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 《现代汉语》讲义

来源: 2017-05-22 17:53
 《现代汉语》讲义
教学任务: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国家的语言文学政策为依据,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系统地讲授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为他们将来从事语言文学工作和其它需要运用现代汉语的实际工作打好基础。
课程主要内容:讲述现代汉语语音、文字、词汇、语法、语法五个方面的知识。
语音部分:以《汉语拼音方案》为基础,运用语音学的原理,系统地讲述有关普通话的语音知识;使学生对普通话语音系统有完整的了解,具有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和使用、推广普通话的能力。
文字部分:讲述汉字的性质和作用,汉字的结构和形体,汉字的整理和汉字规范化问题,以及国家关于汉字的方针政策,使学生正确地使用汉字。
词汇部分:讲述现代汉语语素、词和构词法,词义(词义的性质和构成、义素的分析和运用、语义场、语境和词义),词汇的构成,词汇的变化和词汇规范化等问题,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词汇学知识,能够正确地辨析和解释词义,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用词的能力。
语法部分:讲述现代汉语组词造句的规则和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如各类词的用法,短语和句子的结构与类型,以及标点符号的用法等等,使学生具有辨识词性、分析句子和辨别句子正误的能力,正确地、规范地使用汉语。
语用部分:讲述词语和句式的选用,常用的修辞方式,使学生注意选词炼句,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提高汉语表达能力,改进文风,逐步达到准确、鲜明、精练、生动的要求。
选用教材:《现代汉语》,邢福义、汪国胜主编,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出版。
附录:《现代汉语》权威教材
1、邢福义主编《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3、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修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4、张志公主编《现代汉语》(上中下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5、张斌主编《现代汉语》,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组编,语文出版社出版。
 
 
 
 
 
 
 

第一章 现代汉语和现行汉字
第一节 现代汉语概述
一、导入
这学期我们来一起学习《现代汉语》这门课程,对于你们文秘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很重要。而对于现代人的生活来说,这门课程也是必不可少的学问,不信你们仔细观察,无时无刻我们口头说的用的什么语言?手里用笔写的是什么话语?大家平时不停的用手机发短信,短信的内容都是用什么语言组织起来的?毫无疑问是用现代汉语,如果现今的生活还有人用“之、乎、者、也”之类的句子或者词汇,大家一定会笑他迂夫子,可见现代汉语在人们的生活中是不缺少的。常常有人感叹,为什么同一句话,不同的人说效果就不一样,有人都把这事办成了,而有人却把事办砸了,可见现代汉语做为现代人生活中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还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呢?
那么同学生肯定要问,什么是现代汉语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知识点讲授
(一)现代汉语
1、现代汉语的含义
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包括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和现代汉语方言。现代汉语共同语是现代汉民族共同用来交际的语言。在中国大陆称为普通话,在台湾为国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称为华语。而现代汉语方言是现代汉语在不同地域的分支,属于现代汉语的地方变体,方言只在一定的方言区流行,为方言区人民所使用。
如沙市区有沙市话,就是沙市这个地域的方言,像有《有么子说么子》、《小城故事》就是用这种地点方言(直到一个个地点,如某市、某县、某镇、某村的方言,就叫做“地点方言”)所做的节目,各地都有用自己的方言做的节目,如《经市故事会》(武汉话)、《雾都夜话》(四川话)、《弯管子电影院》(荆州各县市如沙市、公安、松滋、洪湖等地的方言)、粤语台,但方言有一定的地域性,不容易被别的地区的人听得懂,所以大型的节目像春节联欢会、还有绝大多数的电视剧和电影都是用普通话的,这些都是现代汉语的构成部分。
2、现代汉语的形式
口语和书面语。口语是人们口头上应用的语言,具有口语的风格。书面语是用文字写下来的语言,易于周密、严谨。
3、现代汉语的划分
大家一定有这样的疑问,口头语和书面语自古以来就有,今天所讲的现代汉语应该从什么时候算起呢?汉语的发展经过五个阶段:
先秦前    有口语无书面语    原始汉语阶段
先秦                        上古汉语阶段
两汉至隋唐                  中古汉语阶段
晚唐开始出现了口语和文言相杂的通俗文学作品     近代汉语阶段
五四运动以后   言文统一、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形成  现代汉语阶段
从时空线索来看,汉语经历了五个漫长的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无文字记录的“史前时期”,这个时期的语言根据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来分析,不够发达,不够丰富。
第二个阶段,有文字记录的上古时期,先秦时代。由于书面语言的出现,语言出现整合、规范的可能,如诗歌的由经书面语言的传诵过程,就是一个规范的过程。
第三个阶段,中古时期,两汉到隋唐时代,社会生活相当发达,交流交际的频繁化,尤其是书面语言即文字的应用十分广泛,字书(字典)、辞书(词典)对社会的各个层面的文化影响,尤其是文学作品的大量出现,使得汉语的发展、整合十分迅速。
第四个阶段,晚唐至“五四运动”以前,这时由于文学作品的影响,尤其是与口语结合十分紧密的白话文小说的出现和普及,这时期的汉语的书面语言的发展十分的繁荣,因此,书面语言的模范作用,对语言的规范、整合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五个阶段,“五四运动”至今,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成熟时期。
4、现代汉语的地位
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发展水平最高的语言之一。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汉语在国内外都有很大的影响,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世界上有数千种语言,现代汉语是最主要的语言之一。
在国内,是占我国人口90%以上的汉族人民相互交际的工具,也是兄弟民族中满族、回族等使用的语言,并且是我国各兄弟民族之间最主要的交际语言。在国际上,现代汉语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语言,是联合国正式确定的六种工作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之一。高科技领域,汉语电脑及其自动化服务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已成为世界电子世界的主攻方向之一。汉化电脑系统的运用,如游戏、QQ上网、WORD软件、汉字输入法运用等。
(二)现代汉语共同语
    1、现代汉语共同语
现代汉语共同语是现代汉民族共同用来交际的语言。在中国大陆称为普通话,在台湾为国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称为华语。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基于各民族间频繁交往的需要,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这是按照国际惯例,从立法上确定以主体民族的共同语作为全国通用的共同语。
2、现代汉语共同语的形成
(1)共同语的基础方言。民族共同语总是以一种方言为基础形成的。方言在共同语形成之前,可是形成共同语的基础;在共同语形成之后,在很长时间里,仍可以与共同语同时存在。(现在做为一种文化特色,大有分庭抗礼之势。如《猫和老鼠》的各地方言版。)作为民族共同语基础的方言称为基础方言。北方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这就是为什么北方同学觉得学普通话容易,而南方的同学就觉得困难得多)原因:
Ⅰ、北方方言(官话方言)的代表城市北京,长期以来是我国的国都所在,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使得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很早以来就处在同汉语其他方言完全不同的特殊社会背景中。Ⅱ、北方方言成为汉语诸方言中通行面积最广、使用人数最多的方言。(从后面的方言分区所统计的使用人数可以看到。)Ⅲ、从晚唐五代以来直到明清,有许多重要的白话文学著作是用北方方言或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写成的。像《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等等,特别是《红楼梦》、《儒林外史》,说的都是南方金陵城的事情,用的也是官话进行创作的。而晚清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小说成就其实不低,就是里面吴语方言(以苏州话为代表)太过明显,很多读者读不懂,从而大大影响了其传播的地域。
第一,从文献资料提供的依据来看
北京语音的标准音的地位,早在元代时期就已经得到了公认。
我们从元代的周德清所编写的《中原音韵》(大约在1324年期间成书)中找到证据。
该书是我国最早的作曲用的“曲韵”的韵书,当时是为了北曲的发展需要,统一戏曲的词汇和语音的标准而著作。从“中原音韵的音系”来看,与今天的北京语音的音系几乎相同,这就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今天的北京音系所反映的语音事实,早在600多年前就具备了共同语的资格。
北京作为元朝的大都,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是一个特定的地域名称“中原”(和现代的中原的范围不一样)的语音的代表的地方。而中原之音是当时人们认定的共同语言的标准。文献资料告诉我们,周德清的“中原之音”的语音依据是在北京取样的。
“以余观京师之目,闻雅乐之耳,而公议曰:德清之韵,不独中原,乃天下之正音也。”见《中原音韵》序。
从周德清的“自序”中还可以看到,中原之音在当时就具备了共同语的标准地位:“欲作乐府,必正言语,欲正言语,必宗中原之音。”“韵共写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语”。
由此可见,早在元代时期,北京语音的标准音的地位,就已经得到了公认。
 
第二,从北京这个地方的历史发展来看
 北京这个地方的城市的历史发展,把中原之音的代表话——北京语音,推到了“标准音”的地位。
 北京的历史的机缘是从公元1272年来到的。由于蒙古族的忽必烈定都北京,从此,北京这个城市几乎都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早期,北京的话自然成了封建官僚的语言,随着封建的权力中心的影响力,北京的话以“官话”的优越性,辐射到其他的方言地区,所以,北京话在封建官僚的交流、交际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了最有影响力,最有权威的方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被人民适应、认同。成了仿效的标准。
在十四世纪期间,一种以北方话为基础的共同语的口语形式开始形成,后来称之为“官话”,即当官的人或者说官吏阶层的口语形式尤其是在明、清时期,说“官话”是时尚。随着政治力量的推动,“官话”被封建官吏作为一种特权的象征,在全国“示范”;在全国张扬。所以,官话的传播十分广泛,学说官话也十分普遍。
雍正皇帝(掌权从1723年――1735年)曾经令其官吏必须学会“官话”。由于南方方言区的人无法与北方方言区的人进行直接的交流,甚至在南方方言之间以及他们方言内部之间也无法交流的问题,雍正皇帝还责令福建(闽南、闽北话地区)和广东两省设立正音书院,专门教官话。所以,我们清楚地看到在清朝“官话”成了全国通行的语言了。
“五四”时期的国民的民主意识的增强,于是把全国通行的“官话”的名称改为“国语”,为了人们学习国语当时的教育部还颁布了《注音字母》来拼注国语。于是国语运动和白话文运动使得中华民族的共同语,在口头上和书面上有了迅猛的发展,趋向于成熟。
 “五四”运动后,随着“国语统一运动”的推动;随着话剧、电影、曲艺、广播(都使用了北京语音)的迅猛传播,使得全国上下人民都喜欢听北京话、听得懂,并且都喜欢说。于是北京语音就具备了标准音的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最有效的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将“国语”改为“普通话”。
所以说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是历史的必然。
所谓的“典范的白话文”是指可以供我们作为学习仿效的、标准的、经典的白话文著作和文章。如:毛泽东、鲁迅、郭沫诺、茅盾、老舍、巴金等人的著作和文章,还有中小学的教材的课文中的文章,都是典范的白话文。是语法规范的榜样。
(2)共同语的形成过程
Ⅰ、书面语。中国古代是一个言文不一的国家,文言文一直是统一的书面语言,与口语脱节。从晚唐五代开始兴起的“白语”逐渐走进文学创作之中,直至明清,特别集中在小说领域,许多章回小说都是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写的,但只限于通俗文学作品范围。1919五四运动爆发后,文体改革运动反对文言文,提但是白话文。20世纪30年代开展大众语运动是五四以来白话文运动的继续和发展。直至新中国成立,白话文在政府公文、法律条文、报刊社论、新闻等各领域取得取得合法地位。Ⅱ、口语。北方方言的代表话北京话在全国范围内广为传播,逐步发展成为现代汉语共同语的口语形式。明清时代“官话”,清末“国语”,1949“普通话”。
3、共同语标准的确立
1955年10月,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相继召开,确定把汉民族共同语称为普通话,主张向全国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定义: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语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是就北京话的语音系统讲的,但是一些土音成分要舍弃,一些分歧的读音也要审订。语汇,以北方方言语汇为基础,并不是要兼收并蓄北方所有的语汇,北京话“忒好”,“忒”字就没入普通话。也还可以从其它方言里吸取富有表现力的语汇,如在普通话中的常用词如“尴尬”,成语如“煞有介事”,佳句如“月亮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都来自江浙一带的吴语。语法,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典范,指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指一般的并具有普遍性的用例。
(三)现代汉语共同语的特点
1、与印欧语比较显示的特点(以英语为代表)
(1)语音方面
Ⅰ、有声调。声调具有区别词的语音从而区别意义的作用。Ⅱ、没有复辅音。即音节里不会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辅音相连的结合体。
汉语拼音辅音字母有:b、p、m、f、d、t、n、l、g、k、ng、h、j、q、x、z、c、s、r、zh、ch、sh(22个)
英语辅音字母有:[p]、[b]、 [t]、[d]、[k]、[g]、[f]、[v]、[s]、[z]、[θ]、[ð]
[tr]、[dr]、[ts]、[dz]、[m]、[n]、[ŋ]、[h]、[l]、[r]、[j]、[w](28个)如单词 strict[strikt]—严格(yáng gé)  sky[skai]—天空(tiānkōng)
Ⅲ、元音占优势。一个音节至少有一个元音,还可以有二合元音、三合元音。不止一个元音的音节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相反,不是每个音节都得有辅音 啊(a);英语元音音素有20个,1)、单元音:[i:]、[i]、[ɔ:]、[ɔ]、[u:]、[u]、[ə:]、[ə]、[ɑ:]、[ʌ]、[e]、[æ]  2)、双元音:[ei]、[ai]、[ɔi]、[ɛə]、[uə]、[iə]、[au]、[əu]
(2)语汇方面:语素以单音节为主,词以双音节占优势,构词主要采用词根复合法。通常一个汉字就代表一个语素。(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它的功能就是构词。)
(3)语法方面。Ⅰ、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例如:“不很好”和“很不好”,因语序不同而意义也不一样。“我的弟弟”和“我和弟弟”因虚词不同,一表偏正关系,一表并列关系,语法关系和意义也不相同。Ⅱ、词类缺乏形态变化,也缺乏构词形态。(例子见教材。)Ⅲ、词、短词和句子的结构原则基本一致。都有主谓、动宾、补充、偏正、联合五种基本语法结构关系。例如词“地震”,短语“身体健康”,句子“火车开动了”等都是主谓结构。Ⅳ、词类和句法成分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Ⅴ、量词十分丰富,有语气词。如“一个人”  one preson; Is this yours? 这是你的吗?
三、课后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现代汉语?现代汉语的形式以及现代汉语的地位?
2、什么是现代汉语共同语,它是怎样形成的?
3、拿你所学过的外语来和现代汉语比较,谈谈现代汉语具有哪些特点?
现代汉语方言与推广普通话
一、导入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识了什么是现代汉语以及普通话的含义,还有现代汉语共同语形成的过程,大家一定会问,除了普通话,还有方言存在,那么方言有什么特点呢?关于现代汉语方言正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了解方言的划分、各区方言的特点,和国家推广普通话的方针政策,对于我们以后学好普通话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对现代汉语这门课程的性质、内容和任务,给同学们进行简要的介绍。
二、知识点讲授
(一)现代汉语方言的分区
1、怎样理解方言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方言是语言内部的地方变体。
现代汉语方言现象是现代汉语的地方变体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有方言现象,在国外语言中也有方言现象。
汉语方言的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方言也可以说是“乡音”。唐代诗人贺之章有首七绝:“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唐代以前的方言现象根据文献资料看,很严重的影响交际了。
在《礼记·王制》中记载:“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文中“言语不通”就是方言之间无法沟通。
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方言之间的人民必须要找到,一种超越彼此方言障碍的交际的共通的语言形式,于是在历史上就出现了不同于方言的语言,如:“雅言、通语”的超方言的现象。
《论语·述而》中记载:“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雅言”就是正言,区别于方言的,用于读书的通行语言,就如今天所讲的“共同语”。由此可见,在我国历史上,在春秋战国时期,汉语在方言的基础上就有了“通用语言”。
秦始皇灭六国,使中国空前统一,为了新兴的大帝国的政治统一,为了中央集权的独裁统治的政令在全国上下得到有效地贯彻执行,他进行了“焚书坑儒”的残暴的“书同文”的“统一运动”,这项虽然残暴的变革,使得中国的语言的整合、统一,标准化,有了前所未有的进步。
《礼记》中庸篇记载“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书同文”指书写的文字定形而统一,消灭“文字异形”的现象。秦的文子作为标准,那么秦的方言必然也成了标准。因此,在当时就有了“通语”的现象,即 “通用语言”。
西汉末年的杨雄(公元前58年-公元18年)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一书出现了“通语”的概念,或者说“通用语言”的概念。这是我国语言发展史上的有关超越方言的共同语的概念的第一次明确化记载。
《方言》也是我国第一部记录汉语方言的书。“輶轩”是一种轻便的车子,周秦时期,每年八月皇帝都要派使者驾着輶轩到各地去采集方言词汇,然后用“绝代”即“当代”的通用语言进行注解。这大概是我国历史上的最早的方言调查研究。而杨雄就是在这些使者的调查的材料的基础上,整理、编撰成册的。其27年的收集、整理、记录,使方言资料非常丰富。它包括的方言资料从时间上来分析是周末和秦汉时期的方言资料。
因此,方言的现象在远古时代就出现了,而超越方言,将方言区人们联系起来的“通用语言”也在很古老的时候出现了。
方言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上。如:东北人讲“日本”好象在说“一本”;湖北人说“日本”就象“二本”;上海人说成了“十本”。
就说“吃饭”,长沙人说“掐饭”;四川人说“瓷饭”;武汉人说“七饭”;山西人有的说成“喝饭”。湖北有的地方说:“切饭”。
    可见,方言的语音的变异,在汉语中十分突出。
 
2、现代汉语的方言分化的历史原因
在现代汉语的方言中,北方方言是汉语几千年来在北方发展的结果,而古老的北方方言又是现代汉语其他方言发展的“基础”“母语”。
语言的发展的规律是不断的分化和整合的过程。在不同的社会时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受不同的条件的制约,语言的分化和整合的情况就出现不同的情况。任何文献资料都可以证明人类的语言的分化和整合——共同语和方言的发展、整合、分化,同民族的历史一样古老。
语言随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社会的灭亡而灭亡。
人类社会是由氏族发展到部落,部落发展到部族,然后发展到民族。由于人口的增加,社会开始分化,要生存就得垦荒,迁移。语言的分化从此伴随着他的人们的历史开始分化。后来的战争的不断,使整个的部落、民族发生了很大的迁移局面。
在中国的历史上,由于北方的居民不断南迁移,而在长期的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目前的方言现状。
秦汉以前,广大的江南地带主要还是古越族的居住地,而古越族使用的古越语与当时的汉语即古汉语无法交流。秦汉以后的两千年里,北方的汉人曾经有过几次大规模的南下,于是给江南地带带来了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北方古汉语,于是经过漫长的演变,形成了现在的方言局面。
因此,汉语方言分化的原因主要是移民带来了语言的分化,其次是交通的闭塞,语言的区域性发展的分化,逐渐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出现了差异,于是就形成了方言现象。因此,有人说:“方言是语言的地方变体”。
八十年代《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将现代汉语的方言分为以下十区:
官话区    晋语区    吴语区    徽语区    赣语区
湘语区    闽语区    粤语区    平话区    客家话区
官话区又分为以下八区:
东北官话区    北京官话区    冀鲁官话区    胶辽官话区    中原官话区
兰银官话区    西南官话区    江淮官话区
官话区,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3%
北京官话   普通话的标准音     1.84%      东北官话   和北京官话接近  8.39%
冀鲁官话                      8.55%      胶辽官话                   2.95%
中原官话                      17.33%     兰银官话                   1.2%
西南官话(武汉 沙市)           20.46%     江淮官话                   6.88%
非官话区:
吴语(苏州话为代表)   7.13%      徽语     0.32%
赣语                 3.19%      湘语     3.15%
闽语                 5.63%      粤语     4.11%
平话                 0.2%       客家语   3.58%
(二)推广普通话
1、国家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方针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9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20世纪50年代   推普工作方针:“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
20世纪80年代                “大力推广,积极普及,逐步提高”
目前,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四点:
第一,以汉语授课的各级学校使用普通话进行教学,使普通话成为教学语言。
第二,县以上各级以汉语播放的广播电台、电视台均须使用普通话,使普通话成为宣传工作的规范语言。
第三,全国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进行公务活动中必须使用普通话,使普通话成为工作语言。
第四,不同方言区及国内不同民族的人员交往时使用普通话,使普通话成为全国的通用语言。
2、普通话水平测试
中央有关部门作出决定,对一定范围内岗位人员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并从1995年起,逐步实行按水平测试结果颁发普通话等级证书的制度。测试对象和要求:
县以上广播员、节目主持人、普通话教师、影视演员和有关院校的毕业生   一级水平
中小学教师、师范学校教师和毕业生      一级或二级水平
执行标准:《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办法(试行)》和《普通话测试等级标准(试行)》
(三)现代汉语课的性质、内容和任务
1、本课程的教学任务: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国家的语言文学政策为依据,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系统地讲授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为他们将来从事语言文学工作和其它需要运用现代汉语的实际工作打好基础。
2、教学主要内容:
现代汉语是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表现在口头上,汉语以一定的语音表达一定的意义。语音所表达的意义有两种:一种是词汇意义,即每个词的实际意义。另一种是语法意义,主要是词或语相互结合而产生的关系意义。因此,语音、词汇和语法是现代汉语课三个基本的内容。与此同时,现代汉语有发达的书面语。汉字是记录口语、形成书面语的书写符号系统。因此,文字是本课程重要教学内容之一。现代汉语是一种高度发达的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为了增强自身的表达能力,在综合运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知识的基础上,现代汉语形成了研究表达效果的修辞知识系统,从而修辞也是本课程教学内容一个组成部分。
具体来说:
语音部分:以《汉语拼音方案》为基础,运用语音学的原理,系统地讲述有关普通话的语音知识;使学生对普通话语音系统有完整的了解,具有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和使用、推广普通话的能力。
文字部分:讲述汉字的性质和作用,汉字的结构和形体,汉字的整理和汉字规范化问题,以及国家关于汉字的方针政策,使学生正确地使用汉字。
词汇部分:讲述现代汉语语素、词和构词法,词义(词义的性质和构成、义素的分析和运用、语义场、语境和词义),词汇的构成,词汇的变化和词汇规范化等问题,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词汇学知识,能够正确地辨析和解释词义,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用词的能力。
语法部分:讲述现代汉语组词造句的规则和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如各类词的用法,短语和句子的结构与类型,以及标点符号的用法等等,使学生具有辨识词性、分析句子和辨别句子正误的能力,正确地、规范地使用汉语。
语用部分:讲述词语和句式的选用,常用的修辞方式,使学生注意选词炼句,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提高汉语表达能力,改进文风,逐步达到准确、鲜明、精练、生动的要求。
3、教学目标
   我们应当下功夫学好语言,应当运用现代汉语各部分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来指导自己的语言实践,努力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正确使用祖国语言,为祖国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奋斗。
三、课后思考与练习
1、现代汉语方言分为哪十区?官话大区包括哪八区?你自己的话发属于哪一种方言,与普通话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2、什么是普通话?国家关于推广普通话方针的变化?
3、请在下表空格里填写各城市的方言区名称。
西安  梅县  石河子 
大连  兰州  哈尔宾 
南京  桂林  张家口 
赣县  黄山  乌鲁木齐 
温州  台北  呼和浩特 
西宁  衡阳  南宁 
郑州  深圳  济南 
 
第二节 现行汉字
(一)汉字的性质和作用
1、汉字的性质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它是汉族人的祖先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从文字体系上看,汉字是表意体系文字。原因:
Ⅰ、表音文字用数目不多的符号表示一种语言里有限的音素或者音节,作为标记词语声音的字母。一般来说,一定的音就用一定的字母表示,一定的字母表示一下的音。人们掌握了字母的发音和拼写规则,听到一个词的声音大体能写下来,看到了一个词一般能读出它所代表的语音。如spring 会读即会写出这个单词,而汉语读chu tian,只能写出拼音,没学过汉字的人写不出“春天”这两个汉字。表意文字是用成千上万个符号去表示或区别不同的语素、词的意义,表同一语素的文字在不同的方言或民族语中可代表不同的读音。表意体系的汉字不是直接表示音素或者音节的字母,而是用不同笔画构成的大量表意符号来记录汉语的单音节语素,汉语所用的表意符号(汉字),就有几万个形体,常用的也有几千个。由于现行汉字一般是记录汉语的单音节语素的,所以汉字又称语素文字。
Ⅱ、从文字的发展史看,汉字有大量的形声字,既有意符又有音符,又可以称作意音文字。从汉字造字法来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不带表音成分的象形、指事、会意,一类是带表音成分的形声。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使用的符号都是只表意、不表音的表意符号。至于形声字,形旁也是表意的,声旁虽然作为表音成分,但与表音文字的表音符号有本质区别。如形声字声旁也有本来就是表意字,如“氧”中的“羊”;声旁表音不固定,同一读音可能用不同的声旁,而同一声旁又不可能表示不同的读音,声旁只能表近的音。
2、汉字的作用
  Ⅰ、汉字记载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科技成果
Ⅱ、汉字为古今的沟通、为不同方言区人民的交际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Ⅲ、汉字在记录汉语的历史过程中,对汉语有积极的影响
Ⅳ、汉字曾被一些邻国所借用,起到了形成超载国界的汉字文化圈的作用。
(二)汉字的形体
文字的形体指文字的书写外形,任何文字的形体都是发展变化的。从古代汉字发展到现行汉字,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走完古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第二阶段是向现行汉字形体的过渡;第三阶段是现行汉字形体的形成。
1、古代汉字形体的演变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属于古文字范畴。
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汉字形体,因刻在龟甲、兽骨上而得名。特点:笔形是细瘦的线条,拐弯多是方笔,外形参差不齐,大小不一,异体字较多。
金文是商代、西周以至春秋战国时钟鼎等铜器上的汉字形体的总称,不过通常主要指西周铜器上的汉字。特点:笔画丰满粗肥,外形比甲骨文方正、匀称,异体字也较多。
大篆:春秋战国时代泰国的文字。特点:字形比金文整齐,笔画均匀,仍有少量异体字。
小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整理、推行的标准字体。特点:字形更匀称、整齐,笔画圆转、简化,异体字基本废除了。
2、向现行汉字形体过渡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有秦隶和汉隶两种。秦隶特点:把小篆圆转弧形的笔画变成方折平直的笔画,基本摆脱了古汉字象形的特点。汉隶是汉代通行的字体,字形规整,撇、捺、长横有波磔,很少有篆书的残存痕迹。
3、现行汉字的形成
现代汉字的标准形体是楷书。从形成的手段来看,现行汉字有印刷体和手写体的区别。
手写体:楷书、行书、草书。楷书产生于汉末,由隶书楷化而来,也称真书、正书。从魏晋南北朝一直沿用至今。特点:字形由隶书的的扁平转为方正,笔画变得平易,书写方便。行书产生于东汉,由隶书写法简化而来,是介乎草书与正体之间的一种流畅的手写体,有楷意而无楷书的拘谨,有草意而无草书之放纵,易写好认,所以西晋以来,一直广为应用。草书包括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种。章草是隶书的草写体,东汉章帝时盛行,笔画有汉隶的波磔,虽有连笔,但字字独立。今草产生于东汉末,形体连绵,字字顾盼呼应,贯通一气,笔形没有波磔。狂草产生于唐代,变化多端,极难辨认,变成了纯艺术品。
印刷体:有宋体、仿宋体、楷体和黑体。1、宋体又叫老宋体、古宋体,是最常用的印刷体。实际上起于明代中叶,笔画横细竖粗,结体方正严谨。2、仿宋体,又叫真宋体。笔画不分粗细,结体方正秀丽,讲究顿笔。3、楷书,又叫大宋体,近于手写楷书。4、黑体,又叫黑头字、方头字,方体字。笔画等粗,浓黑醒目,一般表示着重时用,常用来排标题。
三、课后思考与练习
1、汉字的性质是什么,汉字属于表音还是表意系统的文字,为什么?
2、汉字有哪些作用?
3、古代汉字的形体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4、现代汉字有手写体和印刷体两种形式,那么手写体以哪种形体为标准形体,印刷体还有哪几种变体?

汉字的结构
一、导入
前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汉字的各种形体,以其各种形体的特点,知道了怎样辨认汉字的形体。那么,肯定会有同学要问,从小到大学汉字,老师总是教我们什么字怎么写,但为什么要这样写,却不清楚,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看盾汉字的结构,汉字的结构包括汉字的构造原理和结构系统,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知识点讲授
(一)构造原理
构造原理就是我们所说的造字法,即汉字是用什么方式造出来的。一般地说,古代汉字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造字法;现行汉字同古汉字相比,又有一些特殊情况。
1、象形字。象形就是描绘事物形状的造字法。用这种方法造的字就是象形字,如:
 
2、指事字。指事就是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某个词的造字法。如:见黄伯荣版《现代汉语》上184页
3、会意字。用两个或几个部件合成一个字,把这些部件的意义合成新字的意义,这种造字法叫会意。如:
明——日月齐照,大放光明。艳——色彩丰富,鲜艳美丽。功——出工有力,就会成功。
尘——小土为尘,尘土飞扬。休——一人倚树,立足休息。歪——不端不正,东倒西歪。
灾——室中失火,酿成火灾。泪——眼睛流水,泪水汪汪。众——三人团结,众志成城。
裕——有衣有谷,富裕之家。尖——上小下大,形似山尖。
苗——田间长草,植物幼苗。林——乔木丛生,成为树林。
掰——用手分物,掰为两截。采——手在树上,采摘东西。
4、形声字。由表示字义类属的部件和表示字音的部件组成新字,这种造字法叫形声字。如:洋  形旁(氵)表海洋有水,声旁羊,表示读音。“芬、吩、氛、纷、忿、份、盆”都是形声字。
形声字由于只要按字义的类属选一个合适的形旁,按字音挑个音同、音近的字当声旁,便可构成一个新字,所以具有很高的能产性。近代出现的一些新字,绝大多数是用形声造字法造出来的,如“钡、钛、氖、氘、氚、猹”等。当然,由于古今字音的演变,相当一部分形声字的声旁丧失表音功能,如“隘、愎、梏、莠、绽、咄”并不分别念“益、复、告、秀、定、出”,一些形声字的形旁也失去了表意作用。但不能全盘否定形声字在现行汉字中的作用,尚有一半左右的形声字,仍符合形声字的规律。现代汉字在构造上巩固并发展了以形声字为主的格局,是形声字占绝对优势的文字体系。形声字是现行汉字一种很重要的造字法。
5、以简代繁。现行汉字构造一种特殊的形式,简化方法有几种:保留原字轮廓;保留原字特征部分;更换原字偏旁;另造新形声字;另造新会意字;草书楷化;同音代替;采用古体。
(一)结构系统
1、构形单位
Ⅰ、汉字最小的构形单位是笔画。从落笔到起笔所写的点和线叫一笔或画。现行汉字的五种基本笔画是:一(横)、丨(竖)、丿(撇)、丶(点)、折。“捺”可以归入“点”、“提”可以归入“横”,“竖钩”可以归入“竖”,“左下撇”、“右上撇”可合为撇,“竖提、横钩、斜钩”等可以归入“折”,分别看作“点、横、竖、撇、折”的变体。《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发表之后,以前有些字的笔画数目,计算方法不一致,如“阝”写起来是2画,旧字形作3画;“比”写起来是4画,旧印刷字形(比)是5画。《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发表之后,字形统一,笔画数目固定下来。如“阝”是2画,“比”是4画。
据《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的统计,7000个现行汉字的总笔画数是75290画,平均每字10.75画;最少的是1画(一、乙),最多的是36画(齉 nàng 鼻子不通气,发音不清。如受了凉,鼻子发齉)
Ⅱ、笔顺是书写汉字时笔画的先后顺序。汉字笔顺的基本规则是:先横后竖(十),先撇后捺(人),从上到下(二、芳),从左到右(川、汉),从外到内(月、同)、从外到内后封口(四、国),先中间后两边(小、水)
Ⅲ、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构字部件。部件由笔画构成,是比笔画高一个层级的具有组配汉字功能的构字单位。一个部件一般由两画或更多的笔画构成。如“字”中的部件“宀 子”,少数部件可能是由一画构成的,如“亿”的部件“亻、乙”中的“乙”。
按照现在能否独立成字划分,可以分为成字部件和非成字部件两类。成字部件:如“岩、界、坐、盆、静、柴”等字中的“山、石、田、介、人、土、分、皿、青、争、此、木”;非成字字根现在一般不能独立成字,如“字、杉、侍、煮、恭、剔、限、牧”中的“宀、彡、亻、灬、”等;部件中不能再切分为更小部件的最小部件是末级部件,如“口、木、日、土、又”(成字部件)和“氵、扌、亻、宀、艹”等(不成字部件)
2、构形方式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末级部件构成的字是合体字,不能切分出几个末级部件的字是独体字。现行汉字合体字占90%以上,主要来自形声字和会意字,而独体字来自象形字、指事字,比例很小。合体字的基本结构类型有三种:左右、上下、内外。现行汉字以左右结构为主,约占总数的67%。
由最小的构形单位“笔画”,构成基本结构单位“部件”,由部件构成文字的运用单位“字”,汉字就是这样一种屋级装置。
三、课后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并判断出下列现行汉字各是什么造字法?
   明、日、月、本、末、山、水、订、顶、上、二、休、车、
   舟、洋、从、涉、刃、湖、份、莠、愎、朱、鱼、鸟、森
2、什么是笔画,有哪几基本的类型?传统的“永字八法”的八种笔形分别可以归入哪
几种笔画?并写以下字的笔顺,并说出这些共有多少笔画?
撒、母、舟、渊、脊
3、什么是笔顺,汉字笔顺的主要规律有?
4、什么是部件、末级部件,举例说出哪些成字部件,哪些是不成字部件
5、现行汉字的构形方式有哪两种类型?汉字中的三种基本结构是什么,并写出现行汉
字常用的12种结构?
第三节  现行汉字的规范化与使用规范汉字
一、导入
通过学习汉字的形体与结构,我们知道了现行汉字的标准形体和汉字造字的原理,这里有些知识是与古代汉语一脉相承的,在古代汉语中同样要学习。其实我们学习汉字的形体与造字法,也是为了学好与写好汉字,从而更好的运用汉字。许多同学也都意识到了,在平时的生活中,如果经常写错字或者读错音,会被别人当做文盲来笑话,觉得很不好意思。的确,规范与标准的使用现代汉语,对于我们的生活学习非常重要。今天这一节课呢,我们主要学习一下现行汉字规范化的内容与要求。
二、知识点讲授
(一)现行汉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现行汉字规范化、标准化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定量、定形、定音、定序、通过科学、系统、全面的整理,做到现行汉字字数有定量,书写有定形,认读有定音,排检有定序。
1、定量。
定量是确定现代汉语用字的数量。1988年1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了《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确定了2500个常用字和1000个次常用字;1988年5月,国家语委和新闻署发布《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确定了通用汉字7000个。
1988、1 《现代汉语常用字表》2500个常用字  1000个次常用字
1988、5 《现代汉语通用字表》通用汉字7000个
通用:(在一定范围内)普通使用;常用:经常使用
对300万字语料的检测结果是:2500常用字覆盖率达97.97%,1000次常用字覆盖率达1.51%,3500字合计覆盖率达99.48%,说明《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的字数(3500个)是符合实现的。
2、定形
定形是为所有现行汉字确定标准字形。
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1955年12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2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1985年12月27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广播电视部发布);简化字总表(1986年10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重新发表);现代汉语常用字表(1988年1月26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现代汉语通用字表(1988年3月25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发布) 异形词:普通话书面语中并存并用的同音(本规范中指声、韵、调完全相同)、同义(本规范中指理性意义、色彩意义和语法意义完全相同)而书写形式不同的词语。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已经于2001年12月18日发布了《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异体字:与规定的正体字同音、同义而写法不同的字。本规范中专指被《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淘汰的异体字。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汉字简化过程中,公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简化字总表》、《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等,为汉字的字形工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3、定音
   定音是为所有现行汉字规定标准读音。1985年12月公布《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为异读字订立规范,成为教育、出版、广播以及全国其他部门、行业在涉及普通话异读词时的读音、标音的依据,对现代汉语、汉字的语音规范有重要意义。所谓异读:就是一个字在习惯上具有的两个或几个不同的读法
   如庇 bì      殊shū
        Pì        chū
还有一些多音多义字的读音也应该进行审订,如①chēng(称呼,称一称)②chèn(相称)③chèng(同“秤”),《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收“秤”,说明“秤”是通用汉字,因此应当废除“称”的chèng读音,只让“秤”来记录这个意义,“称”的读音就减少了。
4、定序
   定序是确定现行汉字的排列顺序。定序也就是定位,让每个汉字在文字序列中有一定的位置,以实现排字、检字的标准化。为了适应不同的使用需要,可以有不同的排列法和检索法,如音序排检法、笔画笔形排检法、部首排检法、四角号码排检法等。
   音序法是按照字音排列的顺序。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的正文都按汉语拼音字母的顺序排列。遇到同音字,辅以笔画法,如《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是先按笔数(由少到多)排列,同笔数的按笔顺(横、竖、点、折的顺序)排列。笔数和起笔都相同的按第二笔的笔顺排列,依此类推。
笔画法是根据笔画数和笔形的顺序编排的。一般两结合,先按笔画数从少到多排列,同笔数再按笔形排列,起笔笔形相同的,再按第二笔的笔形顺序排列,依些类推。目前《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和《新华字典》内的《部首检字法》等都采用这种笔形顺序。
部首排检法:一般字书的编篡,常把具有同一偏旁(通常是形旁)的字编在一起,称为一部,并将共同的偏旁作为该部的标目,能独立成字的作为起首的字列在该部之首。因而称这一共同的偏旁为部首。这种排检方法就是部首排检法。
《新华字典》(1971年修订重排本) 189部
《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版)     188部
1983年6月,订出《统一汉字部首表》(征求意见稿),共立部首201个。
汉字编码
汉字能否输入计算机,计算机能否输入汉字,这曾经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汉字如果不能进入计算机,汉字信息不能用计算机进行处理,以汉字信息处理系统作为关键部分的汉语书面语处理系统也就不可能成立。当然,现在计算机的使用普遍,大家每天都在计算机上输入汉字,习以为常,那么大家是否了解汉字是如何输入计算机的呢?
汉字进入计算机的方法很多,目前较为普遍的就是汉字编码输入法。即按照一定的编码方法给汉字编码,借助计算机的输入设备将汉字代码输入,使汉字进入计算机。汉字编码输入法的关键是汉字编码。汉字编码是指把汉字变成代码,主要指汉字输入码的编制。汉字编码输入法是汉字输入计算机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利用计算机现有的字母、数字键盘,来进行编码设计。由人通过击键操作把汉字输入机器,再由机器通过专门设计的变换程序自动转换成计算机的内部代码,并根据设计好的程序进行加工处理,得出结果信息,然后把以数据代码形式表示的结果信息复原成汉字,用汉字打印机或汉字显示器从机器内输出。因此汉字编码在以计算机为基本手段的信息处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汉字编码的方法有:字形编码法(形码)、字音编码法(音码)和形音结合编码法(形音码或音形码)三类。形码是根据汉字的笔画、部件、部首等进行分解编码,如五笔字形输入法、手机中笔画输入法。音码一般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编码的基础,像智能ABC、紫光拼音输入法、搜狗拼音输入法等。汉字编码的要求是易学、易记、易用,这有待于今后优选出最佳编码来。
三、课后思考与练习
1、汉字标准化包括哪些内容?具体谈谈各个内容的情况?
2、国家为现行汉语的定量、定形、定音、定序,为做出了哪些重要的努力,颁布了哪些重要的文件或方案?
3、什么是异读音,请在《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选出十组异读音,并指出每组中的标准读音。
4、什么是异形字,请在《第一批异形字整理表》中选出十组异形字,并指出每组异形字中的规范写法。
使用规范汉字
一、导入
   通过学习汉字规范化的内容和要求,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规范汉字。但在平时生活中,大家还是感觉到经常写错字、读错音的情况;或者自己不觉得,而被别人发现了纠正,自己觉得不好意思或者没面子,这就要求我们要好好学习,用对字写对字、读对音,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使用规范汉字,纠正一些常见的错别字、和错读的音。
二、知识点讲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推行规范汉字”。规范汉字,指符合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汉字整理方面的字表和权威字书中规定的汉字。跟规范汉字对立的是不规范汉字,它包括两个内容:一个是不符合国家发布的汉字整理的字表规定的汉字,例如国家已经简化的繁体字,已经整理的异体字、旧字体等;另一个是写错字或读错音的错别字。异体字、旧字体对于我们来说已经不算很大的困难,问题多的主要还是错别字。
纠正错别字
错字,指写得不成字,规范字典查不到的字。(见背后)别字,又叫“白字”,指把甲字写成乙字,如“欣尝(赏)、贬(眨)眼、克(刻)苦、惨(残)酷、脉博(搏)、恣(姿)态”等。读错字,指把字音念错,如把“绚丽”念成“xùn”。错别字也可简称错字,因为写“别”的也是写错的,通常所说的写错字也包括写别字在内。要想避免写错别字,必须注意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
(一)注意字形
1、目、月(肉)。目与眼睛有关,而月原义一般与肉体有联系。
盲:盲人、夜盲、文盲
肓:中医称心脏和膈膜之间。病入膏肓
瞠:瞪着眼睛看。瞠目结舌
膛:胸腔,引申作器物中间空的部分讲。胸腔。
2、木、禾
用“木”原义一般同树木有关系;“禾”一般同庄稼有关系。
枇:枇杷
秕:不饱满的谷粒。秕糠、秕子。
桔:桔梗
秸:农作物收割后的茎。麦秸、高梁秸
3、木、扌(手)。扌“手”一般同手的动作有联系。
栓:木栓、枪栓
拴:拴车、拴马
枢:门上的转轴。中轴、轴纽。
抠:用手指或细小东西挖。挖洞
灸:形声字,从火久声。针灸
炙:会意字,从火,像火烤肉。脍炙人口、炙手可热。
戊、戉、戌、戍
(二)注意字音。有些同声旁的形声字读音相同或相近。因此,可以用声旁来纠正错别字。
段  椴 煅 缎 碫     叚  葭 假 瘕 遐 霞 暇 瑕
舀  蹈 稻 滔韬
臽  陷 馅 阎 焰 谄

(三)注意字义
了解字义对纠正错别字很多好处,如“颗粒归仓”的“颗”常有人误作“棵”,这是因为他们对这两个字的意义分不清楚。“颗”是形声字,引申作量词用,指形圆或粒状的东西,如“一颗红心、一颗珠子”。“棵”也是形声字,作量词用,指植物,如“一棵树、两棵白菜”。粮食是粒状的,所以用“颗”不用“棵”。
有些词,通用的是引申义,原义已不常用。要了解词的原义,才能辨清错误在哪里。如“提纲”常有人误作“题纲”,这是因为不了解“提纲”这个词的原义。“纲”是鱼网的总绳,引申指事物最主要的部分。“提纲”的原义是提着网的总绳子,引申作内容的要点讲。
纠正读错字
1、注意形声字的声旁
大部分形声字的声旁,表音是不准确的,因而按声旁的读音读形声字,大都是错误的。例如厩肥、烙印、停滞、粗糙、嗔怒、焙干、怙恶不悛
有少数形声字按声旁读是对的,但又往往有人不按声旁来读。如同胞、麻痹、汲取、谤听等。
2、记住多音多义字
一个字的字音不同,字义也不同,这叫多音多义字。一部分多音多义字(语素)词性不同。
如 担  dān,动词,承担、担负           都  dū 名词,首都、都市
       dàn,名词,扁担、担子               dōu 副词 都去
有的多音多义字除通常读音外,还有作姓氏、地名、外来语等用时的特殊读音。如
解:jié 解决、解放             单:dān  单传
    Xiè 姓解、解虞县               shàn 姓单、单县
    Jiè 押解、解运                 chán 单于
3、掌握多音同义字
有的字,在不同词里字音不同,但字义相同,这叫多音同义字。有的独立成词和复合词里读音不同。
薄,独立成词读báo(纸很薄),在复合词里读bó(单薄、薄弱)
削,独立成词读xiāo(削铅笔),在复合词里读xuē(削弱、剥削)
4、记住《审音表》规定的读音
1985年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收录异读词848个,其中统读字587个,多音字261个。我们应当记住该表规定的有关字的读音。统读字,例如:
痹、濒、炽、呆 导
踱、徊、迹、鲸
多音字,例如差 chā 差别、差错
               Chà 差不多、成绩差
               Chāi 出差  差遣

第二章现代汉语语音
第一节语音概说
一、导入
从今天开始,我们进入语音这一章的讲解。关于语音的知识,我们从小就在学,从咿咿呀呀开始哼哼,爸妈首先教我们的就是讲话,就涉及到语音知识。同样,大家聊QQ时觉得很过瘾,通过打字能和别人交流和沟通,而且不用学,大家觉得都通过拼音来打字,你们有没有想过,这就是你们从小就学过汉语拼音,这就涉及到语音知识,其实我们从小就或多或少的学过了语音知识,现在呢我们就系统的学习一下语音知识,有助于大家以后更好的使用语音知识。
二、知识点讲授
(一)语音和语音学
1、语音与语音的性质
语音就是语言的声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注意不是任何声音都是语音,必须表达一定的意义。语音产生于物体的振动,具有物理属性;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还具有生理属性;更重要的是,语音要表达一定的意义,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达什么样的意义,必须是使用该语言的全体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所以语音又具有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
同是“一”这个意义,汉语普通话用yī这个声音表示,英语用“one”表示,可见声音和意义没有必然的联系,什么声音表示什么意义是由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约定的。比如,提起馒头大家都会想到吃的食品,而不会想到写的粉笔,这就是当初在约定语音与意义的对应时定的,如果我说馒头,你拿起粉笔别人肯定会笑的,但如果当初在约定时,在黑板上写的就读mán tóu,而不是读fén bǐ,那么现在如果我说用mán tóu写字,你们肯定不会笑了。
2、语音的物理属性
   音波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语音也不例外。发音体振动周围的空气或其他媒介质形成音波。音波作用于人耳,刺激听觉神经,就使人产生声音的感觉。语音同其它声音一样,可以从音色、音高、音强和音长四个要素去分析它的物理特征。
   音高是指声音的高低,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频率的高低。在一定时间内振动的快慢即指振动次数的多少,这叫做“频率”。频率越高,声音也就高;反之则低。语音的高低与音带的长短、粗细、厚薄、松紧有关。一般来说,成年男人声带长而厚,所以声音低;成年女人声带短而薄,所以声音高。老人一般声音低,小孩声音高,也是同一道理。
   音色指声音的特色,音色的差异主要决定于物体振动所形成的音波波纹的曲折形式不同。造成不同音色的条件主要有以下三种:①发音体不同。甲乙两人说同样的一句话,我们可以听出不同,这是由于两人的声带等发音体不一样。②发音方法不同。例如,同一把胡琴发音,用弓拉和用指弹,音色就不同。③发音器官状况的不同。我们说“啊”和衣”的时候,前一个嘴张得大些,后一个音嘴张得小些,这就形成了不同的音色。
音强是指声音的强弱,它取决于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语音的强弱与说话时用力的大小有关。我们说“谢谢”(xiè xie)时,感觉前后两个“谢”字的声音有所不同,主要就是因为音强的不同,发前一个音比发后一个音要用国力得多。
音长是指声音的长短,它取决于物体振动时间的久暂。语音的长短由声带颤动的时间的长短决定。发间体振动时间持续久,声音就长,反之则短。
在各种语言中,音色无疑都是用来区别意义的最重要的要素。其他要素在不同语言中区别意义的作用却不尽相同。在汉语中,除音色外,音高的作用十分重要,声调主要是由音高构成的,声调能区别意义。
(二)语音学与语音系统
     语音学是研究主意的科学。它具体研究主意的成分和结构,语音的发展和变化,语音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等。语音系统简称音系,指的是一种语言中的各种语言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体。比如普通话的主意系统包括普通话里的各种语音要素(音素、声调、轻重音等),以及这些语音要素相互配合的方式和变化现象。学习掌握一种语音的语音系统,最重要的是认识该语音系统的规律性和独特性。例如:普通话晨的音素ǖ,它的前面除了可以是零声母外,只能跟n l j q x 五个声母相拼。汉语的音节有声调而英语没有,英语有复辅音而汉语没有。
(二)语音学的基本概念
1、音节·音素·音位
音节是最自然的语音单位。人们说起话来是一连串的音,其中最基本的单位是音节。从生理上看,一个音节,发音时肌肉明显紧张一次,听觉上最容易分辨出来。例如快kuài和酷爱kù'ài,前者就是一个音节,后者就是两个音节。一般来说,汉语的音节和汉字是一致的,一个汉字的读音就是一个音节,只有儿化词如“花儿”是两个汉字读成一个音节。
音素是最小的语音单位。音节不是最小的语音单位,如果按音色的不同去进一步划分,就会得到一个最小的各有特色的单位,这就是音素。酷爱,分出k u a i这样的音后就不能再分析了。这种从音节中分析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就是音素。一个音节可以可以由几个音素构成,也可以由一个音素构成。
音位是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音位和音素都是一种语言中最小的语音单位,但音素从音色的角度划分出来的一个个最单纯的音,音位则是从辨义作用的角度归纳出来的一个个最小的音类。例如在普通话里,“坝”bà和“不”bù两个字都有意义,它们在语音上的不同仅仅是和的不同,因此,a和u能区别意义,是两个不同的音位。
2、元音·辅音
音素可以分成辅音和元音两大类。元音是气流振动声带,在口腔没有受到阻碍形成的一类音素,如a o e i u等。气流在口腔受到阻碍而形成的一类音素,如b p m f d
K zh s等。辅音和元音的主要区别有以下四点:
①发辅音时,气流通过咽头、口腔会受到某个部位的阻碍;发元音时,气流通过咽头、口腔不受阻碍。这是元音和辅音最主要的区别。
②发辅音时,发音器官成阻的部位特别紧张;发元音时,发音器官各部位保持均衡的紧张状态。
③发辅音时,气流较强;发元音时,气流较弱。
④发辅音时,声带不一定振动,声音一般不响亮;发元音时,声带振动,声音比较响亮。
3、声母·韵母·声调
   这是我们传统音韵学分析汉语音节所用的一组概念。
    声母,指处在音节开头的辅音。如Shā shì dà xué 里的sh sh d x。如果没有辅音,就是零声母音节。如ài ōu
    韵母,指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如姑 gū里的ū
    声调是指整个音节的高低升降。汉语的声调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声母和韵母相同,组合规律也相同,因为声调不同,而意义有所不同。如
  妈mā  麻má  马mǎ  骂mà
二、课后思考与练习
    1、试联系你所熟悉的语言,谈谈什么是音高、音强、音长、音色,并谈谈它们在语音中的表现或作用。
2、解释术语
   音素  音位  声母  韵母  辅音  元音
3、“zhīshí jiù shì lìliàng”这一句话中包含几个音节?每个音节包含有几个音素?
记音符号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语音学的一些基本知识,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下记音符号。我们知道学习语音是为了我们更好的学习汉字,学习普通话,所以就离不开好的记音符号,好的记音符号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语音。
二、知识点讲授
语音的标记,是指用一定的符号形式把语音标写记录下来,以便于语音的学习和研究。标记语音的符号叫记音符号,其中能逐一标记音素的符号又叫音标。下面分别介绍标记语音的方法和现代汉语常用的两种记音符号——《汉语拼音方案》和国际音标
(一)标音方法
标音方法主要有音素标音法和音位标音法两种。音素标音法又称严式标音法,它用音标标记每一个音素,而不管不同的音素在特定语言中是否属于同一音位。音位标音法又称宽式标音法,它用字母或音标等符号标记特定语言中的每一个音位,而对同一音位的变体不加以区分。汉语拼音字母就是采用音位标音法来记录普通法语音系统的一套记音符号。

(二)汉语拼音方案
《汉语拼音方案》是标记汉语普通话系统的一套记音符号。它于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是我国法定的拼音方案。
《汉语拼音方案》主要特点是:在字母形式上,采用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便于人民群众掌握及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在标音方法上,采用音位标音法,既能较准确地标记语音,又能清晰地反映语音系统;在适用范围上,只拼写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不拼写方音和古音。
《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作用:1、给汉字注音。它准备的给汉字注音。2、作推广普通话的工具。学习普通话光靠口耳是不够的,必有有一套记音符号,以帮助教学,矫正读音。正是推广普通话的有效工具。3、作为我国各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文字的共同基础,用来帮助外国人学汉语,用来音译人名、地名和科学术语,以及用来编制索引和代号等等。
(三)国际音标
国际音标是标记各种语言语音的国际通用的一套记音符号,它由国际语音学会规定,于1888年发表,后经多次修订补充,一直使用至今。
国际音标的特点:一个符号只代表一个音素,一个音素只用一个符号表示。共有一百多个符号,记音有严式、宽式之分。用国际音标标记语音时通常要加上方括号,以区别其他记音符号。由于它对语音的区分比较科学,记音的符号比较简明,许多国家的语言学者都用它来记录和研究语音。我国开展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方言的调查,也都采用国际音标记音。掌握国际音标对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都很有帮助,语言文字工作者应该努力学会国际音标。
三、课后思考与练习
1、《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2、用汉语拼音给下列词语注音
   柜台  投递  初中  辞职  鸟类
   飞机  业务  反抗  容易  虽然
3、用国际音标标记下列词语的普通话读音
   尽情  陈旧 师长  速成  耐劳
   旅客  工会 登门  权限  滋润
4、抄写汉语拼音字母和国际音标对照表
 
第二节 普通话语音系统
一、导入
前面我们讲了汉语语音的基本知识,从今天起我们开始学习汉语普通话语音系统,今天这次课,我们来学习一下声母的基本知识。
二、知识点讲授
声母的分类
(一)声母的数量
普通话时大多数声母由辅音充当,但辅音不一定做声母。普通话里面能做声母的辅音有21个,分别是:
 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   c      s
zh  ch      sh  r
辅音中ng只能做韵尾, n既能做韵尾又能做声母。普通话里,大部分音节是有声母的,但也有一些音节在声母的位置上没有辅音的实体,这就是零声母音节。零声母音节亦即元音开头的音节,如爱(ai)、安(an)、恩(en)、欧(ou)等。
(二)声母的分类
声母按照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的不同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类别。
1、声母的发音部位类(发音时,气流受到阻碍的位置叫做发音部位。)
   按发音部位,普通话可以分为7类:
(1)双唇音(b p m)由上唇和下唇阻塞气流而形成。
(2)唇齿音(f)由上齿和下唇接近阻碍气流而形成。
(3)舌尖前音(z c s)由舌尖抵住或接近齿背阻碍气流而形成。
(4)舌尖中音(d t n l)由舌尖抵住上齿龈阻碍气流而形成
(5)舌尖后音(zh ch sh r)由舌尖抵住或接近硬腭前部阻碍气流而形成
(6)舌面音(j q x)由舌面前部抵住或接近硬腭前部阻碍气流而形成,又叫舌面前音
(7)舌根音(g k h)由舌面后部抵住或接近软腭阻碍气流而形成。又叫舌面后音。
2、声母的发音方法
   声母的发音方法指的是,发音时喉头、口腔和鼻腔节制气流的方式和状况。包括三个方面:发音时构成阻碍和消除阻碍的方式、声带是否颤动、阻碍气流的强弱程度。
Ⅰ、按构成阻碍的消除阻碍的方式,普通话声母可分为5类:(塞音、擦音 、塞擦音、鼻音、边音五类。)
①塞音发音时,构成阻碍的两个部位靠紧,软腭上升,堵塞鼻腔通道,气流冲破阻碍,突 然爆发成声。共有b、p、d、t、g、k六个。
②擦音发音时,构成阻碍的两个部位靠近,形成窄缝,软腭上升,堵塞鼻腔通道,气流从 窄缝中挤出,摩擦成声。共有f、h、x、sh、s、r六个。
③塞擦音发音时,构成阻碍的两个部位开始是靠紧,软腭上升,堵塞鼻腔通道,然后气流 把阻塞部位冲开一条窄缝,接着从窄缝中摩擦而出,这种先阻塞、后摩擦而形成的音叫塞擦 音。共有j、q、zh、ch、z、c六个。
④鼻音发音时,构成阻碍的两个部位靠紧,软腭下降,打开鼻腔通道,气流从鼻腔出来, 形成鼻音。共有m、n两个。鼻辅音ng〔〕在普通话里只作韵尾,不作声母。
⑤边音发音时,舌尖抵住上齿龈,软腭上升,堵塞鼻腔通道,气流从舌头的两边出来,形 成边音,仅有一个,这就是l。
(2)按呼出气流的强弱划分  根据发音时呼出气流的强弱,可把普通话声母中的塞音和塞擦 音分为送气音和不送气音两类。
①送气音发音时,呼出的气流较强,有p、t、k、q、ch、c六个 。
②不送气音发音时,呼出的气流较弱。有b、d、g、j、zh、z六 个。
(3)按声带是否振动划分根据发音时声带是否振动这一特点,可把普通话声母分为清音和 浊音两类。
①清音发音时声带不振动的音,有b、p、f、d、t、g、k、h、j、q、x、zh、ch、sh、z、c、s等17个。
②浊音发音时声带振动的音,有m、n、l、r四个(鼻辅音ng发音时也要振动声带, 但ng不能作声母,所以未计算在内)。
综合上述声母的发音部位类和发音方法类,现在将普通话的21个辅音声母列在《普通话辅音声母总表》里
普通话辅音声母总表
  塞  音 塞擦音 擦  音 鼻音 边音
 清  音 清  音 清音 浊音 浊音 浊音
 不送气 送气 不送气 送气    
双唇音 b p         m  
唇齿音         f      
舌尖前音     z c s      
舌尖中音 d t         n l
舌尖后音     zh ch sh r    
舌面音     j q x      
舌根音 g k     h      
(三)语音学中辅音声母的名称
1b、p、m、f的发音
b双唇、不送气、清、塞音(是双唇音、不送气音、清音、塞音的简称,下 同)。颁布 bānbù    辨别  biànbié    宝贝 bǎobèi    标本  biāoběn       把柄 bǎ bǐng                爸爸bǎ ba    
步兵bù bīng         标榜biāo bǎo             卑鄙bēi bǐ      
褒贬bāo biǎn
p双唇、送气、清、塞音。
发这两个音时,双唇紧闭,阻塞气流,然后气流冲破阻碍,爆发成声,声带不振动。不同的 是,发b时,气流较弱,不送气;发p时,气流较强,送气。例如“辨别”(biànbi é)、“偏旁”(piānpáng)的声母。
批判  pīpàn        品评  pǐnpíng    匹配  pǐpèi        偏旁piānpáng   乒乓pīng pāng        批评pīpíng           澎湃péng pài           偏僻piān pì
m双唇、浊、鼻音。发音时,双唇紧闭,软腭下垂,打开鼻腔通道,气流 从鼻腔出来,声带振动。例如“明媚”(míngmèi)的声母。
美妙 měimiào      牧民  mùmín 磨灭  mómiè   密码  mìmǎ  埋 没mái mò                   
 美 妙měi miào   茂 密mào mì                    眉 目méi mǜ      命 脉mì mài  弥 漫mí màn
f唇齿、清、擦音。发音时,下唇和上齿轻轻接触,形成一条窄缝,气流 从窄缝中摩擦而出,声带不振动。例如“非凡”(fēifán)的声母。
方法  fāngfǎ       丰富fēngfù     非凡  fēifán        奋发  fènfā           仿佛fǎng fú            芬芳fēn fāng 
防范fáng fàn        肺腑fèi fǔ

2d、t、n、l的发音
d舌尖中、不送气、清、塞音。到达  dàodá     顶端  dǐngduān 电灯  diàndēng     
单独 dāndú       大 豆dā dòu      单 调dān diào           

t舌尖中、送气、清、塞音。探讨  tàntǎo    疼痛  téngtòng 梯田  tītián        
推脱 tuītuō    逃脱táo tuō        体贴tǐ tiē              
 天堂tiān tang  跳台tiào tái       淘汰táo tài 
 团体tuán tǐ
发这两个音时,都是舌尖抵住上齿龈,使气流受到阻塞,然后突然放开,爆发成声,声带不 振动。不同的是,发d时,气流较弱,不送气;发t时,气流较强,送气 。例如“断定”(duàndìng)、“探讨”(tàntǎo)的声母。
n舌尖中、浊、鼻音。发音时,舌尖抵住上齿龈,软腭下垂,打开鼻腔通 道,气流从鼻腔出来,声带振动。例如“恼怒”(nǎonù)的声母。
牛奶  niúnǎi       泥泞  nínìng     农奴  nóngnú       男女  nánnǚ          农奴 nóng nú            能耐néng nài 
男女nán nǚ         扭捏niǔ niē              袅娜niǎo nuó   
   南宁nán níng

l舌尖中、浊、边音。发音时,舌尖抵住上齿龈,软腭上升,阻塞鼻腔通 道,气流从舌头两边出来,声带振动。例如“玲珑”(línglóng)的声母。
理论  lǐlùn        玲珑  línglóng        拉练  lāliàn     
劳累   láolèi        流露liú lù           冷落lěng luò       
留恋liú liàn         联络lián luò         理论lǐ lùn         玲珑líng lóng    
3g、k、h的发音
g舌根、不送气、清、塞音。改革gǎigé        巩固 gǒnggù    广告 guǎnggào  
观光 guānguāng    故宫gù gōng    公共gōng gòng 
钢轨gāng guǐ     高贵gāo guì          梗概gěng gài       
 桂冠guì guān      

k舌根、送气、清、塞音。开垦  kāikěn       宽阔  kuānkuò    空旷  kōngkuàng     可口  kěkǒu           开垦kāi kěn      苛刻kē kè    
可靠kě kào             困苦kùn kǔ           慷慨kāng kǎi 
发这两个音时,都是舌根抵住软腭,使气流受到阻塞,然后突然放开,爆发成声,声带不振 动。不同的是,发g时,气流较弱,不送气;发k时,气流较强,送气。例如“桂冠”(g uìguān)、“宽阔”(kuānkuò)的声母。
h舌根、清、擦音。发音时,舌根接近软腭,形成一条窄缝,气流 从窄缝中挤出,摩擦成声,声带不振动。例如“欢呼”(huānhū)的声母。
航海hánghǎi      辉煌huīhuáng   缓和huǎnhě      
呼喊hūhǎn        绘画huì huà       憨厚hān huò    
黄河huáng hé        互惠hù huì      荷花hé huā  

4j、q、x的发音
j舌面、不送气、清、塞擦音。加剧 jiājù     结晶  jiéjīng     坚决  jiānjué      交际  jiāojì         季节jì jié             家具jiā jù 
焦急jiāo jí            境界jìng jiè               将军jiāng jūn    

q舌面、送气、清、塞擦音。恰巧qiàqiǎo      亲切 qīnqiè    崎岖 qíqū        
全球 quánqiú      祈求qǐqiú         牵强qiān qiǎng
情趣qíng qù  
发这两个音时,舌面前部抵住硬腭前部,使气流受到阻塞,然后气流冲开一条窄缝,从中摩 擦而出,声带不振动。不同的是,发j时,气流较弱,不送气;发q时, 气流较强,送气。例如“坚决”(jiānjué)、“ 亲切”(qīnqiè)的声母。
x舌面、清、擦音。发音时,舌面前部接近硬腭,形成一条窄缝,气流从 窄缝中挤出,摩擦成声,声带不振动。例如“形象”(xíngxiàng)的声母。
喜讯 xǐxùn        现象 xiànxiàng   选修 xuǎnxiū      小学 xiǎoxué            细小xì xiǎo          相信xiāng xìn  
  学习xuéxí               形象xíng xiàng            雄心xióng xīn   

5zh、ch、sh、r的发音
zh舌尖后、不送气、清、塞擦音。珍珠  zhēnzhū       政治  zhèngzhì    周转  zhōuzhuǎn    
茁壮  zhuózhuàng    主张zhǔ zhāng        珍重zhēn zhòng        
战争zhàn zhēng      支柱zhī zhù                 站长zhàn zhǎng

ch舌尖后、送气、清、塞擦音。驰骋  chíchěng     抽查  chōuchá    出差  chūchāi     
车床  chēchuáng     踌躇chóu chú          出产chū chǎn
驰骋chí chěng          长城cháng chéng

发这两个音时,都是舌尖翘起,抵住硬腭前部,使气流受到阻塞,然后气流冲开一条窄缝, 从中摩擦而出,声带不振动。不同的是,发zh时,气流较弱,不送气;发ch时,气流较 强,送气。例如“庄重”(zhuāngzhòng)、“车床”(chēchuáng)的 声母。
sh舌尖后、清、擦音。山水  shānshuǐ     少数  shǎoshù    神圣  shénshèng     事实  shìshí        史诗shǐ shī          设施shè shī
闪烁shǎn shuò 
r舌尖后、浊、擦音。仍然  réngrán      柔软  róuruǎn     忍让  rěnràng      如若  rúruò        闰日rùn rì             容忍róng rěn 
荣辱róng rǔ          软弱ruǎn ruò 
发这两个音时,都是舌尖翘起,靠近硬腭前部,形成一条窄缝,气流从中挤出 ,摩擦成声。 不同的是,发sh时,声带不振动;发r时,声带要振动。例如“少数”(shǎoshù) 、“柔软”(róuruǎn)的声母。
6z、c、s的发音
z舌尖前、不送气、清、塞擦音。在座  zàizuò        自尊  zìzūn    总则  zǒngzé         藏族  zàngzú
    造作zào zuò        走卒zǒu zú         自在zì zài

c舌尖前、送气、清、塞擦音。猜测  cāicè        从此  cóngcǐ     粗糙  cūcāo        苍翠  cāngcuì         草丛cǎo cóng            仓促cāng cù   
 措辞cuò cí
发这两个音时,都是舌尖抵住上齿背,使气流受到阻塞,然后气流冲开一条窄缝,从中摩擦 而出,声带不振动。不同的是,发z时,气流较弱,不送气;发c时,气流较强,送气。例 如“自尊”(zìzūn)、“层次”(céngcì)的声母。
s舌尖前、清、擦音。发音时,舌尖接近上齿背,形成一条窄缝, 气流从中挤出,摩擦成声,声带不振动。例如“松散”(sōngsǎn)的声母。思索  sīsuǒ      诉讼  sùsòng  洒扫  sǎsǎo         
僧俗sēngsú     瑟缩sè suō       琐碎suǒ suì            
速算sù suàn
三、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发音部位?普通话声母按发音部位可分为哪几类?
2、什么是发音方法?普通话声母的发音方法包括哪几个方面?
3、熟读和默写声母总表。

声母辨正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普通话的声母系统,但大学也知道各地方言的声母跟普通话的声母不尽相同,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就需要特别注意方音中跟普通话相异的声母,以便纠正跟普通话不一致的地方。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下声母辨正的问题,以便大家更好的学习普通话。
二、知识点讲授
1.分辨z c s和zh ch sh
在普通话语音里,舌尖前音z c s和舌尖后音zh ch sh是两组发音截然不同的声母。可是在许多方言区却只有z c s,没有zh ch sh,因而把“主力zhǔ lì”说成“阻力zǔ lì”,如沙市话、上海话、苏州话、广州话、长沙话、汉口话、成都话等;还有少数方言区只有zh ch sh,没有z c s,因而把“粗布cūbù”说成“初步chūbù”,如湖北钟祥旧口话、湖北京山杨峰话
因此,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分辨z c s和zh ch sh很重要。分辨这两组声母的办法是:
(1)把握发音要领  这两组声母发音的主要差异是:z组声母是舌尖平伸接触或接近上齿背,zh组声母是舌尖上翘接触或接近硬腭前部。
(2)熟记常用字  记常用字,需要下一番苦功,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利用以下方法。
其一,根据声旁进行类推。汉字中形声字是主体,而同声旁的字往往声母相同。例如:
者─诸、猪、著、奢、署、煮、暑(都是翘舌)
次─瓷、茨、姿、咨、恣、趑(都是平舌)
其二,借助声韵调配合规律来分辨。例如:
uɑ uɑi uɑnɡ只与翘舌声母相拼,所以,“抓、拽、庄、窗、双”等字只能是翘舌。
普通话只有sonɡ,没有shonɡ,所以,“松、耸、宋、诵、送、颂”等字只能是平舌。
ze只有阳平,ce se只有去声。记住这一点,碰到能根据声调的对应判定ze zhe不是阳平,ce che se she不是去声时,便可以马上断定它们都是翘舌音。如“遮、者、车、扯、奢、蛇、舍”等。
其三,记少丢多。普通话中翘舌音较多,平舌音较少。平翘舌音的常用字约900字,读翘舌音的字占70%左右。因此主要只记平舌音的字,大量的翘舌字就可以放心地发翘舌音了。
噌(cēng),曾、层(céng),蹭(cèng)
撑、称、瞠、柽(chēng),成、诚、城、盛(~饭)呈、程、乘、惩、澄、 橙、承、丞(chéng),逞、骋(chěng),秤(chèng)
其四,记翘舌音字由于汉语方言中平、翘不分的地方,主要是zh、ch、sh混入z、c、s。所以直接记翘舌音字也是一种区分平、翘舌字的好办法。可先记住一部分最常用的,如“十、上、是、这、吃、穿”等,使z、zh声母的字能有所区别,然后再扩大翘舌音字的数量和范围,最终实现区分平翘舌字的目的。
2.分辨n和l
在汉语方言中,n、l混读的现象相当普遍。如西南官话的大部分(如成都话、汉口话)、江淮官话的部分地区(如扬州话、南京话)、兰银官话的部分地区(如兰州话)都存在这一现象。南方湘、赣、闽等方言也有大片n、l混读的地区,如长沙话常把“南、兰”都说成nɑn,南昌话却把“南、兰”都说lɑn,而在厦门话里,n、l同被并入到浊音声母[d]中去了。
分辨这两个声母的方法是:
(1)把握发音要领  这两个声母发音的主要差别是:发n时,气流从鼻腔通过;发l时,气流从舌头两边出来。
(2)记住一部分n、l声母的字。汉语普通话中,鼻音n的字很少,边音l的字比较多。因此,只记常用的鼻音字比较省事。其余一般为l母字,常用的鼻音n的字可以分成两类记忆:
一类是能用声旁类推的。例如:
乃─奶  奈—捺  倪—霓
你—您  聂—蹑  念—捻
南—喃楠  奴—努怒
那─哪挪娜  农─浓脓哝
内—纳呐衲钠  尼─妮呢泥昵   
宁─咛拧狞柠泞  囊—攮囔脑—恼
另一类是不能类推的。例如“男、女、牛、闹、拗、耐、尿、溺、凝、馁、挠、难、能、弄、拟、年、腻、逆、暖、嫩、碾、黏、孽、娘、酿、拿”等。
3.分辨h和f
普通话中的唇齿音f和舌根音h分得很清楚。我国南方湘、赣、客家、闽、粤等方言大都不能分清f和h,北方方言的江淮官话、西南官话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类似现象。有的地方f与h分混的方式与普通话也有差异。多数地方是把部分h声母的字混入f,如长沙话、南昌话、重庆话把合口呼的“湖”说成fu;也有的地方把f混入h,如厦门话、潮州话、湖北巴东话,把“飞”、“风”说成“灰”、“烘”。
这两个声母发音部位不同。分辨的重点应放在常用字的记忆上,弄清哪些字的声母是f,哪些字的声母是h。
比较下列几组词语的发音:
仿佛─恍惚  防风─黄昏  花生─发生  包饭─包换
会话─废话  方地─荒地  翻腾─欢腾  公费─工会
三、课堂活动与练习
比赛练习绕口令,并注出每个字的声母。
1这是蚕,那是蝉。蚕,常在叶里藏;蝉,藏在叶里唱。
2哪辆牛车轧坏了路?两个农夫正恼怒。努力拿泥来补路,树林里不好拉泥土,又不能拦人走南路。
区分h f
1、初入江湖:化肥会挥发
2、小有名气:黑化肥发灰,灰化肥发黑
3、名动一方:黑化肥发灰会挥发;灰化肥挥发会发黑
4、天下闻名:黑化肥挥发发灰会花飞;灰化肥挥发发黑会飞花
5、一代宗师:黑灰化肥会挥发发灰黑讳为花飞;灰黑化肥会挥发发黑灰为讳飞花
6、超凡入圣:黑灰化肥灰会挥发发灰黑讳为黑灰花会飞;灰黑化肥会会挥发发黑灰为讳飞花化为灰 
7、天外飞仙:黑化黑灰化肥灰会挥发发灰黑讳为黑灰花会回飞;灰化灰黑化肥会会挥发发黑灰为讳飞花回化为灰
四、思考与练习
一、说明下列声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1g?——
2t?——
3sh?——
4q?——
5z?——
二、用线条将声母和相应的说明连接起来。
1c?    舌根、清、擦音
2b?    舌尖中、浊、鼻音
3n?    舌尖前、送气、清、塞擦音
4f?    双唇、不送气、清、塞音
5h?    唇齿、清、擦音

韵  母
(一)韵母的分类
普通话39个韵母,可以根据韵母的内部结构特点分类,也可以根据韵母开头元音的发音特点分类。
1.韵母的结构分类
根据韵母的内部结构特点,可以把韵母分成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三类。
(1)单韵母
单韵母是由单元音构成的韵母,也叫单元音韵母。单韵母有10个,其中ɑ、o、e、ê、i、u、ü等7个都是舌面元音韵母,-i[](前)、-i[](后)是舌尖元音韵母,er[]是卷舌元音韵母。7个舌面元音既可以单独作韵母,也可以与其他的元音构成复韵母;剩余的3个韵母不是舌面元音,统称特殊元音韵母。
(2)复韵母
复韵母是由两个或三个元音复合而成的韵母,又叫复元音韵母。普通话有13个复元音韵母:ɑi、ei、ɑo、ou、iɑ、ie、iɑo、iou、uɑ、uo、uɑi、uei、üe。
(3)鼻韵母
鼻韵母是由一个或几个元音带上作韵尾的鼻辅音结合而成的韵母。带前鼻音韵尾n的韵母叫前鼻音韵母,带后鼻音韵尾nɡ的韵母叫后鼻音韵母。普通话中有8个前鼻音韵母:ɑn、en、in、ün、iɑn、uɑn、üɑn、uen;8个后鼻音韵母:ɑnɡ、enɡ、inɡ、onɡ、ionɡ、iɑnɡ、uɑnɡ、uenɡ。
2.韵母的四呼分类
根据韵母开头元音的发音性质,可以把韵母分成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四类,简称“四呼”。
开口呼:不是i、u、ü或不以i、u、ü起头的韵母属于开口呼。
齐齿呼:i或以i起头的韵母属于齐齿呼。
合口呼:u或以u起头的韵母属于合口呼。
撮口呼:ü或以ü起头的韵母属于撮口呼。
判定“四呼”,不能以韵母开头字母的书写形式为依据,而要以韵母的实际发音为依据。“四呼”分类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声韵拼合规律。也就是说,同呼的韵母,它们的拼合规律是大致相同的。比如,开口呼可与b、p、m、f相拼,合口呼(除u以外)不与b、p、m、f相拼。例如,韵母分类总表中的onɡ不归入开口呼,而归入了合口呼,是因为它的实际发音是[u];ionɡ不归入齐齿呼,而归入了撮口呼,是因为它的实际发音是[y]。再如两个开口呼韵母舌尖前元音-i[]和舌尖后元音-i[]不能归入齐齿呼,也是以实际发音的口形为依据的。
(二)韵母的发音
1.单元音韵母的发音
(1)舌面元音韵母的发音
舌面元音是发音时舌面起主要作用的元音。舌面元音的发音是由三个方面的条件决定的:舌面的前后、舌位的高低(口腔的开合)、圆唇不圆唇。下边对每一个舌面元音的发音进行描写。
ɑ[A]  舌面、央、低、不圆唇元音。发音时,口腔大开,舌位低,双唇呈自然状态展开,声带颤动。如“打靶”、“发达”。
o[o]  舌面、后、半高、圆唇元音。发音时,舌位后部隆起,后缩,口半开,舌位半高,嘴唇拢圆,声带颤动。如“泼墨”、“默默”。
e[]  舌面、后、半高、不圆唇元音。发音时,舌位前后、高低与o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双唇展开。如“特色”、“折射”。
ê[]  舌面、前、半低、不圆唇元音。发音时,舌面前部隆起,舌尖抵住下齿背,口腔半开,舌位半低,唇形不圆,声带颤动。ê[]不与声母相拼,只能给“诶”这一个汉字注音;此外,还能进入üe[y]、ie[i]这两个复韵母中。
i[i]  舌面、前、高、不圆唇元音。发音时,舌面前部隆起,舌头前伸,抵下齿背,口腔开度很小,嘴唇展开呈扁形,声带颤动。如“地皮”、“稀泥”。
u[u]  舌面、后、高、圆唇元音。发音时舌面后部突起,口腔开度很小,两唇收缩呈圆形,声带颤动。如“互助”、“铺路”。
ü[y]  舌面、前、高、圆唇元音。发音时,舌位前后、高低与i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双唇拢圆。如“区域”、“序曲”。
(2)舌尖元音韵母的发音
普通话中有两个舌尖元音。
-i[]  发音时,舌尖前伸靠近(但不接触)上齿背,口腔开度很小,嘴唇向两边展开,只与z、c、s相拼,如“自私”、“刺字”。
-i[]  发音时,舌尖靠近(但不接触)硬腭前部,口腔开度很小,嘴唇向两边展开,声带颤动,只与zh、ch、sh、r相拼,如“支持”、“时日”。
舌尖前元音-i[]与舌尖后元音-i[]分别与舌面元音韵母i形成互补关系。因此,《汉语拼音方案》用一个i表示3个韵母。
(3)卷舌元音韵母的发音
普通话的卷舌元音韵母er是卷舌(舌面、舌尖上卷)、央、中、不圆唇元音。er[]只能自成音节,给少数几个汉字注音。如“儿、而、耳、尔”等。
2.复韵母的发音
复韵母的发音,舌位、唇形都有变化,即由一个元音向另一个元音的发音过渡。在过渡中,舌位、开口度、唇形等是逐渐变化的,同时气流要连贯,发音要形成一个整体。
韵腹是一个韵母的主干。复韵母的发音以韵腹为中心。根据韵腹在韵母中的位置,可以把复韵母分为前响、后响和中响三类。前响和后响都是二合的,中响是三合的。
(1)前响复元音韵母
其发音的共同特点是:开头的元音开口度大,收尾的元音开口度小,舌位由低向高滑动。开头的元音响亮清晰,收尾的元音轻短模糊。例如:
ɑi  海带  拆台  拍卖  采摘
ei  蓓蕾  配备  肥美  黑煤
ɑo  操劳  宝刀  骚扰  懊恼
ou  收购  丑陋  抖擞  绸缪
(2)后响复元音韵母
其发音的共同特点是:开头的元音开口度小,收尾的元音开口度大,舌位由高向低滑动。开头的元音音素不太响亮比较短促,收尾的元音音素响亮清晰,舌位移动的终点是确定的。例如:
iɑ  假牙  压价  夏家  恰恰
ie  贴切 结业  借鞋  谢谢
uɑ  挂花  耍滑  娃娃
uo  硕果  阔绰  懦弱  蹉跎
ue  决绝  绝学  雀跃  约略
(3)中响复元音韵母
其发音的共同特点是:舌位从高向低滑动,再由低向高滑动,前后的元音都比较短促模糊,中间的元音响亮清晰。例如:
iɑo  逍遥  巧妙  调料  缥缈
iou  悠久  优秀  求救  牛油
uɑI  外快  摔坏  怀揣  乖乖
uei  追随  摧毁  荟萃  愧悔
3.鼻韵母的发音
鼻韵母发音时,发音器官由元音的舌位向鼻辅音的舌位逐渐移动,鼻音成分逐渐增加,最后完全变成鼻音。
(1)前鼻音韵母
韵尾n与声母n发音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作韵尾时,n除阻阶段不发音,舌尖(或舌尖的舌面部位)抵住上齿龈后,不是很快离开上齿龈,而让这个动作成为整个韵母发音的收尾动作。例如:
ɑn   展览  谈判  参赞  烂漫
en   根本  沉闷  人参  愤恨
in   信心  辛勤  引进  濒临
ün   均匀  军训  逡巡  醺醺
iɑn  惦念  简便  先天  前线
uɑn  贯穿  婉转  专款  软缎
uen  温存  论文  春笋  温顺
uɑn  全权  源泉  轩辕  圆圈
(2)后鼻音韵母
前鼻音韵尾n与后鼻音韵尾nɡ发音的主要差别在于阻碍气流的部位一前一后。前鼻音韵尾n是舌尖(或舌面前部)抵住上齿龈,后鼻音韵尾是舌根后缩抵住软腭。如“沾”与“张”的韵尾不同。普通话中辅音nɡ一般不作声母,只作韵尾。例如:
ɑnɡ   沧桑  帮忙  上访  螳螂
enɡ   整风  更生  逞能  丰盛
inɡ   宁静  评定  倾听  经营
onɡ   冲动  红松  总统  从容
ionɡ  汹涌  穷凶  炯炯  熊熊
iɑnɡ  想像  粮饷  强将  襄阳
uɑnɡ  狂妄  状况  双簧  矿床
uenɡ  翁  嗡  蓊  瓮  蕹

(三)韵母辨正
1.区分单韵母与复韵母
普通话的单韵母与复韵母是各成系统的。一些方言中存在着单韵母与复韵母相互转化的现象。这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复韵母的单元音化倾向,一是单韵母转化为复韵母的现象。
复韵母的单元音化倾向,在吴方言中表现最为突出,在湘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和北方方言区的陕西关中地区、山东济南、云南昆明、安徽合肥、江苏扬州、湖北郧县等地方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如普通话ɑi、ei、ɑo、ou等复韵母在上海话中念单元音,“摆”念[pɑ],“代”念[d],“悲”念[pe],“飞”念[fi],“包”念[p],“谋”念[m]。昆明话“晒” 念[],“扫”念[s],“黑”念[x]。
少数方言有单韵母转化为复韵母的现象。主要是[i]、[u]、[y]转化为复韵母。这一现象在粤、闽方言中表现较为明显,北方方言的西南官话中也有一定的体现。如广州话“谜”[mi],“素”[ou],“絮”[y];常德话、武汉话将“闭”说成[pei],“杜”说成[tou],“蓄”说成[iu]。
2.区分o、uo、e
这一组韵母,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时应注意辨认。
有些方言区o和uo不分。如桂林话只有o韵母,没有uo韵母。常德话虽然分o与uo两个韵母,但o只与声母拼合,uo只成为零声母音节。如“玻、坡、多、拖、罗、锅”都念成o韵母。
有些方言区o和e不分。如山东、四川等地只用o不用e,该用e的时候都用了o;如重庆话将“喝、河、合、禾、鹅”等念成了[o]。东北方言中,则大多数该用o的却用了e,如哈尔滨、黑河、齐齐哈尔等地将“拨、泼、摸”分别念成了be、pe、me。
有些方言uo和e不分。如武汉话、常德话将普通话的“俄、禾”(韵母e)念成了韵母uo。宜昌话把普通话的“可、哥、河、贺”(韵母e)等念成韵母uo。鄂东南的阳新等地把“火、果、货”(韵母uo)念成韵母e。
分辨o、e、uo这组韵母,可以首先分析韵母的发音要领,以便从音色上准确把握它们各自的发音,然后从普通话的拼合规律入手加以区分。
在普通话里,单韵母o只跟声母b、p、m、f相拼,不跟其他声母相拼;而uo、e(“什么”的“么me”除外)则刚刚相反,不跟b、p、m、f拼合,可以和其他声母(除j、q、x外)相拼。
在与ɡ、k、h相拼时,e与uo容易发生混淆,要仔细分辨。练习下列词语:
鸽子─锅子  隔音─国音  老歌─老郭
客气─阔气  合口─活口  干戈─坩埚
河马─活马  赫然─豁然  骨骼─古国
3.防止丢失韵头
普通话的复韵母和鼻韵母的韵头i和u,在有些方言区中却没有。如广州话把“流”说成[lɑu],“钻”说成[tsɑn];上海话把“队”说成[de],“吞”说成tenɡ。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的情况。武汉话把“六”说成[nou],“损”说成[sn];安庆话把“队”说成[tei],“吞”说成[tn]。此外,广西桂林话、柳州话、湖南常德话、湖北宜昌话中,还有“袄、咬”同音的现象,这也是一种韵头的丢失。这些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必须注意增加韵头,有时声母、韵母、韵尾也要作相应的改变。练习这类发音,在有辅音声母的音节里,可以运用三拼连读法,先慢后快,使韵头到位。如“岁”,方言中容易念成sei,练读时注意不要忽略了介母的发音,念成s-u-ei。练习下列词语:
下降  阶级  牙齿  哑巴  钻石  哀悼  尊严
追寻  对付  推论  寸心  团体  盘存  计算
4.鼻音韵尾的分合、脱落与错位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只有n、nɡ两个韵尾。
(1)韵尾-n的保存与少量丧失
汉语的绝大部分地区完整地保留了-n尾,只有个别地区有失落-n尾的现象。如安徽歙县话的-n韵基本上已经脱落,前鼻音韵母都混入了单韵母或复韵母,如“单、旦、叹、寒、看、难、览”等的韵母念成[],歙县话将“元”念成“危”的同音,将“川”念成“吹”的同音。另外,少数地方将-n尾混入了-nɡ尾,如上海、福州、潮州、建瓯等地。兰银官话的一些地方,也有类似混读,如宁夏话,将“心”与“星”,“慎”与“盛”都念成后鼻音-nɡ。
(2)韵尾-nɡ的保存、失落与错位
汉语方言中大都有-nɡ韵尾,只有部分地区的部分后鼻音韵尾有弱化和错位的现象。江淮官话如南通、南京等地的前鼻音韵尾和ɑnɡ、uɑnɡ的韵尾弱化了,分别念成了元音加鼻化音。还有大部分地区将后鼻音韵尾混入了前鼻音韵尾,如湖北荆州的个别地方把“买床”说成“买船”。
在一些方言中,nɡ韵尾出现一种错位:韵尾没变,而主要元音改换了。如北方方言中的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的一些地方,将enɡ念成onɡ或近似于onɡ的音,如“朋、蓬、蹦、猛、孟、逢、峰、风、崩、捧、梦、冯、封”这些汉字,在昆明、成都、武汉、天门、安庆、芜湖等地都念成了onɡ韵母。普通话中,b、p、m、f不与onɡ相拼,方言中的这一类音节,都应改读为enɡ。练习下列词语:
红心─红星  信服─幸福  亲生─轻声  申明─声明
金鱼─鲸鱼  小陈─小程  长针─长征  吩咐─丰富
陈旧─成就  弹词─搪瓷  赞颂─葬送  轮子─笼子
浑水─洪水  鲜花─香花  专车─装车  勋章─胸章
普通话有16个鼻韵母,前鼻音韵母8个,后鼻音韵母8个,基本上形成两两相对的七组:
值得指出的是,这七组成对的韵母的分混程度并不是处在同一层次上的。根据混读程度,可以将七组韵母分成三个等级。就方音辨正的全局来说,级别排前的比排后的混读严重一些。第三级很少混读,只在个别地方出现,如银川话说“春天”是“冲天”。第二级在少数地区存在混读,如南京话“蓝”与“方”,“双”与“团”,韵母相同,昆明话也有类似情况。此外,客家人说“政治思想要加强(qiɑnɡ)”却说成了“政治思想要加钱(qiɑn)”。第一级的混读则较为普遍。如吴、湘、赣、客家等方言区,包括中原官话(如甘肃天水话)、西南官话(如重庆话),一般都是将inɡ、enɡ混入了in en。
分辨前鼻音韵尾与后鼻音韵尾,除了要区分-n与-nɡ的发音外,应该记住普通话中哪些字是前鼻音,哪些字是后鼻音。记字的办法主要是:
其一,利用声旁类推。前鼻音韵尾的声旁如:申艮今分真林;后鼻音韵尾的声旁如:争凌正令生。
其二,记声韵调拼合规律。例如:普通话中,d、t不与in相拼,只与inɡ拼。常用字如“丁、顶、定、听、挺、停”等都是后鼻音。
 n、l 不与en相拼(除“嫩”外),只与enɡ拼。常用字如“能、愣、冷、楞”等都是后鼻音。
binɡ没有上声字,“秉、丙、炳、柄”等常用字都是后鼻音。
pinɡ没有上声和去声字,“品、聘”等常用字是前鼻音。
xin音节只有阴平和去声,没有阳平和上声;xinɡ音节只有阳平和上声,没有阴平和去声。所以,阴平、去声一定是前鼻音,阳平和上声一定是后鼻音。
其三,记少丢多。记住了ɡ-en只有“跟、根、亘”三个常用字,也就记住了“庚、赓、羹、耕、更、耿、梗”等后鼻音的常用字。
记住了h-en只有“痕、很、恨、狠”等四个常用字,也就记住了“亨、哼、横、衡、恒”等后鼻音的常用字。
记住了z、c、s和en相拼的只有“怎、参、岑、森”等字,也就记住了“曾、增、层、赠、憎、蹭、僧”等后鼻音的常用字。
记住了n-in只有“您”这一个字,也就记住了“宁、拧、柠、咛、泞、狞、凝、佞”等后鼻音常用字。
5.区分撮口呼、合口呼、齐齿呼
(1)区分撮口呼与齐齿呼
普通话的撮口呼、齐齿呼两类韵母,在一些方言中会发生混淆。有些方言,如客家方言、闽南方言、西南官话的部分地区(如云南昆明话、四川西昌话)没有撮口呼韵母,把撮口呼念成齐齿呼,“买鱼”说成“买疑”,“聚会”说成“计会”,“拳脚”说成“前脚”。此外,还有的地方在少数字中出现齐齿呼、撮口呼错位,即把应该念齐齿呼的字念成了撮口呼,把应该念成撮口呼的字念成了齐齿呼。如武汉话把“茄子”说成“瘸子”,“掀起”说成“宣起”,而把“下雪”说成“下写”,“姓薛”说成“姓学”。对于前者,要训练撮口呼的发音,分辨撮口呼和齐齿呼的发音动作;对于后者,则主要是注意纠正那些容易出错的少数字。如下列词语:
i─i  积极  地理  提议  笔记
ü─ü  雨具  取起  区域  女婿
i─ü  体育  鲤鱼  崎岖  急需
ü─i  雨夜  玉米  余地  语义
(2)区分撮口呼与合口呼
普通话的撮口呼、合口呼两类韵母,在少数方言区也出现混淆。如武汉话、河南信阳话都把“朱、厨、书”念ju、qu、xu。湖北(鄂东、黄冈、浠水等)这类现象比较典型。这一带的撮口呼韵母有一个舌尖后圆唇元音[]。例如:
雨[]  月[]  圆[n]  云[n]
这些由合口呼混入撮口呼的,主要限于普通话中zh、ch、sh与合口呼相拼的一部分音节。学习普通话,应将方言中的这些撮口呼改读为合口呼。
五、课堂训练
1、eng—en:陈庄程庄都有城,陈庄城通程庄城。陈庄城和程庄城,两庄城墙都有门。陈庄城进程庄人,陈庄人进程庄城。请问陈程两庄城,两庄城门都进人,那个城进陈庄人,程庄人进那个城?(《陈庄城和程庄城》)
2、uan—uang:那边划来一艘船,这边漂去一张床,船床河中互相撞,不知船撞床,还是床撞船(《船和床》)。
想起飘飘千日在聊天室所聊得因为发音差别而产生的误会:
广东话说道:“久仰先生大名,今日得见,三生有幸 ”
普通话听来:“狗样先生殆命,根也打尽,杀生有狠”
六、思考与练习
一、熟读和默写普通话韵母总表。
二、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对单元音韵母的发音作具体分析?
三、根据不同标准,对普通话韵母可以作怎样的分类?
四、按所提供的条件,写出相应的单韵母。
1舌面、后、高、圆唇元音()
2舌面、前、高、不圆唇元音()
3舌面、央、低、不圆唇元音()
4舌尖、前、高、不圆唇元音()
5卷舌、央、中、不圆唇元音()
五、说明下列各组韵母的主要区别,并准确地把它们读出来。
1i——ü2o——e
3o——uo4ɑi——ei
5in——ing6en——eng
7ong——eng8uɑn——uɑng
 
声  调
一、声调和四声
(一)声调
汉语一个音节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变化。
1、声调的性质
绝对音高: 实际音高,可用精密仪器测量出实际频率。
相对音高: 同一基调的音高变化的形式和幅度,用比较的方法确定。
声调是由相对音高 决定的。
2、声调的作用
例如:
zhongyao:重要――中药                zhishi :指导―知识
maoyi:  毛衣――贸易               tongzhi:通知―同志
fubi : 复辟――伏笔                zibei :自卑――自备
fuyan:敷衍――赴宴
施氏食狮史
                                 
(二)四声
1、“四声”的由来
南朝的齐梁时代正式有了“四声”。
平、上、去、入
“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眺、琅岈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为文皆为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
(《南史陆厥传》)
二、声调的分析和描写
(一)、古人对声调的分析和描写
调类名称清楚,但是调值描写很含糊。
例如 :
玉钥歌诀
  明 真空和尚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二)今人对声调的分析和描写
1、调值——声调的实际读法。
2、调类——声调的种类,把调值相同的字归纳到一起形成的类。
“何为四声?”梁武帝问,周捨答:“‘天子圣哲’是也”。
平、上、去、入
2、普通话的四声
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四)分析声调的方法
五度竖标法:用五度竖标来表示声调的相对音高的方法。
(最常用,简洁方便)
(五)其他几个概念
1、调型
声调的类型,指声调高低升降的变化模式。
2、调号
声调的符号,指标记声调所用的简单明了的符号。
三、普通话的声调及特点
(一)普通话的声调
例字   调类  调型  调值   调号
今天 阴平 高平  55  ī
明年  阳平 高升  35  í      
以往 上声 降升  214 ǐ
过去 去声 全降   51  ì
(二)特点
1、高低升降变化明显:一平二升三曲四降。
2、高音成分占多。
四、声调标调法——标记声调的方法
(一)五度竖标法
(二)调号法:
用标调符号,标在音节的主要元音上。
例如: 妈   麻   马     骂
       Mā     má    mǎ      mà
(三)四角标圈法:传统的标记汉语声调的方法。
五、普通话的四声和现代汉语方言的声调的差异
1、调类相同,调值也相同,但内涵不同:
“去、化”在徐州话和普通话中都属于去声,51调。
2、调类相同,调值不同
3、调类不同,调值相同
4、调类不同,调值也不同
六、声调练习实践
普通话:
阴平:(55)刚、知、开、超
阳平:(35)穷、陈、寒、时
上声:(214)古、展、口、手
去声:(51)近、盖、抗、汉
施氏食师史
赵元任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石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是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十狮,使矢势,使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十石狮尸。食时,始识是石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第三节 语音组合和语流音变
音节是语音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听觉上最容易分辨出来的语音的自然单位,是由音素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而成的。在普通话里,一般说来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只有儿化音节中音节与汉字不一致,如huār(花儿),一个音节,却是两个汉字。
普通话有21个声母,39个韵母,它们按一定方式拼合起来,就构成了400多个基本音节(普通话的基本音节究竟有多少,目前看法尚不一致:徐世荣先生认为只有400个,张志公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上册)里说有418个,根据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中的《普通话音节表》统计又是405个。看法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是对其中个别音节算不算普通话的音节,意见尚有分歧。这400多个基本音节在书面语材料中的出现频率很不均匀。其中最常用的只有14个(de,shi,yi,bu,you,zhi,le,ji,zhe,wo,ren,li,tɑ,dɑo),次常用的有33个(zhong,zi,guo,shɑng,ge,men,he,wei,ye,dɑ,gong,jiu,jiɑn,xiɑng,zhu,lɑi,sheng,di,zɑi,ni,xiɑo,ke,yɑo,wu,yu,jie,jin,chɑn,zuo,jiɑ,xiɑn,quɑn,shuo),这47个音节共占总出现率的一半,是普通话语音中最主要的音节。
如果加上四个声调的配合和轻声,可以调配出1332个音节。《现代汉语词典》(1979年版)列出的普通话音节是1332个)。我们平时交际说话,要用许许多多词语,组成千变万化的句子,而这些词语、句子就是由这1300多个音节按一定规律排列组合起来的。
一、普通话的音节结构
(一)音节的结构分析
用中国传统的方法来分析,普通话音节一般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韵母内部又分为韵头(介音)、韵腹(主要元音)和韵尾(尾音)。普通话400多个基本音节里,90%以上的音节是由声母和韵母拼合而成的,只有8%的音节光有韵母,没有声母(没有声母的音节叫“零声母音节”)。因此有声母和韵母的音节是汉语音节的主要形式。普通话音节结构的各种类型,
分析音节结构时应注意:
1弄清音节的类型,特别是看看它有没有辅音声母。
2韵母如果只有一个元音,这个元音一定是韵腹;如果有两个或三个元音,先找出韵腹(即发音时开口度较大的元音)。韵腹确定后,韵腹前边的元音是韵头,韵腹后边的元音或辅音(n、ng)是韵尾。
3音节的拼写形式与实际的音素构成情况有时不一致,原因是拼写时使用了字母y、w,并且采用了iu、ui、un等省写形式。首先要还其音素构成的本来面目再作分析(参看上表对"唇chún"、"伟wěi"、"怨yuàn"、"云yún"、"我wǒ"、"月yuè"、"雨yǔ"、"夜yè"、"六liù"等音节的分析)。
(二)音节结构的特点
1汉语一个音节最多有四个音素,最少只有一个音素。声母一律由辅音充当,除ng外其余辅音均可充当声母。所有元音均可充当韵腹;而充当韵头的只有高元音i、u、ü,充当韵尾的只有高元音i、u(o)韵母ɑo、iɑo中的o实际是u,拼音方案写成o是为了字形清晰。和鼻辅音n、ng。
2元音在音节中占优势。除极个别的例外,一个音节总有元音,元音可以多至三个并且连续排列分别充当韵头、韵腹、韵尾。一个音节如果只有一个音素,这个音素一定是元音(口语中m、n、ng可以独立成为一个音节,这在普通话里,只限于“嗯”“哼”等少数几个叹词)。
3有的音节没有辅音。有辅音的音节辅音最多不超过两个,并且只能出现在音节的开头或结尾。没有两个辅音相连(复辅音)的情况。
4每个音节都必须有韵腹和声调,可以没有声母、韵头和韵尾。
5由于元音占优势,语言里乐音成分比例大。辅音和元音相互间隔,形成了比较分明的音节界限;阴、阳、上、去四个声调的变化,使语言富有音乐色彩。
二、普通话声韵配合关系
(一)声韵配合的依据
普通话有21个辅音声母,39个韵母。假若任何一个声母可以跟任何韵母相拼,可以拼成800多个音节,而普通话如果去掉四声实际只有400多个音节。这说明,声母和韵母的拼合受到一定的拼合规则的限制。哪些声母能跟哪些韵母相拼,不能跟哪些韵母相拼,是以声母的发音部位和韵母的“四呼”为依据的。
 (二)声韵配合的规律
从上表可看出普通话声韵配合有以下四条规律:
1零声母和舌尖中音声母n、l在四呼中都有。
2双唇音声母b、p、m和舌尖中音声母d、t不跟撮口呼韵母相拼。
3舌根音g、k、h,唇齿音f,舌尖后音zh、ch、sh、r,舌尖前音z、c、s,只能和开口呼、合口呼韵母相拼。
4舌面音j、q、x只能和齐齿呼、撮口呼韵母相拼。
三、音节的拼读和拼写
(一)音节拼读
1什么是拼读
拼读是把音节的拼音字母书写形式还原为音节的声音形式的过程,是通过拼读者的 发音来实 现的。前边讲过,音节是由一个或几个音素组成的最小的语音片断。那么,把两个或 两个以 上的音素拼读成一个音节,就要通过发音器官一次性的连续活动把它们紧密而又自然地组合 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汉语音节中的音素可分为声、韵两部分,在掌握了声母和韵母发音 的基础上,汉语音节的拼读可简化成声母和韵母两部分的拼合。
我国自50年代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以来已有四五十年,汉语拼音方案已在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 的应用,人们对于拼音已不陌生,拼音教学的困难比过去小多了。但是,要真正做到拼出的 字音很准确,对于各个方言区的人来说,并不那么容易,仍然需要进行认真练习。

2拼读的要领
(1)声母要用本音,发音部位要正确。对于缺乏拼音习惯,用声母本音拼读有困难的,可采用过渡办法,先尽量把声母的呼读音发得又轻又短,使附加的元音减弱。通过反复练习,逐步把附加的元音甩掉。
(2)声母和韵母之间不要停顿,气流不要中断。韵母的发音要完整,防止丢失韵头。
3几种拼读方式
       (1)声韵两拼法:
       (2)音素拼读法:
    (3)三拼法:
       (4)声介合母拼读法:
4定调方式
拼读音节,要求直接读出声调。但初学者一下子做不到。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选 用以下定调方式。
        (1)音节数调法:无论标的是什么声调,一律按阴、阳、上、去四声的顺序读这个音节,一 直到找准所标声调的调值为止。
        (2)音节定调法:先用阴平调读这个音节,然后按所标调号读出该音节的正确调值。
        (3)韵母带调法:先用上述方法给韵母定调,再用声母跟带调的韵母相拼。例如:x-üé→ xué
(二)拼写规则
1y、w的用法
(1)i行韵母,在零声母音节中,要用y开头。
(2)u行韵母,在零声母音节中,要用w开头。
(3)ü行韵母,在零声母音节中,也要用y开头。
关于y、w的使用,有人编了口诀帮助记忆,附在下边供参考。
口诀(一)
韵头i、u都改换,
韵腹i、u是加添。
若有ü母迎头见,
ü前加y省两点。
口诀(二)
要知y、w拼写法,
没有声母才用它,
韵头i、u改y、w,
韵腹i、u加y、w。
2隔音符号的用法
(1)为什么要用隔音符号
普通话音节多数是有辅音声母的音节。汉语拼音字母的拼读习惯是,辅音字母总是跟后边的 元音拼合成音节,例如shɑnge,只能念成shɑn ge(山歌)。只有在后边没有元音的情况下, 辅 音字母才跟前边的音素拼合,例如shɑng。这样,辅音声母就起了标明音节界限的作用。以 i 、u、ü起头的零声母音节使用y、w标明音节界限,剩下的还有以ɑ、o、e起头的零声母音 节,连写时容易和前边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音节混淆有三种情况:
一种是和前边以n、ng收尾的音节相连,如果不用符号隔开,前一音节最后一个字母n、g会 被误认成后一种音节的声母。
另一种是和前边以i、u、ü收尾的音节相连,如果不用符号隔开,两个音节常常被误认成一 个音节。
再一种是和i、u、ü以外的其他元音收尾的音节相连,不用符号隔开,虽不至于被误读成一个音节,但元音相连,视觉上难以产生清晰的印象,给阅读带来困难。
(2)怎样使用隔音符号
隔音符号用“’”表示。当ɑ、o、e开头的零声母音节连写在任何一个音节后面时,将隔音 符号标在音节开头字母ɑ、o、e的左上方。
例如:
fɑn’ɑn翻案 fɑng’ɑn方案
sheng’ou生藕 ming’e名额
xi’ɑn西安 ku’ɑi酷爱
yu’e余额 pi’ɑo皮袄
关于隔音符号的使用,初学者还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以ɑ、o、e开头的零声母音节只有连写在别的音节后面时才用隔音符号。如果是在一 个词的开头,就不存在音节界限不清的问题,也就不能使用隔音符号,例如áoxiáng(翱翔 )。
第二,有辅音声母的音节和使用了y、w的音节,前边都不能用隔音符号,防止隔音符号的滥用。
3省写
(1)iou、uei、uen的省写
韵母iou、uei、uen前边有辅音声母时,省去中间的元音字母,写成iu、ui、un。例如,声 母q跟韵母iou相拼,写成qiu(秋);声母t跟韵母uei相拼,写成t ui(推);声母c跟韵母uen相 拼,写成cun(村)。如果前边没有辅音声母,拼写时就不能省掉中间的元音字母,而要按照 前边讲过的i行韵母和u行韵母零声母音节的拼写规则拼写,iou写成you,如zìyóu(自由) ;uei写成wei,如bāowéi(包围);uen写成wen,如wénhuà(文化)。
iou、uei、uen实行省写的出发点,是在基本反映语音实际的前提下力求拼写简短。这三个 韵母跟大多数声母相拼以后,中间的元音都有不同程度的弱化,主要元音的位置移到i或u上 。省写既达到使拼写简短的目的,又反映了语音变化的实际。
(2)ü上两点的省写
ü行韵母的零声母音节拼写时一律在前边加y,加y后ü上两点省掉。前边讲y、w的用 法时,已对这项规则作了说明。
    ü行韵母前边有辅音声母时,ü上两点有省写和不省写两种情况:
跟j、q、x相拼时,ü上两点省写,因为j、q、 x不跟u行韵母相拼,省 写两点不会被误认成u。例如:
x-ü→xū(虚) q-üɑn→quán(全) j-üe→jué(掘) 
跟n、l相拼时不能省写,因n、l还可以跟u行韵母相拼。试比较:
n-ü→nǚ(女) n-u→nǔ(努)
l-ü→lǚ(吕) l-u→lǔ(鲁)
关于省写,也有一则帮助记忆的口诀:
iou、uei、uen前拼声母,
o、e不再居中间;
j、q、x后出现ü,
省去两点没关系。

4标调
(1)声调符号要标在韵腹上。如:zhōng、huá。
(2)省写式韵母iu、ui,调号标在后一个音素上。如:diū(丢)、tuī(堆 )。省写式韵母un,调号标在前一个元音音素上,如:kūn(昆)。
(3)调号如恰巧标在i的上面,i上的一点应省去。如:yīdìng(一定)。
(4)轻声音节不标调号。如:yǐzi(椅子)、láile(来了)。
(5)正规的拼写一律标原调,不标变调以后的声调。如:yītou(一头)、b ùxìng(不幸)。教学中为了讲解方便,可标变调以后的声调。
 
5字母的大写
(1)每句话的开头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一句话的结尾要用句号,句号是一个小圆点,而不 是用圆圈。例如:
Xuéxí hànyǔ pīnyīn,yào shúliàn de zhǎngwò 
shēngmǔ,yùnmǔ,xuéhuì pīnyīn,niànzhǔn 
shēngdi ào
(2)诗歌每行开头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例如:
Méi yǎn yǒu yǎnlì,
Bú wèn dōng hé xī,
Dài tā chuǎng sìhǎi,
Fāngxiàng yǒng bù mí.
(3)汉语人名的拼写:姓和名要分开写,每部分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老”“小”等称呼 开头字母大写;姓名后面的职务、称呼等不大写。例如:
Lǔ xùn(鲁迅) Láo Qián(老钱)
Léi Fēng(雷锋) Qián Láo(钱老)
Máo Zédōng(毛泽东) Wáng bùzhǎng(王部长) 
(4)地名的拼写:地名要连写,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如有表示行政区划单位的词,要 和地名分开写,第一个字母也要大写。例如:
Chéngdū(成都)Shànghǎi Shì(上海市)
(5)专用名称:如果是一个词要连写,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如果是短语,要按词分写 ,每个词的开头要大写。例如:
Zhōngguó Gòngchǎndǎng(中国共产党)
Zhōu Enlái xuǎnjí(周恩来选集)
Qīngzàng Gāoyuán(青藏高原)
Nán-Měi Zhōu Yàmǎxùn Hé(南美洲亚马逊河)
Sìchuān Shīfàn Dàxué(四川师范大学)
(6)广告、标题、书名可以全部用大写字母。有时为了美观,可以省略声调符号。例 如:
XINHUA SHUDIAN(新华书店)
XIONGMAO PAI(熊猫牌)
6连写、分写和移行
拼写普通话基本上以词为书写单位,词和词要分开拼写,一个词的几个音节要连写。 (1)连写 以下情况都应连写。
双音节词和三音节词,表示整体概念的双音节和三音节结构。例如:fúróng(芙蓉), túshūguǎn(图书馆),gāngti ě(钢铁),ài niǎozhōu(爱鸟周),duìbuqǐ(对不起),chīdexiāo(吃得消)。
四个音节以上表示整体概念的名称不能按词(或语节)划分的。
例如:
yánjiūshēn gyuàn(研究生院),hóngshízìhuì(红十字会),
gǔshēngwùxu éjiā(古生物学家)。
单音节词重叠。例如:kànkɑn(看看),dàdà(大大),rénrén(人人),
gè gè(个个)。
名词与单音节的前加成分和后加成分。例如:fēijīnshǔ(非金 属),
fùbùzh ǎng(副部长),zǒnggōngchéngshī(总工程师),
yìshùj iā(艺术家)。
(2)分写 以下情况都应分写。
四音节以上表示整体概念的名称,能够按词(或语节)分开的。
例如:
wúfèng gān gguǎn(无缝钢管), Zhōnghuá rénmín 
Gònghéguó(中华人 民共和国)。
双音节词重叠。例如:yánjiū yánjiū( 研究研究), 
xuěbái xuěbái(雪白雪白)。
重叠并列即AABB式结构,当中加短横。例如:láilái-wǎngwǎng(来来往往) , qīngqīng-chǔchǔ(清清楚楚),jiājiā-hùhù(家家户户),qiānqiān-wànwàn(千千万万)。
    名词和后面的方位词。如:shān shàng(山上)。但已经成为一个词的要连写。如 :tiānshɑng(天上)。
句末的“了”。如:Huǒchē dào le(火车到了)。
动词和宾语。如:kàn xìn(看信),chī yú(吃鱼)。
动宾式合成词中间插入其他成分的。如:lǐguo sān cì fà(理过三次发)。 
动词(或形容词)和补语(二者都是单音节的除外)。如:zǒu jìnl ɑi(走进来),zhěnglǐ hǎo(整理好)。
形容词和后面的“些”“一些”“点儿”“一点儿”。如:dà xiē(大些)。
指示代词“这”“那”、疑问代词“哪”和名词或量词。如:zhè rén(这人),
zh è zhī chuán(这只船)。

    表示序数的“第”与后面的数词中间加短横。如:dìyī(第一),
dìsānbái  wǔshíliù(第三百五十六)。
数词和量词。如:liǎng gè rén(两个人)。
表示约数的“多”“来”“几”和数词、量词。如:yībǎi duō gè(一百多个) 。
虚词和其他语词。如:hěn hǎo(很好),zài qiánmiàn(在前面),
     四言成语可以分为两个双音节来念的中间加短横。如:fēngpíng-làngjì ng(风平浪静),céngchū-bùqióng(层出不穷),píngfēn-qiū sè(平分秋色)。
(3)移行
移行要按音节分开。在一行的尽头需要音节连写而没写完的地方加上短横。
 
音变
音变是指语音的变化。我们说话或朗读时,不是孤立地把一个一个音节说出来,而是把一连 串的音节组成词和句子,形成“语流”。在这运动着的语流中,音素与音素之间、音节与音 节之间、声调与声调之间,互相影响,因而产生了语音的变化,这种现象就是音变。由于这 些变化比较细微,变化前和变化后在意义上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异,因此常常不被人们注意。 如果要把普通话学得既准确又纯熟,就应该在掌握现代汉语语音的声母、韵母、声调、音节 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普通话的音变规律,使正音实践更好地得到理论的指导。本节讲的, 就是普通话语音这种动态变化规律。主要音变现象有以下四种:
一、轻声
(一)轻声的性质
普通话的每个音节都有一定的声调,但有的音节在一定的场合里失去原有的 声调,变成了一 种又轻又短的调子,这就叫做轻声。轻声是一种变调现象,也是一种语音弱化的现象 。人们 说话,在不损害信息清晰度的前提下,总是力图省力省事。话语中那些用力小、声音短弱以 至失去原有声调的音节,叫做轻声音节。轻声是整个音节的弱化。由于声带和口腔肌肉较松 弛,音高降低,音长缩短,音强减弱,除了失去原有的声调,声母和韵母也有不同程度的变 化。声母方面,音长缩短往往导致不送气清塞音和清塞擦音声母浊化,如“哥哥”“耳朵” “儿子”等词第二个音节的声母变成〔g〕〔d〕〔〕。韵母方面,因为韵腹(主要元音) 是音节的主要组成部分,音节弱化明显地反映在韵腹的弱化上。发音器官肌肉松弛,使充当 韵腹的高元音不再高,低元音不再低,前元音不再前,后元音不再后,圆唇的不再圆,舌位 都趋向中央,向央元音〔〕靠拢。弱化严重的甚至失去整个韵母。
轻声音节的音高不固定。根据其声调的高低,大体上可分四类:低调(|1)、 半低调( |(2)、中调(·|3)和半高调(|4)。一个音节变成哪一类轻声,和它自己原来的 声调无关,而是由它前一个音节的声调决定的。一般规律是:
阴平后边的轻声读半低调,如:玻璃。
阳平后边的轻声读中调,如:石头。
上声后边的轻声读半高调,如:眼睛。
去声后边的轻声读低调,如:木头。
由于轻声音节发音短暂,上述音高的差别给人的感觉并不明显。
(二)变读轻声的规律
下列音节在一般情况下读轻声:
1助词“的”“地”“得”“着”“了”“过”和语气词“吧”“嘛”“呢”“啊”等。 例如:我的书 慢慢地说 跑得快 
2叠音词和动词重叠形式后头的音节。例如:
妈妈 星星 看看 听听 说说
3名词后边的“们”“子”“头”。例如:
孩子们 桌子 木头
4名词、代词后边表示方位的“上”“下”“里”“面”“边”等。例如:树上 地下 屋里 外面 左边 那边
5动词后边表示趋向的“来”“去”“起来”“下去” 等。例如:
拿来 出去 站起来 干下去
6代词、数词后边的“个”。例如:
这个 那个 三个
(三)轻声的作用
轻声并不是纯粹的语音现象,普通话里,大多数轻声同词汇语法意义有着一定的联系 ,它在辨别词义、区分词性和区分有些词或句子构成方式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1对某些词或短语有区别意义和结构的作用。例如:
帘子liánzi(门帘或窗帘,加后缀的合成词)
2对某些词有区别词性的作用。例如:
人家rénjiɑ(代词,指自己或别人)
人家rénjiā(名词,指住户,也指女子未来的夫家)
3对某些句子有区别句法结构的作用。例如:
我想起来了,他是我小学时的同学。(“起来”读轻声,作补语)
时间不早了,我想起来了。(“起来”不读轻声,作宾语)
二、变调
音节和音节相连,声调相互影响制约,使一些音节原来的基本调值发生某些变化,这种声调 变化的现象,就叫变调。拼写音节时一般不标变调,只标原调,但读音要按变调规律 读出变化以后的声调。有些变调不很明显,其中包括:两个阴平调音节连读,前一个的音高稍低些,接近44,如“ 招生”“新疆”;两个阳平连接,前一个的音高上升幅度稍小些,接近34,如“长城”“巡 逻”;两个去声连读,前一个的声调只降到一半,大致是53的样子,如“社会”“汉字”。 这些,有所了解就可以了。
变化明显的变调现象,有上声的变调和“一、七、八、不”的变调。
(一)上声的变调
1上声变调的基本规律
上声音节单念时读本调,即降升调(214)。
上声在非上声音节前变“半上”,只降不升,调值为21
。例如:
在阴平前:北京 小说 统一 许多
在阳平前:语言 旅游 海洋 改革
在去声前:解放 法律 稳定 少数
在轻声前:我的 椅子 姐姐 走了
两个上声相连,前一个上声只升不降,近似阳平(24)。有人把“24”调叫做“直上” 。例如:
水手 理想 友好 勇敢 野草 洗脸
2三个或三个以上上声音节连读的变调
语句中有时会碰到几个上声音节连读的情况,需要运用上述基本规律灵活地进行处理,处理 的依据有结构和语义两个方面。
(二)去声的变调
两个去声音节相连,前一个若不是重读音节则变为“半降”,调值为53。例如:“现 代”“社会”“变化”“汉字”“大地”“贵重”“奋斗”“纪录”等。

(三)“一”“七”“八”“不”的变调
1  变调有三种:
        (1)在去声前变阳平。例如:一件、一样。
        (2)在非去声前变去声。例如:一天、一年、一本。
        (3)夹在重叠的动词中间变轻声。例如:看一看、试一试。
2 “不”的变调
      “不”的本调是去声。单用,在语句末尾,在非去声前,都念本调。例如:不、我不、不听 、不凉、不好。变调有两种:
(1)在去声前变阳平。例如:不去、不是、不至于。
(2)夹在词语中间变轻声。例如:差不多、挡不住、行不行、去不去。
    3“七 ”“八”的变调
     “七”“八”的本调是阴平。单用,在语句末尾,表序数,在一连串数字中,都念本调。
在去声前念阳平。例如:七万、八件。根据近年在北京的调查,中年以下的人,“七”“八 ”有不变调的趋势。学习普通话,“七”“八”可以不变调。
(四)形容词重叠的变调
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如果重叠部分儿化,第二个音节不管原来是什么声调,都应念成 阴平。例如:“短短儿的”变读为duǎnduānrde,“快快儿”变读成kuàikuāir; 如果重叠部分不儿化,则保持原调不变。
双音节形容词重叠,有时第二个音节轻读,第三、四个音节都念阴平。凡口头上常 说的重叠形容词,不变调。例如:
整整齐齐zhěngzhěngqíqí→zhěngzhengqīqī
单音节形容词的叠音后缀,不管它原来是什么声调,也都念阴平。例如:
亮堂(liàng·tɑng)→亮堂堂(liàngtāngtāng)
热腾腾(rètēngtēng,“腾”单字音读téng)
    在汉语里,变调现 象十分普遍,但是用汉语拼音方案拼写音节时,习惯上一般不标变调,而标原调。
三、语气助词“啊”的音变
“啊”是表达多种感情语气的一个词,如果用在句首,它的读音不受别的音的影响, 仍念作“啊”(ɑ)。例如:
啊(ā),我知道了。(“啊”表示比较平静的感情)
啊(á),你说什么?(“啊”表示追问)
啊(ǎ),是怎么回事啊?(“啊”表示惊奇)
啊(à),原来是这样。(“啊”表示恍然大悟)
   “啊”用在句尾的时候,它的读音就要受它前面音节末尾音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这 种音变现象就其性质来说,可分为同化和异化两类。
               (一)同化
               (二)异化
四、儿化
(一)儿化的性质
卷舌元音er跟其他韵母结合成一个音节,并使这个韵母成为卷舌韵母,这种现象 就叫“儿 化”。儿化的基本性质是在韵母发音的同时带上卷舌动作。儿化了的韵母叫做“儿化 韵”。 “儿化韵”的汉字书写形式中的“儿”字不代表一个单独的音节,而是表示前一个字(音节) 附加的卷舌动作。例如“哪儿”,就是在发韵母ɑ的同时加上一个卷舌动作(字母拼写形式 用字母r来表示)。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儿化韵”,原韵母不变,只在后边加一个表示卷 舌动作的r。如“鸟儿”的拼写形式是niǎor。
(二)儿化韵的发音
儿化韵的发音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韵母的发音同卷舌动作没有冲突,儿化时原韵母不 变只加卷舌动作。韵母或韵尾是ɑ、o、e、u、ê的音节属于这种情况。例如:
刀把儿 dāobàr 小猫儿 xiǎomāor
另一种是韵母的发音同卷舌动作有冲突,儿化时要在卷舌的同时变更原来韵母的结 构和音色 。韵母或韵尾是i、ü、-i〔、〕、n、ng的音节属于这种情况。由于变化情况较 复杂,需要分别加以分析说明。
1韵母是i、ü的音节,保留原韵母,加卷舌音er〔r〕。例如:
例词拼写形式实际读音
小米儿xiǎomǐrxiǎomiěr〔-mir〕
    2韵母是in、ün的音节,去掉韵尾n,再按韵母是i、ü的音节儿化。例 如:
例词拼写形式实际读音
短裙儿duǎnqúnrduǎnquér〔-tyr 〕
    3韵母是-i〔、〕的音节,-i失落,变成er〔r〕。例如:
例词拼写形式实际读音
棋子儿qízǐqízěr〔-tsr〕
    4韵尾是i、n(in、ün除外)的音节,去掉i或n,在韵腹上加卷舌动作 。例如:
例词拼写形式实际读音
蛋白儿dànbáirdànbár〔-pr〕〕
5韵尾是ng的音节,去掉ng,主要元音鼻化。韵腹是ɑ、o、e的,直接 加卷舌动作;韵腹是i的,加e〔〕鼻化,同时加卷舌动作。例如:
例词拼写形式实际读音
鞋帮儿xiébāngrxiébr〔 -pr〕
需要说明的是,用拼音字母标注的儿化韵的“实际读音”,是示意性的,仅仅用 以说明儿化 以后韵母结构的变化,不是准确描写儿化以后的音值,原因在于汉语拼音字母对于描述音位 的条件变体无能为力。儿化以后的读音要参照标注的国际音标来掌握。例如:
根gen根儿ger〔kr〕
歌ge歌儿ger〔kr〕
(三)儿化的作用
吸收到普通话里的儿化词,大部分具有区别词义、区分词性或表示一定感情色彩的作用。
1区别词义。例如:
眼(眼睛)眼儿(小孔)
2区分词性。例如:
画(动词)画儿(名词)
3表示细小、轻微。例如:
小刀儿水珠儿头发丝儿
4带有亲切、喜爱的感情色彩。例如:
宝贝儿苹果脸儿小赵儿
(四)儿化应注意的问题
1由于人口的流动,社会文化水准的提高,北京话里的儿化词有减少的趋势。处于 较高文 化层次的人,口语里的儿化现象越来越少,只在市井口语中还保留较多的儿化词。普通话以 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应考虑到这一变化的趋势。那些在北京话里可儿化可不儿化的词,如“ 帮忙儿”、“凉席儿”之类,不宜作为儿化词吸收到普通话里来。
2   前边所说的“儿化韵”书写形式中的“儿”,并不代表一个单独的音节,而是就记录口 语而言的。朗读作品(诗歌、小说、散文等),除了人物对话中的和已经定型化了的儿化词以 及上述有区别词义、词性作用的儿化词以外,非儿化词中的“儿”仍然要单独读作一个音节 。例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星儿闪闪”、“孤儿”、“男儿志在四方”、“女儿”、“幼儿”、“混血儿”等
第四节 语音的节律
一、朗读的要求
朗读就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具体地说, 朗读就是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 音,生 动地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加深听众对文章的理解,引起他们的共鸣,激起爱憎分明的强烈 感情,产生强烈的感染人、教育人的效果。
从语音教学的角度来讲,朗读是进行普通话语音训练的综合形式。通过朗读实践,从总体上 掌握普通话语音系统,形成运用普通话的实际能力。就朗读本身来讲,它又是对用文字写成 的作品进行艺术再创造,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转述作品,展示作品的形象,传达作品的思想 感情。朗读的基本要求是:
  (一)深刻理解作品,产生共鸣,并借助想象在脑子里树立起形象
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是朗读好文章的前提条件。朗读就是在深刻理解作品的基础上 ,通过声音,态度鲜明、感情真挚地再现作品的思想内容的;不然,是朗读不好的。
(二)用纯正的普通话,字音正确、规范
 一般说来, 用普通话声韵调念准单个的字音不难,在连贯的话语中却很难避免方音 的流露 。因此,克服方音,要进行认真的训练和长期的努力。做到字音正确、规范,主要靠思想上 重视。有的字读音没有把握,要勤查字典,防止误读。对于北京话里的异读词,要按照《普 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审定的规范读音来读。
    (三)朗读语言应该是经过加工和提高的语言,比生活语言音量大,音域宽,清晰度高,更富有表现力

    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发音、呼吸、共鸣等方面的训练。要注意把字音念清楚,做到声 母成阻 、持阻部位准确,蓄气有力,除阻干脆;韵母完整,收尾圆满;调值到位,连续变调合乎规 律。呼吸要得当,换气要自然,不把词、句读破,不吃字丢音。在声音的质量方面,注意纠 正由于吸气太浅造成的字音虚乏无力,声音嘶哑等毛病;也要防止共鸣运用不当,出现浓重 的喉音和鼻音。
二、朗读的技巧
(一)停顿
停顿指句子内部或句子与句子之间声音的间歇,是有声语言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之一。般把停顿分为语法停顿(自然停顿)和强调停顿两种。
1语法停顿
语法停顿是反映一句话里词语间的语法结构关系的,书面语里就反映为标点。句法结构是句 子内部停顿的依据。主语、谓语之 间,动词和较长的宾语或补语之间,并列的结构成分之间,都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有所停顿 。这种停顿可使各种成分关系明确、层次清楚。至于句子之间,当然更要有停顿,而且停顿 的时间要比句子内部停顿的时间长。在多重复句和句群中,要用时间不等的停顿,把其中的 层次和关系反映出来。
有些语句内部,停顿的位置不同,结构关系不同,意思也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更加 注意停顿的运用,避免产生歧义。例如:
他和你的/同学来了。 二加/三乘四。
他/和你的同学来了。 二加三/乘四。
       朗读是把书面语转化为有声语言,可以靠标点符号来把握语法停顿的间歇时间。一般 说来, 顿号最短,逗号稍短,分号长于逗号,句号长于分号;问号、叹号相当于句号;省略号和破 折号视其具体作用而定。但是,又不能机械地依据标点符号来安排停顿。句子内部的停顿常 常无标点符号可依,在特殊情况下出于语气的需要,有标点的地方也不一定停顿。

2强调停顿
强调停顿指的是从语法结构和意义来看不需要停顿的地方,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种感 情所作的停顿。例如: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朱自清《背影》)
为了突出父亲的背影,在“背影”的前边可安排两次停顿。
停顿是声音的休止,而不是思想活动的休止。要做到音停意连。呼吸要服从于停顿,不该停 顿的地方不能停下来吸气。但也不是凡停顿的地方都可以吸气,有时需要音停气连语气才连 贯。此外,诗歌朗诵中也应注意停顿。朗读诗歌要有节奏,诗歌的节奏主要表现为节拍。 节拍也叫音步或顿歇。节拍一般用停顿表示,也有用轻微的拖腔表示的。一般的诗行可分为 二 至四个节拍,短诗行节拍少些,长诗行节拍就多些。(详见后面“几种文体的朗读”中有关 “诗歌的朗读”的介绍)  (二)重音
重音又叫重读,是指对句子里的某些词语念得完足加重的音。
重音包括词的重音和语句重音。
1词的重音
词的重音是就多音词里重读的音节而言。词的重音与构词法有关。双音节词除了后一个音节 念成轻声的以外,绝大多数都是“中重”。
2语句重音
语句重音是就语句中重读的词语而言。可分为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逻辑重音)。

(1)语法重音是句子里某些语法成分重读的现象。一般规律是:
主谓结构中谓语比主语稍重,如“天亮了”、“风停了, 雨住了”。
宾语比动词谓语稍重,如“听录音”。
定语、状语、补语比中心语稍重,如“新同学”、“慢慢地 说”、“写完了”、“小冬的脸被晒得红彤彤的”。
    表特指或任指的疑问代词要重读,如“我什么都不怕”。
与介词构成短语的成分要重读,如“在教室里”、“比他大 三岁”。
用于比喻的词语要重读,如“雪花像鹅毛一样”。
语法重音不带特别强调的色彩,语气虽有加重,但不强烈,所以也叫做“一般重音”或“自 然重音”。
(2)强调重音也叫逻辑重音或感情重音,指的是为突出或强调句子中某些词语而重读的现象 。强调重音不受语法结构的制约。用同样的词语组成的句子,说话人的动机和意图不同,重 音的位置也不相同。例如:
他是个好学生。(“好学生”是“他”而不是别人)
他是个好学生。(为什么说他不是?)
他是个好学生。(不是坏学生)
他是个好学生。(不是好教师或其他)
生活里说话表达的是自己的思维活动,会自然地强调出表达的重点。朗读别人写的作品表达的是别人的思维活动,这就需要很好地领会作者的意图,准确地把握重音的位置和强调的方式。一般地讲,重音是通过增加声音的强度和长度来体现,但强调重音的表达方式却比较灵活, 除了音强和音长,还可以用夸大调值或前后运用停顿等方法来体现,甚至可以用减轻音量的 方法来体现。表达方式应服从作品规定情境的要求,只要达到强调和突出的目的就行。例如 :“风一吹,芦花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这句话里,“飘飘悠悠”四个字描绘了苇 絮的轻盈、柔软,就应当用减轻放慢的方式来表现,语气也要柔和,使语言与形象吻合。
不是每句话都必须有强调重音。一般没有特别强调意味的句子,按语法关系读出一般重音就 可以了。重音多了等于没有重音。

(三)快慢
快慢指的是说话或朗读的速度,表现为语句中每个音节的长短和音节的疏密程度。 朗读语言的速度受作品内容的基调、人物的性格、说话人的心理状态等等所支配。
1快速
叙述比较紧张或急遽变化的场面,表现紧张、焦急、热切、惊惧、欢畅的心情,刻画人物的 机警、活泼,以及质问、斥责、辩论等语言,一般要用快速来读。
2慢速
平静、庄重的气氛,悲愤、沉重、悼念的心情,往昔的回忆,发人深省的警句,需要听众注 意理解的语句一般要用慢速来读。
3中速
一般的记叙、说明、议论、事情的交代和段落的过渡,以及作品人物语言中感情态度没有多 大变化的地方,一般可用中速。
总之,速度的处理要从作品的实际出发,每一段,每一句都要细心地去分析、体会。例如: 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 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 把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鲁迅《故乡》)
朗读这一段话,开始不宜太快,但又不能用慢速。读慢了,“忽然闪出”就表现不出来,所 以可 以用中速。“深蓝的天空中……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这是对初识少年闰土的美好 回忆,又是平静的月下景色,所以要用慢速。接着,“项带银圈……那猹却将身一扭”这些 语句生动刻画出少年闰土的英勇、活泼、聪明,刺猹动作又是那样迅猛,因此要读得快。最 后一句可以忽然慢下来,以表现猹不意逃走的情趣。
(四)升降
升降也叫句调,指贯穿整个句子的音高起伏变化形式。它既随着句子语气的 不同而不同,又随着说话者特殊的感情需要而变化。
不同语义内容的句子,句调千差万别,同一个句子由不同的人说出来或由同一个人在 不同的 情况下说出来,句调也不完全一样。因此,在处理句调的问题上,要强调因事而异,因情而 异,因人而异,力求自然,切忌模式化。然而,强调“异”,并不等于否认句调在表情达意上有一般规律。就句调高低升降变化的类 型来看,常见的有四种形式。
1升调:声音由平而高,常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例如:“她是谁?”“这个 故事怎能不使我感动呢?”
2降调:声音由平而降,常用来表示肯定、感叹、请求等语气。例如:“啊,多么幸福的 生活!”“姐姐,你快别说了。”
3平调:声音基本上保持同样的高低,常用来表示严肃、冷淡、叙述等语气。例如:“大 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烈士们的英名和业绩将永垂不朽!”“灵车缓缓地前进,牵动 着千万人的心。”
4曲调:声音升高再降,或降低再升,常用来表示讽刺、怀疑、埋怨或意在言外等复杂感 情。例如:“哎呀呀,你这么大的力气,山都会被你推倒呢。”“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 人士’,是些什么东西!”“你安的什么心?”
以上是句调和语气之间的大致关系。朗读时句调的设计要从句子的语义内涵和说话时的特定 环境、心境和目的出发。在日常生活里说话,句调是比较容易符合表达意图的。朗读别人用文字写出的话,选择什么样的句调,就需要认真研究,仔细地去揣摩、体味。
本章练习题
1、请按照阴、阳、上、去四声的顺序找出五个成语。
2、讨论汉语拼音方案的优点与不足。
3、指出下列辅音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b   p   m   g   l   sh  j
4、指出下列元音的发音方法。
a   o   i   u   er
5、读下列词语并指出每个音节的调值和调类:
珍惜光阴 严格执行 远景美好 运动大会
诸如此类 兵强马壮 高扬转降 非常感谢
大好河山 妙手回春 视死如归 逆水行舟
6、试说明普通话去声的来源。
7、试着把自己方言的声调跟普通话的声调作一个比较,看看两者有什么区别。
8、指出下列上声字的变调:(点击数字)
领导  214  35  21
铁道 214  35  21
考察  214  35  21
选举  214  35  21
指挥 214  35  21
9、轻声变调与上声变调有何不同?
10、轻声可否独成一调?

第三章 现代汉语词汇
第一节 语汇概说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没有词汇,任何语言都是不可想象的。要使自己的语言 生动活泼, 就要掌握丰富的词汇;要掌握词汇,这就要求我们学习有关词汇的基本知识,了解词的内部 结构规律,正确地理解和解释词义,以便提高我们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一、词和词汇
(一)词
词是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它代表一定的意义,具有固定的语音形式 。
所谓“能够自由运用”,是指词本身具有一定的语法功能,可以独立地自由地用来造 句,能 自由地从一句话换到另一句话里去。例如“小红吃葡萄”里的三个词,都可以分别自由地用 来造句,并不是一定要这样固定地结合在一起,我们也可以说“小红爱学习”、“他吃苹果 ”、“葡萄丰收了”等。所谓“最小的”“语言单位”,是指词本身就是一个整体,表示一定的意义(包括词汇意义 和语法意义),不能再分了;如果再分,不是没有意义,就是成了另外的意义。例如在“小 红吃葡萄”中,“吃”是个单音节词,当然不能再分了;“葡萄”也不能再分了,因为“葡 ”和“萄”分开以后就没有意义了;“小红”分成“小”和“红”以后虽然各有意义,但已 成了另外的意思,不再是原来表示人的名称的意思了。所以“小红”“吃”“葡萄”都是能 够自由运用的、最小的、能够表示明确、完整概念的语言单位,都是词。
词一般都具有完整、固定的语音形式。例如“葡萄”这个词,不管是在“小红吃葡萄”中, 还是在“葡萄丰收了”中,都读pútáo,这个读音不因所处的语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另外,词的语音形式还具有整体性的特点,一般只有在它的末尾才允许停顿,词的内部在语 音上不允许割裂开来。例如“小红吃葡萄”,只能读成“小红/吃/葡萄”(“/”表示停顿的 符号),而不能读成“小/红吃葡/萄”。
(二)词汇
1什么是词汇
词汇是一种语言(或方言)里的词的总汇。
从广义上来说,一种语言(或方言)里的所有的词就构成这种语言的词汇,如“汉语词 汇”、“吴方言词汇”、“英语词汇”、“藏语词汇”等。
从狭义上来说,一个人所使用的全部词或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所使用的全部词,也可以叫做这 个人、这本书或这篇文章的词汇,例如可以说“鲁迅的词汇很丰富”、“《红楼梦》的词汇 ”、“《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的词汇”等等。
2词汇和词的关系
词是指一个个具体的、个别的词,词汇则是指词的总和,两者是个体和总体的关系。它们的 含义不同,不能混淆。例如,可以说“人民”是一个词,而不能说它是一个词汇。下面三例 中的“词汇”都用得不对,应改为“词”。
谈“过失”——从一个词汇联想到其他(《光明日报》1 979年11月15日一篇文章的标题)
建国以来,出现了不少新词汇。
民事判决书不应随意缩写词汇(《司法文书与公文写作》1984年第2期第30页 上一篇文章的标题)
现代汉语词汇,一般就是指普通话的词汇。现代汉语词汇还包括了作用相当于词的熟 语——成语、惯用语、谚语、歇后语等。
词汇能够反映语言的状况,词汇丰富是语言发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标志。一种语言的词汇越 丰富,这种语言就越发达。汉语的词汇是无比丰富的,汉语也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语言之一。
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近代汉语发展而来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它逐渐充实和积累了 大量的词汇,在《现代汉语词典》这样一部中型词典中,就收词语56000余条。词汇的丰富 为使用这种语言的人们反映纷繁的事物和现象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就一个人来说,他掌 握的词汇越丰富,驾驭语言的能力就越强,思想感情的表达就越精确,说话、写文章就能 生动有力、丰富多彩。一句话、一篇文章都是由词组成的,词汇贫乏,就必然“语言无味” ,“像个瘪三”。因此,不断地努力扩充自己的词汇量是学好语言的一个重要前提。
以语言的词汇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是词汇学,属于语言学的一个部门。研究各 种语言词汇的共 同规律的,叫“普通词汇学”;研究词汇的起源和发展历史的,叫“ 历史词汇学”;研究某 种语言的某个时期的词汇系统的,叫“描写词汇学”。现代汉语词汇学属于 描写词汇学,是以汉语普通话词汇作为研究对象的。本章所介绍的词汇学知识,主要包括词 的构成、词义的性质、词义的类型、单义词、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义素分析和语义场 、词汇的构成及其规范等。
(三)词汇的发展和规范化
1词汇的发展变化
词汇是人们认识、改造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的一种记录。客观世界在不 断发展变化,人类的 认识水平在不断提高,词汇也随着不断地发展、变化和丰富起来。词汇是语言三要素中反映 社会发展变化最敏感、最迅速的部分。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变化,都会反映到词汇中来,说 词汇是社会生活的风雨表可能不算夸张。

2词汇的规范化
汉语词汇规范化是汉语规范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词汇的规范化,就是按照词汇内部 发展规律进行人为调节,引导词汇向更完善、更精确、更丰富的方向发展。
普通话词汇规范化的标准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话的词汇为核心 。北方方言区域 十分辽阔,其间又包括了若干次方言区,各个次方言区使用的词汇也是不统一的。因此必须 选择其中的一个次方言区作为词汇规范的核心,这个核心就是北京话的词汇。
词汇规范化应该考虑以下三个主要原则。
第一,必要性的原则即在表达上是不是必不可少的,该词在普通话词汇中 有无存在的必要 。词汇规范化不是让词汇变得简单、单调,相反地要让它更丰富多彩。某些方言词有某种特 殊的意义,而在普通话里又没有适当的词可以代替,或者即使代替也有细微差别的(如“名 堂”“扯皮”“搞”等);有些古语词可以表达特殊的意义、感情或语体色彩;有些外来词 是我们语言里没有的而又对我们适用的东西,这些,普通话都应吸收进来。至于在普通话词 汇中没有必要存在的词  第二,普遍性的原则即要选择大家普遍使用的或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而舍 弃那些过于土俗 的方言词、陈旧冷僻的古语词和只在个别地区使用的外来词。例如,在北方方言区内,“玉 米”“珍珠粟”“包米”“包谷”“棒子”等并用,从普遍性原则看,该选用“玉米”。
第三,明确性的原则即选用意义明确的、已经为大家所了解或容易为大家 所了解的词,而 舍弃那些含义模糊的方言词、晦涩费解的古语词和一些音译外来词。例如,不取“洋火”“ 火水”,而取“火柴”“汽油”;不取音译词“盘尼西林”而取意译词“青霉素”;不用“ 揠苗助长”而改用“拔苗助长”。这些都是遵循意义明确的原则来取舍 的。
二、语素
(一)语素及其分类
1什么是语素
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最小的语言单位。词就是由语素构成的。

2语素的分类
语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从音节的角度看,语素可以分为单音节语 素和多音节语素;从意义的角度看,语素可以分为实语素和虚语素; 从活动能力角度看,语素可以分为成词语素(也称为“ 自由语素”)和不成词语素(又分为“半自由语素”〔有的书又 称为“粘着语素”〕和“不自由 语素”)。由于分类的角度和标准不同,所以不同角度的分类之间往往存在着互相交 叉的情况。
(1)单音节语素和多音节语素
单音节语素是由一个音节构成的语素,如“山”“人”“语”“言”“胖” “子”“吧”等 。单音节语素是汉语语素的基本形式,它在汉语语素中占绝对优势。语素单音节化 是汉语语素的一个特点。
多音节语素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构成的语素,如“玫瑰”“玻璃”“参差”“巧 克力” “奥林匹克”“英特纳雄耐尔”等。这些语素中的每一个音节都不能单独表示意义,只有几 个音节合在一起才表示一定的意义。这是多音节语素的特点。
多音节语素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古汉语遗留下来的构成“联绵词”(即两个 字联绵不断, 不能分开)的语素,如“秋千”“琉璃”“苗条”“逍遥”“玛瑙”“妯娌”等;另一种是 构 成音译外来词的语素,如“坦克”“咖啡”“吉他”“沙发”“葡萄”“菩 萨”“莫斯科”“巧克力”“奥林匹克”“英特纳雄耐尔”等。
多音节语素数量不多,在现代汉语语素中不占主要地位,一般也比较容易辨认。
(2)实语素和虚语素
实语素是具有比较实在的词汇意义的语素,虚语素是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的语素。 例如:“ 改革”中的“改”和“革”,以及“胖子”“阿姨” “以前”中的“胖”“姨”“前”都有 实在的词汇意义,都是实语素;其中的“子”“阿”“以”都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只表示 一些语法意义或抽象的词汇意义),都是虚语素。
汉语的语素中绝大部分是实语素,虚语素的数量很少。汉语中多音节语素基本上都是实语素 ,单音节语素中绝大多数都是实语素,极少数是虚语素。
虚语素可以分两种:一种是具有抽象的词汇意义的,主要用来构成汉语的虚词,其构词能力 很弱,数量也十分有限,如“以前”中的“以”和“因而”中的“因”和“而”;另一种是 具有特定的语法意义的,其构词能力很强,数量也不多。 这后一种由于在词中的位置比较固定,处于词的前部的叫前缀,处于词的后 部的叫后缀 。总起来叫词缀,跟词缀相对的叫词根(是词中表示基本意义 的语素)。例如:“阿姨”“胖子”中的“阿 ”和“子”,分别是前缀和后缀(都是虚语素),“姨”和“胖”则是词根(都是实语素)。
(3)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
成词语素(又称自由语素)是具有独立运用能力的语素。这种语 素不仅可以单独构成一个词, 而且可以同其他语素组合成词,组合时它的位置可以在前,也可以在后。
(4)各类语素的相互关系
各类语素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统一在一个整体中。
(二)语素、词、字
语素、词和字是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1语素和词的关系
语素和词都是音义结合的语言单位。有的词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词和语 素 是一致的。
语素和词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从结构功能上看,语素是构词单位,是词里的一个有意义的成分;词是造句单位,是 比语素高一级的语言单位。词可以直接充当句子成分,语素不能。
第二,从意义上看,词表示的意义比较确定,语素表示的意义则比较宽泛。
第三,从语音形式上看,词一般都具有完整、固定的语音结构形式,在词的末尾可以停顿; 语素的语音形式并不固定,它往往随着结合条件的不同而产生变化,语素只有当它处于一个 词的末尾时,才可以停顿,语素本身是不容许停顿的。
2字同语素、词的关系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有拼音的,也有不拼音的。在拼音文字里基本上没有字和词的 区别,它们所运用的最小单位,不管是由一个字母或几个字母组成的,只要是在语言中自由 运用的最小单位都是词。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写出来的方块字,看起来一个字就是一个单位 。它是不是一个语素或一个词呢?不一定。汉字同语素、词并不完全是一一对应的。它们之 间的关系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个字就是一个语素, 也是一个词,如“人”“走”“学”“好”“红”“吧”等。
一个字只是一个语素,而不是词,如“语”“肃”“阶”“妇”“童”“牧”等。
一个字既不是语素,也不是词,如“玻”“葡”“璃”“萄”。“布尔什维克”中 的每一个字也都只是字,既不是语素,也不是词。
同一个字有时是词,有时又只是一个语素。例如:
我们学外语。(“学”是一个词)
小良爱学习。(“学”只是一个语素)
我们迷了路,不辨东西。(指方向时,“东”和“西”都是词 )
我买了点东西。(指事物时,“东”和“西”就分别 只是一个语素)
第二节词
一、单音词和多音词
从音节的角度来看,词可分为单音词和多音词两种。
(一)单音词
单音词就是由一个音节构成的词,如“人”“学”“绿”“把”“了”“花 儿”等。单音词 在书面上一般就是一个汉字,至于“花儿”,虽由两个汉字组成,但也只有一个音节,所以 也是单音词。
(二)多音词(又叫“复音词”)
多音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构成的词,如“人民”“芙蓉”“拖拉机”“巧克 力”“ 社会主义”“英特纳雄耐尔”等。
在现代汉语的词汇中,两个音节的双音词占大多数。双音词中又有下面几种特殊的形式。
1叠音词:
由两个相同的音节重叠而成的双音词,例如“悄悄”“熊熊”“常常”“往往”“巍巍”“ 妈妈”“奶奶”“妈妈”“奶奶”中的第二个音节都念轻声,这不妨看作是叠音词 中的一种特殊情形。等。
2双声词:
由两个声母相同的音节构成的双音词,例如“仿佛”“忐忑”“参差”“蒙昧”“弥漫”“ 大地”。
3叠韵词:
由两个属于同一个“韵”只要韵腹、韵尾相同(韵头可以不管)的,都算同一个韵。 的音节构成的双音词,例如“叮咛”“殷勤”“窈窕”“从容”“逍遥”“草帽 ” “玫瑰”等。其中“玫瑰(méi·gui)”两个音节的韵母并不完全相同(只是韵腹和韵 尾相同,都是ei),但它们属于同一个“韵”,所以也是叠韵词。
这些具有特殊形式的双音词,在语音表达上,声韵和谐,有音乐美,在文学作品中,特别是 在民歌、诗词中用得比较多。
二、单纯词和合成词
从构成词的语素的多少来看,词可以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
(一)单纯词
单纯词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它又分单音节的和多音节的两种。
1单音节单纯词
这是由一个单音节语素构成的单纯词。例如:
天地马看红二他不
一般情况下,单音词都是单音节单纯词,只有“花儿(huār)”之类的情况例外, “花儿”是单音词,但并不是单纯词。
2多音节单纯词
这是由多音节语素构成的单纯词。它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联绵词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来讲的词。其中有双声的,有叠 韵的,有非双声叠韵的。
a双声指两个音节声母相同的联绵词。例如:
伶俐仓促吩咐慷慨枇杷澎湃
踟蹰蜘蛛忸怩玲珑参差仿佛
b叠韵指两个音节的“韵”相同的联绵词。例如:
苗条朦胧逍遥蜻蜓依稀苍茫
堂皇叮咛从容窈窕玫瑰烂漫
c非双声叠韵例如:
芙蓉蝴蝶鸳鸯蝙蝠蛤蚧囫囵
(2)叠音词由相同的两个音节重叠而成的词。例如:
孜孜巍巍熊熊匆匆奕奕瑟瑟
潺潺翩翩饽饽猩猩姥姥皑皑
(3)拟声词指模拟声音的词。例如:
丁冬轰隆哗啦扑通嗡嗡叽叽喳喳
叽里咣当噼里啪啦叽里咕噜
(4)音译外来词指按外族语词的声音翻译过来的词。例如:
咖啡扑克坦克沙发吉普葡萄
伦敦拷贝法西斯模特儿尼古丁
奥林匹克歇斯底里英特纳雄耐尔
多音节的单纯词,不论音节多少,其中的每一个音节(字),单独都不表示任何意义, 只有合在一起才表示一个意义。

(二)合成词
合成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合成词绝大多数是多音节的, 儿化的单音词是 个例外,如“花儿”,只有一个音节,但它是由“花”这个实语素和“儿”这个虚语素构成 的一个合成词。
合成词的构成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复合式
这是由词根与词根复合构成合成词的构词方式。现代汉语的构词以词根复合法为主,所以它 在构词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从词根和词根之间的关系看,复合式又可分为以下几个小类 :
(1)联合式由两个意义相同、相关或相反的语素并列组合而成的合成词,称为联合式合成 词。例如:
a语言土地朋友道路群众停止改革
询问收获书写购买美丽刚才永久
b眉目领袖矛盾买卖尺寸手腕优劣
骨肉笔墨方圆口舌反正开关成败
c国家质量窗户人物女儿妻子
兄弟动静忘记干净
a组的合成词,两个语素的意义可以互相说明、补充;b组的合成词,两个语素结合起 来后产 生了新的意义;c组的合成词,两个语素结合成词后,只有一个语素的意义在起作用,另一 个语素的意义已完全消失,整个词的意义偏于一方.
(2)偏正式前一个语素修饰、限制后一个语素的合成词,称为偏正式合成词。例如:
火车卧铺花城象牙纸烟花盆唐诗
笔谈函授前进狂欢热爱偷听轻视
雪白笔直天蓝葱绿飞快火热冰凉
偏正式合成词的词性,一般随后一个语素(即中心语素)的性质转移,词义也以后一个 语素的意义为基础,基本意义由中心语素意义来体现。

(3)补充式后一个语素补充说明前一个语素的合成词,称为补充式合成词。这种合成词前 一个语素是中心语素,是主要表义部分,后一个语素是次要的补充、说明部分。前一个语素 决定整个词的词性和意义。有的书又称它为后补式、述补式或前正后偏的偏正式。例如:
a缩小说明提高推广看见割断刷新
改正削弱揭穿肃清延长扭转降低
b书本车辆花朵船只枪支灯盏稿件
人口羊群布匹纸张事件药剂房间
a组合成词,前一语素表示动作行为,后一语素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或趋向;b组合成 词,前一语素表示事物,后一语素是与该事物相应的计量单位。
另外,“地球”“汗珠”“雪花”“熊猫”等词,也可归入补充式合成词。“地球”,并不 是像地一样的球,而是像球那样的大地;“汗珠”是像珠子般的汗滴;“雪花”是像花一样 的雪片;“熊猫”是像猫那样的一种熊。前一个语素是中心语素,所以它们也都是补充式, 而不是偏正式。“晚上”“夜里”“天上”“国外”“乡下”等,也有人主张看作是这类补 充式合成词。

(4)动宾式前一个语素表示动作、行为,后一个语素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关涉的事物,这 种合成词称为动宾式合成词。有的书又称为支配式或述宾式。例如:
传奇拉手顶针司令镇纸鼓掌
留神出席拍马理发表态投资
(5)主谓式后一个语素用来陈述前一个语素的合成词,称为主谓式合成词。有的书 又称为陈述式。例如:
月亮霜降海啸事变饼干自修
主谓式合成词同有些偏正式合成词形式上很相似,如“年轻”和“狐疑”。“狐疑” 不是指 狐狸多疑,而是指像狐狸一样地多疑,语意重点在“疑”,所以不是主谓式,而是偏正式; “年轻”则是指年纪不大,前后语素是陈述被陈述的关系,所以是主谓式。其他如“鸟瞰” “桃红”“铁青”“油绿”等,也都是偏正式合成词,而不是主谓式的合成词。另外,“夏 至”是“夏之极”(即夏天中白天最长的一天)的意思,而不是“夏天到了”的意思,所以“ 夏至”也是偏正式合成词;同样的道理,“冬至”也应是偏正式合成词。

复合式合成词主要是上面这五种,另外还有连动式的(如“接管”“借用”“查封”“报销 ”“抽调”“退休 ”“承包”“进驻”“贩卖”等)、兼语式的(如“请教”“逼供”“遣返”“召见”“召集 ”“引见”等)。由于这些类型比较少见,我们就不再着重来分析了。
2附加式
这是由表示具体词汇意义的词根和表示某种附加意义的词缀构成合成词的构词方式。
(1)词缀+词根(又称“加前缀”,即“虚语素+实语素”)
(2)词根+词缀(又称“加后缀”,即“实语素+虚语素”)
(3)词根+词缀+词根(又称“加中缀”,即“实语素+虚语素+实语素”)
另外,还有词根附加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缀的。
3重叠式
由两个相同的词根重叠而构成的合成词。例如:
妈妈爸爸哥哥妹妹星星有的书把“仅仅”“偏偏”“刚刚”也 看作是重叠式合成词,我们觉得把它们归入单纯词似乎更为合理。有的合成词,由三个或三个以上语素构成,在这样的合成词里,语素和语素的组合是 有层次的。
(三)合成词和短语(词组)
1词和短语的区别
词和短语的区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词和短语混淆不清,大 而言之,将影响词典的编纂和汉字的拼写(用汉语拼音拼写汉字要实行分词连写);小而言之 ,将直接影响到句子成分分析的正确性。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词和短语的
分辨,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
由于汉语是用方块汉字来记录语言的,它不像使用拼音文字的语言那样实行分词连写 ,一个 汉字不一定就是一个词。因此判断词和非词就有不少困难。50年代,我国语言学界曾结合 汉语词的特点、汉语语法和拼音文字正字法,就词和短语的区分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 论。近年来仍有人在讨论这个问题。
从理论上来说,词和短语的界限十分明显,二者是可以区分的。因为词是能够自由运用的最 小的语言单位;短语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按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的、一种大于词的语言单 位。
第一,由几个词构成的名称是短语,不是词。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统编初中语文课本在介 绍“词、词组和 概念”时说:“一个有实在意义的词或者一个词组,总是表达一定的概念的”初中 语文课本第二册第94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这就是说,有的概念是由一 个词来表示的,如“月亮”“北京”“长江”等;有的概念则是由一个短语(词组)来表示的 ,如“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南京长江大桥”等。有 些书把“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大会堂”等说成是“词 ”和“专有名词”。其实,这些都是由短语(词组)来表示的一个概念,是专用名称,不是词 。专用名称和词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由一个词构成的专用名称,当然是词,如“月亮”“ 北京”等,这时专用名称也可以说成是“专用名词”(或“专有名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词构成的专用名称则是短语(词组),这时就不能再说成是“专用名词”了(因为它并不是 一个词)。
有些专用名称虽然不能随便拆开来理解它的意义,如“北京大学”并不是“北京的大学”的 意思,但是“北京”和“大学”都是可以单独使用的最小的造句单位,所以分别都是词。正 如吕叔湘先生所说的,“一般人心目中的词是不太长不太复杂的语音语义单位,大致跟词典 里的词目差不多……例如袖珍英汉词典,大型彩色纪录片,同步稳相回旋加速器,多弹头分 导重入大气层运载工具,等等,说这些都只是一个词,行吗?”吕叔湘《汉语语法分 析问题》第21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版。吕先生认为,“袖珍”“英汉”都分别 是 词同①,第21—22页。。因此,“袖珍英汉词典”就该是由三个词构成的一 个专用名称,其他几个名称当然也分别是由几个词组成的。同样的道理,“北京大学”、“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大会堂”等也都是短语(词组),不是词。
第二,从意义上来看,词表达的概念是比较单纯的、凝固的,一个合成词的意义并不是各语素所表示的意义的简单相加;而短语所表示的,则是较为复杂的概念,因而一个短语的意义 ,一般是组成该短语的各个词的意义的相加。例如:
“男人”是“男性的成年人”或“丈夫”的意思,并不是“男性的人”就是“男人”;“女 人”是“女性的成年人”或“妻子”的意思,并不是“女性的人”就是“女人”,所以“男 人”“女人”都是词。而“中年人”就是“中年的人”,“男教师”就是“男性的教师”, 所以“中年人”、“男教师”是短语。
“黑板”不等于“黑的板”,“白菜”不等于“白的菜”,北方话里的“大车”是牲口拉的 两轮或四轮载重车,当然不等于“大的车”,“大豆”也不等于“大的豆”,所以这些都是 词。“黑布”就是“黑的布”,“白花”就是“白的花”,“大树”就是“大的树”,“大 山”就是“大的山”,所以这些都是短语。
“他心肠很好”中的“心肠”不等于“心和肠”,“骨肉团聚”中的“骨肉”不等于“骨和 肉”,所以“心肠”和“骨肉”都是词。“心肺正常”却等于“心和肺都正常”,“血肉 ”也等于“血和肉”,所以“心肺”和“血肉”都是短语。
“矛盾”不等于“矛和盾”,“国家”不等于“国和家”,是词;“新旧”却等于“新和旧 ”,“风雨”也就是“风和雨”,是短语。
“打场”不等于“打场地”,是词;“打虎”却等于“打老虎”,是短语。
表示“羡慕、忌妒”的“眼红”不等于“眼睛红”,表示“伤筋脑”的“头痛”不等于“头 部疼痛”,是词;“手痛”、“脚痛”就是“手部疼痛”、“脚部疼痛”,是短语。
第三,从结构关系上来看,合成词的构成成分是语素,它们之间结合紧密,一般不能随便拆 开,不能插入其他语言成分;而短语的构成成分是词,它们之间的结合程度较松散,一般可 以拆开,可以插入其他语言成分。根据这一特点,就可以用插入法来区别词和短语。
运用插入法要注意三点:
一是插入以后的例子同原来的例子,必须是同一结构形式。例如“ 白 雪”可以插入成“白的雪”,都是偏正结构;但如果把“电车”插入成“电和车”就错了, 因为“电车”是偏正结构,而“电和车”变成联合结构了。
二是插入时不能改变原式的意义 ,如“雪白”是“像雪一样的白”的意思,不能插入成“雪很白”。
三是某些词的形态变化 不能误认为是插入法,如“漂亮”重叠为“漂漂亮亮”,这不是插入法。
下面我们用插入法来辨别一些词和短语。
不同结构的语言单位,可以插入不同的成分,其中常用的可以作为鉴别词。
联合式常用“和”作鉴别词。例如“不辨东西”,可以说成“不辨东和西”,所以这儿的“ 东西”是短语;而“买了点东西”中的“东西”之间,不能插入“和”,是词。同样的道理 ,“心肺”“血肉”“新旧”“风雨”能插入“和”,是短语;“心肠”“骨肉”“矛盾” “钢铁”“江湖”“皮毛”等不能插入“和”,是词。
偏正式中名词性的,可以用“的”作鉴别词。一般情况下,能插入“的”的是短语,不能插 入的是词。例如“男教师”“中年人”“黑布”“白花”“大树”“大山”等都能插入“ 的”,是短语;“男工”“大豆”“幼儿”“白铁”等不能插入“的”,是词。“黑板”“ 白菜”“大车”“马车”“高炉”等,虽然可以分别插入成“黑的板”、“白的菜”、“大 的车”、“马拉的车”、“高高的炉子”,但插入后词义已起了变化,因为“黑的板”并不 就是“黑板”,“白的菜”并不就是“白菜”(“小白菜”就是绿色的),“马拉的车”并不 就是“马车”(有些“马车”也还可以是用牛拉的),“高高的炉子”也并不就是“高炉”, 所以“黑板”“白菜”“马车”“高炉”等也是词。
“社会主义”中间不能插入“的”,而且“主义”已有虚化的特点,所以“社会主义”是词 。同样的道理,“资本主义”、“自由主义”等也是词。
偏正式或补充式中动词性的,可以插入结构助词“地”“得”或副词“不”的,是短语,否 则是词。例如“快走”可以说成“快快地走”,“打死”可以说成“打得死”、“打不死” , 所以“快走”、“打死”是短语;而“热爱”“苦笑”“注定”“改动”“改善”“说明” 等,不能插入其他成分,是词。至于“打倒”“推翻”“缩小”“抓紧”“降低”等,一般 认 为未被插入时是词,一旦插入了别的成分,就是短语。“来不及”“来得及”“吃得消”“ 吃不消”等,则是加中缀的合成词,不是短语。因为去掉中缀“得”“不”,变成“来及” “吃消”,是不能成立的。

主谓式可以用“不”“很”等作鉴别词。例如,“手痛”可以说成“手很痛”,是短语;“ 他得了眼病,眼红了”中的“眼红”,可以说成“眼很红”,也是短语;而在“有的人看到 别人得了奖金就眼红”中的“眼红”就不能插入别的成分,是词。跟“眼红”相类似的还有 “头痛”“心疼”“手松”“手硬”等,一般说来,它们的本义能插入,是短语;它们的引 申义不能插入,是词。
动宾式不能单纯用插入法来解决问题。有的不能插入别的成分,当然是词,如“顶针”“司 令”“知己”“知音”“围腰”“裹腿”“化身”“出席”“关心”“动员”“注意”等。 其中动宾式的名词,一般没有异议。有些动宾式的动词性结构,虽然能插入别的成分,但不 一定就是短语。例如,“鞠躬”可以说成“鞠了一个躬”,但一般都认为“鞠躬”是词。类 似的还有“带头”“留神”“效劳”“吃惊”“越轨”等。张寿康先生曾把这类可离可合的 动词叫做离合动词,当没有插入成分时,可看作是词,一旦插入了成分,则应看作是短语。 张寿康《构词法和构形法》,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3~44页。
至于“存款”“泡菜”“烙饼”等,应根据语言环境来确定是词还是短语。在“取存款”、 “吃泡菜”、“吃烙饼”中,“存款”“泡菜”“烙饼”都是词,中间不能插入别的成分; 而在“他去存款”、“他在泡菜”、“他在烙饼”中,“存款”“泡菜”“烙饼”都是短语 ,中间可以插入别的成分,如可以说成“他去 存了一笔款”、“他在泡几棵菜”、“他在烙几块饼”等。“握手”、“吃饭”等没有这种 区别,就只能是短语。
第四,从语音停顿上来看,合成词内部语素之间没有语音停顿,短语内部词与词之间有语音停顿。有些专用名称不能插入其他成分,就可以用这一方法来分辨。例如:“北京——大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其间可以稍有停顿,因此都是短语;而“社会主义” “资产阶级”等,其间不能停顿,因此是词。
语音停顿的情况比较复杂,有些多音节的词,其间也可以有所停顿,但并不是短语,如“无 条件”“反封建”“反法西斯主义者”等。所以用语音停顿来区分词和短语,必须把它同其 他方法结合起来。
语音现象是复杂的,词和短语之间不仅有一些互相转化的情况,而且还有一些兼属两类的现 象。像“‘羊毛、鸡蛋、人造丝、人造纤维’,说它是复合词,可以,因为是一种毛、一种 蛋、一种丝、一种纤维;说它是短语,也可以,因为相当于(不是等于)‘羊的毛、鸡的蛋、 人造的丝、人造的纤维’。”见《中国语文》1981年第5期,第325页。所以 ,词 和短语区分起来有时确实不太容易,但只要我们从多方面地去看,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并结 合语言环境,综合运用以上的几种方法来进行辨认,词和短语也是不难区分开来的。
2词和短语的联系。
词和短语既有明显的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它们的联系表现在可以互相转化上:有些短语 可以简化或节缩为新词,有些合成词可以拆开而构成短语。

(1)有些短语可以简化或节缩为新词。
a简化:在不改变原义的前提下,把全称短语简化成一个合成词。例如:
理科工科——理工科政治委员—政委
文化教育——文教家用电器——家电
外交部长——外长少年先锋队——少先队
师范学院——师院扫除文盲——扫盲
安全理事会——安理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政协
农副产品贸易市场——农贸市场
中国共产党章程——党章
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
b节缩:取全称中具有共性的关键词语用数字加以概括。例如:
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三好
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四美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有
通过简化、节缩而成简称,表达简洁, 说写方便,便于交际。但是这种缩减必须按照需要、 明确、约定俗成的原则来进行,不能只图个人方便而任意滥造简称。如有人把在农村发展喂 养“母猪、母牛、母羊、母马、母鸡”简称为“五母运动”;北京的一家大百货商店曾把“ 女式猪皮鞋”和“男式牛皮鞋”简称为“女猪”“男牛”;有的把“五讲、四美、三热爱 办公室”简称为“五四三办公室”……光看这些简称,真让人莫名其妙,以至有些外国人看 到“女猪”“男牛”后,竟以为汉语里已把“母猪”改称为“女猪”、把“公牛”改称为“ 男牛”了。至于有些含有歧义的简称,如“文体”(文娱体育或文章体裁)、“春运”(春季 运输或春季运动)、“业校”(业余体校或业余学校)等,一般以不用为好,实在要用,则应 作必要的解释说明。比较庄重的场合或正式文件里,一般不用简称,而用全称。
通用的简称,已经近于一个词的(简称逐渐凝固成词也是一种合成的方法),它的内部结构, 仍按合成词的构词方式分析。例如“扫盲”是动宾式的,“肥效”“疗效”“劳模”“武钢 ”“军属”都是偏正式的,“文教”是联合式的。

(2)有些合成词可以拆开,中间插入别的语言成分构成短语。例如:
鞠躬——鞠了一个躬
洗澡——洗了一个热水澡
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个词都可以这样拆开的,只有少数动宾式、补充式的合成词才 可以这 样,而且插进去的语言成分也是很有限的。因此我们不能任意把词割裂开来,如不能把“决 议”说成“决个议”、把“报销”说成“报不了销”、把“动员”说成“动了一次员”等等。
3词和名称
人和事物的名字叫名称。名称是由词和短语来充当的。例如,“太阳”“长江”“《呐喊 》”“化合物”“奥斯特洛夫斯基”等名称是由一个词来充当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现代汉语词典》”等名称是一个短语来充当的。这种由短语构成 的名称,用起来像一个词一样,可以独立地作句子的一个成分,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说它是一 个词。
第三节词义
词义就是词的意义,就是一个词所表达的内容。例如,“祖国”一词的语音 形式是zǔguó, 它的词义是“人们祖籍居住的国家或自己的国家”。“人民”一词的语音形式是rénmí n,它的词义是“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
一、词义的性质
(一)客观性
词义是客观事物或现象在人们头脑里概括的反映。词义是表示客观事物或现象的。
(二)概括性
词义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反映,不是具体的、个别的,而是抽象的、概括的。
(三)模糊性
(四)社会性、民族性
词义还具有社会性和民族性的特点。一个词的意义,不是由个别人任意规定 的,而是人们在长期的交际过程中共同确定下来的。也就是说,一个词的语音形式和 它所表示的意义内容之间的联系,是社会全体成员在使用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而一旦约定俗 成以后,任何人都无法随意改变,人们必须按照全社会成员所确定的词义去理解和使用,这 正是词义的社会性的显著表现。
另外,对某一事物不同的语言所用的词可以不同,就是说词义概括的对象可以不同 ,由此就产生了词义的民族性的特点。例如汉语里用“姐姐”“妹妹”表示同一父母 所生的女儿,而英语里只用sister表示姐姐或妹妹(英语里用elder sister表示“姐姐”, 用younger sister表示“妹妹”);又如汉语里的“朋友”一词,指彼此有交情的人,也指 恋爱的对象,它的词义与英语里的friend也并不完全相当。词义不仅在理性意义上 有民族性,在附着于理性意义上显示人们肯定或否定的主观态度、主观感情的色彩意义方面 也 可以显示出民族性。例如,“象”这种动物,在中国和东南 亚国家,它是吉
祥如意的人人喜爱的动物,而在欧美国家,人们则认为它是蠢笨的动物。由 于人们对“象”的主观态度、感情色彩的不同,因 此,我国生产的一种“白象”牌电池在东南亚一带就很受欢迎,十分畅销,而在欧美市场上 则无人问津(因为谁也不愿意把有蠢笨动物商标的“白象”电池带回家)。以上这些词义上的 差异正显示了词义民族性的特点。词义民族性的特点,实际上也同样证明了词义的社会性, 因为不同民族语言的这种词义上的差异也正是不同的社会成员各自约定俗成的结果。
二、词义的演变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语言的发展变化,一个词的词义也会产生变化 ,或者产生了新义,或者改变了原来的意义。词义的演变,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词义的扩大
词义的扩大就是指词的意义范围由小变大了。
(二)词义的缩小
词义的缩小就是指词的意义范围由大变小了。
(三)词义的转移
词义的转移就是指词义由指甲事物转到指乙事物,甲乙两者之间没有类属的关系。
四、词义的类型
词义包含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以及主观的评价、态度,词义相应地就有了概念义 和附属义两种类型。
(一)概念义
词义中与概念有关的、反映现实现象的意义,又叫理性意义,逻辑意义。它是词义 的核心内容,是语言交际中最重要的意义,也是词典释义中最为重视的意义。
(二)附属义
依附于词的概念义上反映人们某种主观态度、感情色彩以及语体、形象色彩的意 义,又叫色彩 意义、非理性意义、附加意义。如“母亲”这个词的概念义是“有子女的女子”,伴 随这一意义,“母亲” 具有庄重的语体色彩,还有“慈爱”的联想色彩。词的附属义主要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 形象色彩三种。
1感情色彩
词义的感情色彩表现在褒贬性上。带有赞扬、喜爱、尊敬等感情色彩的词,叫做褒义词;带有贬斥、憎恶、轻蔑等感情色彩的词,叫做贬义词,没 有褒贬色彩的词叫中性词。
2语体色彩
语体主要是指“口语体”和“书面语体”。根据文章的 体裁、形式 和内容、性质的不同,书面语体又可分为公文语体、政论语体、文艺语体和科技语体等。
3形象色彩
有一些词因概括了具体事物的形象而获得了形象色彩。词义的形象色彩能给人提供生 动可感的形象,使感知的经验复活并使人产生想象。
五、单义词、多义词、同音词
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分类。从语素单一与否的角度来划分,可分为单纯词与合 成词; 从音节多少的角度来划分,可分为单音节词和多音节词;从词的语法特征和功能来划分,可 分为实词和虚词;从词的概念 义的数量多少来划分,可分为单义词和多义词,从词的概念义是相同、相近还是相反相对来 划分,可分为同义词和反义词。
(一)单义词
只有一个意义的词,叫做单义词。例如:书包、铅笔、稻子、工人、长江、 北京、音素、沙 发、石英钟、逻辑学、人文主义、计算机、网站等。在现代汉语里,常见事物的名称、科学 术 语、专有名词、外来词和新造词等多半是单义词,因为这类词要求意义单一、固定,不允许 同时存在几种意义。这类词在整个汉语词汇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容易掌握。
(二)多义词
具有几个互相联系的不同意义的词,叫做多义词。多义词就是“一词多义” 的现象。多义词在词典里表现为有多个义项。
在汉语里,单音词的多义现象比较突出。其中,又以动词和形容词居多。
例如,“好”这个形容词,在应用中就有以下多种意义:
①表示优点多的,使人满意的,跟“坏”相反。如“好书”、“好 人”、“好事情”等。
②表示友爱,和睦。如“好朋友”、“相处得很好”等。 
③表示痊愈。如“病好了”。
④表示使人舒服、惬意。如“好看”“好听”“好吃”“好睡”等。
⑤表示完成或达到完善的地步。如“文章写好了”、“把衣服穿好 ”等。
⑥表示赞许、同意。如“就这样写好了”、“就这么办好了 ”等。
⑨用作对数量或程度的疑问词(用法跟“多”相同)。如“有好大?”、“有 好远?”等。
⑩“以便于” 的意思,表示目的。如“今晚把材料整理好,明天好交会 上讨论”、“在书上画上符号,课后好复习”等。
“消息”这个名词,有以下两种意义:
①关于人或事物情况的信息或报道。如:“听到什么消息没有?”、“今天 报纸上有什么好消息?”
②音讯。如:“好几年没听到他的消息了。”
“从容”(cóng róng)这个形容词,也有以下两种意义:
①镇静、沉着。如“举止从容”、“从容不迫”、“从容就义”等。
②(时间或经济)宽裕,不紧迫。如“时间很从容”、“手头较从容 ”等。
词的多义性是词义发展变化的结果。一个词在最初出现的时候,总是单义词 。由于客观事物不 断发展变化,而语言中反映客观事物的词的数量却是有限的,所以,随着人们对客观事物认 识的深化,就常常用原有的一些词来表示有关的其他事物,这样就造成了词的多义现象。
多义词反映了词义扩大的规律,是语言发展和丰富的表现。多义词虽然一词多义, 但是一用 到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义就确定下来了,就只有一个意义了。因此,对于多义词的词义,必须结合上下文才能获得正确的理解。

1多义词的基本义和转义
从词的运用角度来说,多义词的几个意义的地位并不是平列的。根据词义形成的先后和使用 频率的多少,一般可以把多义词的意义分为基本义和转义两种 。
(1)多义词的基本义
一个词在长期使用中所固定下来的最常见、最基本的意义,叫做基本义。
(2)多义词的转义
由词的基本义或本义发展转化而来的意义,叫做转义。
2多义词的作用
多义词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一个词通过引申和比喻的方法,转化出几个互有联系的意义,其作用就等于增加了 新词,丰富了原有词的内容,扩大了它的使用范围。因此,多义词的大量产生是词汇丰富的 一种标志。
第二,多义词的比喻义具有鲜明生动的形象性,运用得恰当,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第三,有时利用多义词的多义现象,构成表里两层意思,即修辞上的“双关”,可以使语言生动而富有情趣,表意深刻。
(三)同音词
同音词是语音形式(包括声、韵、调)相同而意义完全不同的词,也称为“同 音异义词。”
1同音词的类型
同音词按字形的异同可分为两类:
(1)字形相同的同音词,可称为同形同音词。
(2)字形不同的同音词,可称为异形同音词。
2同音词的形成
同音词是各种语言都普遍存在的现象。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概括地说,是因为语言中总是 音少义多,这就不可避免地得用相同的语音表示不同的词。比如现代汉语基本音节总共只有 四百多个,加上声调的区别也只有一千多个音节,用这一千多个音节去表示几十万个词,尤 其是单音节和双音节的词,这就必然造成大量的同音词。从现代汉语中同音词形成的直接原 因来看,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
(1)造词时语音形式偶合
(2)语音演变的结果
 (3)词义演变的结果
 (4)音译外来词的结果
3同音词的作用
(1)同音词在语言中可以构成“双关语”,使语言含蓄,增强语言的生动性。例如:
执手与欢别,会合在何时?
明灯顾空局,悠悠未有棋。
末一句明写“未有棋”,实指“未有期”,与“会合在何时”相呼应。
又如: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
“杨”和“柳”表面写的是杨花和柳絮,实指杨开慧烈士和柳直荀烈士,说他们的忠 魂升天,永垂不朽。
(2)同音词可以构成谐音的歇后语,常常用在文学作品中,给人一种幽默感。例如:
一切似乎都是外甥打灯笼,照舅。
咱们是孔夫子搬家,净是书……
这里,利用“舅”和“旧”、“书”和“输”在歇后语中的谐音,使语言表达得幽默 而有风趣。
(3)有时用同音词和音近词组合的谐音手法,可以表达强烈的爱憎感情。例如
果然正像老百姓说的那样:“遭殃军”、“刮民党”,又是夺来又是 抢!这里,“遭殃军”是“中央军”的谐音,“刮民党”是“国民党”的谐音。人民群众 运用 这种谐音手法,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军队的残暴腐朽,表达了对他们的愤恨和讽刺。
同音词在语言中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很多同音词的存在,是造成 一些人写别字的原因之一,有时会引起意义上的混淆,影响思想表达,甚至造成误解。因此 ,我们要正确地掌握词义及其书写形式,防止张冠李戴,把汉字写错。

4同音词和多义词的界限
多义词(一词多义)和同音词(几词同音),都是一种用同一语音形式来表示不同意义内容的语 言现象。它们在性质上有一定的共同点,但彼此之间又有很大的差别。
多义词是一个词有几个相互联系的不同意义,即一词多义;同音词是几个词语音形式(声 、韵、调)相同,而书写形式不一定相同,几个词的意义之间没有联系,是几个词同音。
词的多义性和同音词之间本来没有绝对的界限。有些词从词源上看是多义词,但是 随着时间的推移,意义上的联系逐渐变得不明显,就可能被看作同音词了。
例如,“管”指圆而细长、中空的东西,即管子,今天“水管、竹管 、钢管、管弦、电子管”的 “管”都是这个意义。可是,古代把“钥匙”也叫“管”或“管钥”(guǎnyuè)指拨开 关 键的工具(《左传·僖公三十二年》:“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后来“管钥”由名词 而产生动词“掌管”“管理”的意思。如“管账”、“管家”、“你管不管”等短语里的 “管”,就是从“管钥”的“管”转化而来的。但这种意义上的联系,现在已很难觉察得到 。这样,“水管”的“管”和“掌管”的“管”就只能看成同音词了。
辨别多义词和同音词的方法,主要就是审察它们今天在词义上有无联系,词义上有联系的是 多义词,词义上完全没有联系或觉察不到有联系的是同音词。

六、同义词、反义词
(一)同义词
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叫做同义词。同义词是通过对词义的互相比较而存在 的。
严格地说,一种语言里意义完全相同的词很少,大多数都是“同中有异”,只是有的相同之 处多一些,有的相同之处少一些。如果在意义上和用法上都完全地、绝对地相同的话,就没 有研究的必要了。正因为它们虽有相同之处,但大多不完全相等,在语言中存在细微的差别 ,所以才有研究它们和掌握它们的必要。
1同义词的类型
根据词义的相同或相近,一般可将同义词分为等义词和近义词两类。
(1)等义词
意义完全相同的同义词,叫做等义词。例如:
气力——力气感情——情感
健康——康健演讲——讲演
上面这样一些同义词,人们在语言里可以互相交替运用,在意义和色彩上毫无区别, 所以也 可称为“绝对同义词”。它们在词汇中为数极少,也没有什么特殊的表达功能,应 作为词汇规范化的对象。
(2)近义词
意义相近、在用法上有细微差别的同义词,叫做近义词。由于它们的意义并 不是绝对相同,所以也称为“相对同义词”。这类词,以动词和形容词为最多。
同义词中以近义词为最多。这类同义词在词汇中的大量存在,对语言表达起着非常重 要的作用,是研究词汇的重要对象。
概念的同一性和意义的共同性是确定同义词的主要条件。同义词所表示的是同一概念之内的 各种细微差别。如果词与词的概念并不相同,即使它们在意义上有某些联系,或应用时在某 些条件下也可以相互替代,但它们在意义上或使用上毕竟存在很大的差别,所以不能把这些 词当作同义词看待。
前四组的前一个词所表示的是事物的统称(逻辑学上称为“属概念”),后一个词表示 某种具 体的事物(逻辑学上称为“种概念”),两者只存在类属关系而并不相等;后两组的前一个是 词,后一个是短语(词组),词和短语不能看成同义词。
一组同义词通常是词性相同的词,但不能因此认为一组同义词一定属于同一词类,例如“刚 ”“刚刚”“刚才”是一组同义词,“刚”和“刚刚”是副词,而“刚才”却是时间名词。 同义词的构成,本质的东西是词义上的共同性,不能用词类标准去取代词义标准。词类和词 义有一定的联系,但不完全一致。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不是词义上的分类, 不是逻 辑 分类,任何一种语言的词类都不是完全按意义划分出来的,所以有些词义相同、相近的词并 不一定属于同一词类。
此外,从音节结构和构词成分来看,同义词还可以分为单音节同义词、单双音节同义词和双 音节同义词三种类型。分别如:
(1)看——瞧关——闭折——叠
弯——曲起——始自——从
(2)关——关闭追——追赶加——增加
乐——开心走——离开窄——狭小
(3)明白——清楚飘泊——流浪本领——才干
品质——品德保证——担保领会——领悟
展开——开展源泉——泉源到达——达到
(1)同义词的产生
一种语言中存在大量的同义词,是词汇丰富的显著标志。研究同义词是怎样产生的,对于认 识同义词的性质、辨别同义词的意义色彩和使用范围,都有帮助。同义词的产生,一是词汇 内部发展变化的结果,二是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客观事物 和现象的认识不断深化,认识能力不断提高,因此就需要选用足以区别细微差别的词去称呼 和表达,于是就产生了意义上仅有细微差别的同义词。具体地说,汉语的同义词,大致产生 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因吸收文言词而产生的。
现代汉语里有很多文言词,其中,有些是自古代沿用到现在的,有的是后来吸收的, 这就同现代汉语的词形成了同义词。
第二,因吸收方言词而产生的。
方言词里有很多生动而富有表现力的词,被吸收到普通话里来,就同普通话里的词形 成同义词。  第三,因吸收专业词而产生的。
专业词包括“科学术语”和“行业语”。专业词在语言中同普通话的词语并用,就形 成了同义词。
第四,因吸收外来词而产生的。
吸收外来词,有时音译和意译同时并行,这样就形成了同义词。
第五,为表达意义和用法上的细微差别而不断创造出来的。
第一,恰当选用,可使表达严密、贴切。
例如,鲁迅在《故乡》里写闰土叫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 “那孩 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作者在这里不用“拉”而用“拖”,不用“靠”而用“ 贴”,精确地选用了这两个动词,就把一个贫苦农民孩子在陌生“老爷”面前畏怯的心理和 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了。
又如,在《孔乙己》里,鲁迅写道:“他……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 出九文大钱。”作者在这里,不用“摆出”而用“排出”,形象地刻画出孔乙己当时为显示 自己的气派,把九文大钱一枚一枚地排列到柜台上的情态。后来孔乙己更穷困了,作者描写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这里不用“拿出”而用“摸出”,活画出孔乙己在破 衣袋里摸来摸去,却再也摸不出更多一文钱的穷途潦倒的窘态。
第二,前后互用,可使语言富于变化。例如:
“骄傲”和“自豪”
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 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心情”和“心绪”
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 有什么好心绪。
上面所举两组例子,在上下文中前后对称地运用同义词,不但可以避免用词重复,使 语句富 于变化,而且可以互相补充语义,起到强调作用。这种语言现象,在古文中称为“互文”。
 
第三,并列连用,可使语义明确,达到强调的目的。
例如,周恩来总理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上有一篇重要发言,其中有这样一段:
我们认为,美国这些侵略行为应该被制止。亚洲的和平 应该得到保 证,亚洲各国的独立主权应该得到尊重,亚洲人民的民主权利和自 由应该得到保障,对亚洲各国内政的干涉应该停止,在亚洲 各国的外国军事基地应该撤除,驻在亚洲各国的外国军队应该撤退 ,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应该防止,一切经济封锁和限制应该 取消。
在文章里,有时用一个词显得力量不够,往往并列连用几个同义词,使语气加强,起到强调 作用。如:
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挑得起。
(袁鹰《井冈翠竹》)
此外,在语言运用中,人们还常常把同义词组成短语并列连用,如“生动活泼”、“ 繁荣兴 旺”、“慷慨激昂”、“惊涛骇浪”、“左顾右盼”、“轻描淡写”等。这些同义并列的短 语,有的形成了具有特殊色彩的成语。

第四,避免直陈,可使语气委婉、含蓄。例如: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
这里,“老了”就是短工对祥林嫂不幸死去的委婉说法,他不说“死了”而用同义词 说“老了”,表现了旧社会深受阶级压迫的同命人之间的深厚感情。
又如,在现实生活中,有时为了避免使对方受刺激,往往把“死”说成“去世”,把“落后 ”说成“后进”,把战士受伤说成“挂彩”等等,都是借同义词而运用的“委婉语”或“禁忌语”。
第五,区别语体,可使风格庄重、突出。
例如,《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的训令》中说:
本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其内容各地各军略有 出入。现在统一规定,重新颁布,望即以此为准,深入教育,严格执行。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文中“其”“略”和“望即以此为准”等,都是文言词语,如果改用口语词“它的 ”“ 稍微”和“希望(你们)就拿这个(训令)做标准”,虽然词的意义完全相同,却显得不够简练 和庄严有力,失去了“训令”特有的风格色彩。
许多跟口语词同义的文言词,现在还常用于党、政、军等机关带指令性的公文、布告里,使 语言表现得庄重严肃而又精练得当。这是书面语体在语言表达中特有的作用。
掌握住大量的同义词,就能选择适当的词来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细致地描写不同的 事物或现象,并能根据语言环境或文章体裁的不同,选用不同的词,使语气的表达做到确切 、优美、生动。善于使用同义词的人,也可以反映出他对客观事物认识的精确和深刻。反之 ,不掌握一定数量的同义词,运用语言就会受到限制,也难于适应不同文体和语言环境对语 言表达的要求。
3同义词的辨析。
同义词绝大部分都是意义相近而有细微差别的,即所谓“大同小异”或“同中有异”。大同 易辨,小异难分。一般用词不当的毛病,往往就是由于不善于分辨同义词而造成的。
要掌握更多的同义词来丰富我们的词汇,以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就必须细心地 辨析同义词。这也就是我们研究同义词的主要目的。
辨析同义词,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从意义方面辨析。
(1)词义的着重点不同。
例如:“合作”和“协作”
这两个词都是动词。它们都可以表示为了共同目的,一起完成某项工作或任务的意思,但两 个词的着重点不同。
“合作”着重指共同合力地从事某一工作,“合作”的双方或数方一般没有 主次之分,共同的任务由大家共同来完成。如:
我们合作得很好,两人的感情也很深。
(齐怀《刑场上的婚礼》)
“协作”着重指若干人或若干单位互相配合、协助以完成任务。“协作”的 双方或数方一般 有主次之分,某一方除完成自己的任务外,还能积极地配合、协调有关方面完成任务。如: 
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的两位干部……邀请吴吉昌去陕西大荔参加全 国棉花栽培技术协作讨论会。
(穆青等《为了周总理的嘱托……》)
又如:“尊重”和“尊敬”
这两个动词,都可以表示以敬重的心情或态度对待别人。但两个词的着重点不同。“尊重” 着重在“重”,指重视而尊敬的心情或态度;“尊敬”着重在“敬”,主要 指恭敬的态度。如:
如果我们除去这个意思,放进尊重对象的意思去,那就 只剩下讥笑弹琴者这个意思了。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2)词义的轻重程度不同。
例如:“盼望”和“渴望”
这两个动词都可以表示非常希望的意思。“盼望”表示殷切期望。“渴望”表示如饥似渴地、迫切地希望,程度比“盼望”重。如:
(我)真盼望海上再出现那种缥缈的奇景。
(杨朔《海市》)
那掺着稀番茄汁令人作呕的干菜粥也成了我们渴望的美味……
(伏契克《二六七号牢房》)
又如:“违背”和“违反”
它们都可以表示不遵守、不依从的意思,但“违背”着重指背离,不遵守、 不实行。如:“不 能违背自己的诺言”。“违反”着重指背离而相对立,或向 反面去做,词义 比“违背”稍重。如:“违反科学”、“违反劳动纪律”。
 
(3)词义的范围大小不同。
例如:“局面”和“场面”
这两个名词,都可以表示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出现的情况,但意义范围和使用范围都有差别 。
“局面”指一个时期内事情的状态。着眼于全局,所指范围大,时间长。一 般用于政治、经济、军事、革命和生产等方面的形势和大事上。如:
开国之初,生机蓬勃,虽然百废待兴,但已经是万紫千红的局 面。
(徐迟《地质之光》)
眼上,又下了一场透雨,秋后的丰收局面,也大体可以确定下来了 。(竣青《海滨仲夏夜》) “场面”一般指戏剧、电影、电视文学作品和生活中,在一定时间、场合下 构成的情景。着眼于局部,所指范围小,时间短。如:
这是一个巨大的劳动场面:一条高大整齐的“山岭”把 两个山头联 在一起,一条条巨蟒似的卷扬机趴在大坝上,砂土、石块像长了腿,自动地流到坝顶上。
(王愿坚《普通劳动者》)
那是盛大的节日赛会的场面。
(吴伯箫《记一辆纺车》)
又如:“事情”、“事件”和“事故”
这三个名词,都可以表示在一定时间内所发生的或遇到的社会现象,但三个词的意义范围和 使用范围不同。
“事情”泛指人类生活中的一切活动和所遇到的一切社会现象。包括所有的 大大小小的事情 ,范围最大。如:“有事情和大家商量”、“办事情”、“ 这并不是小事情”。
“事件”指历史上或社会上发生的不平常的大事情。它的范围较小。如:
一九二七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广州也发 生了“四·一五”反革命事件……
(齐怀《刑场上的婚礼》)
“事故”多指在生产、工作等方面发生的带有意外的损失或灾祸。范围更小 。如:
“红旗”轿车把我们送到天安门交通队,谈了谈这次事故的经过。
(《一件珍贵的衬衫》)
第二,从色彩方面辨析。
(1)感情色彩不同。
某些同义词所包含的基本意义相同,而感情色彩不同。其中,有的词表达了说话者对某一事 物或行为肯定、赞许的感情,含有褒义,是褒义词;有的词表达了说话者对 某一事物的否定、憎恶的感情,含有贬义,是贬义词;有些词不带褒贬的感 情色彩,是一种中性词。
(2)语体色彩不同。
口语体和书面语体,二者本来没有绝对的界限,因为在语言实践中两方面共同应用的词很多 。不过,书面语一般都是经过文学加工的,同时受古代文学语言的影响较大,常常表现出一 种特殊的风格色彩,跟日常生活用语的意味不同,因此可以把书面语体和口语体分为两类。 这对于我们从语体风格色彩的异同上来辨析同义词,也就比较容易掌握。
关于口语体和书面语体之间的差异,在前面介绍“词义的色彩”时,已经举过好些例子。 这里 要强调的是,运用某些具有语体色彩的同义词,必须结合实际,分清场合,既要掌握不同语 体的风格特点,又要注意运用语言的具体场合和接受对象。
例如,“父亲”“母亲”分别和“爸爸”“妈妈”是同义词。 “父亲”、“母亲”带庄重色 彩,多用于书面语;“爸爸”、“妈妈”带亲切意味,多适用于口语。但是,年纪稍长的人 同别人讲话,提到自己的父母时,如果仍像年轻人一样称呼“爸爸”“妈妈”,就不相宜了。
第三,从用法方面辨析。
(1)适用对象不同。
①有的有上、下或内、外的区别。
例如:“爱护”和“爱戴”
这两个动词所表示的基本概念相同,但在意义和用法上都有差别。
“爱护”指爱惜并保护。适用的对象较广。用于人的,如:
周总理正亲切地注视着我,目光中充满了关切,充满了爱护,像在询问:同志,碰着了吗?受伤没有?
(《一件珍贵的衬衫》)
这里“爱护”是就革命长辈上对下而说的。常说的还有“爱护人民”、“爱护集体” 、“爱护儿童”、“爱护荣誉”、“爱护公共财物”、“爱 护工具”、“爱护庄稼”等等。它既可适用于具体的人或事物,也可用于抽象的东西。对具 体的人,多适用于上对下说。
“爱戴”指敬爱、尊崇和拥护。它只适用于人,而且只用于下级对上级、群 众对领袖、小辈对长辈、学生对老师或一般群众对英雄模范人物。如:
那是标志着全国人民对伟大领袖衷心爱戴的歌……
(吴伯箫《歌声》)
②有的有指人与指物的区别。
例如:“关心”和“关怀”
这两个词都是动词,又可用作名词。它们都表示牵挂、重视和爱护的感情。但两个词 的适用对象却有一些区别。
“关心”指(对人或事物)常放在心上,重视和爱护。适用的对象较广。如: 
我对不起总理对我的关心……
(《为了周总理的嘱托……》)
……关心党和群众比关心个人为重,关心 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
(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
当时的政府根本不关心农业生产事业……
(竺可桢《向沙漠进军》)
头一个例子里的“关心”,用于人,并且用于上对下;第二个例子里的“关心”,也 都用于人,其中“关心党”用于下对上;第三个例子里的“关心”,用于对事物。
③有的有集体与个体的区别。
有些同义词所指的事物相同,但有的词指的是集体的、概括的,有的词指的是个别的、具体 的。例如:
书籍——书树木——树
词汇——词信件——信
纸张——纸布匹——布
④有的有一般与特殊的区别。
例如:“死”和“牺牲”
“死”可以泛指一切生物的生命终 结的状态。适用的对象较广。如“那个人死了”,“小鸡死了”,“小树死了”。
“牺牲”,就“死”的意思而言,只是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是有价值的死。
(2)搭配关系不同。
有些词虽然意义相近,但在具体运用中,往往只能同固定的某些词语搭配,换用别的词语就 不恰当,这几乎是带有“约定俗成”性质的。
例如:“发挥”和“发扬”
这两个动词都可以表示展开、扩大的意思,但它们的搭配关系不完全相同。

第五节  词汇的
词汇不仅包括词,也包括某些特殊的“语”,这就是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它们有词组或句子的结构(水落石出——两个并列的主谓结构,打蛇要打七寸——无主语的紧缩复合句,横桃鼻子竖挑眼——两个并列述宾结构,各带状语,猪八戒喝磨刀水——内“秀”,是一个主谓句和一个独词句),这种结构的成份和格式是语言长期运用中形成的,它们的意义往往有整体性。它们是语言中的固定结构。
一   成语
成语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习用的固定词组或短语,一般由四个字组成,也有由三个字或五个字以上组成的。了解成语的一般常识,学会正确地运用成语,有助于我们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成语是结构定型、意义具有整体性的固定词组,不能随意变动和更改。例如:
                “四分五裂”不能说成“五裂四分”,
                “满城风雨”不能说成“满街风雨”,
                “叶公好龙”不能说成“关公好龙”,
                “牛头不对马嘴”不能说成“狗头不对羊嘴”。
许多成语都是从个别的具体事实里引申出概括的、抽象的意义,它的意义往往不是组成成分表面上的意义。例如:“满城风雨”是比喻消息一传出,引起骚动,到处议论纷纷,并非指真正的风雨。在实际运用时,成语相当于词。
(一)成语的来源
      成语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归纳其来源,有四个方面:
 1.寓言故事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是非常丰富的,故这方面的成语也不少。例如:
        刻舟求剑(《吕氏春秋》)    守株待兔(《韩非子》)
        叶公好龙(《新序·杂事》)  自相矛盾(《韩非子》)
        黔驴之技(《河东先生集》)  愚公移山(《列子·汤问》)
        画蛇添足(《战国策》)      滥竽充数(《韩非子》)
 2.历史事件有许多历史事件,后人常用一简单的语句表示,沿用久了,就成为“成语”。例如:
       卧薪尝胆(《战国策》)       四面楚歌(《史记》)
       草木皆兵(《晋书》)         完璧归赵(《史记》)
       夜郎自大(《汉书》)         望梅止渴(《世说新语》)
       指鹿为马(《史记》)         卧薪尝胆(《史记》)
3.诗文语句
      有的成语是从古书中摘引下来的原句,有的是经过节缩而成的。例如:
       扑朔迷离(《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比喻难以辨认)
       满城风雨(源自惠洪《冷斋夜话》:满城风雨近重阳)
       一鼓作气(源自《左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唇亡齿寒(源自《左传》: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风马牛不相及(源自《左传》: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枕戈待旦(源自《晋书》: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
       不遗余力(源自《战国策》: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
       鞭长莫及(源自《左传》: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4.口头俗语
      有不少人口头习用的通俗而形象的语言,或随着汉语的历史发展相伴时代而新产生出来的说法也被吸收为成语。例如:七手八脚、雪中送炭、三心二意、七上八下、不管三七二十一、颠三倒四、囫囵吞枣、趁热打铁、一劳永逸、通宵达旦、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力争上游、厚古薄今、一穷二白、百花齐放、奋发图强、精兵简政等。
       我们使用的成语,也有来自外国的。魏、晋、六朝、隋、唐时,我国翻译了不少流行于西域和印度的佛经。佛经里面的语句和典故,不少成了我国的成语。例如:一尘不染、现身说法、心花怒放、不可思议、不即不离、回头是岸等。明、清以来,我国跟西洋各国的文化交流逐渐频繁,西方的典故、格言以及西洋著作的汉文译本中的精炼语句,有的也就变成了我国人使用的成语。例如: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旧瓶装新酒、火中取栗、新陈代谢、物竞天择、弱肉强食等。
(二)成语的作用
 成语的特点在其精炼,形象。精炼指言简意赅,简练,表达力极强。形象指有的成语本身就是用比喻(如拐弯抹角,半斤八两)、夸张等修辞手法构成的,有的就是一个历史故事或寓言(如杞人忧天、一鼓作气),因此,能引起人的表象、想象活动,得到情态形貌的感受。大多数成语结构整齐,有的还注意了声律(如南征北战,四面八方)。若运用恰当,则使语言显得准确、生动、鲜明、活泼,所以恰当地运用成语,能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因此在语言中,一般是书面语中,有广泛的运用。
有时文字需要概括,如重要观点、纲目、标题,选用恰当的成语,事半功倍。有时文字需要形象,但又不能用语过多,这时候,最好选用恰当的成语。
       阳奉阴违,口是心非,当面说得好听,背后又有捣鬼,这就是两面派的表现。(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上的地位》)几个成语,语言生动,声音铿锵,又能用少量的字表现丰富的内容,简洁明快,显示了成语的修辞作用。
成语一般不能拆开使用,也不能随意变换音节。但在一定条件下,为了修辞的需要,有些成语拆开使用,或者变换个别音节,可以收到特殊的表达效果。例如:
 中国的文人也一样,万事闭眼睛,聊以自欺,而且欺人,那方法是:瞒和骗。(鲁迅《论睁大了眼睛》)
 因为一方面,是“自视太高”,于是别方面也就“求之太高”,彼此“忘其所以”,不能“心照”,而又不能“不宣”,从此口舌也就多起来了。(鲁迅《隐士》讽刺某些虚伪的文人)
二   谚语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作、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谚语形式凝练,蕴涵丰富,不像成语、格言那么“庄重、典雅”,不像俏皮话、顺口溜那么“俗气、土气”,但往往兼具它们的诸多特点,因此广泛流传;人人爱说,人人欣赏,口语性很强。
谚语由于内容包含有生活经验的总结,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所以有论证的力量,可以拿它作论据,证实某个观点。这是一种特殊的论据,既有逻辑的概括力、说服力,语言又简明,有时还很形象。恰当地选用谚语,不仅可以深入浅出地说明真理,还可以使语言生动活泼,精警凝练,增强表现力。
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这里用了两个近义谚语,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地讲明了深刻的道理——做事要从具体情况出发,写文章作演说要看对象,不能主观臆测,不能想当然。
阿谀比仇恨更危险。(西班牙)
        喜欢当面夸奖别人的人,也喜欢背后挖苦别人。(日本)
        捧你的人是害你的人。(英国)
        人在甜言上容易栽跟头,马在软地上容易打前失。(蒙古)
        人是铁,饭是钢,三日不吃饿得慌。
        旱刮东南不下雨,涝刮东南不晴天。
        吃不穷穿不穷,计划不到一世穷。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有些谚语与成语能互换,如:
        横挑鼻子竖挑眼——吹毛求疵。
        爱火不爱柴,火从哪里来——舍本逐末
        八杆子打不着——风马牛不相及
        饱带干粮热带衣——居安思危。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息事宁人。
        画虎不成反类犬——弄巧成拙。
        邻家失火,不救自危——唇亡齿寒。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见义勇为。
        杀鸡给猴看——杀一儆百。
三   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国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口语性语句,一般都由两个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像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也可以说,前一部分是引子,后一部分是结论。平常说话时可以只把前一部分说出来,而把体现本义的后一部分省去,让听话人自己去意会猜测(有时两部分都说出来或写出来)。
歇后语都是巧于比喻、双关,说法俏皮,幽默活泼,富于修辞色彩的语句。说话写文章如能恰当地选用歇后语,可以使语言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我们说一个同志工作作风飘浮,深入不下去,可以说他“工作不深入”,但这种说法太抽象,要是说成“碟子里栽豆芽——扎不下根”,就具体得多,形象得多。又如:
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歇后语的类型:
      歇后语很多,按修辞手法的不同,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比喻性歇后语——这种歇后语在前一部分用某种事物打比方,然后在后一部分说出这个比方所具有的含义。就是用一个比喻引出所需要的某个意义。这是歇后语中最常见、最基本的类型。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可以是实有或实际上可能有的,也可以是实际上不可能有的。例如:
               夜猫子拉小鸡——有去无回。
               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屋檐下的洋葱头——根焦叶烂心不死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稻草人救火——自身难保
(2)双关性歇后语——这种歇后语,它的后一部分一语双关,即同时具有两种可能的解释,但真意也不在字面意义,而是言在此,意在彼。例如:
                  水兵的汗衫——满是道道。
      “道道”指条条杠杠,又有“道理”、“办法”等解释。这句歇后语,表面上是说水兵汗衫上条纹很多,真正的意思是说“道理很多”或“办法很多”。
(3)谐音性歇后语——这种歇后语,一般在它的后一部分由一个(组)字引出读音相同的另一个(组)字,也就是由原来的那个意义引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例如:
                 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梦里坐飞机——想入非(飞)非
                 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唐僧的书——一本正(真)经
                 飞机上吹喇叭(飞机上放鞭炮)——响(想)得高。
                 猪八戒的脊——无(悟)能之辈(背)
                 猪鼻孔里插大蒜——装相(象)
(4)引用性歇后语——运用群众熟悉的故事、典故等打比方,可以收到言简意赅、引起联想的效果。这种类型的歇后语,大多取材于古代小说、古代戏曲,其中引用最多的是《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例如: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孙悟空闹天宫——慌了神
              贾宝玉做亲——上当。
四  惯用语
惯用语都是比喻性的现存话,鲜明生动,凝练简洁,通俗晓畅,富于感情色彩。恰当地选用惯用语,可以收到诙谐风趣、嘲讽挪揄的修辞效果。
            有“小广播”,是因为“大广播”不发达。只要民主生活充分,当面揭了疮疤,让人家“小广播”,他还会说没时间,要休息了。(毛泽东《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
            人们私下里咬耳朵。谁都吃不透,这个手紧如锁的把家婆,今儿怎么会舍得拿着票子闹光景……(王润滋《内当家》)别看他们咋呼老百姓吹胡子瞪眼挺有能耐,其实呀,都是些空心萝卜。(同上)
           其他如:
    傍大款  包二奶   煲电话粥  擦边球   吃定心丸  挖墙脚  和稀泥   开夜车
    钻空子   碰钉子  抓辫子     扣帽子    捅漏子      敲边鼓  翘尾巴  走过场
    开倒车   敲竹杠  走后门     放空炮    吹牛皮      开绿灯  磨洋工  挖墙角
    铁饭碗   耳边风  马后炮     大锅饭    拦路虎      下马威   小道消息
这些都是动宾词组凝固而成的惯用语,用在适当的地方,生动活泼,形象具体,而且语言显得精练。
本章练习
1、什么是词汇,阐述词汇在语言中的地位如何?
2、试述词汇的基本属性。
4、简述汉语词汇的基本属性。
5、汉语语素有哪些基本类型?
6、举例说明汉语字、词和语素的
7、简述连绵词的类别。
8、试述单纯词与连绵词的区别。
9、什么是词的感情色彩?如何恰当运用词的感情色彩?
10、简述词的形象色彩的类别。
11、举例说明什么是词的比喻义。
12、简述义项与多义词的关系。
13、举例说明关系义场的层次性。
14、分析反义义场的类型。
15、外来词有哪些种类?
16、什么是方言词,拿你了解的方言词与普通话词语相比较,说说有哪些不同
17、给下列歇后语的比喻语说出说明语部分:
•1、南天门上种南瓜——
•2、剥花生剥出个羊粪蛋——
•3、葫芦落水中——
•4、小胡同里赶猪——
•5、上楼梯吃甘蔗——
•6、人造卫星上天——
•7、土人洗澡——
•8、南来北去——
第四章 现代汉语语法
第一 节、语法概说
一、什么是语法?
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
语法科学地说就是语言中大大小小的音义结合体之间进行组合所依照的一套规则。
语法系统和语法学体系
每种语言的语法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每种语言的语法系统都各有自己的特点。一 种语言客 观存在的语法系统只有一个,但是语法学家在研究的过程中,由于搜集材料的范围、 观察问 题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不可能完全一致,于是对同一语言事实就会出现不同的看法。语 法学体系就是语法学家根据客观存在的语法系统所作出的描写,是语法学家对语法现象的观 点及其根据这些观点所作出的一切阐述,它是个人或少数人科学研究的成果。
二、语法的特点
语法最重要的特点是它的概括性、抽象性
语法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稳定性。
语法还具有民族性的特点。
三、语法单位
汉语是语素、词、短语、句子逐层组合为语言。因语素作为汉语中最小意义(有意义)的单位可以按一定规律组合成词,而词作为能自由运用的最小单位可按一定规律组合成短语、词或短语加上特定的语调又可以构成句子。具有一个中心意思且前后贯通、互相衔接的一组句子又可构成句群。汉语的语法单位有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五种。
四、怎样学习语法
怎样学习语法?一言以蔽之,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语法,仅仅记得一些术语和 道理是 很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掌握语言的基本规律。学会怎样分析、理解句子,怎样写出正确、 通顺的句子,怎样改正语法错误的病句。因此,要学好语法,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练习实 践。只有通过反复地练习和实践,才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巩固所学的知识,也才能熟 练地掌握和运用基本规律,从而进一步指导语言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语言学好,使 它为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服务。

另外,语法书的功用是帮助我们观察各种语法现象、了解各种语法结构规律的。因 此,学习 语法的时候不要被书上的说法限制住,要拿书上的说法和实际语言印证比较。要是书上的说 法和实际语言不相符合,或者不完全符合,那就要根据情形,加以修正或补充。
第二节 词类
一、划分词类的标准有:
1、根据语素构成词的特点:
2、根据词与词的组合特点
3、根据词有什么语法功能,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能否独立成句来区分。
二、实词:
(一)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类别有:a具体名词   b抽象名词  c专有名词    d普通名词 e个体名词  f集体名词
抽象名词和形容词常有“兼类现象”如:如:精神决定行为。(名词)
她长得挺精神。(形容词)
名词的语法特征:
1、前面可加表物量的短语,一般不能同副词组合,如:可说“一间屋子”   但不能说:“不屋子”
2、名词通常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有时还可以放在另一名词前作定语。方位名词还常作状语。如:鸭绒褥子、丝绸服装
3、表人的普通名词后用“们”表复数。加“们”之后,不能再受数量词修饰。在专有名词后的“们”表“一类人”或“等人”“之流”的意思。
4、时间词、合成方位词和单纯方位词的四字语,都能修饰动词做状语
(二)动词:
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判断、存在、变化等的词,可分为及物和不及物两类(这一点与英语相同)。
及物动词后可带受事宾语。
如:学习雷锋           热爱祖国      请求帮助
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受事宾语。
如:今天我休息。
动词的语法特征:
1、能同程度副词以外的副词组合。动词中,注意:只有能愿动词、心态动词可以受“很”
等程度副词修饰。
2、用来充当谓语,多数能带宾语:一般可带“着、了、过”表动作、行为的持续、完成、进行等动态意义。
3、有些动词有重叠形式。单音按AA式重叠。
双音的按ABAB方式重叠。
4、能用肯定和否定相叠的方式表疑问。
如:去不去?肯不肯?
(三)形容词:
表示人或事物性质、形态、状态的词。根据形容词在造句功能上能否充当谓语,可分下列两类:
①可谓形容词:
如:整洁、宽阔、干净、漂亮、聪明、伶俐、老实、泼辣、
②非谓形容词:(也称 “区别词”)
如:共同、慢性、万能、大型、新式、初级、高速、天然 
形容词的语法功能:
1、主要作定语、谓语有时也可作状语和补语、主语。
2、重叠形式有:AA(单音的)   ABAB(双音的)高高大大         热热闹闹     大大方方
A里AB式,常表贬意:胡涂——胡里胡涂
3、一般能同副词组合,只有自身本来有表程度意义的形容词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
注:现称为“状态词”
如:  笔直
4、多数形容词可带“着、了、过”表状态但如果又带宾语的话。就应看作动词。称“使动词”
如:严肃党纪    端正态度
(四)数词
表示数目或次序先后的词。
分类:
1、 基数:表示数量多少。
2、序数:表次序的先后。
3、 概数:表不确切、不肯定的数目。
4、 确数:表确切数目的数词。
数词的虚用
①用确数表示不确数
如:九牛二虎之力    三番五次  
②“半”只与“一”“两”组合,“倍”只用于增加,不能用于减少。
③“两”和“二”有固定的习用的搭配,不能随意使用。如:看两眼    露两手    来两下   
④“一”可直接用在名词前,表某种抽象事物或某种行为动量。
如:这一情况    (抽象)    砍一刀  (动量)
⑤如果“一”后接动词并与“就”呼应,这样“一”就不是数词,而是副词了。如:一学就会
(五)量词:
从意义上说是表示计算单位的词。
量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最作“中心语”,而修饰语一般是数词或代词。
例:  代:(这/那)本书
数(一/三)本书
量词的语法功能
1、数、量词组短语,充当名子成分。量词一般不单独充当名子成份,但单音节量词重叠之后可以。
2、量词可以同指示代词“这、那、每”等直接组合成“指量短语”。
(六)代词:
具有指称、代替作用的词。
根据其意义和功能,可分三类:
1、人称代词(大家、大伙、我、你)、
2、疑问代词(什么、谁、哪么)
3、指示代词(这、那、这么些、那会儿)。
代词的任指和虚指:
虚指:指代不确定的人或事物。
任指:在其所指代的范围内没有另外。
虚指:
1、当代青年,谁没有过苦闷和彷徨?(任)
2、只要有信心,什么困难不可以克服?(任)
3、你这不要,那不要,到底要什么?  (虚)
4、跳他个痛快,吃他个饱,(虚无所指称,增加语势)
5、哪里需要,哪里就是他家。(任)
(七)副词:
1、什么是副词?
用来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表时间、范围、程度、语气等意义动词。
如:互相帮助    格外高兴    “互相”“格外”都是副词,汉语的副词近200个。
2、分类:
①表程度的:
②表范围的
③表情状的:(情态、状况)
④表时间的副词
⑤表重复、类同的
⑥表肯定、否定的
⑦表语气的 
3、副词的语法特征:
副词经常是为修饰别的词语而存在的,功能很窄(只能作状语),一般不充当某一结构的中心词,因而有“副词”之称,但从表达作用上看,副词又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因而又有“副词”不副之说。
(1)除表程度的副词主要用于修饰形容词和心态动词之外,其它类副词对一般动词、形容词均可以修饰、组成以形容词为中心语或以动词为中心语的状中短语。
(2)表语气的副词常用来修饰全句,表达全句的语气。
(3)副词一般不能修饰名词,数词或数量短语。只有少数副词,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修饰它们:
(4)有些副词兼有关联的作用,相当于连词的功能。
(5)副词除“很”“不”外,一般不受别的词修饰。而修饰副词的一般也是副词。
(八)感叹词:
什么是感叹词?
感叹词也称“叹词”。表示感叹、惊喜、呼唤和应答的词。
如:唉    哎呀    喂    啊    哼    嗯    唔    哎哟等
感叹词的语法特点:
1、最大特点是从不与其它词进行组合,因此出现“感叹词”的地方,前后都要有停顿。所以它总是充当独立成分,即:独立语。
喂,可别烫着!     (独立语)
哎哟,痛死我了! (独立语)
2、叹词在不同的句子中,读不同的语调,表不同的意义。如:
(1)、啊!多么蓝的天!  (表感叹)
(2)、啊?你不去了!    (表惊奇)
(3)、啊!我回来了!    (表应答)
(九)拟声词:
什么是拟声词?
拟声词也称“象声词”,直接诉之于听觉,摹拟人或事物声音的词。如:潺潺   琅琅  淙淙 袅袅  呦呦鹿鸣      嘈嘈切切错杂弹等
磨刀霍霍向猪羊、关关雎鸠、砍砍伐檀、机机复机机,无边落木萧萧下等来自古代书面语,使用时间长了,形式定型,使人一看便知其意,属“定型类”拟声词。     
哗啦、扑嗵、卡嚓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确指意义,是拟声词中的非定型类。
拟声词的语法功能:
①作状语
例:小伙子(chua)地脸就红了。
②作定语:
如:夜很静,只听见唰唰的细雨声。
③拟声词还可以作谓语:
如:马达隆隆,带起阵阵寒风。
④作补语:
如:锅、碗、盆、勺撞得<叮叮当当>。
偶尔作主语,如:劈哩叭啦成了除夕之夜的主旋律。
 
三、虚词
(一)、介词:主要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组成介词短语,放在动词、形容词或句子前面充当状语,表示时间、处所、对象、条件、方式等语法意义的词。
如:从今年算起(时间)       在北京参观(处所)   替大家办事(对象)
据研究得出结论(方式)   同他谈话,获益非浅。(对象)
当你再大一些,就会真正理解痛苦的含义(条件)
(二)连词:
指连接词、短语、句子和句群的虚词。
分为:
A单音节的连词。如:“和、同、并”
B 双音节的连词。如:因为//所以  主要连接复句中的分句,表达一定的关系。
连词的语法功能就仅是接连其它词,用来构成一定的语法关系。一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C 还有跟副词配合使用的连词:
如:如果//就     只有//才
使用时注意连词与副词语法现象的区分:
如:1、万一他出点差错,那就不好办了。(连)
2、钥匙万一找不到怎么办?(副)
3、作业还是认真点儿好。(副)
4、你是又来了还是没走?(连)——表转折
注意连词和介词的语法现象区分:
如:老师和学生在一起研究问题。(连)
我曾经[和学生]一起研究过这个问题。(介)
(三)助词:
助词附着于短语的特点,确定了它“词”的身份,而同什么是助词?指附着在词、短语或句子上边表示一定附加意义的虚词。
类型:
1、结构助词:的、地、得、所
2、动态助词:着、了、过
3、语气助词:吗、呢、吧、啦 
4、比况助词:似的、一般、一样
5、其它助词:给、连、起见等的话。
助词的语法功能:
A附着在词、短语或句子等语言单位上,表一定的结构关系。语法意义,或表达某种语气。
B 标志定、谓、补等成分
如:1、模糊的字迹(定) 
2、他跑了三趟(补)
3、他红红的脸象苹果似的。例如: (谓)
C有的助词只单独使用,有的必须和有关的词语前后呼应,配合使用。如:连//也(都)    象(仿佛、犹如)//似的(一样、一般)
区分语气助词和感叹词
应注意位置、作用的不同:
语助词用在句末或句中有停顿的地方,表整句话的疑问、祈使、陈述、强调与语气,去掉之后往往句意没有什么变化。
如:别着急嘛!(祈使)
叹词表示的是人的感叹、惊喜、呼唤和应答常用在句首,用在句中的作状语,若去掉后句意往往不完整。
三、词类活用:
词类的活用(指把甲类词临时当作乙类词来用)充分体现了语言本身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如:
1、你这位同志太近视眼了,怎能这样看问题?(名词活用为形容词)
2、别人地里的苗子刚起身,我的苗子就大喇叭口了。(名词活用为动词)
3、他总算是雷锋了一回。(名活用为动词)
4、朱家门里穷是穷,但也志气了一辈子。(名活用为动)
 
第三节 短语
一、短语及其分类
   短语是意义上诃语法上能搭配而没有句调的一组词,所以也叫做词组。是大
于词汇而又不成句的语法单位。
   短语内的词语依靠一定的语法手段组成一定的语法形式,表现出一定的语法
意义(关系)。主要的语法手段是词序和虚词。实词和实词直接组合成短语时,
多依靠词序,如“意义重大→重大意义”(主谓→ 偏正),词序不同,语法意
义就不一样;如果是非直接组合的,多依靠虚词,如“猎人和狗→猎人的狗”
(联合→ 偏正);也有实词和虚词直接组合构成短语的,如“介词短语”等,
虚词不同,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也就不一样。
短语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分出不同的类别。最重要的分类是“向内看结
构,向外看功能”,即结构类和功能类。结构类是看内部的结构类型,功能类是
将该短语看作一个整体,凭它在更大的单位里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定它的类。
    短语还可以依据其构成要素是否凝固分为固定短语和临时短语;依据意义分为
单义短语和多义短语;依据是否有独立成句的能力分为自由短语和黏着短语;依
据短语层次的多少分为简单短语和复杂短语,等等。
二、短语的结构类
(一)主谓短语
  由主语和谓语两个部分构成,主语在前,谓语在后,用语序和词类表明其间的
陈述关系而不是用虚词表示。主要有三类:
  a 动词性谓语:思想解放
  b 形容词性谓语:行为端正
  c 名词性谓语:今天星期三
(二)动宾短语(述宾短语)
  由动语和宾语两个部分组成,动语在前,宾语在后,动宾之间的支配、关涉关
系用语序表示而不是用虚词表示。依据宾语的不同类型,主要有:
   a 想他(动+代词)              b 盖被子(动+名词)
  c 买三碗(动+数量)            d 接受批评(动+动)
  e 喜欢清净(动+形)
由定语和名词中心语组成,前后有修饰关系,有时用“的”表示。如:
    a 英雄气概               b 群众的智慧 
(三)偏正短语
 由修饰语和中心语两个部分组成,修饰语在前,描写或限制中心语,其间是修
饰关系。有两类:定中短语和状中短语。
A. 定中短语
    B.定中短语
    由状语和谓词性中心语组成,前后有修饰关系,有时用“地”表示。如:
    a 十分热烈                b 紧张地劳动
(四)中补短语(述补短语、后补短语)
  由两个部分组成,补语附加在中心语之后,后一部分补充说明前一部分,有
时有“得”表示。如:
  a 干得好                  b 听不明白
  c 去一趟                  d 高兴得跳起来
(五)联合短语
  由语法地位平等的两个或几个部分组成,构成并列、承接、选择或者递进等关
系。如:
  a 学校和工厂/北京、上海、广州(并列关系)  
  b 讨论并通过(承接关系)
  c 升学或就业(选择关系)               
  d 积极而且热情(递进关系)
(六)连谓短语
  由不止一个谓词性成分连用,谓词性成分之间没有语音停顿,没有上述五中关
系,其间也不用任何关联词语。连谓短语表示连续的几个动作,如:
  a 上街买菜/进城看戏/坐下来学习
  b 拉着手不放/站着不走
  c 来骑马/去上班/查资料来/游泳去
  d 送一本书给他/买了辆车给我
  e 有希望去日本/有话慢慢说/有病不能来
  f 倒杯茶喝/买本书看
(七)兼语短语
  由前一动词的宾语兼做后一动词或形容词的主语,即动宾短语的宾语和主谓短
语的主语套叠,形成一个宾语兼主语的兼语。有兼语的短语就是兼语短语,如:
  a 请他来/使祖国富强/派你去西安/选班长做代表/有人敲门
 
(八)同位短语
  多由两个部分组成,前后各部分的词语不同但所指相同,语法地位一样,共作
一个成分。如:
  a 首都北京/京剧《空城计》/祖孙三代 /1999年那年 
另外,还有一种松散的同位短语,其中可以有语音停顿和标点。如“一只野
兔,这个可怜的家伙,窜上了公路。”的主语。
(九)方位短语
 由方位词直接附着在名词性或动词性词语后面组成,主要表示处所、范围或时
间,具有名词性。
  a 大门外蹲着两条狗。
  b 灶洞里的火光映红了嫂子的脸。
  c 三天前他来过。
(十)量词短语
  由数词或指示代词加上量词组成,分为数量短语和指量短语。如:
  a 一打是十二个/小孩子三岁
  b 这件(衣裳)好/那次他没去
(十一)介词短语
  由介词短语附着在名词等次于前面组成。介词短语可以作状语、修饰谓词,用
来标明动作的工具、方式、因果、施事、受事、对象等,部分还可作补语和定
语。
  a 用大碗盛汤/比前几年好多了/为健康锻炼身体
  b 从胜利走向胜利/对主席的评价
(十二)助词短语
 由助词附着在词语上构成,包括“的”字短语、“所”字短语和比况短语。
 A.“的”字短语
 由“的”附着在实词或短语后面组成,指称人或事物,属于名词性短语,能作
主语或宾语。
  a 大的要照顾小的。
  b 他首先听到的是海潮的声音。
 B.比况短语
 由比况助词“似的、一样、一般”附着在名词等词语后面,组成的表示比喻、
推测等的短语,可以作定语、状语、谓语、补语等,属形容词性短语。
  a 暴风雨般的掌声 / 死一般的寂静
  b 木头似的站着  / 触电一样哆嗦了一下
 C.“的”字短语
 由“所”字加在及物动词前面组成,指称动作所支配或关涉的对象,是名词性
短语。
  a 所想 /所需要 /所认识
  b 所引用的只是一些文献资料 / 所起的作用很大
三、短语的功能类
    短语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方面是作句子成分,所有的短语都能充当一个更大
的短语里的组成成分;一方面是成句,大部分短语加上句调后都能成句,少部分
则不行。
    短语的功能类型是由它跟别的词语组合时能充当什么句法成分决定的,即相当
于哪类词决定的。常作主语、宾语,功能相当于名词的称为名词性短语;能作谓
语,功能相当于动词、形容词的称为谓词性短语。其分类大致如下:
                                   名词性联合短语
偏正短语(定中)
同位短语
方位短语
量词短语
“的”字短语
“所”字短语
谓词性联合短语
偏正短语(状中)
动宾短语
中补短语
主谓短语
连谓短语
兼语短语
比况短语
四、复杂短语和多义短语
  形式上是一个短语,实际上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类型的短语交叉在一起,这
个短语就是多义的。多义短语虽然具有多个意义,但是在具体的上下文中通常只
表示一种意义。如果在某些句子中出现了两可或多可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歧义
现象了。
       学 习 文 件
                    (偏正/动宾)   

     几 个 农 场 的 青 年                      几 个 农 场 的 青 年
                         (偏正)                                   (偏正)
                     
                        
     演 好 戏                                  演 好 戏
                (动宾)                                  (动宾)
                (中补)                                  (定中)

第四节 单句
(一)什么是句子
句子是由词或短语构成的、有一定的语调、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思的语言 的使用单位。在 正常的连续说话中,句与句之间有较大的停顿,书面上用一定的标点(句号、问号或感叹号) 表示出来。  这是从语言的交际功能方面来给句子下的定义。我们在利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时候,总是把话 一句一句地说出来的,所以句子是语言的基本使用单位。句子能表达一个相 对完整的意思, 就是指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一件事情,或者提出一个问题,或者提出一个请求,或者抒发一 种感情,并能让听的人明白,起到独立担负交际使命、传递一个简单的信息的作用。为了达 到交际的目的和适应具体环境的需要,句子必须有一个特定的语调。词和短语是没有语调 的,如果带上语调,就能表达完整的意思,就成了句子了。所以,语调是句子的重要标志。 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一个词也可以成为句子,但一般的句子大多是由几个词或短 语,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一层一层地组合起来的。
同一个词或短语,处于备用单位和处于使 用单位是很 不一样的。例如,词典里的“蛇”这个词,只表示一个概念,是静态的,是备用单位,因为 它没有体现交际功能。如果对正在走路的人喊一声:“蛇!”它就不再仅仅表示一个概念, 而且是发出了一个信息。这时,“蛇!”就转为动态的了,就成为使用单位的句子了。因为 它 已经体现了一种交际功能(走路的人一般会条件反射似的突然止步或后退)。作为静态单位的 词或短语,本身没有语调,而处于传递信息过程中的动态单位的句子,不仅有语调,而且在 必 要的时候,一些非语法方面的手段也会被调动起来,比如言外之意、指桑骂槐等等。有时候 ,同一个词处于不同状态时,甚至在语义方面的表现也很不相同。例如“你”这个词,词典 里解释它的语义只说它是第二人称代词也就差不多了。但《水浒全传》里写潘金莲拉武松喝 酒的时候,一连多次称武松为“叔叔”,最后一次“筛一盏酒来,自呷了一口,剩了大半 盏, 看着武松道:‘你若有心,吃我这半盏儿残酒。’”金圣叹对这个“你”字大加赞赏,很发 了一通议论。的确,这个“你”字突然把两个人的关系改变了,距离拉近了。“你”的这种 作用,也决不是居于静态时所能体现出来的。由此可见,同一个词或短语,处于静态时和处 于动态时在各方面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别。作为进行交际的句子,它所表达的意义,决不 是组成它的词或短语意义的简单相加。要分析句子,要确切地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对句 子同组成句子的词或短语在意义上的这种区别,我们是不能不注意的。
另外,由于一个词也可以成为句子,因此从量的角度上来看,句子同词或短语不能比较大小 ;当然,从交际职能上来看,说它是大于词和短语的语言单位那是可以的。可是有些书上笼 统地说句子大于词和短语,这就不恰当了。因为我们既然承认“蛇!”是一个句子,那就很 难说作为句子的“蛇!”比作为短语的“三条蛇”大。
(二)句子的类型
句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标准加以分类。
1按句子的用途和语气划分句子按用途和语气划分出来的类别,又叫句类。如:陈 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一般句子从用途和语气上划分,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
(1)陈述句叙述一个客观事实,把事情告诉别人的句子叫陈述句。它用的是 陈述语调(平直 调),在书面上用句号表示。句末常用“的”“了”“呢”“罢了”等语气助词。在日常口 头和书面交际中,陈述句用得最多。
陈述句按谓语的作用,又可以分为叙述句、描写句和判断句。
叙述句是叙述人或事物的动作变化的。谓语常用动词性短语充当。
描写句是描写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谓语常由形容词或具有描写性的短语 充当。
判断句是判断人或事物的名称、类属或说明事物的数量范围的。
(2)疑问句用来向别人提出问题的句子叫疑问句。它用的是疑问语调(末尾 向上扬的),在书面上用问号表示。句末常“吗”“么”“呢”“吧”等语气助词。
疑问句根据表示疑问的结构形式上的特和语义情况,又可以分为特指问、是非问、选择问和 正反问等几种不同的句式。
①特指问特指问句是用疑问代词来提出疑问,要求针对这些疑问代词所指内容进 行回答。
②是非问是非问句要求对提出的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这种 句子 可以用点头或摇头回答,也可以用“是”或“不是”、“有”或“没有”来回答。
③选择问选择问句提出几个问题,要求选择其中一个作出回答。这 种句子常用“ 是……还是……”或“……还是……”的格式,一般采用复句或紧缩复句的形式。例如:
是因为怯场,心慌,还是由于身体不适而影响了声音?
你是吃米饭,还是吃馒头?
(4)感叹句用来表示某种强烈感情的句子叫感叹句。它用的是感叹语 调(末 尾向下降的),书面上用感叹号表示。句末常用“啊”“啦”“了”等语气助词。
2按句子的结构划分句子从语言结构的角度分出来的结构类型,又叫句型。 如:单句、复句;主谓句、非主谓句、名词谓语句、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主谓谓语 句等。
从结构上看,句子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句,由短语或单个的词构成; 一类是复句,由 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上密切联系、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单句形式单句形式,在结构上 像单句,但不具有一个完整的句子语调。组合而成。单句又可以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
主谓句是由主谓短语带上一定的语调构成的,非主谓 句是由主谓短语以外的其他短语或单个的词带上语调构成的。
主谓句有主语和谓语两部分。从表达的角度看,主谓句里谓语的表达作用更 重要,谓语的性 质更值得重视。根据谓语的性质和构成,主谓句可以分为名词谓语句、动词谓语句、形容词 谓语句和主谓谓语句等。例如:
①今天晴天。
②这个姑娘细高个儿。
主谓句从主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是施事还是受事看,又可分为主动句和被动句。主语是施事 的叫主动句,如“武松打死了老虎”;主语是受事的叫被动句,如“老虎被武松打死了”。
非主谓句又可分为名词非主谓句、动词非主谓句、形容词非主谓句和叹词、拟声词非主谓句 。
单句有各种类型,复句也有各种类型,合起来 就有一个从上位句型到下位句型的句型系统。这个系统就是分析句子的依据,析句一般都要求指出句子所属的类型。确定句型时,先看它是单句还是复句,若是单句,再看它是主谓句还是非主谓句,若是主谓句,再根据谓语的结构确定其类型。主谓谓语句分属:名词谓语句(苹果两块钱一斤)、动词谓语句(这本书我看过)、形容词谓语句(他身体健康)。
句群中的句子,各有各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各有各的语法功能。按照在句群中的地位和作用,句子又可分为始发句、后续句、终止句、中心句和独立句。例如:
他是一个心底无私天地宽的人。(始发句,也是中心句,提出话 题、中心)青年时代他是被“ 内部控制使用”的对象。中年时代他是在监狱、劳改农场度过的,不过也读了许多马列著作 。(后续句,展开话题,述说事情)他爱人给他送衣物,每次总是捎带一两本 马列的书。(独 立句,跟上下句不发生结构关系,而是补充、说明一些事情)他常常对人说:“战胜 磨难也是一种幸福。”(终止句,结束话题)
因为句子的类型是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标准来划分的,所以一个句子可以同时属于不同 的类型。例如:
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要作出很多决定。
这个句子是陈述句中的叙述句,单句、主谓句、动词谓语句,主动句,完全句,常式 句。
二、句子成分
句子是由词或短语构成的。在一个句子里,词与词之间,或者短语与短语之间,有着 一定的 结构关系,按照不同的关系可以把句子分为若干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句子的组成部 分就是句子成分。因为句子除了少数由词构成的以外,几乎都是由短语构成的,所以 短语中有什么成分,句子中一般也有什么成分。
另外,在短语中跟定语、状语、补语相对应的中心语(以前叫“中心词”),我们没有作为句 子 成分处理,因为如果把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和中心语都看作是句子的基本 成分中学语文课本初中第三册上就是这样处理的(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2 版第301页)。,那就会跟着出现下面几个问题:
第一,中心语的性质问题。
主、谓、宾、补、定、状这六种成分,性质单一,各有特点;而中心语的性质则比较模糊, 具有多元性。
第二,一个中心与几个中心的问题。
一个句子成分(偏正短语充当的),按理说只有一个中心语,比如一个主语只有一个主语中心 语,一个谓语只有一个谓语中心语。可是实际上,有的句子里的某个成分可能不止一个中心 语,这样就会出现“双中心”或“多中心”。
第三,结构层次问题。
有时,一个中心语前边有好几个定语或状语,而这些定语或状语往往是一层一层地递加在中 心语上的。分析中心语的方法掩盖了这种递加的关系,分析的结果跟另一种方法——框式图 解法分析的结果不一致。
如果不顾句子成分之间的层次差别,把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和中心语一概 称为“句子的基本成分”,实在是欠妥当的。
基于以上的一些原因,我们没有把中心语当作句子成分看待,有时为了说明问题的需要,我 们采用了“主语中心”、“谓语中心”、“宾语中心”的说法。例如:
乌鸦的翅膀绝对遮不住太阳的光辉。
我们把上例中的“翅膀”叫做“主语中心”,把“遮”叫做“谓语中心”,把“光辉 ”叫做“宾语中心”。

(一)主语和谓语
1什么是主语和谓语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出谓语说的是谁或什么;谓语是对主语加以陈述的,说 明主语怎 么样或是什么。分析句子成分时,用“‖”把主语和谓语分开,“‖”之前是主语, 之后是 谓语。当主谓短语作其他短语的成分时,主语下面画“=”,谓语下边画“—”。例如:
①优秀的科学家‖必定是某种程度的狂人。
②不会做小事的人,‖也做不出大事来。
③她‖性格和蔼。

2主语的构成
(1)名词和代词经常作主语。例如:
①天才,‖就是2%的灵感加上98%的汗水。
(2)数量词或数词作主语,一般是在表示数量关系的句子里,或者它所指的事物在上 文出现过或下文要出现的或是不言而喻的。例如:
①一斤‖是500克。
②(他买了两本书,)一本‖是小说集,一本‖是论文集。
(3)动词作主语,谓语一般具有描写或判断性质,谓语或谓语中心常由形容词或表示 开始、停止、判断、使动、应该等意义的动词充当。例如:
①翻译‖不容易。
②浪费‖可耻。
(4)形容词作主语,谓语一般表示判断或使令意义等。例如:
①谦虚‖是一种美德。
②美丽‖是同清洁分不开的。

(5)短语作主语。名词短语常作主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主谓短语也可以作主语。例如:
①人的天职‖在于勇于探索真理。
②放光的‖不都是金子。
③天安门前‖灯火辉煌。
④吃鲜荔枝蜜‖倒是时候。
⑤在江河里游泳‖可以锻炼人的意志。
⑥沉着、勇敢‖是战士应有的品质。
⑦全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
⑧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宣告了蒋介石消灭红军计划的破产。
3主语的意义类型
从主语和谓语的意义关系上看,主语有三种类型:
(1)施事主语主语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
(2)受事主语主语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
(3)中性主语主语不是施事、受事,而是描写、判断、说明的对象。
4谓语的构成
(1)动词或动词短语经常作谓语,主要叙述主语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在主动句中说明主语 作什么动作,在被动句中说明主语受到什么动作。“是”“应该”等非动作性动词主要用来 判断、说明主语的类属或说明能够怎样、应当怎样、愿意怎样等。例如:
①客人‖来了。
②人类‖早就幻想飞向太空。
③耐心和恒心‖总会得到报酬的。
④她‖唱得优美、动听。
⑤轮船‖在江面上缓慢地行驶着。
带双宾语的动词短语和连动、兼语短语也可作谓语(参见后面“宾语”和“几种特殊 的句式”)。

(2)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作谓语,主要用来描写主语的性状,说明主语本身怎么样。例如: 
①树叶‖绿了。
②她‖对人很热情。
③他‖高兴在脸上,我‖高兴在心里。
④他‖已经累得精疲力竭了。
(3)代替动词或形容词的代词可以直接作谓语。
(4)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一般用于说明天气、日期、籍贯等简短的句子,有些名 词短语作谓语则是描写人物的容貌或说明事物的情况、价值等。
(5)数词、数量词作谓语,常用来说明事物数量、价值、年龄等;重叠的量词作谓语 ,常用来描写事物之多。
(6)主谓短语作谓语
主谓短语作谓语的句子叫主谓谓语句。这是汉语中很有特色的一种句子。为了便于说明,我 们把全句的主语称为大主语,把作谓语的主谓短语中的主语称为小主语,把主谓短语中的谓 语称为小谓语。
主谓短语作谓语的情形比较复杂,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大主语同小主语有施受关系。
①受事‖施事+小谓语大主语是受事,在意念上是受小谓语支配的;小主语是施事 。例如:
①这件事‖我知道。
②那本书‖我看完了。
③这个道理‖任何人都能讲得清清楚楚。
④任何困难‖我们都能克服。
⑤一口水‖他都不喝。
这类句子一般都可以转换成“主—动—宾”格式的动宾谓语句。
②施事‖受事+小谓语大主语是施事;小主语是受事,在意念上是受小谓语支配的。例如 :
⑥我‖这部电影看过。
⑦咱‖福都享够了。
⑧他‖名山大川都走遍了。
⑨我们‖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第二种:大主语同小主语有领属关系。
小主语代表的事物隶属于大主语,是大主语的一部分。例如:
①他‖身体健康。
②山里人‖胆子本来就小。
③这些战士‖眼睛熬红了。
④外表文静的何士光‖内心世界非常丰富。
⑤现在的大青山,‖树木不多。
⑥沙漠地区,‖空气干燥。
这类句子的小谓语大多是形容词性词语;但也有非形容词性的,如例③。
第三种:大主语是主谓谓语叙述的情况所关涉的对象。
①这部影片,‖观众有不同的意见。
②那个地方,‖他并不陌生。
③这个问题,‖研究的人太多了。
④这类事,‖我们的经验很丰富。
⑤新的操作方法,‖现在能掌握的人很少。
第四种:作谓语的主谓短语是主宾同形结构。
①他们俩‖手拉着手。
②全世界人民‖心连心。
③咱们‖谁也别忘了谁。
④生产的高潮‖一浪高过一浪。
⑤他们‖你帮我,我帮你。
这类句子的大主语和小主语之间也有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或领属和被领属的关系,只不 过格式 上有点特殊。例①至例④的主谓短语是主宾同形结构;例⑤中“你帮我,我帮你”,是两个 主谓短语回环的形式,一般不单用一个。

第五种:大主语同谓语中的某一词语(常常是代词)有复指关系。
①高耸入云的桥堡,‖这是多么宏伟的建筑。
②42个活蹦乱跳的小伙子,‖他们都是好战士。
③雷锋,‖他是我们时代的新人。
④这个孩子,‖我也疼他。
⑤跑第一的刘晓明,‖我们应该给他点奖品。
⑥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觉得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⑦这位南征北战整整十年的老战士,‖他的作战经验是非常丰富的。
下面的句子也可归入这一类型:
⑧他的两个妹妹,‖一个是教师,一个是医生。
⑨他们‖有的讲故事,有的发议论,有的兴冲冲地截言插语作补充。
例⑧、⑨中的大主语分别同谓语里的有关词语有复指关系,它们的谓语都是由主谓短 语构成 的联合短语充当的。要注意的是,不要把有复指关系的其他句子同这类主谓谓语句混淆起来 。例如:
⑨飞沙像山一样压下来,那在大戈壁里是不希罕的。
B10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第六种:大主语是时间、处所词语,谓语对大主语进行描写或说明。
①江南的夏夜,‖蛙声如潮。
②天安门前,‖灯火辉煌。
③湖面上,‖波光粼粼。
④江岸上,‖厂房巍峨。
⑤那边山坳里,‖枫树的叶子全红了。
第七种:大主语是主谓短语,摆出一种情况,全句谓语对大主语进行评议或说明。
①“四人帮”疯狂镇压“四五”运动,‖铁证如山。
②他分析问题,‖头头是道。
③小杨办事,‖钉是钉,铆是铆。

第八种:作谓语的主谓短语是名词或名词性的。
①这书‖一本两块钱。
②这书‖两块钱一本。
③这种塑料花‖多少钱一把?
这种名词性主谓谓语句极少见,多见于口语里。
5主语、谓语的语序和主、谓之间的停顿
   在一般情况下,主语在前,谓语在后。有时为了强调谓语,在表示疑问或强烈感情的句子里 ,主语和谓语的语序也可以颠倒。例如:
①找到了没有,你的手表?
②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主语、谓语之间一般没有停顿,但是有的句子感情强烈或因句子过长,在口语中也有 停顿,在书面上用逗号隔开。例如:
③在沙漠里,水,‖多么珍贵啊!
④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 的极端的热忱。
(二)宾语
1什么是宾语
宾语是动词性词语后边的连带成分,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它一般 可以回 答动作行为涉及的是“谁”或“什么”的问题。分析句子时,宾语用“”表示。带宾语的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动词性短语。
2宾语的构成
能作主语的词和短语,一般也能作宾语。
(1)名词、代词经常作宾语。
(2)数量词或数词作宾语,它们所指称的事物一般要是上文或下文出现的,或因一定 的语言环境不言而喻的。
(3)动词、形容词作宾语,谓语动词常常是表示心理活动、开始、停止或表示对待、 处理等意义的动词。例如:
①他‖喜欢学习,(一有空就去图书馆。)
②大家‖停止了争论。
③这种行为‖应予以批评。
④广州工农民主政府‖宣布成立了。
⑤人人‖讲卫生,个个‖爱清洁。
动词、形容词作宾语同它们带上定语活用为名词作宾语不一样,例如“我们坚决支 持你们的 斗争”和“我喜欢小张的沉着,也喜欢小刘的痛快”,其中的“斗争”、“沉着”、“痛快 ”不能看作是动词、形容词作宾语。
(4)短语作宾语。在很多情况下,宾语往往是由短语充当的。例如:
①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
②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③我们‖一定要好好地总结经验教训。
④这几本书‖都是从图书馆借来的。
⑤他‖在看打球。
⑥我们‖要提倡顾全大局。
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特别注意保持清醒的头脑。
⑧她‖感到十分满意。
⑨我‖知道他已经回来了。
3双宾语
有些表示交与、告知、称叫意义的动词,如“给”“送”“赠”“奖”“罚”“教”“问” “告诉”“请教”“通知”“称”“叫”等,可以带两个宾语。靠动词近的宾语一般指人, 叫近宾语;离动词远的宾语一般指事物(也有的指称呼),叫远宾语。 例如:
①他‖给我[HT1.][HT5K] 一封信。
②母亲‖教给我 许多生产知识 。
③王老师‖教我们 数学。
④我‖借了学校资料室 几本书“学校资料室”和“几本 书”之间有领属关系。有人主张这种句子不作双宾语处理。。
⑤党组织‖交给他 一个烈士的孩子。
⑥他‖问我 小刘的学习好不好 。

双宾语中也有两个都指物或都指人的,如例④、⑤。例⑩中近宾语指物,远宾语指人 ,这种情况很少见。双宾语同联合短语作宾语不同,要注意区别。例如:
也有的认为这两种分析法都有理。
朱德熙先生认为:“双宾语结构是一个述语同时带两个宾语。这两个宾语各自跟述语发生 关 系……双宾语格式只能三分(述语、近宾语、远宾语),不能二分。”朱先生同时又 说:“我们也可以采用另一种观点,即把双宾语格式看成是述宾结构带宾语的格式。”,见 《语法讲义》
,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21页。我们赞同这一意见,所以双宾语结构可作如上丙种分析。
4宾语和动词的关系
(1)宾语表示动作的对象。
(2)宾语表示动作的结果
(3)宾语表示行为者使用的工具或有工具意义的事物。
(4)宾语表示动作的处所。动词一般是不及物动词。宾语与动词的意义关系很复杂。从施受关系看,宾语又可以分为三种:
受事宾语:宾语一般是动作行为支配或涉及的对象,或表示动作的结果,或 表示动作行为使 用的工具等。例如:爱人民、修水库、喝两盅 、写草书、抽烟斗、听半导体、吃 火锅、跳牛皮筋儿等。
施事宾语:宾语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例如:教室里坐着三个同学、东方升 起了红太阳、午后走了一位旅客、桥上能走大卡车 。
中性宾语:指施事、受事以外的,或难于断定是施事还是受事的宾语。例如 :他是 教师、山上有座庙、青年人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他们待我似亲人、他的外号叫“闲不住”。
(三)补语
1什么是补语
补语是谓词(动词或形容词)性词语后边的连带成分,对谓词性词语起补充说明作 用。它可以回答 “怎么样”、“多久”、“在什么地方”等问题。分析句子时,补语用“〈〉”表示。
2补语的构成
补语一般由以下这些词或短语充当:动词、形容词、表动量或时量的数量词、代词“怎么样 ”、副词“很”和“极”、表示时间或处所的介宾短语以及动词或形容词性的各种短语。例 如:
①他‖带〈走〉了所有的书。
②天上‖飘〈过来〉几朵白云。
③教室‖打扫〈干净〉了。
④道静的心‖突地动了〈一下〉。
⑤我们‖在路上走了〈三天〉。
⑥他们‖谈得〈怎么样〉?
⑦天气‖冷得〈很〉。
⑧大家‖高兴〈极〉了。
从上面的例句可以看出,补语前面用不用“得”是有规律的:趋向 动词、数量词、副词“极 ”、介宾短语作补语都不用“得”;各种短语、副词“很”、代词“怎么样”、形容词的重 叠形式和本身已表示程度意义的形容词(如“笔直”“雪白”“通红”“飞快”等)作补语, 都要用“得”。
补语前用助词“得”很常见,也有用“个”“得个”的,如“喝个痛 快”“打得个落花流水”。  结构助词“得”容易同“觉得”“值得”“晓得”等动词中的后缀“得”相混淆,应注意区 别。“觉得”“值得”“晓得”分别都是词,它们后面的部分往往都是宾语。至于“记得” “认得”“懂得”等,后面跟的是名词性词语,则作宾语,“得”是动词后缀;后面跟的是非名词性词语,则作补语,“得”是结构助词。
3补语同动词、形容词的关系
(1)动词后面的补语,常常表示动作的结果、时间、处所、数量、趋向、可能、经历的时段 或空间等。
结果补语:赶〈走〉、吓〈跑〉、打〈死〉、写〈完〉、晒〈干〉、讲〈清 楚〉、洗〈干净〉、打〈不倒〉、打得〈倒〉、看〈不清〉。
时间补语:生〈于1950年〉、写了〈三天〉(“三天”是“写”经历的时段) 、住了〈一宿〉(“一宿”是“住”经历的时段)。
有时动词后边既有趋向补语,又有对象宾语时,补语和宾语的位置可有三种情况:
拿〈出来〉一本书。
拿了一本书〈出来〉。
拿〈出〉一本书〈来〉(“出”和“来”分别是语素, 合起来才是 一个词,作一个补语,而不是分别作补语,所以用线把 它们连了起来)
上面三例用框式图解法可作如下分析:这里的三例框式图解法,参见《中学语文教学》1985年2期上冯志纯的《谈谈句子的分析和图解法》一文。

可能补语:在动词后面用“得”或“不得”表示可能或不可能。例如:“ 这个人你惹〈不得 〉”、“这东西晒〈得〉晒〈不得〉?”在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前加“得”或“不”,也能 表示可能或不可能。例如:写〈完〉——写得〈完〉/写〈不完〉,洗〈干净〉——洗得〈 干净〉/洗〈不干净〉,抬〈出来〉——抬得〈出来〉/抬〈不出来〉。
有时,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结果补语和可能补语的界限很难划开,但只要一放进具体的 语言环境中,它们的界划就十分清楚了。例如:“你看,这个字写得好不好?”(字已写)
从上面的例子还可以看出,从提问的形式和答话的否定形式也可帮助我们把结果补语和可能 补语区分开来。可能补语有两种提问形式,如上面的“写得好不好”和“写得好写不好”; 结果补语一般只有一种提问形式,如“写得好不好”。从答话的否定形式来看,结果补语前 面有“得”,如“写得〈不好〉”;可能补语前面没有“得”,如“写〈不好〉”。

(2)形容词或心理活动的动词后面的补语,常常表示性状或行为达到的程度,也可以表示数 量、时间或趋向等。
例如:热得〈厉害〉、好得〈很〉、美〈极〉了、慢〈一点儿〉(这里 的“一点儿”也属于程度补语)、大了〈三岁〉、高〈3000米〉、忙了〈一阵〉(“一阵”可 看作是时间补语)、乱了〈很久〉、好〈起来〉、暗〈下去〉。
有些心理活动动词可以带程度补语,如“想念得〈很〉”,有时也兼表示结果的意味,如“ 想得〈很周到〉”。
4补语和宾语的位置
动词后面既带补语,又带宾语,就有个排列的先后次序问题。补语和宾语的位置主要有两种 情形。

(1)动——补——宾这是最常见的格式。
(2)动——宾——补这种格式有三种情况:一是宾语由代词充当,补语由数量词充 当;二是补语由“以”构成的介宾短语充当;三是补语由趋向动词充当。例如:
⑥我‖等了你〈三天〉了。
⑦她‖到医院看过我〈两回〉。
⑧他‖教过我〈几遍〉。
⑨我们‖要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
B10你‖给我拿一点水〈来〉。
至于“拿〈出来〉一本书”还可以有“拿一本书〈 出来〉” 和“拿〈出〉一本书〈来〉”等位置,前面“趋向补语”中已作了分析介 绍。
另外,有时双宾语中间也可以放进数量补语,如“给他〈三次〉 钱”。
5补语和宾语的辨别
补语和宾语都是动词后边的连带成分,容易混淆,应注意区别。
第一,从意义上看,宾语是用在动词后边,回答“谁”或“什么”等问题的;补语是用在动 词或形容词后边,回答“怎么样”“多少”“多久”等问题的。例如:“他爱干净”中的“ 干净”,回答“什么”的问题,是宾语;“教室打扫干净了”中的“干净”,回答“怎么样 ”的问题,是补语。在“山高万丈”中,“高”是形容词,所以“万丈”肯定是补语。
第二,从所用的词语来看,名词性的词语一般是宾语(非名词性词语作宾语有一定的条件), 动词或形容词性的词语以及介宾短语等常作补语。例如“他到了北京”、“飞机飞上海”, 其中的“北京”“上海”作宾语;“他住在北京”、“飞机飞往上海”,其中的介宾短语“ 在 北京”、“往上海”作补语(动词、形容词性的词语作补语的例子参见“补语的构成”部分 的例句)。
第三,从能否变换语序上来看,“觉得”“记得”“懂得”“认得”等后面的宾语,一般可 以变换语序移到句首去。
第四,表物量的数量词常作宾语;表动量、表时段(动作延续的时间)、表地段(动作经历的 空间距离)的数量词作补语。
例如:
①书买了三本。(“三本”是表物量的数量词,作宾语)
②钟敲了三下。(“三下”是表动量的数量词,作补语)
③我写了三小时。(“三小时”是表时段的,是动作“写”延续的时间,可以说成“写,写 ,写,写了三小时”。“三小时”作补语)
④我走了30里。(“30里”是表地段的,是动作“走”经历的空间距离,可以说成 “走,走,走,走了30里”。“30里”作补语)
表时间或路程距离的数量词,如果放在及物动词后边成了行为的对象,则是宾语。例 如:
⑤我花了三小时,才写好了这篇文章。
⑥安全行驶的路程达30万公里。
例⑤中的“三小时”是“花”的对象,不是动作延续的时间,因为不能说“ 花,花,花,花 了三小时”,所以“三小时”是宾语。
第五,表时点的数量词,直接放在动词后边,作宾语;如果同介词构成介宾短语放在动词后 边,则是补语。
第六,
第六,从结构上看,补语有时带有明显的语法标志“得”,宾语则没有这种标志。要 注意的 是不要把“觉得”“值得”“获得”“晓得”中的后缀“得”也误认为是结构助词“得”。 这种辨别方法要和上面的第三种结合起来运用。
根据上面介绍的这些方法,就不难把宾语和补语区别开来了。
(四)定语
1什么是定语
定语是名词性词语前边的附加成分,是修饰、限制名词性词语的词或短语。 它可以回答“谁”“多少”“什么样”等问题。分析句子时,定语用“()”表示。
2定语的构成
(1)名词、形容词、动词、代词常作定语。
(2)数量短语、指量短语作定语。例如:
(一架)飞机(一串)葡萄
(五年)计划(三五个)人
(3)联合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补充短语、主谓短语、复指短语、介宾短语、方位短 语等作定语
3定语的标志“的”“的”用在定语的后边,是定语的标 志,但并非所有的定语都要用“的”。用不用“的”大致取决于下面一些原则:
(1)如不用“的”会影响结构关系,就非用不可;反之可以不用。如“讨论 的问题”不用“ 的”就成了“讨论问题”;
(2)为了强调定语的作用,要加“的”。如 “处置方法”只是说这种方法,而“处置的方法 ”就着重在说明怎么样的方法。其他如“新的书”、“正确的思想”等修饰性定语也是一样 ,用了“的”就强调了定语的修饰作用。
4定语同中心语的关系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 词性词语(即中心语)的,它和中心语在意义上有种种关系。(1)修饰性定语主要是描绘人 或事物的性状,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例如:(绿油油)的庄稼、(弯弯曲曲)的小河、(晴 朗)的天空、(美丽富饶)的土地、(千姿百态)的绿树、(温柔)的性格。修饰性定语具有描写 作用,常由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的短语充当。(2)限制性定语在于给事物分类或划定范围, 使语言表达得更加准确。限制性定语主要指出事物的所属(如“马克思的理论”)
 
5定语的特殊位置 定语一般在名词的前边,有时为了强调、突出定语,它还可以有下面两种位置:
6复杂定语名词前边如果有几个定语,或虽然只有一个定语,但其内部结构复杂,这 时定语就复杂起来了。这种定语我们称之为复杂定语。复杂定语有三种类型:多项递加定语 、短语定语、综合式复杂定语。
(1)多项递加定语几个定语递加在名词前边,几个定语 之间没有修饰、限制的关系,它们都可以分别、单独地修饰、限制后面的名词,这种定语就 是《提要》里所说的“多项递加定语”(有的语法书把这种定语叫做递加式定 语,有的又叫做分别附加定语)。它的结构形式可用a(bx)来表示,a和b分别表示定语,x表 示名词(即中心语)。
例如:①碧蓝的天空挂着一轮(a)金黄色(b)的 圆月(x)。句中的“一轮”和“金黄色”之间没有修饰、限制的关系,它们 可以分别修饰限制“圆月”,即可以说成“一轮圆月”,也可以说成“金黄色的圆月”。用 加符号法和框式图解法可对它作如下分析(下面的“圆月”是短语,但由于“圆”和“月” 都是单音节词,我们就没有进一步细分):

(2)短语定语短语定语是指由短语来充当的定语 (有的书又称它为递相附加定语)。
这是一种单项定语。它的结构形式可用(ab)x来表示, 其中a和b分别表示短语中的两个直接成分,x表示名词。像例④这种由名词性的偏正短语充当的短语定语,容易同多项递加定语混淆起来,我们要 注意区别。
例如:甲、(一项)(教师)的建议乙、(一位教师)的建议
例甲是多项递加定语,“一项”和“教师”之间没有修饰限 制的关系,它们不能组合,没有“一项教师”的说法;它们可以分别作名词的定语(可以说 “一项建议”,也可以说“教师的建议”)。例乙是名词性的偏正短语作定语。“一位”和 “教师”之间有修饰限制的关系,“一位教师”能够组合,而且“一位”只能直接同“教师 ”发生关系,不能直接同“建议”发生关系(没有“一位建议”的说法)。在一般情况下,根 据以上这些特点,我们就不难把多项定语和短语定语区别开来了。
(3)综合式复杂定语
多项定语和短语定语同时用在一个名词前边,这时定语的结构就更加 复杂了。
例如:B12(他)(对朋友)的态度很真诚。

B13(它们)(那种)(不畏风霜)的姿态却使人油然而生敬意。B14这 是(一次)(十分 困难)的飞行。从大的方面来看,例B12、B13、B14中“态度 ”“姿态”“飞行”前边的定语都是多项递加定语,其中又分别包含了“对朋友”、“不畏 风霜”、“十分困难”这样的短语定语,后两个综合式复杂定语的结构用框式图解法可作如 下分析:复杂的多项定语有一个排列次序的问题,按汉语的习惯,不 同性质的定语在句子里的先后次序大致是:表领属或时间、处所的名词、代词或名词短语在 最前面;数量词在第二位;动词或动词短语在第三位;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在第 四位;表性质、质量的名词紧
(五)状语
1什么是状语
状语是谓词(动词或形容词)性词语前边的附 加成分,是修饰、限制谓词性词语的词或短语。它可以回答“怎么”“多么”“什么 时候”“什么地方”“什么方式”等问题。分析句子时,状语用〔 〕表示。
2状语的构成
副词、形容词经常作状语。
表时间、处所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常作状语。一般名词很少作状语。
能愿动词常作状语,其他动 词很少作状语。
联合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主谓短语、介宾短语、方位短语等也可以 作状语。
3状语的标志“地”“地 ”用在状语之后,是状语的标志。可是并非所有的状语都要用“地”,用不用“地”的情形 大致是这样:短语、形容词的重叠形式、数量词的重叠形式和动词作状语,一般要用“地” ;副词或处所名词、数量词、代词、形容词、方位短语、介宾短语作状语,一般不用“地” 。
4状语和中心语的关系
状语是修饰和限制动词、形容词性词语(即中心语)的,它和 中心语在意义上有种种关系。
(1)修饰性状语是从程度上修饰形容词性词语
(2)限制性状语是从范围、重 复、肯定、否定等方面限制动词性词语或形容词性词语,从时间、处所、方式等方面限制动 词性词语。
5状语的位置
状语一般紧挨着中心语,并位于中心语的前面。除此以 外,状语还有两种位置:
状语在主语前面。表示时间、处所、关涉对象等的状语,可 以放到主语前面。
状语提前,一是为了强调,二 是为了便于说明,使语言更精炼、紧凑。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一般有强调的作用,后置的状语要重读。
6复杂状语
动词或形容词前边如果有几个状语,或者 虽然只有一个状语,但其内部结构复杂,这时状语就复杂起来了。复杂状语也有三种类型: 多项递加状语、短语状语和综合式复杂状语。

(1)多项递加状语几个状语分别递加在中 心语前边,几个状语之间没有修饰限制的关系,它们都可以分别、单独地修饰中心语,这种 状语就是《提要》里说的“多项递加状语”(有的语法书把这种状语叫做分别 附加状语)。它的结构形式可用a(bx)来表示,a和b分别表示状语,x表示中心语。
(2)短语状语短语状语是指由短语充当的状语,它实际上是一种单项 状语(有的书上又称它为递相附加状语)。它的结构形式可用(ab)x来表示,其中a和b分别表 示短语中的两个直接成分,x表示中心语。
  
(3)综合式复杂状语多项递加状语和短语状语同时用在一个中心语前边,这时状语的结 构就更复杂了,这种状语就是综合式复杂状语。
 
7句首的时间、处所词语作主语还是作状语的辨别
句首表示时间、处所的词语作主语还是作状语,这一直是语法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也是语 法教学的难题之一。现在根据《提要》,大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辨。
时间、处所的词语是被描写、判断、说明或评议的对象,作主语。
在含有被动意味 的句子里,句首时间、处所词语在意义上受后面谓语动词的支配,是谓语陈述的对象,作主语。
有些谓语动词,是说明时间、处所本身的动作或变化的,这时时间、处所词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作主语。
在表示事物存在、出现或消失的句子(即“存现句”——后面“几种特殊 的句式”中有专门介绍)里,句首的处所词语可以作主语。
存现句里时间 词语作状语。
主谓句句首的时间、处所词语作状语。这类时间、处所词语的位置往往可以移到主 语后面去。
表时间、处所的介宾短语在句首一般作状语 (上面第四种情况中所说那种被判断的表处所的介宾短语除外)。
(六)独立成分
独立成分是独立于句子结构之外,不跟句子里的其他成分(主、谓、宾、补、定、状)发生结构关系,只是用来加强整 个句子的语势或表示感情色彩的特殊成分。从结构上看,它并不是非有不可,但从意 义上说,却又不可缺少,它可以丰富句子的内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独立成分在句中的位 置比较灵活,可以在句首、句中或句末。分析句子时,独立成分用△△△表示。从表意作 用看,独立成分有以下四种:
1插入语一般用于句中,有时也用在句子开头或结尾, 表示各种附加的意义。
(1)表示提醒对方注意。常用“你看”、“你瞧”、“你想”、“ 你听”、“你说”、“请看”等词语。
(2)表示对情况的推测和估计。
(3)表示说话人的看法、态度和语气。
(4)表示消息或情况的来源。
(5)表示举例 、注释、补充的。常用“例如”“包括”“即”“也就是”等词语
(6)表示强调某些词语的。常用“尤其是”、“特别是” 等词语。
(7)表示承上启下或概括、归结或次序的。常用“总之”、“综上所述”、“归根结 底”、“由此可见”、“首先”、“其次”等词语。
(8)表示客套的。常用“请”“请 问”之类的词语。
2呼语
用来称 呼人物(一般指对方)的名称,以引起注意。呼语的语序比较灵活。例如:   ①快坐好,小弗朗士,我们就要上课了,不等你了。△△△△ ②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 △△△③张老师,您‖早!△△△
例①中的“小弗朗士”也可以移到句首或句末去;例②、③中的呼语也可以移 到句末去。
3应答语、感叹语表示应对、惊讶、感叹等语气,一般放在句首,感叹语 也可在句中或句末。
4象声语
模拟事物的声音,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以加强表达效果。
关于独立成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不要把独立成分同句中其他成分混淆起来。
第二,没有上下文,只是由一个呼语、应答语或感叹语单独成句的,是非主谓句,不是独立成分。
第三,独立成分也是句子的一种成分,它要同句子的其他部分合起来才能成为一个句子,因此独立成分后面只能用逗号,不能用句号、问号或感叹号。
第四,《提要》里提出了“评论性状语”(即“句子前头起评注作用的状语”,如“据说” 、“看起来”、“老实说”、“一般地说”等),“关联性状语”(即“句子前头起关联作用 的状语”,如“例如”、“特别是”、“此外”等)。《提要》同时又提出了“独立成分— —插入语”,并说“这种插入的话常常在句子中间,可以说是独立成分”,
 
(七)不相连的复指——称代复指和总分复指
1称代复指
一个词或短语在句子前头,后面的句子里头用一个代词来指称它,这就是称代复指。
2总分复指
先总说,然后分说,分说部分的主语与总说部分是复指关系,这就是总分复指。例如:
①(他。)的。(两 。个。)姐。姐。,‖ 一个。?。是医生,一个。?。是演员。
②(这。些。)(新。)同。学。,‖有的。? 。 来自城市,有的。?。来自农村。
③(参。加。会。议。)的。代。表。, ‖一大半。 。 。 是中、老年知识分子, 一小半。 。 。是青年人。 
④敌。人。‖倒的。 。倒了,跑的。 。跑了。
三、几种特殊的句式
句式和句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有联系,也有区别。对句式的分析离不开句型, 句式是 在句型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它是根据部分句子在表达上的特点加以归纳的结果;句型则是 概括了所有的句子,从其结构上的特点加以归纳的结果。因此,某种特殊句式完全可能属于不同的句型。
(一)“把”字句
“把”字句是用介词“把”(或“将”)将动词的支配、关涉的对象提到动词之前的 一种句式,它是汉语主谓句中一种很有特点的句子。它的主要作用是突出、强调“把 ”所引介的词语。
“把”字句有以下一些特点:
1在主谓句中,由“把”构成的介宾短语所修饰的动词往往是表示强烈动作的及物动词, 这个动词在意念上要能管得着“把”后边的词语,并有对它加以一种处置的意味。
2动词的前后通常总有一些别的词语,一般不能只用一个动词,尤其不能是个光杆的单音 节动词(韵文不受这个限制)。
4“把”后面的宾语(即介宾短语中的宾语)是有定的,而不能是无定的。
在语言运用中,遇到下面两种情况,一般应该用“把”字句:

第一,动词后头有比较复杂的补语,不允许受动对象放在动词后边作宾语时,必须用“把” 字句。例如:“他把这段精彩的话抄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句中“抄”后边有一个介宾短语
作补语,受动对象“这段精彩的话”就不能放在动词后头。

第二,补语虽然比较简单,但受动对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短语,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也宜用 “把”字句。例如:“她把昨天溅了许多墨水的衣服洗干净了。”句中“洗”的受动对象 是 一个较复杂的名词短语,如果把它放在动词后头,说成“他洗干净了昨天溅了许多墨水的衣 服”,虽然也说得通,但比不上用“把”字句表达得顺畅。
动词后头的补语很简单,或者动词本身是动补式的,或者是动词的重叠形式,在这几种情况 下,可以用“把”字句,也可以不用“把”字句
(二)“被”字句
主语是受事、用“被”引进施事(即施动者)、或将“被”直接附于动词前表示被动 的句子叫“被”字句。“被”字句必须是包含有“被”的句子。例如:
  ①老虎被武松打死了。
  ②老虎被打死了。
“被”字句有以下一些特点:
1主要动词一般是表示动作意义的及物动词,动词在意念上要管得着主语。
2主要动词的前后往往有一些别的词语,而不能是一个光杆的单音节动词。
3“被”字句中如果用了时间副词、否定词或能愿动词,一般应放 在“被”字的前边。
4主语表示的受事一般是确定的人或事物。
“被”字句有以下一些固定格式:
1“被……所……”式
这是由古汉语“为……所……”式演变而来的。这种格式中“被”后一定要引进施事,后面的动词多为双音节的,动词后面往往没有其他成分。句子带有文言色彩。“所”是助词,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双音节动词前面的“所”字可以省略,单音动词前的“所”字不能省。
2“被……给……”式
这种句式常用于口语。“给”同“所”一样,是个助词,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去掉“给”字 ,句子基本意思不变。“给”后面一般不能是单个动词。
3“被……把……”式
这种句式里的两个受事往往有领属关系或有全体和部分的关系。
4“被”字加单音动词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比较固定的格式。
从表达意思的角度来看,下边几种情况,一般宜用“被”字句:
1为了突出句子的被动意义,着重说明受动对象遭受到施动者什么样的动作、行为及其结果,一般多用“被”字句。
2如果说不出施动者,或者不必说出施动者,也宜于使用“被”字句。
3在一定的上下文中,为了使主语前后一致、语意通畅和句式协调,可用“被”字句。
(三)连动句
连动句是用连动短语充当谓语的主谓句,或者是由连动短语直接构成的非主谓句。 
连动句的主要特点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谓词性词语连用,中间没有语音停顿,也没 有关联 词语,它们在意义上都能与同一主语发生主谓关系。连动短语的各项之间往往有时间先后、 目的、方式、手段等关系。连动句主要有下面几种格式。
1“他上街买菜”之类
在这种格式里,连动短语里的几个动词表示连续发生的动作,一般是后一动作表明前一动作 的目的,几个动作在时间上有先后之分
2“他坐着看书”之类
在这种格式里,前一个动词可带动态助词“着”或“了”,表明后一动作的方式或情态。 几 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一般没有时间上的先后之分(“拉了把椅子坐下”这种有时间先 后之分的情形,在这种格式里是比较少见的)。
3“他用笔写字”之类
在这种格式里,前一动词(“用”“拿”“靠”等)表示后一动词的行为动作所凭借的工具、方式或手段。
4“我们有办法解决问题”之类
在这种格式里,前一个动词“有”(或“没有”“无”),同它的宾语合在一起表示“能够” “应该”之类的意思,如“有办法解决问题”相当于“能够解决问题”。
5“大家听了很高兴”之类
在这种格式里,前一项是动词或动词短语(如果不带宾语就必须带动态助词或趋向动词),后 一项是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表示对前面动作行为的形容评论。它们同时说明一个主语。
(四)兼语句
兼语句是用兼语短语充当谓语的主谓句,或者是由兼语短语直接构成的非主谓句。 
兼语句的主要特点是:包含有“兼语”成分,“兼语”成分对前边的动词说来是宾语 ,对后 边的词语说来是主语。作谓语的兼语短语是由一个动宾短语和一个主谓短语套接而成的,动 宾短语中的动词通常是使令性动词(如“叫”“让”“派”“使”“请”“命令”“禁止” “任命”“号召”“选举”等),也可以是“有”“陪”等动词。
分析句子时,兼语部分用“”表示。兼语句主要 有以下几种格式。
1“你叫他来”之类
在这种格式里,前一个动词表示使令、阻止等意义,后面带宾语;后一个动词或形容词对前 一动词的宾语加以陈述,同时表明前一个动作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要产生的结果。
2“外面有人敲门”之类
在这种格式里,前一个动词用“有”(包括“没有”“没”“无”),兼语表示存在的事物, 兼语后面的部分是用来说明或叙述兼语的。
3“大家称他是‘坦克’”之类
在这种格式里,前一个动词一般是“称”“认”“叫”“选”“骂”等表示称谓或认定意义 的动词,兼语后面常用“是”“做”“当”“为”之类的动词。
4“我陪你去医院”之类
在这种格式里,全句的主语参与了兼语后面的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前一个动词常用“陪”“ 领”“引”“带”等。
5“妈妈给孩子糖吃”之类

在这种格式里,前一个动词常常是“给”一类的动词,“给”后面带有双宾语,其 中指人的 宾语又是后面动词陈述的主语,指物的宾语同时也是后面动词支配的对象
兼语句同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十分相似。它们的结构顺序一致,但表示的意义关系不同 ,要注意分辨,不能混淆。下面介绍几种辨认的方法:
从动词性质来看。兼语句里的第一个动词多为使令性动词,而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 子里,主要动词常常是表示心理活动或知觉、感觉等意义的动词。
第二,从动词涉及的对象和发问的方式来看。兼语句里前面动词涉及的对象只是兼语( 即涉 及的只是某人或某物),不包括兼语的陈说部分。
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主要动词涉及的对象是整个主谓短语(即涉及的是一件事情的整体) 。
第三,从插入语言成分来看。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主谓短语前或主谓短语中可以插入时间名词或副词,如“我猜想昨天他回来了”或“我猜想他昨天回来了”;兼语句只能插在兼 语之后,而不能插在兼语之前,如可以说“你叫他明天回来”,但不能说,“你叫明天他回 来”。
第四,从能否变换语序来看。
第五,从语义关系来看。兼语句中前一个动词与兼语陈说部分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如“你叫 他回来”中的“回来”是“叫”的结果,因为“叫”了,所以才“回来”。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主要动词与主谓短语里的动词没有这种因果关系,因为“他回来”并不是“我猜想 ”的结果。
第六,兼语句里的前一个动词同兼语本来就有动宾关系,因此去掉兼语的陈说部分,句子一 般能够成立,并且主要意思不变,
第七,兼语句大多能分化为有某种逻辑联系的两个分句,
(五)存现句
存现句是说明人或事物存在、出现或消失的句子。这种句子的特点是:主语 是表处所的词语 ;谓语动词是表示存在、出现、消失的动词,表示存在的句子中,动词后边常带“着”,表 示出现或消失的句子中,动词后边常带“了”或趋向动词;宾语表示存在、出现或消失的事 物,而且大多是不确定的,宾语里常含有数量定语,有时即使宾语是专用名称,也要带上“ 一座”“一个”之类的数量定语,宾语往往是施事。

存现句侧重于说明某一处所存在着或出现、消失了什么事物,这种句式多用于环境或景物的 描写、说明,例如文学作品中的写景部分,剧本中的舞台布景说明,说明文中有关建筑物的 布局和陈设的说明等,都经常使用存现句。
(六)“是”字句
“是”字句也叫判断句,是由表示判断的动词“是”和它的宾语组成的动宾短语作 谓语的句 子,或是由“是”组成的动宾短语直接构成的非主谓句。在“是”字句里,动词“是 ”和宾 语没有直接的语义搭配关系,“是”的作用是表示判断的性质,连接主语和宾语, 表示主语和宾语之间具有同一关系或从属关系等。

1“是”后面的宾语
“是”后面的宾语主要是名词性词语,也可以是非名词性词语。
2“是”字句里主语和宾语的关系
(1)表示同一关系 主语和宾语指的是同一事物,因此两者往往可以互换,而表达的意思不变。
(2)表示存在 主语表示处所,宾语表示该处所存在的事物。
(3)表示比喻 “是”相当于“像”。
(4)表示肯定、强调 “是”字句都有肯定强调的意味。
“是”的用法十分复杂,“是”字句也是动词谓语句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种句式,特 别是在 议论性和说明性文章中,经常要用“是”字句来对事物作出判断。我们应该注意“是”字句 中主语和宾语的意义搭配关系,以便正确地运用这种句式。
需要注意的是,用了“是”的句子不一定都是判断句,对此我们可以根据上面所说的“是” 字句的特点来加以判定。判断句必须符合逻辑上的要求,主语和宾语之间必须有同一关系或 从属关系;判断句中“是”的前后大都是名词性词语。
四、单句的特殊结构:省略句、非主谓句
(一)省略句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一个或几个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所谓一定的 语言环境包括下面三种情况:
1对话的时候(即对话省)。
2上文刚才说过(即承前省)。:
3下文就要说到(即蒙后省)。
我们在运用省略句时,要注意省略得当。当省就省,不当省就不应该省。省与不省,要根据 表达的需要和意思是否明确来决定。如可以说“我比你高”、“我的书比你多”,但不能说 “我比你大”,因为究竟我的什么比你大?意思就不明确。又如说“我的钢笔比你好”也不 行,因为“钢笔”怎样比“人”好呢?应该说“我的钢笔比你的好”才行。同样的道理,可 以说“我的儿子比你的大三岁”,但不能说“我的儿子比你大三岁”。“你的”后面可以省 略“钢笔”、“儿子”,但不能省略“的”。
(二)非主谓句
由主谓短语以外的其他短语或单个的词带上语调构成的句子叫非主谓句。非 主谓句可分为名词非主谓句、动词非主谓句、形容词非主谓句和叹词、拟声词非主谓句。
1名词非主谓句
由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构成的非主谓句。
2动词非主谓句
由一个动词或动词短语构成的非主谓句。
3形容词非主谓句
由一个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构成的非主谓句。
4叹词、拟声词非主谓句
由叹词或拟声词单独构成的非主谓句。
(三)非主谓句和省略句的区别
1从语境条件上看
省略句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意思就不明确;非主谓句不需要依赖什么语言环境,如“禁 止吸烟!”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人,都只能理解为提出某种要求,意思非常明确。
2从结构特点上看
省略句所省略的部分可以确定无疑地补出来,而且补出来的部分只有一种可能性,不能或此或彼。
3从词性上看
非主谓句只有名词非主谓句,动词非主谓句,形容词非主谓句,叹词、拟声词非主谓句。因 此代词、数量词、副词等是不能单独构成非主谓句的。有人把下面例句中答话的部分看作是 非主谓句,是不对的:
4从修辞作用上看
非主谓句除了常常用于特定环境外,还经常用于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
第五节 复  句
一、什么是复句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意义上密切相关,在结构上相对独立的单句形式组成的句子称为 复句, 组成复句的单句形式叫做分句。分句可以是主谓句,也可以是非主谓句。分句之间有 短暂的 语音停顿,书面上常用逗号、分号,有时还可用冒号来表示。一个复句只有一个统一的语调 ,句末有隔离性的语音停顿,书面上用句号、叹号或问号来表示。

(一)复句的特点从结构和意义上看,复句有下面四个特点:
1从结构上看,组成复句的分句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互不作句子成分。
2从意义上看,复句的分句之间必须有某种内在的逻辑联系,意义上没有 联系的几个单句是不能组成复句的。
3分句之间的意义关系靠语序或关联词语来表示。
4复句的分句之间都有一个短暂的连接性的语音停顿,书面上用逗号、分 号或冒号表示; 一个复句完了之后则有一个较长的隔离性的语音停顿,书面上用句号、叹号或问号表示。整个复句只有一个统一的语调。
(二)组成复句的分句的几种类型
1从分句的结构上看,可以分为:
(1)几个分句都是主谓句的。
(2)几个分句都是非主谓句的。
(3)分句中至少有一个是非主谓句的。
2从分句主语的异同上可以分为:
(1)几个分句的主语都相同的。
(2)几个分句的主语都不同的。
3从分句主语的隐现上可以分为:
(1)各分句都出现主语的。
(2)隐去相同的主语的。
(3)隐去不同的主语的。
各分句主语不同,有的分句的主语仍可省略。所省略的词语通常是前面分句的宾语或定语。 对省略主语的分句而言,是承前宾语或定语省略了主语,通称“暗中更换主语”或“承前异位省略”。
 
(三)复句和单句的划界
复句和单句是结构类型不同的两种句子。从理论上来说,它们的界限应是可以区分清 楚的, 但是有一些句子,在这种语法著作里叫单句,在另一种语法著作里却叫复句;在这种语法著 作里叫复句,在另一种语法著作里却叫单句。各家往往有不同的认识,由此便产生了单句和复句的划界问题。
二、一般复句的基本类型
按分句间的结构层次,复句可以分为一般复句和多重复句两种。
只具有一个结构层次的复句叫一般复句。这类复句根据其分句间的关系又可 分为:
(一)并列复句
几个分句分别述说或描写相关的几件事、几种情况或同一件事、同一情况的几个方面 。分句间的关系是平行的,彼此之间不分主次、轻重。常用的关联词语有:
单用也  又  还(有)  同时  同 样  另外
搭配使用
连用既A,也B,又C;又A,还B
成对使用既A,也B;既A,又B;一方面A,另一方面B; 不是A,而是B
重复使用一方面A,一方面B;一边A,一边B
  并列关系的复句,通常又可分为平行式和对比式两种。
1平行式(A,B,C……)
2对比式(不是A,而是B)分句具有对举性,否定一方,肯定一方。
(二)承接复句
分句与分句之间在意思上是承接的,表示连续发生的动作或事情。分句往往按时间先 后顺序排列,一般不能调换次序。
(三)递进复句
递进关系的复句一般只有两个分句。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更进一层,往 往是由 轻到重,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易到难。递进复句的关联词语大多是成套使用的,也有单 用的。常用的关联词语有:
单用而且 并且 甚至 更 况且 何况 还 也 反而(反)
搭配使用
连用也A,还B,更C;不但A,而且B,甚至C
成对使用不但(不仅、不只、不光)A,而且(并且、还、也 、更、又)B;不但不(不仅不)A,反而B;尚且A,何况B;既A,更B
  “不是……而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也可以表示递进关系。例如:
在内蒙古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 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上例中的“不是”没有否定的意思,而是表示“不仅仅是”的意思,“而是”则是“ 而且 是”的意思。并列复句中的“不是……而是……”两个分句往往可以变换语序,基本意思不 变,而上例中的前后分句不能变换语序,所以不是并列复句,而是递进复句。
递进复句可以分为顺进式和逆进式两种。
1顺进式(不但A,而且B)
2逆进式(不但不A,反而B)
这种复句前一分句常从否定方面说,表示“不怎样”或“没有怎样”,后一分句则从肯定方 面说,“反倒怎样”,从相反方向把意思推进一层。
  选择复句可以分为商选式、限选式和取舍式三种。
1商选式(或者A,或者B) 二者或数者择一,有或此或彼的意思。
这种复句表示在两项或多项中任选一样,不排除第三种可能,或此或彼,有灵活的余地,语 义显得委婉。
2限选式(不是A,就是B) 二者必居其一,有非此即彼的意思。
这种复句只有两个分句,分别说出两种情况,表示从中只能选择一种,非此即彼,二者必居 其一,排除第三种可能,语气比较坚决。
3取舍式(与其A,不如B) 两项中取一舍一。
这种复句常是在两项中选择一种,舍弃一种,主观色彩很重。
(五)转折复句
前面分句说了一个意思,后面分句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有了转折 ,说出 同前一分句相反、相对或部分相反的意思来。后一分句一般要用关联词语。转折复句常用的 关联词语有:
单用但 但是 偏偏 反倒 却 可  可是 而 只是 就是 不过 其实
搭配使用
连用但……却……,而……却… …;
而……则……;然而……却……;可是……却……
成对使用虽然(虽、虽是、虽则、虽说、尽管、固然)A, 但是(但、却、而、可是、还)B
  转折复句又可分为重转式和轻转式两种。
1重转式(虽然A,但是B)
转折语气较重,前后分句的意思相反、相对。前后分句往往要求使用关联词语。
2轻转式(A,然而B)
转折语气较轻,前后分句的意思虽然不一致,但并不完全相反,并不对立。 大多在后一分 句使用关联词语。
(六)因果复句
前面分句说明原因,后面分句说明结果或推断出结果。前后分句的关系是因果关系,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
单用由于 因此 因而 故而 所以 以 致 致使 从而 因为 是因为 是由于 可见 既然 成对使用因为A,所以(故而、于是)B;由于A,就(因而、因 此、所以)B;
之所以A,是因为B;既然(既)A,就(那么)B
  因果复句可以分为说明因果式和推论因果式两种。
1说明因果式(因为A,所以B)
前面分句指出原因,后面分句说明结果。这结果已经实现,是事实。
2推论因果式(既然A,就B)
前面分句提出前提,后面分句推论出结果。所推论的结果没有实现,是推断。
(七)假设复句
前面分句假设一种情况,后面分句说出假设的情况实现后产生的结果。常用的关联词语有:
单用那么 便 不然 要不然 否则 否 则的话
要(不)是……的话
成对使用如果(如、若、若是、假使、假若、假如、倘使 、要
是)A,那么(就、便、则、也、就得)B;
要是(要不是……的话)A,就(就得,那就)B;
即使(纵然、纵使、就是、就算、哪怕)A,也(还)B
  假设复句可以分为承接式和转折式两种。
1承接式(如果A,那么B)
前面分句提出一种假设的情况,后面分句承接下来,说明这种假设的情况实现后出现某种结果,结果与假设是一致的。
2转折式(即使A,也B)
前面分句提出一种假设的情况,后面分句不是承接下来说,而是说出与假设情况实现后所产 生的结果相反的情况,假设与结果不一致。前后分句之间有转折的意味。
 
(八)条件复句
前面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面分句说出在这个条件下所要产生的结果,前后分句间有 条件与结果的推论关系。常用的关联词语有:
单用就  便  才  只要
成对使用只要(只需、一旦)A,就(便)B;
只有(唯有)A,才B;除非A,才(不)B;无论(不论、不管、任凭)A,都(总、总是、也)B
  条件复句可以分为必要条件式、充足条件式和无条件式三种。
1必要条件式(只有A,才B)
前面分句提出必要条件,强调“非有这个条件不可”,如果缺了这个条件,就不能产生后面 分句所叙述的结果。其中,“只有A,才B”是从正面提出某个必要条件。“除非A,才B”则 是从反面强调不能缺少某个必要条件,语气更重。
2充足条件式(只要A,就B)
前面分句提出一个充足条件,后面分句说明有了这个条件,就能产生相应的结果,但不排斥 其他条件也会产生那个结果,不具有排他性。
3无条件式(无论A,都B)
前面分句先排除一切条件,后面分句说明在任何条件下,都会产生相应的结果。后面分句结 果的产生,不受任何条件的约束,是无条件的。
(九)解说复句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其中一个分句说明一种情况,其他分句对这种情况加 以解释 、说明;或者一个分句总说一件事情,其余的分句分别说明事情的一个方面。这类复句一般不用关联词语。
1解证式(A,是B)
后面的分句对前面的分句作具体的解释说明。
2总分式(A:B,C……或B,C,……:A)先总提后分说, 或者先分说后总括。
(十)目的复句
前面的分句表示一种行为,后面的分句表示该行为的目的。常用的关联词语有:
表积极目的的为了为以便以用以好(好让) 为的是
表消极目的的以免 免得省得
  目的关系的复句可以分为积极目的式和消极目的式。
1积极目的式(为了A,必须B;A,以便B)
从积极方面说明要达到的目的。
2消极目的式(必须A,以免B)
从消极方面说明要避免发生某种不希望发生的情况。
三、多重复句
(一)什么是多重复句
由两个分句构成的复句在结构上只有一个层次。复句可以扩展,即复句里的一个或两 个分句 本身又是一个复句,这样就有了两个层次。依次类推,复句可以有三个、四个或更多的层次 。 包含三个或三个以上分句,同时又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层次的复句,叫做多重复句。 “多重复 句”的“重”,指的是“层次”。多重复句即多层次复句。相对地说,只有一个层次的复句 ,叫做一般复句(又叫一重复句)。
 (二)怎样分析多重复句
分析多重复句,一般既要求分析它的层次,弄清它有多少层次,是怎样一层套一层地 组织起来的;同时,又要弄清各层次分句间的意念关系。其分析的方法和步骤可概括为:
1综观全局,确定分句数目。
这是正确分析多重复句的前提。只有首先弄清一个复句是由多少个分句组成的,然后才谈得 上对它进行正确分析。要注意按照构成复句的分句的条件去判定,明确每个分句的起止;切 不要把一些独立成分、句首状语或由复杂短语充当的句子成分当成分句看待,也要避免把两 个分句误作一个分句来处理。分句数目确定后,分别用等在每个分句前面标明序号。
2理解句意,找准第一层次。
多重复句尽管层次多,但是总有一个是说话人所要表达的主要逻辑关系,即第一层次。多重 复句的第一层次是全复句的语义重点所在,是统帅整个复句的语义结构关系,它体现了该复 句的 基本格局,找准这一层次,至关重要。这一步对了,大方向就把握住了,这一步一错,以下 便不可能分析正确。怎样找准第一层次关系呢?关键在于首先要根据全句的语义,把整个复 句(无论怎样复杂,包含多少层次)先当作两个分句(三个或三个以上分句在同一层次平列时 除外),结合标志(关联词语),弄清意思(包括语义、语境),看全句的这两个分句总的是什 么意思,是何种关系,采用“二分法”作第一次切分。切分好后,用一根竖线表示第一层次
3从大到小,逐层往里切分。
找准第一层次后,再看第一层次两边是否仍是复句,若是,则再作分析,确定第二层次,标 出双竖线,并写明关系;确立了第二层次,就可在第二层次两边切分第三层次,用三根竖线 表示,并写明关系。如此逐层往里分析,一直分析到单个分句为止。
四、复句的变化和紧缩
(一)复句的变化
复句的变化,有两种情况。
1正句在前,偏句在后
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分句往往有主有从,有正有偏。分句的语序,一般是偏句 在前,正句在后。有时因表达上的需要,有意将它们的次序调换一下。调换位置,有的是为了强调,有的是使调到后面的分句表示补充说明。分句倒装后,一般只在后一个分句用关联词语。
2不用关联词语
复句的分句之间,常用关联词语关联,但有时为了语句的简洁也有省去关联词语的,这在口 语中最常见。
(二)复句的紧缩
1什么是紧缩复句
有些复句,由于表达上的需要,取消分句之间的语音停顿(书面上不用标点符号),使之“紧 凑”;省去某些词语,用类似单句的形式表达复句的内容,使之“浓缩”,这种句子就是复 句的紧缩形式,又叫紧缩复句或紧缩句。
2缩紧复句的类型
紧缩复句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标准来分类。从主语是否出现的情况来看,紧缩复句可分为:
(1)主谓双全的紧缩句 各分句都有主语和谓语,可是这些分句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分句 间没有明显的语音停顿,书面上不用标点隔开。
(2)全句只出现一个主语的紧缩复句 又可分为两小类。
1)两个谓语不共戴一个主语,由于紧缩,往往只出现前一个主语,后一个主语不出现,有 时前一个主语也不出现。
2)两个谓语共戴一个主语,往往后一个主语不出现(有时也出现),两个谓语之间常有关联词语。
(3)全句的主语都不出现的。
如果从使用关联词语的情况来看,紧缩复句可分为:
(1)成对使用关联词语构成固定格式的。
(2)用单个关联词语来连接的。
(3)不用关联词语的。
第六节  句群
一、句群及其特点
句群,也叫“句组”、“语段”,国外的一些语言学家又把它叫做“话语”、“话语 语言” 或“超句子统一体”。句群是一组有明晰的中心意思的、前后衔接连贯的句子。它是大于句 子的语言单位,一头联系着句子,一头联系着篇章,在语言运用上有着特殊的重要地位。
句群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一个句群要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句子组成。
组成句群的句子,可以是单句,也可以是复句,
(二)组成句群的几个句子在意义上必须前后衔接连贯。
(三)每个句群都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这个中心可以说是句群的灵魂。 
 (四)句群没有一个统一的语调。
组成句群的句子各具相对完整的语调,各句间语调的配合具有谐和性,书面上要用句 号、问号、叹号等句末点号来表示。
二、句群的分析
句群分析,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
(一)分析句群的中心句
句群是一组有明晰的中心意思的前后衔接连贯的句子。分析句群有无中心句,中心句是始发句,还是后续句,还是终止句,有助于理解句群的语义。
(二)分析句群中句子与句子间的逻辑关系
这跟分析多重复句中分句与分句间的逻辑关系一样。有几种逻辑关系,就是有几个层次,就可以叫做几层句群。
三、句群的运用
句群是运用语义上的逻辑联系、结构上的语法关系组合起来的最大的一级语言单位。 它一头 联系着句法,一头联系着章法,是介乎句子与辞章之间的东西。掌握好句群知识,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从读和听的角度讲,了解句群的结构和中心意思,以便准确、透彻地理解文章和说 话的内容 ,有助于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从写和说的角度讲,调整好语序,组织好句子,以便中心突 出、有条有理地表达我们的思想感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为了提高这两个 方面的能力,我们应当学会句群的切分和句群的组织。

(一)句群的切分
当自然段大于句群时,应当善于从这个自然段中切分出句群来。切分时,可以从两个 方面着 手:从语义上看,篇章中自然段的层次大致相当于句群,自然段有几个层次,也就 有几个句 群;从结构上看,可借助语序先后、关联词语、类似句式等等以弄清楚自然段中句子之间的 语法关系。切分出来的句群一般包含的句子不宜过多,而且大都应能变换为复句或多 重复句。
(二)句群的组织
句群表意比句子丰富,它一般能完成一定的实际任务,而且由于几个句子形成了一定 的语言 环境,不致产生歧义,句群的使用价值就比孤立的句子大得多。但将句子组成句群时,常常 会犯前言不搭后语,语无伦次、嗦重复、随意转换话题等语病。组织句群,不 仅要合乎语法,而且要合乎修辞、逻辑。为了表达清楚,在组织句群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中心语意要突出。组成句群的句子应紧扣中心,表述角度 要一致,不要节外生枝,自相矛盾。
2句群的句子与句子之间要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要做到语序 合理,层次清楚,前后衔接连贯。不要颠三倒四,东拉西扯。
3句群各句的内容应准确精炼,应避免嗦重复,冗杂不清。
4要正确使用关联词语,使句与句间的衔接做到紧密、自然 。
本章练习
1、什么是语法?举例说明语法的概括性特点。
2、简述四级语法单位的关系。
3、简述汉语划分词类的标准。
4、什么是区别词?什么是状态词?它们与一般的形容词有什么不同?
5、如何区分语气词和感叹词?
6、举例说明汉语词的兼类现象。
7、什么是词类活用,它与兼类词是一回事吗?
   8、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下列复杂短语:
1、一个矮小的日本中年人
2、鲁镇的酒店的格局
3、抛一块砖头过去
4、我请教你一个问题
5、很看了几眼
6、我们学种菜、种瓜、种烟
7、来打网球
8、选他当代表
  

第五章 现代汉语语用和修辞
第一节  语用概说
一  语用和语用学
(一)语用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运用语言符号进行具体的言语交际活动就是语用。
 
(二)语用学
  语用学,简而言之,就是研究语用即言语交际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三)语用学与相关学科
  语用学是源自多个学科领域不同角度的研究而建立起来的,研究范围宽,涉及面广,因此与很多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其中最直接的是语义学和修辞学。
二  语用意义
(一)语用意义的特点
  语用意义是语用学所关注的中心问题。所谓语用意义,是指言语交际中的话语在具体语境中所获得的临时性含义。
语用意义具有如下主要特点:
1.依附性    2.不确定性    3.非规约性    4.可推导性
 
(二)语用意义的获得
语用意义的获得主要依赖于具体语境和特定话语。只有当特定的话语与具体的语境相结合,才能产生语用意义。语境是语用意义的决定因素,话语是语用意义的表达形式。
三  话语交际的过程和原则
(一)话语交际的过程
1.话语交际的宏观模式
话语交际是一个复杂的行为过程。
话语交际有两种方式,一是口头的,一是书面的。口头话语交际的最典型形式是会话。从宏观结构整体看,会话通常由“开头语列—主体语列—结束语列”这样一个模式构成。
 
2.话语交际的微观模式
话轮对是会话的基本结构单位。
一个话轮对所展现的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基本的话语交际过程。这个过程从信息论角度看,具有编码、输出、传递、接收、解码、反馈六个环节。
 
(三)话语交际的原则
1.合作原则
所谓合作原则,是指交际双方为了使交际活动能够顺利进行而应遵守的基本准则。
(1)合作原则的基本要求
   A.关联准则    B.真实准则  C.适量准则   
  D.简明准则    E.守序准则
 
(2)合作原则的利用
违反合作原则主要有四种情况:
A.交谈者在不让受话人觉察的情况下悄悄违反合作原则;
B.交谈者公开宣称不愿合作,不遵守准则;
C.交谈者顾此失彼地违反合作原则;
D.交谈者故意明显地违反合作原则。
 
违反合作原则会产生如下几种结果:
 A.导致会话不能顺利进行,甚至中断。
 B.造成误解甚至受骗。        C.产生言外之意。 
2.礼貌原则
1)礼貌原则的基本要求
所谓礼貌原则,是指在话语交际中,交际双方所应遵守的社会礼貌规范。
 A.损益准则      B.褒贬准则      C.趋同准则
 
(2)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的关系
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是相辅相成的。遵守合作原则,本身就是一种讲究礼貌的表现,遵守礼貌原则,则是更好地实现合作的基础。
(3)礼貌原则的运用
礼貌原则的运用,关键在于得体。
具体来说,要特别注意如下三个问题:
第一,要根据谈话的对象来选择最恰当的话语。
第二,要根据谈话的场合来选择最恰当的话语。
第三,要根据谈话的内容来选择最恰当的话语。
四  话语交际的制约因素
(一)交际目的  — 交际目的是实施话语交际的内在驱动力,人们都是为了某一目的才参与话语交际的。
 (二)交际主体  — 交际主体即交际者,也就是交际双方。交际者对话语交际的方方面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交际话题  —  交谈话题是谈话的轴心,它限定了交际者谈话的内容范围和话语选择。
 (四)交际方式 — 交际方式包括时空的设定、媒介的选择和交流模式的确定等方面。
 (五)交际场景 —  交际场景就是指交际者所面临的即时环境,亦通常所谓场合。
 (六)社会文化背景  — 社会文化背景是话语交际所处的更广阔的交际场景,任何话语交际都不可能脱离或改变这个大的场景,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这一要素的制约。
第二节      话语表达
一  话语及其表现形式
(一)什么是话语
话语就是言语成品,具体说,是指能切分成长短不等、意义完整的独立部分的连续体。
 
(二)口语表达
1.训练发音   
2.运用语音因素传情   (1)重音的确定  (2)音量的调整
                      (3)停顿的把握  (4)语调的选择  (5)语速的控制
(三)书面语表
1.注意书写
(1)书写规范。
(2)行款得体。
(3)卷面整洁。
 2.运用书面符号表意
(1)利用汉字结构表意。
(2)利用汉字字体表意。
(3)利用汉字字号表意。
(4)利用标点符号表意。
二  词语的选择
(一)求准确    
 表意准确是词语选择最基本的要求。
1.准确传神   2.寓繁于简   3.细察同义
 (二)求生动
语言生动可提高表达效果,使人爱听爱读。词语的选择要追求表意的生动。
1.化静为动   2.形象描绘  3.含蓄表意
 (三)求特效为了突出强调某一内容,或使语言幽默诙谐,人们有时突破常规,变异地使用词语,以求得某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1.曲解词义   2.转换功能  3.反用色彩
三  句子的配置
(一)语序的安排
 (二)结构的整散
 (三)句形的长短
 (四)句式的变换
四、节律的调整
节律也叫声律、音律、韵律,通常是指语音的规律性变化,一般包含声韵调、语调、重音以及音节配置等方面的因素。
(一)音节匀称
(二)平仄相间
(三)韵脚和谐
(四)叠音传神
第三节   话语理解
一、语境的利用
语境是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言语环境。
 
(一)上下文
上下文语境指口语中的前言后语和书面语中的上下文。
(二)交际情景
交际情景是语境的重要因素。具体包含几下几个方面:
1.时间地点
2.交际场合
3.交际对象  (1)双方关系 
             (2)身份·职业·性别                
             (3)思想·文化·教养
(三)民族文化和社会习俗
  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社会习俗的不同,也会影响到人们对于话语的理解,有时还会造成理解的障碍。
二  指示语的把握
指示语是指表示指示信息的词语。
 (一)人称指示   —  指言语交际中涉及的关于人物人称的指示。
1.第一人称指示     2.第二人称指示       3.第三人称指示
 (二)时间指示  —  指话语交际中涉及的关于时间的指示。
1.时间的类别
2.时间指示语的主要类别
3.时间指示语的特殊用法
 (三)空间指示  — 指话语交际中涉及的关于处所、方位等的指示。
1.相对位置关系
2.空间指示语的主要类别
3.空间指示语的换用和虚用
三  前提的推知
(一)前提  
  一般来说,任何一句有意义的话都有其特定的前提。前提是包含在话语的意思之中的,而不表现在话语的字面形式上。
 (二)前提触发语
   前提往往由特定的词语触发出来,这些触发前提的词语称为前提触发语。前提触发语主要有以下几类:
1.助词“了”。
2.某些表示状态变化的动词。
3.某些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
4.表示频率、时间等的副词。
5.疑问代词。
6.表示选择、假设、让步等关系的词语。
7.某些限定语和修饰语。
 (三)前提与话语理解
四  语用意义的推导
(一)语用意义
      语用意义是在具体语境中获得的话语的临时意义,是话语的言外之意。
 
(二)语用意义的推导
语用意义的推导,是听话人根据合作原则中的某项准则,对话语进行分析、判断、推理,以获取语用意义的过程。
第四节   语体和风格
一、语体
(一)什么是语体
不同的交际领域和交际目的,使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形成许多在运用语言材料和表现手段上具有不同特点的语言表达体系,这种根据不同交际领域和交际目的而形成的各具特点的语言表达体系就是语体。
 
(二)语体类型
1.语体分类
对现代汉语的语体系统进行分类,可首先分为口头语体与书面语体两大类,书面语体内又可再分为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和事务语体,这4种语体内部还可再分出不同的分语体。
 
2.现代汉语口头语体
    口头语体的主要特点是遣词造句较为随意,话题经常变换,语气生动活泼,风格平易自然。
 
3.现代汉语书面语体
   书面语体也称为书卷语体,主要包括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事务语体等。
(三)语体渗透
1.语体的相对独立和相互渗透
2.语体交叉渗透的方式
(1)加合式渗透
(2)融合式渗透
(3)框架借用式渗透
 
(四)新兴语体
1.语体发展与新兴语体
2.广告语体(1)开放性   (2)艺术性    (3)独创性
3.网络语体(1)网络用语的专用性
           (2)语体要素的开放性
           (3)语言风格的多样性
           (4)网络特点的艺术性
           (5)书面符号的特殊性
二  风  格
(一)什么是风格
在语言学中,风格指的是语言风格。这里的语言风格是广义的,包括语言风格和言语风格,既包括民族语言体系内部的各种特点,也包括民族语言在运用中体现出来的各种特点,即运用语言时呈现出的格调和气氛。
 
(二)风格类型
1.民族风格
2.时代风格
3.地域风格
4.表现风格
(1)繁丰与简洁(2)藻丽与平实
(3)明快与含蓄(4)庄重与诙谐(5)豪放与柔婉
5.个人风格
   个人风格指作者个人运用语言的各种特点所形成的独有风貌

第五节  常用的修辞
修辞格,也称辞格,是为了使说话增强表达效果而运用的一些修饰描摹的特殊方法。 修辞格在修辞学中最为引人注目,但是以为修辞格就是修辞学,那只是一种误解。其 实修辞格不过是修辞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已,它只是语言修饰描摹的一些特殊方法,这 些方法是人们长期以来在运用语言的实践中产生的,今后,还将继续为增强汉语的表达效果 而发挥作用。从它与其他修辞手段的联系来看,它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修辞方法,而且新的修 辞格还在不断产生,值得进一步去发掘、整理。
每一种修辞格有它自己的特点,如借代不同于比喻,排比不 同于对偶,但修辞格之间又有共同之处,因此可以归成大类。另外,张弓先生有描绘类、布 置类、表达类的三分法,王希杰先生有均衡、变化、侧重、联系的四分法,也有将辞格分为 形象类、强调类、气势类、含蓄类的。划分大类的方法虽有好多种,但主要的依据不外乎语 言 结构和修辞作用(表达功能)两种。修辞格既是根据表达效果建立的,表达功能自然更值得 重视 。本节试将常用的修辞格依据其主要表达功能和突出的修辞效果分为三大类:第一 类,修辞 效果生动形象的辞格四种,它们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第二类,修辞效果鲜明突出的 辞格八种,它们是对偶、对比、衬托、排比、层递、反复、设问、反问;第三类,修辞效果 含蓄幽默的辞格十种,它们是双关、反语、拈连、仿词、移就、通感、顶针、回环、婉曲、 引用。
    一、修辞效果生动形象的几种辞格
(一)比喻 比喻,俗称打比方。它是在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时,根据联想,用跟它有相似点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的一种修辞方式。 比喻中,被描绘或说明的对象叫本体,用来描绘或说明的事物或道理叫喻体,联系本 体 和喻体的词语叫比喻词。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必须具备这样两个条件:
第一,它们 必须是有 着质的差别的截然不同的两种事物;
第二,它们之间有某种相似点。这两个条件必须 同时具备,缺一不可。试比较下列各例: 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②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 大抵是这样的。 ③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 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④成绩都不错,特别是那几门基础课还得了高分,像现代汉语和文学理论等。 例①本体是出水很高的叶子,喻体是亭亭的舞女的裙,它们属于性质不同的事物,它 们在形 态上有着相似点,叶子出水很高跟舞女盘旋起舞时那婆娑的裙子相似。这是比喻。例②虽有 相似点,即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但相比的都是眼睛,一是指“他”的眼睛,一是指的“他 的父亲”的眼睛,没有质的差别,不具备构成比喻的第一个条件,不能构成比喻,仅仅是比 较。例③中“火把排成的形状”和“之”字形,两者的形状完全相同,而不是什么在某一方 面有相似点的问题,不具备构成比喻的第二个条件,也不是比喻。
比喻能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一般的事物形象化,从而获得较好的 表达效果。 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 1.明喻 明喻是明确地用一种事物来比喻另一种事物,是十分明显的比喻。本体、喻 体、比喻词 都出现。常用的比喻词有:用在喻体之前的“像”“好像”“好比”“如”“如同”“犹如 ”“有如”等一类动词和用在喻体之后的“似的”“一样”“般”“一般”等一类比况助 词,有时这两类比喻词也可以搭配使用构成“像……似的”、“如同……一样”等格式。这 些词语表示比况关系时,人们一见就知道是比喻。
 2.暗喻 暗喻又叫隐喻,是直接把本体说成是喻体的比喻。本体要出现,喻体也要出 现,它们之 间的比喻关系暗藏在对本体的判断中,或本体的变化中,或其他关系中。本体和喻体之间可 用“是”“成为”“成了”“变成”“等于”“算作”等动词作为比喻词,也可不用。例如 : ⑧啊,黄河,你是我们民族的摇篮。 ⑨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海洋。 ⑩祖国,我的母亲!

3.借喻 借喻是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的比喻。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
例如: B13他爱捅马蜂窝,所以有的人爱他,有的人恨他。 B14这个鬼地方,一阴天,我心里就堵上个大疙瘩。 B15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 例B13用“马蜂窝”比喻不好招惹的人和事,例B14用“大疙瘩”比喻怨气, 例B15用“三座大山”比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明喻、暗喻、借喻,是比喻的三种基本类型,由于使用形式的变换,人们又从不同侧面 不同角度进一步分类,就有了各具特色的下属类型(“缩喻”“回喻”请参见同本教材配套 的《现代汉语习题解答和教学说明》第673页)。如: B16雨是最常见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 ,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B17但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 全 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见桅杆尖头 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 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运用比喻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注意通俗易懂。比喻的修辞效果之一是使深奥的事理浅显化,这就要求喻体浅 显易懂。比较下面的句子:B26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 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B27这篇文章的结构像神经网那样严密。 “希望”所表示的是抽象的概念,它的有无,其道理说出来也深奥,例B26把它 比作路,人 们熟悉,道理也就懂了,还可从中得到启发。例B27则相反,“神经网”一般人不熟悉 ,成了不说还明白,越说越糊涂了。
第二,要注意感情色彩。什么样的本体用什么样的喻体,往往与从事修辞活动的人的感 情密切相关,应高度重视。比较下例:B30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 的轻云,但花下也缺 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 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例B30把“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比喻为一座富士 山,在“高 ”上相似,同时,这是“清国留学生”的特征,地点处在日本,从相似点、对象、环境等方 面看都相当贴切,如果换成另外的对象、时代、环境,这样作比就不算贴切了。
(二)比拟 运用联想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这种修辞格叫 比拟 。被比拟的人或事物叫本体,用来比拟的人或事物叫拟体。根据拟体的不同属性,比拟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类。
 1.拟人 拟人是把非生物或生物当作人来表现,赋予它们人的思想感情,声情笑貌,使它们 人格化。例如 ①山歌向着高山唱, 高山低头把路让。 农民要把土变金, 幸福日子长又长。 
2.拟物 拟物是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情态或动作, 或者使甲事物具有乙事物的属性。例如: ⑧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 侄儿宏儿。

 运用比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应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本体不具有拟体的属性,而又把它当作拟体来表现 ,这不是一种平实的表现手法,弄得不好会显得矫揉造作。试看
第二,要贴切自然。比拟是通过联想把甲当作乙写的,联想的基础是某些相似点,不具 备这个基础,又把甲当作乙来写,就别扭。
试看下例:B13为了保卫祖国的安全,军民一心,并肩作战,就连那些蒲公英 也雄赳赳地站立在山头上,风吹雨打,从无怨言。 说蒲公英“雄赳赳地站立在山头上”,“从无怨言”,是把蒲公英人格化了。但蒲公 英体态纤细弱小,不管怎么也不会联想到“雄赳赳”这种威武雄壮的形象上去。
但是,比喻和比拟毕竟有着显著的区别,这主要表现 在: 首先,比喻中的喻体,一定要出现,明喻、暗喻、借喻无一例外,如例B14 中的“勇士 ”和例B16中的“疯狗”。比拟的拟体一定不出现。如例B15和例B 17中都没有出现拟体。 其次,比喻中的喻体是明确的,确定了的,如例B14中的“勇士”和B1 6中的“疯狗”,内容是 限定了的,不包括具有这种特性的其他事物的可能性。比拟的拟体是什么?没有专 定于一, 如例B15只是说海燕勇敢,并不说它像什么那样勇敢;而例B17,凡是有尾巴的畜生 ,都可能是这里的拟体。 再次,比喻中如果相似点是可想而知的,喻体的某些属性就可以不一定出现,如例B14和例B16 就是这样。当然为了明确相似点,也可以让它出现。比拟中拟体的某些属性一定要 出现。 最后,比喻通常都可以转换成“甲像乙”的格式,而比拟一般不能或不必这样做。如 例B15不 能转换成“海燕像勇敢”,例B17也不必说成“他像畜生一样夹着尾巴了”,更不能 说成“他像尾巴”。
(三)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和事物,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修辞格叫借代。 被代替的人或事物叫本体;用来代替的人和事物叫借体;借体之所以能代替本体、 是因 为它们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还是实在的,而不是想象的。根据借体和本体的不同关 系,将借代可以分为若干类。
 1.特征代本体 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来代替本体事物名称。例如: ①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低声下气地 问道:“康 大叔——听说今天结果的一个犯人,便是夏家的孩子,那是谁的孩子?究竟是什么事?”例①用“花白胡子”称代长有花白胡子的那个人。      
2、专名词的泛称
 用人或事物专用的名称代替与它有密切关联的人或事物。例如: ⑦我们所进行的空前伟大而艰巨的事业,不管在哪一条战线上,都需要 有成千上万的雷锋。 ⑧这一群贪婪而又卑怯梦想着征服全世界的现代凯撒和现代拿破仑 ,一心期希西欧各国供给全部炮火。例⑦是用专名“雷锋”代替像雷锋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青年。例⑧是用专名“ 凯撒” 、“拿破仑”代替梦想征服世界的野心家。
3.具体代抽象 用具体的、形象的、能给人以直观感受的事物代替可以被人理解的某种含义。例如: ⑩我们随时像李先生那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 进大门 !B11我们中间还有东北人,我就是一个。东北人听你们的话,最能够知道斤两。B12别那么轻易地把饭碗丢掉了。 例⑩用具体的“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代替“牺牲”。例B11 用具体的“斤两”代抽象的“分量”。例B12用具体的“饭碗”代替抽象的“职业” 。
4.部分代整体 每种事物都有最显著最有代表性的部分,这部分最引人注意,人们就用这部分代替事物 的整体。例如: B13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 懂。B1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B15解放军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
运用借代,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借体要有鲜明的代表性,让人一见就知道所代的本体事物,否则使人不知所云 。 如前例中的“扫帚”和“水桶”,因谈的是洒水、扫地等事,“扫帚”和“水桶”是 所用的 工具,与之密切相关,有代表性,所代的本体明确。又如代号“302”,因该店中所编代 号不会重复,而且还有一种标志的作用。但下例就不同了,如: B23今天的比赛中,白牙齿越战越勇,比分一路领先,顺利地获得 了冠军。 “白牙齿”是各种族之中正常的人牙齿的共性,用来代表某一个人,缺乏代表性,听 了以后仍不知冠军为谁获得。
第二,用形体特征代本体时,要注意感情色彩。
例如:B24独眼龙工作一直积极,是大家学习的好榜样。 从他的工作态度和对他的评价看,是赞赏的,但用“独眼龙”这个特征来代替他,就 欠妥了,因为用某人的缺陷代替某人,含有贬义,感情色彩显得不协调。 借代与借喻的区分: 借代与借喻容易混淆,它们的本体事物都不出现,都采用了用乙代甲的格式,即在本 体 事物的位置上都借用了其他事物。但借喻与借代各有自己的特点,是可以区分开的,主要是 看它们构成的基础是相似还是相关。借喻构成的基础是相似性,它要求喻体与本体 有一点极 其相似,而借代构成的基础是相关性,相关不一定相似,它只要求借体同本体有密切关系, 互相关联即可。试比较下例:B25我们的红领巾在这次劳动中表现得相当出色。例B25是借代,借“红领巾”代少先队队员。
(四)夸张
为了表达的需要,故意把话说得超过客观事实和实际可能的一种修辞格,叫夸张 。夸张是极度形容,言过其实。把本来是大的说得更大,小的说得更小,多的说得 更多,少的说得更少。夸张分为扩大性夸张、缩小性夸张、超前性夸张三种。
 1.扩大性夸张 扩大性夸张就是把一般事物朝大的、多的、高的、重的、强的、快的等方面夸张。例如 : ①红眼睛原知道他家只有一个老娘,可是没料到他竟会那么穷,榨不出 一点油水,已经气破肚皮了。他还要老虎头上搔痒,便给他两个嘴巴。 ②穷人要是遇到不爽快的事就哭鼻子,那真要淹死在泪水里了。 ③他委实支撑不住了,他的一双眼皮像有几斤重,只想合起来。
2.缩小性夸张 缩小性夸张就是把一般事物朝小的、少的、矮的、轻的、弱的、慢的等方面夸张。例如 : ⑦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 ⑧大家对他们两个虽是恨得入骨,可是谁也不敢说半句话。 ⑨芝麻大个官,有啥了不起。 ⑩出门三脚平,抬头一线天。
3.超前性夸张 超前性夸张是故意把实际上后来出现的事提前说出。例如:B13“请”字的音还未落,席上的酒肉早就一扫而光了。B14李医生给俺看病,药方没开,俺的病就好了三分。
例B14故意把“病好”说成早于吃药、开药方,借以夸张对李医生的信任和李医生 医术的 高明。夸张是一种过甚其辞的说法,它的作用是为了更突出地说明事物的特点,更深刻地揭露 事物的本质,更鲜明地显示自己的思想,更有力地肯定自己喜爱的事物或否定自己不喜爱的 事情,更好地渲染环境气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运用夸张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应以真实为基础。夸张是言过其实的说法,但不能凭空捏造。鲁迅先生说:“ 漫 画虽然有夸张,却还是要诚实。‘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有 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可就 变成笑话了。”在我们的语言运用中,这类“变成笑话”的夸张并不少见。
第二,力求过甚其辞。夸张以真实为基础,又不是真实的写照。不“过甚”,是夸张还 是写真,就不明朗,就会引起人家的误会,例如: B18实行科学种田后,水稻每亩单产5000斤,农民的日子好过得多 了。 “水稻每亩单产5000斤”,说是写真吗,事实上达不到,说是夸张吗,又接近事实, 成了写 真、夸张两不像。说“白发三千丈”,是夸张;而说“白发三尺长”,就令人无从知道是夸 张还是事实,别人很可能会信以为真。
第三,避免滥用。首先应注意使用范围,文艺作品中经常使用,政论文要慎用,科学论文应 写真,特别是那些数据还应力求精确,“厂里今年所创的外汇堆得比山高”这样的话用在总 结里就欠妥。新闻报导、调查报告、经验总结等文章里,要避免夸张的滥用。其次要求自然 ,有必要才夸张,夸张同时应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帽子高,高万丈”这种夸张毫无价值。 
二、修辞效果鲜明突出的几种辞格
(一)对偶 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密切相关联的一组短语或句子,两两对称地组织在一起,这种辞格叫对偶。
从形式上看,对偶有严对和宽对之别。例如: ①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②惨象,已使我目不忍睹;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严对,又称工对,即工整严格的对偶。要求相对称的两项字数相等,词类相同,句式 的语法 结构相同,相对应的字平仄相反或符合格律,相对应的字不用同一个字,如例①就是严对。 而宽对,即要求宽松的对偶,它可以冲破一些严格的要求,格式上放宽了一些,只要结构上 基本相同,音韵大致和谐即可,而且相对应的字可以是相同的字,例②就是宽对。标准的严 对,当属律诗中的颔联(三四两句)或颈联(五六两句)。现代汉语中多用宽对。 从内容上分,对偶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种。
 1.正对 正对是上下联意义相同、相近的对偶。两联在内容上往往互相补充。例①就是正对。又 如: ③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④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⑤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⑥千年雪岭栏边出,万里云涛座上浮。
2.反对 反对是上下联意义相反、相对的对偶。两联在内容上相反相成,对立统一。例如: ⑧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⑨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⑩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B11谦虚人常思己过,骄傲人只议人非。 B12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 3.串对 串对,又叫流水对,是上下联意义相承、相接的对偶。两联之间常为承接、因果、假设、条 件、转折等关系。例如: B13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承接关系) B14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因果关系) B1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假设关系) B16春天播下千粒籽,秋后收回万斤粮。(条件关系) B17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转折关系) 对偶是汉语所独具的修辞格,恰当地运用对偶,可获得良好的表达效果。由于对偶 的结 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两两相对,从而获得对称美。由于平仄谐调,节奏鲜明 ,悦耳动听,从而获得音律美。
 (二)排比 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 列起来,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辞格。例如: ①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 ②很多同志对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明确的解决。因此,在他们的情绪中,在他们的作品 中,在他们的行动中,在他们对于文艺方针问题的意见中,就不免或多或少地发生和群众的 需要不相符合,和实际斗争的需要不相符合的情形。 ③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 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 例①是由三个成语“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构成的排比,例②是由四个介 宾短语 “在……中”构成的排比,例③是由五个动宾短语充当分句的“是……”构成的排比。它们 的共同点是结构相似,意义相关,语气一致,至少有三项。 排比的各项,可以是句子成分,可以是分句,也可以是句子。例如: ④夜啊,静悄悄…… 静悄悄 当祖国度过了沸腾的白天 当人们从睡梦里露出甜蜜的微笑, 当熟睡的婴儿脸上现出幸福的酒窝, 当晶莹的露珠挂上嫩绿的幼苗…… 同志啊,你可知道,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办公室呵, 灯光又亮了通宵。
排比的主要修辞效果是:
第一,结构相同或相似,具有相对的整齐美:
第二,往往重复 某些词语(提示语)来把各项连成一个整体,可以增强语言的旋律美:
第三,排比的各项 意 义相关,语气一致,而且排比的项数没有上限,可以尽情发挥,增强语言的气势。因此,用 这种方式来抒情,可以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用来说理,可以把道理说得深刻透辟;用来 叙事,可以把事情叙述得周密详尽;用来状物,可以把形象刻画得细致入微,而且可以收到 节奏和谐、情绪激昂、语气通畅的效果,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量。
 运用排比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从内容需要出发,避免生拼硬凑排比这种形式。例如: ⑦我们学校是一个学习的好地方,不仅山清水秀,而且是那样的安静, 那样的宁静,那样的清静,那样的雅静。 “安静、宁静、清静、雅静”是同义词,牵强地排比起来,对表达没有什么作用。

 第二,排比各项的意义要相关,避免把不相干的各项用相同的提示语联结,造成四不像。

(三)反复 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意重复某些词语或句子,这种辞格叫反复。 反复分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种。
 1.连续反复 连续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当中没有其他词语或句子间隔,是连续反复。例如: ①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 ②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③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例①是短语“几次三番”连续反复。例②是分句“盼望着”连续反复。例③是单句“ 沉默啊!”连续反复。

   2.间隔反复 反复的词语或句子,不是连续出现的,其间有别的词语或句子使其间隔开来,这种反复 叫间隔反复。例如: ④听说“拳匪”乱后,天津的青皮,就是所谓无赖者很跋扈,譬如给人 搬一件行李,他 就要两元;对他说这行李小,他说要两元,对他说道路近, 他说要两元,对他说不要搬了,他说也仍然要两元 。 ⑤她嫁了,女婿是个清秀的人,我喜欢。她生儿子了,是个聪明活泼的孩子 ,我喜欢。他们俩高高兴兴当教员,和和爱爱相互对待,我喜欢。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还需要用物理学的原理来解释。
三、修辞效果含蓄幽默的几种辞格
 (一)双关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字词的同音近音或词句的多义等条件,故意使语言表达 有双重意义,以便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辞格叫双关。 根据构成双关所凭借的词语音义条件,双关可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
1.谐音双关 凭借词语音同或音近的条件构成的双关叫谐音双关。例如: ①这也税,那也税,东也税,西也税,样样东 西都要税,民国万岁(税)万万岁(税)。
②杨柳清清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 ) 。 ③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例①的“税”与“岁”谐音,关顾到“万岁”与“万税”两种意思。例②的“晴”与 “情” 谐音,关顾到“晴天”与“情感”两种意思。例③的“书”与“输”谐音,关顾到“书籍” 与“输赢的输”两种意思。
2.语义双关 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关系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构成的双关,叫语义双关,例如: ④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 路。 ⑤那伙土匪的行动很隐秘,走山路时用麻布片将马蹄包上,可是走久了,麻布片破了, 掉在路上,终于露出了马脚。
运用双关应注意以下几点:
 第一,字里蕴含的意义是要表达的主要意义,尽管表达含蓄,但要让人一见就能心领 神 会才行。例如《雾里看花》歌词中的双关,在“打假晚会”的现场情景中,能让人一听就心 领神会。
   第二,注意思想性和使用场合,特别是歇后语中出现的双关,应避免粗俗。 双关具有多义性,词语的歧义也具有多义性,但它们是有区别的。试看下例: ⑧她对报社记者很有兴趣,也得到大家的支持。 “报社记者”可以理解为“记者”那个人和“记者”那个工作。这是歧义,不是双关 。第一 ,双关所关顾的两个意义,一个是字面上的,一个是字里的,这里的两义都是字面上的;第 二,双关所关顾的两个意义,有主有次,真正表达的意思还是字里的那个,言在此而意在彼 ,这里表达的意思是平行的,不明白作者表达的是哪个意思。因此,双关是修辞格,而词语歧义是语病。

(二)反语 故意使用跟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种辞格叫反语。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又可分为“反话正说的”和“正话反说的”两类。例如: ①假若当时我已经能够记事儿,我必会把联军的罪行写得更具体、更“ 伟大”、更“文明”。 ②好!他不打就不打,咱给他门上埋个守门雷,明天是大年初一,叫他来个开门见喜。 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 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 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绝的文字。 ④邻居内一个人道:“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切,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 猪油来!” ⑤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 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以上几例是“反话正说”的反语。例①中的“伟大”、“文明”表示卑劣、野蛮的意 思。例 ②中的“喜”表示丧的意思。例③中的“正人君子”表示卑鄙小人的意思。例④中的“亲切 ”表示狠毒的意思。例⑤的“标致”表示难看的意思。 ⑥这个“小笨蛋”还真行,语文得了满分。 ⑦大刚有了转变,他的妻子打心眼里高兴,说:“我恨死你了!”
运用反语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切忌含混。反语是反起说的,表达的真实意思,应让人能够领会。要做到这一 点,在上 下文中应有作者正确的鲜明的态度,否则会造成误解。反语主要是依靠上下文来点明正意的 ,有的反语在口头上要重读或在书面上要加引号,以提醒人们领悟到要从反面意义来理解。 
第二,立场应正确。反语是对敌斗争的武器,也是治病救人的药方,因此应爱憎分明地使用 ,而不能滥用。 反语同双关都有表里两层意思,很相似,但它们却有区别。双关同时关顾字面字里两层意思 ,反语只能按字里的意思去理解;双关的字里那层意思是特定的上下文赋予的,反语的字里 那层意思是与字面的意思相反的。
(三)拈连 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故意把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顺势连用于乙事物,这种 辞格叫拈连。例如: ①线儿缝在衣服上,情意缝进我心里。 ②铁窗和镣铐,坚壁和重门,锁得住自由的身,锁不住革命精神! ③我们的眼泪流啊流!总也流不尽那难言的痛苦和无尽的怀念。 ④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 最甜蜜的生活。 例①“情意”是不能“缝”的,这里顺势从上文将动词“缝”拈来,“连”在下文里 ,让“ 缝”同“情意”巧妙地连在一起了。例②中的“锁”只适用于“身”,不适用于“精神”, 由于身体和精神放在一块儿说,便顺势拈来用在精神上了。例③中本来流的是眼泪,这里顺 势将“流”拈至下文,用它连出“难言的痛苦和无尽的怀念”来。例④中“酿”的宾语本是 “蜜”,这里顺势将“酿”拈至下文,再用它构成“酿造”一词,连出“生活”和“最甜 蜜的生活”来。 拈连中的甲乙两事物,内容上是有联系的,语言表达上却无共通之处。由于甲事物往往是具 体的,乙事物往往是抽象的,运用拈连就赋予抽象事物以具体形象。由于把不适用于乙事物 的词语临时用到乙事物上,便使人感到明快而又别致。 拈连与比拟有共同点,都是把适用于甲对象的词语移用到乙对象。它们也有明显的区别:拈 连要“连”,两种不同语言环境都出现,或先或后地“连”在一起,比拟只把甲事物当作乙 事物表现,没有“连”的形式。
(四)仿词 在现成词语的比照下,更换现成词语中的语素或构成材料,临时仿造出语言中本没 有的 新词语,这种辞格叫仿词。
更换的语素或构成材料与原来的语素或构成材料之间往往 有对义、反义等关系。例如: ①作诗的人,叫“诗人”,说作诗的话,叫“诗话”。李有才作出来的 歌,不是“诗” ,明明叫做“快板”,因此不能算“诗人”,只能算“板人”。这本小说既然是说他作快板 的话,所以叫做“李有才板话”。 ②20年代,他去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油画,在勤奋掌握人体素描技巧的同时,也就 开始研究马的骨骼、经络等生理结构,并对活马写生,速写稿达一千多幅。从此他做到了画 马时胸有成马。 ③这一套,不但汪精卫在演出,更严重的就是还有许多的张精卫、李精卫,他们暗藏在 抗日阵线内部,也在和汪精卫里应外合地演出,有些唱双簧,有些装红脸。 例①仿照“诗人”,临时造出个“板人”,仿照“诗话”临时造出个“板话”。例② 仿照“ 胸有成竹”临时造出个“胸有成马”。例③仿照“汪精卫”临时造出“张精卫”和“李精卫 ”。这里换用的语素或构成材料和原来的语素或构成材料之间是对义的关系。 ④后来这终于从浅闺传进深闺里去了。
例④仿照“深闺”造出个“浅闺”。例⑤仿照“坏蛋”造出个“好蛋”。例⑥仿照 “明星” 造出个“暗星”。例⑦仿照“乐趣”造出个“苦趣”。这里的“深、浅”,“好、坏”,“ 明、暗”,“苦、乐”是反义关系。 仿造的词和被仿的词可以同时出现,这样,仿造的词在意义上就有了依托,同时反义或对义 可以相互映照。也可以只出现仿造的词语,不过未出现的被仿的词语,应是人们熟悉的,或 者能领会到的。例如: ⑧你刚才告诉我的只能算作一条“旧闻”。 这里仿照“新闻”一词造出“旧闻”来,虽然“新闻”一词在表达时没有出现,但人 们还是能理解“旧闻”的含义。 仿词的作用在于使语言表达幽默、诙谐,或具有讽刺的色彩,它是临时造出来的,给人 以新鲜、风趣的感受。 运用仿词这种辞格,应注意仿造的词语表义的明确性,否则人们会不知所云。单用仿造的词 ,应加引号,以引起读者注意。既然是仿词,那么仿造的词语换用的部分不宜过多,结构也 应与被仿的词语一致。 另外,与仿词类似的还可以仿句,这可以看作是仿词的扩大化。例如: ⑨有一出戏,叫《林冲夜奔》,唱词里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 到伤心处。”我们现 在有些同志,他们也是男儿(也许还有女儿),他们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评级时 ”。
(五)通感 通感又叫移觉,借助人的感觉的转移,用这种感觉器官的感受去描写那种感觉器官 的 感受,有意使听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感觉沟通起来,这种辞格叫通感。例如 :①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④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例①用听觉“歌声”来形容嗅觉“清香”,把听觉和嗅觉沟通起来了。例②用听觉 形象“梵 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来形容视觉形象“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例③把听觉和味觉沟通起 来了。例④用“刺”这种触觉感(疼痛)来说明视觉感(眼光),把视觉和触觉沟通起来了。 通感的主要修辞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由于能把两种或多种感觉沟通,因此能调 动多种感觉器官从不同角度去捕捉形象的内涵,使人们领会更加深刻,艺术享受更加丰富。 第二,由于一种感觉沟通另一种感觉,往往出人意料,别有一番情趣,显得新颖,别致,耐 人寻味。 运用通感应注意的是:不是任何感觉都可以无条件地随意通用,而是不同感觉之间要有一定 联系才能沟通。如例①中嗅觉感受到的香,由于是“清香”,所以不浓烈,由于是“缕缕清 香”,所以细微,由于是“微风过处”才“送来”的,所以时断时续。而歌声呢,它是“远 处高楼上”的,距离远,所以“渺茫”,若有若无,模糊不清,这与“微风过处,送来缕缕 清香”有相似之处,使嗅觉与听觉沟通起来了。
(六)顶针 用上一句末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开头,使相邻的句子首尾蝉联,上递下接,这种辞 格叫顶针(真),也叫联(连)珠。例如: ①也没有什么难懂的。反正说的都离不开修沟,修沟反正是好事,好事 反正就得拍巴掌,拍巴掌反正没有错儿,是不是?老太太! ②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 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③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 ④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夕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 异县,辗转不相见…… 还有段与段蝉联的,这种又叫连环体。如: ⑤此身常想向天游,无奈双脚被地留。 踊跃奔驰离不得,九洲万国共一球。 
丸洲万国共一球,东方自在西方囚。 安得一夜似电变,人间净化塑琼州。 
人间净化塑琼州,万方亿兆喜心头。 应知人定胜天定,看我中华跃上游。 运用顶针,首尾相连的词语最好不止一处,这样就具有环环相扣的气势和令人回味的 风趣。当然,只有一处的也是顶针,只是气势略差些。例如:⑥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实践。 ⑦见过不如做过,做过不如错过。
(七)回环
 前一句结尾部分作后一句的开头部分,前一句的开头部分作后一句的结尾部分,利 用语句循环往复的形式表达不同事物间的有机联系,这种辞格叫回环。 回环的主要作用在于表现两种事物或现象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抒发回环跌宕 的感情,加深读者或听者的认识和理解,增加语言循环往复的情趣。 用回环或回文这种方式表达,易于理解,便于记忆,为人们喜闻乐见。不少谚语格言就是运 用了回环这一形式的,如“开水不响,响水不开”、“难者不会,会者不难”、“来者不善 ,善者不来”、“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等等。古今对联中也常用到回文。如:“雾锁山头 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福建厦门鼓浪屿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僧游云隐寺 寺 隐云游僧”(清代北京“天然居”酒楼联)“天洞流泉,泉流洞天”(四川省兴文石林石洞 联)等。《中国青年报》也曾出过“上海自来水来自 海上”这样一个回文形式的上联,征对下联。后来刊出的下联中有一个对的是“山东落花生 花落东山”。 运用回环要注意事物内在的联系,避免单纯在词序上玩花样。
五、辞格的综合运用
(一)辞格的连用
 同一种辞格或不同的辞格在一段话中的接连使用,叫连用。例如: ①魔鬼头像堡垒,手像铁叉,腿像桅杆,口像山洞,牙齿像白石块,鼻 孔像喇叭,眼睛像灯笼,样子非常凶恶。 ②难道还有比这更惊人的奇迹吗?难道还有比这更伟大的壮举吗? ③如果离开充分发扬民主,这种集中,这种统一,是真的还是假的?是实的还是虚的? 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当然只能是假的、虚的、错误的。 ④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  ⑤果实的事业是宝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是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叶是谦虚地专 心地垂着绿阴的。 ⑥姓陶不见桃结果,姓李不见李花开,姓罗不见锣鼓响,三个蠢才哪里来? ⑦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 缥缈。 ⑧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 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例①是比喻的连用,例②是反问的连用,例③是设问的连用,例④是反语的连用,例 ⑤是比 拟的连用,例⑥是双关的连用,例⑦是对偶的连用,例⑧是对比的连用,都是同一辞格的连 用。同一辞格的连用,可使该辞格的作用更突出。
(二)辞格的兼用
 一种表达形式兼用了多种辞格,是辞格的兼用。也叫兼格。兼格,即兼有 不同辞格的特征,从这个角度看是甲格,从那个角度看是乙格。例如: ①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②这是全连的喝彩声,全党的喝彩声,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喝彩声。 ③他赢了又赢,铜钱变成角洋,角洋变成大洋,大洋又成了叠。 ④船如离弦之箭,稍差分厘,便会撞得粉碎。 ⑤你们应该和我们一道去把日本占领的地方统一起来,把鬼子赶出去才是正经,何必急 急忙忙地要来“统一”这块巴掌大的边区呢? 例①从甲乙两事物性质不同而凭相似点起比况作用这个角度看,是比喻,从 结构相同、字数 相等、两两相对角度看,是对偶。例②从意思相关联,语气贯通,层层递进的角度看,是层 递;从有意重复使用“喝彩声”这个角度看,是反复。例③从层层递进的角度看,是层递; 从 上句的末尾作下句的开头这个角度看,是顶针。例④从不同性质的甲乙两事物凭相似点起比 况作用看,是比喻,从过甚其辞的角度看,是夸张。例⑤的结尾兼用了反问与夸张两种辞格 。这些例子中的不同辞格,是相融的关系,兼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辞格的特征。 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⑦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的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
(三)连用、兼用的交错使用(辞格的混用)
辞格的连用和兼用有时还会交织在一起。例如: ①智识高超而眼光远大的先生们开导我们:生下来的倘不是圣贤、豪杰 、天才,就不要 生;写出来的倘不是不朽之作,就不要写;改革的事倘不是一下子就变成极乐世界,或者, 至少能给我,有更多的好处,就万万不要动! ②我们亲爱的国民党先生们,你们指使张涤非写电文时何以对于这样多像瘟疫一样,像 臭虫一样,像狗屎一样的所谓“主义”,连一个附笔或一个但书也没有呢?难道在你们看来 ,一切这些反革命的东西,都是完好无损,十全十美,唯独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就是破产干 净了吗? ③你看,你看,这不又是一批新砍的毛竹滑下山来了吗?这些青翠的竹子,沿着细长的 滑道,穿云钻雾,呼啸而来。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 征途。井冈山的翠竹啊!去吧,去吧,快快地去吧!多少工地,多少工厂矿山,多少高楼大 厦,多少城市和农村,都在殷切地等待着你们! 例①从全局看,是反语和排比的连用;而排比的前两项又可看作是后一项的喻体,因 而这个 排比又与比喻兼用。例②从总体看,是两个反问的同类辞格连用,而这两个反问又与前面的 反语形成异类辞格的连用,在前一个反问句的内部又含有一个排比兼比喻的辞格,而这个比 喻又是三项比喻的同类辞格连用。
本章练习
1、什么是修辞?
2、修辞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3、为什么修辞要讲求实效性?
4、举例说明修辞用法和一般用法的区别。
5、试述新闻语体或法律主体的特点?
6、举例说明什么是起兴手法?
7、设问和反问有什么不同?
8、举例说明人称指示语“我们”“你”在实际话语中的多种用法
9、前提触发语主要有几类?请举例说明
10、谈谈语用意义的性质和特点。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