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第一讲:俄罗斯文学与文化概说

来源: 2017-05-18 19:50

 

第一讲:俄罗斯文学与文化概说

一. 厚重的历史文化语境

1.地缘文化:

   地域辽阔,地跨欧亚两洲(亚洲的西方,欧洲的东方)

   多民族文化(156个民族)

是西方文化与东方 封建传统文化相碰撞、平衡的产物

988年受洗,东正教成为国教)

(莫斯科:“第三罗马”)

2.民族心理,文化情节:与大自然,与人的和谐,放纵

    (无政府主义:巴恩波,克鲁泡特金

         绝对的极端,无“中庸”之道)

   (非实用主义:精神理想

      表现:崇尚精神乌托邦:个体拯救,拯救全人类对宗教信仰坚定守卫)

 

(实用主义:法国加缪 用小说纠正现实)

(普希金《致恰达耶夫》确立了俄罗斯文学的基本品格,是理想主义的源头{大国沙文主义})

 

.文化发展道路

1000多年文化史 同时充满灾难与流血,政权专制,战争,动乱 

13C基辅 罗斯沦陷,开始蒙古鞑靼人两个世纪的专制统治“亚细亚文明”

14C出现文字

15C末中央集权结束(1480全俄统一)

 

.“四次碰撞”

1st

18C初,彼得一世(罗曼诺夫王朝杰出沙皇)改革,学习造船、冶金等,与西方文明相接触

     彼得堡成为商业、文化中心

     “拿来主义”(俄罗斯文化西方化)

{斯达夫主义 :村社,集体——爱国派

 西方主义:民主,个体——西方自由派}

2nd

19C 1812年俄法战争 俄国胜利

精神文化领域 巨大变革

普希金的出现

3rd

19C20C之交   白银世纪

俄罗斯语西方文化双向交流

(存在主义,误导、芭蕾、歌剧)

现代主义文学运动,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

1917年十月革命后 文化清洗 被迫离开俄罗斯

1991  苏维埃时期:封闭,一元,固步自封

斯大林1937政治清洗,将文化逼上绝路

1953年解冻文学  赫鲁晓夫 修正主义(俄国铁幕裂缝)

(西方:雷马克,布诺伊德主义,不同政见者运动,知识分子被压抑,有一定的言论自由

4th 

 1985戈尔巴乔夫  新思维公开信  颠覆社会主义

 

六世纪中世纪文化

12C 第一次觉醒《伊戈尔远征记》

   (中世纪四大史诗:法国《罗兰之歌》,西班牙《熙德之歌》德国《尼布伦哥之歌》)

13——17C文艺复兴时期  荒芜,多编年史,伪经,赞歌

   从英法学习  世俗文学,但没有  大文学

18C 彼得一世改革:古典主义文学运动

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戏剧,小说,讽刺剧

西欧文学思潮体现  “盗窃文学”没有独立品格

70S启蒙色彩

80,90S伤感运动

  浪漫主义

19C普希金  (1799——1835)“全才”,完成了俄罗斯之后的100多年历史进程

民族特色的文字,使俄罗斯文学与西方文学并驾齐驱

(批判现实主义:司汤达《红与黑》)

40——60S 变化

  果戈理《死魂灵》(超越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巴尔扎克)

50S

屠格涅夫  翻译俄国作品,在西方传播

(《初恋》《贵族之家》)

80S 批判性高峰

  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

 

20C欧美文学

大量思想家,哲学家,象征主义文学家

文学代继更替

 

诺贝尔文学奖

1933  蒲宁

1958  帕斯捷尔纳克

1970 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

1974 索尔仁尼琴

1987约瑟夫·布罗茨基【美】

 

俄罗斯文化特征:苦难的续写

基本精神,要义:宗教

 (羞涩的贞节感,伦理感,人性感……美好崇高理想,道德,精神,文化追求)

宗教性体现:1.土地,大地,自然意识,母性情结“多神教”,大自然的歌声

                        2.苦难意识(精神苦难,永恒的,人如何摆脱精神苦难走向灵魂的永生;对人的净化)

                        3.道德意识

                        4.使命意识

弥撒意识:道德自救,救他,救世


第二讲:普希金

17991837

多情的种子,对自由追求一以贯之

讴歌自由、爱情、两性,反对专制、古典主义理性,认为爱心高于一切

 

俄罗斯文学没能成就世界文学的原因

1. 俄罗斯文学19世纪前无地位,无独立品格,停留在盗窃西方文化的阶段

2. 普遍多诗人,其诗歌韵律节奏难以翻译

3. 倡导“全人类性”,充满对人类、民族、未来和谐幸福的向往,与欧洲整个叛逆、批判氛围相悖

 

普希金创作的条件

1. 18世纪古典主义、感伤主义后 浪漫主义运动中崛起

2. 浪漫主义特征:对现实的不满(充满对未来社会的遐想)

 

成就

800多首诗歌,12首叙事长诗,1部诗体小说

1部长篇小说

6部中短篇小说

戏剧

童话长诗

 

创作的四个基本要素(完整统一,紧密相连):

爱情,友谊,自由,道义(伦理)

 

如《致凯恩》1825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启示

文学应为人性健全服务

人与人关系的美好要从自己做起

社会要为人与人的理解与和谐尽其所能

 

代表作:

《叶甫盖尼·奥涅金》

338段,5571行,14行诗形式,创造了“奥涅金诗格”

人物:奥涅金,达齐雅娜,连斯基

 

创造了俄国第一个“多余人”形象:对社会多余,对自己的人生经历、未来多余

 

历史意义

1. 欧洲第一部现实主义社会小说,真实再现了贵族男女生活(俄国青年生命道路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塑造了 典型的环境(意义同 司汤达的《红与黑》)

A. 孤独,看透一切的,绝望的,对万事淡漠的贵族青年:社会悲剧

时代命题:为什么会有奥涅金一样的多余人——因为当时社会的生活礼仪等未能创造实现理想的环境

不苟同于社会现实,与本阶层格格不入,民族民主意识提高,有结束农奴专制的理想

B. 达吉雅娜 与农奴联系密切,对乡村生活和自然热爱,是有自尊、亲近自然是“当代俄罗斯女性的理想”

2. 批判性原则:批判了上流社会对青年心灵的腐蚀

3. 乡村文化与都市文化的差异(民族文化根基):都市文化是远离自然与劳动人民的腐朽的文化

4. 男性与女性文化的差异:男性文化是 脱离人民、故土、自然、宗教的文化,女性是融合贵族与民族的向心文化

5. 奠定了俄罗斯文化的社会性、批判性(对贵族文化的 反思)、百科性(展现俄国文化形态、艺术形式的独特性); 抒情主人公既是叙事人又是参与者;人物性格复杂性、多样性(普希金第一个成为 生活的诗人)


第三讲:果戈理

18091852

乌克兰人,贵族地主出身

 

历史地位:

1.  俄国苦难意识、黑暗意识的确立者

       (普希金是未来诗人,歌颂和谐,美,阳光,崇高理想; 果戈理 则揭示人性、社会黑暗面,来表现不和谐,证实揭露抗争和生活中的丑恶——一对人的爱为前提)

2. 俄罗斯文学、文化、宗教、道德意识的确立者

探索道德真理(他说 比起文学家,我更宁愿别人把我当做 东正教徒 和一个人

宗教文化成为日常生活重要原则和元素

宗教于人的作用: 缓解社会矛盾,人道德的自我更新

俄国核心价值观:博爱,自我完善,道德

(西欧宗教:张扬个性,面向未来、理智;俄罗斯宗教:牺牲个性,为民族精神服务,崇尚皇权,面向传统,本质)

3. 弥赛亚意识(民族自救,拯救世界)的确立者

艺术应为人注入 安抚而非 仇视,与生活和解,对生活修正

参与社会人性的改造:拯救 个体灵魂,民族自救,(俄国有伟人般的体魄,不少人的灵魂是僵死的); 没有经历西欧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更有责任和能力拯救世界)

 

 

 

具体创作:

1. 《狂人日记》: 狂人 波普里欣:被人侮辱损害,爱的失落,地位卑下,穷困,渴望捍卫人格自尊,将自己幻想成西班牙国王

2. 《外套》: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巴士马奇金(小人物):麻木、无个性、精神匮乏;对小人物同情,不平等社会的愤懑,社会批判,精神世界贫乏,心灵世界苍白,愚昧

民族心理劣根性

3. 《钦差大臣》:赫列斯达科夫

4. 《死魂灵》(叙事长诗):乞乞科夫,马尼洛夫(诱惑),科罗布契加,罗士特里奥夫,棱巴凯维奇,泼留希金(吝啬鬼)

 

 

共同点:

1. 聚焦于小人物悲苦的人生境遇,对社会不平等的愤懑

2. 反映俄罗斯社会文化异化,人格自尊失落

3. 小人物性格、人格缺陷(开放式结局,未提供任何解决方案)

4. 荒诞性

 

《死魂灵》寓意:

1. 俄罗斯民族心理图景,群丑图,需要文明启蒙,道德启蒙——精神启示

2. 每个人身上都有僵死的灵魂,(对人性的批判) 是健全灵魂的大敌

3. 俄罗斯贵族 非精英的缺陷,灵魂可觉醒可拯救(乘坐三角马车 载向美好希望未来)


第四讲:屠格涅夫

 

地位:1. 第一个有世界影响的俄罗斯作家,对欧洲、中国(巴金)、日本文学影响巨大

      2. 俄罗斯世界文学三巨头: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

      3. 其作品提供一部俄罗斯完整的艺术性编年史,反映了:30年代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哲学小组,60年代的民主运动,70年代的民粹派活动以及俄国人民在农奴制度下和改革后的苦难生活……

 

生平:18181883

1833秋,进入莫斯科大学,1年后转入彼得堡大学(俄罗斯民族传统)

18385月出国去柏林大学学习

1843年认识别林斯基(其早期的社会观点和文学观点在其影响下形成)

       《巴拉沙》现实主义倾向的长诗

1847 年 为《现代人》撰稿,发表了《猎人笔记》《食客》《村居一月》

1852 年 果戈理果实,发表悼念文章,被逮捕

50年代: 以贵族知识分子为主人公的中篇和长篇小说:《多余人日记》《僻静的角落》《雅科夫·帕新科夫》《罗亭》《阿霞》(车尔尼雪夫斯基写《幽会中的俄罗斯人》引起不满)《贵族之家》

(《现代人》负责人坚定站在民主阵营一边——1860正式提出断绝和杂志的撰稿关系)

1860后 《前夜》《父与子》;《幻影》《够了》(人生空虚的调子,对俄革命丧失信心|

1862后 定居国外,与都德,左拉,莫泊桑,福楼拜交往甚密,向西欧介绍俄国文学

60年代 《烟》,讽刺笔触打击俄国的反动贵族集团,打击侨居伦敦的俄国革命者

70年代 帮助民粹派  发表几部中篇小说《草原上的李尔王》《春潮》《普宁与巴布宁》;《处女地》(最后一部长篇小说)

18781882 远离国家 80余篇散文诗

 

特点:浪漫主义气质

文学精神:1. 柔弱而浪漫的文学气质(父弱母强,自小作女儿养)

          2. 独特的情感,经历和情爱观(终生未娶,情事不断,惧怕婚姻,“爱情无平等”)

          3.对社会理想的追求

          4.浓郁的俄罗斯风土乡情与法兰西的文学品质的结合统一

 

《猎人笔记》

首创 对农民精神道德面貌的高度评价

 

《贵族之家》

(拉夫列茨基,华尔华拉,丽莎)

客观表现贵族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已经终结

 

《父与子》

(巴扎洛夫——平民知识分子,民主主义阵营,唯物论者,自然科学工作者,否定精神,“虚无主义”——与人民关系密切,但又隔阂互不理解——世界观的矛盾【子】;尼古拉·基尔沙诺夫,巴维尔·基尔沙诺夫,阿尔卡狄——贵族代表)

家庭小说,代际冲突,社会小说,废除农奴制问题

 

 

贡献:

1. 向全世界全面介绍深刻的俄罗斯贵族文化,成为文学基本题材之一(作品文化背景)

   内涵:A. 俄贵族庄园(而非贵族都市文化)是先进思想发源地,安逸、智慧、诗意——典型作品《贵族之家》——承自 普希金——由托尔斯泰发展

         B.贵族知识分子形象(辩证地揭示其局限性,并导致其衰败)

         C.杰出少女形象的塑造(认为贵族女性文化高于男性文化)

         特点:a. 爱情理想具有浓厚社会性,眼界广阔,爱情&社会理想的一致性

               b.站在社会思想前列(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同情劳动人民)

              c.典型的俄罗斯民间文化 代表(庄园贵族文化,农村民俗生活回归)

               d.在精神上强于男性,在作品中以男衬女(中篇《阿霞》《初恋》)

        D. 独特的心理主义(由莱蒙托夫奠定):细化的心理描写,塑造两种心理类型:堂吉诃德,哈姆雷特……以此展示人类心理——以行动展示,不直接描写(“隐秘的心理主义”)

        E. 诗意化的浪漫主义抒情

          主要内容:对大自然(使其人化,移情);人类心理(诗意化心理)

 


第五讲:陀思妥耶夫斯基 “灵魂小说”

 

u 1821~1881

19世纪 俄国及世界文学大师

20世纪欧美文学源头之一

新型小说样式的奠基者

(在他之前有社会心理小说:揭示人与社会关系,反应人的心理状态,受制于社会的限制性,代表人物:屠格涅夫)

(灵魂小说则侧重人灵魂的复杂性:受制&自由:重在抛弃社会成分,对人自身存在的重视——通过日常生活 反应人的生存本质——社会对人负责,而人也要对社会的不完美负责)

(走在批判现实主义之前)

 

 

 

u 他人眼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屠格涅夫:“他是我所见到的最激烈的基督徒。”

尼采:“他是我可以求教的唯一道德心理学家。”

高尔基:“两个最伟大的天才,他们以其天才的力量震动了世界。”

鲁迅:“人类灵魂的伟大的拷问者。”

 

 

不朽的原因:

自身、民族、全人类的苦难于一身

1.  受侮辱、受损害的小人物表现无尽得爱和同情

2. 为自我精神与外界冲突,产生异化的焦灼人类而不安

3. 为人类社会中潜藏的罪孽而忧心忡忡,为芸芸众生的精神新生呕心沥血

4. 为处在东西方夹缝中的俄罗斯寻求精神出路,在为全人类的精神拯救寻求良方

 

一. 生平

1821年出生落寞贵族,父亲为平民医院医生

30s 莫斯科、彼得堡军事工程学院求学

40s 开始文学创作,沉醉于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1846 《穷人》一举成名

1849 因反对沙皇专制,参加秘密活动被捕12.22.被判死刑,后改为4年苦役5年流放

1857 回复贵族身份,被允准写作

1859回到彼得堡

60s 专事文学创作,成为彼得堡文学生活中心

三巨著:《罪与罚》1866; 《白痴》1868; 《卡拉马佐夫兄弟》1880

1881病故

 

二. 独特人格与宗教思想形成的缘由

(一) 独特的成长和生存环境

1. 幼时、青年、死刑判决、苦役流放、国外生活

A. 环境悲惨:贫民医院,坟场,弃婴所,疯人院:接触 穷人,被社会抛弃的受侮辱的人们,看到 悲惨、贫穷、不幸、死亡、疾病——对下层苦难人民深刻同情

B. 疾病:癫痫,早年失去双亲,中年丧失儿女

C. 9岁时遭遇狼,被农民拯救,感到温暖(从愚昧粗鲁没有文化的老农身上感到了“纤细的女性情感”,人的感受)——人道主义种子——将拯救俄罗斯的希望寄托于农民

2. 朴素的人到主义思想:对穷人与生俱来的同情,农民的伟大与神圣

3. 伴随他一生的精神疾患:家族癫痫,酗酒

(二) 宗教:强烈的东正教思想

旧约《约伯记》, 生与死, 瞬间与永恒

 幼时母亲用圣经教其认字,影响一生

 1849年接受死刑判决所感受到: 回顾28年人生,对生命留恋、发誓会对伤害过的人做一切好事,遥望教堂穹顶、感到 生命与上帝教诲结合在一起,灵魂会融入金色的教堂内)

——对基督的爱,对生命无限留恋,思索生的价值与意义

(三) 思想演进历程:空想社会主义——根基主义——弥赛亚主义

1. 16岁活的无聊混乱,认为“活着没有希望是悲哀的,向前看生活却也是黑暗的”认为苦役是上帝给他的考验,陷入生活的密境

经过9年苦役,通过苦难途摆脱,过程中认识了有人格的革命者和无辜农民,思想到了另一个天地

2. 1857年 沙皇颁布了改善农奴生活的法令,陀 办报纸《时报》,讨论俄国未来的社会出路——以农民为根基——文化传统的载体(东正教传统&村舍生活方式)——渴望 沙皇&贵族地主&农民和谐一致

3. 1861年躲债,在欧洲多国体验了资产阶级社会中的生活,看到人类灵魂的丑恶,人被现实丑恶裹挟——将俄国放在整个欧洲土地上看待——弥赛亚主义,救世,人类社会一体,仅凭民族振兴不能拯救全人类精神——将民族、人类放在自己之前,认为俄国不能脱离人类文明的针灸,全人类性的实现有赖于俄罗斯民族性格和民族意识、使命感,承担解放全人类的责任

三. 宗教哲学思想的内涵

宗教的演变:

1. 古希腊罗马时期——人类儿童时期最伟大的文明——早年宗教与自然和谐

2. 中世纪——人性与神性对立,人在宗教崇拜中得到满足、安全与稳定——人失去自我,人性压抑——导致 对神的反叛,即为 文艺复兴的前奏(如 薄伽丘《十日谈》)

3. 文艺复兴时期——人人平等,和谐忍让,神的宗教成为爱的宗教——宗教失去了原始的神秘色彩

 

加之朴素的人道主义思想构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  批判与宽恕想结合的宗教思想

(一) 原罪说:人与生俱来的恶的本性

u 恶是人身上的深渊——自私源于人的意志,本能(生存,满足自己)——作恶的本能 随欲望的增加而成长(如:享乐、占有、情欲、赌博的欲望、虐待欲)

恶事非理性的现实的根植于人心的

u 社会的不良、人的堕落错不在社会,而是源于人的灵魂

恶的本能与理智对抗,理智是无力的

社会和人的改善需要对恶的约束

 

(二) 自由抉择说

u 人不得不屈从于恶——共识性,存在于生命的始终

u 人既能接受神性又能接受魔鬼性,需要人自行 自由抉择善恶——以上帝信仰为基础,克服心中的原罪,重回上帝的怀抱,摒弃魔鬼性,恢复天使性

u 人为所欲为的自由最终将导致专制——对普通人和统治者都应倡导基督之爱的自由——不是对宗教教义的恪守,而是对宗教爱的精神的承袭

 

(三) 赎罪自救说:用苦难、爱、美来净化自己

u 在陀的作品中,主人公没有正常的健康的——极端展现人性丑恶性和自然性——用可怕的现实“罪”让人心灵受到震撼,用“罚”唤起人的罪改意识

u 犯罪时需要自己执行——自我意识激起神的因素(人的良心审判、道德醒悟)

如《罪与罚》中 拉斯科尔尼科夫 饱受心灵煎熬和良心蔑视——最大的惩罚

u 拯救的方式——1. 苦难拯救(精神拯救);2. 用爱来宽恕、洗涤罪恶(世俗法庭是更深的泥潭,会导致人们心灵的逆反);3. 用美拯救世界(《白痴》中 维斯基公爵,充满神性的爱的美)

(四) 弥赛亚主义

u 西欧梵蒂冈天主教会:攫取世俗王国权力为核心

u 东正教:不觊觎权利,强调自我拯救与救世

在拯救全人类的历史使命中实现自我价值

直到今天日渐式微的俄罗斯 也仍旧有强烈的弥赛亚主义

(五) 基督人化的思想

怀疑基督其人,但坚信——期盼理念思想,即博爱(情感,道德思想)

在基督父爱下逃避现实

 

四. 文学创作

1. 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命题

《穷人》1845  《被侮辱被损害的》1861

社会底层受苦受难的民众,早期朴素人文主义思想,社会批判

2. 人性与人格的分裂命题

《同貌人》1846  《地下室手记》

人与生俱来分裂的灵魂 两重性

3. “灵魂小说”

《罪与罚》1866  《白痴》1868  《卡拉马佐夫兄弟》1880

最高意义上的现实是 意识现实,精神现实,思想现实

意识主义是对人灵魂现实的关注(欧美则 着重社会的压迫,腐蚀)

人的属性三个层次:a. 肉身:与动物相通(欲望、生存、繁衍……)

                  b. 心灵(情感):人的心灵较之动物更为丰富、细腻——人的存在状态

                  c. 精神——根本——人只能在极端人物和场景中才能深刻感受到精神的冲撞,对灵魂思考

五. 具体作品赏析

1. 《穷人》——书信体

  主人公: 马卡尔-杰武什金 40岁,善良真诚,将爱全部奉献给了瓦莲卡

          孤女 瓦莲卡 17岁时被强暴,被迫嫁给贵族地主

  第一人称——同情

  父女,兄妹之情 转变为 男女之情

 

 

2. 人性与人格分裂性命题

中篇小说《同貌人》(《双重人格》)

对上冲人格深层透视的第一部作品

戈里亚德金: 猥琐懦弱,生活态度严肃认真,心灵矛盾,痛苦郁积——人格分裂

受打击后出现两个 戈里亚德金——一个放肆卑鄙无耻,一个正直胆怯却向前者讨好——前者在斗争角逐中占上风

哲学思想: 显性&隐形人

社会面貌美好,内心黑暗猥琐

心里人格结构:A、 本我,肉体,本能

       B、 自我,AC调节提,既满足自我需要,又受超我监督

       C、 超我,理性道德规范

——人性真理如何抑止卑劣,张扬崇高

       人并非都是善良的,人性的不和谐,心灵丑恶是人类的共同大敌

       人性恶的本性是人类生存的历史的悲剧

 

  《地下室手记》

揭示一般人的生存状态,不仅仅是个性,解释心理发展规律

都市无知&精神文明的集聚地

总结40奶奶人僧经验,人应该释放压抑的自我,进行报复

社会地位低下——封闭闭锁

 

对潜意识的研究——对  弗洛伊德有影响

 

Ø 文学作品:A.社会事件、历史小说——认识价值

B道德作品

C. 哲理、精神心灵小说——普遍心理机制

 

3. 灵魂小说——表现意识、灵魂现实

直接进入心灵灵魂深处,打碎现实与人的外在现象

非普泛——在极端场景中思索人类灵魂“理念”

当人的最恶性占上风时,需要神性拯救——苦难,美,爱

《罪与罚》

拉斯科尔尼科夫 善良,家境窘迫,莫斯科大学学习法学,读西哲,接受尼采思想——人分为  超人(拿破仑,踏着人类血迹向前进)和虱子

想用实践检验自己是超人——杀死 高利贷老太婆及其无辜的妹妹

受尽良心的折磨

索尼娅——妓女,苦难的化身,内心纯洁,熔铸着最伟大的爱

苦难以爱为前提,用苦难去赎罪

“爱使他们复活,一个人从另一个人心田里得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爱。”

博爱思想,宽容,走向和谐,拯救俄国社会

——欧洲之路尼采哲学 走不通

俄国斯拉夫之路 在苦难中新生

罪与罚贯穿人的一生

相信内在的人性的力量

 

《白痴》用美拯救世界——宗教思想最集中的体现

梅斯金公爵,汇聚真理,美好精神的化身

“外形美引起人的欲望,吞噬人的光明,阻止上帝的靠近”

家族继承人,孤儿,癫痫病,精神美好,生理纯洁(不能结婚)

26岁前保持通信,是几顿的化身,广示爱于人间,发现俄国精神的价值,为祖国、人类做事

在四年瑞士休养生活后,返回俄国,受大自然美好河山的熏陶

开始了拯救:

罗戈仁:富商

娜斯塔西亚:妓女,托洛斯基的亲故

叶潘钦将军的小女儿:阿格拉雅

秘书:伊沃尔金

 

梅斯金 摒弃个人私欲,宽容善良,劝说叶潘钦一家,使  娜、阿 都爱上他

逐步陷入世俗情感的纠葛中——神性减弱,人性复苏,天使特征减弱,男人特征膨胀

——基督推出,染上世俗欲望的男人不能成为真正的美好的基督

 

结局:罗戈仁自杀,还杀了  娜斯塔西亚

 

《卡拉马佐夫兄弟》

费多尔·卡拉马佐夫:生活糜烂,放弃对上帝的信仰,丑恶的灵魂——被杀

德米特里: 长子,性格暴躁,曾信仰基督,后在信仰与不信仰间矛盾

伊凡:次子,接受现代丝线,是个自私的无神论者,批判世界的不合理,认为充满丑和恶,有朴素的人道主义,但逐渐怀疑,转为个人主义,否定上帝,崇尚西方哲学

阿廖沙:幼子,健康,爱的化身——以爱拯救世界,不满,想摆脱世俗、兄弟

佐西马长老“如果一个人真的行善,为上帝服务,他的灵魂将会不朽。”

斯迈尔加科夫:私生子

 

在佐西马长老死后,阿廖沙开始质疑上帝,为了 报复,他吃肉喝酒嫖妓,一个名叫格鲁森堪的妓女使之重新修道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现代文学的关系

1. 都市情结,描写都市人的异化,心灵意识,表现现代人心灵悲剧

2. 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生命价值和生命意识。异化孤独,特点:社会环境诗意化

3. 新的美学原则

A. 由审美走向审丑:主人公是罪犯、妓女、精神失常者、双重人格、精神分裂者

B. 新的叙事方式:排斥理性,崇尚直觉本能,潜意识(现代现实小说重逻辑)

C. 复调小说创立,非全知全能视角(多声部,杂语共生)

(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之前所有的小说都是独白语。)

 

 

第六讲 列夫·托尔斯泰

18281910 世界级艺术家,追求全人类价值的道德伦理家

  一. 世界性意义

俄国及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最终完成者,发展的巅峰

1. 创造了世界一流的艺术作品,无与伦比的史诗性长篇小说,卷帙浩繁,全景式巨作

2. 托尔斯泰主义

精神求索之路:为己——为人——为上帝(全人类)

始终在为人的幸福而奋斗,只是这种幸福的去向的内涵在变化

A. 50年代前,为了个人的幸福,生命幸福,寻找“绿棍”(功名利禄健康爱情等)

B. 5060年代,为了贵族地主与农民关系,寻找贵族阶级精神道德的出路(办学,企图离开贵族阶级)

C. 70年代末到1910年,宗法农民立场的确定和托尔斯泰主义形成(摆脱教会、教义束缚,寻求新的信仰,90年代末建立托尔斯泰主义)

 

二. 作品

1. 50年代自传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对自身精神世界的关注,表达崇高理想、憧憬为他人带来幸福、圣洁精神生活(“唯美主义理想”)

2. 《琉森》《三死》(哲学小说)

3. 《波利库什卡》:对农奴人格的赞美,发现他们的美,决心让这些人幸福

4. 《战争与和平》18661869

史诗性长篇:描绘了俄法战争(第一次卫国战争)与此间俄罗斯和平生活的全景;宏大的历史思考(生命与死亡、爱情与家庭、短暂和永恒的哲学思考、个体意志与集体意志);四大贵族生活变迁,600多个人物形象

解题:

“和平=世界”(世界更为深刻、宽泛,宏观与微观相连,不可分割,与战争的灾难相对立)

人物:

包尓库斯基公爵:安德烈(张扬,悔婚,死亡)——寄托托尔斯泰青年梦想,追求功名荣誉——第一次受伤后,体会到人的渺小——经过上流社会的改革,感到振奋——领悟 生死、爱恨、能为世人所作的事情的关系——成为博爱主义者;

Ø 结论: 人最重要的是要无愧于自己的人生和钟情的事业

玛莉亚

别竺豪夫伯爵:彼埃尔(私生子,文人气质)——青年时期荒唐岁月,但为人善良、内向——希望借由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改变俄国现状,赶超西欧——认为战争正义性与非正义性不重要——客观承认拿破仑的历史作用,加入共济会,提倡农奴改革——1812年俄法战争的惨败惊醒了改革的酣梦——参战,行刺拿破仑,被监禁,由一老农接触东正教思想——开始道德自我完善之旅——活着的博爱主义者;

罗斯托夫伯爵:纳塔莎——天真烂漫,受骗想要自尽,请求宽恕,以获得心灵安抚——家庭幸福,贤妻良母,

尼古拉(与玛莉亚相爱)

库拉金公爵:艾伦(放荡,死)

思想:

A. “人民的思想”——战争是人民的胜利

a. 民族自我意识苏醒,历史是人民创造的

b. 全人类的广泛统一思想:憎恨战争,苦难,全人类的人到主义(官兵、商人、贵族都在人民之列,不过如同库拉金荒淫的贵族之流不在人民之内)

B. 战争的思考

战争是违反理智的对全世界的劫难

但又是社会 远不理性、人性、负责任的必然结果,导致残酷、五金的伤害、残杀与死亡

其正义、非正义性,并不重要

C. 俄国贵族道德面貌的镜子

警示贵族道德

 

  宏观的历史进程,展现个人命运的全景:

    首先确立宏大叙事(篇幅;对民族、国家、全人类普世性思考)

      西欧现实主义小说家:重在 个体叛逆 个性与社会的矛盾冲突 展示故事情节,个人的叛逆不成功,无能无果。        道德是基本理念

      托尔斯泰:善恶与社会行为结合在一起,有社会阶层的烙印,个人与社会历史理想想勾连——个体伟大,能用美好的人格改造社会

5. 《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

“家庭的思想”“伸冤在我,未必报应”

卡列宁

安娜

沃隆斯基

列文

基蒂

A . 1861年改革后俄国社会变革,资本主义伦理道德、婚姻、生命意义的观念为俄国上流社会所接受

B. 安娜:外表美丽,诗意葱茏的内心世界,追求自由新生活,寻求生命价值

         寻死是对上流社会、欺骗的反叛

         局限性:对上流社会依附,不能摆脱

         后期的情绪、猜疑、嫉恨 原因是 伦理、道德、自身精神、心灵的复苏,追求爱情生命幸福的勃发

C. 宗教道德报应观:上帝以爱创造人、拯救人,人的尘世生命生活欲求是上帝给予的,宗教戒规与认定自然本性有本能的悖论——人类生存本质问题未得解

D. 托尔斯泰妇女观:男女有分工,女性应主家

           幸福观:你活着不能给别人带来不幸

           家庭观:家庭是社会基础,不容侵犯

           道德观:自由创造劳动才是人类道德的基础,要理解生活就要创造生活

6. 《复活》1889——1899

u 批判主义高峰:A. 社会性命题:撕毁形形色色的假面具

u               B. 普适性命题: 人类共同的救赎命题

u 历史意义:A. 现实生活层面:对俄国社会生活的恢弘的展示(19世纪最后十年),以空前的力度彻底批判俄国专制农奴制度

u           B. 精神生活层面:对人类精神复活的普适性伦理思考,善与恶,兽性与人性的交织是人性的公理,爱的救赎,“要做良心让我做的事,要洗手呢个我的自由来赎我的罪。”

u           C. 通过男女主人公心理历程展现其心灵复活,揭示出道德启迪范式——恶是被外界环境强化的,而非生而就有的。

主人公:

聂赫留多夫:A. 社会公正无处可循——理性复苏,道德重生需要内在动因

                “爱原先找不到出路,而华为移到激流,涌向马斯洛娃”

            B. 小爱转化为大爱,爱一切人

            C. 马斯洛娃与政治犯相爱结合,聂解脱释怀,转而爱一切西伯利亚革命者,被他们的无私无畏自我牺牲的精神感动,憎恨俄国社会人吃人的现象

            D. 转回《福音书》,人要在上帝面前永远承认自己有罪,不能惩罚别人,应该惩罚自己——回归基督爱的精神,人类精神的教义

马斯洛娃:A. 被侮辱、被损害,精神堕落,心中最完美的人聂赫留多夫成为罪人——独自沦落,7年纵欲“犯罪”生活,没有 人的意识人的精神

          B. 与聂重逢,感到人格与自尊受到侮辱“你在尘世的生活中欺辱我还不算,还要在死后生活中取乐于我

          C. 在相处中重新感到生命的温热情绪,赞扬革命家的操守,从 革命家身上意识到男女间柏拉图式的情感——决心不拖累聂,将爱化作恒久的思念,无私的情操

          D. 感悟 大爱,道德,善与恶,伦理救赎的真理

u 文明史==》心灵史, 强调人的恻隐之心

7. 中短篇小说:

以两性问题作为道德垭口,揭示 肉与灵冲突的苦难、人性美丑、善恶、真假不可调和的搏斗,从生命的苦难中滋生道德的认知

A. 《克莱采奏鸣曲》:波兹内舍夫,猜忌、怀疑、跟踪、妒忌、杀死 与音乐家有染的妻子

B. 《恶魔》: 伊尔捷涅夫:与斯捷潘尼达有染,无法克制,内心愧疚,自杀

C. 《谢尔吉神甫》:未婚妻是沙皇的情妇,深受打击,遁入修道院——爱、美、善、理想的破灭——脱离尘世,造福人类——洁身自好、自守——被诱惑——要靠自己获得救赎,精神磨难、荣耀越多,幸福感和爱就越少——人间基督 要远离俗世道德生活

三. 
思想家的托尔斯泰

道德哲人>文学家

宗教伦理观:

1. 《忏悔录》1882:强调理性主义,基督精神,道德自我完善

反对宗教,倡导爱的观念,洞察把握贵族精神疾患,拥有抚慰人心的力量,普度人生的慈悲。

“自由思想不应屈从僵化教义。”(宗教应揭示人类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

“宗教的真理与谎言并行,于是我不能接受这一真理。”(倡导爱的精神,生命的真理)

 

奥古斯汀,卢梭的《忏悔录》不同,托尔斯泰 摒弃教义表面部分,推崇爱的福音书的本质(宗教教义愚弄人民,统治阶级控制、剥削人民)

不同于神学家,他从苦难大众利益出发(基于俄国社会的不公正)——入世而非超世。

他鄙视教义:神像的上帝,面包红酒作为上帝的肉和血……基督应是精神领袖,用爱来拯救,倡导良心,正直,爱,提供区别善恶的依据。信仰基督就应是信仰爱,爱的本源。(首先是母爱)

2. 《天国在你心中》:不以暴力抗恶

A. 任何人都应成为异教者,才能推动思想进步

在俄国,沙皇至高无上,基督教为黄泉提供暴力、权利。(君权神授)

宗教将基督徒应对上帝的义务,用欺骗的手段,转化为普通民众对统治者、对国家效忠的义务——这样是罪恶的——国家不等于上帝意志,君主的权利不都是神授的

暴力不是人的本性,基督精神,爱的思想

90年代车臣战争、反对叶利钦 使托尔斯泰作品再次流行)

人类生活充满矛盾和暴利,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以暴制暴只能造成更多的暴力,战争本质上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没有意义。(认为 国家制度的本质是暴力)推崇 无暴力、军队、法律、监狱的国家制度的美好理想家园、乌托邦——不现实——托尔斯泰被认定为 无政府主义。

两大因素:爱,以爱改造充满暴力的社会。

四. 生命观

1. 1888年《论生命》

从农民多神教信仰(质朴,自然,对生命、自然地崇尚)出发,倡导简单、自然、纯真、孩子般的生命(相对于现代物质文明而言)

生命观:

A. 生命是什么:真正生命是对动物性的否定,理性觉醒时才能实现生命的价值——生命的起源是理性意识的萌生

B. 人应该在现实生命存在重借助理性重获新生

C. 爱(行善愿望)是人类理性意识的精义所在,唯一应该追寻的是理性

 

爱的精神:源于基督教,异于基督教,自救、救世的新的哲学。

A. 与社会联系

B. 全人类、全世界主义

C. 规避现代物质文明(反对中国洋务运动)

D. 浓重的东方色彩(印度的佛教,中国的老子:人意识到自己与其他事物的区别——道家本质是理性主义,是通向人类美好未来的“道路学说”)


第六讲 契诃夫

 

概况: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道路 的终结者,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道路的创始者。

杰出的短篇小说家,心理戏剧家

俄国除托尔斯泰外第二位最具社会生活包容性和经典性的大作家

“宏大事件”中发现细微的“庸常”(从小事件中发现人生命题)

内在视域上,与陀、托一样作品都具有“共时性”(不随时间的流逝失去意义)

评论:

英国的卡特琳·曼斯菲尔德说“我愿用莫泊桑全部小说去换契诃夫的一个短篇。”

托尔斯泰:“这是一个无人可以与其媲美的艺术家。对全世界来说,他都是一个新的书写方式的创造者。其创作的魅力在于不仅每个俄罗斯人,而且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可以理解和亲切温馨的。”

1. 艺术形式:艺术创新者

2. 文学创作:朴实价值,属于全人类

有莱蒙托夫的细腻,但没有他的悲凉、失望、绝望,如同潺潺的小溪,在爱的河流中母语,有着优雅的克制,伦理,谦逊

 

一. 创作背景

1. 出身贫贱,农奴的血液——朴素的人文主义、人道主义、民主思想——同情弱者。

2. 强烈的独立、自由意识

3. 自然科学对他的世界观,创作理念的深刻影响

曾任外科医生,法医——用医生、解剖刀的眼光对待社会生活(手术台上总统、农民都是病人没有差异、区别)——作家应是社会生活的见证者,提出问题,而非裁判,去解决问题

4. 早期的文学创作:戏剧创作成就杰出。短篇小说800多篇。

5. 东西之行:库页岛,欧洲各国——发现欧洲文明与俄国社会现实的差别——从周围现实着手

6. 梅利霍夫时期(90年代到20世纪初)

二. 小说艺术创新

1. 创作理念:A. 与旧生活告别,是新生活欢呼者。频繁出现的台词:“你好,新生活”。

             虽然不知道新生活是什么,但清楚 谁不是英雄。——作品风格:惆怅,迷茫,朦胧

          B. 与社会的远离,远离时代命题、意识形态

            表现日常生活中人性、人格和人的生存状态(职业医生对生活细微症候的关注)

          C. 背离“典型环境下的典型性格”这一标准。

            日常生活掩盖下高度的象征、隐喻。

              写实性、虚构、变形、怪诞、漫画、游戏式的描摹,看似真实,却非真实

          D.现实主义文学元素(表现、印象、象征主义等)基础上的艺术合成

             并非荒诞,而是浸入式的独特夸张

2. 题材:

其他伟大作家:国家、民族、社会宏伟命题

契诃夫通过最广泛的人群、社会生活揭示社会悲剧(无视的悲剧——鲁迅)

艺术:发现并表现常人无法觉察的悲哀(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是最隐蔽的恶——生活是灰色地带)

犀利、深刻、可笑、悲哀

卑微、奴性、人格丧失的心理

3. 人物:

之前:二元对立(黑白,天使与魔鬼)

契科夫是第一个塑造中间人物,倡导多元共存,人是矛盾的结合体——真实表现人,改变了文学艺术表达人物的模式

宗法、市民、愚昧、落后的习气——再现社会(独特,揭露其不合理)

4. 叙事:

不是独立于故事之外的叙事角度,高度简洁,冷漠,凝练,客观

三. 作品

经典作品:触及人类共有的心理、生存的永恒命题

()。 短篇小说

1. “小人物”系列:

小人物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母题(原型),自普希金起有无数的小人物形象,但每一个经典作家笔下的小人物又有各自的特点,从独特的视角阐释,因而内涵不同。

这一系列与中国底层文学类似,只是主人公大多不是 工农兵群众,而是小公务员——国家行政机关人员最底层

1)。 《小公务员之死》1883

  独特之处: A.情节与叙事方式不符(对比):用喜剧、喜剧性的叙事方式,调侃的语气阐释悲剧性材料(结局是 死亡),从而展现主人公可悲的生存风貌

             B.小公务员名叫契尔维亚科夫(俄语词根为:无脊椎动物):有一定的文化品位,鲜明的个性,却因为在剧院打了一个喷嚏而郁郁致死

             C.人物形象可笑:因为打喷嚏喷到一位绅士的头上,而5次诚挚的道歉,自己要向死神迈进

             D.情节可笑:其荒诞的因果关系更能引发人们对主人公奴性的思考——超时空人物心理,在无外力压抑强迫下,得到他人尊敬的人放弃应有的尊严——人们普遍的奴性心理,群体无意识——恶不在统治阶级额

 

2)。 《胖子与瘦子》1883

3)。 《变色龙》1884

4)。 《普列希别耶夫中士》1885

5)。 《跳来跳去的女人》1892

讲述了一个不安分的美丽却甘心成为男性附庸的女性——欧丽佳:认为女人的价值应该通过男人来体现,女人的幸福只能由男人安排,她浅薄,虚荣,追求时尚、男人——陈腐卑微的生命理念竟为许多人接受——社会批判

            她和她的丈夫——一个表面没有 闪光点,平凡但是内心伟大崇高的医生,他将自己的知识、生命全部献给人类——对比,进而凸显出身边隐藏的伟大的魅力

6)。 《宝贝》1898

     欧丽佳和她的四个情人——艺人班主,木材商,兽医和他还在念中学的儿子——她融入他们的生命语境而后离开,她能理解懂得每一个人的心情,知道如何讨好他们,她成为他们的奴仆,却又因很喜剧的原因更换男人——女性的生命价值的失落,呼唤女性寻求自身生存价值

2. “套中人”系列

1)。 《套中人》1898

      别里科夫:反自然的僵死的懵懂的生后方式——遵守社会秩序,腐朽堕落,不思进取

——套子:绝对的社会现实,规章制度

2)。 《带叭儿狗的女人》1899

      一男一女在黑海胜地避暑,相遇相知相爱。他们有各自的家庭却都厌恶着没有爱的家庭生活,可又无从摆脱,只能往返地私会——“看来幸福已经不远了,但离事情的终结还很远,一切都才开始。”

——套子:婚姻羁绊,日常的家庭生活,生活的残酷性(被夫妻责任、义务,孩子,社会道德等桎梏)

3)。 《姚内奇》

     在接触并爱上一个有文化的家庭后,他从一个热情洋溢、有远大抱负的年轻人在庸俗的大熔炉中变成了一耳光满脑肠肥、不思进取的中年人。——女主人,不会写作却爱好以“秋高气爽”开头;男主人,写着平庸的戏本;小女儿弹奏着平庸的练习曲——美好,却又平庸——人不可能一辈子与社会、生活对抗,经不起时间的磨损,终将成为年轻时的对立面

——套子:A. 日复一日的生活庸常——年轻的梦想、热情被磨损、钝化,远大的理想目标在时间面前微不足道——人要抗拒时间的磨损,实现年轻时的美好抱负——揭示堕落,倡导不堕落

B. 人与人之间有一无形的围栏或者说是网,阻碍人们的沟通(姚内奇和那个有文化的家庭没有真正的思想共鸣)——无实的悲剧,要成为一个独立的有尊严有个性的自己不容易,不随社会潮流而动很困难,但我们应作最大的努力

 

3. 心理小说系列(不重社会批判,重在对人性的解读)

1)。 儿童心理:

  A. 《万卡》1886

   万卡和爷爷相依为命,后来离开乡下到城里打工,生活十分悲苦,他给爷爷写信抱怨,表明自己能坚持下去的原因是:和爷爷一起的美好回忆,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儿童的无邪的童心,认为不可能的东西能实现;而成人却更为事故清醒,少了浪漫主义的幻想 ——学习儿童的童心

B. 《渴睡》1886

   在劳作后女孩十分劳累,而婴儿的啼哭使她无法入睡,她基本的生存权利和人性被剥夺、被践踏,她再也无法忍受,便掐死了婴儿。——批判社会环境,社会机制

(2) 小人物心理:(巨大的人性命题)

A. 《哀伤》1885: 生命家庭婚姻爱的驱使,揭示人性、底层小人物心理

老工匠用雪橇拖着重病的老伴前往30公里外的医院,不断劝她坚持下去,可发现她在途中去世了,在回去的路上,他悔恨自己一辈子的庸碌、梦死醉生使老伴深受委屈。天黑后在雪地里睡着了,醒了之后发现自己在医院里,失去了双腿,但坚定了信心要活下去,要埋葬老伴,要改变自己的生活。——以男性为主导的婚姻家庭现状:悲剧是有当事人造成的,由于心灵精神匮乏,婚姻内在逻辑荒唐。——要珍惜婚姻生活的每一刻。

B. 《苦恼》1886:现实生活的冷漠,乏爱的社会,呼唤爱的回归,对悲哀的共同承担

马车夫尧那一整天都没有生意却又不想回家,因为他最近失去了自己的儿子,渴望能和他人述说衷肠(悲苦叙述的倾听者)。傍晚第一个客人是漠然的军人,对尧那不理不问,使他非常委屈;而后三个年轻人不顾他的心情,说“人人都会死”;扫院子的人将他赶出来;大车店里睡觉的年轻人也不理他;于是他只能对自己的马述说哀苦——呼唤真情、理解和共同承担。——孤寂、苦难的无人与共,没有人愿意倾听生命哀苦的人,他们需要伴侣,却在这个冷漠而悲哀的社会中处处碰壁——城里人的狭隘,人性不被察觉的生活解构。

3)。时代的心理疾患:

       A.《出诊》1898:忧郁症

            工厂主的女儿得了忧郁症,她不知道生活的意义,因为自己的生活太过养尊处优而美好,而工人的生活却充斥着贫苦和疾病。出诊的医生发现,在工厂主家里最幸福满足的人竟是一个佣人,她付出劳动,也有机会品尝葡萄酒等生活的滋味。——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忧郁的缘由是生活的富庶,警示上层人士苦闷是来自自身而非社会——要学会知足

      B.《黑衣僧人》:猥琐症

            一个狂妄自大的人每当发病时会自认为自己是天使,对未来世界充满美好的憧憬和预言,病好之后就十分猥琐狂暴;黑衣僧人便在他发病时不断地夸他安抚她,使之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对未来理想的希望——生活只有在人疯狂后才能快乐生动起来——脱离平庸(哀苦,埋怨)才能发现真的生活的样子——以不寻常生活形态来忘却生活的不幸,使之绽放异样光彩

      C.《第六病室》:疯狂症

           疯人院中尼奇塔是退伍军人,负责用暴力管理病人。第六病房里有五个疯子:一个忧愁除了吃喝毫无意识,一个是犹太小老头,整天嘻嘻哈哈唱歌,是个傻子,第三个是贵族,患有迫害症,对其他人都彬彬有礼,只是对尼奇塔充满敌意,第四个是个愚钝没有理智的农民,被揍也没有反应,最后一个是在邮局工作的普通市民,整天炫耀自己的二级勋章。疯人院单调的生活被拉金大夫的带来打破。他和病人聊天,试图解决心中的郁积,尤其对贵族,他们常常会聊很长一段时间。于是有人怀疑拉金也疯了,沙皇开会试探,拉金语无伦次,依旧去和贵族散心聊天。大家认定他疯了,把他关进了疯人院。他试图逃出去,却被尼奇塔猛打至死。——列宁说:俄国的社会现状就如疯狂压抑的疯人院,压抑人性,任何人进去都会疯。(社会批判)——隐喻普遍存在的时代心理情绪:疯狂是对现实社会制度的反叛,挣脱桎梏的自由主义思想又兼有悲剧性,人们呼唤推翻第六病室时代,倡导社会正常理性自由思想——当时有民主思想的人们都被当做疯子,而几十年后政治犯被集体关入精神病院,不能不说是契诃夫的远见。

(二)。 戏剧作品:

   1. 戏剧创新基础、资源(戏剧传统):

    A. 心理戏剧(19世纪):亚历山大·奥斯特洛夫斯基《大雷雨》一个商人的妻子 卡捷琳娜偷情,被发现,内心冲突自尽——内心冲突与强烈的社会批判相互作用,反应社会体制、家庭间人与人的关系。

   B. 西欧理性戏剧(12~16世纪):反映人文主义理性诉求

     1)。 人类普适性命题,心理冲突表现人文思想。如: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威尼斯商人》

     2)。 道德戏剧、小说——伦理道德

     3)。 哲理作品崇尚高尚的职业、劳动,人文主义精神。如:萧伯纳

  C19世纪到20世纪间,从现实主义向现代文学转型(先锋戏剧诞生):不重在表述时间,重在表现本能情感、精神的不适、不理解、困惑

       如:皮兰德娄【意大利】《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批判现实、伦理,表现人们的不理解

           贝克特《等待戈多》:人生是没有终结的等待,人生的期待毫无意义

2. 多幕剧:表现其核心价值观,展现知识分子的命运

A.《海鸥》1896

   充满了抽象的隐喻,海鸥——追求自由,搏击风雨

   讲述了一老一新男作家,一老一新女演员的感情纠葛。新作家,不受重视,执着地探索着写作的真意,却得不到发展;他追求着年轻的女演员妮娜未果,后在生活的压迫下自杀。老作家自信气定神闲,受妮娜的爱慕。老演员是大师级人物,十分字符得以,满足于被他人吹嘘,个性自私吝啬。年轻女演员妮娜,充满对生命的激情和幻想,不被肯定和赞赏,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个成熟的演员。

   ——年轻的时光是艰苦的,需要不断地探索

   本剧在1898年再次上演,获得成功。(观众习惯了契科夫90年代的理性短篇小说——广阔的思维空间,没有既定的结局情节)

B.《万尼亚舅舅》1898

——保护生态,呼唤理性生活,对外省知识分子的思考

C.《三姊妹》1901

父亲在10年前举家离开莫斯科来到外省,后去世。三姊妹:奥利加,玛莎,伊琳娜  在嫂子来到后,遗产被抢占,失去回莫斯科的机会——莫斯科比喻理想、心灵精神的归宿。

——女性生存命运

——劳动在人生命中的作用问题——生活必需品,每个人都需要劳动,要消除人的一切懒惰,以获得心理和生理的健康

——幸福——社会违背人性充满剥削,生活于其中的人是不幸福的——没有快乐、希望、劳动——精神乌托邦难以实现,知识分子精神生活匮乏

D.《樱桃园》1901

娜耶夫斯凯亚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挥霍,将祖传的樱桃园卖给了新资产阶级骆巴辛(原本是她家的奴隶,后经过资产积累成为新兴资产阶级),樱桃树被砍伐,开发房地产谋取暴利

——时代更替:新资产阶级取代贵族阶级——旧贵族必然覆没的历史命运——表达对:资产阶级(有雄心,没只是,没有出路)领导俄国的担忧

——“你好!新生活!”:走向、迎接新生活的呼唤

——没有戏剧冲突,只是对生活时间的讲述,没有悲剧性的命运

——时代命题:旧时代灭亡,新时代开始:但经济发展与民族兴盛充满冲突与矛盾(应该意识到,单纯强调经济发展只是文明发展中的小部分,但却导致了精神颓丧和道德没落)

——“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好的,不管是长相还是衣着,外表还是心灵

 

——作品特点:悲剧意识,日常生活中蕴含的“可怕的不可怕”,情节冲突,而非人物冲突(人多无法共存,缺少正反面人物),通过隐喻表达超越其原本的意义。

——表现生活的微观,细微之处,普遍的不得不接受的语境和氛围——如果没有那些微不足道的琐事细故,人类的生活就只有快乐;可不幸地,大部分人生是苦闷的,令人悲哀的——可怕是 人在停滞僵死的一尘不变的生活中,与美好生活间有薄薄的隔断、障碍,导致人无法体会到生活的快乐。

 

第七讲  高尔基

 

一.生平:(1868——1936

1892年开始创作,成为其时代文学兴起的表征

提倡 人道主义,民主激情(用文化熏陶改编读者,不是超验,而是通过自己的人生经验来解构。表达对受苦受难者的同情,表达民主博爱的追求,赞美大写的人)

二十世纪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伟大先驱,链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学巨匠。

其文学矛盾复杂性:对文学功能的独特视角,揭露社会现实,同时对此感到悲哀。

其人生经历的三要素:流浪汉的人生体验 (加深对社会、人民的了解,形成其人道主义理想,加深对变革的渴望,对新生活的憧憬);书籍、文化对人生的影响(对新文化的高度关注,使人们在脱离兽性的阶梯上迈上一步);社会变革的积极参与者(对铅一般沉重的生活的强烈憎恶,强烈的社会批判激情,对生活与人性的美好追求)。

二.作品

(一)早期短篇小说创作:对人的自由天性,生命价值的赞美,充满人道主义的同情怜悯,对被侮辱被损害的人的人性的赞美,对扭曲的,被压抑的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刻批判。

1. 浪漫主义短篇

A. 《马卡尔·楚德拉》1892:卓巴尔、拉达,追求自由超出对彼此爱情对自身生命的重视双双殉情,楚德拉老牧人指出自由与奴性的问题——特殊的精神力量:青年人精神觉醒,对自由的渴望超越一切

B. 《伊则吉尔老婆子》18953个故事:拉腊是山鹰之子孤独、极端自我,被孤立抑郁致死;伊则吉尔一生的情感经历;丹柯带领族人深入黑森林躲避外族攻击,面对黑暗、瘴气、危险,他剖出自己燃烧的心照亮前途——反对极端自我主义;一生不应虚度,要有意义;集体主义英雄形象,不以自我生命为生命。

C. 《少女与死神》1898: 少女不畏沙皇权威,战胜沙皇和死神。

D. 《海燕之歌》《鹰之歌》1900诗体散文:海燕渴望变革,呼唤风雨;蛇在阴暗之地苟且偷生,而鹰即使受伤也活得有尊严,燃烧自己的生命,散发热与光——社会理想、人格理想、道德理想——对市民心气的鞭挞,对自我坚定的乐观主义

 

2. 现实主义短篇(流浪汉小说):把握现实生活及其中的人,展现流浪汉粗糙外表下纯洁的心灵,美好的品格与人格

  A. 《叶美良·皮里雅依》:一个47岁单身的流浪汉正在桥下准备杀富济贫,听到一个姑娘哭泣的声音。出于同情他安慰想要轻生的少女,忘却了自己的饥寒交迫,将少女送回家后拒绝了其父母的谢礼。

  B. 《秋日的一天》:我饥寒交迫之时,一个流落风尘的妓女却愿意用自己的身体来温暖拯救我,伴我入眠。

  C. 《契尔卡什》:流浪汉盗贼契尔卡什和另一个来自农村的流浪汉一起生活,农村汉自私而粗鄙想要独吞契的所有财产,契尔卡什十分鄙夷但也将自己的所有的钱都给了他

  D. 《马尔华》:妓女对自己的身份感到怨恨,糟践自己

——新时期新阶级渴望改变生活,追求自由的生活理想,不敢正视现实却为了他人牺牲(人性的闪光点)——社会生活的不完美

  E.《因为烦闷无聊》: 铁路扳道工人和火车上厨娘相好,厨娘却在好事之人的羞辱干涉下无颜而自尽——狭隘、自私、愚昧无知的人民的丑陋心理(集体无意识)

  F.《26个男人和一个少女》:16岁的塔尼亚纯洁美好,是面包房中26个单身厨师心中的女神,却因为被大兵诱惑而遭到面包师们的唾弃。

  G.其他:《游街》《在盐场上》《一个人的诞生》

——批判狭隘的民族文化心理:“倘若社会道德的珍珠要在农舍后院,要在粪堆上寻找,那末这个社会中的不良也就显而易见了。

(二)中篇小说《忏悔》1908

背景:1906年无产阶级革命失败后,社会民主党人退却,契诃夫反思参与马克思小组,开始怀疑用革命手段能否走向光明。

内容:马维特作为一个教徒去寻找“神”,祈求新的神来拯救人民——无神论者造神的观念——劳动人民中的伟大力量;集体主义民众的思想觉醒

(三)《母亲》19061907

内容:洛夫娜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资本主义工业的剥削,父权社会中丈夫的凌辱,东正教愚弄、欺骗。在她关心了解儿子从事的事业后,逐渐由反对到支持,也找回了自我,获得了新生。(在争取实现理想的斗争中人自身的变化)

意义:赞颂群众的巨大力量,迎来新生活;塑造建设新社会的主人。

      用新的社会理念摧毁旧社会。倡导自由民主人道的社会主义:消除阶级差异。

      提出社会主义新概念:将分散的不同阶级的人聚合为统一的和谐不可分割的集体。不同阶级的人和平共处——终极的人道主义。(阶级社会中,被统治的阶级肉体受摧残,统治阶级精神受摧残,对两者都是有害的,应该被推翻。)

(四)戏剧

《底层》1902:心理,社会哲理戏剧

流浪汉等底层人物,寄宿小夜店,相互倾诉自己悲苦的一生。一个游方僧来到传道云,人只能屈从命运的安排,相信上帝和公正的存在。他为人们编制了美好的梦,却实际上是由于主子的需求而对奴隶们编织的谎言。底层人们高喊“人,是大写的人,是社会和民族的需要。”真理是自由人的,应该尊重人的价值。

(五)三部曲:《童年》1913,《在人间》1915,《我的大学》1923

铅一般沉重的俄国社会生活和新人的精神成长

(六)《不合时宜的思想》19171918  48篇文章

    关于革命与文化札记:与列宁思想有异

    提倡言论自由,民主制度;对文化破坏的忧虑(没有文化就会滋生无政府主义);将文化的善良引入阴暗的政治中,拯救俄罗斯社会——更强调到的激情而非革命激情

(七)《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1930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