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我国的实践和创新
段鹏飞 刘泓侠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党建部,陕西西安710061)
摘要: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理论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核心把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理论与中国社会具体实践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研究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和创新,对推进我国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实践;创新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目标和根本价值取向。马克思称之为“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建立在对人的科学认识和对资本主义深刻批判基础上的,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几代领导核心把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赋予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以新的内涵,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内涵十分丰富。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认为,“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1]“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2]“你自己的本质即你的需要。”[3]人本身就是“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4]因此,需要是人的本性,需要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源泉和动力,“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5]“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6]人正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享受和发展需要,才进行物质生产和社会活动。人的需要的不断丰富和全面,标志着人本质力量新的呈现和人存在的充实。可见,满足正当需要是人不可剥夺的权利,一切压抑人的正当需要,都是违背人性的,都从根本上否认了人本身。所谓人的需求的全面发展,就是除了物质需求(包括生存性的物质需求和享乐性的物质需求)以外,社会关系方面的各种需求和精神生活中的各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和发展、自由的需求等等。
(二)人的主体性的全面发展
人的主体性是指凭借自己的综合素质与实践活动而处于支配地位,成为主人的人所具有的特殊属性。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并不拥有任何无穷尽的丰富性’,‘它并没有在任何战斗中作战’,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7]恩格斯也进一步指出,在社会主义中,“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8]可见,人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因素,而总是作为社会运动的主体和目的出现的。社会历史本来就是其主体——人的发展史。人的主体性是人在创造自己历史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它的全面发展不但指其特殊属性的充分发挥,而且指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体、社会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这不仅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而且是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三)人的能力或才能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把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看做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他曾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也包括思维的能力。”[9]而且认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10]恩格斯也曾指出,“每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身的才能”,[11]全面发展的人,应是“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12]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13]并预言“依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社会将使自己成员能够全面地发挥他们各方面才能”。[14]可见,人的能力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发展人必须发展人的各种才能。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包括人的自然力和社会能力、潜力和现实能力、体力和智力等。只有人的这些能力或才能都得到充分发展,才是真正的全面发展。
(四)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
人的自由个性是人的本质力量发展的集中体现,是个人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在不同社会领域的集中表现,是人的自主性、能动性、独特性、创造性的充分展示。马克思指出,个性的自由发展就是“一切天赋得到充分发展”。[15]在他看来,人的自由发展正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16]的发展。此外,马克思还特别提倡“个人的独创性和自由”,他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7]事实上,人的能力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发展,都是与人的个性发展分不开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的能力和社会关系的发展都是为“自由个性”服务的。
(五)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人的社会关系是指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他人的关系。社会关系是人的现实本质,或是人的本质的现实性表现。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8]所以,在其本质意义上,人的全面发展实际上就是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因为“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19]“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与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20]因此,人必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多种领域的交往,在交往中形成丰富而全面的社会关系。可见,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就是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也就是人的社会属性即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本质的丰富性、全面性取决于社会关系的丰富性、全面性。没有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普遍联系,个人的才能就不能得到发展,人的社会性质也不能得以充分的体现。只有人的社会关系得到高度的丰富和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才有可能。
二、党的历代领导核心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础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奠定的。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只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才真正在中国得到了贯彻和实施。我国历代领导人审时度势,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实践,阐述和发展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发展和创新。
(一)毛泽东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毛泽东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又为当代中国人寻求一条可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全面发展道路做出了可贵的现实性探索。
1.提出了解放和发展人的个性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毛泽东十分重视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提倡尊重个性、解放个性、发展个性。早在民主革命时期,他就明确指出:“解放个性,这也是民主革命对封建革命必然包括的。有人说我们忽视或压制个性,这是不对的。被束缚的个性如不得解放,就没有民主主义,也没有社会主义。”[21]“有些人怀疑中国共产党人不赞成发展个性,不赞成发展私人资本主义,不赞成保护私有财产,其实是不对的。民族压迫和封建压迫残酷地束缚着中国人民的个性发展……我们主张的新民主主义制度的任务,则正是解除这些束缚……保障广大人民能够自由发展其在共同生活中的个性。”[22]他甚至强调:“没有几万万人民的个性的解放和个性的发展,……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23]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多次讲个性解放和个性发展。他还直接引用了《共产党宣言》中“自由人的共同体”,并强调“不能设想每个人不能发展,而社会有发展,同样不能设想我们党有党性,而每个党员没有个性,都是木头。”[24]我们“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25]就是为了“几万万人民的个性解放和个性发展”。[26]可见,在毛泽东看来,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因此,他提倡人的个性解放、个性发展,并制定了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双百”方针,倡导言论自由、创作自由、学术自由,从各个方面促进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2.提出了“三育”的教育目标和“又红又专”的人才培养标准
“三育”即德育、智育、体育。德、智、体全面发展是毛泽东同志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总体目标要求。早在青年时代,毛泽东就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提出了“三育并重”、“身心并完”的思想。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曾多次指出革命军队掌握文化的重要性,他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27]在谈到革命根据地建设时,他指出:“用文化教育工作提高群众的政治和文化的水平,这对于发展国民经济同样有极大的重要性。”[28]建国以后,毛泽东又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适时地创造性地提出要实现教育为新中国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任务。所谓“新人”,毛泽东指出,是指能够适应中国新形势需要的人,“全面发展”的人。1953年,毛泽东向全国青少年提出了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全面发展方向。后来又把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化为“培养青年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的教育方针。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了适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1956年毛泽东明确提出了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29]并要求学校教育必须注重对青年进行德、智、体三方面的教育,促使青年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在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时,毛泽东还提出了“又红又专”的人才培养标准。所谓“红”,是指正确的政治方向、立场、观点;“专”,指为人民服务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他要求干部“又红又专”、“能文能武”,要求青年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可见,毛泽东所倡导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方针,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新发展。它科学地阐述了社会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为党在新时期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邓小平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既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又体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内容,从而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的全面发展道路,从理论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1.提出了要把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的本质紧密结合的思想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和根本价值目标就是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的发展问题,最根本的就是消除贫困和落后问题,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是因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30]为此,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1]这个论断包涵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其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可见,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创造性地把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和社会主义本质紧密结合起来,从社会主义本质的角度论述人的发展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伟大创新。
2.提出了要坚持“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提倡培育“四有”新人
马克思主义十分强调,人才的培养要面向社会发展,要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只有这样,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得以实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根据国际新技术革命和国内现代化建设的形势,针对我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远远不能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邓小平在1983年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32]的战略指导方针,这是他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应体现时代特征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为我国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了全面贯彻“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素质,1985年邓小平提出:“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33]同时他又把这作为培养新一代接班人的标准。这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目标。后来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他又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34]1987年邓小平进一步提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要教育人民成为‘四有’人民,教育干部成为‘四有’干部。‘四有’就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35]总之,邓小平提出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方针,突出地体现了教育对社会和人的发展目标的实现所具有的功能和推进作用;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理想人格的设计,则从内容上把人的全面发展的未来目标同现阶段人的发展要求结合起来,使得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和现阶段的任务更加明确化、具体化了,从而更加有利于在实践进程中指导和推进人的塑造和人的发展。
3.提出了要在建设“两个文明”的基础上,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生产力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能代替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还需要提高社会精神文明和人民群众的素质。为此,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36]“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37]并进一步指出,“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关系,等等。”[38]同时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和任务,是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四有”新人。实践证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保证人的发展的两方面。物质文明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精神文明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如果一个社会只重视物质财富的创造,而忽视科学技术和思想道德建设,那么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的人不可能是全面发展的人。所以,邓小平强调,“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39]只有两个文明建设都搞好,“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0]
(三)江泽民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明确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追求的目标,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的关系,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1.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41]这一论断的提出,标志着我党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所追求的目标,从而更深刻地揭示和把握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新发展。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以党的代表大会文献的形式把人的全面发展规定为党的奋斗目标,并再一次强调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因此,如果说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暗含着把人的全面发展纳入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话,那么,江泽民就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和目标彻底地联系在了一起。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再丰富和创造性运用。
2.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内容就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江泽民同志在坚持“四有”新人的基础上,提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思想。1999年6月,他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2]并强调“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既要重视和不断加强改进文化知识教育,又要重视和不断加强改进思想道德教育”。“中华民族是富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伟大民族,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造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43]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为培养人才、发现人才、用好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又强调指出,我们要“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44]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把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同时指出“到2020年我国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面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5]这就进一步拓宽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3.提出了要建设多种文明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江泽民认为,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国家应该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各方面为人的发展创造一切条件。为此,他在2001年的“七一”讲话中指出:在物质文明方面,“要尽快地使全国人民过上殷实的小康生活,并不断向高水平前进。坚持贯彻党的富民政策,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不断改善人们的吃、穿、住、行、用的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进医疗卫生条件,提高生活质量。通过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46]在政治文明方面,“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伟大创造精神,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实现自己的愿望和利益。要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保证人民充分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47]在精神文明方面,“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使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48]在生态环境方面,“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49]江泽民的这些论述充分说明:文明是人创造的结果,同时又是人发展的条件。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文明的全面进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这四个方面的进步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4.提出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互为前提、相辅相成
江泽民认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应该把人的全面发展与现实的社会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看作一个完整的历史发展过程。对此,他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50]这一论述,深刻阐述了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辨证关系,充分表明了人的全面发展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之间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从而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题”这一思想。
(四)胡锦涛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十六大以来,党的新一届领导核心胡锦涛在继承党的三代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并赋予人的全面发展以新的含义,是对人的发展理论的又一大创新。
1.提出了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我们党的长期目标
2003年7月1日,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作为执政党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以兴国为己任,以富民为目标,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理,经过长时期的努力,不断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向党的最终目标前进。”[51]这就把人的全面发展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一起作为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社会发展要以人的发展为目标
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52]并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53]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54]在谈到如何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时,胡锦涛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55]“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新中国建设50多年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它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人的终极关怀的理念,符合人的发展的本质要求。
3.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理论,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首次提出要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胡锦涛同志吸收并丰富了这一理念,他在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强调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在2005年2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对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阐述,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他又进一步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提出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他再次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而且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提升到了又一个新的境界。
总之,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虽然是一个历史范畴,但它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科学准确地分析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的领导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于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