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 什么是语言学? (What is linguistics?)
语言学概论
主编:韩宝育
主讲教师:李琼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语言学的学科性质和分类
一、语言学研究的对象
什么是语言学?
(What is linguistics?)
语言学是对语言的科学研究。
(Linguistics i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language.)
主讲教师:李琼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语言学的学科性质和分类
一、语言学研究的对象
什么是语言学?
(What is linguistics?)
语言学是对语言的科学研究。
(Linguistics i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language.)
二、语言学的学科性质
语言学是教人理性地认识语言现象,有效地把握语言规律,全面地分析语言事实,正确地揭示语言与人的关系,从而有效地指导人们运用语言的科学。
三、 语言学的学科分类
第二节 前科学状态下的语言研究
一、古代中国的语言研究
(一)语言神话时期
(二)随文表现时期
(1)事物的名称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名”和“实”的关系)问题。
“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 —— 《荀子·正名第二十二》
(2)语言名称和其代表事物不能相符的问题。
(3)语言能表达什么不能表达什么的问题。
(三)训释典籍时期(语文学/小学)
1. 以训诂为主的时期(前206-220):
战国末年的《尔雅》: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撰的词典。
西汉扬雄的《方言》:第一部研究汉语方言的著作;按义分类。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字义和字音的专著;许慎提出了分析文字的“六书”说;创立了部首编排法等。
汉代刘熙的《释名》:是第一部研究语源的专著;释义时采用的方法主要是“以音求义”(声训/音训);《尔雅》、《说文》以义训、形训为主,偶用声训。
1. 以训诂为主的时期(前206-220):
战国末年的《尔雅》: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撰的词典。
西汉扬雄的《方言》:第一部研究汉语方言的著作;按义分类。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字义和字音的专著;许慎提出了分析文字的“六书”说;创立了部首编排法等。
汉代刘熙的《释名》:是第一部研究语源的专著;释义时采用的方法主要是“以音求义”(声训/音训);《尔雅》、《说文》以义训、形训为主,偶用声训。
2. 以韵书为主的时期(220-1644)
“反切”的产生:用两个汉字拼写另一个汉字的读音,即“反切”。反切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例如:冬,都宗切/反;惴,章瑞切/反。
韵书的出现:隋代陆法言的《切韵》,标志着韵书的定型;宋代的《广韵》是中国第一部官修的韵书;宋代的《集韵》,是在《广韵》的基础上修订编写而成的;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分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平上去入;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平声分阴阳,入声分别派入平、上、去三声)。
3. 对文字的音形义全面阐释时期(1644-1911)
清代文字狱和乾嘉学派的兴起:以考据为治学的主要内容。
王念孙的《广雅疏证》,王引之的《经义述闻》(王氏父子:用古声求证古义);戴震的《方言疏证》;阮元主编的《经籍纂诂》;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
4. 清代马建忠的《马氏文通》(1898):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学专著;开创了汉语的词类研究(实字和虚字)。
清代文字狱和乾嘉学派的兴起:以考据为治学的主要内容。
王念孙的《广雅疏证》,王引之的《经义述闻》(王氏父子:用古声求证古义);戴震的《方言疏证》;阮元主编的《经籍纂诂》;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
4. 清代马建忠的《马氏文通》(1898):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学专著;开创了汉语的词类研究(实字和虚字)。
二、古代印度的语言研究
(一)古代印度人关于语言的神话
(二)波尼尼(潘尼尼)语法的语法研究:公元前四世纪波尼尼对梵文所作的经典语法分析,后世称《波尼尼语法》(分析了词的形态和构词规则)。
(一)古代印度人关于语言的神话
(二)波尼尼(潘尼尼)语法的语法研究:公元前四世纪波尼尼对梵文所作的经典语法分析,后世称《波尼尼语法》(分析了词的形态和构词规则)。
三、古代希腊、罗马的语言研究
(一)西方关于语言的神话
(二)希腊、罗马的语言研究传统
1. 古希腊的学者对语言所作的哲学上的辩论:“自然发生派”(斯多葛派)VS “约定俗成派”(亚里士多德);帕加马学派 VS 亚历山大学派(狄奥尼修斯·特拉克斯把词分为名词、动词、分词、冠词、代词、介词、副词、连词八大类)
(一)西方关于语言的神话
(二)希腊、罗马的语言研究传统
1. 古希腊的学者对语言所作的哲学上的辩论:“自然发生派”(斯多葛派)VS “约定俗成派”(亚里士多德);帕加马学派 VS 亚历山大学派(狄奥尼修斯·特拉克斯把词分为名词、动词、分词、冠词、代词、介词、副词、连词八大类)
2. 古罗马的学者瓦罗的《论拉丁语》:把语言研究分为三大部分:语源学,形态学和句法学;区别了派生构词法和屈折构词法;区分了时态和体态。
3. 中世纪语法(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开始):对拉丁语法的研究;12世纪冰岛语语法《首篇语法专论》预示了后来的布拉格学派创立的音位学理论;经院哲学影响下的思辨语法(speculative grammar)标志着句法分析的新发展和语言理论上的新成就。
4. 文艺复兴以后到18世纪的语言学:中世纪末期已经开始研究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打破了希腊语和拉丁语统治语言学的局面;语言学与哲学是分不开的,哲学上的经验主义(empiricism)和理性主义(rationalism)对语言学有着深刻的影响:经验主义学派强调各种语言的特殊变化,根据日益丰富的资料修改自己的语法范畴和语法描写;理性主义学派则是要寻求千差万别的语言表面现象所掩盖的语言共同原则。
中西方语言学研究的相似与差异
相似:
1. 共同的语言神话时期。
2. 对语言的研究都起源于对经学或宗教的研究。
3. 语言研究的共同背景:哲学和文学。
4. 语言研究的共同内容:第一是语源探求;第二是名实关系。
3. 中世纪语法(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开始):对拉丁语法的研究;12世纪冰岛语语法《首篇语法专论》预示了后来的布拉格学派创立的音位学理论;经院哲学影响下的思辨语法(speculative grammar)标志着句法分析的新发展和语言理论上的新成就。
4. 文艺复兴以后到18世纪的语言学:中世纪末期已经开始研究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打破了希腊语和拉丁语统治语言学的局面;语言学与哲学是分不开的,哲学上的经验主义(empiricism)和理性主义(rationalism)对语言学有着深刻的影响:经验主义学派强调各种语言的特殊变化,根据日益丰富的资料修改自己的语法范畴和语法描写;理性主义学派则是要寻求千差万别的语言表面现象所掩盖的语言共同原则。
中西方语言学研究的相似与差异
相似:
1. 共同的语言神话时期。
2. 对语言的研究都起源于对经学或宗教的研究。
3. 语言研究的共同背景:哲学和文学。
4. 语言研究的共同内容:第一是语源探求;第二是名实关系。
差异:
一、语言因素对语言研究的影响
1. 西方语言与语法学和语音学的发展:印欧语系诸语言都是屈折语,屈折语有丰富的词形变化和屈折变化,而且西方语言是拼音文字,这些特点导致了西方语言学在语法学和语音学两方面得到长足的发展。
2. 汉字与中国文字学和训诂学的发展:汉字是一种以形体结构表示意义的表意文字,汉字结构的特殊性助长了文字学著作的问世;汉字结构复杂,一字多义的特点,促进了训诂学上的“以形求义”(形训)和“因声求义”(声训)的发展。
3. 汉语是典型的孤立语,缺乏形态变化,也没有性数格的变化,词序和虚词是语法的关键,因此汉语语法关系相对简单,致使汉语的语法学直到清末才产生。
一、语言因素对语言研究的影响
1. 西方语言与语法学和语音学的发展:印欧语系诸语言都是屈折语,屈折语有丰富的词形变化和屈折变化,而且西方语言是拼音文字,这些特点导致了西方语言学在语法学和语音学两方面得到长足的发展。
2. 汉字与中国文字学和训诂学的发展:汉字是一种以形体结构表示意义的表意文字,汉字结构的特殊性助长了文字学著作的问世;汉字结构复杂,一字多义的特点,促进了训诂学上的“以形求义”(形训)和“因声求义”(声训)的发展。
3. 汉语是典型的孤立语,缺乏形态变化,也没有性数格的变化,词序和虚词是语法的关键,因此汉语语法关系相对简单,致使汉语的语法学直到清末才产生。
二、语言学研究思想方法上的差异
1. 研究理性的差异:西方语言学家擅长理性研究,重视理论的建树和术语的界定;中国语言学家注重感性阐述,在理论的探讨上相对薄弱,很少注重术语的界定。
2. 研究材料的差异:中国的语言学家以书面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西方语言学家以活的语言为主要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的差异:中国学者重归纳考据;外国学者重归纳演绎。
4. 研究视野的差异:在语言学的最初研究上,中西方都起始于微观研究,但此后中国语言学仍然保持着微观研究的格局;而西方语言学开始注重宏观研究,把语言研究的视野从具体的民族语言的描写转向人类语言共性的寻求。
第三节 语言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建立和发展
(Historical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形成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形成是建立在古代印度语言研究基础之上的。18世纪末,西方学者才开始大量接触到古印度学者的语言研究成果,正是因为古印度学者对梵语语音和语法所作的准确详尽的描写,才使得梵语同拉丁语、希腊语和其他日耳曼语的比较成为可能。
1786年,英国学者W ·琼斯爵士根据梵语、希腊语和拉丁语在动词词根和语法形式上的相似性断言,这三种语言源于同一原始语言,从而正式揭开了语言学史新的一页。
(二)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
19世纪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世纪。著名的学者有丹麦的拉斯克;德国的格里木 (格里木定律(Grimm’s Law):德语与其他印欧语言之间的语音对应规律);德国的葆扑(比较语法原理);德国的洪堡特(普通语言学的奠基人);施莱歇尔是19世纪中期最主要的历史语言学家,1861年出版了《印度日耳曼语言比较语法纲要》,他最后画出了印欧语系的谱系树形图。
19世纪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世纪。著名的学者有丹麦的拉斯克;德国的格里木 (格里木定律(Grimm’s Law):德语与其他印欧语言之间的语音对应规律);德国的葆扑(比较语法原理);德国的洪堡特(普通语言学的奠基人);施莱歇尔是19世纪中期最主要的历史语言学家,1861年出版了《印度日耳曼语言比较语法纲要》,他最后画出了印欧语系的谱系树形图。
(三)青年语法学派(新语法学派)
19世纪后期,德国莱比锡大学出现了“新语法学派”,其两个最突出的特点:一是认为语言之间的语音对应规律没有例外;二是认为语音和形态的变化是由于类推所起的作用。
二、结构语言学的形成与发展
(Structural Linguistics)
二、结构语言学的形成与发展
(Structural Linguistics)
(一)索绪尔与结构主义语言学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
(F.De.Saussure,1857-1913)
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享有
“现代语言学之父”的美称。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
(F.De.Saussure,1857-1913)
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享有
“现代语言学之父”的美称。
索绪尔的贡献:
1. 语言与言语(Langue & Parole)的区分
2. 内部语言学与外部语言学(Internal & External )的区分
3. 共时性与历时性(Synchronic & Diachronic)的区分
4. 组合关系(Syntagmatic relation)和聚合关系(Paradigmatic relation)
5. 语言符号的施指/能指(Signifier)和受指/所指(Signified)
(二)布拉格学派
1. 代表人物:马泰修斯
2. 理论贡献:
(1)语言是多功能的结构体系:交际功能和诗歌功能。
(2)区分了语音学(Phonetics)和音位学(Phonology), 建立音位学说:特鲁别茨柯依的《音位学原理》
(3)把音位学的概念、类型学的原则应用于语法研究。
(4)提出“语言联盟”的理论。
(5)提出了句子的实际切分说:主位(Theme)和述位(Rheme)
(6)提出要加强对标准语理论、术语和功能语体的研究。
(7)提倡把最新理论运用于语言教学。
(三)哥本哈根学派
1. 代表人物:丹麦的L·叶尔姆斯列夫
2. 理论贡献:
(1)其理论又被称为语符学(Glossematics)
(2)“内容形式”的成素是语义特征;“表达形式”的成素是音位或音位特征。
1. 语言与言语(Langue & Parole)的区分
2. 内部语言学与外部语言学(Internal & External )的区分
3. 共时性与历时性(Synchronic & Diachronic)的区分
4. 组合关系(Syntagmatic relation)和聚合关系(Paradigmatic relation)
5. 语言符号的施指/能指(Signifier)和受指/所指(Signified)
(二)布拉格学派
1. 代表人物:马泰修斯
2. 理论贡献:
(1)语言是多功能的结构体系:交际功能和诗歌功能。
(2)区分了语音学(Phonetics)和音位学(Phonology), 建立音位学说:特鲁别茨柯依的《音位学原理》
(3)把音位学的概念、类型学的原则应用于语法研究。
(4)提出“语言联盟”的理论。
(5)提出了句子的实际切分说:主位(Theme)和述位(Rheme)
(6)提出要加强对标准语理论、术语和功能语体的研究。
(7)提倡把最新理论运用于语言教学。
(三)哥本哈根学派
1. 代表人物:丹麦的L·叶尔姆斯列夫
2. 理论贡献:
(1)其理论又被称为语符学(Glossematics)
(2)“内容形式”的成素是语义特征;“表达形式”的成素是音位或音位特征。
(四)美国描写语言学
1. 代表人物:鲍厄斯(Franz Boas),萨丕尔(Edward Sapir),布龙菲尔德(Leonard Bloomfield)
2. 本学派特点:
(1)注重口语的描写和共时的研究。
(2)注重形式的分析,回避意义问题。
(3)在结构分析中运用分布和替换的方法。
(4)对句法结构进行层次分析:直接成分分析法。
(5)建立语素音位这个新的单位。
(6)强调验证。
(7)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
(8)布龙菲尔德的刺激-反应论(华生的行为主义(Behaviorism)):S→ r …… s → R (stimulus & response);外语教学听说法
三、转换生成理论(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与形式语言学
(一)代表人物:乔姆斯基(Noam Chomsky, 1928- )
(二)乔姆斯基的语言观:
1. 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2. 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从普遍语法过渡到某种个别语法(Particular Grammar)需要后天“经验”的触发。
3. 语言能力(Competence)& 语言运用(Performance):心理学的角度
1. 代表人物:鲍厄斯(Franz Boas),萨丕尔(Edward Sapir),布龙菲尔德(Leonard Bloomfield)
2. 本学派特点:
(1)注重口语的描写和共时的研究。
(2)注重形式的分析,回避意义问题。
(3)在结构分析中运用分布和替换的方法。
(4)对句法结构进行层次分析:直接成分分析法。
(5)建立语素音位这个新的单位。
(6)强调验证。
(7)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
(8)布龙菲尔德的刺激-反应论(华生的行为主义(Behaviorism)):S→ r …… s → R (stimulus & response);外语教学听说法
三、转换生成理论(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与形式语言学
(一)代表人物:乔姆斯基(Noam Chomsky, 1928- )
(二)乔姆斯基的语言观:
1. 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2. 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从普遍语法过渡到某种个别语法(Particular Grammar)需要后天“经验”的触发。
3. 语言能力(Competence)& 语言运用(Performance):心理学的角度
(三)理论的五个阶段:
1. “古典理论”时期(1959-65):短语结构规则;转换规则;语素音位规则
2. “标准理论”时期(1965-71):语法结构有深层和表层之别,深层结构决定语义,它通过转换规则而转化为表层结构。
3. “扩展的标准理论”时期(1972-79):表层结构对语义解释也起一定的作用;“虚迹”理论/“踪迹”理论(Trace Theory)
4. “管辖”和“约束”理论(Government and Binding)(1980-1991)
5. 最简方案(Minimalist Program) (1992-今)
(四)理论的扩展:生成音系学,生成形态学,生成语义学等
四、功能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
(一)系统功能语言学(Systematic-Functional Grammar):
1. 代表人物:英国的弗斯(J. R. Firth)和韩礼德(M. A. K. Halliday)
2. 理论核心思想:
(1)纯理功能的思想:概念(ideational)功能;人际(interpersonal)功能;语篇(textual)功能
(2)系统的思想:意义潜势
(3)层次的思想:语义层、词汇语法层和音系层
(4)功能的思想:语义成分
(5)语境的思想:情景分析法
(6)近似的或盖然的思想:近似的(approximative)或盖然的(probabilistic)
1. “古典理论”时期(1959-65):短语结构规则;转换规则;语素音位规则
2. “标准理论”时期(1965-71):语法结构有深层和表层之别,深层结构决定语义,它通过转换规则而转化为表层结构。
3. “扩展的标准理论”时期(1972-79):表层结构对语义解释也起一定的作用;“虚迹”理论/“踪迹”理论(Trace Theory)
4. “管辖”和“约束”理论(Government and Binding)(1980-1991)
5. 最简方案(Minimalist Program) (1992-今)
(四)理论的扩展:生成音系学,生成形态学,生成语义学等
四、功能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
(一)系统功能语言学(Systematic-Functional Grammar):
1. 代表人物:英国的弗斯(J. R. Firth)和韩礼德(M. A. K. Halliday)
2. 理论核心思想:
(1)纯理功能的思想:概念(ideational)功能;人际(interpersonal)功能;语篇(textual)功能
(2)系统的思想:意义潜势
(3)层次的思想:语义层、词汇语法层和音系层
(4)功能的思想:语义成分
(5)语境的思想:情景分析法
(6)近似的或盖然的思想:近似的(approximative)或盖然的(probabilistic)
(二)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
1. 研究范围: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
(2)各种语言变体。
(3)语码的选择、转换与交谈情景、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
(4)社会对不同的语言变体的评价与态度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
(5)由于社会的因素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
1. 研究范围: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
(2)各种语言变体。
(3)语码的选择、转换与交谈情景、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
(4)社会对不同的语言变体的评价与态度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
(5)由于社会的因素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
(二)研究对象:
1. 语言的变异(variation):微观社会语言学(Micro-sociolinguistics)
2. 社会中的语言问题:宏观社会语言学(Macro-sociolinguistics)
3. 人们如何在实际环境中使用语言进行交际:语言的社会变异;个人语言变异
(三)从对同质的(homogeneous)语言研究转向对有序异质的(orderly heterogeneous)语言的研究:交际民族志学、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交际社会语言学、语言社会化和语言习得、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语言变异研究(拉波夫为代表的“变异学派”)
1. 语言的变异(variation):微观社会语言学(Micro-sociolinguistics)
2. 社会中的语言问题:宏观社会语言学(Macro-sociolinguistics)
3. 人们如何在实际环境中使用语言进行交际:语言的社会变异;个人语言变异
(三)从对同质的(homogeneous)语言研究转向对有序异质的(orderly heterogeneous)语言的研究:交际民族志学、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交际社会语言学、语言社会化和语言习得、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语言变异研究(拉波夫为代表的“变异学派”)
西方语言学参考书目:
刘润清编著《西方语言学流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封宗信编著《现代语言学流派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胡明扬主编《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俞允海,潘国英著《中外语言学史的对比与研究》
中国现代语言学
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建立与建国前后语言学的发展(1898-1949-2000)
1. 汉语语法学的建立与建国前后的发展:
(1)自《马氏文通》问世以来,各种研究古代汉语语法的著作纷纷涌现:严复的《英文汉沽》(1904),章士钊的《中等国文典》(1907),刘复的《中国文法通论》(1918),陈承泽的《国文法草创》等。
刘润清编著《西方语言学流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封宗信编著《现代语言学流派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胡明扬主编《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俞允海,潘国英著《中外语言学史的对比与研究》
中国现代语言学
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建立与建国前后语言学的发展(1898-1949-2000)
1. 汉语语法学的建立与建国前后的发展:
(1)自《马氏文通》问世以来,各种研究古代汉语语法的著作纷纷涌现:严复的《英文汉沽》(1904),章士钊的《中等国文典》(1907),刘复的《中国文法通论》(1918),陈承泽的《国文法草创》等。
(2)“五四”运动以后,白话文运动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语法研究的重点也由文言文转向了白话文: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句本位)(1921),胡适的《国语文法概述》(1922)。(模仿期)
(3)汉语语法革新期:王力的《中国文法学初探》(1936);1938-1943年间的“中国文法革新”大讨论:以方光焘、陈望道为代表的“南派”;“北派”的代表: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和《中国语法理论》,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
(3)汉语语法革新期:王力的《中国文法学初探》(1936);1938-1943年间的“中国文法革新”大讨论:以方光焘、陈望道为代表的“南派”;“北派”的代表: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和《中国语法理论》,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
(4)1949-1957年,汉语语法学的繁荣阶段:吕叔湘和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1951),吕叔湘的《语法学习》(1951),张志公的《汉语语法常识》(1952),曹伯韩的《语法初步》(1952)等许多语法专著及语法论文。
(5)在经历了学术研究的曲折和萧条时期后,1976年开始恢复:陈望道的《文法简论》(1978),吕叔湘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胡裕树的《现代汉语》(1979)。
(6)八十年代以后,各地的语音学会、学术研究机构或组织纷纷成立并开展活动;新创办了一些语言研究的杂志,如《语文研究》、《汉语学习》、《语文建设》等;广泛介绍和引进国外新的语法研究理论和方法;编写或修订出版了一批《现代汉语》教材: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1980-2002),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等;出现了一些语法研究的新领域和创新性的语法研究著作,比如现代汉语配价语法、汉语功能语法、汉语语义研究、汉语语境学、模糊语言学等。
(5)在经历了学术研究的曲折和萧条时期后,1976年开始恢复:陈望道的《文法简论》(1978),吕叔湘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胡裕树的《现代汉语》(1979)。
(6)八十年代以后,各地的语音学会、学术研究机构或组织纷纷成立并开展活动;新创办了一些语言研究的杂志,如《语文研究》、《汉语学习》、《语文建设》等;广泛介绍和引进国外新的语法研究理论和方法;编写或修订出版了一批《现代汉语》教材: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1980-2002),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等;出现了一些语法研究的新领域和创新性的语法研究著作,比如现代汉语配价语法、汉语功能语法、汉语语义研究、汉语语境学、模糊语言学等。
2. 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建立与建国前后的发展:
(1)1905年,中国出版了两部摹仿日本修辞学理论的修辞学著作:龙伯纯的《文字发凡·修辞》卷和汤振常的《修辞学教科书》。这是中国现代修辞学史上最早问世的两部修辞学著作,它们标志着中国现代修辞学的诞生。
(2)稍后,又出现了摹仿欧美修辞学理论而写成的修辞学著作:唐钺的《修辞格》和龚自知的《文章学初编》。
(3)“五四”运动后,研究白话文修辞的著作:吕云彪的《白话文作法》(1921),董鲁安的《修辞学讲义》(1926),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1932)(标志着中国现代修辞学的成熟)等。
(1)1905年,中国出版了两部摹仿日本修辞学理论的修辞学著作:龙伯纯的《文字发凡·修辞》卷和汤振常的《修辞学教科书》。这是中国现代修辞学史上最早问世的两部修辞学著作,它们标志着中国现代修辞学的诞生。
(2)稍后,又出现了摹仿欧美修辞学理论而写成的修辞学著作:唐钺的《修辞格》和龚自知的《文章学初编》。
(3)“五四”运动后,研究白话文修辞的著作:吕云彪的《白话文作法》(1921),董鲁安的《修辞学讲义》(1926),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1932)(标志着中国现代修辞学的成熟)等。
(4)建国初期汉语修辞学的大普及(1949-1957):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1951),张志公的《修辞概要》(1953)等。
(5)汉语修辞学研究领域的拓展(1958-1966):张弓的《现代汉语修辞学》(1963)
(6)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期,汉语修辞学研究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1978-):修辞学研究的深入与繁荣;修辞学新理论新体系的建构;词句段篇章修辞的研究;语体风格研究;修辞学新领域的拓展:接受修辞学、文艺修辞学、文学修辞学、语言艺术等。
(5)汉语修辞学研究领域的拓展(1958-1966):张弓的《现代汉语修辞学》(1963)
(6)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期,汉语修辞学研究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1978-):修辞学研究的深入与繁荣;修辞学新理论新体系的建构;词句段篇章修辞的研究;语体风格研究;修辞学新领域的拓展:接受修辞学、文艺修辞学、文学修辞学、语言艺术等。
3. 中国现代语音学的建立与建国前后的发展:
(1)利用国际音标这种先进的标音工具构拟古音、区分音系:高本汉(瑞典)的《中国音韵学研究》(1926),国内的钱玄同、罗常培、赵元任等人也做出了突出的研究。
(2)以实验语音学为核心内容的语音实验研究:刘复的《四声实验录》(1924)(中国实验语音学的创始人),王力的《博白方音实验录》(1931)(法文本)。
(3)研制新的汉语注音工具:明朝西方传教士用罗马字母给汉语注音——清末卢赣章仿照拉丁字母自造了一种叫做“中国切音新字”的汉语拼音字母——“五四”时期的“注音字母”、“国语罗马字”、“拉丁化新文字”等——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改变推广“注音字母”,1930年国民党政府下令改称“注音符号”,一直沿用到1958年。
(1)利用国际音标这种先进的标音工具构拟古音、区分音系:高本汉(瑞典)的《中国音韵学研究》(1926),国内的钱玄同、罗常培、赵元任等人也做出了突出的研究。
(2)以实验语音学为核心内容的语音实验研究:刘复的《四声实验录》(1924)(中国实验语音学的创始人),王力的《博白方音实验录》(1931)(法文本)。
(3)研制新的汉语注音工具:明朝西方传教士用罗马字母给汉语注音——清末卢赣章仿照拉丁字母自造了一种叫做“中国切音新字”的汉语拼音字母——“五四”时期的“注音字母”、“国语罗马字”、“拉丁化新文字”等——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改变推广“注音字母”,1930年国民党政府下令改称“注音符号”,一直沿用到1958年。
(4)建国后,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与推广(1958)。
(5)现代音韵学的发展:1949年出版的罗常培的《汉语音韵学导论》、唐作藩的《汉语音韵学常识》和王力的《汉语音韵》。
(6)60年代:王力的《汉语史论文集》、周祖谟的《汉语音韵论文集》。
(7)汉语音韵学在台湾发展时期。
(8)文革后,音韵学研究的队伍空前壮大;研究方法进一步改进;八十年代以后有研究古代音韵的,有研究等韵学的,有研究汉语语音史的,还有断代的音韵学史。
(5)现代音韵学的发展:1949年出版的罗常培的《汉语音韵学导论》、唐作藩的《汉语音韵学常识》和王力的《汉语音韵》。
(6)60年代:王力的《汉语史论文集》、周祖谟的《汉语音韵论文集》。
(7)汉语音韵学在台湾发展时期。
(8)文革后,音韵学研究的队伍空前壮大;研究方法进一步改进;八十年代以后有研究古代音韵的,有研究等韵学的,有研究汉语语音史的,还有断代的音韵学史。
(9)现代汉语语音学的兴起和发展:罗常培、王均的《普通语音学纲要》(1957),董少文的《语音常识》(1955),徐世荣的《普通话语音知识》(1980),曹剑芬的《现代语音基础知识》(1990),林焘、王理嘉的《语音学教程》(1992),鲁允中的《普通话的轻声和儿化》(1995)等。
(10)实验语音学的发展:刘复的《四声实验录》(1924)、王力的《博白语音实验录》(1927)、赵元任的声调描写符号和语音实验室(三十年代);1950年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成立,周殿富、吴宗济的《普通话发音图谱》(1963),《普通话语音实验录》(1965);吴宗济的《实验语音学知识讲话》(1979),鲍怀翘的《普通话元音的生理分析》(1984),吴宗济、林茂灿主编的《实验语音学概要》(1989)等。
(11)语音研究与语法、语义、语用的结合:余志鸿的《语法结构的语音制约》、吴为善的《节奏停顿与语义理解》、麦耘的《北京话语音里的性别差异》等等。
4. 中国现代文字学的建立与建国前后的发展:
(1)古文字的研究:古代的传统文字学和金石学——20世纪30年代,唐兰的《古文字学导论》标志着现代意义的古文字学的建立
(2)文字学理论的研究:朱宗莱的《文字学形义篇》(1918),唐兰的《古文字学导论》(1934)和《中国文字学》(1949)
(3)汉字改革的研究:一是汉语拼音运动;一是汉字简化运动:秦朝小篆代替大篆——清末“维新运动”以后,陆费逵的《普及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1909)和《整理汉字的意见》(1921)——钱玄同的《减省汉字笔画的提议》(1920)——1935年初,上海文化教育界人士陈望道、胡愈之、陶行知等人组成了“手头字推行会”,文化界蔡元培、郭沫若、邵力子、郑振铎等人大力推广——1935年8月,国民党政府公布了《第一批简化字表》——抗日战争时期,简体字运动的开展主要是在当时的解放区。
(4)建国后文字学理论的研究:对《说文》的研究;对汉字性质的研究;对汉字起源的研究;对汉字结构类型的研究;对文字学史的研究;对古文字的研究等。
(5)简化和整理汉字:《汉字简化方案》(1956)、《现代汉语常用字表》(1952)、《现代汉语通用字表》(1988)、《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1956)。
(5)简化和整理汉字:《汉字简化方案》(1956)、《现代汉语常用字表》(1952)、《现代汉语通用字表》(1988)、《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1956)。
5. 现代方言学的建立与建国前后的发展:
(1)1924年,北京大学成立了方言调查会。
(2)1928年,赵元任的《现代吴语研究》标志着现代方言学的正式建立。
(3)1928年,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
(4)建国前方言研究的重点是语音系统。
(5)1956年,汉语方言普查工作全面展开。
(6)文革后,汉语方言描写的内容由局部趋于全面:由语音转向词汇、语法;汉语方言描写由简略趋于细致和深化;方言研究由现象描写趋于规律探求;由纯语言研究进而联系社会原因的探讨;方言分区的研究;中外合作开展方言研究。
(1)1924年,北京大学成立了方言调查会。
(2)1928年,赵元任的《现代吴语研究》标志着现代方言学的正式建立。
(3)1928年,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
(4)建国前方言研究的重点是语音系统。
(5)1956年,汉语方言普查工作全面展开。
(6)文革后,汉语方言描写的内容由局部趋于全面:由语音转向词汇、语法;汉语方言描写由简略趋于细致和深化;方言研究由现象描写趋于规律探求;由纯语言研究进而联系社会原因的探讨;方言分区的研究;中外合作开展方言研究。
6. 现代词汇学的建立与建国前后的发展:
(1)1915年出版了《辞源》,1931年后又出版了《辞源》续编,1949年出版了《辞源》简编本。
(2)1936年出版了《辞海》。
(3)1916年出版了《中华大字典》(主要收集古汉语字词)。
(4)1947年出版了《国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的源头)。
(5)《现代汉语词典》(1978),新版《辞源》、《辞海》(1979),《汉语大词典》(1986-1993),《中国大百科全书》(1978-1993);辞书理论研究:辞书学。
(6)汉语词汇学的发展:汉语的词汇构成与词汇规范问题;汉语熟语研究;词义研究等。
(1)1915年出版了《辞源》,1931年后又出版了《辞源》续编,1949年出版了《辞源》简编本。
(2)1936年出版了《辞海》。
(3)1916年出版了《中华大字典》(主要收集古汉语字词)。
(4)1947年出版了《国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的源头)。
(5)《现代汉语词典》(1978),新版《辞源》、《辞海》(1979),《汉语大词典》(1986-1993),《中国大百科全书》(1978-1993);辞书理论研究:辞书学。
(6)汉语词汇学的发展:汉语的词汇构成与词汇规范问题;汉语熟语研究;词义研究等。
7. 普通语言学的建立与建国前后的发展:
(1)1912年,胡以鲁的《国语学草创》标志着中国普通语言学的建立。
(2)黎锦熙的《国语学讲义》(1919),乐嗣炳的《语言学大意》(1923),沈步洲的《言语学概论》(1931),张世禄的《语言学原理》(1930)和《语言学概论》(1934)。
(3)建国后,罗常培的《语言与文化》(1950),高名凯的《普通语言学》(1955)和《语言论》(1963)。
(4)八十年代以来:对国外语言学著作的翻译和介绍;语言哲学方面的专著;语言学教材的建设;语言研究方法的专著;普通语言学某一方面的专论:语音、语义、词汇、语法理论等。
(1)1912年,胡以鲁的《国语学草创》标志着中国普通语言学的建立。
(2)黎锦熙的《国语学讲义》(1919),乐嗣炳的《语言学大意》(1923),沈步洲的《言语学概论》(1931),张世禄的《语言学原理》(1930)和《语言学概论》(1934)。
(3)建国后,罗常培的《语言与文化》(1950),高名凯的《普通语言学》(1955)和《语言论》(1963)。
(4)八十年代以来:对国外语言学著作的翻译和介绍;语言哲学方面的专著;语言学教材的建设;语言研究方法的专著;普通语言学某一方面的专论:语音、语义、词汇、语法理论等。
参考书目:
1. 邓文彬著《中国语言学史》,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 濮之珍著《中国语言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3.俞允海,潘国英著《中外语言学史的对比与研究》
第四节 语言科学对周边学科的影响
一、语言学与文学
(一)本体语言学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中的“文本”(TEXT)
(二)语言学中的音位与文学理论中的“原型”
二、语言学与符合学(Semiology)
三、语言学与哲学
四、语言学与信息科学
五、语言学与人工智能 (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第五节 当代语言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语义研究日趋受到重视:
1. 20时间30年代,德语语言学家特里尔(J. Trier)的“语义场”(Semantic Field)理论
2. 语义学(Semantics):解释语义学(Interpretive)、生成语义学(Generative)、逻辑数理语义学(Logical and Mathematical)、格语法(Case grammar)、齐夫语法(Chafe)
3. 义素分析、词义分析、句子意义、话语意义
1. 邓文彬著《中国语言学史》,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 濮之珍著《中国语言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3.俞允海,潘国英著《中外语言学史的对比与研究》
第四节 语言科学对周边学科的影响
一、语言学与文学
(一)本体语言学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中的“文本”(TEXT)
(二)语言学中的音位与文学理论中的“原型”
二、语言学与符合学(Semiology)
三、语言学与哲学
四、语言学与信息科学
五、语言学与人工智能 (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第五节 当代语言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语义研究日趋受到重视:
1. 20时间30年代,德语语言学家特里尔(J. Trier)的“语义场”(Semantic Field)理论
2. 语义学(Semantics):解释语义学(Interpretive)、生成语义学(Generative)、逻辑数理语义学(Logical and Mathematical)、格语法(Case grammar)、齐夫语法(Chafe)
3. 义素分析、词义分析、句子意义、话语意义
二、语言研究对象日趋扩大:从微观语言学到宏观语言学;从单层次、单角度、静态的研究到多层次、多角度、动态的研究等等。
三、语言研究从描写到构建: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出现,语言研究从结构转入了建构,由对语言结构的研究转向对语言功能与应用的研究。
四、语言研究多学科协同作战:19世纪注重语言的纵向研究;20世纪注重语言的横向研究;21世纪势必是对语言进行纵横结合的多维度研究
五、语言成果被多方面应用
第二章 语言的形成、性质和功能
第一节 语言的形成
一、语言起源问题上出现的假说
1. 摹声说
2. 感叹说
3. 劳动叫喊说
4. 社会契约说
5. 手势说
6. 恩格斯:劳动创造了语言
三、语言研究从描写到构建: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出现,语言研究从结构转入了建构,由对语言结构的研究转向对语言功能与应用的研究。
四、语言研究多学科协同作战:19世纪注重语言的纵向研究;20世纪注重语言的横向研究;21世纪势必是对语言进行纵横结合的多维度研究
五、语言成果被多方面应用
第二章 语言的形成、性质和功能
第一节 语言的形成
一、语言起源问题上出现的假说
1. 摹声说
2. 感叹说
3. 劳动叫喊说
4. 社会契约说
5. 手势说
6. 恩格斯:劳动创造了语言
二、当今人们关于语言起源问题的认识
1. 语言产生的时间:有声语言产生在距今四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的晚期,也就是晚期智人时期。
2. 语言产生的过程:人类语言是长期进化的结果。
三、如何看待和思考语言起源问题
1. 语言是什么,是不是只有人类才有?
语言是主体有意识地向受体传达某种信息内容的介质。
2. 人类是何时形成的,语言产生于人之前还是人之后?
3. 人类的语言是不是一开始就是有声的,有声语言在人类语言发展中的地位?
4. 什么是人的语言,人的语言又有些什么特征?
(1)用符号表达和理解的过程;(2)人声成为符号表达的主要介质;(3)人声介质的精密性。
第二节 语言与言语过程
一、什么是语言?
(What is language?)
语言是用于人类交际的一种任意的以声音为主要媒介的符号系统。
(Language i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
1. 语言产生的时间:有声语言产生在距今四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的晚期,也就是晚期智人时期。
2. 语言产生的过程:人类语言是长期进化的结果。
三、如何看待和思考语言起源问题
1. 语言是什么,是不是只有人类才有?
语言是主体有意识地向受体传达某种信息内容的介质。
2. 人类是何时形成的,语言产生于人之前还是人之后?
3. 人类的语言是不是一开始就是有声的,有声语言在人类语言发展中的地位?
4. 什么是人的语言,人的语言又有些什么特征?
(1)用符号表达和理解的过程;(2)人声成为符号表达的主要介质;(3)人声介质的精密性。
第二节 语言与言语过程
一、什么是语言?
(What is language?)
语言是用于人类交际的一种任意的以声音为主要媒介的符号系统。
(Language i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
二、语言学意义上的言语
1. 定义:言语通常指语言的过程和所说出来的话语。
2. 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1)语言是抽象的;言语是具体的。
(2)语言是集体的,共同的;言语是个人的。
(3)语言是相对稳定的;言语是暂时的,多变的。
(4)语言是储存在人的意志之外的;言语是受人的意志支配的。
三、言语过程及相关因素
*言语发出者→言语作品(话语)→言语接收者
*言语发出者→言语发出 →话语→ 言语接收→言语接收者
*言语发出者→言语内容 →言语发出 →话语→ 言语接收→言语内容 →言语接收者
*言语发出者→言语动机(说写)→言语内容 →言语发出 →话语→ 言语接收→言语内容 →言语动机(听读)→言语接收者
*言语发出者→言语作品(话语)→言语接收者
*言语发出者→言语发出 →话语→ 言语接收→言语接收者
*言语发出者→言语内容 →言语发出 →话语→ 言语接收→言语内容 →言语接收者
*言语发出者→言语动机(说写)→言语内容 →言语发出 →话语→ 言语接收→言语内容 →言语动机(听读)→言语接收者
* 言语环境(社会、时代、民族、地点、场合、情景、气氛等)→言语发出者→说写动机→言语内容 →言语发出 →话语→ 言语接收→言语内容 →听读动机→言语接收者
*言语发出者→说写动机→言语内容 →内容筛选→说写角度→言语发出 →话语→ 言语接收→言语内容→ 听读角度→内容筛选→听读动机→言语接收者
*人→言语发出者(言语主体)→说写动机→言语内容 →内容筛选→说写角度→言语发出 →话语→ 言语接收→言语内容→ 听读角度→内容筛选→听读动机→言语接收者(言语对象)→人
信息论:人类的言语交际过程,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利用话语(代码)发送和接收特定信息的过程,也即信息交换的过程。
第三节 语言研究的范围
一、语言研究的对象:
1. 早期语言研究的目的:释读经典和语言教学
2. 传统语言学研究的对象:狭义语言
3. 十九世纪以后,语言研究的整体方向和研究范围随着特定时期的人的关注焦点而转移:
(1)历史比较语言学:语言的历史变化
(2)结构主义语言学:语言材料的内部关联与联系
(3)转换生成语言学:语言的生成和转换
(4)功能语言学:语言表达的环境和场合
(5)社会语言学:语言在不同社会团体及人群中的变体
(6)病理语言学:发现和治疗与语言有关的大脑神经现象
(7)心理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语言心理机制和语言认知机制
二、语言研究的价值:
1. 传统语言研究的价值意义:
(1)将人们从纷繁的语言和言语事实中解放出来,从而只研究人感兴趣并对人有用的问题。
(2)将精力集中在当时人们对语言感兴趣的范围内,正确地把握重点和热点,避免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做无谓的研究。
(3)从具体、瞬时的言语现象中寻找一个确定、稳定的可以把握的对象,为特定的语言研究目的服务。
(4)在千变万化的言语形式背后,发现为数不多的构成材料和结构规律,借此指导人们的语言运用与语言研究。
2. 当代语言学:语言研究范围不断扩大;语言研究对象不断扩展;语言研究由本体研究向言语研究扩展;边缘语言学蜂起;计算机时代的人-机对话。
第四节 语言的性质
一、关于语言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语言既不属于经济基础,也不属于上层建筑,它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二、语言、阶级和社团之间的关系:
狭义的语言没有阶级性:
(1)从语言的服务对象看,狭义的语言不是为特定的阶级和阶层服务的,而是人类社会统一使用的交际工具,一视同仁地为社会全体成员服务,在这种意义上的语言面前人人平等。
(2)狭义的语言本身具有抽象的性质。它是从人类社会不同阶级、阶层和集团大量言语活动中抽象和概括出来的,因而无论从其构成的语音材料、词汇材料还是从其语法结构规律来看,都没有阶级性可言。
(3)人类的产生已经有上百万年的历史,狭义的语言在人类还没有形成阶级的社会中就存在了,而有阶级的历史不过几千年。随着社会的进步,当人类再次进入无阶级社会时,可以设想,语言同样不会消灭,它将会继续为人类服务。所以作为交际的工具,语言没有阶级性。
1. 传统语言研究的价值意义:
(1)将人们从纷繁的语言和言语事实中解放出来,从而只研究人感兴趣并对人有用的问题。
(2)将精力集中在当时人们对语言感兴趣的范围内,正确地把握重点和热点,避免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做无谓的研究。
(3)从具体、瞬时的言语现象中寻找一个确定、稳定的可以把握的对象,为特定的语言研究目的服务。
(4)在千变万化的言语形式背后,发现为数不多的构成材料和结构规律,借此指导人们的语言运用与语言研究。
2. 当代语言学:语言研究范围不断扩大;语言研究对象不断扩展;语言研究由本体研究向言语研究扩展;边缘语言学蜂起;计算机时代的人-机对话。
第四节 语言的性质
一、关于语言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语言既不属于经济基础,也不属于上层建筑,它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二、语言、阶级和社团之间的关系:
狭义的语言没有阶级性:
(1)从语言的服务对象看,狭义的语言不是为特定的阶级和阶层服务的,而是人类社会统一使用的交际工具,一视同仁地为社会全体成员服务,在这种意义上的语言面前人人平等。
(2)狭义的语言本身具有抽象的性质。它是从人类社会不同阶级、阶层和集团大量言语活动中抽象和概括出来的,因而无论从其构成的语音材料、词汇材料还是从其语法结构规律来看,都没有阶级性可言。
(3)人类的产生已经有上百万年的历史,狭义的语言在人类还没有形成阶级的社会中就存在了,而有阶级的历史不过几千年。随着社会的进步,当人类再次进入无阶级社会时,可以设想,语言同样不会消灭,它将会继续为人类服务。所以作为交际的工具,语言没有阶级性。
广义的语言,也就是言语却是有阶级性的:
人类言语过程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具体的,具体到每个言语活动产生的话语都有可能带有阶级、阶层、社团的色彩和个人思想感情、志趣爱好的色彩。
三、怎样认识语言为人所独有?
语言并不专属于人类,但其他物类所具有的语言,无论就其符号化的程度、形式化的程度还是表达内容的广阔程度,都远远没有达到人的程度,远远不能同人的语言相提并论。
人类言语过程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具体的,具体到每个言语活动产生的话语都有可能带有阶级、阶层、社团的色彩和个人思想感情、志趣爱好的色彩。
三、怎样认识语言为人所独有?
语言并不专属于人类,但其他物类所具有的语言,无论就其符号化的程度、形式化的程度还是表达内容的广阔程度,都远远没有达到人的程度,远远不能同人的语言相提并论。
第五节 语言的特点
一、材料构成的有限性
二、结构规则的有限性
三、生成能力的无限性
狭义的语言为什么会具有无限的生成力呢?
1. 狭义语言的层次性结构:音素→音位→音节→语素→词→短语→句子
2. 材料与规则的反复运用:材料与规则是有限的,但可反复使用。
3. 语境的增生与调制作用
第六节 语言的功能
一、交际功能:
(一)语言祈使:直接祈使和间接祈使;语言反应和行动反应
(二)语言沟通:信息对流;知识传授;行为协调;情感协调;语道协调
(三)语言表现:即通过语言内容、语言形式、语言场合的表现使语言主体存在价值得到认同与提升的语言信息交换模式;浅表现、显表现与纯表现
(四)语言发泄:即通过语言形式使语言主体的感情与情绪得以释放的言语形式。
二、认知功能
(一)语言层次:在语言层次上,语言意义是已往交际内容的沉淀物。
(二)言语层次:在言语意义这个层次上,我们从每个语言单位中能认识到的是这个单位在共时条件下所能有的全部意义。
(三)交际层次:是真正表达交际内容,从而在言语交际者双方之间展开交流的一个层次。一个语言单位在言语层次上具有多种表达功能并有着不可尽数的意义,但在交际层次上,这个语言单位所承担的只是发话者所要表达的意义与言语接收者实际意识到的意义。
(一)语言层次:在语言层次上,语言意义是已往交际内容的沉淀物。
(二)言语层次:在言语意义这个层次上,我们从每个语言单位中能认识到的是这个单位在共时条件下所能有的全部意义。
(三)交际层次:是真正表达交际内容,从而在言语交际者双方之间展开交流的一个层次。一个语言单位在言语层次上具有多种表达功能并有着不可尽数的意义,但在交际层次上,这个语言单位所承担的只是发话者所要表达的意义与言语接收者实际意识到的意义。
三、思维功能:
语言的思维功能,体现在人们思维的运算、存贮和表达三个方面。
四、信息功能:
信息指由某种介质所传达的为受体所不知道的消息。语言符号是以听觉符号(口语)或视觉符号(书面语)作为介质的,它除了在共时条件下进行信息交换外,还有在历时环境下沉淀在语言形式上的大量的隐性信息。
第七节 语言与思维
一、语言是人类思维发展的结果
人类是先有思维,然后再创造语言和文字的。
二、语言是人类进行思维的工具
三、思维发展对语言发展的推进
第三章 语言符号
第一节 语言的符号性质
一、符号的概念:
人们把可以表达某种内容的形式称之为符号,将其表达形式所表达的内容称之为符号的意义,将这样一种表达形式与表达内容之间的关系称之为符号关系,将采用这形式表达的意义称之为符号表达。
语言的思维功能,体现在人们思维的运算、存贮和表达三个方面。
四、信息功能:
信息指由某种介质所传达的为受体所不知道的消息。语言符号是以听觉符号(口语)或视觉符号(书面语)作为介质的,它除了在共时条件下进行信息交换外,还有在历时环境下沉淀在语言形式上的大量的隐性信息。
第七节 语言与思维
一、语言是人类思维发展的结果
人类是先有思维,然后再创造语言和文字的。
二、语言是人类进行思维的工具
三、思维发展对语言发展的推进
第三章 语言符号
第一节 语言的符号性质
一、符号的概念:
人们把可以表达某种内容的形式称之为符号,将其表达形式所表达的内容称之为符号的意义,将这样一种表达形式与表达内容之间的关系称之为符号关系,将采用这形式表达的意义称之为符号表达。
二、符号的结构:
具有符合关系的表达形式与其所表达的内容通常是一个二层结构:一层是介质层;一层是内容层。按照索绪尔的理论,将符合的介质称为“能指”(Signifier),介质所表达的内容称为“所指”(Signified)。
具有符合关系的表达形式与其所表达的内容通常是一个二层结构:一层是介质层;一层是内容层。按照索绪尔的理论,将符合的介质称为“能指”(Signifier),介质所表达的内容称为“所指”(Signified)。
三、符号的类型:
从感知的角度可以分为:听觉符号、视觉符号和触觉符号。
四、符号分析的价值和意义:
符号的透义性特点。所谓透义性,正如所指是通过能指凸显出来一样。
第二节 语言符号的特点
一、语言符号的设定性:
(一)符号是可以指代事物的标记,这个标记可以用来代替其标记的事物,然而这个标记却与其所标记的事物之间没有任何本质上的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设定关系。
(二)符号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分析。
从感知的角度可以分为:听觉符号、视觉符号和触觉符号。
四、符号分析的价值和意义:
符号的透义性特点。所谓透义性,正如所指是通过能指凸显出来一样。
第二节 语言符号的特点
一、语言符号的设定性:
(一)符号是可以指代事物的标记,这个标记可以用来代替其标记的事物,然而这个标记却与其所标记的事物之间没有任何本质上的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设定关系。
(二)符号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分析。
二、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任意性是说符号与其代表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不同的语言里,同一声音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
(2)在不同的语言里,同一意义可以用不同的声音表达。
任意性是说符号与其代表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不同的语言里,同一声音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
(2)在不同的语言里,同一意义可以用不同的声音表达。
三、语言符号的线条性:
语言受其表达条件的限制,只能在时间上依次展开,这就形成了语言符号的线性特点,从而形成了语言符号的一维特征,即线条性质。语言的这种性质,主要是由其介质表达条件决定的,因为音只能一个一个地发。
语言符号的线条性,还是有很多变化的,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不同音色的使用及不同的排列顺序。
(2)不同音长的使用及不同的排列顺序。
(3)不同音高的使用及不同的排列顺序。
(4)不同音强的使用及不同的排列顺序。
(5)不同停顿的使用及不同的排列顺序。
语言受其表达条件的限制,只能在时间上依次展开,这就形成了语言符号的线性特点,从而形成了语言符号的一维特征,即线条性质。语言的这种性质,主要是由其介质表达条件决定的,因为音只能一个一个地发。
语言符号的线条性,还是有很多变化的,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不同音色的使用及不同的排列顺序。
(2)不同音长的使用及不同的排列顺序。
(3)不同音高的使用及不同的排列顺序。
(4)不同音强的使用及不同的排列顺序。
(5)不同停顿的使用及不同的排列顺序。
四、语言符号的社团性:
语言符号活动范围是有限的,通常只能在一个语言共同体中发挥作用,并且有时效的限制。
五、语言符号的共时性:
由于作为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本身并无必然的联系,因而也就没有制约关系,所以已经具有关联的能指与所指之间也会产生一种分离和漂移的倾向,其次还因为人类无法在本来意义上重复同一个能指和同一个所指,不过这种游移和背离,在短期内人们不易察觉,时间愈长愈是明显。
第三节 语言的符号系统
一、语言符号表达结构的层级体系
语言结构的二层性:
语言符号活动范围是有限的,通常只能在一个语言共同体中发挥作用,并且有时效的限制。
五、语言符号的共时性:
由于作为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本身并无必然的联系,因而也就没有制约关系,所以已经具有关联的能指与所指之间也会产生一种分离和漂移的倾向,其次还因为人类无法在本来意义上重复同一个能指和同一个所指,不过这种游移和背离,在短期内人们不易察觉,时间愈长愈是明显。
第三节 语言的符号系统
一、语言符号表达结构的层级体系
语言结构的二层性:
二、语言层级体系中的组合与替换
1. 什么是组合
组合就是语言单位在同一层次进行排列,包括排列什么样的内容及按什么顺序排列。语言单位在组合中依循的规则为组合规则( Syntagmatic rules),语言单位在组合中发生的关系为组合关系( Syntagmatic relation )。
2.什么是替换
替换就是对组合项目中每一项内容根据表意需要按照组合规则进行更换。语言单位替换中依循的规则为聚合规则( Paradigmatic rules),语言单位在替换中发生的关系为聚合关系( Paradigmatic relation )。
三、语言符号与其他符合的区别
1. 符号介质的多样性: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2. 表达内容的丰富性
3. 使用范围的广阔性
4. 生成能力的无限性
5. 符号学习的传授性
6. 超越时空的交际性
7. 符号单位的明晰性
8. 符号结构的层次性
第四章 语音
第一节 语音的性质
语音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容易得到,张口即出。
不占空间,不占用双手,可以边劳动边说话。
声音传输距离较远,即使有间隔,看不见却可以听得见。
声音的传输也不受光线的限制。在黑暗中,仍然可以说话。
1. 符号介质的多样性: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2. 表达内容的丰富性
3. 使用范围的广阔性
4. 生成能力的无限性
5. 符号学习的传授性
6. 超越时空的交际性
7. 符号单位的明晰性
8. 符号结构的层次性
第四章 语音
第一节 语音的性质
语音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容易得到,张口即出。
不占空间,不占用双手,可以边劳动边说话。
声音传输距离较远,即使有间隔,看不见却可以听得见。
声音的传输也不受光线的限制。在黑暗中,仍然可以说话。
一、语音研究的起点
索绪尔认为,人们凭借着发音人头脑中已经存在的心理音响并依据这个音响发出一个个音来。也就是说,语音发生的起点并不在人嘴里,而是在发音人的脑海里。
二、语音研究的角度
1. 从说话人的角度研究:发音语言学(Articulatory phonetics)
2. 从听话人的角度研究:听觉语音学(Auditory phonetics)
3. 从声波传播的角度研究:声学语音学(Acoustic phonetics)
索绪尔认为,人们凭借着发音人头脑中已经存在的心理音响并依据这个音响发出一个个音来。也就是说,语音发生的起点并不在人嘴里,而是在发音人的脑海里。
二、语音研究的角度
1. 从说话人的角度研究:发音语言学(Articulatory phonetics)
2. 从听话人的角度研究:听觉语音学(Auditory phonetics)
3. 从声波传播的角度研究:声学语音学(Acoustic phonetics)
三、语音研究的重点
语音的生理性质、物理性质、社会性质和心理性质。
四、语音的生理性质
人的发音器官:动力(肺)、发音体(声带)和共鸣腔(口腔、鼻腔、咽腔)
发音器官图:(略)
语音的生理性质、物理性质、社会性质和心理性质。
四、语音的生理性质
人的发音器官:动力(肺)、发音体(声带)和共鸣腔(口腔、鼻腔、咽腔)
发音器官图:(略)
五、语音的物理性质
(一)音高:就是声音的高低,它决定于发音体在单位时间振动的频率。
(二)音强:就是声音的大小或者强弱,它取决于发音体振动幅度的大小。
(三)音长:就是声音的长短,它是由发音时发音体振动时间长短决定的。
(四)音色:也叫音质,它是由发音体振动的不同形式决定的:发音体不同;发音的方法不同;共鸣器的形状不一样。
六、语音的社会性质
(1)人类的口腔器官及发音机理是形同或相似的,但其语音却千差万别。
(2)每个语音系列在每个语言或言语集团的价值是不一样的。
(3)语音和语义的流动与变化都是在同一个语言和同一言语集团中实现的,也是在同一语言和言语集团中发展的。
第二节 语音的认知
一、语音单位的感知
人们对语言语音单位的感知,是从对语言的语义单位有感知开始的。这个语音单位,通常应该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语义单位,这个单位就是句子。
二、语音单位的分切
1886年英国国际语言协会制定的国际音标,对音流按同质性的原则切分,由此得到了音素。
三、语音单位的认知
(一)句子:作为音流的句子是真正意义上的相对独立的语音单位。
(二)词:词是最小的能自由运用的语言单位。
(三)音节:音节具有辅音和元音交替出现的规律。一个肌肉紧张的过程就是一个音节。发一个音节时,喉部肌肉的紧张程度有由弱到强再转弱的过程。
(四)音素:是人们根据音色同质的原则在一个音节中对语音成分进行区分的结果。国际音标就是人们创制的一种专门记音的符号,用来记录人类不同语言中出现的不同音素。
(五)音位:与以上语音概念相比,“音位”这个概念的提出要晚得多,是二十世纪初,由结构语言学的布拉格学派首次提出的。
(一)句子:作为音流的句子是真正意义上的相对独立的语音单位。
(二)词:词是最小的能自由运用的语言单位。
(三)音节:音节具有辅音和元音交替出现的规律。一个肌肉紧张的过程就是一个音节。发一个音节时,喉部肌肉的紧张程度有由弱到强再转弱的过程。
(四)音素:是人们根据音色同质的原则在一个音节中对语音成分进行区分的结果。国际音标就是人们创制的一种专门记音的符号,用来记录人类不同语言中出现的不同音素。
(五)音位:与以上语音概念相比,“音位”这个概念的提出要晚得多,是二十世纪初,由结构语言学的布拉格学派首次提出的。
四、语音的发出过程
心理的语音形式→言语发出者的交际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交际内容通常是一个,而与之相联系的语音形式则是多个。
五、语音的感知过程
心理形式→收到实际语音信息→语音形式定位→检索出与之相联系的语义内容
六、语音的发展变化
心理音响→物理形式的音波
第三节 音响的分析
一、语音发生的一般理论
二、语音形成的实际情况
三、语图中的语音四要素
四、语音分析和记音符号:国际语音协会于1888年制定并开始使用的“国际音标”,简称音标。它的制定原则是“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
第六节 音位的概念及性质
一、什么是音位(Phoneme)和音素(Phone)
音位是同一语言或方言中可以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音素是最小的语音单位。
音位与音素的关系:音位是由一簇内部不区别意义的音素组成的语音聚合体;音位的划分必须以音素为基础;音位是对音素的概括,音素是音位的具体体现。
心理的语音形式→言语发出者的交际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交际内容通常是一个,而与之相联系的语音形式则是多个。
五、语音的感知过程
心理形式→收到实际语音信息→语音形式定位→检索出与之相联系的语义内容
六、语音的发展变化
心理音响→物理形式的音波
第三节 音响的分析
一、语音发生的一般理论
二、语音形成的实际情况
三、语图中的语音四要素
四、语音分析和记音符号:国际语音协会于1888年制定并开始使用的“国际音标”,简称音标。它的制定原则是“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
第六节 音位的概念及性质
一、什么是音位(Phoneme)和音素(Phone)
音位是同一语言或方言中可以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音素是最小的语音单位。
音位与音素的关系:音位是由一簇内部不区别意义的音素组成的语音聚合体;音位的划分必须以音素为基础;音位是对音素的概括,音素是音位的具体体现。
二、音位的构成
构成一个音位的所有音素被称为该音位的音位变体(Allophone)。
音位变体还可分为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
条件变体是指音位变体出现的场合要受一定的语音环境条件制约,这样的变体就是条件变体。
自由变体指处于同一位置中的几个音素相互可以自由替换,没有条件限制。
三、音位的表示
给音位的典型变体两边加两个斜竖线代表整个音位,如/a/,/p/;给一个音位中的音位变体之外加一个方括号表示它是一个音位中的变体或一个音素,如[a],[A]。
四、区别性特征
音位的区别性特征也就是可以将音位区别开来的发音特征与音响特征。
五、音位的性质
别义性:音位是最小的别义性单位。
针对性:音位的归纳是就某一个语言或方言而言的,不能跨语言和方言进行。
共时性:音位的归纳不仅必须在同一个语言或方言中进行,还必须在这个语言的同一个时段进行。
第七节 音位的组合和聚合
一、对立与互补
二、音位的归纳
(一)对立原则的运用:音素间的对立关系是指不同的音素可以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它们的差别能够区别语素或词的意义。判断对立关系的方法是找到一个语音环境,然后用替换的方法进行测试。在进行替换测试时,若干音素的互相替换应该在音节的同一层次的同一位置上进行。
别义性:音位是最小的别义性单位。
针对性:音位的归纳是就某一个语言或方言而言的,不能跨语言和方言进行。
共时性:音位的归纳不仅必须在同一个语言或方言中进行,还必须在这个语言的同一个时段进行。
第七节 音位的组合和聚合
一、对立与互补
二、音位的归纳
(一)对立原则的运用:音素间的对立关系是指不同的音素可以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它们的差别能够区别语素或词的意义。判断对立关系的方法是找到一个语音环境,然后用替换的方法进行测试。在进行替换测试时,若干音素的互相替换应该在音节的同一层次的同一位置上进行。
(二)互补原则的运用:互补原则是指几个不同的音素各有自己的出现环境,它们从不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出现和互相替换。处在互补关系之中的几个音素不可能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因而不能起区别意义的作用,我们就有可能把它们归并为一个音位,使它们成为这个音位的几个条件变体。
处于互补关系之中的若干音素,只有在语音相似的条件下才可以归并为一个音位。所谓“语音相似”是指说某种语言的那个语言社团的人们感觉若干个音素相似。
处于互补关系之中的若干音素,只有在语音相似的条件下才可以归并为一个音位。所谓“语音相似”是指说某种语言的那个语言社团的人们感觉若干个音素相似。
三、音位的类型
1. 音质音位(音段音位):音质音位是由各种各样的音色构成的音位。
2. 非音质音位(超音质音位/超音段音位):非音质音位通常指的是由音高、音强和音长构成的音位。
(1)调位:调位是用音高变化区别语言符号的音位,也叫声调。
(2)时位:时位是用音长的不同区别语言符号的音位。
(3)重位:重位是用音强的不同区别语言符号的音位。
1. 音质音位(音段音位):音质音位是由各种各样的音色构成的音位。
2. 非音质音位(超音质音位/超音段音位):非音质音位通常指的是由音高、音强和音长构成的音位。
(1)调位:调位是用音高变化区别语言符号的音位,也叫声调。
(2)时位:时位是用音长的不同区别语言符号的音位。
(3)重位:重位是用音强的不同区别语言符号的音位。
四、音位的聚合
(一)聚合与聚合群
聚合,就是相同相似的语言单位在特定组合层次与组合位置上进行替换。聚合群,是指条件相同,性质相似的语言单位在替换过程中类聚而成的一组语言单位。
(二)音位的系统性
(1)每种语言的大多数音位都处在双向的聚合系统之中。
(2)双向的聚合系统具有平行对称的特点。
(3)处于聚合矩阵中的音位在横竖两个方向上具有相同相似的性质与功能。
(一)聚合与聚合群
聚合,就是相同相似的语言单位在特定组合层次与组合位置上进行替换。聚合群,是指条件相同,性质相似的语言单位在替换过程中类聚而成的一组语言单位。
(二)音位的系统性
(1)每种语言的大多数音位都处在双向的聚合系统之中。
(2)双向的聚合系统具有平行对称的特点。
(3)处于聚合矩阵中的音位在横竖两个方向上具有相同相似的性质与功能。
五、音位的组合
(一)音位组合的单位:音位组合所构成的基本单位是音节。
1. 什么是音节:从发音的角度看,一个肌肉紧张的过程就是一个音节;从声学的角度看,一个音强的增减过程就是一个音节,即一个由弱到强,再由强转弱的过程;从听感的角度看,当语言中的音节界线分明时,人们能够在自然条件下感知到这种语音片段的存在。
(一)音位组合的单位:音位组合所构成的基本单位是音节。
1. 什么是音节:从发音的角度看,一个肌肉紧张的过程就是一个音节;从声学的角度看,一个音强的增减过程就是一个音节,即一个由弱到强,再由强转弱的过程;从听感的角度看,当语言中的音节界线分明时,人们能够在自然条件下感知到这种语音片段的存在。
2. 音节的构成成分:
(1)领音:领音是音节中最响(开口最大)的音。领音一般由元音充当。
(2)起首音:起首音是音节开头的非领音。起首音一般多是辅音或半元音。
(3)收尾音:收尾音是音节末尾的非领音。
(4)过渡音:过渡音是领音与起首音或收尾音之间的音。
(1)领音:领音是音节中最响(开口最大)的音。领音一般由元音充当。
(2)起首音:起首音是音节开头的非领音。起首音一般多是辅音或半元音。
(3)收尾音:收尾音是音节末尾的非领音。
(4)过渡音:过渡音是领音与起首音或收尾音之间的音。
3. 音节的类型:
(1)开首开尾音节:无起首音和收尾音的音节。
(2)开首闭尾音节:无起首音而有收尾音的音节。
(3)闭首开尾音节:有起首音而无收尾音的音节。
(4)闭首闭尾音节:有起首音和收尾音的音节。
(1)开首开尾音节:无起首音和收尾音的音节。
(2)开首闭尾音节:无起首音而有收尾音的音节。
(3)闭首开尾音节:有起首音而无收尾音的音节。
(4)闭首闭尾音节:有起首音和收尾音的音节。
(二)音位在组合中的变化
1. 语流音变:在连续的语流中,某些语音成分受言语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就叫语流音变。
2. 音位在语流中的变化形式:
(1)同化:某个语音成分受相邻的不同语音成分的影响,而变得相同或部分相同,就是同化。
(2)异化:相同或相似的语音成分,由于相互影响而变得不相同或不相近,就是异化。
(3)弱化:较强的语音成分,由于轻读或受邻音的影响,变成较弱的语音成分,就是弱化。
(4)脱落:语流中由于快读或轻读,或求发音方便等,某些语音成分省略掉了,就是脱落。
(5)增音:为了发音方便等,语流中增加某种原本没有的语音成分,就是增音。
第五章 语法
第一节 语法和语法研究
一、语法的概念
1. 语法:语法就是语言的构成规则。
2. 语法规则的特性:
(1)语法规则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
(2)语法规则都是可以重复使用的。
(3)语法规则具有系统性。
(4)语法规则具有规约性。
(5)语法规则具有生成性。
3. 语法规则的形成与分配
4. 语法学习的目的
1. 语流音变:在连续的语流中,某些语音成分受言语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就叫语流音变。
2. 音位在语流中的变化形式:
(1)同化:某个语音成分受相邻的不同语音成分的影响,而变得相同或部分相同,就是同化。
(2)异化:相同或相似的语音成分,由于相互影响而变得不相同或不相近,就是异化。
(3)弱化:较强的语音成分,由于轻读或受邻音的影响,变成较弱的语音成分,就是弱化。
(4)脱落:语流中由于快读或轻读,或求发音方便等,某些语音成分省略掉了,就是脱落。
(5)增音:为了发音方便等,语流中增加某种原本没有的语音成分,就是增音。
第五章 语法
第一节 语法和语法研究
一、语法的概念
1. 语法:语法就是语言的构成规则。
2. 语法规则的特性:
(1)语法规则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
(2)语法规则都是可以重复使用的。
(3)语法规则具有系统性。
(4)语法规则具有规约性。
(5)语法规则具有生成性。
3. 语法规则的形成与分配
4. 语法学习的目的
二、语法研究的内容
三、组合规则与聚合规则
1. 组合规则:组合就是把语法单位组成更大单位时所遵循的规则,比如语素组成词、词组成句子,这之间的规则就是组合规则。
2. 聚合规则:聚合规则就是语法单位归类、替换的规则。
3. 两者之间的关系:组合规则的要求使得符号组合呈现出一个社会集团人人可以理解的序列,而聚合规则又使得语法系统大大地简化了,人们可以按照组合要求自由替换,造成既符合组合规则,又是全新的句子,以符合实际的需要;组合规则提出要求,聚合规则提供可能;组合规则是现实的,它存在于话语中,聚合规则是潜在的,它存储于人们的脑子中。
四、语言递归的性质
1. 什么是递归性
语言的递归性是指组合结构中的某个单位,可以不断地被一个同功能的短语替换,从而使基本结构里的某个结构扩展为非常复杂的结构,但其作用仍然等于原始项,即语言的整体结构与基本框架不变。
2. 语言递归性实例
他喝了茶。
他喝了新茶。
他喝了江南的新茶。
他喝了刚沏的江南的新茶。
他喝了太太刚沏的江南的新茶。
他喝了太太为他刚沏的江南的新茶。
第二节 语法形式和语法手段
一、语法形式
1. 什么是语法形式:语法形式就是表达语法意义的方式与材料。语法形式可分显性和隐性两种。
2. 显性语法形式可以直接感知,主要包括语序、虚词、词缀、重叠以及各种语音形式。
隐性语法形式不能直接感知,但可通过能否组合、替换、扩展、变换等方式分析抽象出来。
1. 什么是递归性
语言的递归性是指组合结构中的某个单位,可以不断地被一个同功能的短语替换,从而使基本结构里的某个结构扩展为非常复杂的结构,但其作用仍然等于原始项,即语言的整体结构与基本框架不变。
2. 语言递归性实例
他喝了茶。
他喝了新茶。
他喝了江南的新茶。
他喝了刚沏的江南的新茶。
他喝了太太刚沏的江南的新茶。
他喝了太太为他刚沏的江南的新茶。
第二节 语法形式和语法手段
一、语法形式
1. 什么是语法形式:语法形式就是表达语法意义的方式与材料。语法形式可分显性和隐性两种。
2. 显性语法形式可以直接感知,主要包括语序、虚词、词缀、重叠以及各种语音形式。
隐性语法形式不能直接感知,但可通过能否组合、替换、扩展、变换等方式分析抽象出来。
二、语法手段
(一)词法中使用的语法手段
1. 语音交替(内部屈折):通过改变词中语素的部分语音形式来表示语法意义的一种方式。
2. 附加(词缀或词尾):词缀与词尾是定位黏着语素,其作用是附着在词根上构成派生词,或构成词的形态变化。
3. 重音移动:重音是指多音节词中的重读位置,又称词重音。有些语言用不同的重音位置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
4. 声调:声调是发音时通过改变一个声带松紧状态而得到的不同的语音模式,这种模式在有声调的语言中可以用来构词,也可以构形。
5. 增补(错根)与零形式:增补是用不同的词根来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零形式是不改变词形,直接用词的原形表示与变化形式不同的语法意义。
6. 重叠:重叠是用重复整个词或词的一部分的方式表示某种语法意义。
(一)词法中使用的语法手段
1. 语音交替(内部屈折):通过改变词中语素的部分语音形式来表示语法意义的一种方式。
2. 附加(词缀或词尾):词缀与词尾是定位黏着语素,其作用是附着在词根上构成派生词,或构成词的形态变化。
3. 重音移动:重音是指多音节词中的重读位置,又称词重音。有些语言用不同的重音位置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
4. 声调:声调是发音时通过改变一个声带松紧状态而得到的不同的语音模式,这种模式在有声调的语言中可以用来构词,也可以构形。
5. 增补(错根)与零形式:增补是用不同的词根来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零形式是不改变词形,直接用词的原形表示与变化形式不同的语法意义。
6. 重叠:重叠是用重复整个词或词的一部分的方式表示某种语法意义。
(二)句法中使用的语法手段
1. 词语选择:词语选择是句法关系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尽管它是隐性的。
2. 语序:语序就是词语排列的先后顺序,是区别不同语法意义的重要语法形式。但语序作为一种语法形式,在不同语言中的重要性有所不同。
3. 语法词:语法词是专门或主要表示语法意义的词,也是一种重要的语法形式,主要是虚词和某些助词。
4. 形态:在形态比较丰富和发达的语言中,许多词语可以用不同的读音形式和书写形式来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
5. 语调:语调是句子的音高及音强、音长形式,又称句调。语调的主要作用是区别不同句类,表示各种语气和情态。
第三节 语法意义和语法范畴
一、语法意义
(一)什么是语法意义:语法意义就是语言单位在组合与聚合中表现出来的各种结构意义和关系意义。
语法意义通常是由一定的语法形式表示的。要注意的是,有些语言意义只有在一个语言中使用一定的语法形式表示时,方能称其为语法意义,否则不能称其为语法意义。
1. 词语选择:词语选择是句法关系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尽管它是隐性的。
2. 语序:语序就是词语排列的先后顺序,是区别不同语法意义的重要语法形式。但语序作为一种语法形式,在不同语言中的重要性有所不同。
3. 语法词:语法词是专门或主要表示语法意义的词,也是一种重要的语法形式,主要是虚词和某些助词。
4. 形态:在形态比较丰富和发达的语言中,许多词语可以用不同的读音形式和书写形式来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
5. 语调:语调是句子的音高及音强、音长形式,又称句调。语调的主要作用是区别不同句类,表示各种语气和情态。
第三节 语法意义和语法范畴
一、语法意义
(一)什么是语法意义:语法意义就是语言单位在组合与聚合中表现出来的各种结构意义和关系意义。
语法意义通常是由一定的语法形式表示的。要注意的是,有些语言意义只有在一个语言中使用一定的语法形式表示时,方能称其为语法意义,否则不能称其为语法意义。
(二)语法意义的类型
1. 结构意义:结构意义反映词语之间的结构关系。
2. 功能意义:功能意义是反映词语的组合功能的。
3. 范畴意义:范畴意义反映语法类别与所指事物现象的关系,是从词语的语汇意义中进一步抽象出来的意义。
4. 情态意义:情态意义反映语法形式与说话人的感情态度及表述意图的关系。
1. 结构意义:结构意义反映词语之间的结构关系。
2. 功能意义:功能意义是反映词语的组合功能的。
3. 范畴意义:范畴意义反映语法类别与所指事物现象的关系,是从词语的语汇意义中进一步抽象出来的意义。
4. 情态意义:情态意义反映语法形式与说话人的感情态度及表述意图的关系。
二、语法范畴
语法范畴通常是对各种语法形式(主要是通过形态变化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语法意义的概括和分类。
广义语法范畴是各种语法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的概括。
狭义语法范畴是对词的形态变化表示的语法意义的概括,又称形态语法范畴。
常见的语法范畴有以下九种:
语法范畴通常是对各种语法形式(主要是通过形态变化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语法意义的概括和分类。
广义语法范畴是各种语法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的概括。
狭义语法范畴是对词的形态变化表示的语法意义的概括,又称形态语法范畴。
常见的语法范畴有以下九种:
(一)数:用不同的形态反映词语的数量概念的语法范畴。常见的有单数、双数与复数。
(二)性:用不同的形态反映词语的属性概念的语法范畴。通常有阴性、阳性与中性。
(三)格:用不用的形态反映出词语在语句中功能地位意义的语法范畴。常见的有主格、宾格、领格、工具格、方位格等。
(四)时:用不同的形态表示词语动作与行为时间意义的语法范畴。常见的有现在时、将来时和过去时。
(五)体:用不同的形态表示的词语动作进行状态意义的语法范畴。常见的有普通体、完成体、持续体(进行体)等。
(二)性:用不同的形态反映词语的属性概念的语法范畴。通常有阴性、阳性与中性。
(三)格:用不用的形态反映出词语在语句中功能地位意义的语法范畴。常见的有主格、宾格、领格、工具格、方位格等。
(四)时:用不同的形态表示词语动作与行为时间意义的语法范畴。常见的有现在时、将来时和过去时。
(五)体:用不同的形态表示的词语动作进行状态意义的语法范畴。常见的有普通体、完成体、持续体(进行体)等。
(六)人称:表示动词与主语在人称上的一致关系的语法范畴,一般通过动词的形态变化来区分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
(七)态:又称语态,是表示主语与动词的语义关系的语法范畴。一般通过动词的形态变化来区分主动态和被动态。有些语言中还有反身态和相互态。
(八)式:又称语式或语气、情态,是表示句子的语气或情态的语法范畴。一般通过动词的形态变化来区分陈述式、命令式、虚拟式、愿望式等。
(九)级:是表示性质状态程度的语法范畴。一般通过形容词、副词的形态变化来区分原级、比较级和最高级。
第四节 语法单位和结构的变换
一、语法单位
(一)句子
1. 什么是句子:句子是自然的语言结构单位和最基本的表述单位,也是交流思想的基本语言单位。
按句子的语调和用途分: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
2. 句子的判定:一个词或一个短语,只要具有一个完整的语调(句调),书面上一般用句号、问号或感叹号表示,就是一个句子。
3. 句子的类型:
(七)态:又称语态,是表示主语与动词的语义关系的语法范畴。一般通过动词的形态变化来区分主动态和被动态。有些语言中还有反身态和相互态。
(八)式:又称语式或语气、情态,是表示句子的语气或情态的语法范畴。一般通过动词的形态变化来区分陈述式、命令式、虚拟式、愿望式等。
(九)级:是表示性质状态程度的语法范畴。一般通过形容词、副词的形态变化来区分原级、比较级和最高级。
第四节 语法单位和结构的变换
一、语法单位
(一)句子
1. 什么是句子:句子是自然的语言结构单位和最基本的表述单位,也是交流思想的基本语言单位。
按句子的语调和用途分: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
2. 句子的判定:一个词或一个短语,只要具有一个完整的语调(句调),书面上一般用句号、问号或感叹号表示,就是一个句子。
3. 句子的类型:
(二)短语
1. 结构类型:主谓短语、述宾短语、偏正短语、联合短语、述补短语
2. 功能类型:
(1)体词性短语:偏正短语、联合短语、表示物量的数量短语、“的”字短语
(2)谓词性短语:述宾短语、述补短语、主谓短语、以谓词为中心的偏正短语、联合短语
(3)饰词性短语:介词短语、表示动量的数量短语、习语
(三)词
1. 结构类型:主谓短语、述宾短语、偏正短语、联合短语、述补短语
2. 功能类型:
(1)体词性短语:偏正短语、联合短语、表示物量的数量短语、“的”字短语
(2)谓词性短语:述宾短语、述补短语、主谓短语、以谓词为中心的偏正短语、联合短语
(3)饰词性短语:介词短语、表示动量的数量短语、习语
(三)词
(四)语素: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语言的最小单位。语素的主要功能是构词,充当词的构成成分。语素分为:
1. 词根:词根是词的核心部分,是体现词的词汇意义的语素。词根可以单独构成词,也可以同别的词根一起构成词。
2. 词缀:词缀是黏附在词根上构成新词的语素。一般分为:前缀、中缀、后缀三种。词缀只能黏附在词根上,主要作用是构成新词,它们自己不能独立构成词,只能与词根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作用。
1. 词根:词根是词的核心部分,是体现词的词汇意义的语素。词根可以单独构成词,也可以同别的词根一起构成词。
2. 词缀:词缀是黏附在词根上构成新词的语素。一般分为:前缀、中缀、后缀三种。词缀只能黏附在词根上,主要作用是构成新词,它们自己不能独立构成词,只能与词根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作用。
3. 词尾:词尾是黏附在词(词根或词缀)后面,表达某种语法意义的语素,词尾只能改变一个词的形式,不能构成新词。词尾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是通过语法单位(如词或语素)的组合体现出来的,一般只在具体的句子中才出现。汉语没有词尾。
4. 词干:词干是由词根和词缀构成的。一个词,除去词尾,剩下的部分就是词干。
5. 构词语素和变词语素:具有构词作用的语素就是构成语素,词根和词缀能参与构词,就是构词语素;没有构词作用,但是能改变一个词的形式的语素,是变词语素,词尾就是变词语素。
二、结构变换
(一)什么是变换:变换就是不同的句子结构之间根据不同的转换规则互相转换。例如:
我们今天看电影。
今天我们看电影。
我们看电影,今天。
今天看电影,我们。
看电影,我们,今天。
看电影,今天,我们。
(一)什么是变换:变换就是不同的句子结构之间根据不同的转换规则互相转换。例如:
我们今天看电影。
今天我们看电影。
我们看电影,今天。
今天看电影,我们。
看电影,我们,今天。
看电影,今天,我们。
(二)变换的原因:是为了区别句法多义现象。
(三)变换的规则:
(1)移位:是改变词语的先后位置,又称易位(XY→YX)。
(2)添加:是在句式变换时添加某些词语,一般是添加虚词或助动词、副词等(X → XY)。
(3)删减: 就是去掉句子的某些成分,又称省略(X→ø)。一般可分为:承前省略和蒙后省略。
(4)复写:是在句法变换时重复某些词语( X→XX)。
(5)替代: 是用代词替换某些词语(X→Y)。
(三)变换的规则:
(1)移位:是改变词语的先后位置,又称易位(XY→YX)。
(2)添加:是在句式变换时添加某些词语,一般是添加虚词或助动词、副词等(X → XY)。
(3)删减: 就是去掉句子的某些成分,又称省略(X→ø)。一般可分为:承前省略和蒙后省略。
(4)复写:是在句法变换时重复某些词语( X→XX)。
(5)替代: 是用代词替换某些词语(X→Y)。
(四)怎样变换:处在同义关系中的若干格式,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互相变换。
(五)变换的意义:
(1)对每一句式可能产生的变换进行穷尽性研究,为人机对话建立数据库。
(2)寻求句法同义关系,为同一意义的表达寻求不同的句式和表达手段。
(3)区别句法多义现象。
(五)变换的意义:
(1)对每一句式可能产生的变换进行穷尽性研究,为人机对话建立数据库。
(2)寻求句法同义关系,为同一意义的表达寻求不同的句式和表达手段。
(3)区别句法多义现象。
第五节 语言类型及其普遍性质
一、语言形态分类
(一)词法形态
1. 孤立语:又叫词根语,主要特征是没有形态变化,以虚词和词序作为主要的语法手段来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和语法结构。如汉语、越南语、马来语等。
2. 黏着语:又称胶着语,这种语言的主要特点是没有内部屈折(语音替换的语法手段),通过添加多种词缀来表示形态变化。如土耳其语、日语、朝鲜语、蒙古语等。
一、语言形态分类
(一)词法形态
1. 孤立语:又叫词根语,主要特征是没有形态变化,以虚词和词序作为主要的语法手段来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和语法结构。如汉语、越南语、马来语等。
2. 黏着语:又称胶着语,这种语言的主要特点是没有内部屈折(语音替换的语法手段),通过添加多种词缀来表示形态变化。如土耳其语、日语、朝鲜语、蒙古语等。
3. 屈折语:特点是广泛使用形态变化来表示各种语法意义,其中最主要的语法手段是内部屈折(语音交替)。如阿拉伯语和印欧语系各语言。
4. 复综语:又称多式综合语、编插语。以动词词根为中心,在词根的前后附加上各种表示语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词缀,组成一个很复杂的词,而一个词一般就是一个句子。如美洲的各种印第安语、爱斯基摩人的一些语言。
4. 复综语:又称多式综合语、编插语。以动词词根为中心,在词根的前后附加上各种表示语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词缀,组成一个很复杂的词,而一个词一般就是一个句子。如美洲的各种印第安语、爱斯基摩人的一些语言。
(二)句法形态
1. 分析语:在句法关系中,不用形态或少用形态表达句法关系的语言叫做分析语。这种语言主要以语序和虚词作为语法手段表示句法关系。如英语、汉语、法语等。
2. 综合语:综合语主要以词形(形态变化)来表示各种句法关系的语言。如俄语、德语等。
1. 分析语:在句法关系中,不用形态或少用形态表达句法关系的语言叫做分析语。这种语言主要以语序和虚词作为语法手段表示句法关系。如英语、汉语、法语等。
2. 综合语:综合语主要以词形(形态变化)来表示各种句法关系的语言。如俄语、德语等。
二、语言结构分类
(一)SVO型语言:主语(S)- 谓语(V)- 宾语(O)。SVO型语言一般都有前置词,如英语、法语、俄语、汉语等。
(二)SOV型语言:主语 –宾语 –谓语。SOV型语言一般都有后置词,如日语、土耳其语、蒙语等。
(三)VSO型语言:谓语 – 主语 – 宾语。VSO型语言也是有前置词,而没有后置词,如阿拉伯语、威尔斯语等。
(一)SVO型语言:主语(S)- 谓语(V)- 宾语(O)。SVO型语言一般都有前置词,如英语、法语、俄语、汉语等。
(二)SOV型语言:主语 –宾语 –谓语。SOV型语言一般都有后置词,如日语、土耳其语、蒙语等。
(三)VSO型语言:谓语 – 主语 – 宾语。VSO型语言也是有前置词,而没有后置词,如阿拉伯语、威尔斯语等。
三、语言谱系分类
(一)汉藏语系:亚洲东南部。
(二)印欧语系:是最大的语系,分布地区遍及欧洲、美洲、大洋洲和亚洲、非洲的部分国家。
(三)阿尔泰语系:中亚和我国的东北、西北地区,以及蒙古、土耳其、阿富汗等国。
(四)闪-含语系/亚非语系:西亚和北非地区。
(五)乌拉尔语系:芬兰、匈牙利、捷克、前苏联和前南斯拉夫境内。
(六)伊比利亚-高加索语系:前苏联的高加索地区。
(七)马来-波里尼西亚语系/南岛语系:太平洋岛屿、东南亚地区和我国的台湾岛。
(八)南亚语系:缅甸、柬埔寨、印度的东北部和我国的云南。
(九)达罗毗荼语系/南印度语系:印度的东南部和斯里兰卡的北部地区。
(十)其他语言
(一)汉藏语系:亚洲东南部。
(二)印欧语系:是最大的语系,分布地区遍及欧洲、美洲、大洋洲和亚洲、非洲的部分国家。
(三)阿尔泰语系:中亚和我国的东北、西北地区,以及蒙古、土耳其、阿富汗等国。
(四)闪-含语系/亚非语系:西亚和北非地区。
(五)乌拉尔语系:芬兰、匈牙利、捷克、前苏联和前南斯拉夫境内。
(六)伊比利亚-高加索语系:前苏联的高加索地区。
(七)马来-波里尼西亚语系/南岛语系:太平洋岛屿、东南亚地区和我国的台湾岛。
(八)南亚语系:缅甸、柬埔寨、印度的东北部和我国的云南。
(九)达罗毗荼语系/南印度语系:印度的东南部和斯里兰卡的北部地区。
(十)其他语言
四、语言的普遍性质
(1)都是一种分层的组合与聚合装置。
(2)都有名词与动词构成的语句。
(3)都有形容词修饰名词,副词修饰形容词现象。
(4)动词都可以转换成名词。
(5)都有办法将名词连接在一起,也要办法将动词连接在一起。
(6)名词与动词都有两种发生关系的方式。
(7)一切语言都有否定句、疑问句以及将其转换成祈使句的可能。
(8)主语通常在前,宾语通常在后。
(9)名词可以转换成动词。
(10)使用虚设成分的替代。
(11)施受关系的转换。
第六章 语义
第一节 语义与语义系统
一、语义的形式和内容
词的内容与形式必须进入到人脑之中并在人的大脑中形成关联。
(1)都是一种分层的组合与聚合装置。
(2)都有名词与动词构成的语句。
(3)都有形容词修饰名词,副词修饰形容词现象。
(4)动词都可以转换成名词。
(5)都有办法将名词连接在一起,也要办法将动词连接在一起。
(6)名词与动词都有两种发生关系的方式。
(7)一切语言都有否定句、疑问句以及将其转换成祈使句的可能。
(8)主语通常在前,宾语通常在后。
(9)名词可以转换成动词。
(10)使用虚设成分的替代。
(11)施受关系的转换。
第六章 语义
第一节 语义与语义系统
一、语义的形式和内容
词的内容与形式必须进入到人脑之中并在人的大脑中形成关联。
二、语义系统的特点
(一)每种语言的语义系统都是用属于自己的语音系统来表现的。
(二)不同语言中的语汇,对于一般人来说,满足日常语言交际所需要的语汇量,通常表现为一个恒定的数量,大约5000个。
(三)一个人所能理解的语汇量与其使用的语汇量是一个不对等的数,前者量大而后者量小。
(四)当我们使用一个相对恒定的语汇量组成动态的语言来表达我们感受到的丰富多彩的世界时,这些表面上看起来静态的语言单位其内容与形式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三、语义网络的形成
由一种语言的语汇所构造的语义网络,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有层次的。
(1)一种语言所构建的语义网络代表着人类思想文化行进的足迹,然而这足迹在网络中的分布并不是均匀的。
(2)人类的思想文化所关注的焦点具有游走的性质,从而决定了反映人类思想文化的关注焦点的词语也具有游走的性质。
(3)每种语言用词语切分自己所认识的世界构筑语义网络时,语义切分点是不同的。
(4)由词语编织的语义网络的每一部分在不同民族心目中的价值不同。
第二节 语义的生成过程
一、语音与语义的结合条件
1. 语音符号的“透义性”产生的原因:
(1)在言语交际中人们关注焦点的移动(即由音到义的移动)。
(2)由于语音不易在时间与空间中留存。
(3)语言单位的经常性和高频率的使用。
2. 语义物质化的要求:
(1)语音发生极其便利。
(2)语音可以满足语义高度抽象的需要并同语义一同发展。
由一种语言的语汇所构造的语义网络,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有层次的。
(1)一种语言所构建的语义网络代表着人类思想文化行进的足迹,然而这足迹在网络中的分布并不是均匀的。
(2)人类的思想文化所关注的焦点具有游走的性质,从而决定了反映人类思想文化的关注焦点的词语也具有游走的性质。
(3)每种语言用词语切分自己所认识的世界构筑语义网络时,语义切分点是不同的。
(4)由词语编织的语义网络的每一部分在不同民族心目中的价值不同。
第二节 语义的生成过程
一、语音与语义的结合条件
1. 语音符号的“透义性”产生的原因:
(1)在言语交际中人们关注焦点的移动(即由音到义的移动)。
(2)由于语音不易在时间与空间中留存。
(3)语言单位的经常性和高频率的使用。
2. 语义物质化的要求:
(1)语音发生极其便利。
(2)语音可以满足语义高度抽象的需要并同语义一同发展。
二、语义与语音结合的过程
语音与语义的结合是在具体的交际过程与交际环境中完成的。
“标志法”的使用:变换法(语音替换);分别称说(增补与错根);尾部插花(附加法);重音移动;语音重叠等。
有了以语音作为表现形式的语义单位及其表示意义之间各种关系的语法形式的语言,以人声为特征的有声语言才在人类交际行为中正式形成和产生了。
语音与语义的结合是在具体的交际过程与交际环境中完成的。
“标志法”的使用:变换法(语音替换);分别称说(增补与错根);尾部插花(附加法);重音移动;语音重叠等。
有了以语音作为表现形式的语义单位及其表示意义之间各种关系的语法形式的语言,以人声为特征的有声语言才在人类交际行为中正式形成和产生了。
三、语义对交际环境的依存
语言是在人类实际行为交际系统中发挥作用的,其原因有三:
(1)语言是高度抽象与概括的产物。
(2)语法意义更是用一种抽象的方式来表示各意义单位之间的各种关系的。
(3)语言本身的约略性也是一个原因。
第三节 语义环境的作用
一、语义环境的构成
1. 按性质分为:
(1)客观语义环境:是一种可直接诉诸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知觉系统的言语交际环境,可以进一步分为可变环境与固态环境。
(2)主观语义环境:是一种由内心全部经验构成的一种观念形式上的言语交际环境。
2. 按表达形式分为:
(1)隐性环境: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没有用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客观语义环境,让客观语义环境以其自然形式参与交际过程。
(2)显性环境:是用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一种客观的或主观的语义环境。
语言是在人类实际行为交际系统中发挥作用的,其原因有三:
(1)语言是高度抽象与概括的产物。
(2)语法意义更是用一种抽象的方式来表示各意义单位之间的各种关系的。
(3)语言本身的约略性也是一个原因。
第三节 语义环境的作用
一、语义环境的构成
1. 按性质分为:
(1)客观语义环境:是一种可直接诉诸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知觉系统的言语交际环境,可以进一步分为可变环境与固态环境。
(2)主观语义环境:是一种由内心全部经验构成的一种观念形式上的言语交际环境。
2. 按表达形式分为:
(1)隐性环境: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没有用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客观语义环境,让客观语义环境以其自然形式参与交际过程。
(2)显性环境:是用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一种客观的或主观的语义环境。
二、语义环境的作用
(一)生成:语义与语音的结合。
(二)同化:无论过去的语言环境赋予了这个词以什么样的意义,一旦进入特定的交际环境(每个交际环境都是具体的),则这种环境就会有一种强制性的要求,将这词所具有的意义同化到与这个交际环境相统一、相协调、相一致的状态。影响词义同化的因素有:
1. 上下文:也就是词义所依存的具体环境。
2. 语言交际的情境:具体交际的时间、地点和场合;交际中的情绪与气氛;交际主体和交际对象;更大的语言交际的环境要素,比如时代、社会、种族、宗教、信仰等等。
3. 言语双方的知识、意识结构与意识焦点。
(一)生成:语义与语音的结合。
(二)同化:无论过去的语言环境赋予了这个词以什么样的意义,一旦进入特定的交际环境(每个交际环境都是具体的),则这种环境就会有一种强制性的要求,将这词所具有的意义同化到与这个交际环境相统一、相协调、相一致的状态。影响词义同化的因素有:
1. 上下文:也就是词义所依存的具体环境。
2. 语言交际的情境:具体交际的时间、地点和场合;交际中的情绪与气氛;交际主体和交际对象;更大的语言交际的环境要素,比如时代、社会、种族、宗教、信仰等等。
3. 言语双方的知识、意识结构与意识焦点。
(三)异化:当现实的语言环境将词义向自己置定的方向推拉的时候,相对于现实语境来说是同化,相对一个具有既定意义的词来说就是异化;在活的现实语境之中,给词的语音形式与书写形式注入新的意义,从而使词与其固有意义产生偏离,这也是异化。
(四)增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旧有的语言形式之上增添的新义,一是创造新的词语形式来负载新义。
(五)表达:语言形式具有表达作用,语境也有表达作用。
(四)增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旧有的语言形式之上增添的新义,一是创造新的词语形式来负载新义。
(五)表达:语言形式具有表达作用,语境也有表达作用。
第七章 文字
第一节 文字的性质与作用
一、文字的定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了文字的样式、数量与记录语言的方式等多方面的内容。
二、文字的作用
1. 直接作用:文字成为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弥补了语言在空间上不能传于异地,时间上不能留于异时的缺陷。
2. 间接作用:文字对人类文化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文字的产生对人类文化交流也有重大意义;文字还对语言本身有影响;文字也间接记录了造字时代的时代思想与文化,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绝好材料,是人类文化的活化石。
第一节 文字的性质与作用
一、文字的定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了文字的样式、数量与记录语言的方式等多方面的内容。
二、文字的作用
1. 直接作用:文字成为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弥补了语言在空间上不能传于异地,时间上不能留于异时的缺陷。
2. 间接作用:文字对人类文化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文字的产生对人类文化交流也有重大意义;文字还对语言本身有影响;文字也间接记录了造字时代的时代思想与文化,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绝好材料,是人类文化的活化石。
三、文字的形制:
1. 图形样式:图形样式的文字被称为图画文字,这是一种最为古老的文字样式。
2. 语符样式:语符文字主要同语言的某种语义单位发生关系,当然也同这个语义单位相联系的语音在整体上发生关系,这种文章通常被称为表意文字或音义文字。
3. 字母样式:字母文字一般不直接同语言中的语义单位发生关系,通常表示的是构成一个语义单位的若干个语音,一般是音位(元音音位或辅音音位),在表示一个语义单位时,常常需要若干个字母拼合起来,因而又叫拼音文字。
1. 图形样式:图形样式的文字被称为图画文字,这是一种最为古老的文字样式。
2. 语符样式:语符文字主要同语言的某种语义单位发生关系,当然也同这个语义单位相联系的语音在整体上发生关系,这种文章通常被称为表意文字或音义文字。
3. 字母样式:字母文字一般不直接同语言中的语义单位发生关系,通常表示的是构成一个语义单位的若干个语音,一般是音位(元音音位或辅音音位),在表示一个语义单位时,常常需要若干个字母拼合起来,因而又叫拼音文字。
四、形符的来源:
一是自源,也就是无所旁依地自我发展而来,这种文字叫自源文字,如汉字。
二是借源,即通过各种方式借用其他民族或国家已有的文字作为自己的文字来记录自己的语言,改造并加工它,从而形成自己的文字系统,这类文字叫借源文字。现在世界上使用的绝大部分字母文字,都属于借源文字。
一是自源,也就是无所旁依地自我发展而来,这种文字叫自源文字,如汉字。
二是借源,即通过各种方式借用其他民族或国家已有的文字作为自己的文字来记录自己的语言,改造并加工它,从而形成自己的文字系统,这类文字叫借源文字。现在世界上使用的绝大部分字母文字,都属于借源文字。
(一)字母的起源:人类拼音文字的字母,起源最早的是塞姆字母,大约产生在公元前17世纪前后的古代西亚地区。后来经腓尼基人的四处传播,遂逐渐分化:
(二)常用的几种字母
1. 拉丁字母:又叫罗马字母。希腊字母→厄特鲁斯字母→拉丁字母(罗马字母)(公元前7世纪)
2. 斯拉夫字母:又叫基立尔字母,是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创制的。
3. 阿拉伯字母:来源于阿拉米亚字母。阿拉伯字母的特点是只表示辅音,元音用附加符号或用一定的字母配合附加符号的方式来表示,书写顺序是自右而左。
第二节 文字的发生和发展
一、文字的起源
1. 实物记事:借用实物为符合帮助人类记忆生活中发生的事情,通常称之为实物记事。实物记事的方法有结绳、结珠和讯木等。
2. 图画记事:以图画作为辅助性的交际手段,以此来记事,比实物记事大大前进了一步。用以记事的图画又称为文字画。逐渐地,这些图形与语言产生了固定的对应关系,一个特定的图画记录语言中的一个词语,并将与词语有关的这些图形按语言中词语的顺序排列,以此来记录语言,于是人类用来记事的图画便由此完成了一种质的转变,它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记事符号,而变成了记录语言的符号,于是便产生了人类最早的也是最原始的图画文字,后来人们称其为象形文字。
1. 拉丁字母:又叫罗马字母。希腊字母→厄特鲁斯字母→拉丁字母(罗马字母)(公元前7世纪)
2. 斯拉夫字母:又叫基立尔字母,是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创制的。
3. 阿拉伯字母:来源于阿拉米亚字母。阿拉伯字母的特点是只表示辅音,元音用附加符号或用一定的字母配合附加符号的方式来表示,书写顺序是自右而左。
第二节 文字的发生和发展
一、文字的起源
1. 实物记事:借用实物为符合帮助人类记忆生活中发生的事情,通常称之为实物记事。实物记事的方法有结绳、结珠和讯木等。
2. 图画记事:以图画作为辅助性的交际手段,以此来记事,比实物记事大大前进了一步。用以记事的图画又称为文字画。逐渐地,这些图形与语言产生了固定的对应关系,一个特定的图画记录语言中的一个词语,并将与词语有关的这些图形按语言中词语的顺序排列,以此来记录语言,于是人类用来记事的图画便由此完成了一种质的转变,它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记事符号,而变成了记录语言的符号,于是便产生了人类最早的也是最原始的图画文字,后来人们称其为象形文字。
二、文字的发展
1. 象形文字:象形文字脱胎于记事图画,在字形上仍保留着对实物直观摹绘的特点,如古埃及圣书字和我国殷商时代的甲骨文。
2. 表意文字:表意文字是通过由图画演变而来的固定的图形组合作为一个书写单位,如汉字,以此还记录词或语素意义的文字体系。其特点是字多、量大、字形结构复杂并含有明显的表意成分。
3. 表音文字:表音文字是标记语言中的音位或音节的文字体系,文字个体符号以语言中音节或音素(位)为书写单位。表音文字是利用一套字母来拼写语言中的语词的,因而也叫拼音文字。
1. 象形文字:象形文字脱胎于记事图画,在字形上仍保留着对实物直观摹绘的特点,如古埃及圣书字和我国殷商时代的甲骨文。
2. 表意文字:表意文字是通过由图画演变而来的固定的图形组合作为一个书写单位,如汉字,以此还记录词或语素意义的文字体系。其特点是字多、量大、字形结构复杂并含有明显的表意成分。
3. 表音文字:表音文字是标记语言中的音位或音节的文字体系,文字个体符号以语言中音节或音素(位)为书写单位。表音文字是利用一套字母来拼写语言中的语词的,因而也叫拼音文字。
表音文字根据符号所代表的语言单位,可以分为音节文字和音素(音位)文字。
(1)音节文字:以音节为最小的书写单位,一个符号表示一个音节。现在世界上最典型的音节文字是日本的“假名”。
(2)音素(音位)文字:以音素为书写单位,一个符号表示一个音素。又可分为辅音文字和元音、辅音文字。
辅音文字的字母只表示辅音(有时有少数字母兼表元音),元音用一些附加符号表示,或是根本不表示,如古代闪美特人的拼音文字和阿拉伯文字。
元音、辅音文字是辅音、元音兼表的文字体系,如希腊文、拉丁文、英文、法文、朝鲜谚文等。
(1)音节文字:以音节为最小的书写单位,一个符号表示一个音节。现在世界上最典型的音节文字是日本的“假名”。
(2)音素(音位)文字:以音素为书写单位,一个符号表示一个音素。又可分为辅音文字和元音、辅音文字。
辅音文字的字母只表示辅音(有时有少数字母兼表元音),元音用一些附加符号表示,或是根本不表示,如古代闪美特人的拼音文字和阿拉伯文字。
元音、辅音文字是辅音、元音兼表的文字体系,如希腊文、拉丁文、英文、法文、朝鲜谚文等。
表音文字的特点:
(1)优点:首先,它能够用少量的字母符号来拼写语言中所有的词。其次,因为它是表音的,所有只要掌握了字母的拼写法和发音规则,就能够将语言标记下来。
(2)不足之处:随着时间的推移,字母所标记的音值会跟实际语音产生偏离;同一个字母往往有好几种读音,同一个音用不同的字母来标记。
第三节 文字的演变和改革
一、文字的改革与改进
象形文字、表意文字更替,通常可以通过文字体系自然演进的方式来更替,演进和变化的阻力较小。而从表意文字到表音文字,或是拼音文字之间的文字体系的改换,通常需要政治和行政手段的干预。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通常没有改革的问题。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常常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等人为因素的影响,而且常常落后于语言的发展,所以经常有一个改革和改进的问题。
(1)优点:首先,它能够用少量的字母符号来拼写语言中所有的词。其次,因为它是表音的,所有只要掌握了字母的拼写法和发音规则,就能够将语言标记下来。
(2)不足之处:随着时间的推移,字母所标记的音值会跟实际语音产生偏离;同一个字母往往有好几种读音,同一个音用不同的字母来标记。
第三节 文字的演变和改革
一、文字的改革与改进
象形文字、表意文字更替,通常可以通过文字体系自然演进的方式来更替,演进和变化的阻力较小。而从表意文字到表音文字,或是拼音文字之间的文字体系的改换,通常需要政治和行政手段的干预。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通常没有改革的问题。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常常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等人为因素的影响,而且常常落后于语言的发展,所以经常有一个改革和改进的问题。
二、语言文字和书面语
文字符号与语言符号之间既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有着质的区别:
(1)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
(2)语言和文字虽然都是交际工具,但它们在社会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语言是社会必需的交际工具,没有语言,社会就不会存在。文字只是辅助语言的交际工具。
(3)文字和语言发展变化的速度不同。文字的发展变化要比语言慢得多,语言的变化不能马上在文字中表现出来。
文字符号与语言符号之间既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有着质的区别:
(1)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
(2)语言和文字虽然都是交际工具,但它们在社会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语言是社会必需的交际工具,没有语言,社会就不会存在。文字只是辅助语言的交际工具。
(3)文字和语言发展变化的速度不同。文字的发展变化要比语言慢得多,语言的变化不能马上在文字中表现出来。
(4)文字可以改革、借用,而语言一般则不能。
(5)文字对语言具有促进作用。
(6)文字可将语言记录下来,从而在口语基础上形成与之相应的书面语。
三、汉字与汉语的关系:
(1)汉语的语素基本上是单音节的,而汉字的语素-音节文字体系基本上符号汉语的结构特点。
(2)汉语音节结构较简单,语言中同音语素和同音词很多,书面语中用形式各异的汉字来表示,起到了区分同音语素和词的作用。
(3)汉字具有跨越方言,沟通古今的作用。
第八章 语言的发展变化
第一节 语言的发展
一、语言发展的原因
(一)社会的发展变化促使语言发展变化
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语言间的交往、接触、甚至隔绝等,都是语言发展变化的原因。
(二)人类思想思维状况促使语言发展变化
1. 先民们以具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并不发达,所以先民们的语言具有较浓的具象色彩。
2. 类推是影响语言发展变化的一种重要思维惯性。
3. 不同语言社团的人,对语言往往有不同的心理。
(5)文字对语言具有促进作用。
(6)文字可将语言记录下来,从而在口语基础上形成与之相应的书面语。
三、汉字与汉语的关系:
(1)汉语的语素基本上是单音节的,而汉字的语素-音节文字体系基本上符号汉语的结构特点。
(2)汉语音节结构较简单,语言中同音语素和同音词很多,书面语中用形式各异的汉字来表示,起到了区分同音语素和词的作用。
(3)汉字具有跨越方言,沟通古今的作用。
第八章 语言的发展变化
第一节 语言的发展
一、语言发展的原因
(一)社会的发展变化促使语言发展变化
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语言间的交往、接触、甚至隔绝等,都是语言发展变化的原因。
(二)人类思想思维状况促使语言发展变化
1. 先民们以具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并不发达,所以先民们的语言具有较浓的具象色彩。
2. 类推是影响语言发展变化的一种重要思维惯性。
3. 不同语言社团的人,对语言往往有不同的心理。
(三)语言自身因素促使其发展变化
1. 人类言语过程对语言的影响。
2. 语言间互相影响使语言发展变化。
3. 语言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如口语和书面语的相互影响,语言系统中语音、词汇、语义、语法之间的相互影响。
二、语言发展的特点
(一)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
1. 在语言各子系统中,词汇系统的发展变化最快,语音次之,语法的发展变化最慢。
1. 人类言语过程对语言的影响。
2. 语言间互相影响使语言发展变化。
3. 语言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如口语和书面语的相互影响,语言系统中语音、词汇、语义、语法之间的相互影响。
二、语言发展的特点
(一)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
1. 在语言各子系统中,词汇系统的发展变化最快,语音次之,语法的发展变化最慢。
2. 各子系统内部的发展变化也是不平衡的。比如在词汇系统中,发展变化最快的是一般词汇,基本词汇却是相当稳固的。
3. 不同时期语言发展变化不平衡。
4. 语言变体发展变化不平衡。
(二)语言发展变化的渐变性
语言的交际职能决定了它不可能采取突变的方式,而只能采取渐变的方式。
(三)语言发展变化的系统性
某一语言单位或某一语言规则的发展变化,也会引发与之相关的语言单位或语言规则发生或大或小、或直接或间接的相应的发展变化。
(四)语言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3. 不同时期语言发展变化不平衡。
4. 语言变体发展变化不平衡。
(二)语言发展变化的渐变性
语言的交际职能决定了它不可能采取突变的方式,而只能采取渐变的方式。
(三)语言发展变化的系统性
某一语言单位或某一语言规则的发展变化,也会引发与之相关的语言单位或语言规则发生或大或小、或直接或间接的相应的发展变化。
(四)语言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三、语言发展变化
(一)语言的分化
分化是指同一语言分化为两种或两种以上互有分歧的语言变体或亲属语言的过程。
1. 社会方言:由社会人群的性别、年龄和社会分工不同而形成的互有分歧的语言。社会方言是语言分化所形成的社会变体。
2. 地域方言:因地域不同而产生的互有分歧的语言,是语言分化所形成的地域变体。
地域方言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二:第一是交际的阻隔;第二是不同的民族语言之间的互相影响。
地域方言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和一般词汇上,基本词汇和基本的语法格式的差异相对较小。
(一)语言的分化
分化是指同一语言分化为两种或两种以上互有分歧的语言变体或亲属语言的过程。
1. 社会方言:由社会人群的性别、年龄和社会分工不同而形成的互有分歧的语言。社会方言是语言分化所形成的社会变体。
2. 地域方言:因地域不同而产生的互有分歧的语言,是语言分化所形成的地域变体。
地域方言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二:第一是交际的阻隔;第二是不同的民族语言之间的互相影响。
地域方言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和一般词汇上,基本词汇和基本的语法格式的差异相对较小。
3. 亲属语言:由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不同的语言,称为亲属语言。
语系→语族→语支→语种
(二)语言的统一
1. 语言融合:是指一种语言排挤或代替其他语言、从而使被排挤、被代替的语言消亡的现象。语言融合有强迫融合和非强迫融合两种。
2. 语言混合: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融合现象。这种现象不是一种语言战胜另一种语言,而是两种语言“拼凑”成一种混合语。
3. 语言联盟:在地域上较为接近的语言,由于在长期的语言接触中相互借贷对方的语言要素,慢慢地就会形成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巴尔干语言联盟、印度语言联盟、印第安语言联盟、南部非洲语言联盟等。
第二节 语言的接触
一、自然性接触
语言自然接触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地域上相互接壤的语言交流交往的过程。
自然接触通常导致双方语言成分的借用与吸收。语言要素的借用最常见的是借用语汇成分。随着语言的进一步接触,语法和语音也可能发生借贷现象。
由于几种语言彼此相邻经常接触,互相借用较多的语言要素,结果使这些不用的语言形成某些共同的语言特点,就形成了语言联盟。
语系→语族→语支→语种
(二)语言的统一
1. 语言融合:是指一种语言排挤或代替其他语言、从而使被排挤、被代替的语言消亡的现象。语言融合有强迫融合和非强迫融合两种。
2. 语言混合: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融合现象。这种现象不是一种语言战胜另一种语言,而是两种语言“拼凑”成一种混合语。
3. 语言联盟:在地域上较为接近的语言,由于在长期的语言接触中相互借贷对方的语言要素,慢慢地就会形成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巴尔干语言联盟、印度语言联盟、印第安语言联盟、南部非洲语言联盟等。
第二节 语言的接触
一、自然性接触
语言自然接触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地域上相互接壤的语言交流交往的过程。
自然接触通常导致双方语言成分的借用与吸收。语言要素的借用最常见的是借用语汇成分。随着语言的进一步接触,语法和语音也可能发生借贷现象。
由于几种语言彼此相邻经常接触,互相借用较多的语言要素,结果使这些不用的语言形成某些共同的语言特点,就形成了语言联盟。
二、强制性接触
在一个社会空前集中的时候,不管语言使用者的意愿如何,两种以上语言必须共居一体,由此,语言间便产生一种强制性的接触,这种接触将导致语言的融合。
语言融合的方式有自愿融合和被迫融合两种方式。
一般是经济文化地位高的一方排挤替代经济文化地位低的一方,政治上是否处于统治地位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双语现象是语言融合中的必然现象,是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必经的过渡阶段。融合必须经过双语阶段,但双语不一定导致融合。
在一个社会空前集中的时候,不管语言使用者的意愿如何,两种以上语言必须共居一体,由此,语言间便产生一种强制性的接触,这种接触将导致语言的融合。
语言融合的方式有自愿融合和被迫融合两种方式。
一般是经济文化地位高的一方排挤替代经济文化地位低的一方,政治上是否处于统治地位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双语现象是语言融合中的必然现象,是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必经的过渡阶段。融合必须经过双语阶段,但双语不一定导致融合。
三、特殊性接触
(一)语言远征:语言远征表现为两个互不接壤的语言跳跃式接触,具体有洋泾浜和混合语两种形式。
1. 洋泾浜(Pidgin):又译为“皮钦语”,是十七世纪以后在世界各地的通商口岸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是处于通商口岸的当地人与外来商人、水手、传教士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变形的外语。
各地洋泾浜的共同特点是:词汇量很小,其中绝大多数取自外语,极少数取自当地词汇。语音经过当地语言音系的大幅改造,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限度,带有本地语法的痕迹。只用少量的外语词汇和极其简单的语法规则,许多事物只能用迂回的方式来表达。
洋泾浜语的发展前途有两个:一个是随着社会制度的改变而消亡;另一个便是发展为混合语(也叫克里奥尔语),成为某一地区人们通用的交际工具。
(一)语言远征:语言远征表现为两个互不接壤的语言跳跃式接触,具体有洋泾浜和混合语两种形式。
1. 洋泾浜(Pidgin):又译为“皮钦语”,是十七世纪以后在世界各地的通商口岸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是处于通商口岸的当地人与外来商人、水手、传教士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变形的外语。
各地洋泾浜的共同特点是:词汇量很小,其中绝大多数取自外语,极少数取自当地词汇。语音经过当地语言音系的大幅改造,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限度,带有本地语法的痕迹。只用少量的外语词汇和极其简单的语法规则,许多事物只能用迂回的方式来表达。
洋泾浜语的发展前途有两个:一个是随着社会制度的改变而消亡;另一个便是发展为混合语(也叫克里奥尔语),成为某一地区人们通用的交际工具。
2. 混合语的形成
混合语又称克里奥尔(Creole)语,是洋泾浜的发展形式。在一个特定社会环境下,当孩子们一旦把洋泾浜作为母语来学习和使用时,洋泾浜就变成了克里奥尔语。
(二)对自然语言接触的隔离:表现为利用人造语言,也就是国际辅助语来替代人类自然语言交际,其目的是避免自然语言直接接触固有的负面影响,如民族情绪和语言身份等问题。
国际辅助语的创制:比较成功的是波兰医生柴门霍夫(L. L. Zamenhof)在1887年创造的“世界语”(Esperanto)。
第三节 语言系统的变化
一、语音系统的变化
(一)语音演变的轨迹:
1. 利用语音发展的不平衡性,从语言的地区差别中发现语音发展的线索。
2. 利用文字的保守性发现语音发展的线索。
3. 利用古代韵文发现语音发展的线索。
4. 利用古代借词发现语音发展的线索。
(二)语音演变的规律性
(三)语音发展的对应规律:语音的对应规律是说,从一种语言分化成几种不同的独立的亲属语言与方言时,虽然这些亲属语言与方言在语音方面可能有很大的不同,但某些语音间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
混合语又称克里奥尔(Creole)语,是洋泾浜的发展形式。在一个特定社会环境下,当孩子们一旦把洋泾浜作为母语来学习和使用时,洋泾浜就变成了克里奥尔语。
(二)对自然语言接触的隔离:表现为利用人造语言,也就是国际辅助语来替代人类自然语言交际,其目的是避免自然语言直接接触固有的负面影响,如民族情绪和语言身份等问题。
国际辅助语的创制:比较成功的是波兰医生柴门霍夫(L. L. Zamenhof)在1887年创造的“世界语”(Esperanto)。
第三节 语言系统的变化
一、语音系统的变化
(一)语音演变的轨迹:
1. 利用语音发展的不平衡性,从语言的地区差别中发现语音发展的线索。
2. 利用文字的保守性发现语音发展的线索。
3. 利用古代韵文发现语音发展的线索。
4. 利用古代借词发现语音发展的线索。
(二)语音演变的规律性
(三)语音发展的对应规律:语音的对应规律是说,从一种语言分化成几种不同的独立的亲属语言与方言时,虽然这些亲属语言与方言在语音方面可能有很大的不同,但某些语音间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
二、语法系统的变化:语言的发展趋势是日趋精密、完善,抽象性与概括性逐渐增强。由于类化和异化的作用,语法趋向精密、完善,实际上是语法的“自我规范”。
(一)语法组合规则的发展:就是语言单位线性排列规则的发展。
(1)宾动到动宾发展的趋势。
(2)正偏到偏正的趋势。
(3)小名+大名到大名+小名的趋势。
(二)语法聚合规则的发展:
(1)形态的退还。
(2)语法范畴(狭义)的消减:性、数、格、时、体、态、式、级、人称。
(三)类推与反类推
(1)类推是相邻语言形式之间的同化与影响。
(2)反类推通常指那些使用频率很高的词不随大流,表现出的那种抗类推的力量。
(一)语法组合规则的发展:就是语言单位线性排列规则的发展。
(1)宾动到动宾发展的趋势。
(2)正偏到偏正的趋势。
(3)小名+大名到大名+小名的趋势。
(二)语法聚合规则的发展:
(1)形态的退还。
(2)语法范畴(狭义)的消减:性、数、格、时、体、态、式、级、人称。
(三)类推与反类推
(1)类推是相邻语言形式之间的同化与影响。
(2)反类推通常指那些使用频率很高的词不随大流,表现出的那种抗类推的力量。
三、词汇系统发展的表现
(一)词汇系统的发展
1. 新词的产生:
(1)利用原有的构词材料和方法依照需要创造新词。
(2)通过借用外来词形成一个语言中的新词。
(3)旧词新用也可以形成新词。
2. 旧词的消亡:在词汇的发展过程中,有些词由于不为人们使用而逐渐消失。其原因可能是旧事物的消失,也可能是因为人们认知视野和表达方式的变化。
3. 词语的替换: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观点发生了变化,于是就用另一个词去代替原来表示那种事物的词。
(一)词汇系统的发展
1. 新词的产生:
(1)利用原有的构词材料和方法依照需要创造新词。
(2)通过借用外来词形成一个语言中的新词。
(3)旧词新用也可以形成新词。
2. 旧词的消亡:在词汇的发展过程中,有些词由于不为人们使用而逐渐消失。其原因可能是旧事物的消失,也可能是因为人们认知视野和表达方式的变化。
3. 词语的替换: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观点发生了变化,于是就用另一个词去代替原来表示那种事物的词。
(二)词义的发展变化
1. 词义变化的原因:
(1)现实现象的变化。
(2)主观认识的变化。
(3)词义的相互影响。
(4)组合关系的变化。
(5)词义的引申。
(6)词义的吸收。
(7)词义的倚重。
1. 词义变化的原因:
(1)现实现象的变化。
(2)主观认识的变化。
(3)词义的相互影响。
(4)组合关系的变化。
(5)词义的引申。
(6)词义的吸收。
(7)词义的倚重。
2. 词义变化的结果:
(1)词义的深化:是词义由简单到复杂,由肤浅到深刻,由不正确变为正确的过程。
(2)词义的扩大:是指词的一个意义的指称范围扩大了。
(3)词义的缩小:一个词的意义,如果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小,这就是词义的缩小。
(4)词义的转移:就是词原来指称甲事物,现在变成指称乙事物了。
(1)词义的深化:是词义由简单到复杂,由肤浅到深刻,由不正确变为正确的过程。
(2)词义的扩大:是指词的一个意义的指称范围扩大了。
(3)词义的缩小:一个词的意义,如果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小,这就是词义的缩小。
(4)词义的转移:就是词原来指称甲事物,现在变成指称乙事物了。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