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 中国当代文学试题
中国当代文学试题
一、填空题
1、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文学新的纪元的开始,一般称为 当代 文学。
2、从50年代初期起,以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等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是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3、50年代初期,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以 赵树理 的《三里湾》、柳青 的《创业史》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
4、50年代中期,由于一批“ 干预生活 ”以及描写爱情的作品相受到批判,现实题材的作品一度受到冷落,许多作家纷纷转向 历史 题材。
5、50年代中期,在历史题材方面是最先取得重大成就的是老舍的话剧《 茶馆 》,而后有田汉的话剧《 关汉卿》、姚雪垠的长篇小说《 李自成》(第一卷)。
6、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以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为题材的一大批长篇小说相继涌现,形成了当代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高潮,作家作品有杨沫的《青春之歌 》、曲波的《林海雪原》、吴强的《 红日》、冯德英的《苦菜花》、梁斌的《 红旗谱》、欧阳山的《 三家巷 》以及稍后出现的罗广斌杨益言的《红日》等。
8、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诗歌的代表诗人是: 梁斌 、 郭小川 、闻捷和李瑛等。
9、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散文作家以 刘白羽 、 杨郑 、 秦牧 、吴伯箫等人的成就最高。
10、1976年4月(丙辰清明〉出现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代表了人民怒不可遏的心声,是那十年间最为激动人心的辉煌乐章。
11、自 1976 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文学又迎来了一个新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一般称为“新时期文学。
12、新时期文学创作潮流,首先出现的是“ 伤痕 文学”,随之出现的创作潮流是“ 反思 文学”。
13、新时期,“伤痕文学”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为代表。
14、新时期,“反思文学”以鲁彦周的《 天云山传奇》、王蒙的《 蝴蝶 》、方之的《内奸》、古华的《 芙蓉镇 》以及张贤亮的《唯物主义者的启示录》系列小说等为代表。
15、新时期,巴金的《 随想录》以其巨大的震憾力和无情的自剖精神震动了文坛。
16、新时期的朦胧诗人以舒婷、顾城、北岛为代表。
17、新时期,高晓声的以《陈奂生出国》、《 陈奂生上城》为代表的 “陈奂生系列小说”等农村题材作品,继承了鲁迅的遗风,在文坛上独树一帜。
18、新时期, 徐迟的《哥德巳赫猜想》、 黄宗英的《大雁情》等报告文学和谌容的《人到中年》等小说对于知识分子的讴歌和关注,使知识分子题材成为这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突出现象。
19、80年代初,王蒙的《春之声》、《夜的眼》、《蝴蝶》等作品以意识流手法为特征,突出表现人的意识活动,发展了中国小说的创作,形成了一种文学时尚。
20、21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以 韩冬 为代表的新生代诗歌的出现,宣告了“ 朦胧诗”不再先锋。
21、80年代中期以后,以马原、洪峰、余华、格非、孙甘露等为代表的先锋小说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叙述革命。
22、80年代中期以后,以 方方 、刘震天 等为代表的新写实主义小说,摒弃了传统的功利性和典型化、英雄化,专注于普通人生和现实生活的原生状态。
23、80年代中期以后,以 苏红 、莫言 、叶兆言为代表的新历史小说将眼光从现实转向历史,摆脱了传统的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方法,致力于民间社会原始形态的还原和历史文化的雕刻。
24、80年代以后,散文创作借助于现代传媒的发达和活跃,制造出了“ 文化散文、 生活散文、智者散文 热”、 “ 报人散文、女性散文 热”、“学者散文热”等一个个热点,率先进入了市场。
25、双百方针指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王蒙在百花文学时期因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而成名也因此被划为“右派”。
26、 郭小川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战士诗人”,他在“文革”期间的绝唱是《祝酒歌》。
27、《百合花》描述了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前沿包扎所里发生的故事。
28、《青春之歌》是建国后第一部以 青年知识分子 成长史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29、50年代前期,文艺界发生了大规模的文艺思想斗争,主要有关于电影 《鲁迅传》的批判,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对 胡风 文艺思想的批判。
30、1956年5月2日,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的“双百方针”。
31、朱老忠是梁斌的长篇小说《红旗谱》中的主要人物。
32、《回延安》、《桂林山水歌》是用 信天游 写成的一首抒情诗。
33、巴金的散文集 《随想录》 被称为一部当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散文作品,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敢于 说真话 。
34、 韩少功 的文化寻根小说《爸爸爸》具有整体的象征意味,主要是他采用了 魔幻现实主义 的表现手法。
35、艾青重返诗坛的第一部诗集是 《归来的歌》 。
36、《创业史》中刻划最成功的人物形象是 梁山老汉 。号称蛤蟆滩的“三大能人”是郭振山、郭世富 和 姚士杰 。
37、最早的“反思小说”是茹志鹃的 《剪辑错了的故事》,改革小说的开山之作是蒋子龙 的《乔厂长上任记》,他塑造的一批改革者形成了 “ 开拓者家族 ”。先锋小说中叙事革命的代表作家是 马原 。
38、“伤痕小说”因 卢新华 的《伤痕》而得名,而最早的“伤痕小说”是刘心武的 《 班主任》 ,作品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是 宋宝琦 和谢惠敏。
39、在“文革”的地下文学中,影响最大的知青诗人是 食指 ,在他的影响下形成的诗歌组织是 白洋淀诗群 ,而传抄最为广泛的小说则是张扬的 《第二次握手》 。
40、 《天山牧歌》 是闻捷最有代表性的生活抒情诗总辑。
41、自“文革”开始到70年代初, “革命样板戏” 是官方提倡最力、影响最大的文艺作品。
42、《茶馆》写了一个正派、淳朴、刚直、勤恳、善良,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的满族人是 常四爷 。
43、被冯雪峰誉为 “真正可以称得上英雄史诗的”作品是 保卫延安 。
44、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尖锐深刻地提出了现实生活中知识分子的境遇问题的小说是 《 人到中年》
45、路遥的长篇小说 《平凡的世界》 是一部当代不可多得的现实主义力作,在社会中引起轰动,获得第三届矛盾文学奖。
46、中国作协主席 铁凝 被评论界称为城市的“女高尔基”。她的短篇小说《哦,香雪》, 描写了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女对现代文明的向往。
47、王安忆发表于1986年的被合称为“三恋”的小说是《荒山之恋》、《小城之恋》和《锦绣谷之恋》。
48、张炜的小说《古船》中描写最充分最细腻的一个人物是隋抱朴 。
49、《白鹿原》中的人物形象 白嘉轩 是陈忠实贡献于中国和世界的中国家族文化的最后一位族长。
50、池莉的中篇小说 《烦恼人生》 被誉为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
51、 第一次文代会 是中国新文学进入当代文学的标志。
52、我国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长篇小说是 《保卫延安》
53、1951年对电影 《武训传》 的讨论与批判,是建国后文艺界第一次重大的文艺论争。
54、1953年,青年作家 李准 发表的《不能走那条路》率先在农村题材创作中引入了“两条道路”斗争的概念。
55、女作家 茹志娟 的作品善于以小寓大,从细节上深入开掘,《百合花》正是突现这种风格的代表作。
56、 赵树理 的《三里湾》是我国第一部反映 农村社会主义改选 的长篇小说。
57、十七年期间曾产生了许多文学经典,如著名的“三红一创”,它们分别指 《红日》、《红旗谱》、《红岩》、《创业史》。
58、最早提出散文“诗化”主张的是_杨朔________。毛泽东于1956年5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的 方针为文艺界解放思想、繁荣创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场声势浩大的全国性运动,是对 俞平伯 的《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59、刘雨生、李月辉等都是 周立波 的长篇小说 《山乡巨变》 中的农村基层干部形象。
60、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一《 红旗谱》 、曲波的 《林海雪原》、 吴强 的《红日》、杜鹏程的 《保卫延安》 等等。
61、《雪浪花》是 杨朔 的散文代表作之一。
62、“文革”的导火索是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的 姚文元 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63、王蒙的小说 《组织部来了一个年轻人》 是“干预生活”类小说中的代表作。女作家 茹志娟 擅长以细节、侧面描绘反映生活风貌,代表作 《百合花》 便是围绕借被子表现军民之情。
64、杨沫的 《青春之歌》 是十七年中一部描写知识分子在动荡的社会生活中成长的优秀长篇小说。
69、在60年代初的“散文复兴”中,被称为“散文三大家”的分别是 杨朔 、 刘白羽 和秦牧。
70、田汉的历史剧 《关汉卿》 是他创作的顶峰。
71、地主冯兰池与冯贵堂两父子都是梁斌的小说 《红旗谱》 中的人物。
72、残雪的小说 《山上的小屋》 写出了生存中的噩梦般的恶与丑陋的景象。
73、北岛的诗歌 《 回答 》 反映了整整一代青年觉醒的心声,是与已逝的一个历史时代彻底告别的“宣言书”。
二、选择题(单选及多选题)
1、50年代前期,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农村题材作品是(C)。
A.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和《三里湾》 B.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和周立波《山乡巨变》
C.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 D.周立波的《山乡巨变》和《暴风骤雨》
2、50年代中期,在历史题材方面最先取得重大成就的是(B)。
A.田汉的《关汉卿》 B.老舍的《茶馆》
C.姚雪垠的《李自成》(第一卷) D.曹禺的《胆剑篇》
3、所谓"新时期文学"一般是指(B)。
A.1949年建国后的文学 B.抗日战争后的文学
C.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学 D.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的文学
4、新时期,首先出现的创作潮流是(C)。
A"改革文学" B."反思文学" C."伤痕文学" D."知青文学"
5、新时期所谓"复出的诗人"的代表人物是(B)。
A.孙犁和闻捷 B.艾青和公刘 C.郭小川和北岛 D.舒婷和顾城
6、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是(A)。
A.舒婷和顾城 B.北岛和海子 C.马原和格非 D.池莉和方方
7、新时期,以其巨大的震憾力和无情的自剖精神震动文坛的巴金的随笔集是(A)。
A.《随想录》 B.《新声集》 C.《巴金近作》 D.《创作回忆录》
8、新时期作家中,在农村题材小说创作中继承鲁迅遗风的是(B)。
A.方之 B.高晓声 C.梁晓声 D.贾平凹
9、以下革命军事题材小说中,富于浪漫主义传奇色彩的是( B )。
A、《红日》 B、《林海雪原》 C、《保卫延安》 D、《百合花》
10、王蒙1956年震动了当时文坛的一篇短篇小说是(D)。
A.《青春万岁》B.《春之声》c.《坚硬的稀粥》D.《组织新来的青年人》
11、被评论家冯雪峰誉为“真正可以称得上英雄史诗的,这还是第一部”的作品是(B)
A、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 B、杜鹏程的长篇小说《保卫延安》 C、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
12、《保卫延安》和《红日》的相同的地方有(AB)
A、都是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长篇。
B、都选取了解放战争中的一些著名战役,都充满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C、作品的主人公都是连长,前者塑造了连长石东根的英雄形象,后者塑造了连长周大勇的英雄形象。
13、最早提出散文“诗化”主张的人是(C)
A、刘白羽B、秦牧C、杨朔
14、以生活“就是这样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为哲理思索的作品是刘白羽的(C)
A、抒情散文《日出》 B、报告文学《早晨的太阳》 C、游记散文《长江三日》
15、一般来说,“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形容的是(B)
A、刘白羽散文的特色 B、秦牧散文的特色 C、魏巍散文的特色
16、因创作成就突出,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是(A)
A、老舍 B、田汉 C、曹禺
17、贯穿《茶馆》全剧的三个人物是(A)
A、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 B、王利发松二爷秦仲义 C、王利发常四爷松二爷
17、“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这句话形容的是(B)
A、曹禺话剧《胆剑篇》中的越王勾践形象
B、田汉话剧《关汉卿》中的关汉卿形象
C、郭沫若话剧《蔡文姬》中的曹操形象
18、“诗化散文”的艺术主张的提出者是( C )
A秦牧 B刘白羽 C杨朔 D、吴伯箫
19、“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出自顾城( B )
A《黑眼睛》B《一代人》 C《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D《远和近》
20、艾青的诗集《归来的歌》中有三首最有影响的长诗是( ABD )
A《光的赞歌》 B《古罗马的大斗技场》 C《鱼化石》 D《在浪尖上》
21、从文学的角度看,选出与其他三篇不同类的一篇( D )
A《红高粱》 B《人生》 C《红旗谱》 D《天山牧歌》
22、忠厚、善良、守本分,做了一辈子顺民的王利发形象出自:( B )
A《龙须沟》 B《茶馆》 C《丹心谱》 D、《绝对信号》
23、下列作品中,属于先锋小说的是( ABD )
A《冈底斯的诱惑》B《现实一种》C《烦恼人生》D《山上的小屋》
24、被称为“童话诗人”的朦胧诗人是( D )
A北岛 B、食指 C舒婷 D顾城
25、“知识性、趣味性散文”的艺术主张的提出者是( A )
A秦牧 B刘白羽 C杨朔 D吴伯箫
26、《班主任》中着力刻画的两个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是( AC )
A谢惠敏 B章永璘 C宋宝琦 D马缨花
27、高行健的探索剧有( AC )
A《车站》 B《陈毅市长》 C《绝对信号》 D《假如我是真的》
28、被称为“城市的女高尔基”的女作家是( A )
A铁凝 B方方 C残雪 D池莉
29、贾平凹八十年代的“商州系列”小说有( ABC )
A《天狗》 B《浮躁》 C《腊月 正月》 D《废都》
30、被称为“民族的秘史”的小说是( D )
A《古船》 B《绿化树》 C《北方的河》 D《白鹿原》
31、《保卫延安》的作者是( D )
A.吴强 B.曲波 C.梁斌 D.杜鹏
32、柳青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力作是( C )
A.《三里湾》 B.《山乡巨变》 C.《创业史》 D.《不能走那条路》
33、《李自成》(第一卷)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古代历史题材长篇小说的重大收获,它的作者是( C )
A.郭沫若 B.吴强 C.姚雪垠 D.欧阳山
34、1952年,作家李准发表了当代小说中第一篇表现应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脱贫致富内容的短篇小说,它是( C )
A.《我的第一个上级》 B.《三年早知道》 C.《不能走那条路》 D.《套不住的手》
35、茹志鹃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是( A )
A.《百合花》 B.《桂林山水歌》 C.《双桅船》 D.《弧线》
36、“十七年”的戏剧创作中,采用“人像展览式”结构形式的优秀话剧是( D )
A.《龙须沟》 B.《关汉卿》 C.《胆剑篇》 D.《茶馆》
37、王利发是下面哪部话剧中的主人公( C )
A.《龙须沟》 B.《方珍珠》 C.《茶馆》 D.《明朗的天》
38、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作者是( B )。
A、茹志娟 B、王蒙 C、高晓声 D、冯骥才
39、以下不属于长篇小说的是( C )。
A、《三里湾》 B、《山乡巨变》 C、《黎明的河边》 D、《三家巷》
40、沈振新是小说( B )中的我军高级指挥员形象。
A、《林海雪原》 B、《红日》 C、《保卫延安》 D、《创业史》
41、十七年时期诗歌创作最突出的特征便是( C )的兴起,它迅速成为诗歌的主导性潮流。
A、古体诗 B、新民歌 C、政治抒情诗 D、长篇叙事诗
42、解放后,老舍的创作主要集中于戏剧方面,( A )既是他戏剧创作的高峰,也是中国话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A、《茶馆》 B、《龙须沟》 C、《方珍珠》 D、《关汉卿》
43、文革时期影响最大的文学样式是( B )。
A、小说 B、革命样板戏 C、诗歌 D、散文
44、下面属于寻根小说的是( AB )。
A、《爸爸爸》B、《小鲍庄》C、《春之声》D、《红高粱》
45、以下人物不属于小说《青春之歌》的是( BCD )。
A、常四爷 B、卢嘉川C、林道静 D、江华
46、以下作品不属于茹志鹃的是( D )。
A、《百合花》 B、《关大妈》C、《静静的产院》 D、《哦,香雪》
47、在柳青的《创业史》中,评论界公认的艺术典型人物是( C )。
A、梁生宝 B、素芳C、梁三老汉 D、郭振山
48、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是由( C )创作的。
A、臧克家 B、艾青 C、闻捷 D、贺敬之
49、《红旗谱》中的农民革命斗争发生在( A )。
A、大革命前后的冀中平原 B、抗日战争前后的冀中平原
C、大革命前后的江南水乡 D、抗日战争前后的江南水乡
50、( D )的《三年早知道》是一篇反映农民思想变化的力作。
A、西戎 B、沙汀 C、马烽 D、李准
51、《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刘世吾“就那么回事”的口头禅,主要说明他( D )。
A、自信 B、看不惯社会上的许多现象 C、能力强 D、自以为看穿世事,不思进取
52、十七年时期,田汉创作了话剧( D )。
A、《关汉卿》和《白蛇传》 B、《关汉卿》和《王昭君》
C、《文成公主》和《王昭君》 D、《关汉卿》和《文成公主》
53、以下不属于杨朔作品的是( D )。
A、《樱花雨》B、《雪浪花》C、《荔枝蜜》 D、《社稷坛抒情》
54、以下不属于“革命样板戏”的是( A )。
A、《三上桃峰》 B、《红灯记》 C、《海港》 D、《奇袭白虎团》
55、以下不属于十七年时期三大文艺批判的是( C )。
A、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与批判 B、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C、对“中间人物论”的讨论 D、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56、以下作品,属于短篇小说的是( ABC )。
A、《哦,香雪》 B、《山上的小屋》 C、《春之声》 D、《现实一种》
57、以下小说中,不属于爱情题材的是( B )。
A、《小巷深处》B、《沉默》 C、《红豆》 D、《在悬崖上》
58、以塑造知识分子形象见长的小说是( D )。
A、《红岩》 B、《青春之歌》 C、《红旗谱》 D、《林海雪原》
59、梁斌的《红旗谱》归入下列哪类作品比较合适? ( B )。
A、解放战争小说 B、革命历史斗争小说 C、工业题材小说 D、新英雄传奇
60、散文名篇《长江三日》的作者是( D )。
A、秦牧 B、杨朔 C、碧野 D、刘白羽
61、以下戏剧中,不属于历史剧的是( B )。
A、《王昭君》B、《龙须沟》 C、《胆剑篇》 D、《蔡文姬》
62、以下不属于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内容的是( B )。
A、主观战斗精神 B、中间人物论 C、现实主义 D、民族形式
63、中篇小说《在和平的日子里》的作者是( D )。
A、周立波 B、孙犁 C、沙汀 D、杜鹏程
64、梁生宝、梁三老汉等是小说( A )中的人物。
A、《创业史》 B、《三里湾》 C、《山乡巨变》 D、《红旗谱》
65、余永泽是小说( B )中的人物。
A、《红岩》 B、《青春之歌》 C、《三家巷》 D、《六十年的变迁》
66、军事家彭德怀的形象曾出现在以下哪部小说中?( C )。
A、《红日》 B、《在和平的日子里》 C、《保卫延安》 D、《金光大道》
67、以下不属于“山药蛋派”的是( A )。
A、孙犁 B、赵树理 C、马烽 D、西戎
68、短篇小说《现实一种》的作者是( A )。
A、余华 B、张炜 C、张贤亮 D、马原
69、以下茹志鹃的小说中,最具有代表性,也最为成功的是( D )。
A、《静静的产院》 B、《关大妈》 C、《高高的白杨树》 D、《百合花》
70、著名政治抒情诗《雷锋之歌》的作者是( D )。
A、闻捷 B、郭小川 C、臧克家 D、贺敬之
71、以下《茶馆》中贯穿始终的人物是( C )。
A、庞太监 B、刘麻子 C、王利发 D、唐铁嘴
72、在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创作中,( B )的小说《第二次握手》影响最大。
A、李英儒 B、张扬 C、靳凡 D、赵振开
73、____A_________是《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的组织部副部长,也是作品成功塑造的官僚主义者的典型。
A、刘世吾 B、王清泉 C、韩常新 D、赵慧文
74、下面作品中,属于梁斌创作的长篇小说有:______ABCDE_____________。
A、《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B、《夜之交流》C、《红旗谱》D、《播火记》E、《烽烟图》
四、简答题
1、《茶馆》在结构上有何创新? (重点)
(在结构上,《茶馆》采取三个横断面连缀式结构,每一幕内部也以许多小小的戏剧冲突连缀。这样的结构本来容易变得松散,老舍克服了这方面的困难,剧本以“人物带动故事”,“主要人物由壮到老,贯串全剧”,“次要人物父子相承”,“无关紧要的人物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同时,人物的故事、命运又暗示着时代的发展,从而使得剧本紧针密线,形散神凝,以貌似平淡散乱的人物、情节织出一幅“清明上河图”式的从清末到民国末年的民间众生相。)
老舍有意识地舍弃中外戏剧传统的“一人一事”的方法,而采用“人像展览式”方法来结构全剧、展开场面和刻画人物。老舍创作《茶馆》的意图是以“埋葬三个时代”来歌颂新时代。这个意图的关键是把三个时代被埋葬的必然性写足。老舍采用“人像展览法”把三个时代的各种人物都搬上台,把各种丑恶现象都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从三个时代的黑暗、腐朽和反动中,看到这三个时代的无可救药。这些人物没有特别突出的主次之分,人物不断登场,又不断下场。茶馆中每个人物的台词也都不多,他们在茶馆一闪而过,口中说着自己的事情。由此看来剧中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无数的画面组织起来,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而逐步展开。
2、简述秦牧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
1)秦牧开创了“小百科全书”式散文的新形式,人称“小品散文”。
2)秦牧散文熔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炉。
3)秦牧散文把“形散”与“神聚”结合起来,做到寓控制于放纵。
4)秦牧散文富有情趣和幽默感。
5)秦牧散文语言流利酣畅、凝练生动,采用“林中散步”和“灯下谈心”的行文作风,流露出直接面对读者的亲切感和语言氛围。
3、《陈奂生上城》中,陈奂生性格有什么典型意义?(重点)
陈奂生是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位勤劳善良、质朴节俭、努力追求美好生活的老一代农民。陈奂生性格,典型地表现了中国广大的农民阶层身上存在的复杂的精神现象。他的形象是一幅处于软弱地位没有自主权的同时物质精神又发生了一定变化的农民的画像,是历史传统和现实变革相交融的社会现象的文学典型。具体而言,包括两点:第一、反映了新时期农民在物质生活和精神追求的巨大变化。 第二、表现了封建意识、极左路线危害的严重性和改造国民的艰巨性。
4、《百合花》的艺术特色:(重点)
①讴歌战争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②善于运用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是这篇小说常为人称道的艺术特色。
③女性视角的叙事特色
5、朦胧诗的审美特征。(重点)
A.诗人抒情主体的回归和抒情主体的个性强化。
B.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表现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关注,对人的心灵和生命的尊重。
C.显示诗歌“向内转”的重大变化,抒情直指人的内心世界,表现内心感受和体验。
D.运用象征的手法打破了真实描写现实生活的模式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模式,使诗中的一系列形象获得多种解释的可能性。
6、茹志鹃小说的艺术风格(重点)
1)选材特点:截取一片微澜,一朵浪花,加以精细挖掘和描绘,以小见大地反映时代风貌,是茹志鹃小说选材立意上的显著特点。
2)人物塑造上的特点:不展开对人物思想性格的广度的描写,而往往从人物性格某一突出之点深入下去,作纵深的挖掘,展开细腻的心理刻画,揭示人物的心灵奥秘。
3)构思精巧。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提炼出一两件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作媒介,展开对人物的心灵历程的描写。
7、闻捷诗歌创作的艺术风格:(重点)
1、诗歌在构思上较新颖。
2、作者善于深入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细腻充分地表现青年人感情的波动,折射出时代风俗的巨大历史变迁。
3、闻捷诗歌语言富有民族韵味的音乐美,情感基调高昂欢快,有浓重的牧歌风格和鲜明的地方色彩。
4、闻捷的爱情诗不单纯描写爱情,而是将爱情与表现新的生活内容、传达新的时代气息、高扬新的思想情操联系在一起。
8、简析《双桅船》的主题意蕴。(重点)
诗歌把双桅船作为抒情的主体,借双桅船之口,描述了船与岸之间不断相聚又不断分离的特殊关系,歌颂了虽非朝夕相处,却依然心心相印的纯真的爱情。同时,也由船与岸的特殊关系出发推而广之,概括了世间许多事物中都存在的这种永远也无法改变的相互依存的天然联系。“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恰是对这种联系的高度概括。
9、简析新生代诗人的创作特色。(重点)
(1)反文化意识——韩东《有关大雁塔》;西川《体验》
(2)高扬的生命意识——陆忆敏《可以死去就死去》;蓝色《圣诞节》
(3)反崇高、反优美的美学原则——尚仲敏《卡尔. 马克思》;孟浪《反世界印象》;胡冬《女人》;王正云《北方》
(4)以冷抒情、叙事性、反讽为特征的表达手段。——小君《日常生活》;于坚《作品第52号》;王小龙《外科病房》;李亚伟《苏东坡和他的朋友们》、《中文系》
(5)口语化和对特殊语感的审美追求。——杨黎《看水去》;韩东《山民》
10、简析舒婷诗歌的主要特征。(重点)
对人的自我价值与尊严的肯定确认,对人格独立和人生理想的追求张扬,构成了舒婷全部诗歌的核心思想。
1)不注重对客体的描摹,注重个人情感及内心冲突的抒写,带着诗人主体的感觉、印象,呈现出“内向”的特点。
2)意象丰富,意境深远,诗情与哲理结合。、
3)有独特的忧伤感、痛苦感,以及对祖国、人民炽热深厚的爱。
11、简析王安忆小说的特色。(重点)
以《长恨歌》为代表的王安忆的长篇小说在语言上有两个特色:其一,大量使用判断句式;其二,人物对话全部使用没有冒号和引号的直接引语。王安忆在她的小说创作中,对小说语言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长恨歌》的语言艺术独具特色,她一改80年代的语言风格而追求语言的“抽象化”,去实践其创作理论.本文从叙述化的语言、风格的统一性和塑造能力三方面分析《长恨歌》抽象化的语言艺术特色。
12、贾平凹小说创作大体可分为几个阶段?(重点)
“伤痕文学”时期:发掘人性中美好的东西。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便是《满月儿》,其风格委婉缠绵、气韵飘逸。“反思文学”阶段:注重于对被扭曲了的性格的发掘与曝光,从而暴露了人的潜意识和病态心理,作品的风格也阴郁堂奥、低徊迷蒙。 有《晚唱》、《好了歌》、《二月杏》。
1983年以后:贾平凹深入商州地区,写了一组“商州系列”的中长篇小说,主要作品有:《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九叶树》、《腊月·正月》、《商州》、《冰炭》、《远山野情》、《古堡》、《天狗》、《浮躁》等,还有短篇《火纸》、《黑氏》、《水意》等。这一时期,作者以全方位的视角剖示了整个人文环境的变迁给人的心理世界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把笔触深入到人物意识深层结构中去展示思想情感的冲突。其风格是缠绵悱恻中透露出阳刚之气,悲恸抒情中力透着哲理性的思考。
13、王安忆的小说创作可以分为几个主要阶段?(或:王安忆小说取材与叙事视点变迁过程。)
第一个阶段:以优美的抒情笔调,细腻地表现年轻人对理想和爱情的真诚追求,执著地表现生活中的美,这是王安忆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阶段。(1980 年至 1981)
正如作家所自白的:“生活中有很多阴暗、丑陋,可美好的东西终是存在。我总是这么相信着,总是怀着这样的心情看待生活。”
这一阶段的作品主要是带有理想色彩的“雯雯系列”的《雨,沙沙沙》、《命运》、《广阔天地的一角》、《幻影》和《一个少女的烦恼》、《当长笛solo的时候》等小说。由于王安忆这一时期的创作真切细致地表现了青春女性的情绪天地,而且在雯雯身上不难发现作家自身的经历,因此,这一时期亦被称为作家的“青春自叙传”时期。这些小说具有作者“自我抒发”的特征
第二个阶段:(1981年—1984年)王安忆的创作走出了雯雯们单纯、狭小的艺术天地而进入了较为广阔的现实世界,这是其小说创作的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王安忆先后发表了《本次列车终点》、《墙基》、《庸常之辈》等短篇小说和《尾声》、《命运交响曲》、《归去来兮》、《流逝》等中篇小说。这些小说调动了她插队、在文工团和“文革”中的生活体验,写普通人的矛盾、苦恼、困惑和希望,其中《流逝》曾受到广泛好评。
第三个阶段:1984年以后,王安忆的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有了国外生活经历的王安忆在小说创作中开始有意淡化时代色彩,模糊社会背景,她开始以较为深邃的历史眼光和更加深刻的文化哲学视角观照社会历史、人的命运与情感变迁,往往站在中西文化冲突的高度来思考民族文化的历史命运及其制约下的民间生存。
作品主要有《大刘庄》、《小鲍庄》等本土文化小说,《一千零一弄》、《好婆与李同志》、《鸠雀一战》、《悲恸之地》等都市文化小说,《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岗上的世纪》等性爱文化小说及《逐鹿中街》、《神圣祭坛》和《弟兄们》等女性主义小说。
14、巴金《随想录》的主要特点有哪些(重点)
1)作品具有震撼力的批判与自我批判精神。《随想录》对“文革”的彻底否定并不只停留在暴露伤痕的浅层面上,而是从社会文化的深层探究“文革”与社会弊端的一个根源。因此,还应坚决反封建。
2)严于律己,解剖自我的强烈的自审意识和自省精神。巴金的彻底自审,实际上也是在审视民族的灵魂,解剖时代、社会和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
3)具有文体价值。优秀的散文应是作者真诚的人格与真实的文格化合的产物。散文应崇尚真实。《随想录》说真话,抒真情,写真人,叙真事。
4)独特的话语方式“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是自然,是无技巧。”
五、分析论述题
1、梁三老汉形象分析
人物分析:梁三老汉是《创业史》中最为成功的艺术形象。在旧社会,这个老贫农经历了三起三落的创立家业的辛酸史,因而衷心拥护土改。作为一个小生产者,他最大的梦想是利用新社会分给他的土地,用狠命的劳动真正地创立起个人的家业来,也做个郭世富式的“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所以,当社会生产方式要发生重大变革时,他一时是难以相信也难以接受的。这是他作为背负着几千年私有制观念因袭重担的农民的保守性所决定的,另一面,他又是个勤劳、善良、朴实的劳动者,“被剥削过的痛苦的记忆”,“受压迫的心灵”,使他“在精神上和王书记、党支部、生宝们挨近”。他尽管怀疑、反对儿子办互助组,但心里却无时无刻不关心着互助合作运动的命运。作者相当精彩地描写了这个矛盾着的双重性格,并着重表现了这个人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历程。他先是反对互助组,接着对自己迷恋的旧道路产生了怀疑,最后终于承认了自己儿子的道路是对的,站到了合作化运动的一边。梁三老汉这样的曾经动摇于两条道路之间的艺术形象,虽然并不是《创业史》里所独有的,但是能够把一个农民在告别私有制时思想性格的转变,及其心灵上经历的艰巨的、痛苦的斗争过程,示得如此完整、细腻、入木三分和震撼人心,确实令人惊叹,可以说,梁三老汉是当代文学人物画廊里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典型。
2、朱老忠形象分析
朱老忠是一个跨跃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历史阶段的人物。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里,他从父辈那里继承豪爽正直、刚毅不屈的斗争精神,传统的农民英雄的性格特点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斗争实践中,他增长了斗争的才干,提高了革命的觉悟,最终成为一个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的农民英雄的典型。①不甘屈服的反抗意志和善用智谋的斗争是朱老忠性格的核心②朱老忠有一句口头禅“出水才见两腿泥”其中除了蕴有韧性精神之外,还有一种必胜的信念。③小说在表现朱老忠韧性的同时,还表现了他敢于“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心肠:讲义气、重团结、救危扶困、舍己为人。为了支持好友严志和的儿子江涛去保定二师读书,他不惜卖掉自己家的一头耕牛;运涛参加革命后被捕入狱,严志和家遭到灾难,朱老忠挺身而出,带领江涛千里迢迢去济南探监。
3、论述《茶馆》的艺术成就:(重点)
1、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使命感,给人以希望,立足今天,回顾过去。
2、塑造各种鲜明的人物形象。
虽然人物众多,但是个性鲜明,这不能不说是人物塑造上的一个巨大成功。在人物肖像塑造上,老舍擅长白描,他的白描总是漫画式的,加入喜剧的因子,于嬉笑怒骂的氛围中凸现人物身上的“可爱或可憎之点”。《茶馆》中的七十多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大都是三言两语勾勒出来的。最典型的莫过于马五爷的形象。老舍只用了三句台词,就真切地描绘出其霸道、虚伪、狂傲的洋奴性格。当二德子在他面前撒野时,他说了句:“二德子,你威风啊!”先摆出自己的威严;接着又说:“有什么事不能好好地说,干吗动不动就讲打?”又显示了一次威风。二德子赔了不是,常四爷要他给评理,他不屑一顾:“我还有事,再见!”显示出极度的傲慢。马五爷的洋奴形象,便在这三笔两笔之中立于纸上了。
3、语言朴实凝练,具有浓郁的北京口味。
(1)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戏剧中每一句台词都是人物的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显示人物的性格。老舍善于根据人物的身份和性格,选取符合他们心理的个性化语言。
(2)语言的幽默风格。 老舍谈《茶馆》时说,作品写了“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他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藏着严肃和悲哀,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幽默风格。
当唐铁嘴夸耀自己如何抽白面儿时,看起来滑稽可笑,但实际上却激起了人们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仇恨,王利发问报童“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也像一句玩笑话,然而表现出的则是人民对动荡时局的不满。又如松二爷看见宋恩子和吴祥子仍穿着灰色大衫,外罩青布马褂说:“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了前清的事儿!”。表现出松二爷的怀旧情绪,也讽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这种寓庄于谐的语言更能给读者以回味的思考。
(3)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
这个特点在课文中表现得很明显。老舍本人熟悉北京方言,特别是北京市民的语言。在《茶馆》中恰当地应用地道纯熟的北京方言,使作品更具地方色彩,也更真实。
老舍是著名的"语言艺术大师",其语言风格的独特性表现在提炼口语,纯净至极,清浅俗白,雅俗共赏;创造"始则发笑,继则感动,终于愤怒"的幽默;融会多种体裁语言,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创造地摹仿欧化语法及句式,描写简捷洗练,学习和研究这些风格,会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4、批判讽刺与赞美同情相结合。
4、简论朱老忠的性格及其形成的原因。(论·重点)
朱老忠的形象尤为醒目。他的性格集纳了中国农民英雄的传统要质。第一,家族乃至阶级的世仇,孕育了他强烈的反抗性。朱老忠生长在慷慨悲歌的燕赵之地,少年时期亲睹了父辈与冯家的斗争,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使他直观地感受到沉痛的压抑,其父留下的“只要有口气,就要为我报仇!”的遗言,滋生了他出于阶级本能的反抗性。这种反抗性贯串其一生,铸成他嫉恶如仇、刚正不阿的主导性格。第二,20余年闯荡江湖的传奇经历,造就了他“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性。他对乡民穷人救危扶困,不惜用血汗钱给朱老明治眼病;卖掉心爱的牛犊资助江涛上学,以及替严家操办丧事,冒险探监等情节,都表现出朱老忠的粗犷豪爽、慷慨仗义。第三,不寻常的人生磨难,曲折的斗争历程,使他逐渐加深了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养成了“出水才看两腿泥”的坚韧性。他经受了大贵被抓去当兵、运涛被捕、严家丧失“宝地”等一系列打击而坚韧不拔;面对敌强我弱的局势,他没有硬拼蛮干,而是一切从长计议,抱定“大丈夫报仇,十年不晚”,讲究斗争策略,显得深谋远虑、沉着镇定。总之,朱老忠是一个生活在20世纪初叶,新旧两个时代交替时期的农民英雄的典型形象。他的身上既保留了旧时代豪侠的特征,又融入了新时代英雄的精神。他所走过的道路,既是旧时代农民自发反抗斗争的终结,又是新时代农民自觉革命的开始。自从找到共产党,参加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其反抗便增添了自觉性,并树立了革命理想。他的侠义性,从对少数穷人的患难救助,发展到谋求整个阶级的解放,心胸更为宽广。他的坚韧性,由仅仅依靠朱、严两家孤军奋斗,发展到盼望井冈山的烈火烧到冀中平原,从而最终成为一名农民革命斗争的英雄。其典型意义在于,朱老忠的生活道路、斗争经历和性格特征,集中概括了20世纪初期,新旧两个时代交替时期的中国农民,由草莽好汉成长为农民革命英雄的历史踪迹。朱老忠的形象如果不用所谓“英雄”来衡量,那么,他的慷慨、豪迈、讲义气、有远谋、急人所难等等农民好汉的脾气,通过点点滴滴的语言和细节还是表现得很鲜明的。
5、试对两部军事题材长篇小说《红日》和《保卫延安》进行比较论述。(论·重点)
1)战争叙事共同点:在规模、气魄上都努力以宏大的结构和全景式的描写展示战争的伟力;取材于两场决定中国命运的解放战争。
《保卫延安》以陕北战场为背景,通过青化砭伏击战、蟠龙镇攻坚战、长城线上的运动战以及沙家店歼灭战等不同类型的战斗,表现各种类型战争的特点,以一个连队的军事活动为主线,从其撤出延安到返回延安的半年的战斗生活,展示延安保卫战的历程。
《红日》以山东战场为背景,以一个军的军事行动为主线,通过描写涟水战役受挫、莱芜战役大捷和孟良崮歼灭战的胜利,以艺术的形式表现了革命战争中的重大战役。
2)战争叙事的差异
《红日》以宏大的现代战争场面的描绘替代了中国传统战争小说中的传奇故事。三个大的战役、一个军的行动;叙事中心是以一支“常胜英雄军”与一支王牌军之间的对立角逐展开大规模战役的描绘。
《保卫延安》追求史诗、宏大图景,其主线是周大勇连队脱离大部队之后的孤军作战,出现诸多传奇情节(沙漠迷路、打粮站等)
叙事的节奏上,《保卫延安》更强调“打”,从一个战斗转向另一个战斗,显得极其激烈,视野集中于战场。
《红日》视野比较开阔,战争叙事有张有弛,从军师团到连排班,从军队到地方,前方与后方,战场与医院,战争与和平、爱情,有较生动的结构安排。
3)塑造典型英雄人物
《保卫延安》塑造了周大勇、王老虎等英雄形象——从惨烈的战争、残酷的环境和生死考验的战火中锻造出来的人物,体现了英雄主义的典型塑造原则。
《红日》中的英雄人物塑造同样体现了英雄主义的典型塑造原则,基本特征、基调一致。但有更丰富的揭示——其一,从军一级指挥员到普通士兵的人物群像;其二,注意对人物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身份的揭示。刘胜团长对知识分子的偏见;石东根胜利后的醉酒纵马,带着农民出身的性格弱点。
4)反面人物的描写—— 《保》反面人物<敌对人物的形象>简单化,漫画化。《红》没有采用当时流行的漫画化手法。敌74师师长张灵甫具有国民党军第一主义“天之骄子”的性格,刚愎自用、骄横狂妄,虽对孤军作战内心恐慌,危急中却又沉着干练。
5)揭示战争的决定因素,强化了当代文学的政治功能:①揭示毛泽东思想和军事路线的伟大胜利,用描写战争普及现代革命历史和中共党史; ②歌颂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气概,“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在“二元对立”的战争思维模式确立中,淡化消除了人物自我灵魂的搏斗过程。
6、简论梁三老汉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
梁三老汉是《创业史》塑造得最精彩的中国老一代农民的典型。是一位善良、勤劳、耿直而又自私、狭隘、守旧的小私有者的农民典型。在旧社会他经历了发家成梦的辛酸史,解放后他凭直觉感激新社会给他带来新的希望,但这希望仅仅是做一个“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作为背负着几千年私有观念的小生产者,他倾向于个人发家致富。当梁生宝不愿听从他的安排而组织起互助组时,他便自发地反对集体事业,同妻子大吵,发泄对儿子的不满,暴露了自私、落后、狭隘、保守的小生产者意识。同时,他又具有普通农民勤劳、善良、朴实的品质。土地的获得,痛苦的回忆,以及父子之情,使他在精神和感情上接近梁生宝及其所从事的事业。如他时刻关注互助组的命运,为进山割竹子的梁生宝担心,几次偷看新法育秧,对梁大老汉和王瞎子退出互助组没有好感,等等,反映了梁三老汉一方面不满意梁生宝,一方面又希望梁生宝成功,内心深处充满矛盾,其性格具有明显的两重性,是一位动摇于集体致富与个人发家两条道路中间的人物。从这个形象的塑造中,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一个真正的中国农民性格的本质内容。梁三老汉精神世界的复杂性,是老一代中国农民的艺术写照,具有典型意义。就形象的生动性、丰富性和典型性意义来说,在十七年小说中出现的旧式农民形象系列中,梁三老汉是最为出色的艺术典型。他深刻的揭示了“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这个历史真理,这是小说思想深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7、以舒婷的诗歌为例谈谈朦胧诗的审美特征:(论·重点)
① 打破现实主义审美模式,由写实转向写意,由具体转到抽象,由物象转到意象,由明晰转向模糊,着重于表现多变、曲折和复杂的主体世界。
② 打破过去诗歌线性因果或单向直抒的方式,以主体情感和情绪流动的内在曲线结构作品,情感呈散点辐射状态,主题的多义性和情感的多向性代替了过去的平面状态,在结构上实现了真正的“自由”。
③ 多用象征、暗示、通感等,用意象的模糊性取代形象和意旨的明确性,闪烁的意念、跳跃性的转递切换、瞬间感伤的捕捉等等,是其典型特征。
8、如何理解高加林的人生悲剧?(论·重点)
小说的主人公高加林是一个颇具新意和深度的人物形象,他那由社会和性格的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命运际遇,折射了丰富斑驳的社会生活内容。借助这一人物形象,小说触及了城乡交叉地带的社会的、道德的、心理的各种矛盾,实现了作者“力求真实和本质地反映出作品所涉及的那部分生活内容”的目的。
高加林与传统道德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对爱情是相当严肃的,他对巧珍也有着真实的感情,但在变动着的现实中,在他对城乡生活的差异有了强烈的感受之后,他被实现个人愿望的可能而引起的骚动所折磨:一方面他留恋乡村的淳朴,更留恋与巧珍的感情,另一方面又厌倦农村传统落后的生活方式,向往城市文明,希望能在那里实现自己新的更大的人生价值。对他来说,这一开始就是一个甜蜜而痛苦的矛盾。由于偶然的机会,他的命运出现了转机,他对生活、对自己作了重新的估量。最后,他与刘巧珍的爱情终于被与黄亚萍的世俗爱情所替代。他与刘巧珍的分手标志着与土地和它象征着的传统乡村生活的决裂,他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终于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一步合法却似乎不尽合理和合情,特别是它对巧珍所带来的伤害更令人遗憾,就是他自己也难免内疚和不安,他在心里谴责自己:“你是一个混蛋!你已经不要良心了,还想良心干什么?……”自我谴责背后是一种痛苦搏斗后的自我肯定。最终他把来自内心的良心发现和来自外部的责难全部否定,“为了远大的前程,必须作出牺牲!有时对自己也要残酷一些。”这里个人主义的排他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表现,在这一两难选择中,人生的含义终于被他误解,社会变成了一座动物化的竞技场。
但高加林的选择也有其合理因素,高加林的悲剧同样给读者这样的启示:倘若古老而淳朴的乡村文化不能产生更高的物质和精神的要求,倘若刘巧珍诚挚又深沉的爱情始终不能满足高加林个人愿望中的合理部分,那么,传统生活哲学如何说服他、束缚他呢?
9、分析白嘉轩的形象。(论·重点)
白嘉轩是白鹿原上白、鹿两个家族的族长。就个人品质而言,白嘉轩的完美几乎是无可挑剔的。作为一个敬恭桑梓、勤于稼穑的农人,他身上有着民族许多优秀品质。他靠自力更生建立起家业,又靠博施众济树立起人望;无论是治家还是管理家族,他都能守正不阿,树德务滋。尤其是对文化人朱先生、冷先生的尊敬、效仿,对老长工鹿三的尊重、提携,都表现了他在一代农民中的卓尔不群。白嘉轩始终怀有一个愿望:按照自主的意愿治好家业,按照治家的方法管理好家族的事,使白鹿原的人们家家温饱,个个仁义,从而使自己的声名随之不朽。他从未放弃过个人的私欲和名誉,却也不放过任何可以济公好义的机会,把一己的价值实现寓于家族和乡里的事业发展;他首立了乡规、乡约,确立了自己的族长地位,又使乡民们有规可依;他修祠堂、建学堂,树立了自己的威望,也使孩子们上学读书有了保障;他与鹿子霖明争暗斗,守住了组长的宝座,也阻遏了恶势力的膨胀;他处处救助受难的人,使自己的人缘、人望大增,也使处于不断战乱的人们的受害程度得到一定的减轻。他的以人为本、自立为本的人格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农民基于小农经济和田园生活的文化意识和人生追求。
应该指出,作为白鹿原上的独特产儿,白嘉轩只能是这块土地上的理想人物。他的一切行为,都是以封建文化信条为准则的,因此,在他身上既体现着中国家族文化理想的一面,也体现着这一文化全部的反动与保守。他按照封建文化传统要求乡民,也按照这一传统要求和培养自己的两个儿子。对待小娥的处理,更是充分体现了他捍卫自己文化理想时的残酷。后来,他又容忍黑娃和孝文回村认祖归宗,并非是他做族长的宽宏大量,实际上是家族文化“浪子回头金不换”的直接表现。所有这些都说明,白嘉轩是家族文化的自觉维护者。正是对白嘉轩身上所包容的中国文化传统全部价值的深刻把握和体悟,才使得白嘉轩具有非常深厚的性格和思想内蕴,成为当代文学中独一无二的最后一个族长的形象。
10、《白鹿原》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论·重点)
1、意象鲜明,民族史诗。2、人物对比,个性分明。3、语言特殊,大气磅礡
(1)作家站在人类共同的立场上,从人类文明史的高度,对中国现代历史进行了全新的体验和认识,将近代以来的政治争斗史,尤其是将国、共间交错复杂的矛盾斗争史,置于农村宗族文化的社会结构中,在家族矛盾与政治斗争中,展现了一段纷纭变化的世事风云,使小说真正成为“一个民族的秘史”。
第一、阶级斗争模式已不再是作品的主线。鹿三是小说中描写最多的贫苦农民,但这个给白嘉轩作了三十几年长工的雇农,却对白嘉轩忠心耿耿,毫无对立之意。反倒是原本一个祖先的白、卢两家地主之间几十年的明争暗斗,构成了小说情节发展的主线。白、鹿两家几十年的争斗、恩怨,主要不是贫富的对立,而是仁义与不仁义的纷争。
第二、对地主子女人生道路的描写变得十分复杂。鹿子霖的长子鹿兆鹏,是党的领导干部;次子鹿兆海加入的是国民党,后来牺牲在抗日的战场上;白嘉轩的长子白孝文,因与小娥通奸,失去了族长继承权,后来痛改前非,当上了保安团长;白嘉轩的女儿白灵,加入共产党后,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牺牲了。这些人物的人生抉择,没有那么多的禁忌,一切都似乎是那样偶然。
第三、群众斗争的历史,呈现出更多的非理性倾向。农协在“戏楼”上镇压财东恶绅;乡绅和民团反攻回来后,又在“戏楼”上吊打农运分子,整死了不屈的贺老太;尔后,当了土匪的黑娃又带人抢劫了白、鹿两家。及至“革命”不断
深入到家族、家庭,白、鹿两家的子女也由此走上了不同的政治阵营,开始了新一轮的斗争。这些荷枪实弹的抗争,连同白嘉轩与陆子霖勾心斗角的家族较量,使白鹿原变成了他们逞强、斗狠而又来去匆匆的舞台。
(2)在人物塑造上,作品打破了以往同类题材两元对立的的创作模式,注意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宗法文化和家族文化的角度出发,塑造出具有崭新意义的人物形象。
在作家笔下,无论是白嘉轩,还是鹿三、朱先生,都远远超出了自身阶级的界限,而具有了更为浓厚的文化的意蕴。比如,鹿三本是一位贫苦的雇农,却因白鹿村独特的氛围,与白嘉轩独特的关系和受白嘉轩的影响等因素,是他成为一位忠心、耿直,讲仁义、守信用、知恩图报的人。在鹿三身上,我们看不到所谓的阶级意识,看不到对地主的仇恨,看到的只是一个普通农人的处于传统道德观念的选择。
(3)作品还成功地对作为民族禁忌的性生活及其在文化网络中的重要地位作出了展示。
如:开篇写白嘉轩先后娶了六房女人,没给他留下后代就都死掉了。死去的六个妻子,除了交欢时让他“引以为豪”的征服之外,没有留下任何的印象,却使他感到似乎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左右着他的命运。他娶了第七个妻子香草之后,相处日渐融洽,香草给他连生了三个儿子,发挥了传宗接代的功能,又带来了罂粟种子,使白家兴旺起来。但是,白嘉轩并不认为妻子有什么功劳,而是把这一切归结为“迁坟”和“白鹿显灵”的结果。在他心目中,不管什么样的女人都没有地位,只是他泄欲的对象或干事的帮手。男女之间的情爱和两情相悦,到他这里被消解,被淡化。
(4)作品还具有浓郁的关中地方特色和乡土色彩。
小说所描写的白鹿原位于陕西关中地区。作品相当详尽地描写了关中地区的山川风物,风土人情。不论是婚丧嫁娶,还是节日里的喜庆;不论是田间的劳作、平时的吃食,还是房屋、家具、衣着打扮;以及赶集、走亲戚等等,都充满浓郁的关中特色,而作品所使用的语言更是朴实精当,抒情、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