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 我国古代文学史中的人文精神的几种主要表现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导 论
我国古代文学史中的人文精神的几种主要表现:
一. 我国文学中的乡国情怀:
1、 在我国的诗文里,对于故乡、故国的思念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2、 与乡土相联的,是对于国家的思念。君与国家,在古代文人那里,是一致的;至近代,此种精神由忠君报国而转向追求国家的自立自强。
3、 乡国的情怀的泛化,是对于山川之美的描写与赞颂。
二. 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亲情主题。
1、 爱情。可分为来自民间和受民间作品影响的一系和文人作品的一系。
来自民间的一系:表现出更为充分的人性特点。从《诗》开始到乐府民歌,所表现的男女之爱很少受到礼的约束,表现更为热烈执着、更带野性色彩。
文人的描写爱情之作:表现得较为复杂。含蓄了、深化了、带有理想的色彩(白朴《墙头马上》、加进悲剧色彩(《会真记》、《长恨歌》、
董解元《西厢记》、王实甫《西厢记》、《长生殿》、《牡丹亭》、《红楼梦》)。
2、 友情。视朋友如兄弟,这是我国思想传统里的一种认识。交友不因贵贱而阻隔,不以利而以义,守之以信,忠之以言。
三. 我国文学中的人生感悟主题。
1、 对于生命虽短促而宇宙却永恒的感悟。对于历史、人生的思索,实际是对于生命永恒的向往,是珍视生命热爱生命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
2、 对于人生的感悟主题,还表现为对于现实人生的反思,往往交叉着宗教理路,劝善惩恶,提出人生的归宿问题。在小说、戏剧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特征:
1、 抒情传统是我国文学的重要特色,但无论是抒情文体还是叙事文体,都有明显的抒情特色。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诗化世界的认知方式,因此在表诉上就常常着重于内心感情的抒发而不是着重与外物的描写。从古诗十九首开始的内心世界的展示,深远地影响了我国诗歌的发展。
2、 我国各体文学虽式样各异,但有一点相通,那就是重视意境的创造。《牡丹亭•惊梦》:“原来姹紫嫣红开篇,似这般都付予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心境与物镜融合无间
导 论
我国古代文学史中的人文精神的几种主要表现:
一. 我国文学中的乡国情怀:
1、 在我国的诗文里,对于故乡、故国的思念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2、 与乡土相联的,是对于国家的思念。君与国家,在古代文人那里,是一致的;至近代,此种精神由忠君报国而转向追求国家的自立自强。
3、 乡国的情怀的泛化,是对于山川之美的描写与赞颂。
二. 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亲情主题。
1、 爱情。可分为来自民间和受民间作品影响的一系和文人作品的一系。
来自民间的一系:表现出更为充分的人性特点。从《诗》开始到乐府民歌,所表现的男女之爱很少受到礼的约束,表现更为热烈执着、更带野性色彩。
文人的描写爱情之作:表现得较为复杂。含蓄了、深化了、带有理想的色彩(白朴《墙头马上》、加进悲剧色彩(《会真记》、《长恨歌》、
董解元《西厢记》、王实甫《西厢记》、《长生殿》、《牡丹亭》、《红楼梦》)。
2、 友情。视朋友如兄弟,这是我国思想传统里的一种认识。交友不因贵贱而阻隔,不以利而以义,守之以信,忠之以言。
三. 我国文学中的人生感悟主题。
1、 对于生命虽短促而宇宙却永恒的感悟。对于历史、人生的思索,实际是对于生命永恒的向往,是珍视生命热爱生命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
2、 对于人生的感悟主题,还表现为对于现实人生的反思,往往交叉着宗教理路,劝善惩恶,提出人生的归宿问题。在小说、戏剧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特征:
1、 抒情传统是我国文学的重要特色,但无论是抒情文体还是叙事文体,都有明显的抒情特色。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诗化世界的认知方式,因此在表诉上就常常着重于内心感情的抒发而不是着重与外物的描写。从古诗十九首开始的内心世界的展示,深远地影响了我国诗歌的发展。
2、 我国各体文学虽式样各异,但有一点相通,那就是重视意境的创造。《牡丹亭•惊梦》:“原来姹紫嫣红开篇,似这般都付予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心境与物镜融合无间
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作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四为婚恋歌谣,一般都表现出粗犷、野蛮的特点,如《周易。屯·六二》。五是战争歌谣,如《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同人》,由其绘声绘色的描摹中,令人仿佛听到了古老的杀伐声,看到了上古战争的礼仪、部族成员奋勇作战的身影及失败的悲哀和胜利的欢欣。
2、简述我国上古歌谣的艺术特征。
参考答案:我国上古歌谣在艺术特征有四:一是它的集体性、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二是它再现生活的直接性。三是句式简单、语言简朴、节奏流畅。四是以赋为主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作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四为婚恋歌谣,一般都表现出粗犷、野蛮的特点,如《周易。屯·六二》。五是战争歌谣,如《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同人》,由其绘声绘色的描摹中,令人仿佛听到了古老的杀伐声,看到了上古战争的礼仪、部族成员奋勇作战的身影及失败的悲哀和胜利的欢欣。
2、简述我国上古歌谣的艺术特征。
参考答案:我国上古歌谣在艺术特征有四:一是它的集体性、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二是它再现生活的直接性。三是句式简单、语言简朴、节奏流畅。四是以赋为主的表现手法。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 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3、神话产生的原因何在?
参考答案:神话的产生,首先与远古时代生产力和认识水平低下有关。先民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世界和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及变化,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只能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其次,与上古先民解释自然、抗争自然和提高自身能力的强烈渴望有关。这种渴望,促使先民们对自然和社会的种种现象及问题进行思考,并力图对它们作出自己的解释与描述。再次,与先民们的原始宇宙观和原始思维有关。原始先民相信万物有灵,其思维也以此为核心内容,以人与自然互渗为原则,以直观感性、充满情感和富于想象力为特点。因而在神话中,一切自然现象和某些社会存在都被看成是有生命的,赋予以人的特点和超自然的能力。
4、我国神话保存的情况如何?
参考答案:我国神话没有得到完整系统的记录和保存,只剩下零碎的很少一部分。现一般所说的神话主要指唐宋以前汉族经籍所记载的古代神话。这些典籍主要有《诗经》、《庄子》、《韩非子》、《山海经》、《楚辞》、《吕氏春秋》、《淮南子》、《风俗通义》、《三五历记》、《列子》等。其中,以《山海经》、《楚辞》和《淮南子》保存的神话较多,尤以《山海经》最多,而且接近上古神话的原貌。我国神话之所以流传下来很少、很零碎,原因大体有三:一是我国文字繁难,记录不便;二是由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崇尚实用,罢黜玄想,不语怪力乱神和远古的荒唐之说;三是由于神话演变过程中的历史化、文学化和宗教化等因素。
5、我国神话有哪些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现存我国神话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探索天地创始、万物生成和人类起源奥秘的开辟神话,最有代表性的是盘古、女娲神话。二是以风、雷、鸟、兽、草、木等为描述对象的自然神话,反映了先民敬畏和征服自然的心态,如“雷神”、“海神”、“水伯”等,最有名的是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三是英雄神话,表现了先民主体意识的初步觉醒,它们朦胧意识到了人是世界的中心、宇宙的主人,其主角是半人半神或受神力支持的“英雄”,较有名的如《鲧禹治水》和《后羿射日》。前者歌颂了治水英雄鲧禹父子,后者歌颂的是征服旱灾的英雄后羿。四是关于异域奇国、怪人神物的传奇神话,反映了初民企图突破自然条件的限制,改造自身生活环境的愿望和理想,形象奇特,富于奇趣,具有超现实性、超自然性,如驩头、吐丝女、羽民国、长臂国、厌火国等。
6、我国神话的基本特色是什么?
参考答案:在思想内容方面,其特色主要表现在:第一,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从中随处可见当时先民为生存而从事劳动创造的情况、先民同大自然斗争的具体情形,也可以看到当时社会斗争的真实面貌。第二,将人神化,重视人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表现了他们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和对理想的热烈的憧憬,表体现了中华民族立足现实人生、自强不息、坚韧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奋发昂扬的乐观品格。在艺术方面,我国上古神话首先表现出了为人生、以人的生存为中心的原始艺术精神,展示了我们民族未来的艺术思维特征。其次,我国上古神话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表现,并不直接、具体,而是通过其幼稚幻想加工过的变态现实。在反映中华民族追求真理、富于理想、意志坚强、积极进取、乐观豪迈的民族性格基础上,形成了神话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再次,我国上古神话成功运用了后世所说的幻想、想象和夸张、拟人等浪漫主义手法。其四,我国上古神话体现了悲剧美与崇高美的统一。
简述我国古神话的基本特征:
一. 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二. 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象中的“神化”了现实生活;
三. 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
四. 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出符合实际的解释时代的产物。
简述我国古代神话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一. 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二. 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三. 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而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原则。
试论我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一. 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事实上成为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主流。神话富于情感、富于形象、富于想象的特征,也极大地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
二. 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如:屈原的楚词、庄子散文、李白诗歌等;明清小说如《西游记》《封神演义》等。
第二章 诗经
1、《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2、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3、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4、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5、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一. 是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
二. “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雅又分为小雅、大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一.《七月》这首诗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无止的辛苦劳作。
二.全诗八章,大体依照春耕、蚕桑、收割、打猎、修缮房屋和年关祭祀的次第,按月歌唱,平铺直叙一年四季适应不同节候的各种劳作,也反映了农夫在衣、食、住等方面的情况,有较大的史料价值。
试述《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A.下层人民抨击政治的诗:
一. 表达下层人民对统治者的讽刺和对治国政策的批评,形象生动,情感浓郁。
1、 揭露宫闱丑行,如《邶风•新台》
2、 对于贵族统治者的荒淫无耻,人民极度愤慨,予以严厉批评,如《墉风•相鼠》
二. 反映当时繁重的徭役给人民带来苦难,抒发愤怨情绪。如《邶风•击鼓》、《王风•君子于役》
三. 对剥削现象表示不满。如《魏风•伐檀》《魏风•硕鼠》
B.官吏对政治表达不满的诗如《邶风•北门》
C.抒发生活郁懑和人生忧伤的诗。如《王风•黍离》
D.称颂执政者的诗
情爱诗的内容:
A. 歌咏美丽的爱情,反映出周人生活的一个侧面。如《郑风•溱洧》写男女自由表达爱情;《邶风•静女》诗风温文典雅。
B. 《诗经》中还有许多抒写婚姻生活的诗。如《周南•桃夭》。
C. 还有一些诗,在歌唱婚恋爱情的同时,也反映着某些相关的社会问题。如《郑风•将仲子》
分析《诗经》史诗重要篇章的艺术特色。(即《大雅》五篇史诗的主要内容)
《大雅》五篇史诗包括:《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一. 叙述了周人之始祖后稷出世直到武王灭商的一些史迹和传说。
二. 有选择地描绘具体的事件,从而歌颂先祖的功勋,抒发了周民对先王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三. 周人史诗还有先祖神话的记述,如《生民》写始祖后稷的出生。
四. 总结历史教训,提出了治国思想,也是周人史诗的主要内容。
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一.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诗经》305篇,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抒情诗占多数,真实率直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是《诗经》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首先,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如:《伐檀》、《硕鼠》一类地位不平等和不劳而获现象表示不满的诗;又如情爱诗《氓》。
其次,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如《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再次,叙事诗的诗作中也包含著作者的情感。如《七月》叙述农夫一年四季辛勤繁忙的劳作,内心却涌动着一股浓郁的不平之气。
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式
1.赋是《诗经》运用最多的表现方式。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A.直接叙事的如:《七月》
B.直接刻画描写如:《溱洧》以春日为背景,继而特写一对恋人相约游玩的对话,最后又转向青年男女踏春游戏热闹场面的描写。
C.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会政治诗、情爱诗都是如此。
2.比,一般说就是比喻。
A.修辞意义的手法,诗经中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
B.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等。
3.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起到起韵的作用。
A.兴与诗歌情思相关,如《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此起彼伏的水鸟和和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
B.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如《唐风•山有枢》
三.形式和语言方面的几个特点
1.重复复沓的结构形式。
A.字词随变而意义相同,如《关雎》。《诗经》中这类同义复沓的重章之歌较多,其回环往复的咏唱,加强了抒情效果。
B.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如《黍离》。
2.语言上,《诗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但又参差变化,比较灵活,如《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节奏鲜明,音韵谐恰,有天然的音乐美感。词汇丰富、大量的双声迭韵的连绵词和迭字,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
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
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六诗”或“六义。
1.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方式。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A.直接叙事的如:《七月》
B.直接刻画描写如:《溱洧》以春日为背景,继而特写一对恋人相约游玩的对话,最后又转向青年男女踏春游戏热闹场面的描写。
C.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会政治诗、情爱诗都是如此。
2.比,一般说就是比喻。
A.修辞意义的手法,诗经中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
B.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等。
3.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起到起韵的作用。
A.兴与诗歌情思相关,如《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此起彼伏的水鸟和和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
B.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如《唐风•山有枢》
简述《诗经》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参考答案:《诗经》对后代文学的影响非常深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是它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其“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精神,启发和推动了后世作家密切关注现实、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如汉乐府民歌作家、建安诗人、陈子昂、杜甫、新乐府运动诸诗人等的乐府作品,都是对这种创作精神的直接继承。其次,它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为后世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艺术借鉴。其后屈原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表达爱憎的手法,汉乐府民歌中的寓言拟物诗,阮籍的《咏怀》,郭璞的《游仙》,李白的《古风》,李商隐的《锦瑟》,陆游的《卜算子·泳梅》以及元曲清戏中的美刺讽喻作品,无不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发展,以至形成了我国文学韵味悠长、含蓄蕴藉的民族特色。至于其赋的手法,对后世文学也有颇深远的影响。赋体文学是由它直接发展而来的。此外,诗歌、词、戏曲、小说中亦有很多作品糅进了赋的手法。再次,它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诗经》中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民歌,朴素清新,生动活泼,和谐自然,给后世文人学习民间文学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从文学史发展看,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常常是先从民间孕育,然后由文人予以加工发展。历代一些有成就的作家,也多是通过向民间文学学习,丰富自己的创作。向民间文学学习,这是我国文学发展历史的优良传统。
第一章 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3、神话产生的原因何在?
参考答案:神话的产生,首先与远古时代生产力和认识水平低下有关。先民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世界和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及变化,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只能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其次,与上古先民解释自然、抗争自然和提高自身能力的强烈渴望有关。这种渴望,促使先民们对自然和社会的种种现象及问题进行思考,并力图对它们作出自己的解释与描述。再次,与先民们的原始宇宙观和原始思维有关。原始先民相信万物有灵,其思维也以此为核心内容,以人与自然互渗为原则,以直观感性、充满情感和富于想象力为特点。因而在神话中,一切自然现象和某些社会存在都被看成是有生命的,赋予以人的特点和超自然的能力。
4、我国神话保存的情况如何?
参考答案:我国神话没有得到完整系统的记录和保存,只剩下零碎的很少一部分。现一般所说的神话主要指唐宋以前汉族经籍所记载的古代神话。这些典籍主要有《诗经》、《庄子》、《韩非子》、《山海经》、《楚辞》、《吕氏春秋》、《淮南子》、《风俗通义》、《三五历记》、《列子》等。其中,以《山海经》、《楚辞》和《淮南子》保存的神话较多,尤以《山海经》最多,而且接近上古神话的原貌。我国神话之所以流传下来很少、很零碎,原因大体有三:一是我国文字繁难,记录不便;二是由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崇尚实用,罢黜玄想,不语怪力乱神和远古的荒唐之说;三是由于神话演变过程中的历史化、文学化和宗教化等因素。
5、我国神话有哪些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现存我国神话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探索天地创始、万物生成和人类起源奥秘的开辟神话,最有代表性的是盘古、女娲神话。二是以风、雷、鸟、兽、草、木等为描述对象的自然神话,反映了先民敬畏和征服自然的心态,如“雷神”、“海神”、“水伯”等,最有名的是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三是英雄神话,表现了先民主体意识的初步觉醒,它们朦胧意识到了人是世界的中心、宇宙的主人,其主角是半人半神或受神力支持的“英雄”,较有名的如《鲧禹治水》和《后羿射日》。前者歌颂了治水英雄鲧禹父子,后者歌颂的是征服旱灾的英雄后羿。四是关于异域奇国、怪人神物的传奇神话,反映了初民企图突破自然条件的限制,改造自身生活环境的愿望和理想,形象奇特,富于奇趣,具有超现实性、超自然性,如驩头、吐丝女、羽民国、长臂国、厌火国等。
6、我国神话的基本特色是什么?
参考答案:在思想内容方面,其特色主要表现在:第一,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从中随处可见当时先民为生存而从事劳动创造的情况、先民同大自然斗争的具体情形,也可以看到当时社会斗争的真实面貌。第二,将人神化,重视人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表现了他们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和对理想的热烈的憧憬,表体现了中华民族立足现实人生、自强不息、坚韧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奋发昂扬的乐观品格。在艺术方面,我国上古神话首先表现出了为人生、以人的生存为中心的原始艺术精神,展示了我们民族未来的艺术思维特征。其次,我国上古神话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表现,并不直接、具体,而是通过其幼稚幻想加工过的变态现实。在反映中华民族追求真理、富于理想、意志坚强、积极进取、乐观豪迈的民族性格基础上,形成了神话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再次,我国上古神话成功运用了后世所说的幻想、想象和夸张、拟人等浪漫主义手法。其四,我国上古神话体现了悲剧美与崇高美的统一。
简述我国古神话的基本特征:
一. 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二. 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象中的“神化”了现实生活;
三. 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
四. 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出符合实际的解释时代的产物。
简述我国古代神话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一. 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二. 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三. 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而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原则。
试论我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一. 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事实上成为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主流。神话富于情感、富于形象、富于想象的特征,也极大地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
二. 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如:屈原的楚词、庄子散文、李白诗歌等;明清小说如《西游记》《封神演义》等。
第二章 诗经
1、《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2、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3、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4、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5、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一. 是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
二. “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雅又分为小雅、大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一.《七月》这首诗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无止的辛苦劳作。
二.全诗八章,大体依照春耕、蚕桑、收割、打猎、修缮房屋和年关祭祀的次第,按月歌唱,平铺直叙一年四季适应不同节候的各种劳作,也反映了农夫在衣、食、住等方面的情况,有较大的史料价值。
试述《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A.下层人民抨击政治的诗:
一. 表达下层人民对统治者的讽刺和对治国政策的批评,形象生动,情感浓郁。
1、 揭露宫闱丑行,如《邶风•新台》
2、 对于贵族统治者的荒淫无耻,人民极度愤慨,予以严厉批评,如《墉风•相鼠》
二. 反映当时繁重的徭役给人民带来苦难,抒发愤怨情绪。如《邶风•击鼓》、《王风•君子于役》
三. 对剥削现象表示不满。如《魏风•伐檀》《魏风•硕鼠》
B.官吏对政治表达不满的诗如《邶风•北门》
C.抒发生活郁懑和人生忧伤的诗。如《王风•黍离》
D.称颂执政者的诗
情爱诗的内容:
A. 歌咏美丽的爱情,反映出周人生活的一个侧面。如《郑风•溱洧》写男女自由表达爱情;《邶风•静女》诗风温文典雅。
B. 《诗经》中还有许多抒写婚姻生活的诗。如《周南•桃夭》。
C. 还有一些诗,在歌唱婚恋爱情的同时,也反映着某些相关的社会问题。如《郑风•将仲子》
分析《诗经》史诗重要篇章的艺术特色。(即《大雅》五篇史诗的主要内容)
《大雅》五篇史诗包括:《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一. 叙述了周人之始祖后稷出世直到武王灭商的一些史迹和传说。
二. 有选择地描绘具体的事件,从而歌颂先祖的功勋,抒发了周民对先王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三. 周人史诗还有先祖神话的记述,如《生民》写始祖后稷的出生。
四. 总结历史教训,提出了治国思想,也是周人史诗的主要内容。
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一.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诗经》305篇,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抒情诗占多数,真实率直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是《诗经》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首先,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如:《伐檀》、《硕鼠》一类地位不平等和不劳而获现象表示不满的诗;又如情爱诗《氓》。
其次,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如《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再次,叙事诗的诗作中也包含著作者的情感。如《七月》叙述农夫一年四季辛勤繁忙的劳作,内心却涌动着一股浓郁的不平之气。
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式
1.赋是《诗经》运用最多的表现方式。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A.直接叙事的如:《七月》
B.直接刻画描写如:《溱洧》以春日为背景,继而特写一对恋人相约游玩的对话,最后又转向青年男女踏春游戏热闹场面的描写。
C.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会政治诗、情爱诗都是如此。
2.比,一般说就是比喻。
A.修辞意义的手法,诗经中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
B.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等。
3.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起到起韵的作用。
A.兴与诗歌情思相关,如《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此起彼伏的水鸟和和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
B.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如《唐风•山有枢》
三.形式和语言方面的几个特点
1.重复复沓的结构形式。
A.字词随变而意义相同,如《关雎》。《诗经》中这类同义复沓的重章之歌较多,其回环往复的咏唱,加强了抒情效果。
B.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如《黍离》。
2.语言上,《诗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但又参差变化,比较灵活,如《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节奏鲜明,音韵谐恰,有天然的音乐美感。词汇丰富、大量的双声迭韵的连绵词和迭字,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
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
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六诗”或“六义。
1.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方式。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A.直接叙事的如:《七月》
B.直接刻画描写如:《溱洧》以春日为背景,继而特写一对恋人相约游玩的对话,最后又转向青年男女踏春游戏热闹场面的描写。
C.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会政治诗、情爱诗都是如此。
2.比,一般说就是比喻。
A.修辞意义的手法,诗经中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
B.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等。
3.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起到起韵的作用。
A.兴与诗歌情思相关,如《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此起彼伏的水鸟和和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
B.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如《唐风•山有枢》
简述《诗经》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参考答案:《诗经》对后代文学的影响非常深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是它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其“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精神,启发和推动了后世作家密切关注现实、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如汉乐府民歌作家、建安诗人、陈子昂、杜甫、新乐府运动诸诗人等的乐府作品,都是对这种创作精神的直接继承。其次,它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为后世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艺术借鉴。其后屈原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表达爱憎的手法,汉乐府民歌中的寓言拟物诗,阮籍的《咏怀》,郭璞的《游仙》,李白的《古风》,李商隐的《锦瑟》,陆游的《卜算子·泳梅》以及元曲清戏中的美刺讽喻作品,无不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发展,以至形成了我国文学韵味悠长、含蓄蕴藉的民族特色。至于其赋的手法,对后世文学也有颇深远的影响。赋体文学是由它直接发展而来的。此外,诗歌、词、戏曲、小说中亦有很多作品糅进了赋的手法。再次,它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诗经》中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民歌,朴素清新,生动活泼,和谐自然,给后世文人学习民间文学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从文学史发展看,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常常是先从民间孕育,然后由文人予以加工发展。历代一些有成就的作家,也多是通过向民间文学学习,丰富自己的创作。向民间文学学习,这是我国文学发展历史的优良传统。
第三章 先秦散文
1、谈谈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及特点。
参考答案: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此时的创作,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祥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 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总的趋势是,由简到繁,由质而文,由片断的文辞到较详细生动的记言、记事、写人。现存先秦的几部重要史籍看,主要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都带有极强的文学特色,大都注意将神话、传说渗入史籍,使历史事件故事化,注重描写与人物特征刻划,使历史人物形象化,对事件进行褒贬评价,记事记言声情并茂。
2、简述《春秋》的写作特点。
参考答案:(1)《春秋》的编订,有总结历史经验、为执政者提供借鉴的目的。它强调天下一统、社会稳定、定名分和周天子的正统地位,反对诸侯僭礼越位与兼并战争。(2)它是一部自成体系的书,按事件顺序记事,条理清晰,结构完整、系统。(3)它的语言简炼含蓄,准确谨严,选词炼句,十分仔细,一字之中常“寓褒贬,别善恶”,被后世尊为具有“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
3、简述《左传》的进步思想倾向。
参考答案:《左传》在选择史料、叙述史实和“君子曰”中表露了作者的进步思想倾向,具体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1)赞美和歌颂明君贤臣及其辉煌业绩;(2)揭露和批判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残暴荒淫行为、列国间地频繁战争;(3)宣扬民本思想、怀疑天道、鬼神的传统观念等。但也有一些宣扬帝王将相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维护宗法制度、等级制度的思想,这是其历史局限。
1、谈谈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及特点。
参考答案: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此时的创作,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祥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 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总的趋势是,由简到繁,由质而文,由片断的文辞到较详细生动的记言、记事、写人。现存先秦的几部重要史籍看,主要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都带有极强的文学特色,大都注意将神话、传说渗入史籍,使历史事件故事化,注重描写与人物特征刻划,使历史人物形象化,对事件进行褒贬评价,记事记言声情并茂。
2、简述《春秋》的写作特点。
参考答案:(1)《春秋》的编订,有总结历史经验、为执政者提供借鉴的目的。它强调天下一统、社会稳定、定名分和周天子的正统地位,反对诸侯僭礼越位与兼并战争。(2)它是一部自成体系的书,按事件顺序记事,条理清晰,结构完整、系统。(3)它的语言简炼含蓄,准确谨严,选词炼句,十分仔细,一字之中常“寓褒贬,别善恶”,被后世尊为具有“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
3、简述《左传》的进步思想倾向。
参考答案:《左传》在选择史料、叙述史实和“君子曰”中表露了作者的进步思想倾向,具体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1)赞美和歌颂明君贤臣及其辉煌业绩;(2)揭露和批判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残暴荒淫行为、列国间地频繁战争;(3)宣扬民本思想、怀疑天道、鬼神的传统观念等。但也有一些宣扬帝王将相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维护宗法制度、等级制度的思想,这是其历史局限。
1、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
2、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合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著作。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称为“亚圣”,《孟子》是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3、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合称。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记载和发挥。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是他与其后学的著作的合辑。
4、《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论语》中的《季氏将伐颛臾》、《墨子》中的《兼爱》、《孟子》中的《天时不如地利》、《齐人有一妻一妾》、《民为贵》、《庄子》中的《秋水》、《荀子》中的《天论》。
1、谈谈先秦诸子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参考答案: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春秋末、战国初为第一阶段,代表作有《论语》、《墨子》,文章多为语录体,或为简明的议论短章。战国中期为第二阶段,代表作是《孟子》、《庄子》,逐渐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论辩文与专题论文。战国后期为第三个阶段,《荀子》、《韩非子》是其代表作,其文章都是宏篇巨制的专题论文,完善了论说文的体制。先秦诸子具有鲜明的特点:思想上,它们都坚持独立思考,各抒己见,放言无惮。与之相应,文风上也各具个性和风格。语言上,它们都善用比兴,深于取象。文体发展上,先秦诸子散文首先确立了论说文的体制。从语录体的有观点无论证,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专题论说文,显示了我国论说文发展的大致风貌。此外,先秦诸子散文中一些故事叙述,颇类小说,为后世的叙事文学提供了营养。
2、简述《论语》的文学价值.
参考答案:《论语》的文学价值首先表现在它对孔子及其门人弟子等性格形象的塑造上。其塑造绝大部分并非有意,真实反映了说话人原始的性格和风貌。如孔子的思想深沉、举止端方、平易温和及愤怒状、狼狈态。也有少数篇章是经过作者的加工来表现人物性格形象,如《侍坐》。其次,《论语》言简意赅,朴素生动,富有哲理和情感色彩,形成一种平易雅正、隽永含蓄地语言风格。有不少警句成为后人生活、学习、工作的座右铭。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等等。另外《论语》记言,多用口语,通俗浅显。
3、谈谈《孟子》的文学价值。
参考答案:《孟子》的文学价值,首先表现在它再现了孟子作为儒家学者济世救民的形象和他作为普通人刚直而富于情感的个性特点。其次,《孟子》文章雄辩,充满论战性质,注意论辩技巧,刚柔相济。或根据不同对象,掌握对方心理,妙设机巧,引人入嗀,层层紧逼,步步追问,势不可当,如“齐桓晋文之事”。或欲擒故纵,诱敌深入,让对方摆出论点,树起批驳的靶子,然后因势利导,层层推进,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如“有为神农之言许行”章。或用比喻和寓言说理,形象生动,引人入胜,如“鱼我所欲也”章。再次,《孟子》词彩华赡,痛快流利,感情强烈,气势磅礴,富于鼓动性。不少词语如“明察秋毫”、“水深火热”、“出类拔萃”、“心悦诚服”、“一暴十寒”等,都成为成语,至今流传。
4、《庄子》的艺术成就表现在什么地方?
参考答案:《庄子》在诸子散文中艺术成就最高。首先,它善于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情节性强的寓言故事说理,将文学与哲理熔为一炉,使深邃的哲理形象生动,充满情趣。《庄子》自言寓言占十分之九,现在统计有180余则。这些寓言想象丰富,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浪漫色彩和说服力、感染力。其次,《庄子》想象丰富,构思奇特,选象组象,大胆夸张,波诡云谲,意境雄阔,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如《逍遥游》中的大鹏展翅图景写来异常雄阔。再次,《庄子》的语言,在诸子中成就也最高,不仅嘻笑怒骂,激情澎湃,气势磅礴,而且语汇丰富,造语新词,如“逍遥”、“浑沌”、“造化”、“志怪”、“小说”、“寓言”、“运斤成风”、“游刃有余”、“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等等,至今还广为运用。
5、简述《荀子》散文的写作特点。
参考答案:《荀子》文章主要是长篇专题性论说文,全书体例完整,表现出较高的组织和分析能力,其写作特点主要有三点:(1)善于围绕题目或一定的中心,反复说理,层层展开论述,结构绵密严谨,说理透辟,发挥尽致。(2)比喻繁富精当,既能生动形象地阐明道理,又朴素简赅,富于启发性。(3)风格沉着深厚,语言朴素简洁而词彩缤纷,句法整练而富于气势。
2、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合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著作。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称为“亚圣”,《孟子》是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3、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合称。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记载和发挥。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是他与其后学的著作的合辑。
4、《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论语》中的《季氏将伐颛臾》、《墨子》中的《兼爱》、《孟子》中的《天时不如地利》、《齐人有一妻一妾》、《民为贵》、《庄子》中的《秋水》、《荀子》中的《天论》。
1、谈谈先秦诸子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参考答案: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春秋末、战国初为第一阶段,代表作有《论语》、《墨子》,文章多为语录体,或为简明的议论短章。战国中期为第二阶段,代表作是《孟子》、《庄子》,逐渐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论辩文与专题论文。战国后期为第三个阶段,《荀子》、《韩非子》是其代表作,其文章都是宏篇巨制的专题论文,完善了论说文的体制。先秦诸子具有鲜明的特点:思想上,它们都坚持独立思考,各抒己见,放言无惮。与之相应,文风上也各具个性和风格。语言上,它们都善用比兴,深于取象。文体发展上,先秦诸子散文首先确立了论说文的体制。从语录体的有观点无论证,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专题论说文,显示了我国论说文发展的大致风貌。此外,先秦诸子散文中一些故事叙述,颇类小说,为后世的叙事文学提供了营养。
2、简述《论语》的文学价值.
参考答案:《论语》的文学价值首先表现在它对孔子及其门人弟子等性格形象的塑造上。其塑造绝大部分并非有意,真实反映了说话人原始的性格和风貌。如孔子的思想深沉、举止端方、平易温和及愤怒状、狼狈态。也有少数篇章是经过作者的加工来表现人物性格形象,如《侍坐》。其次,《论语》言简意赅,朴素生动,富有哲理和情感色彩,形成一种平易雅正、隽永含蓄地语言风格。有不少警句成为后人生活、学习、工作的座右铭。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等等。另外《论语》记言,多用口语,通俗浅显。
3、谈谈《孟子》的文学价值。
参考答案:《孟子》的文学价值,首先表现在它再现了孟子作为儒家学者济世救民的形象和他作为普通人刚直而富于情感的个性特点。其次,《孟子》文章雄辩,充满论战性质,注意论辩技巧,刚柔相济。或根据不同对象,掌握对方心理,妙设机巧,引人入嗀,层层紧逼,步步追问,势不可当,如“齐桓晋文之事”。或欲擒故纵,诱敌深入,让对方摆出论点,树起批驳的靶子,然后因势利导,层层推进,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如“有为神农之言许行”章。或用比喻和寓言说理,形象生动,引人入胜,如“鱼我所欲也”章。再次,《孟子》词彩华赡,痛快流利,感情强烈,气势磅礴,富于鼓动性。不少词语如“明察秋毫”、“水深火热”、“出类拔萃”、“心悦诚服”、“一暴十寒”等,都成为成语,至今流传。
4、《庄子》的艺术成就表现在什么地方?
参考答案:《庄子》在诸子散文中艺术成就最高。首先,它善于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情节性强的寓言故事说理,将文学与哲理熔为一炉,使深邃的哲理形象生动,充满情趣。《庄子》自言寓言占十分之九,现在统计有180余则。这些寓言想象丰富,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浪漫色彩和说服力、感染力。其次,《庄子》想象丰富,构思奇特,选象组象,大胆夸张,波诡云谲,意境雄阔,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如《逍遥游》中的大鹏展翅图景写来异常雄阔。再次,《庄子》的语言,在诸子中成就也最高,不仅嘻笑怒骂,激情澎湃,气势磅礴,而且语汇丰富,造语新词,如“逍遥”、“浑沌”、“造化”、“志怪”、“小说”、“寓言”、“运斤成风”、“游刃有余”、“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等等,至今还广为运用。
5、简述《荀子》散文的写作特点。
参考答案:《荀子》文章主要是长篇专题性论说文,全书体例完整,表现出较高的组织和分析能力,其写作特点主要有三点:(1)善于围绕题目或一定的中心,反复说理,层层展开论述,结构绵密严谨,说理透辟,发挥尽致。(2)比喻繁富精当,既能生动形象地阐明道理,又朴素简赅,富于启发性。(3)风格沉着深厚,语言朴素简洁而词彩缤纷,句法整练而富于气势。
简述《老子》的文学价值。
一. 形象化的说理。即通过可感知的有形事物,比喻说明抽象的道理。
二. 语句上的韵散结合。《老子》的语句简短而比较整齐,有的整章用韵,有的韵散相间。
简述《论语》的文学特色。
一.《论语》多为简短语录,词约义丰。
二.有的章节能够通过言谈举止表现人物的形象和性格。
简述《墨子》的文章特点。
一. 有小到大,连类比喻,逐层推理。
二. 质朴无华,遣词造句口语化。
简述《荀子》说理文特色。
一. 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辟,淋漓尽致。
二. 长于比喻而少用寓言的特色。《荀子》中寓言极少,而他为了说理所使用的比喻,却丰富多彩,层出不穷。
简述《韩非子》说理文的特点极其寓言的特点。
一. 明切犀利,冷峻峭拔,而极善分析,条理严密,议论透彻。揭破世间实情毫不掩饰,能道他人所不敢道,词锋锐利。明切和犀利,造成了作者散文冷峻峭拔的风格。
二. 韩非子最具文学色彩的是他的寓言。《韩非子》中共有寓言300多则。如“买椟还珠”、“狗恶酒酸”等。
试述《左传》的文学特色。
一. 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情节化。如,《郑伯克段于鄢》,记叙春秋初期郑国王室内部兄弟、母子之间一场争夺王位的残酷斗争。
这一场历时长久的劝争,《左传》作者仅用了500余字,就把时间的起因、发展、结尾叙述的得明白生动。
二. 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如,《晋公子重耳之亡》叙述重耳历经19年的流亡生涯,从一个贪图安逸的贵公子,最终成长为一位心胸宽阔、胆识具备的政治家。
三. 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左传》擅长写战争著称,它记叙了春秋时期许多场大大小小的战役,往往注重对双方战前谋划的叙述。
四. 善于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
简述《战国策》的思想内容。
参考答案:《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得斗争及其有关谋议或说辞。在对列国统治集团间那些权谋、谲诈、角逐、战争、残杀活动的记述中,揭露和批判统治者的腐败与残忍,也表现了作者对权谋的推崇。在对诸国频繁的战争、苛重徭役及草菅人命的描述中,反映了下层百姓的苦难。此外,还记载了许多政治开明、坚持正义、反抗强暴的君主、卿相、士人、下吏的事迹,表现了作者的民本思想、贵士倾向及对勇敢、正义和进步意识的歌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公开宣扬追求“势位富贵”的人生观。
试述《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一. 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如苏秦说秦惠王连横以争天下的说辞,排比夸饰,气势丰沛。
二. 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如《触龙说赵太后》
三. 摹绘人物,形貌毕肖。如,《苏秦始将连横》写苏秦说秦王失败而归的形象,回家后“妻不下纴,嫂不为炊”。当苏秦游说成功后“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效迎三十里”。
四. 引譬设喻,善用寓言。比喻如,“狡兔三窟”、“抱薪救火”,寓言:“狐假虎威”、“画蛇添足”、“惊弓之鸟”等。
试论《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一. 雄辩色彩
A. 把握对方心理,循循诱导,引导对方不知不觉地投入到自己设置的机关中,使对方心悦诚服。
B. 气势丰沛,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被纳入,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逼近,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例《许行》)
二. 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
典型事例如,《齐恒晋文之事章》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实。
比喻如,为了说明“不能”与“不为”,以“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这折枝”。
寓言故事,著名的如《梁惠王》“五十步笑百步”、《公孙丑上》“揠苗助长”等。
试论《庄子》寓言特色。(即《庄子》的文学特色)
一. 奇幻诡的想象,如《逍遥游》
二. 人物形象的出神刻画,如《逍遥游》
三. 细腻逼真的描写。
四. 偕趣和讥刺横生。如《秋水》
第四章 屈原和楚词
简述《九歌》艺术表现的特点。
一. 屈原在《九歌》中既写出了神的灵异,更写出了神的“人性”,神性和人性统一在一起。如《湘君》、《湘夫人》,表现湘水之神相互爱慕追求却终于不遇的波折变化的心境。抒写神与神之间、神与人之间的恋爱故事,使祭神歌曲带有侬侬的人间情味。
二. 叙写神灵的活动和神灵的情感,描绘神灵的环境和气氛,是一种清新幽眇的境界。
简述《招魂》的艺术特色。
一. 结构精密完美。依据方位和事物层层铺叙渲染的表现方式。
二. 长于铺排描摹,例如它写四方的恐怖,罗列众多可怕的事物,还描绘出它们可怕的形象。
试叙楚辞产生的相关要素。
一. 与楚声、楚歌有直接联系。楚辞即使不能歌唱,也要用“楚声”来诵读。楚辞的许多诗篇都有“乱”辞,它们都是乐曲的组成部分,更表明楚词与楚乐有亲密关系。
二. 楚辞的产生与楚国民间“巫歌”关系密切。宗教的歌舞,对楚辞有几个方面的直接影响:
1.《九歌》就是在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
2.祭神仪式中,巫师装扮成不同的神祗,载歌载舞,就像戏剧一样。这样神秘浪漫而具有故事性的歌舞,对楚辞的构思和表现都有影响。如《离骚》写恶咸降神。
3.民间祭神巫歌,富有神奇的想象或幻想,孕育着丰富的神话故事,这些都成为楚辞的养料和特征。如《九歌》中的神鬼,《离骚》中的天界
三. 楚辞中充满着楚地风物的描写,使用着地道的楚地方言等。
四. 楚辞是在南北文化交流的新的时代环境下,诞生于楚国的地域特色鲜明的新诗体。
以上种种,说明楚辞确乎是楚文化的产物,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
《天问》:屈原所作的仅次于《离骚》的长诗。它以反诘的形式,一连提出170多个问题,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古史传闻、社会政治、个人生活等,表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广博的知识,表现了诗人大胆怀疑、敢于批判旧观念和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全诗以四言为主,四句一节,通篇用反诘,参差错落,圆转活脱,被认为是“千古奇文”。
屈宋:先秦楚辞作家屈原和宋玉的合称。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宋玉略晚于屈原,也以楚辞著称,并对赋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后世因以屈宋合称。
一. 形象化的说理。即通过可感知的有形事物,比喻说明抽象的道理。
二. 语句上的韵散结合。《老子》的语句简短而比较整齐,有的整章用韵,有的韵散相间。
简述《论语》的文学特色。
一.《论语》多为简短语录,词约义丰。
二.有的章节能够通过言谈举止表现人物的形象和性格。
简述《墨子》的文章特点。
一. 有小到大,连类比喻,逐层推理。
二. 质朴无华,遣词造句口语化。
简述《荀子》说理文特色。
一. 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辟,淋漓尽致。
二. 长于比喻而少用寓言的特色。《荀子》中寓言极少,而他为了说理所使用的比喻,却丰富多彩,层出不穷。
简述《韩非子》说理文的特点极其寓言的特点。
一. 明切犀利,冷峻峭拔,而极善分析,条理严密,议论透彻。揭破世间实情毫不掩饰,能道他人所不敢道,词锋锐利。明切和犀利,造成了作者散文冷峻峭拔的风格。
二. 韩非子最具文学色彩的是他的寓言。《韩非子》中共有寓言300多则。如“买椟还珠”、“狗恶酒酸”等。
试述《左传》的文学特色。
一. 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情节化。如,《郑伯克段于鄢》,记叙春秋初期郑国王室内部兄弟、母子之间一场争夺王位的残酷斗争。
这一场历时长久的劝争,《左传》作者仅用了500余字,就把时间的起因、发展、结尾叙述的得明白生动。
二. 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如,《晋公子重耳之亡》叙述重耳历经19年的流亡生涯,从一个贪图安逸的贵公子,最终成长为一位心胸宽阔、胆识具备的政治家。
三. 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左传》擅长写战争著称,它记叙了春秋时期许多场大大小小的战役,往往注重对双方战前谋划的叙述。
四. 善于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
简述《战国策》的思想内容。
参考答案:《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得斗争及其有关谋议或说辞。在对列国统治集团间那些权谋、谲诈、角逐、战争、残杀活动的记述中,揭露和批判统治者的腐败与残忍,也表现了作者对权谋的推崇。在对诸国频繁的战争、苛重徭役及草菅人命的描述中,反映了下层百姓的苦难。此外,还记载了许多政治开明、坚持正义、反抗强暴的君主、卿相、士人、下吏的事迹,表现了作者的民本思想、贵士倾向及对勇敢、正义和进步意识的歌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公开宣扬追求“势位富贵”的人生观。
试述《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一. 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如苏秦说秦惠王连横以争天下的说辞,排比夸饰,气势丰沛。
二. 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如《触龙说赵太后》
三. 摹绘人物,形貌毕肖。如,《苏秦始将连横》写苏秦说秦王失败而归的形象,回家后“妻不下纴,嫂不为炊”。当苏秦游说成功后“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效迎三十里”。
四. 引譬设喻,善用寓言。比喻如,“狡兔三窟”、“抱薪救火”,寓言:“狐假虎威”、“画蛇添足”、“惊弓之鸟”等。
试论《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一. 雄辩色彩
A. 把握对方心理,循循诱导,引导对方不知不觉地投入到自己设置的机关中,使对方心悦诚服。
B. 气势丰沛,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被纳入,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逼近,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例《许行》)
二. 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
典型事例如,《齐恒晋文之事章》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实。
比喻如,为了说明“不能”与“不为”,以“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这折枝”。
寓言故事,著名的如《梁惠王》“五十步笑百步”、《公孙丑上》“揠苗助长”等。
试论《庄子》寓言特色。(即《庄子》的文学特色)
一. 奇幻诡的想象,如《逍遥游》
二. 人物形象的出神刻画,如《逍遥游》
三. 细腻逼真的描写。
四. 偕趣和讥刺横生。如《秋水》
第四章 屈原和楚词
简述《九歌》艺术表现的特点。
一. 屈原在《九歌》中既写出了神的灵异,更写出了神的“人性”,神性和人性统一在一起。如《湘君》、《湘夫人》,表现湘水之神相互爱慕追求却终于不遇的波折变化的心境。抒写神与神之间、神与人之间的恋爱故事,使祭神歌曲带有侬侬的人间情味。
二. 叙写神灵的活动和神灵的情感,描绘神灵的环境和气氛,是一种清新幽眇的境界。
简述《招魂》的艺术特色。
一. 结构精密完美。依据方位和事物层层铺叙渲染的表现方式。
二. 长于铺排描摹,例如它写四方的恐怖,罗列众多可怕的事物,还描绘出它们可怕的形象。
试叙楚辞产生的相关要素。
一. 与楚声、楚歌有直接联系。楚辞即使不能歌唱,也要用“楚声”来诵读。楚辞的许多诗篇都有“乱”辞,它们都是乐曲的组成部分,更表明楚词与楚乐有亲密关系。
二. 楚辞的产生与楚国民间“巫歌”关系密切。宗教的歌舞,对楚辞有几个方面的直接影响:
1.《九歌》就是在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
2.祭神仪式中,巫师装扮成不同的神祗,载歌载舞,就像戏剧一样。这样神秘浪漫而具有故事性的歌舞,对楚辞的构思和表现都有影响。如《离骚》写恶咸降神。
3.民间祭神巫歌,富有神奇的想象或幻想,孕育着丰富的神话故事,这些都成为楚辞的养料和特征。如《九歌》中的神鬼,《离骚》中的天界
三. 楚辞中充满着楚地风物的描写,使用着地道的楚地方言等。
四. 楚辞是在南北文化交流的新的时代环境下,诞生于楚国的地域特色鲜明的新诗体。
以上种种,说明楚辞确乎是楚文化的产物,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
《天问》:屈原所作的仅次于《离骚》的长诗。它以反诘的形式,一连提出170多个问题,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古史传闻、社会政治、个人生活等,表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广博的知识,表现了诗人大胆怀疑、敢于批判旧观念和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全诗以四言为主,四句一节,通篇用反诘,参差错落,圆转活脱,被认为是“千古奇文”。
屈宋:先秦楚辞作家屈原和宋玉的合称。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宋玉略晚于屈原,也以楚辞著称,并对赋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后世因以屈宋合称。
试论楚辞的文体特点。
一. 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的共同特征。如《离骚》充满奇幻不拘的想象,抒发真情层进反复。
二. 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有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三. 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涌现,另外,“兮”字、“些”字作为虚词叹语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试论《离骚》的思想内容。
一.“美政”理想和深沉的爱国情感。屈原向往“前圣”治国君明臣贤、君臣和谐的境界,提出“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的具体治国方略。
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和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贵族大臣群起而攻,迫害屈原,但屈原仁不放弃他的政治理想而苦苦追求,《离骚》写他上天入地,寻求出路,就是他追求理想实现的形象描绘。批判精神在于他坚定不移地追求光明理想的同时,也直接揭批黑暗、指斥奸佞。
试论《离骚》的主要艺术特色。
一.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离骚》前半回顾往事,追忆身世、理想和遭遇,基本是写实,但那些比兴手法铺叙夸饰自己的美好质量的诗句,已具有奇异想象的特色;后半写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则更是火一样的浓烈激情、忠贞深沉的爱国情感,通过奔腾飘逸、上天入地的想象淋漓尽致地喷发出来。
二.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高贵的出身,崇高的理想,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人格,及其异常浓烈的情感,构成了抒情主人公超凡脱俗的完美想象,具有象征意味,表现了这篇抒情长诗的精神实质。
三. 比兴手法的拓展。它把《诗经》片段的比兴发展成为长篇诗歌中比兴的连续使用,还把《诗经》那种喻象、喻体各自独立的单纯比喻合二为一。在《诗经》基础上拓展的寄情于物、托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我国文学中著名的香草美人的托喻手法的传统,影响深远。
四. 结构特点。全诗都围绕着,诗人忠贞不渝的故国情感和追求崇高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来谋篇布局的。前半部分回顾历史,实写,后半部分对理想之实现的探索,虚写。
五. 形式和语言特色。既采用了民歌形式,也汲取了散文的笔法,成为一种句式长短不拘、韵句散语相间的新的文学表现形式。《离骚》后半表现诗人的思想活动,往往设为主客问答,铺排描写。语言丰富多彩、双声迭韵比比皆是。
试论《九辩》的艺术特色极其与《离骚》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一.《九辩》的思想境界不及《离骚》尽管它也有自标高洁的咏叹和批判、揭露政局的黑暗,但是缺少屈原那种激切的情思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面对不平际遇,他采取退守保身的态度,甚至感恩阿谀之嫌。
二.表现看,《九辩》不失为楚辞中一篇精品。
A. 长于铺排描摹,并在描绘中创造较为圆融的意境。如开头那段广为传涌的文字,渲染秋气之肃杀肃瑟,草木衰落、山空水瘦,天高气清的空阔凄疏之景等。诗人的际遇悲伤之感,被肃杀凄凉的秋景烘托得更加深切浓重。
B. 细致入微的刻画描写。写落木之枝萎叶衰,从叶片到枝干,由形态到色彩,都刻画得细微真切。
C. 《九辩》的造语用词也很可称道。韵散相间,长短不拘,参差错落,抑扬变化。
简论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参考答案: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我国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开创者,他的诗歌标志着我国诗歌创作由民间集体创作向作家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的真正到来。他强烈的爱国思想、高洁的品格和为追求理想而九死不悔的执着精神,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千百年来,在反抗强暴、伸张正义、维护祖国尊严和利益的斗争中,人们总以他为榜样,从他的为人、品格中获得鼓舞和进取的力量。他的精神品格熔铸成的动人魂魄的诗篇,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进步的作家。贾谊、司马迁、李白、杜甫、文天祥、龚自珍、鲁迅等人,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和鞭挞,对民生疾苦的关注,无不是屈原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他开创的重幻想的浪漫诗歌传统,丰富了我国文学艺术的表现力。《离骚》问世以后,“风”、“骚”并称,被视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典范和论诗的最高准则。他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使之与主体融合,情景交融,形成一系列独立的意象,在诗中起着象征、寄寓的作用。这种“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手法,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古代诗歌的创作水平,为后世作家广泛继承。楚辞参差的句式,冲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为五、七言诗的创制铺平了道路。他创造的楚辞体这一文学样式还直接催生了赋这一新的文学体裁。
一. 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的共同特征。如《离骚》充满奇幻不拘的想象,抒发真情层进反复。
二. 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有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三. 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涌现,另外,“兮”字、“些”字作为虚词叹语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试论《离骚》的思想内容。
一.“美政”理想和深沉的爱国情感。屈原向往“前圣”治国君明臣贤、君臣和谐的境界,提出“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的具体治国方略。
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和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贵族大臣群起而攻,迫害屈原,但屈原仁不放弃他的政治理想而苦苦追求,《离骚》写他上天入地,寻求出路,就是他追求理想实现的形象描绘。批判精神在于他坚定不移地追求光明理想的同时,也直接揭批黑暗、指斥奸佞。
试论《离骚》的主要艺术特色。
一.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离骚》前半回顾往事,追忆身世、理想和遭遇,基本是写实,但那些比兴手法铺叙夸饰自己的美好质量的诗句,已具有奇异想象的特色;后半写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则更是火一样的浓烈激情、忠贞深沉的爱国情感,通过奔腾飘逸、上天入地的想象淋漓尽致地喷发出来。
二.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高贵的出身,崇高的理想,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人格,及其异常浓烈的情感,构成了抒情主人公超凡脱俗的完美想象,具有象征意味,表现了这篇抒情长诗的精神实质。
三. 比兴手法的拓展。它把《诗经》片段的比兴发展成为长篇诗歌中比兴的连续使用,还把《诗经》那种喻象、喻体各自独立的单纯比喻合二为一。在《诗经》基础上拓展的寄情于物、托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我国文学中著名的香草美人的托喻手法的传统,影响深远。
四. 结构特点。全诗都围绕着,诗人忠贞不渝的故国情感和追求崇高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来谋篇布局的。前半部分回顾历史,实写,后半部分对理想之实现的探索,虚写。
五. 形式和语言特色。既采用了民歌形式,也汲取了散文的笔法,成为一种句式长短不拘、韵句散语相间的新的文学表现形式。《离骚》后半表现诗人的思想活动,往往设为主客问答,铺排描写。语言丰富多彩、双声迭韵比比皆是。
试论《九辩》的艺术特色极其与《离骚》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一.《九辩》的思想境界不及《离骚》尽管它也有自标高洁的咏叹和批判、揭露政局的黑暗,但是缺少屈原那种激切的情思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面对不平际遇,他采取退守保身的态度,甚至感恩阿谀之嫌。
二.表现看,《九辩》不失为楚辞中一篇精品。
A. 长于铺排描摹,并在描绘中创造较为圆融的意境。如开头那段广为传涌的文字,渲染秋气之肃杀肃瑟,草木衰落、山空水瘦,天高气清的空阔凄疏之景等。诗人的际遇悲伤之感,被肃杀凄凉的秋景烘托得更加深切浓重。
B. 细致入微的刻画描写。写落木之枝萎叶衰,从叶片到枝干,由形态到色彩,都刻画得细微真切。
C. 《九辩》的造语用词也很可称道。韵散相间,长短不拘,参差错落,抑扬变化。
简论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参考答案: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我国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开创者,他的诗歌标志着我国诗歌创作由民间集体创作向作家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的真正到来。他强烈的爱国思想、高洁的品格和为追求理想而九死不悔的执着精神,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千百年来,在反抗强暴、伸张正义、维护祖国尊严和利益的斗争中,人们总以他为榜样,从他的为人、品格中获得鼓舞和进取的力量。他的精神品格熔铸成的动人魂魄的诗篇,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进步的作家。贾谊、司马迁、李白、杜甫、文天祥、龚自珍、鲁迅等人,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和鞭挞,对民生疾苦的关注,无不是屈原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他开创的重幻想的浪漫诗歌传统,丰富了我国文学艺术的表现力。《离骚》问世以后,“风”、“骚”并称,被视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典范和论诗的最高准则。他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使之与主体融合,情景交融,形成一系列独立的意象,在诗中起着象征、寄寓的作用。这种“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手法,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古代诗歌的创作水平,为后世作家广泛继承。楚辞参差的句式,冲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为五、七言诗的创制铺平了道路。他创造的楚辞体这一文学样式还直接催生了赋这一新的文学体裁。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第一章 秦汉散文
1淮南子:西汉淮南王刘安与门客集体编著一部的系统论说散文集。今存《内书》二十一篇,也称《淮南鸿烈》,约完成于武帝即位初。其编撰的目的是要总结古今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探寻天道、人事的规律,以备帝王之道。全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兼采先秦诸家,文风不拘一格。它是汉代学者对古代文化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汇集和综合。
2、骚体赋:赋的一种,指体制上模拟楚辞而以赋名篇的作品。以“兮”字句为主,句式已经散文化。汉初骚体赋最流行,后世各代皆有创作。
3、散体赋:也叫大赋,汉初形成,汉武帝至东汉中期最盛。它是汉赋的主要代表,居于主流地位。以写帝王贵族生活为主,既讽且劝,曲终奏雅,客主首引,韵、散结合。奠基之作为《七发》、成熟之作为《天子游猎赋》。
4、“劝百讽一”:语出西汉末扬雄的《法言》。“劝”是鼓励的意思,“讽”即讽谏。其意是说赋中鼓励的成分过多,淹没了篇末的讽谏主旨,本末倒置,结果欲讽反劝,适得其反,助长了帝王的奢侈心理。这是扬雄对汉大赋的批评。
5、汉赋四大家:指汉代以创作大赋出名的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前二人为西汉赋家,后二人是东汉赋家。
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一.《谏逐客书》以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为中心,首先铺叙历史上客卿辅助秦国并使之国富兵强的事实,以说明客卿不曾有负于秦;其次叙说秦始皇看重外国的好玩之物,而轻视客卿的事实,论定其重物轻人的错误;最后分析纳客和逐客的利害关系指出逐客非但不利于秦的统一大业,还会使秦国趋于危亡。结构严密。
二.文章罗列众多事实,极力铺陈,颇具纵横家法。
简述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一. 拒实设论,理直气壮,深情恳切,是贾谊散文的重要特点之一。如《治安策》开头即说:“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三。”
二. 文章铺饰排比,渲染淋漓,深得先秦纵横家说辞的风神。如《论积贮疏》是贾谊散文中的名篇。
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一. 切实中肯,论精识深,擅长分析,言之凿凿。如《论贵粟疏》以有力的论据,说明轻赋役以劝农功,贵粟而贱金玉对于国家发展的意义。
二. 晁错散文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战国策士的纵横家风气,辞藻谐偶,句式铺排。如《上书言兵事》论“得地形”。
谈谈汉代论说散文的发展概况。
参考答案:汉代论说散文的发展大体可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高祖建汉到汉武帝即位前。此时的政论文形式多样,内容充实,多发政见,或指陈时弊,或总结秦亡教训,或劝告诸侯不要谋反,一般还都有战国纵横家余风,畅所欲言,铺陈壮大,感情充沛,气势逼人。重要作家有贾谊、晁错、邹阳、枚乘等。第二阶段从汉武帝到元、成之世。此期政论文大都依经立义,讲说灾异,论证君权神授、专制合理,征引繁复,文气迟缓,思想禁锢,少有个性,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天人三策》及刘向的《谏营起昌陵疏》是其代表作。也有一些直陈时事、不傍经典的政论文,如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难蜀父老》、桓宽的《盐铁论》等是其著名的作品。此外,淮南王刘安君臣的《淮南子》不同于众,别具一格。第三阶段从成、哀之世到东汉中期。此期论说散文大都明白晓畅、不傍经典。刘歆的《让太常博士书》、扬雄《自叙书传》、桓谭《新论》、王充《论衡》是期代表作。第四阶段是东汉后期。此期论说散文多发愤之作,指切时弊,不但富于激情,颇有气势,而且骈散相间,注意文采。王符《潜夫论》、崔寔《政论》、仲长统《昌言》是其代表著作。
简述《过秦论》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参考答案:《过秦论》是贾谊论说散文中最著名、最富文学色彩的篇章,分上、中、下三篇,基本内容是指斥秦始皇、秦二世和子婴的过失,分析秦灭亡之因在于不行仁义。文章围绕中心论点,使用铺陈描写和对照手法,将秦自孝公以来的逐渐强大过程,特别是秦始皇时的显赫声势作了极力铺张和渲染,然后笔锋陡转,极写陈涉领导的义军力量之小,而响应者之多,终于推翻秦朝。文中又多设伏笔和照应,多用排比、对偶和比喻,逻辑严密,结构严谨,雄辩滔滔,感情充沛,气势磅礴,文辞富丽,既有纵横家的余风,又有汉代散文句式趋向骈偶的文辞之美的新特点。
简述王充的文学主张。
参考答案:(1)主张征实,尖锐批判“华而不实,伪而不真”的文风。(2)重视文章的社会教化作用,要求文人要负起“劝善惩恶”、“匡济薄俗”的任务,不能只为“调墨弄笔”、“美丽之观”。(3)强调文章形式要服从于内容,与内容相统一。(4)主张用通俗晓畅的语言为文。(5)重视文章创新,反对模仿、因袭。
谈谈汉赋的分类及其发展概况。
参考答案:汉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可分为骚赋、大赋和小赋三类,三者之中,大赋又是汉赋的代表。汉赋的发展,可分三个阶段看:第一个阶段是从汉初到武帝即位。这一阶段流行骚体赋,贾谊是其代表作家,大赋也开始形成,出现了枚乘的《七发》。此时辞赋创作中心不在朝廷而在藩国。第二个阶段从汉武帝到东汉中期,此期大赋创作最为兴盛,著名的汉赋四大家皆出此期,骚赋和小赋创作无法与之相比,但亦未中止。第三个阶段从东汉中叶以后至汉末,这是大赋衰微期,抒情小赋的勃兴期,直启魏晋的抒情赋创作。
简述汉大赋的成因及特点。
参考答案:汉大赋的成因有多种因素:(1)春秋以来思维的精细化、“渐尚骋辞”的语言自觉、追求大、全、气势力量的审美意识,汉帝国的强盛和汉代帝王、藩侯的爱好提倡,是影响其产生的文学之外的历史和现实因素。(2)从文学渊源看,《诗经》、《楚辞》、先秦诸子散文尤其是纵横家说辞、俳优讽谏之语等,都给汉大赋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
汉大赋的特点
(1)篇幅较长,结构宏大,一般都在千字以上。(2)善于用铺陈、夸张的手法,富丽的辞藻。(3)侧重铺写宫苑、京都、宫殿、山川等壮丽事物,帝王的政治、军事、祭祀等重大活动,以及帝王贵族声色犬马、畋猎驰逐等生活。(4)主旨则既美且刺。其效果往往是“劝百讽一”。(5)多采用主客问答式,赋文一般由序、正文(主客彼此夸耀)、结尾(往往以一方向另一方诚服作结)。序和结尾一般用散文,正文以韵文为主。
试论《天子游猎赋》的主题及其在汉赋史上的地位。
参考答案:《天子游猎赋》前后两部分主题是统一的,即反对奢侈,崇尚节俭,抑诸侯而尊天子,维护汉帝国的统一。其间又有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关心,及对天子功德、帝国昌盛气象与风貌的热情歌颂。
《天子游猎赋》在汉赋史上的地位:(1)确立了汉大赋虚构人物、设为问答、铺张扬厉的体制;(2)奠定了大赋讽劝兼杂、“劝百讽一”的主题模式;(3)其体制成为后世赋家学习模仿的典范。
张衡《二京赋》和班固《两都赋》在写作上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二京赋》是模仿班固《两都赋》创作的,但又力图超过它。其不同主要表现在:(1)创作主旨不尽相同。《两都赋》以歌颂东汉“法度”为主,《二京赋》主旨则首在讽谏天子、各级官吏及富商的“逾侈”,对美丽、富饶、强盛、繁荣的汉帝国的歌颂与之相比是次要的。(2)其描写内容比《两都赋》进一步扩大,除写京都及帝王贵族生活外,还描写了一些风俗民情、文化艺术,如《西京赋》就描写了商贾、游侠、辩士的活动以及杂技艺术表演等。(3)其它如结构更加宏伟,构思更加精巧,气势较为雄健,辞藻较为华丽,铺展尤甚,语加峭拔等,也都是此赋不同于班固《两都赋》之处。
第一章 秦汉散文
1淮南子:西汉淮南王刘安与门客集体编著一部的系统论说散文集。今存《内书》二十一篇,也称《淮南鸿烈》,约完成于武帝即位初。其编撰的目的是要总结古今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探寻天道、人事的规律,以备帝王之道。全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兼采先秦诸家,文风不拘一格。它是汉代学者对古代文化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汇集和综合。
2、骚体赋:赋的一种,指体制上模拟楚辞而以赋名篇的作品。以“兮”字句为主,句式已经散文化。汉初骚体赋最流行,后世各代皆有创作。
3、散体赋:也叫大赋,汉初形成,汉武帝至东汉中期最盛。它是汉赋的主要代表,居于主流地位。以写帝王贵族生活为主,既讽且劝,曲终奏雅,客主首引,韵、散结合。奠基之作为《七发》、成熟之作为《天子游猎赋》。
4、“劝百讽一”:语出西汉末扬雄的《法言》。“劝”是鼓励的意思,“讽”即讽谏。其意是说赋中鼓励的成分过多,淹没了篇末的讽谏主旨,本末倒置,结果欲讽反劝,适得其反,助长了帝王的奢侈心理。这是扬雄对汉大赋的批评。
5、汉赋四大家:指汉代以创作大赋出名的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前二人为西汉赋家,后二人是东汉赋家。
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一.《谏逐客书》以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为中心,首先铺叙历史上客卿辅助秦国并使之国富兵强的事实,以说明客卿不曾有负于秦;其次叙说秦始皇看重外国的好玩之物,而轻视客卿的事实,论定其重物轻人的错误;最后分析纳客和逐客的利害关系指出逐客非但不利于秦的统一大业,还会使秦国趋于危亡。结构严密。
二.文章罗列众多事实,极力铺陈,颇具纵横家法。
简述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一. 拒实设论,理直气壮,深情恳切,是贾谊散文的重要特点之一。如《治安策》开头即说:“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三。”
二. 文章铺饰排比,渲染淋漓,深得先秦纵横家说辞的风神。如《论积贮疏》是贾谊散文中的名篇。
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一. 切实中肯,论精识深,擅长分析,言之凿凿。如《论贵粟疏》以有力的论据,说明轻赋役以劝农功,贵粟而贱金玉对于国家发展的意义。
二. 晁错散文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战国策士的纵横家风气,辞藻谐偶,句式铺排。如《上书言兵事》论“得地形”。
谈谈汉代论说散文的发展概况。
参考答案:汉代论说散文的发展大体可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高祖建汉到汉武帝即位前。此时的政论文形式多样,内容充实,多发政见,或指陈时弊,或总结秦亡教训,或劝告诸侯不要谋反,一般还都有战国纵横家余风,畅所欲言,铺陈壮大,感情充沛,气势逼人。重要作家有贾谊、晁错、邹阳、枚乘等。第二阶段从汉武帝到元、成之世。此期政论文大都依经立义,讲说灾异,论证君权神授、专制合理,征引繁复,文气迟缓,思想禁锢,少有个性,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天人三策》及刘向的《谏营起昌陵疏》是其代表作。也有一些直陈时事、不傍经典的政论文,如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难蜀父老》、桓宽的《盐铁论》等是其著名的作品。此外,淮南王刘安君臣的《淮南子》不同于众,别具一格。第三阶段从成、哀之世到东汉中期。此期论说散文大都明白晓畅、不傍经典。刘歆的《让太常博士书》、扬雄《自叙书传》、桓谭《新论》、王充《论衡》是期代表作。第四阶段是东汉后期。此期论说散文多发愤之作,指切时弊,不但富于激情,颇有气势,而且骈散相间,注意文采。王符《潜夫论》、崔寔《政论》、仲长统《昌言》是其代表著作。
简述《过秦论》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参考答案:《过秦论》是贾谊论说散文中最著名、最富文学色彩的篇章,分上、中、下三篇,基本内容是指斥秦始皇、秦二世和子婴的过失,分析秦灭亡之因在于不行仁义。文章围绕中心论点,使用铺陈描写和对照手法,将秦自孝公以来的逐渐强大过程,特别是秦始皇时的显赫声势作了极力铺张和渲染,然后笔锋陡转,极写陈涉领导的义军力量之小,而响应者之多,终于推翻秦朝。文中又多设伏笔和照应,多用排比、对偶和比喻,逻辑严密,结构严谨,雄辩滔滔,感情充沛,气势磅礴,文辞富丽,既有纵横家的余风,又有汉代散文句式趋向骈偶的文辞之美的新特点。
简述王充的文学主张。
参考答案:(1)主张征实,尖锐批判“华而不实,伪而不真”的文风。(2)重视文章的社会教化作用,要求文人要负起“劝善惩恶”、“匡济薄俗”的任务,不能只为“调墨弄笔”、“美丽之观”。(3)强调文章形式要服从于内容,与内容相统一。(4)主张用通俗晓畅的语言为文。(5)重视文章创新,反对模仿、因袭。
谈谈汉赋的分类及其发展概况。
参考答案:汉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可分为骚赋、大赋和小赋三类,三者之中,大赋又是汉赋的代表。汉赋的发展,可分三个阶段看:第一个阶段是从汉初到武帝即位。这一阶段流行骚体赋,贾谊是其代表作家,大赋也开始形成,出现了枚乘的《七发》。此时辞赋创作中心不在朝廷而在藩国。第二个阶段从汉武帝到东汉中期,此期大赋创作最为兴盛,著名的汉赋四大家皆出此期,骚赋和小赋创作无法与之相比,但亦未中止。第三个阶段从东汉中叶以后至汉末,这是大赋衰微期,抒情小赋的勃兴期,直启魏晋的抒情赋创作。
简述汉大赋的成因及特点。
参考答案:汉大赋的成因有多种因素:(1)春秋以来思维的精细化、“渐尚骋辞”的语言自觉、追求大、全、气势力量的审美意识,汉帝国的强盛和汉代帝王、藩侯的爱好提倡,是影响其产生的文学之外的历史和现实因素。(2)从文学渊源看,《诗经》、《楚辞》、先秦诸子散文尤其是纵横家说辞、俳优讽谏之语等,都给汉大赋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
汉大赋的特点
(1)篇幅较长,结构宏大,一般都在千字以上。(2)善于用铺陈、夸张的手法,富丽的辞藻。(3)侧重铺写宫苑、京都、宫殿、山川等壮丽事物,帝王的政治、军事、祭祀等重大活动,以及帝王贵族声色犬马、畋猎驰逐等生活。(4)主旨则既美且刺。其效果往往是“劝百讽一”。(5)多采用主客问答式,赋文一般由序、正文(主客彼此夸耀)、结尾(往往以一方向另一方诚服作结)。序和结尾一般用散文,正文以韵文为主。
试论《天子游猎赋》的主题及其在汉赋史上的地位。
参考答案:《天子游猎赋》前后两部分主题是统一的,即反对奢侈,崇尚节俭,抑诸侯而尊天子,维护汉帝国的统一。其间又有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关心,及对天子功德、帝国昌盛气象与风貌的热情歌颂。
《天子游猎赋》在汉赋史上的地位:(1)确立了汉大赋虚构人物、设为问答、铺张扬厉的体制;(2)奠定了大赋讽劝兼杂、“劝百讽一”的主题模式;(3)其体制成为后世赋家学习模仿的典范。
张衡《二京赋》和班固《两都赋》在写作上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二京赋》是模仿班固《两都赋》创作的,但又力图超过它。其不同主要表现在:(1)创作主旨不尽相同。《两都赋》以歌颂东汉“法度”为主,《二京赋》主旨则首在讽谏天子、各级官吏及富商的“逾侈”,对美丽、富饶、强盛、繁荣的汉帝国的歌颂与之相比是次要的。(2)其描写内容比《两都赋》进一步扩大,除写京都及帝王贵族生活外,还描写了一些风俗民情、文化艺术,如《西京赋》就描写了商贾、游侠、辩士的活动以及杂技艺术表演等。(3)其它如结构更加宏伟,构思更加精巧,气势较为雄健,辞藻较为华丽,铺展尤甚,语加峭拔等,也都是此赋不同于班固《两都赋》之处。
第二章 司马迁与汉代史传散文
1、谈谈司马迁的家世、生平遭遇与《史记》创作的关系。
参考答案:(1)史官家世使他有一种创作史书的使命感和深厚的史官文化积淀;(2)少年的从师学习及青壮年的游历与仕宦,使他思想系统,视野开阔,知识渊博通达,为《史记》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3)其父的临终嘱托和孔子的榜样作用,激励了其创作使命感和自信心;(4)史官身份及皇家图书的便利;(5)李陵之祸对他生死观和思想感情的改变,使他对历史的认识更加深刻,感情更加枝猎激愤。
2、简述《史记》创作的目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史记》创作的目的,据司马迁自言,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寄托理想、抒发愤懑。
体例:由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体组成。其中本纪、世家、列传是全书的主体。五体之外,互见法和“君子曰”的评论也是《史记》重要的体例,对后世亦有重大影响。
主要内容:《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了自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12本纪主要叙述帝王事迹,10表是各代的历史大事记,8书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专史,30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70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的人物的传记。司马迁是以史家的实录精神写作《史记》的,它如实的记录了上古到汉各阶层不同地位、不同职业人物的生平活动,内容极为丰富生动,具有鲜明的倾向性。暴露统治阶级的丑恶面目,是其重要内容之一。这首先表现在对最高统治者帝王丑恶面目的暴露,如刘邦。其次,是对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以利相合的丑恶行径及骄奢荒淫揭露批判,如《吕太后本纪》写刘邦死后,吕雉对争立太子的政敌戚姬及赵王如意母子残害。再次,是对酷吏残害无辜的罪行和谀儒的丑态也进行了暴露和谴责,如王温舒、叔孙通和公孙弘是这方面得代表。《史记》还记录了一些“明君”“贤臣”和反抗暴秦的英雄人物的事迹,歌颂了他们的历史贡献和优秀品质。此外,《史记》还描写了一些中下层人物,如振人之急、然诺必诚的朱家、郭解、剧孟,重义轻生、慷慨赴死的聂政、荆轲、专诸、豫让,乃至以其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贡献于社会人生者,凡其立身行事情操高尚者,作者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和由衷赞扬。
3、简论《史记》的艺术成就。
参考答案:《史记》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历史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史记》描写人物多,范围广,形神兼备,大多具有典型性。其塑造人物形象,善于准确捕捉历史人物的特征和精心选材,善于通过矛盾冲突描写、虚实相生手法、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对比映衬等来刻划人物。(2)叙事和场面描写悲壮慷慨,诙谐滑稽。《史记》塑造的人物多是具有悲壮之美悲剧人物,与此相应,其叙事与场面描写多具有悲壮色彩。《史记》的叙事和场面描写,还有诙谐滑稽的喜剧美。这类描写虽不及前者多,但也不在少数,最集中的表现是《滑稽列传》,其中的人物言谈行事,均注重讽谏,诙谐风趣,轻松幽默,逗人发笑。(3)浓郁的抒情性。司马迁的不幸遭遇使他满怀悲愤,他将这种浓郁的感情融入《史记》创作中,因而其笔下的人物刻划和论赞中都跳跃着太史公诗人般的激情。如《屈原列传》是一支屈原伟大人格的赞歌,《项羽本纪》是一首充满悲壮叹惋之情的英雄史诗,《伯夷列传》是一首喷发出愤激不平之情的怨刺诗。(4)刚柔相济,以刚为主的艺术风格。《史记》的艺术风格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既有阴柔之美,又有阳刚之美。而总体上看,全书则以阳刚之美为主。这主要表现在:气魄宏伟,笔力千钧;内容奇伟,惊心动魄;气势凌厉,一泻千里。(5)结构和语言。《史记》整体结构系统宏伟,人物传记的结构,一般开头先介绍人物姓氏、籍贯,中间是记叙主体,选择与人物性格、事功最相关的几事件进行叙述,结尾以太史公曰表作者自己之意见。具体每篇传记的写作,有时又比较灵活。其人物传记,又有分传、合传、寄传、杂传,这也是作者根据人物的性格及事功,进行的结构安排。其结构对后世史书及传记文学的创作有深远影响。语言上也取得了很高成就。首先是人物语言富于个性化特征。如正直口吃的周昌廷争之言、毛遂自荐之语,最突出的是陈涉、项羽、刘邦表述早年的抱负之语的不同表现。其次是作者的叙述语言通俗、简洁、精炼,富于感情,有很强的表现力。有些语言接近当时口语,有的直接用民谣、谚语,这使其语言更丰富,富于表现力。
4、《史记》与《汉书》在写作上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1)司马迁是私修史书,思想开阔,站在人性、民主性立场上审视社会历史,敢于大胆批评汉高祖的凶残和汉武帝的专制独裁;班固是奉旨修书,受儒家思想和神学迷信的影响较深,往往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2)体例上有所不同,《汉书》将《史记》的五体体例改变为四体,改“书”为“志”,并“世家”入“传”。(3)与《史记》相比,《汉书》更具有学术性,更注重整体、大节,重视给学者立传,注重考察学术源流和收录经世之文,纠正了司马迁的一些偏颇之处,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更加公允。(4)《汉书》具有学者之文的特点,叙事简练整饬,详赡严密,雍容典雅,语言简洁规范,辞赡韵远,不像《史记》那么骀荡疏宕,生动鲜明,感情浓烈,气势雄放。
论述《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一. 精巧的剪裁和安排。
1.司马迁写人的剪裁和安排的手法。《史记》写人是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它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如《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起义、写他的知人善任,正面表现一代开国帝王的神采。而他性格中狡诈、残忍、无赖的一面,则在其它人物的传记中表现。“互见法”的使用,即使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鲜明突出,又揭示了人物多个侧面的性格特点,使之有血有肉,形象完整。
2.在同一篇传记中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同时写出其性格的复杂性。如《李将军列传》中选取四个战役构成全文的骨架,从不同侧面描述李广的性格和遭际,四个战役写出了李广的主要性格特征。
二.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如《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年轻气盛、好勇斗狠的项羽,与世故老成的刘邦形成鲜明的对比,对待同样的事情,他们的言谈举止都不相同:两个人都见过秦始皇,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也!”,刘邦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的率直卤莽,刘邦的持重刻深,宛然可见。
三.在特定的环境和场面中凸现人物特点。如《项羽本纪》的“鸿门宴”中项羽的优柔寡断,范增的阴鸷远见,刘邦的智诈狡猾,都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得到鲜明的表现。
四.出色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如《李将军列传》中杀霸陵尉的细节,令人看到李广于机智勇猛之外,还有负能使气的一面。《史记》中也有以简单的心理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之处它通过人物独白、语言或是由作者直接揭露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五.以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如“彼可取而代也”率直大胆,可以想见项羽的强悍卤直;“大丈夫当如此也”,委婉曲折,写出了刘邦的贪婪狡猾。
第三章 汉代辞赋
1、谈谈司马迁的家世、生平遭遇与《史记》创作的关系。
参考答案:(1)史官家世使他有一种创作史书的使命感和深厚的史官文化积淀;(2)少年的从师学习及青壮年的游历与仕宦,使他思想系统,视野开阔,知识渊博通达,为《史记》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3)其父的临终嘱托和孔子的榜样作用,激励了其创作使命感和自信心;(4)史官身份及皇家图书的便利;(5)李陵之祸对他生死观和思想感情的改变,使他对历史的认识更加深刻,感情更加枝猎激愤。
2、简述《史记》创作的目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史记》创作的目的,据司马迁自言,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寄托理想、抒发愤懑。
体例:由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体组成。其中本纪、世家、列传是全书的主体。五体之外,互见法和“君子曰”的评论也是《史记》重要的体例,对后世亦有重大影响。
主要内容:《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了自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12本纪主要叙述帝王事迹,10表是各代的历史大事记,8书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专史,30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70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的人物的传记。司马迁是以史家的实录精神写作《史记》的,它如实的记录了上古到汉各阶层不同地位、不同职业人物的生平活动,内容极为丰富生动,具有鲜明的倾向性。暴露统治阶级的丑恶面目,是其重要内容之一。这首先表现在对最高统治者帝王丑恶面目的暴露,如刘邦。其次,是对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以利相合的丑恶行径及骄奢荒淫揭露批判,如《吕太后本纪》写刘邦死后,吕雉对争立太子的政敌戚姬及赵王如意母子残害。再次,是对酷吏残害无辜的罪行和谀儒的丑态也进行了暴露和谴责,如王温舒、叔孙通和公孙弘是这方面得代表。《史记》还记录了一些“明君”“贤臣”和反抗暴秦的英雄人物的事迹,歌颂了他们的历史贡献和优秀品质。此外,《史记》还描写了一些中下层人物,如振人之急、然诺必诚的朱家、郭解、剧孟,重义轻生、慷慨赴死的聂政、荆轲、专诸、豫让,乃至以其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贡献于社会人生者,凡其立身行事情操高尚者,作者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和由衷赞扬。
3、简论《史记》的艺术成就。
参考答案:《史记》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历史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史记》描写人物多,范围广,形神兼备,大多具有典型性。其塑造人物形象,善于准确捕捉历史人物的特征和精心选材,善于通过矛盾冲突描写、虚实相生手法、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对比映衬等来刻划人物。(2)叙事和场面描写悲壮慷慨,诙谐滑稽。《史记》塑造的人物多是具有悲壮之美悲剧人物,与此相应,其叙事与场面描写多具有悲壮色彩。《史记》的叙事和场面描写,还有诙谐滑稽的喜剧美。这类描写虽不及前者多,但也不在少数,最集中的表现是《滑稽列传》,其中的人物言谈行事,均注重讽谏,诙谐风趣,轻松幽默,逗人发笑。(3)浓郁的抒情性。司马迁的不幸遭遇使他满怀悲愤,他将这种浓郁的感情融入《史记》创作中,因而其笔下的人物刻划和论赞中都跳跃着太史公诗人般的激情。如《屈原列传》是一支屈原伟大人格的赞歌,《项羽本纪》是一首充满悲壮叹惋之情的英雄史诗,《伯夷列传》是一首喷发出愤激不平之情的怨刺诗。(4)刚柔相济,以刚为主的艺术风格。《史记》的艺术风格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既有阴柔之美,又有阳刚之美。而总体上看,全书则以阳刚之美为主。这主要表现在:气魄宏伟,笔力千钧;内容奇伟,惊心动魄;气势凌厉,一泻千里。(5)结构和语言。《史记》整体结构系统宏伟,人物传记的结构,一般开头先介绍人物姓氏、籍贯,中间是记叙主体,选择与人物性格、事功最相关的几事件进行叙述,结尾以太史公曰表作者自己之意见。具体每篇传记的写作,有时又比较灵活。其人物传记,又有分传、合传、寄传、杂传,这也是作者根据人物的性格及事功,进行的结构安排。其结构对后世史书及传记文学的创作有深远影响。语言上也取得了很高成就。首先是人物语言富于个性化特征。如正直口吃的周昌廷争之言、毛遂自荐之语,最突出的是陈涉、项羽、刘邦表述早年的抱负之语的不同表现。其次是作者的叙述语言通俗、简洁、精炼,富于感情,有很强的表现力。有些语言接近当时口语,有的直接用民谣、谚语,这使其语言更丰富,富于表现力。
4、《史记》与《汉书》在写作上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1)司马迁是私修史书,思想开阔,站在人性、民主性立场上审视社会历史,敢于大胆批评汉高祖的凶残和汉武帝的专制独裁;班固是奉旨修书,受儒家思想和神学迷信的影响较深,往往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2)体例上有所不同,《汉书》将《史记》的五体体例改变为四体,改“书”为“志”,并“世家”入“传”。(3)与《史记》相比,《汉书》更具有学术性,更注重整体、大节,重视给学者立传,注重考察学术源流和收录经世之文,纠正了司马迁的一些偏颇之处,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更加公允。(4)《汉书》具有学者之文的特点,叙事简练整饬,详赡严密,雍容典雅,语言简洁规范,辞赡韵远,不像《史记》那么骀荡疏宕,生动鲜明,感情浓烈,气势雄放。
论述《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一. 精巧的剪裁和安排。
1.司马迁写人的剪裁和安排的手法。《史记》写人是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它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如《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起义、写他的知人善任,正面表现一代开国帝王的神采。而他性格中狡诈、残忍、无赖的一面,则在其它人物的传记中表现。“互见法”的使用,即使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鲜明突出,又揭示了人物多个侧面的性格特点,使之有血有肉,形象完整。
2.在同一篇传记中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同时写出其性格的复杂性。如《李将军列传》中选取四个战役构成全文的骨架,从不同侧面描述李广的性格和遭际,四个战役写出了李广的主要性格特征。
二.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如《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年轻气盛、好勇斗狠的项羽,与世故老成的刘邦形成鲜明的对比,对待同样的事情,他们的言谈举止都不相同:两个人都见过秦始皇,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也!”,刘邦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的率直卤莽,刘邦的持重刻深,宛然可见。
三.在特定的环境和场面中凸现人物特点。如《项羽本纪》的“鸿门宴”中项羽的优柔寡断,范增的阴鸷远见,刘邦的智诈狡猾,都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得到鲜明的表现。
四.出色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如《李将军列传》中杀霸陵尉的细节,令人看到李广于机智勇猛之外,还有负能使气的一面。《史记》中也有以简单的心理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之处它通过人物独白、语言或是由作者直接揭露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五.以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如“彼可取而代也”率直大胆,可以想见项羽的强悍卤直;“大丈夫当如此也”,委婉曲折,写出了刘邦的贪婪狡猾。
第三章 汉代辞赋
名词解释:骚体赋
以抒情为主,体制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如贾谊《吊屈原赋》、《鵩鸟》、严戒《哀时命》、淮南小山《招隐士》等。
简述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贾谊骚体赋作,今存有《吊屈原赋》、《鵩鸟赋》、《旱云赋》、《惜赋》残局,前散篇是代表作。
一.抒情述志、情感浓郁,是贾谊骚体赋的重要特色,如《吊屈原赋》借凭吊屈原而发述自己征途受挫、怀才不遇的幽愤,情感极为浓郁。
二.从艺术表现看,贾谊《吊屈原赋》《鵩鸟》二作都直述胸臆,议论多于形象。《旱云赋》描摹云气和大旱的情状,也很有表现力。
简述枚乘开创大赋体式的《七发》及其特点。
一.铺叙描摹,夸饰渲染的文风。如“曲江观涛”描写江涛的汹涌澎湃。
二.缺乏作者的自我真情实感。整篇作品不见抒情的语句,没有作者喜怒哀乐的表现。
三.遣词造句趋向整齐、骈偶、繁难、华丽。
四.以主客问答的形式结构全篇。
这些特点,标志着大赋这种全新的文体正式登上了汉代文坛。
简述《天子游猎赋》所代表的汉大赋的主要特点。
《天子游猎赋》采用问难的体式,整齐排偶的句式,已于楚辞不甚相同,而更大的不同表现在:
一.它丧失了真情实感。这是它与楚辞本质的不同。
二.空间的极度排比。《天子游猎赋》没有时间的纵向穿插,唯任空间的繁细铺排。
三.以直接而单纯的铺叙摹绘为主要表现手法。繁细的铺叙、夸张的摹绘,是《天子游猎赋》最主要的表现手法。以宫殿苑猎、山水品物为主
要描摹对象。
四.遣词用语更加繁难辟涩。
《天子游猎赋》上述特点,表明它的根本特色不在抒情写志,而在于文才和游戏文字。
论述杨雄大赋的创作特点
一.拓展了大赋的题材领域。
1.写祭祀,如《甘泉》、《河东》;
2.把笔触从京师移到外郡,从田猎发展到描摹都市、郡邑的繁华,如《蜀都赋》。
二.进一步加强了大赋“劝百讽一”的“劝”的色彩。杨雄的大赋几乎无讽谏。如《蜀都赋》同篇铺夸蜀郡山水之雄伟,物产之丰饶。
三.杨雄的大赋在写作上还有一些新的变化,首先是篇幅相对缩短,描摹对象集中。如《蜀都赋》专写蜀都山水雄伟,物产丰饶,《甘泉》、
《河东》专写天子祭祀。其次是“以美为讽刺”的思想表达方式。如《长杨赋》把游猎说成是练兵。
论述王褒《洞箫赋》在咏物赋发展中的地位。
《洞箫赋》以箫自况、抒发情思。《洞箫赋》在写作上有值得重视的贡献:
一.较之以前的咏物小赋,它在艺术表现上有了质的飞跃。作者以箫自况,把自己的遭遇和情感完全融入箫的描述中。
二.全文只描写乐器和音乐,从乐器的制作,到乐声的摹画,到乐用的阐述,完整而集中。作者开创了全文写音乐的先河。
三.《洞箫赋》咏物自况,融入作者浓烈的情感,其精神实质和创作倾向,与大赋有本质区别。
论述班固《两都赋》
《两都赋》以“西都宾”和“东都主人”相互夸耀辩难结构全篇,描摹西都的形胜巨丽,铺叙东都的礼乐制度之美,表达了作者尊崇礼仪制度而排斥形胜奢华的思想。《两都赋》在汉赋的发展过程中,有些新的内涵。
一.在赋的题材和内容上,不再以田猎、山川、为主,着重写京都,尤其是铺叙京都观念。
二.在谋篇布局上它摆脱了西汉大赋通篇铺叙摹画而“曲终奏雅”的模式,极大加强了讽喻劝导的篇幅。其《东都赋》部分,全篇都是劝讽。
《两都赋》避免了西汉大赋“劝一讽百”的弊端,明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
三.《两都赋》主客辩难、抑客扬主的基本结构,描摹夸饰的基本笔法,以及鸿篇巨制的规模都还有模仿司法相如的显著痕迹。
论述张衡在赋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东汉赋体文学的创作,呈现为由大赋向抒情小赋的发展变化。张衡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是承前启后的作家。
一. 张衡的《二京赋》在谋篇立意上虽然基本是模仿班固《两都赋》,但有所发展,除描绘田猎、宫室等,它还把商贾游侠、辩士以及街市、百戏等市井万象写入赋中,展示了一幅都市生活全图。《二京赋》的规模、容量和篇幅也超过了班固。可以说是汉代大赋的绝响。
二.其《归田赋》是东汉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赋作抒发入世的感慨和厌倦,描写回归山水田园后悠然逍遥的生活,表达作者出世的愿望。
三.《归田赋》全篇只有四十句,形制短小;语句清丽流畅,绝无夸饰堆砌;抒写自己的怀抱和情志,个性鲜明。这些特点,都标志着汉赋创作倾向的重大转变。
第四章 汉代诗歌
1、乐府:本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机构,秦代已有之。六朝时,人们把合乐的歌辞、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写成的诗歌统称为“乐府”,于是乐府演变成为一种诗体名称。沿用到后世,涵义进一步扩大,如宋人把词,元、明人把散曲也称作乐府。
2、《乐府诗集》:宋人郭茂倩所编,是现存乐府诗最完备的总集。辑录了陶唐至五代的乐府诗一百卷,主要从音乐角度分12类。汉代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其中的郊庙歌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和鼓吹曲辞中。
3、《陌上桑》:汉乐府民歌,属相和歌辞,五言。题名出自郭茂倩《乐府诗集》,又叫《艳歌罗敷行》、《日出东南隅行》。诗通过罗敷拒绝使君调戏故事的叙述,歌颂了她坚贞的品质和不慕权贵、敢于反抗的精神,鞭挞了上层人物的荒淫,表达了劳动人民维护自己爱情与家庭生活的凛然正气。
4、《孔雀东南飞》:汉乐府民歌,属杂曲歌辞,五言,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最早见于《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乐府诗集》题作《焦仲卿妻》,后人常取诗的首句,称作《孔雀东南飞》。作于东汉末年。它通过焦仲卿、刘兰芝的婚姻悲剧,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的残酷迫害,歌颂了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和他们为反封建礼教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试叙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一.倾诉生活艰难困顿和漂泊流荡的诗,如《东门行》写一个贫民,因生活无着打算挺而险。《妇病行》写丈夫丧妻,单独与两三个孩子艰难度日,他连给孩子买食物的钱,都要向亲友求乞。
二.反映人民厌倦战争的诗。如《十五从军征》从一个老士卒的视角,揭露战争的惨无人道。这个老兵,一生征战,年老终于可以回家了,但是已经家破人亡!这首诗,极生动鲜明地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无情。
三.讥刺达官显贵。如《鸡鸣》描写贵族富人的显贵和奢侈,颇具漫画意味。
四.抒写爱情、婚姻。如《江南》是一首极为优美的小诗,以莲叶之“莲”谐音爱怜之“怜”,在纯洁、秀美的景色中,歌唱着同样纯洁美丽的爱情。《上邪》是爱的誓言。
总之,汉代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抒写人民切身的情事,情深意真。
试叙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一.叙事成分相对增多。
1.在叙述和抒情中插入情节,如《东门行》写贫民男子与妻子的争论过程,《妇病行》写鳏夫向亲友求乞。再如《陌上桑》写秦罗敷与太守的一段对话,就是理想化的情节。
2.汉乐府民歌写人物作为成功的,当属《陌上桑》。它写秦罗敷的美貌,先是描写其梳妆打扮、接着写路人见到罗敷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写罗敷之美,始终没有直接、正面的描写,而罗敷之美呼之欲出。
二.汉乐府民歌抒情真挚浓郁,有直述胸臆的作品,如《东门行》;同时也善于以比兴、描写的手法抒情。如《上邪》罗列五种不可能发生的自然现象。
三.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汉乐府以杂言和五言为主,是从杂言渐趋五言,对五言诗的最后定型,产生了重要作用。
汉乐府民歌的语言质朴浅白,往往使用口语,虽浅平直白,但富于表现力。
简述文人五言诗产生的原因及形成过程。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五言诗是社会生活和语言不断丰富发展的产物。战国以后,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和人们思维的日渐精密,语汇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人们的审美水平也越来越高。面对社会生活新的变化,四言诗因不便于单音词与双音词的灵活配合,节奏又单调、呆板,而变得难以适应。于是五言诗渐渐萌生。五言诗的产生经历了从杂言到民间五言,再到文人五言的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早在秦代,民间歌谣中已出现了以五言为主的《长城之歌》。西汉前、中期的乐府民歌中,也杂用了一些五言。汉成帝时,民间完整的五言歌谣已经形成。至于文人五言诗,西汉前期已出现了以五言为主的《戚夫人歌》和《李延年歌》。班固的《咏史》是最早出现的文人五言诗,是他有意模仿乐府民歌之作,质木无文。东汉中后期,创作者继增,至《古诗十九首》产生而达到成熟。
以抒情为主,体制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如贾谊《吊屈原赋》、《鵩鸟》、严戒《哀时命》、淮南小山《招隐士》等。
简述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贾谊骚体赋作,今存有《吊屈原赋》、《鵩鸟赋》、《旱云赋》、《惜赋》残局,前散篇是代表作。
一.抒情述志、情感浓郁,是贾谊骚体赋的重要特色,如《吊屈原赋》借凭吊屈原而发述自己征途受挫、怀才不遇的幽愤,情感极为浓郁。
二.从艺术表现看,贾谊《吊屈原赋》《鵩鸟》二作都直述胸臆,议论多于形象。《旱云赋》描摹云气和大旱的情状,也很有表现力。
简述枚乘开创大赋体式的《七发》及其特点。
一.铺叙描摹,夸饰渲染的文风。如“曲江观涛”描写江涛的汹涌澎湃。
二.缺乏作者的自我真情实感。整篇作品不见抒情的语句,没有作者喜怒哀乐的表现。
三.遣词造句趋向整齐、骈偶、繁难、华丽。
四.以主客问答的形式结构全篇。
这些特点,标志着大赋这种全新的文体正式登上了汉代文坛。
简述《天子游猎赋》所代表的汉大赋的主要特点。
《天子游猎赋》采用问难的体式,整齐排偶的句式,已于楚辞不甚相同,而更大的不同表现在:
一.它丧失了真情实感。这是它与楚辞本质的不同。
二.空间的极度排比。《天子游猎赋》没有时间的纵向穿插,唯任空间的繁细铺排。
三.以直接而单纯的铺叙摹绘为主要表现手法。繁细的铺叙、夸张的摹绘,是《天子游猎赋》最主要的表现手法。以宫殿苑猎、山水品物为主
要描摹对象。
四.遣词用语更加繁难辟涩。
《天子游猎赋》上述特点,表明它的根本特色不在抒情写志,而在于文才和游戏文字。
论述杨雄大赋的创作特点
一.拓展了大赋的题材领域。
1.写祭祀,如《甘泉》、《河东》;
2.把笔触从京师移到外郡,从田猎发展到描摹都市、郡邑的繁华,如《蜀都赋》。
二.进一步加强了大赋“劝百讽一”的“劝”的色彩。杨雄的大赋几乎无讽谏。如《蜀都赋》同篇铺夸蜀郡山水之雄伟,物产之丰饶。
三.杨雄的大赋在写作上还有一些新的变化,首先是篇幅相对缩短,描摹对象集中。如《蜀都赋》专写蜀都山水雄伟,物产丰饶,《甘泉》、
《河东》专写天子祭祀。其次是“以美为讽刺”的思想表达方式。如《长杨赋》把游猎说成是练兵。
论述王褒《洞箫赋》在咏物赋发展中的地位。
《洞箫赋》以箫自况、抒发情思。《洞箫赋》在写作上有值得重视的贡献:
一.较之以前的咏物小赋,它在艺术表现上有了质的飞跃。作者以箫自况,把自己的遭遇和情感完全融入箫的描述中。
二.全文只描写乐器和音乐,从乐器的制作,到乐声的摹画,到乐用的阐述,完整而集中。作者开创了全文写音乐的先河。
三.《洞箫赋》咏物自况,融入作者浓烈的情感,其精神实质和创作倾向,与大赋有本质区别。
论述班固《两都赋》
《两都赋》以“西都宾”和“东都主人”相互夸耀辩难结构全篇,描摹西都的形胜巨丽,铺叙东都的礼乐制度之美,表达了作者尊崇礼仪制度而排斥形胜奢华的思想。《两都赋》在汉赋的发展过程中,有些新的内涵。
一.在赋的题材和内容上,不再以田猎、山川、为主,着重写京都,尤其是铺叙京都观念。
二.在谋篇布局上它摆脱了西汉大赋通篇铺叙摹画而“曲终奏雅”的模式,极大加强了讽喻劝导的篇幅。其《东都赋》部分,全篇都是劝讽。
《两都赋》避免了西汉大赋“劝一讽百”的弊端,明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
三.《两都赋》主客辩难、抑客扬主的基本结构,描摹夸饰的基本笔法,以及鸿篇巨制的规模都还有模仿司法相如的显著痕迹。
论述张衡在赋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东汉赋体文学的创作,呈现为由大赋向抒情小赋的发展变化。张衡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是承前启后的作家。
一. 张衡的《二京赋》在谋篇立意上虽然基本是模仿班固《两都赋》,但有所发展,除描绘田猎、宫室等,它还把商贾游侠、辩士以及街市、百戏等市井万象写入赋中,展示了一幅都市生活全图。《二京赋》的规模、容量和篇幅也超过了班固。可以说是汉代大赋的绝响。
二.其《归田赋》是东汉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赋作抒发入世的感慨和厌倦,描写回归山水田园后悠然逍遥的生活,表达作者出世的愿望。
三.《归田赋》全篇只有四十句,形制短小;语句清丽流畅,绝无夸饰堆砌;抒写自己的怀抱和情志,个性鲜明。这些特点,都标志着汉赋创作倾向的重大转变。
第四章 汉代诗歌
1、乐府:本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机构,秦代已有之。六朝时,人们把合乐的歌辞、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写成的诗歌统称为“乐府”,于是乐府演变成为一种诗体名称。沿用到后世,涵义进一步扩大,如宋人把词,元、明人把散曲也称作乐府。
2、《乐府诗集》:宋人郭茂倩所编,是现存乐府诗最完备的总集。辑录了陶唐至五代的乐府诗一百卷,主要从音乐角度分12类。汉代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其中的郊庙歌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和鼓吹曲辞中。
3、《陌上桑》:汉乐府民歌,属相和歌辞,五言。题名出自郭茂倩《乐府诗集》,又叫《艳歌罗敷行》、《日出东南隅行》。诗通过罗敷拒绝使君调戏故事的叙述,歌颂了她坚贞的品质和不慕权贵、敢于反抗的精神,鞭挞了上层人物的荒淫,表达了劳动人民维护自己爱情与家庭生活的凛然正气。
4、《孔雀东南飞》:汉乐府民歌,属杂曲歌辞,五言,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最早见于《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乐府诗集》题作《焦仲卿妻》,后人常取诗的首句,称作《孔雀东南飞》。作于东汉末年。它通过焦仲卿、刘兰芝的婚姻悲剧,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的残酷迫害,歌颂了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和他们为反封建礼教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试叙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一.倾诉生活艰难困顿和漂泊流荡的诗,如《东门行》写一个贫民,因生活无着打算挺而险。《妇病行》写丈夫丧妻,单独与两三个孩子艰难度日,他连给孩子买食物的钱,都要向亲友求乞。
二.反映人民厌倦战争的诗。如《十五从军征》从一个老士卒的视角,揭露战争的惨无人道。这个老兵,一生征战,年老终于可以回家了,但是已经家破人亡!这首诗,极生动鲜明地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无情。
三.讥刺达官显贵。如《鸡鸣》描写贵族富人的显贵和奢侈,颇具漫画意味。
四.抒写爱情、婚姻。如《江南》是一首极为优美的小诗,以莲叶之“莲”谐音爱怜之“怜”,在纯洁、秀美的景色中,歌唱着同样纯洁美丽的爱情。《上邪》是爱的誓言。
总之,汉代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抒写人民切身的情事,情深意真。
试叙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一.叙事成分相对增多。
1.在叙述和抒情中插入情节,如《东门行》写贫民男子与妻子的争论过程,《妇病行》写鳏夫向亲友求乞。再如《陌上桑》写秦罗敷与太守的一段对话,就是理想化的情节。
2.汉乐府民歌写人物作为成功的,当属《陌上桑》。它写秦罗敷的美貌,先是描写其梳妆打扮、接着写路人见到罗敷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写罗敷之美,始终没有直接、正面的描写,而罗敷之美呼之欲出。
二.汉乐府民歌抒情真挚浓郁,有直述胸臆的作品,如《东门行》;同时也善于以比兴、描写的手法抒情。如《上邪》罗列五种不可能发生的自然现象。
三.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汉乐府以杂言和五言为主,是从杂言渐趋五言,对五言诗的最后定型,产生了重要作用。
汉乐府民歌的语言质朴浅白,往往使用口语,虽浅平直白,但富于表现力。
简述文人五言诗产生的原因及形成过程。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五言诗是社会生活和语言不断丰富发展的产物。战国以后,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和人们思维的日渐精密,语汇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人们的审美水平也越来越高。面对社会生活新的变化,四言诗因不便于单音词与双音词的灵活配合,节奏又单调、呆板,而变得难以适应。于是五言诗渐渐萌生。五言诗的产生经历了从杂言到民间五言,再到文人五言的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早在秦代,民间歌谣中已出现了以五言为主的《长城之歌》。西汉前、中期的乐府民歌中,也杂用了一些五言。汉成帝时,民间完整的五言歌谣已经形成。至于文人五言诗,西汉前期已出现了以五言为主的《戚夫人歌》和《李延年歌》。班固的《咏史》是最早出现的文人五言诗,是他有意模仿乐府民歌之作,质木无文。东汉中后期,创作者继增,至《古诗十九首》产生而达到成熟。
试叙《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一.言有尽而意无穷,是《古诗十九首》最鲜明的特点。如《行行重行行》,从字面看去,这诗没有难懂的字句。意思似乎就是思妇想念远方的游子;但是它的含义和情感却异常丰厚。首先。如果把“游子”理解为游子自称,则此诗可以看成是游子之辞。而游子想念妻子与妻子想念游子,感情内涵是不尽相同,体会也不同。其次,这诗所抒发的离别之情,是任何人都有过的情感体验。再次,诗句看似明白实际,但它的每一句,都可以给读者留下自由联想的广阔空间。
言有尽而意无穷形成的原因:
1.抒写的情感具有普遍性,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和共鸣;
2.表达情感的方式含蓄摸棱两可。
3.使用比兴手法。
从而造成它“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色。
二.质朴自然,没有雕饰的痕迹。从情感说,《古诗十九首》感情诚挚,没有矫揉造作;从艺术表现说,它的写境用语好象都是信手拈来。如《涉江采芙蓉》,写游子思乡思亲的感情,感情极其纯真,没有杂质。
三.描写的景物、情境非常切合,能够形成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去者日已疏》,写时光蹉跎的悲慨和孤凄的四乡情感。
1.以白描手法,写出门所见的景象:荒凉的坟墓,悲鸣的白杨。
2.比兴手法的运用,如《迢迢牵牛星》,整首诗都是写牛郎织女的传说,却把现实生活中游子思妇的离别情感也融会进去。
3.以象征手法创造圆融艺术境界,如《西北有高楼》,这首诗写楼的高美,曲的悲凉,人的孤独,其实正是作者自身及其生存状态的象征。
四.语言浅近自然,却又极为精练准确,如《行行重行行》“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写相思令人憔悴。较多使用迭字,如《青青河畔草》《迢迢牵牛星》
试叙《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离情别绪、人生的失意和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的基本情感内容。
一.离情别绪,表现为思乡和怀人。
1.游子的思乡情怀,如《涉江采芙蓉》:“还顾望旧乡,长路慢浩浩”。
2.思乡的根底,是思念家乡的亲人。如《涉江采芙蓉》写游子想念家乡的妻子,要采摘花草寄送相思。
二.思妇的闺思和愁怨,展示她们婉曲复杂的心态。这些作品可能是游子琢磨思妇的心态创作的。《迢迢牵牛星》写白昼到夜晚,思妇无心织布,遥望星河想着牛郎织女,只是悲叹、流泪。可以想见她思念游子的深切。
三.游士对生存状态的感受。
1.有宫掖迟滞的失意,如《回车驾言迈》
2.有世态炎凉的感受,如《明月皎夜光》
3.人生的飘忽如寄。
四.还表现了汉末下层士人对人生的某些观念。游宦的挫折,人生的失意,使他们面对现实,审时度势,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他们想要摆脱虚名的困缚。
五.《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并不是玩物丧志。他们背井离乡,本是要求功名,但是经历了挫折和失落后,他们有了新的认识。在种种人生的价值取向中,他们更看中生存的价值。
总之,《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是“人同有之情“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 建安风骨
名词解释:
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建安风骨建安诗坛,指汉末魏初时期诗歌。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此时期作家众多,诗作丰富,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简述曹操诗歌思想内容及创作成就。
一.曹操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是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造的全盛局面。借古题写新事,如《薤露》、《蒿里》,乐府旧辞皆为挽歌,曹操却用悲凉苦恨之调。
二.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的诗特别能表现出他的个性,有政治领袖人物的宏大气魄,本色质朴大抒情浓郁,表现了他高远的志、坚定的信心、卓越的毅力和雄伟的气势,悲歌慷慨,气韵沉雄。如《短歌行》写得高远阔大,有君临天下之气度,与坚若盘石的信心和意志,能激发起读者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
简述曹丕诗歌的特点。
一.语言绮丽工练,抒情深婉细腻,形成了便娟婉约的纤丽清新风格。如《燕歌行》全诗清词丽句,情思婉转,缠绵动人,准确成功地表现了一个思妇在漫漫长夜中牵念夫君的无限情意。
二.曹丕的抒怀之作,写得清俊悲凉,带有拟作性质,然更主要的是藉以抒发战乱中的一种苍凉情怀。
三.抒发志向记叙军旅的作品,如《黎阳作》气势高昂却亚于曹操。
简述王粲诗歌艺术特点。
一.王粲诗歌的艺术特点在于抒情深切,慷慨悲凉,文辞秀丽,局面阔大,抒情深切不但指情语凄婉动人,而且指诗中景物描写都笼罩渗透着诗人浓郁的感情色彩。取景开阔宏大,具有豪放之美。
试论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思想内容:
曹操的诗歌创作分前后两个时期:
一. 前期多抒发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如《白马篇》通过一个青年英雄的机智勇敢英勇卫国的精神,来表现自己对壮烈事业和战斗生活的憧憬。全诗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的爱国勇士形象,颂扬了他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也寄托了诗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二.后期的作品多是表现自己壮志难酬,倍受压抑的郁愤心情。典型代表是《赠白马王彪》,全诗充满了悲苦之辞、愤慨之音。
艺术成就
曹植的五言诗创作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和成就,是建安诗坛上最杰出的诗人。
一.他的诗歌内容丰富充实。举凡军旅政事,宴游送别,咏史游仙,抒情抒志,无不发之于诗。曹植用他的笔描绘了广阔的社会人生,表达了自己丰富的思想感情。
二.曹植的诗歌被誉为“骨气齐高,辞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就是说他的诗歌内容充实丰富,多慷慨悲愤之气,在艺术表现上又生动形象,注意辞藻华美、对仗工整和音韵流畅,达到了建安诗歌的最高峰。
三.曹植诗歌语言华美主要表现在浓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声色。如《盘石篇》生动再现了大海的宏阔气象。曹植在文人有意为诗方面,有一个大跨度质的飞跃。
四.注重对称回环之美,注意语言锤炼方面。如《赠丁仪》均是对偶工整、声韵对称和谐的精工之句。《赠徐干》“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写时光易逝。他还善于起调,工于发端,往往在全篇之首用一警策之语,振起全诗。如《野田黄雀行》开头用惊风险浪的情景和画面预示了环境的险恶,起到强烈的烘托作用。
五.曹植的诗歌对后世影响很大,博得极高的评价,被谢灵运誉为“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
试论五言《悲愤诗》内容及艺术特点
一.深刻真实地反映了汉末苦难动乱的年代,艺术再现了诗人惨痛的人生经历。全诗长540字。第一段写董卓之乱,诗人及难民被掳后的非人遭遇。第二段主要写在匈奴时想念父母,被赎归时又不忍割舍孩子的肝肠寸断的巨大痛苦。
二.蔡琰的五言《悲愤诗》在艺术上获得了极大成功。首先,它是一位女诗人在亲身经历基础上创作的长篇叙事诗,其感情描写心理活动刻画真实细腻复杂微妙,在诗歌史上实属罕见。其次,能够注意细节的描绘,气氛的渲染,对烘托主题起到了良好作用。另外,全诗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有史诗般的效果。
三、思考与练习
1、建安时期有哪些著名的诗人?他们的诗歌创作有何共同特征?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建安时期著名的诗人有“三曹”(曹操、曹丕和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和女诗人蔡琰。其诗歌创作的共同特征是:都致力于五言诗的创作,表现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现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理想精神,情调慷慨激昂,语言刚健爽朗,“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形成所谓“建安风骨”。
2、试析“三曹”诗歌风格的差异?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曹操的诗歌富有抒情化、个性化特色,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语言古朴苍劲,风格悲凉慷慨、雄健沉郁。曹丕的诗多写游子思妇题材,兼有年命之悲和行乐之情,充满乱离时代的哀怨之音,诗风清丽哀婉。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写作五言诗的作家,其诗歌加强了抒情化色彩;描写细致,善用比喻,增强了形象性和生动性;词藻丰富华美,讲究对偶、炼字,语言绮丽而自然,韵律、色调和谐;讲究谋篇布局。风格“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3、简述曹植诗歌创作前后期的变化及其原因?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曹植早期诗歌充满了昂扬奋发的精神,后期诗歌慷慨悲凉。诗风变化的原因是由于其政治地位的变化导致题材与艺术手法的变化。曹植早期才华横溢,颇受宠爱,故诗歌多歌唱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也有感时伤乱、述写宴饮游乐的作品,洋溢着浪漫乐观的情调。后期备受猜忌,故主要抒写自己遭谴被弃的悲愤与不平,或述写朋友和自己遭受迫害的愤懑,或借传统闺怨题材表明自己的心志,或自抒胸臆,或借游仙以排遣内心的苦闷。大量地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表现诗人反抗迫害的精神。
一.言有尽而意无穷,是《古诗十九首》最鲜明的特点。如《行行重行行》,从字面看去,这诗没有难懂的字句。意思似乎就是思妇想念远方的游子;但是它的含义和情感却异常丰厚。首先。如果把“游子”理解为游子自称,则此诗可以看成是游子之辞。而游子想念妻子与妻子想念游子,感情内涵是不尽相同,体会也不同。其次,这诗所抒发的离别之情,是任何人都有过的情感体验。再次,诗句看似明白实际,但它的每一句,都可以给读者留下自由联想的广阔空间。
言有尽而意无穷形成的原因:
1.抒写的情感具有普遍性,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和共鸣;
2.表达情感的方式含蓄摸棱两可。
3.使用比兴手法。
从而造成它“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色。
二.质朴自然,没有雕饰的痕迹。从情感说,《古诗十九首》感情诚挚,没有矫揉造作;从艺术表现说,它的写境用语好象都是信手拈来。如《涉江采芙蓉》,写游子思乡思亲的感情,感情极其纯真,没有杂质。
三.描写的景物、情境非常切合,能够形成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去者日已疏》,写时光蹉跎的悲慨和孤凄的四乡情感。
1.以白描手法,写出门所见的景象:荒凉的坟墓,悲鸣的白杨。
2.比兴手法的运用,如《迢迢牵牛星》,整首诗都是写牛郎织女的传说,却把现实生活中游子思妇的离别情感也融会进去。
3.以象征手法创造圆融艺术境界,如《西北有高楼》,这首诗写楼的高美,曲的悲凉,人的孤独,其实正是作者自身及其生存状态的象征。
四.语言浅近自然,却又极为精练准确,如《行行重行行》“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写相思令人憔悴。较多使用迭字,如《青青河畔草》《迢迢牵牛星》
试叙《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离情别绪、人生的失意和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的基本情感内容。
一.离情别绪,表现为思乡和怀人。
1.游子的思乡情怀,如《涉江采芙蓉》:“还顾望旧乡,长路慢浩浩”。
2.思乡的根底,是思念家乡的亲人。如《涉江采芙蓉》写游子想念家乡的妻子,要采摘花草寄送相思。
二.思妇的闺思和愁怨,展示她们婉曲复杂的心态。这些作品可能是游子琢磨思妇的心态创作的。《迢迢牵牛星》写白昼到夜晚,思妇无心织布,遥望星河想着牛郎织女,只是悲叹、流泪。可以想见她思念游子的深切。
三.游士对生存状态的感受。
1.有宫掖迟滞的失意,如《回车驾言迈》
2.有世态炎凉的感受,如《明月皎夜光》
3.人生的飘忽如寄。
四.还表现了汉末下层士人对人生的某些观念。游宦的挫折,人生的失意,使他们面对现实,审时度势,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他们想要摆脱虚名的困缚。
五.《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并不是玩物丧志。他们背井离乡,本是要求功名,但是经历了挫折和失落后,他们有了新的认识。在种种人生的价值取向中,他们更看中生存的价值。
总之,《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是“人同有之情“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 建安风骨
名词解释:
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建安风骨建安诗坛,指汉末魏初时期诗歌。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此时期作家众多,诗作丰富,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简述曹操诗歌思想内容及创作成就。
一.曹操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是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造的全盛局面。借古题写新事,如《薤露》、《蒿里》,乐府旧辞皆为挽歌,曹操却用悲凉苦恨之调。
二.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的诗特别能表现出他的个性,有政治领袖人物的宏大气魄,本色质朴大抒情浓郁,表现了他高远的志、坚定的信心、卓越的毅力和雄伟的气势,悲歌慷慨,气韵沉雄。如《短歌行》写得高远阔大,有君临天下之气度,与坚若盘石的信心和意志,能激发起读者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
简述曹丕诗歌的特点。
一.语言绮丽工练,抒情深婉细腻,形成了便娟婉约的纤丽清新风格。如《燕歌行》全诗清词丽句,情思婉转,缠绵动人,准确成功地表现了一个思妇在漫漫长夜中牵念夫君的无限情意。
二.曹丕的抒怀之作,写得清俊悲凉,带有拟作性质,然更主要的是藉以抒发战乱中的一种苍凉情怀。
三.抒发志向记叙军旅的作品,如《黎阳作》气势高昂却亚于曹操。
简述王粲诗歌艺术特点。
一.王粲诗歌的艺术特点在于抒情深切,慷慨悲凉,文辞秀丽,局面阔大,抒情深切不但指情语凄婉动人,而且指诗中景物描写都笼罩渗透着诗人浓郁的感情色彩。取景开阔宏大,具有豪放之美。
试论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思想内容:
曹操的诗歌创作分前后两个时期:
一. 前期多抒发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如《白马篇》通过一个青年英雄的机智勇敢英勇卫国的精神,来表现自己对壮烈事业和战斗生活的憧憬。全诗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的爱国勇士形象,颂扬了他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也寄托了诗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二.后期的作品多是表现自己壮志难酬,倍受压抑的郁愤心情。典型代表是《赠白马王彪》,全诗充满了悲苦之辞、愤慨之音。
艺术成就
曹植的五言诗创作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和成就,是建安诗坛上最杰出的诗人。
一.他的诗歌内容丰富充实。举凡军旅政事,宴游送别,咏史游仙,抒情抒志,无不发之于诗。曹植用他的笔描绘了广阔的社会人生,表达了自己丰富的思想感情。
二.曹植的诗歌被誉为“骨气齐高,辞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就是说他的诗歌内容充实丰富,多慷慨悲愤之气,在艺术表现上又生动形象,注意辞藻华美、对仗工整和音韵流畅,达到了建安诗歌的最高峰。
三.曹植诗歌语言华美主要表现在浓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声色。如《盘石篇》生动再现了大海的宏阔气象。曹植在文人有意为诗方面,有一个大跨度质的飞跃。
四.注重对称回环之美,注意语言锤炼方面。如《赠丁仪》均是对偶工整、声韵对称和谐的精工之句。《赠徐干》“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写时光易逝。他还善于起调,工于发端,往往在全篇之首用一警策之语,振起全诗。如《野田黄雀行》开头用惊风险浪的情景和画面预示了环境的险恶,起到强烈的烘托作用。
五.曹植的诗歌对后世影响很大,博得极高的评价,被谢灵运誉为“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
试论五言《悲愤诗》内容及艺术特点
一.深刻真实地反映了汉末苦难动乱的年代,艺术再现了诗人惨痛的人生经历。全诗长540字。第一段写董卓之乱,诗人及难民被掳后的非人遭遇。第二段主要写在匈奴时想念父母,被赎归时又不忍割舍孩子的肝肠寸断的巨大痛苦。
二.蔡琰的五言《悲愤诗》在艺术上获得了极大成功。首先,它是一位女诗人在亲身经历基础上创作的长篇叙事诗,其感情描写心理活动刻画真实细腻复杂微妙,在诗歌史上实属罕见。其次,能够注意细节的描绘,气氛的渲染,对烘托主题起到了良好作用。另外,全诗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有史诗般的效果。
三、思考与练习
1、建安时期有哪些著名的诗人?他们的诗歌创作有何共同特征?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建安时期著名的诗人有“三曹”(曹操、曹丕和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和女诗人蔡琰。其诗歌创作的共同特征是:都致力于五言诗的创作,表现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现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理想精神,情调慷慨激昂,语言刚健爽朗,“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形成所谓“建安风骨”。
2、试析“三曹”诗歌风格的差异?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曹操的诗歌富有抒情化、个性化特色,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语言古朴苍劲,风格悲凉慷慨、雄健沉郁。曹丕的诗多写游子思妇题材,兼有年命之悲和行乐之情,充满乱离时代的哀怨之音,诗风清丽哀婉。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写作五言诗的作家,其诗歌加强了抒情化色彩;描写细致,善用比喻,增强了形象性和生动性;词藻丰富华美,讲究对偶、炼字,语言绮丽而自然,韵律、色调和谐;讲究谋篇布局。风格“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3、简述曹植诗歌创作前后期的变化及其原因?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曹植早期诗歌充满了昂扬奋发的精神,后期诗歌慷慨悲凉。诗风变化的原因是由于其政治地位的变化导致题材与艺术手法的变化。曹植早期才华横溢,颇受宠爱,故诗歌多歌唱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也有感时伤乱、述写宴饮游乐的作品,洋溢着浪漫乐观的情调。后期备受猜忌,故主要抒写自己遭谴被弃的悲愤与不平,或述写朋友和自己遭受迫害的愤懑,或借传统闺怨题材表明自己的心志,或自抒胸臆,或借游仙以排遣内心的苦闷。大量地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表现诗人反抗迫害的精神。
第二章 正始之音
正始文学:魏曹芳正始年间的文学。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老庄哲学风行,文学创作受到严重影响。宣扬消极思想,滋长了脱离现实的倾向。只有阮籍、嵇康的作品还能以隐蔽的手法表现彷徨苦闷的心情,流露出不满现实的情绪,成就较大。
竹林七贤:指魏晋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位文士“相与友善,游于竹林”,故号“竹林七贤”。
《与山巨源绝交书》:文章篇名,曹魏正始间嵇康写给山涛的一封信。这是一篇与司马氏集团决裂的宣言书。文章申明自己不愿当官是为了远祸全身。提出做官“必有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提出“非汤武而薄周孔”。
正始文学:魏曹芳正始年间的文学。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老庄哲学风行,文学创作受到严重影响。宣扬消极思想,滋长了脱离现实的倾向。只有阮籍、嵇康的作品还能以隐蔽的手法表现彷徨苦闷的心情,流露出不满现实的情绪,成就较大。
竹林七贤:指魏晋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位文士“相与友善,游于竹林”,故号“竹林七贤”。
《与山巨源绝交书》:文章篇名,曹魏正始间嵇康写给山涛的一封信。这是一篇与司马氏集团决裂的宣言书。文章申明自己不愿当官是为了远祸全身。提出做官“必有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提出“非汤武而薄周孔”。
试论正始思潮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这个时期的玄学思潮对正始士人心态及诗歌创作影响更为重大。
一.正始诗人,往往都是崇尚老庄的士人,他们大畅玄风,建立玄学理论,开始了一个思想史上的新时代。建安诗人在悲歌慷慨的抒情中得到感情满足,而正始士人则在玄思妙想中领悟人生。玄学的基础是老庄思想,因而正始诗人在追求自然,心与道冥的同时,把老庄的人生理想自然而然地带入到诗中来。有的在诗中创作了一个庄子逍遥游式的理想境界,诗人可以徜徉乎其中。
二.人与自然的亲和感,表现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开拓了一条广阔的道路,把人对自然的态度引向审美的层次,成为后世山水诗的思想滥觞。
三.玄风对正始诗人的另一影响,就是文学创作的哲理化倾向。建安诗人已发现了文学对人生做哲理的思索和哲学的观照,从诗歌的抒情向诗歌的哲理发展,在诗歌中注重表现哲理。
试论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成就
其内容一是抒写孤苦寂寞和忧生惧祸之情;二是讽刺时政,揭露社会丑恶腐败;三是表现饮酒、求仙生活
阮籍诗歌的成就主要在于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它们非一时一地之作,既有统一的文学特征,每首又各具特点。
一.《咏怀》诗有一种意蕴深沉之美。作者把人生的悲哀挖掘得更全面深入,因而也就更沉痛。在圣人有情无情的玄学命题争论中,显然阮籍是持圣人有请之论,从痛哭兵家少女,常作青白眼可看出,所以他认为明君圣人对面人世短促也无可如何。
二.阮籍的诗还有一种清逸玄远之美。被人称为“玄远”“响逸而调远”。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一个清虚空灵的庄子式的理想世界。
三.《咏怀》诗,融哲理、情思与意象为一炉,意蕴深沉,清逸玄远,不但成为正始时代诗歌的高峰,而且创造了抒情组诗的新形式。
试论嵇康诗的特色
嵇康的文学成就主要在于散文。
一.嵇康在他的诗中创造了一个诗化了的人生理想境界。如《赠兄秀才入军》。他追求一种自由自在,与自然相亲,心与道冥的理想人生。嵇康第一个把庄子诗化了,使他的诗具有一种清远的境界。
二.嵇康的部分诗歌中还有一种峻切之语。对险恶的世道人心发出一种愤激的批判,锋芒犀利。
三.嵇康在四言诗中另辟蹊经。他的四言诗,继曹操之后为四言顶峰,情调高远,语言流畅,表现了作者很强的语言功力。
第三章 两晋诗坛
1、太康体:晋武帝太康时期的诗体。以潘岳、陆机、张载、张协、陆云等为代表。其诗讲究雕章琢句,追求词藻,流于轻靡,诗风繁缛华丽,代表着当时诗坛的主流。
2、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指主要活动于西晋太康、元康年间的八位诗人的并称。他们是:张载、张协、张亢兄弟,陆机、陆云兄弟,潘岳及其侄潘尼,还有左思。
3、左思风力:是对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语出钟嵘《诗品》。左思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代表作《咏史诗》八首,风格刚健,感情深沉,和当时流行的华丽诗风迥然不同。他的诗承建安风骨,抒写怀抱,抨击现实,多不平之音。气势雄健,笔调挺拔,辞采壮丽,形象鲜明,风格独树一帜,人称“左思风力”。
4、玄言诗:指东晋时期在玄学思想影响下,诗坛上流行的“寄言上德,托意玄珠”的作品。代表作家有东晋孙绰、许询。玄言诗以玄学思想方法体悟玄理,诗味不浓,但其中通过景物来表现哲理的作品,为山水诗的出现起到了催化作用。
5、游仙诗:两晋之际诗人郭璞的代表作《游仙诗》十四首,将老庄思想与道教神仙之说相混合,寄寓仕宦失意、惧祸避世的情绪和苦闷情怀。名为“游仙”,实为咏怀,抒发怀才不遇和对现实的不满之情。郭璞的诗形象鲜明,比喻贴切,词采清新,气势挺拔,寄兴深远,较之当时盛行的“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要高出一筹。
这个时期的玄学思潮对正始士人心态及诗歌创作影响更为重大。
一.正始诗人,往往都是崇尚老庄的士人,他们大畅玄风,建立玄学理论,开始了一个思想史上的新时代。建安诗人在悲歌慷慨的抒情中得到感情满足,而正始士人则在玄思妙想中领悟人生。玄学的基础是老庄思想,因而正始诗人在追求自然,心与道冥的同时,把老庄的人生理想自然而然地带入到诗中来。有的在诗中创作了一个庄子逍遥游式的理想境界,诗人可以徜徉乎其中。
二.人与自然的亲和感,表现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开拓了一条广阔的道路,把人对自然的态度引向审美的层次,成为后世山水诗的思想滥觞。
三.玄风对正始诗人的另一影响,就是文学创作的哲理化倾向。建安诗人已发现了文学对人生做哲理的思索和哲学的观照,从诗歌的抒情向诗歌的哲理发展,在诗歌中注重表现哲理。
试论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成就
其内容一是抒写孤苦寂寞和忧生惧祸之情;二是讽刺时政,揭露社会丑恶腐败;三是表现饮酒、求仙生活
阮籍诗歌的成就主要在于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它们非一时一地之作,既有统一的文学特征,每首又各具特点。
一.《咏怀》诗有一种意蕴深沉之美。作者把人生的悲哀挖掘得更全面深入,因而也就更沉痛。在圣人有情无情的玄学命题争论中,显然阮籍是持圣人有请之论,从痛哭兵家少女,常作青白眼可看出,所以他认为明君圣人对面人世短促也无可如何。
二.阮籍的诗还有一种清逸玄远之美。被人称为“玄远”“响逸而调远”。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一个清虚空灵的庄子式的理想世界。
三.《咏怀》诗,融哲理、情思与意象为一炉,意蕴深沉,清逸玄远,不但成为正始时代诗歌的高峰,而且创造了抒情组诗的新形式。
试论嵇康诗的特色
嵇康的文学成就主要在于散文。
一.嵇康在他的诗中创造了一个诗化了的人生理想境界。如《赠兄秀才入军》。他追求一种自由自在,与自然相亲,心与道冥的理想人生。嵇康第一个把庄子诗化了,使他的诗具有一种清远的境界。
二.嵇康的部分诗歌中还有一种峻切之语。对险恶的世道人心发出一种愤激的批判,锋芒犀利。
三.嵇康在四言诗中另辟蹊经。他的四言诗,继曹操之后为四言顶峰,情调高远,语言流畅,表现了作者很强的语言功力。
第三章 两晋诗坛
1、太康体:晋武帝太康时期的诗体。以潘岳、陆机、张载、张协、陆云等为代表。其诗讲究雕章琢句,追求词藻,流于轻靡,诗风繁缛华丽,代表着当时诗坛的主流。
2、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指主要活动于西晋太康、元康年间的八位诗人的并称。他们是:张载、张协、张亢兄弟,陆机、陆云兄弟,潘岳及其侄潘尼,还有左思。
3、左思风力:是对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语出钟嵘《诗品》。左思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代表作《咏史诗》八首,风格刚健,感情深沉,和当时流行的华丽诗风迥然不同。他的诗承建安风骨,抒写怀抱,抨击现实,多不平之音。气势雄健,笔调挺拔,辞采壮丽,形象鲜明,风格独树一帜,人称“左思风力”。
4、玄言诗:指东晋时期在玄学思想影响下,诗坛上流行的“寄言上德,托意玄珠”的作品。代表作家有东晋孙绰、许询。玄言诗以玄学思想方法体悟玄理,诗味不浓,但其中通过景物来表现哲理的作品,为山水诗的出现起到了催化作用。
5、游仙诗:两晋之际诗人郭璞的代表作《游仙诗》十四首,将老庄思想与道教神仙之说相混合,寄寓仕宦失意、惧祸避世的情绪和苦闷情怀。名为“游仙”,实为咏怀,抒发怀才不遇和对现实的不满之情。郭璞的诗形象鲜明,比喻贴切,词采清新,气势挺拔,寄兴深远,较之当时盛行的“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要高出一筹。
简述游仙诗的渊源及内容的二种不同倾向。
一.游仙诗的渊源可以上溯到先秦。在《离骚》中,当屈原对现实不满时就幻想神游天界。以“游仙”为诗名,始于曹植的《游仙诗》。
二.游仙诗内容有二种不同倾向,一种纯写求仙长生之意,如汉乐府《长歌行》。另一种是愤世嫉俗之言。如曹植《游仙诗》。
试论太康诗歌的内容特点和艺术形式特点。
内容特点:
一.“儿女情多,风云气少”。(《诗品》)没有胸怀天下的巨大抱负,没有面对历史的深沉思索,转而在儿女之情中表现绮丽情思。
二.拟古模仿,缺乏现实内容。如陆机,古诗十九首,他拟作十二首;他的《短歌行》简直就是曹操原诗的翻版。
艺术特点:(“缛旨星稠,繁文绮合”)
一.追求文字华美与辞藻华丽。张溥称傅“新温婉丽”。
二.追求新的技巧,注意排偶。典型的是陆机。他的诗中对句占主要篇幅。
三.描写更细腻。
太康诗风的代表诗人为陆机与潘岳。
试论左思《咏史》的艺术成就。
一.左思的诗歌有一种建功立业,功成身退的阔大胸怀。如《咏史》一、三,没有刻意的调饰有艳丽的辞藻,全部思想感情喷发而出,大气磅礴,所以被成为胸次高旷,笔力雄迈。
二.诗歌中充满着一种悲愤不平之气。他的诗歌对门阀制度的批判极其强烈,对贫士失志极为愤慨,一股磊落不平之气喷发而于诗中。如《咏史》其二比兴手法表达了这种感情。
三.左思的诗歌继承了建安诗歌的风骨,被誉为“文典以怨”,“左思风力”(诗品),就是指他诗歌引用历史典故以抒时愤,刚健有力。他一改班固创为《咏史》时的质木无文,打入自己的身世之感,情感激烈深切,借古人之事,抒个人情怀,使咏史有了新的飞跃。
试论郭璞《游仙诗》的主要内容及艺术特色。
一.郭璞的游仙诗有两类内容。一类是“坎壈咏怀,非列仙之趣也。”如《游仙诗》其一。另一类内容,则是在承继传统上求仙长生之主题,以高蹈轻举、复食采药为主旨。如《游仙诗》其六。
二.郭璞的游仙诗感情真实,坎壈咏怀。另外,郭璞诗情采斐然,描写生动,色泽丰富。如“风生梁栋间,云出窗户里。”
西晋太康前后文坛的主要创作倾向如何?代表作家是谁?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主要创作倾向一是模拟古人的风气大盛;二是雕章琢句,追求词藻华美与对偶工整。只有左思独树一帜,以矫健的笔力抒写了寒士的不平,直接继承了建安风骨。代表作家即“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试述左思《咏史》八首的艺术特点?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左思《咏史》八首是中古咏史诗的杰作。其艺术特点,一、八首诗各自独立成章又互相承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组诗的形式可以容纳更丰富的内容;二、继承了建安诗人抒情与言志相结合的传统,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将咏史与咏怀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三、表现上更加富于变化,如比喻、对照、比兴、议论等多种手法兼用,进一步丰富了咏史题材的艺术表现力。
一.游仙诗的渊源可以上溯到先秦。在《离骚》中,当屈原对现实不满时就幻想神游天界。以“游仙”为诗名,始于曹植的《游仙诗》。
二.游仙诗内容有二种不同倾向,一种纯写求仙长生之意,如汉乐府《长歌行》。另一种是愤世嫉俗之言。如曹植《游仙诗》。
试论太康诗歌的内容特点和艺术形式特点。
内容特点:
一.“儿女情多,风云气少”。(《诗品》)没有胸怀天下的巨大抱负,没有面对历史的深沉思索,转而在儿女之情中表现绮丽情思。
二.拟古模仿,缺乏现实内容。如陆机,古诗十九首,他拟作十二首;他的《短歌行》简直就是曹操原诗的翻版。
艺术特点:(“缛旨星稠,繁文绮合”)
一.追求文字华美与辞藻华丽。张溥称傅“新温婉丽”。
二.追求新的技巧,注意排偶。典型的是陆机。他的诗中对句占主要篇幅。
三.描写更细腻。
太康诗风的代表诗人为陆机与潘岳。
试论左思《咏史》的艺术成就。
一.左思的诗歌有一种建功立业,功成身退的阔大胸怀。如《咏史》一、三,没有刻意的调饰有艳丽的辞藻,全部思想感情喷发而出,大气磅礴,所以被成为胸次高旷,笔力雄迈。
二.诗歌中充满着一种悲愤不平之气。他的诗歌对门阀制度的批判极其强烈,对贫士失志极为愤慨,一股磊落不平之气喷发而于诗中。如《咏史》其二比兴手法表达了这种感情。
三.左思的诗歌继承了建安诗歌的风骨,被誉为“文典以怨”,“左思风力”(诗品),就是指他诗歌引用历史典故以抒时愤,刚健有力。他一改班固创为《咏史》时的质木无文,打入自己的身世之感,情感激烈深切,借古人之事,抒个人情怀,使咏史有了新的飞跃。
试论郭璞《游仙诗》的主要内容及艺术特色。
一.郭璞的游仙诗有两类内容。一类是“坎壈咏怀,非列仙之趣也。”如《游仙诗》其一。另一类内容,则是在承继传统上求仙长生之主题,以高蹈轻举、复食采药为主旨。如《游仙诗》其六。
二.郭璞的游仙诗感情真实,坎壈咏怀。另外,郭璞诗情采斐然,描写生动,色泽丰富。如“风生梁栋间,云出窗户里。”
西晋太康前后文坛的主要创作倾向如何?代表作家是谁?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主要创作倾向一是模拟古人的风气大盛;二是雕章琢句,追求词藻华美与对偶工整。只有左思独树一帜,以矫健的笔力抒写了寒士的不平,直接继承了建安风骨。代表作家即“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试述左思《咏史》八首的艺术特点?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左思《咏史》八首是中古咏史诗的杰作。其艺术特点,一、八首诗各自独立成章又互相承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组诗的形式可以容纳更丰富的内容;二、继承了建安诗人抒情与言志相结合的传统,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将咏史与咏怀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三、表现上更加富于变化,如比喻、对照、比兴、议论等多种手法兼用,进一步丰富了咏史题材的艺术表现力。
第四章 杰出诗人陶渊明
田园诗:指以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篇。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方面描写田园景色和农村生活,表现了农村的恬美静穆和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也表现了诗人参与农村劳动的感受,以及与农民的愉快交往。本来与谢灵运的山水诗异趣,但随着南朝齐谢脁山水诗注意表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象,田园诗与山水诗的界限遂渐渐模糊。人们一般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可见其合流的趋势。
简述陶渊明的思想及人生境界
一.少年的陶渊明,好学不拘。一方面“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一方面“学不称师,文取皆达。”
二.陶渊明达到了一种物我一、心与道冥的人生境界。他领悟到大自然的不息生机是自己生命的最好安归之所,完全融入到自然中去。没有用语言赞美自然,而自然的美去从心里流露出来。面对人生的苦患,以老庄的无为的玄学人生观去对待,还靠儒家的思想力量。陶渊明摆脱了人间世俗的烦恼,在精神上真正到达与自然合一的境界,由此而创造了格高千古的优秀诗篇。
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贡献,就是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
一.亲切自然地描绘出田园风光。通过对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等的白描,流露出对田园风物的由衷喜爱和深切依恋。读者也可体味出诗人那纯净的心地和平静的心境,与简朴恬静的田园风光交融为一。
二.真实地描写了自己的躬耕生活,对劳动的艰辛诗人却表现出平静乐观的心态,躬耕之志始终不渝。如《庚戍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写出了诗人的人生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管,而以求自安。”在作者的笔下,劳动是艺术化了的很有诗意的行为。如《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三.陶渊明的田园诗中还记叙了他与农夫野老、素心挚友的往还,如《移居》二首。
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
一.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另一个贡献,就是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平淡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意味隽永。平和淡泊的人生境界,自然流露于诗。最能代表作者冲淡之美的诗,是《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二.形成陶渊明平淡自然之美的原因,一在诗人心境的平和散淡,二在于诗人语言的平易质朴。
三.就诗歌语言而言,陶诗的特点是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纯净之美。他不用夸张的铺排和绮丽的色彩,和的对仗、典故,他的诗句魅力,在于全是以他性情中自然流出的言语,在于内在感情力量。如《闲情赋》写得多么绮丽多姿,说明他不是不会用华丽的辞藻,但他的审美趋向不在于此,而在于以自然语创造出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的艺术境界。
试述陶渊明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最有成就的诗人,对诗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不仅开创了田园诗,而且前所未有地将日常生活表现得情趣盎然,富有诗意,扩大了诗歌的题材;他创造了平淡自然的诗歌意境,为后人树立了诗歌艺术的更高标准。在诗歌的形式方面他也有很多创造,一是用新鲜活泼的内容给四言诗这种呆板僵化的形式注入新的生命;二是发展了五言咏怀组诗,根据内容和形式的特点命题,如《咏史》、《饮酒》、《咏贫士》、《归园田居》等,分类更加细致,在组诗的内部结构安排方面,有较前人更具匠心。陶诗不为时人所重,唐代田园诗派兴起,奠定其地位,赵宋以后陶渊明备受推崇,确立了一流大家的地位。
田园诗:指以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篇。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方面描写田园景色和农村生活,表现了农村的恬美静穆和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也表现了诗人参与农村劳动的感受,以及与农民的愉快交往。本来与谢灵运的山水诗异趣,但随着南朝齐谢脁山水诗注意表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象,田园诗与山水诗的界限遂渐渐模糊。人们一般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可见其合流的趋势。
简述陶渊明的思想及人生境界
一.少年的陶渊明,好学不拘。一方面“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一方面“学不称师,文取皆达。”
二.陶渊明达到了一种物我一、心与道冥的人生境界。他领悟到大自然的不息生机是自己生命的最好安归之所,完全融入到自然中去。没有用语言赞美自然,而自然的美去从心里流露出来。面对人生的苦患,以老庄的无为的玄学人生观去对待,还靠儒家的思想力量。陶渊明摆脱了人间世俗的烦恼,在精神上真正到达与自然合一的境界,由此而创造了格高千古的优秀诗篇。
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贡献,就是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
一.亲切自然地描绘出田园风光。通过对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等的白描,流露出对田园风物的由衷喜爱和深切依恋。读者也可体味出诗人那纯净的心地和平静的心境,与简朴恬静的田园风光交融为一。
二.真实地描写了自己的躬耕生活,对劳动的艰辛诗人却表现出平静乐观的心态,躬耕之志始终不渝。如《庚戍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写出了诗人的人生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管,而以求自安。”在作者的笔下,劳动是艺术化了的很有诗意的行为。如《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三.陶渊明的田园诗中还记叙了他与农夫野老、素心挚友的往还,如《移居》二首。
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
一.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另一个贡献,就是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平淡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意味隽永。平和淡泊的人生境界,自然流露于诗。最能代表作者冲淡之美的诗,是《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二.形成陶渊明平淡自然之美的原因,一在诗人心境的平和散淡,二在于诗人语言的平易质朴。
三.就诗歌语言而言,陶诗的特点是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纯净之美。他不用夸张的铺排和绮丽的色彩,和的对仗、典故,他的诗句魅力,在于全是以他性情中自然流出的言语,在于内在感情力量。如《闲情赋》写得多么绮丽多姿,说明他不是不会用华丽的辞藻,但他的审美趋向不在于此,而在于以自然语创造出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的艺术境界。
试述陶渊明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最有成就的诗人,对诗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不仅开创了田园诗,而且前所未有地将日常生活表现得情趣盎然,富有诗意,扩大了诗歌的题材;他创造了平淡自然的诗歌意境,为后人树立了诗歌艺术的更高标准。在诗歌的形式方面他也有很多创造,一是用新鲜活泼的内容给四言诗这种呆板僵化的形式注入新的生命;二是发展了五言咏怀组诗,根据内容和形式的特点命题,如《咏史》、《饮酒》、《咏贫士》、《归园田居》等,分类更加细致,在组诗的内部结构安排方面,有较前人更具匠心。陶诗不为时人所重,唐代田园诗派兴起,奠定其地位,赵宋以后陶渊明备受推崇,确立了一流大家的地位。
第五章 南北朝诗歌
永明文学
一. 永明文学是指上自刘宋泰始二年,下至梁武帝天监十二年这一时期的文学活动,而以齐永明年间为中心。
二.“永明文学”重文学特质的发扬,重个人情怀的抒发,而且逐渐由情怀抒发转向重娱乐。同时创造了一种清新的美的理想。更重要的,是在诗歌形式上的探索。
三.“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角度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度阶段,其理论支持便是永明声律说。
陶谢:指东晋末宋初诗人陶渊明和谢灵运。杜甫有“焉得诗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之句,即指此二人。他们都善于描写自然景物。但陶多写田园,而谢多刻划山水;陶诗语言朴实自然,谢诗则讲究词藻与对偶,崇尚绮丽,风格并不相近。
元嘉三大家:指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三位著名的诗人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的并称。谢诗富艳精工,颜诗华美典雅,鲍诗雄恣奔放,是谓“宋初三体”,诗风差异明显,共同之点是描写山水,都讲究词藻和对偶。
永明体: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形成的诗体。又称新体诗。这种诗把音律声韵与晋宋以来的对偶之风结合起来,注重四声、八病之说,增加了诗歌艺术的形式美,对近体诗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代表作家有沈约、谢脁、王融、范云、江淹以及齐梁间的何逊、吴均和陈代的阴铿。
宫体诗:南朝梁代为宫廷创作所形成的一种诗风。大都描绘闺情声色,清绮靡丽,伤于轻艳,格调不高。倡导者是梁简文帝萧纲,徐陵、庾信父子是代表作家,其创作风格流丽轻艳、“辑裁巧密”,被称为“徐庾体”。风气所至,陈时陈后主与江总亦有此类创作。徐陵编有《玉台新咏》,只收“艳诗”,可说是宫体诗的合集。
北地三才:指在北朝文人中能自觉学习南朝文化,对南北文学的合流起到推动作用的作家温子升、邢劭和魏收的并称。总的来说他们都是南朝文风的模仿者。温子升一部分诗风格清婉,辞藻华丽,讲究对偶,近似南朝,一部分诗受到过北方民歌的影响。邢劭诗文多模仿魏晋和南朝人。魏收所长在史传文。
哀江南赋:赋篇名。北周庾信作。作者原仕南朝,后出使西魏,被羁留而仕北朝,虽位尊名显,甚受优待,但常惦念故国,追忆往事,因作此赋以抒怀。赋篇以作者自身遭遇为线索,写出梁朝由兴到衰的过程,揭露了梁朝统治者的腐朽无能,描写了人民在战乱中的蒙受的深重灾难。从艺术风格上看,格律严整而又不失疏放,寓雄健于苍凉沉郁之中,感情奔放,声调铿锵,颇富个性。
永明文学
一. 永明文学是指上自刘宋泰始二年,下至梁武帝天监十二年这一时期的文学活动,而以齐永明年间为中心。
二.“永明文学”重文学特质的发扬,重个人情怀的抒发,而且逐渐由情怀抒发转向重娱乐。同时创造了一种清新的美的理想。更重要的,是在诗歌形式上的探索。
三.“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角度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度阶段,其理论支持便是永明声律说。
陶谢:指东晋末宋初诗人陶渊明和谢灵运。杜甫有“焉得诗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之句,即指此二人。他们都善于描写自然景物。但陶多写田园,而谢多刻划山水;陶诗语言朴实自然,谢诗则讲究词藻与对偶,崇尚绮丽,风格并不相近。
元嘉三大家:指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三位著名的诗人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的并称。谢诗富艳精工,颜诗华美典雅,鲍诗雄恣奔放,是谓“宋初三体”,诗风差异明显,共同之点是描写山水,都讲究词藻和对偶。
永明体: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形成的诗体。又称新体诗。这种诗把音律声韵与晋宋以来的对偶之风结合起来,注重四声、八病之说,增加了诗歌艺术的形式美,对近体诗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代表作家有沈约、谢脁、王融、范云、江淹以及齐梁间的何逊、吴均和陈代的阴铿。
宫体诗:南朝梁代为宫廷创作所形成的一种诗风。大都描绘闺情声色,清绮靡丽,伤于轻艳,格调不高。倡导者是梁简文帝萧纲,徐陵、庾信父子是代表作家,其创作风格流丽轻艳、“辑裁巧密”,被称为“徐庾体”。风气所至,陈时陈后主与江总亦有此类创作。徐陵编有《玉台新咏》,只收“艳诗”,可说是宫体诗的合集。
北地三才:指在北朝文人中能自觉学习南朝文化,对南北文学的合流起到推动作用的作家温子升、邢劭和魏收的并称。总的来说他们都是南朝文风的模仿者。温子升一部分诗风格清婉,辞藻华丽,讲究对偶,近似南朝,一部分诗受到过北方民歌的影响。邢劭诗文多模仿魏晋和南朝人。魏收所长在史传文。
哀江南赋:赋篇名。北周庾信作。作者原仕南朝,后出使西魏,被羁留而仕北朝,虽位尊名显,甚受优待,但常惦念故国,追忆往事,因作此赋以抒怀。赋篇以作者自身遭遇为线索,写出梁朝由兴到衰的过程,揭露了梁朝统治者的腐朽无能,描写了人民在战乱中的蒙受的深重灾难。从艺术风格上看,格律严整而又不失疏放,寓雄健于苍凉沉郁之中,感情奔放,声调铿锵,颇富个性。
简述鲍照诗歌的内容。
一.由于他“才秀人微”,更能认识到门阀制度的黑暗和不公,对高门世族压抑人才愤慨不平,所以他的许多诗作是对这种社会现象的不满与抨击。如《拟行路难》其四。
二.边塞题材之作,描写边塞的艰苦及将士卫国的决心,如《代出自蓟北门行》。
三.描写妇女题材的诗,如写相思的《拟行路难》其三。
总之,鲍照诗歌内容丰富,能广阔地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了对士族门阀制度的不满与抨击。
一.由于他“才秀人微”,更能认识到门阀制度的黑暗和不公,对高门世族压抑人才愤慨不平,所以他的许多诗作是对这种社会现象的不满与抨击。如《拟行路难》其四。
二.边塞题材之作,描写边塞的艰苦及将士卫国的决心,如《代出自蓟北门行》。
三.描写妇女题材的诗,如写相思的《拟行路难》其三。
总之,鲍照诗歌内容丰富,能广阔地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了对士族门阀制度的不满与抨击。
吴歌:指《乐府诗集·清商曲辞》所收主要产生于长江下游以建业为中心一带地区的南朝民歌,今存326首。现存吴歌多为女子的吟唱,生动而集中地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渴望与坚贞,相思的欢乐和痛苦,婚姻不自由的苦闷,以及对男子负心的怨恨等种种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感情和复杂的心态。
西曲:指《乐府诗集·清商曲辞》所收主要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以江陵为中心地区,包括其周围一些城市的南朝民歌。今存142首。西曲多写商人妇的相思离别和劳动者的爱情生活,题材较吴歌略宽,风格也更明快。
《敇勒歌》:乐府杂歌篇名。北朝民歌。敕勒歌辞系从鲜卑语译出。北齐高欢为周军所败,命斛律金唱此歌以激励士气。这首歌辞歌唱了草原的辽阔和牛羊的繁盛。风格异常雄浑朴质,不愧为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品。
西曲:指《乐府诗集·清商曲辞》所收主要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以江陵为中心地区,包括其周围一些城市的南朝民歌。今存142首。西曲多写商人妇的相思离别和劳动者的爱情生活,题材较吴歌略宽,风格也更明快。
《敇勒歌》:乐府杂歌篇名。北朝民歌。敕勒歌辞系从鲜卑语译出。北齐高欢为周军所败,命斛律金唱此歌以激励士气。这首歌辞歌唱了草原的辽阔和牛羊的繁盛。风格异常雄浑朴质,不愧为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品。
简述北朝民歌内容与艺术。
内容:
一.北国风光在民歌中有所表现,如《敕乐川》把辽阔的草原风光生动描绘出来。
二.反映了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和尚武精神。
三.反映战争及其到来的苦难。
四.反映爱情婚姻。
艺术:北朝民歌抒情真率直爽,语言质朴有力,格调苍劲豪迈,显示出北方民族独有的特色,代表作《敕乐川》
简述南朝民歌艺术特点。
一.格调鲜丽明快,不但再现了南方的自然风光之美,也表现出南朝女子的浪漫情怀。
二.其次是语言上清新流丽和多用双关比喻,来自于南方女子特有的俏巧聪慧:“欢欲见莲(怜,爱也)时。”
三.南朝民歌形制多为五言四句,语短情长。
简述元嘉诗歌创作新特点。
一.山水题材大量进入诗歌创作,并且改变了东晋诗歌以山水作为玄思载体的倾向。正式奠定了中国山水文学的根基。谢灵运的山水是最突出的代表。
二.诗歌创作由东晋的哲理化改变为重抒情,抒发了强烈的感慨。
三.元嘉诗歌出现了对不同创作个性的追求。
四.元嘉诗歌的新变还表现为对诗歌形式的有意探讨。
简述宫体诗发生发展的三个阶段。
所谓宫体诗,是指一种讲求声律、对偶与辞采华美的轻艳丽靡之风,这种文风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天监八年以前,可视为宫体诗的先导阶段。此时尚为永明文学时期,永明体在声律、对偶上已经为宫体诗准备了条件。
第二阶段是天监八年至中大通三年宵纲为太子以后,徐陵成《玉台新咏》,是宫体诗的高峰期。
第三阶段为宫体诗尾声期,以陈后主及其身边文士为主,波及隋及唐初。
简述宫体诗及其特点。
所谓“宫体诗”是指一种以写闺阁情怀为主要内容的重声律、词采丽靡轻艳的文风。
特点:
一.表现为题材处理上的娱乐性质。主要是写妇女、男女情怀、咏物、游宴、游戏等。宫体诗人在写这些时带有明显的娱乐目的和消遣性质。
二.对写实技巧的追求。宫体诗的写实技巧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词采美丽,构形惟妙惟肖。
谢脁山水诗有哪些新特点?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一是着重表现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象,扩大了山水诗的题材范围;二是在写景方面突破了谢灵运全面铺写的格局,精心选择和剪裁景物,形成了较为圆融的意境;三是在景物描写中自然融进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情境交融,尤其一些写景小诗,空灵纯净,颇有唐风。
什么是新体诗?新体诗有哪些代表作家?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齐代诗人沈约总结了前人对声韵的研究成果,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中声、韵、调的配合,指出作诗应避免八种声律上的毛病,声律与对偶互相配合,就形成了具有格律的新体诗。因为出现于齐代永明年间,所以又叫永明体。它是古诗发展到近体的过渡形式。谢脁的新体诗,词采华美,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已有全篇似唐人者。新体诗的代表作家除谢脁外,还有沈约、王融、何逊、阴铿等。
内容:
一.北国风光在民歌中有所表现,如《敕乐川》把辽阔的草原风光生动描绘出来。
二.反映了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和尚武精神。
三.反映战争及其到来的苦难。
四.反映爱情婚姻。
艺术:北朝民歌抒情真率直爽,语言质朴有力,格调苍劲豪迈,显示出北方民族独有的特色,代表作《敕乐川》
简述南朝民歌艺术特点。
一.格调鲜丽明快,不但再现了南方的自然风光之美,也表现出南朝女子的浪漫情怀。
二.其次是语言上清新流丽和多用双关比喻,来自于南方女子特有的俏巧聪慧:“欢欲见莲(怜,爱也)时。”
三.南朝民歌形制多为五言四句,语短情长。
简述元嘉诗歌创作新特点。
一.山水题材大量进入诗歌创作,并且改变了东晋诗歌以山水作为玄思载体的倾向。正式奠定了中国山水文学的根基。谢灵运的山水是最突出的代表。
二.诗歌创作由东晋的哲理化改变为重抒情,抒发了强烈的感慨。
三.元嘉诗歌出现了对不同创作个性的追求。
四.元嘉诗歌的新变还表现为对诗歌形式的有意探讨。
简述宫体诗发生发展的三个阶段。
所谓宫体诗,是指一种讲求声律、对偶与辞采华美的轻艳丽靡之风,这种文风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天监八年以前,可视为宫体诗的先导阶段。此时尚为永明文学时期,永明体在声律、对偶上已经为宫体诗准备了条件。
第二阶段是天监八年至中大通三年宵纲为太子以后,徐陵成《玉台新咏》,是宫体诗的高峰期。
第三阶段为宫体诗尾声期,以陈后主及其身边文士为主,波及隋及唐初。
简述宫体诗及其特点。
所谓“宫体诗”是指一种以写闺阁情怀为主要内容的重声律、词采丽靡轻艳的文风。
特点:
一.表现为题材处理上的娱乐性质。主要是写妇女、男女情怀、咏物、游宴、游戏等。宫体诗人在写这些时带有明显的娱乐目的和消遣性质。
二.对写实技巧的追求。宫体诗的写实技巧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词采美丽,构形惟妙惟肖。
谢脁山水诗有哪些新特点?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一是着重表现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象,扩大了山水诗的题材范围;二是在写景方面突破了谢灵运全面铺写的格局,精心选择和剪裁景物,形成了较为圆融的意境;三是在景物描写中自然融进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情境交融,尤其一些写景小诗,空灵纯净,颇有唐风。
什么是新体诗?新体诗有哪些代表作家?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齐代诗人沈约总结了前人对声韵的研究成果,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中声、韵、调的配合,指出作诗应避免八种声律上的毛病,声律与对偶互相配合,就形成了具有格律的新体诗。因为出现于齐代永明年间,所以又叫永明体。它是古诗发展到近体的过渡形式。谢脁的新体诗,词采华美,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已有全篇似唐人者。新体诗的代表作家除谢脁外,还有沈约、王融、何逊、阴铿等。
试论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成就。
谢灵运是诗歌史上第一位有成就的山水诗人。
一.创造了一种山水诗的结构模式。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先叙述登游缘起或路线,接着是具体描写局部景物,最后议论或感慨。
二.局部景物描写中,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把握和非常具体的画面,表现出某一景观的情思韵味,朝着景物与情思交融的方向发展。如《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传达出诗人心中一种难以言喻的对生命的惊喜。
三.对山水景物的声、光、色都有生动的描绘,他能注意到诗中描写之画面的色彩和谐与明暗对比。
试论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
试述鲍照诗歌的思想内容?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一、反映社会的不平,抨击门阀制度对人才的压抑,抒发贫士不遇的苦闷和愤世嫉俗之情;二、描写边塞争战生活,抒写报国的壮志,表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三、揭露社会黑暗,同情人民苦难;四、另有游宦思乡、抒写爱情、感伤年命和写景咏物的作品。
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在南朝诗人中可谓最高。
一.他的乐府诗有抒情浓烈、气势流畅之美。他把惯用比兴、善叙他人他事的乐府诗,发展为一种直接抒写自己感情、叙说自己遭遇的诗体,把浓烈的抒情与构辞的美丽融为一体,来表现自己的澎湃情怀。如乐府《白苎舞》。
二.语言也很有特色。被称为“雕藻淫艳,倾炫心魂。”如《拟行路难》其三;注意吸收明间口语;善运用奇特大胆的想象和比喻。
三.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也做出了巨大贡献。《拟行路难》是以七言为主的杂言。以前的杂言是以四言或五言为主,七言为辅。鲍照大胆变革,改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而且创造性地自由换韵。鲍照的大胆革新有积极创作,使七言诗体大大发展,直接影响到唐代七言歌行的创作。杜甫也称赞“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
试论谢眺诗歌的艺术成就。
谢眺诗歌的主要特色是:情思明净潇散,意象清新明丽,语言明白流畅,声韵流丽和谐。
一.从情思方面言,小谢因为感情单纯,所以因物色感发而或喜或悲时,较为明朗外露。在他的诗中常常可以感受到一种纯净如竹露如风荷如月色如流泉般的情思流动,如《观朝雨》写晨起观雨引发的一份归隐情思,心境在空朦潇洒的朝雨中何等的平静,一切都好象在潇潇雨雾中净化了。
二.小谢诗意象创造也清新明丽,大多落尽华饰,有一种天然韵味。尤其在山水描写方面,大谢在意象创造上颇多着意,较多客观描写。而小谢诗中的意象,则带者更多心象的性质,把景物提纯得与他的心绪一致起来。因之,他创造的意象十分省净明快,如《之宣城出新浦向板桥》“天际识归舟,云中辩江树。”
三.小谢诗语言流畅明白,去除任何晦涩的文字和赘典。有的甚至完全接近口语。
四.革除了以往山水诗的玄思哲理。
试比较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异同。
一.地域不同
南朝:南朝民歌主要产生于南方都市。
北朝:北朝民歌主要产生于辽阔的北方(草原)
二.作者不同
南朝:女性较多 北朝:男女皆有
三.内容、题材不同
南朝:南朝民歌的内容很单一,绝大多数是表现男女之情,反映的情恋内容极其广泛,角度多样。如《西洲曲》写一个女子怀人,情思缠绵,。
北朝:北国风光在民歌中有所表现,如《敕乐川》把辽阔的草原风光生动描绘出来;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和尚武精神;反映战争及其带到来的苦难;反映爱情婚姻。
四.风格不同
南朝:A.格调鲜丽明快,不但再现了南方的自然风光之美,也表现出南朝女子的浪漫情怀。
B.其次是语言上清新流丽和多用双关比喻,来自于南方女子特有的俏巧聪慧:“欢欲见莲(怜,爱也)时。”
C.南朝民歌形制多为五言四句,语短情长。
北朝:北朝民歌抒情真率直爽,语言质朴有力,格调苍劲豪迈,显示出北方民族独有的特色,代表作《敕乐川》
1、试分别概述南北朝民歌的思想内容?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南朝民歌多数表现男女恋情。吴歌和西曲因产生的地域不同,情调和风格略有不同(见基本知识部分)。北朝民歌虽数量不多,题材却比较广泛。主要有四方面内容:一是描写北方的壮丽山川和游牧生活;二是表现了北方民族粗犷豪迈的个性和豪侠尚武的精神;三是反映了北方频繁的战争以及由此给人民带来的离乡背井、流离失所的痛苦;四是反映了爱情婚姻生活。
2、试比较南北朝民歌的艺术风格?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南朝民歌篇幅短小,多为五言四句。语言清新自然,在语言上最大的特色是运用双关隐语,不仅使语言活泼流畅,而且使情思的表达也更加委婉含蓄。北朝民歌语言质朴刚健,风格粗犷豪放,自然清新,多杂言格式而以五言为主。
3、说说南朝民歌和北朝民歌的分类保存情况?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南朝民歌保存在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主要有吴歌、西曲两类,还有数量极少的神弦歌。此外《杂曲歌辞》、《杂歌谣词》里也保存了少量的南朝民歌。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里。多数为北魏、北齐、北周时期的作品,传入南朝,初梁代的乐府机关保留下来。
4、试简析《西洲曲》的内容和艺术特点?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西洲曲》是乐府《杂曲歌辞》里的一篇。南朝无名氏作,为五言体。因首句“忆梅下西洲”,故名。原为长江流域的民歌,后经过文人的加工。内容描写一个少女怀念久别情人的心理。作品通过带季节特征的人物活动的变换,层层递进地表现了一位少女从春到秋对远方情人的思念之情。语言优美,笔触细腻,情思缠绵悱恻,顶真和双关语的运用是其手法上的显著特点。全诗三十二句,四句一转韵,流利宛转,声情和谐。《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的最优秀作品,也是其中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5、试简析《木兰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木兰诗》是北朝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讲述了一位叫木兰的女子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立功之后不慕富贵退居乡里的故事。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艺术形象,她是古代人民理想的化身,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艺术上的成就:一是富于传奇色彩,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范例;二是出色地运且了民歌常用的复叠、铺陈排比等艺术技巧,比喻、对偶、反衬、顶真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艺术效果;三是笔墨凝练,繁简得宜,句式以五言为主,杂以七言、九言,错落有致,声韵铿锵,富有音乐美。
谢灵运是诗歌史上第一位有成就的山水诗人。
一.创造了一种山水诗的结构模式。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先叙述登游缘起或路线,接着是具体描写局部景物,最后议论或感慨。
二.局部景物描写中,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把握和非常具体的画面,表现出某一景观的情思韵味,朝着景物与情思交融的方向发展。如《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传达出诗人心中一种难以言喻的对生命的惊喜。
三.对山水景物的声、光、色都有生动的描绘,他能注意到诗中描写之画面的色彩和谐与明暗对比。
试论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
试述鲍照诗歌的思想内容?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一、反映社会的不平,抨击门阀制度对人才的压抑,抒发贫士不遇的苦闷和愤世嫉俗之情;二、描写边塞争战生活,抒写报国的壮志,表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三、揭露社会黑暗,同情人民苦难;四、另有游宦思乡、抒写爱情、感伤年命和写景咏物的作品。
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在南朝诗人中可谓最高。
一.他的乐府诗有抒情浓烈、气势流畅之美。他把惯用比兴、善叙他人他事的乐府诗,发展为一种直接抒写自己感情、叙说自己遭遇的诗体,把浓烈的抒情与构辞的美丽融为一体,来表现自己的澎湃情怀。如乐府《白苎舞》。
二.语言也很有特色。被称为“雕藻淫艳,倾炫心魂。”如《拟行路难》其三;注意吸收明间口语;善运用奇特大胆的想象和比喻。
三.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也做出了巨大贡献。《拟行路难》是以七言为主的杂言。以前的杂言是以四言或五言为主,七言为辅。鲍照大胆变革,改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而且创造性地自由换韵。鲍照的大胆革新有积极创作,使七言诗体大大发展,直接影响到唐代七言歌行的创作。杜甫也称赞“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
试论谢眺诗歌的艺术成就。
谢眺诗歌的主要特色是:情思明净潇散,意象清新明丽,语言明白流畅,声韵流丽和谐。
一.从情思方面言,小谢因为感情单纯,所以因物色感发而或喜或悲时,较为明朗外露。在他的诗中常常可以感受到一种纯净如竹露如风荷如月色如流泉般的情思流动,如《观朝雨》写晨起观雨引发的一份归隐情思,心境在空朦潇洒的朝雨中何等的平静,一切都好象在潇潇雨雾中净化了。
二.小谢诗意象创造也清新明丽,大多落尽华饰,有一种天然韵味。尤其在山水描写方面,大谢在意象创造上颇多着意,较多客观描写。而小谢诗中的意象,则带者更多心象的性质,把景物提纯得与他的心绪一致起来。因之,他创造的意象十分省净明快,如《之宣城出新浦向板桥》“天际识归舟,云中辩江树。”
三.小谢诗语言流畅明白,去除任何晦涩的文字和赘典。有的甚至完全接近口语。
四.革除了以往山水诗的玄思哲理。
试比较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异同。
一.地域不同
南朝:南朝民歌主要产生于南方都市。
北朝:北朝民歌主要产生于辽阔的北方(草原)
二.作者不同
南朝:女性较多 北朝:男女皆有
三.内容、题材不同
南朝:南朝民歌的内容很单一,绝大多数是表现男女之情,反映的情恋内容极其广泛,角度多样。如《西洲曲》写一个女子怀人,情思缠绵,。
北朝:北国风光在民歌中有所表现,如《敕乐川》把辽阔的草原风光生动描绘出来;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和尚武精神;反映战争及其带到来的苦难;反映爱情婚姻。
四.风格不同
南朝:A.格调鲜丽明快,不但再现了南方的自然风光之美,也表现出南朝女子的浪漫情怀。
B.其次是语言上清新流丽和多用双关比喻,来自于南方女子特有的俏巧聪慧:“欢欲见莲(怜,爱也)时。”
C.南朝民歌形制多为五言四句,语短情长。
北朝:北朝民歌抒情真率直爽,语言质朴有力,格调苍劲豪迈,显示出北方民族独有的特色,代表作《敕乐川》
1、试分别概述南北朝民歌的思想内容?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南朝民歌多数表现男女恋情。吴歌和西曲因产生的地域不同,情调和风格略有不同(见基本知识部分)。北朝民歌虽数量不多,题材却比较广泛。主要有四方面内容:一是描写北方的壮丽山川和游牧生活;二是表现了北方民族粗犷豪迈的个性和豪侠尚武的精神;三是反映了北方频繁的战争以及由此给人民带来的离乡背井、流离失所的痛苦;四是反映了爱情婚姻生活。
2、试比较南北朝民歌的艺术风格?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南朝民歌篇幅短小,多为五言四句。语言清新自然,在语言上最大的特色是运用双关隐语,不仅使语言活泼流畅,而且使情思的表达也更加委婉含蓄。北朝民歌语言质朴刚健,风格粗犷豪放,自然清新,多杂言格式而以五言为主。
3、说说南朝民歌和北朝民歌的分类保存情况?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南朝民歌保存在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主要有吴歌、西曲两类,还有数量极少的神弦歌。此外《杂曲歌辞》、《杂歌谣词》里也保存了少量的南朝民歌。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里。多数为北魏、北齐、北周时期的作品,传入南朝,初梁代的乐府机关保留下来。
4、试简析《西洲曲》的内容和艺术特点?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西洲曲》是乐府《杂曲歌辞》里的一篇。南朝无名氏作,为五言体。因首句“忆梅下西洲”,故名。原为长江流域的民歌,后经过文人的加工。内容描写一个少女怀念久别情人的心理。作品通过带季节特征的人物活动的变换,层层递进地表现了一位少女从春到秋对远方情人的思念之情。语言优美,笔触细腻,情思缠绵悱恻,顶真和双关语的运用是其手法上的显著特点。全诗三十二句,四句一转韵,流利宛转,声情和谐。《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的最优秀作品,也是其中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5、试简析《木兰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木兰诗》是北朝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讲述了一位叫木兰的女子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立功之后不慕富贵退居乡里的故事。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艺术形象,她是古代人民理想的化身,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艺术上的成就:一是富于传奇色彩,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范例;二是出色地运且了民歌常用的复叠、铺陈排比等艺术技巧,比喻、对偶、反衬、顶真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艺术效果;三是笔墨凝练,繁简得宜,句式以五言为主,杂以七言、九言,错落有致,声韵铿锵,富有音乐美。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赋
简述《三都赋》的特点。
《三都赋》是西晋赋家左思的的主要成就,其特点:
一.内容丰富,详尽细致描写了蜀吴魏三国的山川城邑、鸟兽草木、风谣歌舞、重要人物。
二.精心锤炼语言,辞藻壮丽,下笔琳琅。
三.以求实的精神去创作。
简述建安赋作的特点。
一.有一个自觉主动行动辞赋创作的作者群。如三曹、七子等。
二.建安作家由于思想较为自由,其赋作的题材更为广泛。如大自然的寒暑阴晴《秋思赋》、飞禽走兽、瓜果树木等,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三.建安赋作的抒情性进一步加强。
四.在艺术上也有新的发展,成为汉赋向南北朝骈赋变化的开端。
简述《三都赋》的特点。
《三都赋》是西晋赋家左思的的主要成就,其特点:
一.内容丰富,详尽细致描写了蜀吴魏三国的山川城邑、鸟兽草木、风谣歌舞、重要人物。
二.精心锤炼语言,辞藻壮丽,下笔琳琅。
三.以求实的精神去创作。
简述建安赋作的特点。
一.有一个自觉主动行动辞赋创作的作者群。如三曹、七子等。
二.建安作家由于思想较为自由,其赋作的题材更为广泛。如大自然的寒暑阴晴《秋思赋》、飞禽走兽、瓜果树木等,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三.建安赋作的抒情性进一步加强。
四.在艺术上也有新的发展,成为汉赋向南北朝骈赋变化的开端。
结合庾信的经历简要说明他早年和晚年诗风的变化?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庾信一生以出使西魏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仕梁,是宫体诗的代表作家,与徐陵的宫体诗号称“徐庾体”,诗风伤于轻艳,同时有大量奉和应景之作,一些诗作以摹景生动,造句新巧,声韵协调,显示出清新俊逸的个人特色。庾信42岁奉命出使西魏被羁留,历仕西魏、北周,虽位望通显,但常有乡关之思和羁旅之情,加上边塞景色和亡国之恨,一发而为歌诗,形成刚健豪放的气骨和苍凉悲壮的意境。后期诗作内容广泛,善用典故,工对仗,语言精美,声韵和谐。杜甫称“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又说他“暮年诗赋动江关”正是指出了他后期诗文风格的变化。
为什么说鲍照是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的作家?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庾信对近体诗的形式发展做出了值得注意的贡献,他使诗歌进一步律化和骈俪化,加上广泛的题材、刚健豪放的气骨和苍凉悲壮的意境,他的诗歌真正融合了南北诗风,对唐诗的发展有直接影响;其辞赋和骈文也达到了六朝的最高水平,成为南北朝文学之集大成者。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文
《洛阳伽蓝记》:北魏杨衒之著,是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地理书、史书。主要记载洛阳佛寺情况,同时记录了众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材料,此外,作者在描写洛阳寺院的庄严盛大时,也处处流露出抚今追昔的感慨以及怀恋沉痛的心情。叙事简明,文笔清新,以散体为主,间以骈偶句式,是一部有特色的散文著作。
《水经注》:北魏郦道元著。系替相传为汉代桑钦所作的记载全国道的地理书《水经》所作的注。郦道元引书四百多种,加上自己游历各地、跋涉山川的见闻注《水经》,叙述了许多河流两岸的地理古迹、神话传说和风俗习惯,对各地秀丽的山川作了生动的描绘,文笔简洁精美,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对后代山水游记文学有很大影响。
骈文:是一种具有均衡对称之美的文体。它实际上是广义的散文的一部分,但它与散体单行的狭义的散文相对比而有明显区别。骈文的主要特征有四:对偶、用典、声律、辞藻。
参考答案:庾信一生以出使西魏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仕梁,是宫体诗的代表作家,与徐陵的宫体诗号称“徐庾体”,诗风伤于轻艳,同时有大量奉和应景之作,一些诗作以摹景生动,造句新巧,声韵协调,显示出清新俊逸的个人特色。庾信42岁奉命出使西魏被羁留,历仕西魏、北周,虽位望通显,但常有乡关之思和羁旅之情,加上边塞景色和亡国之恨,一发而为歌诗,形成刚健豪放的气骨和苍凉悲壮的意境。后期诗作内容广泛,善用典故,工对仗,语言精美,声韵和谐。杜甫称“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又说他“暮年诗赋动江关”正是指出了他后期诗文风格的变化。
为什么说鲍照是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的作家?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庾信对近体诗的形式发展做出了值得注意的贡献,他使诗歌进一步律化和骈俪化,加上广泛的题材、刚健豪放的气骨和苍凉悲壮的意境,他的诗歌真正融合了南北诗风,对唐诗的发展有直接影响;其辞赋和骈文也达到了六朝的最高水平,成为南北朝文学之集大成者。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文
《洛阳伽蓝记》:北魏杨衒之著,是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地理书、史书。主要记载洛阳佛寺情况,同时记录了众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材料,此外,作者在描写洛阳寺院的庄严盛大时,也处处流露出抚今追昔的感慨以及怀恋沉痛的心情。叙事简明,文笔清新,以散体为主,间以骈偶句式,是一部有特色的散文著作。
《水经注》:北魏郦道元著。系替相传为汉代桑钦所作的记载全国道的地理书《水经》所作的注。郦道元引书四百多种,加上自己游历各地、跋涉山川的见闻注《水经》,叙述了许多河流两岸的地理古迹、神话传说和风俗习惯,对各地秀丽的山川作了生动的描绘,文笔简洁精美,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对后代山水游记文学有很大影响。
骈文:是一种具有均衡对称之美的文体。它实际上是广义的散文的一部分,但它与散体单行的狭义的散文相对比而有明显区别。骈文的主要特征有四:对偶、用典、声律、辞藻。
简述《大人先生传》与《与山巨源绝交书》艺术之异同。
正始时期的文章都是“师心以遣论”,或直言指斥,言辞激烈而掷地有声;或反语讥讽。堪为代表的,就是阮籍的《大人先生传》与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但两者在艺术上也有异同:
一.《大人先生传》中,作者对那些虚伪的名教人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写。针对这种规行矩步以谋私利的“君子”,大人先生予以有力的驳斥。达到一种酣畅淋漓,具有震撼心魂的艺术效果。
二.《与山巨源绝交书》则是另一番风貌。他拒绝山涛的举荐,不肯与司马氏合作,却以幽默嘲讽出之。貌似平易之言,将其高洁不污之志尽显,且将官场之俗恶揭露得淋漓尽致。
嵇康、阮籍的散文,既继承建安散文重抒情重文采重个性的特点,又有鲜明独特的现实内容,是散文在重艺术特质方向上发展的重要一环。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志怪小说:志怪,就是记录怪异,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鬼怪为内容的小说,也可包括汉代的同类作品。志怪小说是受当时盛行的神仙方术之说而形成的侈谈鬼神、称道灵异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形成的。志怪小说的内容很庞杂,大致可分为三类,炫耀地理博物的琐闻如东方朔《神异经》等;记述正史以外的历史传闻故事如托名班固的《汉武故事》等;讲说鬼神怪异的迷信故事如东晋干宝《搜神记》等。志怪小说对唐代传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志人小说:是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数量上仅次于志怪小说。是在品藻人物的社会风气影响之下形成的。著名的有《笑林》、《世说新语》等。志人小说和其他小说一起,开启了后世小说之先河。
《搜神记》:一部用笔记体裁编写的志怪小说集。二十卷。东晋干宝作。所记多神灵怪异之事,作者意在阐明“神道之不诬”。但亦保存了不少优秀的神话传说及民间故事。其中一些作品揭露统治阶级之罪恶,表达人民之愿望,另有一些故事赞美了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善良、智慧等优秀品质,还有一些爱情故事表现了青年男女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的痛苦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这对唐人的传奇和俗体文学有重大影响。
《世说新语》:南朝刘义庆编,梁刘孝标注的一部笔记体轶事小说名。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的遗闻轶事,对当时士族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多所反映。虽有消极因素,但批判黑暗,讽刺奢淫,赞扬智慧,表彰善良,亦复不少。语言精炼,韵味隽永。对后代笔记文学颇有影响。
正始时期的文章都是“师心以遣论”,或直言指斥,言辞激烈而掷地有声;或反语讥讽。堪为代表的,就是阮籍的《大人先生传》与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但两者在艺术上也有异同:
一.《大人先生传》中,作者对那些虚伪的名教人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写。针对这种规行矩步以谋私利的“君子”,大人先生予以有力的驳斥。达到一种酣畅淋漓,具有震撼心魂的艺术效果。
二.《与山巨源绝交书》则是另一番风貌。他拒绝山涛的举荐,不肯与司马氏合作,却以幽默嘲讽出之。貌似平易之言,将其高洁不污之志尽显,且将官场之俗恶揭露得淋漓尽致。
嵇康、阮籍的散文,既继承建安散文重抒情重文采重个性的特点,又有鲜明独特的现实内容,是散文在重艺术特质方向上发展的重要一环。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志怪小说:志怪,就是记录怪异,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鬼怪为内容的小说,也可包括汉代的同类作品。志怪小说是受当时盛行的神仙方术之说而形成的侈谈鬼神、称道灵异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形成的。志怪小说的内容很庞杂,大致可分为三类,炫耀地理博物的琐闻如东方朔《神异经》等;记述正史以外的历史传闻故事如托名班固的《汉武故事》等;讲说鬼神怪异的迷信故事如东晋干宝《搜神记》等。志怪小说对唐代传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志人小说:是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数量上仅次于志怪小说。是在品藻人物的社会风气影响之下形成的。著名的有《笑林》、《世说新语》等。志人小说和其他小说一起,开启了后世小说之先河。
《搜神记》:一部用笔记体裁编写的志怪小说集。二十卷。东晋干宝作。所记多神灵怪异之事,作者意在阐明“神道之不诬”。但亦保存了不少优秀的神话传说及民间故事。其中一些作品揭露统治阶级之罪恶,表达人民之愿望,另有一些故事赞美了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善良、智慧等优秀品质,还有一些爱情故事表现了青年男女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的痛苦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这对唐人的传奇和俗体文学有重大影响。
《世说新语》:南朝刘义庆编,梁刘孝标注的一部笔记体轶事小说名。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的遗闻轶事,对当时士族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多所反映。虽有消极因素,但批判黑暗,讽刺奢淫,赞扬智慧,表彰善良,亦复不少。语言精炼,韵味隽永。对后代笔记文学颇有影响。
试论《搜神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干宝的《搜神记》是志怪小说的代表作,成就最高,可以代表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的基本风貌。
它的思想内容有:
一.书中记录有两汉流传的一些故事,魏晋民间传说,也采辑有史传,早出的志怪小说的材料。其中颇有价值的是有些具有积极意义的古神话,和具有现实意义的民间传说。如干将莫邪被楚王杀死,儿子赤为了替父报报仇血恨;吴王的小女紫玉与书生寒重的恋爱故事。
艺术风格:
二.此书结构比较完整,描写较为生动,已初具短篇小说的规模。如《李寄》
试论《世说新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品,是现存志人小说的最高成就。
思想内容:反映了士族阶层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大多篇章是描述魏晋风度,名士风流,士族文人放荡的言行,名士奇特的举动和玄妙的清淡;反映魏晋时期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败和统治集团的残暴与荒淫。
艺术风格:
一.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善于采用多种表现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而且只有短小的文字,却能将事件的中心突出,以特征性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如《俭啬》以典型事件,典型动作描绘人物的个性。《岔狷》篇描写王蓝田性急之事,以动作来刻画他的性格特征。
二.语言精练,简约含蓄,隽永传神,既有典雅的辞句,又有生动的口语,善于将语言写得逼似人物身份。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文赋》:西晋陆机以赋体的形式写的文论作品,从分析文学的创作过程入手,论述作文的利弊,涉及到很多方面的问题,着重阐述创作论。文章围绕文、意、物三者的矛盾展开论述,通过总结直接或间接的写作经验,企图解决“意不称物,言不逮意”这一在创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昭明文选》:梁昭明太子萧统编选,系我国现存第一部文学总集。本书选录先秦至梁八百年间的诗歌、辞赋、杂文等各类文章近八百篇,诗、赋以下又各分若干小类,基本囊括了这一时期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后人研究先秦至梁的文学发展概貌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唐代李善注本最有名。
干宝的《搜神记》是志怪小说的代表作,成就最高,可以代表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的基本风貌。
它的思想内容有:
一.书中记录有两汉流传的一些故事,魏晋民间传说,也采辑有史传,早出的志怪小说的材料。其中颇有价值的是有些具有积极意义的古神话,和具有现实意义的民间传说。如干将莫邪被楚王杀死,儿子赤为了替父报报仇血恨;吴王的小女紫玉与书生寒重的恋爱故事。
艺术风格:
二.此书结构比较完整,描写较为生动,已初具短篇小说的规模。如《李寄》
试论《世说新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品,是现存志人小说的最高成就。
思想内容:反映了士族阶层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大多篇章是描述魏晋风度,名士风流,士族文人放荡的言行,名士奇特的举动和玄妙的清淡;反映魏晋时期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败和统治集团的残暴与荒淫。
艺术风格:
一.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善于采用多种表现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而且只有短小的文字,却能将事件的中心突出,以特征性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如《俭啬》以典型事件,典型动作描绘人物的个性。《岔狷》篇描写王蓝田性急之事,以动作来刻画他的性格特征。
二.语言精练,简约含蓄,隽永传神,既有典雅的辞句,又有生动的口语,善于将语言写得逼似人物身份。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文赋》:西晋陆机以赋体的形式写的文论作品,从分析文学的创作过程入手,论述作文的利弊,涉及到很多方面的问题,着重阐述创作论。文章围绕文、意、物三者的矛盾展开论述,通过总结直接或间接的写作经验,企图解决“意不称物,言不逮意”这一在创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昭明文选》:梁昭明太子萧统编选,系我国现存第一部文学总集。本书选录先秦至梁八百年间的诗歌、辞赋、杂文等各类文章近八百篇,诗、赋以下又各分若干小类,基本囊括了这一时期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后人研究先秦至梁的文学发展概貌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唐代李善注本最有名。
试抒《典论•论文》的主要内容。
曹丕《典论•论文》是我国探讨文学问题最早的较具系统的文学批评论著。主要内容有:
一.《典论•论文》对自古而来的“文人相轻”之习表示反对,以为作品的长短一是因文体各具特点,一是作家才性不一。他主张以“审己度人”的态度对待文学批评。
二.论文章与事业的关系:曹丕认为文章的社会地位与事业同样重要,因而将文章提到经国大业、不朽盛事的高度。如在文章中论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三.论文气即才性:从曹丕开始,把“气”引入文论中。文章中论道:“文以气为主”,“气”当指作家的才性在作品中的反映。
四.论文体的区分:即对文学题材的区分。根据文的体裁和性质的特点,不同的要求,将文体四科相互区别。四科分别具有雅、理、实、丽的特点。“诗赋欲丽”的特点,表明了建安文学逐步向词采华丽发展。
五.论文学批评者的态度:在文章中指出文学批评者“贵远贱近,向身背实”是错误态度,对贵远贱近、尊古卑今观点进行了指斥,在前人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申说。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新时代标志。
试抒《文赋》关于创作构思的论述。
陆机《文赋》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的系统性文学理论作品。此文用赋的形式较为细致地分析阐述了文学创作过程。《文赋》中论文学创作的构思:
一.他认为文学创作是一个形象思维过程,认为文学创作必须要观察万物,钻研古籍,具有高洁心情。
二.构思中意与物的关系:对文学创作构思中的各种现象作了详细而精彩的描述,如论述构思中意与物的关系就十分细致而生动。创作者因为有感于物而引起创作冲动。
三.构思中的灵感:认为创作者灵感的潜意识表现为突发性和不受主观意志和人力支配的自动性。如其“来不可遏,去不可止”。
陆机论述了灵感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探讨了灵感的心理特征,以及灵感的根源,特别注意并论述了文学创作的整个过程。这也是他对我国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主要贡献。
试论《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
齐末梁初刘勰的文论巨著《文心雕龙》,力图用儒家思想观点来指导魏晋以来离开经典本原,追逐浮靡文风的文学思潮主流。
全书着重探讨者有:总论,即全书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文体论,系统而周密地祥论文体的分类;创作论,分论创作过程,作家个性风格,文与质的关系,以及写作技巧等;批评论,评论前代文风及作家成就,并探讨批评方法。
一.总论:《原道》《征圣》《宗教》《正纬》《辩骚》五篇是“文之枢纽”,也是全书的根本论点,和论文的关键。《宗教》在全书的理论观点中最为重要。
二.文体论:刘勰《文心雕龙》的文体论二十篇,分为文、笔两部分,即所谓“无韵者笔比,有韵者文也(《总术》”。他为辨析文体分类:以文笔分类;以性质分体;不可分者别辟一类。
三.创作论:是全书的精华。所涉及的问题主要是对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内容和形式;艺术构思;创作过程;文学风格及写作技巧。
四.批评论:他提出建立正确的文学批评方法,论述了批评家的修养,批评家的态度,批评标准。
试论《诗品》的文学批评成就。
钟嵘的《诗品》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诗论专著。其诗评主要目的是探讨作家与作品的流别,分其优劣,论述文学的进化现象,也论各家源出得失,而且建立起历史法的批评。
一. 在文学理论上,钟嵘阐述了文学家环境与文学的关系。
二.钟嵘在书中将诗歌抒情意义的地位提到极高的程度。如《诗品•总论》开篇就论道:“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在前人物感说的基础上,将心物交感的关系,有人与自然的关系延伸到社会生活。这就比人与自然论大进了一步,心物交感论,从社会生活领域去展开的论说是钟嵘提出和建立的。
三.钟嵘还提出自然美说。他反对人为的声律,提倡自然声律,保持诗歌的自然美。其“自然英旨”指的是自然精美,也就是真美。
四.钟嵘又提出风力华采说。他要求诗歌当具备写实抒情,自然美,风骨,华美的特点。
五.从以上可见,钟嵘对五言诗进行专项研究,并别其来源,开了专体诗研究的先河。作者在《诗品》中对汉魏六朝五言诗所作的总结品评,全面而系统。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第一章 隋代文学与初唐诗歌
名词解释
上官体一.上官,指初唐诗人上官仪,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上官仪贵显,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人称为上官体。二.特点:细致体察、情思婉转、笔法精细、对偶工整。
唐传奇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它是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而形成的小说文体。
馆阁体馆阁体是唐代一种分题赋咏和寓直酬唱的诗体。在对于诗律和诗艺的研炼发展上,为唐代近体诗的定型做出了贡献。
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吴中四士: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
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初唐四杰
一.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齐名,因而并称初唐四杰。
二.初唐四杰能真正反映社会中、下层一般人士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
简述初唐四杰在创作上的共同特点。
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齐名,因而并称初唐四杰。
1.四人的创作个性是不同的,所长也异,其中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律诗。
2.他们自负很高,名高而位卑。
3.他们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
4.都有一种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概述初唐四杰诗歌的创作特点。
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齐名,因而并称初唐四杰。他们的创作特点有:
一.重视抒发情怀和不平之气,面向市井,写个人生活情怀,也写沧海桑田的感慨,思索人生的哲理。
二.四杰往往用七言歌行来铺叙抒情,夹以议论,篇幅可长可段,句式参差错落,工丽整练中显示出流宕和气势。
三.当时渐趋于成熟的五言律,对偶的整齐、声律谐调,表现感情具有稳定性,而四杰的五言律也透露出非常自负的雄杰之气和慷慨情怀。
四.四杰诗风并没有完全摆脱当时流行的宫廷诗风的影响,他们的一些作品,不免有雕琢繁缛之病。
简述陈子昂《感遇》的思想内容。
初唐诗人,对唐诗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他的诗歌内容有:
一.他是一个政治色彩很浓的诗人,借《感遇》来恢复风雅比兴美刺的兴寄传统,使诗歌创作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干预现实的作用。
二.一部分诗歌抒怀言志之作,将匡时济世的人生抱负化为慷慨悲歌的情思,具有昂扬壮大的感情气势。
试论陈子昂诗歌的风骨兴寄及其对唐诗发展的贡献。
初唐诗人,对唐诗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他的诗歌创作表现有明显的复古倾向,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
一. 提倡风骨和兴寄,对于当时诗风的变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他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反对没有风骨、兴寄的作品。
二.提出诗美理想。即创造了一种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的采美相结合的健康文学。
三.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主张影响了唐代,他提倡的风骨兴寄和诗美理想对于躺市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这被后来唐代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和盛唐诗歌的繁荣所证实
曹丕《典论•论文》是我国探讨文学问题最早的较具系统的文学批评论著。主要内容有:
一.《典论•论文》对自古而来的“文人相轻”之习表示反对,以为作品的长短一是因文体各具特点,一是作家才性不一。他主张以“审己度人”的态度对待文学批评。
二.论文章与事业的关系:曹丕认为文章的社会地位与事业同样重要,因而将文章提到经国大业、不朽盛事的高度。如在文章中论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三.论文气即才性:从曹丕开始,把“气”引入文论中。文章中论道:“文以气为主”,“气”当指作家的才性在作品中的反映。
四.论文体的区分:即对文学题材的区分。根据文的体裁和性质的特点,不同的要求,将文体四科相互区别。四科分别具有雅、理、实、丽的特点。“诗赋欲丽”的特点,表明了建安文学逐步向词采华丽发展。
五.论文学批评者的态度:在文章中指出文学批评者“贵远贱近,向身背实”是错误态度,对贵远贱近、尊古卑今观点进行了指斥,在前人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申说。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新时代标志。
试抒《文赋》关于创作构思的论述。
陆机《文赋》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的系统性文学理论作品。此文用赋的形式较为细致地分析阐述了文学创作过程。《文赋》中论文学创作的构思:
一.他认为文学创作是一个形象思维过程,认为文学创作必须要观察万物,钻研古籍,具有高洁心情。
二.构思中意与物的关系:对文学创作构思中的各种现象作了详细而精彩的描述,如论述构思中意与物的关系就十分细致而生动。创作者因为有感于物而引起创作冲动。
三.构思中的灵感:认为创作者灵感的潜意识表现为突发性和不受主观意志和人力支配的自动性。如其“来不可遏,去不可止”。
陆机论述了灵感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探讨了灵感的心理特征,以及灵感的根源,特别注意并论述了文学创作的整个过程。这也是他对我国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主要贡献。
试论《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
齐末梁初刘勰的文论巨著《文心雕龙》,力图用儒家思想观点来指导魏晋以来离开经典本原,追逐浮靡文风的文学思潮主流。
全书着重探讨者有:总论,即全书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文体论,系统而周密地祥论文体的分类;创作论,分论创作过程,作家个性风格,文与质的关系,以及写作技巧等;批评论,评论前代文风及作家成就,并探讨批评方法。
一.总论:《原道》《征圣》《宗教》《正纬》《辩骚》五篇是“文之枢纽”,也是全书的根本论点,和论文的关键。《宗教》在全书的理论观点中最为重要。
二.文体论:刘勰《文心雕龙》的文体论二十篇,分为文、笔两部分,即所谓“无韵者笔比,有韵者文也(《总术》”。他为辨析文体分类:以文笔分类;以性质分体;不可分者别辟一类。
三.创作论:是全书的精华。所涉及的问题主要是对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内容和形式;艺术构思;创作过程;文学风格及写作技巧。
四.批评论:他提出建立正确的文学批评方法,论述了批评家的修养,批评家的态度,批评标准。
试论《诗品》的文学批评成就。
钟嵘的《诗品》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诗论专著。其诗评主要目的是探讨作家与作品的流别,分其优劣,论述文学的进化现象,也论各家源出得失,而且建立起历史法的批评。
一. 在文学理论上,钟嵘阐述了文学家环境与文学的关系。
二.钟嵘在书中将诗歌抒情意义的地位提到极高的程度。如《诗品•总论》开篇就论道:“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在前人物感说的基础上,将心物交感的关系,有人与自然的关系延伸到社会生活。这就比人与自然论大进了一步,心物交感论,从社会生活领域去展开的论说是钟嵘提出和建立的。
三.钟嵘还提出自然美说。他反对人为的声律,提倡自然声律,保持诗歌的自然美。其“自然英旨”指的是自然精美,也就是真美。
四.钟嵘又提出风力华采说。他要求诗歌当具备写实抒情,自然美,风骨,华美的特点。
五.从以上可见,钟嵘对五言诗进行专项研究,并别其来源,开了专体诗研究的先河。作者在《诗品》中对汉魏六朝五言诗所作的总结品评,全面而系统。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第一章 隋代文学与初唐诗歌
名词解释
上官体一.上官,指初唐诗人上官仪,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上官仪贵显,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人称为上官体。二.特点:细致体察、情思婉转、笔法精细、对偶工整。
唐传奇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它是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而形成的小说文体。
馆阁体馆阁体是唐代一种分题赋咏和寓直酬唱的诗体。在对于诗律和诗艺的研炼发展上,为唐代近体诗的定型做出了贡献。
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吴中四士: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
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初唐四杰
一.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齐名,因而并称初唐四杰。
二.初唐四杰能真正反映社会中、下层一般人士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
简述初唐四杰在创作上的共同特点。
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齐名,因而并称初唐四杰。
1.四人的创作个性是不同的,所长也异,其中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律诗。
2.他们自负很高,名高而位卑。
3.他们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
4.都有一种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概述初唐四杰诗歌的创作特点。
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齐名,因而并称初唐四杰。他们的创作特点有:
一.重视抒发情怀和不平之气,面向市井,写个人生活情怀,也写沧海桑田的感慨,思索人生的哲理。
二.四杰往往用七言歌行来铺叙抒情,夹以议论,篇幅可长可段,句式参差错落,工丽整练中显示出流宕和气势。
三.当时渐趋于成熟的五言律,对偶的整齐、声律谐调,表现感情具有稳定性,而四杰的五言律也透露出非常自负的雄杰之气和慷慨情怀。
四.四杰诗风并没有完全摆脱当时流行的宫廷诗风的影响,他们的一些作品,不免有雕琢繁缛之病。
简述陈子昂《感遇》的思想内容。
初唐诗人,对唐诗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他的诗歌内容有:
一.他是一个政治色彩很浓的诗人,借《感遇》来恢复风雅比兴美刺的兴寄传统,使诗歌创作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干预现实的作用。
二.一部分诗歌抒怀言志之作,将匡时济世的人生抱负化为慷慨悲歌的情思,具有昂扬壮大的感情气势。
试论陈子昂诗歌的风骨兴寄及其对唐诗发展的贡献。
初唐诗人,对唐诗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他的诗歌创作表现有明显的复古倾向,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
一. 提倡风骨和兴寄,对于当时诗风的变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他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反对没有风骨、兴寄的作品。
二.提出诗美理想。即创造了一种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的采美相结合的健康文学。
三.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主张影响了唐代,他提倡的风骨兴寄和诗美理想对于躺市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这被后来唐代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和盛唐诗歌的繁荣所证实
为什么诗歌在唐代取得了高度的成就?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第一,一批庶族寒士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政治生活中最活跃的新生力量。使文学风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第二,“以诗赋取士”,有力地刺激了地主阶级的文化教育,使整个社会的文化得到普及;第三,科举制度造成的漫游之风,开阔了文人的视野,也有利于文学修养和文学技巧的提高;第四,唐代儒、释、道三教并重与合流,使文人的思想大为活跃,深刻影响了他们的创作思想、创作方法和审美情趣;第五,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和融合,对外来文化精华的广泛吸收,各种艺术门类的互相渗透,促进了各种艺术门类的发展。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大大提高了唐代文人的文学修养。
初唐诗歌革新经历了几个阶段?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初唐诗歌革新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唐太宗君臣为代表,鉴于南朝历代统治者败亡的教训,从巩固基业的需要出发,重视思想文化的统治作用,提倡中和雅正的文学主张,在诗风转变中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第二阶段以“初唐四杰”为代表,他们力图改变齐梁余风,扩大诗歌题材,不仅推动了律诗的发展,并对唐代文风的转变起到重要作用。第三阶段以陈子昂为代表,标举“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开拓了唐诗正确发展的道路。
《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点是什么?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春江花月夜》是著名的七言歌行,被闻一多赞美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有如下特点:第一,诗采用的是乐府旧题,诗中表现的也是游子思妇的传统主题,但赋予了全新的内容。第二,全诗以浩瀚幽远、静谧瑰丽的春江花月之夜为背景,将连传统诗歌中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升华为极优美动人的艺术境界。第三,表现了对年华、青春的珍惜,对生命的热爱。全篇熔诗情、画意、哲理于一炉,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第四,韵律和谐婉转,富有音乐美。
第二章 盛唐诗歌
名词解释:辋川集
一.《辋川集二十首》,是盛唐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别业写的一组小诗。
二.诗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表露得极为透彻,在明秀的诗境中,让人感受到一片完全摆脱尘世之累的宁静心境,似乎一切情绪的波动和思虑都被净化掉了,只有寂以通感的直觉印象,难以言说的自然之美。
简述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盛唐诗人王维山水田园诗总的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一. 将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作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
二.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和层次感。如《送妍桂洲》中“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简述王昌龄七绝的清刚之美。(即七绝的主要特点)
盛唐诗人王昌龄是专攻七绝的高手,他的七绝有清刚之美。
一.格调多样化,或高昂开朗,或低迷凄婉,或雄浑跌宕,或爽丽自然,总有一种清刚之美。
二.诗歌中的情景交融。如《芙蓉楼送辛渐二首》用“冰心在玉壶”自喻高洁,意蕴含蓄而风调清刚。
三.心理描写也非常出色。如《采莲曲二首》“乱如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四.创作了以相关连的多首七绝咏边事的连章组诗,即著名的《从军行七首》。
试论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
一.盛唐诗人孟浩然山水诗的主要风格特点是自然平淡。
二.他的诗中也有刻画细致、用字精审的工整偶句,但并非有意模山范水,只是一时兴到之语。如《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写自己春晓时的感觉,不经意的猜想中透露出明媚宜人的大好春光。
三.诗境明秀,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如《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四.诗多单行运笔,一气浑成,无刻画之迹,自然流走、冲淡闲远,不求工而自工。
试论王维、孟浩然田园山水诗的不同特点。
王维、孟浩然虽都盛唐田园山水诗的代表作家,但由于他们生活环境和性格气质的不同,在诗的写法和艺术风格方面是有区别的。
一.王维山水田园诗具有空明的境界和宁静之美,诗歌宁静优美而神韵飘渺。
二.净化了的情思,用提纯的景物表现,有种单纯明净的美。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的生活,景物描写带有即兴而发、不假雕琢的特点,诗语自然纯净,似比王维的诗更显淳朴,诗歌呈现出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如《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三.王维的山居歌咏擅长与表现空山的宁静之美,而孟浩然的乘舟行吟之作则表现了山水的纯净之美,语言清省。
试论高适《燕歌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
盛唐诗人,在他第一次北上归来后,创作了极负盛名的边塞诗作《燕歌行》。诗作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如下:
一.表达的情感极为复杂,如表彰边塞兵将的英雄气概,对百姓饱受战争灾难的痛苦深表同情。
二.描写征战的艰辛,颂扬战士浴血奋战的崇高精神,不满将领帐前歌舞作乐的荒淫,指责当时边塞用兵将非其人。
三.具有奋发激昂的高亢基调,苦难与崇高的对照,反映了出塞征战的慷慨悲壮。
四.此诗多用律句骈语,但并不繁于文采华丽,而是以纵横顿宕,气质深雄和浑厚的骨力取胜;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岑参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岑参两次创作大量边塞诗,素有写边塞诗著称的盛唐诗人,他的边塞诗艺术特色有:
一.岑参乐观开朗,充满了昂扬进取精神。
二.岑参长于写感觉印象的艺术才能和好奇的个性,将大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此诗写得大气盘旋,奇情逸发。
三.艺术表现上,他借鉴了高适等人七言歌行纵横顿宕、舒卷自如的体势十分灵活,有基本上一韵到底。如《白雪歌》、也有两句换韵等,句式长短不齐。
试论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在表现内容及表现手法方面有何不同。
表现内容上的不同:
一.高适反映现实问题要超过岑参。他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许多诗人,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杂糅,使其诗歌创作颇多感慨而不失高亢,深雄浑厚,有一种感慨悲壮的美。
二.描写边塞风光,民域风情上,岑参超过高适。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诗人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民域风情,全都变得神奇瑰丽起来,并热情地加以歌颂,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艺术上的不同:
一.高适将自己的个人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遗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二.岑参的诗歌中带有感性的色彩,讲究感觉印象,浪漫的想象,飘逸的描写,寓情于景。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
三.高适的七言歌行多用律句骈语,但并不繁于文采华丽,而是以纵横顿宕,气质深雄和浑厚的骨力取胜。岑参七言歌行纵横顿宕、舒卷自如体势十分灵活。
第三章 李白
简述李白绝句佳作《独坐敬亭山》的创作特点。
一.《独坐敬亭山》写独做时寂寞的心情与寂静的山景忽然冥会,人与自然相亲近,刹那间灵性相同,浑然一体。描绘出片刻的超然意趣。
二.诗人信口说出心领神会的感受,在相看两不厌的人与山的冥会中,似有未曾说出的无限情思,韵味无穷。
简述李白绝句的艺术特色。
自然明快:
一.语言简洁明快而情思无尽,随口说出而趣味丛生,自然,含蓄,真实简练,蕴涵丰富。如《独坐敬亭山》“众尿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二.李白的思想感情,洒脱气质,开朗率真的性格,全都通过绝句灵光一闪地反映出来,自然明快。
清新俊逸:
一.李白的绝句境界清新,具有飘逸潇洒的风格,反映了他爽朗的性格,自由自适的气质,就形成清新俊逸的情思韵味。如《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二.多写兴到神会,一挥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表现自然美和普通的人性、人性,平易真切,极富生活情趣,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之美。
试述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
一.李白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抒情方式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如《宣洲谢眺楼饯别校叔叔云》。
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有异乎寻常的衔接,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气魄宏大,想象力丰富,李白诗中颇多吞云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但也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体现出丰富的艺术风格。《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三.语言风格自然、飘逸,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诗歌词语的基本色调。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雕饰的诗句,显出透明纯净而有绚丽夺目的光彩。
第四章 杜甫
简述杜甫以时事入诗的新题乐府《兵车行》的创作特点。
盛唐著名诗人杜甫,字子美。他的乐府古体诗,将“歌”与“行”在表现职能上分开来。《兵车行》的创作特点:
一.此诗讽刺唐玄宗不顾百姓死活穷兵黩武,标题不用《从军行》一类乐府旧题,而是自创新题,直接针砭时弊。
二.在写法上,一开始记事,叙述送别悲惨情景,继之纪言,为征夫的诉苦,采用客观纪实描写手法。
简述杜甫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
沉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出自他的《进雕赋表》。主要表示自己学力深厚,写作技巧娴熟。“沉郁顿挫”具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波澜老成的含义。“沉郁顿挫”可以概括杜甫诗歌艺术的主体风格。
一.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杜甫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一种时代加在无辜者身上的悲剧,笼罩着由于悲凉的气氛。如《登楼》哀切之极,悲怆沉郁。
二.潜气内转和波澜老成:由于生活的折磨,使原本生气勃勃的诗人变得沉郁了。但他是一个有骨气的人,起郁积心头的悲慨涌至口边时,往往又一口气强咽下去,心中的情感往复,流露不笔端的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以波澜老成之感。杰出的代表作《秋兴八首》,一次一次的忆长安、感盛衰和伤沦落,沉郁回环,悲慨深沉,极顿挫之致。以诗人身世飘零,忧念长安的悲怆心情作为基调,每一乐章从不同的角度共同表现基调的凝重感情。
简述杜甫七律代表作《登高》的艺术特色。
这是杜甫诗中最有名的一首七律。《登高》的艺术特色有:
一.此诗八句皆对,一气贯注,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深厚的感情和精严的诗律相融和。
二.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飞动,悲怆而不消沉。
三.风格深雄悲壮,慷慨激昂,此诗是杜诗中最有名的一首七律,被后人评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试述杜诗写实手法的表现。(即写实手法的特点)
杜甫以时事入诗,直面社会现实,确实是杜诗很突出的特点,在他创作的新题乐府和古体诗中体现得尤为充分。写实手法的特点有:
一.杜甫的诗歌主要反映社会人生,取材多是当代时事和自己经历。以时事入诗而含热泪深情。他的乐府古体诗,将“歌”与“行”在表现职能上分开来,一“行”诗写时事,自立新题,另外独创格调,如《兵车行》。
二.写自己的真实见闻、感受,也就成为人民的代言人。不管自己多苦,也踏踏实实地在忧国忧民,所以才会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正是由于有对乱离生活的切身体会,他才能含血泪写出《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生动描写现实生活画面的杰出诗篇。
三.形象的画面中包含对祖国、人民、亲人深切的感情。如《无家别》言“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民不聊生,则国将不国,他对于国家的命运的真挚关心,对于人民灾难的深切同情,全融入一幅幅活生生的历史画卷里,具有感人的力量。
四.家事诗、自传诗和纪行诗里,观察仔细,能融入个人的生死之感,做到国事、家事、人事的融合。杜诗以家庭细事和日常生活为题材“家事诗”,如《月夜》《月夜忆舍弟》里。家愁与国恨互为因果,国恨而使家恨愈重,因家愁而将国恨具体化了。纪行诗,如《旅夜书怀》里,使山水草木都充满着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和迟暮飘零之感。
试述杜甫《秋兴八首》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一.这组诗共八首,是杜甫居夔洲时思念长安之作,以家事的兴衰为主题。八首犹如一首,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内容在第一首的“从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句已概括了。
二.杜甫有组诗中一次有一次忆长安,其盛衰之慨、沦落之哀回环往复。诗即景抒情,直诉悲愤,皆古喻今,沉郁悲慨,极尽顿挫之致。
三.这组诗以夔府的秋日萧瑟,诗人的身世飘零和暮年多病,特别上忧念长安的悲怆心情为基调,从不同角度表现其凝重感情,抑扬顿挫,如多重乐章组成的抒情曲。
试论杜诗的集大成。
一.杜甫“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戏为六绝句》所谓“亲风雅”,实际是重兴寄,表现为写时事的写实倾向,把文学从侧重抒发个人情怀引向写民生疾苦,开拓创作视野。
二.在艺术上“转益多师”,广泛学习前辈作家,总结文学艺术经验,对诗的艺术形式,表现力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追求,因而成为诗歌的集大成者。
三.杜诗集大成的体现:
1.不簿今人爱古人,虚心学习前人和时人经验。杜诗的叙事和写实,受到《诗经》的雅诗和汉乐府的影响,其爱国忧民、坚持正义的精神,又是对屈原《离骚》的继承,具体表现为对以屈赋为代表的楚辞诗句词语的直接运用和影响。在五言诗上由受到王粲、曹植、陶渊明等人的影响。
2.作诗兼备众体,风格多样,并能推陈出新。
3.功力深厚,能融会贯通,自铸伟辞,是杜甫集大成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抒》中“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对诗歌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1)用诗歌反映民生疾苦,直接开启了中唐的新乐府诗创作。(2)用律诗反映时事政治,为律诗尤其是七律注入丰富深刻的政治内涵。开辟了全新的题材领域,对晚唐李商隐,尤其是宋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3)用诗歌表现日常生活中的琐细内容,扩大了诗歌的功能和题材。(4)将议论引入诗歌,影响到韩愈的“以文为诗”,宋诗的散文化。
要点是要求诗歌归于“雅正”,即内容上强调文学的美刺教化作用,形式上反对雕琢、崇尚古朴。尽管这种文学观念的提出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政治需要,但把文学的实用功能强调到极端,忽视了文学的独立价值,容易造成艺术上的粗糙。元结的诗歌理论代表了一种倾向,后来白居易等人的诗歌理论,就是沿着这一方向发展的。元结的诗,一变盛唐诗人诗中的理想色彩,转向写人生悲苦和社会现实。他多针砭时弊之作,代表作是《舂陵行》、《贼退示官吏》,两诗直抒胸臆,讽刺辛辣,显示了元结的同情百姓的深厚人道主义精神,得到杜甫高度赞扬。但他的诗有思想深度而缺乏艺术力量,如语言草率,质木无文,缺少美感。
参考答案:第一,一批庶族寒士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政治生活中最活跃的新生力量。使文学风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第二,“以诗赋取士”,有力地刺激了地主阶级的文化教育,使整个社会的文化得到普及;第三,科举制度造成的漫游之风,开阔了文人的视野,也有利于文学修养和文学技巧的提高;第四,唐代儒、释、道三教并重与合流,使文人的思想大为活跃,深刻影响了他们的创作思想、创作方法和审美情趣;第五,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和融合,对外来文化精华的广泛吸收,各种艺术门类的互相渗透,促进了各种艺术门类的发展。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大大提高了唐代文人的文学修养。
初唐诗歌革新经历了几个阶段?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初唐诗歌革新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唐太宗君臣为代表,鉴于南朝历代统治者败亡的教训,从巩固基业的需要出发,重视思想文化的统治作用,提倡中和雅正的文学主张,在诗风转变中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第二阶段以“初唐四杰”为代表,他们力图改变齐梁余风,扩大诗歌题材,不仅推动了律诗的发展,并对唐代文风的转变起到重要作用。第三阶段以陈子昂为代表,标举“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开拓了唐诗正确发展的道路。
《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点是什么?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春江花月夜》是著名的七言歌行,被闻一多赞美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有如下特点:第一,诗采用的是乐府旧题,诗中表现的也是游子思妇的传统主题,但赋予了全新的内容。第二,全诗以浩瀚幽远、静谧瑰丽的春江花月之夜为背景,将连传统诗歌中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升华为极优美动人的艺术境界。第三,表现了对年华、青春的珍惜,对生命的热爱。全篇熔诗情、画意、哲理于一炉,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第四,韵律和谐婉转,富有音乐美。
第二章 盛唐诗歌
名词解释:辋川集
一.《辋川集二十首》,是盛唐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别业写的一组小诗。
二.诗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表露得极为透彻,在明秀的诗境中,让人感受到一片完全摆脱尘世之累的宁静心境,似乎一切情绪的波动和思虑都被净化掉了,只有寂以通感的直觉印象,难以言说的自然之美。
简述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盛唐诗人王维山水田园诗总的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一. 将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作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
二.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和层次感。如《送妍桂洲》中“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简述王昌龄七绝的清刚之美。(即七绝的主要特点)
盛唐诗人王昌龄是专攻七绝的高手,他的七绝有清刚之美。
一.格调多样化,或高昂开朗,或低迷凄婉,或雄浑跌宕,或爽丽自然,总有一种清刚之美。
二.诗歌中的情景交融。如《芙蓉楼送辛渐二首》用“冰心在玉壶”自喻高洁,意蕴含蓄而风调清刚。
三.心理描写也非常出色。如《采莲曲二首》“乱如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四.创作了以相关连的多首七绝咏边事的连章组诗,即著名的《从军行七首》。
试论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
一.盛唐诗人孟浩然山水诗的主要风格特点是自然平淡。
二.他的诗中也有刻画细致、用字精审的工整偶句,但并非有意模山范水,只是一时兴到之语。如《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写自己春晓时的感觉,不经意的猜想中透露出明媚宜人的大好春光。
三.诗境明秀,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如《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四.诗多单行运笔,一气浑成,无刻画之迹,自然流走、冲淡闲远,不求工而自工。
试论王维、孟浩然田园山水诗的不同特点。
王维、孟浩然虽都盛唐田园山水诗的代表作家,但由于他们生活环境和性格气质的不同,在诗的写法和艺术风格方面是有区别的。
一.王维山水田园诗具有空明的境界和宁静之美,诗歌宁静优美而神韵飘渺。
二.净化了的情思,用提纯的景物表现,有种单纯明净的美。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的生活,景物描写带有即兴而发、不假雕琢的特点,诗语自然纯净,似比王维的诗更显淳朴,诗歌呈现出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如《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三.王维的山居歌咏擅长与表现空山的宁静之美,而孟浩然的乘舟行吟之作则表现了山水的纯净之美,语言清省。
试论高适《燕歌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
盛唐诗人,在他第一次北上归来后,创作了极负盛名的边塞诗作《燕歌行》。诗作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如下:
一.表达的情感极为复杂,如表彰边塞兵将的英雄气概,对百姓饱受战争灾难的痛苦深表同情。
二.描写征战的艰辛,颂扬战士浴血奋战的崇高精神,不满将领帐前歌舞作乐的荒淫,指责当时边塞用兵将非其人。
三.具有奋发激昂的高亢基调,苦难与崇高的对照,反映了出塞征战的慷慨悲壮。
四.此诗多用律句骈语,但并不繁于文采华丽,而是以纵横顿宕,气质深雄和浑厚的骨力取胜;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岑参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岑参两次创作大量边塞诗,素有写边塞诗著称的盛唐诗人,他的边塞诗艺术特色有:
一.岑参乐观开朗,充满了昂扬进取精神。
二.岑参长于写感觉印象的艺术才能和好奇的个性,将大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此诗写得大气盘旋,奇情逸发。
三.艺术表现上,他借鉴了高适等人七言歌行纵横顿宕、舒卷自如的体势十分灵活,有基本上一韵到底。如《白雪歌》、也有两句换韵等,句式长短不齐。
试论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在表现内容及表现手法方面有何不同。
表现内容上的不同:
一.高适反映现实问题要超过岑参。他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许多诗人,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杂糅,使其诗歌创作颇多感慨而不失高亢,深雄浑厚,有一种感慨悲壮的美。
二.描写边塞风光,民域风情上,岑参超过高适。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诗人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民域风情,全都变得神奇瑰丽起来,并热情地加以歌颂,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艺术上的不同:
一.高适将自己的个人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遗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二.岑参的诗歌中带有感性的色彩,讲究感觉印象,浪漫的想象,飘逸的描写,寓情于景。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
三.高适的七言歌行多用律句骈语,但并不繁于文采华丽,而是以纵横顿宕,气质深雄和浑厚的骨力取胜。岑参七言歌行纵横顿宕、舒卷自如体势十分灵活。
第三章 李白
简述李白绝句佳作《独坐敬亭山》的创作特点。
一.《独坐敬亭山》写独做时寂寞的心情与寂静的山景忽然冥会,人与自然相亲近,刹那间灵性相同,浑然一体。描绘出片刻的超然意趣。
二.诗人信口说出心领神会的感受,在相看两不厌的人与山的冥会中,似有未曾说出的无限情思,韵味无穷。
简述李白绝句的艺术特色。
自然明快:
一.语言简洁明快而情思无尽,随口说出而趣味丛生,自然,含蓄,真实简练,蕴涵丰富。如《独坐敬亭山》“众尿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二.李白的思想感情,洒脱气质,开朗率真的性格,全都通过绝句灵光一闪地反映出来,自然明快。
清新俊逸:
一.李白的绝句境界清新,具有飘逸潇洒的风格,反映了他爽朗的性格,自由自适的气质,就形成清新俊逸的情思韵味。如《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二.多写兴到神会,一挥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表现自然美和普通的人性、人性,平易真切,极富生活情趣,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之美。
试述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
一.李白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抒情方式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如《宣洲谢眺楼饯别校叔叔云》。
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有异乎寻常的衔接,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气魄宏大,想象力丰富,李白诗中颇多吞云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但也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体现出丰富的艺术风格。《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三.语言风格自然、飘逸,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诗歌词语的基本色调。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雕饰的诗句,显出透明纯净而有绚丽夺目的光彩。
第四章 杜甫
简述杜甫以时事入诗的新题乐府《兵车行》的创作特点。
盛唐著名诗人杜甫,字子美。他的乐府古体诗,将“歌”与“行”在表现职能上分开来。《兵车行》的创作特点:
一.此诗讽刺唐玄宗不顾百姓死活穷兵黩武,标题不用《从军行》一类乐府旧题,而是自创新题,直接针砭时弊。
二.在写法上,一开始记事,叙述送别悲惨情景,继之纪言,为征夫的诉苦,采用客观纪实描写手法。
简述杜甫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
沉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出自他的《进雕赋表》。主要表示自己学力深厚,写作技巧娴熟。“沉郁顿挫”具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波澜老成的含义。“沉郁顿挫”可以概括杜甫诗歌艺术的主体风格。
一.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杜甫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一种时代加在无辜者身上的悲剧,笼罩着由于悲凉的气氛。如《登楼》哀切之极,悲怆沉郁。
二.潜气内转和波澜老成:由于生活的折磨,使原本生气勃勃的诗人变得沉郁了。但他是一个有骨气的人,起郁积心头的悲慨涌至口边时,往往又一口气强咽下去,心中的情感往复,流露不笔端的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以波澜老成之感。杰出的代表作《秋兴八首》,一次一次的忆长安、感盛衰和伤沦落,沉郁回环,悲慨深沉,极顿挫之致。以诗人身世飘零,忧念长安的悲怆心情作为基调,每一乐章从不同的角度共同表现基调的凝重感情。
简述杜甫七律代表作《登高》的艺术特色。
这是杜甫诗中最有名的一首七律。《登高》的艺术特色有:
一.此诗八句皆对,一气贯注,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深厚的感情和精严的诗律相融和。
二.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飞动,悲怆而不消沉。
三.风格深雄悲壮,慷慨激昂,此诗是杜诗中最有名的一首七律,被后人评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试述杜诗写实手法的表现。(即写实手法的特点)
杜甫以时事入诗,直面社会现实,确实是杜诗很突出的特点,在他创作的新题乐府和古体诗中体现得尤为充分。写实手法的特点有:
一.杜甫的诗歌主要反映社会人生,取材多是当代时事和自己经历。以时事入诗而含热泪深情。他的乐府古体诗,将“歌”与“行”在表现职能上分开来,一“行”诗写时事,自立新题,另外独创格调,如《兵车行》。
二.写自己的真实见闻、感受,也就成为人民的代言人。不管自己多苦,也踏踏实实地在忧国忧民,所以才会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正是由于有对乱离生活的切身体会,他才能含血泪写出《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生动描写现实生活画面的杰出诗篇。
三.形象的画面中包含对祖国、人民、亲人深切的感情。如《无家别》言“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民不聊生,则国将不国,他对于国家的命运的真挚关心,对于人民灾难的深切同情,全融入一幅幅活生生的历史画卷里,具有感人的力量。
四.家事诗、自传诗和纪行诗里,观察仔细,能融入个人的生死之感,做到国事、家事、人事的融合。杜诗以家庭细事和日常生活为题材“家事诗”,如《月夜》《月夜忆舍弟》里。家愁与国恨互为因果,国恨而使家恨愈重,因家愁而将国恨具体化了。纪行诗,如《旅夜书怀》里,使山水草木都充满着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和迟暮飘零之感。
试述杜甫《秋兴八首》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一.这组诗共八首,是杜甫居夔洲时思念长安之作,以家事的兴衰为主题。八首犹如一首,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内容在第一首的“从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句已概括了。
二.杜甫有组诗中一次有一次忆长安,其盛衰之慨、沦落之哀回环往复。诗即景抒情,直诉悲愤,皆古喻今,沉郁悲慨,极尽顿挫之致。
三.这组诗以夔府的秋日萧瑟,诗人的身世飘零和暮年多病,特别上忧念长安的悲怆心情为基调,从不同角度表现其凝重感情,抑扬顿挫,如多重乐章组成的抒情曲。
试论杜诗的集大成。
一.杜甫“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戏为六绝句》所谓“亲风雅”,实际是重兴寄,表现为写时事的写实倾向,把文学从侧重抒发个人情怀引向写民生疾苦,开拓创作视野。
二.在艺术上“转益多师”,广泛学习前辈作家,总结文学艺术经验,对诗的艺术形式,表现力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追求,因而成为诗歌的集大成者。
三.杜诗集大成的体现:
1.不簿今人爱古人,虚心学习前人和时人经验。杜诗的叙事和写实,受到《诗经》的雅诗和汉乐府的影响,其爱国忧民、坚持正义的精神,又是对屈原《离骚》的继承,具体表现为对以屈赋为代表的楚辞诗句词语的直接运用和影响。在五言诗上由受到王粲、曹植、陶渊明等人的影响。
2.作诗兼备众体,风格多样,并能推陈出新。
3.功力深厚,能融会贯通,自铸伟辞,是杜甫集大成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抒》中“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对诗歌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1)用诗歌反映民生疾苦,直接开启了中唐的新乐府诗创作。(2)用律诗反映时事政治,为律诗尤其是七律注入丰富深刻的政治内涵。开辟了全新的题材领域,对晚唐李商隐,尤其是宋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3)用诗歌表现日常生活中的琐细内容,扩大了诗歌的功能和题材。(4)将议论引入诗歌,影响到韩愈的“以文为诗”,宋诗的散文化。
要点是要求诗歌归于“雅正”,即内容上强调文学的美刺教化作用,形式上反对雕琢、崇尚古朴。尽管这种文学观念的提出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政治需要,但把文学的实用功能强调到极端,忽视了文学的独立价值,容易造成艺术上的粗糙。元结的诗歌理论代表了一种倾向,后来白居易等人的诗歌理论,就是沿着这一方向发展的。元结的诗,一变盛唐诗人诗中的理想色彩,转向写人生悲苦和社会现实。他多针砭时弊之作,代表作是《舂陵行》、《贼退示官吏》,两诗直抒胸臆,讽刺辛辣,显示了元结的同情百姓的深厚人道主义精神,得到杜甫高度赞扬。但他的诗有思想深度而缺乏艺术力量,如语言草率,质木无文,缺少美感。
第五章 大历诗坛
名词解释:大历十才子
一.“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
二.“十才子”齐名的重要原因是,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
三.他们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升平、吟咏山水和称道隐逸成为基本主题;擅长写送别诗和隐居的诗歌。
四.诗歌艺术:讲究格律辞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
试论大历十才子作品的艺术特色。
“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他们的艺术特色有:
一.都擅长五言律诗,风格大致相同,个性表现不强烈不分明,遣词造句都偏重于工整精练。追求清雅闲淡的艺术风格。
二.受特定心境和意绪支配,选择的诗歌词语往往带有凄清萧瑟、暗淡的色彩,因而其诗具有凄凉的整体风格。如用“秋风、落叶、夕照、寒雁”等。
三.喜用白描手法,多用描述性意象。其意象虽为生活中常见事物,但描写细致,刻画逼真。如钱起《湘灵鼓瑟》,追求精确和具体的写实倾向,往往是极细微处感受体认,再逼真地描绘出带有清幽韵味的小境界。
四.诗的意境疏于浅近狭小。往往一、两句就勾勒出“诗中有画”的优美诗境,但往往构不成通篇浑融一气的意境。
试论顾况和李益的诗风对盛唐诗歌向中唐诗歌演变转换时的影响。
在过度时期的大历诗坛,顾况和李益是有突出特点及贡献的诗人,他们对中晚唐诗的影响很大。
一.顾况诗风既有通俗明快,真率自然的一面,如《苔藓山诗》;又有奇思异想,充满狂放之气的一面,如《悲歌》。他的诗预示了贞元元和间元白、韩孟两大诗派的共同特点,其通俗的一面影响了元白诗派,其纵横不羁的奇异一面为韩孟诗派所继承而变本加厉。
二.李益的诗较突出地表现了大历诗风格上的两重性,既有盛唐的余韵,也有中唐的先声。写景抒情时,注重于瞬间感受中捕捉诗意,可已不象盛唐诗人那样着重总体感受的把握,而是偏于较精细深婉的心态描写。他的《喜见外弟又言别》诗中的感伤情调,带有大历的时代特点。而他的《塞下曲》又继承了盛唐边塞诗的风格,诗中不乏豪情壮志。
韦应物诗歌有哪些特点?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韦应物是大历、贞元间诗坛上一位重要诗人,他早期写了一些关心国家安危、社会治乱及下层百性疾苦的诗,显示了一个诗人的正义感和责任感。作品也不乏昂扬开朗的人生意气,明显地带有刚健明朗的盛唐馀韵。在他后期的作品里,向往隐逸的宁静,有意效法陶渊明的冲和平淡,成为他诗歌创作的主导倾向,其中以写山水田园最有特色。他善于用简淡自然却又是精心锤炼过的语言,来描写闲适生活的逸趣及孤高峻洁的情怀。往往能“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气貌高古,清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滁州西涧》是其中的佳作。
名词解释:大历十才子
一.“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
二.“十才子”齐名的重要原因是,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
三.他们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升平、吟咏山水和称道隐逸成为基本主题;擅长写送别诗和隐居的诗歌。
四.诗歌艺术:讲究格律辞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
试论大历十才子作品的艺术特色。
“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他们的艺术特色有:
一.都擅长五言律诗,风格大致相同,个性表现不强烈不分明,遣词造句都偏重于工整精练。追求清雅闲淡的艺术风格。
二.受特定心境和意绪支配,选择的诗歌词语往往带有凄清萧瑟、暗淡的色彩,因而其诗具有凄凉的整体风格。如用“秋风、落叶、夕照、寒雁”等。
三.喜用白描手法,多用描述性意象。其意象虽为生活中常见事物,但描写细致,刻画逼真。如钱起《湘灵鼓瑟》,追求精确和具体的写实倾向,往往是极细微处感受体认,再逼真地描绘出带有清幽韵味的小境界。
四.诗的意境疏于浅近狭小。往往一、两句就勾勒出“诗中有画”的优美诗境,但往往构不成通篇浑融一气的意境。
试论顾况和李益的诗风对盛唐诗歌向中唐诗歌演变转换时的影响。
在过度时期的大历诗坛,顾况和李益是有突出特点及贡献的诗人,他们对中晚唐诗的影响很大。
一.顾况诗风既有通俗明快,真率自然的一面,如《苔藓山诗》;又有奇思异想,充满狂放之气的一面,如《悲歌》。他的诗预示了贞元元和间元白、韩孟两大诗派的共同特点,其通俗的一面影响了元白诗派,其纵横不羁的奇异一面为韩孟诗派所继承而变本加厉。
二.李益的诗较突出地表现了大历诗风格上的两重性,既有盛唐的余韵,也有中唐的先声。写景抒情时,注重于瞬间感受中捕捉诗意,可已不象盛唐诗人那样着重总体感受的把握,而是偏于较精细深婉的心态描写。他的《喜见外弟又言别》诗中的感伤情调,带有大历的时代特点。而他的《塞下曲》又继承了盛唐边塞诗的风格,诗中不乏豪情壮志。
韦应物诗歌有哪些特点?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韦应物是大历、贞元间诗坛上一位重要诗人,他早期写了一些关心国家安危、社会治乱及下层百性疾苦的诗,显示了一个诗人的正义感和责任感。作品也不乏昂扬开朗的人生意气,明显地带有刚健明朗的盛唐馀韵。在他后期的作品里,向往隐逸的宁静,有意效法陶渊明的冲和平淡,成为他诗歌创作的主导倾向,其中以写山水田园最有特色。他善于用简淡自然却又是精心锤炼过的语言,来描写闲适生活的逸趣及孤高峻洁的情怀。往往能“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气貌高古,清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滁州西涧》是其中的佳作。
第六章 中唐诗歌
韩孟诗派:中唐诗人韩愈、孟郊的合称,孟郊诗颇得韩愈赏识,当时即有“孟诗韩笔”的称誉。同时二人作诗皆好奇思硬语,诗风相近,故称。
以文为诗:是韩愈的一种创作倾向和自觉的美学追求。主要特点是以散文化的章法、句法入诗,不受韵律、节奏、对称的约束,打破诗歌圆转流利、和谐对称的特点,融叙述、议论为一体。“以文为诗”对后世尤其是宋代诗人影响极为深远。
郊岛:指中唐诗人孟郊、贾岛,二人并称。二人诗多愁苦凄清之境,且诗风孤郁悲凉,凄寒局促。苏轼《祭柳子玉文》用“郊寒岛瘦”概括二人的风格。
新乐府运动: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等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运动,是中唐革新思想在诗坛的反映。李绅首先创作《新题乐府》二十首,元稹写了和诗十二首,白居易创作《新乐府》五十首,正式标举“新乐府”之名。张籍、王建也创作了不少新乐府诗,由此形成影响较大的新乐府运动。51
张王乐府:中唐诗人张籍、王建的合称,二人借长于乐府诗,内容多反映民生疾苦,诗风浅近,故齐名。
元和体
一.元和体是唐宪宗的年号。
二.唐代诗人元稹、白居易在元和年间所写的长篇排律、“小碎篇章”、艳体诗统称为“元和体”
三.世俗化为社会普遍接受和欣赏的浅近文体,呈现出诗歌历史转折时期的写实尚俗特征。
试论白居易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的不同特点。
白居易中唐诗人,字乐天。他把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
一.讽喻诗的特点:
1.讽喻诗的代表作是《新乐府》《秦中吟》
2.诗歌的内容:
A.反映国事民生,政治上的美刺作用,符合儒家的比兴传统,能够“为民请命”。如《轻肥》《卖炭翁》。
B.充分暴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苦痛,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
3.讽喻诗的艺术特点: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其辞质而径、其言直而切、其事核而实、其体顺而肆。
二.闲适诗的特点:多写个人闲居独处时的生活感悟,诗风浅近平淡。如《问刘十九》
三.感伤诗的特点:为受外界事物所感、清理动于内而形诸咏叹者,以《长恨歌》和《琵琵行》最为有名,代表着白诗的最高成就。
白居易诗歌理论的要点和得失? 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白居易在总结前人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诗歌理论。其观点主要体现在《与元九书》、《新乐府序》中。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强调诗歌与政治与现实生活、民生疾苦的密切关系,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和“唯歌生民病”等口号;二是提出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形式应服务于内容。白居易诗歌理论的进步意义表现在:强调了诗的教育作用和社会功能,呼吁诗人正视社会现实,从而拓展了诗歌的题材。并且使不少诗歌揭露社会弊病,反映现实生活和民生疾苦,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和认识价值。局限性表现在:完全从对于政治与教化的作用来看待诗歌的功能,把“风雅比兴”作为衡量文学作品的唯一标准,影响了对前代作家的正确评价。此外,在强调政治内容时,忽视了诗歌的抒情意义,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影响了诗歌的艺术价值。
韩孟诗派:中唐诗人韩愈、孟郊的合称,孟郊诗颇得韩愈赏识,当时即有“孟诗韩笔”的称誉。同时二人作诗皆好奇思硬语,诗风相近,故称。
以文为诗:是韩愈的一种创作倾向和自觉的美学追求。主要特点是以散文化的章法、句法入诗,不受韵律、节奏、对称的约束,打破诗歌圆转流利、和谐对称的特点,融叙述、议论为一体。“以文为诗”对后世尤其是宋代诗人影响极为深远。
郊岛:指中唐诗人孟郊、贾岛,二人并称。二人诗多愁苦凄清之境,且诗风孤郁悲凉,凄寒局促。苏轼《祭柳子玉文》用“郊寒岛瘦”概括二人的风格。
新乐府运动: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等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运动,是中唐革新思想在诗坛的反映。李绅首先创作《新题乐府》二十首,元稹写了和诗十二首,白居易创作《新乐府》五十首,正式标举“新乐府”之名。张籍、王建也创作了不少新乐府诗,由此形成影响较大的新乐府运动。51
张王乐府:中唐诗人张籍、王建的合称,二人借长于乐府诗,内容多反映民生疾苦,诗风浅近,故齐名。
元和体
一.元和体是唐宪宗的年号。
二.唐代诗人元稹、白居易在元和年间所写的长篇排律、“小碎篇章”、艳体诗统称为“元和体”
三.世俗化为社会普遍接受和欣赏的浅近文体,呈现出诗歌历史转折时期的写实尚俗特征。
试论白居易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的不同特点。
白居易中唐诗人,字乐天。他把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
一.讽喻诗的特点:
1.讽喻诗的代表作是《新乐府》《秦中吟》
2.诗歌的内容:
A.反映国事民生,政治上的美刺作用,符合儒家的比兴传统,能够“为民请命”。如《轻肥》《卖炭翁》。
B.充分暴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苦痛,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
3.讽喻诗的艺术特点: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其辞质而径、其言直而切、其事核而实、其体顺而肆。
二.闲适诗的特点:多写个人闲居独处时的生活感悟,诗风浅近平淡。如《问刘十九》
三.感伤诗的特点:为受外界事物所感、清理动于内而形诸咏叹者,以《长恨歌》和《琵琵行》最为有名,代表着白诗的最高成就。
白居易诗歌理论的要点和得失? 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白居易在总结前人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诗歌理论。其观点主要体现在《与元九书》、《新乐府序》中。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强调诗歌与政治与现实生活、民生疾苦的密切关系,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和“唯歌生民病”等口号;二是提出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形式应服务于内容。白居易诗歌理论的进步意义表现在:强调了诗的教育作用和社会功能,呼吁诗人正视社会现实,从而拓展了诗歌的题材。并且使不少诗歌揭露社会弊病,反映现实生活和民生疾苦,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和认识价值。局限性表现在:完全从对于政治与教化的作用来看待诗歌的功能,把“风雅比兴”作为衡量文学作品的唯一标准,影响了对前代作家的正确评价。此外,在强调政治内容时,忽视了诗歌的抒情意义,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影响了诗歌的艺术价值。
如何理解《长恨歌》的主题?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长恨歌》主要根据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传说,白居易的
参考答案:刘禹锡、柳宗元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穷僻荒远的贬所度过的,所以抒写内心的苦闷、哀怨,表现身处逆境而不肯降心辱志的执着精神,便成为他们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但二人风格又有不同:(1)刘禹锡性格倔强刚毅,善化低回哀婉之音为慷慨激越之韵,因而诗中常常表现出高扬开朗的精神和豪健雄奇的风格。擅长近体,大都简捷明快,风调俊爽,哲理与诗情渗透其中;柳宗元性格激切、执着,面对沉重的人生忧患,很难解脱出来,诗作大都染上浓郁的幽清悲凉色彩。作品于淡泊中呈现出幽怨冷峭的风格。(2)刘禹锡最有代表性的是咏史怀古诗,表现了他对历史、人生沉思后的感悟,有一种隽永的历史和人生的沧桑感,不仅有相当的深度和力度,而且耐人涵泳。柳宗元成就最高的是山水诗,构思精巧,意境清新,情致深婉,处处流露出孤寂凄婉的情绪,显示出其清峻高洁的人格,苏轼概括为“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总的说来,刘诗昂扬,柳诗沉重;刘诗外扩,柳诗内敛;刘诗气雄,柳诗骨峭;刘诗风情朗丽,柳诗淡泊简古。
参考答案:《长恨歌》主要根据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传说,白居易的
参考答案:刘禹锡、柳宗元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穷僻荒远的贬所度过的,所以抒写内心的苦闷、哀怨,表现身处逆境而不肯降心辱志的执着精神,便成为他们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但二人风格又有不同:(1)刘禹锡性格倔强刚毅,善化低回哀婉之音为慷慨激越之韵,因而诗中常常表现出高扬开朗的精神和豪健雄奇的风格。擅长近体,大都简捷明快,风调俊爽,哲理与诗情渗透其中;柳宗元性格激切、执着,面对沉重的人生忧患,很难解脱出来,诗作大都染上浓郁的幽清悲凉色彩。作品于淡泊中呈现出幽怨冷峭的风格。(2)刘禹锡最有代表性的是咏史怀古诗,表现了他对历史、人生沉思后的感悟,有一种隽永的历史和人生的沧桑感,不仅有相当的深度和力度,而且耐人涵泳。柳宗元成就最高的是山水诗,构思精巧,意境清新,情致深婉,处处流露出孤寂凄婉的情绪,显示出其清峻高洁的人格,苏轼概括为“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总的说来,刘诗昂扬,柳诗沉重;刘诗外扩,柳诗内敛;刘诗气雄,柳诗骨峭;刘诗风情朗丽,柳诗淡泊简古。
试论元稹对新乐府诗创作的推动作用。
中唐诗人,字微之、行九,世称元九。
一.元稹注意到李绅的《新题乐府》,并起而和之。
二.他在《乐府古题序》中提出以杜甫为榜样,大胆借用古题或另拟新题来创作新体乐府诗,在诗歌中反映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专门有讽刺执政,代民伸冤。
三.他在当时兴起的新乐府创作活动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试论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及在诗歌中的创新。
中唐诗人,字退之,郡望昌黎,自称昌黎韩愈。
以文为诗:
一.按游记散文的叙述顺序,如《山石》写傍晚上山入寺到第二天清晨下山的所见所闻,记叙详细,给人如临其境之感。
二.以“单行”散句贯穿,写景刻露,为七言诗散文化的典范之作。如《山石》
三.铺排的手法,如《南山诗》写终南山的高峻和景象变幻,连用五十个“或”字的诗句加以铺排描写。
诗歌上的创新:
一.以文为诗
二.构思、想象、意象都很特别,在艺术上蓄意追求恨重、怪奇、险劲的境界。如其《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
三.着意搜罗奇语,但因有真情实感贯穿,所以仍然不失诗的感染力。如《八月十五液赠张功曹》
四.以丑为美,将生活中的丑陋事物写入诗中,如《答柳柳州食虾蟆》。
试比较白居易与元稹在艺术上的异同。
相同:
一.文学主张相同,都主张诗歌要反映社会、政治、民生推动了讽喻诗的创作。如白居易的《轻肥》《卖炭翁》;元稹《上阳白发人》,都充分暴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苦痛,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
二.部分诗歌的题材、内容相近。如讽喻诗、艳情诗
三.艺术上都写实尚俗。
不同:
一.元稹部分新乐府借用古题,不似白居易那样坚决彻底,旗帜鲜明。
二.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以及人物的生动性方面,都不及白居易。
三.白居易最看中讽喻诗,但成就最高的是感伤诗,以《长恨歌》和《琵琵行》最为有名。元稹创作成就表现在艳情诗和写生离死别的悼亡诗,如《物腰》《行宫》《离思》《谴悲怀》
长吉体
一.中唐诗人李贺,字长吉,所以他的诗歌也被称为“长吉体”。
二.“长吉体”诗在构思、意象、遣词、设色等方面都表现出新奇独创的特色,形成瑰丽、冷艳的浪漫风格,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都独树一帜。
简述刘禹锡咏史诗的特点。
中唐诗人,字梦得,有“诗豪”之称。他的咏史诗在他的诗歌中占的分量不大,艺术上却极精湛:
一.他的咏史诗多为登临历史遗迹的怀古之作,借古喻今。
二.采用五七言律绝的形式。
三.含有精辟的议论和卓识。如《西塞山怀古》在寄寓怀古的风景中,融入了现实的忧患意识。
简述刘禹锡竹枝词的艺术风格。
中唐诗人,字梦得,有“诗豪”之称。
一.刘禹锡的民歌体竹枝词和杨枝词,是他被贬逐的二十三年间,受民风淳朴的巴山楚水之地民谣俚曲影响而创作的独具特色的作品。
二.这些作品注意吸收民间口语,学习民歌悠扬婉转的情调,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如《竹枝词二首》“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请”。以七绝写民歌体诗,前两句保持了七绝声律谐婉的特点,后两句则吸收了民间传唱的竹枝词曲调凄凉怨慕的特点,有采用谐声双关、重迭回环等艺术手法。
简述柳宗元《江雪》、《渔翁》诗的意境与艺术风格。
柳宗元再次遭贬后为从悲愤中解脱出来,他幻想象陶渊明一样归隐田园,写了一些山水田园诗,试图以清净幽寂的自然境界净化心灵。如《江雪》《渔翁》
一.这两首诗是作者山水诗代表作,营造出地老天荒的空旷孤寂境界,意境冷峭清远。如“千山鸟飞绝,万经人踪灭”。
二.艺术上写得精刻孤峭,虽受陶渊明山水田园诗的平淡风格影响,但没有陶诗那么恬静闲适,而多了一层冷漠空寂。
试论孟郊诗的苦吟风格特征。
孟郊作诗尚奇峭,出自苦吟。在中唐大批寒士困顿失意的广阔社会背景下,孟郊为成为中唐苦吟诗人的代表。
一.诗中颇多患难感、忧郁感,以及人生悲剧与绝望心理交织成的幻灭感。如《叹命》
二.重主观感受,能妙造幽微,变熟为生,化险为夷。惯用白描手法,形象化的比拟和苦吟出来的精警字句,夸张地突出描写对象。如《寒地百姓吟》。
三.突破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光大自屈原以来发愤以抒情的精神,实践了不平之鸣的创作理论。
试论李贺诗歌的艺术特征。
中唐的李贺是一个苦吟诗人,他的诗歌称为“长吉体”,主要艺术特色有:
一.在构思与艺术想象上具独创性。如《梦天》诗的前半部分写瑰丽的月宫仙境景色,扑朔迷离,后半部分突然转而俯览人世的苍桑,构思甚为奇特,想象力惊人。
二.诗歌的一向非同寻常,善于运用神话和怪诞、华美的词汇,别出心裁地创造出异想天开、从未有过的意象。强烈的主观色彩常表现为意象复合的“通感”,如《李凭箜篌引》。鲜明瑰丽的意象和丰富的主观色彩,是李贺诗歌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三.“冷艳怪丽”的风格特色。他的诗歌是冷、艳、奇、险自成一家,喜用“啼”、“泣”、“腥”、“冷”之类的字眼,组成一幅幅冷艳的图画,表现出一种悲哀的美。字词上浓妆重墨,如《雁门太守行》。他的诗歌都在修辞设色上,千锤百炼而成的诗句和奇诡用语,美化了他的苦闷和悲观消极的情绪,使诗歌带有浓重的伤感冷艳风格。
四.唯美倾向。他的诗苦闷的象征,其直观幻想和描写,在艺术修辞技巧上达到了很高的境地。
试论柳宗元诗歌的主要内容。
中唐著名诗人柳宗元,字子厚。
一.他的诗仅存一百余首,大部分作于贬官永州、柳州时期。其诗歌内容主要是抒写谪贬的抑郁悲伤和思乡之情。如《登柳州城楼》难以排遣的愁思充塞于天地山海间。
二.在贬谪期间所写的山水田园诗,主要写自己试图以清静幽寂的自然境界净化心灵,消除现实的困扰为内容。如《江雪》(“千山鸟飞绝,万经人踪灭”)《渔翁》,营造出地老天荒的空旷孤寂境界,意境冷峭清远。
试论刘禹锡、柳宗元被贬谪后创作的诗有何不同之处。
一.题材不同
1.刘禹锡的大半生是在谪贬中度过的,在贬谪期间创作了咏史诗,分量不大,却艺术精湛思想深刻。他的咏史诗多为登临历史遗迹的怀古之作,借古喻今。采用五七言律绝的形式。含有精辟的议论和卓识。如《西塞山怀古》在寄寓怀古的风景中,融入了现实的忧患意识。
是他被贬逐的二十三年间,受民风淳朴的巴山楚水之地民谣俚曲影响而创作了独具特色的作品:民歌体竹枝词和杨枝词,
2.柳宗元在贬谪期间以写山水田园诗见长。作者再次遭贬后为从悲愤中解脱出来,他幻想象陶渊明一样归隐田园,写了一些山水田园诗,试图以清净幽寂的自然境界净化心灵。如《江雪》《渔翁》
二.艺术特色不同
1.刘禹锡的诗歌总的特色比较明快,民歌体诗新鲜活泼、格调明快,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近体则写得含蓄精练,风格刚健爽朗,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如《竹枝词二首》:“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2.柳宗元的诗歌创作了空旷孤寂境界,意境冷峭清远。如“千山鸟飞绝,万经人踪灭”。艺术上写得精刻孤峭。
1、“古文运动” 有哪些基本主张? 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1)主张“文道合一”,即要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文为道服务。一方面“文以明道”,强调文章要贯穿儒道的精神,具有阐发儒道的作用。(2)主张文体革新。既充分意识到“文”的作用,博采前人遗产,又强调创新。指出学习古文辞应“师其意不师其辞”,反对模仿因袭,主张“词必己出”。(3)提出不平则鸣的思想。
2、韩愈散文创作取得哪些艺术成就?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韩愈是司马迁以后最大的散文家。感情充沛、风格豪迈、笔锋犀利、气盛言宜,形成特有的雄奇恣肆、浩大奔放的气势和充沛的逻辑力量,是韩愈散文的基本风格。而不同类型的散文又有不同的风格。(1)论说文气势磅礴、纵横开合,论证雄辩有力,善于通过对比、排比、比喻、反讽等手法增强文章的论辩力量。(2)杂文嘲讽现实,揭露矛盾,犀利精悍。或长或短,或庄或谐,嬉笑怒骂,怪怪奇奇,具有一种反流俗、反传统的力量,并在行文中夹杂着强烈的感情倾向。如《杂说》《进学解》等。(3)记叙文继承和发展了《史记》、《汉书》记事写人的传统,善于选择典型的真实事件和细节来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在客观的叙述中寄寓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如《张中丞传后叙》、《柳子厚墓志铭》。(4)抒情文主要见于祭文、书信。这些作品融抒情、叙事和议论于一体,感情强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如《祭十二郎文》。
3、柳宗元散文创作取得哪些艺术成就?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⑴政论文:表现了对各类哲学、政治、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逻辑谨严,文笔犀利流畅。如《封建论》、《天说》等。⑵寓言:共20多篇,大多以虚构的动物故事,讽刺社会的病态现象,揭露浯档摹:蠖咄嗷ド福蠢饭适露啻写瞪剩窦浯党G3独啡宋铩A硗庥幸恢直冉咸乇穑恳采伲茄莩笔敝卮笫录摹?/p>
中唐诗人,字微之、行九,世称元九。
一.元稹注意到李绅的《新题乐府》,并起而和之。
二.他在《乐府古题序》中提出以杜甫为榜样,大胆借用古题或另拟新题来创作新体乐府诗,在诗歌中反映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专门有讽刺执政,代民伸冤。
三.他在当时兴起的新乐府创作活动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试论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及在诗歌中的创新。
中唐诗人,字退之,郡望昌黎,自称昌黎韩愈。
以文为诗:
一.按游记散文的叙述顺序,如《山石》写傍晚上山入寺到第二天清晨下山的所见所闻,记叙详细,给人如临其境之感。
二.以“单行”散句贯穿,写景刻露,为七言诗散文化的典范之作。如《山石》
三.铺排的手法,如《南山诗》写终南山的高峻和景象变幻,连用五十个“或”字的诗句加以铺排描写。
诗歌上的创新:
一.以文为诗
二.构思、想象、意象都很特别,在艺术上蓄意追求恨重、怪奇、险劲的境界。如其《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
三.着意搜罗奇语,但因有真情实感贯穿,所以仍然不失诗的感染力。如《八月十五液赠张功曹》
四.以丑为美,将生活中的丑陋事物写入诗中,如《答柳柳州食虾蟆》。
试比较白居易与元稹在艺术上的异同。
相同:
一.文学主张相同,都主张诗歌要反映社会、政治、民生推动了讽喻诗的创作。如白居易的《轻肥》《卖炭翁》;元稹《上阳白发人》,都充分暴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苦痛,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
二.部分诗歌的题材、内容相近。如讽喻诗、艳情诗
三.艺术上都写实尚俗。
不同:
一.元稹部分新乐府借用古题,不似白居易那样坚决彻底,旗帜鲜明。
二.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以及人物的生动性方面,都不及白居易。
三.白居易最看中讽喻诗,但成就最高的是感伤诗,以《长恨歌》和《琵琵行》最为有名。元稹创作成就表现在艳情诗和写生离死别的悼亡诗,如《物腰》《行宫》《离思》《谴悲怀》
长吉体
一.中唐诗人李贺,字长吉,所以他的诗歌也被称为“长吉体”。
二.“长吉体”诗在构思、意象、遣词、设色等方面都表现出新奇独创的特色,形成瑰丽、冷艳的浪漫风格,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都独树一帜。
简述刘禹锡咏史诗的特点。
中唐诗人,字梦得,有“诗豪”之称。他的咏史诗在他的诗歌中占的分量不大,艺术上却极精湛:
一.他的咏史诗多为登临历史遗迹的怀古之作,借古喻今。
二.采用五七言律绝的形式。
三.含有精辟的议论和卓识。如《西塞山怀古》在寄寓怀古的风景中,融入了现实的忧患意识。
简述刘禹锡竹枝词的艺术风格。
中唐诗人,字梦得,有“诗豪”之称。
一.刘禹锡的民歌体竹枝词和杨枝词,是他被贬逐的二十三年间,受民风淳朴的巴山楚水之地民谣俚曲影响而创作的独具特色的作品。
二.这些作品注意吸收民间口语,学习民歌悠扬婉转的情调,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如《竹枝词二首》“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请”。以七绝写民歌体诗,前两句保持了七绝声律谐婉的特点,后两句则吸收了民间传唱的竹枝词曲调凄凉怨慕的特点,有采用谐声双关、重迭回环等艺术手法。
简述柳宗元《江雪》、《渔翁》诗的意境与艺术风格。
柳宗元再次遭贬后为从悲愤中解脱出来,他幻想象陶渊明一样归隐田园,写了一些山水田园诗,试图以清净幽寂的自然境界净化心灵。如《江雪》《渔翁》
一.这两首诗是作者山水诗代表作,营造出地老天荒的空旷孤寂境界,意境冷峭清远。如“千山鸟飞绝,万经人踪灭”。
二.艺术上写得精刻孤峭,虽受陶渊明山水田园诗的平淡风格影响,但没有陶诗那么恬静闲适,而多了一层冷漠空寂。
试论孟郊诗的苦吟风格特征。
孟郊作诗尚奇峭,出自苦吟。在中唐大批寒士困顿失意的广阔社会背景下,孟郊为成为中唐苦吟诗人的代表。
一.诗中颇多患难感、忧郁感,以及人生悲剧与绝望心理交织成的幻灭感。如《叹命》
二.重主观感受,能妙造幽微,变熟为生,化险为夷。惯用白描手法,形象化的比拟和苦吟出来的精警字句,夸张地突出描写对象。如《寒地百姓吟》。
三.突破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光大自屈原以来发愤以抒情的精神,实践了不平之鸣的创作理论。
试论李贺诗歌的艺术特征。
中唐的李贺是一个苦吟诗人,他的诗歌称为“长吉体”,主要艺术特色有:
一.在构思与艺术想象上具独创性。如《梦天》诗的前半部分写瑰丽的月宫仙境景色,扑朔迷离,后半部分突然转而俯览人世的苍桑,构思甚为奇特,想象力惊人。
二.诗歌的一向非同寻常,善于运用神话和怪诞、华美的词汇,别出心裁地创造出异想天开、从未有过的意象。强烈的主观色彩常表现为意象复合的“通感”,如《李凭箜篌引》。鲜明瑰丽的意象和丰富的主观色彩,是李贺诗歌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三.“冷艳怪丽”的风格特色。他的诗歌是冷、艳、奇、险自成一家,喜用“啼”、“泣”、“腥”、“冷”之类的字眼,组成一幅幅冷艳的图画,表现出一种悲哀的美。字词上浓妆重墨,如《雁门太守行》。他的诗歌都在修辞设色上,千锤百炼而成的诗句和奇诡用语,美化了他的苦闷和悲观消极的情绪,使诗歌带有浓重的伤感冷艳风格。
四.唯美倾向。他的诗苦闷的象征,其直观幻想和描写,在艺术修辞技巧上达到了很高的境地。
试论柳宗元诗歌的主要内容。
中唐著名诗人柳宗元,字子厚。
一.他的诗仅存一百余首,大部分作于贬官永州、柳州时期。其诗歌内容主要是抒写谪贬的抑郁悲伤和思乡之情。如《登柳州城楼》难以排遣的愁思充塞于天地山海间。
二.在贬谪期间所写的山水田园诗,主要写自己试图以清静幽寂的自然境界净化心灵,消除现实的困扰为内容。如《江雪》(“千山鸟飞绝,万经人踪灭”)《渔翁》,营造出地老天荒的空旷孤寂境界,意境冷峭清远。
试论刘禹锡、柳宗元被贬谪后创作的诗有何不同之处。
一.题材不同
1.刘禹锡的大半生是在谪贬中度过的,在贬谪期间创作了咏史诗,分量不大,却艺术精湛思想深刻。他的咏史诗多为登临历史遗迹的怀古之作,借古喻今。采用五七言律绝的形式。含有精辟的议论和卓识。如《西塞山怀古》在寄寓怀古的风景中,融入了现实的忧患意识。
是他被贬逐的二十三年间,受民风淳朴的巴山楚水之地民谣俚曲影响而创作了独具特色的作品:民歌体竹枝词和杨枝词,
2.柳宗元在贬谪期间以写山水田园诗见长。作者再次遭贬后为从悲愤中解脱出来,他幻想象陶渊明一样归隐田园,写了一些山水田园诗,试图以清净幽寂的自然境界净化心灵。如《江雪》《渔翁》
二.艺术特色不同
1.刘禹锡的诗歌总的特色比较明快,民歌体诗新鲜活泼、格调明快,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近体则写得含蓄精练,风格刚健爽朗,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如《竹枝词二首》:“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2.柳宗元的诗歌创作了空旷孤寂境界,意境冷峭清远。如“千山鸟飞绝,万经人踪灭”。艺术上写得精刻孤峭。
1、“古文运动” 有哪些基本主张? 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1)主张“文道合一”,即要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文为道服务。一方面“文以明道”,强调文章要贯穿儒道的精神,具有阐发儒道的作用。(2)主张文体革新。既充分意识到“文”的作用,博采前人遗产,又强调创新。指出学习古文辞应“师其意不师其辞”,反对模仿因袭,主张“词必己出”。(3)提出不平则鸣的思想。
2、韩愈散文创作取得哪些艺术成就?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韩愈是司马迁以后最大的散文家。感情充沛、风格豪迈、笔锋犀利、气盛言宜,形成特有的雄奇恣肆、浩大奔放的气势和充沛的逻辑力量,是韩愈散文的基本风格。而不同类型的散文又有不同的风格。(1)论说文气势磅礴、纵横开合,论证雄辩有力,善于通过对比、排比、比喻、反讽等手法增强文章的论辩力量。(2)杂文嘲讽现实,揭露矛盾,犀利精悍。或长或短,或庄或谐,嬉笑怒骂,怪怪奇奇,具有一种反流俗、反传统的力量,并在行文中夹杂着强烈的感情倾向。如《杂说》《进学解》等。(3)记叙文继承和发展了《史记》、《汉书》记事写人的传统,善于选择典型的真实事件和细节来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在客观的叙述中寄寓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如《张中丞传后叙》、《柳子厚墓志铭》。(4)抒情文主要见于祭文、书信。这些作品融抒情、叙事和议论于一体,感情强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如《祭十二郎文》。
3、柳宗元散文创作取得哪些艺术成就?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⑴政论文:表现了对各类哲学、政治、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逻辑谨严,文笔犀利流畅。如《封建论》、《天说》等。⑵寓言:共20多篇,大多以虚构的动物故事,讽刺社会的病态现象,揭露浯档摹:蠖咄嗷ド福蠢饭适露啻写瞪剩窦浯党G3独啡宋铩A硗庥幸恢直冉咸乇穑恳采伲茄莩笔敝卮笫录摹?/p>
第七章 李商隐与晚唐诗歌
名词解释:无题诗
一.李商隐用无题为名的爱情诗,称无题诗。无题诗具有“朦胧”的特点,旨意隐秘。
二.无题诗的范围,一般认为是作者抒写不原明言的生活遭遇或思想感情的诗篇。包括以《无题》为题的十五首,和以句首二字为题“准无题”近三十首。主要包括两种,即寄托说和爱情说。
简述李商隐无题诗的内容和特征。
晚唐诗人李商隐最为人传诵的,是他以无题为名的爱情诗,他的无题诗具有“朦胧”的特点,旨意隐秘。关于无题诗的内容和作意,主要说法有两种,即寄托说和爱情说。
一.无题诗多数与爱情有关,有的寄托痕迹比较明显,有的则似有似无。抒写的是交织着希望和失望的悲剧性爱情和爱情心理。一些无题诗,在爱情篇章中融入对社会人生的清凉体验、和那种恍惚不定、总是有所失的情感,如《无题二首》“凤尾香罗薄几重”写青年女子与对方邂逅,渴望相间而不得的心情,可能寄寓了作者落拓不遇的感伤。
二.善于运用比兴象征手法写爱情生活中的种种感受,十分注意比兴本身形象的鲜明、生动、完
整,力求其既富于生活感受,又具有启发性,创造出交织着希望与失望、令人目眩神迷的带有伤感情调的情诗之美。如《无题二首》“昨夜星辰昨夜风”两心相应一点通,但徒留羡慕不已的回忆而已,非常的失意怅惘。《无题》“相间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伤别复伤春,明知别后会合无望,仍痴心不改、这种执着于苦恋的怨旷之情,已近于爱情绝唱了。
试论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李商隐是唐诗发展到晚期最有成就的诗人,以其独具特色的美仑美奂诗歌登上了整个晚唐诗创作的艺术最高峰。
一.他对于爱情的执着,开创了诗歌上新风格、新境界。他的诗成就最高的是近体诗,尤其是七律、七绝。如果说杜甫是唐代七言律发展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那么,李商隐则为第二座里程碑。他继承了杜甫的沉郁顿挫,有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色彩、李贺的幻想象征手法,形成了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
1.写景中融合比兴象征,寄寓困顿失意的身世之感。
2.爱用冷僻的典故,故诗中的意象特别美丽,而整体意旨往往隐晦。
3.语言绮丽而对仗工整,音律圆美婉转。
4.“近而不浮,远而不尽”之趣,富于象征暗示色彩,有朦胧之美。
二.他的绝句写得深情绵邈,沉博绝丽,有的比较隐晦,但可以在精工富丽的辞章中体会到他的婉转情思,而且很伤感。如《夜雨寄北》感情细腻,意境婉约,在艺术上的明显特色便是细美幽约、朦胧含蓄,为伤感唯美文学的典型。
试论杜牧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
一. 晚唐诗人中,他第一个大量用七绝写咏史诗,用史论笔法,寓褒贬议论于含蓄诗味中,极大地发挥了绝句体的妙用,创作了许多有“二十八字史论”之誉的咏史作品。如《泊秦淮》通过对历史曾有过的繁盛转瞬即逝的伤悼,以及揭露统治者的荒淫误国,抒发自己的政治感慨和见识,其中深寓对现实的不满和讽刺,立意高绝的议论,表现出横溢的才气。
二.忧国忧民的壮怀与伤悼之情交织成一种俊爽的风格。
三.还写过一些出色的伤别诗,纪行、写景诗也颇多佳作。善于选择清新明朗、能给人以快感的景物来抒写他的情怀,用色彩鲜明的语言,创造出情景交融的优美诗境,如《山行》“远上寒山石经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富于诗情画意,意境优美,以畅达的语言传达出自然景物的清新气息,明丽而有立体感的画面给人美妙的艺术感受。
名词解释:苦吟诗
1.晚唐时期,苦吟诗的早期代表是孟郊,后来有贾岛、姚合。他们的诗风相近,都以苦吟著称所以称苦吟诗。
2.他们的诗风又各有特色特色:
孟郊诗中颇多患难感、忧郁感、以及人生悲剧与绝望心理交织成的幻灭感。
贾岛诗多是寄赠酬唱之作,极少反映但是生活,局度也显得比较狭窄。
姚合与贾岛是诗风相近的诗友。
试叙贾岛和姚合的“苦吟”与孟郊有何不同。
相同:
1.他们都以苦吟著称,因此历来有“郊寒岛瘦”之说
2.孟郊、贾岛都写贫病饥寒、穷困潦倒。
不同:
内容:他们都写贫病饥寒、穷困潦倒。
孟郊:写“士不遇”,想用世而最终赉志以殁的悲剧性的一面。
贾岛:彻底放弃雄心、醉心于琢磨词句的循世的一面,他的诗也有激烈奋发的一面,如《剑客》。但更多的如其《送别》。他的诗多是寄赠酬唱之作,极少反映但是生活,局度也显得比较狭窄。反应生活的深广度不如孟郊。
艺术上:孟郊成就最高
贾岛:不如孟郊,他的五言律写得很精深,能于细小处见精神,造清奇幽微之境,推敲字句。如《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姚合:作诗的才华和“苦吟”工夫都不及贾岛,他的大多数诗都显得平淡无奇,境界与格调也并不很高。
第八章 唐代散文
试叙韩柳古文理论对散文革新运动的推动作用。(即韩柳古文理论有哪些观点)
唐代古文运动之所以至韩、柳始成,主要是因为韩、柳在批判继承古文运动先驱之文论的基础上对儒道进行全面的清理,提出了许多反传统观念的新解,以文章内容的变革带动形式的变革,使“文以载道”说产生了实践意义,并在理论上趋于完善。
一.韩愈第一次提出“文以明道“的观念,在总结前人关于文章作为表现儒家思想体系的“道”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道”与“文”的关系。
1.从“明道”的要求出发,韩愈特别强调作家思想修养的重要性。
2.在具体的实践中,韩愈提出了“不平则鸣”的口号。
二.提出“唯陈言之务去”和“词必己出”的主张。
三.提出“文从字顺”要求文字的表达要流利。
四.“气盛则言”把文气与文章的语言表现联系起来,认为文章气势就是从语言的短长和声的高下而来。
柳宗元对于文体、文学语言的改革,他的意见也大体与韩愈相似。
试论韩愈古文成就的表现。
“古文”概念的提出始于韩愈,他把自己的奇句单行、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称为古文。古文成就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 韩愈的古文在各类文体的上都有创新。
1.碑志。他的碑志虽然也有溢美隐恶的“谀墓”之作,但有不少作品巧于摹写,注意剪裁,把精辟的议论,真挚的感情运用于其中,加之善于刻画人物,突出中心,使其成为“一人一样”的生动传记文。如《柳子厚墓志铭》形象鲜明,感慨深长,很有感染力。
2.赠序。融抒情、记事和议论为一体的杂文问题。如《送孟东野序》
3.杂文中的“杂说”,短小精悍而内容丰富,行文尤为不拘一格。如《杂说四》
二.创作了一种简洁精辟,清晰流畅,富于美感的新型散文。
三.可以用各种体裁,在各种题目下,根据现实的需要和自己的意思自由地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如《进学解》《祭十二郎文》
四.语言接近口语化,通俗明白,能把口语推敲成新的词语。提炼出一些生动的语言,如一些成语:“不平则鸣”、“落井下石”、“坐井观天”等。句式的结构也灵活多变,文从字顺,也杂以骈俪句法。
韩愈古文总的风格是雄深雅健、猖狂恣睢。
韩愈散文创作取得哪些艺术成就?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韩愈是司马迁以后最大的散文家。感情充沛、风格豪迈、笔锋犀利、气盛言宜,形成特有的雄奇恣肆、浩大奔放的气势和充沛的逻辑力量,是韩愈散文的基本风格。而不同类型的散文又有不同的风格。(1)论说文气势磅礴、纵横开合,论证雄辩有力,善于通过对比、排比、比喻、反讽等手法增强文章的论辩力量。(2)杂文嘲讽现实,揭露矛盾,犀利精悍。或长或短,或庄或谐,嬉笑怒骂,怪怪奇奇,具有一种反流俗、反传统的力量,并在行文中夹杂着强烈的感情倾向。如《杂说》《进学解》等。(3)记叙文继承和发展了《史记》、《汉书》记事写人的传统,善于选择典型的真实事件和细节来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在客观的叙述中寄寓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如《张中丞传后叙》、《柳子厚墓志铭》。(4)抒情文主要见于祭文、书信。这些作品融抒情、叙事和议论于一体,感情强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如《祭十二郎文》。
名词解释:无题诗
一.李商隐用无题为名的爱情诗,称无题诗。无题诗具有“朦胧”的特点,旨意隐秘。
二.无题诗的范围,一般认为是作者抒写不原明言的生活遭遇或思想感情的诗篇。包括以《无题》为题的十五首,和以句首二字为题“准无题”近三十首。主要包括两种,即寄托说和爱情说。
简述李商隐无题诗的内容和特征。
晚唐诗人李商隐最为人传诵的,是他以无题为名的爱情诗,他的无题诗具有“朦胧”的特点,旨意隐秘。关于无题诗的内容和作意,主要说法有两种,即寄托说和爱情说。
一.无题诗多数与爱情有关,有的寄托痕迹比较明显,有的则似有似无。抒写的是交织着希望和失望的悲剧性爱情和爱情心理。一些无题诗,在爱情篇章中融入对社会人生的清凉体验、和那种恍惚不定、总是有所失的情感,如《无题二首》“凤尾香罗薄几重”写青年女子与对方邂逅,渴望相间而不得的心情,可能寄寓了作者落拓不遇的感伤。
二.善于运用比兴象征手法写爱情生活中的种种感受,十分注意比兴本身形象的鲜明、生动、完
整,力求其既富于生活感受,又具有启发性,创造出交织着希望与失望、令人目眩神迷的带有伤感情调的情诗之美。如《无题二首》“昨夜星辰昨夜风”两心相应一点通,但徒留羡慕不已的回忆而已,非常的失意怅惘。《无题》“相间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伤别复伤春,明知别后会合无望,仍痴心不改、这种执着于苦恋的怨旷之情,已近于爱情绝唱了。
试论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李商隐是唐诗发展到晚期最有成就的诗人,以其独具特色的美仑美奂诗歌登上了整个晚唐诗创作的艺术最高峰。
一.他对于爱情的执着,开创了诗歌上新风格、新境界。他的诗成就最高的是近体诗,尤其是七律、七绝。如果说杜甫是唐代七言律发展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那么,李商隐则为第二座里程碑。他继承了杜甫的沉郁顿挫,有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色彩、李贺的幻想象征手法,形成了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
1.写景中融合比兴象征,寄寓困顿失意的身世之感。
2.爱用冷僻的典故,故诗中的意象特别美丽,而整体意旨往往隐晦。
3.语言绮丽而对仗工整,音律圆美婉转。
4.“近而不浮,远而不尽”之趣,富于象征暗示色彩,有朦胧之美。
二.他的绝句写得深情绵邈,沉博绝丽,有的比较隐晦,但可以在精工富丽的辞章中体会到他的婉转情思,而且很伤感。如《夜雨寄北》感情细腻,意境婉约,在艺术上的明显特色便是细美幽约、朦胧含蓄,为伤感唯美文学的典型。
试论杜牧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
一. 晚唐诗人中,他第一个大量用七绝写咏史诗,用史论笔法,寓褒贬议论于含蓄诗味中,极大地发挥了绝句体的妙用,创作了许多有“二十八字史论”之誉的咏史作品。如《泊秦淮》通过对历史曾有过的繁盛转瞬即逝的伤悼,以及揭露统治者的荒淫误国,抒发自己的政治感慨和见识,其中深寓对现实的不满和讽刺,立意高绝的议论,表现出横溢的才气。
二.忧国忧民的壮怀与伤悼之情交织成一种俊爽的风格。
三.还写过一些出色的伤别诗,纪行、写景诗也颇多佳作。善于选择清新明朗、能给人以快感的景物来抒写他的情怀,用色彩鲜明的语言,创造出情景交融的优美诗境,如《山行》“远上寒山石经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富于诗情画意,意境优美,以畅达的语言传达出自然景物的清新气息,明丽而有立体感的画面给人美妙的艺术感受。
名词解释:苦吟诗
1.晚唐时期,苦吟诗的早期代表是孟郊,后来有贾岛、姚合。他们的诗风相近,都以苦吟著称所以称苦吟诗。
2.他们的诗风又各有特色特色:
孟郊诗中颇多患难感、忧郁感、以及人生悲剧与绝望心理交织成的幻灭感。
贾岛诗多是寄赠酬唱之作,极少反映但是生活,局度也显得比较狭窄。
姚合与贾岛是诗风相近的诗友。
试叙贾岛和姚合的“苦吟”与孟郊有何不同。
相同:
1.他们都以苦吟著称,因此历来有“郊寒岛瘦”之说
2.孟郊、贾岛都写贫病饥寒、穷困潦倒。
不同:
内容:他们都写贫病饥寒、穷困潦倒。
孟郊:写“士不遇”,想用世而最终赉志以殁的悲剧性的一面。
贾岛:彻底放弃雄心、醉心于琢磨词句的循世的一面,他的诗也有激烈奋发的一面,如《剑客》。但更多的如其《送别》。他的诗多是寄赠酬唱之作,极少反映但是生活,局度也显得比较狭窄。反应生活的深广度不如孟郊。
艺术上:孟郊成就最高
贾岛:不如孟郊,他的五言律写得很精深,能于细小处见精神,造清奇幽微之境,推敲字句。如《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姚合:作诗的才华和“苦吟”工夫都不及贾岛,他的大多数诗都显得平淡无奇,境界与格调也并不很高。
第八章 唐代散文
试叙韩柳古文理论对散文革新运动的推动作用。(即韩柳古文理论有哪些观点)
唐代古文运动之所以至韩、柳始成,主要是因为韩、柳在批判继承古文运动先驱之文论的基础上对儒道进行全面的清理,提出了许多反传统观念的新解,以文章内容的变革带动形式的变革,使“文以载道”说产生了实践意义,并在理论上趋于完善。
一.韩愈第一次提出“文以明道“的观念,在总结前人关于文章作为表现儒家思想体系的“道”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道”与“文”的关系。
1.从“明道”的要求出发,韩愈特别强调作家思想修养的重要性。
2.在具体的实践中,韩愈提出了“不平则鸣”的口号。
二.提出“唯陈言之务去”和“词必己出”的主张。
三.提出“文从字顺”要求文字的表达要流利。
四.“气盛则言”把文气与文章的语言表现联系起来,认为文章气势就是从语言的短长和声的高下而来。
柳宗元对于文体、文学语言的改革,他的意见也大体与韩愈相似。
试论韩愈古文成就的表现。
“古文”概念的提出始于韩愈,他把自己的奇句单行、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称为古文。古文成就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 韩愈的古文在各类文体的上都有创新。
1.碑志。他的碑志虽然也有溢美隐恶的“谀墓”之作,但有不少作品巧于摹写,注意剪裁,把精辟的议论,真挚的感情运用于其中,加之善于刻画人物,突出中心,使其成为“一人一样”的生动传记文。如《柳子厚墓志铭》形象鲜明,感慨深长,很有感染力。
2.赠序。融抒情、记事和议论为一体的杂文问题。如《送孟东野序》
3.杂文中的“杂说”,短小精悍而内容丰富,行文尤为不拘一格。如《杂说四》
二.创作了一种简洁精辟,清晰流畅,富于美感的新型散文。
三.可以用各种体裁,在各种题目下,根据现实的需要和自己的意思自由地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如《进学解》《祭十二郎文》
四.语言接近口语化,通俗明白,能把口语推敲成新的词语。提炼出一些生动的语言,如一些成语:“不平则鸣”、“落井下石”、“坐井观天”等。句式的结构也灵活多变,文从字顺,也杂以骈俪句法。
韩愈古文总的风格是雄深雅健、猖狂恣睢。
韩愈散文创作取得哪些艺术成就?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韩愈是司马迁以后最大的散文家。感情充沛、风格豪迈、笔锋犀利、气盛言宜,形成特有的雄奇恣肆、浩大奔放的气势和充沛的逻辑力量,是韩愈散文的基本风格。而不同类型的散文又有不同的风格。(1)论说文气势磅礴、纵横开合,论证雄辩有力,善于通过对比、排比、比喻、反讽等手法增强文章的论辩力量。(2)杂文嘲讽现实,揭露矛盾,犀利精悍。或长或短,或庄或谐,嬉笑怒骂,怪怪奇奇,具有一种反流俗、反传统的力量,并在行文中夹杂着强烈的感情倾向。如《杂说》《进学解》等。(3)记叙文继承和发展了《史记》、《汉书》记事写人的传统,善于选择典型的真实事件和细节来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在客观的叙述中寄寓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如《张中丞传后叙》、《柳子厚墓志铭》。(4)抒情文主要见于祭文、书信。这些作品融抒情、叙事和议论于一体,感情强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如《祭十二郎文》。
简述柳宗元人物传记的特点。
一.突出的特点:主人公多是社会上地位不高或被压迫的人物,如不愿承担赋税的捕蛇者,种树的老人。
二.大多以真人真事为基础,但有的作品也带有若干虚构、寓言的成分,作了一定的夸张,其重情节、重细节处,明显地受唐代新兴的传奇小说的影响。如《捕蛇者说》
三.着重描写的是人物的奇特之处,并通过人物奇特的举动写鲜明的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塑造典型形象。如《种树橐驼传》
简述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特色。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最具艺术特色的作品,多写于他流放永洲的十年中。主要艺术特色有:
一. 寓情于景,在景物描写之外单独的发议论和抒情,大量的情况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会在山水之美的艺术境界中。以山川之美来反映自己的见弃,发抒他的愤怒,悲哀抑郁的情绪。如《始得西山宴游记》自然美与他的精神切合,而与痛苦的人生和鄙俗的现实相对立。
二.把自己的感情移入自然之中,描绘出反映着自己审美理想的自然,表现出了一种诗情画意的自然美。如《永洲八记》荒郊野外的平凡山水被写得千娇百媚,经过艺术的升华,显得单纯、宁静、清新呈现出一种幽丽之美。
三.捕捉自然事物最独特最精微的变化情态,予以生动的再现。如《小石潭记》
四.峭拔的骨力和清冷的色调相糅合,构成其山水散文乃至其它众多作品的典型风格。确立了这种体裁在文学史上的独立地位。
简述柳宗元寓言散文的特色。
一.强烈的现实性和高度的概括性。如《黔之驴》叙述一个无能无德又无自知之明的驴被老虎吃掉的故事,在当时具有讽刺作用,对后人也有教育意义。
二.善于绘声绘影,因物肖形,创造了比较完整的、个性化的寓言形象。既集中动物本身的特征,形象鲜明生动,有揭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的嘴脸,寓意深刻,如《蝜蝂传》集中了许多善执物、好上高的小虫的特点,塑造了一个贪婪,愚顽的蝜蝂小虫形象,嘲讽追求名位、贪得无厌的丑行的意义。
确立了寓言在文学史上的独立地位。
第九章 唐传奇与变文、俗讲
1、唐传奇有哪些成就,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哪些影响?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唐传奇的成就主要表现在:(1)注重作品的审美价值和小说愉悦性情的功用,全方位地展示纷纭复杂的人世生活。(2)善于虚构、想象,在故事展开过程中,既大量使用虚构想象以求,又致力于细节描写以求真,从而在小说这一文体的独立历程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3)构思奇异新颖、富于变化,情节曲折委婉。(4)人物形象生动传神。(5)叙述事件简洁明快,人物对话生动传神,词汇丰富,句式多变。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主要有:(1)对小说的影响:唐传奇通过虚构的故事和人物,比以往任何文学样式,都更能自由方便具体地反映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理想。(2)对戏曲的影响:为中国古代一大批优秀的戏曲提供了基本素材。在元明戏曲中,大量移植唐传奇的人物故事进行创作。(3)对散文的影响:形成了较骈文自由、较“古文”辞藻华美的独特的散文体式。
一.突出的特点:主人公多是社会上地位不高或被压迫的人物,如不愿承担赋税的捕蛇者,种树的老人。
二.大多以真人真事为基础,但有的作品也带有若干虚构、寓言的成分,作了一定的夸张,其重情节、重细节处,明显地受唐代新兴的传奇小说的影响。如《捕蛇者说》
三.着重描写的是人物的奇特之处,并通过人物奇特的举动写鲜明的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塑造典型形象。如《种树橐驼传》
简述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特色。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最具艺术特色的作品,多写于他流放永洲的十年中。主要艺术特色有:
一. 寓情于景,在景物描写之外单独的发议论和抒情,大量的情况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会在山水之美的艺术境界中。以山川之美来反映自己的见弃,发抒他的愤怒,悲哀抑郁的情绪。如《始得西山宴游记》自然美与他的精神切合,而与痛苦的人生和鄙俗的现实相对立。
二.把自己的感情移入自然之中,描绘出反映着自己审美理想的自然,表现出了一种诗情画意的自然美。如《永洲八记》荒郊野外的平凡山水被写得千娇百媚,经过艺术的升华,显得单纯、宁静、清新呈现出一种幽丽之美。
三.捕捉自然事物最独特最精微的变化情态,予以生动的再现。如《小石潭记》
四.峭拔的骨力和清冷的色调相糅合,构成其山水散文乃至其它众多作品的典型风格。确立了这种体裁在文学史上的独立地位。
简述柳宗元寓言散文的特色。
一.强烈的现实性和高度的概括性。如《黔之驴》叙述一个无能无德又无自知之明的驴被老虎吃掉的故事,在当时具有讽刺作用,对后人也有教育意义。
二.善于绘声绘影,因物肖形,创造了比较完整的、个性化的寓言形象。既集中动物本身的特征,形象鲜明生动,有揭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的嘴脸,寓意深刻,如《蝜蝂传》集中了许多善执物、好上高的小虫的特点,塑造了一个贪婪,愚顽的蝜蝂小虫形象,嘲讽追求名位、贪得无厌的丑行的意义。
确立了寓言在文学史上的独立地位。
第九章 唐传奇与变文、俗讲
1、唐传奇有哪些成就,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哪些影响?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唐传奇的成就主要表现在:(1)注重作品的审美价值和小说愉悦性情的功用,全方位地展示纷纭复杂的人世生活。(2)善于虚构、想象,在故事展开过程中,既大量使用虚构想象以求,又致力于细节描写以求真,从而在小说这一文体的独立历程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3)构思奇异新颖、富于变化,情节曲折委婉。(4)人物形象生动传神。(5)叙述事件简洁明快,人物对话生动传神,词汇丰富,句式多变。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主要有:(1)对小说的影响:唐传奇通过虚构的故事和人物,比以往任何文学样式,都更能自由方便具体地反映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理想。(2)对戏曲的影响:为中国古代一大批优秀的戏曲提供了基本素材。在元明戏曲中,大量移植唐传奇的人物故事进行创作。(3)对散文的影响:形成了较骈文自由、较“古文”辞藻华美的独特的散文体式。
唐传奇
一. 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而形成的新的小说文体。
二.在唐代,传奇只是某些单篇作品或小说集的专称,至宋代才开始将传奇用作唐代新体小说的统称,以区别于旧有的志怪小说。
变文
一.“变文”是唐代明间创作的一种新文体,其体裁是有说有唱的,为佛教俗讲所借用。所谓“变文”之“变”,当时指变更了佛经的本文而成为“俗讲”之意。
二.变文的体制是散文与韵文相结合而成。散文为讲述之用,韵文用来歌唱。
三.变文分为三类:一是演说佛经故事的宗教性作品;二是演说历史故事讲史作品;三是演说明间传说题材的作品。
简述唐传奇与志怪小说的区别。
1.唐传奇反映现实生活,志怪小说反映的是超现实的神灵鬼怪。
2.唐传奇是作者的虚构,志怪小说收集奇记。
3.唐传奇情节曲折离奇,篇幅加长,志怪小说粗陈梗概。
简述唐传奇的艺术成就。
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明间说唱艺术而形成的新的小说文体。主要艺术成就有:
一.唐传奇的艺术成就相当高,情节的传奇性与现实性相容,情节的虚构、想象与作品的艺术性融合一体,起虚构和想象已标志着文言短篇小说创作的成就。如《柳毅传奇》写充满神话色彩的书生与龙女相恋故事,情节离奇,但人情味很重。
二.体裁丰富。有描写爱情的,如元稹的《莺莺传》、蒋防的《霍小玉传》;寓言讽刺题材有沈既济的《枕中记》“黄粱梦”;历史题材陈鸿的《长恨歌传》《东城父老传》;游侠题材杜光庭的《虬髯客传》;神怪题材裴铏的《传奇》。
三.所写故事情节化、细节化,注重写人物的生活琐事,尤其注重写他们的情感生活或性情偏嗜之类的细节。
四.叙事模式由故事中心向情节中心、人物中心演进。
五.叙述语言雅俗兼采时庄时谐,用文言描写物态人情以至琐事,简洁、准确、丰富、优美,将古代散文的巨大表现力发挥到很高水平。
第十章 唐五代词
名词解释:花间词派
1.花间词派是晚唐五代奉温庭筠为鼻祖而进行词的创作的一个文人词派。
2.得名于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共十八家词共五百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
3.产生与西蜀,多用华丽的字面和婉约的表达手法,写女性的美貌和服饰以及他们的离愁别恨。
简述冯延巳的婉约词风和优美意境。
冯延巳是南唐词人中的佼佼者。
一.冯延巳作词不追求人物描述的具体真切,而是重在抒发触景所生之情,情思千回百转,若有寄托,深婉而缠绵悱恻,将晚唐以来的婉约词风又推进了一步。
二.写思念、离愁,把男女之情作为抒写的主要内容,这是冯延巳和“花间”词人共同之点。但较少对女人的容貌和体态进行刻画,他写的是一种感情的境界。如《鹊踏枝》。有的词较多身世的凄怆感慨的抒发,如《采桑子》。冯延巳词中着力表现的,不是情事的直接描述,而是雅致优美的意境,〈如谒金门〉以风吹皱水面起兴,写思春闲情,完全是一种优美意境感发的心绪,开阖荡漾,情调极为雅致。
试论温庭筠《菩萨蛮》二首的艺术风格。
一.温庭筠是“词为艳科”的始作俑者,领导了五代词的发展趋向。他的两首有名的〈菩萨蛮〉词,写美女的体态装饰及其闺阁情思。
二.不作明白的叙述,而以物象的错综排比和音声的抑扬长短,增加直觉印象的美感,引人产生一种深美的联想,成功地把形象鲜明的物语、景语与难以琢磨的情语融合在一起,使所要表现的难以言状的心绪,转化成可感的优美物象。“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通过将美女起床、梳洗的懒散的动作,把一种本来难以琢磨的闺阁情思,表现的可感知。
三.温庭筠的词常以静态的描绘代替抒情,尤着力于细部的重彩描绘,富有装饰性,而且善于用暗示的手法,造成了含蓄的效果。如“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美人的情思是希望和他心爱的人成双成对,作者用一种含蓄的手法表现出来。
试论李煜前期词与后期词的不同。
李煜是南唐的最后一个皇帝,世称李后主。
一.他的早期作品以反映沉溺声色、纵情逸乐的宫中生活为主要内容。描写精细、生动、且富有情趣。如专咏美人口的〈一斛珠〉。他的艳情词并未脱“花间”旧格,但写得较为真切率真,如相传写与小周后偷情的〈菩萨蛮〉,用直白浅露的叙说,把热恋女子约会的情态和放纵心理写得淋漓尽致。
二.李煜后期词的主要内容是写亡国之痛,故国之思。纯以白描的手法直抒内心极度悲痛,词中时空跨度很大,加大了感情容量,抒发的感情以哀伤真实为主,能引起历代读者的共鸣。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用白描的手法抒发了对江山、故国的怀恋,充满了悔恨、悲愤和哀愁等复杂的情感,感慨极深,词境也极为阔大。
试分析温庭筠与韦庄词的异同。
相同:
一.都以词名世,所以并称“温韦”。
二.两人词的内容都是以男女情爱离别相思为主要内容。如温庭筠的〈菩萨蛮〉、韦庄的〈思帝乡〉。
三.都开辟了一种新的词风。反映了词由仅供歌儿舞女演唱的伶工之词,到抒情写怀的士大夫之词的渐变过程。如温庭筠为了适应舞艳歌席场合的实用要求,他的词中都是精丽字面和绮丽意象的组合,适于花间酒下歌咏的香软词境,具有娱乐价值,这对于词在晚唐五代迅速兴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韦庄相对淡漠词体佐欢酬宾的实用功能,开启了文人词自抒情怀的传统。这不仅是韦庄词的一大特色,也是词的风格内容一大转变。
相异:
一.温庭筠多“伶工之词”。大胆的写侧艳之词,是“词为艳科”的始作俑者,领导了五代词的发展趋势。而韦庄多“士大夫之词”。
二.艺术表现手法不同。
温庭筠:以排比和音声的抑扬长短,增加直觉印象的美感,引人产生一种深美的联想,成功地把形象鲜明的物语、景语与难以琢磨的情语融合在一起,使所要表现的难以言状的心绪,转化成可感的优美物象。如〈菩萨蛮〉(小山重迭金明灭)。常以静态的描绘代替抒情,尤着力于细部的重彩描绘,富有装饰性,而且善于用暗示的手法,造成了含蓄的效果,如“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美人的情思是希望和他心爱的人成双成对,作者用一种含蓄的手法表现出来。
注重文辞声律的华美精工,艳丽如晚唐诗风,炫人眼目。少藻饰、多白描的语句写离情别恨,如〈更漏子〉〈梦江南〉。词境缠绵悱恻,凄丽而有情致,颇有民间曲子词的风味。
韦庄:以疏淡之美,写词抒情为主,直述胸臆,风格趋向清丽,如〈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自然清新的风格,江南的景美、人美、生活美,写得疏朗、显直。他是一个大力用白描手法作词的作家,对情事多作直接而且分明之叙述。如〈思帝乡〉写的是常见的情爱题材,但长于勾勒,直接描述人物的心理感受,笔调疏放秀美。
三.风格不同。
温庭筠:开创词为艳科的传统,领导了五代词的发展趋向。注重藻饰以艳丽见长,具有密丽的风格。
韦庄:对民间抒情词给以艺术的加工,以疏淡为美。
第五篇 宋代文学
第一章 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
名词解释
西昆体
1. 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2. “西昆”因创始人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3. 代表作家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
4. 作诗宗主李义山,讲究辞采,以偶丽为工,好用事,以表现才学和工力。
昆体功夫
昆体功夫是西昆体在艺术上的表现。
一. 以杨亿为代表的西昆体作家在艺术上讲究藻饰、多用故事。
二. 作诗注意修辞,重格律和借代,颇具李商隐的“沉愽绝丽”之风。
三. 大量用典
第二章 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简述欧阳修散文“六一风神”的美学风格
1.欧阳修的散文措辞平易,用词造句精练而有变化,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这标志着他的散文创作从崇尚骨力到倾心于风神姿态、从阳刚到阴柔的转变。
2.本质是散文的诗化和情感的外显。
3.文章结构层次清楚而转折,语言层次平易自然。这些都是“六一风神”的构成要素,这种特点偏于阴柔之美。
简述王安石的“王荆公体”诗有何特点
1.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中的“奇崛”,似瘦劲刚健为特征,是王安石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但进入老年后,却视奇崛为平常了。即寓悲壮于闲淡,既有清新闲适,又有沉郁悲壮,被称为“半山诗”。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諚为《半山集》亦称“半山诗”,主要体裁是绝句。
2. “王荆公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而言。特点是重炼意,如《登飞来峰》通过写登临山塔远眺,反映出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险的胸襟气魄。又重修辞,如《泊船瓜州》,还有用事、造语、炼字等。主要载体是其晚年雅丽精绝的绝句。“王荆公体”的长处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既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崛处,为江西派的先驱。
第三章 苏 轼
试述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
宋代古文家苏轼各体散文众多,大致可分为议论文、记叙文和小品文等,这些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宋代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和完全胜利。
一.议论文,以政论、史论为突出。他的议论文多雄辩滔滔气势纵横,议论与文采交融,感情与理智并注,语言明快畅达,长于形象的说理,颇具文学价值。
二.记叙文包括碑传文、记体文及文赋等,而以其中的山水游记和亭台楼阁记为代表。凭借议论为文章辟出新的境界,善于表现对自然景物的赏会与人生哲理领悟之间的融合。山水游记,如前、后《赤壁赋》,表现出借景立论的特点。亭台记,如《喜雨亭记》先叙为亭作序之由,次则记雨,再渲染人之喜乐,文章如水波层层荡开去,文理自然。记叙文多数是文学性散文,将叙述、描写、抒情错杂并用,随意挥洒。
三.小品文,篇幅短小、写作随意的书札、题跋、杂记和随笔为主要文体样式,最能反映作者的真性情、真思想。杂记和随笔、记述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见闻和感受,如《记承天寺夜游》。这类小品文,不拘格套,独抒性灵,写作特点是信手拈来,漫笔写成。
苏轼散文总的艺术特色是:
一.“辞达”、“通脱”,有圆活流转、错综变化和自然真率之美。
二.善于用比喻,多形象思维。如《前赤壁赋》
三.有诗化倾向,以情感和才气为文,富于想象。
苏轼诗歌的内容:
按题材内容,苏诗大体可分为:
1.社会政事诗:反映民生疾苦和时政得失的诗篇,如《荔枝叹》。
2.山水景物诗:将人生感悟融入山水写景中的抒怀遣兴之作,写流动景色的《江上看山》;写奇幻烟云的《登州海市》;写景寄怀升华的人生感悟日哲理高度,或寓有浓厚的身世之感,如《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
3.和陶诗:寄情山水,以自适为趣的意味更浓,如《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平浅而有深味,在艺术上把握了陶诗豪华落尽见真淳的特色,能够将亲身经历的生活场景予以真切、平淡自然的描写,达到了“神似”陶诗的地步。
4.题画诗:把画景转化为诗境,善于写出画面的动态,并就画意进行艺术联想,揭示画外之韵味,如《惠崇春江小景》。
试叙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
1.“以文为诗”是苏诗的显著特色之一,多用散文的句法而以气格贯穿,如《石鼓歌》。“以文为诗”实际上靠以才气为诗而获得成功。
2.丰富的比喻,也称“博喻”,如《百步洪》。
3.敏锐细致的观察力与出色的文字表现力,平凡事物,一经其手写出,给人以触处生春之感,如《汲江煎茶》。
4.以才学为诗,体现为好议论、善于使事用典。有意识地以议论入诗,将对事物的形象感受与哲理思考结合起来。如《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苏诗兼备各体而以七言为擅长,而且风格多样,七绝清丽精美,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6.苏诗的基本风格有二,一刚健的清丽雄健,二是豪放加平淡的清旷闲逸。高风绝尘才是其诗风的主导倾向,即一种超越世俗的审美境界。
试叙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一.简述苏轼词对词境的开拓
1.苏轼以前的词为应歌之曲子词,多写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的伤别。苏轼词抒发磊落纵横豪放之襟怀,摆脱花间词婉转之态,为激越、豪放充分表现作者的人格个性。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苏轼把词的题材取向从应歌回归到表现自我,并从现实生活中撷取创作题材,故苏词多为感事之作,有的还采用词题小序的形式确定表现的内容,交代创作动机。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用记实手法写自己的人生感受,使词的抒情贴近现实生活,词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题也由分离走向统一对应。使词的创作走向正视现实、面向社会和真实人生的大道,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取材范围。
3.苏轼用词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负、人生感慨、生活情趣、感受、山川景色扩大了词境,把词家“缘情”与诗人“言志”结合起来,词品与人品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融合。
二.简述苏轼的“以诗为词”
1.首先指的是词所反映的生活内容的扩大,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体制,向“士大夫化”发展。
2.在苏轼之前的“曲子词”的曲子,基本上是“轻音乐”“软性文学”。到苏轼将词题小序发展起来,做词寓以诗人句法、引议论入词、大量用经、子典故,突破音乐对词体的约束,如《临江仙》。苏词充分体现了文人的审美情趣,是典型的士大夫词。
苏轼以诗为词的积极意义,在于改变了词的旧传统,增加了词的内容,丰富了词的体式,促使词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样式。
三.简述苏轼词的风格
苏词的风格是豪放,苏轼乃宋词中豪放派的代表,但也有许多极清空幽秀的作品,风格是多样化的。
1.豪放,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婉约,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此词为悼亡之作,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置于生死两茫茫的人生空漠的叹喟中。
3.清旷,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第四章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名词解释 江西诗派
1.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江西诗派有一祖三宗之说,一祖为杜甫,三宗是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
2.得名于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
3.领袖是黄庭坚,其它主要人物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韩驹等。
4.江西诗派的特色有三:一是诗派为观念性的社集;二是以风格和师承为判断的根据,非地域之划分,入诗派的并非都是江西人;三江西诗派是元佑学术的一部分,是作为“绍述”政治的对立物而发展起来的,其盛衰与政局有密切的联系。
5.创作主张及特色有:重视句法、喜用拗句;用典以故为新、变俗为雅;风格生新瘦硬,但兼有浏亮芊绵。
简述黄庭坚“山谷体”的艺术特点
黄庭坚的山谷体诗歌是元佑时期宋诗发展到高峰期的产物,严羽在《沧浪诗话》将黄庭坚的诗列为“山谷体”,其主要艺术特点有:
1.喜欢用拗句,所谓“拗句”,主要是将律诗中的句式和平仄加以改变,有意造成一种打破平衡和谐的效果,给人以奇峭倔强的感觉。这种刻意求奇而造拗句、作硬语的做法,是形成山谷体生新瘦硬风格的重要因素。
2.“用典”也是山谷体求创新的重要方面,是“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落实于具体的诗歌创作。所谓“夺胎换骨”,是“点铁成金”的具体化,是一种使古人的意象和用语产生质的变化、化平凡为奇趣的语言炼金术,对前人用典法的一个发展,目的在于“以故为新”——援用前人之语而另立新意。如,《登快阁》“朱弦”、“青眼“一联,活用伯牙、子期和阮籍的历史典故。
简述黄庭坚“山谷体”的风格特征
黄庭坚“山谷体”的总风格特征是“生新瘦硬”
1.以字句的奇崛造成一种陌生感,追求诗境的生新美、诗语的峭拔美和诗韵的兀拗美。“生新”刻意求奇而造拗句、作硬语,“用典”也是山谷体求创新的重要方面。“瘦”洗净铅华;“硬”刚健挺拔。工于炼字是山谷体的特征之一,以善用动词、形容词和语助虚词的炼字法著称。
2.也有浏亮芊绵的自然晓畅之作,如《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表现作者晚年历经磨难而不屈服的坚强性格,虽不乏劲峭气格,但运笔自然流畅,语句浅易。
第五章 北宋词与南渡词
宋词繁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显示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宋词的繁荣与宋代特殊的时代背景和词的文体特点有密切的关系。词产生于民间,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娱乐色彩。宋代由于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享受的待遇非常优厚。宋太祖在“杯酒释兵权”时,就公开鼓励大臣们“多买歌儿舞女”。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整个社会形成了竞相追求享乐的风气。又由于宋代(特别是北宋)社会相对安定,政局相对稳定。词这种带着浓厚的娱乐色彩,几乎没有传统的政治、道德负荷的文学形式,在宋代终于找到了最为适宜的生长环境,所以便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发展起来了。
宋词发展的大致过程是怎样的?显示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宋词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北宋与南宋两个时期。北宋初中期的词沿袭了唐五代词的特点,在形式上以小令为主,内容多写男女爱情、离愁别恨,艺术上多用白描手法。代表词人主要有柳永、张先、欧阳修、晏殊、晏几道等,其中成就最高的是柳永。北宋后期的词,最大的特色是词的诗化,主要词人有苏轼、秦观、周邦彦、贺铸等。南宋前期的词强烈地表现了爱国主义精神,主要词人有李清照、张孝祥、张元干等。南宋后期的词分为两派:一派以辛弃疾及其追随者为代表,多表现爱国精神;一派以姜夔、吴文英等为代表,主要在艺术上精雕细刻。
张先的词在艺术上有何特色?显示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第一,善于炼字。这方面他最经典的故事便是他得名“张三影”的传说。第二是长调的运用。沿袭期的词人大多用小令,而张先的词则较多地采用了长调,在这一点上,他与柳永有相似之处。第三是序的运用。他的词往往有一个小序,交代写作的背景或缘由,这是以前的词中很少出现的。
欧阳的词有何特点?显示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欧阳修的词也同当时的大多数词一样,多写男女爱情、离愁别恨,但是,与其他词人的作品相比,欧阳修的词有两个方面是比较独特的:第一,欧词在内容上已不再完全局限于写男女爱情、离愁别恨,而把山水自然、身世感慨引入词中,这就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第二,欧词在表现手法上虽然以白描为主,但写得更为细腻生动。
晏几道的词有何特点?显示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晏几道的词内容基本上还是传统的男女爱情题材。但是,多带有浓厚的感伤色彩,多表现人生变化的梦幻感。在艺术上往往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融情入景,并巧妙地融化前人的诗句,将情感表现得既真实动人,又耐人寻味。
苏轼的词在宋词发展史上有何地位?显示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苏轼对词最大的创造,一言以蔽之,就是以诗为词。具体表现在: 第一,内容上,打破了过去多写男女爱情、离愁别恨的传统,举凡怀古、悼亡、山水、田园、仕途失意、报国雄心、人生奥秘等,无不可以入词。第二,风格上,打破了以婉约为主的传统,既有婉约,又有豪放、清旷、幽美等。第三,在词与音乐的关系上,打破了以词附属于音乐的传统,使词成为独立的抒情工具。第四,艺术手法上,变化多样。传统词往往上阙写景,下阙抒情,情从景出,情景交融,苏词打破传统程式,既有借景抒情之作,更多的则是随机应变,变化莫测,无一定之规,真正做到了融叙事、抒情、写景、议论于一体。第五,语言上,高度诗化。总之,词发展到苏轼时,它的娱乐功能减弱了,而抒情的功能大大加强了,实际上已经成了诗的另一种形式。
张元干、张孝祥的词有何异同?显示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张元干和张孝祥都是南宋前期著名词人,他们的词有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在表达爱国情感方面,二人更表现出相当的一致性。他们的作品最为后人熟悉的即为此类。例如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待制赴新州)与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两首词都将爱国之情与个人怀才不遇的苦闷交织在一起,感慨豪壮,掷地有声。当然,他们也有不同之处,张元干前期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传统的婉约词,而张孝祥词中,这样的婉约词就比较少。同时,张孝祥某些词风格比较接近苏轼,这又是张元干所缺少的,
李清照的词分几个时期?不同时期的特点是什么?显示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李清照的词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早期的词主要表现她作为少女和少妇的生活与情怀。在她的笔下,少女生活是充满欢乐的。少妇之词的主旋律则是抒发离别相思的感受,与少女之作相比,明显多了一分沉重。她后期的作品则主要表现她作为寡妇的身世之苦、故国之思以及孤寂无聊的心情,情调低沉,凄苦悲凉。
辛弃疾的词有何特点?显示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首先,辛词的艺术风格多种多样。无疑,豪放是辛词的主要风格,除此之外,他有的作品秾纤华丽似花间体,有的明白通俗如白乐天体,有的轻巧尖新,有的婉丽清畅,有的缠绵婉约,更有将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融合在一起的作品。多样的风格表现了辛弃疾兼收并蓄的才情与胸怀。其次,辛词的艺术境界阔大而充满流动感。这主要表现在豪放的情感、阔大的空间、久远的时间、富有力量和阳刚之气的意象等方面。再次,辛词在语言上融会贯通,既从古代各种文体的不同作家作品,如《诗经》、《史记》、《庄子》、《楚辞》、《世说新语》、陶诗、杜诗、韩柳散文中广泛地撷取精华,使词具有典雅之气,同时,又大胆地吸取民间口语,使词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另外,辛词已表现出了浓厚的以文为词、以议论为词的特点。
姜夔词的主要特色是什么?怎样理解姜词“清空”的特点?显示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姜夔的词内容上大多为记游及咏物之作,所表现的情感也多为身世飘零和情场失意的感叹,虽然在内容上并无特别之处,但艺术上颇为精致。他的词一个突出的特色是音节谐婉。同时,也讲究用字,善于渲染气氛。当然,最能代表姜夔词特色的是前人所说的“清空”。所谓“清空”,指的是在情感上主要抒发高洁的士大夫情怀,艺术表现上避实就虚,侧重于空灵的境界,色彩上偏于素净。
一. 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而形成的新的小说文体。
二.在唐代,传奇只是某些单篇作品或小说集的专称,至宋代才开始将传奇用作唐代新体小说的统称,以区别于旧有的志怪小说。
变文
一.“变文”是唐代明间创作的一种新文体,其体裁是有说有唱的,为佛教俗讲所借用。所谓“变文”之“变”,当时指变更了佛经的本文而成为“俗讲”之意。
二.变文的体制是散文与韵文相结合而成。散文为讲述之用,韵文用来歌唱。
三.变文分为三类:一是演说佛经故事的宗教性作品;二是演说历史故事讲史作品;三是演说明间传说题材的作品。
简述唐传奇与志怪小说的区别。
1.唐传奇反映现实生活,志怪小说反映的是超现实的神灵鬼怪。
2.唐传奇是作者的虚构,志怪小说收集奇记。
3.唐传奇情节曲折离奇,篇幅加长,志怪小说粗陈梗概。
简述唐传奇的艺术成就。
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明间说唱艺术而形成的新的小说文体。主要艺术成就有:
一.唐传奇的艺术成就相当高,情节的传奇性与现实性相容,情节的虚构、想象与作品的艺术性融合一体,起虚构和想象已标志着文言短篇小说创作的成就。如《柳毅传奇》写充满神话色彩的书生与龙女相恋故事,情节离奇,但人情味很重。
二.体裁丰富。有描写爱情的,如元稹的《莺莺传》、蒋防的《霍小玉传》;寓言讽刺题材有沈既济的《枕中记》“黄粱梦”;历史题材陈鸿的《长恨歌传》《东城父老传》;游侠题材杜光庭的《虬髯客传》;神怪题材裴铏的《传奇》。
三.所写故事情节化、细节化,注重写人物的生活琐事,尤其注重写他们的情感生活或性情偏嗜之类的细节。
四.叙事模式由故事中心向情节中心、人物中心演进。
五.叙述语言雅俗兼采时庄时谐,用文言描写物态人情以至琐事,简洁、准确、丰富、优美,将古代散文的巨大表现力发挥到很高水平。
第十章 唐五代词
名词解释:花间词派
1.花间词派是晚唐五代奉温庭筠为鼻祖而进行词的创作的一个文人词派。
2.得名于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共十八家词共五百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
3.产生与西蜀,多用华丽的字面和婉约的表达手法,写女性的美貌和服饰以及他们的离愁别恨。
简述冯延巳的婉约词风和优美意境。
冯延巳是南唐词人中的佼佼者。
一.冯延巳作词不追求人物描述的具体真切,而是重在抒发触景所生之情,情思千回百转,若有寄托,深婉而缠绵悱恻,将晚唐以来的婉约词风又推进了一步。
二.写思念、离愁,把男女之情作为抒写的主要内容,这是冯延巳和“花间”词人共同之点。但较少对女人的容貌和体态进行刻画,他写的是一种感情的境界。如《鹊踏枝》。有的词较多身世的凄怆感慨的抒发,如《采桑子》。冯延巳词中着力表现的,不是情事的直接描述,而是雅致优美的意境,〈如谒金门〉以风吹皱水面起兴,写思春闲情,完全是一种优美意境感发的心绪,开阖荡漾,情调极为雅致。
试论温庭筠《菩萨蛮》二首的艺术风格。
一.温庭筠是“词为艳科”的始作俑者,领导了五代词的发展趋向。他的两首有名的〈菩萨蛮〉词,写美女的体态装饰及其闺阁情思。
二.不作明白的叙述,而以物象的错综排比和音声的抑扬长短,增加直觉印象的美感,引人产生一种深美的联想,成功地把形象鲜明的物语、景语与难以琢磨的情语融合在一起,使所要表现的难以言状的心绪,转化成可感的优美物象。“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通过将美女起床、梳洗的懒散的动作,把一种本来难以琢磨的闺阁情思,表现的可感知。
三.温庭筠的词常以静态的描绘代替抒情,尤着力于细部的重彩描绘,富有装饰性,而且善于用暗示的手法,造成了含蓄的效果。如“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美人的情思是希望和他心爱的人成双成对,作者用一种含蓄的手法表现出来。
试论李煜前期词与后期词的不同。
李煜是南唐的最后一个皇帝,世称李后主。
一.他的早期作品以反映沉溺声色、纵情逸乐的宫中生活为主要内容。描写精细、生动、且富有情趣。如专咏美人口的〈一斛珠〉。他的艳情词并未脱“花间”旧格,但写得较为真切率真,如相传写与小周后偷情的〈菩萨蛮〉,用直白浅露的叙说,把热恋女子约会的情态和放纵心理写得淋漓尽致。
二.李煜后期词的主要内容是写亡国之痛,故国之思。纯以白描的手法直抒内心极度悲痛,词中时空跨度很大,加大了感情容量,抒发的感情以哀伤真实为主,能引起历代读者的共鸣。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用白描的手法抒发了对江山、故国的怀恋,充满了悔恨、悲愤和哀愁等复杂的情感,感慨极深,词境也极为阔大。
试分析温庭筠与韦庄词的异同。
相同:
一.都以词名世,所以并称“温韦”。
二.两人词的内容都是以男女情爱离别相思为主要内容。如温庭筠的〈菩萨蛮〉、韦庄的〈思帝乡〉。
三.都开辟了一种新的词风。反映了词由仅供歌儿舞女演唱的伶工之词,到抒情写怀的士大夫之词的渐变过程。如温庭筠为了适应舞艳歌席场合的实用要求,他的词中都是精丽字面和绮丽意象的组合,适于花间酒下歌咏的香软词境,具有娱乐价值,这对于词在晚唐五代迅速兴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韦庄相对淡漠词体佐欢酬宾的实用功能,开启了文人词自抒情怀的传统。这不仅是韦庄词的一大特色,也是词的风格内容一大转变。
相异:
一.温庭筠多“伶工之词”。大胆的写侧艳之词,是“词为艳科”的始作俑者,领导了五代词的发展趋势。而韦庄多“士大夫之词”。
二.艺术表现手法不同。
温庭筠:以排比和音声的抑扬长短,增加直觉印象的美感,引人产生一种深美的联想,成功地把形象鲜明的物语、景语与难以琢磨的情语融合在一起,使所要表现的难以言状的心绪,转化成可感的优美物象。如〈菩萨蛮〉(小山重迭金明灭)。常以静态的描绘代替抒情,尤着力于细部的重彩描绘,富有装饰性,而且善于用暗示的手法,造成了含蓄的效果,如“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美人的情思是希望和他心爱的人成双成对,作者用一种含蓄的手法表现出来。
注重文辞声律的华美精工,艳丽如晚唐诗风,炫人眼目。少藻饰、多白描的语句写离情别恨,如〈更漏子〉〈梦江南〉。词境缠绵悱恻,凄丽而有情致,颇有民间曲子词的风味。
韦庄:以疏淡之美,写词抒情为主,直述胸臆,风格趋向清丽,如〈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自然清新的风格,江南的景美、人美、生活美,写得疏朗、显直。他是一个大力用白描手法作词的作家,对情事多作直接而且分明之叙述。如〈思帝乡〉写的是常见的情爱题材,但长于勾勒,直接描述人物的心理感受,笔调疏放秀美。
三.风格不同。
温庭筠:开创词为艳科的传统,领导了五代词的发展趋向。注重藻饰以艳丽见长,具有密丽的风格。
韦庄:对民间抒情词给以艺术的加工,以疏淡为美。
第五篇 宋代文学
第一章 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
名词解释
西昆体
1. 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2. “西昆”因创始人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3. 代表作家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
4. 作诗宗主李义山,讲究辞采,以偶丽为工,好用事,以表现才学和工力。
昆体功夫
昆体功夫是西昆体在艺术上的表现。
一. 以杨亿为代表的西昆体作家在艺术上讲究藻饰、多用故事。
二. 作诗注意修辞,重格律和借代,颇具李商隐的“沉愽绝丽”之风。
三. 大量用典
第二章 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简述欧阳修散文“六一风神”的美学风格
1.欧阳修的散文措辞平易,用词造句精练而有变化,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这标志着他的散文创作从崇尚骨力到倾心于风神姿态、从阳刚到阴柔的转变。
2.本质是散文的诗化和情感的外显。
3.文章结构层次清楚而转折,语言层次平易自然。这些都是“六一风神”的构成要素,这种特点偏于阴柔之美。
简述王安石的“王荆公体”诗有何特点
1.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中的“奇崛”,似瘦劲刚健为特征,是王安石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但进入老年后,却视奇崛为平常了。即寓悲壮于闲淡,既有清新闲适,又有沉郁悲壮,被称为“半山诗”。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諚为《半山集》亦称“半山诗”,主要体裁是绝句。
2. “王荆公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而言。特点是重炼意,如《登飞来峰》通过写登临山塔远眺,反映出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险的胸襟气魄。又重修辞,如《泊船瓜州》,还有用事、造语、炼字等。主要载体是其晚年雅丽精绝的绝句。“王荆公体”的长处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既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崛处,为江西派的先驱。
第三章 苏 轼
试述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
宋代古文家苏轼各体散文众多,大致可分为议论文、记叙文和小品文等,这些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宋代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和完全胜利。
一.议论文,以政论、史论为突出。他的议论文多雄辩滔滔气势纵横,议论与文采交融,感情与理智并注,语言明快畅达,长于形象的说理,颇具文学价值。
二.记叙文包括碑传文、记体文及文赋等,而以其中的山水游记和亭台楼阁记为代表。凭借议论为文章辟出新的境界,善于表现对自然景物的赏会与人生哲理领悟之间的融合。山水游记,如前、后《赤壁赋》,表现出借景立论的特点。亭台记,如《喜雨亭记》先叙为亭作序之由,次则记雨,再渲染人之喜乐,文章如水波层层荡开去,文理自然。记叙文多数是文学性散文,将叙述、描写、抒情错杂并用,随意挥洒。
三.小品文,篇幅短小、写作随意的书札、题跋、杂记和随笔为主要文体样式,最能反映作者的真性情、真思想。杂记和随笔、记述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见闻和感受,如《记承天寺夜游》。这类小品文,不拘格套,独抒性灵,写作特点是信手拈来,漫笔写成。
苏轼散文总的艺术特色是:
一.“辞达”、“通脱”,有圆活流转、错综变化和自然真率之美。
二.善于用比喻,多形象思维。如《前赤壁赋》
三.有诗化倾向,以情感和才气为文,富于想象。
苏轼诗歌的内容:
按题材内容,苏诗大体可分为:
1.社会政事诗:反映民生疾苦和时政得失的诗篇,如《荔枝叹》。
2.山水景物诗:将人生感悟融入山水写景中的抒怀遣兴之作,写流动景色的《江上看山》;写奇幻烟云的《登州海市》;写景寄怀升华的人生感悟日哲理高度,或寓有浓厚的身世之感,如《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
3.和陶诗:寄情山水,以自适为趣的意味更浓,如《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平浅而有深味,在艺术上把握了陶诗豪华落尽见真淳的特色,能够将亲身经历的生活场景予以真切、平淡自然的描写,达到了“神似”陶诗的地步。
4.题画诗:把画景转化为诗境,善于写出画面的动态,并就画意进行艺术联想,揭示画外之韵味,如《惠崇春江小景》。
试叙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
1.“以文为诗”是苏诗的显著特色之一,多用散文的句法而以气格贯穿,如《石鼓歌》。“以文为诗”实际上靠以才气为诗而获得成功。
2.丰富的比喻,也称“博喻”,如《百步洪》。
3.敏锐细致的观察力与出色的文字表现力,平凡事物,一经其手写出,给人以触处生春之感,如《汲江煎茶》。
4.以才学为诗,体现为好议论、善于使事用典。有意识地以议论入诗,将对事物的形象感受与哲理思考结合起来。如《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苏诗兼备各体而以七言为擅长,而且风格多样,七绝清丽精美,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6.苏诗的基本风格有二,一刚健的清丽雄健,二是豪放加平淡的清旷闲逸。高风绝尘才是其诗风的主导倾向,即一种超越世俗的审美境界。
试叙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一.简述苏轼词对词境的开拓
1.苏轼以前的词为应歌之曲子词,多写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的伤别。苏轼词抒发磊落纵横豪放之襟怀,摆脱花间词婉转之态,为激越、豪放充分表现作者的人格个性。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苏轼把词的题材取向从应歌回归到表现自我,并从现实生活中撷取创作题材,故苏词多为感事之作,有的还采用词题小序的形式确定表现的内容,交代创作动机。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用记实手法写自己的人生感受,使词的抒情贴近现实生活,词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题也由分离走向统一对应。使词的创作走向正视现实、面向社会和真实人生的大道,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取材范围。
3.苏轼用词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负、人生感慨、生活情趣、感受、山川景色扩大了词境,把词家“缘情”与诗人“言志”结合起来,词品与人品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融合。
二.简述苏轼的“以诗为词”
1.首先指的是词所反映的生活内容的扩大,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体制,向“士大夫化”发展。
2.在苏轼之前的“曲子词”的曲子,基本上是“轻音乐”“软性文学”。到苏轼将词题小序发展起来,做词寓以诗人句法、引议论入词、大量用经、子典故,突破音乐对词体的约束,如《临江仙》。苏词充分体现了文人的审美情趣,是典型的士大夫词。
苏轼以诗为词的积极意义,在于改变了词的旧传统,增加了词的内容,丰富了词的体式,促使词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样式。
三.简述苏轼词的风格
苏词的风格是豪放,苏轼乃宋词中豪放派的代表,但也有许多极清空幽秀的作品,风格是多样化的。
1.豪放,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婉约,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此词为悼亡之作,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置于生死两茫茫的人生空漠的叹喟中。
3.清旷,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第四章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名词解释 江西诗派
1.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江西诗派有一祖三宗之说,一祖为杜甫,三宗是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
2.得名于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
3.领袖是黄庭坚,其它主要人物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韩驹等。
4.江西诗派的特色有三:一是诗派为观念性的社集;二是以风格和师承为判断的根据,非地域之划分,入诗派的并非都是江西人;三江西诗派是元佑学术的一部分,是作为“绍述”政治的对立物而发展起来的,其盛衰与政局有密切的联系。
5.创作主张及特色有:重视句法、喜用拗句;用典以故为新、变俗为雅;风格生新瘦硬,但兼有浏亮芊绵。
简述黄庭坚“山谷体”的艺术特点
黄庭坚的山谷体诗歌是元佑时期宋诗发展到高峰期的产物,严羽在《沧浪诗话》将黄庭坚的诗列为“山谷体”,其主要艺术特点有:
1.喜欢用拗句,所谓“拗句”,主要是将律诗中的句式和平仄加以改变,有意造成一种打破平衡和谐的效果,给人以奇峭倔强的感觉。这种刻意求奇而造拗句、作硬语的做法,是形成山谷体生新瘦硬风格的重要因素。
2.“用典”也是山谷体求创新的重要方面,是“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落实于具体的诗歌创作。所谓“夺胎换骨”,是“点铁成金”的具体化,是一种使古人的意象和用语产生质的变化、化平凡为奇趣的语言炼金术,对前人用典法的一个发展,目的在于“以故为新”——援用前人之语而另立新意。如,《登快阁》“朱弦”、“青眼“一联,活用伯牙、子期和阮籍的历史典故。
简述黄庭坚“山谷体”的风格特征
黄庭坚“山谷体”的总风格特征是“生新瘦硬”
1.以字句的奇崛造成一种陌生感,追求诗境的生新美、诗语的峭拔美和诗韵的兀拗美。“生新”刻意求奇而造拗句、作硬语,“用典”也是山谷体求创新的重要方面。“瘦”洗净铅华;“硬”刚健挺拔。工于炼字是山谷体的特征之一,以善用动词、形容词和语助虚词的炼字法著称。
2.也有浏亮芊绵的自然晓畅之作,如《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表现作者晚年历经磨难而不屈服的坚强性格,虽不乏劲峭气格,但运笔自然流畅,语句浅易。
第五章 北宋词与南渡词
宋词繁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显示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宋词的繁荣与宋代特殊的时代背景和词的文体特点有密切的关系。词产生于民间,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娱乐色彩。宋代由于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享受的待遇非常优厚。宋太祖在“杯酒释兵权”时,就公开鼓励大臣们“多买歌儿舞女”。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整个社会形成了竞相追求享乐的风气。又由于宋代(特别是北宋)社会相对安定,政局相对稳定。词这种带着浓厚的娱乐色彩,几乎没有传统的政治、道德负荷的文学形式,在宋代终于找到了最为适宜的生长环境,所以便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发展起来了。
宋词发展的大致过程是怎样的?显示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宋词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北宋与南宋两个时期。北宋初中期的词沿袭了唐五代词的特点,在形式上以小令为主,内容多写男女爱情、离愁别恨,艺术上多用白描手法。代表词人主要有柳永、张先、欧阳修、晏殊、晏几道等,其中成就最高的是柳永。北宋后期的词,最大的特色是词的诗化,主要词人有苏轼、秦观、周邦彦、贺铸等。南宋前期的词强烈地表现了爱国主义精神,主要词人有李清照、张孝祥、张元干等。南宋后期的词分为两派:一派以辛弃疾及其追随者为代表,多表现爱国精神;一派以姜夔、吴文英等为代表,主要在艺术上精雕细刻。
张先的词在艺术上有何特色?显示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第一,善于炼字。这方面他最经典的故事便是他得名“张三影”的传说。第二是长调的运用。沿袭期的词人大多用小令,而张先的词则较多地采用了长调,在这一点上,他与柳永有相似之处。第三是序的运用。他的词往往有一个小序,交代写作的背景或缘由,这是以前的词中很少出现的。
欧阳的词有何特点?显示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欧阳修的词也同当时的大多数词一样,多写男女爱情、离愁别恨,但是,与其他词人的作品相比,欧阳修的词有两个方面是比较独特的:第一,欧词在内容上已不再完全局限于写男女爱情、离愁别恨,而把山水自然、身世感慨引入词中,这就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第二,欧词在表现手法上虽然以白描为主,但写得更为细腻生动。
晏几道的词有何特点?显示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晏几道的词内容基本上还是传统的男女爱情题材。但是,多带有浓厚的感伤色彩,多表现人生变化的梦幻感。在艺术上往往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融情入景,并巧妙地融化前人的诗句,将情感表现得既真实动人,又耐人寻味。
苏轼的词在宋词发展史上有何地位?显示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苏轼对词最大的创造,一言以蔽之,就是以诗为词。具体表现在: 第一,内容上,打破了过去多写男女爱情、离愁别恨的传统,举凡怀古、悼亡、山水、田园、仕途失意、报国雄心、人生奥秘等,无不可以入词。第二,风格上,打破了以婉约为主的传统,既有婉约,又有豪放、清旷、幽美等。第三,在词与音乐的关系上,打破了以词附属于音乐的传统,使词成为独立的抒情工具。第四,艺术手法上,变化多样。传统词往往上阙写景,下阙抒情,情从景出,情景交融,苏词打破传统程式,既有借景抒情之作,更多的则是随机应变,变化莫测,无一定之规,真正做到了融叙事、抒情、写景、议论于一体。第五,语言上,高度诗化。总之,词发展到苏轼时,它的娱乐功能减弱了,而抒情的功能大大加强了,实际上已经成了诗的另一种形式。
张元干、张孝祥的词有何异同?显示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张元干和张孝祥都是南宋前期著名词人,他们的词有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在表达爱国情感方面,二人更表现出相当的一致性。他们的作品最为后人熟悉的即为此类。例如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待制赴新州)与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两首词都将爱国之情与个人怀才不遇的苦闷交织在一起,感慨豪壮,掷地有声。当然,他们也有不同之处,张元干前期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传统的婉约词,而张孝祥词中,这样的婉约词就比较少。同时,张孝祥某些词风格比较接近苏轼,这又是张元干所缺少的,
李清照的词分几个时期?不同时期的特点是什么?显示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李清照的词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早期的词主要表现她作为少女和少妇的生活与情怀。在她的笔下,少女生活是充满欢乐的。少妇之词的主旋律则是抒发离别相思的感受,与少女之作相比,明显多了一分沉重。她后期的作品则主要表现她作为寡妇的身世之苦、故国之思以及孤寂无聊的心情,情调低沉,凄苦悲凉。
辛弃疾的词有何特点?显示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首先,辛词的艺术风格多种多样。无疑,豪放是辛词的主要风格,除此之外,他有的作品秾纤华丽似花间体,有的明白通俗如白乐天体,有的轻巧尖新,有的婉丽清畅,有的缠绵婉约,更有将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融合在一起的作品。多样的风格表现了辛弃疾兼收并蓄的才情与胸怀。其次,辛词的艺术境界阔大而充满流动感。这主要表现在豪放的情感、阔大的空间、久远的时间、富有力量和阳刚之气的意象等方面。再次,辛词在语言上融会贯通,既从古代各种文体的不同作家作品,如《诗经》、《史记》、《庄子》、《楚辞》、《世说新语》、陶诗、杜诗、韩柳散文中广泛地撷取精华,使词具有典雅之气,同时,又大胆地吸取民间口语,使词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另外,辛词已表现出了浓厚的以文为词、以议论为词的特点。
姜夔词的主要特色是什么?怎样理解姜词“清空”的特点?显示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姜夔的词内容上大多为记游及咏物之作,所表现的情感也多为身世飘零和情场失意的感叹,虽然在内容上并无特别之处,但艺术上颇为精致。他的词一个突出的特色是音节谐婉。同时,也讲究用字,善于渲染气氛。当然,最能代表姜夔词特色的是前人所说的“清空”。所谓“清空”,指的是在情感上主要抒发高洁的士大夫情怀,艺术表现上避实就虚,侧重于空灵的境界,色彩上偏于素净。
简述晏殊《珠玉词》的艺术特色
晏殊的《珠玉词》往往是晚会宴游之余的消遣之作,吟咏春花秋月的闲愁。这类词的主要艺术特色有:
1.词中极少出现感情色彩强烈的字眼,圆融平静,没有激情的烈响,营造一种情中有思的意境,一份闲雅的无可奈何情调。如《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明净雅致的语言。
3. 曲折精巧的构思,表现了对多彩人生的眷恋之情和与之相伴的伤感。
试叙北宋词的发展,至柳永出而为一大变(即柳咏词在宋词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北宋词至柳永出现了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制和推动慢词艺术的发展是柳永对词特殊的贡献。
1.因柳永大量地创作慢词,宋词乃始由小令阶段渐进入慢词时期。为长调慢曲作词,柳永属第一人,他是慢词体制的开创者。
2.柳永慢词多用新调,小令是为旧声(清乐)而写的,慢词是为新声(俗乐)而写的。柳永的创体之功是基于他的创调,宋词中有100多个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
二.对题材的开拓
1.他写了许多描写都市繁华生活的词,写都市风貌,都市生活风俗与反映尽享太平的市民思想为主。如《望海潮》歌咏杭州的山水风物,反映了宋代社会太平时期城市经济的繁荣景象,及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这在词的题材方面是一大开拓。
2.歌妓词,写与歌妓来往,这些词虽不乏秦楼楚馆的放荡和情欲的赤裸裸宣泄,更多带有才子佳人恋爱的情调而求灵与肉的统一。柳永的笔下充分表现对歌女们的温柔多情的理解和大胆表现她们的情感,这种写法,开了市民文学的先声。
三.以赋为词:柳永把赋体笔法引进词里来,增加了词的叙事因素,将铺排式的叙事与白描式的写景结合起来。如《雨霖铃》创造了情景递近的铺叙模式,在铺叙中,将叙事、写景、抒情适当安排,传达作者复杂的内心情感。
四. 雅俗并存:
1.“俗”的方面:柳词以接近市民文艺的俚俗色彩而著名,他能将有趣的白话加到词中,构成一种很平民化的表述风格。如《佳人》“恐旁人笑我,谈何容易。”言情道爱,表现的很浅尽,如《小镇西》“意中有个人,芳颜二八。”柳词的“俗”还表现在题材内容方面,他写了许多描写城市生活的词和歌妓词。如《望海潮》等。
2.“雅”的方面:一是以赋为词,在铺叙中,将叙事、写景、抒情适当安排,传达作者复杂的内心情感。;二是羁旅行役词,以男性口吻写离愁,所写的辽阔的山河,多了一分自然雄浑的力量,扩大了词境的容量。
简述柳永词的俚俗色彩
柳永词以接近市民文艺的俚俗色彩而著名。
一.俚俗色彩首先表现在语言的浅近易懂上,他能够将有趣的白话加到词中,构成一种很平民化的表述风格。如《佳人》“恐旁人笑我,谈何容易”。言情道爱也很浅近,如《小镇西》“意中有个人,芳颜二八。”柳词在当时成为最通俗的大众歌曲。
二.柳词的俗还表现在题材内容方面:
1.他写了许多描写都市繁华生活的词,写都市风貌,都市生活风俗与反映尽享太平的市民思想为主。如《望海潮》歌咏杭州的山水风物,反映了宋代社会太平时期城市经济的繁荣景象,及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这在词的题材方面是一大开拓。
2.歌妓词,写与歌妓来往,这些词虽不乏秦楼楚馆的放荡和情欲的赤裸裸宣泄,更多带有才子佳人恋爱的情调而求灵与肉的统一。柳永的笔下充分表现对歌女们的温柔多情的理解和大胆表现她们的情感,这种写法,开了市民文学的先声。
周邦彦词的“集大成“体现在哪些方面
周邦彦是北宋词的“集大成者”,可从三方面来看:
1. 从词调的搜求、审定和考证方面说,他有集成和创制的功劳。
2. 就写作功力之成就而言,他善于体物言情,描绘工巧周至,又善于融化前人诗句,炼字妥帖工稳。
3. 从创作风格方面说,周邦彦善于勾勒、妙于剪裁,精巧工丽的典雅作风。如《苏幕遮》“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体物工巧细致,用笔之缜密典丽,开南宋雅派词的先河。
试叙周邦彦清真词的艺术特色
北宋周邦彦的清真词,以知音律、备法度和风格醇雅著称,清真词的主要艺术特色有:
1.以深契微茫的笔触体物言情,表达曲折深细,心理情感内容得到多层次的展开。
2.讲究辞章和结构,通过严密的结构使丰富曲折的内容归于和谐统一。如《六丑》这是一首羁旅词,看似咏落花,实为自叹身世之作,在结构、章法上都花了很大功夫。
3.“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如《金陵怀古》用笔拗奇,给人以深劲之感,一份深感久蕴的怀古情思借景表达,意境浑厚,气韵雄浑,声调激越。
4.语言流畅精美、声韵协律、能雅能俗、也清也丽;如《苏幕遮》“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善于融化前人诗句入词,如《金陵怀古》此词的题旨隐括刘禹锡的《金陵五题》而成;讲究格律。
简述秦观婉约词的艺术特色
北宋中叶的秦观善于抒情的哀婉词作,是婉约词的代表。他的婉约词的主要艺术特色有:
1.灵心善感而寄情深微,如《浣溪沙》以寻常之语,状寻常之事,寄情幽远。
2.有句皆隽、无字不雅,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3.景中寓情,情中有景。
简述秦观词的情致的表现
秦观词以抒情为主,能化景物为情思,秦词中的情致主要表现以下两个方面:
1. 描写男女之情:如《淮海词》中写“儿女柔情”之作占绝大多数,故有秦词“专主情致”之说。秦词便于女声演唱的那种柔婉缠绵的口吻。秦词善于情景交融来表达感伤的情绪,深具一种袅袅婷婷的情致。秦观的慢词也以铺叙为主展开词情,常在关键的地方插入含蓄优美的景色,使那本欲畅达的感情有所收敛,极富情致和韵味,被誉为北宋词坛婉约派的“大家”。
2. 描写身世之感:如《踏莎行》“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悲苦凄怆之情,选择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运用提炼加工的口语来表达,深沉哀婉,感人至深。在写滥了的题材中创出新意,以情韵取胜。
试叙“易安体”的艺术特点
宋室南渡后的女词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她强调“词别是一家”,以女性词人特有的细腻纤巧写闺情词而有丈夫气,创立独具一格的“易安体”。“易安体”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当时广为流行。主要艺术特色有:
一.用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和明白流畅的音律声调作词。以寻常语度入音律是易安体最突出的特点,所作词无一字不协律,而且能“化俗为雅”。如《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能够把浅俗的文字,组成极清新鲜丽的词句,以寻常语创造了不寻常的意境。“易安体”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善用浅俗语,明白如话而清新工巧。
二.“易安体”融入了家国兴亡的深悲巨痛,同时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具有凄婉悲怆的格调。如《春晚》“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的后期词,多这种愁苦之作,情调入于凄壮悲伤一途,发展了传统的婉约词。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相融合,是“易安体”的特殊格调,令人凄怆欲绝。
三.“易安体”倜傥有丈夫气,如《渔家傲》。“易安体”不同于一般婉约词的地方,是温婉中透出刚健、洒脱。
第00章宋诗
1、宋初三体:一以当时的一些达官贵人如徐铉、李昉等为代表,以白居易为师,诗风平易浅俗,是当时的主流诗歌,此为白体诗。一以稍后的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以李商隐为师,辞藻华丽,讲究用典,是白体之后的诗坛主流,此为西昆体。一以魏野、林逋等隐士为代表,以贾岛、姚合为师,多用白描手法写隐逸生活,诗风清苦,此为晚唐体。
2、苏梅:苏舜钦在诗歌上创作上与梅尧臣齐名,人称苏梅。
3、半山体:王安石退居江宁后,诗风发生了重大变化,远离了政治、社会,多写山水自然。形式上以绝句为主,很少长篇古体;艺术上讲究炼字、对仗,意境优美含蓄,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后人将他这一时期的诗风称为“半山体”。
4、苏黄:在宋代,黄庭坚被认为是与苏轼并驾齐驱的诗人,称之为“苏黄”。
5、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这是黄庭坚的创作方法,就是对前人的作品加工改造,一是不改变前人作品的意思,但用新的语言来表达;一是袭用前人的语言,但表达的是新的意思。
6、江西诗派:南宋初,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将黄庭坚、陈师道等二十余人列为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在黄庭坚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他们的创作具有与黄庭坚类似的众多特点,讲究用典,生新瘦硬,是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派。
7、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家):南宋四大家,又称“中兴四大家”,指的是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这四大家虽然早期曾受江西诗派影响,但除尤袤外,其他三人均能跳出江西诗派的樊篱,自创面目。
8、永嘉四灵:永嘉四灵。指的是浙江永嘉(今温州)的四位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赵师秀(字灵芝)、翁卷(字灵舒)。他们的诗以贾岛、姚合为宗,多为近体,喜用白描,不用典,主要描写山水自然和自我感受,境界狭窄,讲究苦吟,诗风单一。
9、江湖诗派:江湖派是稍晚于四灵,并受四灵影响的一个诗派,因作品多收入《江湖集》而得名。他们多为落第文人、江湖清客。诗风不一,有的粗犷豪放,有的幽静清苦,有的新奇,有的旷达。代表人物主要有刘克庄、戴复古、方岳等。
1、宋诗与唐诗有何不同?显示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宋诗与唐诗最大的区别在于,唐诗重“象”,宋诗重“意”;唐诗是诗人之诗,宋诗是学者之诗。这就是说,唐诗重在描绘形象、意象,通过形象、意象的描绘来表现情感思想,与此特点相联系,唐诗意境鲜明、情寓于象,语言简洁,表现含蓄而耐人寻味。宋诗则侧重于直接表现情感、思想,“象”的描绘是次要的。因此,宋诗往往多议论,语言也不像唐诗那样简洁凝炼,表现也不太含蓄。唐诗基本上能做到用诗人自己自然平易的语言来表达,宋诗则往往用典故和前人的话来表现,因而宋代的诗人首先是学者。
2、宋代中期的欧阳修等人是如何改革宋初诗风的?显示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宋仁宗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以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为代表的诗人,对诗歌进行了改革,将诗歌引入了新的方向。他们的改革主要表现在多写古体诗,拉近诗歌与政治与社会的距离,在艺术上进行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等新的尝试。
3、梅尧臣诗歌有何特点?显示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梅尧臣的诗歌有三个方面的主要特点:第一,他的很多诗表现了对于政治和民生疾苦的关心。例如《田家》、《陶者》、《田家语》、《汝坟贫女》等。第二,他在扩大诗的题材上作了新的尝试,将一些过去不入诗的事物、现象写入诗中。第三,他的诗歌总的风格是平淡。
4、王安石诗歌前后期有何不同?显示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以退居江宁为界,王安石的诗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王安石主要是一位政治家,因此,这一时期的诗,往往与政治、社会有紧密关系,表现了他对现实政治的高度关注。这一时期的诗歌不仅具有强烈的现实性,而且在艺术上不事修饰,多议论,少含蓄,锋芒毕露,以文为诗。王安石这一时期的诗,可以称为政治家之诗。退居江宁后,王安石的诗进入了后期。他的诗风发生了重大变化,远离了政治、社会,多写山水自然。形式上以绝句为主,很少长篇古体;艺术上讲究炼字、对仗,意境优美含蓄,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后人将王安石这一时期的诗风称为“半山体”。
5、苏轼诗歌在艺术上有何特色?显示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第一,将情、理、事、景融合在一起,理从事出,理从景出,并且理在情中。第二,苏轼具有一种“触处生春”的本领,因而将诗写得生动异常,富有美感。这种“触处生春”的特点一方面表现在他能从极平常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发掘出深刻的道理,另一方面表现在他能通过新鲜的比喻将难言之事、理、感受等非常形象地写出来。另外,苏轼诗也写得诙谐幽默,妙趣横生
6、黄庭坚能在宋代产生重要影响的原因是什么?他的诗歌理论与创作有何特色?显示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黄庭坚之所以能在宋代诗坛上占据重要的地位,产生广泛的影响,一是因为他提出了一套独特的诗歌创作理论,二是因为他诗歌本身的成就,三是因为在他的影响下产生了一个声势浩大的江西诗派。
黄庭坚诗歌理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阐明了具体的写诗办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黄庭坚认为,“文章最忌随人后”(《赠谢敞王博喻》)、“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题乐毅论后》),主张创新。创新的办法是“以故为新”。“以故为新”的具体办法就是“夺胎换骨”,即“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冷斋夜话》卷一引)。这就意味着创新是建立在对前人作品的加工改造上,一是不改变前人作品的意思,但用新的语言来表达;一是袭用前人的语言,但表达的是新的意思。此外,他还对诗歌句眼的设置、句律的运用、章法的安排等发表了具体的意见。这样的办法切实可行,而且立竿见影,对学诗者有实际的指导作用。 黄庭坚的诗歌创作在宋代也是别具一格的。从内容来说,黄庭坚的诗不像他以前的宋代诗人那样比较关注政治、社会问题,而更多的是写景、酬唱,抒发内心感受。
艺术上,黄庭坚的诗具有多方面的特点:一是用典多;二是务新求奇,为人所不为;三是具有一种独特的幽默诙谐感。
7、“诚斋体”有哪些特点?显示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第一,善于发现和捕捉自然和日常生活中一般人没有注意和描写的富有情趣与美感的景象。第二,语言上不用典,不避俗俚,平易自然,雅俗共赏。第三,风格幽默风趣。
8、范成大田园诗有何贡献?显示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范成大田园诗的突出贡献在于全面地表现了农村的各个方面。在范成大以前,描写田园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以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主要表现田园的优美宁静和文人的隐居之乐;一类以《诗经》中的《伐檀》等为代表的所谓现实主义作品,主要表现农村中农民生活的困苦。范成大的可贵之处是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了,因此《四时田园杂兴》中既有农家景物、风俗、岁时,又有农民的劳动、苦难。所以有人称范成大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
9、陆游诗歌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显示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从内容来说,陆游的诗主要有两类,一类表现民族意识和爱国感情,一类写景物和日常生活。这两类作品在艺术上也有不同的特色。
第一类是陆游诗歌的主旋律。这类作品主要由两方面的主题构成,一方面是表现许身报国、恢复中原、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一方面是表现壮志难酬的苦闷、报国无门的悲愤。这两方面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这一类作品具有浪漫主义的突出特点,表现在:第一,往往借助于梦境的描写来表达恢复中原的愿望。第二,往往不对某一事物作静态细致的描绘,而是注重自我情感的宣泄。第三,语多豪壮。这些特点构成了陆游诗豪放浪漫的风格,接近唐代诗人李白,陆游也因此有了“小李白”之称。第二类诗以描写日常生活及景物为主,往往从平常的景象中体悟出特别的意味,因此写得意境优美,耐人寻味,在平淡自然的风格中,时常可见对语言的精心锤炼。
宋代散文
1、欧阳修散文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其创作的主要特色是什么?显示参考答案
2、王安石散文的主要特色是什么?显示参考答案
3、苏轼散文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创作上有何特色?
参考答案:苏轼在理论上强调文章要有“意”(观点、意图、情感等),认为“意者,钱也。为文若能立意,则古今所有翕然并起,皆赴吾用”。也就是要求文章应有中心,围绕中心作文。与此相联系,他还提出了“辞达”和“自然为文”的说法,即写作时,根据自己的艺术感觉,“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自然地把对事物的感觉和理解写出来。创作上,从内容来说,苏轼的散文几乎涉及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前根本不能写入文章的很多内容,均能在苏轼的散文中找到。在艺术上,苏轼散文不仅文体多样,而且如他的诗歌一样,触处生春。议论时,能像王安石一样,鞭辟入里,发人所未发,写景时,能像欧阳修一样,以寥寥数语,写出景象的特点,营造出富有诗意的意境。并且极善于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自然而不露痕迹。总之,苏轼的散文变化多端,没有固定的程式,充满活力,毫无陈腐气,且有特殊的情韵,确为中国古代散文中的珍品。
第四章 话本小说
一、基本知识
1、说话:在宋代城市的大众娱乐场所“瓦肆”中,有一种以讲故事、说笑话为主的活动,即“说话”。“说话”分为四家,即小说、讲史、说经、合生。
2、话本:就是宋代说话人说话(说书)的底本,它包括讲史和小说两大类。前者是用浅近的文言讲述历史上的帝王将相的故事;后者指的是用通行的白话来讲述平凡人的故事。
1、宋代的讲史话本主要有哪些?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宋代的讲史话本主要有《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全相平话五种》等。
2、宋代小说话本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主要的代表作是什么?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宋代小说话本一般为短篇故事,多表现现实生活,其中爱情和公案题材比较多。作品人物多为下层百姓中的平凡人物,形象鲜明,颇具个性色彩,善于通过行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和心理。女性形象塑造尤为成功,如《快嘴李翠莲》中的李翠莲、《碾玉观音》中的璩秀秀等。情节安排曲折生动,脉络清晰,引人入胜。基本运用白话,通俗简明,生动活泼,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代表作有《错斩崔宁》、《碾玉观音》、《志诚张主管》、《闹樊楼多情周胜仙》等。
3、宋代话本的地位如何?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鲁迅先生曾经指出,宋元话本的出现“实在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中国小说史的历史变迁》)。宋代话本小说与长期以文言文为语言的中国古代文学传统完全不同,它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次将白话作为小说的语言进行创作。在人物塑造上,宋代话本小说以平凡人物为主,不再将非凡人物作为主要的塑造对象,这是中国小说进一步走向平民化的标志。另外,宋代话本小说采取的是在“说话”这样的场景里展开故事的叙述方式,这样的叙述模式后来成了白话小说的经典叙述方式。以上几个方面对于明清小说、白话小说的影响都是非常巨大的。
晏殊的《珠玉词》往往是晚会宴游之余的消遣之作,吟咏春花秋月的闲愁。这类词的主要艺术特色有:
1.词中极少出现感情色彩强烈的字眼,圆融平静,没有激情的烈响,营造一种情中有思的意境,一份闲雅的无可奈何情调。如《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明净雅致的语言。
3. 曲折精巧的构思,表现了对多彩人生的眷恋之情和与之相伴的伤感。
试叙北宋词的发展,至柳永出而为一大变(即柳咏词在宋词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北宋词至柳永出现了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制和推动慢词艺术的发展是柳永对词特殊的贡献。
1.因柳永大量地创作慢词,宋词乃始由小令阶段渐进入慢词时期。为长调慢曲作词,柳永属第一人,他是慢词体制的开创者。
2.柳永慢词多用新调,小令是为旧声(清乐)而写的,慢词是为新声(俗乐)而写的。柳永的创体之功是基于他的创调,宋词中有100多个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
二.对题材的开拓
1.他写了许多描写都市繁华生活的词,写都市风貌,都市生活风俗与反映尽享太平的市民思想为主。如《望海潮》歌咏杭州的山水风物,反映了宋代社会太平时期城市经济的繁荣景象,及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这在词的题材方面是一大开拓。
2.歌妓词,写与歌妓来往,这些词虽不乏秦楼楚馆的放荡和情欲的赤裸裸宣泄,更多带有才子佳人恋爱的情调而求灵与肉的统一。柳永的笔下充分表现对歌女们的温柔多情的理解和大胆表现她们的情感,这种写法,开了市民文学的先声。
三.以赋为词:柳永把赋体笔法引进词里来,增加了词的叙事因素,将铺排式的叙事与白描式的写景结合起来。如《雨霖铃》创造了情景递近的铺叙模式,在铺叙中,将叙事、写景、抒情适当安排,传达作者复杂的内心情感。
四. 雅俗并存:
1.“俗”的方面:柳词以接近市民文艺的俚俗色彩而著名,他能将有趣的白话加到词中,构成一种很平民化的表述风格。如《佳人》“恐旁人笑我,谈何容易。”言情道爱,表现的很浅尽,如《小镇西》“意中有个人,芳颜二八。”柳词的“俗”还表现在题材内容方面,他写了许多描写城市生活的词和歌妓词。如《望海潮》等。
2.“雅”的方面:一是以赋为词,在铺叙中,将叙事、写景、抒情适当安排,传达作者复杂的内心情感。;二是羁旅行役词,以男性口吻写离愁,所写的辽阔的山河,多了一分自然雄浑的力量,扩大了词境的容量。
简述柳永词的俚俗色彩
柳永词以接近市民文艺的俚俗色彩而著名。
一.俚俗色彩首先表现在语言的浅近易懂上,他能够将有趣的白话加到词中,构成一种很平民化的表述风格。如《佳人》“恐旁人笑我,谈何容易”。言情道爱也很浅近,如《小镇西》“意中有个人,芳颜二八。”柳词在当时成为最通俗的大众歌曲。
二.柳词的俗还表现在题材内容方面:
1.他写了许多描写都市繁华生活的词,写都市风貌,都市生活风俗与反映尽享太平的市民思想为主。如《望海潮》歌咏杭州的山水风物,反映了宋代社会太平时期城市经济的繁荣景象,及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这在词的题材方面是一大开拓。
2.歌妓词,写与歌妓来往,这些词虽不乏秦楼楚馆的放荡和情欲的赤裸裸宣泄,更多带有才子佳人恋爱的情调而求灵与肉的统一。柳永的笔下充分表现对歌女们的温柔多情的理解和大胆表现她们的情感,这种写法,开了市民文学的先声。
周邦彦词的“集大成“体现在哪些方面
周邦彦是北宋词的“集大成者”,可从三方面来看:
1. 从词调的搜求、审定和考证方面说,他有集成和创制的功劳。
2. 就写作功力之成就而言,他善于体物言情,描绘工巧周至,又善于融化前人诗句,炼字妥帖工稳。
3. 从创作风格方面说,周邦彦善于勾勒、妙于剪裁,精巧工丽的典雅作风。如《苏幕遮》“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体物工巧细致,用笔之缜密典丽,开南宋雅派词的先河。
试叙周邦彦清真词的艺术特色
北宋周邦彦的清真词,以知音律、备法度和风格醇雅著称,清真词的主要艺术特色有:
1.以深契微茫的笔触体物言情,表达曲折深细,心理情感内容得到多层次的展开。
2.讲究辞章和结构,通过严密的结构使丰富曲折的内容归于和谐统一。如《六丑》这是一首羁旅词,看似咏落花,实为自叹身世之作,在结构、章法上都花了很大功夫。
3.“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如《金陵怀古》用笔拗奇,给人以深劲之感,一份深感久蕴的怀古情思借景表达,意境浑厚,气韵雄浑,声调激越。
4.语言流畅精美、声韵协律、能雅能俗、也清也丽;如《苏幕遮》“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善于融化前人诗句入词,如《金陵怀古》此词的题旨隐括刘禹锡的《金陵五题》而成;讲究格律。
简述秦观婉约词的艺术特色
北宋中叶的秦观善于抒情的哀婉词作,是婉约词的代表。他的婉约词的主要艺术特色有:
1.灵心善感而寄情深微,如《浣溪沙》以寻常之语,状寻常之事,寄情幽远。
2.有句皆隽、无字不雅,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3.景中寓情,情中有景。
简述秦观词的情致的表现
秦观词以抒情为主,能化景物为情思,秦词中的情致主要表现以下两个方面:
1. 描写男女之情:如《淮海词》中写“儿女柔情”之作占绝大多数,故有秦词“专主情致”之说。秦词便于女声演唱的那种柔婉缠绵的口吻。秦词善于情景交融来表达感伤的情绪,深具一种袅袅婷婷的情致。秦观的慢词也以铺叙为主展开词情,常在关键的地方插入含蓄优美的景色,使那本欲畅达的感情有所收敛,极富情致和韵味,被誉为北宋词坛婉约派的“大家”。
2. 描写身世之感:如《踏莎行》“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悲苦凄怆之情,选择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运用提炼加工的口语来表达,深沉哀婉,感人至深。在写滥了的题材中创出新意,以情韵取胜。
试叙“易安体”的艺术特点
宋室南渡后的女词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她强调“词别是一家”,以女性词人特有的细腻纤巧写闺情词而有丈夫气,创立独具一格的“易安体”。“易安体”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当时广为流行。主要艺术特色有:
一.用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和明白流畅的音律声调作词。以寻常语度入音律是易安体最突出的特点,所作词无一字不协律,而且能“化俗为雅”。如《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能够把浅俗的文字,组成极清新鲜丽的词句,以寻常语创造了不寻常的意境。“易安体”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善用浅俗语,明白如话而清新工巧。
二.“易安体”融入了家国兴亡的深悲巨痛,同时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具有凄婉悲怆的格调。如《春晚》“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的后期词,多这种愁苦之作,情调入于凄壮悲伤一途,发展了传统的婉约词。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相融合,是“易安体”的特殊格调,令人凄怆欲绝。
三.“易安体”倜傥有丈夫气,如《渔家傲》。“易安体”不同于一般婉约词的地方,是温婉中透出刚健、洒脱。
第00章宋诗
1、宋初三体:一以当时的一些达官贵人如徐铉、李昉等为代表,以白居易为师,诗风平易浅俗,是当时的主流诗歌,此为白体诗。一以稍后的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以李商隐为师,辞藻华丽,讲究用典,是白体之后的诗坛主流,此为西昆体。一以魏野、林逋等隐士为代表,以贾岛、姚合为师,多用白描手法写隐逸生活,诗风清苦,此为晚唐体。
2、苏梅:苏舜钦在诗歌上创作上与梅尧臣齐名,人称苏梅。
3、半山体:王安石退居江宁后,诗风发生了重大变化,远离了政治、社会,多写山水自然。形式上以绝句为主,很少长篇古体;艺术上讲究炼字、对仗,意境优美含蓄,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后人将他这一时期的诗风称为“半山体”。
4、苏黄:在宋代,黄庭坚被认为是与苏轼并驾齐驱的诗人,称之为“苏黄”。
5、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这是黄庭坚的创作方法,就是对前人的作品加工改造,一是不改变前人作品的意思,但用新的语言来表达;一是袭用前人的语言,但表达的是新的意思。
6、江西诗派:南宋初,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将黄庭坚、陈师道等二十余人列为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在黄庭坚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他们的创作具有与黄庭坚类似的众多特点,讲究用典,生新瘦硬,是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派。
7、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家):南宋四大家,又称“中兴四大家”,指的是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这四大家虽然早期曾受江西诗派影响,但除尤袤外,其他三人均能跳出江西诗派的樊篱,自创面目。
8、永嘉四灵:永嘉四灵。指的是浙江永嘉(今温州)的四位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赵师秀(字灵芝)、翁卷(字灵舒)。他们的诗以贾岛、姚合为宗,多为近体,喜用白描,不用典,主要描写山水自然和自我感受,境界狭窄,讲究苦吟,诗风单一。
9、江湖诗派:江湖派是稍晚于四灵,并受四灵影响的一个诗派,因作品多收入《江湖集》而得名。他们多为落第文人、江湖清客。诗风不一,有的粗犷豪放,有的幽静清苦,有的新奇,有的旷达。代表人物主要有刘克庄、戴复古、方岳等。
1、宋诗与唐诗有何不同?显示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宋诗与唐诗最大的区别在于,唐诗重“象”,宋诗重“意”;唐诗是诗人之诗,宋诗是学者之诗。这就是说,唐诗重在描绘形象、意象,通过形象、意象的描绘来表现情感思想,与此特点相联系,唐诗意境鲜明、情寓于象,语言简洁,表现含蓄而耐人寻味。宋诗则侧重于直接表现情感、思想,“象”的描绘是次要的。因此,宋诗往往多议论,语言也不像唐诗那样简洁凝炼,表现也不太含蓄。唐诗基本上能做到用诗人自己自然平易的语言来表达,宋诗则往往用典故和前人的话来表现,因而宋代的诗人首先是学者。
2、宋代中期的欧阳修等人是如何改革宋初诗风的?显示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宋仁宗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以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为代表的诗人,对诗歌进行了改革,将诗歌引入了新的方向。他们的改革主要表现在多写古体诗,拉近诗歌与政治与社会的距离,在艺术上进行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等新的尝试。
3、梅尧臣诗歌有何特点?显示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梅尧臣的诗歌有三个方面的主要特点:第一,他的很多诗表现了对于政治和民生疾苦的关心。例如《田家》、《陶者》、《田家语》、《汝坟贫女》等。第二,他在扩大诗的题材上作了新的尝试,将一些过去不入诗的事物、现象写入诗中。第三,他的诗歌总的风格是平淡。
4、王安石诗歌前后期有何不同?显示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以退居江宁为界,王安石的诗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王安石主要是一位政治家,因此,这一时期的诗,往往与政治、社会有紧密关系,表现了他对现实政治的高度关注。这一时期的诗歌不仅具有强烈的现实性,而且在艺术上不事修饰,多议论,少含蓄,锋芒毕露,以文为诗。王安石这一时期的诗,可以称为政治家之诗。退居江宁后,王安石的诗进入了后期。他的诗风发生了重大变化,远离了政治、社会,多写山水自然。形式上以绝句为主,很少长篇古体;艺术上讲究炼字、对仗,意境优美含蓄,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后人将王安石这一时期的诗风称为“半山体”。
5、苏轼诗歌在艺术上有何特色?显示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第一,将情、理、事、景融合在一起,理从事出,理从景出,并且理在情中。第二,苏轼具有一种“触处生春”的本领,因而将诗写得生动异常,富有美感。这种“触处生春”的特点一方面表现在他能从极平常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发掘出深刻的道理,另一方面表现在他能通过新鲜的比喻将难言之事、理、感受等非常形象地写出来。另外,苏轼诗也写得诙谐幽默,妙趣横生
6、黄庭坚能在宋代产生重要影响的原因是什么?他的诗歌理论与创作有何特色?显示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黄庭坚之所以能在宋代诗坛上占据重要的地位,产生广泛的影响,一是因为他提出了一套独特的诗歌创作理论,二是因为他诗歌本身的成就,三是因为在他的影响下产生了一个声势浩大的江西诗派。
黄庭坚诗歌理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阐明了具体的写诗办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黄庭坚认为,“文章最忌随人后”(《赠谢敞王博喻》)、“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题乐毅论后》),主张创新。创新的办法是“以故为新”。“以故为新”的具体办法就是“夺胎换骨”,即“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冷斋夜话》卷一引)。这就意味着创新是建立在对前人作品的加工改造上,一是不改变前人作品的意思,但用新的语言来表达;一是袭用前人的语言,但表达的是新的意思。此外,他还对诗歌句眼的设置、句律的运用、章法的安排等发表了具体的意见。这样的办法切实可行,而且立竿见影,对学诗者有实际的指导作用。 黄庭坚的诗歌创作在宋代也是别具一格的。从内容来说,黄庭坚的诗不像他以前的宋代诗人那样比较关注政治、社会问题,而更多的是写景、酬唱,抒发内心感受。
艺术上,黄庭坚的诗具有多方面的特点:一是用典多;二是务新求奇,为人所不为;三是具有一种独特的幽默诙谐感。
7、“诚斋体”有哪些特点?显示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第一,善于发现和捕捉自然和日常生活中一般人没有注意和描写的富有情趣与美感的景象。第二,语言上不用典,不避俗俚,平易自然,雅俗共赏。第三,风格幽默风趣。
8、范成大田园诗有何贡献?显示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范成大田园诗的突出贡献在于全面地表现了农村的各个方面。在范成大以前,描写田园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以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主要表现田园的优美宁静和文人的隐居之乐;一类以《诗经》中的《伐檀》等为代表的所谓现实主义作品,主要表现农村中农民生活的困苦。范成大的可贵之处是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了,因此《四时田园杂兴》中既有农家景物、风俗、岁时,又有农民的劳动、苦难。所以有人称范成大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
9、陆游诗歌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显示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从内容来说,陆游的诗主要有两类,一类表现民族意识和爱国感情,一类写景物和日常生活。这两类作品在艺术上也有不同的特色。
第一类是陆游诗歌的主旋律。这类作品主要由两方面的主题构成,一方面是表现许身报国、恢复中原、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一方面是表现壮志难酬的苦闷、报国无门的悲愤。这两方面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这一类作品具有浪漫主义的突出特点,表现在:第一,往往借助于梦境的描写来表达恢复中原的愿望。第二,往往不对某一事物作静态细致的描绘,而是注重自我情感的宣泄。第三,语多豪壮。这些特点构成了陆游诗豪放浪漫的风格,接近唐代诗人李白,陆游也因此有了“小李白”之称。第二类诗以描写日常生活及景物为主,往往从平常的景象中体悟出特别的意味,因此写得意境优美,耐人寻味,在平淡自然的风格中,时常可见对语言的精心锤炼。
宋代散文
1、欧阳修散文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其创作的主要特色是什么?显示参考答案
2、王安石散文的主要特色是什么?显示参考答案
3、苏轼散文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创作上有何特色?
参考答案:苏轼在理论上强调文章要有“意”(观点、意图、情感等),认为“意者,钱也。为文若能立意,则古今所有翕然并起,皆赴吾用”。也就是要求文章应有中心,围绕中心作文。与此相联系,他还提出了“辞达”和“自然为文”的说法,即写作时,根据自己的艺术感觉,“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自然地把对事物的感觉和理解写出来。创作上,从内容来说,苏轼的散文几乎涉及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前根本不能写入文章的很多内容,均能在苏轼的散文中找到。在艺术上,苏轼散文不仅文体多样,而且如他的诗歌一样,触处生春。议论时,能像王安石一样,鞭辟入里,发人所未发,写景时,能像欧阳修一样,以寥寥数语,写出景象的特点,营造出富有诗意的意境。并且极善于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自然而不露痕迹。总之,苏轼的散文变化多端,没有固定的程式,充满活力,毫无陈腐气,且有特殊的情韵,确为中国古代散文中的珍品。
第四章 话本小说
一、基本知识
1、说话:在宋代城市的大众娱乐场所“瓦肆”中,有一种以讲故事、说笑话为主的活动,即“说话”。“说话”分为四家,即小说、讲史、说经、合生。
2、话本:就是宋代说话人说话(说书)的底本,它包括讲史和小说两大类。前者是用浅近的文言讲述历史上的帝王将相的故事;后者指的是用通行的白话来讲述平凡人的故事。
1、宋代的讲史话本主要有哪些?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宋代的讲史话本主要有《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全相平话五种》等。
2、宋代小说话本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主要的代表作是什么?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宋代小说话本一般为短篇故事,多表现现实生活,其中爱情和公案题材比较多。作品人物多为下层百姓中的平凡人物,形象鲜明,颇具个性色彩,善于通过行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和心理。女性形象塑造尤为成功,如《快嘴李翠莲》中的李翠莲、《碾玉观音》中的璩秀秀等。情节安排曲折生动,脉络清晰,引人入胜。基本运用白话,通俗简明,生动活泼,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代表作有《错斩崔宁》、《碾玉观音》、《志诚张主管》、《闹樊楼多情周胜仙》等。
3、宋代话本的地位如何?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鲁迅先生曾经指出,宋元话本的出现“实在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中国小说史的历史变迁》)。宋代话本小说与长期以文言文为语言的中国古代文学传统完全不同,它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次将白话作为小说的语言进行创作。在人物塑造上,宋代话本小说以平凡人物为主,不再将非凡人物作为主要的塑造对象,这是中国小说进一步走向平民化的标志。另外,宋代话本小说采取的是在“说话”这样的场景里展开故事的叙述方式,这样的叙述模式后来成了白话小说的经典叙述方式。以上几个方面对于明清小说、白话小说的影响都是非常巨大的。
第六编 辽金元文学
第一章 辽金文学
名词解释 国朝文派
一.金大定、明昌年间,涌现出一批在金朝领土上成长起来的作家,使金代文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繁荣阶段。代表作家有蔡珪、党怀英和王庭筠。他们的创作风格与由宋入金的文人不同,属于真正的金代作家,元好问在《中州集》里将他们归为“国朝文派”。
二.蔡珪: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他的散文具有北国雄健诗风;党怀英:在诗、文、书法都很擅长,其文平实畅达,不尚虚饰,其诗体物精细,有陶谢之风;王庭筠: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文书画并成卓绝。他作诗以黄庭坚为法,诗律精严生新,却没有险怪生涩之病,很少用典。
国朝文派出现后,标志着金代文学的真正开始。
诸宫调
所谓“诸宫调”,指取向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首尾一韵的短套,再用不同宫调的短套联结成长篇的说唱体文学形式,它由韵文与散文两部分组成,采用歌唱与说白相间的方式演说故事,基本上属于叙事体,但它的唱词中有接近代言的成分,对戏剧艺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简述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所体现的审美追求和诗歌创作观
元好问是金代文坛最杰出的大家,他的《诗论三十首》是唐宋以来最系统、最全面的一组诗论绝句,集中体现了他的审美追求和诗歌创作观。
一.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通过历评汉魏以下的诗人作品来明辨清浊,故其论诗绝句,按时间顺序分论魏晋南北朝、唐、宋三个时期的诗歌流派,树立学习榜样而贬斥伪体。
二.他颂扬魏晋风骨,又特别强调诗歌创作要出自天然,天然,质朴和有英雄气。他比较形象和准确地把握唐代诸家诗歌在风格意境和创作手法方面的特点,褒多于贬。
三.对于宋人的诗歌创作则颇多微辞,认为宋诗之病在于不与古人同而一味求奇。他批评宋诗的沧海横流和翻新出奇,认为以偏离了古诗正体而走到尽头。矛头所指苏、黄后学一味求新求变的“更出奇”,明确表示自己不愿意作江西诗派中人。
简述元好问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元好问是金代文坛最杰出的大家。
一.元好问的诗现存一千四百余首,不仅在金代诗人里数量最多,艺术成就也最高。
二.元好问最感人的作品,是他在金亡后写的丧乱诗,真是字字血,声声泪,具有极苍凉沉郁而悲愤高亢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情调悲凉而骨力苍劲的独特风格。
三.元好问擅长写各种诗体,而以七律和七绝成就最为突出。在晚年还写了不少咏物诗、山水诗等,技巧更成熟,且不失其一贯的豪健之气,但艺术感染力已远不如丧乱诗了。
第二章 前期元杂剧
1、元杂剧在体制上有何特色? 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元代的杂剧在体制上有自己的特点:用北曲演唱,一般一本四折,有的还有楔子,用作交代人物、剧情或串联两折。每折限用同一宫调,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剧中男主角称为末,女主角称为旦,根据主唱者角色的不同,分为旦本、末本。一本戏只能由一人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说白。角色除旦、末外,还有副末、冲末、外末、贴旦、老旦、外旦、净、丑等配角。杂剧主要由歌曲与说白两部分构成。歌曲主要用来抒情、渲染,往往写得较典雅;说白主要用来对话或独白,往往用白话来写。
2、元杂剧的发展情况如何?各阶段的代表作家有哪些? 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元杂剧的发展以大德(1300年前后)为界大致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前期的创作中心在大都(今北京),后期的创作中心在杭州。前期的主要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这是元杂剧创作的黄金时期;后期的主要作家有郑光祖、宫天挺、秦简夫等,这一时期的杂剧创作已走向衰落。
第一章 辽金文学
名词解释 国朝文派
一.金大定、明昌年间,涌现出一批在金朝领土上成长起来的作家,使金代文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繁荣阶段。代表作家有蔡珪、党怀英和王庭筠。他们的创作风格与由宋入金的文人不同,属于真正的金代作家,元好问在《中州集》里将他们归为“国朝文派”。
二.蔡珪: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他的散文具有北国雄健诗风;党怀英:在诗、文、书法都很擅长,其文平实畅达,不尚虚饰,其诗体物精细,有陶谢之风;王庭筠: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文书画并成卓绝。他作诗以黄庭坚为法,诗律精严生新,却没有险怪生涩之病,很少用典。
国朝文派出现后,标志着金代文学的真正开始。
诸宫调
所谓“诸宫调”,指取向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首尾一韵的短套,再用不同宫调的短套联结成长篇的说唱体文学形式,它由韵文与散文两部分组成,采用歌唱与说白相间的方式演说故事,基本上属于叙事体,但它的唱词中有接近代言的成分,对戏剧艺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简述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所体现的审美追求和诗歌创作观
元好问是金代文坛最杰出的大家,他的《诗论三十首》是唐宋以来最系统、最全面的一组诗论绝句,集中体现了他的审美追求和诗歌创作观。
一.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通过历评汉魏以下的诗人作品来明辨清浊,故其论诗绝句,按时间顺序分论魏晋南北朝、唐、宋三个时期的诗歌流派,树立学习榜样而贬斥伪体。
二.他颂扬魏晋风骨,又特别强调诗歌创作要出自天然,天然,质朴和有英雄气。他比较形象和准确地把握唐代诸家诗歌在风格意境和创作手法方面的特点,褒多于贬。
三.对于宋人的诗歌创作则颇多微辞,认为宋诗之病在于不与古人同而一味求奇。他批评宋诗的沧海横流和翻新出奇,认为以偏离了古诗正体而走到尽头。矛头所指苏、黄后学一味求新求变的“更出奇”,明确表示自己不愿意作江西诗派中人。
简述元好问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元好问是金代文坛最杰出的大家。
一.元好问的诗现存一千四百余首,不仅在金代诗人里数量最多,艺术成就也最高。
二.元好问最感人的作品,是他在金亡后写的丧乱诗,真是字字血,声声泪,具有极苍凉沉郁而悲愤高亢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情调悲凉而骨力苍劲的独特风格。
三.元好问擅长写各种诗体,而以七律和七绝成就最为突出。在晚年还写了不少咏物诗、山水诗等,技巧更成熟,且不失其一贯的豪健之气,但艺术感染力已远不如丧乱诗了。
第二章 前期元杂剧
1、元杂剧在体制上有何特色? 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元代的杂剧在体制上有自己的特点:用北曲演唱,一般一本四折,有的还有楔子,用作交代人物、剧情或串联两折。每折限用同一宫调,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剧中男主角称为末,女主角称为旦,根据主唱者角色的不同,分为旦本、末本。一本戏只能由一人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说白。角色除旦、末外,还有副末、冲末、外末、贴旦、老旦、外旦、净、丑等配角。杂剧主要由歌曲与说白两部分构成。歌曲主要用来抒情、渲染,往往写得较典雅;说白主要用来对话或独白,往往用白话来写。
2、元杂剧的发展情况如何?各阶段的代表作家有哪些? 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元杂剧的发展以大德(1300年前后)为界大致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前期的创作中心在大都(今北京),后期的创作中心在杭州。前期的主要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这是元杂剧创作的黄金时期;后期的主要作家有郑光祖、宫天挺、秦简夫等,这一时期的杂剧创作已走向衰落。
名词解释 元杂剧
元杂剧有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
主要特点:
1. 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2. 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
3. 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
4. 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它角色都不唱,只用旁白。
在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著名的杂剧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多为金入元的文人。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简述白朴历史剧《梧桐雨》的创作特色和寓意
1. 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梧桐雨》体现白朴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善于表现患难后的寂寞和衰残中的孤愤。它直接取材于《长恨歌》,但并不是为了歌颂李、杨的爱情。
2. “安史之乱”是整个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作者把李、杨故事放在这样一种急剧变化的历史背静上表现,抒写了人世沧桑之感,将一个众人熟知的历史故事,处理得寓意深刻,不同凡响。
3. 该剧之所以动人,还在于它融进了作者对战乱不幸生活的切身体验,借剧中人物表达自己的感受,故能把唐明皇孤寂时听雨的一缕哀思,写得百转千回。
简述白朴爱情戏剧《墙头马上》的艺术的风格
1. 白朴《墙头马上》是一出带有较浓喜剧色彩的爱情剧、以紧凑、生动的情节安排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刻画见长。
2. 剧中主角李千金大胆、泼辣,在爱情问题上处理采取主动,因此她一遇到意中人就敢与其私奔,并坚定地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看重和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3. 这是一出正面歌颂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讽刺封建家长的作品,人物生动,剧情活泼、艺术风格轻松,与《梧桐雨》的凝重迥然不同。
试叙马致远《汉宫秋》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著名历史剧《汉宫秋》元代作家马致远的代表作,取材昭君出塞的故事。
1. 把“和亲”之举作为国家衰弱的征象,写历史兴亡的感慨,借昭君之恨抒发了反抗民族压迫的情绪,并在一定程度上抨击了封建王朝的腐败无能。
2. 在剧情描写中,作者把悲剧的根源推倒奸臣毛延寿及满朝文武身上,有意或无意地对汉元帝做了“美化”的处理,把他写成一个忠于“爱情”的风流才子式的人物,并在剧中以大量的篇幅表现汉元帝失去王昭君时的悲愁别恨。
3. 艺术上:剧中许多唱词写得声情并茂,以塞北风光和宫中秋景,衬托离别之恨和思念之苦,意境优美,音节嘹亮跌宕,极富艺术感染力。
试叙《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一.简述《西厢记》在体制上的突破
1. 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体制,采用五本二十一折的长篇巨制,像是用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的连台本。
2.打破了元杂剧由一人主唱的通例,采用了由末、旦轮流主唱的方式。
二.试叙《西厢记》的人物塑造艺术
王实甫的《西厢记》善于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其获得艺术上成功的重要因素,这主要体现在对张生、莺莺和红娘的性格刻画上。
1. 张生:随是一介,但却能不顾门第的悬殊,十分勇敢地追求相国小姐,一见到意中美人就把功名抛置脑后,执迷不悟,把一场自由恋爱搞得轰轰烈烈。
2. 崔莺莺,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出身名门,可她风情和作派却不象淑女。一方面对于男女自由恋爱有一种本能的渴望,希望有人爱自己,自己也去爱别人,她对张生的爱是很主动、大胆的,敢于突破禁区。另一方面,作为名门的小姐,她又得时时顾及自己的身份,有时显得心口不一、优柔寡断,需要红娘从旁助一臂之力。
3. 红娘,是剧中最光彩的人物。虽出身低贱,却显得比女主人更有主见,而且机智、泼辣。富有正义感,为张、崔的自由恋爱穿针引线。在两人的婚事遭到老夫人反对时,她挺身而出,指责老夫人背义忘恩,又巧妙地将老夫人制服。她的名字成了那种不计个人得失而乐于成全他人的助人者的象征。
三.简述《西厢记》的词章之美
王实甫的《西厢记》在语言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1. 人物语言都是充分戏剧化和个性化的,形成了抒情诗般的歌唱语言和潜台词丰富的道白语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 剧中的唱词表现了特定的场景中人物的真情实感,以经过提炼的当时民间口语为主,适当地融化前人的诗词佳句,形成一中既明白通畅,又清丽华美的语言风格。
3. 剧中的唱词本色而富于文采,具有浓郁的诗意,能启发读者的想象力,使人感受到主人公离合悲欢的缠绵之情,了解人物的内心秘密,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
第三章 关汉卿
简述关汉卿历史剧《单刀会》的艺术特色
《单刀会》是元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历史剧的代表作。主要艺术特色有:
1.构思很有特点,善于用铺垫和渲染手法塑造人物,主人公关羽到第三折才出场,由东吴的亲贵乔公主主唱,让他追述关羽的英雄业绩和豪勇气派,先声夺人!
2.风格沉雄壮烈,许多唱词写得很大气,具有雄浑苍劲的意境。
试叙《救风尘》中赵盼儿的人物形象塑造艺术
《救风尘》是元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创作的风月剧。
1.赵盼儿是剧中关汉卿的塑造的妓女形象中最具光彩的人物。她虽曾有过从良的念头,但生活中的教训告诉她,一朝沦落、终身蒙尘的妓女,是决不可能有风月场中更好的命运的。到妓院里来的男人都只是把妓女当作寻欢作乐的玩物,指望他们做诚心肠的丈夫,无异于白日做梦。
2.一开始,就劝宋引章,别相形周舍的甜言蜜语。街道宋引章的求救信后,她巧做安排,先是用风月手段勾引周舍,发誓要嫁给他,让周舍休了宋引章,然后有翻脸不认人,玩弄周舍于股掌之上,显示出她对姐妹的侠骨柔肠,和对付无赖阴恶之徒的大智大勇。
试叙关汉卿风月爱情剧中的女性形象
元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擅长写女性题材,在他现存的十八种杂剧作品里,“旦本”戏多达十二种。有《救风尘》、《谢天香》、《金线池》等。
1.这三种都以妓女为主角,专为风尘女子写照传神。风尘女子是相对良家妇女而言的。在与异性交往方面,被视为尤物的风尘女子享有一定的自由,然而却是以她们不能过正常人的生活为代价。她们具有婉转的歌喉、曼妙的舞姿、敏捷的才思,以及动人的姿色和顾盼生姿的眼波,但在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社会里,这一切并不能改变她们作为玩物的命运。
2.在这三出正面描写妓女生活的剧作中,作者真实地展示了风尘女子争取从良的曲折过程,写出了她们在与不幸命运抗争时的,无知沉沦如宋引章急于嫁给一个公子哥,想立个妇名;大智大勇如赵盼儿救姐妹侠骨柔肠,斗无赖大智大勇;软弱动摇如谢天香嫁到钱府为妾,任人摆布,只是自叹自己的命不好;心高气傲如杜蕊娘较早意识到自己将老死风尘的悲惨命运,于是历经千辛想从良,追求自己理想的生活。剧中塑造的性格各异而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堪称风尘女子的知音。
试叙关汉卿《窦娥冤》中窦娥的品格与反抗精神
关汉卿的《窦娥冤》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作品。剧本反映的内容和人物遭遇,是以元代贪官污吏徇徇私枉法、制造冤假错案的社会现实为根据的,属于社会公案剧。
1. 这是一出描写好人蒙冤受难的苦情戏。剧中的窦娥具有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和事事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品格。如窦娥在严刑拷打之下仍不屈服,当听到要拷打婆婆时,才屈招投毒一事是自己所为。宁愿让自己受冤也不愿看婆婆遭受皮肉之苦。
2. 剧中的窦娥同时也具有刚烈的性格和强烈的反抗精神。如“叱天骂地”之举蕴含着强烈的反抗精神,是对暗无天日的社会制度的怀疑和批判。“三桩誓愿”的应验,表明天地也为其冤情所感动。最后窦娥的冤魂化作复仇的鬼魂出场,也是其刚烈性格的表现。
第四章 后期元杂剧及其它
试论《倩女离魂》的剧情结构和艺术感染力
《倩女离魂》元代后期杂剧家郑光祖描写才子佳人缠绵情爱旦角戏的代表作。
1.“离魂”是剧中的主要情节,处理得比较出色和巧妙。将倩女的灵魂与躯体分开后,一方面可以细致真切地表现她魂魄无拘无束时的大胆与执着,写出其不愿受封建道德伦理束缚而追求婚姻的真性情。
2.另一方面则可通过病体所受的折磨,反映现实中多情女子相恋的痛苦。自感叹、自伤情、自懊悔,折腾得死去活来。
3.这样就把当时闺阁佳人渴望恋爱自由的心理,以及忍受礼教禁锢的现实压抑感,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试叙钟嗣成《录鬼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为剧作家树碑立传的戏曲史著作(即《录鬼薄》的贡献)
元代后期杂剧家钟嗣成的《录鬼薄》一书,记录了元代戏曲作家152人,剧目名称四百四十余中,保存了元代戏曲的许多第一手的珍贵历史资料。
一.作者将元代重要的散曲和杂剧作家分为“前辈已死名公才人”和“方今才人”两大类进行介绍,按时间顺序记述他们的简历和剧目,在为剧作家立传的过程中,反映出元杂剧创作的基本历史面貌。
二.《录鬼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为剧作家树碑立传的戏曲史著作,许多元杂剧作家由于有此书著录,才为后人所知,真正成为“不死之鬼。”如:
1.“前辈已死名公才人”,包括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王实甫、尚仲闲、高文秀等。
2.“方今才人”,包括宫天挺、郑光祖、雎景臣等。
3.“已死才人不相知者”,包括胡正臣等。
第五章 元代的散曲
名词解释:散曲
1. 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
2. 小令是单支的曲子,又叫“叶儿”,按不同的宫调曲牌创作,曲调不同,字数和句式也不一样。套数又称套曲,由两支以上同宫调曲牌的曲子连缀而成,曲牌间的联系有一定的顺序,曲词须一韵到底,结尾时有“煞调”或“尾声”。
3. 作为一种起源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散曲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
元杂剧有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
主要特点:
1. 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2. 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
3. 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
4. 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它角色都不唱,只用旁白。
在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著名的杂剧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多为金入元的文人。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简述白朴历史剧《梧桐雨》的创作特色和寓意
1. 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梧桐雨》体现白朴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善于表现患难后的寂寞和衰残中的孤愤。它直接取材于《长恨歌》,但并不是为了歌颂李、杨的爱情。
2. “安史之乱”是整个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作者把李、杨故事放在这样一种急剧变化的历史背静上表现,抒写了人世沧桑之感,将一个众人熟知的历史故事,处理得寓意深刻,不同凡响。
3. 该剧之所以动人,还在于它融进了作者对战乱不幸生活的切身体验,借剧中人物表达自己的感受,故能把唐明皇孤寂时听雨的一缕哀思,写得百转千回。
简述白朴爱情戏剧《墙头马上》的艺术的风格
1. 白朴《墙头马上》是一出带有较浓喜剧色彩的爱情剧、以紧凑、生动的情节安排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刻画见长。
2. 剧中主角李千金大胆、泼辣,在爱情问题上处理采取主动,因此她一遇到意中人就敢与其私奔,并坚定地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看重和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3. 这是一出正面歌颂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讽刺封建家长的作品,人物生动,剧情活泼、艺术风格轻松,与《梧桐雨》的凝重迥然不同。
试叙马致远《汉宫秋》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著名历史剧《汉宫秋》元代作家马致远的代表作,取材昭君出塞的故事。
1. 把“和亲”之举作为国家衰弱的征象,写历史兴亡的感慨,借昭君之恨抒发了反抗民族压迫的情绪,并在一定程度上抨击了封建王朝的腐败无能。
2. 在剧情描写中,作者把悲剧的根源推倒奸臣毛延寿及满朝文武身上,有意或无意地对汉元帝做了“美化”的处理,把他写成一个忠于“爱情”的风流才子式的人物,并在剧中以大量的篇幅表现汉元帝失去王昭君时的悲愁别恨。
3. 艺术上:剧中许多唱词写得声情并茂,以塞北风光和宫中秋景,衬托离别之恨和思念之苦,意境优美,音节嘹亮跌宕,极富艺术感染力。
试叙《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一.简述《西厢记》在体制上的突破
1. 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体制,采用五本二十一折的长篇巨制,像是用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的连台本。
2.打破了元杂剧由一人主唱的通例,采用了由末、旦轮流主唱的方式。
二.试叙《西厢记》的人物塑造艺术
王实甫的《西厢记》善于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其获得艺术上成功的重要因素,这主要体现在对张生、莺莺和红娘的性格刻画上。
1. 张生:随是一介,但却能不顾门第的悬殊,十分勇敢地追求相国小姐,一见到意中美人就把功名抛置脑后,执迷不悟,把一场自由恋爱搞得轰轰烈烈。
2. 崔莺莺,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出身名门,可她风情和作派却不象淑女。一方面对于男女自由恋爱有一种本能的渴望,希望有人爱自己,自己也去爱别人,她对张生的爱是很主动、大胆的,敢于突破禁区。另一方面,作为名门的小姐,她又得时时顾及自己的身份,有时显得心口不一、优柔寡断,需要红娘从旁助一臂之力。
3. 红娘,是剧中最光彩的人物。虽出身低贱,却显得比女主人更有主见,而且机智、泼辣。富有正义感,为张、崔的自由恋爱穿针引线。在两人的婚事遭到老夫人反对时,她挺身而出,指责老夫人背义忘恩,又巧妙地将老夫人制服。她的名字成了那种不计个人得失而乐于成全他人的助人者的象征。
三.简述《西厢记》的词章之美
王实甫的《西厢记》在语言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1. 人物语言都是充分戏剧化和个性化的,形成了抒情诗般的歌唱语言和潜台词丰富的道白语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 剧中的唱词表现了特定的场景中人物的真情实感,以经过提炼的当时民间口语为主,适当地融化前人的诗词佳句,形成一中既明白通畅,又清丽华美的语言风格。
3. 剧中的唱词本色而富于文采,具有浓郁的诗意,能启发读者的想象力,使人感受到主人公离合悲欢的缠绵之情,了解人物的内心秘密,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
第三章 关汉卿
简述关汉卿历史剧《单刀会》的艺术特色
《单刀会》是元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历史剧的代表作。主要艺术特色有:
1.构思很有特点,善于用铺垫和渲染手法塑造人物,主人公关羽到第三折才出场,由东吴的亲贵乔公主主唱,让他追述关羽的英雄业绩和豪勇气派,先声夺人!
2.风格沉雄壮烈,许多唱词写得很大气,具有雄浑苍劲的意境。
试叙《救风尘》中赵盼儿的人物形象塑造艺术
《救风尘》是元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创作的风月剧。
1.赵盼儿是剧中关汉卿的塑造的妓女形象中最具光彩的人物。她虽曾有过从良的念头,但生活中的教训告诉她,一朝沦落、终身蒙尘的妓女,是决不可能有风月场中更好的命运的。到妓院里来的男人都只是把妓女当作寻欢作乐的玩物,指望他们做诚心肠的丈夫,无异于白日做梦。
2.一开始,就劝宋引章,别相形周舍的甜言蜜语。街道宋引章的求救信后,她巧做安排,先是用风月手段勾引周舍,发誓要嫁给他,让周舍休了宋引章,然后有翻脸不认人,玩弄周舍于股掌之上,显示出她对姐妹的侠骨柔肠,和对付无赖阴恶之徒的大智大勇。
试叙关汉卿风月爱情剧中的女性形象
元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擅长写女性题材,在他现存的十八种杂剧作品里,“旦本”戏多达十二种。有《救风尘》、《谢天香》、《金线池》等。
1.这三种都以妓女为主角,专为风尘女子写照传神。风尘女子是相对良家妇女而言的。在与异性交往方面,被视为尤物的风尘女子享有一定的自由,然而却是以她们不能过正常人的生活为代价。她们具有婉转的歌喉、曼妙的舞姿、敏捷的才思,以及动人的姿色和顾盼生姿的眼波,但在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社会里,这一切并不能改变她们作为玩物的命运。
2.在这三出正面描写妓女生活的剧作中,作者真实地展示了风尘女子争取从良的曲折过程,写出了她们在与不幸命运抗争时的,无知沉沦如宋引章急于嫁给一个公子哥,想立个妇名;大智大勇如赵盼儿救姐妹侠骨柔肠,斗无赖大智大勇;软弱动摇如谢天香嫁到钱府为妾,任人摆布,只是自叹自己的命不好;心高气傲如杜蕊娘较早意识到自己将老死风尘的悲惨命运,于是历经千辛想从良,追求自己理想的生活。剧中塑造的性格各异而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堪称风尘女子的知音。
试叙关汉卿《窦娥冤》中窦娥的品格与反抗精神
关汉卿的《窦娥冤》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作品。剧本反映的内容和人物遭遇,是以元代贪官污吏徇徇私枉法、制造冤假错案的社会现实为根据的,属于社会公案剧。
1. 这是一出描写好人蒙冤受难的苦情戏。剧中的窦娥具有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和事事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品格。如窦娥在严刑拷打之下仍不屈服,当听到要拷打婆婆时,才屈招投毒一事是自己所为。宁愿让自己受冤也不愿看婆婆遭受皮肉之苦。
2. 剧中的窦娥同时也具有刚烈的性格和强烈的反抗精神。如“叱天骂地”之举蕴含着强烈的反抗精神,是对暗无天日的社会制度的怀疑和批判。“三桩誓愿”的应验,表明天地也为其冤情所感动。最后窦娥的冤魂化作复仇的鬼魂出场,也是其刚烈性格的表现。
第四章 后期元杂剧及其它
试论《倩女离魂》的剧情结构和艺术感染力
《倩女离魂》元代后期杂剧家郑光祖描写才子佳人缠绵情爱旦角戏的代表作。
1.“离魂”是剧中的主要情节,处理得比较出色和巧妙。将倩女的灵魂与躯体分开后,一方面可以细致真切地表现她魂魄无拘无束时的大胆与执着,写出其不愿受封建道德伦理束缚而追求婚姻的真性情。
2.另一方面则可通过病体所受的折磨,反映现实中多情女子相恋的痛苦。自感叹、自伤情、自懊悔,折腾得死去活来。
3.这样就把当时闺阁佳人渴望恋爱自由的心理,以及忍受礼教禁锢的现实压抑感,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试叙钟嗣成《录鬼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为剧作家树碑立传的戏曲史著作(即《录鬼薄》的贡献)
元代后期杂剧家钟嗣成的《录鬼薄》一书,记录了元代戏曲作家152人,剧目名称四百四十余中,保存了元代戏曲的许多第一手的珍贵历史资料。
一.作者将元代重要的散曲和杂剧作家分为“前辈已死名公才人”和“方今才人”两大类进行介绍,按时间顺序记述他们的简历和剧目,在为剧作家立传的过程中,反映出元杂剧创作的基本历史面貌。
二.《录鬼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为剧作家树碑立传的戏曲史著作,许多元杂剧作家由于有此书著录,才为后人所知,真正成为“不死之鬼。”如:
1.“前辈已死名公才人”,包括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王实甫、尚仲闲、高文秀等。
2.“方今才人”,包括宫天挺、郑光祖、雎景臣等。
3.“已死才人不相知者”,包括胡正臣等。
第五章 元代的散曲
名词解释:散曲
1. 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
2. 小令是单支的曲子,又叫“叶儿”,按不同的宫调曲牌创作,曲调不同,字数和句式也不一样。套数又称套曲,由两支以上同宫调曲牌的曲子连缀而成,曲牌间的联系有一定的顺序,曲词须一韵到底,结尾时有“煞调”或“尾声”。
3. 作为一种起源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散曲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
简述关汉卿散曲作品的本色风格
就直白真率而言,关汉卿的散曲显得更为本色。
1. 如他著名的套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以生动活泼的比喻,写书会才人的品行才华,具有民间曲词那种辛辣恣肆和诙谐滑稽的风格。
2. 但他写得最多的是男女欢爱的题材,而且不避俚俗,写得很真露,带有较浓的市井情趣。
简述马致远散曲[越调•天净沙]《秋思》的优美意境
马致远是前期散曲创作里的大家,其作品擅长将超旷情怀、人生感悟与苍凉意境融为一体。
1.《秋思》用意象迭加的方式构成流动的画面意境萧瑟苍凉,渲染出天涯游子愁肠寸断的感触,似蕴含着无端的悲凉和无尽的思绪。
2.景中含情,蕴藉隽永,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萧瑟的景致衬托出“断肠人”的无尽思绪。深得唐人绝句写景之妙,被誉为“秋思之祖”。
以《潼关怀古》为例试叙张养浩散曲的艺术特色
元代后期散曲家张养浩的散曲作品多写于辞官退隐期间,对宦海风波和世态炎凉已看透,醉心于自然美景中,创作了不少意象清新的山水佳作。他散曲的主要艺术特色有:
1.把咏史怀古引入曲中,叙事抒情言志,写对社会历史的看法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如《潼关怀古》中“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他的散曲创作较注重立意和构思,意境风格近于诗,而于声调格律不太重视。
3.以诗入曲,把曲作为一种新的抒情诗体来写,具有奔放浩荡的气韵,是张养浩散曲创作的特点,如《潼关怀古》中一开始便写气势雄浑、苍凉沉郁。“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概括出千古兴亡的结局。
4.张养浩作为元散曲豪放派大家,以这篇怀古曲作为体现其豪放风格的代表作。
就直白真率而言,关汉卿的散曲显得更为本色。
1. 如他著名的套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以生动活泼的比喻,写书会才人的品行才华,具有民间曲词那种辛辣恣肆和诙谐滑稽的风格。
2. 但他写得最多的是男女欢爱的题材,而且不避俚俗,写得很真露,带有较浓的市井情趣。
简述马致远散曲[越调•天净沙]《秋思》的优美意境
马致远是前期散曲创作里的大家,其作品擅长将超旷情怀、人生感悟与苍凉意境融为一体。
1.《秋思》用意象迭加的方式构成流动的画面意境萧瑟苍凉,渲染出天涯游子愁肠寸断的感触,似蕴含着无端的悲凉和无尽的思绪。
2.景中含情,蕴藉隽永,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萧瑟的景致衬托出“断肠人”的无尽思绪。深得唐人绝句写景之妙,被誉为“秋思之祖”。
以《潼关怀古》为例试叙张养浩散曲的艺术特色
元代后期散曲家张养浩的散曲作品多写于辞官退隐期间,对宦海风波和世态炎凉已看透,醉心于自然美景中,创作了不少意象清新的山水佳作。他散曲的主要艺术特色有:
1.把咏史怀古引入曲中,叙事抒情言志,写对社会历史的看法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如《潼关怀古》中“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他的散曲创作较注重立意和构思,意境风格近于诗,而于声调格律不太重视。
3.以诗入曲,把曲作为一种新的抒情诗体来写,具有奔放浩荡的气韵,是张养浩散曲创作的特点,如《潼关怀古》中一开始便写气势雄浑、苍凉沉郁。“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概括出千古兴亡的结局。
4.张养浩作为元散曲豪放派大家,以这篇怀古曲作为体现其豪放风格的代表作。
第六章 元代的诗文
名词解释:铁崖体
元代后期诗人杨维桢,号铁崖。他所作宫词、竹枝词和古乐府在当时极为流行,世称“铁崖体”或“铁体”。“铁崖体”的主要艺术风格有:
1. 宫词:清爽流丽,内容主要以华艳的辞藻来形容妇女服饰、体态和恋情。
2. 香奁诗:写得颇为奇妙,香而不艳。
3. 竹枝歌吸收了吴地民歌的语调和表现手法,虽也是写男女之情,却情致清新,语言浅近活泼。杨维桢的竹枝歌,有意使诗向民歌和民间散曲靠近。
4. 古乐府:尝试一种风骨情致兼而有之,既有别于文人之诗,又不同于当时民间俚曲的新诗体。具有瑰丽奇崛的风格。
第七章 宋元话本与南戏
名词解释 宋元话本
宋元流行一种民间伎艺“说话”,这种讲唱文学的兴盛,对中国古代小说和戏剧的发展影响极大。话本小说就是由“说话”衍生而来的。
1.话本小说是经过文人编撰整理的小说话本,是“说话人”说话所依据的底本。今存的《清平山堂话本》、《古今小说》、《醒世恒言》等白话短篇小说集中。宋元话本是中国小说史上最早的白话小说。
2.话本小说的题材内容有:“烟粉类”、“灵怪类”、“传奇类”、“公案类”,这些题材内容具有浓郁的世俗生活气息。
3.宋元话本小说在体制形式、叙述方式、语文体(白话进行演讲)等方面形成了很明显的特色。
南戏
1.南戏又称南曲戏文,是宋以来的民间小戏,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曲、诸宫调、滑稽戏等民间说唱伎艺,以及宋杂剧表演故事的形式,故又叫“永嘉杂剧”,它的故事题材和演唱艺术又受到北杂剧的影响,并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样式。
2.南戏的体制结构灵活自由,曲牌的运用比较随便;表演时不拘一格,有独唱、有对唱,还有轮唱和合唱,各类角色都能歌唱;剧本的开头,有介绍创作意图和叙述剧情梗概的开场戏,称为“副本开场”。
3.《张协状元》是今存南戏剧本中最早的一种。
试论《琵琶记》中蔡伯喈形象的塑造
《琵琶记》是元代作家高明创作的南戏,它的问世标志着南戏文创作在艺术上的成熟,《琵琶记》又有“南曲之祖”的说法。蔡伯喈是《琵琶记》中塑造的一个典型形象,具有典型意义。
1.《琵琶记》一开场,作者就宣布蔡伯喈是个“全忠全孝”之人,无意于仕进,想侍奉父母。但在父母的相逼下踏上了科举之路。由于长期在外,不能侍奉父母。在众人眼里,他对父母不能进孝道,大逆不道,他本人入赘相府,让含辛茹苦的妻子在家守活寡。
2.为了给蔡伯喈开脱,作者精心设计了“三不从”的情节。由于面对无法抗拒父命、权势和圣旨,他只有违心地认命了,屈服了。他的不教不义,竟是为了全忠全孝所造成的。
3.蔡伯喈这个形象的典型意义,并不全在于他是否忠孝,还在于他的矛盾性格、精神痛苦以及他对求取功名的忏悔。这不仅反映了读书人身上的软弱和动摇,也反映出士人被科举制度扭曲了的双重人格。剧作家对读书应举人的灵魂问是拷问是很深刻的,反映出那个时代士人的悲剧性格和复杂心态。
诗论《琵琶记》的戏剧结构和词采特色
《琵琶记》是元代作家高明创作的南戏,它的问世标志着南戏文创作在艺术上的成熟,《琵琶记》又有“南曲之祖”的说法。
1.《琵琶记》采用双线交错的结构手法,一条线是蔡伯喈登第、为官、入赘,在牛丞相家享荣华富贵。另一条线是赵五娘在家苦守、劝慰公婆、糟糠自餍,剪发买葬。
2.两条线索在剧中交错出现。使剧情发展有起伏,场面安排有热有冷,脉络清晰而富于变化,在舞台上浓缩了人间奢华和凄惨。强烈的贫富对比,使观众把同情集中到赵五娘身上,为她感叹,为她落泪。
3.《琵琶记》的曲词也很出色,作者体贴人情,委曲必尽。描写物态,如在目前,能根据剧中不同人物的身份和处境,写出不同风格的唱词来。如牛小姐的唱词文雅华丽,赵五娘唱词凄婉质朴,纯是本色语。
《琵琶记》有什么思想意义? 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瑟琶记》最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的创作动机、目的与作品描写的实际情况是相抵触的。此剧开头明确说“不关风化体,纵好也枉然”,是为了宣扬封建伦理道德,表扬“有贞有烈赵贞女,全忠全孝蔡伯喈”。但是,其实际的意义并不在此,而在于它通过蔡伯喈这一形象深刻地揭示了人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左右为难的生存状态、主观努力与实际结果常常背离的无奈,以及通过赵五娘表现下层妇女的人格力量(性格魅力)。这就是此剧长演不衰的内在原因。
5、《琵琶记》在艺术上有何特色? 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琵琶记》采取双线结构,一条是蔡伯喈,一条是赵五娘,两条线平行发展,这可以更好地展现广阔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命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显得真实,而不是概念化、符号化的人物,心理描写尤其出色。作品的格律也比较讲究。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琵琶记》成为南戏成熟的标志,被誉为“南戏之祖”。
名词解释:铁崖体
元代后期诗人杨维桢,号铁崖。他所作宫词、竹枝词和古乐府在当时极为流行,世称“铁崖体”或“铁体”。“铁崖体”的主要艺术风格有:
1. 宫词:清爽流丽,内容主要以华艳的辞藻来形容妇女服饰、体态和恋情。
2. 香奁诗:写得颇为奇妙,香而不艳。
3. 竹枝歌吸收了吴地民歌的语调和表现手法,虽也是写男女之情,却情致清新,语言浅近活泼。杨维桢的竹枝歌,有意使诗向民歌和民间散曲靠近。
4. 古乐府:尝试一种风骨情致兼而有之,既有别于文人之诗,又不同于当时民间俚曲的新诗体。具有瑰丽奇崛的风格。
第七章 宋元话本与南戏
名词解释 宋元话本
宋元流行一种民间伎艺“说话”,这种讲唱文学的兴盛,对中国古代小说和戏剧的发展影响极大。话本小说就是由“说话”衍生而来的。
1.话本小说是经过文人编撰整理的小说话本,是“说话人”说话所依据的底本。今存的《清平山堂话本》、《古今小说》、《醒世恒言》等白话短篇小说集中。宋元话本是中国小说史上最早的白话小说。
2.话本小说的题材内容有:“烟粉类”、“灵怪类”、“传奇类”、“公案类”,这些题材内容具有浓郁的世俗生活气息。
3.宋元话本小说在体制形式、叙述方式、语文体(白话进行演讲)等方面形成了很明显的特色。
南戏
1.南戏又称南曲戏文,是宋以来的民间小戏,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曲、诸宫调、滑稽戏等民间说唱伎艺,以及宋杂剧表演故事的形式,故又叫“永嘉杂剧”,它的故事题材和演唱艺术又受到北杂剧的影响,并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样式。
2.南戏的体制结构灵活自由,曲牌的运用比较随便;表演时不拘一格,有独唱、有对唱,还有轮唱和合唱,各类角色都能歌唱;剧本的开头,有介绍创作意图和叙述剧情梗概的开场戏,称为“副本开场”。
3.《张协状元》是今存南戏剧本中最早的一种。
试论《琵琶记》中蔡伯喈形象的塑造
《琵琶记》是元代作家高明创作的南戏,它的问世标志着南戏文创作在艺术上的成熟,《琵琶记》又有“南曲之祖”的说法。蔡伯喈是《琵琶记》中塑造的一个典型形象,具有典型意义。
1.《琵琶记》一开场,作者就宣布蔡伯喈是个“全忠全孝”之人,无意于仕进,想侍奉父母。但在父母的相逼下踏上了科举之路。由于长期在外,不能侍奉父母。在众人眼里,他对父母不能进孝道,大逆不道,他本人入赘相府,让含辛茹苦的妻子在家守活寡。
2.为了给蔡伯喈开脱,作者精心设计了“三不从”的情节。由于面对无法抗拒父命、权势和圣旨,他只有违心地认命了,屈服了。他的不教不义,竟是为了全忠全孝所造成的。
3.蔡伯喈这个形象的典型意义,并不全在于他是否忠孝,还在于他的矛盾性格、精神痛苦以及他对求取功名的忏悔。这不仅反映了读书人身上的软弱和动摇,也反映出士人被科举制度扭曲了的双重人格。剧作家对读书应举人的灵魂问是拷问是很深刻的,反映出那个时代士人的悲剧性格和复杂心态。
诗论《琵琶记》的戏剧结构和词采特色
《琵琶记》是元代作家高明创作的南戏,它的问世标志着南戏文创作在艺术上的成熟,《琵琶记》又有“南曲之祖”的说法。
1.《琵琶记》采用双线交错的结构手法,一条线是蔡伯喈登第、为官、入赘,在牛丞相家享荣华富贵。另一条线是赵五娘在家苦守、劝慰公婆、糟糠自餍,剪发买葬。
2.两条线索在剧中交错出现。使剧情发展有起伏,场面安排有热有冷,脉络清晰而富于变化,在舞台上浓缩了人间奢华和凄惨。强烈的贫富对比,使观众把同情集中到赵五娘身上,为她感叹,为她落泪。
3.《琵琶记》的曲词也很出色,作者体贴人情,委曲必尽。描写物态,如在目前,能根据剧中不同人物的身份和处境,写出不同风格的唱词来。如牛小姐的唱词文雅华丽,赵五娘唱词凄婉质朴,纯是本色语。
《琵琶记》有什么思想意义? 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瑟琶记》最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的创作动机、目的与作品描写的实际情况是相抵触的。此剧开头明确说“不关风化体,纵好也枉然”,是为了宣扬封建伦理道德,表扬“有贞有烈赵贞女,全忠全孝蔡伯喈”。但是,其实际的意义并不在此,而在于它通过蔡伯喈这一形象深刻地揭示了人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左右为难的生存状态、主观努力与实际结果常常背离的无奈,以及通过赵五娘表现下层妇女的人格力量(性格魅力)。这就是此剧长演不衰的内在原因。
5、《琵琶记》在艺术上有何特色? 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琵琶记》采取双线结构,一条是蔡伯喈,一条是赵五娘,两条线平行发展,这可以更好地展现广阔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命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显得真实,而不是概念化、符号化的人物,心理描写尤其出色。作品的格律也比较讲究。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琵琶记》成为南戏成熟的标志,被誉为“南戏之祖”。
第七编 明代文学
第一章 明代诗歌
名词解释 台阁体
1. 台阁体是明代前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有杨士奇、杨溥、杨荣,他们都是台阁重臣。
2. 其创作内容均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这种文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
童心说
1.《童心》是明代后期作家李贽的一篇文章。他把文学作为宣扬其反传统、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把代表人的赤子真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
2.针对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提出了他的文学进化论观点。
3.他高度评价小说戏曲的价值地位。
李贽的这些思想是制约整个晚明文学革新的重要杠杆。
公安派(公安三袁)
1.“公安派”是明代重要的文学流派,“三袁”是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被称为“公安派”。袁宏道最为知名,公安派的核心口号就是由他提出的。
2.公安派用“独抒性灵”来反击文学领域中理学对个人灵魂的束缚。袁宏道认为文学的最高境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3.他们的诗歌脱离“理”的束缚能够自由地抒发个人真实性情和表现个人生活欲望,并具有诗人的艺术独创特征。寻找以独创的精神表现个人真情实感这一文学的最高境界。
第二章 明代散文
唐宋派:明代散文流派。嘉靖时,归有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散文家,极力反对前后七子的模拟主张,认为不一定“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特别是唐宋的散文更值得效法。他们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散文创作上。由于宗唐拟宋,所以被称为唐宋派。唐宋派中成就最突出的是归有光。
公安派:明后期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为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故称。他们深受李贽“童心说”的影响,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袁宏道《叙小修诗》)。强调文学情感的真实性,反对虚伪。认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必拟古,应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真情实感。总之,强调真实与变化是公安派理论的核心。
第三章 《三国演义》
试述《三国演义》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在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就是正确地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的关系问题。
一.《三国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七分实事”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从而给人以基本的历史真实感;“三分虚构”是指在人物和时间的细节描绘上,尽量采用民间传闻中的精彩片段,并附之以作者本人的虚构想象,使之在不影响基本真实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二.作者在对作品进行艺术虚构时,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技法:
1. 巧于构思,如“空城计”一段作者将其插在“失街亭”和“斩马谡”之间,使之成为两个一般性情节之间的点睛之笔。
2. 采用传说,作者大胆采用民间传说,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含量,如“桃园三结义”、“借东风”、“孔明吊丧”等。
3. 改变史实,如关羽“单刀赴会”既与拥刘反曹的倾向一致,又突出了关羽的勇武凛然气概。
4. 张冠李戴,如“怒鞭督邮”本来是刘备所为,小说中改到张飞头上,以免有损于刘备的“仁君”形象,并突出张飞的爽直鲁莽性格。
5. 善于铺叙,如“三顾茅庐“在《三国志》中只有几个字,而《三国演义》中对此进行了精心构撰,先是先声夺人,进而又写刘备在三次寻访是一再误认,既突出了诸葛亮的神秘魅力,又表现了刘备的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
试述《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主要成就
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小说的《三国演义》,一出世便将中国古代小说类型化的人物塑造方法达到了顶峰,成为古代文学中类型化艺术的光辉模板。《三国演义》中类型化人物典型的艺术特征主要有如下几点:
1. 单一性。作品中,绝大多数人物形象是某一道德质量的典范。如曹操的奸、诸葛亮的忠贞、关羽的义、刘备的仁等。
2. 稳定性。作品中人物的主要特征及其它因素基本上稳定不变。如曹操从幼年到老年死去几十年时间里,其奸诈狠毒的性格就没有多少变化。
3. 和谐性。回避了性格的复杂性,以曹操式的两面派形象为例,诈中风诬陷叔叔、梦中杀近侍等情节,其奸伪的本质直接以形象方式呈现。
试述《三国演义》的叙事特征
作为中国古代早期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在叙事方式上是以全知全能为主。如刘备的出场一段,作者有关刘备的身世、形象、性格、爱好等等所有情况无所不知。但纯粹的全知讲述也容易使读者与作品的距离太远,适当地转换视角对于全知讲述也是十分必要的补充手段,其技巧重要有:
1.“笙箫夹鼓”法。如34回刘备跃马过檀溪之后,忽有水镜庄遇司马徽一段轻松文字。变换节奏的方法都能起到调节张驰。
2.“横云断岭”法。以中断叙事进程的方法搁置紧张,加强悬念。在视角转换的基础上,《三国演义》也开始出现限知叙事萌芽。
如何看待《三国演义》的“拥刘反曹”倾向? 隐藏参考答案
应从三个方面分析:一是史学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就存在着孰为正统的不同看法;二是三国故事在民间流传中融入了人民希望出现明君仁政的愿望;三是小说创作中主题思想的需要。(要求举出具体的材料事例加以论析)
《三国演义》在战争描写方面有什么特色? 隐藏参考答案
《三国演义》在战争描写上的成就十分突出。作者笔下的战争写的丰富多彩、变化无穷。充分表现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另外,在战争描写中,不仅写出了两军相斗勇者胜,而且,还写出了两勇相斗智者胜。重点表现统帅人员的运筹帷幄、分析决策,给予读者许多启示。
第一章 明代诗歌
名词解释 台阁体
1. 台阁体是明代前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有杨士奇、杨溥、杨荣,他们都是台阁重臣。
2. 其创作内容均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这种文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
童心说
1.《童心》是明代后期作家李贽的一篇文章。他把文学作为宣扬其反传统、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把代表人的赤子真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
2.针对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提出了他的文学进化论观点。
3.他高度评价小说戏曲的价值地位。
李贽的这些思想是制约整个晚明文学革新的重要杠杆。
公安派(公安三袁)
1.“公安派”是明代重要的文学流派,“三袁”是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被称为“公安派”。袁宏道最为知名,公安派的核心口号就是由他提出的。
2.公安派用“独抒性灵”来反击文学领域中理学对个人灵魂的束缚。袁宏道认为文学的最高境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3.他们的诗歌脱离“理”的束缚能够自由地抒发个人真实性情和表现个人生活欲望,并具有诗人的艺术独创特征。寻找以独创的精神表现个人真情实感这一文学的最高境界。
第二章 明代散文
唐宋派:明代散文流派。嘉靖时,归有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散文家,极力反对前后七子的模拟主张,认为不一定“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特别是唐宋的散文更值得效法。他们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散文创作上。由于宗唐拟宋,所以被称为唐宋派。唐宋派中成就最突出的是归有光。
公安派:明后期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为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故称。他们深受李贽“童心说”的影响,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袁宏道《叙小修诗》)。强调文学情感的真实性,反对虚伪。认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必拟古,应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真情实感。总之,强调真实与变化是公安派理论的核心。
第三章 《三国演义》
试述《三国演义》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在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就是正确地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的关系问题。
一.《三国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七分实事”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从而给人以基本的历史真实感;“三分虚构”是指在人物和时间的细节描绘上,尽量采用民间传闻中的精彩片段,并附之以作者本人的虚构想象,使之在不影响基本真实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二.作者在对作品进行艺术虚构时,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技法:
1. 巧于构思,如“空城计”一段作者将其插在“失街亭”和“斩马谡”之间,使之成为两个一般性情节之间的点睛之笔。
2. 采用传说,作者大胆采用民间传说,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含量,如“桃园三结义”、“借东风”、“孔明吊丧”等。
3. 改变史实,如关羽“单刀赴会”既与拥刘反曹的倾向一致,又突出了关羽的勇武凛然气概。
4. 张冠李戴,如“怒鞭督邮”本来是刘备所为,小说中改到张飞头上,以免有损于刘备的“仁君”形象,并突出张飞的爽直鲁莽性格。
5. 善于铺叙,如“三顾茅庐“在《三国志》中只有几个字,而《三国演义》中对此进行了精心构撰,先是先声夺人,进而又写刘备在三次寻访是一再误认,既突出了诸葛亮的神秘魅力,又表现了刘备的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
试述《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主要成就
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小说的《三国演义》,一出世便将中国古代小说类型化的人物塑造方法达到了顶峰,成为古代文学中类型化艺术的光辉模板。《三国演义》中类型化人物典型的艺术特征主要有如下几点:
1. 单一性。作品中,绝大多数人物形象是某一道德质量的典范。如曹操的奸、诸葛亮的忠贞、关羽的义、刘备的仁等。
2. 稳定性。作品中人物的主要特征及其它因素基本上稳定不变。如曹操从幼年到老年死去几十年时间里,其奸诈狠毒的性格就没有多少变化。
3. 和谐性。回避了性格的复杂性,以曹操式的两面派形象为例,诈中风诬陷叔叔、梦中杀近侍等情节,其奸伪的本质直接以形象方式呈现。
试述《三国演义》的叙事特征
作为中国古代早期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在叙事方式上是以全知全能为主。如刘备的出场一段,作者有关刘备的身世、形象、性格、爱好等等所有情况无所不知。但纯粹的全知讲述也容易使读者与作品的距离太远,适当地转换视角对于全知讲述也是十分必要的补充手段,其技巧重要有:
1.“笙箫夹鼓”法。如34回刘备跃马过檀溪之后,忽有水镜庄遇司马徽一段轻松文字。变换节奏的方法都能起到调节张驰。
2.“横云断岭”法。以中断叙事进程的方法搁置紧张,加强悬念。在视角转换的基础上,《三国演义》也开始出现限知叙事萌芽。
如何看待《三国演义》的“拥刘反曹”倾向? 隐藏参考答案
应从三个方面分析:一是史学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就存在着孰为正统的不同看法;二是三国故事在民间流传中融入了人民希望出现明君仁政的愿望;三是小说创作中主题思想的需要。(要求举出具体的材料事例加以论析)
《三国演义》在战争描写方面有什么特色? 隐藏参考答案
《三国演义》在战争描写上的成就十分突出。作者笔下的战争写的丰富多彩、变化无穷。充分表现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另外,在战争描写中,不仅写出了两军相斗勇者胜,而且,还写出了两勇相斗智者胜。重点表现统帅人员的运筹帷幄、分析决策,给予读者许多启示。
第四章《水浒传》
1.《水浒传》的版本比较复杂,大致可以分为简本和繁本两个系统。
2.繁本系统分为100回本、120回本、70回本三种。容与堂本是现存最完整的百回繁本;120回本在100回繁本的基础上增加征田虎、王庆的情节;70回本在100回繁本作底本的修改删节本,并将“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改写为“梁山泊英雄惊恶梦”结束全书。
3. 简本系统比较重要的有《忠义水浒传》和《水浒志传评林》
试述《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主要成就
与《三国演义》相比,《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它把塑造绿林豪侠英雄作为自己的最高艺术追求,开始了从类型化人物向性格化人物过渡,其主要特征是:
1. 传奇性与现实性、超人与凡人的结合,如“武松打虎”武松具有超人的力量,但打虎前也要先喝酒体现了凡人的性格。
2. 惊奇和逼真的结合。如“武松打虎”,就很好地处理了整个故事的高度夸张和细节描写的严格真实。
3. 粗线条勾勒和工笔细描的结合。即用讲故事的办法,以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情节,勾勒出人物性格的轮廓,后用工笔细描的办法,描绘人物的音容笑貌,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如对武松,作者一方面安排了打虎、杀潘金莲、西门庆等几个层次分明的段落。但另一方面,每一个段落所描绘的细节过程都迥然不同。
4. 稳定与变化、单一与丰富的结合。如鲁智深的粗犷豪放和勇武善战的基本性格是稳定不变的,但从开始的嗜酒如命到后来到山寨上发挥重要的核心作用,期间的性格有了很明显的成长变化的轨迹。
简述《水浒传》的地位和影响
社会影响
1. 明清两代的农民和绿林豪杰起义,往往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帜。
2. 进步文人及思想家、艺术家如李贽等往往以《水浒传》中的忠义思想来批判社会的黑暗与不公;或者以梁山英雄的纯真朴实,来抨击封建礼教的虚伪和残酷。
文学艺术影响
1. 作品所创制的英雄传奇小说的体式,对后代小说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作品。
2. 《水浒传》对其他艺术形式如戏剧、曲艺、绘画、等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第五章《西游记》
试述《西游记》的原型精神
《西游记》在生动有趣的动物神话背后,隐含着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以不自觉的方式缓慢形成的民族集体无意识——即原型精神。作品前后两个部分,正好构成具有人类普遍精神的两大母题:桀骜不驯的个性自由精神和以造福人类为目的的不畏艰险的追求探索精神。
一. 原型一:桀骜不驯的个性自由精神
向往和追求个性的自由是人类共有的天性。而《西游记》前半部分的孙悟空形象正是一个神通广大而又遭受镇压的不幸角色。有关这一母题的各种传说通过各种方法流入到孙悟空的形象中来,就自然而然了。孙悟空的这种个性张扬得到作者的充分肯定。这体现在《西游记》的前半部分“大闹天宫”的精彩描写里,在后半部分的取经故事中也得到了极好的展现。我们正是通过孙悟空这个充满原始意象的原型,看出了它隐含的集中了人类向往自由和个性精神的集体无意识。直到明代后期,以李贽为代表的“童心说”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对这种桀骜不驯的个性的评价有了明显的转变。而孙悟空从桀骜不驯到循规蹈矩的转变,是宋明理学将伦理道德自律上升为本体这一最高目的的鲜明而具体的体现。
二. 原型二:以造福人类为目的的探索追求精神
在《西游记》的后半部分作者对孙悟空仍然持肯定的态度。与前一原型相比这里的探索追求精神具有造福人类的目的所以是容易被社会所接受的。菩萨要他们去的经是大乘之经,以“普济众生”为目的。因而取经也就成了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精神的象征,成了人类冒险和牺牲的正义和壮丽的事业。取经的过程中要经历艰难险阻,取经人不仅要战胜来自自然和社会方面的阻碍,更要战胜自己内心的私欲,才能以清净无欲之心去完成“普济众生”的使命。艰难险阻是一种象征,他们交相出现,使得人们不难找出它与不畏艰险的探索追求精神的对应关系。
三. 两大原型的深刻蕴涵
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两对矛盾统一到一部作品、统一到一个人物身上?它有深层的意蕴。《西游记》从一个新的视角对于这种矛盾提出了新的看法。如观音对孙悟空使用紧箍咒,目的不是想将其致于死地,而是在对其限制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孙悟空的一技之长来造福人类和社会。两大原型还有十分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它对捆扰在人们头脑中的个人自由和社会意志这一难题做了解答。对个性而言,它既肯定了个性自由的价值,又指出了它得以升化的价值和途径;对社会而言,它既指出了社会限制和规范过分的个性自由的必要性。
《西游记》的人物塑造有何特点
1.《西游记》在形象塑造上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将动物的形态、神魔的法力和人的一直精神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三者的和谐同意,便产生了形貌各异、个性独特而又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2.如孙悟空是猴精,所以他形态上像猴子,这是他的动物特征;他善于变化,能翻十万八千里的斤斗云,能识破一切妖魔,这是他的神仙本领;他又具有人间英雄的品格,如大公无私,勇猛机智、爱出风头等,这些又是人的精神品格。
《西游记》的结构与《水浒传》有何异同
《西游记》的结构形式与《水浒传》有些相似,都是采用单线发展的线形结构形式,每个故事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被一根贯穿的线串在一起,但两者又存在明显的差异。
1. 两部小说的贯穿主线不同。《水浒传》的主线是梁山好汉的绿林起义事业,而,《西游记》则是以孙悟空这个主要人物为中心来展开故事情节和小说结构,孙悟空的形象贯穿了整部小说的始终。
2. 《水浒传》纯粹是由一个个英雄的传记故事连缀而成,而《西游记》总的格局则是由“闹天宫”和“西天取经”这两大部分组成。
《西游记》从情节上看,可划分为几个部分,这些部分在表达思想内容上有何区别?又有何联系? 隐藏参考答案
小说由两个文学母题及相应的故事构成:一个是有关人性的自由本质与不得不接受约束的矛盾处境。这主要表现在前十二回对孙悟空的出身和大闹天宫的描写上。在这一部分里,孙悟空象征着人的自由本性;玉皇大帝、生、死及一切清规戒律,象征着对人的自由本性的束缚。把大闹天宫看成是通过神话形式、投影式地反映人民反封建正统、反皇权尊严的叛逆思想和叛逆情绪的一种折光,应当是恰当的。一个是历险记式的,它一方面反映了人的冒险精神,另一方面也隐喻着人必须历经艰辛才能获得成功。这主要表现在《西游记》的后半部孙悟空护送唐僧取经,克服八十一难,终成正果的故事上。虽然前后两个部分描写的内容不同,但都是通过浪漫主义的艺术想象,生动地反映了人民驾驭自然、征服邪恶的愿望和人定胜天的乐观精神。
《西游记》在人物塑造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隐藏参考答案
《西游记》的几个主角如孙悟空、猪八戒等,都写得异常生动,惹人喜爱。这些人物之所以刻画得很成功,是因为作者在塑造他们时,往往是将神性、人性、动物性三个方面结合起来,把他们当人来写,使之具有人的思想、行为的人性的特点,同时又有神的威力和动物的外貌等特点,既亲切又具有超现实的色彩。
《西游记》在情节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隐藏参考答案
在情节的设计上,《西游记》往往戏笔与幻笔相间,将事件写得波澜起伏,峰回路转,离奇而不悖情理,奇幻而自有逻辑,引人入胜(结合作品来论述)。
1.《水浒传》的版本比较复杂,大致可以分为简本和繁本两个系统。
2.繁本系统分为100回本、120回本、70回本三种。容与堂本是现存最完整的百回繁本;120回本在100回繁本的基础上增加征田虎、王庆的情节;70回本在100回繁本作底本的修改删节本,并将“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改写为“梁山泊英雄惊恶梦”结束全书。
3. 简本系统比较重要的有《忠义水浒传》和《水浒志传评林》
试述《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主要成就
与《三国演义》相比,《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它把塑造绿林豪侠英雄作为自己的最高艺术追求,开始了从类型化人物向性格化人物过渡,其主要特征是:
1. 传奇性与现实性、超人与凡人的结合,如“武松打虎”武松具有超人的力量,但打虎前也要先喝酒体现了凡人的性格。
2. 惊奇和逼真的结合。如“武松打虎”,就很好地处理了整个故事的高度夸张和细节描写的严格真实。
3. 粗线条勾勒和工笔细描的结合。即用讲故事的办法,以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情节,勾勒出人物性格的轮廓,后用工笔细描的办法,描绘人物的音容笑貌,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如对武松,作者一方面安排了打虎、杀潘金莲、西门庆等几个层次分明的段落。但另一方面,每一个段落所描绘的细节过程都迥然不同。
4. 稳定与变化、单一与丰富的结合。如鲁智深的粗犷豪放和勇武善战的基本性格是稳定不变的,但从开始的嗜酒如命到后来到山寨上发挥重要的核心作用,期间的性格有了很明显的成长变化的轨迹。
简述《水浒传》的地位和影响
社会影响
1. 明清两代的农民和绿林豪杰起义,往往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帜。
2. 进步文人及思想家、艺术家如李贽等往往以《水浒传》中的忠义思想来批判社会的黑暗与不公;或者以梁山英雄的纯真朴实,来抨击封建礼教的虚伪和残酷。
文学艺术影响
1. 作品所创制的英雄传奇小说的体式,对后代小说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作品。
2. 《水浒传》对其他艺术形式如戏剧、曲艺、绘画、等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第五章《西游记》
试述《西游记》的原型精神
《西游记》在生动有趣的动物神话背后,隐含着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以不自觉的方式缓慢形成的民族集体无意识——即原型精神。作品前后两个部分,正好构成具有人类普遍精神的两大母题:桀骜不驯的个性自由精神和以造福人类为目的的不畏艰险的追求探索精神。
一. 原型一:桀骜不驯的个性自由精神
向往和追求个性的自由是人类共有的天性。而《西游记》前半部分的孙悟空形象正是一个神通广大而又遭受镇压的不幸角色。有关这一母题的各种传说通过各种方法流入到孙悟空的形象中来,就自然而然了。孙悟空的这种个性张扬得到作者的充分肯定。这体现在《西游记》的前半部分“大闹天宫”的精彩描写里,在后半部分的取经故事中也得到了极好的展现。我们正是通过孙悟空这个充满原始意象的原型,看出了它隐含的集中了人类向往自由和个性精神的集体无意识。直到明代后期,以李贽为代表的“童心说”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对这种桀骜不驯的个性的评价有了明显的转变。而孙悟空从桀骜不驯到循规蹈矩的转变,是宋明理学将伦理道德自律上升为本体这一最高目的的鲜明而具体的体现。
二. 原型二:以造福人类为目的的探索追求精神
在《西游记》的后半部分作者对孙悟空仍然持肯定的态度。与前一原型相比这里的探索追求精神具有造福人类的目的所以是容易被社会所接受的。菩萨要他们去的经是大乘之经,以“普济众生”为目的。因而取经也就成了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精神的象征,成了人类冒险和牺牲的正义和壮丽的事业。取经的过程中要经历艰难险阻,取经人不仅要战胜来自自然和社会方面的阻碍,更要战胜自己内心的私欲,才能以清净无欲之心去完成“普济众生”的使命。艰难险阻是一种象征,他们交相出现,使得人们不难找出它与不畏艰险的探索追求精神的对应关系。
三. 两大原型的深刻蕴涵
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两对矛盾统一到一部作品、统一到一个人物身上?它有深层的意蕴。《西游记》从一个新的视角对于这种矛盾提出了新的看法。如观音对孙悟空使用紧箍咒,目的不是想将其致于死地,而是在对其限制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孙悟空的一技之长来造福人类和社会。两大原型还有十分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它对捆扰在人们头脑中的个人自由和社会意志这一难题做了解答。对个性而言,它既肯定了个性自由的价值,又指出了它得以升化的价值和途径;对社会而言,它既指出了社会限制和规范过分的个性自由的必要性。
《西游记》的人物塑造有何特点
1.《西游记》在形象塑造上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将动物的形态、神魔的法力和人的一直精神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三者的和谐同意,便产生了形貌各异、个性独特而又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2.如孙悟空是猴精,所以他形态上像猴子,这是他的动物特征;他善于变化,能翻十万八千里的斤斗云,能识破一切妖魔,这是他的神仙本领;他又具有人间英雄的品格,如大公无私,勇猛机智、爱出风头等,这些又是人的精神品格。
《西游记》的结构与《水浒传》有何异同
《西游记》的结构形式与《水浒传》有些相似,都是采用单线发展的线形结构形式,每个故事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被一根贯穿的线串在一起,但两者又存在明显的差异。
1. 两部小说的贯穿主线不同。《水浒传》的主线是梁山好汉的绿林起义事业,而,《西游记》则是以孙悟空这个主要人物为中心来展开故事情节和小说结构,孙悟空的形象贯穿了整部小说的始终。
2. 《水浒传》纯粹是由一个个英雄的传记故事连缀而成,而《西游记》总的格局则是由“闹天宫”和“西天取经”这两大部分组成。
《西游记》从情节上看,可划分为几个部分,这些部分在表达思想内容上有何区别?又有何联系? 隐藏参考答案
小说由两个文学母题及相应的故事构成:一个是有关人性的自由本质与不得不接受约束的矛盾处境。这主要表现在前十二回对孙悟空的出身和大闹天宫的描写上。在这一部分里,孙悟空象征着人的自由本性;玉皇大帝、生、死及一切清规戒律,象征着对人的自由本性的束缚。把大闹天宫看成是通过神话形式、投影式地反映人民反封建正统、反皇权尊严的叛逆思想和叛逆情绪的一种折光,应当是恰当的。一个是历险记式的,它一方面反映了人的冒险精神,另一方面也隐喻着人必须历经艰辛才能获得成功。这主要表现在《西游记》的后半部孙悟空护送唐僧取经,克服八十一难,终成正果的故事上。虽然前后两个部分描写的内容不同,但都是通过浪漫主义的艺术想象,生动地反映了人民驾驭自然、征服邪恶的愿望和人定胜天的乐观精神。
《西游记》在人物塑造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隐藏参考答案
《西游记》的几个主角如孙悟空、猪八戒等,都写得异常生动,惹人喜爱。这些人物之所以刻画得很成功,是因为作者在塑造他们时,往往是将神性、人性、动物性三个方面结合起来,把他们当人来写,使之具有人的思想、行为的人性的特点,同时又有神的威力和动物的外貌等特点,既亲切又具有超现实的色彩。
《西游记》在情节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隐藏参考答案
在情节的设计上,《西游记》往往戏笔与幻笔相间,将事件写得波澜起伏,峰回路转,离奇而不悖情理,奇幻而自有逻辑,引人入胜(结合作品来论述)。
第六章《金瓶梅》
试述《金瓶梅》的社会意义
《金瓶梅》是明代中叶以后社会现实生活的写照,它的主要社会意义有:
一.从西门庆形象看金钱的巨大能量
1. 小说内容中所反映的在金钱与权力的交易中,金钱对政治的侵蚀甚至是决定的作用,这两点,正是明代后期“好货”和“好色”两种社会思潮的畸形反映。如中心人物西门庆是一个也官也商的恶霸豪富,他勾结官府、鱼肉乡民。谋害武大郎,迎娶潘金莲,事发后,只稍稍加以打点便安然无事。
2. 由于金钱的力量,使得封建的门第和礼教在金钱的冲击下瓦解。如王三官拜西门庆为义夫,其母竟在挂着“节义堂”匾额的屋子里与西门庆通奸,贵族妇女也投向了市井流氓的怀抱。
3. 封建社会强大的惯力,使新兴商人缺乏商业方面的开拓和进取精神。如西门庆不是把自己的资本升值,而是主要用在贿赂官府,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和势力和用于荒淫无度的生活消费。
二.女性世界的社会悲剧
以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为代表的西门庆家族的女性群,她们一方面受到社会新思潮的冲击,表现出对传统道德而后名节的淡漠,而对情欲、物欲和肉欲则充满了渴望。她们的存在和追求不无合理性和进步意义。由于封建道德伦理的根深蒂固,更由于她们活动空间的狭小,这些合理性和进步意义被局限与自己所能活动的范围内,而对她们来说,家族中最大的追求就是得到丈夫的宠爱。
三.世态炎凉的丑剧
小说通过西门庆家族的兴衰,深刻地暴露了当时世情的虚伪、冷酷和整个社会的利己主义本质。《金瓶梅》是以西门庆一家的兴衰荣枯为主要线索的,其中西门庆生子和加官是他兴盛的顶点,当时他家门庭若市,等到他人亡势孤,世情的冷酷便立即显示出来。
局限性:关于“性爱”的描写
试述《金瓶梅》对中国小说发展的贡献
《金瓶梅》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文人独创的小说,属于世情小说,它是对小说家小说的发展。它古代小说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是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发展的里程碑。
一.小说描绘了生活中最平常的人、境、事,使全书渗透着“俗”的色彩。标志着中国小说的描写对象从神魔开始走向市人,从而体现出文学向“人”自身的靠近和向文学本位的复归。
二.审美取向的趣味变异。
1.《金瓶梅》把审美触角伸向了人世间丑恶的一面。它以西门庆这个暴发户家庭为中心,写出从官场社会的黑暗到市井社会的糜烂,精确地描绘出一个丑恶的世界。
2.《金瓶梅》是以社会的丑作为作品的题材。作者把对社会中的丑进行挖掘提炼并加以概括而上升为艺术的美作为自己的艺术目标。
四. 从类型化人物到性格化人物。《金瓶梅》改变了人物的单一色调,基本上实现了从类型化人物向性格化人物的转变。出现了许多多色调的、立体的“圆形人物”。如潘金莲既狠毒、淫荡,又聪明、美貌等。
五. 口语化的市井语言。完全口语化采用市井语言,包括大量的俗语、谚语、歇后语等。人物的语言充满个性化。
第七章 明代其它长篇小说与理论批评
简述明代中期以后长篇小说繁荣的原因
明代长篇小说的繁荣有以下几个原因:
1. 统治者对小说的控制程度。明初统治者在意识领域的高压政策是造成明初100多年小说沉寂局面的根本原因。随着统治者政治的腐败,其政治统治能力和实际工作效率受到很大削弱。他们对小说持严厉的禁止态度,但事实上这些公文在当时已经成了一纸空文。
2. 社会对商品经济看法的变化。当时长篇小说一般要作为一种商品在社会上进行流通,才能成为广大读者的阅读物。而当小说成为商品也就自然受到商品市场的呼唤而随心所欲地得到兴盛和发展。
3. 小说生产能力的因素。明代中期以后小说繁荣局面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社会地位的提高,人们对它的需求的增大,自然而然对小说自身的写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印刷手段也是制约小说发行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简述明代英雄传奇小说渊源及兴起。
1. 明代英雄小说的渊源是“说铁骑儿”一家。
2. 明代英雄传奇小说主要集中在说唐、说岳和说杨三大系列上。说唐系列包括《大唐秦王词话》、《隋唐两朝志传》和《唐书志传》他们以李世民为中心展开故事。说岳系列比较重要的是熊大木的《大宋中兴通俗演义》,这是历史上第一部以岳飞故事为题材的长篇小说。说杨系列是以杨家将故事为题材的小说,有两种:熊大木所编《北宋志传》、《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
简述明代小说理论批评涉及的主要问题
简述明代小说理论批评涉及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关于小说的文学地位。
2. 关于小说的艺术虚构问题。一些小说批评家进一步认识到小说中的生活真实与艺术虚构的辨证关系。明代一些进步文人从时代文学的高度给予小说地位以足够的肯定。
3. 关于人物性格的刻画与塑造问题。塑造了众多形神兼备的人物形象,同而不同处有辨。
4. 关于小说语言的通俗性。随着白话通俗小说的兴起和繁荣,小说语言的通俗问题成为多数小说理论家的共识。
以《水浒》为例简述金圣叹对于小说理论的主要贡献。
在明代乃至清代小说理论家中,金圣叹的成就和地位都是无与伦比的。他的小说理论代表了明清两带小说理论的最高成就。以评点和整理《水浒传》著称。
1. 金圣叹对小说理论的突出贡献之一是他关于小说中人物性格塑造的理论。充分注意到人物性格的鲜明个性特征,如他认为在《水浒》中作者写人物的粗鲁就有许多写法,如鲁智深的粗鲁是性急,史进的粗鲁是少年任气。又注意到人物性格的普遍概括性,屡屡指出《水浒》写人物能写出一类人物的神理。
2. 他的又一突出贡献是他关于小说结构艺术的论述。如《水浒》:首先他将《水浒》视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第八章 明代拟话本小说
名词解释 拟话本
一.从明代开始随着小说社会地位的提高和印刷手段的进步,使话本小说的性质发生了重要变化,出现了大批以阅读为编写和出版目的的短篇小说,这就是“拟话本”。
二.拟话本的体制,它和话本的区别不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题目。一般上主人公的名字,早期话本题目只有三四个字。
2. 篇首。话本小说常用一首诗或词作为开头。
3. 入话。入话是篇首诗词之后加上一番解释,引出正文。
4. 头回。入话之后再插入一段故事。
5. 正话。故事主体。
6. 篇尾。往往有诗词或题目。
三.拟话本体制的特点。拟话本主要从历史旧籍中挖掘材料加以改制,因而市民生活气息淡化,情节上也开始趋于复杂。拟话本小说也具有雅俗共赏的性质。
四.代表拟话本小说最高成就的是冯梦龙的《三言》和凌蒙初的《二拍》。
三言
一.《三言》是明代作家冯梦龙编撰的三部拟话本小说集的总称,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其中包括作者整理的宋元话本,其余为明代作品,包括冯梦龙本人的作品。
二.《三言》主要描写的是市民生活的生动画面,即将普通市民及其生活作为自己的主要表现对象。主要表现的思想有:
1. 对“重农抑商”传统观念的反动。
2. 以个性自由为基础的爱情观念。
3. 市民眼中的社会黑暗面。
三.艺术上追求“雅俗共赏”。
二拍
《二拍》是明代作家凌蒙初拟话本小说集《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
一.《二拍》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
2. 爱情题材的新突破
3. 超前的社会批判精神
二.《二拍》的出现是拟话本小说在体制上定型的标志,它对拟话本小说体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二拍》中的头回在思想内容上与正文取得了统一。
2.在韵语的使用上,自创诗词韵语。
3.《二拍》中对人物性格刻画的考究,对细节真实的追求,都表现出文人个人创作的鲜明文学风格。
简述《三言》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冯梦龙的文学思想
冯梦龙受到明末先进思潮代表人物很大影响,是明末宣传进步的社会文学思潮的健将之一。在《三言》中体现了他的一些文学思想:
1. 尚“真”主“情”的文学思想。“情”指的是“男女之情”,“情”与代表封建社会意志的“理”相对峙和抗衡。
2. “适俗”的思想。即“通俗易懂”
3. 从时代发展、文学进化的角度阐述通俗文学。
简述《三言》的艺术追求
由于拟话本的性质与话本有了很大的区别,所以在艺术是也呈现出新的追求。《三言》是比宋元话本雅,而比文人传奇小说俗的新型通俗小说形态,具有“雅俗共赏”的艺术追求。其具体手法是:
1. 在编织故事方面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其情节结构或是单线式的纵向发展,故事脉络分明。
2. 在人物塑造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杜十娘等。即使是同一类型,也很少雷同。其主要方法有:一是将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二是通过富裕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三是心理描写,四是白描手法,五是运用对比。
3. 语言使用方面更能体现其雅俗共赏的特征。小说基本上使用的是通俗晓畅的白话,也掺杂文言,或半文半白,显得比较典雅而又不失其通俗。
简述《二拍》对拟话本小说体制发展的贡献
《二拍》是明代作家凌蒙初的个人独创,它的出现就是拟话本小说在体制上定性的标志。它对拟话本小说体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二拍》中的头回在思想内容上与正文取得了统一。《二拍》中头回成了拟话本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正话的主题起着阐释、反衬、模拟的作用。
2.在韵语的使用上,自创诗词韵语。
3.《二拍》中对人物性格刻画的考究,对细节真实的追求,都表现出文人个人创作的鲜明文学风格。
第十章 汤显祖
简述《牡丹亭》的取材来源和主题提炼
《牡丹亭》是明代作家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一部传奇。这部传奇在社会上影响最大,并奠定了作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的地位。它的取材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汉睢阳王、李仲文、冯孝将,三人的女儿都是钟情于男子,自由结合,争取还魂。还有话本小说《杜丽娘记》,都是《牡丹亭》的故事来源。
2. 作者对题材改造和主题的提炼。经过作者的一番改造和提炼,传统的还魂故事具备了强烈的时代气息,突出了明代后期人性解放的鲜明旗帜,反映了当时意识形态领域“情”与“理”的尖锐冲突。主要体现在:首先,有意强调了双方门第的差异;再次,小说里的杜丽娘是个典型的大家闺秀,作者在剧中则淡化这种淑女色彩,突出她的叛逆性格,并与杜宝和陈最良的卫道士形象形成鲜明对照,以强化反抗礼教、歌颂爱情自由的中心主旨;第三,作者有意营造和描绘自由爱情现实的艰难历程。
试述《牡丹亭》中杜丽娘的艺术形象
《牡丹亭》是明代作家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一部传奇,作品奠定了作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的地位。剧中的杜丽娘是第一主角,是中国古代爱情文学人物画廊中难得的典型形象。
1. 她出生名门,自幼受到封建文化教育和严格管束,她如同笼中的鸟,强烈渴望冲出牢笼。她为此精神苦闷、忧郁。老师对于《诗经》“后妃之德”的解释,并没有得到她的认同,反而激发了她青春的觉醒。在“游园”中她第一次发现了自己的美好青春与明媚春光的吻合,萌发了对幸福人生的憧憬和对理想异性的渴望。
2. 在生存环境没能给她的理想的实现提供任何条件的情况下,她只能到梦中寻找自己的理想。然而寻梦的失败使她由梦境的喜悦而徒然转为无限的悲怆,但她又不甘心就此死去,死前将自己的画像放在太湖石上等待梦中情人。
3. 进入鬼蜮的杜丽娘,由于离开了封建礼教的管束而显得更为大胆、痴情。她不满足以幽魂的身份和情人聚会,她能为爱情而死,更情愿为爱情而生。她毫无顾忌的与阴间的判官据理力争,使自己还魂。她还一鼓作气,让自己的非法叛逆婚姻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同。
在杜丽娘对于爱情坚持追求中,可以看到作者讴歌爱情强大力量的用心。爱情的力量可以让死者复生,能够征服封建礼教。生动的表现出作者关于本剧“理之所必无”,然而“情之所必有”的主题思想。
试述《牡丹亭》浪漫主义的艺术成就
《牡丹亭》是明代作家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一部传奇,作品奠定了作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的地位。《牡丹亭》在艺术上呈现出浪漫主义的绚丽色彩,这既是作品本身理想化提的必然要求,也是作家本人抒情诗人气质的流露。
1. 作者为作品勾画的“理之必无”而“情之必有”的理想世界的题材和主题本身,决定了它必然采用充满理想色彩的艺术手法。情节结构上充满了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如“惊梦”、“冥判”等只能在幻想当中才能出现的事物,然而在作者的笔下却似经过脱胎换骨一般,成为表现“情之必有”这一理想境界的有效手段。如杜丽娘死前将自己的画像放在太湖石上,而拾画者恰恰就是她从未见过的梦中幽会的情人。
2. 全剧具有浓郁的抒情诗的色彩,充满诗意。剧中许多曲词能够将抒情、写景和人物塑造融为一体。如“惊梦”中[皂罗袍]一曲,写自然,暗写人生,在清秀婉丽的语言中蕴涵着深切动人的意境。这是杜丽娘由喜转悲、由叹为怨的转折点,写得哀婉缠绵,情景交融。
名词解释 临川四梦
1. 明代作家汤显祖的传奇有《紫钗记》《牡丹亭还魂记》《南柯梦记》《邯郸梦记》,代表了作者戏剧创作的全貌,其中又均与梦有关,故而合称“临川四梦”。
2. “临川四梦”是作者以戏剧形式表现出自己对人性、人生极其意义的思考。汤显祖所重的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真情”,二是“矫情”。“临川四梦”中的前二梦写的上男女青年的爱情,表现“真情”的力量;后二梦则写士人仕途生涯和宦海沉浮,意在劝戒世人超越对“矫情”的贪恋。
3. 《牡丹亭》是“临川四梦”影响最大,并奠定了作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地位的一部传奇。
《牡丹亭》的爱情描写与《西厢记》表现的爱情有何异同? 隐藏参考答案
《牡丹亭》在思想上与《西厢记》有类似之处,但是,《西厢记》是先情后欲,《牡丹亭》则是先欲后情;《西厢记》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发展,更多的是表达“愿天下有情人终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而《牡丹亭》则特别突出了情(欲)与理(礼)的冲突,强调了情的客观性与合理性。这种不同,是时代的差异造成的。《牡丹亭》的爱情描写,具有过去一些爱情剧所无法比拟的思想高度和时代特色。作者明确地把这种叛逆爱情当作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一个突破口来表现,不再是停留在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狭隘含义之内。作者让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
第 章明代戏曲
1、四声猿:是徐渭的杂剧作品。《四声猿》,包括四部杂剧:《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被誉为“明曲第一”。王骥德《曲律》称《四声猿》为“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
2、明清传奇:“传奇”最早特指唐代的短篇文言小说,宋代话本小说中也有“传奇”一类;但元末明初的学者们也有人将元杂剧称为“传奇”,原因之一在于许多唐传奇都曾被元杂剧改编成剧本,而大部分杂剧也都带有浓郁的传奇色彩。自从宋元南戏在明代规格化、文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之后,传奇便渐渐成为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长篇戏剧的总称。
3、三大传奇:即明中叶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和无名氏的《鸣凤记》的三部传奇作品。它们分别是忠奸剧的定型、历史剧的新篇、时事剧的发轫,三大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明代传奇创作的新时期的到来。
徐渭的《四声猿》在杂剧史上有何成就? 隐藏参考答案
《四声猿》在思想内容上,打破了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洋溢着狂傲的反抗思想。体制音律上,有不少创新:一是写成最早的一部杂剧合集。二是徐渭是大量写作短剧的第一个作家,或一出,或二出,或五出,长短不一,从此短剧大为盛行。三是在音乐上或用北曲,或用南曲,不拘一格,首开以南曲写杂剧的先例。
临川派和吴江派有什么主要分歧? 隐藏参考答案
临川派和吴江派两大派别的主要分歧在三个方面:一是思想观念上的分歧。临川派主张“以情格理”的至情论,反对封建的理学思想和礼教观念,而吴江派则重视封建伦理的宣扬,正如吴江派的重要作家吕天成说沈璟的戏曲“命意皆主风世”。二是对曲律的看法不同。吴江派是强调“合律依腔”,主张格律至上,认为戏曲第一位的是作品是否合律,为了合律可以牺牲抒情表意。所以他说:“宁协律而不工,读之不成句,而讴之始叶,是曲中之工巧”。而临川派主张内容重于曲律。三是重文采还是重本色的不同。吴江派主张本色,反对过于重文藻骈俪,临川派注重文采。
明杂剧体制变化有何特点? 隐藏参考答案
明杂剧体制变化的特点是传奇化。(一)结构上不遵守四折一楔子,体制自由多样。出现了很多短剧。(二)音乐上可南可北,南北兼用。(三)演唱形式灵活自由,可多人唱,也可连唱、轮唱。
第 章明代诗文
评价前后七子的功过。 隐藏参考答案
所谓前七子,指的是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后七子指的是李攀龙、王世贞、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他们强调复古,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认为文学越古越好,前后七子的作品重在拟古,艺术上没有太多特色,但对纠正台阁体的文风起到重要作用。在实际创作中,他们也写出了一些具有真情实感的作品。
2、谈谈归有光的散文的特点。 隐藏参考答案
归有光把生活琐事引进“载道”的“古文”中来,,使古文密切地和生活联系,因而写出一些面目清新的作品。当然,他写得最成功的还是那些描写家庭琐事的作品,这类散文感情真挚,描写生动,在明代散文中别具一格,虽然归有光不能以重大题材来反映明代现实,但在复古派把持文坛的混浊气氛中,他却能以清新和富有真情实感的文字保持了散文健康的生命,因而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杰出的地位。
3、竟陵派的得失。 隐藏参考答案
竟陵派是稍后于公安派的文学流派。以钟惺、谭元春为首。两人都是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故名。他们提倡学古人的精神,积储文学底蕴,这与单纯在形式上蹈袭古风有很大区别,客观上对纠正拟古流弊有积极意义。再者敏锐看到公安派末流俚俗肤浅的弊病,企图另辟蹊径,绝出流俗,具有一定的胆识。但他们偏执地将“幽情单绪”、“孤行静寄”的境界当作文学的全部内蕴,将创作引上奇僻险怪、孤峭幽寒之路,缩小了文学表现的视野。
试述《金瓶梅》的社会意义
《金瓶梅》是明代中叶以后社会现实生活的写照,它的主要社会意义有:
一.从西门庆形象看金钱的巨大能量
1. 小说内容中所反映的在金钱与权力的交易中,金钱对政治的侵蚀甚至是决定的作用,这两点,正是明代后期“好货”和“好色”两种社会思潮的畸形反映。如中心人物西门庆是一个也官也商的恶霸豪富,他勾结官府、鱼肉乡民。谋害武大郎,迎娶潘金莲,事发后,只稍稍加以打点便安然无事。
2. 由于金钱的力量,使得封建的门第和礼教在金钱的冲击下瓦解。如王三官拜西门庆为义夫,其母竟在挂着“节义堂”匾额的屋子里与西门庆通奸,贵族妇女也投向了市井流氓的怀抱。
3. 封建社会强大的惯力,使新兴商人缺乏商业方面的开拓和进取精神。如西门庆不是把自己的资本升值,而是主要用在贿赂官府,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和势力和用于荒淫无度的生活消费。
二.女性世界的社会悲剧
以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为代表的西门庆家族的女性群,她们一方面受到社会新思潮的冲击,表现出对传统道德而后名节的淡漠,而对情欲、物欲和肉欲则充满了渴望。她们的存在和追求不无合理性和进步意义。由于封建道德伦理的根深蒂固,更由于她们活动空间的狭小,这些合理性和进步意义被局限与自己所能活动的范围内,而对她们来说,家族中最大的追求就是得到丈夫的宠爱。
三.世态炎凉的丑剧
小说通过西门庆家族的兴衰,深刻地暴露了当时世情的虚伪、冷酷和整个社会的利己主义本质。《金瓶梅》是以西门庆一家的兴衰荣枯为主要线索的,其中西门庆生子和加官是他兴盛的顶点,当时他家门庭若市,等到他人亡势孤,世情的冷酷便立即显示出来。
局限性:关于“性爱”的描写
试述《金瓶梅》对中国小说发展的贡献
《金瓶梅》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文人独创的小说,属于世情小说,它是对小说家小说的发展。它古代小说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是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发展的里程碑。
一.小说描绘了生活中最平常的人、境、事,使全书渗透着“俗”的色彩。标志着中国小说的描写对象从神魔开始走向市人,从而体现出文学向“人”自身的靠近和向文学本位的复归。
二.审美取向的趣味变异。
1.《金瓶梅》把审美触角伸向了人世间丑恶的一面。它以西门庆这个暴发户家庭为中心,写出从官场社会的黑暗到市井社会的糜烂,精确地描绘出一个丑恶的世界。
2.《金瓶梅》是以社会的丑作为作品的题材。作者把对社会中的丑进行挖掘提炼并加以概括而上升为艺术的美作为自己的艺术目标。
四. 从类型化人物到性格化人物。《金瓶梅》改变了人物的单一色调,基本上实现了从类型化人物向性格化人物的转变。出现了许多多色调的、立体的“圆形人物”。如潘金莲既狠毒、淫荡,又聪明、美貌等。
五. 口语化的市井语言。完全口语化采用市井语言,包括大量的俗语、谚语、歇后语等。人物的语言充满个性化。
第七章 明代其它长篇小说与理论批评
简述明代中期以后长篇小说繁荣的原因
明代长篇小说的繁荣有以下几个原因:
1. 统治者对小说的控制程度。明初统治者在意识领域的高压政策是造成明初100多年小说沉寂局面的根本原因。随着统治者政治的腐败,其政治统治能力和实际工作效率受到很大削弱。他们对小说持严厉的禁止态度,但事实上这些公文在当时已经成了一纸空文。
2. 社会对商品经济看法的变化。当时长篇小说一般要作为一种商品在社会上进行流通,才能成为广大读者的阅读物。而当小说成为商品也就自然受到商品市场的呼唤而随心所欲地得到兴盛和发展。
3. 小说生产能力的因素。明代中期以后小说繁荣局面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社会地位的提高,人们对它的需求的增大,自然而然对小说自身的写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印刷手段也是制约小说发行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简述明代英雄传奇小说渊源及兴起。
1. 明代英雄小说的渊源是“说铁骑儿”一家。
2. 明代英雄传奇小说主要集中在说唐、说岳和说杨三大系列上。说唐系列包括《大唐秦王词话》、《隋唐两朝志传》和《唐书志传》他们以李世民为中心展开故事。说岳系列比较重要的是熊大木的《大宋中兴通俗演义》,这是历史上第一部以岳飞故事为题材的长篇小说。说杨系列是以杨家将故事为题材的小说,有两种:熊大木所编《北宋志传》、《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
简述明代小说理论批评涉及的主要问题
简述明代小说理论批评涉及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关于小说的文学地位。
2. 关于小说的艺术虚构问题。一些小说批评家进一步认识到小说中的生活真实与艺术虚构的辨证关系。明代一些进步文人从时代文学的高度给予小说地位以足够的肯定。
3. 关于人物性格的刻画与塑造问题。塑造了众多形神兼备的人物形象,同而不同处有辨。
4. 关于小说语言的通俗性。随着白话通俗小说的兴起和繁荣,小说语言的通俗问题成为多数小说理论家的共识。
以《水浒》为例简述金圣叹对于小说理论的主要贡献。
在明代乃至清代小说理论家中,金圣叹的成就和地位都是无与伦比的。他的小说理论代表了明清两带小说理论的最高成就。以评点和整理《水浒传》著称。
1. 金圣叹对小说理论的突出贡献之一是他关于小说中人物性格塑造的理论。充分注意到人物性格的鲜明个性特征,如他认为在《水浒》中作者写人物的粗鲁就有许多写法,如鲁智深的粗鲁是性急,史进的粗鲁是少年任气。又注意到人物性格的普遍概括性,屡屡指出《水浒》写人物能写出一类人物的神理。
2. 他的又一突出贡献是他关于小说结构艺术的论述。如《水浒》:首先他将《水浒》视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第八章 明代拟话本小说
名词解释 拟话本
一.从明代开始随着小说社会地位的提高和印刷手段的进步,使话本小说的性质发生了重要变化,出现了大批以阅读为编写和出版目的的短篇小说,这就是“拟话本”。
二.拟话本的体制,它和话本的区别不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题目。一般上主人公的名字,早期话本题目只有三四个字。
2. 篇首。话本小说常用一首诗或词作为开头。
3. 入话。入话是篇首诗词之后加上一番解释,引出正文。
4. 头回。入话之后再插入一段故事。
5. 正话。故事主体。
6. 篇尾。往往有诗词或题目。
三.拟话本体制的特点。拟话本主要从历史旧籍中挖掘材料加以改制,因而市民生活气息淡化,情节上也开始趋于复杂。拟话本小说也具有雅俗共赏的性质。
四.代表拟话本小说最高成就的是冯梦龙的《三言》和凌蒙初的《二拍》。
三言
一.《三言》是明代作家冯梦龙编撰的三部拟话本小说集的总称,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其中包括作者整理的宋元话本,其余为明代作品,包括冯梦龙本人的作品。
二.《三言》主要描写的是市民生活的生动画面,即将普通市民及其生活作为自己的主要表现对象。主要表现的思想有:
1. 对“重农抑商”传统观念的反动。
2. 以个性自由为基础的爱情观念。
3. 市民眼中的社会黑暗面。
三.艺术上追求“雅俗共赏”。
二拍
《二拍》是明代作家凌蒙初拟话本小说集《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
一.《二拍》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
2. 爱情题材的新突破
3. 超前的社会批判精神
二.《二拍》的出现是拟话本小说在体制上定型的标志,它对拟话本小说体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二拍》中的头回在思想内容上与正文取得了统一。
2.在韵语的使用上,自创诗词韵语。
3.《二拍》中对人物性格刻画的考究,对细节真实的追求,都表现出文人个人创作的鲜明文学风格。
简述《三言》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冯梦龙的文学思想
冯梦龙受到明末先进思潮代表人物很大影响,是明末宣传进步的社会文学思潮的健将之一。在《三言》中体现了他的一些文学思想:
1. 尚“真”主“情”的文学思想。“情”指的是“男女之情”,“情”与代表封建社会意志的“理”相对峙和抗衡。
2. “适俗”的思想。即“通俗易懂”
3. 从时代发展、文学进化的角度阐述通俗文学。
简述《三言》的艺术追求
由于拟话本的性质与话本有了很大的区别,所以在艺术是也呈现出新的追求。《三言》是比宋元话本雅,而比文人传奇小说俗的新型通俗小说形态,具有“雅俗共赏”的艺术追求。其具体手法是:
1. 在编织故事方面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其情节结构或是单线式的纵向发展,故事脉络分明。
2. 在人物塑造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杜十娘等。即使是同一类型,也很少雷同。其主要方法有:一是将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二是通过富裕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三是心理描写,四是白描手法,五是运用对比。
3. 语言使用方面更能体现其雅俗共赏的特征。小说基本上使用的是通俗晓畅的白话,也掺杂文言,或半文半白,显得比较典雅而又不失其通俗。
简述《二拍》对拟话本小说体制发展的贡献
《二拍》是明代作家凌蒙初的个人独创,它的出现就是拟话本小说在体制上定性的标志。它对拟话本小说体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二拍》中的头回在思想内容上与正文取得了统一。《二拍》中头回成了拟话本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正话的主题起着阐释、反衬、模拟的作用。
2.在韵语的使用上,自创诗词韵语。
3.《二拍》中对人物性格刻画的考究,对细节真实的追求,都表现出文人个人创作的鲜明文学风格。
第十章 汤显祖
简述《牡丹亭》的取材来源和主题提炼
《牡丹亭》是明代作家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一部传奇。这部传奇在社会上影响最大,并奠定了作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的地位。它的取材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汉睢阳王、李仲文、冯孝将,三人的女儿都是钟情于男子,自由结合,争取还魂。还有话本小说《杜丽娘记》,都是《牡丹亭》的故事来源。
2. 作者对题材改造和主题的提炼。经过作者的一番改造和提炼,传统的还魂故事具备了强烈的时代气息,突出了明代后期人性解放的鲜明旗帜,反映了当时意识形态领域“情”与“理”的尖锐冲突。主要体现在:首先,有意强调了双方门第的差异;再次,小说里的杜丽娘是个典型的大家闺秀,作者在剧中则淡化这种淑女色彩,突出她的叛逆性格,并与杜宝和陈最良的卫道士形象形成鲜明对照,以强化反抗礼教、歌颂爱情自由的中心主旨;第三,作者有意营造和描绘自由爱情现实的艰难历程。
试述《牡丹亭》中杜丽娘的艺术形象
《牡丹亭》是明代作家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一部传奇,作品奠定了作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的地位。剧中的杜丽娘是第一主角,是中国古代爱情文学人物画廊中难得的典型形象。
1. 她出生名门,自幼受到封建文化教育和严格管束,她如同笼中的鸟,强烈渴望冲出牢笼。她为此精神苦闷、忧郁。老师对于《诗经》“后妃之德”的解释,并没有得到她的认同,反而激发了她青春的觉醒。在“游园”中她第一次发现了自己的美好青春与明媚春光的吻合,萌发了对幸福人生的憧憬和对理想异性的渴望。
2. 在生存环境没能给她的理想的实现提供任何条件的情况下,她只能到梦中寻找自己的理想。然而寻梦的失败使她由梦境的喜悦而徒然转为无限的悲怆,但她又不甘心就此死去,死前将自己的画像放在太湖石上等待梦中情人。
3. 进入鬼蜮的杜丽娘,由于离开了封建礼教的管束而显得更为大胆、痴情。她不满足以幽魂的身份和情人聚会,她能为爱情而死,更情愿为爱情而生。她毫无顾忌的与阴间的判官据理力争,使自己还魂。她还一鼓作气,让自己的非法叛逆婚姻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同。
在杜丽娘对于爱情坚持追求中,可以看到作者讴歌爱情强大力量的用心。爱情的力量可以让死者复生,能够征服封建礼教。生动的表现出作者关于本剧“理之所必无”,然而“情之所必有”的主题思想。
试述《牡丹亭》浪漫主义的艺术成就
《牡丹亭》是明代作家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一部传奇,作品奠定了作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的地位。《牡丹亭》在艺术上呈现出浪漫主义的绚丽色彩,这既是作品本身理想化提的必然要求,也是作家本人抒情诗人气质的流露。
1. 作者为作品勾画的“理之必无”而“情之必有”的理想世界的题材和主题本身,决定了它必然采用充满理想色彩的艺术手法。情节结构上充满了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如“惊梦”、“冥判”等只能在幻想当中才能出现的事物,然而在作者的笔下却似经过脱胎换骨一般,成为表现“情之必有”这一理想境界的有效手段。如杜丽娘死前将自己的画像放在太湖石上,而拾画者恰恰就是她从未见过的梦中幽会的情人。
2. 全剧具有浓郁的抒情诗的色彩,充满诗意。剧中许多曲词能够将抒情、写景和人物塑造融为一体。如“惊梦”中[皂罗袍]一曲,写自然,暗写人生,在清秀婉丽的语言中蕴涵着深切动人的意境。这是杜丽娘由喜转悲、由叹为怨的转折点,写得哀婉缠绵,情景交融。
名词解释 临川四梦
1. 明代作家汤显祖的传奇有《紫钗记》《牡丹亭还魂记》《南柯梦记》《邯郸梦记》,代表了作者戏剧创作的全貌,其中又均与梦有关,故而合称“临川四梦”。
2. “临川四梦”是作者以戏剧形式表现出自己对人性、人生极其意义的思考。汤显祖所重的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真情”,二是“矫情”。“临川四梦”中的前二梦写的上男女青年的爱情,表现“真情”的力量;后二梦则写士人仕途生涯和宦海沉浮,意在劝戒世人超越对“矫情”的贪恋。
3. 《牡丹亭》是“临川四梦”影响最大,并奠定了作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地位的一部传奇。
《牡丹亭》的爱情描写与《西厢记》表现的爱情有何异同? 隐藏参考答案
《牡丹亭》在思想上与《西厢记》有类似之处,但是,《西厢记》是先情后欲,《牡丹亭》则是先欲后情;《西厢记》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发展,更多的是表达“愿天下有情人终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而《牡丹亭》则特别突出了情(欲)与理(礼)的冲突,强调了情的客观性与合理性。这种不同,是时代的差异造成的。《牡丹亭》的爱情描写,具有过去一些爱情剧所无法比拟的思想高度和时代特色。作者明确地把这种叛逆爱情当作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一个突破口来表现,不再是停留在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狭隘含义之内。作者让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
第 章明代戏曲
1、四声猿:是徐渭的杂剧作品。《四声猿》,包括四部杂剧:《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被誉为“明曲第一”。王骥德《曲律》称《四声猿》为“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
2、明清传奇:“传奇”最早特指唐代的短篇文言小说,宋代话本小说中也有“传奇”一类;但元末明初的学者们也有人将元杂剧称为“传奇”,原因之一在于许多唐传奇都曾被元杂剧改编成剧本,而大部分杂剧也都带有浓郁的传奇色彩。自从宋元南戏在明代规格化、文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之后,传奇便渐渐成为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长篇戏剧的总称。
3、三大传奇:即明中叶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和无名氏的《鸣凤记》的三部传奇作品。它们分别是忠奸剧的定型、历史剧的新篇、时事剧的发轫,三大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明代传奇创作的新时期的到来。
徐渭的《四声猿》在杂剧史上有何成就? 隐藏参考答案
《四声猿》在思想内容上,打破了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洋溢着狂傲的反抗思想。体制音律上,有不少创新:一是写成最早的一部杂剧合集。二是徐渭是大量写作短剧的第一个作家,或一出,或二出,或五出,长短不一,从此短剧大为盛行。三是在音乐上或用北曲,或用南曲,不拘一格,首开以南曲写杂剧的先例。
临川派和吴江派有什么主要分歧? 隐藏参考答案
临川派和吴江派两大派别的主要分歧在三个方面:一是思想观念上的分歧。临川派主张“以情格理”的至情论,反对封建的理学思想和礼教观念,而吴江派则重视封建伦理的宣扬,正如吴江派的重要作家吕天成说沈璟的戏曲“命意皆主风世”。二是对曲律的看法不同。吴江派是强调“合律依腔”,主张格律至上,认为戏曲第一位的是作品是否合律,为了合律可以牺牲抒情表意。所以他说:“宁协律而不工,读之不成句,而讴之始叶,是曲中之工巧”。而临川派主张内容重于曲律。三是重文采还是重本色的不同。吴江派主张本色,反对过于重文藻骈俪,临川派注重文采。
明杂剧体制变化有何特点? 隐藏参考答案
明杂剧体制变化的特点是传奇化。(一)结构上不遵守四折一楔子,体制自由多样。出现了很多短剧。(二)音乐上可南可北,南北兼用。(三)演唱形式灵活自由,可多人唱,也可连唱、轮唱。
第 章明代诗文
评价前后七子的功过。 隐藏参考答案
所谓前七子,指的是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后七子指的是李攀龙、王世贞、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他们强调复古,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认为文学越古越好,前后七子的作品重在拟古,艺术上没有太多特色,但对纠正台阁体的文风起到重要作用。在实际创作中,他们也写出了一些具有真情实感的作品。
2、谈谈归有光的散文的特点。 隐藏参考答案
归有光把生活琐事引进“载道”的“古文”中来,,使古文密切地和生活联系,因而写出一些面目清新的作品。当然,他写得最成功的还是那些描写家庭琐事的作品,这类散文感情真挚,描写生动,在明代散文中别具一格,虽然归有光不能以重大题材来反映明代现实,但在复古派把持文坛的混浊气氛中,他却能以清新和富有真情实感的文字保持了散文健康的生命,因而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杰出的地位。
3、竟陵派的得失。 隐藏参考答案
竟陵派是稍后于公安派的文学流派。以钟惺、谭元春为首。两人都是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故名。他们提倡学古人的精神,积储文学底蕴,这与单纯在形式上蹈袭古风有很大区别,客观上对纠正拟古流弊有积极意义。再者敏锐看到公安派末流俚俗肤浅的弊病,企图另辟蹊径,绝出流俗,具有一定的胆识。但他们偏执地将“幽情单绪”、“孤行静寄”的境界当作文学的全部内蕴,将创作引上奇僻险怪、孤峭幽寒之路,缩小了文学表现的视野。
第八编 清代文学
第一章 清代诗歌
神韵说
1. 清代入仕诗人从“南施北宋”开始,民族意识所造成的沉重心态,已经逐渐淡化,他们的诗歌已经开始以新的面貌来与现政权取得和谐的相处。王士禛的神韵说,则是这种转变的根本完成。
2. 所谓“神韵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消遣娱乐功能。
格调说
1. 清代随着王士禛的去世,诗歌领域相对统一的时代结束了,各种诗歌流派纷争由此热闹起来。以沈德潜为代表的宗法唐人的“格调说”便是其中的重要角色。
2. 所谓“格调说”就是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实际上是让诗歌为封建政治和伦理道德服务。为达此目的,沈德潜认为在表现上要恢复儒家“温柔敦厚”、“忠正和平”的诗教传统,并用唐诗的格调将这种意图落到实处。
肌理说
1. 清代作家翁方纲认为王士禛的“神韵说”的问题在于空泛,沈德潜的“格调说”毛病在于食古不化,所以他提出“肌理说”。
2. 所谓肌理说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
性灵说
1. 清朝乾隆年间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接过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他对清代以来的各种诗歌理论观点予以全面排斥。他的这种反传统、求创新的特点,是对于清代以来道统文学观的强大权威的挑战。
2. 性灵派的成就主要为诗歌,其中七绝和七律尤佳。如《春日杂诗》于恬淡宁静中透出轻松活泼的生活气息,十分舒畅自然;《马嵬》命意新颖,感情倾向也发生了根本转变,堪称为人民代言的诗歌。
第二章 清代词
阳羡派
1. 清代陈维崧的词师法苏、辛,尤其接近辛弃疾豪放苍凉的词风。如《点绛唇》上片奇幻小想象,下片在上片营造的气势上以今怀古,透露出作者悲凉慷慨的心境。
2. 陈维崧属江苏宜兴人,宜兴古地名称“阳羡”,所以陈维崧为代表的词派被称为“阳羡派”。属于这一词派的作家还有蒋士铨等。
浙西派
1. 清代朱彝尊推举南宋姜夔、张炎一类婉约词人作品,认为张炎所说“清空”境界为作词最高标准。这种观点实际上比较注重词的格律和技巧,词风醇雅清丽。
2. 朱彝尊的论词主张和词作受到浙西词家的认同,许多人都以朱彝尊所标榜的姜夔和张炎为楷模,一时此风大盛。后来龚翔麟选朱彝尊、李良年的等及他本人的词为《浙西六家词》,遂有“浙西词派“之名。
3. 厉鹗继承了以朱彝尊为的主张,认为以周邦彦、姜夔为代表的清婉秀丽词风胜过以辛弃疾为代表的慷慨豪放词风。与朱彝尊所不同的是,他的词中孤寂冷峭的情调更为突出。
常州派
1. 干嘉时期,以朴学为代表的求实风气笼罩了整个社会,文学领域的重实倾向也成为这个时期审美的重要价值取向,受到此风气影响,这时期的词坛中注重质实的风格取代了清初词坛的感伤和激情风格。以张惠言为代表的常州词派崛起,便是这种差异的表现。
2. 张惠言从内容质实的角度主张恢复风骚传统,强调寄托比兴,主要还是表现个人生活和遭遇的曲折吐露,他所提出的恢复风骚传统的愿望很难从根本上实现。他的词气势雄健,风格俊逸。词风较为质实,但其内容范围仍然比较狭窄。
第三章 清代散文与骈文
桐城派
1. 桐城派是清代中期重要的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被称为“桐城派”。
2. 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清王朝政权为服务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化的散文理论。
3. 方苞将自己的散文理论核心概括为“义法”二字,“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刘大櫆是方苞的弟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姚鼐对古文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对前人的学说进行了融合和总结,使之更加具体化。他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备;还提出“八要”来将义理、考证、文章三者融合落到实处;将多种文风归结为“阳刚”和“阴柔”两种。
4. 姚鼐不仅发展了桐城派的散文理论,而且还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桐城派散文体系。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号称“四大弟子”。
第四章 清代小说
弹词
1. 弹词是流行于南方的用琵琶、三弦伴奏的讲唱文学形式,是清代讲唱文学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流传作品最多的一种。
2. 弹词在语言上有“国音”(普通话),代表作《天雨花》《再生缘》《笔生花》;“土音”(方言),以吴语为多,代表作《义妖传》《三笑姻缘》。
第五章《聊斋志异》
试述《聊斋》兼具志怪、传奇手法的特点
1.六朝志怪小说大都形制短小、情节简单,缺少细腻感人的艺术魅力。唐传奇在次基础上有了发展,除内容的变化外,结构上从六朝“粗陈梗概”发展到有头有尾、情节丰富曲折的完整故事。艺术上主要通过“尽设幻语”的虚构手法,完成优美动人的故事。《聊斋志异》以志怪反映现实,且使用传奇手法,兼具志怪、传奇二体的特点,以至成为成熟的短篇小说。
2.如《连城》一篇,内容上,突破“一见钟情”的框框,提出了互为“知己”的观点;在恋爱观上,继承了明代主情浪漫思潮。作者出色地运用传奇手法,具体描写了二人爱情的曲
折发展过程,抨击了封建婚姻制度。
简述《聊斋》对传奇手法的超越
蒲松龄的文言小说《聊斋志异》不仅继承了唐传奇的手法,而且还超越了它。具体表现是:
1. 从故事体到人物体。《聊斋志异》在人物描写方面发生了质的飞跃。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性格复杂,它已经从唐传奇以叙述故事为主,发展到刻画人物为主。如《婴宁》中描写的美丽少女婴宁,爱花爱笑,天真无邪的清纯。
2. 环境描写。唐传奇中的描写比较少。《聊斋志异》发展了环境描写,并使之与刻画人物相互表里。如《婴宁》风景美丽的山上,住着同样美丽的少女婴宁。
3. 心理描写。唐传奇中像《红线》写红线取金盒归来的喜悦心情是唐传奇中少见的心理描写。《聊斋志异》中去不乏见到。如《聂小倩》写男主人公宁采臣对鬼魂聂小倩在几个不同场合相遇,所产生的不同想法和心理变化,表现了他们关系的进展等,都较好地以心理描写的方面达到了艺术表现的目的。
《聊斋志异》的故事来源于哪些方面? 隐藏参考答案
此书是作者几乎花费毕生精力写成的,前后共达到40多年。书中的故事来源有:前代小说或笔记的改编、亲友所提供和自己的经历和见闻,还有不少是作者的虚构。
《聊斋志异》中的优秀作品主要分哪几类? 隐藏参考答案
一是对科举制的抨击与批判,作品一方面揭露考场的腐败不公,另一方面又反映了考生灵魂被扭曲的情况。二是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现实社会中封建官府的暗无天日,和人民的含冤莫伸。三是由于蒲松龄对爱情的美好向往,促使他写作了许多表现婚姻爱情的作品。
《聊斋志异》与过去的志怪小说有何不同? 隐藏参考答案
《聊斋志异》采用传奇的方法来志怪。传统的志怪小说,大抵叙述鬼神怪异之事,篇幅短小又仅“粗陈梗概”,语言简约而显露不出文采。而唐代的传奇小说则“叙述宛转,文辞华艳”,小说的主体是人间人事人情人态。蒲松龄借用传奇的特长,来写花妖狐魅,使小说内容精彩且充实,情节离奇而生动,展现出极其迷幻曲折的色彩。
第六章 《儒林外史》
试述《儒林外史》两组对立人物及其意义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写出了与魏晋风度相似和对立的两组人物:
1. 一类以牺牲自我与个性为代表追求功名富贵的利禄之徒。作者以悲愤和辛酸的笔触,写出了儒林群丑在人格意识方面的扭曲与堕落。如范进中举后变疯,写出了士子因迷恋举业而完全被动地失去了自我。作者对这一类人物的描写,是为了抨击和彻底否定封建科举制度。
2. 另一类是保持独立人格,讲究文行出处的潇洒人士。《儒林外史》中与魏晋风度相似的文人以王冕为代表。如传记载王母要回老家,王冕载母于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吴氏将这一行孝之举改为一幅舒张王冕个性与叛逆精神的图画。这里可见到卓尔不群的屈子形象,更可见到魏晋士人宽衣大袖的潇洒风采。这一类人物表现了作者心中的理想人物。
试述《儒林外史》对讽刺艺术的贡献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讽刺手法的运用是对中国小说发展的一大杰出贡献。
一.从先秦开始,中国古代文学中主要局限于封建皇权的政治讽喻;白话小说《西游记》的讽刺多以调侃出之;明末清初的部分世情小说,如《金瓶梅》和《醒世因缘传》讽刺只是其中附带使用的手法;《西游补》等神魔小说中的讽刺已经上升为主导风格,但主要是嬉笑怒骂,是喜剧的讽刺。《儒林外史》对讽刺艺术最大的贡献就是从儒林群丑可笑的喜剧表面去挖掘其内在的悲剧意蕴。以范进为例,中举前后的悲喜剧,揭示了八股制艺如何摧残了士人的心灵,造成他们人格的堕落,作者给可笑注入了辛酸,给滑稽注入了哀愁和痛苦。
二.在以喜写悲这个主导倾向的规定下,作者将其讽刺艺术的天才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境地,主要手法有:
1. 以对比手法展示人物前后行为矛盾,如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
2. 以白描手法精心刻画人物行动。如严监生临死前还念念不忘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
3. 借用人物自己言行之间的矛盾,如严监贡正在表白自己从不占别人便宜,突然小厮进来,报告早上关起别人的猪人家找上门来等等。
《儒林外史》有何结构特点? 隐藏参考答案
从结构来说,它不是严格的长篇小说结构,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框架,而是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构成,人物在一部分成为主角后,下一部分便退居配角,成为点缀,或不再出现。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论及:“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以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但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因亦娱心,使人刮目矣。”这样的结构在某种意义上是将一个个中短篇小说串连起来。这在以前的长篇小说中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是《儒林外史》的一大创造。
《儒林外史》刻画了哪几类知识分子? 隐藏参考答案
主要刻画了四类知识分子:第一类是热衷科举,为做官奋斗的人,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等。吴敬梓在刻画这一类人时,主要表现的是他们如何通过科举来达到做官的过程。他们是性格已完全被扭曲,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的一类,第二类是做了官的知识分子,如王惠、汤知县等,他们只知一心往上爬,做官的信条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第三类是表面上不愿参加科举,不愿做官的假名士,如娄三、娄四公子。这些人最初也是热衷科举的名利之徒,只是在碰了壁后,转而清高起来了。他们其实是一些庸才。第四类是真正远离科举、功名的人,如王冕、杜少卿等。在这些人的身上,寄寓着吴敬梓的人生理想,他们是《儒林外史》中的闪光人物。
第七章 《红楼梦》
试述《红楼梦》的悲剧意义
曹雪芹的《红楼梦》向世人昭示一个人们感情上难以承受,但却无可改变的哲理:人生和社会永远处于摆脱的命运悲剧之中。他从三个层面揭示了从社会到个人,从表层到深层的悲剧意蕴。
一.社会悲剧。《红楼梦》写出了由家庭悲剧构成的社会悲剧。它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基本线索,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事件,写出了从家庭到社会的悲剧命运。
1. 封建官僚家庭政治上的腐败是他们必然衰败的根本原因。如“护官符”的作用,点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黑暗内幕。
2. 从生活的穷奢极欲写出四大家族必然崩溃的结局。如一顿螃蟹宴便是庄稼人一年的生活费。奢侈和荒淫是分不开的,贾府的淫乱无耻已经到了乱伦的地步。
3. 作者以贾府一代不如一代的生动描写,揭示出封建家庭自然枯萎的悲剧命运。贾宝玉的形象在贾府的社会悲剧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作为社会新思潮代表人物的贾宝玉与作为腐朽的封建势力化身的家庭是格格不入的水火关系。贾宝玉的爱情悲剧也是社会悲剧的一个缩影。由于无法找到自己理想的社会道路,他把自己的精力转移到爱情生活上来。
二.道德文化悲剧。儒家思想在本质上是一种伦理思想,它的突出要点就在于一方面它用“仁爱”来作为每一个人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又强调个人对社会的服从原则,这是要以牺牲个性价值为代价的。
作者通过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以仁爱为核心和以个人服从社会为前提的儒家思想提出了大胆的质疑。从贵族后裔身上看到儒家思想的失败,青年女子的不幸命运,往往也可以从儒家道德文化的影响中找到原因。如薛宝钗尽管是婚姻上的胜利者,然而在个人自我上却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作为封建道德文化造就的标准的淑女形象,她只是以压抑个性去服从社会和家庭。
三.人生悲剧。人生悲剧则是从哲学上思考生命的本质,《红楼梦》在悲剧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已经达到中国悲剧作品的顶峰。
《红楼梦》对中国传统悲剧意识的最大突破,就在于它彻底抛弃了那种自欺欺人,始终幻想喜从天降的浅薄悲剧意识,将人生无所不在的悲剧现象上升到哲学高度来认识其永恒的不幸。王国维认为解脱悲剧有两种,其中一种是看破红尘而出世,这种解脱是宗教的,超自然的,因而是平和的,而高出这种解脱的是贾宝玉,他不是因为自己的痛苦,而是看到全人类的痛苦,从而得到解脱之道的。
试述《红楼梦》对自然主义突破的写法
《红楼梦》一方面吸取中国传统小说的观念,同时打破其束缚,对才子佳人的批评,从而在作品中表现全新的面貌。
1.《红》继承传统的写法并加以发展,不追求曲折离奇的故事,而以家庭琐事、儿女之事为内容,这一写法直接继承《金瓶梅》写表现日常生活,但抛开《金》的自然主义,并自觉避免才子佳人小说的公式化,更多带有典型化、概括化,因此具有艺术感,比中国传统小说更丰富。
2.在曹雪芹看来,男女之间感情的最高境界并不在于肉体结合的快感,而在于精神境界的沟通和契合。他反对象《金瓶梅》和猥亵小说那样津津乐道于男女交媾细节的描写。他提出贾宝玉的“意淫”、“情不情”的精神追求。
试述《红楼梦》人物塑造达到个性与共性高度统一的典型
1. 曹雪芹的《红楼梦》在人物性格的描写上达到了个性共性的高度统一的典型高度。
2. 如王熙凤作为荣国府的管家奶奶,她是《红楼梦》女性人物中与男性世界关联最多的人物。她玲珑洒脱、机智权变、心狠手缤
《红楼梦》中描写的爱情有什么意义? 隐藏参考答案
《红楼梦》的思想内容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最复杂的。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爱情故事为主线,表面看来似乎与一般的才子佳人小说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实际上,却与一般的才子佳人小说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就是它的着眼点并不在爱情,而是以爱情为线索,通过贾府由盛而衰的描写,展现了贾宝玉和一群红楼女子以及许多人的悲剧命运、广大《红楼梦》的人物塑造具有突出的成就。 隐藏参考答案
《红楼梦》与前人塑造的人物的最大不同在于它的人物具有复杂的性格,而不是脸谱化的。以前的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往往好坏分明,阵营清楚,而《红楼梦》中打破了好人一切都好,坏人一切皆坏的写法。一大批的典型人物都具有高度的复杂性、鲜明的个性和充分的真实性。
《红楼梦》在诗词运用方面有什么特色? 隐藏参考答案
《红楼梦》调动了我国诗词、散文、绘画、音乐、建筑、雕塑等一切艺术表现手段,创造出诗化的性格和诗化的意境与风格,这又是对以前叙事体小说的一个突破。古代小说中的诗词,往往用于场面、人物外貌等方面的描写,常游离于人物性格之外。《红楼梦》却将诗词歌赋与环境、人物、场面、情节等融合一起,达到人境合一、情景交融、神形兼备的艺术境界,给人以整体感、和谐感。
试述《儒林外史》两组对立人物及其意义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写出了与魏晋风度相似和对立的两组人物:
1. 一类以牺牲自我与个性为代表追求功名富贵的利禄之徒。作者以悲愤和辛酸的笔触,写出了儒林群丑在人格意识方面的扭曲与堕落。如范进中举后变疯,写出了士子因迷恋举业而完全被动地失去了自我。作者对这一类人物的描写,是为了抨击和彻底否定封建科举制度。
2. 另一类是保持独立人格,讲究文行出处的潇洒人士。《儒林外史》中与魏晋风度相似的文人以王冕为代表。如传记载王母要回老家,王冕载母于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吴氏将这一行孝之举改为一幅舒张王冕个性与叛逆精神的图画。这里可见到卓尔不群的屈子形象,更可见到魏晋士人宽衣大袖的潇洒风采。这一类人物表现了作者心中的理想人物。
试述《儒林外史》对讽刺艺术的贡献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讽刺手法的运用是对中国小说发展的一大杰出贡献。
一.从先秦开始,中国古代文学中主要局限于封建皇权的政治讽喻;白话小说《西游记》的讽刺多以调侃出之;明末清初的部分世情小说,如《金瓶梅》和《醒世因缘传》讽刺只是其中附带使用的手法;《西游补》等神魔小说中的讽刺已经上升为主导风格,但主要是嬉笑怒骂,是喜剧的讽刺。《儒林外史》对讽刺艺术最大的贡献就是从儒林群丑可笑的喜剧表面去挖掘其内在的悲剧意蕴。以范进为例,中举前后的悲喜剧,揭示了八股制艺如何摧残了士人的心灵,造成他们人格的堕落,作者给可笑注入了辛酸,给滑稽注入了哀愁和痛苦。
二.在以喜写悲这个主导倾向的规定下,作者将其讽刺艺术的天才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境地,主要手法有:
1. 以对比手法展示人物前后行为矛盾,如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
2. 以白描手法精心刻画人物行动。如严监生临死前还念念不忘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
3. 借用人物自己言行之间的矛盾,如严监贡正在表白自己从不占别人便宜,突然小厮进来,报告早上关起别人的猪人家找上门来等等。
《儒林外史》有何结构特点? 隐藏参考答案
从结构来说,它不是严格的长篇小说结构,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框架,而是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构成,人物在一部分成为主角后,下一部分便退居配角,成为点缀,或不再出现。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论及:“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以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但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因亦娱心,使人刮目矣。”这样的结构在某种意义上是将一个个中短篇小说串连起来。这在以前的长篇小说中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是《儒林外史》的一大创造。
《儒林外史》刻画了哪几类知识分子? 隐藏参考答案
主要刻画了四类知识分子:第一类是热衷科举,为做官奋斗的人,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等。吴敬梓在刻画这一类人时,主要表现的是他们如何通过科举来达到做官的过程。他们是性格已完全被扭曲,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的一类,第二类是做了官的知识分子,如王惠、汤知县等,他们只知一心往上爬,做官的信条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第三类是表面上不愿参加科举,不愿做官的假名士,如娄三、娄四公子。这些人最初也是热衷科举的名利之徒,只是在碰了壁后,转而清高起来了。他们其实是一些庸才。第四类是真正远离科举、功名的人,如王冕、杜少卿等。在这些人的身上,寄寓着吴敬梓的人生理想,他们是《儒林外史》中的闪光人物。
第七章 《红楼梦》
试述《红楼梦》的悲剧意义
曹雪芹的《红楼梦》向世人昭示一个人们感情上难以承受,但却无可改变的哲理:人生和社会永远处于摆脱的命运悲剧之中。他从三个层面揭示了从社会到个人,从表层到深层的悲剧意蕴。
一.社会悲剧。《红楼梦》写出了由家庭悲剧构成的社会悲剧。它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基本线索,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事件,写出了从家庭到社会的悲剧命运。
1. 封建官僚家庭政治上的腐败是他们必然衰败的根本原因。如“护官符”的作用,点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黑暗内幕。
2. 从生活的穷奢极欲写出四大家族必然崩溃的结局。如一顿螃蟹宴便是庄稼人一年的生活费。奢侈和荒淫是分不开的,贾府的淫乱无耻已经到了乱伦的地步。
3. 作者以贾府一代不如一代的生动描写,揭示出封建家庭自然枯萎的悲剧命运。贾宝玉的形象在贾府的社会悲剧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作为社会新思潮代表人物的贾宝玉与作为腐朽的封建势力化身的家庭是格格不入的水火关系。贾宝玉的爱情悲剧也是社会悲剧的一个缩影。由于无法找到自己理想的社会道路,他把自己的精力转移到爱情生活上来。
二.道德文化悲剧。儒家思想在本质上是一种伦理思想,它的突出要点就在于一方面它用“仁爱”来作为每一个人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又强调个人对社会的服从原则,这是要以牺牲个性价值为代价的。
作者通过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以仁爱为核心和以个人服从社会为前提的儒家思想提出了大胆的质疑。从贵族后裔身上看到儒家思想的失败,青年女子的不幸命运,往往也可以从儒家道德文化的影响中找到原因。如薛宝钗尽管是婚姻上的胜利者,然而在个人自我上却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作为封建道德文化造就的标准的淑女形象,她只是以压抑个性去服从社会和家庭。
三.人生悲剧。人生悲剧则是从哲学上思考生命的本质,《红楼梦》在悲剧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已经达到中国悲剧作品的顶峰。
《红楼梦》对中国传统悲剧意识的最大突破,就在于它彻底抛弃了那种自欺欺人,始终幻想喜从天降的浅薄悲剧意识,将人生无所不在的悲剧现象上升到哲学高度来认识其永恒的不幸。王国维认为解脱悲剧有两种,其中一种是看破红尘而出世,这种解脱是宗教的,超自然的,因而是平和的,而高出这种解脱的是贾宝玉,他不是因为自己的痛苦,而是看到全人类的痛苦,从而得到解脱之道的。
试述《红楼梦》对自然主义突破的写法
《红楼梦》一方面吸取中国传统小说的观念,同时打破其束缚,对才子佳人的批评,从而在作品中表现全新的面貌。
1.《红》继承传统的写法并加以发展,不追求曲折离奇的故事,而以家庭琐事、儿女之事为内容,这一写法直接继承《金瓶梅》写表现日常生活,但抛开《金》的自然主义,并自觉避免才子佳人小说的公式化,更多带有典型化、概括化,因此具有艺术感,比中国传统小说更丰富。
2.在曹雪芹看来,男女之间感情的最高境界并不在于肉体结合的快感,而在于精神境界的沟通和契合。他反对象《金瓶梅》和猥亵小说那样津津乐道于男女交媾细节的描写。他提出贾宝玉的“意淫”、“情不情”的精神追求。
试述《红楼梦》人物塑造达到个性与共性高度统一的典型
1. 曹雪芹的《红楼梦》在人物性格的描写上达到了个性共性的高度统一的典型高度。
2. 如王熙凤作为荣国府的管家奶奶,她是《红楼梦》女性人物中与男性世界关联最多的人物。她玲珑洒脱、机智权变、心狠手缤
《红楼梦》中描写的爱情有什么意义? 隐藏参考答案
《红楼梦》的思想内容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最复杂的。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爱情故事为主线,表面看来似乎与一般的才子佳人小说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实际上,却与一般的才子佳人小说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就是它的着眼点并不在爱情,而是以爱情为线索,通过贾府由盛而衰的描写,展现了贾宝玉和一群红楼女子以及许多人的悲剧命运、广大《红楼梦》的人物塑造具有突出的成就。 隐藏参考答案
《红楼梦》与前人塑造的人物的最大不同在于它的人物具有复杂的性格,而不是脸谱化的。以前的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往往好坏分明,阵营清楚,而《红楼梦》中打破了好人一切都好,坏人一切皆坏的写法。一大批的典型人物都具有高度的复杂性、鲜明的个性和充分的真实性。
《红楼梦》在诗词运用方面有什么特色? 隐藏参考答案
《红楼梦》调动了我国诗词、散文、绘画、音乐、建筑、雕塑等一切艺术表现手段,创造出诗化的性格和诗化的意境与风格,这又是对以前叙事体小说的一个突破。古代小说中的诗词,往往用于场面、人物外貌等方面的描写,常游离于人物性格之外。《红楼梦》却将诗词歌赋与环境、人物、场面、情节等融合一起,达到人境合一、情景交融、神形兼备的艺术境界,给人以整体感、和谐感。
其他
谴责小说:中国旧小说的一种。指清末戊戌变法运动失败后大量出现的以暴露社会黑暗、指摘政治腐败为主要内容的小说。这类小说,“虽命意在于匡世,似与讽刺小说同伦,而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以合时人嗜好,则其度量技术之相去亦远矣,故别谓之谴责小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这类小说大都反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要求。其代表作家作品有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被称为“四大谴责小说”。
《镜花缘》是怎样一部小说? 显示参考答案
谈谈《老残游记》的语言特色。 显示参考答案
谴责小说:中国旧小说的一种。指清末戊戌变法运动失败后大量出现的以暴露社会黑暗、指摘政治腐败为主要内容的小说。这类小说,“虽命意在于匡世,似与讽刺小说同伦,而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以合时人嗜好,则其度量技术之相去亦远矣,故别谓之谴责小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这类小说大都反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要求。其代表作家作品有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被称为“四大谴责小说”。
《镜花缘》是怎样一部小说? 显示参考答案
谈谈《老残游记》的语言特色。 显示参考答案
1、苏州派的特点是什么? 隐藏参考答案
苏州派大多为平民专业作家。戏曲创作的数量与质量在中国戏曲史上当属一流。在创作中他们往往是走发挥个人智慧为主,兼取其他同仁之长的道路,注重个人与群体共同合作。使苏州剧派在中国戏曲史上产生巨大影响。苏州派的创作,政治题材占很重要的位置。如李玉的《清忠谱》一批作品,一方面生动地反映了苏州平民作家群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战斗精神,另一方面又十分真实地体现了动荡时期作家忧国忧民的情感。苏州派的剧作还重视市民形象的塑造,作家一般从市民视角展现他们的生活与思想,突出他们的高尚品质,光彩的市民形象丰富了中国戏曲的人物画廊。苏州剧派的作品都是为舞台演出而创作的,所以主脑突出、结构紧凑,戏脉分明,场面生动。广泛受到观众的欢迎。
李渔提出的“立主脑”含义是什么? 隐藏参考答案
李渔认为剧本创作,最重要的是“立主脑”,也就是围绕“作者立言之本意”(创作意图、主题思想)和主要事件与人物来写作。为了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减头绪”,也就是删除与“主脑”无关的人物与事件,使情节和人物相对集中。与此同时,还应“密针线”,也就是要将故事写得严密一些,防止出现破绽。
试述《清忠谱》在戏曲史上的意义。 隐藏参考答案
清忠谱》是李玉成就最高的一部作品。作品主要描写明末周顺昌等人与魏忠贤阉党斗争的故事,《清忠谱》取材“事俱按实,其言亦雅驯,虽云填词,目之信史可也”(吴伟业《序》)。这个剧本上承《鸣凤记》,下启《桃花扇》,成为我国戏剧史上迅速反映当代社会重大政治事件的著名作品之一。它在中国古代戏剧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首先,它将现实政治斗争如实地搬上舞台,这是一个创造。其次是表现一场轰轰烈烈声势浩大的群众斗争,不仅在让市井小民成为正义的象征,肯定他们的历史地位,使他们成为戏剧的重要人物方面,是以前的戏剧作品未曾出现过的,而且把群众斗争场面搬上有限的舞台,也是李玉对戏剧的重要贡献。
1、与前代同题材的作品相比,《长生殿》有什么特点? 隐藏参考答案
与前代同题材的作品相比,《长生殿》具有两方面突出特点:一是对情作了最大限度的强调和表现。作品以情为中心,并将情从故事中抽象出来,使之作为具有普遍意义和超越生死的力量来歌颂。二是将李杨爱情故事与重大的历史事件、广阔的社会背景联系在一起,除了批评唐明皇失政,寄寓“乐极哀来,垂戒来世”之外,还突出了个人命运被巨大的历史力量所摆布的哀伤。这样,就使《长生殿》成了一部以写情为主,兼寓政治教训和历史沧桑感的作品,使爱情主题富有沉郁的历史感。
2、《长生殿》的结构特色是什么? 隐藏参考答案
在结构上,《长生殿》长达五十出,场面壮观,情节曲折,但组织得相当严密。《长生殿》所写的内容很广,涉及的人物和事件也很多,但能够紧紧围绕李杨爱情这一主线展开情节,按与主线关系的紧密程度组织材料,所以,基本上做到了不枝不蔓。而且写实的上半部与写幻的下半部,能相互依存,互相呼应,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的独特匠心。
3、谈谈《长生殿》曲词的抒情色彩。 隐藏参考答案
《长生殿》的曲词非常优美,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洪昇是将《长生殿》作为诗来写的,一支曲就是一首诗,因此该剧语言清丽流畅,刻画细致,抒情色彩极浓。例如《闻铃》一出中唐明皇的一段唱词:“淅淅零零,一片凄然心暗惊。遥听隔山隔树,战合风雨,高响低鸣。一点一滴又一声,一点一滴又一声,和愁人血泪交相迸。对这伤情处,转自忆荒茔。白杨萧瑟雨纵横,此际孤魂凄冷。鬼火光寒,草间湿乱萤。只悔仓皇负了卿,负了卿!”写得情景交融,语言优美,抒发了唐明皇失去杨贵妃后内心的极度痛苦,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1、《桃花扇》的创作目的是什么? 隐藏参考答案
对于《桃花扇》的创作目的,孔尚任自己说得很清楚:“《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新事,父老犹有存者。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桃花扇小引》)可以看出,孔尚任主要是想以《桃花扇》来总结南明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用他的另一种说法就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所以《桃花扇》一剧,不同于一般传奇,皆注意于风月,而起波于军民离乱。而是全由国家兴亡大处感慨结想而成,非止为儿女细事所作。
2、分析李香君的形象。 隐藏参考答案
在人物塑造上,《桃花扇》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其中,以李香君的形象最为成功,是中国文学中最有光彩的艺术形象之一。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女性的最大区别在于,她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凛然的气节、清醒的政治头脑,并在这些方面超过了剧中的男主角。
3、试述《桃花扇》的结构特色。 隐藏参考答案
在结构上,作品以桃花扇为主线串联李、侯爱情,又以这一线索串联南明政权各派各系及社会中各色人物,复杂而有条理,起伏而又不蔓不枝。这正如作者所说的:“桃花扇何奇乎?其不奇而奇者,扇面之桃花也;桃花者,美人之血痕也;血痕者,守贞待字,碎首淋漓不肯辱于权奸者也;权奸者,魏阉之馀孽也;馀孽者,进声色,罗货利,结党复仇,隳三百年之帝基者也。”(《桃花扇小识》)“南朝兴亡,遂系之桃花扇底。”(《桃花扇本末》)以物传情是中国古代戏曲传统的艺术手法,但是,通过一把桃花扇来写兴亡之感,使桃花扇具有如此丰富的意蕴,这是作者的创造。
1、江左三大家:指的是清初的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他们均由明入清,特殊的境遇使得他们一方面留恋旧朝(明),一方面又不得不侍奉新朝(清),内心深处充满矛盾,经常陷入进退失据的境地。三人在诗风上有较大的差别,其中钱谦益和吴伟业的成就较高,影响较大。
2、梅村体:指吴伟业的七言歌行。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有《梅村集》。吴伟业诗中最具特色的是那些描写明末清初重大历史事件的七言歌行,深情婉转,韵味悠扬,颇得初唐四杰及白居易诗的神韵,号梅村体。代表作有《圆圆曲》、《永和宫词》、《琵琶行》、《松山哀》、《雁门尚书行》等,久为世人传诵。
3、神韵说:是王士祯提出的诗歌主张。王士祯在诗歌理论上提出了著名的“神韵说”。所谓“神韵说”,就是要求诗歌应具有高妙的意境,天然的韵致和言外之意。在创作上,他的诗是“神韵说”的具体体现,空灵婉转,不滞不粘,富有才情。
4、性灵说:是袁枚对诗歌创作提出来的观点。他论诗主“性灵说”,所谓性,即性情、情感,灵,即灵气、机趣。认为诗以情为本,讲求个性,不可因袭,同时也应注意才识与学问。袁枚的这一看法,针对的是当时风行诗坛的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
5、桐城派:桐城派是形成于清代中期的一个散(古)文流派。代表人物为方苞、刘大櫆、姚鼐。因为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称之为桐城派。桐城派的理论由方苞创立,经刘大櫆补充,姚鼐发展而成。它们尊奉程、朱道统,并以继承秦、汉以至唐宋八大家的文统相标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散文流派。但后来桐城派作家,却不全是桐城人。他们主张学习《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古文学家韩愈、欧阳修的作品。讲究“义法”,主张“义理、考据、文章”三者并重,要求语言“雅洁”。其散文作品简洁平淡,生动性不足。
方苞的“义法”说的含义是什么? 隐藏参考答案
义、即言有物,文章的中心思想,实际是从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思想出发的基本观点。法,即言有序,表达中心思想或基本观点的形式技巧,包括结构条理,运用材料、语言等等。
义、即言有物,文章的中心思想,实际是从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思想出发的基本观点。法,即言有序,表达中心思想或基本观点的形式技巧,包括结构条理,运用材料、语言等等。
汪中有哪些主要作品? 隐藏参考答案
汪中最著名的作品是《哀盐船文》,其作描写扬州江面盐船失火。文笔清丽自然,凄婉动人。当时著名学者杭世骏为之作序,评之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另外,《吊黄祖文》,借祢衡遇黄祖之命运,写自己的不平感慨。还有《自序》、《狐父之盗颂》、《经旧苑吊马守贞文》、《广陵对》、《黄鹤楼铭》等都写得情致高远、意度雍容,成为传诵一时的名文。
汪中最著名的作品是《哀盐船文》,其作描写扬州江面盐船失火。文笔清丽自然,凄婉动人。当时著名学者杭世骏为之作序,评之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另外,《吊黄祖文》,借祢衡遇黄祖之命运,写自己的不平感慨。还有《自序》、《狐父之盗颂》、《经旧苑吊马守贞文》、《广陵对》、《黄鹤楼铭》等都写得情致高远、意度雍容,成为传诵一时的名文。
谈谈龚自珍诗歌的浪漫主义特点。 隐藏参考答案
一、奇特瑰丽,具有睥睨俗世的奇气和高扬飞越的人格精神。龚自珍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往往赋予平常的事物以超人的力量与精神,因而他的诗浪漫飞扬,不同寻常。例如,落花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但龚自珍写起来却是“如钱塘潮夜澎湃,如昆阳战城披靡,如八万四千天女洗脸罢,齐向此地倾胭脂”(《西郊落花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其五),既气势非凡,大气磅礴,又境界崇高,这是过去的诗歌中很少见到的。二、具有反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理想,由于龚自珍渴望冲破封建牢笼,主张顺应自然,发展个性,所以在龚自珍的诗中,剑与箫是经常出现的意象。剑代表着诗人的昂扬斗志,箫代表着诗人的怨恨情怀。所以,龚诗中诸如“来何汹涌须挥剑,去尚缠绵可付箫”(《又忏心一首》)、“气寒西北何人剑,声满东南同处箫”(《秋心》)之类的诗句极为常见。三、龚诗善于将自然美与理想美熔铸成生动的形象。比如“风雷”这一形象在作者的笔下,已成为摧枯拉朽、震天撼地的社会变革力量的象征,被赋予鲜明的政治色彩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4、什么是诗界革命? 隐藏参考答案
“诗界革命”是近代文学史上的诗歌改良运动。明清以来,文人诗处于因袭、保守状态。随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高涨,梁启超等人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并试作新诗。黄遵宪则提出“我手写我口”,反对拟古主义;要求诗歌反映现实生活和斗争;在表现方法上主张利用古人优良的艺术传统,力求变化多样;在语言上要尽量利用那些适用的历史资料,并结合新事物,运用新语言。他的诗反映了新世界的奇异风物和新的思想文化,开辟了诗歌史上从来未有的广阔领域,并描写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矛盾,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改良运动中,最早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上给“诗界革命”开辟道路的是黄遵宪,他是梁启超极力赞扬的“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黄遵宪和梁启超均有在国外生活的经历,思想先进,要求改良的愿望强烈,因此,他们的诗歌也就成了反映他们改良思想的工具。
一、奇特瑰丽,具有睥睨俗世的奇气和高扬飞越的人格精神。龚自珍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往往赋予平常的事物以超人的力量与精神,因而他的诗浪漫飞扬,不同寻常。例如,落花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但龚自珍写起来却是“如钱塘潮夜澎湃,如昆阳战城披靡,如八万四千天女洗脸罢,齐向此地倾胭脂”(《西郊落花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其五),既气势非凡,大气磅礴,又境界崇高,这是过去的诗歌中很少见到的。二、具有反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理想,由于龚自珍渴望冲破封建牢笼,主张顺应自然,发展个性,所以在龚自珍的诗中,剑与箫是经常出现的意象。剑代表着诗人的昂扬斗志,箫代表着诗人的怨恨情怀。所以,龚诗中诸如“来何汹涌须挥剑,去尚缠绵可付箫”(《又忏心一首》)、“气寒西北何人剑,声满东南同处箫”(《秋心》)之类的诗句极为常见。三、龚诗善于将自然美与理想美熔铸成生动的形象。比如“风雷”这一形象在作者的笔下,已成为摧枯拉朽、震天撼地的社会变革力量的象征,被赋予鲜明的政治色彩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4、什么是诗界革命? 隐藏参考答案
“诗界革命”是近代文学史上的诗歌改良运动。明清以来,文人诗处于因袭、保守状态。随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高涨,梁启超等人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并试作新诗。黄遵宪则提出“我手写我口”,反对拟古主义;要求诗歌反映现实生活和斗争;在表现方法上主张利用古人优良的艺术传统,力求变化多样;在语言上要尽量利用那些适用的历史资料,并结合新事物,运用新语言。他的诗反映了新世界的奇异风物和新的思想文化,开辟了诗歌史上从来未有的广阔领域,并描写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矛盾,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改良运动中,最早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上给“诗界革命”开辟道路的是黄遵宪,他是梁启超极力赞扬的“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黄遵宪和梁启超均有在国外生活的经历,思想先进,要求改良的愿望强烈,因此,他们的诗歌也就成了反映他们改良思想的工具。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