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 第十一讲 拓展 文化寻根意识包括三个方面:
第十一讲
拓展
•文化寻根意识包括三个方面:
• • 第一,在文学上美学意义上对民族文化资料的重新认识和阐释,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
•• 第二,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
•• 第三,对当代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丑陋的文化因素的继续批判,如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的深入挖掘。
•3知青小说:知青小说:指描写知青生活的小说作品。或描写知青生活的苦难,揭露文革非常历史岁月的黑暗,凭吊流逝的青春岁月;或表达“青春无悔”的理想情怀等等。知青”出身的作家们对知青生活的缅怀、对农民问题的独到探讨、对人生真谛的求索,使知青小说成为新时期小说中最凝重、最奇特的组成部分。
•代表作家有梁晓声、韩少功、张承志、史铁生、等,代表作品有《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等。代表作品:张承志《绿夜》(象征着发现“美丽瞬间”)、《黑骏马》(象征着“永远的缺憾”)《北方的河》(象征着人生的理想境界)、《黄泥小屋》(象征着“人的念想”)、《金牧场》(象征着“人类的理想”)、《心灵史》等。
•4寻根文学: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汪曾祺、李杭育、贾平凹。
•汪曾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受戒》(06年论述)是一篇饱含诗情的小说,表现的是纯朴健康的人性之美。
• 小说描写的内容包括和尚们的宗教生活和民间的世俗生活两部分。和尚们的宗教生活是充满着人间烟火气或者说世俗性的。聪明漂亮的主人公明海在家叫小明子,是从小就确定要出家的。他的家乡出和尚。当和尚对当地人来说是一种谋生的职业,因为当和尚有很多好处,可以吃现成饭,可以攒钱,将来还可以还俗娶亲。不仅出家的目的是世俗的,寺庙里的生活方式也如此,充满了尘世的气氛。
•《大淖记事》
•该书描写小锡匠十一子同挑夫的女儿巧云的爱情故事,挺拔厮称的十一子和心灵手巧的巧云在劳动和日常生活中产生了感情,作品同时以散文的笔调,细腻的描写了大淖的风光、世俗和人情。
•与《受戒》类似,《大淖记事》采取的是民间化的叙事方式,与民间文学常用的叙事方式如出一辙。这种叙事有以下一些特点:
• 1. 想象中的读者(隐含读者)是一个充满猎奇心理期待的信息接受者,他对本文的叙事并不信以为真,而是将其视为与己相距甚远的、理想中的或另一世界的人以及他们的生活的"故事"(history)。
• 2. 叙述语调的民间性。如本文所采取的平缓流畅的叙述语调,简短朴素的句式,"主干突出,旁枝逸出"的叙事格局(在插叙刘号长其人其事时即采用此种策略)。
• 3. 叙事结构的民间性。
•李杭育,生于浙江杭州,原籍山东乳山。1978年入杭州大学中文系学习,1979年在《西湖》一月号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可怜的运气》。1982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浙江富阳教书,后调到县广播站当编辑辑。1982年,创作短篇小说《最后一个渔佬儿》,描写现代工业的发展对大自然造成的污染,以至葛川江上也就剩下这最后一个渔佬,但他却固执地守望他爱慕的大江。1984年调入杭州文联从事专业创作至今。他的作品多是短篇小说,描写葛川江沿岸人的古朴、刚烈、固执,描写葛川江永存的魅力,形成“葛川江系列”,也被称为“寻根派”。
•贾平凹,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代表作:《商州》《白夜》《废都》《浮躁》《秦腔》《情劫》《高兴》等
•《贾平凹的小说描写新时期的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 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涵,富有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自然。
•贾平凹作品所描写的场景是他所熟悉的农村,例如《秦腔》:
他写的是农村的现实生活。长期以来,农村是最落后的地方,农民是最贫困的人群。现在中国的“三农”概念,农业、农村、农民,已经和以前大不一样了。原来说的是我们是农业国家,土地供养了我们一切,农民离不开土地。现在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却剥离开了。农民离开了土地,有些是主动离开的,有些是被迫离开了,留在农村的多是老弱病残。
•贾平凹的小说描写新时期的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 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涵,富有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自然。
•梁晓声:梁晓声创作多以知青题材为主,有人称为“北大荒小说”,多描写北大荒的知青生活,真实、动人的展示了他们的痛苦与快乐、求索与理想,深情的礼赞了他们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美好心灵与情操,为一代知识青年树立起英勇悲壮的纪念碑。代表作有《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年轮》等,长篇小说《雪城》最为出色;后期作品开始探讨现实与人性,长篇《浮城》以社会幻想的形式展现了作者对人类末世预测,十分深刻。
在真实的生命里,每桩伟业都由信心开始,并由信心跨出第一步。
第十二讲
5市井、乡土小说:邓友梅、冯骥才、莫言。
•冯骥才:浙江宁波人, 祖籍浙江慈溪,1942年生于天津。著名当代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抢救工作者。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是一篇历史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神鞭》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俗世奇人》,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冯骥才在《三寸金莲》中则再现了中国男性对女性的歧视与把玩。
•邓友梅(1931年生人)山东平原人,1945年参加革命工作。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邓友梅自选集》(5卷),《京城内外》、《烟壶》、《散文杂拌》等。邓友梅在1956年以短篇小说《在悬崖上》成名。
•进入新时期之后,他先是推出几部军事题材作品,以后就把创作目光集中到北京市井生活上,写下了一系列"京味儿"小说,其中的代表作《那五》和《烟壶》分别获得第二、三届中篇小说奖,其余还有《寻访"画儿韩"》、《双猫图》、《"四海居"轶话》、《索七的后人》等。这些具有浓烈民俗风味的市井小说,多将故事背景放在已逝的旧时代,勾画了上至王孙贵族、八旗子弟,下至社会底层三教九流的各色人物,具有独特的审美韵味。
•《那五》以三、四十年代旧中国北京的商业化社会为背景,刻划了一个"倒驴不倒架"的前清子弟那五欲求生于社会的尴尬情态。《烟壶》则从另一角度表现八旗子弟的再生,描写了破落贵族乌世保如何学得画鼻烟壶内画的绝技从而走上自食其力道路的过程。邓友梅的作品运用了地道的京白土语,并对各种传统习俗礼仪进行了精心的刻划,即使仅仅从民俗学的角度,他的创作也是不可多得的。
•陆文夫:陆文夫生于长于江南市井,他的小说多取材于苏州小巷的凡人琐事,如饮食起居、婚丧嫁娶,语言风趣而温和,从整体氛围上反映出历史悠久的吴越文化的底韵。他的代表作,中篇小说《美食家》塑造了一个耽于美食的房屋资本家朱自治的形象,描写他在解放前后四十余年专心口腹之欲并在文革后以此成为社会知名的美食家的奇特经历。作品中的叙述者高晓庭作为一个革命者和新中国的建设者,他的经历是我国政治经济生活的一个缩影,尤其是他的"饭店革命",反映出左倾年代经济工作的严重失误。但作品最令人青睐的地方显然不在于对上层建筑的点评,而在于其中展现出的那个别具艺术魅力的美食世界及其背后丰厚了江南民俗色彩。
•莫言(06年论述):虽然早期被归类为“寻根派”作家,但其写作风格素以大胆见称,小说中总是充满进攻型的语言。例如成名作《红高粱家族》里,不断出现的血腥场面中充满着强烈的感情控诉,但在“屎尿横飞”的场景之间,其实正是演义着一段现代革命的历史。故事中那片广袤狂野的高粱地,也被描绘成一个把历史、传统、城乡纵横交错的辽阔炫丽空间。
•在经历《红高粱》的写作高峰后,莫言继续寻求突破,创作了大量中短篇作品及数部极具份量的长篇小说如《酒国》及《丰乳肥臀》等,不少的小说集如《红耳朵》及《传奇莫言》亦先后在台湾推出。由于童年大部份时间也在农村度过,莫言自谓一直深受民间故事或传说所影响,故乡高密的一景一物就正正是他创作的灵感泉源。
•6先锋小说
•马原、孙甘露、格非、苏童。
•(08年 先锋小说:产生于80年代,代表作家有马原等。重视形式,将过去被视为技巧的“叙述”提高到小说本体的核心地位,相对轻视作品的题材。 )
•先锋小说:“先锋小说”是指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包括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决裂,反映中国现代生活中的情感享受、物质追求和底层人们生活的合理性,先锋小说更趋向于人本主义的描写,追求人格平等。
• 中国当代文学中先锋精神的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文革中青年一代在诗歌与小说领域的探索,但是直到80年代中叶文学中激进的实验才形成了强大的阵容和声势。所谓先锋精神,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艺术特征
•“先锋派”的艺术特征表现为反对传统文化,刻意违反约定俗成的创作原则,及欣赏习惯。片面追求艺术形式和风格上的新奇;坚持艺术超乎一切之上,不承担任何义务;注重发掘内心世界,细腻描绘梦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其技巧上广泛采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通感和知觉化,以挖掘人物内心奥秘,意识的流动,让不相干的事件组成齐头并进的多层次结构的特点 。
•先锋小说又称新潮小说,它主要是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一批具有探索和创新精神的青年作家所创作的新潮小说。先锋派小说上世纪80年代独步文坛以后,标示出当代小说在探索中精神气质的变化。马原对于叙述的自觉探索,残雪以非现实的意象冷静地展示"恶"和"暴力"的能力,都成为先锋小说在中国最初的形态。先锋小说的主要特点是重视叙述,他们关心的只是故事的“形式”,即如何以文本形式处理这一故事,怎样把故事写得好看。这种写作始终是一股实验性的文学潮流。
•1.马原,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发表的《拉萨河女神》首次把叙述置于故事之上。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冈底斯的诱惑》、《西海无帆船》、《虚构》等,长篇小说《上下都很平坦》等。他是“先锋派”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在形式上作了认真的尝试,吸取了西方现代主义的技巧,特别是结构主义的影响。他把故事结构分解重组,时空关系不断跳跃,背景氛围有意抽空,造成阅读的陌生化,显示着小说观念的根本变化。他的“叙述圈套”名噪一时,用叙述人视点的变化来展示作品真实与虚构的转换,突出小说的叙述功能。在叙事形式的实验之外,他的行文中有不少隐喻,关于人的本质的寓言设置。
•格非,1986年发表处女作《追忆乌攸先生》。1987年发表成名作《迷舟》,从此以“叙述空缺”而闻名于“先锋作家”之中。而1988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褐色鸟群》更是曾被视为当代中国最玄奥的一篇小说,成为人们谈论先锋文学时引以为例的一部。迄今著有《格非文集》(三卷),长篇小说《敌人》、《欲望的旗帜》、《边缘》及《人面桃花》,文论集《小说叙事面面观》、《卡夫卡的钟摆》等。
•7现代派小说: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
•徐星《无主题变奏曲》。
伟大的事业不是靠力气、速度和身体的敏捷完成的,而是靠性格、意志和知识的力量完成的。
第十三讲
总结: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
•1从“伤痕”到反思
•2知青情结
•3文化寻根、小说实验、女性写作
•4“新写实”与“现实主义冲击波”
•5改革文学的反思
•6历史叙事的构架(详见所附材料)
•8新写实小说:池莉“新写实三部曲”、方方、刘恒。
5市井、乡土小说:邓友梅、冯骥才、莫言。
•冯骥才:浙江宁波人, 祖籍浙江慈溪,1942年生于天津。著名当代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抢救工作者。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是一篇历史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神鞭》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俗世奇人》,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冯骥才在《三寸金莲》中则再现了中国男性对女性的歧视与把玩。
•邓友梅(1931年生人)山东平原人,1945年参加革命工作。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邓友梅自选集》(5卷),《京城内外》、《烟壶》、《散文杂拌》等。邓友梅在1956年以短篇小说《在悬崖上》成名。
•进入新时期之后,他先是推出几部军事题材作品,以后就把创作目光集中到北京市井生活上,写下了一系列"京味儿"小说,其中的代表作《那五》和《烟壶》分别获得第二、三届中篇小说奖,其余还有《寻访"画儿韩"》、《双猫图》、《"四海居"轶话》、《索七的后人》等。这些具有浓烈民俗风味的市井小说,多将故事背景放在已逝的旧时代,勾画了上至王孙贵族、八旗子弟,下至社会底层三教九流的各色人物,具有独特的审美韵味。
•《那五》以三、四十年代旧中国北京的商业化社会为背景,刻划了一个"倒驴不倒架"的前清子弟那五欲求生于社会的尴尬情态。《烟壶》则从另一角度表现八旗子弟的再生,描写了破落贵族乌世保如何学得画鼻烟壶内画的绝技从而走上自食其力道路的过程。邓友梅的作品运用了地道的京白土语,并对各种传统习俗礼仪进行了精心的刻划,即使仅仅从民俗学的角度,他的创作也是不可多得的。
•陆文夫:陆文夫生于长于江南市井,他的小说多取材于苏州小巷的凡人琐事,如饮食起居、婚丧嫁娶,语言风趣而温和,从整体氛围上反映出历史悠久的吴越文化的底韵。他的代表作,中篇小说《美食家》塑造了一个耽于美食的房屋资本家朱自治的形象,描写他在解放前后四十余年专心口腹之欲并在文革后以此成为社会知名的美食家的奇特经历。作品中的叙述者高晓庭作为一个革命者和新中国的建设者,他的经历是我国政治经济生活的一个缩影,尤其是他的"饭店革命",反映出左倾年代经济工作的严重失误。但作品最令人青睐的地方显然不在于对上层建筑的点评,而在于其中展现出的那个别具艺术魅力的美食世界及其背后丰厚了江南民俗色彩。
•莫言(06年论述):虽然早期被归类为“寻根派”作家,但其写作风格素以大胆见称,小说中总是充满进攻型的语言。例如成名作《红高粱家族》里,不断出现的血腥场面中充满着强烈的感情控诉,但在“屎尿横飞”的场景之间,其实正是演义着一段现代革命的历史。故事中那片广袤狂野的高粱地,也被描绘成一个把历史、传统、城乡纵横交错的辽阔炫丽空间。
•在经历《红高粱》的写作高峰后,莫言继续寻求突破,创作了大量中短篇作品及数部极具份量的长篇小说如《酒国》及《丰乳肥臀》等,不少的小说集如《红耳朵》及《传奇莫言》亦先后在台湾推出。由于童年大部份时间也在农村度过,莫言自谓一直深受民间故事或传说所影响,故乡高密的一景一物就正正是他创作的灵感泉源。
•6先锋小说
•马原、孙甘露、格非、苏童。
•(08年 先锋小说:产生于80年代,代表作家有马原等。重视形式,将过去被视为技巧的“叙述”提高到小说本体的核心地位,相对轻视作品的题材。 )
•先锋小说:“先锋小说”是指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包括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决裂,反映中国现代生活中的情感享受、物质追求和底层人们生活的合理性,先锋小说更趋向于人本主义的描写,追求人格平等。
• 中国当代文学中先锋精神的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文革中青年一代在诗歌与小说领域的探索,但是直到80年代中叶文学中激进的实验才形成了强大的阵容和声势。所谓先锋精神,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艺术特征
•“先锋派”的艺术特征表现为反对传统文化,刻意违反约定俗成的创作原则,及欣赏习惯。片面追求艺术形式和风格上的新奇;坚持艺术超乎一切之上,不承担任何义务;注重发掘内心世界,细腻描绘梦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其技巧上广泛采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通感和知觉化,以挖掘人物内心奥秘,意识的流动,让不相干的事件组成齐头并进的多层次结构的特点 。
•先锋小说又称新潮小说,它主要是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一批具有探索和创新精神的青年作家所创作的新潮小说。先锋派小说上世纪80年代独步文坛以后,标示出当代小说在探索中精神气质的变化。马原对于叙述的自觉探索,残雪以非现实的意象冷静地展示"恶"和"暴力"的能力,都成为先锋小说在中国最初的形态。先锋小说的主要特点是重视叙述,他们关心的只是故事的“形式”,即如何以文本形式处理这一故事,怎样把故事写得好看。这种写作始终是一股实验性的文学潮流。
•1.马原,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发表的《拉萨河女神》首次把叙述置于故事之上。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冈底斯的诱惑》、《西海无帆船》、《虚构》等,长篇小说《上下都很平坦》等。他是“先锋派”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在形式上作了认真的尝试,吸取了西方现代主义的技巧,特别是结构主义的影响。他把故事结构分解重组,时空关系不断跳跃,背景氛围有意抽空,造成阅读的陌生化,显示着小说观念的根本变化。他的“叙述圈套”名噪一时,用叙述人视点的变化来展示作品真实与虚构的转换,突出小说的叙述功能。在叙事形式的实验之外,他的行文中有不少隐喻,关于人的本质的寓言设置。
•格非,1986年发表处女作《追忆乌攸先生》。1987年发表成名作《迷舟》,从此以“叙述空缺”而闻名于“先锋作家”之中。而1988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褐色鸟群》更是曾被视为当代中国最玄奥的一篇小说,成为人们谈论先锋文学时引以为例的一部。迄今著有《格非文集》(三卷),长篇小说《敌人》、《欲望的旗帜》、《边缘》及《人面桃花》,文论集《小说叙事面面观》、《卡夫卡的钟摆》等。
•7现代派小说: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
•徐星《无主题变奏曲》。
伟大的事业不是靠力气、速度和身体的敏捷完成的,而是靠性格、意志和知识的力量完成的。
第十三讲
总结: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
•1从“伤痕”到反思
•2知青情结
•3文化寻根、小说实验、女性写作
•4“新写实”与“现实主义冲击波”
•5改革文学的反思
•6历史叙事的构架(详见所附材料)
•8新写实小说:池莉“新写实三部曲”、方方、刘恒。
•(06“新写实小说”: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的,以还原生活的写实手法再现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的小说。)
•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家吸收了现实主义面对人生的写作态度,摈弃了居高临下的叙述视角;吸收了先锋小说、后现代主义平面化、零散化的运作手段,摈弃了由无序叙述所带来的远离普通读者的文艺贵族作派。所以也可以说,新写实小说是采用包含某些现代、后现代因素的写实手段,表现普通人的生存状态.
•社会转型时期,和“先锋小说”同时或稍后出现的是“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出现的社会文化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八十年代以来的的社会文化转型使传统的价值观面临严峻的挑战,一大部分作家们感觉到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希望反映这种转变,但又无法把握这种转变。而在摆脱意识形态控制的文学风尚中,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还保留了对现实社会和生存状况的关注,所以他们在写作中采用了写实主义的手段,却又拒绝含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创作原则,作家自身的角色也就不可能完全回到传统现实主义的位置。
• 其次,先锋作家抢占了叙事变革、文本实验的风头,其它的作家不能再步其后尘。而先锋小说远离现实生活,疏离读者,只能有沙龙化的效果。一部分作家感觉到先锋小说的这种局限,期望克服或者避免这种局限。所以,新写实小说实现的是双重的悖离,既悖离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又悖离“前卫”、“现代”的先锋小说、生存状况的小说。
•池莉(1957~ )1978年开始创作诗歌、散文 ,1981年开始发表小说。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你是一条河》、《预谋杀人》和《凝眸》等。其中1987年发表的《烦恼人生》是常常被批评家用来阐述“新写实小说”特征的主要文本之一。这一小说连同《不谈爱情》、《太阳出世》,也曾被人合称为“新写实三部曲”。
•方方(1955~ )1982年发表小说处女作 《大篷车上》之前曾致力于诗歌创作,1987年发表的《风景》在评论界反应热烈,这个中篇也被当作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 风景 》之后的主要作品有:《落日》、《祖父在父亲心中》、《桃花灿烂》、《纸婚年》,等等。
•刘恒(1954~ )1977年发表小说处女作《小石磨》 ,1986年发表《 狗日的粮食 》 ,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此后的主要作品有:《黑的雪》、《白涡》、《伏羲伏羲》、《虚证》、《连环套》、《苍河白日梦》、《消遥颂》等。另外,还出版有《刘恒自选集》。《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和《白涡》也被比较一致地认为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性作品。
•刘震云(1958~ ) 的作品有《塔铺》、《新兵连》、《一地鸡毛》、《单位》、《 官场 》等,这些作品,特别是其中的《一地鸡毛》,通常都被看成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进入90年代后,主要作品是长篇小说《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和《故乡面和花朵》等。
•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家吸收了现实主义面对人生的写作态度,摈弃了居高临下的叙述视角;吸收了先锋小说、后现代主义平面化、零散化的运作手段,摈弃了由无序叙述所带来的远离普通读者的文艺贵族作派。所以也可以说,新写实小说是采用包含某些现代、后现代因素的写实手段,表现普通人的生存状态.
•社会转型时期,和“先锋小说”同时或稍后出现的是“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出现的社会文化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八十年代以来的的社会文化转型使传统的价值观面临严峻的挑战,一大部分作家们感觉到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希望反映这种转变,但又无法把握这种转变。而在摆脱意识形态控制的文学风尚中,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还保留了对现实社会和生存状况的关注,所以他们在写作中采用了写实主义的手段,却又拒绝含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创作原则,作家自身的角色也就不可能完全回到传统现实主义的位置。
• 其次,先锋作家抢占了叙事变革、文本实验的风头,其它的作家不能再步其后尘。而先锋小说远离现实生活,疏离读者,只能有沙龙化的效果。一部分作家感觉到先锋小说的这种局限,期望克服或者避免这种局限。所以,新写实小说实现的是双重的悖离,既悖离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又悖离“前卫”、“现代”的先锋小说、生存状况的小说。
•池莉(1957~ )1978年开始创作诗歌、散文 ,1981年开始发表小说。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你是一条河》、《预谋杀人》和《凝眸》等。其中1987年发表的《烦恼人生》是常常被批评家用来阐述“新写实小说”特征的主要文本之一。这一小说连同《不谈爱情》、《太阳出世》,也曾被人合称为“新写实三部曲”。
•方方(1955~ )1982年发表小说处女作 《大篷车上》之前曾致力于诗歌创作,1987年发表的《风景》在评论界反应热烈,这个中篇也被当作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 风景 》之后的主要作品有:《落日》、《祖父在父亲心中》、《桃花灿烂》、《纸婚年》,等等。
•刘恒(1954~ )1977年发表小说处女作《小石磨》 ,1986年发表《 狗日的粮食 》 ,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此后的主要作品有:《黑的雪》、《白涡》、《伏羲伏羲》、《虚证》、《连环套》、《苍河白日梦》、《消遥颂》等。另外,还出版有《刘恒自选集》。《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和《白涡》也被比较一致地认为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性作品。
•刘震云(1958~ ) 的作品有《塔铺》、《新兵连》、《一地鸡毛》、《单位》、《 官场 》等,这些作品,特别是其中的《一地鸡毛》,通常都被看成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进入90年代后,主要作品是长篇小说《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和《故乡面和花朵》等。
•新写实文本的叙事特征
•1.粗糙素朴的不明显包含文化蕴涵的生存状态 ,不含异质性的和特别富有想象力的生活之流。
•2.简明扼要的没有多余描写成分的叙事,纯粹的语言状态与纯粹的生活状态的统一。
•3.压制到 “零度状态”的叙述情感,隐匿式的缺席式的叙述。
•4.不具有理想化的转变力量,完全淡化价值立场。
•5. 尤其注重写出那些艰难困苦的,或无所适从而尴尬的生活情境。前者刻画出生活的某种绝对化状态;后者揭示生存的多样性特征,被客体力量支配的失重的生活 。
•新写实小说的叙事方式与传统现实主义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叙述者或隐含作者的视点产生了巨大的移位。由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用理性关照一切,传统的叙述者大多采用的是高于生活、高于故事人物的视点。新写实小说的作家在对待生活和人物方面放弃了理性或理念的关照,他们的小说也就不再显示叙述者居高临下的姿态。方方的《风景》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之作。小说中,叙述者被设置为一名死者即那个夭折的幼婴,他宁静地观察自己的父亲母亲、哥哥姐姐的生活流水般地讲述他所看到、听到的故事。在这篇小说中,叙述者的智力判断力 、甚至人生的经验明显不如故事中的任何人物 。
•当然,《风景》叙述者的安排是新写实小说中一个极端、特殊的个案,但哪怕在《烦恼人生》、《一地鸡毛》这些采用第三人称全知全觉叙述观点的作品中,读者也很难感觉到叙述者或隐含作者高于印家厚、高于小林的地方 。 新写实小说的作者已经不再凭借理性或理念的力量站到高处,俯视生活、俯视人物,而是放弃自己的思想武装,解除作者的特权走进芸芸众生,用下沉的视点去观察生活,观察作品人物的一举一动。
相信就是强大,怀疑只会抑制能力,而信仰就是力量。
•1.粗糙素朴的不明显包含文化蕴涵的生存状态 ,不含异质性的和特别富有想象力的生活之流。
•2.简明扼要的没有多余描写成分的叙事,纯粹的语言状态与纯粹的生活状态的统一。
•3.压制到 “零度状态”的叙述情感,隐匿式的缺席式的叙述。
•4.不具有理想化的转变力量,完全淡化价值立场。
•5. 尤其注重写出那些艰难困苦的,或无所适从而尴尬的生活情境。前者刻画出生活的某种绝对化状态;后者揭示生存的多样性特征,被客体力量支配的失重的生活 。
•新写实小说的叙事方式与传统现实主义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叙述者或隐含作者的视点产生了巨大的移位。由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用理性关照一切,传统的叙述者大多采用的是高于生活、高于故事人物的视点。新写实小说的作家在对待生活和人物方面放弃了理性或理念的关照,他们的小说也就不再显示叙述者居高临下的姿态。方方的《风景》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之作。小说中,叙述者被设置为一名死者即那个夭折的幼婴,他宁静地观察自己的父亲母亲、哥哥姐姐的生活流水般地讲述他所看到、听到的故事。在这篇小说中,叙述者的智力判断力 、甚至人生的经验明显不如故事中的任何人物 。
•当然,《风景》叙述者的安排是新写实小说中一个极端、特殊的个案,但哪怕在《烦恼人生》、《一地鸡毛》这些采用第三人称全知全觉叙述观点的作品中,读者也很难感觉到叙述者或隐含作者高于印家厚、高于小林的地方 。 新写实小说的作者已经不再凭借理性或理念的力量站到高处,俯视生活、俯视人物,而是放弃自己的思想武装,解除作者的特权走进芸芸众生,用下沉的视点去观察生活,观察作品人物的一举一动。
相信就是强大,怀疑只会抑制能力,而信仰就是力量。
第十四讲
•9女性小说:(女性主义07年论述、08年简答)
•迟子建 :迟子建女,1964年元宵节出生于北极村,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发表以小说为主的文学作品五百余万字,出版四十余部单行本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伪满洲国》《额尔古纳河右岸》,小说集《逝川》《雾月牛栏》《清水洗尘》,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我的世界下雪了》等。
•陈染:女,汉族,1962.04生于北京。历任北京师范大学分校中文系教师,作家出版社编辑。现居北京。
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从八十年代初开始发表诗、散文,以小说《世纪病》在文坛脱颖而出,被视为“纯文学”、“先锋小说”严肃文学女作家中的最新代表。重要作品集中在90年代以后,代表作《与往事干杯》、《无处告别》、《私人生活》等。她以强烈的女性意识,不懈的探索精神,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位独特而重要的女性作家代表。曾获首届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创作奖等。
•林白:林白(女)(1958—)原名林白薇,有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战争》《说吧,房间》《万物花开》等多部,有《林白文集》四卷,部分作品被译成六种文字在国外发表出版。现为武汉文学院专业作家,居北京、武汉两地。此外有长篇《说吧,房间》、《守望空心岁月》、《玻璃虫》、《枕黄记》等大量作品问世,有《林白文集》四卷出版。
•林白与陈染等女性作家的作品成为文坛的一个焦点。她的作品常用“回忆”的方式叙述,女性意识强烈,对女性个人体验进行极端化的描述,讲述绝对自我的故事,善于捕捉女性内心的复杂微妙的涌动。她的这种封闭的自我指涉的写作,特别是有些关于自恋、同性恋的描写也引起了一些争议。
•铁凝:铁凝,当代作家。1957年生于北京,祖籍河北。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兼职教授。1957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中篇小说《麦秸垛》《对面》《午后悬崖》《永远有多远》《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短篇小说《哦,香雪》《孕妇和牛》《马路动作》《安德烈的晚上》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300余万字。结集出版40余种。1996年出版5卷本《铁凝文集》。
• 王安忆:王安忆,江苏南京人。中国当代文学女作家,被视为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後,自1980年代中期起盛行於中国文坛的「知青文学」、「寻根文学」等文学创作类型的代表性作家。曾长时间居住於上海,於文化大革命期间,曾至安徽插队落户。
•王安忆的主要著作有:《雨,沙沙沙》、《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流逝》、《小鲍庄》、《小城之恋》、《锦锈谷之恋》、《米妮》等小说集,及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三十章》、《纪实和虚构》、《长恨歌》、《富萍》、《上种红菱下种藕》、《桃之夭夭》、《遍地枭雄》等,散文集《蒲公英》。
•王安忆的小说,多以平凡的小人物为主人公,她注重从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经历与情感,挖掘生活,在艺术表现上,她的早期小说多感情抒发,近期创作则趋于冷静和细致。她以敏感和高超的领悟力来控制故事微妙的气氛发展以及人物的心理变化,细腻精准。她的作品讲的是平常故事,柴米生计,可她探讨的是故事背后强大而仁慈的自然规律,这是她对人性和人的生存状态及本体世界的关怀,这使她的作品具有了超乎寻常的意义。
•同时作品中时刻有女性的温柔体现,连同谨慎内省多思的品格,使她作为文坛一个特立独行的异数存在. 有论者认为,总体上讲,《长恨歌》的思想内涵和叙事结构都不如《启蒙时代》具有挑战性——写《启蒙时代》这样的作品,作家不拿出浑身解数,把自己意识层面和无意识层面的积累都拿出来,是支撑不下来的,因为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它都是个无所依托的东西,所以一定是观念和内心动力的产物 。
余华(08年论述)、韩少功
• 余华:余华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并与苏童、格非等人齐名。著有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一九八六年》《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烟》《难逃劫数》《河边的错误》《古典爱情》《战栗》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也写了不少散文、随笔、文论及音乐评论。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日文等在国外出版。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
余华的成名作是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此后,他在《收获》等国内重要刊物上接二连三的发表了多篇实验性极强的作品,令文坛和读者震撼,在评论家的密切关注下,他很快成为了马原之后中国先锋派小说的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余华并不是一名多产作家,他的作品以精致见长。
•作品以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着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秘和残忍的独立于外部世界和真实的文本世界,实现了文本的真实。由于先锋文本读者甚少,成名之后的余华及时地做出了调整,自《在细雨中呼喊》开始,他的作品不再晦涩难懂,而是在现实的叙述中注入适度的现代意识,以简洁的笔触和饱满的情感尽可能地获得读者最广泛的共鸣。
•韩少功:韩少功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诱惑》等,文艺理论《面对神秘空阔的世界》。199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作家出版社)引起各方争论。对传统文化心理的反思和批判是其创作的一个基本主题,他的《西望茅草地》和《飞过蓝天》分获1980、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韩少功是1985年倡导“寻根文学”的主将,发表《文学的根》(《作家》1985年4期)提出“寻根”的口号,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一主张。比较著名的有《爸爸爸》、《女女女》等,表现了向民族历史文化深层汲取力量的趋向,饱含深逢的哲学意蕴,在文坛产生很大影响。
世上最重要的事,不在于我们在何处,而在于我们朝着什么方向走。
•9女性小说:(女性主义07年论述、08年简答)
•迟子建 :迟子建女,1964年元宵节出生于北极村,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发表以小说为主的文学作品五百余万字,出版四十余部单行本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伪满洲国》《额尔古纳河右岸》,小说集《逝川》《雾月牛栏》《清水洗尘》,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我的世界下雪了》等。
•陈染:女,汉族,1962.04生于北京。历任北京师范大学分校中文系教师,作家出版社编辑。现居北京。
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从八十年代初开始发表诗、散文,以小说《世纪病》在文坛脱颖而出,被视为“纯文学”、“先锋小说”严肃文学女作家中的最新代表。重要作品集中在90年代以后,代表作《与往事干杯》、《无处告别》、《私人生活》等。她以强烈的女性意识,不懈的探索精神,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位独特而重要的女性作家代表。曾获首届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创作奖等。
•林白:林白(女)(1958—)原名林白薇,有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战争》《说吧,房间》《万物花开》等多部,有《林白文集》四卷,部分作品被译成六种文字在国外发表出版。现为武汉文学院专业作家,居北京、武汉两地。此外有长篇《说吧,房间》、《守望空心岁月》、《玻璃虫》、《枕黄记》等大量作品问世,有《林白文集》四卷出版。
•林白与陈染等女性作家的作品成为文坛的一个焦点。她的作品常用“回忆”的方式叙述,女性意识强烈,对女性个人体验进行极端化的描述,讲述绝对自我的故事,善于捕捉女性内心的复杂微妙的涌动。她的这种封闭的自我指涉的写作,特别是有些关于自恋、同性恋的描写也引起了一些争议。
•铁凝:铁凝,当代作家。1957年生于北京,祖籍河北。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兼职教授。1957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中篇小说《麦秸垛》《对面》《午后悬崖》《永远有多远》《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短篇小说《哦,香雪》《孕妇和牛》《马路动作》《安德烈的晚上》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300余万字。结集出版40余种。1996年出版5卷本《铁凝文集》。
• 王安忆:王安忆,江苏南京人。中国当代文学女作家,被视为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後,自1980年代中期起盛行於中国文坛的「知青文学」、「寻根文学」等文学创作类型的代表性作家。曾长时间居住於上海,於文化大革命期间,曾至安徽插队落户。
•王安忆的主要著作有:《雨,沙沙沙》、《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流逝》、《小鲍庄》、《小城之恋》、《锦锈谷之恋》、《米妮》等小说集,及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三十章》、《纪实和虚构》、《长恨歌》、《富萍》、《上种红菱下种藕》、《桃之夭夭》、《遍地枭雄》等,散文集《蒲公英》。
•王安忆的小说,多以平凡的小人物为主人公,她注重从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经历与情感,挖掘生活,在艺术表现上,她的早期小说多感情抒发,近期创作则趋于冷静和细致。她以敏感和高超的领悟力来控制故事微妙的气氛发展以及人物的心理变化,细腻精准。她的作品讲的是平常故事,柴米生计,可她探讨的是故事背后强大而仁慈的自然规律,这是她对人性和人的生存状态及本体世界的关怀,这使她的作品具有了超乎寻常的意义。
•同时作品中时刻有女性的温柔体现,连同谨慎内省多思的品格,使她作为文坛一个特立独行的异数存在. 有论者认为,总体上讲,《长恨歌》的思想内涵和叙事结构都不如《启蒙时代》具有挑战性——写《启蒙时代》这样的作品,作家不拿出浑身解数,把自己意识层面和无意识层面的积累都拿出来,是支撑不下来的,因为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它都是个无所依托的东西,所以一定是观念和内心动力的产物 。
余华(08年论述)、韩少功
• 余华:余华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并与苏童、格非等人齐名。著有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一九八六年》《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烟》《难逃劫数》《河边的错误》《古典爱情》《战栗》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也写了不少散文、随笔、文论及音乐评论。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日文等在国外出版。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
余华的成名作是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此后,他在《收获》等国内重要刊物上接二连三的发表了多篇实验性极强的作品,令文坛和读者震撼,在评论家的密切关注下,他很快成为了马原之后中国先锋派小说的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余华并不是一名多产作家,他的作品以精致见长。
•作品以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着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秘和残忍的独立于外部世界和真实的文本世界,实现了文本的真实。由于先锋文本读者甚少,成名之后的余华及时地做出了调整,自《在细雨中呼喊》开始,他的作品不再晦涩难懂,而是在现实的叙述中注入适度的现代意识,以简洁的笔触和饱满的情感尽可能地获得读者最广泛的共鸣。
•韩少功:韩少功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诱惑》等,文艺理论《面对神秘空阔的世界》。199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作家出版社)引起各方争论。对传统文化心理的反思和批判是其创作的一个基本主题,他的《西望茅草地》和《飞过蓝天》分获1980、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韩少功是1985年倡导“寻根文学”的主将,发表《文学的根》(《作家》1985年4期)提出“寻根”的口号,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一主张。比较著名的有《爸爸爸》、《女女女》等,表现了向民族历史文化深层汲取力量的趋向,饱含深逢的哲学意蕴,在文坛产生很大影响。
世上最重要的事,不在于我们在何处,而在于我们朝着什么方向走。
第十五讲
•(二)新时期诗歌创作
•1“白洋淀”诗群和“朦胧诗”:食指(郭路生)《相信未来》,舒婷、顾城、北岛。
2“归来者”的诗:艾青、蔡其矫。(08年简答)
•艾青:70年代末复出后,他诗思如涌,《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属精心构撰的长诗,大量篇什短小精悍,主题接续三、四十年代渴求光明、真理的情思线索,并有大幅度延伸,更为深沉、凝重、睿智,注重在具体物象中把握超越物象的意蕴,走向象征。
•3第三代诗人:“他们”文学社、“海上”诗群、韩东“诗到语言为止”、于坚。(07 年简答)
•4杨炼和海子。
•白洋淀诗群:白洋淀诗群出现于1970年代末,代表诗人有芒克、多多、根子等。
白洋淀是当年无数的知青放点之一,地处河北,离北京较近。因此白洋淀知青点中有相当数量的家庭背景优越能够接触西方文学作品的高干子弟知青。他们自发地组织民间诗歌文学活动,逐渐形成了白洋淀诗群。
白洋淀诗群的代表诗人芒克与北岛等创办了民刊《今天》,白洋淀诗在整体上群属于朦胧派诗群。
•郭路生(食指):写作较早而影响最大的,是郭路生(食指)。他出生于“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8年,从小在北京生活、上学。“文革”期间的写作,集中在1966到1969年间。主要作品有《海洋三部曲》、《命运》、《鱼儿三部曲》(初名《鱼群三部曲》)、《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另名《我的最后的北京》)、《相信未来》、《烟》、《酒》、《命运》、《愤怒》等。“文革”结束后,也仍有诗作发表,如《疯狗》、《热爱生命》、《人生舞台》等。出版有诗集《相信未来》(1988)、诗合集《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
•后来成为“朦胧诗”中坚的诗人,大都在“文革”期间已开始写作,如北岛、舒婷、顾城、江河等。
•1舒婷,当代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但事实上,她的诗歌更接近上一代载有意味较浓的传统诗人,反抗性淡漠了许多。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秋天的情绪》、《硬骨凌霄》、《露珠里的“诗想”》、《舒婷文集》(3卷)、《真水无香》等。
•舒婷擅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北岛,1949年出生,本名赵振开,曾用笔名:北岛,石默。祖籍浙江湖州,生于北京。
1978年同诗人芒克创办民间诗歌刊物《今天》。 :《波动》及英译本(1984年)、《归来的陌生人》(1987年)、《蓝房子》(1999年),散文《失败之书》(2004年),散文集《青灯》(2008年1月),散文集《午夜之门》(2009年3月)。北岛的作品已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出版。代表作包括作于1976年天安门“四五运动”期间的《回答》,其中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第三代诗人:20世纪60年代出生、80年代末出现的一批诗人。
代表人物是: 韩东、于坚、徐敬亚、默默、多多、李亚伟、万夏、杨黎、李亚伟、马松、杨克、何小竹、赵野、潇潇、王明韵等。
这支庞大的队伍“流派”林立,表现为南京“他们”,上海“海上诗群”,四川“莽汉主义”、“非非主义”等等诗歌派别。
•第三代诗人以平民化的诗歌与私人化的小说写作而著名。近期在小说创作方面有所发展,被称为“新生代作家”。
第三代诗人采用象征主义、黑色幽默、意象派等手法把物像进行机械化的组装,使诗变得扑朔迷离,波谲云诡,让人无法理解,甚至无法想象
•韩东:1985年组织“他们文学社”,曾主编《他们》1-5期,被认为是“第三代诗歌”的最主要的代表,形成了对第三代诗群产生重要影响的他们诗群。他们诗群的诗人认为“诗到语言为止”,强调口语写作的重要性,他们的作品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 韩东著有小说集《西天上》、《我的柏拉图》、《我们的身体》,长篇小说《扎根》、《我和你》,诗集《吉祥的老虎》、《爸爸在天上看我》,诗文集《交叉跑动》,散文《爱情力学》,访谈录《毛焰访谈录》等。其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
•于坚,著名当代诗人,是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诗人,以世俗化、平民化的风格为自己的追求,其诗平易却蕴含深意,是少数能表达出自己对世界哲学认知的作家。著有诗集《诗六十首》、《对一只乌鸦的命名》、《于坚的诗》,文集《棕皮手记》等十余种。与诗人韩东、丁当等创办《他们》文学杂志,影响很大。
•与诗人韩东、丁当等创办《他们》文学杂志。另著有诗集《空地》。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诗人,以世俗化、平民化的风格为自己的追求,其诗平易却蕴深意,是少数能表达出自己对世界哲学认知的作家。著有长诗《零档案》,及杂文集《棕皮手记》等。
1985年于坚与韩东等人合办诗刊《他们》,形成了对第三代诗群产生重要影响的他们诗群。他们诗群的诗人认为“诗到语言为止”,强调口语写作的重要性,他们的作品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为明天做准备的最好方法就是集中你所有智慧,所有的热忱,把今天的
工作做得尽善尽美,这就是你能应付未来的唯一方法。
•(二)新时期诗歌创作
•1“白洋淀”诗群和“朦胧诗”:食指(郭路生)《相信未来》,舒婷、顾城、北岛。
2“归来者”的诗:艾青、蔡其矫。(08年简答)
•艾青:70年代末复出后,他诗思如涌,《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属精心构撰的长诗,大量篇什短小精悍,主题接续三、四十年代渴求光明、真理的情思线索,并有大幅度延伸,更为深沉、凝重、睿智,注重在具体物象中把握超越物象的意蕴,走向象征。
•3第三代诗人:“他们”文学社、“海上”诗群、韩东“诗到语言为止”、于坚。(07 年简答)
•4杨炼和海子。
•白洋淀诗群:白洋淀诗群出现于1970年代末,代表诗人有芒克、多多、根子等。
白洋淀是当年无数的知青放点之一,地处河北,离北京较近。因此白洋淀知青点中有相当数量的家庭背景优越能够接触西方文学作品的高干子弟知青。他们自发地组织民间诗歌文学活动,逐渐形成了白洋淀诗群。
白洋淀诗群的代表诗人芒克与北岛等创办了民刊《今天》,白洋淀诗在整体上群属于朦胧派诗群。
•郭路生(食指):写作较早而影响最大的,是郭路生(食指)。他出生于“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8年,从小在北京生活、上学。“文革”期间的写作,集中在1966到1969年间。主要作品有《海洋三部曲》、《命运》、《鱼儿三部曲》(初名《鱼群三部曲》)、《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另名《我的最后的北京》)、《相信未来》、《烟》、《酒》、《命运》、《愤怒》等。“文革”结束后,也仍有诗作发表,如《疯狗》、《热爱生命》、《人生舞台》等。出版有诗集《相信未来》(1988)、诗合集《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
•后来成为“朦胧诗”中坚的诗人,大都在“文革”期间已开始写作,如北岛、舒婷、顾城、江河等。
•1舒婷,当代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但事实上,她的诗歌更接近上一代载有意味较浓的传统诗人,反抗性淡漠了许多。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秋天的情绪》、《硬骨凌霄》、《露珠里的“诗想”》、《舒婷文集》(3卷)、《真水无香》等。
•舒婷擅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北岛,1949年出生,本名赵振开,曾用笔名:北岛,石默。祖籍浙江湖州,生于北京。
1978年同诗人芒克创办民间诗歌刊物《今天》。 :《波动》及英译本(1984年)、《归来的陌生人》(1987年)、《蓝房子》(1999年),散文《失败之书》(2004年),散文集《青灯》(2008年1月),散文集《午夜之门》(2009年3月)。北岛的作品已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出版。代表作包括作于1976年天安门“四五运动”期间的《回答》,其中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第三代诗人:20世纪60年代出生、80年代末出现的一批诗人。
代表人物是: 韩东、于坚、徐敬亚、默默、多多、李亚伟、万夏、杨黎、李亚伟、马松、杨克、何小竹、赵野、潇潇、王明韵等。
这支庞大的队伍“流派”林立,表现为南京“他们”,上海“海上诗群”,四川“莽汉主义”、“非非主义”等等诗歌派别。
•第三代诗人以平民化的诗歌与私人化的小说写作而著名。近期在小说创作方面有所发展,被称为“新生代作家”。
第三代诗人采用象征主义、黑色幽默、意象派等手法把物像进行机械化的组装,使诗变得扑朔迷离,波谲云诡,让人无法理解,甚至无法想象
•韩东:1985年组织“他们文学社”,曾主编《他们》1-5期,被认为是“第三代诗歌”的最主要的代表,形成了对第三代诗群产生重要影响的他们诗群。他们诗群的诗人认为“诗到语言为止”,强调口语写作的重要性,他们的作品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 韩东著有小说集《西天上》、《我的柏拉图》、《我们的身体》,长篇小说《扎根》、《我和你》,诗集《吉祥的老虎》、《爸爸在天上看我》,诗文集《交叉跑动》,散文《爱情力学》,访谈录《毛焰访谈录》等。其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
•于坚,著名当代诗人,是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诗人,以世俗化、平民化的风格为自己的追求,其诗平易却蕴含深意,是少数能表达出自己对世界哲学认知的作家。著有诗集《诗六十首》、《对一只乌鸦的命名》、《于坚的诗》,文集《棕皮手记》等十余种。与诗人韩东、丁当等创办《他们》文学杂志,影响很大。
•与诗人韩东、丁当等创办《他们》文学杂志。另著有诗集《空地》。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诗人,以世俗化、平民化的风格为自己的追求,其诗平易却蕴深意,是少数能表达出自己对世界哲学认知的作家。著有长诗《零档案》,及杂文集《棕皮手记》等。
1985年于坚与韩东等人合办诗刊《他们》,形成了对第三代诗群产生重要影响的他们诗群。他们诗群的诗人认为“诗到语言为止”,强调口语写作的重要性,他们的作品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为明天做准备的最好方法就是集中你所有智慧,所有的热忱,把今天的
工作做得尽善尽美,这就是你能应付未来的唯一方法。
第十六讲
•(三)新时期散文创作
•1理性反思散文:
•巴金《随想录》:随想录是巴金晚年创作的一部杂文集,巴金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他愿意用真实的写作,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他在晚年终于写作了在当代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随想录》,以此来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从而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最后高峰。
•《随想录》堪称一本伟大的书。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来倾心创作的。没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没有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没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老年巴金就不会动笔。他在《随想录》中痛苦回忆;他在《随想录》中深刻反思;他在《随想录》中重新开始青年时代的追求;他在《随想录》中完成了一个真实人格的塑造。
•《随想录》收录巴金先生文革结束创作的一百五十篇文章,分为《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共五集,统称随想录。
•《干校六记》:散文集,杨绛作。1981年出版。收《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妄》六篇。从衣食住行、同志之谊、夫妻之情等琐事中反映知识分子于“文化大革命”中在干校的劳动生活。文笔淡雅细腻,语言诙谐幽默,具有“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格调。
•2学者散文、文化随笔:
(08年 人文精神论争:产生于90年代,论争围绕何谓“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否失落以及如何重建等焦点展开,体现了当代知识分子在市场经济时代执着的人文关怀,也对当代文学产生了一定影响。)
•余秋雨《文化苦旅》:一部文化散文集,全书的主题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其中《道士塔》、《阳关雪》等,是通过一个个古老的物像,描述了大漠荒荒的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的深邃苍凉之感见于笔端。《白发苏州》《江南小镇》等却是以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为背景,把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表现得形神俱佳。《风雨天一阁》《青云谱随想》等直接把笔触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作者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余光中: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著有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08年 “陕军东征”:90年代陕西几位作家先后发表长篇小说,如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的《废都》等,对文坛产生了巨大冲击和影响,被喻为“陕军东征”。)
长篇小说《白鹿原》,作者陈忠实。作品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全书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1993年6月出版后,其畅销和广受海内外读者赞赏欢迎的程度,为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所罕见。
•四戏剧及影视创作
•1写实剧
•社会风俗剧:何冀平《天下第一楼》
•丁一三《陈毅出山》
•2新潮话剧
•高行健《绝对信号》
•《桑树坪纪事》
•电影文学
•“第五代导演”:"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在选材、叙事、刻划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
• "第五代导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
•(三)新时期散文创作
•1理性反思散文:
•巴金《随想录》:随想录是巴金晚年创作的一部杂文集,巴金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他愿意用真实的写作,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他在晚年终于写作了在当代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随想录》,以此来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从而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最后高峰。
•《随想录》堪称一本伟大的书。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来倾心创作的。没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没有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没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老年巴金就不会动笔。他在《随想录》中痛苦回忆;他在《随想录》中深刻反思;他在《随想录》中重新开始青年时代的追求;他在《随想录》中完成了一个真实人格的塑造。
•《随想录》收录巴金先生文革结束创作的一百五十篇文章,分为《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共五集,统称随想录。
•《干校六记》:散文集,杨绛作。1981年出版。收《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妄》六篇。从衣食住行、同志之谊、夫妻之情等琐事中反映知识分子于“文化大革命”中在干校的劳动生活。文笔淡雅细腻,语言诙谐幽默,具有“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格调。
•2学者散文、文化随笔:
(08年 人文精神论争:产生于90年代,论争围绕何谓“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否失落以及如何重建等焦点展开,体现了当代知识分子在市场经济时代执着的人文关怀,也对当代文学产生了一定影响。)
•余秋雨《文化苦旅》:一部文化散文集,全书的主题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其中《道士塔》、《阳关雪》等,是通过一个个古老的物像,描述了大漠荒荒的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的深邃苍凉之感见于笔端。《白发苏州》《江南小镇》等却是以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为背景,把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表现得形神俱佳。《风雨天一阁》《青云谱随想》等直接把笔触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作者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余光中: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著有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08年 “陕军东征”:90年代陕西几位作家先后发表长篇小说,如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的《废都》等,对文坛产生了巨大冲击和影响,被喻为“陕军东征”。)
长篇小说《白鹿原》,作者陈忠实。作品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全书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1993年6月出版后,其畅销和广受海内外读者赞赏欢迎的程度,为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所罕见。
•四戏剧及影视创作
•1写实剧
•社会风俗剧:何冀平《天下第一楼》
•丁一三《陈毅出山》
•2新潮话剧
•高行健《绝对信号》
•《桑树坪纪事》
•电影文学
•“第五代导演”:"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在选材、叙事、刻划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
• "第五代导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
建议
• 一旦决定考研,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是考生应该关注的。考研英语、政治、专业课的复习都有各自的方法和技巧,究竟什么是必要的,什么是禁忌的呢?
• 一、必要的事情
• 1.英语
• 在阅读里背单词;
• 阅读最重要多做;
• 作文在考前一个月必须多背多练。
• 2.政治
• 辅导班一定要报;
• 前期只了解大体的结构就没问题了。
• 3.专业课
• 总结成题,把书一定看最少3遍;
• 必须做笔记;
• 看历年的考题总结规律。
•二、禁忌的事情
• 1.英语大忌
• 每天只知道背单词;
• 做阅读后不去总结;
• 不重视作文的重要性;
• 不重视真题的重要性。
•2.政治大忌
• 过早开始看,不要害怕那么厚的讲义,上了辅导班后,你就知道多没用了;
• 春季复习切莫相信划重点;
• 做历年的题!每年的内容都有变动,做题只是浪费时间。
• 3.专业课大忌
• 急于和老师联系,专业课不扎实,回答不上老师的提问容易增加老师的反感!
• 考本校而不重视专业课,判卷的时候还是比较保密的,基本上没人会知道你是本校的学生!
• 不要麻木听信传言!
• 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定咬急牙挺过去,你会发现乌云背后的彩虹原来是如此绚烂的!
祝愿所有的考研学子实现自己的梦想!
• 一旦决定考研,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是考生应该关注的。考研英语、政治、专业课的复习都有各自的方法和技巧,究竟什么是必要的,什么是禁忌的呢?
• 一、必要的事情
• 1.英语
• 在阅读里背单词;
• 阅读最重要多做;
• 作文在考前一个月必须多背多练。
• 2.政治
• 辅导班一定要报;
• 前期只了解大体的结构就没问题了。
• 3.专业课
• 总结成题,把书一定看最少3遍;
• 必须做笔记;
• 看历年的考题总结规律。
•二、禁忌的事情
• 1.英语大忌
• 每天只知道背单词;
• 做阅读后不去总结;
• 不重视作文的重要性;
• 不重视真题的重要性。
•2.政治大忌
• 过早开始看,不要害怕那么厚的讲义,上了辅导班后,你就知道多没用了;
• 春季复习切莫相信划重点;
• 做历年的题!每年的内容都有变动,做题只是浪费时间。
• 3.专业课大忌
• 急于和老师联系,专业课不扎实,回答不上老师的提问容易增加老师的反感!
• 考本校而不重视专业课,判卷的时候还是比较保密的,基本上没人会知道你是本校的学生!
• 不要麻木听信传言!
• 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定咬急牙挺过去,你会发现乌云背后的彩虹原来是如此绚烂的!
祝愿所有的考研学子实现自己的梦想!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