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 外国文学重点

来源: 2017-05-21 21:16
 外国文学重点
绪  论  欧美文学发展线索(1)
第一章  “言必称希腊”(4)
第二章  古代希伯来文学(2)
第三章  但丁与《神曲》(2)
第四章  塞万提斯与《堂吉诃德》(2)
第五章  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4)
第六章  莫里哀与《伪君子》(2)
第七章  歌德与《浮士德》(2)
第八章  雨果与《巴黎圣母院》(2)
第九章  司汤达与《红与黑》(2)
第十章  巴尔扎克与《高老头》(3)
第十一章 狄更斯与《双城记》(1)
第十二章  《简•爱》与女性的自我实现(2)
第十三章  哈代与《德伯家的苔丝》(2)
第十四讲  俄苏文学与普希金(1)
第十五章  托尔斯泰与《安娜•卡列尼娜》(3)
第十六章  卡夫卡与《变形记》(2)
第十七章  海明威与《永别了,武器》(3)
第十八章  马尔克斯与《百年孤独》(2)
第十九章  泰戈尔与《吉檀迦利》(2)
第二十章  川端康成与《雪国》(2)
 《外国文学史》可划分为两大部分:西方文学——欧美文学(含俄苏文学,但不包括日本文学);东方文学——亚非文学(含日本文学,但不包括俄苏文学)。
    二、欧美文学发展线索
    ①古希腊罗马文学  (插入:古希伯来文学)
    ②中古文学——但丁
    ③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人文主义文学——塞万提斯、莎士比亚
    ④十七世纪文学:古典主义文学——莫里哀
    ⑤十八世纪文学:启蒙主义文学——卢梭、歌德
    ⑥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华兹华斯、拜伦、惠特曼、雨果
⑦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司汤达、巴尔扎克、狄更斯、勃朗特、哈代、普希金、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马克·吐温、易卜生
    ⑧二十世纪文学:现实主义文学——高尔基、肖洛霍夫、劳伦斯、海明威;现代主义文学——艾略特、卡夫卡、乔伊斯、福克纳、加西亚•马尔克斯;后现代主义文学——萨特、贝克特、罗伯-格里耶、海勒。
教学重点:莎士比亚、歌德、雨果、司汤达、巴尔扎克、哈代、托尔斯泰、海明威、泰戈尔、川端康成。教学难点: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20世纪欧美文学中的表现主义与卡夫卡、魔幻现实主义与马尔克斯。
第一章 “言必称希腊”
第一节  古代希腊人的诗性生活
一、从文学艺术看古代希腊人的英雄主义
1.斯巴达的英雄主义主题词:体魄、力度。
2.雅典的英雄概念主题词:美、文化。
3.《荷马史诗》的英雄观念主题词:友情和智慧。
二、英雄主义构成了古代希腊人的诗性生活
1.希腊人是非常讲英雄主义的,这样构成了他们叫诗性的生活。
2.诗就是真,是创造性的直觉、理想之表现;诗是人类精神之魂的升华。
三、古代希腊人从诗性到理性的转变
第二节  奥林匹克运动与希腊神话
一、奥运会与古希腊神话传说已成为人们表达理想和追求的重要载体
二、奥林匹克运动的起源:伯罗普斯娶妻(知识点)
三、为什么古代希腊人崇尚裸体运动?
1.神——希腊人崇拜的对象
2.希腊神话最显著的特点:神人同形同性。(知识点)
四、圣火传递与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知识点)
五、橄榄枝花冠的寓意(知识点)
六、月桂枝的传说(知识点)
七、古希腊神话的影响(重点)
1.希腊神话是古希腊人最初的意识活动的杰出成果。
2.神话的观念长久地支配着人们的意识,成为希腊人想象的基础。
3.希腊神话是“希腊人由野蛮时代带入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具有永久的魅力。“希腊神话不仅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马克思、恩格斯)
第三节  《荷马史诗》与阿喀琉斯
一、《荷马史诗》简介
二、“不和的金苹果”(知识点)
三、阿喀琉斯的形象(重点)
    阿喀琉斯是古代英勇战士的理想形象。俊美高大,是神与人之子;骁勇善战;重个人荣誉。阿喀琉斯的愤怒体现的是集体主义的英雄意识同新兴的贵族强权的矛盾,以及英雄主义将成为过去的时代的矛盾。阿喀琉斯是一个“过时的英雄”,他的性格的核心仍然是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
四、赫克托尔的形象
第四节  《俄狄浦斯王》
一、历史上对俄狄浦斯悲剧的两种解读
    1.在弗洛伊德的批评出现之前,批评家大多把索福克勒斯的这出悲剧称为命运悲剧,把《俄狄浦斯王》的主题概括为个人意志和行为与命运的冲突。
2.俄狄浦斯情结是解读《俄狄浦斯王》的另一种主要方法。
二、《俄狄浦斯王》在本质上是一出伦理惨剧(重点)
    1.如果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解读这出悲剧,可以发现,《俄狄浦斯王》在本质上只是一出伦理惨剧,源于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伦理禁忌和俄狄浦斯不断强化的伦理意识。
    2.俄狄浦斯的伦理意识的核心是伦理禁忌,而在悲剧中伦理禁忌就是乱伦禁忌,由杀父和娶母两种禁忌构成。
    3.俄狄浦斯是一个古代社会正常伦理秩序和道德关系的维护者的形象。
4.俄狄浦斯的悲剧是人类在伦理道德建设进程中付出的代价,反映了古代希腊人的伦理观念的演变过程。
第五节  为什么“言必称希腊”?
一、希腊文明一定是比较优秀的
二、古代跟现代构成一种反差
三、希腊文化刺激
四、希腊人纯洁、纯情,是自然主义者
五、向上、进取、理想观念,守纪律
六、古代希腊人的东西难弄
——希腊文化(含文学)的地位与影响
    1.古代的希腊和罗马奠定了西方文明的诗性和理性两种元素。
    2.希腊还奠定了一个东西叫世俗主义。
    3.还有一个贡献是希腊人发展了人文主义,人文色彩很重。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什么叫神话?神话是怎样产生的?
2.请介绍一则与奥运会有关的古希腊神话传说。
3.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说希腊神话“具有永久的魅力”?
4.为什么说“希腊神话不仅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
5.阿喀琉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6.荷马史诗有何价值?
7.为什么说《俄狄浦斯王》在本质上是一出伦理惨剧?
8.为什么“言必称希腊”?
第二章  古代希伯来文学
——通过《旧约》对西方文化影响最大的东方文学
第一节  古代希伯来历史文化
一、古代希伯来的复杂历史与犹太民族的特点
“流浪的民族”,“宗教的民族”,“智慧的民族”。
钱:一言难尽的“犹太神话”。
二、犹太教:世界上最早的一神教
三、古希伯来民族的美学思想与艺术表现
第二节  《旧约》:古代希伯来文学代表
一、古代希伯来文学主要内容
二、《塔木德》
三、《旧约》(39卷)
(一)《旧约》的结构及基本内容(四分法)
(二)《创世记》中三个著名的神话故事:上帝造人,伊甸乐园,洪水方舟
(三)《出埃及记》:民族英雄史诗性的作品
摩西:民族英雄、圣哲、犹太历史上第一位先知,犹太教创始人
(四)英雄故事:力士参孙
(五)抒情诗   1.《诗篇》    2.《耶利米哀歌》   3.《雅歌》
(六)哲理诗    1.《约伯记》  2.《传道书》       3.《箴言》
四、《旧约》对后世的影响(重点)
    1.《旧约》中的宗教思想对后世欧洲作家的思想及其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但丁、莎士比亚、歌德等。
    2.《旧约》中平等、博爱、同情弱小的人道主义精神,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 19 世纪人道主义思想的形成。
    3.《旧约》对欧洲文学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形成,起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4.《旧约》中的情节、人物、典故等,是后世欧洲作家和艺术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宝库。
第三节  “两希”文学之文化内核的异质与互补
一、古希腊—罗马文学与人的自然原欲(世俗人本意识)
重视个体的人的价值的实现,强调人在自己的对立物(自然与社会)面前的主观能动性,崇尚人的智慧和在智慧引导下的自由,肯定人 原始欲望的合理性,是古希腊文化的本质特征,也是西方古典人本主义的原始形态。个体生命意志与欲望的放纵,表现得最为突出的是古希腊神话和史诗中关于“爱欲”的描写。
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理性精神,主要体现在对人智的崇尚上。古罗马文化拥有更强的理性精神。
二、希伯来—基督教文学与人的理性本质(宗教人本意识)
1.希伯来人强调人对上帝的服从,尊重精神与灵魂,主张人的理性抑制原始欲望,轻视人的现世生命价值与意义,重来世天国的幸福与永恒。这是一种重灵魂、重来世、群体本位的文化。
2.摩西的丰功伟绩,俨然是上帝的神力在他身上的显现。
3.希伯来—基督教文学中表现的对上帝的崇拜,一方面表现出人对人性本质之追寻趋于理性的和精神的境界,这是人对自身理解上的一种进步与升华。另一方面,对上帝的崇拜又表现了人对自身之原始生命力和个体生命价值的一种压制,是人的主体性的一种萎缩,是对古希腊—罗马式的世俗人本意识的一种排斥。
三、“两希”传统的对立与互补
    1.古希腊—罗马文化与希伯来—基督教文化,各自以人性中的原欲与理性为基点,从而相互间存在着对立关系。
    古希腊—罗马文化中被张扬的人之原欲,恰恰是希伯来—基督教文化中被极力限制的人之“原罪”。
    2.人类历史的发展,始终要求人在无穷的原欲与高贵的理性之间保持和谐与平衡,个体发展的欲求要合乎人类整体发展的普遍性制约,否则,必然带来社会的混乱甚至人类的自我毁灭。
四、从耶稣与普罗米修斯看“两希”文学之异质与互补
1.共同点——圣者,殉道者;富有自我牺牲和献身精神。
2.普罗米修斯常常被人们阐释为反专制暴政的象征。他的反抗发自个人的意志,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显示出人的精神之独立与主题性,体现出希腊式的自由精神。
3.耶稣言行的力量源泉似乎都来自于上帝,在精神实质上,他是上帝意志的传达者,是最接近上帝的人。作为人,耶稣的形象因此丧失了独立性和主体性。
4.普罗米修斯式对人类的关怀是现实性和世俗性的,耶稣式对人类的关怀是终极性和超验性的。这是两种异质文化价值观念对人的现实生命的双向认同。因为,无论是现实关怀还是终极关怀,都是合人性、合人道的。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名词解释:逐出伊甸乐园  力士参孙
2.简答:《雅歌》表现的爱情有什么样的显著特点?
3.简答:《旧约》对后世的影响
4.简答:“两希”传统的对立与互补
5.论述:从耶稣与普罗米修斯看“两希”文学之异质与互补
第三章   但丁与《神曲》
一、中世纪欧洲历史文化概况
1.中世纪的概念:欧洲封建社会(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时期,史称“中世纪”(Middle Ages)。
2.欧洲封建社会的特征:政教合一,基督教教会成为封建统治的主要支柱。(知识点)
基本教义:神权至上,禁欲主义,来世思想。宣扬人类犯有“原罪”,应抛弃现世的一切享受和欲望,顺从上帝的安排,仁慈、宽恕、忍让、博爱、以德报怨,以此求得来世进入天堂。
3.中世纪文学的历史背景
二、中世纪欧洲文学的内容、特征和影响
1.中世纪文学的内容
2.中世纪文学的思想特点
3.中世纪欧洲文学艺术特征
4.中世纪欧洲文学的地位
三、基督教文学
1.中世纪基督教文学的内容
2.基督教文学的特点(知识点):多采用梦幻故事的形式和寓意性、象征性的表现手法,并将这些艺术形式和手法发展到成熟阶段。
    3.代表作品:奥古斯丁(354-430)《忏悔录》
    4.中世纪基督教文学的意义和影响
四、但丁生平和著作
    恩格斯: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知识点)
1.受业于拉蒂尼    2.爱恋贝阿特丽采(贝亚德)
3.早期文学创作 :《新生》(1292-1293)   4.研究哲学、神学。
5.参与政治——两党之争遭流放    6.三部理论著作  7.创作《神曲》
五、中世纪文学的扛鼎之作——《神曲》
(一)经典地位
(二)创作动机和命名
(三)主要内容与主题——自我完善、探索真理
(四)《神曲》思想的二重性(重点)
它具有浓厚的神学思想,充满惩恶扬善的说教。但表现了对当时宗教、政治和道德伦理等问题与中古传统观念不同的看法,闪现着新时代人文主义的曙光。
1.《神曲》愤怒揭露教会罪恶,但并不否定宗教和基督教教义,其构思和内容都受到了基督教观点的支配;
2.《神曲》表达了但丁渴望意大利和平统一的愿望,但他又把统一国家的愿望寄托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身上;
3.《神曲》肯定人和人的价值,但这里的人必须在信仰和神学的指引下才能到达真理和至善的境界;
4.《神曲》对古希腊罗马杰出的诗人和学者表达崇敬之情,肯定世俗的古希腊罗马的灿烂文化,但又极力宣扬出世的基督教文化。
(五)《神曲》艺术特色(知识点)
    1.采用中世纪盛行的梦幻、象征手法反映现实生活;宏大、严整的艺术结构既是中世纪神权思想在艺术上的反映,又与庄严、肃穆的古代艺术如出一辙。
    2.人物形象和景物描写大多简略模糊,又不乏用近代文学的现实主义手法写成的卓越篇章。
    3.在用意大利俗语写作的同时,又带有中世纪语言的烦琐、晦涩等弊端。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欧洲中世纪的社会性质和历史特点是什么?
2.但丁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什么?
3.如何理解《神曲》思想内容的两重性?
4.简答:但丁写《神曲》的目的是什么?
5.如何理解《神曲》艺术观的两重性?
第四章  人文主义与塞万提斯
一、文艺复兴
1.文艺复兴(重点)——文艺复兴是14世纪至17世纪初,欧洲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在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口号下,掀起的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目的是摧毁以“神”为中心的封建意识形态,建立以“人”为中心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新思想、新文化。它对欧洲乃至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新生:人文主义和人的复兴
3.文艺复兴运动的社会基础
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出现为先决条件;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带来了社会心态、价值观的变化;古希腊罗马文化被重新发现;自然科学的发展推波助澜;
二、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
1.人文主义(重点)——人文主义专指文艺复兴运动时期反教会、反封建的新兴资产阶级世界观,是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主流思潮,是新兴资产阶级用来和封建阶级作斗争的思想武器,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理想。
2.人文主义的主张(重点):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提倡“人权”,反对“神权”。主张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宣扬理性和科学,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3.人文主义的影响:人文主义破除了教会的精神桎梏,解放了思想,为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建立打下了基础。其思想基础是个人主义和人性论。
三、塞万提斯生平1.塞万提斯(1547─1616)  2.塞万提斯创作
四、《堂吉诃德》
1.基本情节    2.创作意图
3.唐吉诃德形象(重点):世界文学史上具有丰富内涵的不朽艺术典型。
一个不合时宜的、可笑的骑士。在他的荒唐行为中体现出勇敢无畏的斗争精神,在他的滑稽可笑中隐含着崇高与伟大,是一个勇敢而崇高的战士。知识渊博的学者,一个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智者。性格的核心是精神的崇高伟大与行为的滑稽可笑的奇妙结合。形象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的结合。喜剧人物,包含悲剧因素,令人钦佩和同情。形象的悲剧性与真、善发生了错位。堂吉诃德形象的复杂性,反映了作家世界观的矛盾、人文主义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矛盾。
(2)桑丘:西班牙农民的典型形象。(知识点)
纯朴善良、光明磊落,狭隘自私、胆小怕事。性格变化:聪明能干、大公无私,忠于职守的改革家。就任海岛总督:“好人我会保护,坏人决不宽容”,人文主义者惩恶扬善的政治主张。断案如神,执法如山。
4.艺术成就
体裁结构和情节组织:集骑士传奇和流浪汉小说长处为一体。
中心线索:“游侠史“,戏拟骑士传奇。人物塑造:矛盾对照手法。
语言:西班牙民间俗语和谚语,生动形象,意蕴深刻。
5.地位和影响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名词解释: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
2.简答:堂吉诃德形象的特征及其意义?
3.简答:桑丘形象的特征及其意义?
第五章  威廉•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与“莎士比亚化”
一、十四-十七世纪的英国社会状况
1.资本主义萌芽与“圈地运动”
2.伊丽莎白女王执政时期(1558-1603):王权统治的全盛时代(知识点)
3.人文主义破除了教会的精神桎梏,解放了思想,为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建立打下了基础。其思想基础是个人主义和人性论。
二、莎士比亚的生平(1564-1616)
伊丽莎白和詹姆斯一世在位时期
三、莎士比亚的创作
(一)无韵体诗剧37部、长诗2首、14行诗154首(知识点)。
(二)莎士比亚创作的分期
(三)早期创作中的诗歌
(四)历史剧
    “福斯塔夫式背景”(重点)——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在《亨利四世》、《亨利五世》和《温莎的风流娘儿们》剧中塑造的破落骑士典型。通过他的行动和冲突“介绍那时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恩格斯从福斯塔夫的社会交往中,发现莎士比亚戏剧反映现实生活既广阔又深刻的特点,把它形象地概括为描写了一幅“福斯塔夫式背景”。
(五)喜剧代表作:《威尼斯商人》(1596)  吝啬鬼夏洛克(知识点)
(六)悲剧以《哈姆莱特》(1601)、《奥赛罗》(1604)、《李尔王》(1606)、《麦克白》(1606)最具代表性,被公认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知识点)
(七)传奇剧
四、《哈姆雷特》分析
(一)悲剧的历史来源
(二)悲剧的情节梗概
(三)哈姆雷特形象分析(重点)
1.传统教材观点: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重点)
1)哈姆莱特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巨人”的思想品格和个性特质
2)忧郁——哈姆莱特性格的的基本特征
3)犹豫不决,行动延宕:哈姆莱特说“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这说明在“做什么”的问题上,他是明确的,只是在“怎样做”的问题上感到茫然。他看到了一个伟大的目标,并自觉地担负着实现这一目标的重任,又不知道如何去行动,这就是哈姆莱特犹豫的原因所在。 
黑格尔:“他所犹豫的不是应该做什么,而是应该怎样做。”
4)哈姆莱特悲剧的实质:客观上,是由于当时反动势力的过于强大;主观上人文主义者哈姆莱特的思想本身存在着时代的局限性。总之,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一代人文主义者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
2.怎样看待哈姆莱特的忧郁?(重点)
忧郁不是哈姆莱特的天性,而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破灭的一种精神状态。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仅使哈姆雷特忧郁,也使他变得更加清醒、深沉,增强了他的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
哈姆莱特的忧郁有深刻的社会原因,那就是在复仇的过程中他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已不单是为父报仇,而是要重整乾坤。在重整乾坤的伟大目标前,哈姆莱特想要行动,但又不知如何行动,这就造成了他行动的拖延。哈姆莱特的忧郁的另一个原因是恶势力过于强大,而时代与人文主义的局限性又决定他不可能去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因此只能孤军奋战,最后终于被恶势力吞没。
哈姆莱特的悲剧已不仅是个人的悲剧,而是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的悲剧。
3.哈姆莱特“行为延宕”问题及学术界的代表性阐释(拓展)
柯勒律治等人认为:哈姆莱特的思辨能力大于实际行动能力,妨碍其行动。沉浸在抽象思维,忧思伤怀的情绪中,思虑过重,审慎多度:对复仇念头的推敲玩味。取代了对复仇的具体实施。
歌德:责任大于能力。一个伟大的事业,负在一个不能胜任的人身上。这个重担他既不能掮起,又不能放下。终于被其毁灭了。
叔本华:用悲观主义哲学来解释。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满足后又有新的欲望,永远不能满足,欲望带来的痛苦也是不可解脱的,生存、欲望、痛苦是人生解不脱的锁链。哈就在其中挣扎,他预先感到复仇也是一样空虚,因而失去了行动的动力。
弗洛伊德:用俄底浦斯情结(恋母情结)来解释,他的学生作了发挥。由于恋母情结。哈自己的潜意识中也有杀父娶母的冲动,他潜意识中想做的事情被叔父做了。如果他杀死叔父,仿佛就是杀死他自己,所以犹豫徘徊。延宕行动。
聂珍钊:如果从伦理角度解释哈姆雷特的犹豫和延宕,我们可能会感到,哈姆雷特在他实施复仇的过程中,他遭遇到了他无法逾越的伦理问题,即伦理禁忌。他的所有问题,都同伦理禁忌联系在一起。伦理禁忌是阻碍哈姆雷特复仇和导致他犹豫不决的根本原因。在哈姆雷特复仇过程中,伦理禁忌具体表现为三个伦理结(ethical knots)。而且,这三个伦理结基本上是哈姆雷特无法解开的死结。
1)哈姆雷特的伦理环境之变
2)三个伦理结:弑父伦理结;弑君伦理结;弑母伦理结。
3)弑父和弑君:哈姆雷特的犹豫和延宕
4)弑母:哈姆雷特犹豫和延宕
5)王后之死与伦理结的解决
五、“莎士比亚化”——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重点)
“莎士比亚化”(重点)——指莎士比亚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即要求作家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生动丰富的情节、优美的语言、塑造性格鲜明的典型人物,用形象化的艺术来描绘和再现现实生活,表现时代精神。这一术语是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提出来的。
1.社会背景描写的广度和深度
    描绘具有时代特征的典型环境。“福斯塔夫式背景”
2.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通过多线索的情节结构,丰富的戏剧场面,写出了人物活动的社会背景,烘托了悲剧气氛。三条情节线索以哈姆雷特的复仇为主线,以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的复仇为副线,交替发展,但又主次分明,起伏跌宕,显示出情节的生动性与丰富性。
3.人物形象的鲜明、复杂、个性化:在内外两重矛盾的冲突中,着重通过人物的内心冲突,显示主人公性格的复杂性及其发展演变的过程。
4.语言的丰富性、生动性与个性化:充分发挥独白对展示人物的心理状态的作用;戏剧语言生动形象,主人公的语言丰富多变。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名词解释:
“福斯塔夫式背景”、“莎士比亚化”
2.简答:你怎样看待《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形象?
3.简答: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哪些?各个悲剧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4.简答:你如何理解哈姆雷特的忧郁?
5.简答:你如何理解哈姆雷特的延宕?
6.论述:哈姆雷特是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形象?
7.论述:结合莎士比亚的创作阐述“莎士比亚化”。
 

第六章   古典主义与莫里哀
一、生平和创作
二、《吝啬鬼》
1、五幕散文体喜剧,李健吾译。又译为《悭吝人》。
2、阿尔巴贡(阿巴公)——高利贷商人,吝啬鬼。
3、发现一万金币被偷走后的独白。
三、《伪君子》
(一)《伪君子》的内容和思想意义
深刻地揭露了教会势力的欺骗性与虚伪性。
(二)《伪君子》的人物形象分析
1、答尔丢夫(达尔杜弗)性格基本特征:伪善,表里不一。狡黠,凶残。体现教会的欺骗性与虚伪性。他披着宗教信士的外衣,混入一个富有的资产者家庭中,却企图勾引主人奥尔恭的年轻妻子,并霸占他的财产。他的败德恶行反映了当时的“圣体会”势力的猖獗,天主教反动势力企图把魔爪伸向上层资产阶级。
2、奥尔恭:支持王权的富商,家长作风,刚愎自用,十分轻信,最后在事实面前才幡然悔悟。
3、桃丽娜:反对封建道德、揭露宗教伪善的主要人物。
(四)《伪君子》的艺术特点
1、成功的间接描写
2、结构精巧,情节曲折,层次分明
3、人物塑造集中夸张,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4、强烈的对比手法
5、灵活运用古典主义戏剧手法,大胆吸收民间闹剧表现手法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阿尔巴贡(阿巴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2.简答:你如何理解阿尔巴贡(阿巴公)发现一万金币被偷走后的独白?
3.简答:《伪君子》的思想意义何在?
4.简答:为什么歌德说《伪君子》的开场是“现存最伟大的最好的开场”?
5.论述:答尔丢夫(达尔杜弗)是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形象?
6.论述:《伪君子》具有什么艺术特点?
第七章  启蒙主义与歌德
一、歌德生活的德国时代背景
1.“神圣罗马帝国”
    2.1618-1648年发生的三十年战争 
3.普鲁士对抗法、俄、奥、瑞典、萨克森五国联盟军队。
二、歌德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1.1749年,出身于法兰克福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
2.狂飙突进时期(1771-1775)
“狂飙突进运动”(知识点)——18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中期发生在德国的一次全国性资产阶级文学革命运动,因克林格尔的剧本《狂飙突进》而得名。它充分肯定个人的地位和个性的自由发展,崇尚感情,肯定自然,推崇天才,带有狂热的个人主义倾向和反叛精神,在反封建和强调文学的民族性方面产生了强烈的影响。赫尔德是运动的精神领袖,青年歌德和席勒是主要作家,代表作品是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席勒的《阴谋与爱情》。
3.《少年维特之烦恼》
维特与绿蒂之间的三大阻隔:a、封建的婚姻制度。b、金钱和门第的差距。c、维特自身软弱的性格。“维特热”。
维特形象的社会价值(重点)——维特是一个具有强烈反抗意识的18世纪德国进步青年的形象。维特的性格是德国社会造成的,他以孤傲来对抗丑恶的现实,以逃避的方式来反抗现实的沉闷和鄙陋。他的反抗显得无力,他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维特的形象感染了世界各国不同时代的同病相怜的青年。
3.魏玛时期(1775-1794)
4.“十年合作”时期(1794-1805)
5.席勒逝世后的晚年歌德(1805—1832)
 三、《浮士德》分析
1.来源
2.情节(思想内容)(知识点)
1)书斋生活——知识悲剧
2)爱情生活——爱情悲剧
3)从政生活——政治悲剧
4)追求古典艺术——艺术悲剧
3.浮士德的形象(重点)——浮士德是一个象征性形象。一个渴望摆脱蒙昧、获取真知而勇往直前的优秀知识分子的写照,他身上概括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资产阶级的精神特点。
浮士德的一生经历了五个阶段的人生悲剧。学者生活阶段——知识的悲剧,爱情生活阶段——爱情的悲剧,政治生活阶段——政治的悲剧,艺术生活阶段——美的追求(艺术的悲剧),事业生活阶段——事业的悲剧 。
普通人类的代表,具有鲜明的两重性。一方面受生命本能情欲的驱使,常常沉迷于现实的诱惑;另一方面,他又一次次勇敢地超越了自我,不断走向新生活。这种“灵”与“肉”、“善”与“恶”的矛盾,体现了歌德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思想,也展示了人类自身的复杂性,以及人类探求真理的艰巨性。
4.梅菲斯特的形象(知识点)——
①浮士德的对立面,虚无主义者,“恶”的代表。
②梅菲斯特主观作恶,客观造善。③以冷静的头脑和独特的视角鞭挞社会的邪恶和人的弱点,激发人们更加努力。④体现作者的辩证法思想。恶的力量,能成为激励人们前进的动力。人类正是在矛盾斗争中不断进取的。
5.浮士德精神(重点)——永不满足、不断追求、努力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就是浮士德精神。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肯定人生,投身实践的创造精神;二是否定错误,解剖自我的批判精神;三是追求理想,自强不息的探索精神。这种精神正是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积极进取精神的诗化。
6.“浮士德难题”:怎样使个人欲望的自由发展,同社会道德原则协调一致。
7.艺术特点:在创作方法上,实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巧妙结合。在戏剧结构上,不受剧情的特殊要求和舞台演出的局限,始终把表现人物作为结构的中心。辩证的、矛盾对比的形象塑造手法。风格的多样化。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名词解释:
“狂飙突进运动” “维特热”  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难题”
2.简答:维特与绿蒂之间的悲剧是如何产生的?
3.简答:你如何理解上帝和魔鬼梅菲斯特的争论和赌赛?
4.简答:《浮士德》的思想意义何在?
5.简答:梅菲斯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6.论述:如何理解浮士德悲剧的五个阶段?
7.论述:浮士德是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形象?
8.论述:《浮士德》的艺术特点有哪些?
9.简答:歌德在艺术上的成就。
 
第八章  浪漫主义与雨果
一、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二、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重点)
1.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感情
2.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
3.赞美大自然,抒发作家对大自然的美好感受
4.重视民间文学
三、雨果的生平和创作
1827年,雨果发表《<克伦威尔>序言》,这是浪漫主义的宣言书。
1830年,戏剧《欧那尼》正式上演。浪漫派宣告胜利。(知识点)
四、《巴黎圣母院》
1.背景:15世纪的巴黎
2.主要人物
爱斯梅拉尔达形象(重点)——作者理想中“美”的化身。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姑娘,有美的外貌、美的心灵。纯洁善良、宽厚正直的吉卜赛姑娘,她面对克洛德的淫威宁死不屈,敢于给烈日下遭受皮鞭抽打的加西莫多送去一坛解渴的泉水。集真、善、美为一体的光辉形象。
伽西莫多是作者理想中“恶”的化身(外表令人恐怖、滑稽)。作者根据“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的美学原则创造的人物形象。他虽然貌丑,但内心却无比善良。爱斯梅拉达的一口清凉泉水,使他第一次感受到人间温暖,从而唤醒了内心深处判别美丑的本能,激起了善行的激情。(知识点)
克洛德·孚罗洛:副主教,是宗教恶势力的代表。他道貌岸然,内心阴险毒辣。他虚伪、阴险、歹毒,企图占有而不得时,便实施毁灭,是恶的代表。然而,作者没有对他作简单处理。克洛德并不是天生的恶人,是教规逐渐使他的人性异化。宗教的侵蚀使他无法正常地爱,一旦目的不能达到,妒忌就变为可怕的迫害。
3.《巴黎圣母院》现实意义
通过善良而无辜者的悲惨遭遇,揭露封建统治者残害人民的罪行,歌颂下层人民的优秀品质和斗争精神,对他们的不幸遭遇寄予深切同情,显示了反封建、反教会的主题。
4.《巴黎圣母院》艺术成就(重点)
1)对照原则的运用。(重点)
爱丝梅哈达   克洛德·孚罗洛(恶)
(真善美)   加西莫多(丑) 
    弗比斯(假)
“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把阴影掺入光明,让粗俗结合崇高而又不使它们相混;”“滑稽丑怪作为崇高优美的配角和对照,要算是大自然所给予艺术的最丰富的源泉。” 
多层次、多序列的矛盾对照格局:情节内容的对比,环境与人物的对比,人物之间的对比,同一个人物自身的对比。
对照方法——
    人物自身(外表,内心):伽西莫多、克洛德。
    人物之间:伽西莫多、克洛德。
    两个阶级、两种朝廷:路易十一、平民王国。
2)想象丰富,情节离奇,人物非凡,运用了夸张、巧合等浪漫主义手法。
3)贯穿着一股强烈的浪漫主义激情。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名词解释:对照原则
2.联系作品谈谈浪漫主义的主要特征。
3.分析《巴黎圣母院》的三个主要人物形象。
4.《巴黎圣母院》艺术成就
5.从雨果的创作思考他的人道主义世界观的两重性。
第九章  现实主义与司汤达
一、现实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作为一种创作方法,现实主义从古希腊神话时代起即已存在;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则兴起于19世纪30年代,发源地是法国。
社会基础:资本主义的彻底胜利,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化;社会风气、思想意识随之转变。科学、哲学基础: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空想社会主义的传播。文学基础:是以前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 特别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和启蒙主义文学的继承和发展;也吸收了浪漫主义作家的写作经验。
二、欧美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重点)
1.客观性:真实地描绘客观现实,努力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
2.典型性: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3.批判性:对社会罪恶的强烈批判精神。
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司汤达
(一)《红与黑》标题的含义(知识点)
1.“红”象征热血和革命,“黑”是教士穿的黑袍,象征教会的阴谋和黑暗。
2.“红”象征热情,“黑”象征阴谋。
3.“红”象征鲜红的血,“黑”指带孝的黑衣服。
    4.“红”象征拿破仑时期军官的红军装,“黑”象征复辟时期教士的黑袍。
5.“红”指士兵,“黑” 指教士,不是对立的,而是平行的;之所以不同,是因为时过境迁,历史环境变了。(郭宏安:《红与黑》——在清华大学讲座)
(二)《红与黑》的思想内容(知识点)
1.小说表现了法国波旁王朝复辟后,复辟势力的猖獗。
2.描写人们之间冷酷的金钱关系,反映资产阶级凭借经济实力与封建贵族争权夺利的斗争。
3.指出波旁王朝虽然复辟了,但法国大革命的原则已经深入人心。
4.通过于连的形象深刻地思考在不平等的社会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引导读者思索,个体在不平等的社会里,该如何生存和发展这一带有哲学深度的普遍问题。
(三)于连的人物形象( 重点)
于连是法国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个人奋斗、个人反抗的典型。他的悲剧是一个出身低微的平民青年,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才能无从发挥、理想不能实现的悲剧,即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
于连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他的性格不是固定的,他经历了反抗——妥协——反抗这样的变化。他是一个自尊、自爱、勇敢、真诚而有自卑、怯懦、虚伪的矛盾统一体,他既充满激情而又冷静,既要确立自主,又时时表现出屈从和依附。但反抗和叛逆是其性格的主导方面。于连的悲剧也是他自身性格造成的悲剧。
于连的悲剧告诉我们,在复辟时期,一个有进取心的贫民青年试图通过个人奋斗跻身上流社会,却又不愿意厚颜无耻地讨好主子,丧尽天良地利用他人的鲜血来染红自己的肩章,最终只能成为上流社会的“局外人”。他的悲剧表明拿破仑时代英雄理想的破灭。
(四)《红与黑》的艺术特征(重点)
1.精巧严整的情节结构。
2.独特深刻的心理描写。(应与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比较)(重点)
司汤达的心理描写主要采用心理分析和内心独白两种手法,而且还深入到人物的潜意识、无意识之中。
3.清晰自然的艺术风格。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于连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3.《红与黑》是一部爱情小说还是一部政治小说?
4.分析《红与黑》的艺术特征。
第十章  巴尔扎克与《高老头》
一、生平和创作
1、《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1829-1848所写的多卷集现实主义小说的总称。
2、《人间喜剧》的思想内容
3、《人间喜剧》的主要人物形象
二、《高老头》分析
(一)《高老头》之故事梗概和思想意义(知识点)
1、第一条线索:退休面条商高里奥被两个女儿钱财搜刮净尽,凄惨死去。
2、第二条线索:贵族青年拉斯蒂涅迈出向上爬的第一步。
3、第三条线索:苦役监逃犯伏脱冷的活动。
4、第四条线索:鲍赛昂子爵夫人情场失意,退出上流社会。
(二)《高老头》在《人间喜剧》中的地位
(三)《高老头》的人物形象
1、拉斯蒂涅形象:这是一个被资产阶级所同化的贵族青年,是正在形成的资产阶级野心家的典型形象。(重点)
1)初到巴黎——攻读法律的大学生
家庭背景,读书动机,对家里人的情感和态度,拒绝伏脱冷的谋财害命计划
2)拉斯蒂涅思想性格的定型过程
主观原因——主观上想出人头地,个人欲望与伦常道德经常矛盾,推动他;
客观的原因——物的环境的熏陶和刺激,与人的环境的感染和教育。
A、物的环境:伏盖公寓,鲍赛昂子爵府邸。
B、人的环境——人生的三个导师(即“人生三课”)(重点)
鲍赛昂夫人的指点;鲍赛昂夫人成为弃妇的遭遇
伏脱冷的指点;伏脱冷的谋财害命计划;伏脱冷的被捕
高老头被女儿抛弃、死在公寓的悲惨遭遇。
这三次 “人生大课”,实际上都是在向拉斯蒂涅宣扬资产阶级极端利己主义哲学。拉斯蒂涅在良心与野心、诚实与虚伪、爱情与情欲、善良与凶残等等矛盾漩涡中苦苦挣扎。他在亲眼目睹了伏脱冷被捕、鲍赛昂夫人被弃引退、特别是高老头之死三幕惊心动魄的惨剧后,彻底领略了社会的冷酷。经过艰难的抉择,他决心抛开一切道德观念,走上资产阶级野心家的道路。
3)拉斯蒂涅的形象揭示了金钱对青年的腐蚀和贵族阶级必然衰亡的历史趋势,具有典型意义。
4)《高老头》之后的拉斯蒂涅
2、高里奥(高老头)(知识点)
高老头是一个资产阶级暴发户在失去了金钱后被两个女儿抛弃的悲剧人物形象,是一个具有伟大的“父爱”的典型代表。
1)资产阶级暴发户的发家史  2)“父爱”的极端表现
3)庸俗、卑下和凶狠、自私的本质 4)高老头悲惨的结局 5)“父爱”的本质
(四)《高老头》的艺术成就(重点)
1、典型环境的描写精确细致
2、典型人物生动鲜明,血肉丰满。
3、线索主次分明,结构谨严
4、语言形象生动。
三、巴尔扎克大大丰富和发展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1.在理论上提出一系列现实主义的见解。
2.善于从经济关系去描写人物。
3.擅长性格化的对话,爱用夸张手法刻画性格特征。
4.作品不少都带有浓厚的浪漫色彩。《高老头》的艺术成就表明巴尔扎克的创作已达到成熟阶段。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名词解释:《人间喜剧》  人物再现法
2、简答:你如何理解葛朗台老头?
3、简答:《高老头》中的四条线索
4、简答:《高老头》的思想意义何在?
5、简答:《高老头》在艺术上的成就
6、简答:鲍赛昂夫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7、简答:伏脱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8、论述:拉斯蒂涅是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典型?
9、论述:高里奥(高老头)是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典型?
第十一章 狄更斯与《双城记》
一、查尔斯·狄更斯生平
第一时期作品的基调是乐观的。第二时期是狄更斯思想与创作逐渐成熟期,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和批判更加深刻。第三时期是狄更斯创作的高峰期。
二、狄更斯的长篇小说
《匹克威克外传》是狄更斯的成名作;《大卫·科波菲尔》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也是作者最喜爱的作品;《荒凉山庄》深刻批判了当时英国的法律机器和法律制度;《艰难时世》是狄更斯唯一一部正面反映劳资矛盾的作品;《远大前程》是一出理想破灭的悲剧。
三、《双城记》分析
(一)《双城记》情节和人物关系
《双城记》(1859)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以巴黎和伦敦作为故事的发生地。主要人物:梅尼特医生、露西、代尔那、卡尔登、厄弗里蒙地侯爵、得伐石太太。
 (二)《双城记》思想内容(重点)
一部历史小说,但处理的却是现实问题,典型地体现了狄更斯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1.《双城记》同情法国人民的苦难生活。
2.同情法国大革命,描写法国大革命的场面,探讨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必然性。肯定法国大革命的正义性,却反对革命暴力和大规模的群众运动。
3.揭露贵族阶级凶残暴虐的本质,谴责得伐石太太的粗野凶残。
4.展现人道主义仁爱精神,讴歌人道主义最高典型,极力宣扬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感化。
(三)《双城记》艺术成就
小说采用典型的多元整一结构,严谨有序。体现了狄更斯侧重描写感受世界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成功地运用了对比、象征与悬念的艺术手法。幽默和讽刺诗狄更斯创作最重要的特色。群众场面的描写及叙述方法的灵活运用都很出色。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简析《双城记》的写作目的和思想内容。
2.简析《双城记》的艺术特色。
3.论述从《双城记》看狄更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第十二章 《简•爱》与女性的自我实现
一、夏洛蒂·勃朗特和她的家庭
1、勃朗特:1816年4月21日-1855年5月。行三。
2、英国北部的约克郡丘陵地区的老镇:霍沃思(Haworth)。
3、小说《简·爱》明显带有自传的成分,夏洛蒂把自己的经历和思想写进了这部作品。
二、叙述声音中的“我”与小说背景
1、弗吉尼亚·伍尔夫( Virginia  Woolf )用一句话概括《简·爱》的内容,就是:“我爱,我恨,我痛苦。”
2、第一人称,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3、资产阶级爱情婚姻观念
三、“灰姑娘情节”与小说主题
1、小说《简·爱》带有自传性,作者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得到的爱情和幸福,在小说中得以实现。
2、寄人篱下的孤女,成年以后给一个贵族家庭做家庭女教师。灰姑娘的人生轨迹——从一个一无所有的贫女变成一位绅士的妻子。
3、《简·爱》是一部爱情题材小说,述说一对门第、社会地位不同的男女冲破世俗藩篱追求平等爱情的故事。表现对传统爱情婚姻观的反叛,即打破封建社会的包办婚姻传统。
四、简·爱的形象(重点)
(一)灰姑娘的处境
1、开篇的场面。
2、简有三重的弱者身份
(二)坚强的性格和反抗的精神
1、简这位灰姑娘最大的特点是,她自小是个旗帜鲜明的反抗者。
2、寄人篱下的痛苦体验,慈善学校的悲惨经历,培养了简坚强的性格和敢于反抗的精神。
3、这些生活经历,促使简努力通过个人奋斗去争取自尊、独立,追求爱情和幸福。
(三)争取新生活、追求幸福的努力构成“自我实现”历程的重要方面
(四)不断与自己对话、自我斗争,认识自己的过程
1、简·爱不只是向往美满的婚姻,或者谋求地位和境遇的改善,而是想通过一个“天路历程”最终达到某种精神境界。
2、简·爱觉察到对罗切斯特的依恋,她就警告自己,开始和自己对话。
3、对简·爱来说,“自我实现”是一个不断与自己对话、不断自我斗争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
4、罗切斯特的疯妻子伯莎(Bertha)的事情被揭露以后,简·爱的内心冲突达到白热化。
(五)罗切斯特的变化
(六)对“自我实现”的评价(重点)
简·爱争取新生活、追求幸福的努力,构成其“自我实现”历程的重要方面。这个历程是简·爱不断与自己对话、自我斗争,认识自己的过程。
在小说《简·爱》中,婚姻在更大程度上是一个象征,它是人间天堂。简·爱一直把它当作一个理想的目标,她追求这个目标的过程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完成,是具有一定“神性”的自我完成。这既是幸福的本质,也是幸福的前提。
简·爱“自我实现”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精神提升的过程、思想对话的过程。在小说中,宗教起了很大作用。《简·爱》一书从一个角度表现了宗教在现代欧洲个人主义传统中的作用。当代中国社会宣扬毫无制约的“自我实现”,宣扬没有节制的“疯狂拼搏”,实际上是可怕的。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名词解释:“灰姑娘情节”
2、简答:你如何理解简•爱的“自我实现”?
3、论述:你如何理解简•爱的艺术形象?
 
 

第十三章  哈代与《德伯家的苔丝》
一、生平和创作道路
二、威塞克斯小说
威塞克斯小说是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哈代所创作的一种小说类型。哈代在他这一系列小说中详尽记叙了英国西南部农村社会的发展史,描写了在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侵蚀下,依然保持着古老宗法传统的“威塞克斯”地区从稳定到动荡、从繁荣到衰亡的历史,表现了农民阶级的理想与追求、痛苦与灾难,揭示了在维多利亚盛世帷幕掩盖下英国社会的深刻危机。
三、《德伯家的苔丝》
苔丝形象及悲剧命运(重点)——
1.苔丝是一个美丽纯洁的农村女性形象,被侮辱、被损害但始终不向命运低头屈服。她天生丽质,自然纯朴,能够容忍、宽容和敢于自我牺牲。
2.她身上集中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勤劳善良,心地纯洁,感情真挚,性格刚强。
3.苔丝的悲剧根源
苔丝的毁灭不仅是她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环境所产生的悲剧。她相信人的一生是由命运安排的,因而总是用宽容和自我牺牲来对待种种不幸。被骗失身,她本是一个受害者,但她认为自己在丈夫面前是有罪的。
哈代认为,人们在冷酷的现实面前无力摆脱命运的恶意作弄。苔丝为了保持自身的清白和追求高尚的爱情而不断挣扎,始终不能逃脱命运所带来的不幸。
四、女性解放之路(拓展)
女权/女性主义运动、思潮兴起。
追求纯洁、平等的两性关系一直是女性内心最顽强的情结。
1.不受羁于物质而追求高尚爱情和人文理想的女性
   简·奥斯汀(1775~1817)《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婚姻观: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对为金钱而结婚,也反对把婚姻当儿戏。她强调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
    屠格涅夫《前夜》中的叶琳娜;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娜拉。
2.马克思、恩格斯、鲁迅的言论
娜拉出走后走向何方?在那个社会娜拉能不能取得平等的地位?娜拉和易卜生并不知道。鲁迅先生明确指出:“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娜拉走后怎样》,《鲁迅全集》第22卷,第269页)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因为,“男子在婚姻上的统治是他的经济统治的简单后果,它将自然地随着后者的消失而消失。” 鲁迅先生也曾指出:“在家应该先获得男女平均的分配。”
女性首先在经济上取得独立,才能谈得上其他。妇女解放的关键必须以彻底推翻人剥削人的私有制度为前提。
3.打破男性中心主义思想意识,消除性别歧视、双重性道德标准。
4.实行性解放、性自由,取消一切有关性的禁忌,妇女仍然不可能获得彻底的解放。
5.不断地审视、反思与克服女性自身的负面与残缺的东西。
第十四章  俄苏文学与普希金
一、俄苏社会历史及文学发展概况
二、俄苏文学的基本特征
三、普希金与《叶甫盖尼·奥涅金》(重点)
1.多余人(形象系列)(重点)——多余人是俄罗斯优秀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们聪明有教养,厌恶庸俗的上流社会,想寻找一条有意义的生活道路,但不肯靠拢政府,又脱离劳动人民,结果一事无成,成为社会的多余人。代表人物有19世纪20年代普希金的奥涅金。
普希金(1799-1837)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高尔基)。
2.《叶甫盖尼·奥涅金》分析(重点)
奥涅金形象分析(重点)——普希金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是俄国贵族革命时期开始觉醒又找不到出路的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1.他受到西欧民主思想的启蒙,具有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思想,品格和气质都高于周围的贵族子弟。
2.他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现实社会看不到出路和希望,所以苦闷、彷徨、忧郁、痛苦对生活极端的冷漠。
3.他希望改变现状,但又不可能与社会决裂,所以他不会与社会反抗,对生活态度是消极的逃避。奥涅金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典型。
第十五章  列夫•托尔斯泰
一、托尔斯泰的性格与创作
(一)托尔斯泰成长经历
(二)托尔斯泰创作分期
1.早期。自传性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
三个中篇:《童年》(尼古连卡)、《哥萨克》(奥列宁)、《一个地主的早晨》。(聂赫留朵夫)《琉森》(短篇小说)。——痛斥了资本主义社会文明的虚伪。
2.中期。《战争与和平》(1863-1869):长篇历史小说,史诗体小说。《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长篇小说。《忏悔录》:世界观转变的标志。
3.晚期。《复活》(1889-1899)。
二、《安娜·卡列尼娜》(重点)
1、思想内容:小说以史诗性的笔调描写了资本主义冲击下的俄国社会生活和,展现了“一切都翻了个身,一切都刚刚开始安排”的转型时代。                 
2、安娜的形象分析(重点)
    安娜是一个坚定地追求新生活,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贵族妇女形象。
她真诚、善良、富有激情、生命力强盛。在她对爱情自由的执著追求中,表现出了她性格的正直、坦率、勇敢和心灵的高尚、精神境界的崇高,展示出有生命的、生机勃勃的东西对平庸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环境的顽强反抗。
安娜的悲剧主要是当时封建传统观念和落后势力造成的,是社会性的悲剧。安娜悲剧另一因素是渥伦斯基,以及安娜自身的性格矛盾。
    3、《安娜·卡列尼娜》的艺术魅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出色的心理描写,人物的心理描写是整个作品艺术描写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点)
首先,小说注重于描述人物心理运动、变化的过程,体现出“心灵辩证法”的主要特点。第二,小说善于通过描写人物的外部特征来揭示其内心世界,一个笑言,一个眼神和动作,都成了传达心灵世界的媒介。第三,小说通过内心话语的描写直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第四,《安娜•卡列尼娜》用有形和无形的方式使两条主线联结成自然而严整的拱形结构。(知识点)
心灵辩证法(重点)——指托尔斯泰文学创作中描绘人物心理的一个手法。托尔斯泰善于通过描写心理变化的过程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的演变;他最感兴趣的是这种心理过程本身,是这种过程的形态和规律,展示人物心理流动形态的多样性与内在联系。这就是车尔尼雪夫斯基评价托尔斯泰心理描写技巧时所说的心灵辩证法。
4、托尔斯泰主义——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站在自由贵族立场上,幻想以改良主义来协调贵族与平民的关系。他改良社会的政治主张包括:不以暴力抗恶、道德的自我完善、博爱思想。这些是荒谬的,在实际生活中不起作用。
三、《复活》
(一)思想内容
1.揭露沙皇官僚国家机器法庭、监狱、法律反人民的本质;
2.撕下官办教会慈善的面纱;
3.揭露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罪恶。
(二)聂赫留朵夫形象
聂赫留多夫是个“忏悔贵族”形象,是托尔斯泰自身形象的发展与总结。
青年时期:他正直无私,充满了理想,充满了爱,热爱生活,热爱工作,对农民深表同情,出于真诚爱上喀秋莎。堕落时期:三年之后,出入上流社会,生活在军队中,被上流社会同化,过着腐朽糜烂的生活。诱奸喀秋莎,将她遗弃。动物的人在他身上战胜了精神的人。贵族老爷时期:在优厚的生活环境中,生活放荡,挥霍无度,是一个十足的贵族老爷。忏悔贵族时期:法庭上他遇见玛丝洛娃,受到极大的震撼,良心唤醒了他那尚未泯灭的精神的人。因此,在他身上精神的人和动物的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终于,精神的人重新占了上风。通过“心灵”的扫除,精神的人得以完全复活,最后成为一个“忏悔贵族”。
(三)玛丝洛娃形象
农奴制的牺牲品,是受凌辱、受损害的典型形象。
养女时期:吉普赛人和女奴的私生女,由地主把她作为养女养大,半是婢女半是小姐。天真善良,纯洁美丽。被聂赫留多夫占有以后,她仍然怀着希望,认为聂赫留多夫还会爱着她,可是小火车站上相会的悲剧,完全吹灭了她幻想的泡影。从此,她再也不相信上帝,不相信善良,不相信任何人。
妓女时期:被聂赫留多夫占有以后,认为聂赫留多夫爱着她,可是小火车站上相会的悲剧,使她再也不相信上帝,不相信善良,不相信任何人。被赶出家门后,孩子生下不久也夭折,最后沦为妓女。精神和肉体受到残酷的折磨。
犯人时期:旅店的仆役谋财害命并嫁祸于她,又因法官的误判被关押和流放。在和犯人一起生活中,特别是在和一些政治犯的接触中,她打开了眼界,并逐渐改掉了恶习。由此走上精神“复活”之路。
忏悔时期:聂赫留多夫四次探监打动了她,促使她反躬自省,开始原谅一切人,并重新爱上他。精神上得以复活,恢复了人的尊严,恢复了对生活的信心,最后嫁给了西蒙松,并开始了新生活。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名词解释:心灵辩证法
2.安娜·卡列尼娜形象分析。
3.《安娜·卡列尼娜》艺术特点。
4.列文形象分析。
5.《复活》的思想意义。
6.玛丝洛娃形象分析。
7.聂赫留朵夫形象分析。
8.节选《安娜·卡列尼娜》段落,分析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艺术手法。
第十六章  现代主义与卡夫卡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社会主义文学——肖洛霍夫;现实主义文学——海明威;
现代主义文学——卡夫卡;后现代主义文学——加西亚•马尔克斯。
一、20世纪的欧美社会与文化
总的特点:大动荡,大分化。欧美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二、现代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重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西方各种反传统文学流派的总称。包括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等具体的文学现象和流派。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社会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和现代工业社会时期的产物,是动荡不安的20世纪欧美社会时代精神的反映和再现。
(一)现代主义文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二)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
(三)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四)表现主义(知识点)——20世纪初产生于德国,而后蔓延到欧美各国,是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表现主义善于透过事物的外层表象,展现内在的本质,从人的外部行为揭示内在的灵魂;善于直接表现人物的内心体验,展现内在的生命冲动。奥地利的卡夫卡、美国的奥尼尔等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家。
(五)意识流小说(知识点)——20世纪初期兴起于西方,在20-30年代英、美、法等国形成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淡化情节;大量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时空交错和心理时间;象征暗示和对比联想;语言使用上的创新和变异。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普鲁斯特、爱尔兰的乔伊斯、英国的伍尔夫、美国的福克纳。
三、后现代主义文学
——后现代主义文学通常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在西方的一种主义文学流派、文艺思潮和文学现象,是西方社会进入后工业社会时代的产物。包括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新小说、黑色幽默、垮掉的一代、元小说、魔幻现实主义等。(知识点)
(一)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二)存在主义哲学三原则(知识点)
1.存在先于本质;2.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
3.人是生而自由的,人人都可以自由选择
(三)魔幻现实主义(知识点)——
魔幻现实主义是20世纪五十年代前后在拉丁美洲兴盛起来的一种文学流派。在体裁上以小说为主,大多以神奇、魔幻的手法反映拉于美洲各国的现实生活,创造出一种魔幻和现实融为一体、“魔幻”而不失其真实的独特风格。从本质上说,魔幻现实主义所要表现的,并不是魔幻,而是现实。“魔幻”只是手法,反映“现实”才是目的。以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为代表。
(四)阅读不再是一种消遣和享受,成为严肃的甚至痛苦的仪式
四、卡夫卡的生平与性格
(一)内心执拗,外表谦和
履历平淡无奇,一生犹豫矛盾。 1.家庭    2.教育    3.情感经历
(二)经历平常,感知强烈
酷爱文学而又执意焚稿,害怕孤独而又担心失去孤独。
1.边缘人     2.异乡人      3.孤独者      4.不成功的人
(三)[德]龚特尔·安德尔评价卡夫卡:
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作为不入帮会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中不是自己人。作为说德语的人,他不完全属于奥地利人。作为劳动保险公司的职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者。作为资产者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劳动者。但他也不是公务员,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家。但就作家来说,他也不是,因为他把精力花在家庭方面。而“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陌生人还要陌生。”
(四)创作的内容——“现代人的困惑”:异化;孤独体验;荒诞
五、《变形记》分析
(一)《变形记》情节
情节的发展由两条线索交互展开: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成为累赘——绝望而死
家里亲人:惊慌、同情——逐渐憎恨——“把他弄走”
(二)格里高尔变甲虫后的心理变化
    1.格里高尔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他惊慌、忧郁,但还想为还清父债而苦干。忍辱负重。
    2.为家庭经济状况焦虑,自我责备。
    3.受重伤后,被亲人厌弃而绝望、空洞,最终心态走向平和
(三)格里高尔的人格形象
一是挣钱养家,显示他忠厚、善良而富有责任感的个性;一是争取自由,还清父债而追求时来运转,自由独立。最终在无奈与平和中追求另外一种超脱——死亡。格里高尔的悲剧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拜金主义对人性的异化,人之间的关系已经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人已经丧失了主体性而被物化、被“非人化”。
(四)为什么偏偏是甲虫?
马克思对“异化”下的定义:“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
(五)主题探讨:关于当代西方社会人的异化的寓言(重点)
    《变形记》的主题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小说深刻地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即人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生存竞争压力下,渐渐丧失了自我,以至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人与人之间日趋冷漠乃至走向冷酷。表现人对自己命运的无能为力,人失去自我就处于绝境。
(六)独特的艺术手法
悖谬与怪诞;寓意性与多义性;梦幻性和神秘性;冷峻与客观。
“卡夫卡式”——即指那些表现主人公在一种任人摆布、无法自主、错综复杂、似真似幻的境地中的虚幻感、孤独感、灾难感和无能为力感的作品。整体暗示象征的特征;以类型化、抽象化的模式塑造人物;用简洁冷漠语言进行叙述。
六、卡夫卡的影响(文学地位)
与詹姆斯·乔伊斯、马赛尔·普鲁斯特齐名的现代主义文学奠基人。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是文学的先知一般的人物。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名词解释:
现代主义文学  表现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
2.简答:旅美英籍作家奥登说:“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你如何理解卡夫卡的性格?
3.简答:有人说,《变形记》的显著特点是以总体荒诞、细节真实的方法来实现一种象征,那么请问,《变形记》象征着什么?
4.论述:你如何理解《变形记》的主题?
5.论述:以《变形记》为例,谈谈卡夫卡的创作特色。
第十七章  海明威
——《永别了,武器》与海明威的男人哲学
一、“压力下的优雅”——从其生活看创作
(一)“不是一个容易管教的孩子”——男子汉性格倾向
(二)“写得流畅的最好途径”——记者生活与创作
 1917年,海明威在堪萨斯市《星报》做见习记者。
堪萨斯市《星报》报社的新闻写作程式和风格规定(重点):
1)要用短句      2)要有明快的风格,要用动词写作
3)事实真实可靠     4)要会用陈述句     5)行文流畅,从正面着笔
(三)“我这一辈子见过不少战争”——战争生活与创作
(四)“享受生活,写作生活”——户外运动与创作
(五)“真正的创作来自爱情”——爱情生活与创作
(六)世界上最深刻地把握了死亡意识的现代作家
二、“战地春梦”——《永别了,武器》
(一)战争中的爱情——春梦
1.偶然认识      2.爱怨丛生      3.拒绝与离别 
4.受伤与相见    5.生离与死别
(二)爱情的背景——战争
1.战争的残酷
2.亨利眼中的战争
3.战争之于人意味着什么
(三)描绘战争的视角——平视视角
1.鸟瞰视角,上帝视角,全知全能视角:《战争与和平》。
2.斯皮尔伯格《拯救大兵瑞恩》
3.对我个人而言,战争是什么
(四)海明威小说的对话(重点)
1.运用对话展开情节,刻划人物
2.人物情感错位
3.丰富的潜台词
(五)亨利的形象
亨利原来是一个诚实正直、充满幻想的青年。由志愿申请上前线到厌恶战争、谴责战争,远离军队而向往和平生活。促使他果断采取反战行动的是两件事:
一是他与卡萨玲的爱情。二是他被宪兵追捕。亨利跳进河里死里逃生,爬上火车后,“愤怒在河里洗掉了,任何义务职责也一同洗掉了。其实,我的义务,在宪兵伸手抓握的衣领时就已停止了……这已不是我的战争。”他“已经单独媾和了”。
亨利是世界大战的反对者,又是消极的和平主义者。这是资产阶级道德崩溃时期的“英雄”形象,也是“迷惘的一代”的典型。
三、“大海的叙事诗”——《老人与海》
(一)思想内容
(二)桑提亚哥形象
(三)反思硬汉精神、硬汉子形象
(四)象征意义
四、“冰山原则”——海明威的小说艺术(重点)
(一)冰山原则(重点)——海明威在《午后之死》中提出的文学创作。冰山原则就是通过省略的方式,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并把作者自身的感受最大限度地隐藏在人物形象之中,使之含而不露,让读者通过人物形象的感受去解读作品的思想意义。
(二)简约含蓄的艺术风格(重点)
1.大量运用对话展开情节,刻划人物
2.象征手法
3.冷静客观地叙述
4.“实”与“虚”的辩证关系
(三)描写艺术的绘画感与电影艺术特征
(四)对话和内心独白极为精彩
四、海明威的男人哲学
1.“想一想哲学”
2.“退一步哲学”
3.“斗气哲学”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名词解释:“冰山原则”  硬汉子形象   男人哲学
2.简答:什么叫“冰山原则”?它包括哪些内容?
3.简答:桑地亚哥与鲨鱼搏斗的故事有什么象征意义?
4.简答:如何理解海明威的户外运动爱好与其创作的关系?
5.论述:《永别了,武器》的主人公亨利的形象。
6.论述:从《永别了,武器》看海明威的艺术成就。
7.节选《永别了,武器》段落,分析海明威小说的艺术风格。
第十八章  马尔克斯与《百年孤独》
一、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二十世纪中期盛行于拉丁美洲的一个重要流派。这派作品从拉丁美洲各国的现实生活中取材,在叙事和描写中,往往使用或插入神奇、怪诞的人物和情节,以及各种超自然现象,给人似是而非,若真若假的艺术感觉,因此被称为“魔幻现实主义”。
(一)思想内容
    取材于拉丁美洲各国的现实生活,抨击军事独裁的统治和外国资本的掠夺,谴责大资本家、大庄园主的罪恶,反映了本大陆地区广大人民的贫困和落后状况,具有反帝、反霸、反殖、反封建的倾向,在现阶段有它一定的进步意义。
    (二)艺术特色
它采用多种方法将残酷的现实与奇异的幻景结合起来。有时变现实为神话,有时变现实为梦幻,有时变现实为荒诞。广泛地吸收了古代印第安的神话传说,大量使用本民族的方言俗语,具有浓烈的地方色彩。
(三)代表作家作品
(危地马拉)阿斯图里亚斯:《总统先生》《玉米人》;(墨西哥)胡安·鲁尔福:《佩德罗·帕拉莫》,(古巴)卡彭铁尔:《这个世界的王国》;(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族长的没落》、《格兰德大妈的葬礼》;(秘鲁)马利奥·略萨:《城市与狗》。
二、马尔克斯主要创作简介
1、《格兰德大妈的葬礼》
    格兰德大妈女族长实际是美国势力的化身。作品以一个荒诞的故事射影美国对拉丁美洲的掠夺和控制。
2、《族长的没落》尼卡诺是拉丁美洲独裁者的艺术概括。
三、《百年孤独》分析
(一)《百年孤独》故事梗概
    长篇小说《百年孤独》描写布恩迪亚家族7代人充满神奇色彩的坎坷命运,描绘了哥伦比亚农村小镇马孔多从荒芜的沼泽中兴起、发展、鼎盛到最后被一阵旋风卷走而完全消亡的一百多年的图景。反映了19世纪初到20世纪上半叶哥伦比亚乃整个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马孔多是哥伦比亚的缩影,也是整个拉丁美洲的缩影。
(二)《百年孤独》的思想认识价值
《百年孤独》展示了布恩蒂亚家族在马孔多的六代人的生活经历。通过六代人生活的描写,广阔地展现了百年间马孔多镇丰富的历史内容。真实地描写了贫穷、落后、与世隔绝、毫无出路的拉美农村生活的“孤独”。全面深刻地提示了拉丁美洲近百年来“孤独”的社会现实和造成这种现状的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是一部当代拉丁美洲的百科全书。
(三)《百年孤独》题名的含义
《百年孤独》中的“百年”是指小镇马孔多从兴建、发展、鼎盛到消亡的百年历史,影射和浓缩了哥伦比亚乃至拉美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
布恩迪亚家族家庭成员共同的性格特征是孤独。马尔克斯从整个拉丁美洲的地缘政治学的立场出发来思考孤独的主题。马孔多是一个封闭的殖民地国家和地域的象征。帝国主义的入侵和掠夺,不仅没有给他带来现代文明,反而最终使之走向毁灭。但这种结局对拉丁美洲大陆的政治生命产生着一种政治警示的作用。对孤独与死亡的抗争构成了小说的真正的意图。
(四)《百年孤独》艺术成就
艺术构思上的魔幻性;一明一暗两条线索,体现魔幻性;故事情节的魔幻性;“魔幻”式的象征;“魔幻”式的夸张;创造了新的时间观念和表现方法。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名词解释:“魔幻现实主义”
2.简答《百年孤独》的思想认识价值。
3.简答《百年孤独》题名的含义。
4.如何理解《百年孤独》的“孤独”主题?
5.分析《百年孤独》艺术成就。
第十九章  泰戈尔与《吉檀迦利》
一、泰戈尔的生平
“印度诗圣”(1861—1941)。东方首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大师,1913年。矛盾复杂的思想:爱国主义,宗教观念,人道主义。
二、泰戈尔的创作
1、长篇小说《戈拉》、《小沙子》、《沉船》、《家庭与世界》。
2、短篇小说:《河边的台阶》控诉童婚制(知识点)。库苏姆7岁出嫁,9岁守寡,最后以身殉教。《喀布尔人》喀布尔山民拉曼,对异乡小姑娘敏妮表现的爱。《莫哈玛娅》(摩诃摩耶)。种族制度、包办婚姻、寡妇殉夫制度。(知识点)
3、诗歌:孟加拉原作音韵和谐、格律严谨。
《飞鸟集》哲理小诗。《园丁集》关于人生和爱情。《新月集》描写美好童年。
三、《吉檀迦利》
1.《吉檀迦利》题名含义:孟加拉语“献诗”、“歌德奉献”之意。(知识点)
2.《吉檀迦利》思想内容(重点)
1)表现诗人日夜盼望与神相会、与神结合而达到合二为一理想境界的急切心情,诗人追求的理想境界就是宗教的“梵我同一”。
2)表现诗人在强烈追求中难以达到神人以合的理想境界的无限痛苦;表现诗人经过不懈努力、达到神人以和合的理想境界后的满心欢愉。
3)诗人心目中的神无影无形但不是远离人世,而是存在于现实的尘世之中,“在最贫最贱最失所的人群中”;通过对神的礼赞,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
4)诗人对虚无缥缈的理想境界的追求,体现的是对祖国未来的美好期盼。
5)诗人笔下的神十分神秘,借“泛神”的思想来表现生活的真理。它既可求,又飘渺;既实际,又神秘。正是这种种特征融合在一起,构成了《吉檀迦利》的神秘色彩,反映出作家进行理想探索的矛盾心理与一切必归和谐的哲学观念。
3.《吉檀迦利》艺术魅力(重点)
1)诗歌的哲理性与抒情性的紧密结合。
2)诗歌的朴实性。
3)散文诗的优美旋律。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如何理解《吉檀迦利》的艺术特征?
2.如何理解《吉檀迦利》的思想内容?
3.如何理解泰戈尔世界观和文艺观中深刻的矛盾性?
4.名词解释:《飞鸟集》、《园丁集》、《新月集》,《摩诃摩耶》
第二十章  川端康成与《雪国》
一、坎坷多难的身世
川端康成自幼失去父母、祖母和姐姐,唯一的亲人就是卧床不起的双目失明的祖父。15岁时,祖父也去世。其《十六岁的日记》真实记载他与祖父相依为命的生活。不幸与亲人的相继去世,逐渐形成了他性格乖僻的孤儿气质。除此之外,体质孱弱以及孤儿环境下的诸多苦恼,形成了他虚无的人生观。“这种孤儿的悲哀成为我处女作的潜流”,“说不定还是我全部作品、全部生涯的潜流吧”。
“孤儿根性”(知识点)——家庭失意、生活失意、情场失意,使川端康成形成了感伤、忧郁、孤独、孤僻的性格。日本称之为“孤儿根性”。
二、新感觉派简介
(一)“新感觉派”(知识点)——20世纪20年代,川端康成与横光利一等文学青年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发起“新感觉派”运动。追求“新的感觉、新的生活方式和对事物的新的感受方法”,探索文学“表现形式上的革新”。“新感觉派”是日本第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主观是唯一的真实,否定现实生活的可观性,注重文学的主观色彩。
感觉即文学内容,强调文学应该表现自我感受和情感。
全盘接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反对继承日本传统文学。
主张文学革新,反对自然主义文学。
(二)创作分期
战前时期(1921-1932),代表作品有《伊豆的舞女》。
战争时期(1933-1945),代表作品有《雪国》。
战后时期(1945-1972),代表作品有《古都》、《千只鹤》。
(三)《伊豆的舞女》——创造美的抒情世界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创造美的抒情世界提供了外在条件。
悲哀美的表现为创造美的抒情世界奠定了内在基点。
三、《雪国》分析                     
(一)创作目的与小说的主题。
对生命憧憬的悲哀。实现哀艳结合的余情美——小说的创作目的。
表达虚无主义思想——小说的主题。
(二)岛村——虚无主义思想的体现者
岛村的虚无主义思想十分明显。行动上,他颓废堕落;思想上,他充满幻想。他将现实的一切都看成“徒劳无益”,因而在他眼里,只有沉浸在非现实的幻想中才能感到一种虚无的魅力,进而才能真正理解生活。岛村的虚无主义思想支配了他的全部生活方式和整个性格的发展变化过程。因此,岛村在梦幻的人生境界里尽兴地谛观人生的。他对现实人生采取的是一种东方式的虚无态度。他坐食祖产,游手好闲,耽于想象,喜欢沉溺于非现实世界的幻想之中去追求和捕捉瞬间的美感。
(二)驹子与叶子——虚无主义思想的代言人
驹子现实的美,一旦被占有就失去了魅力。她以往的种种追求也“如同一场幻梦”。这一切都是“单纯的徒劳”、“空虚的徒劳”,是一种“难以实现的渺茫的憧憬”。叶子则完全是虚无的象征。她是一个透明的幻影,是超我的象征。与驹子对现实的执着不同,她是一个超脱世俗的形象。然而灵的境界和无限的精神,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作者借此表达人生无常、灭我为无的虚无主义思想。
驹子形象(重点)——
一个在痛苦中忍受、在逆境中追求的日本底层社会女性形象。
驹子出身贫贱,沦落风尘,但仍有信念,努力提高自我价值,寻求生存的意义。她坚忍不拔的人生追求,是“顽强求生的象征”。驹子娟秀妩媚,个性善良,热情纯真。渴望纯真的爱情,执着追求“正正经经的生活”。但不幸的遭遇扭曲了她的灵魂,有时又妖媚、粗野,形成了复杂畸形的性格。驹子的爱情悲剧、人生悲剧,反映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社会底层女性的悲惨遭遇。
(三)《雪国》的艺术特色(重点)
1.在创作方法上,《雪国》将日本古典文学传统与西方现代主义创作方法结合起来。
小说在基本结构上,运用了日本古典文学的传统手法。遵循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以敏锐的季节感和光色影感描述雪国的初夏、初冬和晚秋的季节转换和景物变化之美,叙述上作了大量客观的、具体真实的描写。在人物描写上,将工笔细描、神情纤微毕现与省笔留白、日本式的暧昧结合,收虚实相生之效。这样,《雪国》具有日本古典文学的严谨和唯美、感伤风格。
但是《雪国》又借鉴意识流等西方现代主义创作手法,通过自由联想,揭示主人公内心深处意识流的活动,构成作品情节的基本脉络。两次镜中窥人,暮景之镜和朝雪之镜的妙用,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得《雪国》的结构又是自由灵活的开放性结构。
2.人物描写上,工笔细描、神情纤毫毕现与省笔留白、日本式的暧昧相结合,收虚实相生之效。
3.结构安排上,善断善续,得日本连歌之妙。
4.总体上呈现唯美感伤(凄美)的美学风格,集物哀、余情、冷艳、闲寂、幽玄和风雅等日本古典美学风格之大成。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川端康成的生活与创作之间存在着何种密切关系?
2.川端康成的新感觉理论与西方表现主义之间有何异同?他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创作体现其理论主张的?
3.如何理解川端康成的虚无主义思想?
4.岛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他与驹子和叶子之间是什么关系?
5.《雪国》的艺术特点有哪些?
6.为什么说川端康成是架设东西方之间文化的一座桥梁?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