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作品

来源: 2017-05-21 18:08
 绪  论(1课时)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作品选是以讲析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为主。
一.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的界定
二.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的分期与基本特征
1.文学革命期(1917.1-1927.12)
2. 革命文学期(1928.12-1937.7)
 3.战争文学期(1937.7-1949.7)
4.十七年文学(1949.7-1966.10)
 5.“文化大革命”文学(1966.10-1976.10)
6.新时期文学(1976.10-1999.10)
 
第一讲   鲁迅及其文学创作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鲁迅是周树人发表中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文《狂人日记》(1918年)使用的笔名。
最能代表鲁迅思想、艺术成就的是中篇小说《阿Q正传》。它在反映现实社会、反思辛亥革命的基础上,深刻地解剖了中国民众的病态性格、心理,是要“勾画出沉默国人魂灵”的现实主义经典。
一.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生活。
1.虚构“未庄”乡村图景,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落后、停滞。
2.阿Q的人生悲剧经历,展现了辛亥革命失败过程及原因。
二.勾画了现代中国人沉默的魂灵。
1.“序”含蓄且深刻地表明了创作意图。
反传统小说的艺术手法。
2.沉默的原因:
[1]民众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而从未争得做人的资格。
阿Q深受封建秩序、思想观念的束缚。
[2]精神胜利法是沉默最大的原因。
三.阿Q—沉默魂灵的集中体现者
1.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各种表现形式如:妄自尊大、自欺欺人、自尊自负、自轻自贱、对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健忘、向弱者泄愤等.
2.分析阿Q形象:
[1]他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无房无地,无固定职业,靠打短工度日,受尽压迫与剥削。
[2]他内心深处也有着一种自发的革命要求.
[3]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在封建主义思想的影响和毒害下形成的"精神胜利法"——通过自我麻醉来消解现实中难以逆转的痛苦和弱者的地位,在幻想中成为精神的强者。最突出的特点是不(敢、能)正视现实 。
3.阿Q形象的典型意义:
[1]精神胜利法概括了极其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它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
[2]阿Q的悲剧命运客观上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提出了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启发农民觉悟的重要性这一重大问题。  
四.《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
1.喜剧和悲剧色彩相融合的现实主义经典。
[1]阿Q具有喜剧性和悲剧性的典型形象。
 [2]小说情节中,喜剧性因素与悲剧性因素互为因果。
阿Q向吴妈求婚是一幕喜剧。
对待革命的态度:翻来覆去的态度是可笑的,但换角度来看,难道不是社会悲剧吗?
阿Q蒙怨被处死是悲剧。在提审过堂、押赴刑场的过程中充满喜剧色彩;然而城里、未庄的人却无人为之同情,这就更加深了阿Q的悲剧。
2.幽默而深刻的讽刺艺术
白描、反语、文言文的嵌入、议论
3.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
反映了中国底层民众的悲苦命运、麻木灵魂。•批判了辛亥革命的狭隘性、妥协性。
4.现代的现实主义小说形式
改变了传统小说全知叙述视角、大团圆的喜剧结尾。
改变了顺时性叙事方式,截取了阿Q“乡村-城镇—乡村”的生活片断。
借鉴了西方小说“戏仿”的艺术技巧以及幻觉、意识流、暗示等表现手法。
五.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基石
第一、鲁迅小说具有启蒙主义的特点。
第二、鲁迅的小说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不瞒和骗,具有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
第三、鲁迅创建了一种开放型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第四、鲁迅小说的创作基调--“忧愤深广”
第二讲 从“写”到“做”——新诗赏析
一.现代新诗的产生与发展
文学革命最早在诗歌领域爆发。胡适是首开风气的白话诗人。1917年2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白话诗八首》。受其影响,逐渐形成了“初期白话诗人群”——胡适、刘半农、沈尹默、周作人、俞平伯、康白情、刘大白等。
初期白话诗特点:1.自觉的运用白话文作诗,创立了自由体诗、无韵诗和散文诗体。2.表现了关注社会问题,追求个性解放、宣扬人道主义的现代民主思想。
初期白话诗的不足:对于诗的特质缺乏自觉意识:过于写实,过于信腕信口,散文化倾向,缺乏想象力。
真正奠定新诗基础的是郭沫若《女神》(1921)
二.郭沫若的《凤凰涅槃》
郭沫若(1892-1978)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者。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气质和叛逆精神。《女神》是郭的代表作,体现了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兼具“雄而不丽,丽而不雄”两种风格。《凤凰涅槃》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诗篇。
1.主题:借助“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传说,诅咒旧世界、旧自我,表现了诗人对自由、光明、芬芳的新世界的向往之情;诗歌运用象征手法,以凤凰涅槃来象征新的自我、祖国的再生,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帝战斗精神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
2. 艺术特点
强烈的反封建反帝战斗精神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
现代浪漫主义特色。
具有浓厚的泛神论色彩。
自由体诗的形式。
三.李金发与象征诗的代表作《弃妇》
(一)象征诗的产生与代表
1象征主义作为开启现代主义思潮的第一个流派,体现了现代主义基本美学特征:排斥理性,否定现实。认为人的生命意志、情感、性欲等非理性才是最高真实,外部世界是虚假、不可信的。故诗人将创作视点转到人的内心世界,由怀疑理性、厌恶现实转向发掘人世的丑陋、罪恶。
2形成于1920年代中期的象征诗派,则是受西方主要是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特来尔、魏尔伦等影响而产生的。其形成的标志是李金发1925年出版的诗集《微雨》;此外,还有创造社后期诗人穆木天《旅心》、冯乃超《红纱灯》、王独清《圣母像前》。
3李金发(1900-1976)广东梅县人,留学法国专攻雕塑。留学期间,喜爱波特来尔及其诗集《恶之花》,开始写诗。诗集有《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主要内容:哭诉命运的悲哀与孤独、倾诉失恋的痛苦以及讴歌死亡与梦幻。
(二)《弃妇》赏析
1弃妇象征着悲哀痛苦的人生,诗人以弃妇的形象表现了现代知识分子独特的生活遭遇和思想情感。
2.反映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绝望-希望-绝望。这是和他们忧国忧民的入世情怀相关的。而且,这种情感在新的时代风云中,在戴望舒的《雨巷》中得到回应。
3.艺术特色:
运用象征、暗示等来表现诗人的情感、心理。
运用思想知觉化突出诗人的主观情感。
人称置换和情感历程巧妙融合,表明诗人的创作轨迹与意图。
四.徐志摩与《再别康桥》
(一)新格律诗的产生与代表
源起于1923年胡适、徐志摩、闻一多、陈西滢等在北京成立“新月社”。针对新诗创作中情感过于泛滥,形式过于自由的弊端,明确地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认为诗要有“完美的形体”,要“带着镣铐跳舞”,并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同年5月,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集中的体现了上述主张,要求诗具有“三美”――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创作于1925年的《死水》以整齐划一的诗式、美丑对照的修饰以及错落起伏的节奏,深沉的表达了诗人对于祖国的爱恨情感。它是“诗的三美”的典型实践。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留学英美,深受欧美浪漫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追求“爱、自由、美”相统一的理想生活。1931年2月,乘飞机往北京,途径济南,飞机触山而身亡。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短篇《轮盘》等。茅盾说徐志摩是“中国布尔乔亚‘开山’的,同时又是‘末代’的诗人”。
(二)《再别康桥》赏析
1主题:抒发了诗人对康桥的热爱、眷恋之情,流露了人生理想不能实现的淡淡愁绪。
2艺术特点
诗的三美:建筑美,类似半阶梯式的诗式——欲说还休的哀愁。音乐美,每行主要由二音尺、三音尺构成,交错排列。绘画美:自然景物人性化,栩栩如生。
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
柔婉、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
第三讲  写实·浪漫·乡土――小说赏析
一、概述
人生派写实小说、浪漫抒情小说和乡土小说是五四文学革命时期最主要的三大小说流派。
人生派写实小说又称“问题小说”,是指文学研究会作家们创作的小说。小说主要以写实的手法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教育、婚姻、家庭、爱情等),体现了作家关注且批判现实的启蒙知识分子立场。代表作家有冰心、叶圣陶、王统照(《湖畔儿语》《沉思》)、许地山(《命命鸟》《缀网劳蛛》《商人妇》)、庐隐(《或人的悲哀》《海滨故人》)等。
浪漫抒情小说主要是指创造社成员创作的小说。小说大多取材于自己或身边人的经历,反映了现代知识分子“生”和“性”的苦闷。形成原因:1)较多的接受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  2)同时又吸收了1921——1926年间风靡日本的“私小说”的创作特点和现代主义小说的手法。代表作家:郁达夫、郭沫若《漂流三部曲》、冯沅君《卷施》、张资平《冲击期的化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苔莉》等。
乡土小说指20年代中期侨寓京、沪等城市的作家,通过回忆来反映故乡的风土人情或农民的悲惨生活。小说体现了作家们对于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执着追求,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
代表作家有:彭家煌(《怂恿》1927)、许杰(《惨雾》1926)、蹇先艾(《朝雾》1927)、台静农(《地之子》1927)、王鲁彦(《柚子》1926)冯文炳(《竹林的故事》)等。
二、冰心与《超人》
简介:冰心(1900-1999)福建长乐人。其问题小说的主要特点有:涉及各种社会问题;主观抒情性教浓;宣扬“爱的哲学”。代表作品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去国》等。
    冰心是五四时期最重要的文体家之一。除了小说,她在诗歌、散文方面有很高的创作成就,形成了清新、典雅的“冰心体”。代表作品有小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往事》《寄小读者》等。
《超人》赏析:
何彬形象与“爱的哲学”
1何彬:理想破灭,陷入虚无主义的“超人”。孤僻,独来独往;悲观消极的处世观:人生是戏;人性本恶。
2《超人》的主导倾向是“反超人”的。小说具体细腻的展示了何彬在禄儿的童心感召下思想、情感的转变过程。爱的哲学是冰心解决时代青年精神危机的思想、方法。作品中体现为何彬对“母爱”的思念、禄儿“童心”的感召、自然(鲜花、星辰)的慰籍。这是一种博爱的思想。
3艺术特色
[1]结构单纯又别具匠心。何彬前后转变的对比,辅以书信式的告白,有助于集中的反映社会现实和传达作家的思想情感。
[2]主观抒情色彩浓,以情感人。
[3]丰富的想象和凝练的用词造句相结合,营造诗的意境。
三、叶圣陶与《潘先生在难中》
简介:1894-1988,江苏苏州人,中国现代文学著名的小说家,教育家。其早期小说描写小市民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命运,尤以反映中小学校知识分子灰色生活成就最高,故被称为“教育小说”。1928年,长篇《倪焕之》被誉为“现代文学抗鼎之作”,展示了进步知识分子追求理想的艰难历程:教育救国-革命活动-酗酒身亡。
《潘先生在难中》赏析
1反映了上世纪20年代初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揭示了江浙军阀混战的罪恶。
2通过叙述潘先生携带妻小“逃难”的经历,暴露并讽刺了潘先生之类的知识分子自私、卑琐的灵魂;
3体现了作家关注民生疾苦,敢于批判现实的启蒙主义立场。
潘先生形象分析:
1精明、自私的性格:
2患得患失的心态:临虚惊而失色,暂苟安而又喜――茅盾 语
3卑贱、谄媚的人格:
典型意义:是旧中国灰色知识分子的典型
艺术特点:
1结构单纯严谨,结尾有余味。以“逃难”为线索。
2聚焦式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鲜明。场面描写和细节(行动、心理)描写巧妙结合。如第一节里,潘先生带着妻儿从车上被挤到月台上的场面和细节;第二节里两面红十字旗在新秋的轻风中招展的场面和细节;第三节里潘先生为欢迎杜统帅凯旋而写牌坊上的字的场面和细节等。
3语言朴实、简洁,富有生活气息。“长蛇阵”“水滴”“入调”等
4冷静客观的写实风格。在人物的言行矛盾中,展示作家的情感态度。
四 郁达夫《沉沦》
简介: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一九二一年七月,发表第一部小说集《沉沦》,一九二三年七月,发表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工人形象的作品之一。
其小说分为两类:一是表现自我。以《沉沦》《迟桂花》等为代表。另一是表现社会。以《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为代表。最能代表郁达夫创作个性的则是《沉沦》《迟桂花》。
《沉沦》赏析
1反映了中国青年留学日本因受民族歧视,患上了忧郁症而倍感孤独的“生的苦闷”;
2表现了知识青年在青春期因情欲萌动,挣扎于肉欲放纵与道德反省之间的“性的苦闷”。
 3主人公的“沉沦”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表达了作家渴望祖国富强繁荣的爱国情感;另一方面,则以“灵魂的裸露”揭露了封建道德的吃人性。
他――零余者形象
“于人无损,于世无补”的留日中国青年。
1追求自由、平等,富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学生。
2具有忧郁、敏感、多疑的性格。
3追求理想的爱情,但意志薄弱的文学青年。
典型意义:反映了五四时代知识青年处于现代/传统、民族/西方思想观念等的冲撞中的苦闷、挣扎。他的自杀,既表达了作家在帝国主义的民族歧视下希望祖国强盛的爱国主义情感,又暴露了封建主义思想压迫、束缚人性的罪恶。
艺术特点:
1自叙传的小说特点:
2大胆、细致的性心理描写。
3浓郁的主观抒情性
小说特别注意描写自然景物。一方面,自然界的包容、舒畅或清冷、寂静,反衬出人世的冷漠或渲染悲凄的气氛;另一方面,体现出孤高峻洁的人格特点。
引用诗歌,穿插日记相结合。鲜明的表现人物的情感追求或内心活动。
4运用了新浪漫主义的手法。采用了自然主义的写真手法,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染上了颓废的色彩。
小说的时代意义:
1思想:通过描写人物的性心理、行为,展示了知识青年心灵的痛苦;并借助赤裸裸的描写,揭露了封建卫道者严肃面孔下的虚伪真相。
2形式:采用宣泄、哭诉的方式表现病态心理,冲破了古典文学的禁忌,促进了现代小说抒情化的发展。
                第四讲    左翼文学
一 左翼文学的产生、发展
1新文化运动的内在要求。
2共产党人的理论倡导与实践。
春雷社成立于1924年,着力进行革命文学的创作实践。蒋光赤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家,诗人。
3太阳社、后期创造社和鲁迅、茅盾等人的“革命文学”论争。
4左翼文学以“左联”成立为界,大致分为前、后两期:
[1]前期:具有浪漫主义特点。代表作家有:殷夫的“红色鼓动诗”;蒋光赤、胡也频、孟超、华汉、柔石等的小说。“革命浪漫蒂克”倾向――以蒋光赤为代表的小说创作倾向。
[2]后期:现实主义风格。题材广泛,作家生活体验增强;人物形象真实。
代表作家有:茅盾为代表的“社会剖析小说”作家群;丁玲、张天翼、沙汀、艾芜等。
二 殷夫的《血字》赏析
作于1929年,是为纪念“五卅”运动四周年而作的。
1诗歌回忆了“五卅”运动中革命先烈的悲壮和帝国主义的嚣张,呼唤人们继承、发扬反帝的革命精神;
2诗歌宣告了革命终将胜利,敌人必将灭亡的预言,表现了强烈的革命乐观主义激情。
3诗歌最大特点是既洋溢着革命激情,又具有诗歌的想象力和形象性。
[1]强烈的革命激情:反复、排比、对比手法的运用,抒发了诗人的悲痛心情和豪迈斗志。
 [2]丰富的想象力:运用拟人、象征的手法,将“五卅”的反帝革命精神形象化。
 [3]塑造了无产阶级“大我”的抒情形象。
《血字》是革命内容和精湛的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殷夫的“红色鼓动诗”成为左翼政治抒情诗的高峰。
三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赏析
《莎菲女士的日记》发表于1928年,是丁玲的成名作。
1成功的塑造了莎菲――现代知识女性形象
[1]觉醒了却找不到出路的病态女性。
[2] 具有强烈的个性主义或自我独立意识。莎菲有自己的爱情标准和自觉的性意识。
[3]是一个从封建旧营垒中挣脱出来的女性。思想上留有旧的道德观念的勒痕,在主动追求爱情过程中有顾忌。
2运用日记体的私小说形式,全方位的剖示了知识女性苦闷的内心世界。
苇弟软弱、善良但非所爱――- 莎菲的个性
凌吉士英俊、卑劣亦非所爱―――莎菲的理想
理想爱情应是性格刚强、外表风仪、理想高远。其意义在:在时代低潮是通过寻求理想的爱情来摆脱苦闷、压抑的现实困境。
3大胆又直率,细腻而生动的性心理描写。
故《莎菲女士的日记》被称为“女性的《沉沦》”。
茅盾与《子夜》
一生平与创作
二社会剖析小说经典——《子夜》
1社会剖析小说:
2思想内容:
[1]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景式的再现了社会面貌。
 [2]叙述了民族资本家振兴民族工业的兴衰史。第十二章是吴、赵的决裂,也是吴的悲剧的开始。
[3]描绘了上海繁华、喧嚣且处处充满欲望的都市景观。
3吴荪甫形象分析:
出身于封建地主家庭,曾经游历欧美学习管理企业的本领,是“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
[1]具有雄心壮志和自觉的民族意识。双桥王国-益中信托公司
[2]作为企业家,自信、果断、有魄力和富有管理才能
[3]作为资本家,具有两面性:贪婪、反动、专制
典型意义:
4艺术特点:
[1]体现了鲜明的理性色彩。
[2]多线条多层次的网状结构――史诗性。
[3]人物塑造也非常成功。
三《春蚕》(1932年)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主题:丰收成灾――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
创作特色:
 [1]结构单纯,线索清晰。
 [2]景物描写和人物、时代紧密结合。
 [3]浓郁的生活气息。
第五讲  京、海派文学
一概述
1源起:20世纪30年代,在文学思潮方面,则出现了左翼、京派、海派三元鼎立的局面。它们面对文学和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具有不同的态度、立场,并围绕文学的本质、意义展开了激烈的论争。
   京派、海派的论争发生于1933-1934年。沈从文发表了《文学者的态度》、《论“海派”》、《关于“海派”》等文章,将海派的文学创作斥之为“名士才情”与“商业竞卖”的结合。
2主张:京派否定文学的功利性,认为文学应该远离政治、经济、时代,追求文学悦情悦心的纯粹趣味。海派则追求文学的市场效应、商业利润,注重满足市民的世俗化追求,重视文学悦耳悦目的娱乐性。
3代表:京派是指京津两地以从事大学教育为主的学者型作家,诸如周作人、朱光潜、李健吾、沈从文、废名、曹禺等;
海派是指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中以办报纸、开书店为主的作家群,诸如“礼拜六派”、张资平、张恨水、“新感觉派”、张爱玲、苏青等。
4本质:鲁迅先生在《花边文学 京派与海派》中指出:京派是官的帮闲――点缀太平;海派是商的帮忙――畸形繁荣。
二、沈从文与《边城》
(一)生平、创作概述
(二)《边城》赏析
1.叙述了翠翠和傩送之间的健康、纯洁而真挚的爱情悲剧。
翠翠们的爱情是健康、纯洁。从外形上,女的是美丽的,是风日里养、青山绿水里浸的乖巧、活泼、聪明的精灵;男的是勇武、英俊、多才多艺且吃苦耐劳,是“龙朱”样的男人。
从内心上,不为外在的钱财所惑,也不为父母长辈规约所束缚;悲喜哀乐都出自本心,不矫揉造作。他们所追求的是两相情愿的爱情。
2.描写了富有地方特色的人情风物,尤其是讴歌了边民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重义轻利的人品。
[1]边城是天人相谐的桃源式社会。
[2]祖父是边民的代表。 “义”是祖父的最突出品质,也是其死因之一。
3.批判了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思想对边城的侵袭、污染。
[1]人情冷淡,势力化。
[2]白塔的倾圮。
《边城》的意义:讴歌边民的美的人性、人情,反映了作家对于现实生活的不满;作家是从人性而不是政治、阶级的角度提出改造社会、民族的要求。导致一定程度上远离时代、生活。
4.《边城》是诗化小说。
[1]重视环境、气氛的营造。
 [2]情节淡化。叙述翠翠们的情事不是直笔写来,而是曲折婉转,穿插了许多似乎和翠翠们爱情无关的事情,作家关注的是情,而不是事。
[3]采用写意的手法刻画人物。
三、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赏析
(一)新感觉派简介
形成于上世纪30年代初。是现代都市社会发展的产物,主张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时代,应该以新的感觉方式尤其是视、听觉作为世界的出发点。作品反映了都市社会“人是坐在速度上面的”快节奏生活和沉湎于“性”、“钱”的生活态度。代表人物:刘呐鸥(1900-1939,《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风景》)、穆时英(1912-1940,《上海的狐步舞》《夜总会的五个人》)施蛰存(1903-2003《梅雨之夕》《将军底头》)
(二)《上海的狐步舞》(一个断片)
1主题:上海,是造在地狱上的天堂。
反映了1930年代上海的畸形繁荣――生与死、贫与富、哀与乐在繁华、喧闹的夜幕下纽结在一起。
2运用了电影蒙太奇的创作技巧
[1]片段联缀式情节结构――八个片断
[2]借鉴了电影的叙述策略;动态的叙述;如汽车行进间的景物描写。环境、场面的描写――使用词或词组,而不是完整的句子。
[3]突出创作主体的感觉、印象。作家不是客观的描写对象,而是把某种主观的感觉投射到对象中,使其生命化、个性化。
小结:新奇的创作技巧不仅体现了时代特点,而且突出了都市生活的特点:快节奏的生活和两种生活方式:用尽生命花钱/赚钱――挥霍/挣扎。
四、巴金“激流三部曲”《家》的思想主题:作品以觉慧为代表的青年一代和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家长的矛盾冲突为中心线索,描写了梅、鸣凤、瑞珏等封建女性被封建礼教吞没的悲惨命运,控诉了封建礼教对青年一代的摧残和迫害,揭露了封建家庭的罪恶和腐朽没落,热情歌颂了青年一代向封建制度作斗争的反叛精神。
《家》的艺术特色。(1)人物塑造: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和不同命运,用对比的方法写不同的人物;(2)情节单纯明快;(3)语言风格:朴素自然,如行云流水,感情热烈,形成特有的“巴金体”
五、老舍《骆驼祥子》思想主题作品通过人力车夫祥子 “三起三落”的生活过程,深刻揭露了旧社会剥削阶级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对不合理的社会进行了有力地谴责,生动而形象地说明,劳动者依靠个人奋斗是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的
祥子形象的悲剧命运及造成悲剧的原因
祥子原是一个憨厚、勤劳、能执著追求理想的人力车夫。他靠自己的努力买到一辆人力车,却被军阀逃兵连人带车抢走;为了再攒钱买车,他不顾一切地抢生意,攒的钱又被孙侦探抢走;与虎妞结婚后,用虎妞的私房钱买了车,不料虎妞又难产而死,只好又卖了车安葬虎妞,又一次失去了自己的车。在生活的不断打击下,经过“三起三落”的祥子终于走向了堕落。
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有二:从外在的社会原因看,是由于军阀部队、国民党侦探、车厂老板以及虎妞代表的社会腐朽势力,像一张大网把他团团围住,只凭他个人的奋斗也无能为力;从内在的原因看,是由于祥子本身是一个在城里拉车的农民,目光短浅,只相信钱,企图靠个人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第六讲  战争文学
一概述
战争文学囊括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时期的文学。尽管两个时期的历史任务和主要矛盾有质的区别,但是它们都具有同样的生活状态――战争,并对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东北流亡作家的文学创作是战争文学的先声。始于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终于七·七事变全面抗战。他们因为失去家园而流亡而聚集在上海。他们的作品反映了东北人民在日寇统治下的由屈辱求生至觉醒抗战的生活历程,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残暴罪行;同时,反映了30年代白山黑水之间的风土人情,流露了浓郁的思乡之情。代表作家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萧军(《八月的乡村》)端木蕻良、舒群等。
左翼作家是战争文学的主力。小说:张天翼、沙汀(《在其香居茶馆》)、艾芜(《南行记》);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暴风骤雨》)赵树理、孙犁;诗歌:艾青、田间、臧克家、七月诗派;戏剧:郭沫若的历史剧,夏衍的现实主义戏剧《上海屋檐下》;散文:孤岛文学的“鲁迅风”等。
战争文学分成三大区域: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
张天翼《华威先生》赏析
张天翼(1906-1985)是极具讽刺才能,创作题材广泛的左翼作家,尤其是对乡村封建卫道者、城市底层市民的批判入木三分。抗战爆发后,发表了《速写三篇》《华威先生》是最有代表性的短篇。
1揭露了国民党利用抗战铲除异己、包而不办的反动实质。
2华威――国民党反动官僚的典型
[1]养尊处优、深谙为官之道的官僚。虚伪是其主要性格特征。
[2]忠于职守、积极抓权的国民党党棍。言行上表现为贪婪。参加三个会――难民、通俗、文化界等始终要讲:认清一个领导中心。
意义:富有预见性的揭示了国民党消极抗战的真面目;讽刺了中国官场文化的劣根性――追求名利而不办事实,拉帮结派而不顾大局。
3艺术特点
速写式小说:选取会议片断连缀成篇,不追求情节的连续性,而以迅速反映生活为目的。
人物形象鲜明。作家重视外貌、言行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个性特征,简练传神的勾勒出华威的真实嘴脸。
具有强烈的讽刺色彩。言行对比/细节描写/夸张。“我”参予者的叙述设置,增强了讽刺性。
钱钟书《围城》赏析
1“围城”――
语出于作品第三章“褚慎明”和“苏文纨”讨论婚姻问题时,谈及英国、法国对于婚姻的看法――鸟笼或城堡;
抗战前期部分中上层知识分子动荡不安、彷徨不能自主的生活处境和空虚、灰暗的精神状态。
凝聚着作者对婚姻、爱情、家庭以及整个人生的哲理思考――理想与幻灭、追求与失落的复合体。
2方鸿渐――中国现代弱质知识分子形象
[1]方鸿渐出身于破落的绅士家庭,自幼受士大夫家庭陈腐教育的熏陶。欧洲游学四年,学无所得,回国后又四处碰壁,一事无成,最后在一次又一次失业兼失恋的困窘下,不得不再次冲出家庭的“围城”到重庆谋生的人生历程。
[2]善良、诚实、富有自尊心。同情弱小者,关注国计民生;
[3]懦弱无能、缺乏抗争精神的逃避者。
不管是面对爱情还是事业,还是面对正义与邪恶,都缺乏主动、明确的行动,而是将不满宣泄于口头上的嘲讽,或者是逃避现实,从而踏上了“突围-挣扎-突围”的转圈式的人生轨迹。
“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
3艺术特点
[1]“新儒林外史”
作品刻画了两类知识分子――西化、本土,集中了西化知识分子崇洋媚外、道德沦丧、虚伪下流等特征,作者继承了《儒林外史》“婉而多讽”的笔法对他们进行了深刻的讽刺批判。
[2]学者小说: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宏富的学问,涉及多种学科。
[3]机智、幽默的讽刺
抓住人物突出的细节进行描写,并将毫无联系的事物组合成比喻的关系,产生喜剧性的讽刺效果。
[4]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
《围城》是现代文学史中描写、刻画中国新、旧知识分子的艺术高峰。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1思想内容:
提出了如何提高农民民主觉悟的问题。作品通过小芹和小二黑曲折的恋爱故事,揭露了根据地基层政权不纯的问题,批评了广泛存在于农民群众中的封建观念和传统陋习。
反映了解放区农村的巨大变化:封建恶势力遭到镇压、落后农民得到改造、新农民已崛起。
二诸葛、三仙姑形象分析
同:落后的老一代农民,受封建礼教、迷信思想毒害很深。家长作风、封建等级观念浓厚――“惧官”“包办婚姻”;大搞封建迷信活动。凡事都要占卜问卦,尤其是以命相不对为由反对小二黑、小芹结婚。
异:迷信――二诸葛是“真”,三仙姑是“假”;反对结婚――二诸葛出于“爱心”,三仙姑出于“私心”
     二诸葛为人迂腐、厚道、有宿命论思想;三仙姑则好逸恶劳、行为放荡。
2艺术特点:
[1]在结构上创造性地吸收了中国传统小说和民间评书的特点。故事有头有尾,情节连贯,过渡自然。
[2]人物塑造方面,在故事情节发展中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刻画性格。
[3]语言群众化、口语化。叙述语言是说书人的口吻:明白浅显;人物语言充分体现了农民的特点。语言生活化。
张爱玲《金锁记》
1921-1995,生于上海的封建官僚地主家庭,原名张瑛。1939年入读香港大学。1941年《我的天才梦》,获得“西风”征文第三名。1942年返沪开始写作。1944年出版短篇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代表作有:《倾城之恋》《金锁记》《沉香屑·第一炉香》《十八春》《更衣记》等
张爱玲的思想是悲观主义的:“出名要趁早!来得太晚,快乐也不那么痛快”“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传奇>再版序》
《金锁记》创作于1943年的中篇小说
1叙述了曹七巧在黄金枷锁下异化、人性丧失所导致的种种悲剧,揭露了人性的冷酷、自私的一面;反映了作家悲观消极的人生观: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金锁”具有反讽性;原本是驱邪避灾的吉祥物,却成了扼杀青春、爱情的枷锁。
2七巧形象分析
是江南某镇“麻油店”的活招牌;辛亥革命前,嫁入官宦之家姜公馆,成为了二少奶奶。
善于察言观色、精于算计的城镇商家之女。麻油店的活招牌,处处、事事都以一己之利为出发点。
性格乖戾、言语尖酸刻薄,好搬弄是非。婚姻的失意、情感的失落,陷入了受人歧视和情欲煎熬的双重折磨中。
六亲不认的守财奴,表现出狂热的敛钱聚财的欲望。
典型意义:七巧唤取的不是同情理解,而是令人毛骨悚然的惊诧。其悲剧揭露、控诉了拜金主义、封建礼教思想对人性的扭曲。
3融合中西小说创作技巧,形成苍凉的艺术风格。
采用写意和工笔相结合的手法,塑造人物。
尽管袭用了传统说书的创作套路,但突破了传统的“大团圆”故事结局。“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艾青――抗战三诗人之一
1.艾青是继郭沫若之后的自由体诗的高峰,是抗战时期现实主义诗歌流派――七月诗派的最重要的诗人。他和田间、臧克家并称“抗战三诗人”。其成名作是《大堰河――我的保姆》。诗歌采用反复和排比相结合的手法,融抒情和叙事为一体,充分的抒发了诗人对于保姆“大堰河”、农民的热爱之情。诗歌是具有自传性的自由体抒情长诗。
2.抗战时期,艾青诗歌创作中最突出的意象是“土地”和“太阳”:前者有《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表达了诗人对于祖国、民族前途和农民命运的关注;后者有《火把》、《吹号者》对光明的追求和对于抗日军民的讴歌。
3.《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赏析
诗歌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为抒情线索,描写了中国的苦难、贫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民族的热爱以及对其命运、前途的担忧。
[1]运用了象征的现代主义诗歌技巧。“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既点明了诗歌创作的具体背景是在冬天,又形象的反映了抗战时期中国内忧外患的处境。 
[2]具有绘画美;运用特写的技巧描写了“风”“灯下的渔妇”“冒雪出行的农夫”等,形象的体现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的意境。 
[3]具有散文美:自由诗体形式,不拘泥于韵脚、行数的约束,诗歌的意境随着诗人的视点移动而拓展;设问、反问、排比式的疑问,亲切又深情。反复手法:“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反复出现四次,将全诗分为4部分,具有清晰的层次感;突出了诗歌的主旨。
  李季《王贵与李香香》
1主题:诗歌以王贵与李香香悲欢离合的恋爱故事为线索,叙述了三十年代初期的斗争生活,揭示了革命和爱情的关系,即“不是革命咱俩翻不了身,不是革命咱俩结不了婚”。
 2创造性的运用陕北民歌“信天游”
第七讲  现代散文赏析
一概述
现代散文是以新青年创办的“随感录”为起点的。分为两类:
一类是杂文:具有战斗性,以议论见长;代表是周氏兄弟与语丝体;另一是美文:周作人、朱自清、冰心等为代表
二.鲁迅《秋夜》赏析
1“秋夜”的审美意蕴:冷酷且黑暗的中国社会现实。
在《野草》中,“秋夜”的命题具有独特性。
作家以“秋夜”为题的审美效果类似于《子夜》:通过描写“夜”中各主体的处境及表现,来揭示出“夜”的象征意义――冷酷且黑暗的中国社会现实。
 2.景物生动逼真,具有象征性
“枣树”象征着坚持韧性战斗的战士:不幻想、不冲动,而是“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
“粉红花”、“小青虫”则是“枣树”的陪衬:两者对于现实认识不深,前者抱有幻想,后者则过于冲动。
“两颗枣树”:在战斗的群体中,仍需保持个性的独立与自由。也流露出人生的无聊。
三.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
1 优美的意境
2.精巧的结构
3.运用工笔细描的手法描景绘物,生动形象。
4.语言清新洗练,明白流畅。
四.周作人《乌篷船》赏析
1平和冲淡的风格。
对于人、事的态度情感平和,无鲜明的爱憎;所描写的家乡生活的时代感不强。对于家乡的热爱之情也是隐蔽的抒发,潜藏在对于船,尤其是乌篷船的不厌其烦的描写、介绍。
2随笔式散文,舒卷自如;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一体。
采用书信的方式,以绍介故乡为友人作旅游指导起头,首先引出家乡最有特色的风物――船;其次,谈旅游的态度和理想的行乐法。自然朴实。
借助简短的议论,引发新的内容,同时产生“暗接”的作用,使上下文衔接自如,了无痕迹。
3语言质朴、简约,富有涩味。
五.巴金《爱尔克的灯光》
1作品抒发了作家重返故里既亲切又痛苦的复杂情感。
2作品揭露了封建家庭和封建道德“吃人”的本质,表现了作者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决心。
作家在欧洲传说与眼前事实的联想中,痛苦的发现十八年前姐弟之间的承诺,换来的是人各一方的生死相隔;
在社会的巨变和“家”的不变,在“我”的期待和亲人们的恋旧情怀对比中,痛苦的发现十八年的时光流转,并未清除“长宜子孙”的封建思想。它依然在“摧毁年轻心灵的发育成长”、“毁灭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我”“恨不能削去”“长宜子孙”这四个字,表达了作家对于封建家庭、道德的憎恨之情。
“爱尔克的灯光”是吸引“我”热爱家乡、亲人的灯光,但更是催促“我”远离“狭小的家”追求广阔无垠、充满生机的生活的“心灵的灯”。
3散文结构精巧。
通过“爱尔克的灯光”这个欧洲关于姐弟情深的古老传说,表现了作者对亲情的怀念和对现实的不满。作品有两条线索:一是作者回故乡看见的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大字所引起的深思,是令人压抑的现实的写照;一是由故居大门的灯光想起的关于“爱尔克的灯光”的传说,是令人动情的往事的回忆。文章首尾呼应,两条线索相互交织,将爱与恨的对立感情迭合在一起,将作者对封建礼教的诅咒与对光明世界的追寻融合在一起,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4“爱尔克的灯光”的审美意蕴“爱尔克的灯光”是欧洲的一个古老的传说:姐姐爱尔克每夜在自己的窗前用灯光为航海的兄弟照路,却一直到死也没等到出远门的兄弟回来。它是作品的抒情线索。作者首先用这个传说寄托了自己对死去的姐姐的怀念。
六.陆蠡的《囚绿记》
1908-1942,浙江天台人。1932年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抗战时期,坚持在上海“孤岛”进行救亡活动。1942年被日特逮捕并惨遭杀害。作品集有《海星》、《竹刀》、《囚绿记》等
1主题:作者通过描写“绿”被囚前后的情景歌颂了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含蓄的赞美了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表达了希望祖国早日从日寇铁蹄下解放出来的美好心愿。“常春藤”象征着具有顽强生命力,追求光明反抗黑暗的民族精神。它也是作家自勉的形象体现。
2托物寄意的艺术构思。
作品从日常生活琐事中的“常春藤”引出了作家对祖国山河沦丧
的感叹;寄寓了作家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永不屈服强敌的期待。产生了以小见大的审美效果。
3叙述与抒情相互结合,结构层次分明。
   作品以热爱绿色为线索:恋绿-囚绿-释绿;“囚绿”是重点。对于“绿友”的囚禁,表现了作者热爱生命,同时也是对“绿友”永不屈服精神的拷打,从而升华“绿”的内涵。
4语言浓淡相融、繁简相成,富有节奏感。
叙述、描写的文字-简练质朴,是淡、简;抒情则激情奔放,常用排比式的整齐语句来表情达意。
七.当代散文三大家――刘白羽、秦牧、杨朔、刘白羽《长江三日》
第八讲 现代主义诗歌赏析
一.现代主义诗歌发展流程
1.二十年代象征诗派:李金发为代表,诗歌表达生硬、晦涩,食洋不化。
2.三十年代现代派―代表诗人: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废名、金克木、林庚、路易士、徐迟、艾青、曹葆华等.特点:化古与化欧的统一。
3.中国新诗派:四十年代著名的诗歌流派。指四十年代后半期被称为“新现代派”的九位诗人,又称“九叶诗派”,得名于他们于1981年出版的诗合集《九叶集》。其成员是杭约赫(曹辛之)、辛笛、穆旦(查良铮)、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袁可嘉九人。他们的诗主要表现个人的思想感情,但已没有30年代现代派诗歌中的感伤和颓丧。同时,他们的诗也直接面对现实,描写被压迫的下层人物和社会现实。在艺术上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现代派的表现手法,但多以现实主义为基础,或与浪漫主义手法相结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现实主义精神和现代派手法撞击的结果,是东方智慧与西方艺术结合的产物。
代表诗作:穆旦《赞美》郑敏《金黄的稻束》辛笛《风景》。
4.80年代的朦胧诗派。新时期诗歌的一种潮流。70年代末80年代初活跃于诗坛,其诗作被称为“朦胧诗”,在当时引起过广泛的论争。“新诗潮”源于一代青年在“文革”中痛苦迷惘的经历、思考和情感。在新的历史更替时期,他们由于思想上的探索和追求,大胆借鉴西方象征派、超现实主义,尤其是意象派等现代诗的表现艺术,探索以新的诗艺来表达复杂的情感与个性。在表现手法上主要有以下特点:思想倾向上注重主观抒情,追求自我价值,具有现代意识,体现出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忧患意识和理想主义倾向;艺术表现上注重写意,不主张直接表达思想感情,而是多用暗示获得某种象征效果,尤其注意用新奇的意象来含蓄曲折地表达思想感情,因此诗作内涵大多丰富多义,带有某种朦胧色调。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江河等。
二戴望舒《雨巷》
1905-1950 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曾留学法国,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1926年,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捕。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他产生了幻灭感。主要作品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最有代表性的是《雨巷》《我的记忆》《灾难的岁月》。1927年,《雨巷》的发表获得“雨巷诗人”的美誉。
1抒发了诗人在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落间的迷离又忧愁的情感。
2诗歌具有音乐美。每节三次押韵,全诗一韵到底,宛然是合于音律的内心呻吟;复沓、顶真等手法的运用,则强化了诗歌的音乐性。这种浓郁的音乐色彩十分切合诗人只有“愁”的内心情绪。
3诗歌是化古与化欧的融合体。
暗示、象征手法表现了诗人不满现实的苦闷内心世界,体现了现代主义沉迷内心,厌恶现实的立场。
化用唐诗,赋予古典意象新的内涵。
三.穆旦《赞美》
1. 描写了历史的沉重、现实的灾难和人民的顽强求生身影。
2.中华民族的主体是农民。
3.诗人和农民的对比:
4.再次展现民族的苦难和诗人痛苦的内心。
总之,诗歌主旋律是赞美了农民、民族在抗战期间的伟大斗争精神;抒发了诗人对于民族、国家的热爱和忧虑的情感。
5.艺术特点
[1]诗歌是情与理、时代精神与个人情感的统一。上述分析,让我们看到诗人并不在“赞美”中丧失个人的思想情感,也不是仅仅抒发个人的情感,而是诗人的声音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融合,在“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反复吟唱中,融入了诗人对于民族历史与现实、时代与自身的紧张思索。
[2]现代主义诗歌技巧的娴熟运用。
抽象观念与具体形象的嵌合,获得了“思想知觉化”的艺术效果
 四.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赏析
舒婷的诗歌具有浪漫主义风格。以母爱、爱情与友谊为诗歌的主要内容。
1.主题思想:诗歌表现了“文革”结束后,摆脱了狂热、迷惘的当代青年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2.艺术特点:
物、我,客观事物和主观情感融为一体。
合适的抒情角度
浪漫主义的抒情方式
第九讲 现代戏剧赏析
丁西林《一只马蜂》曹禺《雷雨》郭沫若《屈原》新歌剧《白毛女》老舍《茶馆》
一.胡适《终身大事》赏析
胡适(1891-1962)原名洪骍,字适之,安徽绩溪人。1910年,留学美国,师从杜威,深受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倡导者和实践者。“但开风气不为师”是对胡适在新文学创作上的作用和地位的。他首先创作白话诗,结集为《尝试集》;首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影响,首倡问题剧、问题小说,有力的促进了中国新文学的发展。
1《终身大事》是问题剧。
胡适的《终身大事》是最早发表的反映社会问题的话剧。
社会问题剧是及时反映、讨论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剧作,受易卜生社会问题剧影响,我国在“五四”后大量出现,内容涉及恋爱、婚姻、家庭等,题材广泛。
《终身大事》以田亚梅的婚事为戏剧冲突核心,揭示了五四初期封建礼教、迷信思想对知识青年爱情、婚姻的束缚,肯定了田亚梅、陈先生追求个人幸福的叛逆精神。
二.曹禺《雷雨》
1 主题思想:四幕剧《雷雨》以“出走-反出走”为冲突主线,通过反映20世纪30年代封建式资产阶级家庭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及其崩溃的悲剧结局,不仅揭示了人和命运之间的巨大冲突――不管是认命(侍萍),还是抗命(繁漪)都是走向失败的结局,而且深刻的暴露了上流社会的丑陋和罪恶,更重要的是,揭露了封建思想道德观念的吃人本质。
2繁漪形象分析
[1]具有个性解放思想的资产阶级女性形象。渴望爱情与自由、美好的人生。尽管周公馆十分压抑、死寂,几乎将她“磨成了石头样的死人”,但她不放弃对爱的追求。她不顾人之常伦,爱上了继子周萍;甚至在发现了周萍和四凤相爱的事实后,仍旧以不要任何名分的妥协,只要能和心爱的人一道离开周家来换取爱情。
[2]具有“雷雨”的性格――以压抑为内核,以疯狂的言行为外衣,以不顾后果的报复为目的的性格。在得不到爱情后,周萍的怯懦、背叛使得她无法忍受“母亲不象母亲,情妇不象情妇”的痛苦,采取了报复的极端行为:首先约见侍萍,要她领回四凤;其次,揭示周萍的私生子身份;再次,辞退四凤、鲁贵,同时发现了周萍和四凤的兄妹关系;最后在雷雨交加的晚上,戳穿周朴园30年前的丑事,揭开了侍萍和周萍的母子关系。在羞愧中,周萍开枪自杀,四凤触电身亡,爱子周聪无辜丧命。
 繁漪的恨的背后仍然是爱。周萍身份的最终揭示,其目的并不是要他死,而是要阻拦周萍的出走,以此维系两人的爱情。揭示周朴园的丑事,正是要瓦解周萍对其父亲的顺从、敬仰,以此证明他们的爱情是正当的、合法的,而不是罪恶的。但是,世事难料。周繁漪的爱情之火不仅燃烧了自己,而且毁灭了他人。
繁漪在追求和现实之间的冲突中,最终以失败告终。其悲剧命运的意义在于,揭露了封建思想道德观念的虚伪面目和吃人本质。
3艺术特点:
  [1]封闭式结构――剧情循着“现在-过去-现在”的时间顺序发展,在“现在的故事”――周萍与繁漪的冲突中交代“过去的故事”――周朴园与侍萍的婚恋。在有限的表演时间中,跨越了30年的时空,充实了剧本的社会、时代内涵。
“序幕和尾声”的设置,则强化了主要剧情的故事性或过去时,取得了“间隔”的审美效果。
[2]剧情高度集中,紧凑。剧本基本遵循了西方古典戏剧“三一律”的创作原则。在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在不足一天的时间(清晨至半夜)反映了周、鲁两家三十年的矛盾冲突。除了第3幕在鲁家外,其余的都在周家客厅展开。此外,采用了设伏、巧合、乱伦等手段,加强了剧情的连贯性、复杂性。
[3]戏剧冲突不断,此起彼伏;并且都以复杂的社会矛盾为背景,交织在“剪不断,理还乱”的血缘关系网中,既有主仆矛盾、压迫者与被压迫者之间的矛盾,也有夫妻(情人)间、父子间、母子间、兄弟间、兄妹间的矛盾。
在第二幕中,各种矛盾冲突都得到了展开。一开始四凤要恋人周萍带自己私奔;矛盾尚未解决,繁漪又向周萍摊派,想阻止周萍“始乱终弃”。正在周萍焦头烂额的时候,四凤的母亲侍萍来到周公馆,要带四凤离开,而侍萍与周朴园的见面,又揭开了周朴园伪善的面纱,并引出了他们的第二个儿子鲁大海。鲁大海的出场,进一步揭开了周朴园与工人的矛盾冲突。当周朴园决心辞退四凤和她父亲鲁贵时,再一次把周萍推到了与四凤、繁漪两个女人的漩涡之中,为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埋下了伏笔。
 [4]语言具有艺术的表演性。人物的台词个性化,充分体现了人物的身份、地位或性格。对话具有强烈的动作性和丰富的潜台词:第2幕周萍和繁漪的争吵;侍萍和周萍的第一次见面。不仅构成了尖锐的冲突,而且展示了人物的复杂内心活动。
三 民族新歌剧《白毛女》赏析
1剧情:创作于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根据晋察冀边区流传的“白毛仙姑”的故事改编,贺敬之、丁毅执笔完成的。叙述了喜儿的悲惨遭遇和身世变化,形象的揭示了“旧社会把人比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时代主题。
2艺术特点:
在群众性秧歌剧的基础上,集戏剧、音乐、舞蹈一体;充分的借鉴了西洋歌剧擅长抒情的特点,中西结合,成为民族新歌剧的里程碑。
[1]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2]借鉴了西方歌剧的连唱、合唱等技巧推进故事的发展。
[3]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四.老舍的《茶馆》
1.主题思想:《茶馆》一剧通过对在茶馆这一社会场景中活动的形形色色人物命运的描写,反映了清朝末年、军阀混战以及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腐朽黑暗,表现了社会的风云变幻,诅咒了给人民带来灾难的黑暗年代,为吃人的旧社会敲响了丧钟。
2艺术特点:
[1]《茶馆》艺术结构的最大特色是独创了“人像展览式”的戏剧结构。这种结构的主要特点是打破传统的以故事情节为线索的结构方法,而以人物活动为结构要素。主要人物从中年到老年贯穿全剧;次要人物两代相承;
[2]《茶馆》的语言特色十分鲜明,体现出老舍出色的语言功力。首先是整体风格精炼传神;二是人物语言非常个性化,“话到人到”;三是具有京味特点;四是幽默含蓄。
3王利发形象分析
王利发是个继承祖业经营茶馆的小业主。他的性格特点是既诚信本分,恭顺谨慎,又处事圆滑,精明强干。他身上有买卖人的自私,也有下层人物的善良正义。他不敢得罪权势,为维持生计想方设法改良,最后被逼迫走上绝路。
第十讲 当代小说选讲
一.茹志娟《百合花》赏析
  茹志娟(1925-1998),女,浙江杭州人。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从事文工团演出、创作等活动。1958年发表短篇小说《百合花》。1979年,发表《剪辑错了的故事》,开创了“反思文学”的先河。
   1.侧面落笔写英雄,表现了非常生活状态下普通人的美好人性、人情。
[1]通讯员是以普通人物形象出场的。
[2]正面描写新媳妇前后转变。
2.细腻、清新的散文风格。
 [1]注重日常生活及细节的描写
[2]描写故乡生活和风俗习惯
《百合花》是“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二.阿城《棋王》赏析
  阿城(1949-)原名钟阿城,北京人。曾经上山下乡。成名作是“三王”(《棋王》、《孩子王》、《树王》)。《棋王》是“寻根文学”扛鼎之作。
   1.思想内容
[1]反映了极左路线横行时的社会现实。“吃”是王一生的大事。
[2]表现了淡名泊利的庄禅式的人生观。王一生“为棋不为生”。
   2.艺术特点
    [1]情节平和舒缓,冲突性、戏剧性不强。
[2]采用对比、映衬的手法刻画认为形象。
[3]语言平淡而素朴,情感隐含而不外露。
三.残雪《山上的小屋》赏析
   原名邓小华(1953-),女,是先锋小说代表作家。其小说被称之为“梦魇体小说”,挖掘了人的无意识领域中的虚无感、荒诞感和扭曲的感官经验。
  1. 主题思想
小说围绕整理抽屉和山上小屋有个人的反复述说,揭示了“我”和“家人”的隔膜、对立的情感关系,并且暗示出生活环境的阴暗、丑恶。
[1]“整理抽屉”象征着渴望拥有个人自主性的生活。
[2]“我”不能得到家人的共鸣,暗示出人性的异化。
  2.寓言结构
[1]关于“山上小屋有个人”的不完整叙述是小说的外在结构。
[2]“清理自己的抽屉”象征“自我意识”造侵犯是其内在结构。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