四中全会批准,并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原来估计十五年左右时间完成,但在实际执行中,于1956年完成了三大改造,接着又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重要作用
这条总路线,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反映了当时全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下,处于贫困落后状态的中国人民,一旦掌握了国家政权和国民经济命脉以后,迫切过渡时期总路线需要,并且也有可能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以便迅速发展生产力。
只有社会主义工业化,才能用先进的生产手段改造和装备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迅速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增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巩固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确保国家的独立与安全,使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而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又必须对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因为在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不解决这一矛盾,不仅社会主义工业化将得不到它所需要的劳动力、资金、粮食、原料和市场,而且土地改革以后的农村也会出现新的两极分化。因此毛泽东曾形象地把工业化比作鸟的“主体”,把社会主义改造比作鸟的“两翼”,两者只有同时并举,才能展翅飞翔。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以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生产资料私有制。
系统解释
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实质和特点作了全面系统的解释。提纲指出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的第一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基本结束,第二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2、由于中国经济的极端落后性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需要一个相当长的 过渡时期总路线
时期。当时估计至少需要三个五年计划或更长一点的时间。
3、党在过渡时期有着两项互相联系的基本任务,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过渡时期总路线是革命和建设同时并举的路线,“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二者互相关联而不可分离。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经济基础。
6、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是发展重工业,以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由于我国的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工业化,因此,必须首先发展国营工业,并逐步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7、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必须经过合作化的道路,必须采用说服教育、示范和国家援助的方法。
8、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样要经过合作化的道路。
9、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在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方针指导下,第一步把私人资本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来,第二步逐步地变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为社会主义经济。
10、加强党的领导作用,是中国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彻底胜利的保证。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向是正确的,它指导我国顺利地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指导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胜利建立。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过渡时期总路线也存在着难以避免的历史局限性,如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性问题,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解决。
评价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允许多种所有制共同存在,史学工作者对建国初期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进行历史反思。主流观点仍然肯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实践证明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是正确的。但也有人认为,总路线提出得太早,匆忙搞社会主义改造,超越了一个新民主主义历史阶段,这对生产力的发展是不利的。怎么认识和评价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否提得过早,是否超越了发展阶段?
1953年6月1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对其酝酿已久的过渡时期总路线
第一次作出了比较完整的表述,12月28日中共中央转发中宣部编写的《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作出更加完整准确的表述,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地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04页)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国民经济恢复后国内外客观形势的变化而制定的。1952年,朝鲜战争即将结束;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特别是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已基本完成;人民民主专政得到巩固,全国出现了社会稳定、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国民经济恢复工作胜利完成,工农业生产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这一切,为新中国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据此,中共中央考虑未来目标时,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总路线提出是不是为时过早?亲身经历这一历史事件的薄一波认为:“这个时候,我们如果不适时地把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私人资本主义企业的盲目生产和盲目经营,就会妨碍我国经济建设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性,就会加剧同国营经济和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从而妨碍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顺利扩大。因此,在编制‘一五’计划过程中,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酝酿和制定》,《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第227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5月)
诚然,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都曾主张建国以后搞一段时间的新民主主义,等国家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开始社会主义的全面改造。但是形势发生了变化,毛泽东的认识也随之改变。他将原来设想的“先搞十年、十五年或更多一点时间的新民主主义,然后再向社会主义过渡”明确为“新民主主义时期就是过渡时期”。认为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需要逐步推进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和政策,一步一步地向前过渡,争取用十年到十五年或更多一点时间完成这一过渡。而不是等到十年或十五年以后,才采取社会主义政策,实行向资产阶级全面进攻的突变。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绝不是毛泽东一时兴之所至的构想,而是经过慎思熟审,是符合当时客观实际的,是客观形势发展的产物,因而它的提出“是适时的、正确的。”(同上书217页)如此看来,总路线并没有超越新民主主义阶段,而只是把这个阶段当作一个“过渡时期”。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否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否反映了历史必然性,大多数研究者给予肯定的回答。其理由是:
第一,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但在中国要实现工业化,只能依靠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而不能依靠资本主义私营经济。历史证明,民族资产阶级没有能力领导中国民主革命达到胜利,更没有能力担负起实现工业化的重任。特别是当时国营工业企业大多数技术比较先进,劳动生产率比较高,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强,明显优越于其它经济成分。因此,充分地发展国营工业,逐步地改造资本主义工业,是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必由之路。
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和土地改革完成后,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有能力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经验;私人资本主义在发展中暴露了其腐朽黑暗的一面,但经过斗争后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这就促进中国共产党改变了过去设想在将来某一天宣布实现国有化,一举歼灭资本主义的做法和认识,而以逐步改造的方式来消灭资产阶级,解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第三,社会主义大工业不可能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小农经济是一种分散的极不稳定的过渡性经济。土地改革后农村两极分化的趋势、个体农户受生产工具和资金等条件制约而限制了生产力发展的困境、以及广大农民要求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的愿望,为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可能。国家工业化对粮食与工业原料增长的需求、对开拓农村市场的需求,迫使农业集体化必须与国家工业化同步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不仅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而且势在必行。
第四,从国际环境来看,朝鲜战争结束后,中国共产党估计国际环境会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争取10年到20年的有利时机,加快发展,增强实力,建立起我国独立的工业体系,机不可失。另外,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进行经济封锁禁运,我们只能争取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持和援助。但当时苏联对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制度下实现工业化,然后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很不理解,流露出只愿更多地帮助社会主义的中国而非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意向。这些国际原因都促使中国共产党制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总之,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不能走别的道路,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反映这种必然性。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存在的问题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化三改”的总路线。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逐步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一是逐步地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这两方面是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当时估计需要三个五年计划,即15年再加上经济恢复时期的3年,共18年时间,应该说是比较稳妥的。
但是,由于当时中国共产党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认识上的局限和受苏联模式的影响,没有充分认识我国是一个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脱胎出来的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没有认识到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难性,总想在不太长的时间里把中国搞得强大起来,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全部转变为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结果在实施总路线的过程中,一再加速,以致几年时间就完成了过渡,“一化”的任务没有完成,“三改”的工作也做得很粗糙。虽然这是具体实施中的问题,但也反映了在总路线制定时孕育着“求快”、“求纯”的倾向。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否提得过早,是否超越了发展阶段?
1953年6月1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对其酝酿已久的过渡时期总路线
第一次作出了比较完整的表述,12月28日中共中央转发中宣部编写的《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作出更加完整准确的表述,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地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04页)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国民经济恢复后国内外客观形势的变化而制定的。1952年,朝鲜战争即将结束;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特别是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已基本完成;人民民主专政得到巩固,全国出现了社会稳定、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国民经济恢复工作胜利完成,工农业生产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这一切,为新中国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据此,中共中央考虑未来目标时,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总路线提出是不是为时过早?亲身经历这一历史事件的薄一波认为:“这个时候,我们如果不适时地把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私人资本主义企业的盲目生产和盲目经营,就会妨碍我国经济建设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性,就会加剧同国营经济和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从而妨碍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顺利扩大。因此,在编制‘一五’计划过程中,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酝酿和制定》,《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第227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5月)
诚然,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都曾主张建国以后搞一段时间的新民主主义,等国家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开始社会主义的全面改造。但是形势发生了变化,毛泽东的认识也随之改变。他将原来设想的“先搞十年、十五年或更多一点时间的新民主主义,然后再向社会主义过渡”明确为“新民主主义时期就是过渡时期”。认为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需要逐步推进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和政策,一步一步地向前过渡,争取用十年到十五年或更多一点时间完成这一过渡。而不是等到十年或十五年以后,才采取社会主义政策,实行向资产阶级全面进攻的突变。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绝不是毛泽东一时兴之所至的构想,而是经过慎思熟审,是符合当时客观实际的,是客观形势发展的产物,因而它的提出“是适时的、正确的。”(同上书217页)如此看来,总路线并没有超越新民主主义阶段,而只是把这个阶段当作一个“过渡时期”。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否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否反映了历史必然性,大多数研究者给予肯定的回答。其理由是:
第一,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但在中国要实现工业化,只能依靠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而不能依靠资本主义私营经济。历史证明,民族资产阶级没有能力领导中国民主革命达到胜利,更没有能力担负起实现工业化的重任。特别是当时国营工业企业大多数技术比较先进,劳动生产率比较高,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强,明显优越于其它经济成分。因此,充分地发展国营工业,逐步地改造资本主义工业,是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必由之路。
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和土地改革完成后,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有能力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经验;私人资本主义在发展中暴露了其腐朽黑暗的一面,但经过斗争后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这就促进中国共产党改变了过去设想在将来某一天宣布实现国有化,一举歼灭资本主义的做法和认识,而以逐步改造的方式来消灭资产阶级,解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第三,社会主义大工业不可能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小农经济是一种分散的极不稳定的过渡性经济。土地改革后农村两极分化的趋势、个体农户受生产工具和资金等条件制约而限制了生产力发展的困境、以及广大农民要求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的愿望,为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可能。国家工业化对粮食与工业原料增长的需求、对开拓农村市场的需求,迫使农业集体化必须与国家工业化同步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不仅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而且势在必行。
第四,从国际环境来看,朝鲜战争结束后,中国共产党估计国际环境会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争取10年到20年的有利时机,加快发展,增强实力,建立起我国独立的工业体系,机不可失。另外,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进行经济封锁禁运,我们只能争取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持和援助。但当时苏联对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制度下实现工业化,然后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很不理解,流露出只愿更多地帮助社会主义的中国而非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意向。这些国际原因都促使中国共产党制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总之,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不能走别的道路,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反映这种必然性。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存在的问题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化三改”的总路线。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逐步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一是逐步地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这两方面是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当时估计需要三个五年计划,即15年再加上经济恢复时期的3年,共18年时间,应该说是比较稳妥的。
但是,由于当时中国共产党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认识上的局限和受苏联模式的影响,没有充分认识我国是一个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脱胎出来的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没有认识到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难性,总想在不太长的时间里把中国搞得强大起来,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全部转变为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结果在实施总路线的过程中,一再加速,以致几年时间就完成了过渡,“一化”的任务没有完成,“三改”的工作也做得很粗糙。虽然这是具体实施中的问题,但也反映了在总路线制定时孕育着“求快”、“求纯”的倾向。
1952年底,党中央按照毛泽东同志的建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的提出,指明了我国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任务、途径和步骤,它的实质是改变生产关系,解决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问题,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条件。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1)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
(2)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3)在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资本主义工商业与国家的各项政策,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党和政府有必要把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建国初期,政府、国营经济曾帮助资本主义经济的生存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政府、国营经济之间存在许多难以解决的矛盾。工商业调整之后,1951年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加剧了它们与政府、国营经济及至社会的矛盾。这导致了1952年上半年的“五反”运动。人们认识到,资本主义不仅需要改组,而且需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逐步改造为社会主义。
(4)土地改革后,个体农民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也促使了个体农业向合作化方向发展。
土地改革后,农业生产由于摆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一个时期内有过相当大的发展;同时,由于实行个体经营,这种发展又受到相当大的限制。个体农民耕地很少,经营规模极度狭小,生产工具严重不足,资金十分短缺。许多农民不仅无力进行扩大再生产,就是连简单再生产也难以维持,由于力量单薄,遇到自然灾害,更没有抗御的能力。这样,农民要求互助合作,扩大生产力。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商品粮食、资金、工业原料和市场,而这些是个体农民远远满足不了的,这也促使个体农业向合作化方向发展。
总之,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新中国成立后,不失时机地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就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辟道路。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1)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
(2)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3)在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资本主义工商业与国家的各项政策,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党和政府有必要把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建国初期,政府、国营经济曾帮助资本主义经济的生存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政府、国营经济之间存在许多难以解决的矛盾。工商业调整之后,1951年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加剧了它们与政府、国营经济及至社会的矛盾。这导致了1952年上半年的“五反”运动。人们认识到,资本主义不仅需要改组,而且需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逐步改造为社会主义。
(4)土地改革后,个体农民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也促使了个体农业向合作化方向发展。
土地改革后,农业生产由于摆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一个时期内有过相当大的发展;同时,由于实行个体经营,这种发展又受到相当大的限制。个体农民耕地很少,经营规模极度狭小,生产工具严重不足,资金十分短缺。许多农民不仅无力进行扩大再生产,就是连简单再生产也难以维持,由于力量单薄,遇到自然灾害,更没有抗御的能力。这样,农民要求互助合作,扩大生产力。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商品粮食、资金、工业原料和市场,而这些是个体农民远远满足不了的,这也促使个体农业向合作化方向发展。
总之,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新中国成立后,不失时机地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就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辟道路。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