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 第二章《水浒传》 (“四大奇书”之一 “英雄传奇”代表作)

来源: 2017-05-22 18:07
 明代文学
第二章《水浒传》  (“四大奇书”之一   “英雄传奇”代表作)
“英雄传奇”与“历史演义”:
  “英雄传奇”和“历史演义”一样,主要人物和题材都有一定的历史根据。
  “英雄传奇”故事虚多于实,甚至主要出于虚构,“历史演义”则比较注重依傍史实;
  “英雄传奇”以塑造一个或多个英雄人物为重点,而“历史演义”着眼于全面描写一代兴废或几朝历史;
  “英雄传奇”一般是由宋元小说话本的“说公案”、“朴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说铁骑儿”之类发展而来,而“历史演义”是由“讲史”话本演化而成。
第一节《水浒传》的成书、作者和版本
1、《水浒传》的成书
   宋江起义:《宋史》中《徽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均有简略记载。
   宋江起义故事南宋始在民间流传:龚开《宋江三十六人赞》录36人姓名、绰号;罗烨《醉翁谈录》录说话名目;最完整故事《大宋宣和遗事》“梁山泊聚义本末”。
   元代“水浒戏”今存剧目33种,剧本全存6种。
  《水浒》主要依据民间传闻和通俗文艺写成。
2、《水浒传》的作者
明代说法有四:
①“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嘉靖间高儒《百川书志》、郎英《七修类稿》)
②罗贯中作(见于万历间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王圻《稗史汇编》)
③施耐庵作(见于万历间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
④施作罗续(见于明末清初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水浒传》)
目前一般从①说:施耐庵作,门人罗贯中在施“的本”(即真本)基础上,又作一定加工。
3、《水浒传》的版本
   繁本:71回本、100回本、120回本三种
   简本:102回本、110回本、115回本、120回本、124回本五种。
百回本:万历间天都外臣序刻《忠义水浒传》和容与堂刊《李卓吾先生批评批评水浒传》,均无平田虎、王庆内容。
繁本百二十回本:明袁无涯刊《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全传》,增有平田虎、王庆故事。
七十一回本:据明末《金人瑞删定水浒传七十回》改成,有通行本。“金本”是有清300年最流行本。
第二节《水浒传》的内容和思想
一、《水浒传》的内容:
     小说主要描写梁山起义全过程。120回本可分六部分:
  1.(1—71回),起义的发生和发展。    2.(72—82回),义军同官军对抗、受招安。
  3.(83—90回),奉命征辽。           4.(91—100回),征田虎。
  5.(101—110回),征王庆。             6.(111—120回),征方腊及凄惨结局。
二、《水浒传》的思想:
1.农民起义说。或认为它歌颂农民革命,或认为它宣传投降主义,总之都承认它写农民起义。
2.市民说。认为它写市民阶层生活,反映市民阶层情绪和利益,是“为市井细民写心”。
3.忠奸斗争说。认为它写忠臣与奸臣的斗争,歌颂忠义思想。
小说主题出现多元融合,与几种基本事实有关:
①北宋末年宋江起义是农民起义,作品揭示了它的基本规律和客观意义。
②水浒故事长期在都市流传,既有对市民生活的描写,又有市民阶层感情的渗透。
③小说成书时既有游民知识分子的参与,又经过封建文人的加工改造。
   游民的奋斗史;游民无产者或称社会边缘人在其中占了很大比重。
   【由于游民是被社会边缘化的群体,没有社会地位,他们的价值取向与显性社会的正统思想显得格格不入
  《水浒传》中的江湖好汉中有的赌博,有的走私,是独霸一方,有的打家劫舍,他们以杀戮为乐,贱视生命,快意恩仇。
   江湖人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只要对自己或集团有利,损害或牺牲别人没有关系。  
   在江湖,“义”高于一切,凌驾于一切传统的伦理道德之上,甚至包括父母兄弟关系。
   当他们的力量还不足以推翻现行政权时,最好的出路就是招安。】
第三节《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一、“同而不同”的英雄群像
1、人物塑造
   善于把人物置身于真实的历史环境中,扣紧人物的身份经历和遭遇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如林冲、鲁智深、杨志之不同。
   从行动和情节中刻画人物。
   在对比中突出人物性格。有正对, 也有反对。
2、语言特色。
明快冼炼,寥寥数笔,绘声绘色,形神毕肖.;生动准确,富于表现力。
3、个性化,“一样人,便还他一样说话。”
二、《水浒传》的艺术结构
  第一部分:71回以前,以人为单元。写诸多英雄先后造反,像众虎归山、百川聚海。
  第二部分:71回以后,以事为顺序。写义军两赢童贯,三败高俅,接受招安。北征辽,南打方腊,悲剧告终。
  整体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俱备,结构完整。
  分开说:多有如“林冲传”、“鲁达传”、“武松传”、“李逵传”、“宋江传”、“三阮传”等精彩片断。
  全书结构:珠串式线性结构。
结构线索:梁山起义由分散反抗到联合聚义、最后接受招安的全部过程 。
三、成熟的白话语体
  娴熟运用白话来写景、叙事、传神。
  吸取民间说唱文学的成就,带有浓烈的民间文学色彩,生动泼辣,酣畅淋漓。
  人物语言个性化,“一样人,便还他一样说话”(金人瑞《读第五才子书法》),从对话中见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
四、《水浒传》的影响
明代有三大系列英雄传奇:
(1)说唐系列:《大唐秦王词话》、《隋唐两朝志传》和《唐书志传》三种,均以李世民为中心,写隋末群雄逐鹿故事。艺术粗糙,形象单薄,但对《隋唐演义》、《说唐全传》有奠基作用。
(2)说岳系列:明代熊大木《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又名《大宋演义英烈传》、《岳武穆精忠传》)是首部岳飞题材长篇。清代有钱采、金丰的《说岳全传》。
(3)说杨系列:明代两种最著:熊大木《北宋志传》(《杨家将传》)、《杨家府演义》。两书虽冠以“志传”、“演义”,实多无史料根据,并非历史小说,而是英雄传奇。清代《水浒》的三部续书:《水浒后传》《后水浒传》《结水浒传》
第三章《西游记》(“四大奇书”之一;“神魔小说”代表作)
第一节《西游记》成书、作者、版本
一、《西游记》的成书
 《西游记》故事始于唐僧取经。
 《旧唐书·方伎传》:唐僧,俗姓陈,名祎,法名玄奘,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县)人。唐代贞观年间,他只身到印度,穷研佛学奥秘,13年后满载归国,带回梵文佛经657部。今西安大雁塔,即当年玄奘藏经的慈恩寺塔。
  总之,西游故事经历了一个内容由简而繁,形式由历史故事而为宗教故事再为神魔故事的发展过程。
二、《西游记》的作者:
1、邱处机说。此说风行于清代,现犹有余响。
2、吴承恩说。首倡吴着说者为清人吴玉搢、阮葵生和丁晏诸人。其后鲁迅和胡适等响应。
最原始的资料《天启淮安府志》在着录“吴承恩……《西游记》”时,并未注明这里的《西游记》是一本什么性质的著述,而清初黄虞稷则在《千顷堂书目》中将“吴承恩,《西游记》”纳入“舆地类”,表明吴承恩的《西游记》很可能与小说《西游记》不是同一回事。
3、许白云说。
4、与《性命圭旨》同一作者说即史真人弟子说或唐新庵说。
5、华阳洞天主人。华阳洞天主人又有陈元之和李春芳说。
三、《西游记》的版本:
(一)、现存版本
1、繁本:A99回本:华阳洞天主人校本系统和李卓吾批评本。
100回本:清代刊本
2、简本:朱鼎臣本杨志和本。
3、版本演变。其主要观点有:平话本—世本—朱本—杨本、朱本—杨本—世本、杨本—吴本—朱本、吴本—世本—杨本—朱本等等。
4、祖本之争。
第二节、《西游记》的主旨
(一)《西游》“幻”之内涵
 [1]、“幻中有理”:明谢肇浙《五杂俎》:“虽极幻无当,然亦有至理存焉。” 清刘一明《西游原旨序》: “《西游》一记,阐三教一家之理,传性命双修之道,俗语常言中,暗藏天机;戏谑笑谈处,显露心法。” “悟之者在儒可成圣,在释可成佛,在道可成仙。”认为它是“修道奇书”。  梁启超称《西》是一部“哲理小说”(《告小说家》)
 [2]、“幻中有趣”:胡适《西游记考证》 :《西》“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它并没有什么微妙的意思”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此书则出于游戏”
 [3]、“幻中有实”:张天翼《西游记札记》: “借妖怪们的造反来描写农民起义。” 李希凡《漫谈〈西游记〉主题和孙悟空形象》:“大闹天宫”是写农民起义,“西天取经”是写不怕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前后主题不同。
(二)《西游记》与心经
  [1]与《心经》。《心经》即《般若心经》或《般若多心经》,全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僧取经是西游故事的源头,而《心经》则从这个源头起就跟西游故事的传统结下了不解之缘。《心经》曾助成玄奘的取经事业,也在他的后半生中占有相当的份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3]、孙悟空形象的隐喻:孙悟空大闹天宫——隐喻放心
被压于五行山下——隐喻定心   西天取经成正果——隐喻修心
  [4]、小说回目、诗赞的暗示:“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4回)
“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7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14回)
“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牢拴莫外寻。 ”(7回)
[5]人物表白:
   悟空:“只要你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 (24回)
   悟空:“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 。(85回)
[6]、众家评述:《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灵台方寸,心也。”
   “一部《西游》,此是宗旨。”  “一部《西游》,只是如此,别无些子剩却矣”。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如果我们一定要问他的大旨,则我觉得明人谢肇浙说的‘《西游记》……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意之驰,其始之放纵,至死靡他,该亦求放心之喻’这几句话,已经很足以说尽了”。(三)、对人性自由向往和自我价值的肯定
   孙悟空大闹天宫被镇压的结局,表明作者主观上是想以此谴责野蛮心性的放纵与宣泄。
   孙悟空冲决羁绊,蔑视权威,大闹天宫,斗争不懈,客观上表现出一种与明代文化思潮合拍的追求个性自由、肯定自我价值的精神。
(四)呼唤有理想、有能力、有个性的人性美
   孙悟空协助唐僧西天取经,一路翻山越岭、擒妖捉怪、排除万难、百折不挠,首先表现了他的理想和毅力;作为降妖伏魔能手、排险除难英雄,孙悟空神通广大,战无不胜,突出表现了他的本领和能力;孙悟空前期闹天宫所表现的桀骜不驯、勇于斗争的个性精神,在后期取经途中仍是一如既往。
(五)、整体性寓意与局部性象征
   因《西》属世代累积型长篇,故内涵甚丰。除整体具宣扬“心学”寓意外,它还与封建社会、特别是明代中后期社会有千丝万缕联系,许多情节都折射出现实的光芒。
   首先,对天宫、地府、西天等神权机构和西行途中人间国度的描写,都形象地影射现实中皇权统治的种种丑恶:玉帝天宫,黑暗腐败;佛祖西天,贿赂公行;阎罗地府,营私舞弊;人间国度,君昏臣佞;国王昏庸,道士作恶。
   其次,取经路上形形色色的妖魔,虽总体象征“修心”过程的种种障碍,局部上显然还是现实社会地方恶势力的影子。
   再次,上界神佛与下界妖魔的相互勾结、残害生灵,正是现实社会中统治阶级上下一体、沆瀣一气、欺压百姓的一种变形写照。佛下凡可以为妖魔,妖魔升天可以成神佛。妖魔神佛勾结联络,形成一张笼天盖日、残害生灵的关系网。 
第三节《西游记》的艺术成就
一、极幻与极真
   袁于令《西游记题词》:“文不幻不文,幻不极不幻。是知天下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极幻之理,乃极真之理。故言真不如言幻,言佛不如言魔。”
  《西》用超凡想象和极度夸张,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奇瑰丽的神话世界,使全书从环境到人物、到情节都充溢着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西》看来“极幻”,却又令人感到“极真”。因那些变幻莫测、惊心动魄的故事,或如现实影子,或含生活真理,奇幻得都入情入理。
二、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物性”:指形象作为某一动植物的精灵,所保持的原有的形貌和习性。
 “神性”:这里指动物植物一旦成精变怪,就带有的神奇本领。
 “人性”:这里指作者将人的七情六欲赋予神佛妖魔,将其人化。
 孙悟空形象既有猴子的外貌、习性等“物性”,又有七十二般变化、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等超凡 “神性”,同时还有有勇有谋、无私无畏、坚忍不拔、积极乐观、心高气傲、争强好胜等“人性”。
三、多角度、多色调描绘的形象
  《西》已开始打破人物性格单一,好人一切都好、坏人一切都坏的倾向,注意多角度、多色调塑造人物。
   理想型形象孙悟空, 带有明显的英雄化,但也有争强好胜、爱戴高帽、喜欢奉承等缺点;世俗型形象猪八戒,带有浓厚的人情味儿,尤其是既讨喜爱、又多缺点的角色。
   猪八戒:号为佛家“八戒”,实是凡夫俗子:贪吃、贪睡、贪财、贪色;憨厚纯朴、吃苦耐劳、斗争顽强。
四、幽默讽刺与诙谐有趣的风格
   1、《西》虽不是讽刺小说,却“以戏言寓诸幻笔”(任蛟《西游记叙言》),具嬉笑讽刺、幽默诙谐风格。
   2、《西游记》的幽默诙谐有一定的世情情调。
    胡适说:“正因为《西游记》里种种神话都带有一点诙谐意味,能使人开口一笑,这一笑把那神话‘人化’过了。”(《西游记考证》)
    鲁迅说:“又作者秉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惚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中国小说史略》)
《西》幽默诙谐的突出表现:
    首先,主人公孙悟空被赋予幽默诙谐的个性,其言其行无不具有轻松的幽默感。他蔑视权威、桀骜不驯、乐观自信的性格,常常通过揶揄玉帝、打趣如来、诅咒观音、嘲弄妖魔来表现。 对八戒贪吃、贪睡、贪财、贪色等漫画式的描绘,构成幽默诙谐的讽刺。
    其次,许多情节“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把可恨可耻可笑可怜的社会现象和世相脸谱撕裂,化成活灵活现、妙趣横生的笑料。
五、曲折巧妙的结构
  《西游记》共100回,在结构上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序幕:前7回,大闹天宫;过度:中5回,取经缘起;主体:后88回,西天取经。
   各部分都有其相对独立性,特别是主体部分的取经故事所包括的41个小故事,几乎都可独立成篇。整部《西游记》可以说是许多短篇小说的连缀与组合,属“短篇加短篇”的线性结构。象一串佛珠,珠子之间可自由排列。
六、《西游记》的影响
   在《西游记》影响下,明代神魔小说有:由宗教故事演化的《续西游记》、《后西游记》和清代《后西游记》等续书;《西游补》、《天女散花》借续补针砭时事,《西游补》最受称道;《四游记》(杨志和《西游记》、吴元泰《东游记》、余象斗《南游记》和《北游记》);由讲史故事分化的《三遂平妖传》、《封神演义》、《三宝太监西洋记》,《封神演义》最为出色;由民间传说演化的有朱名世《牛郎织女传》、杨尔曾《韩湘子全传》。
第四章《金瓶梅》(“四大奇书”之一;“世情小说”代表作)
第一节 《金瓶梅》创作、作者、版本
1、《金瓶梅》的创作:
   “四大奇书”中,《金瓶梅》的创作唯一没有世代积累过程,它是第一部文人独创的长篇。《金》虽借用《水浒》片段情节,但其所写世俗人情,却有鲜明的晚明时代特征。一般认为它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
2、《金瓶梅》的作者:《金瓶梅词话序》称“兰陵笑笑生”作;两个兰陵:一在山东峄县,一在江苏武进;“笑笑生” 之谜:有王世贞、李开先、贾三近、屠隆、汤显祖、王稚登、李渔等种种推测。
3、《金瓶梅》的版本:⑴万历本:《金瓶梅词话》,又称“词话本” ,是今见最早刊本。回目不对仗,方言土语较多。⑵ 崇祯本:《原本金瓶梅》,把“万历本”首回的《景阳岗武松打虎》改为《西门庆热结十兄弟》,回目对仗、方言土语多有删改。⑶ 张评本:《张竹坡批评金瓶梅第一奇书》,又称“第一奇书本”,评语多有价值。⑷ 洁本:《真本金瓶梅》,又称《古本金瓶梅》,民国15年(1926)存宝斋刊刻,将“张评本”的秽笔删除,首次以“洁本”面世。⑸ 通行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排印。 
第二节  封建末世的世俗人情画
一、由一家而写及天下国家
1、西门一家兴衰:小说开头从《水浒》“武松杀嫂”敷衍,潘金莲与西门庆均未被杀死,潘嫁给西门为妾;10—79回主要写西门庆暴发暴亡和金、瓶妻妾间的争宠妒恨;最后21回西门死后妻妾流散,全家败落。
2、晚明社会时尚:(张竹坡《金瓶梅读法》:“因西门庆一分人家,写好几分人家,……因一人写及全县。”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著此一家,即骂尽诸色”。)
  《金瓶梅》实是从西门“一家”,写及“天下国家”。尤其揭出晚明农本势力没落、资本势力崛起时,去朴尚华的城市风尚,拜金享乐的人生追求;趋炎附势的价值取向。
二、从暴露社会矛盾到剖视扭曲的人性
1、通过西门庆商场、官场、情场生活的描写,深刻暴露当时政治腐败、社会黑暗。
①、作者从经营规模、经营方法和经营思想三个方面去表现商人的西门庆。 “兀(金钱)那东西,是好动不喜静的,怎肯埋没在一处?也是天生应人用的。”“一个人堆积,就有一个人缺少了。因此积下财宝是有罪的。”“天下之财,贵于流通”。
    小说真实地描写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金钱对权势产生的挑战和对传统价值观和伦理观的冲击。
②、但是,资本主义经济毕竟处于萌芽状态,封建势力占有绝对的优势,所以商人又必须依附权势或追求权势。有了权力,他可以优先获得某些物品的经营权,他可以通过官场,比别人更早地获取商业信息,还可以通过权力贪污受贿,使财富增长。
③、有了财富如何消费?由于那时还没有出现与资本主义经济配套的思想,因此,财富就必然与色欲联系在一起。西门庆在欲望的深渊中难于自拔,最终成了贪欲的奴隶和牺牲品,背负着贪欲的十字架走进了坟墓,直到他的儿子孝哥皈依佛门,以一生的代价为他赎罪。
  《金瓶梅》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哲学社会思潮下出现的,是对正统理学的畸形反叛。
三、艺术贡献
1、美学贡献。由历史、英雄、神魔到世情,写的都是“市井之常谈,闺房之碎语。” 由大笔勾勒到工笔细描。
2、人物形象不再是类型化的,而是有血有肉,更切近于真实生活中的平常人。
3、讽刺手法的运用。当面揭穿、前后对比、内容与形式的矛盾、戏曲内容与现实情景对照。
4、网状结构,以前长篇,都从“说话”演变而来,其结构是一个个故事贯穿起来的线性结构:《金》以西门庆及其家庭为主线,金、瓶、梅等故事单线又都与家庭纠葛相连。其家庭的小社会又与市井、商场、官府等的大社会横向相连,形成一种纵横交叉的网状结构。
 《金》的情节不在于离奇曲折、环环相扣,而在于严密细致,自然展开。
开辟了以家庭反映社会的写法,“正因写实,转成新鲜。”
5、从雅变俗,多用市井语、家常口头语
《金瓶梅》几乎不加修饰地展现市民生活原生态,故多用民间市井语、家常口头语。
欣欣子《序》说:《金》多用“市井之常谈,闺房之碎语”。
张竹坡第28回评说:“只是家常口头语,说来偏妙”。
《金》大量吸收方言、行话、谚语、歇后语、俏皮话等等,熔铸为“一篇市井文字”(张竹坡《读法》)。
四、《金瓶梅》的影响
  世情小说到清代形成多元化格局:
  猥亵小说,如《桃花影》、《灯月缘》、《梧桐影》、《杏花天》等;
  才子佳人小说,有《玉娇梨》、《平山冷燕》和《好逑传》。
  家庭题材小说,《红楼梦》、《醒世姻缘传》、《林兰香》和《歧路灯》等。
第五章  “三言”“二拍”与明代短篇小说
第一节  白话小说的繁荣
一、“三言”之前的话本小说
嘉靖年间洪缏编刊的《清平山堂话本》,共有小说60种,又称《六十家小说》,今仅残存29篇。
   万历年间熊龙峰刊刻的话本小说今仅存四种,名为《熊龙峰刊四种小说》,其中宋一种,元一种,明两种。
   《京本通俗小说》,1915年缪荃孙刊行,宣称“的是元人写本”,但被多数学者疑为书。
二、冯梦龙与“三言”
  1、冯梦龙:书香门第出身,少有才气,狂放不羁,一生功名不顺,57岁补为贡生,61岁任福建寿宁知县,4年秩满归乡。曾参与抗清宣传,后忧愤而死。
冯梦龙长在商业经济活跃的苏州,非常熟悉市民生活,思想上又受李贽影响,是晚明主情、尚真、适俗文学思潮代表,一代通俗文学大家。
他搜集、整理、编撰的通俗文学作品涉及白话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民歌、散曲、传奇等各个方面,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 “三言”。
  2、“三言”: 三部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总称,每集40篇,共120篇。 “三言”几乎收集了宋、元、明三代较优秀的白话短篇,包括旧本汇集和新著创作。宋元旧作约占1/3,明代新作约2/3;“三言”的明代作品,都是模拟宋元话本小说形式写成的专供人们阅读的新小说,通常被后人称为“拟话本”;“三言”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
三、凌蒙初与“二拍”
 1、凌蒙初,别号空观主人,乌程(浙江吴兴)人,18岁补廪膳生。科举不利,转而著述。55岁任上海县丞,因功拔为徐州判官。崇祯17年,李自成部进逼徐州,他忧愤而死。
 2、“二拍”:是凌著“拟话本” 《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简称“二拍”。崇祯初刊行,每集40篇,一篇重刻,一篇杂剧,故实有小说78篇。
 3、《今古奇观》:明末“姑苏抱瓮老人”编,选“三言”、“二拍” 佳作40篇,民间流传较广。
四、其他白话短篇小说集
   主要有:天然痴叟的《石点头》、周清源的《西湖二集》、陆人龙的《型世言》、西湖渔隐主人的《欢喜冤家》、古吴金木散人的《鼓掌绝尘》、华阳散人的《鸳鸯针》、东鲁古狂生的 《醉醒石》等等。
   以上作品随着明末政治形势严峻,人文思潮变化,大都从侧重于“主情”到倾向于“重理”,虽更关心现实,但说教气更浓。比之“三言”“二拍”的成就呈下降趋势。
第二节  市民社会的风情画
一、商人成为时代的宠儿
1、鲜明的重商思想: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一品官,二品客”。
 《赠芝麻识破原形》:“经商亦是善业,不是溅流!”
 《叠居奇程客得助》:“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着”。
2、全新的价值取向:
  婚嫁重金钱而轻门第、仕途:《韩秀才乘乱聘娇妻》、《通闺闼坚心灯火》、《两县令竟义婚孤女》
3、“三言”商人往往“重义”,多为善良致富,辛劳发财:
 《吕大郎还金完骨肉》的布商吕玉、《施润泽滩阕遇友》的小商人施复,都拾金不昧,心地善良
 《卖油郎独占花魁》的小贩秦重,“做生意甚是忠厚”,顾客“单单做成他”的买卖 。
 《徐老仆义愤成家》的阿寄,长途贩运艰苦发家。
4、“二拍”商人更加“逐利”,常是投机致富,冒险发财:
 《转运汉巧遇洞庭红》的文若虚,海外冒险而发家;《叠居奇程客得助》的程宰,囤积居奇而暴富。
二、张扬婚恋自主和女性意识
1、肯定以“情”抗“礼”,张扬执着真爱
 《宿香亭张浩遇莺莺》莺莺主动追求张生。
 《乐小舍拼生觅偶》青年男女生死相爱。
 《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相悦为婚,礼从义起”。
 《卖油郎独占花魁》小贩秦重和名妓莘瑶琴成婚,强调“情”的力量。
 《通闺闼坚心灯火》罗惜惜与张幼谦相爱、私会,肯定女性情欲。
2、冲破贞节观念,主张男女平等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丈夫蒋兴哥原谅妻子王三巧的失贞。
《单符郎全州佳偶》:“不以良贱为念”,毅然娶娼女为妻。
《酒下酒赵尼媪迷花》:巫娘子遭人奸污后设计报仇,丈夫见她“立志坚贞,越相敬重” 。
《满少卿饥附饱飏》关于两性关系的议论。
3、抨击负心薄幸,维护女性尊严
鞭挞负心汉、薄情郎:《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富贵弃妻的莫稽,《王娇鸾百年长恨》“贪财慕色”的周廷章。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解剖伪君子李甲灵魂的卑劣丑恶,表现杜十娘的人格尊严,演绎“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价值观。杜十娘既死于李甲对礼教的信守,又死于李甲对金钱的贪求。小说对晚明社会相当顽固的封建势力、日渐增长的金钱势力,给予了无情揭露和批判。
三、“无奇之所以为奇”
“奇”有两类:一是幻奇,像《西游》《封神》等神魔之作;
二是常奇,如《金瓶》《红楼》等世情之作。
“三言”“二拍”显属后者。故抱瓮老人辑其40篇名为《今古奇观》。
 凌蒙初《拍案惊奇序》说:“今之人但知耳目之外、牛鬼蛇神之为奇,而不知耳目之内、日用起居,其为谲诡幻怪非可以常理测者,故多也。”其艺术追求是“耳目前怪怪奇奇”,在日常题材、平凡故事中显出传奇性,被睡乡居士《二刻拍案惊奇序》称为:“无奇之所以为奇” 。
1、将平凡故事写得曲折工巧
   常采用巧合、误会手法,使情节波谲云诡、曲折多变。《十五贯戏言巧成祸》,以“巧”传“奇”,以“巧”寓“真”。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围绕“珍珠衫”写蒋氏夫妻离合悲欢,既巧合,又曲折 。善将悲喜剧的情节交互穿插,使作品愈加曲折奇巧,趣味横生。《乔太守乱点鸳鸯谱》
2、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写兴哥得知妻子有私后内心的气恼、悔恨、矛盾、痛苦。
 《卖油郎独占花魁》秦重初见莘瑶琴既惊又喜、既想追求又有担心的心理。
 《施润泽滩阕遇友》施复拾到银子后内心矛盾。
3、体式和语言的变化
   体式上,“入话”删减大量游离内容;正文删除大量累赘韵文;结尾不再说“话本说彻,权且散场”之类套话;语言上,消除文言奥语、陈词滥调,代之以清新活泼、富于表现力的口语、通俗语 。
第三节    文言短篇小说
明代文言小说成就远不如唐、宋传奇;明代文言小说为拟话本、戏曲提供了大量素材;明文言小说是唐宋传奇发展到《聊斋》的桥梁。
明初文言小说: 瞿佑《剪灯新话》、李祯《剪灯余话》。
明中叶后文言小说:陶辅《桑榆漫志》、《花影集》;邵景瞻《觅灯因话》;宋懋澄《九龠别集》
第六章 汤显祖
第一节   汤显祖的生平思想和创作
一、生平与创作 
 1、生平:汤显祖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个腐败、黑暗王朝。21岁中举,后来科考一再受挫,34岁才中进士,在南京作太常寺博士。因上《论辅臣科臣疏》批评时政,被贬广东徐文县任小吏,两年后改任浙江遂昌知县。后因爱女、娇儿、大弟先后夭折,毅然辞官,隐居临川玉茗堂。                                         后四种合称 “临川四梦”
2、创作:传奇五种:《紫箫记》《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
二、思想与“至情论”
  1、思想  汤显祖思想儒、释、道兼有。祖父懋昭,晚年笃信道教。父尚贤,举行端方。显祖曾回忆道:“家君恒督我以儒检,大父辄要我以仙游”。其师罗汝芳是泰州学派王艮三传弟子,又曾与李贽相会,深受其个性解放、市民意识影响。与佛学大师达观神交多年。与东林党人交,与名僧达观、紫柏关系密切,还钦佩李贽,他在答管东溟中说:“如明德先生(指罗汝芳)者,时在吾心眼中矣。见以可上人(达观)之雄,听以李百泉(李贽)之杰,寻其吐属,如获美剑。”拒绝权相张居正、张四维的笼络。
 2、“至情”论   内容有三:
  ①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世总为情”(《耳伯麻姑游诗序》)
“人生而有情”(《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
  ②有情人生的极境是“至情”。 陈继儒在批点《牡丹亭·题词》中说:“张新建相国尝语汤临川云:‘以君之辩才,握麈而登皋比,何渠出濂洛关闽下?而逗漏于碧箫红牙间,将无为青青子衿所笑!’临川曰:‘某与吾师终日共讲学,而人不解也。师讲性,某讲情。’张公无以言。”“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牡丹亭·题词》)
  ③“至情”的感悟方式是借戏剧来演绎。“因情成梦,因梦成戏”(《复甘义麓》)。
第二节汤显祖代表作《牡丹亭》
一、《牡丹亭》题材渊源及剧情
1、题材渊源:
 ①《牡丹亭题词》:“传杜太守事,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微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拷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拷谈生也”。
(见《太平广记》之《法苑珠林》、《列异传》)
 ②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记》(《重刻增补燕居笔记》)
二、杜丽娘形象及其意义
   杜丽娘:大胆追求爱情、追求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叛逆者形象。
  1、苦于幽闺,乐于梦境    2、因情而死,为情再生    3、捍卫爱情,勇于抗争
  《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形象塑造,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与反动;反映当时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个性解放的强烈渴望,表现他们为实现理想的不屈不挠斗争,具有鲜明的历史意义。
   游园引起了她对青春婚姻命运的思考,但所思又不能自由表达出来,于是便形之于梦,这是事物合乎逻辑的发展。在梦中,没有了思想的桎梏,没有了礼教的束缚,没有了人为的管制,她蜇伏已久的天性充分显露出来了。极度亢奋之后,又回到了残酷的现实。因此有了寻梦,但在封建社会的重压下,她的爱只能停留在梦的形式上,这就注定了她的必然毁灭。她越沉醉在理想中,就越伤感于现实生活的暗淡和命运的坎坷;她越伤感于命运的坎坷,就越沉醉于理想之中。在这样不断的心灵搏斗之中,她的心碎了,生命之花终于凋谢了。她虽然死了,但那仅仅是生命的结束,而追求爱情理想的执着追求,与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却从未死去,反而更加怪决。
杜丽娘的形象,表现了要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特征,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一代的扼杀,它比以前任何爱情剧都深刻。
三、《牡丹亭》的浪漫主义风格
  1、主题上:为演绎生死“至情”,剧中主人公对“情”执著追求,对“理”强烈反叛,最终如愿以偿,实现理想,主题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理想主义色彩。
  2、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杜丽娘由梦生情,由情生病,因病而死,死而再生。与意中人先有梦中结合,继而阴间结合,最终人间结合。没有爱可得到爱,没有情人可生出情人,现实生命死亡可作为理想人生起点。 奇幻情节和感人形象,既充满浪漫色彩,又带有时代特征。
  3、语言“婉丽妖冶,语动刺骨”(《曲律·杂论》)
第三节   汤显祖的其他剧作
一、“临川四梦”的另外三戏
1、《紫钗记》作者《题词》:“霍小玉能做有情痴,黄衫客能做无名豪。余人微各有致。第如李生者,何足道哉!”。
2、《南柯记》 淳于棼顿悟:“人间君臣眷属,蝼蚁何殊?一切苦乐兴衰,南柯无二”。 
3、《邯郸记》 卢生大悟:“糊涂帐,六十年光景,熟不得半箸黄梁!”
二、“临川四梦”的比较 
  汤显祖“自谓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王思任《牡丹亭序》)。
1、“四梦”相同处:一是均系改编前人旧作而赋予新的内容;二是均以“梦”为关键情节而现出浪漫特色。
2、“四梦”不同处:首先,从题材内容看,前两剧属儿女风情戏,女性为主;后两剧属政治问题剧,男性为主。其次,从哲学主张、理想皈依看,风情戏标举真情、至情可歌可泣;政治戏揭示矫情、无情可鄙可憎。晚明王思任说:“邯郸,仙也;南柯,佛也;紫钗,侠也;牡丹,情也。”(《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序》)汤显祖:“词家四种,里巷儿童之技。人知其乐,不知其悲!”最后,从曲词风格看,风情戏艳丽多姿;政治戏尖锐深刻。
第七章   明代杂剧
明杂剧成就:傅惜华《明代杂剧全目》载有523种,可考者349种。明杂剧成就上不能和元杂剧比肩,下不能和明传奇抗衡。但在体式上比之元杂剧,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明杂剧发展:可分前期、中后期。前期作家、作品数量虽多,但题材单调,成就甚微,多是宫廷派作家朱权、朱有炖的喜庆剧、道德剧、神仙剧。明中叶后,杂剧内容和手法都有创新。出现不少社会批判剧、伦理反思剧;体式短小精悍,多南北合套或纯为南杂剧。徐渭最负盛名。
第一节 明前期宫廷派杂剧
1、皇家贵族朱权、朱有炖杂剧
朱权,朱元璋第十七子,世称宁献王。政治上隐晦一生。其《太和正音谱》是我国第一部戏曲理论专著,对古代戏曲的体制、流派、制曲方法、戏曲声乐理论、北杂剧曲谱,都有相当研究。
  朱权杂剧:现存《冲漠子独步大罗天》和《卓文君私奔相如》两种。前者是神仙道化剧;后者为才子佳人剧。但卓文君新寡私奔,抛弃富贵,卖酒为生,有一定进步意义。
  朱有炖,号诚斋。朱元璋第五子周定王之子,世称周宪王。著杂剧31种,合刊为《诚斋乐府》,包括喜庆剧10种、神仙剧10种、节义剧9种、水浒剧2种,内容价值不大。
  朱有炖杂剧形式多有独创:打破元杂剧一本四折、一人主唱、全用北曲等惯例。《牡丹园》一本五折二楔子,旦、末、外均唱;《仗义疏财》有李逵与燕青的对唱、齐唱;《神仙会》采用南北合套,末唱北曲,旦唱南曲。
  朱有炖杂剧语言:质朴本色,深得后人称赏。
2、御前侍从贾仲明、杨讷杂剧
  贾仲明,山东淄川人。天性明敏,博究群书,明成祖御前得意侍从,著杂剧16种,今存5种。代表作《萧淑女情寄菩萨蛮》,曲词绚丽,但生动、自然韵味不足。
 《录鬼簿续编》:据说出自贾氏之手,它是继元钟嗣成《录鬼簿》之后,记载元明之际杂剧作家作品史料的著作。
  杨讷,字景贤,蒙古族人,长期居住杭州。著杂剧18种。今存《西游记》,6本24折,根据《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民间故事改编,对小说《西游记》有一定影响。
第二节 明中后期杂剧的转型
1、转型期杂剧特点
从发展线索看,前期创作紧靠明初,此后几十年沉寂。至弘、嘉间始有转机,万历后佳作迭出,杂剧连贯发展。从创作倾向看,中后期杂剧打破前期题材团圆喜庆、伦理教化、神仙道化的偏狭,思想渐次深化,社会批判剧、伦理反思剧兴盛。从杂剧体式看,中后期多南北合套,或纯是南曲。剧作多称意而写,短小精悍。从艺术成就看,中后期作品有传世之作。
2、王九思与康海杂剧
  ①王九思,陕西人,曾任吏部郎中,后遭贬。文学上与康海齐名,都在“前七子”之列。杂剧有《杜甫游春》和《中山狼》。《杜甫游春》借老杜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唱词愤激慷慨,痛快淋漓。但书卷气浓,有案头化倾向。王九思《中山狼》主题与康海《中山狼》相似,形式上首开单折短剧体制。
  ②康海,陕西人,翰林院修撰。常与李梦阳唱和,也是“前七子”成员。因曾拜谒当朝宰相刘瑾而后被革职。杂剧代表作是《中山狼》。
   康海杂剧《中山狼》取材其师马中锡《中山狼传》,属讽刺世情的寓言剧。抨击人类最卑鄙、可耻的恩将仇报品格,讽刺东郭先生迂腐懦弱、执迷不悟。主题集中,富教育意义。结构紧凑,曲词、宾白豪放、巧妙。
   康海《中山狼》影响巨大,除王九思的同名剧外,杂剧还有陈与郊《中山狼》、汪廷讷《中山救狼》,传奇有无名氏《中山狼白猿》。
第三节    徐渭及其讽世杂剧
1、坎坷潦倒的奇才狂人
   徐渭,字文长,浙江山阴人,多才多艺。“尝自言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徐渭杂剧也堪称明代第一。
   徐渭才学奇,身世奇,性格也奇。明人梅国桢与袁宏道书称之为“病奇于人,人奇于诗,诗奇于字,字奇于文,文奇于画”。袁宏道则称:“予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畸)也哉,悲夫!”(《徐文长传》)
2、《四声猿》与《歌代啸》
 ①杂剧《四声猿》,四本短剧:《狂鼓史渔阳三弄》(1折)   《玉禅师翠乡一梦》(2折)
                          《雌木兰替父从军》 (2折)  《女状元辞凰得凤》 (5折)
  “四声猿”语出郦道元《水经注》:“猿鸣三声泪沾裳”。徐渭欲借此剧,呼喊久积于胸的牢骚,张扬狂放不羁的个性,表现愤世嫉俗的精神。
   清人顾公燮说:“盖猿丧子,啼四声而断肠。文长有感而发焉,皆不得意于时之所为也。”(《消夏闲记》);王骥德《曲律》称:“徐天池先生《四声猿》,故是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
  《狂鼓史》,敷衍《三国》祢正平“击鼓骂曹”故事。剧情至为简单,就是祢衡在阴间伴阵阵鼓点,历数曹操罪状,从头直骂到尾。表现上却激情喷涌,畅快淋漓,为《四声猿》之冠 。
  《玉禅师》,写南宋临安水月寺僧玉通,不肯参拜新任府尹柳宣教而被柳设计破戒,觉后恼恨而死,魂灵投柳妻腑中转生柳翠,专败柳家门风。后师兄月明和尚来访,柳翠顿悟成佛,与师兄同行西去。剧既写官府与佛门的勾心斗角,相互报复,又写佛徒生理欲望与佛门清规戒律的尖锐冲突 。揭露官府、佛门极端虚伪 。
  《雌木兰》,据《木兰辞》改编。塑造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为国立功的花木兰形象,抨击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
《女状元》,写五代少女黄崇嘏巧扮男装、考中状元,授成都司户参军,凭出众才华秉公断案而被周丞相赏识故事,赞扬封建社会中巾帼不让须眉的才能、才干。
  《雌》《女》两剧,既歌颂女子武能征战沙场、文能治国安民,足以为她们扬眉吐气;又通过最终花嫁王郎、黄聘相门,表现对女性人才遭埋没的惋惜、哀叹。
《四声猿》的内容和艺术:抨击、嘲弄封建的黑暗政权、虚伪神权、专横男权,表现作者愤世嫉俗、憎恶现实的叛逆精神。艺术形式打破传统惯例,短小精悍;既用北曲,也用南曲;或独唱,或对唱,自由灵活。又用浪漫手法,阴间阳间,前世今世,真真幻幻,虚虚实实,构思巧妙。曲词宾白,本色自然。
 ②杂剧《歌代啸》:相传徐渭作。四折可分可合。是一部寓庄于谐的闹剧、市井讽刺剧。
第八章 明代传奇
“传奇”:最早指唐代文言短篇小说;宋话本小说也有“传奇”一类;元末明初,传奇又往往指杂剧, 明嘉靖以后,“传奇”一般专指杂剧以外、以南曲演唱为主的中长篇戏曲。
   明代传奇:发源于宋元南戏。初期体制不完善,内容陈旧、保守。中叶以后迅速崛起,其势头远超当时杂剧,成为明代戏剧主流。明传奇与元杂剧前后辉映各领风骚,汇成中国戏曲文化的泱泱大关。
第一节 明初传奇概况
明初传奇有明显道学气、八股化。代表作是丘浚的《五伦全备记》、卲灿的《香囊记》。
《五》剧 “纯是措大书袋子语,陈腐臭烂,令人呕秽。”(徐复祚《曲论》)
《香》剧开传奇骈俪化、典雅化、八股化源头,“以时文为南曲”的标本。(徐渭《南词叙录》)
 明初少有道学气、八股味的传奇是《精忠记》、《金印记》、《千金记》、《连环记》等,但结构松散,人物刻画粗糙。
第二节 明中叶“三大传奇”
嘉靖、隆庆剧坛出现《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 “三大传奇” 。
1、李开先的《宝剑记》
 《宝》剧52出,由《水浒》林冲故事改成。突出了林、高斗争是忠奸斗争。林冲形象也一改被动反抗而为主动出击,更加突出他嫉恶如仇、正直不苟的人格精神。这与作者当时深受奸相严嵩倾轧而罢职闲居有关。
 《宝》剧艺术并不成功:结构松散,情节重复,生旦以外形象模糊。语言偏于文雅雕琢。
2、梁晨鱼的《浣纱记》
 《浣纱记》也叫《吴越春秋》 45出,剧以范蠡、西施悲欢离合的爱情为线索,演述吴越两国的兴亡。剧本批判吴国君臣骄奢腐化,歌颂越国君臣艰苦奋斗,特别突出范蠡、西施为国雪耻甘愿献身的崇高精神。
 《浣纱记》艺术上突破了夫贵妻荣大团圆结局,新人耳目。宾白骈散互用,曲词俊语如珠。首次用改革的昆山腔演唱,细腻舒徐,圆润柔美,对昆腔传播与发展有极大影响。
3、无名氏的《鸣凤记》
 《鸣凤记》41出,写嘉靖时奸相严嵩父子专权,内任党羽,外用军财,致使倭寇侵界,河套失陷,朝政日非。以夏言、杨继盛为首的忠直朝臣前仆后继与之斗争,犹如“朝阳丹凤一齐鸣” 。
 《鸣凤记》人物众、头绪多、情节繁,忠奸斗争一线贯穿。一方是 “八谏臣”,一方是大奸臣。剧中人物、事件大都真实,是著名时事剧。演出时“令人有手刃嵩贼之意”(吕天成《曲品》)。打破生旦团圆旧套,但情节不够紧凑,人物性格也嫌浮泛。
第三节 明后期传奇的繁荣
1、剧坛概况
   万历后传奇极盛,汤显祖及其“临川四梦”出现。沈璟作为“吴江派”领袖,在理论和创作上与“临川派”争胜,促进了传奇发展。
从剧作精神看,明后期传奇张扬个性解放,批判封建礼教,常以婚恋自由具体演绎,于是有不朽作品《牡丹亭》《娇红记》等问世。
   从声腔发展看,传奇多用典雅的昆腔,具较高的文学品位。民间弋阳腔与各地方戏结合,也有不少多彩剧目。
2、沈璟的昆腔创作
   沈璟,江苏吴江人。历任兵部、礼部、吏部主事、员外郎。37岁告病归隐。晚年专意于戏剧理论研究和剧本创作,改编、创作17本昆剧,名为《属玉堂传奇》,现存7种。
   沈璟传奇:多从传统道德出发,抨击世风堕落。名作有《义侠记》、《博笑记》 ,“命意皆主风世”(吕天成《义侠记序》)。
   沈璟《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全面构建以昆腔为主体的传奇格律体系,是曲家的填谱法则。
3、“沈汤之争”和吴江、临川派
① “沈汤之争”焦点:“律”与“意”关系。
  沈“强调音律”,不惜“因律害意”:
    “欲度新声休走样,名为乐府,须教合律依腔。”(《二郎神·论曲》)
    “宁使时人不鉴赏,无使人挠喉捩嗓。”(同上)
  汤“推崇意趣”,不惜“因意害律”:
    “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到时,或有丽词俊音可用,尔时能一一顾九宫四声否?”(《答吕姜山》);“余意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 王骥德《曲律杂论》 )
②沈、汤合之则美:
  王骥德《曲律》:“松凌(沈)据词法而让词致,临川(汤)妙词情而越词检”。  
  吕天成《曲品》: “倘能守词隐先生之矩彟,而运以清远道人之才情,岂非合之双美者乎?”
③吴江派:因领袖沈璟是吴江人而得名。成员有余姚吕天成、叶宪祖,苏州冯梦龙、袁于令,上海范文若,嘉兴卜世臣,吴江沈自晋等昆曲作家。多是沈璟的子侄、门生或朋友。作品多宣扬传统伦理道德,讲究格律严整,语言本色。剧目常被后世搬演。
④ 临川派:以临川剧作家汤显祖为首的戏曲流派,又叫“玉茗堂派”。此派创作主才情,不拘音律,常以男女至情反对封建礼教,以奇幻情节承载浪漫风格,以绮词丽语体现优美文采。成员有吴炳、阮大铖、孟称舜等人。
4、《玉簪记》《红梅记》《娇红记》
  ① 高濂的《玉簪记》:写道姑陈妙常与书生潘必正的恋爱故事。本剧有两大特点:一是具有正视青年男女感情要求,乃至肯定情欲的健康态度;二是剧情单纯,写人细腻,曲词朴素而优美,至今仍盛演不衰
  ② 周朝俊《红梅记》:由两条爱情线索交织而成:一条是李慧娘对裴舜卿的生死之爱,另一条是裴舜卿与卢昭容的婚恋经历。剧作将爱情故事注入了政治内容,有力揭露了权奸贾似道的荒淫本性和残暴罪行。京剧《李慧娘》据此改编 。
  ③孟称舜《娇红记》:据宋梅洞同名小说、刘东生同名杂剧改编。剧写小姐王娇娘、书生申纯的恋爱悲剧。全称是《节义鸳鸯塚娇红记》。
《娇红记》生动塑造一对青年男女倾心相爱、誓同生死的感人形象,肯定他们无视门第、不畏压力、矢志不渝的坚贞爱情和抗争精神。
    艺术上,男女合塚同葬的情节安排,坟墓鸳鸯成对的浪漫奇想,无疑寄托着美好愿望,大有《同窗记》梁祝化蝶的场面、情味。语言雅丽,风格婉约,色彩缤纷,美不胜收。
第九章明代诗文
第一节明前期诗文
一、宋濂、刘基、高启
1、宋濂  曾任元翰林院编修,后辞归著书。入明初深得朱元璋赏识,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刘基称他“当今文章第一”。著有《宋学士文集》。
   宋濂主张“以道为文”,作品多道学气。传记文《秦士录》《王冕传》《杜环小传》《记李歌》等,写壮士、文人、市井平民,却生动传神,呼之欲出。《送东阳马生序》围绕劝学中心,寓道理于事实描绘之中,语言质朴,笔调流畅,为传世名作。
2、刘基  元末进士,明朝开国功臣,明初著名诗文家。
   寓言体散文最具影响,《买柑者言》是传世名作。文中深刻揭露封建官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腐朽本质,构思巧妙,讽刺辛辣,语言犀利。
   寓言体散文集《郁离子》共18章,195篇,写于元末。《狙公》章较为著名。
   长篇神话诗《二鬼》,隐喻自己和宋濂遭遇,曲折表现壮志难酬的苦闷,想象丰富,风格雄浑,颇具浪漫色彩。
3、高启  长州人,元末隐居不仕,入明任翰林院编修。性情疏放,39岁被朱元璋腰斩。有《青丘高季迪诗文集》。
   高启“诗才雄富”,“为一代巨擘” (《四库全书总目·凫藻集提要》)。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杰”。
  “启天才高逸,实据名一代诗人之上。其于诗,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宋。凡古人之所长,无不兼之。振元末纤秾缛丽之习,而返之于古,启实为有力。然行世太早,殒折太速,未能熔铸变化,自为一家。” (《四库全书总目大全集提要》 )
   高启诗歌创作:众体兼长,歌行、律诗无不运用自如。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登临怀古名作。描绘长烟落日的大江壮景,颂扬南京的江山形胜,感慨历代成败兴亡,充溢着对国家统一、民生安定的喜悦。诗中境界开阔,气势宏伟,感慨深沉,声韵铿锵,句式参差,直有李白七言歌行惊风泣雨、波卷澜翻之势。
二、台阁体与茶陵派
1、台阁体 指明初永乐、弘治年间在上层官僚中形成的一种诗风。以其主要代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台阁重臣而得名。“三杨”在明初均以大学士辅政,其诗文多应制、题赠、颂圣内容,貌似雍容典雅,安闲和易,实则陈陈相因,空虚浮泛,在诗坛影响极坏。
2、于谦 是台阁颓风中一枝独秀的诗人,其《石灰吟》《咏煤炭》借物言志,清新刚劲,质朴无华,明白如话。
3、茶陵派 指明前期成化、弘治年间以湖广茶陵人李梦阳为首的一个诗歌流派。其成员有谢铎、张泰、邵宝等人。他们做诗强调宗唐法杜,着眼于音调、法度,具有从“台阁体”向“前后七子”转化时期的过渡特点。        李东阳著有《怀麓堂诗话》一卷。
三、前七子的复古诗文
1、前七子:也叫弘正七子。它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一个复古主义文学流派,其成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
2、李梦阳:号空同子,其文学主张是:
   ①不满宋人“理语”,推崇民歌“真情”:他认为“宋人主理,作理语”,宋“无诗” (《缶音序》);“古之文,文其人如其人便了,而今之文,文其人,无美恶皆欲合道”(《论学上篇》)。 “真诗乃在民间”;“真者,音之发而情之原也”,学子之作“出于情寡而工于词多”(《诗集自序》)
   ②主张模拟前人诗文格调:《明史·李梦阳传》:“梦阳才思雄鸷,卓然以复古自命。弘治时,宰相李东阳主文柄,天下翕然宗之,梦阳独讥其萎弱。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非是者弗道。”;李梦阳说:“夫文与字一也。今人模临古帖,即太似不嫌,反曰能书,何独至于文而欲自立一门户邪?”(《再与何氏书》)
   李梦阳诗文创作:总体成就不高。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李梦阳“其诗才力富健,实足以笼罩一时。而古体必汉魏,近体必盛唐,句拟字摹,食古不化,亦往往有之。所谓武库之兵,利钝杂陈者也。其文则故作聱牙,以艰深文其浅易。明人与其诗并重,未免怵于盛名。”
   歌行诗《石将军战歌》《林良画两角鹰歌》,讲究结构章法,描议结合,笔力雄健。散文《游庐山记》《梅先生墓志铭》,或写景状物,或刻画商人,清新生动,是较好之作。
3、何景明:“前七子”领袖,提倡复古与李一致,言论偏激:《杂言十首》说:“秦无经,汉无骚,唐无赋,宋无诗”。《与李空同论诗书》说:“近诗以盛唐为尚。宋人似苍老而实疏卤,元人似秀峻而实浅俗。”
   在学古途径、方法上,何不像李那样“尺寸古法”,而主张“领会神情”、“不仿形迹”,提出学古要“舍筏登岸”,“不相因袭,而相发明”,从而达到“自创一堂室,一户镛,成一家之言”的目的。(《与李空同论诗书》)
第二节   明后期诗文
一、后七子的复古诗文
1、后七子   也叫嘉靖七子,是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继前七子之后重新倡导复古的文学流派。成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其中谢榛被开除,梁有誉早死,余曰德、张佳胤后来加盟)
  2、李攀龙  总体继承“前七子”复古主张。“其持论为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于本朝独推李梦阳。……其为诗,务以声调胜,所拟乐府,或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至不能终篇。”(《明史·李攀龙传》)
    李攀龙拟乐府《有所思》《陌上桑》是字摹句拟的标本,七律《寄别元美》、书札《与王元美》可以一读。
  3、王世贞:号弇州山人,官至南京刑部尚书。《明史·王世贞传》:“世贞始与李攀龙狎主文盟,攀龙殁,独操柄20年,才最高,地望最显,声华意气笼盖海内,一时士大夫及山人、词客、衲子、羽流,莫不奔走门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自古文集之富,未有过于世贞者”。王世贞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174卷,《续稿》207卷,《读书后》8卷,诗文集合计接近400卷。
   王世贞文学影响极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自梦阳之说出,而学者剽窃班马李杜;自世贞之集出,学者遂剽窃世贞。”
   王世贞《四部稿》有《艺苑卮言》12卷,全面反映他的文学主张。
   王世贞也是个复古主义者,他继承前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理论,曾说:“诗必盛唐,大历以后诗勿读。” (《艺苑卮言》卷3)又说:“西京之文实。东京之文弱,犹未离实矣。六朝之文浮,离实矣。唐之文庸,犹未离浮也宋之文陋,离浮矣,愈下矣。元无文。”
   王世贞诗歌:早期多模拟《诗经》《乐府》以及李、杜,佳篇不多。中后期始不满于死板模拟,表现出才力雄健、学识富赡的特点。但过于贪多求博,锤炼不够,不免泥沙俱下。
   五律《登太白楼》写得天空海阔,气势豪迈,体现出与太白精神相接的自我意识;
  《袁江流钤山冈当庐江小吏行》模拟《孔雀东南飞》之体表现严嵩专权误国,嬉笑怒骂溢于言表,拟古并非亦步亦趋,时代气息浓烈。
二、归有光和唐宋派
  1、唐宋派   是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一个散文复古流派。他们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提法不满,极力推崇唐宋文风,强调自然流畅、直抒胸臆、反对艰深为文、模拟剽窃,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论调,对晚明“公安派”、清中叶“桐城派”都有重大启迪和影响。
    唐宋派成员趣味各异:王慎中、唐顺之是宗宋派、道学派。
    唐顺之:“三代以下之文,莫如南丰(曾巩);三代以下之诗,未有如康节(邵雍)者。”(《与王遵岩参政》);王慎中:“由西汉而下,(文章)莫盛于有宋庆历、嘉佑之间,而粲然自名其家者,南丰曾氏也”(《曾南丰文粹序》);茅坤:唐、宋并举,以编选《唐宋八大家文钞》著称,但也有偏于形式之病,无形落入另一窠臼。《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秦汉之文有窠臼,自李梦阳始;唐宋之文亦有窠臼,则自坤始”。
    唐宋派中真正能摆脱道学束缚并取得较高成就的是著名散文家归有光。
 2、归有光  号震川,昆山人。家世寒儒,自幼苦读,但场屋不利,60岁始中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有《震川集》。
   归有光宗奉传统儒道,酷好司马迁,爱讲“龙门家法”,对宋元文也不排斥。他重抒情,认为“圣人者,能尽天下之至情也”,这“至情”即“匹夫匹妇以为当然”(《泰伯至德》),观点显异于唐、王。      
   归有光散文  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明文综序》)。记叙往事、哀悼亲人之文如《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最为人传诵。这些叙事抒情散文,善于从一些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素材,加以锤炼,以简淡之笔,传人物之神,表真挚之情。
  《项脊轩志》:题虽写轩,实则怀人。借一轩以记归家三代妇女。睹物思人,悼亡念存,虽笔触很清淡,却感情极真挚。
三、公安派和竟陵派
1、公安派  是晚明时期受李贽影响而出现的一个反复古的文学流派,因其代表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 公安派不满前后七子的拟古之风,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艰深古奥,诘屈聱牙。表现了一定的变古创新精神。艺术上多能流露个性,清新洒脱,意达词畅。但也有境界狭窄、俚俗空疏的流弊。
2、袁宏道 在三袁中成就最高。其文学主张:
   ①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叙小修诗》称其弟文“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好诗好文都是“任性而发”。
   ②主张表现自然之“趣”“韵”: “趣得之于自然者深,得之于学问者浅”,“毛孔骨节俱为闻见知识所缚,入理愈深,然其去趣愈远矣”(《序陈正甫会心集》)。稚子“叫跳反掷”,醉人“嬉笑怒骂”,因“理无所托”,所以“自然之韵出”(《寿存斋张公七十序》)。
   ③推崇 “闾阎妇人孺子所唱”歌谣(《序小修诗》)。继承元白传统,语言平易,不用典故,多用俗语,“宁今宁俗,不肯拾人一字”。
   ④将“性灵”神秘化,有唯心倾向。袁宏道认为:“心灵无涯,搜之愈出”(袁中道《袁中郎先生全集序》),说它如“山中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 袁宏道诗文创作 诗歌成就不高。游记、随笔等小品,以抒情叙事为主,笔调轻快洒脱,清新自然,给人以活泼爽朗之感。如《满井游记》、《虎丘记》等。
3、竟陵派  是继公安派之后,以湖北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首的一个文学流派。他们在反复古、重性灵上与公安派一致,但他们不满公安派鄙俚、轻率、浅露的流弊,主张“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诗归序》),即通过乞灵于古人,达到一种“灵”而“厚”的创作境界。因此表现出“幽深孤峭”的风格。显示了激进活跃精神的衰落。
4、复社和几社
    复社:明末以张溥、张采为首的具有政治斗争色彩的文化组织。其宗旨是“兴复古学,务为有用”。文学上反对公安派、竟陵派末流空谈性灵、不问时事倾向,重新标举“复古” ,为现实斗争服务。作品多表现时事,富于激情。
    张溥《五人墓碑记》:记叙苏州市民同阉党的斗争,颂扬为正义而献身的“五义士”。文字简洁,感染力强。
    几社:明末以陈子龙、夏允彝为首的文社组织。政治态度、文学主张都与复社相同。
    陈子龙:文学上以诗著名,七律最富特色。《秋日杂感》十首表现怀念故国、哀悼烈士的沉痛心情,长歌当哭,苍劲悲凉。
    夏完淳:杰出的少年民族英雄和早熟作家。14岁参加抗清,牺牲时年仅17岁。其诗歌《细林夜哭》哀悼老师陈子龙,散文《狱中上母书》都悲壮感人,堪称千古不朽的杰作。
5、小品文  不具指某一特定文体,尺牍、游记、传记、日记、序跋、铭、赞都可包括在内。是指体制短小、轻君灵巧、真情流露的“小文小说”,以区别于以往庄重古板的“高文大册”。
   最著名小品文作家是张岱,其《湖心亭看雪》《柳敬亭说书》《西湖香市》《西湖七月半》等均脍炙人口。另外,王思任、徐弘祖小品也相当知名。
第八编 清代文学(1644—1839)
概论
一、清代文学的范围
   清王朝从1644年定都北京至1911年辛亥革命,共有国267年。不过从1840年鸦片战争始,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历史进入近代。
   清代文学,指清前期至清中叶的文学:
     清前期(1644—1735)清入关——雍正末,包括顺至、康熙、雍正几朝
     清中叶(1736—1839)乾隆初——道光19年,包括乾隆、嘉庆、道光20年前
二、清代思想文化对文学的影响
   1、清初反浮求实学风、经世致用思想,促进了文学社会功用的强调,使创作更加贴近社会现实,关注国运民生。像遗民诗歌忧时伤世,“学人之文”论史求实,戏曲作品趋于雅正等。
   2、清代思想文化专制,乾嘉汉学之风日盛,给清中叶文学带来明显消极影响,出现严重滞化现象。如桐城派古文成为正宗, “肌理派”诗歌一时兴盛,历史小说重史轻文,“才学小说”炫学逞能,文学离其本质越来越远。
   3、清中叶反传统、尊情、求变、思想解放的人文思潮,使袁枚“性灵说”诗论、诗作的构建,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解放、精神叛逆特色。而《儒林外史》、《红楼梦》中杜少卿、贾宝玉等新人形象,则是人文意识觉醒的生动标志。
三、清代文学发展概况
1、众体皆备,集历代文学大成:清文学繁富、驳杂,蔚为大观;元明以来新兴的小说、戏曲依然兴盛;已呈弱势的诗、古文,已经衰落的词、骈文重新振兴。各类文体均有传世佳作。
2、古典形态的诗、词、骈文再度辉煌
①清诗  前期遗民诗人忧时伤世,关注国运民生,高扬抗清复明,多以史诗般的内容和坚贞崇高节操而称重当时、影响后世。诗坛大家在诗艺方面多所开创:吴伟业 “梅村体”,王士祯 “神韵派”。
  ②清词 明清鼎革之际,变俗为雅,成为文人写心工具。“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领袖朱彝尊,独树一帜的纳兰性德,或尊苏、辛,或宗姜、张,或学南唐二主,各领风骚,在清初词坛号称“三大家”。
  ③清代骈文  清初文人揭骈文复兴序幕,至乾嘉几与桐城古文抗衡,与当时政治思想专制、文化学术复古、汉学之风兴盛有关。骈文作家多是渊博学者,《哀盐船文》的作者汪中,为骈文力争正统地位的阮元等。
3、新兴的小说、戏曲空前飞跃,成就巨大
  ①清代戏曲  明显雅化:传奇、杂剧均趋向文人化、案头化;
著名文人吴伟业等寄托心曲的剧作,多以抒情性冲淡戏剧性,脱离舞台演出实际;
剧作家李渔则注重戏剧性,多用巧合、误会、制造生动情节。其《闲情偶寄》的编剧和表演理论,表明戏曲重心由“曲”向“戏”转移。
《长生殿》和《桃花扇》显然是剧作家注重社会历史意识和戏剧性这两方面的产物。
②清代小说  总体进入独创期;拟话本结束了改变旧作的老路;爱情婚姻小说雅化,蜕变为才子佳人小说;长篇小说纷繁多样:世情小说《醒世姻缘传》、英雄传奇《水浒后传》、才学小说《镜花缘》、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不朽巨著《红楼梦》。
第一章《聊斋志异》和其他短篇小说
第一节  蒲松龄生平和创作
1、蒲松龄生平  蒲松龄,世称聊斋先生,淄川
2、蒲松龄创作 : 蒲松龄除《聊斋》外还写诗1000多首,词500多首,文450 多篇,俚曲14首,戏曲3出及《日用俗字》《农桑经》等实用性杂著。大多收入路大荒编《蒲松龄集》和蒲松龄纪念馆编《聊斋佚文辑注》中。
  3、《聊斋》版本: 手稿本:残存4卷237篇。铸雪斋抄本:实存474篇。青柯亭本:凡16卷431篇。乾隆31年刊刻。 “三会本”: 张友鹤会校、会注、会评本,共12卷,491篇,为较完备版本。
第二节 《聊斋志异》思想内容
自叙既表现了作者审美嗜尚独特、创作态度勤奋,还说明了他写作《聊斋》的本怀初衷:通过叙写鬼怪故事,倾吐自己的胸中块垒。
一、 揭露社会黑暗,赞扬被压迫者的反抗
 1、 借阴间影射阳世的《席方平》:席方平到阴间为父伸冤,城隍、郡司、冥王层层贪赃枉法,使其有冤难申,使其深感:“阴曹之暗昧,尤甚于阳间”。虽受尽种种折磨,但他却百折不挠,执著诉讼: “ 大冤未伸,寸心不死”二郎神判词:“金光盖地,因使阎摩殿上,尽是阴霾;铜臭熏天,遂教枉死城中,全无日月。”幽明世界的丑恶,正是现实中吏治腐败、官场黑暗的生动演绎。   
 2、 借历史针砭现实的《促织》:宣德皇帝爱斗促织,成名一家遭遇惨痛。成名交不上促织被打得脓血淋漓。成名子弄跑促织投井自杀。异史氏曰:“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成名子魂化促织,却轻捷善斗。成名将魂化促织层层上交,龙颜大喜。抚军、县令、里胥备受奖赏。成名被破格拔为秀才。结局也颇具讽意。
3、借梦境揭露官吏的《梦狼》:白翁梦见在衙门里做官的儿子白甲变为吃人老虎。异史氏曰:“窃叹天下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反映被压迫者复仇反抗的《向杲》。
二、广泛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
   1、考场黑暗,贿赂公行:如《考弊司》
   2、考官昏聩,贤愚不辨:如《司文郎》
   3、考试荒唐,黜佳进庸:如《贾奉稚》
   4、考生心态,神魂颠倒:如《王子安》
三、抨击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歌颂纯真爱情
 1、深刻的社会内容
  痴情之爱。如《香玉》中香玉,《阿宝》中孙子楚,《小谢》中陶生。“情之至者,鬼神可通”
  知己之爱。如《连城》中乔生与连城。 《瑞云》名妓瑞云与贺生相恋。“天下唯有真才人为能多情,不以妍媸易念也。” 
 《聊斋》中的众多花妖狐鬼与书生交往的故事,也是蒲氏落寞的生活处境中发出的幻影。蒲氏长年在外坐馆,生活寂寞,遂假此类故事以自慰,这些小说正是他长期处在孤独落寞境遇中的精神补偿。有的爱情故事体现了女性很高的境界。
 《宦娘》中的女鬼宦娘,敬爱琴艺极高的温如春,爱而不能结合,暗中促成他与善弹筝的葛良工结为伉俪,最后在音乐欣赏的满足和爱情的缺憾交织的心情中悄然隐去。 《阿绣》中的狐女为嬴得刘子固的爱情,幻化为刘子固所爱的阿绣,在美与爱的竞争中却为刘子固对阿绣的痴情感动,意识到阿绣之真美,便转而助成刘子固与阿绣的结合,让所爱者爱其所爱,这都超越了人的单纯情爱,上升到更高的文明层次。
四、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
《崂山道士》:一世家子弟学仙得道故事:学任何东西都须持有恒心,而不能浅尝辄止。满足于一孔之见而吹牛皮,必然碰壁。
  《画皮》王生被一女鬼迷惑吃尽苦头故事: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表象所迷惑。对于恶鬼,不能心慈手软,必须除恶务尽。对坏人慈悲,好人就要遭殃。
 
第三节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一、“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鲁迅说:“《聊斋志异》虽如当时同类之书,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写委屈,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中国小说史略》)
 1、《聊斋》对志怪题材的继承和发展  六朝志怪为“发明神道之不诬”,宣扬迷信;《聊斋》虽也写怪异,但为的是反映现实,抒发 “孤愤”。
 2、《聊斋》对传奇笔法的继承和超越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唐传奇“虽尚不离于搜奇记异,然叙述婉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
 传奇笔法:情节结构从六朝志怪“粗陈梗概”、单调简略发展为故事曲折、首尾完整;
      语言文字从六朝志怪的简约古朴、质木乏味发展到文辞华丽、形象生动;
      表现手法从六朝志怪单调平板、“如实”记述发展为“尽设幻语”、委婉叙写。
《聊斋》对传奇笔法的超越:《聊斋》除了对唐代传奇情节曲折、叙写委婉、文辞华丽等特点的继承,又有超越:
    一是从故事体到人物体,注重塑造形象。莲香温柔大方,婴宁天真无邪,侠女深沉刚毅,连琐柔弱怯懦,黄英端庄自重,狐女幽默善辩等,千姿百态,性格各异,而都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表现出来
    二是善用环境、心理、等多种手法写人。 《王桂庵》中对芸娘居处的描写:“一家柴扉南向,门内疏竹为篱,……径入之,有夜合一株,红丝满树,……过数武,苇芭光洁。又入之,见北舍三楹,双扉阖焉。南有小舍,红蕉蔽窗…这些环境描写,图画般地展现出江村人家的动人特色,向我们暗示出女主人公清贫的身世,优雅而高洁的性格。 《葛巾》中常大用遇到葛巾时的前后心理变化。
    三是具有明显的诗化倾向。《婴宁》乃性格小说,《绿衣女》乃散文式小说,没有故事性。《王子安》只截取生活中一个片断,描写一个情态,一种心理。《公孙九娘》中九娘洞房中吟诗二首,哭诉不幸身世。《连琐》开头杨于畏与连琐吟诗。《白秋练》自始至终以诗为情节。 《宦娘》中的爱情则以音乐为媒介。 《黄英》则由陶渊明之诗演化而来。
二、情节离奇曲折,富于变化。
  《聊斋》故事不平铺,有起伏、有变化、有高潮、有余韵,一步一折,变化无穷;情节力避无奇,奇幻多姿,迷离惝恍,奇中有曲,曲中有奇。曲不失自然,奇不离真实。
   如《促织》既是现实,也有奇幻。全篇以促织为线索,矛盾的产生、情节的发展、人物感情的变化,都由促织的得与失来决定。另《王桂庵》《西湖主》《葛巾》《胭脂》等故事,都奇峰叠起,变幻无穷。
  小说的结尾更是意味无穷,乃作品之结束,而非审美之结束。如《绿衣女》 、《莲花公主》。
三、善用多种手法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
1、赋予花妖狐魅形象以“物的自然性”和“人的社会性”。
   书中鬼狐花妖,狐有狐形,鬼有鬼态,生趣盎然:如虎精苗生的粗犷(《苗生》);牡丹精葛巾的芳香(《葛巾》);蠹鱼精素秋的善读书(《素秋》);鼠精阿纤的善积粟(《陶纤》);蜂精绿衣少女的细腰(《绿衣女》)
2、善于通过主要特征和生动细节写人。
   如写婴宁,抓住她爱笑、爱花两个特征,反复渲染,其天真无邪性格便跃然纸上。此外象:小翠的顽皮(《小翠》)、小谢的调皮(《小谢》);青凤的庄重(《青风》);孙子楚的痴情(《阿宝》);乔生的真诚(《连城》);杨万石的懦弱(《马介甫》);贾儿的机智(《贾儿》)
3、善用环境描写映衬人物。
   比如《婴宁》:村外的“丛花杂树”,门箭的丝柳垂荫,墙内的“桃杏、修竹”,门前的夹遭红花,窗下的海棠繁叶,庭中的豆棚瓜架等等。婴宁是狐精所生,鬼母所养,从小远离尘世,没被人间污浊熏染。清雅环境与高洁人物,相得益彰。
四、《聊斋》语言,既具文言文的简练、典雅,又不失小说语言的生动形象。人物语言个性化特征也十分突出。《骂鸭》一文中语言则庄谐结合,雅俗并用,以戏谑之语曲解孔孟经书。 《云翠仙》中的语言更是做到了口语化、韵律化,它写荡子梁有才与友竞赌,竟把妻子卖给别人,翠仙骂道:“豺鼠子,曩日负肩担,面沾尘如鬼。初近我,熏熏作汗腥,肤垢欲倾塌,足手皴一寸厚,使人终夜恶。自我归汝家,安坐餐饭,鬼皮始脱。母在前,我岂诬耶?”
第四节  其他短篇小说
一、文言短篇
 1、《聊斋》以后,文言短篇兴盛,主要有:沈起凤《谐铎》;和邦额《夜谭随录》;浩歌子《萤窗异草》;袁枚《新齐谐》;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乐钧《耳食录》;许元仲《三异笔谈》
 2、《阅微草堂笔记》:24卷,纪昀作。内容主要记述狐鬼神怪,目的是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匡扶颓风,劝善惩恶,以巩固封建秩序。 其《姑妄听之·自序》说此书“大旨期不乖风教”。主要思想倾向不好,少有积极意义。《阅》在写法上,摹仿魏晋南北朝笔记小说,文字古拙简练,不事夸张修饰。有时也“随意装点”、“摹绘如生”;有些篇章也雍容淡雅,情趣盎然。鲁迅说它“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中国小说史略》)。
二、白话短篇
  自“三言”、“二拍”后,成就较高者只有李渔短篇集《连城壁》、《十二楼》等。此外有:徐震《珍珠舶》、《美人书》;石天基《雨花香》;徐述夔《五色石》;艾衲居士《豆棚闲话》;墨浪子《西湖佳话》
第二章 《儒林外史》
第一节   吴敬梓的生平与创作
吴敬梓,字敏轩,自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
吴敬梓著述多已失传,现存《文木山房诗文集》、《金陵景物图诗》等。《儒林外史》是代表作。《儒林外史》写于作者36岁以后,49岁完成。始以抄本流传,现存最早刻本是嘉庆八年(1803)卧闲草堂本,共56回。
第二节《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儒林外史》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思想,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从而揭示了这个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
闲斋老人写于乾隆六年(1736)的序文指出:“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小说尖锐地揭露了那些醉心于功名富贵的无知无耻之辈,热情地褒美了那些讲究文行出处的贤人君子,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可贵的自省批判精神以及对理想境界的探索和追求。
第三节《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一、《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中的人物都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可信的人物,不象有些小说,凡写一可恶之人,则“欲打欲骂,欲杀欲割,惟恐人不恶之,而究竟所纪之事皆在情理之外,并不能行之于当世者(卧闲草堂本评语)。”所以,《儒林外史》“佳处即写社会中殆无一完全人物,……视寻常小说写其主人公必若天人者,实有圣凡之别,不仅上下床也。”(《觚庵漫笔》)作者秉持公心,戚而能谐,婉而多讽。遣词委婉而不辛辣,笔触隐藏而不显露。不打诨,不逞才,不呵斥,不谩骂,以大真实揭露,以大悲戚叹惋。对不同人物采取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讽刺。
 1、《儒》的讽刺特征:
   ① 善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真实性结合。
    作家“秉承公心,指摘时弊”(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不一味显露描写对象的喜剧性特征、专突出其可笑一面,也注意到讽刺对象性格中的某些正面因素。因而使人物既可笑,又真实;使讽刺既辛辣,又深刻。如马二先生,头脑迂腐醉心举业,处处显出可笑性格。但他同时又有心地善良,慷慨仗义、急人之难的品格。
   ② 善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结合,使其既是儒林“丑史”,更是儒林“痛史”。
作者善“从悲剧中发现喜剧”,“从生活的绝对庸俗里发现悲剧”(《别林斯基论文学》)。喜剧性人物都有某种悲剧性。(周进的哭死;范进的笑疯;王玉辉的先笑后哭等等。马二先生游西湖,除吃六次茶、五次东西外,就是读墨卷、看请仙、拜御书,湖光山色一点儿引不起他的兴趣等,在令人捧腹大笑同时,又令人深思,令人心痛,给人的是“含泪的笑”。)
 2、《儒》的讽刺手法
   一是对照法   堂皇言辞与卑鄙龌行为对照:如严贡生强圈别人猪,却自夸“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对同一对象的矛盾态度对照:梅玖对周进的前倨后恭;胡屠户对范进的前骂后夸,
   二是夸张法   对最富特征的细节、需要否定的东西延伸放大:如严监生死前“伸着两个指头” 不肯咽气;胡屠户打范进后“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
二、《儒林外史》的艺术结构  鲁迅:“惟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中国小说史略》)。闲斋老人《序》:“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
书中人物尽管众多(270多人),故事尽管纷繁,但都围绕这根线索展开,故无松弛散乱之感。众多人物、故事有主次,有侧重。此故事是主角,另一故事就成了次角。其中又穿插过渡性人物、事件,粘连紧密,转换自然。
三、《儒林处史》的语言特色
   比较纯熟的白话。(晚清蒋瑞藻:“长篇小说中,其完全白话之小说,予平生实未之见。其俗语、官语文言较少者.似不得不推《儒林外史》为首屈一指”《小说考证拾遗》)。钱玄同说它是“国语的文学”可作“中等学校模范国语读本”。
  《儒》的语言准确有力,简洁洗炼,含蓄风趣而富于形象性。(作者往往三言两语,就使人物“穷形尽相”。如第二回写夏总甲“两只红眼边,一副锅铁脸,几根黄胡子,歪戴着瓦楞帽,身上青布衣服就如油篓一般,手里拿着一根赶驴的鞭子,走进门来;和众人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一个自高自大的土财主跃然纸上。又如范进中秀才时,胡屠户来到他家,酒醉饭饱之后,“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范进中举后发了疯,被打醒后,“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胡屠户从范家出来后,“千恩万谢,低着头笑眯眯地去了。”作者用俭啬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内容。)
第三章 《红楼梦》
第一节 《红楼梦》的作者和版本
一、曹雪芹:“生于繁华,终于沦落” 祖孙三代任江宁织造。曾祖母是康熙乳母,祖父曹寅为康熙“侍读”。康熙南巡六次,五次驻跸曹家。雍正即位曹家失势,遭抄没,迁回北京。雪芹晚年贫居北京西山, “满径蓬蒿”、“举家食粥”。《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只写成80回稿。
  二、高鹗续书。《红》后40回由高鹗补成120回,完成宝、黛爱情悲剧。结尾有违雪芹原意,艺术也较逊色。
  三、《红楼梦》版本
     1、抄本  80回,多有脂砚斋评语,题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简称“脂本”。其中较重要的有甲戌本、乙卯本、庚辰本、戚本等十余种 。
     2、刊本  120回,由程伟元先后两次刊行,乾隆56年(1791)本称为“程甲本”,乾隆57年(1792)本称为“程乙本”。合称“程高本”。
第二节 《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一、爱情和婚姻悲剧:宝、黛爱情及宝、钗婚姻悲剧,是《红》的主线和灵魂。所谓“怀金悼玉的《红楼梦》”。黛重“情”,钗守“礼”,宝玉“重情不重礼”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木石前盟“有爱无婚”;金玉良缘“有婚无爱”。黛玉“魂归离恨天”,宝玉“到底意难平”,宝钗“婚后守活寡”。
二、人生悲剧: 宝玉“无材可去补苍天” 。第3回《西江月》词称他“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还称他“于国于家无望”。
   庚辰本第21 回脂评宝玉有“三大病”:“恶劝”;“重情不重礼”;“有情极之毒”。
  “重情不重礼”即以“情’’抗“礼”,追求叛逆;“恶劝”即厌恶别人对他进行仕途经济、读书明理之类说教;“情极之毒”,即当“情”无法战胜“礼”、理想终归幻灭时,宁可弃绝尘寰,“撒手悬崖”,不愿与世随波逐流。 
三、女子的悲剧: “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黛玉葬花:诸艳悲剧序曲;大观园遭抄检:“悲凉之雾,遍披华林”。
    婢女悲剧 :晴雯冤屈而死;袭人青春耗尽;司棋自撞身亡;芳官等十二女伶 “斩情归水月”;香菱被拐卖……
    小姐悲剧:黛玉为情死;宝钗守活寡;四艳(元、迎、探、惜)原应叹息;凤姐 “家亡人散各奔腾”;李纨年轻守寡……
四、家庭和社会的悲剧   贾府衰败原因:
   1、安富尊荣者多,运筹谋划者少。主子们养尊处优,无所用心;下人们得过且过,离心离德;风姐中饱私囊。 
   2、奢侈浮华,出多入少。修建大观园奢华糜费;秦可卿之死盛大排场;贾母的螃蟹宴等。
   3、“儿孙一代不如一代’’,后继无人。宁荣二公创贾府基业; “人”字辈(代善、代化)尚可守成;“文”字辈退化为昏聩无能(贾敬烧丹炼汞,贾赦贪婪荒淫,贾政庸碌古板);“玉”字辈(贾珍、贾琏、贾环)、“草’’字辈(贾蓉等)聚赌嫖娼、淫纵放荡。
第三节 《红楼梦》的理想色彩
宝黛爱情熔铸的理想和追求:
    1、宝黛爱情是理想化的才貌之爱。
    2、宝黛爱情是长期了解的知己之爱。
    3、宝黛爱情纯洁真挚、专一持久,没有“淫邀艳约,云雨媾和”的俗滥内容。
    4、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表现出震撼人心的悲剧美。
第四节  《红楼梦》的主要形象
1、贾宝玉:小说主人公,爱情、婚姻悲剧的中心人物,封建贵族阶级叛逆公子典型,
其性格主要表现在:鄙视功名富贵,讨厌仕途经济,背弃封建主义的人生道路。
          无视封建的伦常和秩序,具有朴素的平等意识和民主思想。
          不满“金玉良缘”,向往“木石前盟”,追求全新的爱情观念和恋爱方式。 
2、林黛玉:封建贵族阶级女性叛逆者的典型。
其性格特征是:多愁善感,多疑任性,孤高乖僻,幼稚天真。悲剧命运。
3、薛宝钗:“一枝病梅”。恪守封建礼教而终成牺牲品的典型,其形象特征为:
       虔信、恪守封建道德观念,为躬行礼教而压抑才情,丧失自我。
       有城府,“会做人”,喜怒不形于色;乖觉圆滑,善于处世,精通关系学。
      “任是无情也动人”。“无情”集中体现为冷情寡欲,冷漠处世等;“动人”:体现为美貌、学识、善良天性。 悲剧命运。
4、王熙凤:贵族家庭中钱财欲、权势欲极强的当权者、悍妒妇女形象。
   其性格特征是:嘴甜心苦,笑里藏刀;唯利是图,贪得无厌;历练老成,才干超人;聪明机灵,巧于趋奉;对上趋奉,八面玲珑。讨好贾母和王夫人等;对下刻毒,滥施淫威。贾琏私通、私娶,她便拿丫头出气,用簪子在嘴上乱戳,把打得两腮红肿;居心阴狠,贪婪干练。“毒设相思局” “弄权铁槛寺”、“弄小巧借剑杀人”、“瞒消息凤姐设奇谋”等。 
第五节 《红楼梦》的人物塑造
《红楼梦》有名有姓的人物达480多人,宝、黛、钗、凤等都堪称千古不朽的艺术典型。
人物塑造的特点:
第一,注意形象的真实与自然。美女并非一无陋处,反面人物也非一付坏人脸谱。三春外貌描写批云:“比历来俗套小说‘满纸羞花闭月’、‘如花似玉’、‘天下无双,古今无双’,恰似‘班昭、蔡琰、文君、道韫’等得自然之理,合自然之情。更可叹者,作者写好人非全好,坏人非全坏,如写湘云咬舌之病,脂评云:今见咬舌两字加湘云……更觉轻俏娇媚,俨然一娇憨湘云立于纸上。掩卷合目思之,其爱厄娇音如入耳内,然后将满纸莺啼燕语之字样填粪窖可也。”
第二,写出性格的复杂与发展。对人物多侧面描写,总是在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中刻画。如风姐、宝玉形象。
第三,注意个性的独特与鲜明。
   以相互对比区别个性。条件相同,性格相异:如黛和钗,“三春”姐妹等;基本性格相近又有细微差异:如黛和晴,钗和袭等。有的同中有异,如湘云和宝钗都有浓重的功名富贵思想,但湘云洒脱,象名士;宝钗端庄,象道学家。湘云与黛玉均胸无城府,锋芒毕露。但黛玉锋芒中带有尖酸和讽刺,旁敲侧击;湘云则锋芒中透出直率爽朗,有口无心,无所顾忌。尤二娘与迎春皆软弱,但尤二娘地位低,其软弱是容忍;而迎春外号二木头,软弱是天用。黛玉和妙玉都孤高,但黛玉孤高中有热;妙玉孤高中有冷。
   以环境描写衬托个性。如黛玉潇湘馆清幽凄冷,衬托其多愁善感、孤高忧郁个性;宝钗蘅芜院朴素淡雅,与其“藏愚守拙”、冷情寡欲性格相谐。(宝钗的蘅芜院室内陈设:“雪洞一般,一色的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空瓶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杯而已;床上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突出地表现了宝钗清心寡欲,不事雕饰的性格。又如探春的秋爽斋:“里面陈列着大理石大案,数十方宝砚,各种名人法帖,各色笔筒,笔如树林,斗大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西墙上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官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的大佛手。”这些摆设把探春开朗大方、精明强干的政治家风度烘托映衬出来了。)
第四,注意内心的冲突与微颤。
 善于深入人物心灵深处,写出感情与理性的真实搏斗。第33回宝钗探望宝玉时的内心冲突。
 善于表现人物微妙的心理震颤。第45回宝玉穿蓑衣戴斗笠,黛玉的微妙心理。
第五,语言准确、鲜明、生动,我们且与程高本比较,以见其一斑
(1)、准确:2回:雨村便相托友力谋了进去。程本:遂将雨村荐进衙门去;8回:黛玉“已摇摇的走了进来。”程本:已摇摇摆摆的进来。
 (2)鲜明:5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程本:判断;16回:弄权铁槛寺后,“自此凤姐胆识愈壮,以后有了这样的事,便恣意的作为起来,也不消多记。”程本:以后所作所为诸如此类,不可胜数。
 (3)生动:16回:刘姥姥看到自鸣钟,“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程本:这是什么东西,有煞用处呢?;6回: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难,只当没有,心里便突突的,后来听见给他二十两,喜得浑身发痒起来。程本:喜得眉开眼笑。
第六节 《红楼梦》的结构艺术
(一)总体特点:1、多线交叉,网状平展。
 2、“注此写彼,手挥目送”,一事多义,转换自然。
 3、小矛盾凝聚大矛盾,小事件积累大事件,波澜起伏,连环勾牵。
 4、全书情节以甄世隐、贾雨村起结,首尾圆通;贾府兴衰以刘姥姥三进府串联,匠心独运。
(二)具体布局
   以四大家族中的贾府为中心展开描写,组成一个巨大的艺术结构,其中人物众,多事件纷繁,而人物有主次,事件有大小,就象生活中的本来面目一样,人与人之间,事与事之间,密切联系,相互影响。人物之交替,情节之变化,犹如波浪起伏奔流不息。人物性格各异,内容情节不同,然而都围绕着一个中心展开,向着一个总方向运行。
   1——5回是全书引子和纲领。
   6——18回介绍贾府的生活环境和主要人物,展开主线。
   19——80回沿着宝黛爱情主线发展,贾府日趋没落。
   81——120回悲剧结局。
  序幕(1—5回)相当于全书结构的骨架和蓝图。
鲁迅说:自《红楼梦》出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被打破了。
        
 
第四章 清代 其他长篇小说
一、清代长篇大体分三类:
  1、历史小说和英雄传奇。陈忱《水浒后传》、钱彩和金丰《说岳全传》、褚人获《隋唐演义》,姑苏蓬如居士《说唐前传》。前两部成就较高。
  2、世情小说。除《红楼梦》外,西周生《醒世姻缘传》、李绿园《歧路灯》成就较高。
     张匀《玉娇梨》和“荻岸山人编次”《平山冷燕》是典型的才子佳人小说。
  3、才学小说。如夏敬渠《野叟曝言》、屠绅《蟑史》、陈球《燕山外史》,而以李汝珍《镜花缘》影响较大
二、《水浒后传》:写梁山未死英雄三十二人重举义旗,抵抗金兵入侵,最后到海外创建王国。  通过李俊形象歌颂人民反抗,揭露政治黑暗,与《水浒》精神一致;借北宋末奸臣误国、皇帝昏庸影射明朝灭亡,寄托亡国之痛与民族意识,是《水浒》思想的发展。
三、《说岳全传》全称《精忠演义说本岳王全传》,80回。
   以岳飞为中心人物,以忠奸斗争为主线,歌颂爱国精神和抗金斗争,痛斥秦桧等投降卖国罪行。爱憎分明,感情强烈。
   人物除牛皋形象塑造比较成功外,许多人物都是作家某些观念的化身,如岳飞的忠,岳云的孝,李氏的节,张保的义。书中充斥着封建正统观念、封建伦理道德和因果报应,又特别突出了岳飞的愚忠思想,这些都是封建性糟粕。
四、《醒世姻缘传》原名《恶姻缘》,共100回,题西周生辑著。 它以明代社会为背景,写狄希陈两世姻缘,冤冤相报。前22回写前世姻缘,后78回写今世姻缘。它以家庭生活为中心,描写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对现实的黑暗腐朽有所揭露。狄家“家反宅乱”,客观上反映了一夫多妻制的罪恶、封建伦常的瓦解与崩溃。
   全书用山东方言写成,语言流畅,诙谐有趣,人物形象生动,结构严谨,照应周到,艺术上有一定成就。
五、《歧路灯》《歧》108回,作者李绿园。它写明嘉靖年间河南祥符(开封)书香子弟谭绍闻由堕落到回头的故事。《歧》对清初社会掌故,诸如算命问卜、扶鸾请神、嫁娶丧葬、官场礼仪、科闱规程、市廛景色、佛寺风光、戏剧曲艺、男女穿戴等,都有精细描写,为研究清代社会民俗提供了丰富材料。但道学气浓。
六、《镜花缘》:全书100回,分两部分:一是唐敖游历海外各国,二是武则天考试才女为。前后以唐敖之女唐小山寻父联结。书的主要价值在前半部,后半部用20多回“论学谈艺,数典谈经,连篇累牍不能自已”,令人生厌。
  《镜》的进步思想有三:肯定女权,颂扬女才,批判男尊女卑;对社会的世态人情及科举制度、士林酸腐进行嘲讽;通过君子国寄托社会理想 。
   结构松散;以卖弄才学代替形象刻划等。
第五章 《长生殿》与《桃花扇》
第一节  洪昇的《长生殿》
一、洪昇生平与创作 
 洪昇(645-1704)字防思,号稗畦,浙江钱塘人。出身名门望族,遭难家境败落。科场失志,做二十佘年国子监生。名剧《长生殿》轰动北京,在佟皇后丧期上演,洪昇被削职还乡。
 诗有《稗畦集》《啸月楼集》等。作传奇九种,杂剧一种。今存杂剧《四婵娟》:
 《谢道韫咏絮擅诗才》、《卫茂漪簪花传笔阵》、《李易安斗茗话幽情》、《管仲姬画竹留清韵》
二、《长生殿》题材渊源与创作过程
  李、杨爱情故事,新旧《唐书》、野史杂记均有载。唐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开启此题材创作的先河,宋乐史《杨太真外传》,元王伯成《天宝遗事诸宫调》、白朴《梧桐雨》,明屠隆《彩毫记》、吴世美《惊鸿记》等对《长生殿》均有影响。
 《长生殿》历时十余年,“三易其稿而始成”。始为《沉香亭》,通过李白遭遇表现作者怀才不遇;后改为《舞霓裳》,增加李泌辅助肃宗中兴,表现对国运兴衰的思考;终成《长生殿》,表现“情缘总归虚幻”的主题。 
三、《长生殿》的思想内容
(一)展现帝、妃情缘,宣扬李、杨挚爱。
   作者《例言》说:“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马嵬之变,已违夙誓,而唐人有玉妃归蓬莱仙院,明皇游月宫之说,因合而用之,专写钗盒情缘。”
   第一出《传概》说:“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哪论生和死。笑人间儿女怅缘悭,无情耳。……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
   对于唐明皇,作者描写了他对于“情”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而杨贵妃则是“情”的化身。“情深妒亦真”。“精诚不散,终成连理”,她的痴情终于感动了上天,使她与明皇最终团圆。
(二)穿插朝政事件,寄寓垂戒之意。
  《自序》:“古今来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乐极哀来,垂戒来世,意即寓焉。”
   围绕李杨爱情的一系列军国朝政事件,生动反映了皇帝昏庸腐败、不理朝政,杨家挟势弄权、酿成祸乱的社会现实,表现出乐极哀来、荒淫误国等“垂戒”之意,寓有深沉的民族意识和兴亡之感。
   明皇宠爱贵妃,“占了情场,驰了朝纲”,酿成大乱。《弹词》出李龟年“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同时寄寓了作者心声。
(三)“情缘总归虚幻”,点出全剧主旨。
  《自序》:“双星合作,生忉利天,情缘总归虚幻;清夜闻钟,夫亦可以遽然梦觉矣”。
  《长生殿》既宣扬帝妃罕有之情,又寄寓垂戒来世之意。
   忘我爱情与社会角色的矛盾,使李、杨历尽悲欢离合,终于大彻大悟,跳出爱河情海,在仙境以精神“长生”消解现实“长恨”。
  “情缘总归虚幻”的主旨除开头《自序》开宗明义之外,终场“永团圆”曲更是卒章显志。
四、《长生殿》的艺术成就
  (一)在创作方法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很好表现了创作意图。
     上半部偏于写实,下半部主要写幻。采用真幻结合手法写李杨爱情,既有生动的现实生活,又有浓厚的理想色彩。
  (二)在剧本结构上,以李、杨故事为主线,以朝政大事为副线,表现“占了情场”与“驰了朝纲”的必然联系;爱情主线又以金钗和钿盒贯穿始终,金钗、钿盒、情节、人物,由合而分,由分而合。
   (三)在曲词艺术上,清丽流畅,充满诗意,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焦循《剧说》指出:“荟萃唐人诸说部事及李杜、元白、温李数家诗句,又刺取古今剧中繁丽色段以润色之,遂为近代曲家第一。”多处化用唐史、元曲名句,如《惊变》《雨梦》等出曲文,基本由《梧桐雨》脱化而来,却又融化极妙,如同己出。其浓厚的抒情性,尤其能把人物的内心情感表现的声情兼备,淋漓尽致。
  (四)唱腔宾白符合人物性格
一生一旦之唱腔用南曲,清丽流转,婉约缠绵。李龟年雷海青之唱腔用北曲,铿锵上口,人人喜爱。李龟年唱腔悲伤感,雷海青唱腔粗犷激越,郭子仪唱腔雄浑豪放。杨妃语言柔媚纤巧而语挟风霜,明皇之语言或喜或悲皆不失帝王之尊。还有杨国忠与安禄山之对话描写,皆入木三分。
第二节  孔尚任的《桃花扇》
一、 孔尚任的生平和创作
孔尚任,曲阜人孔子第64代孙。曾隐居曲阜石门山,捐资纳为国子监生。1686年康熙南巡北归曲阜祭孔,任御前讲经和导游,受康熙赏识,拔为国子博士。
孔尚任淮扬治河时结识许多明末遗民。在扬州登梅花岭,参拜史可法衣冠冢;在南京登燕子矶,游秦淮河,过明故宫,谒明孝陵;在栖霞山访过道士张瑶星,对创作《桃》剧都很重要。
 《桃花扇》三易其稿而问世,轰动京畿,“王公荐绅,莫不借钞,时有纸贵之誉”。
 “长安(指北京)之演《桃花扇》者,岁无虚日”,甚至康熙皇帝也索稿阅读(《桃花扇本末》)次年孔尚任被罢官,显与创作《桃花扇》有关。
二、《桃花扇》的内容和意义
(一)作者创作意图:《先声》:“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小引》:“场上歌舞,剧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
(二)1、剧本全力抨击了以马士英、阮大铖和弘光帝为代表的上层统治者的黑暗政治。 “只劝楼台追后主,不愁弓矢下南唐。” “恨不能腮描粉墨,也情愿怀抱琵琶,……这便是为臣经济,报主功阀。” “宁可叩北兵之马,不可试南贼之刀”。
 2、还揭露了那批擅于内争的悍将。 “国仇犹可恕,私怨最难消”,他们是导致南明覆亡的祸首。
 3、塑造了光彩照人的李香君等下层人物形象,表现出对等级贵贱观念的思索和突破。
 4、侯、李入道,既蕴含民族的沦落、失意之悲,又表现出国家至上的思想。《桃花扇》批者指出:“非悟道,亡国之恨也。”
三、《桃花扇》的艺术成就
(一)结构精巧缜密,匠心独运   
  ①整体构思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桃花扇·先声》)。“一生一旦为全本纲领,而南明治乱系焉”(《媚座》原批)。
  ②一柄诗扇贯穿全剧。作者在《桃花扇小识》中说:“所本不足为奇,不值一传”,“其不奇而奇者,扇面之桃花也;桃花者,美人之血痕也;血痕者,守贞待字,碎首淋漓,不肯辱于权奸也,权奸者,魏阉之余孽也;余孽者,进声色,罗货利,结党复仇,堕三百年之帝基者也。”正因为扇子主人的个人命运是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联的,纪录了它的主人的特殊遭遇的这柄扇子,也就有了可传之义。围绕这一点而展开了更为广阔的历史图景,也就非常自然,合情合理。诗扇既是侯、李定情信物,又是二人离合象征。赠扇、溅扇、画扇、寄扇、撕扇等。
  ③以中介人物为正邪双方纽带。一方是正直重节的复社文人,一方是卑鄙无耻的阉党余孽;一边是侯、李爱情,一边是弘光王朝闹剧。巧妙利用杨龙友的双重身份和双重性格联系起来。
  ④结局不落生旦团圆俗套。40出原批:“离合之情,兴亡之感,融合一处,细细归结,最散、最整,最幻、最实,最曲迂、最直截,此灵山一会是人天大道场,而观者必使生旦同堂拜舞乃为团圆,何其小家子样也!”
(二)人物有血有肉,个性鲜明。剧中人物包括李香君,上至皇帝朝臣,下至歌妓艺人,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有姓名可考者39人。人虽众多,却人各一面:
  ①善于写出同类人物的不同性格。同为阉党余孽,马士英、阮大铖不同。同为江湖艺人,柳敬亭、苏昆生有别。 ②善于写出人物性格的多面性。比如“作好作恶者”杨龙友 。
(三)曲词、宾白刻意求工,安排合度。
  ① “说白详备,不容再添一字” (《凡例》)。  宾白交代故事情节,推动戏剧进程,展现人物性格。  “凡胸中情不可说,眼前景不能见者,则借词曲以咏之”(同上)。
  ②曲词以工整典雅见长。每出以八曲为限,很适合舞台演唱。
  ③缺陷:典雅有余而当行不足,严谨有余而生动不足的。
第六章清代其他戏曲
第一节  清代剧坛
一、清代传奇 
   1、苏州派  明末清初的一个现实主义戏剧流派,以李玉为首,成员有朱素臣,朱佑朝、张大复、叶时章、毕魏、丘园等。因都是苏州人,创作倾向和创作风格都有共同特点,故称苏州派。
苏州派戏曲创作特点:
    (1)多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2)题材上多描写重大政治斗争; (3)讲求本色当行,注重舞台效果;(4)语言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郁;(5)封建道德观念较为浓厚。
苏州派剧作:多是传奇剧名作,如: 朱素臣《双熊梦》(《十五贯》);朱佐朝《渔家乐》;叶时章《琥珀匙》;毕万侯《三报恩》;丘园《虎囊弹》等;最著名的是李玉的《清忠谱》。
2、方成培的《雷峰塔》。《雷峰塔》写白娘子与许仙的爱情故事,深刻地揭露了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宗法制度对妇女的残酷厂压迫。这是个以神话为题材的悲剧,在舞台上历演不衰。
 3、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清代传奇中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这两位剧作家被誉为“南洪北孔”。
4、吴伟业、尤侗的抒情剧。吴伟业、尤侗都是著名诗人,写戏不是为演出,只是为抒情。
   吴伟业传奇《秣陵春》:写南唐徐适和黄展娘的婚姻故事(又叫《双影记》),寄托作者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语言典丽,头绪纷繁,不便演出,开传奇“案头戏”之先风。
   尤侗传奇剧《钧天乐》:以书生沈白、杨云在人间、天界截然不同遭遇,表现对科举黑暗、文人受困的强烈不满。此剧也曲辞典雅,宾白艰深,抒情性有余而戏剧性不够,只能作为案头读物。
二、清代杂剧。较有影响的是蒋士铨和杨潮观的作品。
  1、蒋士铨,著有戏曲30余种,现存杂剧8种。其中《四弦秋》是其压卷之作。
  2、杨潮观,仿明代徐渭《四声猿》写短剧32种,结集为《吟风阁杂剧》,多有现实批判精神。构思新颖,富有诗意。但往往可供阅读而不便演出。《寇莱公思亲罢宴》是代表作。
    3、吴伟业、王夫之、孔广林等人都有杂剧作品,多是案头之曲。
三、清中叶各种地方戏。
 清中叶后,各种地方戏如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二黄腔等,被士大夫称之为“花部”、“乱弹”,不仅遍布农村,而且还涌进北京和杭州,终于取代传奇,统治了戏曲舞台。
四、戏曲理论和戏曲批评
 金圣叹评点《西厢记》影响大。李渔《闲情偶寄》是古代戏曲理论集大成者。焦循《花部农谭》是早期地方剧目重要著作。
第二节  李玉与《清忠谱》
一、李玉生平和创作。李玉,吴县人。入清后绝意仕进,致力戏曲。传奇约40种,现存18种。明亡前传奇《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园》《占花魁》,世称“一人永占”。入清后有《千钟禄》《万安民》和代表作《清忠谱》。《千钟禄》建文帝所唱【倾杯玉芙蓉】 “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同洪异《长生殿弹词》中【南吕一枝花】“不提防余年值乱离” 广为传诵,时有“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的俗谚。
二、《清忠谱》
l、思想内容  据明末苏州市民暴动史实写成,歌颂周顺昌为首的东林党人反阉斗争和崇高气节,表彰颜佩韦等下层市民见义勇为、不畏强暴的可贵品质,深刻反映明末的政治斗争和社会矛盾。
   主人公周顺昌:清廉、耿介、忠贞、刚直、嫉恶如仇,是理想的清官和忠臣形象。颜佩韦等“五义士”是市民英雄的典型。标志着我国市民阶层的政治觉醒。
2、艺术成就
 一是成功地把群众斗争场面搬上舞台,堪称是一部“事俱按实”(吴伟业《序》)的历史剧,填补了古代戏曲史的空白。写群众斗争场面注意虚实结合,主次分明,场面纷沓,热而不乱,并善在斗争场面中突出人物性格。
   二是结构采取一主一副双线,主线是周顺昌与魏党之间的生死斗争,副线是颜佩韦等五人为拯救周顺昌而发动的市民暴动。结构严谨而不单调,纷繁而不杂乱。
  三是曲词流利畅达,宾白通俗易懂。
第三节  李渔与《风筝误》
一、李渔生平与创作
  李渔,字笠翁,生于江苏如皋,流寓杭州,金陵等地,主要从事戏曲编写和演出。曾带以妻妾为主的戏班游荡江湖,足迹几遍全国。晚年回杭州“买山而隐”。
   李渔是我国第一个喜剧创作专家,喜剧集有《笠翁十种曲》:《奈何天》、《比目鱼》、《蜃中楼》、《怜香伴》、《风筝误》、《慎鸾交》、《凰求凤》、《巧团圆》、《玉搔头》、《意中缘》。其中《风筝误》是代表作。
二、《风筝误》
《风筝误》取材于“家常事”。即韩世勋、戚友先与詹淑娟、詹爱娟姊妹的婚姻故事。通过他们之间荒唐可笑的婚姻故事,揭露和讽刺当时普遍存在的以假乱真,以丑充美的社会现象。
《风筝误》艺术特点:构思精巧,情节新奇;结构严谨,针线细密,主线突出,不蔓不枝;宾白既通俗又机趣,既生动活泼,又符合人物身份。
三、李渔的戏曲理论
主要见于《闲情偶寄》的《辞曲部》、《演习部》、《声容部》:
    1、强调戏曲的社会性和舞台性。
    2、创作强调“结构第一”。“立主脑”,“脱窠臼”、 “密针线”, “减头绪”等。
    3、语言主张“贵显浅”,“重机趣”、“戒浮泛”、“忌填塞” ,人物语言个性化。
    4、题材选取和情节安排强调“奇”与“新”。
    5、演员要训练有素,导演要加强修养。
    6、认为戏曲要“有裨风教”,“点缀升平”,宣扬封建道德。
第四节  清代地方戏
(一)地方戏兴起与繁荣
 清中叶后,随着传奇与杂剧衰微,地方戏逐渐占据剧坛主位。这一变化经历了“两个时期”和“一场斗争”。
 1.两个时期:指兴起和繁荣时期
  兴起时期:指康熙末年到乾隆中叶,各种地方戏开始以小戏形式流行农村,逐渐发展为大戏流入到城市。
   繁荣时期:指乾隆末年到道光末年,地方戏形成为几个主要的声腔系统和大型剧种,压制了专擅剧坛的昆曲。
2、一场斗争:  指“花、雅之争”
  乾隆年间,地方戏深受群众欢迎,但封建士大夫却视昆曲为“雅乐”,把地方戏斥为“花部”、  “乱弹”加以禁止,因而出现了长期的“花雅之争”
   乾隆初昆、弋之争:由弋阳腔演变的京腔大有压倒昆曲之势,乾隆44年,秦腔艺人魏长生进京,昆曲不能与敌。由于清政府干涉,魏长生被迫南下。乾隆55年,“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相继进京,以绝对优势压倒了昆曲。在“花、雅之争”中,各种声腔剧种艺术得到交流,产生了京剧的前身——北京皮簧戏。
(二)清代地方戏的体制特点:
  1、音乐属单曲体结构形式,突破了昆山腔、弋阳腔的曲牌联套结构形式。
   2、唱词以七言句、十言句为基本格式,不象昆曲的曲牌唱词——长短句。
    3、剧本组织结构主要依据冲突发展安排场次,不受杂剧、传奇那种完全按音乐套曲来分折、分出的局限。
(三)清代地方戏的内容和艺术
  题材主要取材于日常生活,也有改编历史演义、民间传说的,内容极为丰富,现实性和生活气息强,有浓厚乡土色彩。
  语言通俗,形式活泼,多用喜剧和闹剧手法,为大众喜闻乐见。
  优秀剧目有《打面缸》《借靴》《张古董借妻》等。
第七章清代诗词文
第一节  清代诗歌
(1)数量巨大。徐世昌《晚晴  诗汇》收录诗人6l00多人,诗作27600多首。
 (2) 流派众多。清初有爱国派,尊唐派,宗宋派,神韵派;清中叶有格调派,肌理派,性灵派。各派主张不同,诗风各异。
 (3) 诗体发展。叙事功能有较大开拓。大量新型乐府体、五七言体等长篇叙事诗,各种诗体的组诗,记事、抒情、写景,挥洒自如。
(4)两大审美特色。一是重实;二是感伤。
一、 清初诗歌。清初80年,诗歌分前后两期:
 前期诗人:分遗民诗人和入仕诗人两类。遗民诗人保持气节,关注现实;入仕诗人出处尴尬,多表现伤感情怀;
 后期诗人:多重形式技巧,喜立派别门户,与现政权和谐相处。主要有王士祯、朱彝尊、赵执信、查慎行等。以王士祯影响最大。
(一)清初遗民诗人:
1、顾炎武:有《亭林诗文集》传世,存诗四百多首。他主张“文须有益于天下”,“诗主性情,不贵奇巧”,反对摹拟。其诗抚事感时,同情人民悲惨遭遇,充满深厚民族感情,格调慷慨悲壮,苍劲沉郁。《秋山》、《海上》、《精卫》等,抒写亡国之痛和复国决心,对清初和晚清诗坛影响巨大。
2、屈大均:有《道援堂诗集》。其诗富于民族意识,多故国之悲,如《鲁连台》、《大同咏叹》;也有关心民瘼之作如《民谣》。屈诗长于五律,悲歌慷慨,气势纵横,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
3、吴嘉纪:著有《陋轩集》。其诗内容充实,反映社会矛盾,同情人民疾苦,如《绝句》 《挽船行》《过兵行》,继承乐府歌辞和杜甫、白居易诗歌传统,以深厚工力、质朴语言、白描手法、遵劲风格而特色独具。
(二)清初入仕诗人:
1、钱谦益:  清初宗宋派领袖。有《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等。主张“转益多师”,“有本”(性情)、“有物”(学问), 其诗词藻华美,才气纵横,尤工七律。《投笔集》中怀念故国,悔恨平生,颇有佳作。
《后秋兴》:大型七律组诗,叠杜甫《秋兴》八首原韵,8首一组,13组共104首。其规模之大,造诣之精,令时人难望项背。
2、吴伟业:  清初尊唐派领袖。《梅村集》存诗1000多首,其主要内容是感慨朝代兴亡和悲叹自身失节。
“梅村体”:吴伟业的诗体风格。以明清易代的史实为题材,反映社会变故,感慨朝代兴亡;吸取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元稹《连昌宫词》等歌行写法,侧重叙事写人,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晚唐温、李的风情韵致及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代表作《圆圆曲》《永和宫词》等。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吴诗“歌行一体,尤所擅长。格律本乎四杰而情韵为深,叙述类乎香山而风华为胜。韵协宫商,感均顽艳,一时尤称绝调。”但藻饰过多,使人有繁花损骨之感。
(三)王士祯与其他诗人
1、王士祯。有《带经堂集》《渔洋诗文集》《渔洋诗话》等传世。左右诗坛数十年,论诗提倡“神韵”。擅七言近体,善融情入景,创幽静闲远境界,引人入胜,如《江山》《真州绝句》等。
2、“神韵说”:“神韵”即风神韵味,王士祯极赏唐司空图《诗品》“冲淡”、“自然”、“清奇”和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妙悟”、“兴趣”之说,提倡“兴会”“神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要求诗歌有幽静淡远境界和含蓄隽永语言。
3、查慎行、赵执信。查诗以白描见长,不尚藻饰。赵诗清新峭拔,思路峻刻,重视思想内容,现实性强。
二、清中叶诗歌
  清中叶政治高压、文化专制、汉学兴盛。诗歌向着拟古、形式方向发展。出现了尊唐的“格调派”、宗宋的“肌理派”,继承晚明主情的“性灵派”。
(一)沈德潜及其“格调说”
  1、沈德潜  著有《归愚诗文集》。诗多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有封建卫道气。诗选、诗评影响颇大。有《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国朝诗别裁集》《说诗啐语》。
2、“格调说”:沈德潜的诗论。强调写诗须讨究格律声调:“诗贵性情,亦须论法”。 要写得含蓄、蕴藉、委婉, “温柔敦厚”“怨而不怒”;讲究格律、声韵,重视体式,提倡学古,但反对拟古。“格调说”对“神韵说”空疏浅陋的弊病有所补救,但它维护传统“诗教”,基本属封建正统派诗论。
(二)翁方纲及其“肌理说” 
 1、翁方纲  精金石考据之学。倡“肌理说”,诗作无成就。   
 2、“肌理说”  翁方纲的论诗主张。认为“为诗必以肌理为准”。 “义理之理,即文理之理,即肌理之理也”(《志言集序》)。他把思想意义(义理)与组织结构(文理)、学问材料(肌理)统一起来,认为作诗不在力求神韵,不在死守格调,也不在空谈性情,而在读书,有学问,有方法。把诗歌引向“考据入诗”的故纸堆,成了令人生厌的学问诗。
(三)袁枚 及其“性灵说”
1、袁枚 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存诗4000多首。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等。其诗直抒感兴,清丽灵巧,流转自如,《沙沟》《马嵬》《湖上杂诗》皆名篇。
2、“性灵说”  袁枚的论诗主张。提倡“提笔先须问性情”,“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作诗不可以无我”,认为“诗有性情而后真”。既反形式主义,又反拟古主义,体现了一种革新精神,有一定进步意义。但是,它也有缺乏深刻社会内容的局限性。
第二节  清代词
清词中兴:首先,数量超过元明甚至宋代,叶恭绰《全清词钞》共录词人3196人,词作8260多首,超过宋词两倍以上。其次,从朱彝尊《词综》到张惠言《词选》、万树《词律》出现一大批立论精审的词学专著。第三,词作整理、编辑成就巨大,有王鹏运辑《四印斋所刻词》、朱孝臧辑《强村丛书》、江标辑《宋元名家词》等。
一、清初词  
“三大家”:陈维崧、朱彝尊、纳兰性德。
1、陈维崧。 “阳羡词派”领袖。其《迦陵词》存1600余首,居清代之冠。多写身世之感和怀古之情。风格师法苏、辛,具苍凉豪放特色。
《纤夫词》是陈词代表作。写清兵强征十万民夫为战船拉纤给百姓造成的灾难。取景壮阔,气魄雄伟,风格豪放,语言率直俊爽。是现实主义杰作。
2、朱彝尊   “浙西词派”领袖。纂辑唐、五代、宋、金、元词600余家词为《词综》。朱词有500多首。词风宗法姜、张,多在字句声律上用功,有精工隽永、清丽流畅之胜,但多精巧有余而沉厚不足。咏物怀古词常有寄托,如《长亭怨慢.雁》《卖花声.雨花台》。  
  “浙西词派”:  清初以朱彝尊为首的词派。以姜夔、张炎为宗,主张以雅正矫显露,要求“字琢句炼,归于醇雅”,具古雅峭拔格调,疏淡清远意境,严谨和谐音律。
3、纳兰性德。有《饮水词》300多首。作词崇尚南唐二主,主情致,不事雕琢,反对模仿。其词直抒胸臆,情致深婉,语言清新自然,历来为人称道。以小令为主,偶有长调亦见工力。《蝶恋花·又到绿杨曾折处》《长相思.山一程》《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均为传世名篇。惜其词多写离别相思,哀怨过多,情调低沉。
 纳兰词风格凄惋,可从他的平生遭际以及时代特点来探索其因。他虽多写个人哀怨愁苦,却反映了深刻的社会内容。
二、清中叶词  乾隆间浙派词兴盛。嘉庆初张惠言开创常州词派,词风为之一变。
“常州词派”:清中叶以张惠言、周济为首的词派,以儒家诗教为理论基础,注重比兴寄托,主张意内言外,在当时直至晚清都有巨大影响。
张惠言  论词主张取法《风》、《骚》,强调比兴寄托。其词作俊逸深沉,但有时流于晦涩
周济  常州词派代表作家,其词被认为是 “意内言外”的典范,大抵写景咏物,有所寄托。
第三节  清代散文及骈文
清文的数量远超前代,近年柯愈春编《清集簿录》收清人诗文集近16000家,《清史稿·艺文志》及补编收清人文集4575种。
清文的质量不如唐宋。它鲜明的特征是骈文、散文争奇斗艳,制约二者消长变化的则是文以载道的传统观念与强调文学独立价值及抒情功能的观念的交锋和对峙。
一、清初散文  可分两类:
 1、“学人之文”: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主要从文章内容上抨击晚明散文空疏,强调文章经世致用社会功能,以议论文见长。
2、“文人之文” :以侯方域、魏禧、汪婉为代表,主要从文章风格上力戒晚明文章纤佻,倡导恢复唐宋散文传统,以传记文见长。
①黄宗羲散文:黄宗羲:清代著名史学家。著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南雷文定》及《明夷待访录》等,编纂《明文海》500卷。
 《明夷待访录》为政论集,共分《原君》《原臣》《原法》等13篇,其锋芒所向,直指封建专制制度,具有鲜明民主主义思想。散文朴实无华,笔锋犀利。
②侯方域散文:侯方域,有《壮悔堂集》。散文往往将班马传记、韩欧古文和传奇小说手法熔为一炉,形成清新奇峭风格,而尤以传记散文见长。
 《李姬传》表现明末秦淮名妓李香君明大义、辨是非,不阿附权贵的高尚品德;反面人物阮大铖等均形象生动。文字简练,叙事分明,情节曲折,具短篇小说特点。
③魏禧散文:魏禧有《魏叔子文集》。其文有凌厉雄杰、刚劲慷慨之气。叙事简洁,又善议论。内容多表彰抗敌殉节志士,具强烈的民族意识。《大铁椎传》是传世名篇。
④汪琬散文:汪琬著有《尧峰文钞》。散文叙事有法,朴实流畅。反对“以小说为古文辞”,观点偏于正统。代表作为《江天一传》。
二、“桐城派”及清中叶散文
(一)“桐城派”:桐城派是清中叶最大的散文流派,因代表作家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而得名。   “桐城派”文论:方苞首先提出“义法”主张。“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思想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技巧。他要求文章形式服从内容,语言“清真雅正”和“雅洁”,去掉“冗辞”,直到“一字不可增减”。
刘大櫆是方苞弟子,论文以“法”为主,主张模仿古人的“神(指文法高妙)气(文章气势)”、“音节”和“字句”,把其师的“义法”具体化,对桐城派理论起了承前启后作用。
  姚鼐是桐城派理论集大成者,他提倡“义理”、“考证”、“辞章”三者相互为用。“义理”是程朱理学;“考证”是对古代文献、文义、字句的考据;“辞章”是文章辞采。这些主张充实了散文的写作内容,是对方苞“义法”说的补充和发展。
姚鼐在美学上提出用 “阳刚”、“阴柔”区别文章风格。“阳刚”即豪放,“阴柔”即婉约。两大风格相互配合,相互调剂,生出多样风格。
姚鼐又发展了刘大櫆的“拟古”主张,提出“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为文章八要。从掌握形式(格、 律、声、色)进而重视精神(神、理、气、味),最终达到高境。姚鼐著有《惜抱轩全集》,所编《古文辞类纂》风行一时,有力扩大了桐城派的影响。
姚鼐代表作《登泰山记》:主要描绘泰山风雪初霁的壮丽景色。写作特点 :以时间为顺序,以游踪为线索,依次记叙作者游泰山的历程和所见到的景色,剪裁得体,详略分明;描写泰山景色时重点突出;描写处处显示时令特色 。
阳湖派:以恽敬、张惠言为代表,是“桐城派”的分支。古文理论与“桐城派”基本相同,但文章较有气势,不拘谨枯淡。
三、汪中及其他骈文作家
  清初骈文家:有陈维崧、吴绮、章藻、毛奇龄等。
  清中叶骈文家:有胡天游、汪中、阮元、孔广森、洪亮吉等。
  清代骈文家主张骈散并重,人称“汉魏派”。其中,以汪中成就最高。
  汪中,骈文不拟古人,不堆辞藻,“长于讽谕”,气势浑厚,感情真挚,独具一格。传世名篇是《哀盐船文》《广陵对》等。
第九编  近代文学(1840—1919)
概  论
一、近代社会文化性质  
1、半半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2、近代中国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文化战线斗争:资产阶级新文化同封建阶级旧文化的斗争。
二、近代文学发展概况
近代文学历史共80年,其发展可分三期:
1、资产阶级启蒙时期(1840—1894):是首开风气时期。代表作家是龚自珍和魏源。
2、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时期(1895—1905):是全面繁荣时期。代表作家是黄遵宪、梁启超、李伯元等。相继有“诗界革命”、“文体革命”、“小说界革命”。
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1905—1919):是继续发展时期。代表作家有章炳麟、秋瑾、柳亚子、曾朴等。 “南社”出现;话剧产生。
三、近代文学基本特征
1、进步文学多服务于反帝反封的现实斗争,表现出爱国思想和民主思想。
2、文学题材空前扩大,各种新思想、新事物、新知识都进入文学领域。
3、语言趋向通俗化,艺术形式自由多样。
4、戏曲小说理论研究较发达。
5、反帝反封深度不够,缺乏与大众的联系;一些小说形象不够典型,艺术粗糙等。
第一章  近代诗文
第一节  龚自珍和魏源
一、龚自珍:近代著名思想家,杰出诗人、散文家。
(一)龚自珍散文:政论文大多针对时弊而作,见解精辟,文笔曲折多变。敢于暴露封建统治集团的黑暗腐败,主张“更法”、“改革”。记叙文也很出色,如《病梅馆记》表现了作者对专制主义压抑缚戮人才的不满。
(二)龚自珍诗歌:
 1、存诗604首,其中编年诗289首,大型组诗《己亥杂诗》315首。揭露和批判社会现实,愤世伤时、忧国忧民,具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蕴含着强烈激情(《己亥杂诗》);
 2、表现对丑恶现实的挑战和对理想的求索,表现出一个极其动人的封建主义的反叛者的形象(《秋心》);
 3、深受屈原、李白影响,充满浪漫主义精神,善运用比兴手法,又能驾驭古典诗歌多种传统形式:有的篇章用典过繁过僻,含蓄曲折过甚,未免艰深晦涩。
二、魏源:与龚齐名,近代思想家、诗人。诗学白居易新乐府,称“仿白香山体”。表现对现实不满和对国运忧虑,反映民生疾苦,抨击政治弊端,揭露投降派丧权辱国(《江南吟》“阿芙蓉”、《寰海》其九)。描写山水、抒情言怀作品,感情充沛,形象生动。
三、张维屏:嘉庆、道光间著名诗人。晚年目睹帝国主义侵略,激发了强烈的爱国情绪,写出了一些歌颂广东人民英勇抗敌的优秀诗篇,质朴有力,格调高昂。《三元里》歌颂抗英斗争,揭露投降派丑行。
第二节  太平天国时期的诗文
一、太平天国革命对封建文化进行了冲击。太平天国诗文直接服务于革命斗争,通俗易懂,明白晓畅。民问口头创作的体品非常丰富,建国后收集整理工作有很大成绩。
二、洪秀全的诗文,大多宣传上帝会教义,抒发其豪情壮志。所作《吟剑诗》表现了革命的英雄气概。
三、传统诗文出现了宋诗运动和“桐城派”古文的中兴。
第三节  改良主义运动时期的诗文
一、“诗界革命”与黄遵宪
 (一) “诗界革命”: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梁启超首先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指出“诗界革命”的新派诗即输入欧洲精神思想,使用新语言,而又以古人风格入之的作品。其后各刊物陆续发表一百多位作者的新派诗,又发表了许多通俗歌词,称为“新体诗”。“诗界革命”的重要人物有夏曾佑、黄遵宪、丘逢甲、谭嗣同等。
(二)黄遵宪:“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其诗直接为其政治主张服务,并在一定程度突破了旧体诗歌形式。是资产阶级改良派最有成就的诗人。
  黄诗广泛描写重大政治事件,突出反映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深刻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和清统治者的腐败无能,爱国主义思想强烈(《哀旅顺》、《书愤》其一)。
二、梁启超与新文体
(一)“新文体”:近代改良主义运动时期由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创作的散文体式,内容上大力宣扬变法维新主张,介绍西方政治文化思想,评论时局,形式上“平易畅达,时杂以偶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
(二)粱启超:改良派主要领导人之一,文学以散文成就最著。早年学过晚汉、魏晋,学过桐城派,后来为宣传改良主义,专作政治宣传,文笔平易畅达,“条理清晰,笔端常带感情”,排比铺张,纵横议论,富有鼓动性,成为风靡一时的新文体,号称“新民体”,亦称报章体。代表作《少年中国说》充满积极进取精神。
第四节   秋瑾等革命作家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作家秋瑾和章炳麟
 (一)秋瑾:作品以诗最多,也有词作。哀叹祖国灾难的深重,抒发献身革命的豪情壮志,表现争取民族解放和妇女解放的美好思想,慷慨高歌,风格苍凉悲壮(《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二)章炳麟:文学成就主要是散文。其特色是以广博深厚的学识为基础,内容翔实,词锋锐利,风格瑰丽宏雅;好用古字,有时诘屈聱牙,艰深难懂。《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革命军序》反对改良派,倡言民族民主革命,影响很大。
二、柳亚子与南社诗人
 (一)南社: 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核心的文学团体,1909年成立于苏州,发起人陈去病、高旭、柳亚子。“南社”意为“操南音不忘本”,以提倡民族气节相号召鼓吹民族民主革命,反对清王朝的专制统治,有意识地用文学为资产阶级革命服务。
 (二)柳亚子: 诗歌与革命进程密切联系,饱含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激情,具有强烈战斗性。受龚自珍影响,多凝重含蓄、忧郁苍凉之作。《吊鉴湖秋女士》赞扬秋瑾为推翻清王朝进行的斗争,为烈士牺牲而极度悲愤,透溢出慷慨豪壮之气。
第二章  近代小说
第一节  近代小说的发展
两个阶段:19世纪末古典小说衰落;20世纪初“新小说”兴盛。
一 、古典小说的衰落:背离现实主义传统,对反帝反封很少反映,落后甚至反动的小说相继产生,艺术形式没有新突破。
1、狭邪小说。即描写妓女生活的小说。主要有:陈森《品花宝鉴》,魏秀仁《花月痕》,俞达《青楼梦》,韩邦庆《海上花列传》。
2、侠义公案小说。主要有:无名氏《施公案》、石玉昆《三侠五义》、文康《儿女英雄传》、俞万春《荡寇志》
二、“新小说”的兴盛 “新小说”指戊戌变法前后密切配合反帝反封斗争,揭露时弊,表现改良主义和民主革命思想的小说。据不完全统计,这类小说在1000种以上。主要作品有“四大谴责小说”和革命派小说。
第二节   李伯元和吴趼人的小说
一、谴责小说: 指戊戌变法失败后大量出现,内容主要是暴露社会黑暗、指摘政治腐败的小说。鲁迅说其特点是:“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补充,并及风俗。虽命意在于匡世,似与讽刺小说同伦,而辞气毕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以合时人嗜好,则其度量技术之相去亦远矣(《中国小说史略》)。
 著名代表作有《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被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二、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
 (一)《官场现形记》从改良派的立场出发,揭露和抨击了晚清官僚统治集团的黑暗腐败,同时突出地描写了封建官僚对帝国主义奴颜婢膝的丑态(“文制台见洋人”)。
 (二)结构略似《儒林外史》,由大量分散的人物和片断的故事连缀而成,展示广阔的生活面。多单纯叙述故事,细致刻划人物不够,许多故事只是从社会上搜罗来的丑闻、笑橱,未经提炼加工,缺乏思想深度和感人力量。
三、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一)反映1884年中法战争至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官场商场、洋场的种种怪现状,兼及医卜星相、三教九流等社会的各个方面。重点是暴露清末官场黑幕(“兵轮自沉”),此外还揭舄露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彻底破产(“苟才夫妇”)。
 (二)全书以自号“九死一生”者的遭遇和见闻为线索联缀起许多短篇故事,结构较紧凑。题材庞杂,故事多靠人物转述,缺少剪裁加工,揭露流于浮泛;且夹杂着一些小市民的低级趣味,这类描写往往琐碎冗长。
第三节  刘鹗和曾朴的小说
一、刘鹗的《老残游记》
 (一)《老残游记》通过江湖医生老残游历中的见闻,反映晚清某些社会政治状况,表达作者对时局的见解和主张。作者站在洋务派立场,批评清王朝腐败,反对正在兴起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并表露出洋务派失败的悲哀。
 (二)出于挽救封建统治颓势目的,对清末社会黑暗现实和统治阶级罪恶有所揭露。其独到之处是把矛头指向所谓“清官”,刻划了玉贤,刚弼等自命清廉而制造冤狱残害百姓的酷吏形象。情节虽不曲折复杂,但刻划人物和叙事写景都很成功(“大明湖说书”)。
二、曾朴的《孽海花》
 (一)《孽海花》以清末状元金雯青和妓女傅彩云(即赛金花)的经历为线索,反映了晚清三十年问政治、外交和社会的变革。作品在暴露清末政治的黑暗腐败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方面有一定意义。
 (二)以女主人公傅彩云为中心,把所见所闻的政治事件、官场内幕及零星掌故等许多独立故事连缀成长篇,形成完整有机结构。一些场面或片断写得很生动,但因有意追求轶闻趣事,对人物的刻划大都没有完成。
第四节   陈天华和黄小配的小说
一、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小说
 1、陈天华《狮子吼》 揭示中国的危亡形势,呼吁同胞觉醒;描写和歌颂革命党人,宣扬民主共和主张,展现理想社会蓝图。
2、黄小配《洪秀全演义》借太平天国起义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内容。善于运用章回小说形式,富有传统气派,文字也极酣畅。   
二、“鸳鸯蝴蝶派”小说和“黑幕小说”
 1、“鸳鸯蝴蝶派”小说产生于1908年左右,主要写爱情故事,是清代才子佳人小说的继续发展
 2、“黑幕小说”产生于1916年左右,客观地记录社会黑暗,实际上变成了宣传犯罪的教科书。
第三章  近代戏剧
第一节  京剧和其他各种地方戏曲
一、清中叶起昆腔渐趋衰落,梆子、皮簧、弦素、高腔等新的声腔和剧种蓬勃兴起。近代各种地方戏曲得到不同程度的继续发展,几乎各省都有大型戏曲剧种在明清流播的基础上趋于定型和成熟,并且产生许多民间小戏。各剧种间关系密切,有些剧目是共同的,但又各自有自己的创造,其中很多是为群众所熟知的优秀剧目。
二、京剧:乾隆末年至晚清形成独立剧种,并涌现出不同风格的艺术流派,取代了昆曲在舞台的统治地位。京剧剧目丰富,大部分继承昆曲及各种地方戏曲剧目,经过艺人和作者加工创作而成。《打渔杀家》《四进士》等都是优秀作品。
 三、《打渔杀家》:原名《庆顶珠》,由《水浒后传》的故事演化而来。写梁山好汉萧恩在起义失败后隐居河下打鱼为生,因不堪官府恶霸的欺凌压榨,愤怒杀死豪绅丁自燮全家的故事。通过萧恩被逼和官府豪绅决裂的过程,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阶级压迫的黑暗现实,歌颂了被压迫者的反抗斗争。
第二节  戏曲改良运动
一、近代社会巨大的政治变动在戏曲领域逐渐有所反映。辛亥革命前后的十几年时间内,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推动下,戏曲界经历了一场范围较大的戏曲改良运动。
二、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首先开展了京剧的革新活动。汪笑侬是最早配合社会运动改编和创作京剧剧本的艺人,其剧作多有所寄托:表现爱国思想;揭露政治黑暗;反映民主要求。此外还有些着时装登场的剧目,时称“改良新剧”。
三、川剧改良公会和陕西“易俗社”是两个具有明确宗旨,并聚集了相当数量作家的戏曲改良组织。剧作中仍有浓重的封建思想和消极没落的情绪。
 四、随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开展,报刊陆续刊载了大量传奇、杂剧和乱弹剧本。这些作品几乎都创作于1900年义和团运动到1911年辛亥革命期间,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或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其明显局限是:1、所提倡的爱国思想常和狭隘的种族主义观念纠缠在一起,鼓吹民主自由的同时表现出盲目崇拜资本主义国家的倾向。
2、艺术形式粗糙、生硬而混乱,有的不符合戏曲规律,有的难以适应舞台演出
第三节   话剧的产生
一、话剧:随着外国文化的大量传入被介绍到中国。
    早期影响最大的话剧团体是留日学生组织的“春柳社”。其影响最大的剧本是根据美国斯陀夫人的小说改编的《黑奴吁天录》,充满反对民族压迫的正义情感。此后出现许多话剧团体,其中“进化团”在革命宣传中起了很大作用。  
二、这种新的戏剧形式受到群众的欢迎,演出剧目甚夥。但大半为“幕表戏”,没有剧本,只靠一张幕表演戏,所以没有多少作品流传。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