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 古代汉语题库
[练习一]
一、古汉语工具书一般可分为字书、辞书、韵书、目录书、类书、图录谱表和其他几类。其中:
1.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书是东汉_____编著的《________》,宋代徐铉等校定。
2.《__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辞典,共分19篇,其中前三篇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全文分为____篇。加目录和自叙共______篇,共_____卷,分为_____部首,共收______单字;重文字______个。_______;
3.专门解释唐宋元明人诗词曲中习见语辞特殊用法的辞书是近人_______的《_____________》:
4.我国最早的韵书是魏______著的《________》,而现存最古的韵书是宋陈彭年、邱雍等编的《_____》,它的全名叫《__________》,大致反映了_________时期汉语的语音系统;
5.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书是东汉班固撰的《_________》,其后,较为完善的有《___________》;
6.我国大规模的目录学著作是清乾隆年间永瑢、纪昀等人奉诏编撰的《_________》二百卷,其编排顺序是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部目次;
7.《____________》是叶圣陶编的关于索引类的工具书
8.我国最早的类书是三国魏文帝时命令王象、刘邵编纂的《_________》,其后影响较大的有隋末唐初虞世南编辑的《________》,唐欧阳询等编的《____ ___》,唐______编的《初学记》、唐白居易编辑,宋孔传续辑的《_____ __》,宋李昉等编的《_____ ___》、宋王钦若、杨亿等编的《___ ___》,明朝解缙等编写的《__ _____》;
9.“三通”指的是唐杜佑的《通典》、宋郑樵的《____ __》、元马端临的《文献_______》,遇到历史上的疑难问题可资查询,后人又陆续加以编纂,合称为“___ _____”;
10.政书会要之类影响较大的有《春秋会要》、《西汉会要》和《_______》等。
二、1.古汉语常用工具书的检字法主要有________、音序检字法、___________和四角号码检字法;
2.古代工具书的注音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其中________较为科学。
3.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成就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王筠的《________》、《_________》;
4.研究古汉语虚词的代表作有王引之的《_____》、刘淇的《_______》、杨树达的《_______》和今人裴学海的《___ ___》;
5.汇集唐以前对古典文献解释的大型古汉语字典是清代阮元、臧庸等编的《 》;
6.汉代运用“声训”原理而编纂的辞书是刘熙的《 》;
7.专门研究古代汉语方言的著作是扬雄的《 》。
[练习二]
一、略述许慎《说文解字》一书在汉语言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得失。
二、举例说明《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及释字体例。
三、略述《辞源》和《辞海》这两部工具书的主要性质。
四、略述《广韵》一书在编排体例和在汉语音韵学研究方面的重要意义以及陈澧研究《广韵》的主要方法。
五、《广韵》时代的四声是怎样发展成为普通话的声调的?
六、举例说明我国古代语文工具书的编排方法。(各举三例)
词汇练习
[练习一]
一、说明下列成语中加点词的意义:
1.运斤成风——
2.不刊之论——
3.口诛笔伐——
4.家给人足——
5.苟且偷安——
6.不足为训——
7.洞若观火——
8.尾大不掉——
9.日薄西山——
10.比肩继踵——
二、说明下列双音词中加点的词素的意义
1.楷模——
2.逗留——
3.讽诵——
4.树艺——
5.功伐——
6.劝勉——
7.字孕——
8.法则——
9.容止——
10、丰登——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根据同义联合的构词方式另造一个含有其字的双音词。
1.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孟子?公孙丑上》)
2.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
3.以防止水,以沟荡水。(《周礼?地官?稻人》)
4.文繁而义诡,意局而辞野。(《晋书?潘岳传》)
5.二人相憎,而欲相贼也。(韩非子?内储说下))
6.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贾谊《过秦论》)
7.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史记?淮阴侯列传》)
8.、郭林宗至汝南造奉高。(《世说新语?德行》)
9.力不足者中道而废。(《论语?雍也》)
10.马逸不能止。(《左传?成公二年》)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注意古今词义的异同: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梁惠王上》)
2、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孟子?梁惠王上》)
3、假令韩信学道廉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史记?淮阴侯列传》)
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史记 廉蔺列传》)
5、其后秦稍蚕食魏,十八岁而虏魏王,屠大梁。(《史记魏公子列传》)
6、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柳宗元《捕蛇者说》)
7、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孟子?梁惠王上》)
8、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9、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10、将为胠箧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庄子?胠箧》)
[练习二]
一、指出下列句中加点的部分是一个词还是两个词,并说明其理由:
1.以君之灵,累百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左传?成公三年》)
2.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史记?淮阴侯列传》)
3.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韩非子?五蠹》)
4、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贾谊《鵩鸟赋》)
5、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史记?项羽本记》)
6.数犯主之颜色。(《史记?汲黯列传》)
7.安贫乐潜,味道守真。(《后汉书?申屠蟠传》)
8.卫将军张世安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汉书?苏武传》)
9.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三国专?吴书?周瑜传》)
10.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悦。(杜甫《北征》)
二、说明下列各词的句中义,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
[信]
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
2.子皙信美矣。(《左传?昭公元年》)
3.故明主任计不信怒,暗主信怒不任计。(《荀子?哀公》)
4.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5.(马)超等屯渭南,遣信求割河以西请和。(《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徒]
1.舍车而徒。(《周易?贲封》)
2、帅徒以往。(《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3、倒戟以御公徒。(《左传?宣公二年》)
4、是鲁孔丘之徒与?(《论语?微子》)
5.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
6、齐师徒归。(《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7、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孟子?公孙丑上》)
8.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二人在也。(《史记?廉蔺列传》)
[卒]
1.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史记?陈涉世家》)
2、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史记?廉蔺列传》)
3、鲁肃闻刘表卒。(司马光《赤壁之战》)
4、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战国策?燕策三》)
5、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汉乐府《焦仲卿妻》)
[谢]
1.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战国策?赵策》)
2.太后使使告代王,欲徙王赵,代王谢愿守代边。(《史记?吕太后本纪》)
3.因之出寥廓,挥手谢公卿。(李白《留别金陵崔侍御》)
4.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否?”(古乐府《陌上桑》)
5.安世尝有所荐,其人来谢。(《汉书?张安世传》)
[间]
1.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庄子?养生言》)
2、则丑美有间矣。(《淮南子?俶真训》)
3、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史记?项羽本记》)
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
5.(汉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注意分析偏义复词。
1.以刺讥国家得失,世传之《虞氏春秋》。(《史记?平君虞卿列传》)
2.观所以得尊宠及所以废辱,亦当世得失之林也。(《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3. 乐必发诸声音,形于动静,人道也。(《史记?乐书》)
4. 动静有常,大小殊矣。(《史记?乐书》)
5.且擅兵而别,多佗利害,未可知也,徒自损耳。(《史记?吴王濞列传》)
6.今公常从数骑,一旦有缓急,宁足恃乎?(《史记?袁盎晃错列传》)
7. 游于后园,览于有无。(《史记?司马相如传》)
8.举事而候星月,月盛壮则攻城,月亏则退兵。(《史记?匈奴列传》)
9.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易?系辞》)
10.大夫不得造车马。(《礼记?王藻》)
四、通过查阅工具书,说明下列句中加点联绵词的意义。并说明其音节的类型。
1.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丧,匍匐救之。(《诗?谷风》)
2. 荒忽兮远望。(《楚辞?湘夫人》)
3.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诗?七月》)
4. 纷緼宜修,姱而不丑兮。(《楚辞?橘颂》)
5. 观流水兮潺湲。(《楚辞?湘夫人》)
6.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报任安书》》
7. 罔薜荔兮为帷。(《楚辞?湘夫人》)
8.聊逍遥兮容与。(《楚辞?湘夫人》)
[练习三]
辨析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同义词的差别:
(一)观一见一视
1.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左传?宣公二年》)
2. 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史记?韩非传》)
3. 目不能两视而明。(《荀子?劝学》)
(二)行一步一趋一走一奔
1. 行六十里,夜至张柴村。(司马光《李朔雪夜入蔡州》)
2.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战国策?赵策四》) .
3、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史记?萧相国世家》)
4、兔走触株,折颈而死。(《韩非子?五蠹》)
5.及下廷尉诏狱,平原吏人奔走诸阙讼之。(《后汉书?史弼传》)
(三)牙一齿
1.女子七月齿生,七岁齿龀,三七肾气平而真牙生。(《本草纲目》)
2.唇亡则齿寒。(《韩非子?存韩》)
(四)哭一泣一啼一号
1.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礼记?檀弓下》)
2.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战国策?赵策四》)
3. 始卒,主人啼,兄弟哭。(《礼记?丧大记》)
4.冬暖而儿号寒。(《韩愈《进学解》》
(五)伐一侵一袭
1.十年春,齐师伐我。(《左传?庄公十年》)
2.夏,郑人侵许。(《左传?庄公二十九年》)
3.绍为地道,欲袭太祖营。(三国志?魏书?袁绍传))
(六)女一妇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七)畏一恐一惧
1.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庄子?渔夫》)
2.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七十四章)
3.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论语?季氏》)
(八)诛一戮一弑一杀
1.周公相武王诛纣。(《孟子?滕文公下》)
2.及夫李斯受戮,神气黯然。(李古《拟古恨赋》)
3、项羽使人阴弑义帝江南。(《史记?高祖本纪》
4.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墨子?公输》)
[练习四]
一、根据字形分析,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并说明是本义还是引申义?
1.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易?屯》)
2.北山愚公长息曰。(《列子?愚公移山》)
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
4.黄河如带,泰山若厉。(《汉书?功臣表第四》)
5.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史记?李斯列传》)
6.狄人归其元,面如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7.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范仲淹《岳阳楼记》)
8.塞向墐户。(《诗?幽风?七月》)
9.王子搜援绥登车,仰天而呼曰……《庄子?让王》
二、解释下列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哪个是本义,哪些是引申义?
[间]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
2.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史记?管晏列传》)
3.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路绝其辎重。(《史记?韩信破赵之战》)
4.间命工斫木为橱,贮书若千万卷。(汪琬《传是楼记》)
5.至曰:“楚有六间,不可失也。”(《左传?成公十六年》)
6.韩信使人间视。(《史记?韩信破赵之战》)
[发]
1.发使使燕。(《史记?韩信破赵之战》)
2.塗有饿莩而不知发。(《孟子?梁惠王下》)
3.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尽心上》)
4.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战国策?赵策》)
5.夫鹓鶵发于南海。(《庄子?秋水》)
6.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告子下》)
三、解释加点词或词组,说明它们古今意义变化的类型。
1、饮于河渭。(《山海经》)
2、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论浯?微子》)
3、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
4、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洛阳伽蓝记》)
5、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岳阳楼记》)
6.鞠狱故不以实。(《汉书?赵广汉传》)
7.父母闻之,清宫除道。(《战国策?秦策》)
8.下流之人,众毁所归。(杨恽《报孙会宗书》)
[练习五]
根据下面提供的例句,分别说明“练”、“绝”二词词义引申的方式。
[练]
1.凡染,春暴练。(《周礼?天官?染人》)练,把生丝煮熟,使之柔软洁白。
2.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谢玄晖《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练,白色的熟绢。
3.(翟方进)荐宣明习文法,练国制度。(《汉书?薛宣传》练,详熟。
4.篇中练句,句中练字。(张表臣《珊瑚钩诗话》)练,琢磨,推敲。
[绝]
1.折骨绝筋,终身不可以相及也。(《荀子?修身》)绝,断丝。
2、名灭爵绝,国土不传。(《后汉书?马援传》)绝尽,断绝。
3.投笔抽刀而绝。(《后汉书?束歙传》)绝,自绝,死亡。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绝,极。
5.不远道里,故能威绝域之民。(《管子?七法》)绝,远。
6、绝唱高踪,久无嗣响。(《宋书?谢灵运传论》)绝,高超,绝妙。
文字练习
[练习一]
一、“六书”释义
1.象形——
2.指事——
3.会意——
4.形声——
5.转注——
6.假借——
二、分别举出五个独体象形字和合体象形字,并指出其本义。
三、分别举出三到五个纯指事字和加笔指事字。
四、按照要求各举五个会意字,并从古书中各选用其本义的一例句。
1.两体异文会意字:
2、三体或三体以上的异文会意字:
3.同文会意字:
五、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有种种不同位置,试根据要求各举十例。
1.上形下声:
2、上声下形:
3、左形右声:
4、左声右形:
5、外形内声:
6、外声内形:
六、分析下列形声字(查《说文》),注意其形、声符的位置及隶变、楷化造成的变化。
1.雖——
2.垂——
3.更——
4.旗——
5.修——
6.颖——
7.荆——
8.强——
9.徒——
10.尝——
11.题——
12.闻——
13.罕——
14.急——
15.粗——
16.年——
17.贼——
18.责——
19.寺——
20.布——
七、形声字名词解释,各举两例。
1.亦声字——;
2.省声字——
3.省形字——
4.右文说——
八、用“六书”理论分析下列各字的结构。
豆 所 眉 碧 它 羔 秋 恬 防 解 武 贼 集 益 朱大 母 析 习 卒 弃 降 夜 逐 封 粪 甜 表 莫 吕 队理 在 前 雨 疫 甘 让 来 利 之 佞 果 宅 责 寒 迪 及 访 止 特 即 戍 列 行 纲 果 光 旨 信 亦 见 塑 膏 叔 蹄 夫 字 鄙 原 郎 承 额 心 息 颇 肯 胡 兵 交 酰 暴 隔 除
[练习二]
一、各举三例解释下列术语。
古今字——
异体字——
繁简字——
通假字——
二、写出下面例句中加点字的今字。
1.齐师败绩,知伯亲禽颜庚。(《左传?哀公23年》)
2.不辟死伤,不畏众强。(《荀子?荣辱》)
3.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乎?(《孟子?梁惠王上》)
4.责收毕,以何市而反?(《战国策?齐四》)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6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7、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孟子?公孙丑上》)
8.昔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墨子?兼爱》)
9.虽为庶人,取妻必告,死必赴。(《礼记?文王世子》)
10.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三、通过查阅工具书,写出各字的异体字,越多越好。
1、啖——
2、诉——
3、疏——
4、奔——
5.浚——
6.搜——
7.脉——
8.俯——
9.碗——
10.吻——
11.札——
12.憔——
13. 補——
14.球一
15.婿一
四、查阅王力《古代汉语》附录一《繁简字对照表》,写出下面简化字对应的所有繁体,并说明各繁体宇的本义。
1.摆——
2.才——
3.丑——
4.冲——
5.复——
6.筑——
7.历——
8.获——
9.台——
10.干——
五、仔细阅读,找出各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
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2.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论语?阳货》)
3.需弱者用,而健者不用矣。(《战国策?秦二》)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5、临崖濯素手,步水搴轻衣。(潘尼《三月三日洛水作》)
6、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魏风?硕鼠》)
7.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贾谊?治安策》)
8、薄伐玁狁,以奏肤公。(《诗?小雅?六月》)
9、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史记?大宛列传》)
10.老而无妻谓之矜,老而无夫谓之寡。(礼记?王制))
11、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诗?小雅?棠棣》)
12、未见君子,惄(ni)如调饥。《诗?周南?汝坟》
13、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史记?平津侯主父偃列传》)
14、君有此士也三万人,以方行于天下,以伐无道,以屏周室。(《国语?齐语》)
16.倍韩,攻梁,一举不得,前功尽弃。(《史记?周本纪》)
17、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诗?卫风?河广》)
18、苟富贵,无相忘。(《史记?陈涉世家》)
19、父去里所,复还。(《史记?留侯世家》)
20、伊尹之状,面无须麋。(《苟子?非相》)
21、张良出,要项伯。(《史记?项羽本纪》)
语法练习
[练习一]
一、请说明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要求:(1)说明活用词原有的词性;(2)说明是哪一类活用;(3)说明活用后所表示的意义。
1.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土:。(曹操《论吏士行能令》)
2.五日平明,良往,久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史记?留侯世家》)
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不辱使命》)
4.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原君》)
5.是子报仇之时也,而子何故乃肯逃我?(《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6.夫以曾参之贤与其母信之也,三人疑之,其母惧焉。(《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
7.其被轰击者,则断壁危楼,或黔其庐,或赭其垣。(《观巴黎油画记》)
8.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史记?苏秦列传》)
9.孔子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韩愈(《原道》)
10.古之用兵者,非利土壤之广,而贪金玉之略。(《淮南子?兵略》)
11、当此三行者,而衣弗友,人君弗臣。(《淮南子?汜论训》)
12.人貌荣名,岂有既乎?(《史记?游侠列传》)
二、请指出下列句中活用为一般动词的名词、形容词,并说明其活用的语法条件。
1、子股肱鲁国,社稷之事,子实制之。(《国语?鲁语》)
2、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凿之患。(《庄子?应帝王》)
3.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之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史记?秦始皇本纪》)
4、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韩非子?说林上》)
三、请说明下列句中用作状语的名词、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的意义。
1.不如魏其灌夫日夜招聚天下豪杰壮士,与论议,腹诽而心谤。(《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2.臣子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於智伯,国土遇我,我故国士报之。(《史记?刺客列传》)
3.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於燕市。(《史记?刺客列传》)
4、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史记?刺客列传》)
5、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
四、请指出下列句中活用为名词的动词、形容词,并加以翻译。
1、亦以明死生之大。(《五人墓碑记》)
2.秦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史记?刺客列传》)
3.钩党之捕,遍于天下。(《五人墓碑记》)
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水经注:三峡》)
[练习二]
一、请说明下列句中加点代词的用法,并加以翻译。
1.赵衰、赵盾孰贤?(《左传?文公七年》)
2.夫精念存想或泄于目,或泄于口,或泄于耳。(《订鬼》)
3.孟尝君曰:“客何好?”(《战国策》)
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5. 学恶乎始,恶乎终?(《劝学》)
6.援乌号之弓,挟肃慎之矢。(《中山狼传》)
7.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左传?晋灵公不君》)
二、请指出下列各句中“者”、“所”的词性,说明其结构特点,并加以翻译。
1.人主有诱于事者,有壅于言者,二者不可不察也。 (《韩非子?南面》)
2、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淮南子?天文训》)
3、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史记?信陵君列传》)
4.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战国策?齐策》)
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前出师表》)
6、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促织》)
7、所听视者近,而所闻见者远。(《荀子?不苟》)
8、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左传?隐公三年》)
9.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口技》)
[练习三]
一、请说明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和用法。
1.两服齐首,两骖如手。(《诗经,大叔于田》)
2.两释累囚以成其好。(《左传?成公二年》)
3.一再则宥,三则不赦。(《国语?齐语》)
4.及西门,使贰车反祐于西圃。(《左传?哀公十六年》)
二、请指出下列数词的类别,并加以翻译。
1.黄钟长八寸七分一,宫。(《史记?律书》)
2.大国地方百里,君十卿禄,卿禄四大夫(《孟子?万章下》)
3、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鸿门宴》)
4、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阿房宫赋》)
[练习四]
一、请说明下列句中加点副词的类别和意义。
1、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促织》)
2.其后秦稍蚕食魏,十八岁而虏魏王,屠大梁。(《史记?魏公子列传》)
3.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4、受累仅三十口。(韩愈《与李翊书》)
5、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史记?魏公子列传》)
6、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孙膑》)
7、然盘庚之迂,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答司马谏议书》)
8、楚考烈王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春申君列传》)
二、请比较说明下列各句中否定词的用法,并指出其词性。
1.弗食不知其旨也。(《礼记?学记》)
2.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崔瑗《座右铭》)
3、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孟子?离娄上》)
4.去其刚卯,莫以为佩;除刀钱,勿以为利。(《汉书?王莽传》)
[练习五]
一、请说明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用法,并译成相应的现代汉语。
1、赵 以一璧之故欺秦耶?(《廉颇蔺相如列传》)
2、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也。(《史记?项羽本纪》)
3.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鸿门宴》)
4.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谏逐客书》)
5、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史记?淮阴侯列传》)
6、先生不羞,事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君》)
7、吾以女为死矣。(《论语?先进》)
8、能以礼让为国乎?(《论语?里仁》)
9.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左传?成公二年》)
10.不慕仁义而治强者,秦也;然而未帝者,治未毕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1.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孟子?滕文公上》)
12、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二、请说明连词“而”、“则”在下列各句中的用法(内容包括:(1)所连接的语言单位或句子成分”(2)所表示的关系。)
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2.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屈原列传》)
3.今也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焉,是犹弟子而耻受命于先师也。(《孟子?离娄上》)
4、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6、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使楚〉)
7、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
[练习六]
一、请说明下列句中语气词“也”、“焉”所表示的语气。
1.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则未之学也。(《论语?卫灵公》)
2、(项)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史记?项羽本纪》)
3、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史记?淮阴侯列传》)
4、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孟子?梁惠王上》)
二、请说明下列句中语气词“夫”、“其”、“唯”所表示的语气。
1.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左传?殽之战》)
2.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左传?隐公四年》)
3.子其怨我乎?(《左传?成公三年》)
4、故敢略陈其愚,唯君子察焉。(《报孙会宗书》)
三、请说明下列句中语气词“乎”、“与”(欤)、“邪”(耶)、“诸”所表示的语气。
1.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论语?阳货》)
2.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孟子?夫子当路於齐》)
3.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使民善盗耶?(《晏子使楚》)
4.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
四、请分析说明下列句中连用语气词所表达的语气。
1.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论语?阳货》)
2.然则夫子既圣矣乎?(《孟子?公孙丑上》)
3.且夫君也者,将牧民而正其邪者也。(《国语?鲁语》)
[练习七]
请说明下列句中结构助词“之”的用法。
1、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左传?齐桓公伐楚》)
2.骨已尽,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3.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4.今之于古也,犹古之于后世也。(《吕氏春秋?长兄》)
5.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庄子?逍遥游》)
[练习八]
一、请用横线标出下列各句中的判断句、被动句和双宾语句,并指出其结构类别。
1.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雁荡山》)
2.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五人墓碑记》)
3.若变起,足下以—军敌彼二军,保护圣主,复大权,清君侧,指挥若定,不世之业也(《谭嗣同》)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5.杇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论语?公治长》)
6.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7.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
8.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9.对曰:“……王遇盗於云中,余受其戈,其所犹在。”袒而视之背。(《左传?定公五年》)
10.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二、请用横线标出下列句中的特殊词序,并指出其类别。
1.天下议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
2.《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其祁奚之谓矣。(《左传?襄公二年》)
3.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4.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我若求之,其与我乎?(《左传?昭公十二年》)
5.且晋慼忧以重我,天地以要我。(《左传?僖公十五年》)
6.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
7.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六国论》)
三、请补出下列各句中省略的词语,并说明其省略的类别。
1.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扁鹊见蔡桓公》)
2.子山处令尹之宫,夫概王欲攻之,惧而去之。(《左传?宣公四年》)
3、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4、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陈涉世家》)
5、人皆有兄弟,我独无。(《论语?颜渊》)
6、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韩非子?和氏》)
7.胥靡逃之魏,卫赎买之百金。不与,乃请以左氏。(《战国策?卫策》)(注:左氏,卫国地名) 8 、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四、试用加线法分析下列句(符号:主语=,谓语一,宾语一,定语( ),状语[ ],
补语< >,兼语___ )。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2.楚子使屈完如师。(《左传?齐桓公伐楚》)
3.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4.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荀子?天论》)
5.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也。(《左传?昭公十九年》)
[练习九]
一、请指出下列句子的习惯句式,说明其用法,并加以翻译。
1、信问曰:“大王自料,勇敢仁强孰与项王?”(《史记?淮阴侯列传》)
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论语?述而》)
3.嫂何前倨而后卑也?(《战国策?秦策一》)
4、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
5、今有医於此,和合其祝药之于天下之有病者而药之。(《墨子?非攻中》)
6、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殽之战》)
7、吾私有讨于午也,二三子唯所欲立。(《左传?定公十三年》)
8.婴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有如上帝。(《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9.子以逐君成名,子孙不忘,不亦伤乎?(《左传?昭公十五年》)
10,先生得无诞之乎?《史记?扁鹊列传》
11.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12、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孟子?梁惠下》
13、于是孙子使使报王曰:“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4、薪者投镰于地、嗔目拂手而言曰:“何子居之高,视之下,仪貌之壮,语言之野也。”《论衡?书虚篇》
15、鲁侯不亦善于礼乎?《左传?昭公五年》
16、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
17、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崔琰《记王忠肃公翱事》)
修辞练习
一、名词解释{并举例}
1.并提
2.互文
3.双关
4.对偶
二、简答:
1.古汉语常见的修辞方式有哪几种?
2.引用有哪几种情况?举例说明。
3.什么是代称?举例说明代称的几种情况。
4.什么叫委婉?委婉有哪几种?举例说明。
三、指出下列各句中所用的修辞手法:
1.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滕王阁序》)
2.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巫山?巫峡》)
3.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
4.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巫山?巫峡》)
5.杇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论语?公治长》)
6.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客至》)
7.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人珠廉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8.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
9.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左传?昭公十九年》)
10.清清泠泠,愈病析酲,发明耳目,宁体便人。(《风赋》)
11、公已失老母,方寸乱矣。(《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12、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赤壁之战》)
13.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无论》)
14.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别赋》)
1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16.一登龙门,则声价百倍。(李白《与韩荆州书》)
17.淮谓河广,曾不容刀!(《诗经?河广》)
18.及三闾桔颂,情采芬芳。(《文心雕龙?情采》)
19.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棲老凤凰枝。(《秋兴八首》)
20.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汉书?高帝纪》)
21.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孟子?梁惠王下》)
22.大王入关,秋毫无所犯。(《鸿门宴》)
23.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陆游《诉衷情》)
24.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2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26.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
27.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勾践灭吴》)
28.夫种、蠡无—罪,身死亡。(《史记?淮阴侯列传》
29.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之上。(《文心雕龙?情采》)
30.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滕王阁序》)
31.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岳阳楼记》)
32.打坏木栖床,谁能坐相思?三更书石阙,忆子夜题碑。(《乐府诗集?读曲歌》)
3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34、元戎号令严,人马亦轻肥。(高适《蓟门五首》之三)
35.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张衡传》)
音韵练习
[练习一]
一、名词解释:
1.《切韵》
2.《中原音韵》
3.三十六字母
4.等呼
5.韵摄
6.叶音说
7.平水韵
二、用音韵学术语写出下列中古音声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微 知
从 端
群 喻
来 日
匣 邪
帮 定
娘 敷
三、简单介绍古汉语语音的历史分期。
四、中古到现代,声调的演变规律有哪些内容?
[练习二]
一、研究上古声母的著名学者有哪些?他们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二、谈谈清代以来学者对上古韵的分部情况。
三、关于上古声调有哪几种说法?
四、陈第在《毛诗古音考》里提出的关于古音学的著名观点是什么?
五、什么叫阴阳对转?上古阴阳声韵是怎样相配的?
六、举例说明古书中的破读和假借现象,并说明它们的区别。
[练习三]
一、解释名词和术语
1.音和
2.类隔
3.膑,鼻引
二、古代的注音方法主要有哪些?比较科学的是哪种?举例说明之。
三、指出下列反切不能直接用今音拼读的原因:
1.马,莫下切;
2.杜,徒古切;
3.龙,力锺切;
4.筹,除留切;
5、哜,在计切;
6.虬,渠幽切;
7.悭,苦坚切;
8.厚,胡口切;
9.心,息林切;
10.头,度侯切;
11.东,德红切
12.鼙,部迷切
13.阪,扶板切:
14.喟,丘愧切:
15.虫,直隆切:
16.能,奴登切;
17.巨,其吕切;
18.苦,康杜切;
19.兵,甫明切;
20.尖,子廉切;
[练习四]
一、研究上古音的材料有哪些?
二、解释下列古音现象:
1、“匍匐”古人又写作“扶服”“伏羲”又写作“包牺”。
2、未见君子 惄如调饥”。毛传:“调,朝也。”郑笺:“朝饥”。
3、《论语》“涅而不缁”,《史记》引作“泥而不缁”。
4、“羽”读如“沪”。
5、“燕王甚兑”。“兑”通“悦”。
6、《诗经》“敷政优优”,《左传》引作“布政优优”。
7、广州方言中把古代微母字“无、尾、望、闻、蚊”等读成[m]声母。
8、《论语》“君子笃于亲”,《汗简》五云:“古文作竺”。
9、《说文》冲读若动。
10、“而”读为“能”。
11、“皇”读为归往之往。
12、姨,弟也,言与己妻相长弟也。
13、王必无人,臣奉璧往使。“奉”今作“捧”。
14、《易》读“匪夷所思”,《经典释文》“夷,荀本作弟。”
15、《诗?齐风》:“子之还兮”,《汉书地理志》引作“子之营兮”。
16、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司马贞索引:“汶汶者,音闵。汶汶犹昏暗也。”
17、枹(fú):《说文》:“击鼓杖也,从木包声。”
古书注解练习
[练习一]
一、填空:
1、注解古书的工作开始于_______时代。当时著名的注解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部重要的古代作品,注解的人常常很多,后来就有人把各家的注选集在一起,再加上自己的注解,成为 ________或_________,例如何晏注《_____ _____》,就是此类著作。
3、注解常见的几种情况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4、《十三经注疏》大多数是______人或_______人做的注,______人做的疏。
5.《春秋左传》是晋_______注,唐_____等正义;〈尔雅〉是晋_____注,宋______疏。
二、将常用的注解术语“曰”、“谓”、“犹”、“貌”、“之言”分别填入括号。
1.《礼记?王制》:“古者公田籍而不税。”注:“籍( )借也。”
2.《诗?魏风?伐檀》:“ 之河之侧兮。”毛传:“侧( )崖也。”
3.《楚辞?涉江》:“冠切云之崔嵬。”王逸章句:“崔嵬,高( )。”
4、《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孔注:“政( )法教。”
5、《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郑注:“同门( )朋,同志( )友。”
三、阅读下面古书的注解,并回答问题: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杭,渡也。笺云:谁谓河水广与,一苇加之,则可以渡之,喻狭也。今我之不渡,直自不往耳,非为其广。○苇,韦鬼反。杭,户[疏]笺:“一苇”郎反。与,音余,下“远”与“同”。狭,音洽。为,于伪反○正义曰:“言一苇者,谓一束者也,可以浮之水上而渡,若桴栰然,非一根苇也。此假有渡者之辞,非喻夫人之 宋渡河也。何者?此文公之时,卫已在河南,自卫适宋不渡河。”(《诗经?卫风?河广》)
1、哪几句话是毛传?
2.哪些话是郑笺?
3.哪些话是孔疏?孔疏是解释谁的话?
4.哪些话是陆德明《经典释文》中的?
四、简答题:
1.古书注解中的“谓”和“谓之”有何不同?
2.古书注解中“读为、读曰”和“读若、读如”有何分别?
[练习二]
一、选择题(单项或多项):
1.古书注解中,用作校勘的术语是____________。
①之言,之为言; ②夺; ③当为; ④谓之; ⑤犹
2.为《十三经注疏》作《校勘记》的是_________。
①王念孙; ②王引之; ③俞樾; ④阮元
3.萧统的《文选》,在唐代有___________。
①李善注; ②五臣注; ③颜师古注; ④孔疑达注
4.李善为李密《陈情表》“既无伯叔,终鲜兄弟。”两句加了注:“毛诗曰。终鲜兄弟。维予与女。”李善这里是____________。
①注明典故的来源; ②指出词语的出处 ③为词语释义
二、给下面的注解加上标点,并说明注释的体例。
诏曰: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马或奔 而致千里,善曰
言马不良或騠御之以道而致千里之涂声类曰騠蹑也杜计切士或
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晋灼曰被世讥论也善曰越绝书曰有高世
之材者必有负俗之累也。 《文选?汉武帝诏一首》)
三、名词解释:
1.衍文
2.如字
古书的句读练习
[练习一]
一、什么叫“句读”?
二、判断下列句子标点的正、误。(标点正确的,在该句后面的括号内打“√”号)
1.①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 )
②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
③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 )
2.①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 )
②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 )
③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 )
3.①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物多类,然而不然,故亡国 民无已。( )
②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物多类然,而不然,故亡国 民无已。( )
③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物多,类然而不然,故亡国 , 民无已。( )
4.①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
②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
③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
5.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
②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
6.①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
②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
三、改正下列句中错误的标点,并说明改正的理由。
1.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诸橐以与之。(左传)
2、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
4.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孟子)
5.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秦时为布衣。少年,有客相之日:“当刑而王。”及壮,坐法,黥布欣然笑曰:“人相我当刑而王,几是乎。”(史记)
6.养气自守,适食则酒,闭明塞听,爱精自保。适辅服药引导,庶冀性命可延。斯须不老,既晚无还,垂书示后。(《论衡》)
[练习二]
一、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
1.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史记)
2.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登泰山记)
3.公笑曰子近市识贵贱乎 (左传)
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说)
5.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史记)
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
7.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使收送之 (华佗传)
8.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左传)
二、在下面两段古文横线上加上适当的标点符号。
1.马之与人___情性殊异___至于筋骸之相束___血气之相持___安佚则适___劳顿则疲者___同也___乘之有道___步骤折中___少必无疾___老必后衰___(韩愈《重上张仆射书》)
2.起之为将___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___卧不设席___行不骑乘___亲裹赢粮___与士卒分劳苦___卒有病疽者___起为吮之___(《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三、给下面几段古文加上标点符号。
1.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晏子人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2.阳子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知其美也其
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庄子?山木》)
注:①逆旅:客舍,旅馆。 ②小子:男仆。 ③行(xìng):品行,操行。
3.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 非彨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 (《史记?齐太公世家》)
注:①西伯:即周文王。②彨(chi):同“螭”,兽名,传说为无角之龙。③太公:指姜太公吕尚。④先君太公:指周文王的父亲季历。
[练习三]
1.郅都河东大阳人也以郎事文帝景帝时为中郎将敢直谏面折大臣于朝尝从入上林贾姬在厕野彘入厕上目都都不行上欲自持兵救贾姬都伏上前日一姬复一姬进天下所少宁姬等邪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上还彘亦不伤贾姬太后闻之赐都金百斤上亦赐都金百斤由此重都 《汉书?酷吏传?郅都传》
2.太史公曰传曰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吾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史记?李将军列传》
3.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膠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告子下》
4.善为上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下之极 《老子?六十八章》
5.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 而致千里士或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斥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 《汉书?武帝纪》
6.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子入见立有间公问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7.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比五之所以无敌也 《史记?李斯列传》
8.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曰君惠缴福于敝邑亡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左传?僖公四年》
9、齐侯曰以此众战准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左传?僖公四年》
10.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
11.历城叶奕绳尝言强记之法云某性甚钝每读一书遇意所喜也好即札录之录讫乃朗读十遍粘之壁间每日必二十余段少亦六七段掩卷即就壁间观所粘录日三五次以为常务期精熟一字不遗粘壁既满乃取第一日所粘者收笥中俟再读有所录补贴其处随收随补岁无旷日一年之中约得千段数年之后腹笥渐富每见务得泛滥者略得影响而止稍隔时日便成枵腹不如奈之约取而实得 《退庵随笔》
12.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嘉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垢病嘻异哉 司马光《训俭示康》
[练习四]
1.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不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复其所。 《左传?襄公十五年》
2、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矣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3.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宠涓于此树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4.韩厥献丑父郤献子将戮之呼曰自令无有代其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 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以劝事君者乃免之。 《左传?成公二年》
5.景公过晏子日子宫小近市请徙子家豫章之圃拜而辞日且婴家贫待市食而朝暮趋之不可以远景公笑习市识贵贱乎是时景公繁于刑晏子对曰踊贵而屦贱景公曰何故对曰刑多也景公造然变色曰寡人其暴乎于是损刑五。 《韩非子?难二》
6、齐大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揖屡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之闻之曰去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礼记?檀弓》
7、秦伯纳女五人怀赢与焉奉 沃盥既而挥之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而囚。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8、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跽也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也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说文解字叙》
9、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其谁不知公辞焉。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10、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吾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通辞及死之曰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土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史记?李将军列传》
11.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人中射之土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土中射之土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王杀无罪之臣明人欺王王乃不杀。 《战国策?楚四》
诗词格律练习
A.[诗 律]
一、填空
1.中国古代诗歌可以分成两大类:①格律诗,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非格律诗,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
2.乐府是_____时代设立的________的名称。“乐府歌辞”是由_________搜集,并为它谱上乐谱,以便歌唱。诗,指的是诗人所作的________;歌,指的是和诗相配合的 ______,乐府兼指两者。后来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虽然没有配乐,也称为乐府。“新乐府”指的是______________。
3.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人们对汉浯_________认识的深化,随着人们对诗歌______探索的深入,越来越讲求诗歌的节奏惑和音乐美,因而产生了“四声”、“八病”之说。所谓“四声”就是指________;所谓“八病”就是指________等八种诗病。
4.汉魏六朝时的诗一般称为古诗,它包括_____和这时期的________。其语言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5.汉魏时期古诗的用韵接近先秦韵部,晋以后的诗韵,越到后来越接近_________韵部,一般说来,汉魏古诗的用韵是比较宽的。
6.唐人把________ 诗歌统称为古体诗,因而把唐代的“格律诗”称为__________,也叫做________。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以分为_______(又叫_______)和_______(又叫_______)两类。
7.唐代人作诗用韵,已经感觉到《切韵》音系过于繁细,允许邻近的韵可以“_________”通押。
8.旧说,南宋平水人______把“同用”的韵合并成为107韵,后人又减为_______韵,这________韵被称为“_______ ”,一般就叫做“诗韵”。
9.近体诗用韵的特点是:①一般只押_______声韵;②必须_______,不许_________。
10.古体诗用韵的特点:①既可以押_________声韵,又可押________声韵;②邻近的韵____,这两点与近体诗迥然相异。
二、下面是在押韵上各有特点的五首诗,查出其各个韵脚用字的韵部。
1.山园小梅(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研,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合金樽。
2.送方外上人(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州山,时人已知处。
3.浮石濑(刘长卿)
秋月照潇湘,月明闻荡桨。
石横晚濑急,水落寒沙广。
众岭猿啸重,空江人语响。
清晖朝复暮,如待扁舟赏。
4.和孔密州东栏梨花(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暄归浣女,莲动下鱼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三、请以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为例,具体说明它所反映的近代诗的三个平仄规律。
1.交替律——
2.相对律——
3.相粘律——
四、举例说明下列关于律诗用韵方面的术语:
1.宽韵——
2.险韵——
3.和韵——
4.借韵——
5.次韵——
6.中韵——
五、标出下列各诗的平仄(平用“——”表示)。
1.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塞下曲(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3.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州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4.鹧鸪词(李益)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
5.江南春绝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6.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杜甫)
落落出群非榉柳,青青不朽岂杨梅。
欲存老盖千年益,为觅霜根数寸栽。
7、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8.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六、将下列各诗逐字标出平仄,再依平仄格式在可平可仄处加上圆圈,字下加“△”表示韵脚,加括号表示韵部,如属拗救现象,则以“~~”表示出。
1、渡汉江(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径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2、游园不值(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七、通过分析下列诗句,具体说明格律诗拗救的几种主要方法(括号内注明的是标准格式,以供与相应的诗句进行比较)
1.无为在歧路。(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借问夔州压何处:(杜甫《长年》)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王维《归嵩山作》)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3.恐惊天上人。(李白《夜泊山寺》)
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4.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王维《辋川别业》)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5.薄宦梗欲泛,故园芜欲平。(李商隐《蝉》)
野校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苏轼《新城道中》)’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八、下列诗何处用了对仗,加以说明。
1.咏怀古迹(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生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2.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3、悲 秋(杜甫)
凉风动万里,群益尚纵横。
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
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
4.夜泊水村(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敢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5、登 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九、举例说明格律诗的三组对仗形式:
1.工对与宽对
2.平对与串对
3.借对与扇面对
B.[词 律]
一、填空
1.词来自民间文学,它本来是配乐的歌词,当初称为________(又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是配乐可唱的乐府诗,也称_______,因与古乐府相对,故称_______(或称______乐府),词又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别称。
2.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称为_______,并且都有特定的名称,叫做_________。
3.前人依据字数可将词分成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类,从分段来看,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分别,词的一段叫做____,又叫____。
4、通行的词谱有清人万树著的《_______》、王奕清编纂的《_______》。清人戈载的《_____》把词韵分成_____部。
5、词的对仗与格律诗的对仗不同之处在于: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_。
二、名词解释:
叶
豆
叠
本意
令
近
引
慢
过片
重头
三、查出下列各词的韵脚及其韵部,说明用韵的特点。
1.清平乐(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蛮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西江月?丹阳湖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
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依然。
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
3.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人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4.捣练子(李煜)
深院静,小楼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5.酒泉子(韦庄)
月落星沉,楼上美人春睡,
绿云倾,金枕腻,画屏深。
子规啼破相思梦,曙色东方才动。
柳烟轻,花露重,思难任。
C.[曲 律]
一、填空:
1.曲和词一样,也是配合音乐的长短句,唐人之谓曲,是后代的所谓_______,元人之谓词,又是后代所谓_____。
.2、曲有_______和________的分别,北曲有________和_______的分别。散曲有_____和______两种形式。
3、杂剧是一种带有________(动作)和________(道白)的歌剧,散曲不是戏剧,没有科白。
4.曲调的名称又叫“_______”,每种曲调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北曲共有______宫______调。元杂剧实际上只用_______个宫调(即______宫_______调)。
5.曲用韵的特点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④________,曲中的衬字,是_______。
二、分析下二、分析列元曲小令的神韵与平仄(如有衬字,用“~~” 标出);
1、天净沙(王实甫)
看河桥飞虎将军,叛蒲东掳掠人民。半万贼屯合寺门,手
横霜刀,高叫道要莺莺做压寨夫人。(《西厢记》第五本第三
折)
2.叨叨令(白朴)
一会价紧呵,似玉盘中万颗珍珠落;一会价响呵,似王代筵前几簇笙歌闹;一会价清呵,似翠岩头一派寒泉瀑;一会价猛呵,似绣旗下数面征鼙操;兀的不恼杀人也么哥!兀的不恼杀人也幺哥!则被他诸般儿雨声相聒噪。(《梧桐雨》第四折)
3.雁儿落带过德胜命?忆别(乔吉)
殷勤红叶诗,冷淡黄花市。清江夭水笺,白雁云烟字。 (雁儿落) 游子去何之?无处寄新词。酒醒灯昏夜,窗寒梦觉时。寻思,谈笑十年事。嗟咨,风流雨鬓然。(德胜令)
三、名词解释:
杂剧
散曲
套数
小令
幺篇
带过曲
借宫
宫调
十二律
一、请用横线标出下列各句中的判断句、被动句和双宾语句,并指出其结构类别。
1.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雁荡山》)
2.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五人墓碑记》)
3.若变起,足下以—军敌彼二军,保护圣主,复大权,清君侧,指挥若定,不世之业也(《谭嗣同》)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5.杇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论语?公治长》)
6.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7.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
8.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9.对曰:“……王遇盗於云中,余受其戈,其所犹在。”袒而视之背。(《左传?定公五年》)
10.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二、请用横线标出下列句中的特殊词序,并指出其类别。
1.天下议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
2.《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其祁奚之谓矣。(《左传?襄公二年》)
3.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4.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我若求之,其与我乎?(《左传?昭公十二年》)
5.且晋慼忧以重我,天地以要我。(《左传?僖公十五年》)
6.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
7.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六国论》)
三、请补出下列各句中省略的词语,并说明其省略的类别。
1.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扁鹊见蔡桓公》)
2.子山处令尹之宫,夫概王欲攻之,惧而去之。(《左传?宣公四年》)
3、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4、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陈涉世家》)
5、人皆有兄弟,我独无。(《论语?颜渊》)
6、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韩非子?和氏》)
7.胥靡逃之魏,卫赎买之百金。不与,乃请以左氏。(《战国策?卫策》)(注:左氏,卫国地名) 8 、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四、试用加线法分析下列句(符号:主语=,谓语一,宾语一,定语( ),状语[ ],
补语< >,兼语___ )。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2.楚子使屈完如师。(《左传?齐桓公伐楚》)
3.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4.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荀子?天论》)
5.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也。(《左传?昭公十九年》)
[练习九]
一、请指出下列句子的习惯句式,说明其用法,并加以翻译。
1、信问曰:“大王自料,勇敢仁强孰与项王?”(《史记?淮阴侯列传》)
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论语?述而》)
3.嫂何前倨而后卑也?(《战国策?秦策一》)
4、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
5、今有医於此,和合其祝药之于天下之有病者而药之。(《墨子?非攻中》)
6、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殽之战》)
7、吾私有讨于午也,二三子唯所欲立。(《左传?定公十三年》)
8.婴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有如上帝。(《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9.子以逐君成名,子孙不忘,不亦伤乎?(《左传?昭公十五年》)
10,先生得无诞之乎?《史记?扁鹊列传》
11.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12、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孟子?梁惠下》
13、于是孙子使使报王曰:“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4、薪者投镰于地、嗔目拂手而言曰:“何子居之高,视之下,仪貌之壮,语言之野也。”《论衡?书虚篇》
15、鲁侯不亦善于礼乎?《左传?昭公五年》
16、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
17、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崔琰《记王忠肃公翱事》)
修辞练习
一、名词解释{并举例}
1.并提
2.互文
3.双关
4.对偶
二、简答:
1.古汉语常见的修辞方式有哪几种?
2.引用有哪几种情况?举例说明。
3.什么是代称?举例说明代称的几种情况。
4.什么叫委婉?委婉有哪几种?举例说明。
三、指出下列各句中所用的修辞手法:
1.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滕王阁序》)
2.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巫山?巫峡》)
3.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
4.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巫山?巫峡》)
5.杇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论语?公治长》)
6.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客至》)
7.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人珠廉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8.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
9.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左传?昭公十九年》)
10.清清泠泠,愈病析酲,发明耳目,宁体便人。(《风赋》)
11、公已失老母,方寸乱矣。(《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12、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赤壁之战》)
13.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无论》)
14.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别赋》)
1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16.一登龙门,则声价百倍。(李白《与韩荆州书》)
17.淮谓河广,曾不容刀!(《诗经?河广》)
18.及三闾桔颂,情采芬芳。(《文心雕龙?情采》)
19.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棲老凤凰枝。(《秋兴八首》)
20.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汉书?高帝纪》)
21.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孟子?梁惠王下》)
22.大王入关,秋毫无所犯。(《鸿门宴》)
23.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陆游《诉衷情》)
24.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2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26.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
27.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勾践灭吴》)
28.夫种、蠡无—罪,身死亡。(《史记?淮阴侯列传》
29.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之上。(《文心雕龙?情采》)
30.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滕王阁序》)
31.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岳阳楼记》)
32.打坏木栖床,谁能坐相思?三更书石阙,忆子夜题碑。(《乐府诗集?读曲歌》)
3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34、元戎号令严,人马亦轻肥。(高适《蓟门五首》之三)
35.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张衡传》)
音韵练习
[练习一]
一、名词解释:
1.《切韵》
2.《中原音韵》
3.三十六字母
4.等呼
5.韵摄
6.叶音说
7.平水韵
二、用音韵学术语写出下列中古音声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微 知
从 端
群 喻
来 日
匣 邪
帮 定
娘 敷
三、简单介绍古汉语语音的历史分期。
四、中古到现代,声调的演变规律有哪些内容?
[练习二]
一、研究上古声母的著名学者有哪些?他们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二、谈谈清代以来学者对上古韵的分部情况。
三、关于上古声调有哪几种说法?
四、陈第在《毛诗古音考》里提出的关于古音学的著名观点是什么?
五、什么叫阴阳对转?上古阴阳声韵是怎样相配的?
六、举例说明古书中的破读和假借现象,并说明它们的区别。
[练习三]
一、解释名词和术语
1.音和
2.类隔
3.膑,鼻引
二、古代的注音方法主要有哪些?比较科学的是哪种?举例说明之。
三、指出下列反切不能直接用今音拼读的原因:
1.马,莫下切;
2.杜,徒古切;
3.龙,力锺切;
4.筹,除留切;
5、哜,在计切;
6.虬,渠幽切;
7.悭,苦坚切;
8.厚,胡口切;
9.心,息林切;
10.头,度侯切;
11.东,德红切
12.鼙,部迷切
13.阪,扶板切:
14.喟,丘愧切:
15.虫,直隆切:
16.能,奴登切;
17.巨,其吕切;
18.苦,康杜切;
19.兵,甫明切;
20.尖,子廉切;
[练习四]
一、研究上古音的材料有哪些?
二、解释下列古音现象:
1、“匍匐”古人又写作“扶服”“伏羲”又写作“包牺”。
2、未见君子 惄如调饥”。毛传:“调,朝也。”郑笺:“朝饥”。
3、《论语》“涅而不缁”,《史记》引作“泥而不缁”。
4、“羽”读如“沪”。
5、“燕王甚兑”。“兑”通“悦”。
6、《诗经》“敷政优优”,《左传》引作“布政优优”。
7、广州方言中把古代微母字“无、尾、望、闻、蚊”等读成[m]声母。
8、《论语》“君子笃于亲”,《汗简》五云:“古文作竺”。
9、《说文》冲读若动。
10、“而”读为“能”。
11、“皇”读为归往之往。
12、姨,弟也,言与己妻相长弟也。
13、王必无人,臣奉璧往使。“奉”今作“捧”。
14、《易》读“匪夷所思”,《经典释文》“夷,荀本作弟。”
15、《诗?齐风》:“子之还兮”,《汉书地理志》引作“子之营兮”。
16、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司马贞索引:“汶汶者,音闵。汶汶犹昏暗也。”
17、枹(fú):《说文》:“击鼓杖也,从木包声。”
古书注解练习
[练习一]
一、填空:
1、注解古书的工作开始于_______时代。当时著名的注解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部重要的古代作品,注解的人常常很多,后来就有人把各家的注选集在一起,再加上自己的注解,成为 ________或_________,例如何晏注《_____ _____》,就是此类著作。
3、注解常见的几种情况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4、《十三经注疏》大多数是______人或_______人做的注,______人做的疏。
5.《春秋左传》是晋_______注,唐_____等正义;〈尔雅〉是晋_____注,宋______疏。
二、将常用的注解术语“曰”、“谓”、“犹”、“貌”、“之言”分别填入括号。
1.《礼记?王制》:“古者公田籍而不税。”注:“籍( )借也。”
2.《诗?魏风?伐檀》:“ 之河之侧兮。”毛传:“侧( )崖也。”
3.《楚辞?涉江》:“冠切云之崔嵬。”王逸章句:“崔嵬,高( )。”
4、《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孔注:“政( )法教。”
5、《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郑注:“同门( )朋,同志( )友。”
三、阅读下面古书的注解,并回答问题: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杭,渡也。笺云:谁谓河水广与,一苇加之,则可以渡之,喻狭也。今我之不渡,直自不往耳,非为其广。○苇,韦鬼反。杭,户[疏]笺:“一苇”郎反。与,音余,下“远”与“同”。狭,音洽。为,于伪反○正义曰:“言一苇者,谓一束者也,可以浮之水上而渡,若桴栰然,非一根苇也。此假有渡者之辞,非喻夫人之 宋渡河也。何者?此文公之时,卫已在河南,自卫适宋不渡河。”(《诗经?卫风?河广》)
1、哪几句话是毛传?
2.哪些话是郑笺?
3.哪些话是孔疏?孔疏是解释谁的话?
4.哪些话是陆德明《经典释文》中的?
四、简答题:
1.古书注解中的“谓”和“谓之”有何不同?
2.古书注解中“读为、读曰”和“读若、读如”有何分别?
[练习二]
一、选择题(单项或多项):
1.古书注解中,用作校勘的术语是____________。
①之言,之为言; ②夺; ③当为; ④谓之; ⑤犹
2.为《十三经注疏》作《校勘记》的是_________。
①王念孙; ②王引之; ③俞樾; ④阮元
3.萧统的《文选》,在唐代有___________。
①李善注; ②五臣注; ③颜师古注; ④孔疑达注
4.李善为李密《陈情表》“既无伯叔,终鲜兄弟。”两句加了注:“毛诗曰。终鲜兄弟。维予与女。”李善这里是____________。
①注明典故的来源; ②指出词语的出处 ③为词语释义
二、给下面的注解加上标点,并说明注释的体例。
诏曰: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马或奔 而致千里,善曰
言马不良或騠御之以道而致千里之涂声类曰騠蹑也杜计切士或
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晋灼曰被世讥论也善曰越绝书曰有高世
之材者必有负俗之累也。 《文选?汉武帝诏一首》)
三、名词解释:
1.衍文
2.如字
古书的句读练习
[练习一]
一、什么叫“句读”?
二、判断下列句子标点的正、误。(标点正确的,在该句后面的括号内打“√”号)
1.①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 )
②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
③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 )
2.①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 )
②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 )
③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 )
3.①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物多类,然而不然,故亡国 民无已。( )
②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物多类然,而不然,故亡国 民无已。( )
③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物多,类然而不然,故亡国 , 民无已。( )
4.①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
②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
③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
5.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
②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
6.①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
②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
三、改正下列句中错误的标点,并说明改正的理由。
1.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诸橐以与之。(左传)
2、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
4.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孟子)
5.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秦时为布衣。少年,有客相之日:“当刑而王。”及壮,坐法,黥布欣然笑曰:“人相我当刑而王,几是乎。”(史记)
6.养气自守,适食则酒,闭明塞听,爱精自保。适辅服药引导,庶冀性命可延。斯须不老,既晚无还,垂书示后。(《论衡》)
[练习二]
一、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
1.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史记)
2.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登泰山记)
3.公笑曰子近市识贵贱乎 (左传)
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说)
5.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史记)
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
7.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使收送之 (华佗传)
8.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左传)
二、在下面两段古文横线上加上适当的标点符号。
1.马之与人___情性殊异___至于筋骸之相束___血气之相持___安佚则适___劳顿则疲者___同也___乘之有道___步骤折中___少必无疾___老必后衰___(韩愈《重上张仆射书》)
2.起之为将___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___卧不设席___行不骑乘___亲裹赢粮___与士卒分劳苦___卒有病疽者___起为吮之___(《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三、给下面几段古文加上标点符号。
1.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晏子人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2.阳子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知其美也其
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庄子?山木》)
注:①逆旅:客舍,旅馆。 ②小子:男仆。 ③行(xìng):品行,操行。
3.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 非彨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 (《史记?齐太公世家》)
注:①西伯:即周文王。②彨(chi):同“螭”,兽名,传说为无角之龙。③太公:指姜太公吕尚。④先君太公:指周文王的父亲季历。
[练习三]
1.郅都河东大阳人也以郎事文帝景帝时为中郎将敢直谏面折大臣于朝尝从入上林贾姬在厕野彘入厕上目都都不行上欲自持兵救贾姬都伏上前日一姬复一姬进天下所少宁姬等邪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上还彘亦不伤贾姬太后闻之赐都金百斤上亦赐都金百斤由此重都 《汉书?酷吏传?郅都传》
2.太史公曰传曰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吾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史记?李将军列传》
3.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膠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告子下》
4.善为上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下之极 《老子?六十八章》
5.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 而致千里士或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斥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 《汉书?武帝纪》
6.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子入见立有间公问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7.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比五之所以无敌也 《史记?李斯列传》
8.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曰君惠缴福于敝邑亡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左传?僖公四年》
9、齐侯曰以此众战准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左传?僖公四年》
10.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
11.历城叶奕绳尝言强记之法云某性甚钝每读一书遇意所喜也好即札录之录讫乃朗读十遍粘之壁间每日必二十余段少亦六七段掩卷即就壁间观所粘录日三五次以为常务期精熟一字不遗粘壁既满乃取第一日所粘者收笥中俟再读有所录补贴其处随收随补岁无旷日一年之中约得千段数年之后腹笥渐富每见务得泛滥者略得影响而止稍隔时日便成枵腹不如奈之约取而实得 《退庵随笔》
12.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嘉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垢病嘻异哉 司马光《训俭示康》
[练习四]
1.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不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复其所。 《左传?襄公十五年》
2、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矣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3.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宠涓于此树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4.韩厥献丑父郤献子将戮之呼曰自令无有代其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 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以劝事君者乃免之。 《左传?成公二年》
5.景公过晏子日子宫小近市请徙子家豫章之圃拜而辞日且婴家贫待市食而朝暮趋之不可以远景公笑习市识贵贱乎是时景公繁于刑晏子对曰踊贵而屦贱景公曰何故对曰刑多也景公造然变色曰寡人其暴乎于是损刑五。 《韩非子?难二》
6、齐大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揖屡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之闻之曰去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礼记?檀弓》
7、秦伯纳女五人怀赢与焉奉 沃盥既而挥之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而囚。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8、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跽也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也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说文解字叙》
9、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其谁不知公辞焉。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10、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吾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通辞及死之曰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土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史记?李将军列传》
11.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人中射之土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土中射之土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王杀无罪之臣明人欺王王乃不杀。 《战国策?楚四》
诗词格律练习
A.[诗 律]
一、填空
1.中国古代诗歌可以分成两大类:①格律诗,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非格律诗,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
2.乐府是_____时代设立的________的名称。“乐府歌辞”是由_________搜集,并为它谱上乐谱,以便歌唱。诗,指的是诗人所作的________;歌,指的是和诗相配合的 ______,乐府兼指两者。后来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虽然没有配乐,也称为乐府。“新乐府”指的是______________。
3.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人们对汉浯_________认识的深化,随着人们对诗歌______探索的深入,越来越讲求诗歌的节奏惑和音乐美,因而产生了“四声”、“八病”之说。所谓“四声”就是指________;所谓“八病”就是指________等八种诗病。
4.汉魏六朝时的诗一般称为古诗,它包括_____和这时期的________。其语言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5.汉魏时期古诗的用韵接近先秦韵部,晋以后的诗韵,越到后来越接近_________韵部,一般说来,汉魏古诗的用韵是比较宽的。
6.唐人把________ 诗歌统称为古体诗,因而把唐代的“格律诗”称为__________,也叫做________。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以分为_______(又叫_______)和_______(又叫_______)两类。
7.唐代人作诗用韵,已经感觉到《切韵》音系过于繁细,允许邻近的韵可以“_________”通押。
8.旧说,南宋平水人______把“同用”的韵合并成为107韵,后人又减为_______韵,这________韵被称为“_______ ”,一般就叫做“诗韵”。
9.近体诗用韵的特点是:①一般只押_______声韵;②必须_______,不许_________。
10.古体诗用韵的特点:①既可以押_________声韵,又可押________声韵;②邻近的韵____,这两点与近体诗迥然相异。
二、下面是在押韵上各有特点的五首诗,查出其各个韵脚用字的韵部。
1.山园小梅(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研,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合金樽。
2.送方外上人(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州山,时人已知处。
3.浮石濑(刘长卿)
秋月照潇湘,月明闻荡桨。
石横晚濑急,水落寒沙广。
众岭猿啸重,空江人语响。
清晖朝复暮,如待扁舟赏。
4.和孔密州东栏梨花(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暄归浣女,莲动下鱼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三、请以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为例,具体说明它所反映的近代诗的三个平仄规律。
1.交替律——
2.相对律——
3.相粘律——
四、举例说明下列关于律诗用韵方面的术语:
1.宽韵——
2.险韵——
3.和韵——
4.借韵——
5.次韵——
6.中韵——
五、标出下列各诗的平仄(平用“——”表示)。
1.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塞下曲(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3.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州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4.鹧鸪词(李益)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
5.江南春绝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6.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杜甫)
落落出群非榉柳,青青不朽岂杨梅。
欲存老盖千年益,为觅霜根数寸栽。
7、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8.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六、将下列各诗逐字标出平仄,再依平仄格式在可平可仄处加上圆圈,字下加“△”表示韵脚,加括号表示韵部,如属拗救现象,则以“~~”表示出。
1、渡汉江(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径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2、游园不值(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七、通过分析下列诗句,具体说明格律诗拗救的几种主要方法(括号内注明的是标准格式,以供与相应的诗句进行比较)
1.无为在歧路。(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借问夔州压何处:(杜甫《长年》)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王维《归嵩山作》)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3.恐惊天上人。(李白《夜泊山寺》)
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4.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王维《辋川别业》)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5.薄宦梗欲泛,故园芜欲平。(李商隐《蝉》)
野校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苏轼《新城道中》)’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八、下列诗何处用了对仗,加以说明。
1.咏怀古迹(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生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2.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3、悲 秋(杜甫)
凉风动万里,群益尚纵横。
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
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
4.夜泊水村(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敢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5、登 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九、举例说明格律诗的三组对仗形式:
1.工对与宽对
2.平对与串对
3.借对与扇面对
B.[词 律]
一、填空
1.词来自民间文学,它本来是配乐的歌词,当初称为________(又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是配乐可唱的乐府诗,也称_______,因与古乐府相对,故称_______(或称______乐府),词又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别称。
2.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称为_______,并且都有特定的名称,叫做_________。
3.前人依据字数可将词分成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类,从分段来看,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分别,词的一段叫做____,又叫____。
4、通行的词谱有清人万树著的《_______》、王奕清编纂的《_______》。清人戈载的《_____》把词韵分成_____部。
5、词的对仗与格律诗的对仗不同之处在于: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_。
二、名词解释:
叶
豆
叠
本意
令
近
引
慢
过片
重头
三、查出下列各词的韵脚及其韵部,说明用韵的特点。
1.清平乐(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蛮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西江月?丹阳湖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
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依然。
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
3.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人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4.捣练子(李煜)
深院静,小楼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5.酒泉子(韦庄)
月落星沉,楼上美人春睡,
绿云倾,金枕腻,画屏深。
子规啼破相思梦,曙色东方才动。
柳烟轻,花露重,思难任。
C.[曲 律]
一、填空:
1.曲和词一样,也是配合音乐的长短句,唐人之谓曲,是后代的所谓_______,元人之谓词,又是后代所谓_____。
.2、曲有_______和________的分别,北曲有________和_______的分别。散曲有_____和______两种形式。
3、杂剧是一种带有________(动作)和________(道白)的歌剧,散曲不是戏剧,没有科白。
4.曲调的名称又叫“_______”,每种曲调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北曲共有______宫______调。元杂剧实际上只用_______个宫调(即______宫_______调)。
5.曲用韵的特点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④________,曲中的衬字,是_______。
二、分析下二、分析列元曲小令的神韵与平仄(如有衬字,用“~~” 标出);
1、天净沙(王实甫)
看河桥飞虎将军,叛蒲东掳掠人民。半万贼屯合寺门,手
横霜刀,高叫道要莺莺做压寨夫人。(《西厢记》第五本第三
折)
2.叨叨令(白朴)
一会价紧呵,似玉盘中万颗珍珠落;一会价响呵,似王代筵前几簇笙歌闹;一会价清呵,似翠岩头一派寒泉瀑;一会价猛呵,似绣旗下数面征鼙操;兀的不恼杀人也么哥!兀的不恼杀人也幺哥!则被他诸般儿雨声相聒噪。(《梧桐雨》第四折)
3.雁儿落带过德胜命?忆别(乔吉)
殷勤红叶诗,冷淡黄花市。清江夭水笺,白雁云烟字。 (雁儿落) 游子去何之?无处寄新词。酒醒灯昏夜,窗寒梦觉时。寻思,谈笑十年事。嗟咨,风流雨鬓然。(德胜令)
三、名词解释:
杂剧
散曲
套数
小令
幺篇
带过曲
借宫
宫调
十二律
工具书部分参考答案
[练习一]
一、1、许慎 《说文解字》]4 15 30 540 9353 1163
2.《尔雅》 释诂 释言 释训
3.张相 《诗词曲语辞汇释》
4.李登 《声类》 《广韵》 《大宋重修广韵》 隋唐宋(中古时期)
5.《汉书?艺文志》 《隋书?经籍志》
6.《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经、史、子、集
7.《十三经索引》
8.《皇览》 《北堂书钞》 《艺文类聚》 徐坚帖》 《太平御览》 《册府元龟》 《永乐大典》
9.《通志》 《文献通考》 “十通”
10.《唐会要》
二、1.部首检字法 笔划检字法
2.譬况 读若 直音 反切 反切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桂馥《说文义证》;《说文句读》、《说文释例》。
4.《经传释词》 《助字辨略》 《词诠》 《古书虚字集释》
5.《经籍纂诂》
6,《释名》
7.《方言》
[练习二]
一、答(1)《说文》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形体结构探求汉字本义的字典。
(2)《说文》首创540部首,并按部首编排,开创了我国字书按部首编排的先例。
(3)保存了上古丰富的语言材料和汉字篆文的形体,是研究甲骨金文的重要参考资料。
(4)首次对“六书”下了定义,并探讨了汉字的产生和演变情况。根据它可以上溯汉字造字的根原,下辨字体的变迁。
(5)不足之处在于对某些字的解释由于缺乏第一手资料(甲骨文、金文)因而未免望文生义或主观臆断,对部首的划分和某些字的归部不够科学,但《说文》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磨灭的。
二、答(1)直音法、读若法、叶音法,反切法(例略)
(2)先注音再释义,多义项的则分别解释,再引古书用例(例略)
三、答《辞源》:191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现有新版。方毅、陆尔奎等68人主编,按地支顺序分十二集,笔画由少到多,属文史类辞书,以阅读古籍和从事文史研究的人为主要对象。
《辞海》1937年中华书局出版,舒新城、沈颐等53人主编。该书为百科全书性的辞书,以具有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人为主要对象。1979年有修订本出版。
四、答(1)广韵的编排体例:a.以四声为纲、韵为纬,按平上去入四声,分五卷。b每卷按韵排列,各韵目下的字读音相同,再按字的声母分成若干小类,每小类下的字读音都相同。c.或“又音XX”。
(2)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韵书。
(3)陈澧研究《广韵》的方法主要是“反切系联法”。他在研究《广韵》声母时,根据“切语上字与所切之字为双声”的原则,确定反切上字有“同用”、“互用”、“递用”关系时,必定属于同一声类。这是“基本条例”。根据这一条例,他考订出《广韵》声母为四十大类。对于有些声母相同之字无法系联时,他又制定了“补充条例”,以补充“基本条例”的不足。对不能直接系联的反切上字,根据“双音互见”的反切间接联系。运用系联法把《广韵》里同一类的双声字都找出来,作为一类。运用系联法对反切下字进行系联,可以归纳出《广韵》的韵类。
五、主要根据声母的清浊而演变分化。
①平分阴阳。中古平声字清声母的普通话读阴平;中古平声字浊声母的普通话读阳平。
②浊上变去。中古上声全浊音归去声。
③中古去声字母无论清浊,仍属去声。
④中古入声字分派平、上、去三声中:a:中古全浊入声字今渎阳平,中古次浊入声字今读去声;b.中古清声母入声字无规律,分派诸声。(例略)
六、①按词义编排:如《尔雅》,《方言》(西汉?扬雄),《释名》(东汉?刘熙),《广雅》(魏?张揖)同义的词排在一类。
②按字形排列(部首):如《说文解字》、《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辞源》、《辞海》,《说文》按540部首排列,后四部按 214部首编排。
③按声韵编排:如《广韵》(宋?陈彭年),《经籍籑诂》(清?阮元106韵,一韵一卷),《佩文韵府》(清?张玉书,按平上去入四声,106韵编次),《说文通训定声》(古韵18部),《经传释词》(清?王引之按36字母排列),按声韵编排,不懂古声韵的人就不便查字。
词汇部分参考答案
[练习一]
一、1.斤,斧子。1.刊,删改、修订。3.诛,责备。4.给,丰足,富裕。5.偷,得过且过,马马虎虎。6.训,法则,准则,规范。7.洞,透彻。8.掉,摇动。9.薄,迫近。10。比,并。
二、1.楷,法式,典范。2.逗,停留,停顿。3.讽,背诵。 4.艺,种植。5.伐,功劳。6.劝,勉励,奖励。7.字,生育。 8.则,准则。9.止,仪容,礼貌。10.登,庄稼成熟。
三、1.赡,充裕,足够。丰赡。2.损,减少。亏损。3.防,堤岸,堤坝。堤防。4.局,限制,拘束。局促。5.贼,杀害,虐害。戕贼。6.揭,高举。揭举。7.慢,傲慢不敬。怠慢。8.造,往,到。造访。9.废,停止。废止。10.逸,奔跑。奔逸。
四、1.兵,武器。走,逃跑。2.省,察看。给,丰足。3.伐、矜,夸耀。4.去,离开。亲戚,上古指父母兄弟等至亲。5.稍,逐渐。岁,年。6.齿,天年,年龄。7.河,黄河。8.涕泪。零,落下。9.率,大致,通常。10.发,打开。
[练习二]
一、1.以为,两个词,以(之)为戮。2.死人,两个词,为人之事而死(为动用法)。3.地方,两个词,土地方圆。4.消息,两个词,消,灭,息,生。5.果然,两个词,果然这样。6.颜色,两个词,颜色之色,脸色。7.味道,两个词,体察道理。8.故事,两个词,旧日的典章制度。9.其实,两个词,它的实质。10.高兴,两个词,很高的兴致。
二、[信]1.诚实,真诚。2.确实,的确。3.任意,随便4.相信。5.信使,送信的人。[徒]1.徒步,步行。2.步兵。3.徒众,手下人。4,徒弟,门人。5.只,仅仅。6.徒然,空空的。7.但。8.只,只是。[卒)1.步兵。2.终于。3.死亡。4.通“猝”。猛然,仓悴。5.尽,完成。[谢]1.道歉。2.推辞。3.告别,告辞。4.告诉。5.感谢。[间]1.间隙,夹缝。
2.距离,差别。3.秘密地。4.参与,置身其中。5.离间,挑拨。
三、1.得失,偏义复词。2.得与失。3.动静,偏义复词。4.动与静。5.利害,偏义6.缓急,偏义复词。7.有无,偏义复词。8.星月,偏义复词。9.风雨,偏义复词。10.车马,偏义复词。
四、1.黾勉,努力。匍匐,趴伏地上。均双声。2.荒忽,心神不定。双声。3.觱发,大风触物声。栗烈,严寒均双声。4.纷缊,茂盛貌,迭韵。5.潺缓,水缓缓流动。迭韵。6.倜傥,卓越,潇洒。双声。7.薜荔,植物名,迭韵。8.逍遥,安闲自得貌,迭韵。容与,迟回不进貌,双声。
[练习三]
(一)均表示“看”,“观”是有目的地看,“见”是看的结果已看的动作。(二)差别在于速度;“行
是一般的走,其前用“徐”、“疾”等修饰语,由“步”至“奔”,速度次递加快。(三)有位置之别,“牙”在口腔后部,“齿”是门牙。(四)有情态的差别:“哭”有声有泪,“泣”无声有泪,“啼”大声哀叫,“号”边哭边闹。(五)有方式之别:“伐”,公开宣战,“侵”、“袭”皆不宣而战,“袭”更加秘密。(六)有对象之别,“女”一般指未婚,“妇“则已婚。(七)有句法功能的差别,“畏”为及物动词,宾语较短,“惧”只有使动用法,“恐”的宾语一般比较长。(八)有等级的差别:“诛、戮”是上杀下或杀有罪者;“弑”只用于下杀上,有贬义,“杀”无褒贬。
[练习四]
一、1.字,生孩子,本义。2.息,叹息,引申义。3.英,花,4.厉,磨刀石,本义。5.逐,
逐,放逐,引申义。6.元,头,本义。7.集,鸟停息在一起,本义。8.向,朝北的窗户,本义。9.绥:车中把也,即车中的绳子,作扶手用的,本义。
二、[间]1.参与,引申。2.缝隙,本义。3.小路,引申。4.隔些时,引申。5.毛病,引申。
6.偷偷地,引申。[发]1.派遣,引申。2.开仓济民,引申3.把箭射出,本义。4.打开,引申。5.出发,引申。6.起,引申。
三、1.河,黄河,今扩大。2.丈人,老人,今缩小。3.响,回声,今扩大。4.恨,遗憾,词义加重。5.去,离开。今转移。6.狱,官司,案件,今转移。7.宫,房屋,今缩小。8.下流,地位或处境低下,今指品德恶劣,感情色彩由中性变贬义。
[练习五]
[练]
△1、(把生丝煮熟,使之柔软洁白) —△2.(白色熟绢)
—△3.(详熟)—△4.(琢磨,推敲)
[绝] △3
△4
△1.(断丝)一一△2.(断绝) △5
△6
文字部分参考答案
[练习一]
一、略
二、略
三、略
四、略
五、略
六、1.从虫唯声 2.从土 声 3、从攴丙声 4.从 其声 5.从彡攸声
6、从禾顷声 7.从艸刑声 8.从虫弘声 9、从辵土声 10.从旨尚声
11.从页是声 12、从耳门声 13.从网干声 14.从心及声 15、从米且声
16.从禾千声 17.从戈则声 18、从贝朿声 19.从寸之声 20.从巾父声
七、略
八、按以下格式做题:(1)豆:象形,像高脚酒杯之形,本是古代宗庙里的祭器,即礼器;
(2)所:形声,从斤户声,本义是锯木声; (3)承:从手从廾从卩,廾,是双手,卩,是人形的变体;(4)额:从页客声 (5)心:象形 (6)息:从心从自 (7)颇:从页皮声 (8)肯:从肉从 省,(9)胡:从肉古声 (10)兵:从廾持斤 (11)交:象形 (12)醜:从鬼酉声,(13)暴:从日从出从廾从米 (14)陽:从阜昜声 (15)除:从阜余声 (16)光:从火在人上 (17)旨:从甘匕声 (18)信:从人从言 (19)亦:指事 (20)見:从儿从目 (21)聖:从耳呈声 (22)膏:从肉高声 (23)叔:从又尗声 (24)歸:从妇省从止 声 (25)夫:指事 ,(26)字:从子从宀 (27)鄙:从邑啚声 ,(28)原:从泉出厂下, (29)郎:从邑良声 ,(30)析:从斤从木
[练习二]
一、略
二、1.擒 2、避 3、彩 4、债 5、返 6、悦 7.悌 8、燃 9、腰 10、娶 11、曝
三、略
四、略
五、(1)蚤一早 (2)归一馈 时一伺 (3)需一懦 (4)生一性 (5)步一涉 (6)逝一誓 (7)厝一措 (8)公一功 (9)更一经 (10)矜一鳏 (11)务一侮 (12)调一朝 (13)情—诚 (14)方一横 (15)财一才 (16)倍—背 (17)刀一舠 (18)无一毋 (19)许—所 (20)麋一眉 (21)要一邀 要—腰
语法部分参考答案
[练习一]
一、(1)官:名作动。授官。
(2)后:方位名词作动。
(3)广、轻:形容词作动,扩大,轻视
(4)千、万:数作动,多出千万倍。
(5)逃:不及物动词作使动。
(6)疑:及物动词作使动
(7)危、黔、赭:形作使动。
(8)东:方位名词作使动。
(9)夷、中国:名作意动。
(10)利:形作意动。
(11)友、臣:名作意动,宾省。
(12)貌:名词意动用法。人以颜状为貌,则貌有衰落;唯以荣名为表饰,则称誉无极也。既:尽。见《史记》P3189.
二、(1)股肱:两个名词连用,前者活用,后者作其宾浯
(2)深穴:名词后带介词结构补语。
(3)职:放在“所”字后面。
(4)善、罪:用在代词“我”之前。
三、(1)腹、心:表行为方式,名作状。
(2)众人、国土:表示对待人的态度,名作状。
(3)日:时间名作状,表示“每日”。
(4)倚柱、箕踞:动词性词组作状语,表行为方式
(5)走:动作状,表行为方式。
四、(1)大:重大的意义,形作名。
(2)固:险要的地势;沃:肥沃的土地,形作名。
(3)搜捕之风,动作名。
(4)奔:奔驰之马,动作名。
[练习二]
一、(1)孰:带选择性,哪一个。
(2)或:肯定性无定代词,有的。
(3)何:疑问代词柞前置宾语,什么。
(4)何:疑问代词作状语,为什么。
(5)恶:疑问代词用在介词“乎”前面,哪里。
(6)之:指示代词,这样。
(7)前“之”,指赵盾,相当于“您”;后“之”指士季,相当于“我”。
二、(1)前两“者”,用在动词词组后面;后“者”用在数词后面,都是特别指示代词。
(2)“者”用在时间词后面,为语气词。
(3)代词“者”与“若”组合,译为“象……似的(样子)”
(4)语气词“者”用在因果复句的前一分句末,起提示作用。
(5)行为主动者“臣”+所+介词“以”+名词性词组,“报 职分”。
(6)“所”在动词“救”=所以救。
(7)“所视者”=所视,“所闻见者”
(8)“所”+介词“以”相当于“导致
(9)所字词组作动词“无”的宾语。
[练习三]
一、(1)两:特殊的基数词,专指成双成对才起作用的事物。
(2)两:状态副词,指双方施行同一行为。
(3)再:基数,相当于“二”。
(4)贰:形容词,表示“副”。
二、(1)分数,八又七分之一寸。
(2)十、四:倍数。
(3)四十万:概数,四十五左右。
(4)三十六年:虚数,多年。
[练习四]
一、(1)辄:时间副词,常常。
(2)稍:时间副词,渐渐。
(3)少:程度副词,稍微。
(4)仅:范围副词,将近。
(5)曾:语气副词,竟然。
(6)相:范围副词,互相。
(7)特:范围副词,只是。
(8)益:时间副词,逐渐。
二、(1)弗:否定副词,其后动词不带宾语
不:否定副词,其后动词可带宾语。
(2)无:毋,用于祈使句,其后动词可带宾语。
勿:用于祈使句,其后动词不能带宾语。
无、勿都是否定副词。
(3)莫: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谁”。不,否定副词
(4)莫、勿,都用于祈使句,表劝阻,否定副词。
[练习五]
一、(1)以:介词,表原因,译为“因为”。
(2)以:连词,表原因,译为“因为”。
(3)以:连词,表目的,译为“用来”。
(4)以:介词,表原因,省介宾。
(5)为:介词,表行为涉及对象,译为“对”。
(6)为:介词,表行为涉及对象,替,省介宾。
(7)以:动词,认为。为:表肯定的动词,译为“是”。
(8)以:介词,用。为:动词,治理。
(9))“以为”是“以…为”格式之压缩式,以:介词,因为,宾语前置。为:动词,成为。 ?
(10)指示代词“然”+转折连词“而”“这样,但是”。
(11)让步连词“虽”+指示代词“然”“虽然这样”。
(12)指示代词“然”+承接连词“则”,“既然这样,那么
二、(1)而,:表示转折,连接分句;而2::表递进,连接分句。
(2)而:表示修饰,连接状语和谓语。
(3)而,:连接分句,表转折。而2::连接主语与谓语,表逆接。
(4)而:连分句,表条件和结果。
(5)则:连接紧缩复句中的分句,表条件与结果。
(6)则:表对比,连接两个分句。
(7)则:表承接,表示后项情况的出现出乎意料,连接分
[练习六]
一、(1)矣:表已然语气;也:表确认语气。
(2)矣:表将然。
(3)耳:表确认,同“也”。
(4)焉:表指点引人注意的语气。
二、(1)其:用于祈使句,表委婉语气,“还是”。
(2)“且夫”:表示并且,同时表示要发表议论。
(3)其:疑问句中表示猜度,“大概”。
(4)唯:表示希望的浯气。
三、(1)乎:表反问语气,
(2)与:疑问句中带有猜想的语气。
(3)耶:亦作邪,表选择问句,邪,表示说话人猜想大约是这样,但还不能深信不疑,要求对方加以证实。
(4)诸:“之乎”的合音,表示一般的疑问语气。
四、(1)也:表确认语气,与:表带有猜想的疑问语气哉:表反问语气,全句重点在“哉”。
(2)矣:表已然,乎:表疑问,全句重点在“乎”。
(3)也:句中顿宕语气,者:提示主语。
[练习七]
(1)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
(2)用于充当句子成分的主谓之间。
(3)用于前一分句的主谓之间。
(4)用于主语与介词短浯之间,具有突出介词短语的作用。
(5)用于充当时间状语的主谓之间。
[练习八]
一、(1)横线部分为:“为……所蔽”。被动句。“为……所”。
(2)横线部分为全句。判断句:“……者,……也
(3)横线部分为全句。判断句:“……,……也”。
(4)横线部分为“见欺干王”。被动句:以“见”、“于”作标志。
(5)横线部分为全句。被动句:无标志。
(6)横线部分为全句。判断句:以“为”为判断词。
(7)横线部分为“非某之所敢知”。后一分句为省主语的判断句,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8)横线部分为“为之所”,双宾句:“之为”为动宾语。
(9)横线部分为“视之背”,双宾句:“之”为使动宾语。
(10)“为之辞”,双宾语句。
二、(1)横线部分为:“焉往”。疑问代词宾语“焉”前置。
(2)横线部分为“祁奚之谓”。用助词“之”作宾语前置标志。
(3)横线部分为“突……者”。定语后置。
(4)横线部分为“不我与”。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5)横线部分为“感忧以”“天地以”。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6)横线部分为“夫人”“谁”。前:用助词“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后: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要前置。
(7)横线部分为“五”“一”“三”。表动量数词置动词前作状语。
三、(1)“使”前省主语,“桓侯”承前主语者。“已”……“扁鹊”……宾语省。
(2)隔句承前省。“惧”前省主语“子山”。
(3)“自厚”后面省谓语“责”,蒙后省。
(4)“令”后省兼语“尉”。
(5)“无”后省宾语“兄弟”。承前省。
(6)“楚山”前省介词“于”。省主语“卫”。为相邻句不同主语同时省,“左氏”后省谓语“赎之“,承前省。
(8)“吾岂忧”前省掉一句话:“若得廉颇、李牧为吾将”。
四、(1)[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2)楚子使屈完如师,
(3)[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
(4)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5)(之产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也。
[练习九]
(1)孰与:比较人物的高下,译为“与项王相比……怎么样”?
(2)何有:用于反问句,表强调,泽为“在我有什么困难呢”?
(3)“何……也?”表一般疑问。
(4)“何以……为”,反问句式,译为“为什么要…呢”?
(5)“今有……於此”,表假设。
(6)“无乃……乎”,表推测,译为“莫非”。“恐怕 吧。”
(7)“唯所…”对所字结构有强调作用。
(8)“唯……是……”动词宾语前置式,有强调动宾作用。
(9)“不亦……乎?”表反问。
(以下参考答案略)
修辞部分练习参考答案
一、1.见课本 P876 2.课本P877 3.双关:利用词的同音或同义关系,使一个词关涉到两件事情。例略。
4.对偶:用字数相等、句法相似的浯句表现相反、相对或相关的意思。例略。
二、1.引用、譬喻、代称、并提、互文、夸饰、倒置、委婉、省略及双关等
2.见本PB72—874
3.见课本P875—876
4.见课本P879—881
三、1.引事、对偶;2.引言;3.委婉;4.并提;5.譬喻(包含两个暗喻);6.互文;7.夸张、譬喻、互文;8.对偶;9.引言、倒置;10.并提;11.代称,“方寸”代“心”,数代物;12.委婉;3.并提;14.倒置,应为“心惊骨折”;15.互文;16.引事;17.夸饰;18.代称“三闾”以官代人;19.倒置;20.代称;,“三尺”代剑,数量代物;21.譬喻(明喻);22.代称、夸张;23.引事;24.代称,“二毛”代“头发花白”的老人;25.代称,“线竹”代“音乐”;26.夸饰,对比;27;委婉(外交辞令);28.井提;29.代称,“鸟迹”代文字,“鱼网”代“纸”;30.互文;31.引文,“商旅不行”引自《易经?复卦》;32.双关,“题碑”与“啼悲”谐音双关;33.双关、对偶,“丝”与“思’’谐音双关;“泪”,借义双关;34,并提:人马亦轻肥,指裘轻马肥;35.委婉。
音韵部分练习参考答案
[练习一]
一、1.隋代陆法言撰,成书于隋仁寿元年。是韵书史上划时代的产物,是前代韵书的继承和总结。据考订,全书分一百九十三韵,按平上去入共分五卷。《切韵》对研究汉语语音史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2.元代周德清著,是一部专供北曲作家作曲押韵和审音辨字用的韵书,它的音系代表了近代汉语的语音系统。分十九个韵部,首创“平分阴阳、入派三声”之说。此书一改过去韵书承袭《切韵》旧制的弊病,能以活的语言为研究对象,从而成为研究近代音系的基本材料。
3.参课本P1049。
4.等呼:等韵学术语。宋元等韵图分韵母为开口、合口两呼,又据介音的有无和主要元音的洪细,把两呼各分为四等。
5.韵摄:宋元等韵学家把主要元音相同或相近、韵尾相同的韵归并成一组,不计声调,称为韵摄。《切韵指南》把《广韵》的二百零六部归并为十六摄。
6.古代一些人在读到《诗经》等上古韵文时,感觉某些韵脚字不和谐,就凭主观读另—种音以求和谐。这种作法,前人称为“协音”,又作“叶音”。这是缺乏历史观点的学说。
7.即“诗韵”。金代和宋末人根据《广韵》同用、独用原则,将《广韵》的206部合并为106部,成为元明清以来近体诗押韵的依据。因书初刊于江北平水,故称“平水韵”。
二、微:轻唇、次浊;知:舌上、全清;从:齿头、全浊;端:舌头、全清;群:牙音、全浊;喻:喉音、次浊;来:牛舌、次浊;日:半齿、次浊;匣:喉音、全浊;邪:齿头、全浊;帮:重唇、全清;定:舌头、全浊;娘:舌上、次浊;敷:轻唇、次清。
三、参P1051
四、1.平分阴阳:条件声母的清浊,清音变阴平,浊音变阳平。
2.浊上变去:全浊上声变去声
3.入派三声:即入声字分别归到平上去三声里去了,全浊声母字归阳平;次浊声母字归去声;清声母字归现代阴、阳上去四声。
[练习二]
1.钱大昕的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
2.章太炎的娘日二母归泥说
3.曾运乾的喻三归匣、喻四归定
4.黄侃的照二归精,照三归端
参课本P1055
二、见课本P1053
三、见课本P1058
四、见课本P1052
五、音韵学家按照韵母中的韵尾的不同,把韵母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和入声韵,带鼻音韵尾的是阳声韵,带塞音韵尾的是入声韵,韵尾是元音或不带韵尾的是阴声韵。古音中主要元音相同的阴、阳、入声韵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即阴阳对转。阴阳对转反映了汉语语音的系统性,为此,阴韵学家按照对转关系使古代韵部阴、阳、入声韵互相配合,分配的情况如下:之、职、烝,幽、觉、冬,宵、药,侯、屋、东,鱼、铎、阳,支、锡、耕,脂、质、真,歌、月、元,微、物、文,缉、侵,盍、谈。
六、破读原是用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的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如“王”,名词,帝王,读平声;动词称王,读去声。假借是古人书写某个词时,没有写本字而是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一种是六书中的假借,本无其字的,如代词“然”即借“燃烧”的“然”的形体;另一种是本有其字的,又叫古音通假,如“归”借为“馈”。破读和假借不同。假借字和本字间只是语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上没有必然联系,而破读的意义和本音的意义有着历史的联系。
[练习三]
一、1.音和: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被切字声调和韵母相同的叫“音和切”。如“刚,古郎切”。古、刚双声,郎、刚叠韵。
2.类隔:反切上字跟被切字声母不同。即端组作知组的反切上字;非组作帮组的反切上字。
3.膑,鼻引:反切注音。“膑”是被切字,“鼻引”是切语。鼻,反切上字;引,反切下字。 ?
二、譬况、读若、直音、反切。反切法较科学,它第—次把一个汉字音节分析为声母和韵母两个部分对待,用两个汉字给一个汉字注音,上字定声母,下字定韵调。如:毛,莫袍切,即mao=m+ao。反切法克服了其他注音方法的某些缺点。
三、1.声调不同。“下”本为上声,因其为匣母,全浊上声变去声,故今读去声;而“莫”为次浊音,“马”也是次浊音,次浊上声字今仍读上声,“马”仍保留上声调,不变为去声。
2.浊音清化规律,全浊声母字清化后,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徒”是平声送气,“杜”为仄声不送气;
3.平分阴阳,清声母平声字今读阴平,浊声母平声字今读阳平。“力”为次浊声母,故“龙”也是读阳平。
4,浊音清化规律。去掉韵头。
5.据精组的分化规律。精组声母在洪音前,读z、c、s;在细音前读i、k、x.“在”为从母洪音,z声母;哜为细音,j声母。
6.平分阴阳。幽,影母,清声母,阴平;虬,与渠同为群母,全浊,读阳平。
7.根据韵母的洪细,中古见系洪音前今读g、k、h,细音前今渎j、k、x声母。
8.浊音清化规律,全浊上声变去声。凡上字为全浊声母,下字为上声的,被切字变去声。
9.平分阴阳,“井”的次浊声母,读阳平,“心”为清声母字读阴平。
10.浊音清化规律。全浊声母字今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
11.平分阴阳。清声母平声字今读阴平,浊声母平声字今读阳平。
12.浊音清化规律。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
13.古无轻唇音。类隔切,以轻唇声母字切重唇字。
14.根据韵母的洪细,中古见系洪音前今读g、k、h,细音前今读i、k、x声母。
15.浊音清化规律。全浊声母字今读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
16.平分阴阳。清声母字今读阴平,浊声母字今读阳平。
17.浊音清化规律。全浊声母字今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
18.全浊上声变去声。“杜”为中古全浊声母上声字,“苦”是清声母,仍读上声。,
19.古无轻唇音。类隔切,以轻唇声母切重唇声母字。
20.精系洪音前今读z、c、s,细音前读j、k、x。
[练习四]
—、韵部:《诗经》《楚辞》的押韵;谐声字;
声母:形声字、异文、古读、声训、方言、对音、古反切。
二、1.古无轻唇音;2.古无舌上音;3.娘日归泥4.喻三归匣;5.喻四归定;6,古无轻唇音;7.古无轻唇音;8.古无舌上音;9.古无舌上音; 10.娘日归泥;11.喻三归匣;12.喻四归定;13.古无轻唇音;14.喻四归定;15.喻三归匣;16.明母分化出圆唇音w;17、古无轻唇音。
古书注解部分参考答案
[练习一]
一、1.汉。毛亭、孔安国、马融、郑玄。
2.集注,集解,《论语》。
3.释词。串讲。通释全章大意。
4.汉朝人,魏晋人,唐宋人。
5.杜预,孔颖达;郭璞,邢 。
二、1.之言; 2.犹; 3.貌;
三、1.“笺云”之前是毛传。
2.“笺云”至“非为其广”是郑笺
3.“[疏]”后是孔疏。孔疏是解释郑笺的。
4.“苇,韦鬼反”至“为,于伪反”是陆德明给正文和注文某些字注的音。
四、1.见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609页。2.见《古代汉语》第二册609页。
[练习二]
一、1、②、③;2、④;3、①、② 4、②
二、1、善曰:“ 良, 是, 涂。”《声类》曰:“是, 也, 切。”“晋灼曰:‘ 也’。“善曰:“《越绝书》曰:“ 者, 也。”
2.双行小字都是李善注。除李善本人的注解外,注文中也引用他人的注解,如引用了魏李登《声类》、晋晋灼《汉书集注》和东汉袁康的《越绝书》中的话。
三、1.衍文 见《古代汉语》第二册617页
2.如字 见《古代汉语》第二册615页
古书句读部分参考答案
[练习一]
△4
△1.(断丝)一一△2.(断绝) △5
△6
文字部分参考答案
[练习一]
一、略
二、略
三、略
四、略
五、略
六、1.从虫唯声 2.从土 声 3、从攴丙声 4.从 其声 5.从彡攸声
6、从禾顷声 7.从艸刑声 8.从虫弘声 9、从辵土声 10.从旨尚声
11.从页是声 12、从耳门声 13.从网干声 14.从心及声 15、从米且声
16.从禾千声 17.从戈则声 18、从贝朿声 19.从寸之声 20.从巾父声
七、略
八、按以下格式做题:(1)豆:象形,像高脚酒杯之形,本是古代宗庙里的祭器,即礼器;
(2)所:形声,从斤户声,本义是锯木声; (3)承:从手从廾从卩,廾,是双手,卩,是人形的变体;(4)额:从页客声 (5)心:象形 (6)息:从心从自 (7)颇:从页皮声 (8)肯:从肉从 省,(9)胡:从肉古声 (10)兵:从廾持斤 (11)交:象形 (12)醜:从鬼酉声,(13)暴:从日从出从廾从米 (14)陽:从阜昜声 (15)除:从阜余声 (16)光:从火在人上 (17)旨:从甘匕声 (18)信:从人从言 (19)亦:指事 (20)見:从儿从目 (21)聖:从耳呈声 (22)膏:从肉高声 (23)叔:从又尗声 (24)歸:从妇省从止 声 (25)夫:指事 ,(26)字:从子从宀 (27)鄙:从邑啚声 ,(28)原:从泉出厂下, (29)郎:从邑良声 ,(30)析:从斤从木
[练习二]
一、略
二、1.擒 2、避 3、彩 4、债 5、返 6、悦 7.悌 8、燃 9、腰 10、娶 11、曝
三、略
四、略
五、(1)蚤一早 (2)归一馈 时一伺 (3)需一懦 (4)生一性 (5)步一涉 (6)逝一誓 (7)厝一措 (8)公一功 (9)更一经 (10)矜一鳏 (11)务一侮 (12)调一朝 (13)情—诚 (14)方一横 (15)财一才 (16)倍—背 (17)刀一舠 (18)无一毋 (19)许—所 (20)麋一眉 (21)要一邀 要—腰
语法部分参考答案
[练习一]
一、(1)官:名作动。授官。
(2)后:方位名词作动。
(3)广、轻:形容词作动,扩大,轻视
(4)千、万:数作动,多出千万倍。
(5)逃:不及物动词作使动。
(6)疑:及物动词作使动
(7)危、黔、赭:形作使动。
(8)东:方位名词作使动。
(9)夷、中国:名作意动。
(10)利:形作意动。
(11)友、臣:名作意动,宾省。
(12)貌:名词意动用法。人以颜状为貌,则貌有衰落;唯以荣名为表饰,则称誉无极也。既:尽。见《史记》P3189.
二、(1)股肱:两个名词连用,前者活用,后者作其宾浯
(2)深穴:名词后带介词结构补语。
(3)职:放在“所”字后面。
(4)善、罪:用在代词“我”之前。
三、(1)腹、心:表行为方式,名作状。
(2)众人、国土:表示对待人的态度,名作状。
(3)日:时间名作状,表示“每日”。
(4)倚柱、箕踞:动词性词组作状语,表行为方式
(5)走:动作状,表行为方式。
四、(1)大:重大的意义,形作名。
(2)固:险要的地势;沃:肥沃的土地,形作名。
(3)搜捕之风,动作名。
(4)奔:奔驰之马,动作名。
[练习二]
一、(1)孰:带选择性,哪一个。
(2)或:肯定性无定代词,有的。
(3)何:疑问代词柞前置宾语,什么。
(4)何:疑问代词作状语,为什么。
(5)恶:疑问代词用在介词“乎”前面,哪里。
(6)之:指示代词,这样。
(7)前“之”,指赵盾,相当于“您”;后“之”指士季,相当于“我”。
二、(1)前两“者”,用在动词词组后面;后“者”用在数词后面,都是特别指示代词。
(2)“者”用在时间词后面,为语气词。
(3)代词“者”与“若”组合,译为“象……似的(样子)”
(4)语气词“者”用在因果复句的前一分句末,起提示作用。
(5)行为主动者“臣”+所+介词“以”+名词性词组,“报 职分”。
(6)“所”在动词“救”=所以救。
(7)“所视者”=所视,“所闻见者”
(8)“所”+介词“以”相当于“导致
(9)所字词组作动词“无”的宾语。
[练习三]
一、(1)两:特殊的基数词,专指成双成对才起作用的事物。
(2)两:状态副词,指双方施行同一行为。
(3)再:基数,相当于“二”。
(4)贰:形容词,表示“副”。
二、(1)分数,八又七分之一寸。
(2)十、四:倍数。
(3)四十万:概数,四十五左右。
(4)三十六年:虚数,多年。
[练习四]
一、(1)辄:时间副词,常常。
(2)稍:时间副词,渐渐。
(3)少:程度副词,稍微。
(4)仅:范围副词,将近。
(5)曾:语气副词,竟然。
(6)相:范围副词,互相。
(7)特:范围副词,只是。
(8)益:时间副词,逐渐。
二、(1)弗:否定副词,其后动词不带宾语
不:否定副词,其后动词可带宾语。
(2)无:毋,用于祈使句,其后动词可带宾语。
勿:用于祈使句,其后动词不能带宾语。
无、勿都是否定副词。
(3)莫: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谁”。不,否定副词
(4)莫、勿,都用于祈使句,表劝阻,否定副词。
[练习五]
一、(1)以:介词,表原因,译为“因为”。
(2)以:连词,表原因,译为“因为”。
(3)以:连词,表目的,译为“用来”。
(4)以:介词,表原因,省介宾。
(5)为:介词,表行为涉及对象,译为“对”。
(6)为:介词,表行为涉及对象,替,省介宾。
(7)以:动词,认为。为:表肯定的动词,译为“是”。
(8)以:介词,用。为:动词,治理。
(9))“以为”是“以…为”格式之压缩式,以:介词,因为,宾语前置。为:动词,成为。 ?
(10)指示代词“然”+转折连词“而”“这样,但是”。
(11)让步连词“虽”+指示代词“然”“虽然这样”。
(12)指示代词“然”+承接连词“则”,“既然这样,那么
二、(1)而,:表示转折,连接分句;而2::表递进,连接分句。
(2)而:表示修饰,连接状语和谓语。
(3)而,:连接分句,表转折。而2::连接主语与谓语,表逆接。
(4)而:连分句,表条件和结果。
(5)则:连接紧缩复句中的分句,表条件与结果。
(6)则:表对比,连接两个分句。
(7)则:表承接,表示后项情况的出现出乎意料,连接分
[练习六]
一、(1)矣:表已然语气;也:表确认语气。
(2)矣:表将然。
(3)耳:表确认,同“也”。
(4)焉:表指点引人注意的语气。
二、(1)其:用于祈使句,表委婉语气,“还是”。
(2)“且夫”:表示并且,同时表示要发表议论。
(3)其:疑问句中表示猜度,“大概”。
(4)唯:表示希望的浯气。
三、(1)乎:表反问语气,
(2)与:疑问句中带有猜想的语气。
(3)耶:亦作邪,表选择问句,邪,表示说话人猜想大约是这样,但还不能深信不疑,要求对方加以证实。
(4)诸:“之乎”的合音,表示一般的疑问语气。
四、(1)也:表确认语气,与:表带有猜想的疑问语气哉:表反问语气,全句重点在“哉”。
(2)矣:表已然,乎:表疑问,全句重点在“乎”。
(3)也:句中顿宕语气,者:提示主语。
[练习七]
(1)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
(2)用于充当句子成分的主谓之间。
(3)用于前一分句的主谓之间。
(4)用于主语与介词短浯之间,具有突出介词短语的作用。
(5)用于充当时间状语的主谓之间。
[练习八]
一、(1)横线部分为:“为……所蔽”。被动句。“为……所”。
(2)横线部分为全句。判断句:“……者,……也
(3)横线部分为全句。判断句:“……,……也”。
(4)横线部分为“见欺干王”。被动句:以“见”、“于”作标志。
(5)横线部分为全句。被动句:无标志。
(6)横线部分为全句。判断句:以“为”为判断词。
(7)横线部分为“非某之所敢知”。后一分句为省主语的判断句,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8)横线部分为“为之所”,双宾句:“之为”为动宾语。
(9)横线部分为“视之背”,双宾句:“之”为使动宾语。
(10)“为之辞”,双宾语句。
二、(1)横线部分为:“焉往”。疑问代词宾语“焉”前置。
(2)横线部分为“祁奚之谓”。用助词“之”作宾语前置标志。
(3)横线部分为“突……者”。定语后置。
(4)横线部分为“不我与”。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5)横线部分为“感忧以”“天地以”。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6)横线部分为“夫人”“谁”。前:用助词“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后: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要前置。
(7)横线部分为“五”“一”“三”。表动量数词置动词前作状语。
三、(1)“使”前省主语,“桓侯”承前主语者。“已”……“扁鹊”……宾语省。
(2)隔句承前省。“惧”前省主语“子山”。
(3)“自厚”后面省谓语“责”,蒙后省。
(4)“令”后省兼语“尉”。
(5)“无”后省宾语“兄弟”。承前省。
(6)“楚山”前省介词“于”。省主语“卫”。为相邻句不同主语同时省,“左氏”后省谓语“赎之“,承前省。
(8)“吾岂忧”前省掉一句话:“若得廉颇、李牧为吾将”。
四、(1)[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2)楚子使屈完如师,
(3)[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
(4)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5)(之产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也。
[练习九]
(1)孰与:比较人物的高下,译为“与项王相比……怎么样”?
(2)何有:用于反问句,表强调,泽为“在我有什么困难呢”?
(3)“何……也?”表一般疑问。
(4)“何以……为”,反问句式,译为“为什么要…呢”?
(5)“今有……於此”,表假设。
(6)“无乃……乎”,表推测,译为“莫非”。“恐怕 吧。”
(7)“唯所…”对所字结构有强调作用。
(8)“唯……是……”动词宾语前置式,有强调动宾作用。
(9)“不亦……乎?”表反问。
(以下参考答案略)
修辞部分练习参考答案
一、1.见课本 P876 2.课本P877 3.双关:利用词的同音或同义关系,使一个词关涉到两件事情。例略。
4.对偶:用字数相等、句法相似的浯句表现相反、相对或相关的意思。例略。
二、1.引用、譬喻、代称、并提、互文、夸饰、倒置、委婉、省略及双关等
2.见本PB72—874
3.见课本P875—876
4.见课本P879—881
三、1.引事、对偶;2.引言;3.委婉;4.并提;5.譬喻(包含两个暗喻);6.互文;7.夸张、譬喻、互文;8.对偶;9.引言、倒置;10.并提;11.代称,“方寸”代“心”,数代物;12.委婉;3.并提;14.倒置,应为“心惊骨折”;15.互文;16.引事;17.夸饰;18.代称“三闾”以官代人;19.倒置;20.代称;,“三尺”代剑,数量代物;21.譬喻(明喻);22.代称、夸张;23.引事;24.代称,“二毛”代“头发花白”的老人;25.代称,“线竹”代“音乐”;26.夸饰,对比;27;委婉(外交辞令);28.井提;29.代称,“鸟迹”代文字,“鱼网”代“纸”;30.互文;31.引文,“商旅不行”引自《易经?复卦》;32.双关,“题碑”与“啼悲”谐音双关;33.双关、对偶,“丝”与“思’’谐音双关;“泪”,借义双关;34,并提:人马亦轻肥,指裘轻马肥;35.委婉。
音韵部分练习参考答案
[练习一]
一、1.隋代陆法言撰,成书于隋仁寿元年。是韵书史上划时代的产物,是前代韵书的继承和总结。据考订,全书分一百九十三韵,按平上去入共分五卷。《切韵》对研究汉语语音史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2.元代周德清著,是一部专供北曲作家作曲押韵和审音辨字用的韵书,它的音系代表了近代汉语的语音系统。分十九个韵部,首创“平分阴阳、入派三声”之说。此书一改过去韵书承袭《切韵》旧制的弊病,能以活的语言为研究对象,从而成为研究近代音系的基本材料。
3.参课本P1049。
4.等呼:等韵学术语。宋元等韵图分韵母为开口、合口两呼,又据介音的有无和主要元音的洪细,把两呼各分为四等。
5.韵摄:宋元等韵学家把主要元音相同或相近、韵尾相同的韵归并成一组,不计声调,称为韵摄。《切韵指南》把《广韵》的二百零六部归并为十六摄。
6.古代一些人在读到《诗经》等上古韵文时,感觉某些韵脚字不和谐,就凭主观读另—种音以求和谐。这种作法,前人称为“协音”,又作“叶音”。这是缺乏历史观点的学说。
7.即“诗韵”。金代和宋末人根据《广韵》同用、独用原则,将《广韵》的206部合并为106部,成为元明清以来近体诗押韵的依据。因书初刊于江北平水,故称“平水韵”。
二、微:轻唇、次浊;知:舌上、全清;从:齿头、全浊;端:舌头、全清;群:牙音、全浊;喻:喉音、次浊;来:牛舌、次浊;日:半齿、次浊;匣:喉音、全浊;邪:齿头、全浊;帮:重唇、全清;定:舌头、全浊;娘:舌上、次浊;敷:轻唇、次清。
三、参P1051
四、1.平分阴阳:条件声母的清浊,清音变阴平,浊音变阳平。
2.浊上变去:全浊上声变去声
3.入派三声:即入声字分别归到平上去三声里去了,全浊声母字归阳平;次浊声母字归去声;清声母字归现代阴、阳上去四声。
[练习二]
1.钱大昕的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
2.章太炎的娘日二母归泥说
3.曾运乾的喻三归匣、喻四归定
4.黄侃的照二归精,照三归端
参课本P1055
二、见课本P1053
三、见课本P1058
四、见课本P1052
五、音韵学家按照韵母中的韵尾的不同,把韵母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和入声韵,带鼻音韵尾的是阳声韵,带塞音韵尾的是入声韵,韵尾是元音或不带韵尾的是阴声韵。古音中主要元音相同的阴、阳、入声韵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即阴阳对转。阴阳对转反映了汉语语音的系统性,为此,阴韵学家按照对转关系使古代韵部阴、阳、入声韵互相配合,分配的情况如下:之、职、烝,幽、觉、冬,宵、药,侯、屋、东,鱼、铎、阳,支、锡、耕,脂、质、真,歌、月、元,微、物、文,缉、侵,盍、谈。
六、破读原是用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的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如“王”,名词,帝王,读平声;动词称王,读去声。假借是古人书写某个词时,没有写本字而是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一种是六书中的假借,本无其字的,如代词“然”即借“燃烧”的“然”的形体;另一种是本有其字的,又叫古音通假,如“归”借为“馈”。破读和假借不同。假借字和本字间只是语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上没有必然联系,而破读的意义和本音的意义有着历史的联系。
[练习三]
一、1.音和: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被切字声调和韵母相同的叫“音和切”。如“刚,古郎切”。古、刚双声,郎、刚叠韵。
2.类隔:反切上字跟被切字声母不同。即端组作知组的反切上字;非组作帮组的反切上字。
3.膑,鼻引:反切注音。“膑”是被切字,“鼻引”是切语。鼻,反切上字;引,反切下字。 ?
二、譬况、读若、直音、反切。反切法较科学,它第—次把一个汉字音节分析为声母和韵母两个部分对待,用两个汉字给一个汉字注音,上字定声母,下字定韵调。如:毛,莫袍切,即mao=m+ao。反切法克服了其他注音方法的某些缺点。
三、1.声调不同。“下”本为上声,因其为匣母,全浊上声变去声,故今读去声;而“莫”为次浊音,“马”也是次浊音,次浊上声字今仍读上声,“马”仍保留上声调,不变为去声。
2.浊音清化规律,全浊声母字清化后,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徒”是平声送气,“杜”为仄声不送气;
3.平分阴阳,清声母平声字今读阴平,浊声母平声字今读阳平。“力”为次浊声母,故“龙”也是读阳平。
4,浊音清化规律。去掉韵头。
5.据精组的分化规律。精组声母在洪音前,读z、c、s;在细音前读i、k、x.“在”为从母洪音,z声母;哜为细音,j声母。
6.平分阴阳。幽,影母,清声母,阴平;虬,与渠同为群母,全浊,读阳平。
7.根据韵母的洪细,中古见系洪音前今读g、k、h,细音前今渎j、k、x声母。
8.浊音清化规律,全浊上声变去声。凡上字为全浊声母,下字为上声的,被切字变去声。
9.平分阴阳,“井”的次浊声母,读阳平,“心”为清声母字读阴平。
10.浊音清化规律。全浊声母字今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
11.平分阴阳。清声母平声字今读阴平,浊声母平声字今读阳平。
12.浊音清化规律。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
13.古无轻唇音。类隔切,以轻唇声母字切重唇字。
14.根据韵母的洪细,中古见系洪音前今读g、k、h,细音前今读i、k、x声母。
15.浊音清化规律。全浊声母字今读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
16.平分阴阳。清声母字今读阴平,浊声母字今读阳平。
17.浊音清化规律。全浊声母字今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
18.全浊上声变去声。“杜”为中古全浊声母上声字,“苦”是清声母,仍读上声。,
19.古无轻唇音。类隔切,以轻唇声母切重唇声母字。
20.精系洪音前今读z、c、s,细音前读j、k、x。
[练习四]
—、韵部:《诗经》《楚辞》的押韵;谐声字;
声母:形声字、异文、古读、声训、方言、对音、古反切。
二、1.古无轻唇音;2.古无舌上音;3.娘日归泥4.喻三归匣;5.喻四归定;6,古无轻唇音;7.古无轻唇音;8.古无舌上音;9.古无舌上音; 10.娘日归泥;11.喻三归匣;12.喻四归定;13.古无轻唇音;14.喻四归定;15.喻三归匣;16.明母分化出圆唇音w;17、古无轻唇音。
古书注解部分参考答案
[练习一]
一、1.汉。毛亭、孔安国、马融、郑玄。
2.集注,集解,《论语》。
3.释词。串讲。通释全章大意。
4.汉朝人,魏晋人,唐宋人。
5.杜预,孔颖达;郭璞,邢 。
二、1.之言; 2.犹; 3.貌;
三、1.“笺云”之前是毛传。
2.“笺云”至“非为其广”是郑笺
3.“[疏]”后是孔疏。孔疏是解释郑笺的。
4.“苇,韦鬼反”至“为,于伪反”是陆德明给正文和注文某些字注的音。
四、1.见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609页。2.见《古代汉语》第二册609页。
[练习二]
一、1、②、③;2、④;3、①、② 4、②
二、1、善曰:“ 良, 是, 涂。”《声类》曰:“是, 也, 切。”“晋灼曰:‘ 也’。“善曰:“《越绝书》曰:“ 者, 也。”
2.双行小字都是李善注。除李善本人的注解外,注文中也引用他人的注解,如引用了魏李登《声类》、晋晋灼《汉书集注》和东汉袁康的《越绝书》中的话。
三、1.衍文 见《古代汉语》第二册617页
2.如字 见《古代汉语》第二册615页
古书句读部分参考答案
[练习一]
一、古人读分断句,使用“O”和“、”作为句子结束和句中停顿的标记,称为“句读”。
二:、1.③; 2.②; 3.①; 4.③; 5.①; 6,②
三、1.“食”后不断开。误把连词“与”当成动词”给予的“与”,与后面“与之”的“与”重复。
2.“不”字属下句。古汉语中没有在疑问语气词“乎”后再加“不”字的疑问句。
3.“所闻”是“具言”的宾语,当属上句。“所”指代“闻”的对象。如果指听话的村中人,则只能用“闻者”。
4.“滕君”后当断开,判断句主语、谓语之间一般要断开。第一个“也”后改用分号。“虽然”用法与今天不同,这个凝固形式前后都要断开。
5.应断句为“坐法黥”。未受刑以前只能称“布”、“英布”,不会称“黥布”。
6.“延”后应改用:逗号,“老”后应改用句号。“守”、“酒”、“保”、“导”、“老”、“后”都是韵脚。这是不知音韵而造成的句读错误。
[练习二]
一、1.时,病,列。
2.入,半,岭,谷,巅。
3.曰:“市,乎?”
4.乎!也,矣,也,矣。
5.兵,将将,也。
6.前,也,吾,之;后,也,吾,之。
7.怒,检:病,斛,日;诈,之。
8.曰:“侯,服力,为城,为池,众,之。”
二、1. , , , , , 。 , ,2. , , , , , 。 , 。
三、1.时,霁。阶。见,间,曰:“哉!寒。”曰:“乎?”笑君,饥,寒,劳;也。”曰:“善,矣。”粟,者。
2.宋,旅。人,美,恶,贱。故。曰:“美,也;恶,也。”曰行,哉?” ’
3.猎,之,曰:“获,龙, ,虎,罴;获,辅。”猎,阳,语,说曰:‘周,兴。’邪?矣!”曰“望”,归,师。
诗词格律部分参考答案
A.[诗 律]
一、1.唐诗,宋词,元曲。诗经、楚辞、汉魏六朝古诗,唐以后仿古而作的古体诗(古风)。
2.西汉武帝。音乐机构。乐府。歌辞。乐曲。创新意、写时事、未配乐的乐府作品。
3.语音结构。创作规律。作诗时平上去入四种声调的配合。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正纽、旁纽。
4.汉魏乐府歌辞、南北朝乐府民歌、文人诗。每句字数一定,押韵、多用口语词汇。
5.隋唐。
6.唐代以前的。今体。近体。近体诗(今体诗)诗(古风)。
7.同用。
8.刘渊。106。106。平水韵。
9、平。一韵到底,邻韵通押。
10.平。仄。可以通押。
二、1.首句借韵。妍,先部;余皆元部
2.押去声韵。住,遇部,处,御部。
3.押上声韵。皆属养部。
4.首句借韵。青,青部;余皆庚部。
5.押平声韵,隔句相押。皆属尤部。
三、1.指一句诗中的平仄应两两相间;2.指近体诗中一联的出句与对句的平仄应相对;3.指近体诗中下一联出句的平仄应和上一联对句的平仄相粘。
四、各韵含字数多少不一,最多的称宽韵,如:支、先、阳、庚、尤、东、真、虞等八个;较多的称中韵,如:鱼、寒、元、萧、侈、冬、灰、齐、歌、麻、豪等十一个;最少的称险韵,如:佳、肴、咸、江等四个,其下的微、文、删、青、蒸、覃、监七个是窄韵。同别人唱和的诗中用了别人作品的韵字,叫和韵,分成依韵、次韵、用韵三类。次韵即用原作韵字,且次序也相同。唐宋诗作中,诗的首句可以人韵,这个韵脚与诗中其余几个往往分属两个邻近韵部,这为借韵。
五、略。 .
六、略。
七、1.五言平仄为平平仄平仄,七言平仄为仄仄平平仄平仄,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该平而用仄,即拗,其后一字该仄而平,即救。 . :
2.平仄皆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出句第四字该平而仄,为拗,对句第三字该仄而平,即救。
3.五言平仄为仄平平仄平,七言平仄为仄仄仄平平仄平,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该平而仄,为拗,五言第三、七言第五字该仄而平,即救。,
4.五言平仄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七言为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五言出句第三、七言出句第五字该平而仄,为拗,五言对句第三、七言对句第五字该仄而平,即救。 ?
5.五言平仄为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出句第三句该平而仄,一拗,对句第一字该平而仄,为二拗,对句第三字该仄而平,此为双救。七言类推。
B.[词 律]
一、填空:1.曲子词(曲、曲词、曲子)、今曲子。今乐府(近体)。诗余、长短句、歌曲、琴趣、乐章、语业:
2.词调。词牌。
3.小令、中调、长调,单调、双调、三叠、四叠。阙,片
4.词律。钦定词谱。词林正韵。十九。
5.不限平仄相对。允许同字相对。位置并不固定。
二、略
三、略。
C.[曲 律]
一、1.词。曲。
2.北曲、南曲。杂剧、散曲。小令,套数。
3.科。斗。白。
4.曲牌。六。一调。九(五、四)。
5.一韵到底。平仄通押。不忌重韵。可有赘韵。在规定的字数之外所添加的字,可以加在句中或句首,但不能加在句末。
二、略。
三、略。
二:、1.③; 2.②; 3.①; 4.③; 5.①; 6,②
三、1.“食”后不断开。误把连词“与”当成动词”给予的“与”,与后面“与之”的“与”重复。
2.“不”字属下句。古汉语中没有在疑问语气词“乎”后再加“不”字的疑问句。
3.“所闻”是“具言”的宾语,当属上句。“所”指代“闻”的对象。如果指听话的村中人,则只能用“闻者”。
4.“滕君”后当断开,判断句主语、谓语之间一般要断开。第一个“也”后改用分号。“虽然”用法与今天不同,这个凝固形式前后都要断开。
5.应断句为“坐法黥”。未受刑以前只能称“布”、“英布”,不会称“黥布”。
6.“延”后应改用:逗号,“老”后应改用句号。“守”、“酒”、“保”、“导”、“老”、“后”都是韵脚。这是不知音韵而造成的句读错误。
[练习二]
一、1.时,病,列。
2.入,半,岭,谷,巅。
3.曰:“市,乎?”
4.乎!也,矣,也,矣。
5.兵,将将,也。
6.前,也,吾,之;后,也,吾,之。
7.怒,检:病,斛,日;诈,之。
8.曰:“侯,服力,为城,为池,众,之。”
二、1. , , , , , 。 , ,2. , , , , , 。 , 。
三、1.时,霁。阶。见,间,曰:“哉!寒。”曰:“乎?”笑君,饥,寒,劳;也。”曰:“善,矣。”粟,者。
2.宋,旅。人,美,恶,贱。故。曰:“美,也;恶,也。”曰行,哉?” ’
3.猎,之,曰:“获,龙, ,虎,罴;获,辅。”猎,阳,语,说曰:‘周,兴。’邪?矣!”曰“望”,归,师。
诗词格律部分参考答案
A.[诗 律]
一、1.唐诗,宋词,元曲。诗经、楚辞、汉魏六朝古诗,唐以后仿古而作的古体诗(古风)。
2.西汉武帝。音乐机构。乐府。歌辞。乐曲。创新意、写时事、未配乐的乐府作品。
3.语音结构。创作规律。作诗时平上去入四种声调的配合。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正纽、旁纽。
4.汉魏乐府歌辞、南北朝乐府民歌、文人诗。每句字数一定,押韵、多用口语词汇。
5.隋唐。
6.唐代以前的。今体。近体。近体诗(今体诗)诗(古风)。
7.同用。
8.刘渊。106。106。平水韵。
9、平。一韵到底,邻韵通押。
10.平。仄。可以通押。
二、1.首句借韵。妍,先部;余皆元部
2.押去声韵。住,遇部,处,御部。
3.押上声韵。皆属养部。
4.首句借韵。青,青部;余皆庚部。
5.押平声韵,隔句相押。皆属尤部。
三、1.指一句诗中的平仄应两两相间;2.指近体诗中一联的出句与对句的平仄应相对;3.指近体诗中下一联出句的平仄应和上一联对句的平仄相粘。
四、各韵含字数多少不一,最多的称宽韵,如:支、先、阳、庚、尤、东、真、虞等八个;较多的称中韵,如:鱼、寒、元、萧、侈、冬、灰、齐、歌、麻、豪等十一个;最少的称险韵,如:佳、肴、咸、江等四个,其下的微、文、删、青、蒸、覃、监七个是窄韵。同别人唱和的诗中用了别人作品的韵字,叫和韵,分成依韵、次韵、用韵三类。次韵即用原作韵字,且次序也相同。唐宋诗作中,诗的首句可以人韵,这个韵脚与诗中其余几个往往分属两个邻近韵部,这为借韵。
五、略。 .
六、略。
七、1.五言平仄为平平仄平仄,七言平仄为仄仄平平仄平仄,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该平而用仄,即拗,其后一字该仄而平,即救。 . :
2.平仄皆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出句第四字该平而仄,为拗,对句第三字该仄而平,即救。
3.五言平仄为仄平平仄平,七言平仄为仄仄仄平平仄平,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该平而仄,为拗,五言第三、七言第五字该仄而平,即救。,
4.五言平仄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七言为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五言出句第三、七言出句第五字该平而仄,为拗,五言对句第三、七言对句第五字该仄而平,即救。 ?
5.五言平仄为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出句第三句该平而仄,一拗,对句第一字该平而仄,为二拗,对句第三字该仄而平,此为双救。七言类推。
B.[词 律]
一、填空:1.曲子词(曲、曲词、曲子)、今曲子。今乐府(近体)。诗余、长短句、歌曲、琴趣、乐章、语业:
2.词调。词牌。
3.小令、中调、长调,单调、双调、三叠、四叠。阙,片
4.词律。钦定词谱。词林正韵。十九。
5.不限平仄相对。允许同字相对。位置并不固定。
二、略
三、略。
C.[曲 律]
一、1.词。曲。
2.北曲、南曲。杂剧、散曲。小令,套数。
3.科。斗。白。
4.曲牌。六。一调。九(五、四)。
5.一韵到底。平仄通押。不忌重韵。可有赘韵。在规定的字数之外所添加的字,可以加在句中或句首,但不能加在句末。
二、略。
三、略。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