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国际关系与国家利益

来源: 2017-05-14 11:42
 国际关系与国家利益
引子
     世纪之交,人类从未取得过如此辉煌的业绩,也从未遭遇过如此严峻的挑战。朝核危机,阿富汗问题,伊拉克问题,伊朗问题,中东问题,巴以冲突,乃至全球金融危机,等等。
从8月底开始,到9月初,接连发生的两件大事,都与我们国家有关。一是菲律宾人质事件,二是中日撞船事件。
导言
     所以我们说这个国际关系实在是繁芜纷杂,不能只看表面,而且还要看它的背后,看看到底是什么在决定着世界各国的立场选择。
     这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现实问题。就国际关系理论而言,派系众多,各种观点中说纷纭,但主要有两大类的流派。一种是现实主义学派。另一种就是理想主义学派。
     现实主义的观点就是:国际体系是无政府的;在这个以无政府特征的体系中,主要的行为体是作为整体单位的国家;权力是理解国际关系的关键;国家是理性的行为体。
     它深刻地诠释了国际格局中的你争我斗,弱肉强食。无论是在古希腊的城邦制国家,还是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这种观点已经开始发轫。直至在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可以说现实主义的国际政治学术,已经深深地为人类的历史所验证。
     理想主义学派是又一种关于国际关系的范式,它也被成为跨国主义学派。
     按照跨国主义的观点,国际秩序的确定取决于四个因素:国际机构的作用;有关国家的行为的 国际规则与规范;国家间日以发展的经济依存;技术进步和全球经济的发展。
     现实主义强调的是权力,而跨国主义则强调的是秩序。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现实主义还是理想主义,都回避不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在国际政治中,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决定因素,最终还是被这个国家的根本利益所决定。
一、重要的国际机构和国际关系
     国际关系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即当今世界224个政区单位(其中194个国家、 30个地区)在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外交、文化、安全等诸多领域间的相互关系。
国际关系从范围上说可以简单地分为:
       1、全球性国际关系
       2、地区性国际关系
       3、重要的双边关系
1、全球性国际关系:联合国1945年6月26日,51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联合国现有194个成员国。
联合国的宗旨:
     维护国家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问题,促进对于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并作为协调各国行动的中心。
G8:八国峰会
     1975年,当时的法国总统德斯坦邀请德国、美国、日本、英国和意大利领导人到巴黎郊区的朗布依埃城堡开会。按照法国总统的设想,这是一次小型委员会的非正式会晤,目的是讨论当时正受石油危机影响的世界经济。后来,参加会议的领导人一致决定这一会议将每年举行,并邀请加拿大与会。这样1976年便形成了七国集团。1998年的伯明翰峰会上俄罗斯正式加入,从而形成了八国集团。
G20:二十国集团
     G20是二十国集团会议。1999年12月16日开始在德国柏林正式举行,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框架内非正式对话的一种机制。按照惯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列席该组织的会议。目的是防止类似亚洲金融风暴的重演,让有关国家就国际经济、货币政策举行非正式对话,以利于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的稳定。其成员有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德国、加拿大、意大利、俄罗斯、澳大利亚、中国、巴西、阿根廷、墨西哥、韩国、印度尼西亚、印度、沙特阿拉伯、南非、土耳其等19个国家以及欧盟组成。这些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世界的85%,人口约40亿,则将近世界总人口的2/3。
     2009年4月2号在英国首都伦敦举行的20国集团国家首脑会议。其背景是金融危机在全球的蔓延,一些新兴国家的话语权得到重视,甚至美国也支持提高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地位,本次峰会标志着G20的异军突起。
     9月25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美国匹兹堡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三次金融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胡锦涛走进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三次金融峰会现场的瞬间,东道国美国总统奥巴马热情相迎。胡锦涛作了题为《全力促进增长 推动平衡发展》的重要讲话。
2、地区性国际关系:
东盟十国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
     2007年11月20日在新加坡召开第十三次东盟领导人峰会,批准了《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会议。
     第九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10+3)会议在吉隆坡会议中心举行
北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和意大利等12国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总部设在布鲁塞尔。  
     北大西洋公约共14条,其宗旨是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任何缔约国同它国发生战争时,成员国必须给予帮助,包括使用武力。
上海合作组织峰会
     上合组织成立于2001年6月。成员包括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吸收蒙古、巴基斯坦、伊朗、印度等国为观察员。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简称“亚太经合组织” )
     1989年11月6日至7日, APEC成立之初是一个一般性地区经济论坛和磋商机构,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逐渐演变为亚太地区最高级别的政府间经济合作机制、联系太平洋两岸的重要纽带和各成员开展合作的舞台。
     到目前为止,亚太经合组织共有21个成员:澳大利亚、文莱、加拿大、智利、中国、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菲律宾、俄罗斯、新加坡、中国台北、泰国、美国和越南。
 
3、双边关系:
     中日关系从国家利益高度出发,中国政府近年来同日本政府进行了坚决斗争,在几个原则问题上毫不让步,有力维护了国家的根本利益。
中日的矛盾焦点在于:
(一)历史问题
(二)台湾问题
(三)钓鱼岛问题
(四)东海问题
二、国家利益是世界各国处理国际关系的核心
     国际关系错综复杂、变幻莫测。
     我们应牢牢把握国家利益这一根本核心问题,用科学、辩证、灵活、务实的态度和方法来观察、分析国际事件和国家关系。
     只有这样,才能理智对待、冷静处理重大国际事件;才能更好地理解党和国家在一系列国际问题上所采取的方针、政策。
1、从国家利益看911后各国的外交政策
9.11事件以后国际形势的变化很大。出现了一些非常鲜明的特点,其中一个特点就是9.11以后,各国都抓住机遇利用反恐大力推进本国的国家利益。这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世界许许多多国家都利用反恐推进自己的国家利益。
美国的政策
美国是这次恐怖袭击的最大受害者。马上意识到这也是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的大好机遇,利用反恐来主导国际事务。谁不赞成反恐谁就是自绝于国际社会,所以美国人就是抓住反恐这面旗帜不放,推行他的霸权主义。 
俄罗斯的政策
普京表示对恐怖主义袭击进行遣责、讨伐,对美国表示声援。
原因首先是为了车臣问题,是为了借美国的力量打击本·拉登。第二个目的,俄罗斯表现在于他希望能够得到美国和西方国家的经济援助。
日本和德国的政策
德国通过法案,利用反恐向海外派兵。
日本也是这样,派军舰派自卫队到印度洋去了 。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政策
印度在9.11发生以后,一方面很快表明自己的态度,反对恐怖主义,另外他就把矛头指向巴基斯坦。
支持美国反恐就必须和塔决裂。最后,巴基斯坦是这样干的。美国当然很高兴,马上宣布取消对巴基斯坦的制裁。
罗马尼亚和苏丹
罗马尼亚削尖脑袋想挤进北约。支持美国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告诉美国,我就是你最亲密的伙伴,让他早一点把罗吸收进去。这就是罗马尼亚利用反恐来推进国家利益的表现。
苏丹担心再被导弹轰炸,宣布反恐。
 
2、从国家利益看美印核协议
2007年8月3日,鼓噪近两年,经过五轮艰苦谈判,美印核技术合作协定《执行协议》终于签署。
该协议使印度可以在不签署《核不扩散条约》的情况下为其民用核能工业获得美国核燃料和技术。作为回报,印度承诺将民用和军用核设施分开,并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对其民用核设施的监督。
美印核技术合作协定
自1998年五次核试验后,印度已成事实上的核武国家,但一直没有签署《核不扩散条约》。美国立法禁止向任何非《核不扩散条约》签署国出售任何可能用于军事目的的技术或原料。
单独为印度“量身订做”的核技术合作协议,使印度可以在不签署《核不扩散条约》的情况下获得美国核燃料和技术。
美国坚决反对伊朗和朝鲜建设和发展核设施、核技术,甚至以武力相威胁。但在印度核问题上却采取明显的双重标准,在美国及国际社会历经数十载建立起来的防不扩散机制上做出重大让步。
原因1:经济利益的驱使
原因2:“塑造”有利的地缘战略格局
原因3:加强与印度的军事交流 
3、从国家利益看南奥塞梯冲突
2008年8月8日,格鲁吉亚军队进入南奥塞梯控制区,并对南奥塞梯首府茨欣瓦利市进行炮击,使冲突地区局势骤然恶化。当天,俄第58集团军部分部队开进南奥塞梯,增援驻扎在冲突地区的俄维和部队。
      12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宣布,俄罗斯决定结束“迫使格鲁吉亚当局实现和平”的军事行动。
      13日,法国总统萨科齐说格俄双方已就停火条件原则上达成一致。
      15日,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宣布,他已在停火协议上签字。
      16日,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季马科娃在俄南部城市索契宣布,俄总统梅德韦杰夫已签署旨在解决南奥塞梯冲突的停火协议。
      21日,俄罗斯武装力量副总参谋长诺戈维岑在莫斯科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俄军于22日从南奥塞梯冲突地区全部撤出。
原因1:俄罗斯和西方大国都试图取得在该地区的控制权
    原因2:北约东扩使俄罗斯深感危机
    原因3:重要的能源运输路线
    原因4:俄罗斯“该出手时”就“出手”
    原因5:俄罗斯果断采取行动也是对其他类似国家的敲打
4、从国家利益看美国的以色列政策
2004年3月22日, 以色列“定点清除”哈马斯精神领袖亚辛,全世界强烈谴责。联合国表决谴责决议,美国一票反对。
2004年7月9日,海牙国际法庭一致裁决以色列建立隔离墙违反国际法。联全国召开紧急联大特别会议,表决时,美国反对。
美国袒护以色列的原因分析
内政外交需要美国这样做:
1)美国任何一届政府都需要犹太人的支持。而富有的犹太人要求美国必须支持以色列。
2)美国控制中东(包括石油)离不开以色列。
5、从国家利益看北极国家对北极地区主权之争
2007年8月2日,由俄罗斯知名北极探险家、国家杜马副主席奇林加罗夫率领的俄罗斯科考队乘深海潜水器从北极点下潜至四千多米深的北冰洋洋底,插了一面钛合金俄罗斯国旗。
        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强调指出:“俄罗斯此次北极科考的目的不是明确俄罗斯的主权,而是证明俄罗斯的大陆架向北极延伸。”
       此举再次引发环北极地区国家的利益之争。
6、从国家利益看美国海地政策
      1991年,海地发生军事政变,推翻阿里斯蒂德政权。美国推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940号决议,授权其组成多国部队,攻打海地,武力迫使新总统下台,流亡巴拿马,帮助阿里斯蒂德回国。
         10 年后的2004年1月,海地右翼军人又起来推翻阿里斯蒂德,这次美国再也没有出动军队,而且威胁阿里斯蒂德,你必须走,否则有生命危险。阿里斯蒂德只好逃到中非。
7、从国家利益看恐怖分子绑架事件
菲律宾屈从绑架分子从伊拉克撤军
        2004年7月,伊拉克反美武装绑架两名菲律宾人,要求菲律宾从伊拉克撤军。菲律宾开始不肯,一名人质被杀。7月13日,菲律宾政府宣布从伊拉克撤军。美国极度为不满。
韩国人质事件
23名韩国游客于2007年7月19日在阿富汗南部遭塔利班武装人员绑架。
塔利班要求以韩国人质交换被阿富汗新政府关押的塔利班囚犯,遭到了美国和阿富汗政府的拒绝。
塔利班亦曾要求韩国政府立即宣布撤出阿境内所有200名韩国士兵,但韩国政府宣称,将按照原计划于2007年年底前从阿富汗撤军。
最后结果,2人被害,其余人释放。
8、从中美轮胎特保案看国家利益
 中美轮胎特保案的事由为2009年6月29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以中国轮胎扰乱美国市场为由,建议美国将在现行进口关税(3.4%-4.0%)的基础上,对中国输美乘用车与轻型卡车轮胎连续三年分别加征55%、45%和35%的从价特别关税。
究其背景,源于2009年4月20日,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以中国对美轮胎出口扰乱美国市场为由,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申请,对中国产乘用车轮胎发起特保调查。
根据美国调查程序,在8月7日的听证会后,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又在北京时间2009年9月12日宣布,决定对中国轮胎特保案实施限制关税,为期三年。白宫在一份声明中表示,第一年将对从中国进口的轮胎加征35%关税,第二年加征30%,第三年加征25%。作出了采取措施的最终决定。
针锋相对
2009年9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发布2009年第74和75号公告,决定自即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肉鸡产品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
2008年9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纽约出席联合国大会期间会见了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美方对中国输美轮胎采取特保措施不符合两国利益,类似事情不应该再次发生。
观察人士对此指出,从长远看轮胎特保案走向:中美将避免升级为贸易战,以符合长远的国家利益。所以中美两国间近期的摩擦演变为全面贸易战的可能性不大。
从短期来看,中方必须采取一系列反制措施,因为对待贸易保护主义,如果妥协退让,则会助长对方的嚣张气焰;而如果据理力争、针锋相对,并攻击对方的软肋,这将有助于遏制保护主义的逆流,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

三、中国外交怎样有效维护国家利益
1、抓住机遇,果断出击
2、韬光养晦,决不当头
3、利益交换,于我有利
4、内外有别,心中有数
                 
中国在伊拉克问题上的对策
中国在伊拉克问题上的对策不轻易表态,但表明和平解决、反对动武的立场,不跟法、德、俄凑热闹,政治上不图虚荣。虽然低调,但捍卫了国家利益。
停摆的朝核问题
在朝核问题上我们必须把握住解决的分寸和节奏。
美国是实用主义国家
在朝核问题上,关键是要把牌打好。
四、大学生应正确理解和支持国家外交政策
1、全面正确理解我国外交方针政策。
2、国力壮大是强大外交的根本保证。
3、大学生应以实际行动支持国家的外交政策。
最后,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的一句化作为今天的结束语,让我们: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现状与远景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发展
台湾是中国的第一大岛,位于东南沿海,是集攻防于一体的战略要地,历来有我国东部七省(桂、粤、闽、浙、苏、鲁、冀)之“藩篱”、“东南之锁钥”之称,在中国国防安全上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它包括本岛、临近属岛和澎湖列岛等,目前台湾当局实际控制的地区还有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共计80多个岛屿,总面积3.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300万,其中98%为汉族。
台湾本岛呈纺锤形,台湾海峡长约300公里,宽不足200公里,最狭处为130公里。据地质资料显示,台湾与大陆曾是一体,远古时期,先民往来寻常。后沧海桑田,海水侵入,由沟壑而成海峡,遂分裂成两岸。
公元230年三国时期,孙权派大将卫温率领1万多名士兵到过台湾。这是有文字记载的、祖国大陆最早一次大规模派人去台湾的行动。
在公元12世纪中叶,南宋政府即已派兵驻守澎湖,将澎湖地区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   
宋亡后,元朝政府在澎湖设置行政管理机构“巡检司”。
明朝政府于16世纪中后期,恢复了一度废止的巡检司,并为防御外敌入侵,增兵澎湖。
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南部。
1661年,民族英雄郑成功率众进军台湾,于次年驱逐了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台湾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1662年,郑成功在台湾设“承天府”。
1683年,清政府将台湾纳入版图,完成了全国统一。
1885年(光绪11年),清政府正式划台湾为单一行省,任命淮军著名将领刘铭传为首任巡抚。
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1895年,清政府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开罗宣言》,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苏《波茨坦公告》宣告台湾回归。
1945年10月25日,陈仪将军在台北接受日本投降,台湾、澎湖重归中国主权管辖,史称“台湾光复”。此时,距离1895年台湾割让日本,正好过去了50年(半个世纪)。
1947年发生在台湾的“二二八事件”在中国现代史上写下了沉重的一页。
1949年,国民党政府退居台湾。台湾问题开始形成,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它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
1949年大陆解放,蒋介石带了200多万人逃台,他在岛内实行一党独大,一党专政。
1949年金门之战失利。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随即以武力阻挠中国统一大业。
1955年,孙立人兵变案。
1958年8月从炮击金门,到最后演变成隔日炮击。
1971年,10月的26届联大的2758号决议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1979年中美建交,发表建交公报。但美国国会随后单方而通过《与台湾关系法》,为中美关系和台海局势留下隐患。
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亚太经济的发展,台湾经济开始起飞。1979年的12月在高雄发生美丽岛事件,陈水扁、谢长廷等人登上台湾政治舞台。
1987年,戡乱法案废除,台湾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
1986年的9月28日民进党成立。
1988年1月, 蒋经国去世, 李登辉继任“总统”和国民党主席。李、宋联盟。
1992年的汪辜会谈。大陆的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先生,和台湾的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先生,1992年在新加坡举行会谈,通过了一个决议,史称“九二共识”,就是两岸达成了在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样一个共识。
1993年李登辉的本来面目暴露出来,打击外省人员、搞台独等等。
1996李登辉的一个走向台独的一个大动作就是冻省直选。即废除台湾省建制,岛内全民一人一票,直接选举所谓“总统”。李、宋交恶。
2000年台湾地区领导连、宋相争,陈水扁渔翁得利,国民党失去政权,陈水扁当选“总统”。亲民党成立。
2001年台联党(台湾团结联盟) 成立。
2004年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泛蓝整合了,推出了连宋一组候选人,但是最后陈水扁靠两颗子弹神奇当选。
2004年陈水扁连任后企图通过“宪政改造”谋求“台湾法理独立”。
2007年4月推出所谓“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的公投。
 
反“台独”斗争取得重大胜利
2007年9月,胡锦涛会见时任美国总统布什时表示“入联公投”绝不能得逞。
2007年9月16日,华人华侨在纽约举行万人签名活动,反对台湾当局推动“入联公投”的“台独”行径。
2008年1月举行的台湾地区“立委”选举中,民进党大败,陈水扁宣布辞去民进党主席职务。
在2008年3月22日举行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国民党胜出,民进党大败,“入联公投”被否决,两岸关系终于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马英九于2008年“中华民国”“总统”选举中,以中国国民党籍候选人身分参选该次“总统”选举并当选,于2008年5月20日正式就任。
马英九于2009年7月26日在2009年中国国民党主席选举中再次当选为党主席,原定于2009年7月27日正式就任,但最终延后至2009年10月17日正式就任。
陈水扁卸任总统职务后,在2008年11月12日被台北地方法院以涉嫌贪污、洗钱等重罪为由收押禁见,成为 “中华民国”历史上首位遭收押的卸任总统。
    截止2010年6月11日陈水扁家族涉及的公务机要费、南港展览馆、龙潭购地及洗钱案等六大弊案,台湾高等法院于11日上午10时许作出二审宣判,陈水扁判刑20年,陈水扁妻子吴淑珍被判14年。由于龙潭购地弊案、陈敏熏买官案被判刑确定,因此陈水扁的刑度高于11年但低于19年。陈水扁成为台湾地区首位因案入狱的前领导人。
台湾问题
中国大陆: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是历史遗留问题。
台湾:台湾地位未定,希望将台湾问题国际化。
美国:奉行一个中国政策,不公开讲反对台独,讲的是不支持台独。强调现在反对任何一方片面改变现状。
台        独
台独分子:通过选举来实现台独
美国:1988年克林顿对台三不政策,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一中一台”、“两个中国”,不支持台湾加入任何由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
中国大陆:坚决反对台独
台湾:台湾到底是什么?
中国大陆:
2001年: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台湾:蒋介石希望重回大陆,坚持一中原则;李登辉是两岸特殊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陈水扁两岸是一边一国;马英九是一中各表。
如何看待两岸关系
1、关于两岸关系
2、我国政府对台政策的发展与变化
   第一代领导人:1、确立了我们党对台方针政策的基石;2、在国际上确立了一个中国的框架 。
第二代领导人:1、把国家的统一战略和国家的发展战略有机和辨证统一起来 ;2、把一国两制的方针法律化;3、打破了两岸隔绝状态;4、香港、澳门的示范作用。
第三代领导人:1、把一个中国的原则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2、明确提出对台政策的总方略:文功武备,两手政策 ;3、把做台湾民众的工作提高到了新的高度。
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
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讲话。
以“九二共识”为基础,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
基本精神: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
基本思路: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把握节奏,循序渐进
呈现特征:两岸交流全面化,发展步调平稳化,两岸合作制度化,两岸互利协调化
一、两岸政治互信不断巩固
1、两岸双方坚持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立场
2、国共两党高层互动机制不断深化
3、两岸在国际社会的关系由陈水扁时期的激烈对抗转向大幅缓和,有利于两岸增强政治互信
4、两岸沟通管道与平台越来越多,作用越来越大
二、两岸制度化商谈取得重大突破
海协会、海基会协商五大特点:
1、权威性逐步提高
2、专业程度稳步提升
3、协商议题拓宽,更注重民生
4、过程更趋平和
5、取得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10年:《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
三、两岸经济关系步入制度化轨道
1、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制度化、自由化进程取得重大突破
2、两岸金融合作取得重大进展
3、两岸双向投资取得新进展
4、两岸贸易快速增长
四、两岸文教交流合作取得新突破
1、两岸文教交流领域拓宽,规模扩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2、两岸文教交流层级不断提升
3、两岸教育双向交流得到深化
五、两岸社会交流加深,人员往来频繁
规模扩大
层级提高
领域增多
渠道拓展
快速平稳
六、两岸军事互信展开积极探索
两岸可适时就军事问题进行接触交流,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
七、台港关系进入“政经互热”新阶段
1、台港分别成立官方机构,进行对口协商与交流
2、台港高层官员交流取得突破
三、ECFA的签署是重要的里程碑
一、ECFA的签署是两岸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
1、ECFA的签署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2、为台湾经济再次起飞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ECFA给台湾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
1、增加经济成长率
2、增加整体产业产值
3、增加就业人口
4、主要受惠产业:机械、化学塑胶橡胶、纺织、钢铁、石油及煤制品业
5、出口、进口额增加
三、ECFA有利于繁荣两岸经济,促进中华民族整体利益
1、有助于台湾经济的复苏与发展,提升竞争力
2、有利于两岸经济整合,促进中华民族整体利益
3、有助于削弱“台独”社会基础,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
四、ECFA有助于马英九缓解面临的执政困境
“五都”选举国民党赢得三席,是台湾民众对马当局两岸政策和ECFA的认同。
四、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有利条件不断累积
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了有利的国内国际环境
1.和解和平、共同繁荣等主流价值得到两岸认同。
2.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稳定力量更加强大。
3.“台独”势力进一步扩张的动能下降,“法理台独”的社会基础受到遏制。
4.两岸关系和发展框架稳步推进
5.维护了台海地区及亚太地区的和平和稳定
二、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有利条件加快累积
两岸和平发展的主流价值得到越来越多岛内民众的支持
三、压缩了“台独”势力扩张的社会基础
1、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加速台湾经济发展,为台湾经济发展塑造新远景,并使台湾民众获得实际利益
2、岛内局势演变和统“独”力量对比进一步朝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向演变
3、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重大成果,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民进党“反中呛马”,挑战马英九当局施政的正当性。
四、“美日台同盟”面临调整、解构的压力加大
1、马当局抛弃李登辉、陈水扁的“台独”、对抗路线,放弃“联美日制中国”策略,推行务实的大陆政策
2、两岸意识形态对抗、武力对抗的程度不断降低,发生军事冲突的危险性明显下降。
3、两岸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经济加速整合,两岸共同利益不断增加。
五、积极因素持续增强,但复杂变数仍存
一、有利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反对“台独”的积极因素明显增强
1、中美实力差距加速缩小
2、大陆对台政策更加务实灵活
3、岛内“遏独促和”的主流民意和力量明显加强
4、涉台国际环境总体保持稳定,“一个中国”的国际框架更加巩固
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不容忽视
1、美、日“以台制华”战略的破坏力不能低估
2、民进党东山再起的可能性应高度警惕
三、深入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
1、要防止急躁冒进、急于求成
2、继续加强对台湾中南部民众交流力度
3、加强两岸文教和社会交流,塑造两岸共同价值
4、要妥善解决在一些重大敏感议题上的结构性矛盾
四、努力增强两岸同胞促进和平发展的信心
1、以务实立场推动政策创新,以中华民族发展的大格局聚同化异,以耐心与智慧处理政治、军事等敏感问题,不能操之过急。
2、进一步巩固政治基础,增强政治互信,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方向。
3、继续加强经济、社会、文教交流与合作,厚植共同利益,增强民众情感。
4、马当局大陆政策的既定方向不会改变,但其保守性可能更加突出。
六、两岸关系将继续保持和平稳定发展局面
1、两岸制度化协商有可能在新的领域取得实质进展
2、两岸经济关系与经济合作将呈现崭新格局
3、两岸社会大交流将再创纪录
 
 
当前反腐败形势与对策
一、 世界级难以解决的问题---腐败
一)腐败的概念
    A.《汉书·食货志上》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引申到政治领域,成为一个政治术语。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经典著作中,除了用“腐败”指公权私用以外,还经常用“腐败”来形容和批判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
B.科学界定“腐败”概念应遵从如下原则:
一是必须突出腐败行为主体
二是必须明确腐败行为方式
三是必须强调腐败行为目的
四是必须有后果方面的表述
五是必须具有理论抽象
综合得出“腐败”之含义 :
从广义上说,腐败是公共权力行使者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并严重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
从狭义上说,腐败是国家权力行使者利用国家权力谋取私利并严重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行为
基本符合腐败四个要素:
        腐败行为的主体、腐败行为的方式、腐败行为的目的、腐败行为的后果
C.《国际经济交往中的腐败及相关犯罪》 (05年十七届国际刑法学(北京)大会通过的专项决议) 对“腐败”概念的比较权威的界定:
        “腐败界定为任何公职人员在任何时候,以实际的或者潜在的行使或者不行使公职人员的职能为交换条件,为自己、他人或者任何机构索要、同意接受或者接受不论何种性质的不正当利益。”
[关键提示]:主体限定于代表国家或者任何行政层级和任何立法、执法、行政、司法的公共管理部门的人员,包括国家或者地方政府的雇员、国家和地方立法机关的成员、法官、检察官以及政府控制的实体和企业的雇员。
 D.解读“腐败”带来的启迪:
将“腐败”拆解开来:
“一文钱的不义之财就可以让人的肌体与灵魂一寸一寸地产生病变,直至腐烂变质 ”
二)腐败与反腐败在中国---自古有之、交锋激烈
        A.《诗经》---硕鼠 
        B.《封神榜》---殷纣王VS周文王
        C.吴越之争---非常典型的政治贿赂事件 
        D.明太祖朱元璋---“我欲除贪赃官吏,奈何朝杀而暮犯”
        E.刘瑾---明朝的一位大贪官
        F. 东汉汉灵帝卖官---历史上卖官的高发期
        G.香港廉政公署
        H.新中国成立至今……
三)腐败与反腐败在国外---矛盾直接、针锋相对
A.环视全球,2010腐败依然猖獗
B. 值得关注:
2003年12月9日,联合国在墨西哥召开反腐败高级会议,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交由各成员国签署 (中国外交部当地时间10日代表中国政府签字。2005年10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以全票通过决定,批准中国加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
公约已于2005年12月14日正式生效,并经确定:每年12月9日为世界反腐败日
2010年9月2日,国际反腐败学院在维也纳正式成立,其主要任务:
1、提供反腐教育和专业培训
2、 进行和促进反腐领域的学术研究
3、提供与打击腐败相关的技术援助
4、促进打击腐败领域的国际合作并建立网络
C.全球知名的反腐败机构、总部设在柏林的“透明国际”组织(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TI) :
从1995年起,“透明国际”组织每年公布一次世界各国的“清廉指数排行榜”(CPI),并提出年度的全球腐败报告

二、 中国反腐败总体形势和成果
一)反腐败的总体形势---呈现三大态势
1、基本态势
不断深入发展、取得新的明显成效,总的势头好
形势依然严峻,腐败现象在一些地区和部门仍然比较严重
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土壤和条件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
反腐败斗争依然是长期、艰巨和复杂的
2、环境态势
正面态势---其趋势越来越好
负面态势---依然存在
3、工作态势
A.改革开放以来反腐败斗争大体经历过三个阶段:
十五大前---标本兼治、侧重遏制    
十五大后---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加大治本力度
十六大后---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着力从源头上防腐治腐
B. 到2010年中国政府密集出招,多措并举划定反腐路线图
      
 
二)反腐败的基本特点
1、腐败与反腐败的阶段特点
第一阶段:腐败萌生、发展期,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后期;
第二阶段:腐败发展、泛滥的高峰期,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
第三阶段:腐败与反腐败间相持、控制、治理期,进入 21世纪后20-30年;
第四阶段:腐败得到根本遏制,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本世纪中期后 。
特点:从低发—高发—逐步遏制的过程
3、当前腐败现象滋生的特点
  1)大案要案增多,“一把手”腐败案非常突出
  2)群体性特征明显,窝案、串案触目惊心
  3)腐败部位和手段指向集中
  4)作案手法更加隐蔽
  5)“外向型”腐败特征日趋明显
  6)腐败滋生呈现明显不同的地域特征
三)中国反腐败的成果
1、反腐“第一”    彰显成就
2、反腐成果  发人深省
3、 60年反腐轨迹
趟出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 
“四个不变”----
1)认识始终不变:腐败是执政兴国的天敌
2)态度始终不变:对腐败坚决惩治绝不姑息
3)领导力量不变:坚持党对反腐倡廉的领导
4)依靠力量不变: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反腐败
“五个变化”----
A、思路变化:从群众运动到依法治腐
B、手段变化:从打击为主到注重预防
C、方式变化: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出击
D、目标变化:从清除腐败到控制腐败
E、格局变化:从应急单打的战术反腐到构建惩防腐败体系的战略反腐
4、反腐趋向  多元立体
                   ----主体逐渐多元   方略凸现立体
反腐形势依然严峻:成效明显、问题突出、任务艰巨
反腐主体逐渐多元:专门机构、草根民众、社会组织
反腐方略凸现立体:观念预防、科技预防、制度预防
第三 中国反腐败的对策、举措与启示
一)对策:抓住根本   全面推进   坚持不懈
1、将党的作风建设上升到党性修养高度
2、反腐败工作重心将进一步投入到制度和制度体系建设,特别是惩治和预防腐败制度建设,反腐败的有效性将得到关注
3、加大查办案件工作力度,维护党纪国法的严肃性
4、拓宽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的领域,反腐败体制改革将比较彻底化
5、探索防治腐败的规律,把反腐倡廉工作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举措:建设体系,以法促廉,成功反腐
1、目标定位  打破恶性循环
2、反腐风暴  彻底清理消毒
3、革故鼎新  深化体制改革
4、以法促廉  拓展体系建设
三)启示:正确认识,把好关口,牢记教训,踏实做人
1、正确认识---把握三观点
○历史的观点:
○理性的观点:
○实事求是的观点:
2、把好关口---常服两剂药
警钟长鸣   防微杜渐
[最佳良方]慎独  慎初
3、牢记教训---算准七笔帐
记住:腐败迟早是要付出代价的!
4、踏实做人---铭记四建议
【建议一】希望大家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时刻注意有那么四类人:
名声不好而特别能往你身上贴的人
地位不高可活动能力特别强的人
能力不强但特别想当官的人
收入不多却特别能花钱的人      
【建议二】还应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
 大贪源于小利,大腐源于小蚀
【建议三】何时何地何位均积极争取做到
莫存一分非份之想
莫占一文不义之财
莫拿一件非己之物
莫受一次不情之请                                   
【建议四】力争                                                                        
做一个走在河边永不湿鞋的人
做一个夜半敲门心却不惊的人
做一个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人                         
[结束语]腐败是个历史性、世界性的问题,中国也不例外。反腐败尽管艰巨,但我们坚信,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要全社会共同奋斗:遏制腐败的目的能够达到,遏制腐败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的新挑战及未来走向
第一部分当前的国际形势分析   
   2010年国际形势变化多端,深刻复杂。世界力量对比正向均势发展,政治多极化明显加快,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各国都为后金融危机时代布局谋篇。国际基本矛盾深化,冷战思维升温,自然灾害频发,突发事件增多,天下仍不太平。
当前国际形势的主要特点
一、主要国家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的两极分化
二、美国内部问题突出与国际权威的下降
经济问题、社会问题、集体心理
三、中国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和国际矛盾的焦点
四、欧洲、日本和俄罗斯的内部改革压力
欧洲:减少福利、引进竞争
日本:内部动力缺乏;财政赤字;外交游移不定
俄罗斯 :内部政治斗争厉害;资源优势;人力资源优势;重新现代化
五、中等强国群体性崛起
印度、巴西、南非、土耳其       
中等强国的崛起总体上对我们中国是很有利的
中等强国崛起对于我们的外交带来一个挑战,就是我们外交布局当中目前对于中等强国没有一个恰当的定位。(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
六、人类进入“G(GROUP)时代”(集团化时代)
  “基础四国”(巴西:Brazil;南非:South Africa;印度:India;中国:China。取各国首字母刚好组成英文单词:BASIC)
  “金砖四国” (巴西(Brazil)、俄罗斯(Russia)、印度(India)和中国(China),首字母组合而成的“BRICs”一词,其发音与英文中的“砖块”(bricks)一词非常相似)
七、全球问题处于停滞状态
1、全球气候问题:09年丹麦会议、2010年坎昆气候会议,《京都议定书》
2、自然灾害重大
3、海盗:2010年成为20年来全球海盗活动最猖獗一年
4、恐怖主义 (微恐怖主义之年)
5、全球问题实际上在严重化,但是各个大国实际上在忽视、漠视它。
八、国际热点不进反退
伊朗核问题、朝鲜半岛紧张、巴以问题僵局
2011年国际形势的动向
一、经济方面
 中国经济继续强劲,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势头也不错
“金砖国家”扩容。(南非)
 欧盟国家经济面临考验,美、日、俄情况有所好转,中国面临的贸易摩擦不断
二、热点突出:
朝核、伊核问题可能比去年突出
三、全球治理问题出现新特点:
发达国家立场退后,新兴国家声音加大
四、北非、中东危机
北非中东乱局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先在中东北非小国突尼斯发生了一个社会事件
第二阶段就是利比亚内战
第三阶段就是西方开始对利比亚进行军事干预
北非中东乱局的原因:经济原因、政治原因、社会原因、技术原因
启示
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大众。
高举反腐和社会公正的大旗。
重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正确引导使用因特网。
第二部分中国外交的新挑战及未来动向
2010年中国外交存在的问题
中美关系恶化
中国的海上出事(黄海、东海、南海 )
国际舆论进一步恶化
贸易争端
俄罗斯动向不明
2011年中国外交的动向
控制中美关系:
控制热点:朝鲜半岛
经济外交:金砖国家中国峰会、G20法国峰会
稳定周边:
在多边议题上积极主动:
中国外交未来的挑战
内部问题和政治背景进一步复杂化
国际责任论与国际舆论压力
对中国迅速发展的不适应和战略疑虑
中国国家利益超出国家边界,而保护海外利益的能力严重不足
热点问题与中国的利益
气候等问题与对中国的软遏制
中国外交的未来动向
在全力推进国家现代化的过程中,在外交问题上加强内部协调
妥善应对国际责任压力:变压力为机遇
推进公共外交,建设软力量,化解战略疑虑,并提升中华文化的价值和影响力
争取国际话语权(政治、经济、文化)
在低调高速发展军力的基础上,坚定捍卫国家核心利益和海外利益
结束语
     我们将继续发扬光荣传统,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国家安全
十七大报告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国际形势总体稳定”。
“世界仍然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南北差距拉大,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
一 国家安全的内涵
1、国家安全
对国家安全的理解和概括,一般是指作为政治权力组织的国家机器所建立的社会制度的生存与发展的保障。它包括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相关的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家机关的安全。
广义的国家安全包括国防、外交、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隐蔽战线等方面,狭义的国家安全仅指隐蔽战线安全。
目前,已普遍将国家安全区分为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两大类
2、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比较
(1)内涵不同:传统安全威胁主要是指指一些传统意义上的高政治安全问题,是国家面临的军事威胁及威胁国际安全的军事因素。非传统安全威胁是相对传统安全威胁因素而言的,指人类社会过去没有遇到或很少见过的不很突出的安全威胁,是除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以外的其他对主权国家及人类整体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
(2)外延不同:传统安全威胁按照威胁程度的大小,可以划分为军备竞赛、军事威慑和战争三类。战争又有世界大战、全面战争与局部战争,国际战争与国内战争,常规战争与核战争,等等;按照所威胁的对象,可以划分为国防问题、领土纠纷、主权问题、国家之间的军事态势问题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主要包括:经济安全、金融安全、人口爆炸、生态环境安全、信息安全、资源安全、恐怖主义、武器扩散、疾病蔓延、跨国犯罪、走私贩毒排法移民、海盗、洗钱等。
(3)特点不同:首先,来源和行为主体不同:传统安全问题中的行为主体和来源相对比较明确,一般都是来自主权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与纷争,主要是国家和政府行为的结果。非传统安全问题的行为主体和渊源则更具多样性,许多非传统安全威胁都不是国家行为直接造成的,而是各类非国家行为体活动的结果。如恐怖主义就是由许多个人、组织或集团等所为。
  其次,表现形式不同:非传统安全问题比传统安全问题具有更强的社会性、跨国性和全球性。非传统安全问题不仅是某个国家存在的个别问题,而且是关系到其他国家或整个人类利益的问题;不仅是对某个国家构成安全威胁,而且可能对别国的国家安全不同程度地造成危害。因为非传统安全问题同特殊社会群体的个人行为直接相关,而随着人类社会交往和联系的日益发展,特定人群活动范围在不断地扩大。这样非传统安全问题就很容易超越国家之间的各种政治、地理、文化界限,从一个国家和地区向其他国家和地区蔓延,使这些问题在世界范围内繁衍、嬗变和扩散,使个别国家的问题演变成全球性的问题。
  再次,侵害客体不同:传统安全带来的威胁主要关系到民族、国家与政权的生死存亡;而非传统安全问题带来的威胁主要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
(4)凸显的背景不同
首先,政治背景不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日益突出是在冷战的结束和两极对抗格局终结的背景下发生的。两极军事对峙格局消失使国际社会遭受全面军事对抗和整体毁灭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使世界大战的阴影远遁,但是,过去被两极对抗所掩盖的种种矛盾在冷战后迅速露出水面,其中相当一部分就是非传统安全问题,如环境污染、恐怖主义、和流行甚广的SARS等。 传统安全威胁是在国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初期以及冷战时期成为突出问题的。
  其次,经济背景不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凸现是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条件下产生的,经济全球化对整个世界的效应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经济全球化的确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进而给世界各国都带来好处,并可以使各国从世界的共同进步中获得更多的补偿,解决个别国家无法*自身努力而解决的问题 ,但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也扩大了世界性的不平等和贫富差距扩大,增加世界各国发展的脆弱性,以及引发一些国家内部的危机和动乱,促使了一些犯罪活动的国际化与恐怖主义的全球网络化等全球性问题。传统安全威胁的突出是在工业文明的兴起和发展初期以及经济全球化起步时期显现的。
(5)解决的思路、方法和途径不同
首先,解决问题的安全观不同:与解决传统安全威胁相适应的是一种旧安全观。旧安全观往往以国家为单位来划分敌友界限,合作成员国相互间常以结盟等方式搞集体防卫或集团安全,注重以威慑、遏制等手段来制约潜在对手。这种安全观经常以牺牲他国的安全利益来实现部分国家自身的安全,具有很强的排他性。新安全观是在解决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过程中产生的,它淡化排他性的安全合作,强化共同安全,通过加强国家间的对话与协作,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观念,建立防范和解决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国际安全新体系。
  再次,解决问题的手段和途径的侧重点不同:比起解决传统安全威胁,解决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手段更强调其综合性,国家间更强调其合作性。非传统安全威胁涵盖领域比传统安全威胁更广泛,不能再以单一军事手段或以军事手段为主的手段,而需要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外交、法律、科技等手段加以应对。国际社会应根据实际需要,必须从共同安全出发,积极对话,采取形式多样的合作方式,切实推进和发展安全合作。
二、冷战后全球的安全现实
1994年卢旺达种族灭绝大屠杀一百万人
1995年日本“奥姆真理教”施放沙林毒气惨案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1998年中国遭遇历史上罕见特大洪灾
1999年科索沃危机引发科索沃战争
2000年世界艾滋病蔓延严重
2001年 “9.11事件”
2002年英国疯牛病造成普遍的恐慌
2003年伊拉克战争
2004年禽流感蔓延
2005年伦敦发生多起爆炸
2006年不稳定的核不扩散体系面临瓦解的危险
2007年俄罗斯与美国矛盾日趋尖锐
2008年俄罗斯与格鲁吉亚发生战争
2008年金融危机拖累全球
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在全球蔓延
2009年索马里海盗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我国的观点
《2008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
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围绕战略资源、战略要地和战略主导权的争夺加剧,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地区动荡扩散,热点问题增多,局部冲突和战争此起彼伏。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影响加深,世界经济发展中的能源、粮食等问题严峻,深层次矛盾凸显,经济风险的联动性、系统性、全球性特点明显。恐怖主义、环境灾难、气候变化、严重疫病、跨国犯罪、海盗等问题日益突出。
和平发展阶段的中国国家安全的国家安全战略思想:
“中国依据发展与安全相统一的安全战略思想,对内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外积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谋求国家综合安全和世界持久和平;统筹发展与安全、内部安全与外部安全、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维护国家发展利益,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构建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促进与其他国家的共同安全。”
和平发展阶段的中国国家安全的基本目标:
保证中华民族整体的生存和发展权利不受任何重大损害,保证中国国内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政治现代化过程不受大的干扰,保证中国国家的领土完整、边界主权及基本尊严不受外部势力的侵犯
三、国家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一)国家传统安全面对的挑战
960 万平方公里的陆地,300 万平方公里的海洋
2.2万公里陆地边界,1.8万公里海岸基线
14个直接接壤的邻国, 6个隔海相望的邻国
现在主要挑战来自何方???
1. 台湾问题:国家安全的最大挑战
2.周边安全:国家安全的前沿与关键领域
(二)国家非传统安全面对的挑战
关注非传统安全的原因:
传统的安全观已不能解释全球化背景下的安全问题
一些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破坏性甚至比传统安全问题还要大。
非传统安全问题和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
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环境安全、信息安全、公共卫生安全、人口安全和民族分裂主义。

(三)构筑综合体系,积极应对国家安全面临的挑战
1、推行睦邻友好政策,营造稳定的周边环境
2、处理好大国关系,加强大国间的合作
3、构建安全机制,推进多边安全合作
4、综合运用各种手段,确保国家安全
结  束  语
     以国防为主导的传统安全仍然是国家安全的支柱;以经济为中心的非传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必须坚守的精神阵地。
      
 
 
 
 
 
 
 
 
 
 
 
 
 
 
 
 
 
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与两会精神学习
第一部分当前经济形势分析
1、我国经济的运行情况
2009,最困难的一年;2010,最复杂的一年;2011,“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做好经济工作的有利条件,当前突出矛盾与问题)
一、2009-2010年的中国经济
2009年是最困难的一年
2009年,任务非常明确——应对危机的冲击,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2010年的困难程度不如2009年,但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是最复杂的一年。
2010年我国经济企稳回升,为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奠定了基础。
二、做好经济工作的有利条件
1.我国经济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
2.“十一五”为“十二五”奠定了良好基础
3.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4.出口将保持增长
5.十六大以来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当前突出矛盾和问题
1、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
2、宏观经济面临复杂形势
3、“两难”问题增多
4、世界经济的新特点
2011年,我们的总体经济环境在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如不出现重大特殊事件,估计2011年GDP增长速度将保持在10%左右。但是,“两会”制定的“十二五”平均增长速度是7%,近年来首次跌破8%,这个内容将在两会精神传达中讲授。
2、如何开好局起好步
一、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
1、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2、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二、稳定物价,管理好通胀预期
采取综合措施抑制物价上涨
1、大力发展生产,保障供给,争取实现供需平衡
2、将强政府对市场价格的有效监管
3、管理好通胀预期
三、大力发展农业,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
农业脆弱,导致物价上涨压力很大
21世纪以来的三次价格上涨
四、处理好保增长、调结构、控通胀的关系
1、保增长是经济工作的根本要求
2、调结构式保增长的保障
3、控通胀是宏观调控最紧迫的任务
五、全面推进改革,加强顶层设计
改革是经济稳定增长的根本动力
“十一五”时期,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六、改善民生,扎扎实实办几件实事
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在于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011年是承前启后的一年。“承前”,继续应对金融危机,一些不利因素还要进一步克服;“启后”,今后经济发展不仅要考量增速,还要调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走科学发展之路。

3、几个热点问题的分析
热点问题:
1、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
2、建设保障性住房与抑制房价
3、收入分配改革
4、如何看待就业

一、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
1、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
2、消费是推动经济增长可持续的动力
3、投资是拉动经济的主要力量
4、出口直接受世界经济环境的影响,波动幅度较大
二、建设保障性住房与抑制房价
涉及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措施
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抑制投机
三、收入分配改革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尚不完善,是内需不足的重要原因)
减轻居民的税负
不同的阶层、不同的人群需要不同的收入增长机制
四、如何看待就业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改善
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面临青年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三碰头”局面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
1、优化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结构(消费、投资、出口)
2、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抑制投机
3、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4、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第二部分“两会”精神
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
2011年3月3日至13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
审议通过政协会议议程、听取政协工作报告、听取政协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
2011年3月5日至14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
七项议程:
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审查和批准“十二五”规划纲要
审查和批准计划报告、审查和批准预算报告
听取和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
听取和审议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听取和审议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一、“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回顾
1、这五年,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显著提高。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国民经济迈上新的台阶。
2、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年均增长11.2%,财政收入从3.16万亿元增加到8.31万亿元。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前沿科技实现重大突破。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3、这五年,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全面进步。城镇新增就业5771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450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9.7%和8.9%;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4、这些辉煌成就,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展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极大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必将激励我们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奋勇前进。
五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毫不放松地做好“三农”工作,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
(三)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四)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内在活力。
(五)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五年来,我们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全面完成了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
1、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
      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与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服务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没有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2、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主要是:
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物价上涨压力加大,部分城市房价涨幅过高;违法征地拆迁等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多;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一些领域腐败现象严重。我们一定要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加快解决这些问题,让人民满意。
二、“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1、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我们编制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交大会审议。
2、我们要推动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在明显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年均增长7%。按2010年价格计算,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55万亿元。
三、2011年的工作
1、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完成“十二五”各项目标任务至关重要。过去一年,我们的各项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3%,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3%,城镇新增就业1168万人,国际收支状况有所改善。这为做好今年的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2、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
3、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落实中央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
4、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深入落实《宗教事务条例》,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中的积极作用。
5、继续加强侨务工作,维护海外侨胞、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他们在促进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中的独特作用。
6、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着眼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不断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
7、建设现代化武装警察力量,增强执勤、处置突发事件和反恐维稳能力。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一)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二)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
(三)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四)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五)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六)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
(七)大力发展文化建设
(八)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九)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十)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十一)规范公务用车配备管理并积极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1、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全力支持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2、我们将坚持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和各项政策。继续推进两岸协商,积极落实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加强产业合作,加快新兴产业、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合作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大陆企业赴台投资。
3、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在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中发挥先行先试作用。深入开展两岸社会各界交流,积极拓展两岸文化教育合作。
4、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共同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良好局面。
5、我们要保持与主要大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
6、深化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7、增进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好合作关系。
8、积极开展多边外交。
9、中国政府和人民愿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应对风险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新贡献!
第二章、两会十大热词 关注度最高
1、收入:国务院讨论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薪酬起征点,之后将报全国人大批准。这使得个税起征点的提高,成为两会关于收入热点话题中的热点。
2、住房:住房问题,年年都是焦点,今年也不例外。除了与往年一样关注打击房地产投机外,很多网友更加关注保障房建设,以及如何公平透明分配。
3、物价:“豆你玩”“蒜你狠”“糖高宗”“棉花掌”等一批“热词”,频频被网友提及,大家呼吁国家拿出强有力的措施稳定物价。
4、教育:2010年被誉为我国教育改革“元年”,各地正在积极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改成为2011年两会的热点议题之一。
5、医疗:“十二五”将进一步解决就医难题。面对医改,参加全国“两会”的广大代表委员必将集思广益,相关议案提案将备受关注。
6、就业:在就业压力大的背景下,公平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提高招聘的公开透明度?网友期待委员代表们能有好的建言。
7、食品安全:“可燃面条”最近引起大家议论。虽然专家出面解释,面条是否可燃,并不能说明里面添加了不该添加的东西。但该事件还是引起了很多网友对食品安全的紧张。
8、反腐:两会前,铁道部原部长刘志军落马的消息引起网民关注。如何更好地从体制上杜绝腐败的温床,建立健全预防腐败的制度,是各方关注的热点。
9、环境:我们喝的水,干不干净?呼吸的空气,新不新鲜?身边环境质量究竟怎样,这些关系到我们当下的生存,关系到未来子孙后代健康及发展,当然成为热点。
10、交通: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城市通病,不但大城市有,不少中型城市也开始出现。“十二五”期间,如何解决交通出行难,构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

 第三章“十二五”规划纲要( 规划建议解读)
一、深刻理解“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主题、主线
指导思想(灵魂和根本要求):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主题(本质要求):科学发展
主线(中心任务和核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1.现实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2.国际国内环境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3.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推动科学发展
4.科学发展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必然要求
三、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1.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
2.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挑战
3.应对复杂敏感国际关系的挑战
4.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竞争的挑战
5.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的挑战
四、“十二五”时期的五大宏伟目标
1.经济发展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就业持续增加
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
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2.结构调整目标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3.人民生活目标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
4.社会建设目标
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5.改革开放目标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五、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
1.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
2.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
3.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改造提升制造业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发展服务业
◆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
◆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发展海洋经济
4.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完善城市布局
加强城镇化管理
预防和治理“城市病”
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5.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
◆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六、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主要任务
1.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2.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就业是民生之本
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水平
3.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
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
七、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主要任务
1.以更大的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  主要任务: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行政、财税、金融、资源性产品价格、要素市场和社会事业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  主要任务: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文化体制改革
2.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出口为主 进出口并重
吸引外资为重                   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
注重数量                  注重质量
重要任务:
1、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2、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3、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
八、“十二五”就业会不会更容易
①“十二五”时期给大学生就业创造机遇
1、国民经济平稳快速持续增长带来更加宽广的就业前景
2、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
3、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推进拓展了大学生就业空间
4、教育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化将会减少结构性失业现象
5、就业指导政策和就业服务网络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便利
6、逐渐完善的法律法规为大学生就业保驾护航
②困难和挑战依然很多
1、劳动力供求总量上的矛盾会增加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压力
2、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之间的矛盾
3、就业意愿和个人素质与市场需求不对称问题愈加突出
4、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有待提高

③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1、认清经济形势,增强就业信心
2、提高职业素养,增强竞争能力
3、改变传统观念,端正就业态度:到祖国需要的地方体现价值
4、扩大就业渠道,多方挖掘信息
5、改变求职思路,多元化就业
最后,让我们以温总理的报告来结束今天的课程:
回顾过去,我们创造了不平凡的光辉业绩;展望未来,我们对国家的锦绣前程充满信心!
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勇敢面对各种挑战,开拓进取,团结奋斗,扎实工作,努力实现“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增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
第一部分从世界范围看民族问题
一、民族
1.什么是民族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国外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中国学术界理解也不尽一致。但一般认为,民族是“人民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辞海》1999年版)。
    民族属于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历史范畴,不是在人类社会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当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才产生的。同样,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一定的历史时期,民族就会消亡。
在西方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在不同时期含义不同,分别具有“血缘”、“地域”、“王权”的内容。
2.世界上的民族划分
    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世界约有2,000个大小不同的民族,人口在一亿以上的有7个(汉族、印度斯坦、美利坚、俄罗斯、孟加拉、大和、巴西等民族),约占全球总人口的42%以上;人口在5,000万~1亿的有9个(德意志、比哈尔、意大利、爪哇、墨西哥、泰卢固、英吉利、朝鲜族等民族),约占全球人口的12.5%。 
二、民族问题
    《辞海》1999年版定义:民族问题是各民族在交往中由于人文差异和经济社会发展差别产生的关系问题。在阶级社会中,民族问题集中反映出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社会实质。在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集中表现为各民族在共同发展、实现充分平等、共同繁荣过程中的利益矛盾,基本上属于各民族人民之间的关系问题。
    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的有关论述,认为民族问题既指民族之间的问题,也包含民族内部的问题。在当今国际关系领域主要从前者意义上使用该概念。而在国内问题上,仍常使用后者意义上的这一概念,例如中国要使“东西部民族共同发展”等。
民族问题的产生有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两个方面 。
民族问题的特点:长期性、重要性、阶段性、复杂性、敏感性、世界性
1.民族问题的发展类型
(1)以分离主义为特征的民族问题
(2)以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为指导的具有强烈宗教色彩的民族问题
(3)以大民族主义和泛民族主义为代表的民族问题
(4)以种族为核心的民族问题
(5)以部族主义为标志的民族问题
2.民族问题产生的背景
(1)东西方冷战的结束导致二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走向崩溃,为民族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提供了契机。
(2)现有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不断诱发和滋生着各种民族问题。
(3)民族国家在民族政策上的偏差和失误成为当今民族问题激化的重要诱因。
3.民族问题对世界的影响
(1)民族问题不断发展和加剧,危及国家的稳定甚至主权和领土的完整
(2)民族问题造成战争不断,加剧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局势动荡和紧张
(3)民族问题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干涉他国内政的重要借口
第二部分中国的民族和民族问题
一、中国的民族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用来表达类似「民族」概念的语词,为数不下数十种,既有「民」、「族」、「种」、「部」、「类」等单音词,也有「民人」、「种人」、「民群」、「民种」、「部族」、「部人」、「族类」等双音词,独独未见「民」「族」二字连缀并用成词者。
       学术界普遍认为:作为中国现代学术上频繁出现的“民族”术语和概念根源于西方。
       直到二十世纪初,通过梁启超等人的介绍,“民”、“族”才作为一个词出现在中国的社会文本中。
       进入20世纪,我国开始大量使用“民族”以及与民族有关的词语(如“中华民族”、“中国民族”、“民族主义”、“民族运动”等),也开始出现专门研究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文章、书籍。
【56个民族的民族名称歌】
        汉满傈僳景颇壮       高山普米锡伯藏
      毛南布依维吾尔       仡佬仫佬蒙古羌
      乌孜别克俄罗斯       保安独龙京东乡
      哈尼彝苗鄂伦春       裕固朝鲜傣阿昌
      鄂温克水德昂怒       基诺赫哲土布朗
      塔塔尔白回土家       达斡尔畲篱落巴
      拉祜纳西塔吉克       哈萨克佤瑶撒拉
          我国民族五十六       柯尔克孜侗门巴
二、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
      我国历史上尽管出现过短暂割据和局部分裂,也有过内部战争,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长期的历史发展,我国各民族实际上已形成“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内在联系。
1.民族大团结的历史,是各民族血肉相连的历史
2.民族大团结的历史,是各民族并肩御侮的斗争史
3.民族大团结的历史,是各民族同舟共济的发展史
三、建国后的民族政策
    新中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政治社会地位,一个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时代由此开启。
     新中国之所以能够正确解决民族问题,关键在于我们党根据中国国情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实行了一系列维护和发展各民族根本利益的民族政策。
1.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
2.坚持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3.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
4.积极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文化事业
四、民族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胡锦涛主席在国务院第五次民族团结表彰大会上讲到:
      回首60年,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历程波澜壮阔。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始终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民族工作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为核心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引导我国各民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创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重新确立了我国民族工作的正确方向,把民族工作重心转向为经济建设服务,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开辟了历史新时期我国各民族蓬勃发展的崭新局面,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改革开放进程中迈出了崭新步伐。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化和发展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制定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有力维护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把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全面推向了21世纪。
       党的十六大以来,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党中央确立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强调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作出一系列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大部署,我国各族人民大团结不断巩固和发展,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1.民族自治地方普遍建立,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2.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实现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3.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口素质显著提高
第三部分新时期中国民族问题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一、挑    战
1.新疆问题
2.西藏问题
二、对新疆7.5事件的内幕揭示
7月5日发生在新疆乌鲁木齐的“7·5”事件
不是民族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而是一热比娅为首的境内外“三股势力”精心策划和组织的一起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
三、我们的应对之策
“三个离不开”:
1990年,江泽民在新疆视察时指出:“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在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的新型关系,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
“四个不动摇”:(胡锦涛)
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
必须坚持党的民族政策不动摇;
必须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动摇;
必须坚持维护祖国统一不动摇。
1.居安思危,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警惕性。
2.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3.切实加强对外宣传。
4.稳定是福,动乱是祸。
5.青年大学生要切实维护民族团结。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